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非肿块型病变

2024-10-07

乳腺非肿块型病变(共4篇)

乳腺非肿块型病变 篇1

大部分乳腺在病变时, 其临床表现都没有出现结节或肿块, 而在两个不同方向的超声诊断不存在空间占位效应的非肿块病变, 伴随乳腺病变种类的不断增多, 临床鉴别乳腺非肿块病变已经变成一项难点, 同时也增加了乳腺的超声鉴别诊断。随着超声诊断设备的不断更新, 影像资料的分辨率逐渐升高, 一些乳腺内的非肿块病变部位也能够清晰测出。本研究对在我院使用超声诊断的乳腺肺肿块型病变的临床表现进行研究, 结合实际病情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以便使诊断正确率得到有效提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使用超声方法进行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患者40例, 均得到病理活检或手术治疗确诊, 且均为女性, 年龄37~74岁, 平均年龄为 (56.3±3.7) 岁。本研究40例乳腺非肿块型患者中, 28例病患经手术治疗得到确诊, 12例病患经病理检测得到确诊;病灶直径0.7~9.6 cm, 平均长度为 (4.9±2.1) cm。超声诊断非肿块型病变时, 主要是在影像资料上显示病变部位没有清晰边界, 在两个不同方向的超声诊断不存在空间占位效应。

1.2 诊断方法

本研究患者均为其提供超声诊断, 选取侧卧位或是仰卧位, 超声诊断乳腺病灶部位, 测量病灶的直径、边界、体积, 分析病灶钙化与回声情况, 检查腋下淋巴部分, 当淋巴结体积增大、纵横比<2、淋巴门结构消失、皮质成分增多时, 淋巴结可被诊断为异常。

1.3 观察指标

使用多普勒彩色影像对病灶中的血流分布及周围血流信号进行检测, 按照定量法分级, 可以分成4级。0级:病灶内无血流信号;1级:病灶内可以看见少许血流信号, 呈条状与点状分布;2级:病灶内可以看见中等量的血流信号, 呈斑状分布;3级:病灶内可以看见比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呈分支状分布。分级诊断病灶, 对比病灶的病理结果和超声表现, 分析超声特点, 从而确定非肿块病灶为非恶性还是恶性。

2 结果

2.1 病理诊断结果

本研究40例乳腺非肿块型患者中, 28例 (70%) 患者经病理检测被确诊为恶性病变, 12例 (30%) 患者被确诊为非恶性病变。其中浸润性导管癌13例, 导管内癌11例, 2例为不典型增生, 3例为腺病, 1例为导管内乳头状瘤, 5例为炎性病变, 1例为纤维腺5瘤。

2.2 超声表现和分级

超声诊断结果显示, 30例患者为1级血流分布, 呈片状低回声, 占75%;7例患者为2级血流分布, 呈微钙化低回声表现, 占17.5%;有3例患者为3级血流分布, 呈簇状分布表现或微钙化分散表现, 占7.5%。恶性病变中, 有5例为导管内癌, 占45.5%, 含微钙化, 为2级, 有2例为浸润性导管癌, 占15.4%, 导管内癌的患病人数明显多于浸润性导管癌。非恶性病变患者中, 只有3例患者的超声表现为微钙化区或含微钙化低回声区, 占25%。

3 讨论

在乳腺癌的超声诊断中, 可将影像资料分为肿块型病变与非肿块型病变, 其中肿块型病变的超声较为典型, 但是一些病变部位的边界不清, 没有占位效应, 表现为区域性结构絮乱、没有钙化现象, 呈中、低回声, 病变区域牵涉多个象限, 如果在超声诊断中不能正确认识这些影像特征, 很容易出现漏诊现象。在超声影像资料中, 导管内癌通常表现为低回声区, 但这不是肿块。本研究中, 28例病患为恶性病变, 占70%, 不仅是导管内癌有非肿块表现, 浸润性导管癌也有非肿块表现, 很少出现恶性病灶, 但有非肿块表现。同时, 不仅是恶性病变, 一些非恶性病变也有非肿块表现, 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超声难度。随着高频超声的广泛使用, 非肿块越来越容易被发现。很多乳腺非肿块病变均表现为微钙化低回声, 超声诊断时具有较低特异性与较高敏感度, 微钙化现象一般出现在病变内, 对导管内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在诊断乳腺良性与恶性病变时, 腋下淋巴是否发生异常对临床诊断具有很重要的辅助作用[1,2,3,4,5],

综上, 在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超声诊断中, 其特异性较低, 但敏感性较高, 临床诊断时应结合多种影像资料共同鉴别, 如有需要可以使用超声引导穿刺的方法进行活检确诊。

参考文献

[1]王知力, 唐杰, 李俊来, 等.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超声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1 (11) :213-215.

[2]李晓, 程流泉, 刘梅, 等.MRI、钼靶和超声对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诊断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1 (15) :336-340.

[3]黄静, 何以敉, 林礼务, 等.导管型乳腺癌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鉴别诊断[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3, 15 (3) :169-171.

[4]杨光, 张祥宏, 赵俊京, 等.乳腺癌钼靶X线微钙化与癌细胞ER、PR表达关系的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2, 11 (14) :129-133.

[5]陆锦贵, 葛芳清, 王卫霞.浸润性乳腺癌肿块的X线表现与病理分级关系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14 (11) :133-138.

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超声诊断探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4 年7 月—2015 年7 月来该院经过穿刺活检病理或者手术确诊为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都为女性, 年龄分布在37~75 岁之间, 患者平均年龄为 (53.2±24.3) 岁。 所有乳腺非肿块型患者中34 例在手术治疗之后得到确诊, 其余的16 例患者通过病理检测之后得到确诊, 患者的病灶直径分布为0.7~9.5 cm之间。

1.2 方法

该文的50 例患者都通过超声技术实现诊断, 选择患者为仰卧位或者侧卧位[3]。 使用超声诊断乳腺病部位, 并对病灶的边界、直径以及体积进行测量, 所用的超声诊断仪型号为Siemens Sequoia512 型, 是由北京杰睿同维影像科技有限司公司生产, 探头型号为Siemens-S200。 分析患者的回声情况以及病灶钙化状况, 并综合检查其腋下淋巴部分, 当其淋巴结体系出现增大、皮脂成分显著增多、淋巴门结构开始消失等现象时, 就可以诊断其淋巴结出现异常现象[4]。

选择BI-RADS分级标准对患者病灶进行诊断以及分析, 把患者病灶超声表现以及BI-RADS分级和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 并对恶性或者非恶性非肿块型病灶的超声特征加以对比和分析。

1.3 观察标准

通过多普勒彩色影像对患者病灶周边血流信号以及血流分布状况进行检查, 并且结合定量法加以分级。其中0 级表现为患者病灶内部存在血流信号;1 级表现为病灶内部存在少量的血流信号;2 级为病灶内部存在中等量的血流信号;3 级为病灶内部存在相对丰富的血流信号, 并且成纤维分枝状分布。 这种分级诊断患者病灶, 对病灶的超声表现和病理结果进行对比, 能够更好地明确患者肿块病灶为恶性还是良性, 从而为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5]。

2 结果

50 例非肿块型乳腺病变患者中共有34 例恶性病变, 占患者总数的68%;16 例非恶性病变, 占患者总数的32%, 超声诊断资料中患者显示为片状低回声区的共有38 例, 占患者总数的76%;含散在微钙化片状低回声区共有9 例, 占总人数的18%;表现为簇状或散在分布的微钙化有3 例, 占总数的6%。 超声诊断和患者穿刺活检和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同的共有39 例, 诊断准确率为78%。

3 讨论

50 例非肿块型乳腺病变患者中共有34 例恶性病变, 占患者总数的68%;16 例非恶性病变, 占患者总数的32%, 超声诊断资料中患者显示为片状低回声区的共有38 例, 占患者总数的76%;含散在微钙化片状低回声区共有9 例, 占总人数的18%;表现为簇状或散状分布的微钙化有3 例, 占总数的6%。 患者超声诊断中恶性病变共出现34 例, 在患者总人数中占据较大的比值, 这和张晓红等[6]的研究结果相似, 恶性病变占所研究总人数的64%。 该文患者中的隐匿型、导管型、片状低回声型以及微钙化型患者都占据一定的比值。 充分说明乳腺非肿块型病变超声诊断具有显著的功效。 乳腺癌患者在接受超声诊断时, 能够将其影像资料分为非肿块型病变以及肿块型病变, 后者的超声诊断更加典型, 但是, 部分病变部位的边界相对模糊, 不存在占位效应, 显示为区域性结构较为絮乱, 无钙化现象, 并呈现出中、低回声状态, 这与金美花的研究结果相似[7], 超声诊断和患者穿刺活检和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同的共有39 例, 诊断准确率为78%。 金美花[7]的超声诊断率为72%, 结果较为相似。 造成患者出现误诊的原因可能是超声诊断技术虽然对于乳腺非肿块型病变诊断能力逐渐上升, 但是, 对于一些弥漫性疾病的漏诊率较高, 所以, 患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要配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 保证不断提升诊断准确性[8]。

总之, 超声诊断在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临床诊断中能够达到显著的敏感性要求, 但是, 其特异性相对较低, 通过结合其他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对患者进行检查, 配合使用腋下淋巴结异常技术能够保证诊断准确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值得在今后的临床诊断过程中进行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董晓燕, 刘红霞, 崔延安, 等.乳腺非肿块型强化病变性质的MRI分析[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4 (6) :375-378.

[2]冯庆智, 龙世亮, 黄广.非肿块型乳腺癌MRI影像学表现与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 2014 (34) :185-186.

[3]刘春云.乳腺非肿块病变的超声诊断[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 (4) :187-188.

[4]张晓红, 朱丹茹, 齐东.42例非肿块型乳腺恶性肿瘤的超声分析[J].中外医疗, 2015 (7) :175-176.

[5]李晔, 王知力.非肿块型乳腺病变的超声诊断[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15 (9) :957-959.

[6]张晓红, 朱丹茹, 齐东.42例非肿块型乳腺恶性肿瘤的超声分析[J].中外医疗, 2015 (7) :175-176.

[7]金美花.超声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41-42.

乳腺非肿块型病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4年5月-2016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超声诊断科行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37例。纳入标准:患者在本院行乳腺切除术,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并有完整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排除标准:(1)病理结果由不同的副主任医师诊断;(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由不同的副主任医师诊断;(3)所用试剂来自不同公司;(4)术前1年内服用激素类制剂,或有自用可疑药物史;(5)确诊前1年内参加药物试验;(6)诊断前做过乳腺癌相关基因和激素水平等检测。按照超声表现是否为肿块或结节分为非肿块型乳腺癌19例和肿块型乳腺癌18例,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比较见表1。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Philips i U22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2 MHz,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探查病灶所在的位置,测量病灶大小、边界、最大径,分析病灶的回声特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病灶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分布并记录。由2名主治医师将37例乳腺癌患者按照超声图像分为肿块型和非肿块型乳腺癌,非肿块型乳腺癌特征[2,3]:超声显示边界不清,且不具备空间占位效应的片状低回声区、导管内低回声区、含钙化的低回声区、散在或簇状分布的微钙化区。

1.3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所有病理标本均行HE染色,测定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Ki-67的阳性率。方法如下:将标本置入10%中性甲醛浸泡,石蜡包埋后行4μm连续病理切片,脱蜡水化后用3%H2O2灭活内源性酶,分别滴加一抗、二抗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素亲和素复合物孵育。用二氨基联苯进行显色,再行苏木精复染,封片观察。判定标准[4,5,6]:HER2(+++)及以上定性为过表达(阳性),细胞核染色ER>10%、PR>10%定性为阳性;Ki-67细胞数>14%定性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二维超声图像归类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两组样本基线特征和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表现

非肿块型乳腺癌二维超声图像均表现为边界不清,且不具备空间占位效应(图1~4)。

2.2 一致性评价

图1女,32岁,乳腺导管原位癌。左乳呈片状低回声区(箭,A);HE染色显示ER阳性(SP,×100,80%细胞核染色,B)

图2女,52岁,乳腺导管原位癌。超声显示左乳伴微钙化的片状低回声区(箭,A);HE染色显示PR阴性(SP,×100,<10%细胞核染色,B)

图3女,39岁,浸润性导管癌。超声显示左乳表现为结构扭曲状(A);HE染色显示HER2过表达(SP,×100,>95%细胞核染色,B)

图4女,55岁,乳腺导管原位癌。超声显示右乳弥漫性分布的微钙化(箭,A);HE染色显示Ki-67阴性(SP,×100,10%细胞核染色,B)

2名超声主治医师对肿瘤形态归类一致性较高,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46(P<0.001)。仅有1例意见不一致,经讨论后归入非肿块型组。

2.3 免疫组织化学特性的比较

HER2过表达率、ER阳性率、PR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肿块型乳腺癌组Ki-67的阳性率低于肿块型乳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图1~4。

3 讨论

Ki-67是一种核蛋白质,由MKI-67基因编码,是与核糖体RNA转录和细胞增殖相关的核抗原,其抗原表达随细胞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在肿瘤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Ki-67被认为是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9,10]。本研究表明非肿块型乳腺癌Ki-67的阳性率低于肿块型乳腺癌,可能是肿瘤检出时,其增殖能力较弱,与周围正常组织增殖能力差异不明显,乳腺癌在形态上未表现为肿块型生长;在本研究中,尽管表达为阴性的非肿块型乳腺癌较多(P<0.05),但仍有部分非肿块型乳腺癌Ki-67阳性细胞计数>75%,Ki-67的表达差异与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肿瘤异质性是否相关,还需进行详细生物学特性研究;另外,目前对非肿块型乳腺癌预后的长期病例对照研究较少,Ki-67阳性率在非肿块型乳腺癌中较低,是否表明非肿块型乳腺癌的预后相对较好,还需要临床随访观察。

HER2、ER、PR对乳腺癌的发生、转移、预后等影响较为明确,本研究中3个指标在两组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肿块型乳腺癌与肿块型乳腺癌BI-RADS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肿块型乳腺癌呈毛刺样、厚声晕、微小分叶等典型恶性特征,分级较高。非肿块型乳腺癌组乳腺导管原位癌12例,由于部分病灶仅表现为点状钙化也均归入非肿块型组,导致两组间病理构成的差异。浸润性癌和乳腺导管原位癌肿瘤血管密度均比正常组织偏高。乳腺导管原位癌质地较软,超声观察血管密度时需保持较轻的探头压力,以使图像显示清晰。

总之,依照二维超声进行形态分类的非肿块型和肿块型乳腺癌,在大多数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表达上均有重叠,但两组间Ki-67表达存在差异,证明两者在生物学特性上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是否与肿瘤形态的差异相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由于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样本量较小,而且两组间病理类型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使两组间免疫组织化学特性的差异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偏倚。因此,需进一步对Ki-67表达与肿块型和非肿块型乳腺癌转移、预后进行大样本量研究,以提高临床治疗与预后判断。

参考文献

[1]董永兴.乳腺癌MR成像与肿瘤标记物间的相关性研究.兰州大学,2014.

[2]王知力,唐杰,李俊来,等.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超声诊断.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1):13-15.

[3]Ko KH,Hsu HH,Yu JC,et al.Non-mass-like breast lesions at ultrasonography:feature analysis and BI-RADS assessment.Eur J Radiol,2015,84(1):77-85.

[4]Wolff AC,Hammond ME,Schwartz JN,et al.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for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testing in breast cancer.J Clin Oncol,2007,25(1):118-145.

[5]Hammond ME,Hayes DF,Dowsett M,et al.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for immunohistochemical testing of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s in breast cancer(unabridged version).Arch Pathol Lab Med,2010,134(7):e48-e72.

[6]Goldhirsch A,Wood WC,Coates AS,et al.Strategies for subtypes-dealing with the diversity of breast cancer:highlights of the St.gallen international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primary therapy of early breast cancer 2011.Ann Oncol,2011,22(8):1736-1747.

[7]D'Orsi CJ.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reast imaging atlas:mammography,breast ultrasound,breast MR imaging.ACR,2003.

[8]Adler DD,Carson PL,Rubin JM,et al.Doppler ultrasound color flow imaging in the study of breast cancer:preliminary findings.Ultrasound Med Biol,1990,16(6):553-559.

[9]Wiesner FG,Magener A,Fasching PA,et al.Ki-67 as a prognostic molecular marker in routine clinical use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Breast,2009,18(2):135-141.

乳腺非肿块型病变 篇4

关键词:超声检查,非肿块型,乳腺恶性肿瘤

乳腺恶性肿瘤是临床上常见女性恶性肿瘤, 早发现、早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1], 随着影响技术的迅速发展, 对于典型的乳腺恶性肿瘤超声诊断并不困难, 但是临床上许多乳腺恶性肿瘤并非典型的结节或者肿块表现, 而是呈非肿块型, 即病变在超声图像上没有明显的边界, 而且从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扫查方均无空间占位效应[2,3]。非肿块型乳腺恶性肿瘤给超声早期诊断带来极大困难, 给乳腺超声诊断带来较大困难, 为分析非肿块型乳腺恶性肿瘤的超声特征, 提高超声对其诊断水平,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来该院就诊的非肿块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 总结其超声表现的特征,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就诊的非肿块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42例, 患者年龄26~73岁, 平均年龄 (48±11.9) 岁;病灶的最长径为1.2~7.7cm, 平均 (3.0±1.9) cm。纳入标准: (1) 所有患者超声检查后经穿刺活检或者手术病理证明为非肿块型乳腺恶性肿瘤。 (2) 所有患者均为单发病灶的乳腺恶性肿瘤患者。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

应用Siemens Sequoia512型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 探头频率为6~13 MHz。

1.2.2 检查方法

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 外展双臂, 使双侧乳腺充分暴露, 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横切、纵切以及斜切扫查, 测量记录病灶的大小、位置, 并观察病灶的边界、最大径和内部的回声以及内部血流情况, 有血流显示者, 测量收缩期最高峰值流速以及阻力指数, 仅呈腺体结构紊乱表现者, 对照对侧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常规扫查腋窝, 记录肿大的淋巴结。

2 结果

根据患者的声像图特点分为片状低回声型、导管型、微钙化型以及隐匿型四种类型。其中, 3例表现为隐匿型, 8例表现为导管性, 13例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型, 18例表现为微钙化型。

隐匿型声像示:除乳腺增生之外无其他异常的表现, 腋窝淋巴结扫查示肿大淋巴结回声, 超声和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66.7% (2/3) 。如图1 A所示。

微钙化型声像图示:病变区仅可见簇状分布小于1 mm的点状强回声, 无其他特征图象, 超声和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3.3% (15/18) 。如图1 B所示。

导管型声像图示:以乳腺导管局限性增粗或扩张为主, 内径为0.27~4.8 mm, 部分患者可见导管粗细不均匀、走行不规则, 导管壁较毛糙, 连续较性差, 管腔内无回声或者显示低回声, 超声和病理诊断符合率62.5% (5/8) 。如图1 C所示。

片状低回声型声像图示:乳腺内呈片状的低回声, 且边界不清楚, 部分患者可见散在的点状强回声, 多个切面进行扫查并无空间占位, 超声和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1.5% (8/13) 。如图1 D所示。

3 讨论

乳腺恶性肿瘤的病理分型呈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乳腺恶性肿瘤病灶的声像图亦呈复杂多样性, 临床上部分的乳腺恶性肿瘤病变呈弥漫性, 且无明显的边界及空间占位效应, 而是以腺体内微钙化、局部的腺体结构紊乱、腺体内局限性导管增粗或者扩张以及腺体内的片状低回声为主要表现, 范围较大者往往累及到多个象限[4,5,6]。若超声检查时不能够正确的识别上述征象, 极易和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炎、乳腺增生等良性病变混淆, 导致漏诊的发生[7]。

而目前国内外对于非肿块型乳腺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研究重点放在了钼靶和MRI上, 超声研究方面报道的相对较少[8], 为分析非肿块型乳腺恶性肿瘤的超声特征, 提高超声对其诊断水平, 笔者选取非肿块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该研究中3例患者表现为隐匿型, 其声像图特征主要为乳腺增生及腋窝淋巴结肿大;18例患者表现为微钙化型, 其声像图特征主要为簇状分布的小于1 mm的点状强回声, 与李虹[9]等报道的微钙化型乳腺恶性肿瘤声像特征相符;8例患者表现为导管型, 其声像图特征主要是以乳腺导管局限性增粗或扩张为主, 内径为0.27~4.8 mm, 部分患者可见导管粗细不均匀、走行不规则, 导管壁较毛糙, 连续较性差, 管腔内无回声或者显示低回声;13例患者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型, 其声像图主要特征为乳腺内呈片状的低回声, 且边界不清楚, 部分患者可见散在的点状强回声, 多个切面进行扫查并无空间占位。

总之, 非肿块型乳腺恶性肿瘤超声诊断应当密切的结合患者临床查体特点, 认真注意病灶彩色血流分布情况以及灰阶超声表现, 双侧乳腺结构对比, 从而降低漏诊、误诊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知力, 唐杰, 李俊来, 等.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超声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1 (1) :13-15.

[2]祝艳秋, 郭丽萍, 林雅杰.35例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超声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35) :52-54.

[3]Gwak YJ, Kim HJ, Kwak JY, et al.Ultrasonographic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symptomatic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histopathologic correlation[J].Acta radiol, 2011, 52 (4) :364-371.

[4]丛滋宏, 王绍文.灰阶超声图像特征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18 (2) :164-166.

[5]黄静, 何以敉, 林礼务, 等.导管型乳腺癌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鉴别诊断[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3, 15 (3) :169-171.

[6]李晓, 程流泉, 刘梅, 等.MRI、钼靶和超声对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诊断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1 (5) :336-340.

[7]Yamada T, Mori N, Watanabe M, et al.Radiologic-pathologiccorrelation of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J].Radiographics, 2010, 30 (5) :1183-1198.

[8]Uematsu T.Non-mass-like lesions on breast sonography:asystematic review[J].Breast Cancer, 2012, 19 (4) :295-301.

上一篇:肿瘤热治疗下一篇:片言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