乳腺切除术的麻醉

2024-07-24

乳腺切除术的麻醉(精选10篇)

乳腺切除术的麻醉 篇1

在当前各种短小手术的麻醉和疼痛治疗中,神经阻滞麻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操作比较简单,具有较好的局部镇痛效果,意外风险的发生率较低,对患者的影响较小[1]。本文对基础麻醉复合乳腺阻滞麻醉在乳腺区段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接诊的64例ASAI~Ⅱ级患者,患者均接受乳腺区段切除术,经过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诊断为单侧或双侧乳腺纤维腺瘤或囊性病。将其随机分为基础麻醉组和复合麻醉组,各32例,基础麻醉组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5.16±3.05岁,复合麻醉组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46.51±3.0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的全部过程和目的,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基础麻醉组给予基础麻醉和局部麻醉,患者开放静脉后,首先进行静脉注射芬太尼(国药集团工业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国药准字H20123298)0.04 mg和咪达唑仑(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037)2 mg,然后进行局部麻醉,主要使用0.5%利多卡因(邯郸康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1218),对于首次使用者,剂量为350 mg。

复合麻醉组给予基础麻醉和乳腺阻滞麻醉,与上组基础麻醉的方法一致,然后行乳腺阻滞麻醉,在进行乳腺阻滞的过程中,主要在患者腋中线阻滞胸第2~7肋间神经完成,患者处于仰卧状态,将患者上臂展开,并在腋中线肋骨的下缘进针,主要选择短斜面针,在T2-7肋间隙除注射0.30%罗哌卡因4 m L。在肋骨下缘稍上方垂直进针,使针达到肋骨外侧,并将针移到肋骨下缘并进入0.3 cm,待抽吸无血、无气后,可适量注入局部麻药液。通过中线的皮下浸润,可对来自外侧越过中线的肋间神经起到阻断的作用。

1.3观察指标

在对镇痛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其中无痛:0分;剧痛:10分。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对比

复合麻醉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较好,明显优于基础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呼吸功能影响对比

基础麻醉组有5例患者在气管内插管时心血管反应比较显著,血液迅速升高,且心率较快,6例患者插管困难,其中3例患者拔管后呼吸抑制托起下颌面罩加压辅助呼吸及时纠正;复合麻醉组的阻滞成功率为100%,没有气胸等并发症。两组患者均没有局部麻醉中毒的现象。

3讨论

在进行乳腺区段切除手术过程中,其涉及到的区域主要是由多条肋间神经交错支配[2]。如果患者接受单纯局部麻醉,不仅局部麻醉的实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且镇痛效果有待提高[3,4]。

临床医师综合判断麻醉深度的常用指标是麻醉深度、血液动力学抑制程度等。大量研究显示T2-7肋间神经阻滞是胸部手术比较适合的麻醉方式,可有效形成满意的躯体感觉阻滞。通过对患者进行T2-7肋间神经阻滞麻醉,不仅能够发挥较强的镇静作用,还具有较好的顺行性遗忘作用,在发挥其他麻醉药的镇痛效应的同时,可有效降低乳腺阻滞的剂量。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的麻醉,显示乳腺阻滞的痛苦较小,操作简单,镇痛效果较好,在提供满意舒适环境的同时,可有效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于佳丽,田玉红.基础麻醉复合肋间神经阻滞用于乳腺区段切除手术的镇痛效果[J].武警医学,2012,30(12):1118-1119.

[2]叶军霞,顾勇伟,周爱君,周文洁.右美托咪啶复合七氟烷喉罩全麻在乳腺区段切除术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3,11(05):591-592.

[3]姜专基,杨碎胜,刘鸿雁,邓渊韬.静脉麻醉和局部麻醉在乳腺区段手术中的临床比较[J].甘肃医药,2012,13(03):253-255.

[4]梁厚亮,贺东升,张临群.丙泊酚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用于乳腺区段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2,30(19):95-105.

从朱莉的乳腺切除谈起 篇2

朱莉的预防性切除乳腺是福是祸现在并不容易下结论,需要时间来验证。不过,朱莉的勇气实在可嘉。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之时,研究人员为该计划描绘的蓝图之一是,该计划完成后,对每个人的基因组进行测试发现有明显的基因缺陷和患病的可能时,可以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进行预防治疗,包括手术、基因疗法和药物治疗等。

迄今,朱莉是通过基因检测进行预防性治疗的第一人。

不过,切除了乳腺和卵巢是否就能担保朱莉未来不会患癌呢,这也是一个未知数。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对癌症的发生、发展、转化、治疗有了一些了解,但并非完全了解。癌症的发生如同其他疾病一样,既有先天遗传原因,也有后天生活方式的因素。即便以癌症的基因遗传因素来看,目前的认识也是多元的。人体内既有致癌基因,也有抑(抗)癌基因。目前发现的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就有好几十种。癌症的发生与否是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相互作用、此消彼長的结果。

同时,对于具体的癌症来看,每种癌症也有特定的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如乳腺癌不仅有致癌基因BRCA1,也有BRCA2,同时还有抑癌基因p15、p16和Rb等。因此,在基因层面已经存在抗衡癌症的力量。

另一方面,即便切除乳房(乳腺)和卵巢,也只是切除了癌症发生的靶器官,但不可能根除一个人所有细胞染色体上的致癌基因。当靶器官切除了,癌细胞固然不能作用于靶器官而致癌,但同样可以作用于类似的组织和器官,例如,子宫内膜,因此,这些部位同样有患癌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迄今专业人员认定,基因和遗传对癌症发生起到的作用只占30%~40%,后天的生活方式至少占60%。也就是说,如果在衣食住行方面健康、合理,并且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则生活方式防癌的作用要高于基因致癌的作用。

如果朱莉切除乳腺后在未来没有患癌,而且寿命超过了她的母亲,就应当承认,这种预防性的医疗是成功的,反之则是不恰当的。所以,人们可以祝福朱莉,但没有必要效仿。

乳腺切除术的麻醉 篇3

关键词:瑞芬太尼,乳腺区段切除术,地佐辛,术后镇痛

瑞芬太尼为临床手术麻醉诱导中最常见、使用最广的一种麻醉药物, 具有长期输注无蓄积、见效快等优点[1,2], 不足在于患者术后常出现痛觉过敏、烦躁不安等问题。研究显示, 小剂量输地佐辛可有效解决患者瑞芬太尼术后痛觉过敏等问题[3]。基于此, 本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8例择期行乳腺区段切除术的患者为对象, 分析探讨了瑞芬太尼麻醉下行乳腺区段切除术术后镇痛中地佐辛不同剂量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4例择期行乳腺区段切除术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芬太尼组、地佐辛A组、地佐辛B组、地佐辛C组, 芬太尼组21例, 年龄19~67岁, 平均 (40.84±9.73) 岁, 体重42~74 kg, 平均 (57.34±8.27) kg;地佐辛A组21例, 年龄18~66岁, 平均 (41.23±9.45) 岁, 体重43~75 kg, 平均 (58.01±8.47) kg;地佐辛B组21例, 年龄18~64岁, 平均 (41.69±9.31) 岁, 体重41~75 kg, 平均 (58.62±8.51) kg;地佐辛C组21例, 年龄18~63岁, 平均 (41.75±9.49) 岁, 体重42~73 kg, 平均 (57.43±8.09) kg。四组患者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四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瑞芬太尼诱导麻醉。芬太尼组患者采用芬太尼镇痛, 于手术结束前的10 min静脉注射1μg/kg的芬太尼;地佐辛A组、B组、C组患者均采用地佐辛镇痛, 于手术结束前的10 min, 分别注射地佐辛50、100、150μg/kg。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记录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辅助镇静例数;分别于患者苏醒即刻以及苏醒后的1、2、6 h对患者的疼痛度和镇静程度进行评分, 疼痛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评价, 总分10分, 0分表示无疼痛感、1~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无法忍受的疼痛[4];镇静程度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进行评价, 总分6分, 1分表示患者烦躁、无法安静下来, 6分表示患者处于无法唤醒的深睡状态,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镇静程度越高[5];记录患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收集到并经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辅助镇静例数比较

芬太尼组患者辅助补充镇静率为80.95% (17/21) 、地佐辛A组为66.67% (14/21) 、地佐辛B组为14.28% (3/21) 、地佐辛C组为9.52% (2/21) 。地佐辛C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其他三组患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芬太尼组患者苏醒时间最长, 其次为地佐辛C组患者, 与其他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min

2.2 四组患者苏醒即刻以及苏醒后1、2、6 h的VAS评分、Ramsay评分比较

苏醒即刻, 芬太尼组患者和地佐辛C组患者Ramsay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患者,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他时间点患者Ramsay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苏醒即刻, 地佐辛B组患者VAS评分最高, 与其他三组患者VAS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他三组患者VAS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芬太尼组患者苏醒后1、2、6 h VAS评分显著升高, 与苏醒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显著高于其他三组患者各时段的VAS评分,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四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地佐辛A组患者和地佐辛B组患者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地佐辛C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3.33%;芬太尼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2.8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瑞芬太尼为阿片类镇痛药的一种, 具有起效快、恢复快等优点, 常用于短小手术的麻醉中, 但停药后患者通常会感到剧烈疼痛、出现烦躁不安、痛觉过敏等症状, 可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 十分不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地佐辛为强效阿片类镇痛药的一种, 属于苯吗啡烷类衍生物, 可对分布在人体大脑、脊髓、脑干中的κ受体产生激动作用, 同时可对μ受体产生部分不产生典型依赖的激动作用, 因此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较于同类镇痛药物具有镇痛效果强、起效快、不良反应小等优点[6,7,8]。

例 (%)

本次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芬太尼组患者和地佐辛C组患者苏醒时间均较长, 且均有着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其术后即刻Ramsay评分较高, 与地佐辛A组和地佐辛B组患者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地佐辛A组和地佐辛B组患者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地佐辛A组患者辅助镇静率较高, 与地佐辛B组患者术后镇静率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100μg/kg为地佐辛的最佳使用剂量, 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地佐辛的镇痛效果, 同时能够有效缩短患者苏醒时间, 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率和辅助镇静率, 可作为临床地佐辛的首选使用剂量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祁会龙.地佐辛用于瑞芬太尼麻醉下乳腺区段切除术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26) :2943-2944.

[2]丘春华, 黄文.地佐辛用于瑞芬太尼麻醉下乳腺区段切除术后镇痛的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 2012, 34 (5) :82-84.

[3]王卫东.地佐辛、芬太尼用于乳腺区段切除术镇痛效果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35) :3946-3948.

[4]广继华.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在乳腺区段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26) :2935-2937.

[5]幸芳, 李佳.地佐辛联合丙泊酚在乳腺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30) :16-18.

[6]邵涛, 胡海燕.地佐辛不同给药方式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苏醒期拔管及镇痛镇静效果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4, 17 (8) :996-1000.

[7]徐美云, 徐贤惠.地佐辛和布托啡诺预防全麻术后躁动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34) :42-43.

乳腺切除术的麻醉 篇4

【关键词】麻醉;吸入;脊椎;硬膜外;腹腔镜检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1年12月所接收的100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病人,年龄跨度为40~60岁,体重为50~60kg,随后将所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静吸复合全麻组与脊椎-硬膜外麻醉+全麻组。

1.2 研究方法 两组病人在进行手术治疗前8小时之内禁止饮食,手术之前没有使用任何药物。手术室温度保持在21℃~23℃。注射使用的药物有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丙泊酚、仙林或罗库溴铵、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到的肌松药还有阿曲库铵[1]。静吸复合全麻组的患者吸入七氟醚,使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脊椎-硬膜外麻醉+全麻组的患者吸入七氟醚进行麻醉。在进入手术室、气腹完成以后和气腹完成以后的10min。在手术中持续牵拉子宫、拔除喉罩和拔除喉罩后10min采集血样,测试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的浓度,手术之后要记录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和拔出气管的时间以及清醒的时间,并观察手术之后48小时内病人的不良反应和病人的满意度评分[2]。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数据统计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数据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数据资料采用卡方进行检验,P<0.05则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较:静吸复合全麻组和脊椎-硬膜外麻醉+全麻组两组之间进行对比,后者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的浓度明显降低,并且病患的呼吸恢复时间和拔出气管的时间以及清醒的时间明显减少,手术之后48小时内病人的手术后躁动和增加镇痛剂量明显减少,见表1、2。

3 讨论

反映麻醉镇痛的有效性有两种方式SE和RE,它的特点是反应及时和回馈的数据准确以及抵抗干扰能力强。RE的数据是反应人体的大脑皮质功能,来源于原始的静电[3]。SE的数据是反应皮质和皮质以下的活动,来源于原始的静电和前额肌电的结合,能够很好地将病人的疼痛刺激程度反映出来。

采用脊椎-硬膜外麻醉+全麻的麻醉方式,可以有效地阻止和停滞人体的脊椎神经,使得伤害性的刺激的感知力减小。同时采用脊椎-硬膜外麻醉+全麻的方式在途经中枢神经系统时伤害性的刺激也被抑制,使得患者的应激反应降低[4]。

患者采用脊椎-硬膜外麻醉+全麻的方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的浓度明显降低,并且病患的呼吸恢复时间和拔出气管的时间以及清醒的时间明显减少,手术之后48小时内病人的手术后躁动和增加镇痛剂量明显减少

总的来说,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患者使用脊椎-硬膜外麻醉+全麻的效果远远好于静吸复合全麻,具有临床价值,可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Schoeffmann Gudrun, Vettorato Enzo Burke, John G, et al. The effects of age, isoflurane and sevoflurane on atracurium in lambs[J]. Veterinary Anaesthesia and Analgesia, 2012,39(3):256-265.

[2]王守章,岳云.临床监测学[M].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12:546-547.

[3]宋小星,陶闲荣,彭章龙,等.熵指数监测麻醉镇痛的有效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 (4):436-439.

乳腺切除术的麻醉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年龄在28~49岁,平均年龄(40.0±3.4)岁;经X线片检查、乳管镜检查、穿刺活检确诊这120例患者均为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其中,23例乳腺脓肿,31例乳腺囊性增生症,38例乳腺纤维腺瘤,18例乳腺脂肪瘤,1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全部患者均没有手术禁忌证。

1.2方法:术前向患者讲解手术的目的、意义等,消除患者的疑虑和焦躁心理,促使其主动配合手术。术中,取舒适体位,在患者头部垫海绵头圈,适当使患者的头部偏向健侧,取健卧位或平卧位,若患者的肿块位置较深,则适当垫高患侧的肩胛部,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定位肿块。将患者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沿着乳腺表面进行皮瓣的分离,显露出需要切除的乳腺肿物,自腺体包膜外沿皮下层开始进行分离直到肿块处。在进行乳腺肿块的切除时,可先在皮下游离至肿块局部,逐步切开肿块组织,以免对乳腺导管造成损伤,逐渐游离切除乳腺肿物。最后运用可吸收缝线或细丝对切口进行皮内缝合,进行皮下组织、腺体、皮内缝合,确定止血后有生理盐水冲洗。术后对切口进行1周左右的加压包扎,并给予患者抗感染辅助治疗。

2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全部患者的病变肿块均顺利完整切除,术后7 d拆线,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出现2例皮下血肿,经过穿刺抽吸及理疗等对症处理后治愈;出现1例感染,经过抗感染治疗后治愈。并发症发生率为2.5%。全部患者均没有瘢痕体质,切口均为甲级愈合,随访1~2年,未出现复发病例。全部患者的术后切口瘢痕较小,且乳房形态、外观正常。

3讨论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的疾病防范意识也逐渐增强,大多数女性会定期查体,加上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乳腺良性肿块的确诊率明显提高,微小体积的肿块检出率明显提高[2]。恶性肿瘤往往是从良性发展而来的,因此及早予以诊断和治疗十分必要。在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治疗上,手术切除是最为主要的治疗防范,但是往往会对患者身心造成一定影响。而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对治疗的观念有所改变,既要求达到治愈目的,又要求美体,乳腺区段切除术[3]在这种形势下迅速发展起来,该防范具有治疗彻底、操作简单、费用低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笔者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认为要提高乳腺区段切除术的治疗效果,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心理辅导。女性对乳房肿块往往会抱有不安,从发现乳房肿块到最后的病理报告,这一段时间里患者都处于极度焦躁、恐惧状态中,害怕患上乳癌等恶性肿瘤,其实大部分乳房肿块都是良性的,因此,应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前心理辅导,让患者对常见的乳房肿块有基本的了解,使其在知道患病后能迅速调整心理状态,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配合治疗。在术前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等进行心理干预,稳定患者的情绪,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使患者对手术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3.2明确手术的区段范围[4]。一般来说,较大的乳腺纤维腺瘤、局限性乳腺增生症,其肿块位置可通过触诊掌握,定位较为简单,能迅速明确手术区段范围。无法通过触诊定位的患者,则可通过术前有效的超声、X线片、穿刺活检等检查确定手术区段范围。一般来说,手术区段范围的定位较为简单。

3.3合理选择切口,这是保证乳房外形美观的关键点。传统手术治疗采用放射状切口,虽然在手术过程中能充分暴露肿块,且操作简单,对乳腺导管损伤小,但是其往往会留下永久性瘢痕,影响患者的乳房美观。随着人们对美体要求的提高,乳晕弧形切口开始在临床上得到推广普及。有研究表明:乳晕表现为乳房的轮廓线,是手术中优先选择的切口,乳晕皮肤颜色深,且此处不易发生瘢痕增生现象,因此具有一定的切口隐秘效果[5]。同时,采用此切口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手术治疗成本,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另外,也有研究报道显示:某院设计了一种改良心形切口,其能缓解乳房基底缝合时的张力,保证术后乳房外形的美观。且延长的切口位于乳房基底部,较为隐蔽,受到青年女性患者的欢迎。

3.4术中注意事项。对于肿块大小不同的患者以及肿块部位的不同,对患者的肩胛部高度进行适当调整,尽量使得肿块表明的腺体层变薄,使得肿块更容易暴露在医师视野中。术中对乳腺导管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避免对其造成损伤。在肿块切除后,进行缝合,在切缘对合时注意避免造成凹陷畸形,同时不得残留死腔,对于创腔较大、切除组织较多的,在缝合时组织的牵拉张力大,此时可不必缝合腺体层,以免造成术后血肿。在本次研究中,术后出现2例皮下血肿,经过有效的对症处理后治愈。

3.5对于乳头溢液的患者,可在术前进行乳管镜检查准确定位肿块,但是由于该项检查的费用较高,对于无力承担的患者,则可对溢液的乳腺导管注入亚甲蓝,分离切除肿块以及亚甲蓝染色的导管。若临床触诊为阴性,且仅在B超或钼靶X线下可见肿块,则可再超声引导留置定位导丝,然后根据导丝的肿块定位进行乳腺区段切除术。

在本次研究中,120例行乳腺区段切除术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均手术成功,彻底切除乳腺肿块。术后出现3例并发症,经过对症处理后治愈,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经过1~2年的随访发现,未出现复发病例。

综上所述,乳腺良性肿块作为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约有一半的女性会出现乳腺良性肿块,而做好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心理辅导对于确保手术治疗顺利进行十分重要。医师要学会总结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乳腺区段切除术的操作要点,并结合患者的疾病类型采取个性化手术治疗方法,找准病灶,顺利、彻底切除病灶,并保证乳房的美观。

参考文献

[1]王瑜.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疗效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9):123-125.

[2]刘胜强,温小红.神经刺激仪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乳腺区段切除术患者的麻醉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32(6):719-721.

[3]徐华,钟立峰,温钦,等.乳腺良性肿块改良区段切除法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2):85-86.

[4]李玉梅.乳腺良性肿瘤312例手术治疗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4):81.

乳腺切除术的麻醉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ASAⅠ~Ⅱ级乳腺癌患者56例,全为女性,年龄35~71岁,心肺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8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均肌注阿托品0.5 mg,鲁米那0.1 g。选择T3-4椎间隙穿刺向上置硬膜外导管3.5 cm,以1%盐酸利多卡因3 ml行试验性注药,确定硬膜外阻滞后,硬膜外腔注入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8~12 ml,麻醉后常规面罩吸氧。于手术切皮前,Ⅰ组静注氟哌利多0.05 mg/kg、芬太尼2μg/kg,必要时追加剂量1~2次;Ⅱ组以异丙酚200 mg、氯胺酮100 mg配成混合液,按异丙酚2~4 mg/(kg·h)剂量微量注射泵连续静脉输注,根据手术进程及患者的反应调整给药速度,于手术结束前15 min停止输注。

1.3 术中监测项目

观察麻醉效果及呼吸抑制情况、术后有无恶心呕吐,记录清醒时间等。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

Ⅰ组仍有不同程度的牵拉痛,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镇痛效果优于Ⅰ组。见表1。

2.2 呼吸抑制情况

Ⅰ组11例静脉给药后8~10 min呼吸减弱,SpO2降至90%左右,经面罩加压、吸氧后好转,Ⅱ组无好转,两组间呼吸抑制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恶心及呕吐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3 麻醉恢复情况

Ⅰ组唤之即醒,Ⅱ组手术结束5~10 min唤之能睁眼,但有多语、无力、头昏等现象。患者满意率术后调查:Ⅰ组完全满意8例,Ⅱ组完全满意18例,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与Ⅰ组比较,*P<0.05

3 讨论

由于乳腺癌手术对镇痛、镇静要求高,对肌松的要求较低,采用高位硬膜外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胸段阻滞均需达C6~T8水平才能满足绝大部分手术区域的镇痛要求[2]。一般来说,决定硬膜外阻滞范围的最主要因素是药物的容量,而决定阻滞深度及作用持续时间的主要因素则是药物的浓度[3]。因此,局麻药浓度越高,容量越大,越容易导致部分呼吸肌麻痹,呼吸抑制时有发生。只有采用低浓度、小剂量的局麻药,呼吸抑制才不明显[4]。但局麻药用量不足,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牵拉痛,尤其是在清理腋窝淋巴结时,为了消除患者的疼痛与不适,常需辅助一定量的静脉药。

氯胺酮是一种非麻醉性镇痛药,以其良好的镇痛效果而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兴奋作用亦一直为临床所关注。氯胺酮可直接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促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2]。异丙酚镇静作用强,苏醒迅速而完全。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可使心肌收缩力、前负荷及外周阻力有不同程度下降,致血压下降、心率减缓[5]。靶控输注异丙酚和镇痛剂量的氯胺酮辅助麻醉安全、简便,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既避免了氯胺酮的副作用,又减少了异丙酚用量[6]。由于注药前麻醉药浓度低、麻醉浅,疼痛等刺激能使患者血压升高、脉搏加速、呼吸增快。此时立即分次静脉注射氟哌利多及芬太尼,患者药物浓度由低突然升高,其血压、脉搏可能由于两药相反作用能维持相对稳定;但由于呼吸抑制的协同作用,使患者呼吸明显抑制,脉搏氧饱和度显著降低。通过两组观察比较,笔者认为Ⅱ组即氯胺酮复合异丙酚,不良反应少,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是一种较好的复合麻醉方法。

摘要: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辅助静脉复合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6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8例。两组均行T3~4常规硬膜外阻滞,手术开始前,Ⅰ组静注氟哌利多0.05mg/kg、芬太尼2μg/kg,必要时追加剂量1~2次;Ⅱ组异丙酚-氯胺酮以质量比2:1配成混合液(PK液),按异丙酚剂量2~4mg/(kg·h)剂量微量注射泵连续静脉输注,根据手术进程及患者的反应调整给药速度,于手术结束前15min停止输注。结果:Ⅱ组麻醉效果优于Ⅰ组。两组呼吸抑制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牵拉痛发生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唤之即醒,Ⅱ组手术结束10~15min唤之能睁眼,但有多语、无力、头昏等现象。结论:硬膜外辅助静脉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麻醉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是一种较好的复合麻醉方法。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乳腺癌根治术,异丙酚,氯胺酮

参考文献

[1]黄宇光,罗受论.麻醉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2-67.

[2]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社,1996:285-288.

[3]徐梅香,张冬梅.硬膜外麻醉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5):461-462.

[4]陈惠荣,李军,刘永勤,等.全麻复合硬膜阻滞对上腹部手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2):95-96.

[5]Smith I,White PF,Nathanson M,et al.Propofol:an update on its clini-cal use[J].Anaesthesiology,1994,81(4):1005.

乳腺切除术的麻醉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 抽取其中的86例作为研究对象, 再将其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 每组43例, 在对照组中患者年龄在37~79岁之间, 平均 (49.8±12.6) 岁, 肿瘤发生位置包括:外上象限者26例, 外下象限者12例, 内上象限者4例, 内下象限者1例, TNM分期为Ⅰ期者34例, Ⅱ期者9例;观察组中患者年龄在38~78岁, 平均 (48.7±13.4) 岁, 肿瘤发生位置包括:外上象限者25例, 外下象限者12例, 内上象限者5例, 内下象限者1例, TNM分期为Ⅰ期者33例, Ⅱ期者10例。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自愿接受临床研究, 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进行编号, 单号患者入选对照组, 双号患者入选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1/4乳房切除术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则是接受保留乳房切除术进行治疗, 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指标包括术后并发症, 术后乳房美容评价优良率等。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1/4乳房切除术治疗。该类手术指征为肿瘤直径为超过2 cm, 将肿瘤周围2~3cm的正常乳腺组织一并切除, 行放射状切口, 针对病变处在外上象限者, 肿块切除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一并整块切除, 包括有皮肤、胸肌筋膜、胸小肌等。观察组:保留乳房切除术治疗。具体操作为:患者取仰卧位, 患侧上肢外展, 对切口进行合理设计, 保证肿瘤完全切除, 并减少对乳腺外形的破坏;在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时应另选隐秘于腋窝下行弧形切口;术前在乳房表面皮肤上做好肿瘤边缘标记, 切口应处在肿瘤的正上方, 将皮肤切开, 对皮瓣进行游离, 并将肿块以及周围2cm内的乳腺组织予以切除, 深度尽量触及到胸大肌筋膜;将游离肿块立即送检;腋窝淋巴结清扫过程中应保证清扫范围在外侧可达到背阔肌千元, 上侧可达腋静脉, 内侧应达胸小肌深面, 对胸背神经进行合理保护。术后依照患者需求给予必要的放疗、化疗以及内分泌等辅助治疗[2]。

1.3 美容效果评价标准

优、良:患者双侧乳房对称, 乳头水平差距不超过2cm, 患侧乳房与健侧乳房不存在明显的外形、手感差异, 无疤痕, 皮肤正常;一般:患者双侧乳房对称, 乳头差距超过2 cm, 然为超过3 cm, 患侧乳房外形基本正常或较健侧发生明显缩小, 手感较差, 皮肤增厚, 成橡皮样[3]。

1.4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进行表示, 分别展开t检验和χ2检验, 在P<0.05时, 视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美容效果比较

经统计,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切除术, 经术后美容效果评价证实, 观察组患者美容效果优良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 (P<0.05) , 见附表。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经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腋窝积液者1例, 发生患侧上肢淋巴水肿者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65%;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腋窝积液者3例, 发生患侧上肢淋巴水肿者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6.28%。显然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观察组高 (χ2=6.547, P=0.0214)

3 讨论

乳腺癌根治术使得乳腺恶性肿瘤的治疗进入到了新纪元, 该术式先后经历了根治术、扩大根治术、改良根治术直到现在的保留乳腺癌切除术, 使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健康安全以及美观需求得到了保证[4]。研究中发现, 实施保留乳腺癌切除术进行治疗的目的主要为利用手术、放疗手段, 使乳腺癌患者在达到疾病治疗的前提下, 降低复发率, 改善美容效果。因此在行保留乳房切除术时应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 对患者实施必要的综合治疗。目前在临床上, 公认的保留乳房切除术的适应证为:乳腺癌TNM分期为Ⅰ期和Ⅱ期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肿块直径不超过3 cm, 肿瘤边缘与乳晕距离大于2 cm;术前经B超、乳腺钼靶检查证实为原发肿瘤单发病灶;乳腺体积超过250 m L;患者存在强烈的保乳意识和需求, 可接受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 无既往乳腺病史。

本次研究中, 出于对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在治疗早期乳腺癌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 对我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分别采取1/4乳房切除术和保留乳房切除术进行治疗, 经对比发现, 行保留乳房切除术的观察组患者,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降低, 术后美容效果评价优良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 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 充分证实了保留乳房切除术的优势。

综上所述, 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留乳房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宏传.乳腺癌保乳及再造手术技巧与美学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 (10) :961-963.

[2]张保宁, 邵志敏, 乔新明, 等.中国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 2010, 27 (11) :680-684.

[3]王亚国, 钱军.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48例疗效及美容效果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 (9) :1345-1347.

乳腺切除术的麻醉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胆道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16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最小22岁,年龄最大52岁,平均(41.13±3.1)岁;对照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28岁,年龄最大63岁,平均(48.02±3.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存在的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在实施相同的手术治疗的术前诱导麻醉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实施七氟醚吸入麻醉,首先诱导吸入7%七氟醚3~5min,保持面罩密闭,以8L/min氧流量吸入七氟醚,观察组患者实施丙泊酚静脉注射麻醉,4~6mg/(kg·h)[4~6]。

1.3 观察项目和指标

观察全部患者在麻醉前后血压及心率的变化情况,手术结束后的苏醒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后血压心率变化情况上的比较:

在麻醉前,两组患者的血压及心率无显著差别,经过不同的麻醉,观察组两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在术后苏醒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上的比较:

经过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0.0%,观察组两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3. 讨论

腹腔镜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进行各种疾病治疗的一种新兴的手术方法,可进行各种疾病的检查和手术。对比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不用经历开腹造成的腹部较大的手术创口,术后恢复快,留疤小,可以满足患者对于爱美的需求,手术切口小,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小,术后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小。腹腔镜显示屏可以实时、清晰反映腹腔内情况,对比开腹手术治疗,能更清楚的看到腹腔内情况,更完全的切除胆囊,避免二次手术,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节约了医疗资源[7]。

丙泊酚为静脉快速麻醉药物,具有麻醉起效快,手术结束后患者苏醒时间短,血浆清除率高、术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但该药物对循环的抑制效果较强,对交感神经的活性有一定的降低作用,手术作为一种刺激源,对机体的刺激可被该药物有效降低;丙泊酚对机体心肌细胞的作用与剂量呈正比,故严格控制静脉注射剂量,便不会对患者带来不良的心血管影响。七氟醚为吸入性麻醉剂,停药及用药的可控性好,药物毒性低,但因为吸入时药物对呼吸道及消化道的刺激,导致患者术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且苏醒期偶可见躁动[8]。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对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实施静脉麻醉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胆道疾病患者60例,随机均分成两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吸入麻醉,观察组患者实施静脉麻醉,观察两组麻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一般生命体征术后苏醒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结果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实施静脉麻醉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关键词:静脉麻醉,吸入麻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乳腺切除术的麻醉 篇9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良性肿瘤切除后行环形缝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0例乳腺肿瘤切除的门诊患者采用切口环形缝合。结果:应用该方法缝合的280例乳腺切口278例(99.3%)伤口I期愈合,且瘢痕小,乳腺柔韧感同前。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能减轻手术切口瘢痕,保持乳腺原有柔韧感,对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操作;乳腺良性肿瘤;环形缝合;切口愈合;乳腺柔韧度

Ring Closure in 280 Cases out of Benign Breast Tumor Resection in the Application

Xie Ying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moval of breast lumps underwent ring closure of clinical efficacy. Methods: 280 cases of breast tumor patients with outpatient incision suture ring. Results: The method of suture 280 cases of breast incision 278 cases (99.3%), wound healing phase I, and the scar is small, flexible sense of the breast with the former. Conclusion: This method is simple and can reduce surgical scar, a sense of flexibility to keep the original breast, to meet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patients is important.

【Key words】 Operating room nursing practice; Breastbenign tumor; Circular suture; Wound healing; Breast Flexibility

女性乳腺肿瘤的发病率甚高,良性肿瘤中以纤维瘤为最多,约占良性肿瘤的3/4,其次为乳腺内乳头状瘤,约占良性肿瘤的1/5[1,2]。其门诊乳腺肿瘤切除,是门诊手术室较多见的手术,如何使乳腺手术切口顺利愈合,减少手术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降低医疗费用,是我们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自2000~2010年,我院门诊乳腺肿瘤280例患者,实施切口环形缝合,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80例均为女性;年龄16~65岁;肿块位于外上象限97例,外下象限26例,内上象限110例,内下象限40例,乳头正7例。术前先经B超及肿块穿刺病理学检查,诊断为乳腺良性肿瘤而在门诊手术切除并行环形缝合术。

1.2 方法:术前对乳腺肿瘤做好标记,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在乳腺组织浅层分离直至肿块位置[3,4],以放射状方向切开乳腺组织以减少乳腺导管损伤。常规切除乳腺肿物后,切口彻底止血,切口基底部达肌层者间断缝合。采用1/2弧(10×28号)三角针穿1号丝线,距切口边缘约4mm皮肤进针,半弧形穿透至基底部出针,再从切口基底部进针,半弧形穿透至对侧切口相对应皮肤,褥式缝合切口边缘,止血钳夹住两端线尾暂不打结,充分暴露整个术野,待整个切口逐步缝合后再一次性打结,无菌敷料覆盖切口,外加绷带加压包扎双侧乳房,手术结束。术后第6d切口间断拆线,8~9d切口全部拆线。

2结果

280例患者中, 除2例患者院外换药切口感染,余278(99.3%)例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切口部位无明显包块及硬结,术后3mo复查乳柔韧感同术前,伤口部位皮肤平整无明显瘢痕。

3讨论

乳腺肿瘤是影响女性患者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患者不愿手术的原因之一是害怕术后切口瘢痕影响美观,二是害怕乳腺丧失原有的柔韧感,是我们门诊临床工作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传统的乳腺肿瘤切除手术均采用逐层缝合,其优点是止血彻底,不留死腔,但其因为缝合较多,常有硬结影响柔韧感,而且瘢痕较大[5],使女性患者容易丧失自信,降低生活质量。而我们采用切口环形缝合止血可靠,不会遗留“死腔”,而且手术时间缩短,切口瘢痕小,同时克服了以往切口多层缝合给术后带来的乳腺硬结问题。但在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应在彻底止血后再行环形缝合,缝合时要注意缝合的皮肤边距要小,一般在4mm内,这样术后切口瘢痕小。②术后护理是保证切口顺利愈合的关键。术后须用绷带加压包扎双侧乳房,松紧适度。需将双侧乳房全部包扎在内,否则达不到止血的效果,一般包扎2~3d,对乳房肥大者延长1~2d。隔1d换药1次,注意无菌操作避免伤口感染。术后避免剧烈运动及体力劳动,避免感冒。

当下人们对诊疗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我们应站在病人的高度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在保证诊疗效果的同时,如何能将普通的门诊乳腺肿瘤切除手术做得更好是我们医务工作者都应关注的。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 外科学[M].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王蔚文. 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S].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489~491

[3]马秀芬,独晓燕.乳晕弧形切口除乳腺肿物305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校,2007.24(6):21~22

[4]丁淑贞.临床护理工作规范管理流程手术[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68

[5]董立鹏,张晓康,车毅,等.乳晕周围环状切口除多发性乳腺纤维瘤,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1,17(2)121~123

乳腺切除术的麻醉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全部患者全身状况良好,排除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免疫系统严重疾病意者,有正常的思维和语言,无精神障碍,无严重贫血,无药物过敏、恶性呕吐史,脊柱检查无畸形。48h内未使用过影响心血管和阿片类药物,无麻醉禁忌证。ASA评分Ⅰ~Ⅱ级。年龄18~42岁,平均(25.4±3.2)岁。体质量48~72kg,平均(57.2±16.4)kg,身高148~174cm,平均(157.36±17.35)cm。手术指征为子宫肌瘤、子宫脱垂、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将该组患者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min常规注射10mg地西泮,0.5mg阿托品。⑴观察组: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经L2~3或L3~4行腰穿,当确定穿刺针进入硬膜外间隙后用7#腰穿针,确定脑脊液流出后回抽顺利后,往蛛网膜下腔注入0.5%3ml布比卡因。退出腰麻针后,硬膜外向头置管3cm,用体位法将麻醉平面控制在T6~8之间,若麻醉平面不足,则根据患者情况酌情使用硬膜外备用管给药调整麻醉平面。⑵对照组:单纯采用硬膜外麻醉组,选择L2-3椎间隙穿刺硬膜外腔,头向置管3~4cm,穿刺成功后先注入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加等量5ml,观察5~12min无腰麻征象后注入2%利卡多因5ml,按手术需要及患者情况每隔30~60min追加布0.5%布比卡因7~9ml,注射速度以能维持麻醉为准。若术中血压下降超过基础值的30%,静脉注射15mg麻黄碱,并加快患者的输液速度。两组患者术中全程监测血压、脉搏、心率、SpO2以及患者的主诉和反应。

1.3 评价指标

监测两组患者在麻醉前(T0)、气管插管(T1)、切皮(T2)、切除子宫时(T3)和拔除气管导管(T4)时刻的收缩压(SPB)、舒张压(DPB)、心率(HR)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疼痛、腹肌紧张等)。麻醉效果的判定标准为[2]:⑴优:无痛无需辅助用药,牵拉脏器时无牵拉痛或局部不适,未出现恶心呕吐;⑵良:疼痛可以忍受,不用辅助药物,牵拉脏器时无牵拉痛无呕吐,仅有胃部不适和恶心;⑶差:静脉辅助用量较大,患者有明显牵拉痛胃部不适和恶心呕吐。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相同时刻点比较,△P<0.05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以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液动力学比较

两组患者的SPB、DPB、HR在T0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T1、T2、T3和T4时刻的SPB、DPB显著低于T0(P<0.05)。观察组在T1、T2、T3和T4的SPB、DPB、HR与对照组相同时刻点的三项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效果与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不良反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子宫切除术是妇科比较常见的手术,其特点为盆腔深部和阴道操作,为了便于盆腔深部手术的操作,要求麻醉有充分的镇痛、肌肉松弛、内脏牵拉反应抑制等作用[1],以确保牵拉子宫和阴道无疼痛,无恶心、鼓肠等不良反应。硬模外麻醉具有并发症少、用药量可控性好,便于术后镇痛等优点,但其完全阻滞平面大多在T8~L4之间,不能阻断由迷走神经核发出支配腹腔脏器的迷走神经[2],常出现比较明显的内脏牵拉反应,对肥胖、肌瘤较大、子宫颈部肌瘤患者操作较困难。有研究显示,硬膜外麻醉阻滞不全或麻醉失败发生率高达18%[3~5],要达到较宽的阻滞平面需要大剂量的局部麻醉药。腰硬联合麻醉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椎管内阻滞技术,其综合了脊麻及硬膜外的优点,具有时间灵活、便于术后镇痛和腰麻起效迅速、作用完善等很多优点[6,7]。而局麻药用量相当小,血浆中局麻药浓度较低、毒性低、极少过敏、也可通过硬膜外导管注入药物增加麻醉平面及延长麻醉时间,降低了术后头痛及其他并发症。局麻药通过脑脊液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保证骶神经阻滞完善,麻醉平面控制在T6以下,对循环和呼吸抑制较轻[8,9],内脏牵拉反应轻,而且用药量少,镇痛效果完善,肌肉松弛,有利手术操作,操作简便,无需特殊设备[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腰硬联合麻醉组在T1、T2、T3和T4的SPB、DPB较单纯硬膜外麻醉高(P<0.05),心率较对照组低(P<0.05),表明腰硬联合麻醉对能有效的减少血压过快的降低和心率的过快增高,血液动力学稳定。结果还显示,要赢联合麻醉组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镇痛效果完全。综上所述,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切除术起效快,用药量少,不良反应少,血液动力学更稳定。

摘要: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对子宫切除术患者麻醉效果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子宫切切除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在麻醉前(T0)、气管插管(T1)、切皮(T2)、切除子宫时(T3)和拔除气管导管(T4)时刻的收缩压(SPB)、舒张压(DPB)、心率(HR)的变化、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SPB、DPB、HR在T0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T1、T2、T3和T4时刻的SPB、DPB显著低于T0(P<0.05)。观察组在T1、T2、T3和T4的SPB、DPB、HR与对照组相同时刻点的三项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不良反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切除术起效快,用药量少,不良反应少,血液动力学更稳定。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子宫切除术,麻醉效果,血液动力学

参考文献

[1]万翠红.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全除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124(2):17

[2]吕建新.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子宫切除术中麻醉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0;32(19):2696~2697

[3]毛福胜.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0):67

[4]王伟.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子宫切除术的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9):72~73

[5]常庆显,杨晓燕,李世红.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08;48(47):37~38

[6]矫健.布比卡因重比重液与轻比重液在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中的比较[J].航空航天医药,2010;2:218~219

[7]陈桂英.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剖官产术中麻醉效果比较[J].西南军医,2009;11(4):674~675

[8]李祥福.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髋部骨科手术的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1):1388~138

[9]李彦轩.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92011;9(8):198

上一篇:纠正办法下一篇: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