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病变

2024-10-15

乳腺病变(共9篇)

乳腺病变 篇1

1 材料与目的

本院100例体检妇女, 35岁以上90例;35岁以下10例;哺乳92例;未哺乳8例;通过对其进行钼靶乳腺摄影, 轴位及斜位。发现并经手术病理切片证实为早期原位癌的2例;临床上无包块, 无任何症状;另外发现良性块20例;乳腺增生60例。

2 方法与结论

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国内正呈逐渐上升趋势, 特别是在30~55岁年龄组中。乳腺癌若能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可取得良好效果。乳腺癌的病因尚未明了。它有明显的家庭遗传趋势, 另外有证据表明与卵巢分泌雌激素过多有关, 长期慢性刺激敏感的乳腺组织, 可导致乳腺组织的增殖和癌变。

我科用GE公司钼靶乳腺摄影机对100位体检妇女进行摄片, 结果如下:

2.1 钙化1 0例。

其中团簇样钙片2例, 另外8例为两三点钙化, 钙化点较少。钙化在乳腺癌的诊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作为乳腺癌的一个主要X线征象, 它不仅可帮助对乳腺癌的确诊, 而且有4%~10%的病例是诊断乳腺癌的唯一阳性依据, 有50%~60%, 可单独凭钙化而作出诊断, 且其中约30%左右为原位癌, 70%为管内癌、早期润癌, 钙化颗粒多数为磷酸钙、少数为草酸钙。更重要一步是鉴别良恶性钙化。恶性钙化: (1) 通常<0.5mm; (2) 钎细及分支钙化, 外形不规则, 有呈小线虫, 线形钙化; (3) 若微小钙化总数超过30枚或每平方厘米超过5枚 (3~5枚为可疑) ; (4) 瘤体内及其附近同时发现钙化, 或仅在边缘发现钙化; (5) 沿乳导管方向密集分布的钙化等[1]。

2.2 结构不良、纠集、扭曲、毛刺。

有的早期乳腺癌仅表现为局部结构不良, 纠集、扭曲, 须与杂乱的腺体相鉴别, 要有大量的阅片经验才可做到;另外少量毛刺有的也不典型, 易误漏诊, 这也应引起高度怀疑, 需做定位穿刺取活检。毛刺通常位于肺块或浸洞区边缘, 乳腺癌约45%不见此征, 癌性肿块约60%以上合并毛刺, 有时, 瘤体本身影像并不明显, X线片上仅表现为光芒状向四周辐射的细长或粗长毛刺影像。形成毛刺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乳腺导管扩展, 或是癌周小叶结构向瘤体方向牵拉所致, 形状各异, 有的为较短小的羊角状突起, 或粗长绒毛状, 细长状, 伪足状, 火焰状, 不规则形等, 有的须用放大镜或放大摄影才能鉴别。

3 讨论

早期乳腺癌的诊断, 特别是无包块, 无症状的情况下, 要想发现, 首先是要做定期普查体检, 就是要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 B超, 冷光源及CT等很难发现, 而钼靶乳腺摄影则很敏感, 特别是对钙化点和毛刺的发现, 更能说明问题, 当然, 也须阅片医师要有高度警惕性和足够的经验。

摘要:通过对本院100例体检妇女进行钼靶乳腺摄影, 发现早期原位癌2例。早期乳腺癌的主要X线表现:①少量团簇样钙化;②局部结构纠集、扭曲、小结节;③小结节, 边缘光滑, 类似良性情况, 临床上无包块及任何症状。且做B超及冷光源很难发现, 充分体现了钼靶摄影的首选地位及35岁以上妇女乳腺体检的重要性, 为早期乳腺癌的早发现、早治疗, 提供了重要保证。

关键词:钼靶乳腺摄影,乳腺癌

参考文献

[1]鲍润贤.中华影像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乳腺病变 篇2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乳腺;占位性病变;诊断;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49-01

乳腺疾病包括乳腺增生、乳腺囊肿、纤维腺瘤和乳腺癌等,乳腺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乳腺增生是最常见的乳腺疾病,在中青年妇女中的发病率为40%,约占乳腺疾病的30~70%[1]。目前诊断乳腺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活检、彩超和X线钼靶等,其中彩超具有无创性、动态成像、简便快捷、低放射及经济等优点[2],已被广泛应用于诊断乳腺疾病。在彩色多普勒技术逐渐发展下,乳腺占位性病变检出率不断升高,同时超声诊断乳腺占位性病变的准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3]。我院于2015年6月~2016 年2月期间彩超诊断乳腺占位性病变58例,并行手术与病理诊断,对该病变的超声学特征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58例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年龄为23~72岁,平均46.6岁;乳腺占位病变直径为0.7~4.2 cm,平均1.8cm;临床表现:乳房肿块、乳头改变、乳房皮肤及轮廓改变和淋巴结肿大等;所有病例均在手术前进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行病理学检查。

1.2 检测方法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展开检查,患者取侧卧位或仰卧位,患者上举双臂,充分暴露胸部,将探头频率设置为7.5~10 MHz,利用探头以乳头为中心向四周进行放射状自外而内的扫查,并行纵、横切面“十”字扫查。观察患者肿块大小、位置、形状、边界、有无包膜及同侧腋下淋巴结是否肿大,肿瘤内部回声和钙化状况,观察病灶内血流和周围血流信号情况,并进行记录。血流信号可以分为4个等级[4],病灶内无血流为0级;1条血管且有星点状血流,且流量少为Ⅰ级;存在2~3条血管,血流适中为Ⅱ级;四条血管交织成网,血流丰富且延伸到病灶内部为Ⅲ级。其中Ⅱ~Ⅲ级血流信号多提示恶性肿块,有少部分恶性肿瘤为Ⅱ级以下,一般以3条血流信号为良性与恶性肿块之间的临界值。

2结果 本组58例乳腺占位性病变术前诊断,其中55例为乳腺良性肿瘤,3例为乳腺恶性肿瘤;术后病理诊断54例为乳腺良性肿瘤,4例为乳腺恶性肿瘤,术前彩超诊断符合率为98.3%,误诊率为1.7%。

3讨论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压电陶瓷等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求,使图像质量和分辨率越来越高,超声诊断范围和信息量不断扩充。当前超声诊断已从单一器官扩大到全身,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从模拟到全数字化,从单参数到多参数,从二维到三维显示,多普勒彩色血液显示代替了创伤性导管检查,显著增加了超声诊断范围,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和信息量。由于其损伤性小,电离辐射轻,价格低廉,易被患者所接受,目前已成为发展最快的成像技术。乳腺癌是女性肿瘤的常见病,其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但死亡率却不断下降,主要原因是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制度的建立,使其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能够清楚的看到肿瘤内部的结构,尤其是可以观察到肿块内的血流情况,故能够早期发现乳腺恶性肿瘤,以实现早治疗及提高患者治愈率的目的。

正常乳腺声像图自浅入深观察到的结构如下:皮肤:表现为强弧形回声带,大小为 2~3cm,浅筋膜无显像,皮下脂肪组织表现为有散在弱光点的低回声带,边界较厚且模糊。乳腺结构由导管及乳腺腺叶组成,导管为椭圆形或圆形暗区,腺叶为中等强度光斑光点,呈交错状排列且大小均匀。胸大肌分布在腺叶深层中,是均匀的质暗区。

乳腺占位性病变超声学特征如下:⑴乳腺增生性病变:乳腺内部结构紊乱,回声增强,可见光斑影及不均匀分布的粗大光影,有大小不等囊性图像出现,同时出现边界模糊的结节状回声,肿囊边缘有毛糙形突出光影,乳腺小叶、纤维增生及乳腺导管扩张表现出囊性扩张,扩张导管及囊肿上皮均有瘤样增生性病变,囊性未发现回声的区域内部和周边均未发现血流信号;⑵乳腺纤维瘤:乳腺组织回声正常,可探测到边界清楚的肿物,内部均匀分布弱光点,肿物后壁有明显的回声增强表现。纤维腺瘤有较大、明显囊性改变时可观察到液性暗区。管泡增生、乳腺导管及结缔组织中均有纤维细胞及母细胞增生现象,且伴随胶原纤维钙化及液样变,囊肿的内部和周边有少量的血流信号[5];⑶乳腺癌的超声表现:①乳腺硬癌:肿瘤边界毛糙,呈不规则巢状或细小条索状排列,可向乳腺四周脂肪组织中入侵,内部有较强密集性回声,且后部回声为衰减暗区或有明显减弱。②乳腺髓样癌:肿瘤为圆形,边界光滑清晰,内部为硬回声,乳头状癌回声较强,可表现出有不规则边界的液性暗区,癌变时其边界很不规则,暗区为液体,且后方大多数情况下未出现衰减,然而存在大小各异的癌细胞团块状癌巢。③乳腺乳头状导管癌的超声表现:一些分支为乳头状,肿物边界模糊且内部为不均匀回声,存在强回声条索,多为衰减暗区,结缔组织纤维明显变细,间质含有丰富的血管。

综上所述,乳腺良恶性肿物鉴定的标准是:⑴纵横比良性<1,恶性>1;⑵良性肿块主要呈横向生长,有完整包膜包被,无浸润现象,在二维图中呈椭圆形。恶性肿块则有浸润现象,无完整包膜包被,在二维图中显示不规则状态;⑶肿块回声:良性肿块呈现出低质的均匀回声,恶性肿瘤后壁消失或减弱、不清晰;⑷钙化程度:钙化分为微钙化、弧形钙化和粗钙化三个等级。良性肿块内部存在粗颗粒状的较大钙化灶,恶性肿块大部分钙化灶呈点状的微钙化;⑸良性肿瘤阻力指数偏低多,能够看见少量血流信号,或者没有血流信号,血流信号为0-2级,恶性肿块内有较为丰富的血流一般为3-4级;⑹淋巴结:恶性肿块的腋下淋巴结肿大增生,且淋巴结周围的血流丰富,信号强。

在临床上彩色多普勒诊断乳腺占位病变中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通过临床表现观察与超声检查,可为乳腺占位性病变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桂玲.女性乳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29(2):168-169.

[2]黎晓晖.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8(4):1459-1460.

[3]马岩,张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意义[J].求医问药,2011,9(8):183.

[4]程艳.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2013,31(7):174-175.

乳腺病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本院2003年6月至2009年8月符合下列条件的病例115例:(1)均行乳腺钼铑双靶X线轴位及侧斜位摄影,片上发现各种形态的微小钙化;(2)所有病例均有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女性,年龄25~76岁,中位数为46岁。

全部乳腺X线片由3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共同审阅。影像学观察指标:(1)钙化灶的形态。参照欧洲通用的LeGal's分类法分为五型:I型,环形钙化;II型,规则颗粒状钙化;III型,泥沙状钙化;IV型,不规则颗粒状钙化;V型,蠕虫状钙化。(2)钙化灶区范围。测量钙化区最大直径,将其分为<10mm,>10mm。(3)钙化灶的总数:按钙化灶总数目分为<15个,>15个。(4)钙化灶的密集度:选择簇状钙化最密集区域,统计1cm3范围内钙化的数目,分为<20个/cm2,>20个/cm22组。

(5)以钙化灶是否合并肿块分为单纯性钙化组和钙化合并肿块组。

2 结果

本组115例病人钼铑双靶X线摄影均发现微小钙化灶,对钙化灶的特征进行具体观察分析,结果如表1。

3 讨论

钙化的发生,一般认为与肿瘤细胞变性和坏死后的钙盐沉积,肿瘤细胞和生长活跃的乳腺细胞分泌钙有关[2]。良性钙化多发生在纤维组织、脂肪、血管、大汗腺、皮肤等乳腺间质内,乳腺实质内少见。恶性钙化灶大多发生于癌细胞变性、坏死区,可表现在乳腺实质内及肿瘤边缘的坏死残屑中[3]。尽管乳腺良、恶性病变都可以发生钙化,但诸多研究表明乳腺恶性病变钙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前者一般在40%以上,而后者一般低于20%,且乳腺良、恶性钙化各有不同的特点,钙化的形态、大小、数量、密集度、分布范围、密度对乳腺病变的良、恶性鉴别有重要意义[4]。

刘煌辉[5]等报道,恶性钙化的形态多为不规则颗粒状和蠕虫状,数目较多,范围较大,本组病例中恶性病变84例,其中泥沙样钙化33例,不规则颗粒状钙化25例,蠕虫状钙化26例。赵亚萍[6]等报道,乳腺导管癌的钙化多为线状、长短不一、边缘模糊,在一丛钙化点中有2~3个此种钙化即可诊断为乳腺癌,良性钙化较粗大、呈环状、块状、斑点状,本组病例中浸润性导管癌多表现为泥沙样或蠕虫状钙化。良性病变共31例,表现为环形钙化者13例,规则的颗粒状钙化者18例。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乳腺钼銠双靶X线片中成簇钙化的形态学特征对乳腺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7]。本组病例乳腺恶性肿块内微钙化的检出率占73%(84/115),良性肿块占27(31/115),2者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张晖[8]等报道乳腺癌内部微小钙化检出率占68.5%,以浸润性乳腺癌的微小钙化检出率最高为91.3%。秦茜淼[9]等认为微钙化的性质与年龄有关,与肿块大小关系不大,认为50岁以下妇女一旦乳腺肿块内发现微钙化,其恶性的可能性为94.3%。本组病例中微钙化发生在恶性病变的多为55~60岁之间,其中不合并肿块的隐性乳癌12例,占10.4%(12/115),55岁以下乳腺肿块内发现微钙化并为恶性者占65例,比值为75.5%(65/84),比文献报道的比例略低,可能与本组病例中年龄结构的分布有关。

总之,数字化乳腺钼銠双靶X线片能清晰的显示腺体内的微钙化灶,钙化灶的形态及分布特征与乳腺病变的性质密切相关,认真观察及重视微钙化灶,能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提供较高的指导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微小钙化灶的特征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关系。方法 观察分析115例乳腺钼铑双靶X线片中微小钙化灶的特征,并和临床病理检查结果 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钙化灶的形态、数目、密集度、钙化灶区范围以及钙化灶是否合并肿块与乳腺病变的性质密切相关。结论 钙化灶的分布特征与乳腺病变的性质密切相关,从乳腺钼靶片上可粗略的预测病变的性质,从而为临床内分泌治疗、手术治疗、判断疾病的预后提供依据。

关键词:乳腺癌,微钙化

参考文献

[1]刘煌辉,王维,刘君,等.乳腺Ca钙化灶与ER,PR及c-erb-2[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883.

[2]Fondrinier E,Lorimier G,Guerin-Boblet V.Breast microcalcifications: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radiologic and clinical factors for carcinoma[J].World J surg,2002,26:290.

[3]徐开野.乳腺疾病影像诊断与治疗[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87.

[4]Lafontan BD,Daure JP,Salicru B,et al.Isolated clustered microcalcification:Diagnostic value of mammography-series of400cases with surgical verification[J].Radiology,1994,190:479.

[5]刘煌辉,王维,刘君,等.乳腺Ca钙化灶与ER,PR及c-erbB-2表达的关系[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885.

[6]赵亚平,周世英,刘荣波,等.乳腺X线片中成簇微小钙化对乳腺Ca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7.

[7]范正平,梅继新,彭桂兰,等.CR钼靶X线摄影对非肿块型乳腺Ca X线征象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728.

[8]张晖,陈敏华.超声对乳腺肿块微小钙化点的显示与临床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13(12):53.

乳腺病变 篇4

资料与方法

2009~2011年收治临床怀疑乳腺癌患者30例,均为女性,年龄26~70岁,平均43.7岁。行高场MR乳腺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组织学证实。

扫描方法:使用飞利浦公司Achiva 1.5T Nova HP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梯度场强≥33mT/m,梯度切换率≥180mT/(m·秒)。患者俯卧位,使用乳腺相控阵表面线圈上。双侧乳腺自然悬垂于线圈洞穴内。先行常规抑脂横断面T1WI、T2WI、DWI扫描。扫描参数:T1WI:TR 630ms,TE 30ms。反转角70;T2WI:TR 5000ms。TE 182ms,回波链度29;脂肪抑制快速小角度激发(FI ASH)TR 261ms,TE 4.8ms,反转角70。矩阵96mm×256mm,FOV 247mm×330mm、层厚4.0mm、层间距1.0mm。平扫发现病灶后,行肘静脉快速团注Gd-DTPA,用量0.2ml/kg,注射流率2.0ml/秒,使用高压注射器。对比剂注射完成后以相同流率注入20ml生理盐水。采用3D快速THRIVE序列做DCE-MRI。即注药前平扫1次,再分别于注药同时、对病灶进行8次重复扫描,每周期扫描持续时间约50秒。每次获得100幅强化图像。扫描参数:TR 301ms,TE 1.2ms,反转角80。矩阵250mm×160mm,FOV 330mm×330mm、层厚3.0mm。层间距1.8mm。

图像后处理:在PHILIPS公司提供的MR EWS工作站上用R 263软件数据后处理。强化明显区域为感兴趣区(ROI)绘制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

感兴趣区强化曲线的有关定义:在工作站上对感兴趣区进行测定信号强度,感兴趣区应避免囊性病变区和血管区。时间-信号强化曲线,Ⅰ型为缓慢上升型,增强信号为持续缓慢上升。Ⅱ型为平台型,病变于动态增强早期时相明显强化后,在中、后期信号强度维持在一个平台水平。Ⅲ型为流出型,病变于动态增强早期时相明显强化后,在中、后期信号强度明显降低。早期强化率(△SI)=(SIpost(1分钟)-SIpre)/SIpre×100%,SIpost为病灶增强1分钟时(增强后第1幅图像)的信号强度(本机设为50秒),SIpre为病灶增强前的信号强度。强化峰值(peak value PV):PV=[SIpost(max)-SIpre]。式中SIpost(max)表示病灶增强后的最大信号强度;SIpre表示病灶增强前的信号强度。早期强化比值为(SIpost(1分钟)-SIpre)/PV×100%。达峰时间为注入造影剂后达到峰值信号的时间。

结果

病理情况:良性病变20例,乳腺增生12例伴有弥漫性多发结节9例,其中伴有上皮普通型增生6例,乳腺增生伴有纤维瘤样变3例,3例为单发增生结节。3例为纤维腺瘤,2例为导管乳头状瘤,1例错构瘤,1例脂肪瘤,1例炎性肉芽肿。恶性病变10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4例,导管内癌4例,黏液癌1例。

MR平扫表现:良性病变者T1WI多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T2SPAIR呈高信号,DWI部分呈高信号,部分呈等信号,ADC图多呈等信号,b=1000s/mm2ADC值(1.397+0.216)×10-3mm2/s。乳腺增生伴有增生结节,纤维瘤样病变者多呈多发结节影,部分形态可以不规则(见图9)。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脂肪瘤、错构瘤者边缘清,部分病灶有分叶改变(见图4、5、6、7、8、9)。

恶性病变者MR平扫: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T2SPAIR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ADC值b=1000s/mm2ADC值(1.021+0.292)×10-3mm2/s。肿块影多为单发结节状改变,伴有毛刺4例(见图1、2)。呈片状、大片状、条索状3例。分叶状1例,信号不均匀,周围伴有水肿1例(见图3)。结节影边缘清1例。

MR增强扫描表现:20例良性病变,其内结节或肿块影,均呈逐渐强化,形态呈片状,结节状或不规则强化方式。17例包括单发结节或多发结节者时间强化曲线为缓慢上升型,3例为平台型。17例中早期强化比值均30%~40%,达峰时间均300秒左右(见图4)。3例平台型中1例为导管乳头状瘤,早期强化值55%,达峰时间约350秒。1例炎性假瘤,早期强化比值83.8%,达峰时间150秒(见图7),1例为乳腺增生伴有多发上皮型增生,早期强化比值59%,达峰时间约350秒。

10例恶性病变,增强扫描呈结节状强化5例,呈片状及条索状强化3例,呈不均匀肿块状强化1例,以上肿块影早期均呈明显强化,1例在早期呈轻-中度强化,延迟逐渐呈明显强化。依据强化曲线5例呈平台型(见典型病例1),5例呈流出型(见图2)。早期强化值80%~88% 8例,早期强化比值36%~40% 2例。动态增强150秒内达到峰值9例,200秒达到峰值1例。

典型影像学表现:良性病变的表现乳腺内多发结节,肿块或结节影信号均匀,边缘清,增强扫描结节或肿块影呈逐渐强化,呈逐渐上升型,在平台型强化曲线的病例中,早期强化比值<60%,达峰时间>240秒。恶性肿块的表现有肿块信号不均匀,周边有毛刺,或肿块周围有水肿,时间强化曲线呈平台型或流出型,早期强化峰值比率≥80%,达峰时间150秒内。

讨论

20世纪80年代初磁共振成像问世伊始,许多学者试图利用MRI所具有的较高软组织对比特性,用来发现和鉴别各种乳腺病变,但由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組织信号强度存在着很大的重叠,其结果难以令人满意。近年来影像学者用动态强化曲线的Ⅰ型、Ⅱ型、Ⅲ型的表现对乳腺结节进行良恶性鉴别诊断[1],文献认为在I型缓慢上升型动态强化曲线中,94%可能为良性。在本组20例良性病例中有17例患者属于此型,术后及穿刺后病理均证实为良性病变。

文献认为在Ⅱ型强化曲线中恶性可能性64%,在Ⅲ型强化曲线中恶性病变可能性87%。在本组良性病变中有3例为平台型,恶性病变中有5例为平台型强化曲线,有5例流出型强化曲线。以早期强化比值≥80%,达峰时间150秒为标准在13例患者中,其中10例可以明确诊断,确诊率76%,两个标准中含一项者为可疑病变,2例为可疑诊断,可能性诊断率92%,1例良性病变疑为恶性病变者为假阳性,因此在强化曲线中表现为Ⅱ型或Ⅲ型者用早期强化比值与达峰时间作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有学者提出应用早期强化率作为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其为增强后1分钟为基准计算早期强化率,早期强化率=(SIC-SI)/SI×100%(SIC、SI分别为增强前后信号强度)[2,3],用此算法很多病例的比值>100%以上,作者认为评比较困难。而用第1周期(本课题为50秒)的强化信号比峰值信号作为参考数值,我们认为比较直观,也比较实用,也能够反映良恶性病变的血供特点。恶性肿瘤生长快,血管粗大,多支血管供血,发育不成熟、有大量动静脉吻合支[4],因此第1个周期相当于动脉晚期明显强化,早期强化比值≥80%以上,同时很短时间达到峰值。良性病变血管相对成熟,无动静脉吻合支,所以早期强化比值30%~50%,达到峰值时间也较长。对于炎性假瘤早期血管同样发育不成熟,通透性较大,早期强化比值大,达峰时间较短,本组中有1例炎性假瘤早期强化比值83%,达峰时间<150秒,反映本例病灶血管不成熟、通透性大的特点。所以在强化曲线影像诊断中应引起重视。

本组病例中有1例黏液腺癌强化曲线,早期强化比值较低,达峰时间较长,类似于良性病变的强化特点,如结合患者年龄,T2WI呈高信号,病变有分叶的特点应该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因此在影像诊断中除观察强化曲线、早期强化比值、达峰时间还应该结合钼靶、MR平扫特点及病灶强化方式的特点才能够做出准确诊断。

在本组30例病变中有9例为多发结节性病变,且多数为乳腺增生的合并症,如增生结节,纤维瘤病,这也符合文献认为的乳腺增生病人较多,多表现为弥漫性或结节状致密影[5],因此发现乳腺多发结节时,应考虑到良性病变可能性。

综上所述,应用MR动态增强早期强化比值与达峰时间并结合临床,钼靶、MR平扫及MR增强方式可以很好对乳腺病变进行良恶性鉴别诊断,并能早期发现乳腺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使影像工作者能更好为广大女性患者服务。

图1~4:女、55岁。图1:T2SPIAR右乳近胸壁处一类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呈高信号,大小约16mmx23mmx22mm,边缘欠清。图2:DWI高信号。图3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周边可见毛刺。图4:为平台型强化曲线,右乳肿块增强扫描后早期强化比值88%,150秒达到高峰值。图5~8:女、40岁。图5:T2SPAIR左乳外上象限一类圆形肿块呈高信号,形态欠规则,有分叶,内有间隔,大小约22mmx16mmx22mm。图6:DWI高信号。图7:流入型时间强度曲线,早期强化比值约20%,增强扫描左乳肿块强化方式从周边向中心逐渐明显强化,400秒达峰值。图8:术后病理:左乳肿块纤维腺瘤。图9~13:女、29岁。图9 T2SPAIR右乳多发类圆形肿块呈高信号。图10:DWI示多发类圆形高信号。图11:增强扫描左乳示多发明显强化结节。图12:强化曲线为平台型,早期强化比值约83%,150秒达峰值,后维持在一个平台,300s后有下降趋势。图13:术后病理:右乳肿块浆液性乳腺炎(炎性肉芽肿)。

参考文献

1 刘佩芳,乳腺影像诊断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1-24.

2 王双玉,孙斌,薛蕴菁,等.动态增强3.0T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8,42(4):337-339.

3 张景,单军.MRI动态增强曲线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与护理研究,2010,5(9):28-29.

4 李敏,金真,等.乳腺动态增强MRI参数与肿瘤血管的相关性及其鉴别诊断价值[J].临床研究,2010,1(1):36-42.

5 白人驹,張雪林.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00-328.

超声诊断乳腺非肿块型病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使用超声方法进行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患者40例, 均得到病理活检或手术治疗确诊, 且均为女性, 年龄37~74岁, 平均年龄为 (56.3±3.7) 岁。本研究40例乳腺非肿块型患者中, 28例病患经手术治疗得到确诊, 12例病患经病理检测得到确诊;病灶直径0.7~9.6 cm, 平均长度为 (4.9±2.1) cm。超声诊断非肿块型病变时, 主要是在影像资料上显示病变部位没有清晰边界, 在两个不同方向的超声诊断不存在空间占位效应。

1.2 诊断方法

本研究患者均为其提供超声诊断, 选取侧卧位或是仰卧位, 超声诊断乳腺病灶部位, 测量病灶的直径、边界、体积, 分析病灶钙化与回声情况, 检查腋下淋巴部分, 当淋巴结体积增大、纵横比<2、淋巴门结构消失、皮质成分增多时, 淋巴结可被诊断为异常。

1.3 观察指标

使用多普勒彩色影像对病灶中的血流分布及周围血流信号进行检测, 按照定量法分级, 可以分成4级。0级:病灶内无血流信号;1级:病灶内可以看见少许血流信号, 呈条状与点状分布;2级:病灶内可以看见中等量的血流信号, 呈斑状分布;3级:病灶内可以看见比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呈分支状分布。分级诊断病灶, 对比病灶的病理结果和超声表现, 分析超声特点, 从而确定非肿块病灶为非恶性还是恶性。

2 结果

2.1 病理诊断结果

本研究40例乳腺非肿块型患者中, 28例 (70%) 患者经病理检测被确诊为恶性病变, 12例 (30%) 患者被确诊为非恶性病变。其中浸润性导管癌13例, 导管内癌11例, 2例为不典型增生, 3例为腺病, 1例为导管内乳头状瘤, 5例为炎性病变, 1例为纤维腺5瘤。

2.2 超声表现和分级

超声诊断结果显示, 30例患者为1级血流分布, 呈片状低回声, 占75%;7例患者为2级血流分布, 呈微钙化低回声表现, 占17.5%;有3例患者为3级血流分布, 呈簇状分布表现或微钙化分散表现, 占7.5%。恶性病变中, 有5例为导管内癌, 占45.5%, 含微钙化, 为2级, 有2例为浸润性导管癌, 占15.4%, 导管内癌的患病人数明显多于浸润性导管癌。非恶性病变患者中, 只有3例患者的超声表现为微钙化区或含微钙化低回声区, 占25%。

3 讨论

在乳腺癌的超声诊断中, 可将影像资料分为肿块型病变与非肿块型病变, 其中肿块型病变的超声较为典型, 但是一些病变部位的边界不清, 没有占位效应, 表现为区域性结构絮乱、没有钙化现象, 呈中、低回声, 病变区域牵涉多个象限, 如果在超声诊断中不能正确认识这些影像特征, 很容易出现漏诊现象。在超声影像资料中, 导管内癌通常表现为低回声区, 但这不是肿块。本研究中, 28例病患为恶性病变, 占70%, 不仅是导管内癌有非肿块表现, 浸润性导管癌也有非肿块表现, 很少出现恶性病灶, 但有非肿块表现。同时, 不仅是恶性病变, 一些非恶性病变也有非肿块表现, 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超声难度。随着高频超声的广泛使用, 非肿块越来越容易被发现。很多乳腺非肿块病变均表现为微钙化低回声, 超声诊断时具有较低特异性与较高敏感度, 微钙化现象一般出现在病变内, 对导管内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在诊断乳腺良性与恶性病变时, 腋下淋巴是否发生异常对临床诊断具有很重要的辅助作用[1,2,3,4,5],

综上, 在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超声诊断中, 其特异性较低, 但敏感性较高, 临床诊断时应结合多种影像资料共同鉴别, 如有需要可以使用超声引导穿刺的方法进行活检确诊。

参考文献

[1]王知力, 唐杰, 李俊来, 等.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超声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1 (11) :213-215.

[2]李晓, 程流泉, 刘梅, 等.MRI、钼靶和超声对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诊断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1 (15) :336-340.

[3]黄静, 何以敉, 林礼务, 等.导管型乳腺癌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鉴别诊断[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3, 15 (3) :169-171.

[4]杨光, 张祥宏, 赵俊京, 等.乳腺癌钼靶X线微钙化与癌细胞ER、PR表达关系的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2, 11 (14) :129-133.

乳腺非肿块病变的超声诊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采取超声检查方法并通过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得到确诊的50例非肿块病变患者资料, 均为女性, 年龄35~72岁, 平均 (54.8±2.1) 岁。34例由手术病理得到证实, 16例由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得到证实;病灶直径0.6~9.4 cm, 平均 (5.1±0.9) cm。非肿块病变主要是显示在超声图像上病变没有清晰边界, 而在不同的两个扫查方向上不存在空间占位效应。排除标准:没有清晰边界, 不存在占位效应的片状低回声区;导管内低回声区;微钙化区呈散在或簇状分布。纳入标准:病变在超声图像上边界不清;在不同的两个超声扫查切面上病变存在空间占位效应。

1.2 检查方法

患者均采用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 采取仰卧或侧卧位, 乳腺病灶位置通过超声进行检查, 对病灶边界、大小、最大直径进行测量, 对病灶内部回声及钙化情况进行分析, 并对腋下淋巴结情况进行检查, 淋巴结纵横比<2、增大体积、皮质成分增多或淋巴门结构消失时可诊断为淋巴结异常[1]。

1.3 观察指标

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分布病灶内及周边血流信号进行检测, 根据定量法进行分级, 病灶内没有发现血流信号的为0级;血流不多, 只发现点状血流信号的为1级;血流中等, 发现半径大于病灶长度的1条主要血管或几条小血管的为2级;血流比较丰富, 能够发现超过4条的血管或其形成网状的为3级[2]。对病灶采用分级进行分析诊断, 对比病灶超声表现及分级与病理结果, 分析超声特征为恶性及非恶性非肿块病灶。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非肿块乳腺病变的50例患者中, 34例 (68.0%) 为恶性病变, 16例 (32.0%) 为非恶性病变。16例为浸润性导管癌, 15例为导管内癌, 2例为纤维性腺癌, 1例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3例为不典型增生, 5例为腺病, 2例为导管内乳头状瘤, 4例为炎性病变, 2例为纤维腺瘤。

2.2 超声表现及分级

非肿块乳腺病变的50例患者中, 36例 (72.0%) 具有片状低回声表现, 为1级;11例 (22.0%) 具有含散在微钙化片状低回声区表现, 为2级;3例 (6.0%) 具有微钙化呈散在或簇状分布表现, 为3级。恶性组中导管内癌患者46.7% (7/15) 的含微钙化, 为2级, 明显比浸润性导管癌18.8% (3/16) 的患者比例高。非恶性组中, 只有5例患者 (31.2%, 5/16) 的超声具有含微钙化的低回声区或微钙化区表现。其中病理证实2例患者为含玻璃样变性纤维腺病, 纤维腺病及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各1例 (6.2%, 1/16) 。

3 讨论

在超声声像图类型方面可将乳腺癌分为肿块与非肿块两大类[3], 其中具有典型超声表现的是肿块, 而一些乳腺癌病变边界不清, 没有占位效应, 通常具有区域性结构紊乱表现, 不一定伴有钙化, 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 有较大病变范围的患者涉及多个象限, 若在超声扫查时不能对此类征象正确认识, 极易发生漏诊。在超声图像上导管内癌一般具有低回声区表现, 而不是肿块。但本研究病例中的恶性病变, 不只是导管内癌具有非肿块表现, 浸润性导管癌也具有非肿块表现, 而恶性病灶比较少见, 并具有非肿块表现。另外, 不只是恶性病变, 很多非恶性病变也具有非肿块表现, 这使超声诊断难度增大[4,5]。

随着临床中广泛应用高频超声, 更多的非肿块超声病变被日益发现。大部分非肿块乳腺病变都表现为微钙化片状低回声形式, 超声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较低的特异度, 微钙化存在于病变内部对于诊断导管内癌意义十分重大。对于鉴别诊断良恶性病变也可根据是否有腋下淋巴结异常而起到辅助作用, 但还应与多种影像学方法相结合分析辨别, 确有需要时可采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方法进行确诊。

参考文献

[1]丛滋宏, 王绍文.灰阶超声图像特征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16 (2) :18-21.

[2]杨光, 张祥宏, 赵俊京, 等.乳腺癌钼靶X线微钙化与癌细胞ER、PR表达关系的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2, 11 (4) :29-33.

[3]曲乐丰, 施俊义, 马大烈.无肿块型分泌脂质性乳癌[J].中华医学杂志, 2010, 8 (3) :10-17.

[4]陆锦贵, 葛芳清, 王卫霞.浸润性乳腺癌肿块的X线表现与病理分级关系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14 (1) :33-38.

乳腺病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筛选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我院行乳腺钼靶X线诊断者106 例为研究对象, 均为女性;年龄28 岁~73 岁, 平均年龄 (51.2±10.4) 岁;健康查体25 例, 门诊病例81 例。

1.2 临床资料大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部分患者触及乳房肿块, 胀痛、乳头溢液等就诊, 临床未触及肿物21 例, 其中2 例有乳头溢血, 伴或不伴乳头内陷或经前期疼痛、放射性疼痛。

1.3仪器设备使用SIEMENS乳腺机MANMMOMAT Novation DR, 患者取站立位, 对投照体位适当调整, 双侧乳腺行常规头尾位 (CC) 及内外斜位 (MLO) 检查。由2 名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进行阅片, 观察肿物形态、大小、密度、边界、钙化、血管增粗增多、肿块结构扭曲以及皮肤增厚等方面, 将钼靶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1.4 诊断标准依据美国放射学会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CR) 修订的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 (4 版) 分级评估标准, 0 级:需结合影像学其他检查 (超声、磁共振成像、局部加压摄影及放大摄影) 结果进一步评估。1 级:检查结果为阴性;乳腺钼靶X线影像未检出异常, 双乳外形对称, 结构无扭曲, 未检出肿块及可疑钙化。2 级:考虑为良性病变。3 级:良性病变可能, 建议定期复查;若短期随访 (6 个月< 随访时间<1 年) , 病变稳定或病灶缩小, 良性可能性较高, 则证实分级判断;该级别恶变的可能性<2%。4 级:可疑异常, 建议活检进一步证实。病变无乳腺癌特异性形态学改变, 但具有确切恶性可能性, 平均恶性病变危险性约35%, 并根据影像结果再分为3 个亚型:4A亚级为低度恶变, 需组织活检;4B亚级为中度恶变, 常为不典型性纤维腺瘤或脂肪坏死;4C亚级为高度恶变, 不典型, 影像学检出实性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或新近出现多形性成簇钙化,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常为恶性。5 级:高度怀疑为恶性病变, 相关检查提示恶变可能性≥95%。6 级:经组织病理学活检确诊为恶性病变, 但未评估治疗后的影像学表现, 或经影像学评估新辅助化疗对恶性病变的疗效[2]。

2 结果

本组106 患者经病理或随访证实BI-RADS评分4 级及以上恶性病变31 例, 良性病变75 例。其中经乳腺钼靶X摄影诊断为恶性病变34 例, 误诊3 例, 准确率约为91.2%, 包括浸润性导管癌18 例, 腺癌7 例, 浸润性小叶癌5 例, 髓样癌2 例, 黏液腺癌2 例。良性病变72 例, 其中乳腺增生结节39 例, 纤维腺瘤25 例, 导管内乳头状瘤4 例, 囊肿2 例, 脂肪瘤2 例, 准确率约为96.0%。

乳腺钼靶X摄影分级结果为2 级15 例 (14.2%) ;3 级41 例 (38.7%) ;4 级36 例 (34.0%) , 其中4A亚级为8 例, 4B亚级为21 例, 4C亚级为7 例;5 级14 例 (13.2%) 。

其中乳腺钼靶X摄影诊断为恶性病变34 例中, 23 例出现分叶状肿块、毛刺征, 大部分病灶边缘模糊。16 例出现泥沙样、成簇微小钙化, 4 例不规则钙化, 2 例可疑微小钙化。6 例伴结构扭曲, 结合病理活检明确诊断。其中4 例呈现致密型腺体, 未见确切肿块形成。

3 讨论

目前, 检出乳腺早期肿瘤的惟一有效方法是钼靶X线摄影[3]。乳腺钼靶普查在国外已大规模开展, 大幅度提高了乳腺癌早期诊断率, 乳腺可触及的病灶, 不易触及的深部乳后区病灶及未形成肿块的早期病变该检查均能较好地显示。阅片时应仔细观察病变形态、密度、边缘、钙化、血管增粗增多、结构扭曲、局部皮肤增厚等方面, 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及触诊, 以较准确地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4,5]。

良性病变多显示为圆形、类圆形或浅分叶状肿块, 边缘多光滑、清晰锐利, 较少见毛刺征, 周围乳腺组织未见异常密度, 或因肿块周围脂肪组织受压而出现的均匀细环状晕征。而恶性占位形态多不规则, 呈深分叶或不规则形肿块, 边缘不光滑并常见毛刺形成, 多呈棘状、尖角状、伪足状或放射状[6], 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常见边缘多结节征象。

文献报道病理上60%~85%的乳腺癌可出现钙化, 钙化出现率约为30%~50%[7], 一般认为钙化与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后, 局部区域钙盐沉积以及与瘤体自身分泌钙质有关。有学者强调指出, 泥沙样、簇样细微钙化是早期乳腺癌很重要的诊断依据, 甚至可作为影像学诊断早期乳腺癌惟一的恶性征象[8], 而且对术前定位、手术病理切片的标记及治疗复查均有很重要的价值。良性钙化多出现在乳腺间质内, 诸如脂肪、纤维组织、血管等, 而较少出现在乳腺实质内。而恶性钙化则多出现在癌细胞变性坏死区, 多出现于乳腺实质内以及病灶周边的坏死碎屑内[9], 常为泥沙样、断针样、不规则粒状, 而细沙样或针尖样钙化对微小乳腺癌的诊断有较大价值[10]。良性钙化通常较规则, 呈块状、环状、斑点状等, 一般较圆、散、粗;恶性病变钙化点通常密度越高、数目较多。

乳腺癌可出现血管数量增多, 管径增粗, 呈毛刺状、放射状改变, 粗大引流血管影可出现于部分病变内。同时, 腺体结构紊乱, 导管扩张增粗, 腋窝淋巴结增大等常出现于乳腺恶性病变。而良性病变血管、导管结构大部分为正常表现。

此外, 应注意女性年龄、腺体类型与检查方法的选择性相关。在理论上,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致密型乳腺更有优势, 而钼靶比较适合发现脂肪型乳腺的病变。年龄是影响乳腺密度的重要因素, 年轻女性的致密型乳腺比例高, 而≥50 岁患者的腺体密度降低, 更有利于钼靶检出病灶。

综上所述, 对乳腺钼靶X线片, 应综合性分析病变密度、形态、边缘、钙化, 并同时观察血管、导管、腺体结构、腋窝淋巴结转移等X线征象。钼靶X线摄影检查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是目前乳腺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姜志红, 赵小华.CT钼靶X线对乳腺癌早期发现的价值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 2014, 29 (7) :820-822.

[2]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3rd ed[M].Reston: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1998:1-90.

[3]蒋国元, 申霞.遵义市3 107名妇女首次乳腺钼靶筛查结果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7 (3) , 240-244.

[4]BERG W A, BIUME J D, CORMACK J B, et al.Combined screening with ultrasound and mammography vs mammography alone in women at elevated risk of breast cancer[J].JAMA, 2008, 299 (18) :2151-2163.

[5]MCCAVERT M, O'DONNELL M E, AROORI S, et al.Ultrasound is a useful adjunct to mammography in the assessment of breast tumours in all patients[J].Int J Clin Pract, 2009, 63 (11) :1589-1594.

[6]李雪梅, 陈颢.乳腺癌与良性病变钼靶X线表现的比较[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8, 42 (2) :188-190.

[7]徐开野.乳腺疾病影像诊断与治疗[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6:94.

[8]何子元, 火树尧, 徐开野.早期乳腺癌X线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 20 (1) :11.

[9]喻迎星, 许茂盛, 郑美君.乳腺钙化的X线特征及诊断乳腺疾病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 10 (5) :354-356.

乳腺病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病例均为女性乳腺癌术后患者, 年龄35~75岁, 平均56.0岁。影像学发现乳腺外可疑恶性病变的时间距乳腺原发灶外科手术治疗时间为术后1个月至术后30年。

1.2 检查方法

35例患者的影像检查资料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共同分析。选取乳腺外可疑恶性病灶的最佳活检靶点制定穿刺活检计划。共穿刺36个病灶39次, 1例病例分别活检肺部及内乳区病灶, 另两例病例先后两次活检内乳区病灶;其中肺部病灶22例, 肝脏病灶3例, 内乳区病灶4例, 胸膜病灶3例, 胸壁软组织病灶4例。

病变穿刺活检采用GE Hispeed双排螺旋CT扫描引导, 使用体表导管栅条定位法定位, 应用八光公司PRECISA Chiba活检针抽吸活检。局部皮肤消毒局麻后在CT引导下分次进针, 确认针尖位于病灶内部预定靶点后旋转提插穿刺针3~5次, 抽出针芯后接上50 ml注射器, 持续负压抽吸病变组织, 一般需更换2~3个注射器, 每个注射器内抽取蚕豆大小的可凝固血性组织, 如为坏死组织或不凝血性组织则需要调整针尖位置继续取材, 直到获取满意组织。39次穿刺活检针规格分别为17 G针3次, 18 G针18次, 19 G针2次, 20 G针16次。所有穿刺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送病理学检查。对病理诊断为腺癌的标本行免疫组化标记检查, 以便明确: (1) 肿瘤为转移性癌或原发性癌; (2) 乳腺癌转移灶的雌激素受体 (ER) 、孕激素受体 (PR)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 的表达情况。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一次穿刺成功, 成功率为100%。36个活检病灶经穿刺、手术及临床治疗后随访证实, 恶性病灶35个, 良性病灶1个。在36个病灶中, 穿刺明确为恶性30个, 穿刺诊断与最终临床诊断结果的比较见表1。穿刺病理学检查阳性结果与穿刺部位统计表见表2。穿刺活检阳性预测值为100.0% (30/30) , 敏感性为85.7% (30/35) , 假阴性率为14.3% (5/35) 。1例良性病例为右乳癌术后18年发现右胸壁包块, 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仅见凝血块, 后又行活检手术, 术后病理学结果为皮肤纤维组织增生变性并见以浆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病理学诊断结合免疫组化诊断结果与穿刺部位统计见表3。

14例诊断转移性腺癌病例中, ER、PR及HER-2均为阴性 (三阴性乳腺癌) 3例。由于本组多数病例乳腺原发灶手术时间较长, 原发灶免疫组化检查资料欠缺, 故未对ER、PR及HER-2在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表达的差异做进一步对照分析。

本组1例右乳癌术后15年的患者, 体检发现右上肺“磨玻璃”病灶, CT薄层扫描以“磨玻璃”密度为主, 内部合并少部分实性成分, 影像学诊断肺原位癌。虽然穿刺病理学检查显示肺泡上皮增生;但是由于影像学高度怀疑恶性, 故该患者行胸腔镜下右上肺病灶楔形切除术, 手术后病理学检查为肺组织肺泡上皮增生及不典型增生, 部分原位腺癌, 伴微浸润。

在39次穿刺活检手术中, 1例肺穿刺活检术后发生少量气胸, 行吸氧、卧床休息, 1周后复查气胸完全吸收。无出血等其他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1 穿刺活检可以判断乳腺外可疑病变的良、恶性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并有年轻化趋势, 转移和复发是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当乳腺癌患者发现乳腺外器官可疑恶性占位性病变时, 及时正确的定性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本组病例穿刺活检的敏感性为85.7%, 并发症发生率低, 故对于乳腺癌患者, 行乳腺外可疑恶性病变的穿刺活检是可靠可行的, 其结果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3.2 穿刺活检有助于重复癌的诊断

重复癌又称多原发癌, 是指同一个体的单个或多个器官同时或先后发生2个或2个以上相互独立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根据癌肿是否同时发生, 又可分为同时性多原发癌 (发生间隔时间在6个月内) 和异时性多原发癌 (发生间隔时间半年以上) [2]。乳腺癌和肺癌的重复癌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如果乳腺癌患者肺部病变影像学高度怀疑原发性肺癌, 则应获取病理学依据以便鉴别肺原发性与转移性癌并指导临床治疗。本组15例肺穿刺病理学诊断为腺癌的患者通过免疫组化分析诊断为乳腺癌肺转移7例, 原发性肺腺癌5例, 无法确定转移或原发3例;6例明确为原发性肺癌患者中包括3例同时性重复癌和3例异时性重复癌, 其中5例为穿刺活检确诊, 1例“磨玻璃”病灶手术确诊。故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可靠的获取病理诊断依据的有效手段, 其活检的成功率和阳性率高, 且组织标本量可以满足病理免疫组化分析要求, 对于鉴别肺原发性癌和转移性癌有重要意义。Meert等[3,4,5]报道, 肺癌针吸活检小标本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基因突变检测可行, 与手术标本检测一致性达80%~100%。当明确诊断原发性肺癌后穿刺标本还可以进一步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 为肺癌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肺部“磨玻璃”样病变 (GGO) 是近年来早期肺癌诊断的一个突破口, Cho等[6]报道, 持续稳定的GGO术后病理学检查59%被诊断为肺癌, 包括原位腺癌、微小浸润性腺癌及浸润性腺癌。许林等[7]报道, 外科手术仍是早期肺癌首选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组病例中1例“磨玻璃”病变影像学诊断为肺原位癌, 穿刺活检未能明确恶性, 而术后病理示肺原位腺癌伴微浸润, 故对于乳腺癌患者肺内发现“磨玻璃”病变且影像诊断怀疑恶性者, 外科手术治疗可作为首选。

3.3 穿刺活检可以判断ER、PR及HER-2在乳腺癌转移灶中的表达

赵海波等[8]报道, 乳腺癌发生、发展具有激素依赖性, 检测ER、PR及HER-2对指导乳腺癌综合治疗和判断预后有极大意义, 这3项指标可以随着乳腺肿瘤的复发或转移而发生改变。高小康等[9]报道, 新辅助化疗能改变HER-2的表达状态。Botteri等[10]报道, 肝脏转移灶穿刺活检标本免疫组化结果与乳腺原发灶不一致时, 调整新的治疗方案能够影响乳腺癌早期肝转移患者的生存率。本组14例穿刺诊断转移性腺癌病例中, 转移灶免疫组化明确为三阴性的乳腺癌3例, 为临床治疗方案的个体化选择提供依据。故对于乳腺癌病史较长的患者, 由于一方面原发灶免疫组化资料可能缺失, 另一方面转移或复发灶的ER、PR及HER-2指标与原发灶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所以通过穿刺活检重新检测现有转移灶中这三项指标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指导内分泌和靶向治疗以及判断预后。

3.4 穿刺活检方式的选择

本组病例穿刺活检均采用细针抽吸取材, 这种活检方式与自动活检枪切割取材相比有其优、缺点, 其优点是抽吸取材不受病灶部位、大小影响, 对于靠近大血管的病灶以及小病灶尤其有优势, 因为当大病灶内部坏死较明显时切割取材往往较难获取完整的组织条, 而抽吸取材可以根据多种影像学检查包括功能成像的结果, 寻找到病变的实性区域作为活检靶点, 例如选取增强CT的病灶强化区域、CT靶部位灌注扫描病灶高灌注区域、MRI扩散加权成像ADC图信号最低区域、PET-CT扫描病灶18F-FDG高浓聚区域等作为预计活检靶点, 争取在穿刺术中把针尖精确到达活检靶点后再进行局部小范围提插取材, 从而避免抽取坏死组织而影响病理学诊断;其缺点是抽出的肿瘤组织通常包埋在血凝块中, 使得穿刺组织中无效成分含量增加, 可能导致病理学诊断的敏感性降低。丛文铭[11]报道, 对于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依赖足够大的肝穿刺组织, 建议使用16 G切割针, 所取组织长度至少在2~3 cm;而对于局灶性肿瘤性病变, 小于18 G活检针通常可以满足诊断。本组病例影像学均高度怀疑恶性病变, 故在穿刺抽吸活检时对于穿刺针的选择上无特殊要求, 通常较大的病灶可选取17 G或18 G活检针, 较小的病灶可选取19 G或20 G活检针。在经CT引导穿刺过程中, 还需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例如进针进路应避开肺内或肝内大血管, 进针深度尽量缩短, 并避免跨叶间裂穿刺, 以降低出血、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组穿刺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低, 手术微创、安全。

综上所述, 发现乳腺癌患者乳腺外器官可疑恶性病变时, 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是获取病理学确诊依据的有效手段, 可以满足临床对病变良恶性定性及恶性病变组织学分型和免疫组化诊断的要求, 该方法安全可靠,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纯武, 李静.乳腺影像诊断的现状、问题与未来[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45 (12) :1093-1095.

[2]葛现才, 张勤, 殷德光.重复癌诊治现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3, 20 (6) :671-672.

[3]MEERT A P, MARTIN B, VERDEBOUT J M, et al.Correlation of different markers (p53, EGF-R, c-erb B-2, Ki-67) expression in the diagnostic biops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sected tumor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Lung Cancer, 2004;44 (3) :295-301.

[4]LIM E H, ZHANG S L, YU K, et al.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determining therapeutic choices in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 :maximizing the diagnostic procedure and the use of low-volume lung biopsies[J].J Thorac Oncol, 2007;2 (5) :387-396.

[5]MASAGO K, FUJITA S, MIO T, et al.Accuracy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gene mutation analysis by direct sequencing method based on small biopsy specimens from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analysis of results in 19 patients[J].Int J Clin Oncol, 2008, 13 (5) :442-446.

[6]CHO S, YANG H, KIM K, et al.Pathology and prognosis of persistent stable pure ground-glass opacity nodules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J].Ann Thorac Surg, 2013, 96 (4) :1190-1195.

[7]许林, 张治.胸腔镜手术与肺癌[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3, 6 (5) :137-140.

[8]赵海波, 程雪燕, 刘金君, 等.乳腺癌原发灶与腋淋巴结转移灶ER和PR及c-erb B-2表达的对照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1, 18 (8) :594-596.

[9]高小康, 孙鹤庆.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Cerb-B2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医学, 2013, 41 (11) :787-791.

[10]BOTTERI E, DISALVATORE D, CURIGLIANO G, et al.Biopsy of liver metastasis for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impact on survival[J].Breast, 2012, 21 (3) :284-288.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乳腺结节病变 篇9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乳腺结节病变71例, 均为女性, 年龄21~60岁, 平均40岁。均经手术切除获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LOGLQ400GE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采用线阵探头, 探头频率为7~10 MHz。患者常规检查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双侧乳腺和腋窝, 探头直接接触扫查, 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连续扫描。对病变处应加以纵、横、斜切扫查, 必要时可改侧卧位探测。常规扫查腋窝, 所有患者均在经期后检查。首先做二维超声检查, 根据乳腺实质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以及皮肤与周围组织有无浸润现象这些指标做出初步诊断。接着在二维图像基础上叠加彩色多普勒显示乳腺结节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 判断病灶内血管的丰富程度, 并对病炕内血流信号进行多普勒取样, 调整声速与血流射角小于60度。测量动脉血流频谱参数:阻力指数 (RI) , 搏动指数 (PI) 。

2结果

二维超声对乳腺实质结节查出率100 %。本组71例33例良性 (纤维瘤20例, 漏诊5例, 误诊为乳腺癌, 单纯囊肿2例, 乳腺囊性增生4例) , 38例乳腺恶性肿瘤 (二维超声准确诊断30例, 其余8例中有6例误为纤维腺瘤) 。良恶性诊断准确率82 %, 敏感性79 %, 特异性85 %。

乳腺纤维腺瘤33例有5例无血流信号, 血流信号查出率85 %, 恶性肿物均可在团块周围或周边查出血流信号, 查出率100 %, 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恶性肿瘤血流信号多为中等或丰富, 可见3~4处点状血流信号, 或一条长度超过或接近肿块半径的血管, 或可见3条以上血管或血管相互连通, 交织或网状。

3讨论

3.1 二维超声像

良性肿块: (1) 乳腺纤维瘤:年轻女性多见, 形态规则, 边界清晰, 内部回声均匀或欠均匀。 (2) 乳腺囊性增生病:与单纯囊肿在二维超声上难以鉴别。两者均表现为乳腺组织内囊性肿块, 边界清晰, 后壁回声增强。囊性增生病囊肿多为多发, 双乳多见, 而单纯囊肿少见多为单发。乳腺增生症的二维超声无明显特异表现, 表现为乳腺组织结构紊乱, 回声不均, 导管轻度扩张或不扩张, 可见低回声结节, 边界欠清晰, 回声均匀[1]。恶性病变, 乳腺癌多发生于中老年妇女, 肿块内部多呈低回声, 光点分布不均匀, 一般都具有肿块不规则, 边界欠清晰, 无包膜, 向周边浸润性生长, 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恶性肿瘤特征[2]。

3.2 彩色血流及频谱

随着高频探头的应用和彩色多普勒技术的提高以及能量多普勒的应用, 超声可以显示流速很低的血流。正常乳腺内的血管软较细, 血流缓慢, 分布稀少, 常在皮下脂肪层及韧带处显示。腺体内能够显示的多为静血流, 无病变时仅能记录到微弱的多普勒信号。乳腺增生病变时, 可在病变区测得血流信号。乳腺囊肿及乳腺腺瘤的血流多在周边或包膜周围测得。浸润性导管癌的彩色血流, 一般集中在病变周围及边缘, 血流流向不规则, 内径较宽。本组资料中, 仅有5例纤维瘤内无血流信号, 其余乳腺实质内均可探及血流信号, 仅凭血流信号的检出率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是不可靠的。另外, 随着肿瘤的增大, 其血供亦相应增加, 即使良性也会出现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因此, 病灶内血流信号丰富程度对于乳腺较小肿瘤 (直径<20 mm) 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国内曾报道, 以Vmax>0.25 m/s、RI>0.7、PI>1.3为阈值鉴别乳腺病变的良恶性。Vmax值不仅与良恶性有关, 还受患者月经周期、肿块大小、操作者的技术与熟练程度影响。检查时间最好在月经来潮后1周, 乳腺变化最小。操作者应动作轻柔, 避免加压使血流速度减慢。对于血流丰富的乳腺肿瘤, 尽量多点测量, 以流速最快、阻力指数最高的血流参数作为测量数据进行统计。

综上所述, 二维图像是超声诊断的基础, 通过观察乳腺肿块的形状、大小、边界、内部回声、纵横比、有无钙化斑等, 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血流及各项参数, 可基本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手段, 彩色超声多普勒是早期诊断乳腺肿块的首选方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鲍润贤.乳腺肿瘤影像学诊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179.

上一篇:妇女权益保护下一篇:武术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