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哺乳期乳腺炎

2024-08-11

非哺乳期乳腺炎(共10篇)

非哺乳期乳腺炎 篇1

摘要:目的:探讨非哺乳期患者乳腺炎疾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别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50例乳房局限性肿块患者, 治疗后肿块变小或消失;10例脓肿患者治疗后康复, 1例患者拒绝手术治疗, 经门诊定期复查未见复发;全部乳腺炎性肿块患者治疗后病症缓解, 疼痛消失, 局部组织增厚变硬;乳管瘘患者中3例Ⅰ期缝合后甲级愈合, 其余行瘘管切开引流术后有2例复发, 再次切开引流术后痊愈;8例乳头溢液患者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常多发于乳晕周围, 容易发生误诊, 根据患者不同临床类型进行适合的手术方式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非哺乳期,乳腺炎

非哺乳期乳腺炎为非哺乳期妇女中常见的临床炎症病变, 又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和乳腺导管扩张症。该病最初由Ewing于1925年提出, 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晕肿块、非哺乳期乳房脓肿、乳头瘘管、乳头凹陷、乳头溢液等, 多发于非哺乳期、非妊娠期的中青年女性中, 发病率占乳房良性疾病的4%~5%[1]。病种复杂多样, 治愈后容易复发, 是仅次于乳腺癌的一种较难治疗的乳房疾病, 常给患者身心带来很大创伤。近年来, 随着孕产知识的不断普及, 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逐渐下降,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各种先进仪器在该病的诊断中的应用也愈加成熟, 外科医生对该病也愈加重视。本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 年龄21~70岁, 平均37.8岁;病程7 d~16年, 其中6例未婚, 51例有哺乳史;病灶侧有乳腺外伤史6例, 糖尿病史2例;病灶部位在乳房左侧55例, 右侧43例, 两侧2例;伴有乳头内陷或平坦38例, 患侧乳头伴有黄白色脂样分泌物15例, 伴有同侧腋下淋巴肿大60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病型表现多样, 主要可分为溢液型和肿块型两种。8例患者以乳头溢液为主, 其中4例为溢咖啡样液体, 其余为淡黄色浆液或者浑浊液。肿块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1) 乳房局限性肿块:多位于乳晕的外围组织, 肿块逐渐出现, 中等或偏硬质地, 活动性差, 部分与皮肤或乳头连接, 和乳腺癌不易鉴别。本组50例患者均有不同大小的肿块, 直径1~7 cm, 其中16例患者伴有局部痛感, 7例局部皮肤暗红; (2) 乳腺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乳腺感染, 在乳头乳晕区较为多见, 乳房热、红、肿、痛, 并形成脓肿, 局部反应较重全身炎症较轻。本组15例患者有乳腺急性炎症, 其中10例乳房脓肿, 5例有乳腺炎性肿块; (3) 慢性瘘管型:炎症反应反复发作, 难以治愈, 形成瘘管或窦道, 主要表现为乳晕下硬结伴有慢性瘘管形成, 可有1~3个瘘管, 本组27例乳管瘘患者。

1.3 术前检查

所有患者行血常规检查, 8例患者白细胞高于正常水平, 无明显发热现象。32例行近红外扫描, 结果显示病灶区域有中深灰影, 边界不清晰。75例高频彩超检查, 图像表现为实性不均性低-无回声团, 或混合性肿块, 内部回声较乱, 边界不清, 部分导管可见扩张, 内透声差。31例患者钼靶摄片, 与乳腺增生图像较难区别, 主要表现为高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影像, 不均匀, 边界模糊。2例患者病灶区可见粗钙化, 21例行细胞学检查, 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行粒细胞。8例患者行溢液涂片, 1例未见细胞成分, 其余可见炎性细胞、泡沫细胞和少量导管上皮细胞, 2例见少许红细胞。10例乳房脓肿有5例做细菌培养, 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其余未见细菌生长。

1.4 术前诊断

乳房局限性肿块50例患者中, 16例被误诊为乳腺癌, 2例溢液患者被误诊为导管内乳头状瘤, 其余患者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等均判断正确, 总误诊18例, 误诊率为18.0%。

1.5 治疗方法

乳房局限性肿块50例患者, 半数以上伴有疼痛、皮肤暗红, 术前抗生素治疗2~4 d后行局部扩大切除术, 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排除恶性肿瘤。10例脓肿患者行切开引流术, 进行定期创腔换药;5例乳腺炎性肿块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治疗;其中1例脓肿患者病灶外上象限发现直径为1.8 cm肿块, 经彩超和病理学证实为乳腺癌, 行乳腺癌改良性根治术。27例乳管瘘患者中1例病理学发现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 3例患者切口Ⅰ期缝合, 其余全程瘘管切开引流术。8例乳头溢液患者性病灶导管及附属腺叶的部分切除术。100例患者中, 除行切开引流术的10例脓肿患者外, 其余全部进行病变组织的病理检查。其中50例符合浆细胞乳腺炎诊断标准, 病理检查可见局部导管扩张, 小叶导管周围可见弥散性浆细胞浸润, 病灶中央常见有脓肿;其余患者可见炎症细胞浸润, 并伴有巨噬细胞。

2 结果

50例乳房局限性肿块患者, 治疗后肿块变小或消失;10例脓肿患者治疗后康复, 1例患者拒绝手术治疗, 经门诊定期复查未见复发;全部乳腺炎性肿块患者治疗后病症缓解, 疼痛消失, 局部组织增厚变硬;乳管瘘患者中3例Ⅰ期缝合后甲级愈合, 其余行瘘管切开引流术后有2例复发, 再次切开引流术后痊愈;8例乳头溢液患者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

3讨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成人乳腺炎疾病, 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乳晕区上皮细胞萎缩、失去原有分泌功能, 导管腔内有脂质分泌物和大量细胞碎屑, 随着病情的加重, 导管管壁增厚、纤维化, 同时有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等, 故又称该病为浆细胞性乳腺炎。该病病发和妊娠和哺乳有关[2,3], 若治疗不当容易反复发作并引发瘘管。该病的病因复杂多样, 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 (1) 大乳管阻塞, 可能由先天性乳房发育不良、过角化和化纤衣物纤维阻塞有较大关系; (2) 导管扩张, 大导管阻塞引发导管被动扩张, 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扩张导管内若为黏稠脓液, 挤压可见导管内有小光点流动; (3) 乳管周围炎, 导管扩张严重时, 可导致管壁破损, 剥落的上皮碎屑和磷脂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浆细胞浸润, 从而形成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 (4) 细菌逆行感染, 乳管不通继发细菌感染, 最后演变为化脓性炎症; (5) 瘘管形成, 乳管和脓肿相连, 自然溃破或切开不当易形成瘘管; (6) 外伤, 乳腺受损后, 脂肪细胞受到供血障碍坏死, 引发炎性浸润, 后期脂肪酸结晶, 周围形成异物性肉芽肿; (7) 吸烟, 吸烟患者脂肪内容易聚集类脂过氧化物, 引发局部组织损伤, 同时易滋生厌氧菌, 引起化脓性典型特征[4]。

根据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过程, 病理可分为导管扩张期、肿块期、脓肿期和瘘管期。其中导管扩张期为早期病变, 无显著炎症反应, 一般无临床症状, 肿块期又叫炎症期, 多数无急性的炎症表现。此期乳腺导管内含有大量脂质分泌物, 导管纤维组织增生并伴有炎症浸润, 继而形成肿块, 是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若该过程行切开引流, 难以治愈, 易进入瘘管期。

临床上该病易被误诊为乳腺癌, 本组16例患者被误诊。非哺乳期乳腺炎前期肿块多位于乳晕区, 和皮肤粘连, 边界不清, 按压有触痛, 症状好转后肿块可缩小。乳腺癌肿块大多位于外上象限, 大多并无痛感, 界限不清, 发病晚期和胸壁粘连[5,6]。经乳腺癌转移的腋下淋巴结质地较硬并成块, 固定。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时应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相鉴别, 本组1例患者误诊。非哺乳期乳腺炎性质的溢液主要表现为黄色浆液或多孔透明液体, 后者呈淡黄色或血性液体, 大都无乳头凹陷等, 经乳管镜检查可见导管内新生物。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很少能自愈, 临床最有效的方法为手术[7,8]。将受累导管及病变区段切除, 可包括少量正常组织。在临床诊治中, 需要进行仔细检查, 并行必要辅助检查, 术中切除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查, 避免漏诊、误诊情况发生, 本组患者中, 根据不同发病类型行不同手术方法, 达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安, 李云梅.急性化脓性乳腺炎60例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22) :69-70.

[2]黄志华, 郑书楷, 马士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5) :28-29.

[3]武治国, 童创, 王建国, 等.19例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治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5) :125-126.

[4]黄瑞雪, 周东光, 王艳青, 等.非哺乳期乳腺炎102例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20) :2775-2776.

[5]顾斐, 邹强.非哺乳期乳腺炎120例诊治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 2008, 15 (2) :275-276.

[6]阎衡秋, 杜琳, 杜玉堂.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7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0, 12 (8) :1349.

[7]张雪云, 窦拉加.急性乳腺炎治疗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0) :100.

[8]唐文, 何山, 郑轲, 等.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 2008, 22 (11) :810-811.

哺乳期初产妇谨防乳腺炎 篇2

急性乳腺炎初期表现为乳头皲裂、疼痛,哺乳时疼痛加剧,以致产妇惧怕或拒绝哺乳,而出现乳汁郁积、乳房胀痛不适或有积乳的块物。局部出现红、肿、疼痛、压痛或痛性肿块。感染严重者,炎性肿块增大,可有波动感,并可出现腋下淋巴结肿大、疼痛和压痛。全身表现有寒战、高热、白细胞增高等,不同部位的脓肿表现也不尽相同,浅表的脓肿可以自行穿破,深部的脓肿常无波动感,但脓肿可深入到乳房后疏松结缔组织中,形成乳房后脓肿,未给予引流的脓肿可以进入不同的腺叶间,穿破叶间结缔组织间隙,形成哑铃状脓肿或多发性脓肿。乳腺大导管受累者,可出现脓性乳汁或乳瘘。

导致急性乳腺炎的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侵入途径一是通过乳头皮肤的破损处入侵,初产妇的乳头在婴儿吮吸时,常有不同程度的皲裂、糜烂或细小溃疡,给细菌入侵制造方便之门,细菌可经此入口沿淋巴管扩散到乳腺实质,形成感染病灶;二是婴儿口含乳头睡觉或婴儿患有口腔炎吸乳时,细菌可直接通过乳腺导管开口上行到乳腺小叶,再扩散到乳房间质。

乳汁郁积是病因中的重要因素。乳头的内陷、导管的先天性不通畅、初产妇授乳经验不足,常不能使乳汁得以充分排空,以致乳汁郁积,为细菌的繁殖创造了条件:再加上产后全身及局部免疫力下降也为感染创造了条件,乳头部潮湿与温度的升高,更易造成细菌的感染。免疫力差者,易致感染扩散,形成脓肿,甚至脓毒血症,而免疫力良好者,病变可停留在轻度炎症或蜂窝织炎期,能自行吸收。

急性乳腺炎早期进行积极治疗,可防止炎症蔓延。炎症早期首先采取冷敷,可使局部温度下降,周围神经传导冲动受阻,而有镇痛作用;又可改变血管渗透性,因而有防止水肿、渗出及降低细胞代谢的作用。用冰袋敷局部,为避免皮肤冻伤,放置1个小时左右去掉。待皮肤复温后再冷敷,直至体温正常和乳房肿块压痛基本消失为止。其次是发现乳汁淤积时应设法排空积乳,可用吸乳器或用手按摩乳房,但不要用力挤压或旋转按压。而是顺着乳管的方向,把淤积的乳汁逐步推出。按摩时,可用手轻轻提拉乳头数次。按摩前先做局部热敷,效果更好。局部炎症发展及有全身反应时,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给予抗菌药物治疗。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多食清凉之品,如西红柿、青菜、丝瓜、黄瓜、茼蒿、鲜藕、荸荠、海带、赤小豆汤、绿豆汤等。忌食生冷、辛辣刺激、荤腥油腻之品一并应该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积极配合治疗。

为了减少急性乳腺炎的发生,产前和产后要注意保护乳房,

(1)妊娠期乳房卫生:妊娠最后2个月,经常用肥皂水或清水擦洗乳头,或用70%的酒精(或烧酒)棉球涂擦乳头、乳晕,以加强乳头的抵抗力。

(2)乳头畸形的矫正:乳头有先天性畸形,如乳头凹陷者,在妊娠中期就要设法纠正,可用小酒杯扣罩乳头,外用皮带固定,或用吸乳器吸引,每日1~2次:或行乳房按摩;或经常用手牵拉。

(3)保持乳汁排出通畅:乳汁淤积是发病的重要因素,要积极防止。定时哺乳,每次哺乳时乳汁要吸尽。如吸不尽,可用吸乳器或手按摩挤出,使乳汁尽量排空,为了预防乳汁过稠发生凝乳阻塞乳管,应多吃汤水食物。

(4)乳头皲裂的处理:乳头皲裂,会引起疼痛,影响哺乳,可用黄柏、白芷各半研末,再用香油或蜂蜜调匀后涂患处,也可涂安息香酊。同时应暂停哺乳,用吸乳器吸出乳汁喂育婴儿。

非哺乳期乳腺炎 篇3

关键词:非哺乳期乳腺炎,高频超声,诊断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与哺乳期乳腺炎相对而言的一种成人乳腺炎性疾病。随着保健知识的普及及药物治疗有效性的提高, 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率则成上升。[1]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临床症状不典型, 此病发病隐匿, 尤其不易与乳腺的恶性包块相鉴别[2], 诊断有一定的困难, 易造成误诊误治。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59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症性病变的超声表现, 探讨高频超声在非哺乳期乳腺炎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旨在提高其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的乳腺炎患者59例, 均为女性。年龄2 3~59岁, 平均41岁。51例有妊娠史, 处于非哺乳期, 否认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病史, 8例无妊娠史, 所有病例行超声检查后, 均经手术或穿刺细胞学证实为炎性病变。因体检或无意间发现乳腺肿块而就诊48例, 因疼痛就诊发现包块11例, 8例乳头凹陷, 周围有红肿3例, 余未见明显皮肤改变, 23例触及腋窝淋巴结。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美国G E Vi v i d 3及日本东芝Xario超声诊断仪, 线阵变频探头频率为7.5-12MHz。患者仰卧位, 充分暴露胸部, 选择预设乳腺条件, 对乳腺各象限及腋窝淋巴结进行扫查。先二维超声观察肿块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包膜、肿块内部, 然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CDFI) 观察肿块周边及其内部的血流分布、数目及腋窝淋巴结情况。血流丰富程度采用Adler半定量法分级:0级为无血流I级为点状、短棒状血流;II级为一个切面上1~2条线状血管;III级为3条以上血管。

2 结果

2.1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肿块以不规则形 (48/59) 最多见, 其余表现为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 (11/59) ;边界清晰45个, 不清晰14个;均匀低回声9个, 含小片无回声区的混合性包块32个, 强弱不均以低回声为主11个, 内可见低回声区与稍高回声区混杂, 5例无回声区, 内可见光点流动;2例稍高回声区;6例见微小强光点及光斑,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9例包块内部及周边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13例可见I级血流信号, 20例可见II级血流信号, 17例见III级丰富血流信号, 其中38例测及频谱血流, 收缩期峰值流速均值28.3cm/s, 阻力指数 (RI) 均值0.58。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23例 (皮质增厚, 淋巴门偏移, 实质回声均匀。纵横比>1) , 未见淋巴门结构消失。

2.2 超声对乳腺炎性病变的诊断结果:

27例明确提示乳腺炎性病变, 14例提示炎性病变可能, 9例提示增生结节可能, 9例提示乳腺癌可疑。

2.3 病理诊断:

急慢性乳腺炎35例, 浆细胞性乳腺炎9例, 肉芽肿性乳腺炎15例。提示为乳腺癌可疑的9例病例结果为乳腺增生并慢性炎症5例, 肉芽肿性乳腺炎2例, 乳腺脓肿2例。

3 讨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率较低, 其病因不明, 可能与乳腺导管扩张, 乳头内陷或畸形, 外伤性脂肪坏死, 有过厌氧菌感染或授乳困难等因素有关, 病史及症状不典型, 通常以乳房肿块就诊, 易被误诊为乳腺其他疾病[3,4]。由于部分乳腺炎性病变可通过非手术治疗痊愈, 因此正确诊断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5]。本文通过分析总结非哺乳期乳腺炎症性病变的超声表现, 旨在提高其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3.1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声像图特征

3.1.1 二维超声表现:

非哺乳期乳腺炎二维声像图表现较复杂, 病灶多发于乳腺外上象限。多数表现为不规则片状低回声, 内部回声强弱不均, 占位效应不明显, 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晰。伴脓肿形成者, 无回声病灶内可见密集细点状回声, 探头加压后可见其浮动, 无回声病灶可与皮肤贯通形成窭道, 可见光点流动, 部分小脓肿形成的内部可显示为肿块低回声中有更低回声斑或混合型包块。但有部分病例声像图不典型, 以致漏诊或误诊, 本组病例中2例表现为稍高回声, 范围局限, 形态规则, 边界清晰, 超声仅可提示炎性病变可能而不能予以准确诊断。6例呈不规则低回声且内部出现强回声光点或光斑, 误以为钙化而提示为乳腺癌可疑, 手术病理诊断为乳腺腺病感染脓肿形成, 胆固醇结晶及钙盐沉积。非哺乳期期乳腺炎很少见到钙化, 尤其针尖样或簇状钙化灶[6]。强回声不一定是钙化, 可能是纤维化, 毕竟超声对钙化的显示不如X线敏感、准确, 因而易将出现强回声的肿块误诊为乳腺癌。[7]本组病例中伴腋窝淋巴结的反应性增生肿大23例, 大多呈椭圆形或肾形, 形态规则, 边缘光滑, 包膜完整, 边界清晰, 皮质呈均匀的低回声, 髓质位于中央或偏向淋巴门, 呈线形或椭圆形的高回声, 淋巴门显示清晰, 纵横比>1。未见淋巴门结构消失。

3.1.2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本组病例中血流分布以II-III级为主 (37/59) , 病变区域及周边均可见较丰富血流, 但以边缘性, 绕过性血流为主, 肿块内部更低回声区均未测及血流信号, 这是因为中央更低回声区域为局限性炎性坏死组织, 内部缺乏血管分布, 炎症区域因慢性炎症组织增生而具有较丰富的血管组织, 血管通透性增加, [7]小血管扩张血流增加, 但血管走形规则、自然, 录及血流频谱显示低速低阻血流信号。

3.2 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病变与乳腺癌的声像图鉴别

本组非哺乳期乳腺炎多数以无痛性乳房肿块就诊 (48/59) , 而一般的红肿热痛炎性症状并不明显, 尚有部分患者同时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 (23/59) , 声像图表现与乳腺癌亦有许多相似之处, 非常容易误诊。本组9例诊断乳腺癌可疑, 仔细分析这些病例, 笔者总结以下几点, (1) 、从二维图像分析, 发现该组病例仅具备恶性肿瘤的部分特征, 如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晰, 内部回声不均, 表现似恶性肿瘤的浸润性生长特征;但不具备乳腺癌的特征性表现, 如内部回声较低, 边缘不光整, 毛刺状, 向周围组织蟹足样浸润, 前后径大于上下径或左右径。内部有微钙化, 后方回声衰减等。6例包块内显示强光点及光斑, 误以为钙化而提示为乳腺癌待排。 (2) 、从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分析,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均可表现为丰富的血流信号, 但非哺乳期乳腺炎CDFI表现为边缘性, 绕过性血流, 更低回声斑内缺乏血流信号, 周边血流多为低速低阻性血流;而乳腺癌表现为低回声内有穿入性血流且多为高速高阻性血流。这是因为乳腺癌病灶中存在多种促肿瘤血管生成因子, 诱导新生血管形成, 导致血管数量、形态、结构及空间分布改变, 血流分布紊乱且构型改变, 血管之间的吻合可伴有动静脉瘘形成[8]。因此进一步观察肿瘤血管的走行方式、有无动静脉瘘等有利于良、恶性病灶的鉴别。 (3)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恶性病变均可表现为腋窝淋巴结肿大, 腋窝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对乳腺原发病灶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恶性淋巴结的典型声像图为体积增大, 长径/横径比值减小, 圆形或不规则形, 低回声为主, 髓质不清或消失, 多发性常见互相融合, [9]淋巴结内部及周边可见较丰富的血流, 血管从周边直接穿入。良性淋巴结呈扁圆形, 包膜完整, 边界清晰, 皮髓质分界清, 血管由淋巴门进入成分支状等良性表现;因此可将腋窝淋巴结作为乳腺疾病性质判断的一个间接指标。

综上所述, 非哺乳期乳腺炎有区别于乳腺其他疾病的超声特点, 高频超声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着重要价值, 但非哺乳期乳腺炎超声表现复杂多样, 当合并某些恶性征象时难以与乳腺癌鉴别, 需要我们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 并结合多种超声征象及相关临床资料全面分析做出诊断, 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彭玉兰.乳腺高频超声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3-49.

[2]Gioffre Florio MA, Fama F, Buccheri G, et al, Non-lactational mastitis:our experience[J].Ann Ital chir, 2006, 77 (2) :127-130

[3]张竹君, 潘农, 徐子宁.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超声图像特征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06, 8 (5) :547~548.

[4]李卉, 勾厚义.非哺乳期乳腺炎36例临床报告[J].四川医学, 2005, 26 (2) :194.

[5]位红芹, 文戈, 李颖嘉.非哺乳期乳腺炎症性病变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21 (4) :521-523

[6]曹英, 王丽萍, 赵晓静, 等.10例非产后乳腺炎X线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 13 (1) :57~58.

[7]王芬, 陈敏, 黄雅芳等, 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0, 19 (10) 917-918

[8]金桂龙, 丁之玮, 郭玉霞.等.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乳腺癌和非哺乳期乳腺炎性肿块的价值[J].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8, 22:261-262.

麝甲消痛膏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 篇4

关键词 急性乳腺炎 麝甲消痛膏 贴服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10

如果产前产后没有做到合理的乳房保健,哺乳期易发生急性乳汁郁积或乳头损伤性乳腺炎,轻症以乳房腹痛、皮肤温度升高,压痛,乳房某一部位出现边界不清的硬结或伴全身不適,及轻度发热为旧期的临床症状[1],此期如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遏制疾病的发展。

根椐急性乳腺炎早期的病变特点及诸多专家中药内外治的经验[2,3],自行研制了以通络、消炎、止痛为主的外用中药膏剂,其中麝香为君药,命名麝甲消痛膏,此药外敷治疗乳腺增生有迅速的止痛及缩小肿块的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可以影响模型动物的镜下病理变化。见于乳腺增生与乳腺炎有相似的活血化瘀治疗理论,试用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收到良好疗效,为进一步证明其疗效,进行与西医常规治疗用药头孢唑啉疗效对比实验,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入选麝甲消痛膏实验组及头孢唑啉对照组的患者,均为住院分娩后2天内出现乳房肿块疼痛,轻度发热体温不超38℃,白血细胞和细菌计数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并能排除其他疾病。

治疗方法:治疗组根椐乳房肿块和疼痛明显的部位,将适量的麝甲消痛膏进行裁剪,融化处理后贴敷于清洁后的患处,疗灯照射15分钟,继续物理保温两个小时后,自肿块向乳头方向轻柔手法按摩。2次/日用药,疗程4天。对照组应用头孢唑林静滴,2g/次,2次/日,连用3~4天。

疗效判断标准[4]:①痊愈: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血常规检验恢复正常;②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块减轻;③无效:全身局部症状无好转消失,需外科切开排脓。

结 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麝甲消痛膏实验组与头孢唑啉对照组两组的有效率相同,但前者的1个疗程治愈率高于后者,治愈率分别是86.7%和70%,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甲消实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讨 论

80后的产妇将优生优育婴儿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而且分娩后在医院住院的时间明显延长,使得乳腺专科医生能够更多更及时发现早期的急性乳腺炎患者。现绝大多数患急性乳腺炎的产妇高度重视抗菌药物对哺乳婴儿的影响,希望寻求到更安全的治疗方法,因此这也使我们深入思考更人性化的治疗课题。

中医的理论认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乳汁壅滞不通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另外由于分娩引起内分沁改变,导致产妇肝郁气滞,血行不畅,脉络受阻或蓄溢失常。谢黎等认为疏通乳络[5],“通”法是治疗乳腺炎的基本法则。麝甲消痛膏依据中医疏肝通络,散结止痛的理论组成,令诸药的作用由膏剂的媒介于一体,方便局部应用的制剂,其乳房局部应用的吸收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6]。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实乳房局部皮肤解剖和组织学的特点,具有较强的药物吸收能力,只要增加皮肤角质层的增加细胞水化程度增加50%,药物的吸收系数会增高100倍麝甲消痛膏制剂除能够增加皮肤角质层的水化程度外[7],其中的麝香等物质尚有透皮吸收剂的作用,丹参等活血化瘀的药物能扩张局部的血管,促进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相对高深度选择性局限在病灶处,持续地发挥药物作用,而不影响无关组织。与传统的于全身汤剂剂型相比,局部用药量远远低于全身用药量,减少对肝肾等代谢和排泄药物的器官的影响和负担,其安全得到刚性的保证。麝甲消痛膏用药其间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产妇可以正常哺乳,不影响婴儿的正常发育。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2-103.

2 王一安.中医内外合治难治性乳痈5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753.

3 张仲源.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作用机理[J].中医外治杂志,2007,16:3-4.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3-44.

5 谢黎.“以通为用”理论在产后乳痈中的应用[J].折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467-468.

6 周春兰.麝甲消痛膏治疗大鼠乳腺丧生病的实验研究[J].健康必读,2011,2:17-18.

非哺乳期乳腺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从2010年1月~2013年12月共接纳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68例, 年龄21~36岁;病程1~7d;44例单侧乳房疾病, 24例乳腺疾病。临床表现的局部红、肿、热、痛, 乳汁排出欠畅。有硬结, 压痛明显。36个患者发热, 温度是37.5~39.6℃。6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上无统计上显著差异。

1.2 方法

治疗组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蒙药搭配的灵活应用。如早晨饭后乌力吉-18或通拉嘎-5, 均口服13粒, 中午饭后乌兰十三味汤或毛连菜-7均3g水煎服, 晚饭后11粒巴特日-7或嘎日迪-5, 用三子汤3g做引子送服。对照组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10天一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均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的相关标准拟定为以下标准:治愈:症状消失, 肿块消散, 排乳正常, 白细胞正常血液测试;显效:症状或体征减轻明显, 肿块消散60%以上, 排乳基本通畅, 白细胞数量正常;有效:症状或体征好转, 肿块变小, 排乳部分通畅;无效:治疗后症状或体征减轻不明显, 或局限成脓。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24例 (70.6%) , 有效10例 (29.4%) , 无效0例 (0.0%) , 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显效20例 (58.8%) , 有效14例 (41.2%) , 无效0例 (0.0%) , 总有效率为100.0%, 整体效果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蒙医学理论认为[2]:急性乳腺炎是由于饮食或起居的不适当引起孕妇在产后体内的“赫依、协日、巴达干”相互依赖和相辅相成的平衡关系失调, 影响“赫依、琪素”的正常运行途径。蒙药乌力吉-18有调经血、平气血交搏之功。因此, 临床常用于治疗妇女“赫依、琪素”相搏引起的证候及产后发热、月经不调、身重、浮肿、四肢腰肾部酸痛、头痛、乳肿等妇科疾病;通拉嘎-5具有促进精华和糟粕的分离, 减少体内坏血蓄积功效;毛连菜-7具有除粘、止痛、消肿、清热解毒功效突出;巴特日-7和嘎日迪-5均有除粘、缓解疼痛及清热解毒等功效;三子汤具有清血热, 良好分离恶血与正血, 治疗新旧血热病;乌兰-13汤具有清血热、治疗瘀结病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以上药物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也未见毒副反应。因此, 蒙药可以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蒙药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方法 68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给予口服抗生素, 治疗组口服蒙药, 连续10d。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 但治疗组整体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蒙药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哺乳期,急性乳腺炎,蒙药,抗生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78-281.

非哺乳期乳腺炎 篇6

关键词:急性乳腺炎,手法按摩,吸乳器,微波理疗

哺乳期乳腺炎是指发生于妇女哺乳期的乳腺急性炎症, 是由于产后乳汁淤积、乳头皲裂、细菌侵入乳腺小叶及腺管结缔组织内引起的炎性反应[1,2]。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热、痛, 畏寒、发热等, 轻者使产妇产生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 重者高热、乳房局部形成脓肿, 给产妇身心带来严重的创伤, 直接影响哺乳婴儿。2006年1月—2009年6月我院就诊的120例哺乳期乳腺炎的病人, 笔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有效地解决了婴儿的哺乳问题, 成功避免了哺乳期女性乳房的进一步损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6年1月—2009年6月来我科就诊的120例急性乳腺炎病人, 初产妇93例, 经产妇27例, 病变生在产后3周~4周, 体检均有乳房皮肤发热、微红、触之疼痛, 血常规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升高现象, 随机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60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手法按摩、辅助吸乳器吸乳, 同时配合微波理疗等方法。具体操作如下:针对肿块的大小和炎症的性质运用不同的按摩手法, 但“疏通排乳”是统一原则, 病人取半卧位或坐位, 先用湿热毛巾热敷患侧乳房15 min~20 min, 然后用手将乳房托起进行按摩, 反复有节奏地挤压、放松, 将乳汁挤出, 使肿块尽量变得越软越小越好, 直至乳房松软为度, 以排出积乳。如果排乳不尽者, 可采用人工吸乳器帮助排尽积乳, 同时配合微波理疗, 理疗时间每次20 min。对照组应用传统的治疗方法, 静脉输注抗生素, 每日1次, 辅助热水袋局部热敷, 或湿热毛巾热敷, 两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无效者改为其他治疗方案。

1.2.2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肿块消退,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接近正常;无效:症状、体征加重或发展为乳腺脓肿,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3]。

1.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 治疗组2例无效者加用抗生素5 d后, 效果仍不佳, 视诊疑似脓肿形成,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乳房内有不规则状液性暗区, 脓肿形成, 随即行脓肿切开引流。对照组17例无效者中, 由于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 其中12例行脓肿切开引流。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详见表1。

3 健康指导

哺乳期乳腺炎主要是由于乳汁淤积, 细菌侵入繁殖, 排乳不畅引起, 一般起病较急且疼痛严重, 影响正常哺乳, 给产妇造成很大的生理不适和心理压力, 直接关系到婴儿的生长发育和母

亲的健康。哺乳期母亲尤其是初产妇, 通常缺乏防治乳腺炎的相关知识, 发病后不知所措, 延误病情。因此, 对哺乳期早期乳腺炎病人做好健康指导非常重要, 包括指导病人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及婴儿正确的含接姿势, 学会处理乳头皲裂及乳头平坦或凹陷的方法, 注意乳房卫生, 保持乳房清洁, 按需哺乳, 每次哺乳完一侧再更换对侧。有报道, 哺乳后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尽排空, 可使急性乳腺炎的患病率较哺乳后不吸尽乳汁的发病率低1倍[4]。注意休息, 避免劳累;饮食清淡, 避免辛辣油腻;心情愉快, 避免焦虑[5]。如果产妇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 尽早处理, 同时尽早就医, 就可能避免急性乳腺炎的发生。因此, 对哺乳期乳腺炎病人的健康指导很有必要。

4 讨论

细菌的入侵和乳汁的淤积是引起急性乳腺炎的两个主要因素。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常见多发病, 传统理论认为此病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因此常单一地应用抗生素治疗。其结果为不少病人发展为乳腺脓肿, 需做脓肿切开引流术, 不但病程长、医疗费用高, 而且增加病人痛苦[3]。笔者临床观察发现, 乳腺炎的发生多由于哺乳期妇女无经验, 怕痛苦等种种原因未能将乳汁排空而致乳汁淤积在乳腺管中引起阻塞, 继发炎症所致。故在疾病的早期, 治疗关键是疏通淤积乳汁, 避免炎症范围继续扩大, 促使局部炎症局限性, 积极阻断脓肿的形成。经临床治疗组观察证实, 大部分病人经手法按摩挤奶、吸乳器吸乳使乳腺导管疏通, 淤积乳汁排空, 同时辅以微波治疗效果显著。微波治疗是以生理组织本身作为热源的内部加热、组织中的极性分子主要是水分, 随微波频率高速运动, 互相摩擦产生热量, 皮肤局部温度不高, 其热效能高;微波具有穿透力深加热均匀的特点, 可使组织温度升高, 组织内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 改善局部的营养和代谢, 减轻局部组织的张力和水肿, 消除致痛化学介质, 缩短乳房肿胀时间, 有效缓解乳房疼痛, 并使乳腺组织中的上皮细胞产生反射性收缩, 乳腺管内压增加, 使乳汁不断分泌的效量增强, 能改善整个乳房部位的血液循环, 有利于乳腺管的疏通, 乳汁排出通畅, 防止发生乳汁淤积。资料显示, 对照组应用抗生素, 辅以热水袋或湿热毛巾热敷, 总有效率71.67%, 其中12例形成乳腺脓肿而行脓肿切开引流, 治疗组采用人工按摩、吸乳器吸乳、配合微波理疗, 总有效率96.67%, 其中2例无效, 考虑炎症未能有效控制, 而采用了药物辅助治疗, 最终还是形成乳腺脓肿, 行脓肿切开引流。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采用人工按摩、吸乳器吸乳配合微波理疗是目前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最佳方案, 病人痛苦小, 病程短, 费用少, 效果好, 并对哺乳婴儿无影响, 在护理工作中易于实施,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凯平, 李明, 徐红, 等.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强化护理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5A) :1192-1193.

[2]汪贵姣, 陈广秀, 邹玉珍, 等.发酵面粉加湿热敷治疗乳汁淤积性急性乳腺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 2007, 21 (5B) :1256-1257.

[3]李朝安.早期急性乳腺炎治疗体会[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4, 2 (6) :491.

[4]王钟富.现代实用乳房疾病诊疗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06-209.

非哺乳期乳腺炎 篇7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科2011年7月~2013年6月共73例患者, 年龄22~34岁, 平均年龄25.73岁, 初产妇67例, 经产妇6例, 初产妇与经产妇之比约为10∶1, 和文献报道的初产妇占90%相符[1]。产后3~4周发病的53例, 6个月以后发病的20例。

2 发病原因

(1) 乳房发育不良, 妨碍了正常哺乳。 (2) 乳汁过多或婴儿食用太少, 不能完全排空乳汁。 (3) 乳管不通畅, 导致乳汁淤积, 有利于细菌入侵和繁殖。 (4) 乳头皲裂, 6个月以后婴儿开始长牙, 很容易伤到乳头, 细菌沿淋巴管逆行入侵感染。 (5) 产妇产后机体虚弱, 抵抗力下降[2]。

3 护理对策

3.1 心理护理

产妇患病后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除了自身疾病带来的痛苦, 更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 最近一段时间不能哺乳, 用奶粉喂养又担心奶粉的质量问题, 另外乳房对于女性来说是性感和女性美的一种标志, 乳房的感染和脓肿和对疾病的不了解, 会使患者感到心理上的抑郁。我们要理解患者的痛苦, 在和患者沟通时, 尽量少用医学术语, 让患者通俗易懂, 尽量消除患者的恐惧和心理负担, 保持良好的心情, 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患者家属积极地沟通, 告知家属疾病的注意事项, 去了解和体谅患者此时的心理负担, 用语言安慰患者增强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3], 并创造幸福的家庭氛围。

3.2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特别是体温的变化, 患侧乳房皮肤的变化。发热是急性乳腺炎最常见的表现, 如果体温在39℃以下可以采用物理降温, 当体温在39℃以上, 并持续不降时, 通报医生, 并根据医嘱采用药物降温, 密切关注体温的变化, 做好护理记录;尽量选用对婴儿影响小的药物。

3.3 排空积乳

患侧乳房停止哺乳, 用吸奶器或成人吸出乳汁, 并对患侧乳房进行按摩, 有节奏的反复揉捏、挤压, 使乳汁尽量排空, 使肿块变的越小越好, 直到乳房变的松软, 同时用宽松的乳兜把乳房轻轻的托起。当乳房胀痛乳汁挤不出, 可以用热毛巾热敷双侧乳房, 再进行挤奶。对于乳头皲裂的患者, 必须停止哺乳, 每天用吸奶器吸尽乳汁, 必要时根据医嘱涂抹抗生素软膏[4]。

3.4 外敷治疗

对患侧乳房采用50%的硫酸镁高渗溶液热敷, 可以扩张外周血管, 加快局部血流, 促进炎症消散。将浸润50%硫酸镁的饱和无菌纱布, 避开乳头热敷患侧皮肤上, 30~60 min/次, 2次/d。对于症状比较轻的患者可以采用中药外敷治疗, 采用大蒜和中药芒硝以2:1的比例调和, 大蒜100 g扒皮、洗净捣烂加入芒硝50 g调成糊状, 取35 cm×30cm的无菌纱布4块, 每块展开重叠, 将糊状物平铺于纱布中央, 厚度约0.3 cm, 面积直径比红肿面积直径>2 cm即可, 医用胶布固定好, 更换1次/24 h, 并把乳房用宽松的乳罩托起。

3.5 抗感染的护理

需用抗菌药的患者, 早期、足量使用抗菌药, 首选青霉素类或进行细菌培养来选用相应的抗菌药, 抗菌药可以分泌到乳汁, 故不能使用对婴儿有不良影响的抗菌药。对于感染严重, 切开引流的患者, 帮助医生及时更换被污染的敷料, 并观察伤口的愈合及其引流情况, 由于乳汁营养丰富, 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所以患侧乳房要停止哺乳, 排空乳汁, 促进伤口愈合;患侧上肢避免剧烈运动, 穿宽松透气的衣物;不要在患侧上肢抽血和测量血压, 避免患侧肢体肿胀影响伤口愈合。

4 结果

经过本科医护人员精心努力, 73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

5 疾病的预防

(1) 提倡母乳喂养, 产后尽早开奶[5], 让婴儿早吸吮、常吸吮, 避免乳房过度充盈。按需哺乳, 每次哺乳尽量让乳房排空, 如有乳汁淤积时, 尽量想办法使乳房排空, 要改变舍不得乳汁浪费的观念[6], 也可以将乳汁挤到洁净奶瓶中冷藏起来备用;养成婴儿不含乳头睡觉的习惯, 以免乳头浸润、皲裂, 使细菌更易侵入。 (2) 要保持乳头和乳晕的清洁, 在每次哺乳前都要洗净双手, 哺乳前后要用湿毛巾擦净乳头, 哺乳结束清洁完乳头后, 挤少量的乳汁均匀涂抹在乳头上;如有轻微的皲裂, 可以将乳汁挤到奶瓶中再喂养婴儿。 (3) 对于乳头内陷者, 在妊娠期时就要经常挤捏、提拉乳头。要指导孕妇做乳头提拉练习, 将两拇指平行放于乳头两侧或上下乳晕上, 将乳头向上、向下纵形拉开。15 min/次, 2次/d。 (4) 要保持婴儿的口腔卫生, 如果发现婴儿有口腔炎症时, 要停止哺乳, 积极地治疗婴儿口腔炎, 在此期间可以将乳汁挤到奶瓶中再进行喂养, 待病情痊愈后在恢复哺乳。 (5) 产妇要保持心情愉快, 产妇易患产后抑郁症[7], 分娩后的产妇感情脆弱, 常表现为哭泣, 对周围的环境漠不关心等, 要及时的帮助产妇积极应对压力, 耐心指导和帮助产妇护理、喂养孩子。愉快的心情有助于乳汁分泌。 (6) 在饮食上应该吃一些清淡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少吃油腻食物, 多吃对产奶有利的食物如鱼肉、丝瓜汤、猪蹄汤等, 多食用一些含微量元素多的食物, 喝汤汁多喝水, 有助于乳汁分泌。也要适当的锻炼身体, 消耗多余的能量。

6 讨论

减少产妇急性乳腺炎的发病, 应当非常重视对其在妊娠期健康知识宣教, 指导待产妇正确的哺乳方法和怎样去保护乳头, 特别是初产妇。急性乳腺炎经过正确的治疗均可治愈的, 无论治疗前还是治疗后, 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都有重要的预防作用[8], 本组患者中初产妇比较多, 应考虑与产妇喂养经验不足、喂养方式不当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加强产前培训, 对疾病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急性乳腺炎也渐渐引起卫生部门的注意, 很多的医院都在向社会普及相关健康知识, 提高孕产妇的保健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永亮, 王耀田.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早期防治体会.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4) :55-56.

[2]吴在德, 吴肇汉, 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24.

[3]黄菊, 谭艳隙.50例急性乳腺炎的护理体会.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8, 3 (1) :15.

[4]王惠丽, 尚红梅, 刘迎红.硫酸镁热敷治疗乳腺炎的观察及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4 (1) :21.

[5]乔峰, 王菊香.急性乳腺炎的预防及早期护理.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3) :154.

[6]黄杰.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护理进展.当代护士, 2010 (10) :4-6.

[7]杨怡, 何仲.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与分娩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63) :64.

非哺乳期乳腺炎 篇8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护理工作质量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主要是哺乳期妇女常见的急性炎症,其发生原因比较复杂,可能由于产后乳汁淤积、乳头发生皱裂、细菌侵入乳腺腺管和小叶,从而造成乳腺管内和周围组织炎性反应,造成患者局部的皮肤红肿痛、发热,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甚至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也会造成不良影响[1,2]。 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3,4]。 本研究主要探讨PDCA循环管理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并发症的影响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2014 年12 月~2015 年8 月收治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144 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临床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组)64 例,年龄26~41 岁,平均(33.5±6.9)岁,病程8 个月~9 年,平均(12.6±6.5)个月,乳腺肿块面积为(4.5±2.1)cm2;观察组(PDCA循环管理组)80 例,年龄26~42 岁,平均(33.1±6.1)岁,病程10 个月~11 年,平均(12.2±6.9)个月,乳腺肿块面积为(4.6±3.6)cm2。 纳入标准: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乳晕部有疼痛的僵硬肿块,皮肤微微发红,乳头有内陷,流出脓液有臭味,可能发生乳漏,容易反复发作,组织病理学检查有阳性肉芽肿出现,通过临床症状结合辅助检查确诊为浆细胞性乳腺炎。 排除标准: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 主要是配合临床治疗的一些基础性护理措施,治疗前准备,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配合和术后指导。

1.2.2观察组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应用PDCA循环管理:按照计划、执行、检查、纠错4个步骤进行。①计划:从患者就诊开始建立相关信息调查表,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职业类别、工作强度、心理情绪等方面进行收集,从而对患者的病情进展和严重程度进行简单评估,为制订相关的护理计划奠定基础。②执行:患者采取端坐位置,通过吸奶器将患者的乳汁吸出,在排尽乳汁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缓慢,不断向患者询问感受,如果患者不能忍受,需要立即停止,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感受;采用中药复合方剂进行乳腺清洁,方剂包括姜黄、黄柏、大黄、厚朴、陈皮、白芷、苍术、甘草、南星、天花粉等,研磨成细粉,温水勾兑成软膏,在患者的红肿乳房涂抹,药物在涂抹过程中要将患侧乳房全部覆盖,每天进行换药,涂抹药物后保留6 h,告知患者尽可能保持平卧睡姿,注意不能对肿胀部位进行抓挠,避免继发性感染的发生;进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交流,耐心地听取患者的意见和感受,向患者讲解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给予一定的心理安慰和鼓励,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理解患者的感受。③检查:护理人员加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检查,每3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记录体温变化详单,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采取相应的物理降温措施,如果物理降温后还没有消退,需要遵照医嘱给予药物退烧。④处理:护理人员定期将患者在前一阶段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异常现象、问题进行汇总,将患者的各类问题进行分类讨论,如将心理问题、治疗问题、生活问题等进行集中讨论。

1.3 观察指标

1.3.1临床治疗效果

效果评价标准如下[3,4]。 治愈: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乳房肿块消散,患者可以正常排出乳汁;有效: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乳房肿块大部分消散,消退比例达30%~90%,排出乳汁基本处于正常状态;无效: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改善,乳房肿块无消散。 总有效率=(治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1.3.2并发症情况

主要是脓毒症和菌血症的发生情况。

1.3.3心理情绪变化情况

主要是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5,6]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7,8],SDS:按中国常模结果,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抑郁评定的分界值总分正常上限为41 分,标准分为53 分,标准分低于53 分,说明心理状况正常, 超过标准分53 分说明有抑郁症状,分值越高,说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抑郁症状越严重。 SAS:采用4 级评分,主要评定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症状出现的频度,其标准为:“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表示有时有;“3”表示大部分时间有;“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 分,其中53~62 分为轻度焦虑,>62~72 分为中度焦虑,>72 分为重度焦虑。

1.3.4满意度和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情况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9,10], 问卷相关问题主要是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态度、认可及遵照护理人员要求配合治疗情况等,问卷满分100 分,< 80 分为不满意,80~100 分为满意。 护理工作质量评分主要对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操作、配合治疗娴熟程度、心理疏导能力等情况进行评分,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护理工作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脓毒症、 菌血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心理情绪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SDS、S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护理后SDS、SAS均低于护理前,观察组护理后SDS、SA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3。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和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和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4。

3 讨论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属于乳房炎性反应的一种,发病初期,患者可能有发冷的临床表现,然后出现高热、头疼、寒战,乳房逐步开始胀痛或规律性疼痛,也可能局部乳房有硬结,从而出现红肿、发热,诱发腋窝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可能有全身的炎性反应发生[4,11]。 因产妇的体质比较虚弱,乳汁排出不畅,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继发成为细菌性感染,甚至化脓,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不利于胎儿的母乳喂养,影响其健康成长。 传统的抗生素应用虽然可以快速缓解乳腺炎的临床症状,但是抗生素在体内残留时间较长,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带来的影响过大,因而只有通过保守性治疗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治疗效率,改善临床症状,从而使患者尽早进行母乳喂养。

PDCA的含义如下:P(plan)表示计划;D(do)表示执行能力;C(check)表示检查情况;A(act)表示纠正错误的情况,通过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错误的纠正,汲取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将没有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管理中进一步结局,周而复始,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12,13,14,15,16]。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PDCA循环管理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脓毒症、菌血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针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个人资料和临床表现,有针对性地制订护理计划,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 根据护理计划有效地实施护理措施,首先是对患者乳腺进行按摩,排尽剩下的乳汁,防止感染的进一步发生[17,18]。 患者在晚上睡觉前,对乳头进行清洁或是哺乳前后进行乳晕、乳头的清洁,从而保证乳头、乳晕的清洁度,避免感染发生[19,20]。 本研究还显示,对照组护理后SDS、SAS均低于护理前, 观察组护理后SDS、SAS均低于护理前,观察组护理后SDS、SAS均低于对照组护理后,提示PDCA循环管理组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人工喂养,告知患者婴儿的基本状态,最大限度地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顾虑,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信心。 定期对患者的饮食安排、心理问题进行观察,针对饮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排查,帮助患者建立起健康的饮食习惯。 对于心理压力比较大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聊天的形式帮助患者排解内心的不良情绪,并且对患者的心理变化做记录,针对性地作出及时调整。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满意度和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对患者出现的问题和不良心理情绪变化,制订相关的解决方案,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反馈,获得患者和家属的肯定后, 作为成功经验进行记录,将出现的不能解决的方案,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管理中进行解决,通过不断探索和改进,将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逐一排除,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工作质量。

非哺乳期乳房溢乳是怎么回事 篇9

周末,张女士给自己16岁住校返家的女儿倩倩洗内衣时,发现胸前有一块染黄,询问得知,倩倩最近乳头不时有淡黄色“奶水”流出,因为不疼不痒,女儿不好意思开口。张女士赶紧带倩倩到医院求医诊治。检查发现,倩倩的泌乳素指数高达70,而正常人的指数一般是不会超过25的。医生询问病史了解,倩倩在12岁初潮后断断续续来过几次月经,以后就再也没有了;什么时候出现的溢乳症状,没有太在意,也说不清楚。后来通过进一步检查,医生发现倩倩脑部有个直径超过2厘米的垂体泌乳腺瘤,溢乳便由此引起。在医生的建议下,倩倩在正规大医院做了手术,现在正在恢复中。

刘女士的情况远比倩倩严重得多。今年36岁的她有个12岁的儿子,从半年前开始她就不来月经。吃中药治疗也不见效。医生检查时发现,她乳头的乳汁呈现外射的情况。更严重的是,刘女士已经出现“狮子脸”的倾向:下颌很宽并向前凸出,手指头肿大,整个人看起来有些粗犷狰狞。经查,她的溢乳症也是由垂体泌乳腺瘤引起的,“狮子脸”便是内分泌失常造成的结果。

不要忽视溢乳症

妇女在非哺乳期的乳汁分泌称为溢乳症,未婚女性及婚后已生育的女性都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在笔者接诊的病人中,年龄最大的有60多岁,最小的不过十五六岁。溢乳是本病的重要症状,由于溢乳量少,只有少数患者是自己发觉的,多数是医生在体检时挤压乳房才被发现。溢乳可与月经失调同时出现,也可先于或迟于月经改变。溢乳症通常表现为病人的双侧乳头自然少量溢出或挤压流出液体,色乳白或纯清不带血,也有的表现为单侧乳头溢乳,一般与乳房大小无关。

泌乳素是女性体内分泌的一种重要激素,其适度分泌可以使体内的内分泌系统维持平衡,使女性有正常的月经来潮,有正常的排卵,也可以怀孕。反之,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超过正常,就会形成高泌乳素血症,进而影响到其他的内分泌平衡而造成月经不调、闭经和不排卵,不排卵也就不会怀孕。除此之外,这种激素还会刺激乳房制造乳汁,因此会有奶水溢出的现象。

不要忽视溢乳症

溢乳的原因是体内泌乳激素分泌过多。引起高泌乳素血症的病因很复杂,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可能是全身原因,也可能是局部原因。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上面两个病例提到的垂体泌乳腺瘤,占发病原因的30%~50%,一般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滥用药物也可引起溢乳,常见的有胃药、避孕药、治疗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但其引起的常为一时性溢乳,停药3~6个月后可以恢复正常。

另外,甲状腺亢进低下、肾功能不全、手术、创伤、慢性乳房刺激、长期吮吸乳头,均可导致非哺乳期妇女血中泌乳素增多。

未孕女性如果出现泌乳伴随闭经,则称为闭经泌乳综合征,可能会导致不孕。乳腺导管扩张症也会有少量乳汁样的分泌物,因此部分乳腺增生的女性会出现溢乳,并伴随乳房胀痛,其病因可能是内分泌紊乱所致。溢液如果带血或完全是血性的,就要警惕乳癌的可能。总之,患有溢乳症的女性不能大意,也不必恐慌,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做详细的检查,以明确病因,对症

治疗。

非哺乳期乳腺炎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80例乳腺炎产妇为观察组。纳入标准: (1) 均为哺乳期产妇; (2) 智力正常, 能够阅读和理解调查问卷; (3)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 (1) 既往有乳腺疾病病人; (2) 心、肝、肾等严重疾病人; (3) 罹患精神疾病或处在精神障碍状态病人; (4) 各种慢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病人。另选取80例行产后常规检查的哺乳期正常产妇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两组产妇哺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调查表内容包括7部分。 (1) 一般资料:包括年龄、职业、文化程度; (2) 分娩情况:包括分娩次数、是否多胎妊娠、是否顺产、孩子性别、是否早产; (3) 哺乳期乳腺发病情况:是否得过乳腺疾病、哪侧乳房发病、产后发病时间、在第几胎发病、哺乳期间得过几次乳腺炎; (4) 治疗情况:发病后的治疗方式、发病期间应用抗生素的类型、治疗效果如何、在何处治疗、痊愈时间; (5) 乳腺炎期间生理-心理情况:心情如何、休息情况、饮食情况、工作情况、体温情况; (6) 哺乳情况:婴儿含接奶头方法、母婴体位、乳汁量、挤奶的方法、添加辅食时间; (7) 退乳情况:原因、心情、方法、持续时间、心理。

1.2.2 护理方法

针对哺乳期乳腺炎发病原因, 制订相关护理措施。 (1) 指导产妇正确哺乳:对学历偏低的产妇由于其缺乏哺乳知识容易发生乳腺炎, 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产妇正确哺乳, 告知哺乳时母婴取舒适体位、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 教会产妇奶头正确的含接方法, 告知产妇挤奶的正确方法及姿势[3]。 (2) 理疗护理:对乳腺炎严重者可采用低频脉电刺激法进行治疗, 调节好治疗仪电频, 电频强度以产妇耐受性为宜, 治疗过程密切注意病人反应, 并随时调整电频强度, 每次30min, 每天2次, 持续治疗3d。 (3) 乳房按摩:由专业的按摩师对产妇乳房进行按摩, 产妇取俯卧位分别对病人乳房中府、乳中、乳根穴进行推、拿、揉、按等穴位按摩, 每个穴位点按30s。 (4) 心理护理:向产妇解析乳腺炎发生原因, 告诉病人只要积极接受治疗, 乳腺炎症状均可治愈, 以缓解产妇焦虑、不安的情绪。 (5) 日常生活护理:哺乳前应用干净的毛巾清洁乳头, 保持婴儿口腔清洁, 避免婴儿口腔细菌对乳头造成感染。

1.2.3 观察指标

(1) 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对护理前后产妇乳房疼痛情况进行评分, 分值为0分~10分, 分值越高表示疼痛感越明显。 (2) 焦虑评估:采用应用焦虑自评表 (SAS) 对两组产妇心理状况进行评价, 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总分为100分, SAS≥50分为焦虑, 分值越高表示产妇焦虑感越强。 (3) 泌乳量测量:将乳汁挤出盛放于量杯中。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深圳市宝安区产妇哺乳期乳腺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经调查发现, 哺乳期乳腺炎发病与产妇文化程度、乳腺病史、产次、职业状况、免疫力情况、产后休息时间、挤奶方法、婴幼儿含接奶头方法、母婴体位及产妇哺乳期心情有关, 见表1。

例 (%)

2.2 乳腺炎产妇干预前后疼痛、焦虑感及泌乳量分析

干预前后产妇疼痛程度、焦虑情绪、泌乳量均得到显著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产褥期乳腺炎是产褥期的常见病, 是由于产后乳汁淤积、乳头皲裂、细菌侵入乳腺小叶及腺管结缔组织内引起的炎性反应, 是乳腺管内和周围结缔组织炎症, 影响产褥期乳腺炎的因素很多[4]。国内外研究表明, 产褥期乳腺炎与产妇的分娩地点以及职业种类、体育锻炼的缺乏、肥胖、不良饮食生活习惯 (包括抽烟、喝酒) 、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5]。本研究结果显示, 产妇文化程度、乳腺病史、产次、职业状况、免疫力情况、产后休息时间、挤奶方法、婴幼儿含接奶头方法、母婴体位及产妇哺乳期心情与产后乳腺炎的发生关系密切。与文化程度高的产妇相比, 文化程度低的产妇产后乳腺炎发生率高, 其原因在于文化程度高的产妇对哺乳知识认识程度较深, 能采取正确的哺乳方式进行哺乳, 从而降低乳腺炎的发生[6]。产次多的产妇哺乳经验丰富, 能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哺乳。职业女性由于需要上班未能及时哺乳, 乳汁容易淤积, 从而增加乳腺炎的发生。曾有乳腺病史者乳腺功能较差, 容易发生乳腺炎。免疫力低下的产妇容易受到外界致病菌的侵袭, 因此容易发生乳腺炎[7]。产后休息时间过短容易导致产妇免疫力下降, 增加乳房感染风险。挤奶方法、婴幼儿含接奶头方法、母婴体位不当均可导致乳头破损, 使得外界致病菌侵入, 增加产妇感染风险。负性情绪容易导致产妇肝郁气滞, 引起乳汁淤积[8]。

针对引起产妇乳腺炎的相关因素, 对产妇制订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方案, 可降低产妇乳腺炎发生率。对文化偏低的产妇指导其正确哺乳可纠正产妇不良哺乳习惯引起的乳头破损的情况, 避免外界病菌侵入。对乳房进行低频脉冲处理可使乳房组织升温, 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 促进乳房血液回流, 扩张乳腺管, 起到抗感染、止痛的功效。对乳房进行按摩可起到通达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作用, 有助于淤积的乳汁排出, 能有效缓解疼痛, 促进乳汁分泌。对产妇进行情绪干预能避免产妇肝郁气滞, 防止乳汁淤积。生活护理能防止产妇由于乳房不洁而引起感染。本研究干预后乳腺炎产妇疼痛程度、焦虑情绪、泌乳量均得到显著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有效的护理能改善病人乳腺炎状况, 提高产妇产后母乳喂养率。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深圳市宝安区产妇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的相关因素, 并对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选取80例在门诊就诊的乳腺炎产妇为观察组, 另选取80例正常哺乳期产妇为对照组,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两组产妇哺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哺乳期乳腺炎发病与产妇文化程度、乳腺病史、产次、职业状况、免疫力情况、产后休息时间、挤奶方法、婴幼儿含接奶头方法、母婴体位及产妇哺乳期心情有关。针对产妇乳腺炎发病原因进行护理干预, 干预前后产妇疼痛程度、焦虑情绪、泌乳量均得到显著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产妇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与产妇基本情况、免疫力情况、挤奶方法、休息情况、精神因素等关系密切, 通过对乳腺炎产妇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能显著改善产妇乳房胀痛感及焦虑情绪, 提高产妇泌乳量, 有利于母婴健康。

关键词:乳腺炎,产妇,护理

参考文献

[1]夏红兰, 杨留才.产褥期乳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安徽医药, 2011, 15 (12) :1522-1524.

[2]易言群, 谷钿山, 邓利, 等.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心理现状及护理对策[J].西南军医, 2011, 13 (4) :736-737.

[3]李瑞娟.浅析产褥期乳腺炎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3) :224-225.

[4]梁桂芳.护理干预在产褥期妇女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7) :35-36.

[5]胡童, 吕萍.低频脉中电穴位刺激治疗产褥期早期乳腺炎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23) :3258-3259.

[6]田艳玲, 肖艳波.微波配合手法按摩治疗产褥期急性乳腺炎的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 2012, 34 (6) :566-567.

[7]陈玲.孕妇学校规范化健康教育对产妇产褥期行为的影响[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2, 14 (1) :9, 12.

上一篇:深度净化下一篇:连续观察日记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