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

2024-06-02

哺乳动物(精选12篇)

哺乳动物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说明哺乳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理功能;

2. 阐明狼和兔在牙齿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 关注哺乳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强化“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 关注哺乳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提高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课时系人教版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的最后一节教学内容。在学生依次学习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之后, 再学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类群——哺乳动物, 有了一定思维基础和探究方法基础。

教材第一部分内容从生活在各种环境中的哺乳动物入手, 通过生活情境和图片观察等活动, 使学生掌握研究动物的基本方法以及应用所学基本知识的能力。虽然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哺乳动物形态各异, 但是它们都具备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

第二部分内容从生活入手, 从有利、有害两个方面介绍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使学生辩证地认识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认同“人与动物共一个地球, 应和谐相处”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

家兔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大多活泼、好动, 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一特点适于开发非智力因素, 发展其个性特长。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仍然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 所以应通过一些直观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挖掘他们的知识经验。教学中要多鼓励、点拨、启发他们亲自参与观察、探究、理解。本节课正是从感性认识入手,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展开教学, 结合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视频、图片、数据资料,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本课时按照“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梳理→达标检测”流程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动物的主要类群,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播放图片, 你们大家猜一猜, 这些动物属于哪一个动物类群。 (播放各类动物图片)

生: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哺乳动物。

师: (随即板书课题:《哺乳动物》)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够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够举例说明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学会辩证认识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生: (一同学领读, 共同领会上述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它能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 直接影响后续听课、参与课堂的状态。鉴于本节课是一章的最后一节内容, 所以采取游戏方式, 快速趣味地复习引入方式, 既巩固基础, 又起到定向质疑作用。)

二、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师:明确了学习目标, 下面开始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七节《哺乳动物》, 并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

1.哺乳动物体表的体毛有什么作用?2.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方式是什么?3.哺乳动物的牙齿有什么特点?

4. 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

生: (阅读课本, 思考上述问题, 勾画课本要点)

师:刚才大家自学了课文, 自学情况怎么样呢?下面开始做手上的《自学检测》。

生: (对照课本, 开卷完成下列自学检测题) 自学检测:

1.哺乳动物的体表大都。体毛有作用, 可以维持恒定的。

2.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体内发育, 通过从母体获取营养, 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产出, 这样的生殖方式叫做。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利于提高。

3.哺乳动物用牙齿、和食物。牙齿有、和的分化, 既提高了的能力, 又增强了的能力。

4.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和, 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5.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师:下面请每一个同学为自己打分。 (大屏幕出示答案, 针对学生自学情况, 精讲点评) 看一看, 你能从自测中发现什么问题?

生: (展示自己的得分, 发现、讨论并纠正各自出现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学习目标”环节,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具体要求。通过出示“自学提纲”环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 真正让学生看书有目标、有方向, 总揽全课。通过“自学检测”环节, 考查学生自学情况, 把握“先学后教”第一手材料, 为“以学定教”提供依据。)

三、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探究主题一: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师:刚才的自学情况不错。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 展开讨论, 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比较思考

师:请看第一个问题。 (大屏幕出示问题一)

问题一:前面学习的几种动物的生殖方式为卵生。比较思考:为什么胎生、哺乳提高了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

生: (对照问题, 小组合作, 讨论交流)

2.观察思考

师:请看视频, 思考第二个问题。 (大屏幕展示“兔和狼的牙齿”视频)

问题二:看看在兔和狼的牙齿在结构特点、生活习性上有哪些相同点, 哪些不同点?

生: (观察图片, 小组合作, 讨论交流)

师:探究完第一个主题, 我们来梳理一下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将图片文字内容相符的图片连接起来。 (大屏幕展示牙齿、体毛、生殖发育图片, 如图1)

生: (一位同学上台连线, 其余同学在导学案上连线)

师: (巡回察看, 指导, 点拨)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讨论两个问题:胎生哺乳为什么能提高哺乳动物的成活率?哺乳动物的牙齿与食性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同哺乳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 辩证地认识二者的关系。)

探究主题二: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轻松一下, 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 看一看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 (大屏幕播放战马、耕牛、餐桌、鲜肉市场等相关视频)

生: (观看视频, 结合课文举例说出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蛋白来源、生态平衡、得力助手、危害农林牧业等方面的关系)

师:大家概括得很全面。那么, 我们怎么来处理这些关系呢?比如, 鼠类虽然对我们有害, 但是灭绝鼠类又会破坏生态平衡, 怎么办?

生:我们不能灭绝鼠类, 因为它们是食物链上的一环, 但是又不能让它大量生长繁殖。

师:说得好极了。那怎么办?

生:我们要辩证地认识“有害”和“有利”关系, 做到“合理防控”。 (出示图片, 归纳小结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设计意图:视频取自生活的方方面面, 能更直接地反映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同时, 视频容纳的内容多而全, 画面形象直观, 内容浅显易懂, 适合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所以能很好地产生共鸣效应——有说, 能说, 会说。)

四、知识梳理, 反思升华

1. 知识梳理, 建构网络

师:探究完两个主题内容, 下面我测试一下。请同学们响亮地说出本节课的标题。

生:哺乳动物。

师:请闭着你的眼睛回顾一下, 你脑海里此时此刻出现了哪些关键词?请大家说说。

生1、2、3:我记住了这些关键词, 比如, 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分化、有利、有害、合理防控……

师:好, 每一节课都有关键词, 希望大家抓住它们。那么,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关键词用一个线条连接起来呢? (引导学生归纳本节知识结构)

生:一位同学上台连线, 形成如下知识网络 (图2) 。

2. 技能训练, 反思升华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一个动物的特征“知识接龙”。老师说一个观点后, 同学们接着往下说。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技能训练”, 看看我们能做出哪些“综合与概括”。

生: (阅读相关内容, 尝试对动物的特征进行综合和概括)

师:知识接龙的要求是, 每一句话中必须包含“动物”二字。老师先说一个, 大家跟着说下去。

师: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生1:动物都能自由运动。生2: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生3:动物都能呼吸。

生4:……

师: (随即在大屏幕上打出大家所归纳的内容, 进一步认识动物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紧扣学习目标, 归纳整理知识脉络, 让学生一方面建立各知识点的联系, 一方面学会建构知识框架, 学会抓关键词, 抓核心知识。)

五、达标检测, 巩固双基

师:今天这节课学习效果怎么样呢?下面开始达标检测。

1-4题判断正误, 5-10题单项选择。 () 1.鲸鱼是哺乳动物。

() 2.胎生提高了哺乳动物的产仔率。

() 3.我们应该合理防控有害动物的数量。

() 4.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

5. 下列动物中, 不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A.猎豹B.鳄鱼C.企鹅D.大猩猩

6. 狼、虎、狮都是同学们熟悉的食肉动物。它们的牙齿分化特点是 () 。

A.臼齿发达B.门齿发达C.犬齿发达D.犬齿退化

7. 下列哪项不是哺乳动物特有的? ()

A.胎生哺乳B.体腔内有膈C.体表被毛D.体温恒定

8. 蝙蝠不属于鸟类, 而属于哺乳类。这是由于 () 。A胸肌发达B善于飞翔C胎生哺乳D有翼

9. 哺乳动物后代成活率大大提高的原因是 () 。

A.体表被毛B.大脑发达C.胎生哺乳D.活动范围广

1 0. 家兔门齿的主要功能是 () A.撕裂食物B.磨碎食物

C.切断食物D.切断和撕裂食物

生: (认真思考, 独立完成检测题)

师: (大屏幕出示答案) 请同学们交换批改, 给同学打分。

师: (展示成绩, 简要评价)

结束语: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于是兴起了不少与动物相关的行业, 比如兽医师、驯兽师等。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热爱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有志之士。

【备课反思】

本节课按照高效课堂模式“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梳理→达标检测”流程展开教学, 流程清晰, 环环相扣, 一定程度上能实现高效课堂高效率的初步预期。

导入自然。在学习完10类动物类群的基础上, 以“猜一猜”形式回顾旧知识, 然后顺理成章导入课题《哺乳动物》。既承上又启下, 既推陈又出新, 前后衔接紧密, 过渡自然巧妙。

主体突出。教学设计中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在两大主题探究活动中, 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梳理、技能训练、达标检测等, 每一个环节都是充分让学生读、说、看、辨、动、测, 学生始终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巧妙留白。在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梳理、达标检测等每一个环节的过渡中, 教师其实是留有空白的。比如, 在“自测”以后教师提出:“看一看, 你能从自测中发现什么问题?”这里就是一个“生成”的空间。试教时, 有个班级学生就提问“为什么说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胎生哺乳?是不是还有哪一种哺乳动物不是胎生哺乳的?”再比如, 技能训练时, 教师试着给一个引子以后, 学生发挥的空间是很大的。因此学生可能说出很多关于“动物”的概括性表述来。

总体来说, 这一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能看出相当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这或许值得使用同一版本的同仁们小试牛刀。

【观课点评】

听了张老师的《哺乳动物》一节课, 给我总体印象是:结构完整, 思路清晰, 以学定教, 目标落实。

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亮点:

一是课堂导入巧妙自然。通过图片游戏“猜一猜”形式, 在复习巩固腔肠动物、软体动物、鸟类动物等类群的基础上过渡到《哺乳动物》新课, 能真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以学定教, 顺理成章, 自然过渡, 为后面环节的成功组织开了一个好头。

二是课堂模式科学合理。按照高效课堂课堂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梳理—达标检测等环节组织教学, 环环相扣, 思路清晰, 完整的课堂结构,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让学生明确每一步在做什么, 从而把握住本节课的两个学习目标。

三是两个“为主”把握到位。因为有了清晰完整的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时, 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自然到位。充分体现了教师的“闲”和学生的“忙”。闲, 闲得有智慧, 有策略;忙, 忙得不乱手脚, 忙得有方向, 有收获。

四是教学评价方法得当。比如, 自学完毕来一个自学检测, 20个空100分, “像老师一样”给自己打分并报告分数, 没有夸张的成分, 但确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同时, 在教学评价中, 能注重“点”与“面”的结合, 把最需要的评价给予了最需要的孩子们, 调动了每一个学习主体的能动性。

除此之外, 还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 课件的制作, 材料的搜集等都充分凸显了生物学科的前沿性、实用性和实验性等特点。

最后提出一点希望。希望张老师在发扬上述优点的基础上, 进一步锤炼出常态化的教学风格, 比如在教学语言精练上, 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上, 在生物学科的“领尖”地位行动上多做一些思考, 打造出更为优质完美的课堂。

哺乳动物 篇2

为什么狼喜欢群居?鼹鼠一天能挖多长的地洞?为什么河狸要在水里筑坝?座头鲸为什么要唱歌?北极熊真的是黑色的吗?北方哪种动物奔跑的速度最快?……这些问题,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问题,都能在这本奇妙的《迪士尼儿童百科全书・哺乳动物(下)》里找到答案哦! 在《迪士尼儿童百科全书・哺乳动物》里,每一个有趣的问题,都配有精彩的摄影图片和细腻精美的手绘图画,寓教于乐,知识、美育、趣味三者融合。走进迪士尼科学乐园,小朋友们可以尽享快乐阅读的乐趣!

目录

巨型哺乳动物探秘 篇3

人们开展了一项全面的研究,首次对世界各地大型化石的尺寸进行了比较。这项研究表明恐龙的灭绝引发了哺乳动物身型的骤长,后者历经劫难,最终占据了所有大陆。研究显示,在6500万年之前,随着恐龙的灭亡,全球的陆生哺乳动物全都不约而同地顺应了周遭的变化。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对哺乳动物的演化问题争论不休。最初,那些哺乳动物只是些鼩鼱般大小、见恐龙就躲的小动物,但后来却演化出了巨兽般的庞大身躯。这些巨兽就类似于长毛象,它们的消亡离我们并不遥远。早在10年前,现就职于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约翰·阿尔罗伊就在报告中指出,北美洲的哺乳动物曾经持续不断地变大,这一过程延续了6500万年。而在那之前,已有众多的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这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标志着恐龙时代的终结。

如今,就职于阿尔伯克基新墨西哥大学的费利萨·史密斯已与其19位同事一起,把目光投向了诸多的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化石分别出土于非洲、欧亚大陆和南美洲。他们想要弄清这种最大体形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他们发现这一模式“随着时空的推移而重复出现”。“这着实让人吃惊不小。”史密斯说道。

众多的化石表明,哺乳动物最初的体重仅为10克~100克。但是后来,它们的体重猛增,又过了约2500万年,它们的体重终于达到了17吨的极值。其中,最为巨大的当属巨犀,它们也是有史以来在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它们是一种无角的、像犀牛一样的食草动物,肩高约为5.5米。

“根本原因在于,随着恐龙的消亡,哺乳动物成了唯一的吃植物的动物,这一变化是突如其来的。”来自加拿大亚伯达卡尔加里大学的杰西卡·西奥多这样说道,“随着身体的变大,食草动物相对其他动物的进食效率更高。”

猎食性哺乳动物的体重从未远超1吨,它们就和现在的北极熊差不多大。史密斯说,大个头可能会让这些捕食动物碰上麻烦,因为猎食动物的硕大身材能令潜在的猎物轻而易举地发现并避开猎食者。

史密斯还认为,体温和热量因素制约了哺乳动物的进一步猛长,因为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庞大的哺乳动物没法轻易散热。史密斯相信,哪怕是最大的巨形动物也没有那些巨型恐龙大,因为恐龙体内产生的热量较少。现在科学界普遍认为,许多恐龙具有比现存爬虫类更高的代谢率,可能所有恐龙都是。小型恐龙可能是内温性动物,而大型恐龙则可能是巨温性动物。

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美国洛杉矶西方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唐纳德·普罗瑟罗说:

“我认为,我们尚不清楚巨型动物之所以会在特定时期出现的真正原因。”阿尔罗伊说,生物世系的诸多变化更能显示进化的趋势,而那种只关注巨型物种的做法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裘枫 插图)

哺乳动物 篇4

1980年代以来,江西在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的区域陆续划建了自然保护区,现在全省已有14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其中,9个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井冈山、九连山、九岭山、鄱阳湖、南矶湿地、桃红岭、官山、武夷山、马头山);阳际峰自然保护区和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已于2010年11月通过环保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庐山自然保护区和赣江源自然保护区是已经江西省政府同意申报国家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考察的黎川岩泉自然保护区,以及进行了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的三清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14个自然保护区是江西省生物多样性最集中、最丰富的地方,也是划建最早、管理最完善的自然保护区。它们构成了全省自然保护区体系的框架,是全省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主体。这14个自然保护区和三清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生物多样性考察大多是近10年内完成的,其生物多样性基本上反映了全省的生物多样性的现状。这14个自然保护区和三清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科学报告已分别由科学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等正式出版(赣江源的报告还有待出版)。笔者根据已正式出版的15个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科考报告以及近年来进行的补充调查资料,进行陆生脊椎动物编目。全省陆生脊椎动物记录740种(含亚种),其中,两栖动物有53种,爬行动物有92种,哺乳动物有101种(不包括白鳍豚和江豚2种水生哺乳动物),鸟类有494种。本编目资料翔实,不仅种类超过以往的记录,而且每种都列出调查记录地点,具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编目中,物种分布地点用简称表示,即:井: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连):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岭):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江西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桃: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官: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江西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庐: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齐: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阳:江西阳际峰自然保护区;赣:江西赣江源自然保护区;岩:岩泉省级自然保护区;三:江西三清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两栖动物编目:

爬行动物编目:

哺乳动物编目:

摘要:笔者根据已进行了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的15个自然保护区(含三清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资料进行整理、编目。江西省陆生脊椎动物有740种。其中,两栖动物53种,爬行动物92种,哺乳动物101种,鸟类494种。每种都列出调查记录地点。

哺乳动物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1、双主体的作用凸显无疑

(1)学生定位:整个教学始终把学生定位在课堂主体的地位,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参与,这样的知识学生才会感到有趣味、有价值。

(2)教师定位: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所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情景,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氛围,引领学生有效地建构生物学概念。

2、开放的课堂重视课内外的衔接

通过探究活动任务的设计链接了书本外的知识和社会焦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在情感体验、价值观、科学探究的素养等多方面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如期地达到了目标。

最成功的哺乳动物 等 篇6

鼠,是对哺乳纲啮齿目部分动物的通称,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犬齿,门齿发达且终生生长,需要借助啮咬东西来磨短。

生物学家告诉我们,鼠在地球上至少已经存在了约5000万年,比人类早了约4000万年,被俗称为“老”鼠可真是当之无愧。鼠的家族也极其庞大,据统计,世界上每两种哺乳动物中就有1种是鼠类。我们熟知的家鼠、田鼠、仓鼠、睡鼠、鼹鼠、松鼠、河狸等等“鼠辈”,全都衍生自同一个祖先——晓鼠。如今,除了南极洲,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鼠的踪迹,估计它们的“总人口”是人类的5倍以上。这些繁殖力惊人、适应力超强的小生灵,可以说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哺乳动物。

狗拿耗子

人们常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其实,在古代,“拿耗子”曾是狗狗们的正当职业。

《吕氏春秋》记载了一则故事:齐国有一个擅长相狗的人,他的邻居托他买一条捉老鼠的狗,结果他买了一年才买到。他对邻居说这是条好狗,可是邻居养了好几年,狗也没逮到一只老鼠。邻居觉得奇怪,就去问那个相狗的。相狗的说:这是条良种狗啊,它的志向在于猎捕獐麋豕鹿而不是老鼠,如果想让它捉老鼠,得把它的后腿捆上。邻居照他的话去做了,这条狗才开始捉老鼠。

四川省三台县汉代崖墓中发现过一块“狗拿耗子”浮雕:一狗蹲坐,前爪支地,眼睛圆睁,口中叼一只肥硕的老鼠。直到唐代之前,人们还普遍养狗以捕鼠。后来随着猫的驯化,这种情形才变得很少了。

神话里的英雄鼠

鼠咬天开

鼠的神话中流传最广泛的版本:传说天地之初,混沌未开,老鼠勇敢地把天咬开一个洞,太阳的光芒终于出现,阴阳就此分开,老鼠也成为开天辟地的英雄。

创世英雄

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神话:天地未开时,创世神厄莎种了一个葫芦。葫芦老了以后,掉到海里去了。厄莎把它捞起来,放在晒台上晒。77天后,葫芦里传出打口哨的声音;又过了12天,人在葫芦里说话了:“哪个把我们接出去,我们种的谷子给他吃!”小米雀听见了便去啄,可啄了很久也没有成功。老鼠来咬,咬了3天3夜,终于咬出了一个洞,一男一女从里面走出来,他们便是拉祜族的祖先。

光明使者

四川省普米族神话:远古时候,大地一团漆黑。老鼠和猫头鹰是好朋友,他们决定为万物去寻找光明,于是猫头鹰驮着老鼠往天上飞。飞了99天,厚厚的云墙把天地隔开了,老鼠就在云墙上打洞。啃了99天,啃开一个洞,露出一道冷冷的白光,是月亮的光。老鼠又在另一云墙上打洞,啃了99天,啃开一个洞,露出灼热的红光,是太阳的光。虽然猫头鹰和老鼠被太阳光照得睁不开眼,见不得光,白天不敢出来了,但大地从此有了太阳和月亮。

盗谷的“普罗米修斯”

福建省宁德地区畲族神话:古时候,稻谷一年四熟,收割不尽,人不知爱惜。天神一生气,就用布袋把谷子全收回去了。人没有办法了,便求老鼠去偷谷种。老鼠上了天,等天神睡着,它在黄泥浆里打个滚,咬开布袋,沾了一身稻谷回到人间,从此人间才又有了谷种。

老鼠嫁女

这是个家喻户晓的中国民间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老鼠一家常年住在阴暗的墙洞里,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为了摆脱这种生活,年迈的父母准备为女儿选择一个有权有势的女婿。

它们首先想到了太阳,因为太阳照亮四方,万物生长都离不开它,所以便前去说亲。太阳听了以后,说:“我虽然光照四方,但乌云一来便把我遮住了,我不如乌云,还是去找乌云吧。”老鼠又去找乌云,乌云连连摇头道:“虽然我能挡住太阳的光芒,但大风一吹,就把我吹散了,还是去找大风吧。”老鼠又去找大风,大风说:“我也不行,遇到墙一挡,我就走不通了。”老鼠又去找墙,墙看到他们,露出恐惧的神色,说:“在这个世界上,我最怕你们老鼠,再坚固的墙也抵挡不住老鼠打洞。”

老鼠夫妇面面相觑:看来还是咱们老鼠最有力量。我们老鼠又怕谁呢?对了!自古以来老鼠怕猫!如果和猫结了亲,还用怕谁呢?老鼠全家都为这个绝妙的选择而高兴。于是,便去向猫提亲。猫一听要做老鼠女儿的新郎,便很爽快地答应了。到了结婚这天,一群老鼠吹吹打打,用花轿抬着新娘进了猫家,新娘一入洞房就没有再出来。到了回门的日子,老鼠父母不见女儿女婿回家,便去猫家探望,猫告诉他们:“因为怕别人欺负新娘,就把她放在肚子里保护起来了。”老鼠父母一听,吓得掉头便跑。

老鼠神庙

印度北部有一座卡尔尼·玛塔神庙,是世界上唯一的老鼠神庙。

据说卡尔尼·玛塔是一位生活在十五世纪的女祭司,是女神多迦的化身,专门保护贫苦人。一天,一个说书人抱着死去的儿子来找她,请求她把孩子救活。卡尔尼·玛塔找到死神帮忙,但冷漠的死神只用一个白眼就拒绝了女祭司的请求。卡尔尼·玛塔一怒之下,宣布所有的说书人死后,灵魂将不去死神那里报到,而是寄存在老鼠身上,直到重生为人。如此,那些逝者的灵魂就不用到阴间被死神折磨。为了不让亲人们的灵魂东躲西藏,四处游荡。说书人的后代就为这些老鼠专门修建了这座神庙。

当地人相信神庙内奔跑的老鼠即是逝去的亲人,自己死后也会化身老鼠到这座神庙报到。六百多年来,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信徒进庙膜拜。1927年,印度流行鼠疫,死者无数,只有这里平安无事,都说是因为敬鼠得来的善报,于是庙里香火更盛。每年春秋两季还有盛大的宗教仪式,届时人山鼠海,热闹非凡。

神庙是用红色砂岩和白色大理石修建而成,上空覆盖着罗网,以保护圣鼠不被鹰隼们叼去。庙里到处都是花饰栏杆,连庙基台阶都装饰着大理石莲花垂饰。小老鼠们就在花饰间捉着迷藏,打着秋千,消耗着过剩的精力。

照顾老鼠的祭司与老鼠吃同样盘子里的食物,因为祭司们相信,这些老鼠曾经是他们的亲戚,而他们自己也曾经是老鼠。

哺乳动物细胞核移植研究进展 篇7

1 核移植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德国发育生物学家Spermann[1]于1938年为解决核质相互关系问题提出把分化的细胞导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并观察其胚胎发育情况的研究,同年他还提出将任何时期的细胞核注入去核卵母细胞内然后通过观察其发育能力就可以确定该时期细胞核的发育潜能的设想。但由于当时核移植技术条件的限制,用分化的细胞未能获得成功。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有两栖类美洲豹蛙和非洲瓜蟾克隆的报道(Briggs和King,1952)。随后Gurdon等用蟾蜍、蝌蚪的肠上皮细胞和体外短期培养的完全分化的体细胞进行核移植分别获得成体蟾蜍和蝌蚪,证实两栖类已分化细胞的基因组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和功能上的全能性。此后,人们转向哺乳动物细胞核移植研究。

哺乳动物核移植研究的最初成果在1981年取得,Illmensee和Hoppe[2]用鼠内细胞团细胞直接注入去核的合子后,培育出发育正常的3只小鼠。但这一试验未能被重复出来;1983年,Mc Grath和Solth首次利用显微操作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以单细胞期的小鼠胚胎作为供核细胞进行核移植,得到了核移植后代,并建立了重复性很高的核移植操作程序[3];1994年,Collas和Barrnes将供核细胞通过卵母细胞内直接注射的方法构建了核移植重构胚胎,并得到了犊牛[4];这一时期许多研究者对胚胎干细胞和成年动物体细胞的核移植试验也做了大胆尝试,但进展不大。1997年,在细胞核移植研究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具有轰动效应的事件,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利用成年母绵羊的乳房上皮细胞,通过细胞核移植技术得到了体细胞克隆羊———“Dolly”[5],“Dolly”的出生以事实向人们证明,完全分化的体细胞不仅可以被逆转,而且完全可以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从此以后,全世界掀起了体细胞克隆的热潮。1998年Wakayama等利用小鼠卵丘细胞进行体细胞核移植研究获得成功[6];1999年Wells等用牛颗粒细胞进行核移植也获得了成功[7]。至2002年,Keefer等[9]人将91枚重构胚移植到8只受体山羊体内,50%受孕,生出7只小山羊,核移植效率明显比以前提高。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乳腺细胞[5]、卵丘细胞和输卵管上皮细胞[8]、颗粒细胞[7]、肌肉细胞[10]、皮肤细胞[11]、睾丸支持细胞[12]、胎儿成纤维细胞[9]和耳皮肤成纤维细胞[13]等9种体细胞克隆后代成功诞生。

我国的细胞核移植技术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3年,著名试验胚胎学家童第周利用胚胎细胞克隆技术进行鱼类囊胚细胞核移植研究,在70年代获得属间和种间核移植鱼。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内学者开始进行哺乳动物克隆研究。1991年,张涌等[14]利用4~32细胞的胚胎克隆了5只山羊。2000年,杨向中领导的科研小组,用一头17岁高龄奶牛耳皮肤细胞进行体细胞核移植研究,获得了6头体细胞克隆牛[15]。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掌握了世界一流的体细胞克隆牛技术,从1997年到现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在体细胞核移植领域里,人们相继在牛、山羊、猪、猫和兔等多种动物上取得了成功。

2 目前核移植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细胞克隆成功率低

同体外授精相比,效率低是目前核移植技术应用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囊胚发育率不稳定,移植后受胎率低,出现畸胎、死胎、流产以及出生后早亡率高,造成效率低。但不同的学者对此产生的意见却不一,有人认为是培养条件未达到最佳化,也有人认为是细胞的问题,现有资料表明,即使应用体内培养的方法成活率也不过10%,看来试图通过改进培养体系来提高核移植效率还无从着手。因此,要更深入地研究核质间的互作机理,以便使核移植技术得到进一步改善。

2.2 供体核与受体胞质细胞周期同步的问题

第一次体细胞核移植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对细胞周期同步化的认识,而且研究人员也首次认识到应用G0期细胞的必要性。目前体细胞核移植中常用的方法就是将处理后的供体细胞核移入到去核的MII期卵母细胞中,迄今为止,几例成功的猪体细胞核移植研究中,都采用了去核的成熟MII期卵母细胞作为核受体。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用成熟的去核MII期卵母细胞作为核受体,有利于启动已分化的供体核在重构胚中的再程序化,保证一定的核移植成功率。当用去核的MII期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时,必须使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的细胞周期同步化,这样有助于重组胚胎的发育。在卵母细胞激活后,MPF活性下降、染色质去凝集,在核膜重建的过程中DNA复制,染色体加倍,因而核移植时供体细胞周期的选择对于第一次细胞分裂末期,染色体二倍体的保持是很重要的。

2.3 体细胞基因突变和其他遗传问题

研究证明,基因突变与DNA复制次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分裂次数越多的体细胞,发生突变的可能性越大。对于核移植材料来源方面,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果把动物的基因组弄清楚,并能对体细胞的突变基因加以修复的话,核移植的效率一定能够得到大大的提高。

3 哺乳动物核移植技术的应用前景

3.1 扩大优良育种群和拯救濒危动物

采用核移植技术可加速育种的过程,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扩大种群的数量,保持种群的性状,避免了自然交配所带来的优良性状的分离和减弱。将核移植与基因打靶相结合,可以对物种的基因进行定点修饰,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用家畜的体细胞进行(下转第97页)(上接第33页)基因打靶可将我们感兴趣的目的基因插入到特定的位置,把筛选出的阳性克隆作为核供体进行核移植,这样便可获得组织特异性表达的转基因动物。

3.2 体细胞克隆技术在医药生产方面的价值

将体细胞克隆技术与生物反应器的生产制作技术结合可以对体细胞进行转基因或基因组修饰后,制作生产生物反应器利用动物的乳腺、膀胱等器官,生产治疗人类疾病、保健所需的蛋白。许多全球知名的生物技术企业尤其看重体细胞克隆技术在这些方面的应用价值,纷纷投资科研机构开展研究,实际上第一个体细胞克隆动物绵羊Dolly的诞生就是这种动机的直接产物。

3.3 在临床方面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细胞核质的相互作用控制胚胎细胞的分化方向,有望获得适合向人体移植的具有遗传改变的动物器官。通过细胞核移植技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免疫排斥作用。目前,人们已经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了小鼠-小鼠、人-兔、人-人ES细胞系,并已经在小鼠模式上开展了如帕金森氏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尝试。

4 结语

哺乳动物 篇8

关键词:胚胎,冷冻保存,冷冻保护剂,解冻

胚胎冷冻保存是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和降温程序使胚胎在-196℃温度下停止代谢活动, 而升温后又不失去代谢能力的一种长期保存技术, 是实现动物胚胎生产技术实用化和商业化的重要保证。1972年, Whittingham等首先发明了慢速冷冻法, 成功地保存了小鼠胚胎, 并在解冻后移植产下了后代。这种方法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冷冻效果已基本稳定, 迄今为止, 已有多种动物胚胎经常规冷冻、解冻后移植至受体得到后代。

1 抗冻保护剂和冷冻保护液

在哺乳动物的胚胎冷冻过程中, 冰晶的形成对胚胎的损伤是致命的。-15~-50℃是一个致死温度区, 在这个温度区细胞容易形成大的冰晶。加入抗冻保护剂能避免冰晶的形成。抗冻保护剂主要分为3类: (1) 低分子质量可渗物质, 如甲醇、乙二醇 (EG) 、丙二醇 (PG) 、甘油 (GLY) 等一些醇类; (2) 低分子质量不可渗物质, 如葡萄糖、半乳糖、蔗糖等糖类; (3) 高分子质量不可渗物质, 如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 、羟乙基淀粉以及其他一些聚合物。冷冻保护液常用杜氏磷酸盐缓冲液 (DPBS) 来配制, 并且保持pH值为7.2~7.4, 也可用简单的生理盐水或TCM-199来配制。这些低温保护剂以不同的方法来保护胚胎细胞免受冷冻损伤, 有效的低温保护剂可将各种低温保护剂有机结合起来。

2 胚胎冷冻保存的方法

2.1 常规冷冻法

常规冷冻法分为慢速冷冻法和快速冷冻法。慢速冷冻法是最早建立的哺乳动物胚胎冷冻法, 该方法是在人工植冰后先以0.33℃/min的速度降至-35℃, 再以1℃/min的速度降至-80℃后投入液氮中冷冻保存, 整个过程约需3h。快速冷冻法是在慢速冷冻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比慢速冷冻法缩短降温时间1h。快速冷冻程序一般为胚胎先以1℃/min的速度由室温降至-5~-7℃, 植冰, 然后以0.1~0.5℃/min的速度降温至-35~-38℃, 平衡10min后投入液氮中保存。常规冷冻法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冷冻效果已基本稳定, 目前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 但该方法程序较繁琐、费时, 并且在冷冻过程中需要昂贵的程序降温仪。

2.2 玻璃化冷冻法

玻璃化冷冻法是1985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冷冻胚胎的方法, 使用的容器是0.25mL麦管。以3 000℃/min的速度降温时高浓度的冷冻保护剂变得黏稠, 由液态直接到无结构的玻璃样固体状态。至今已成功保存了小鼠、牛、羊、马、兔、猴及对冷极度敏感的猪和食肉动物等的胚胎。

但近年来为了克服常规麦管冷却和复温速度低的缺点, 一些学者在玻璃化过程中使用了特殊的小容积容器, 以减小玻璃化溶液的体积、提高冷却和复温速度, 从而提高玻璃化冷冻效果, 其中包括:开放式拉管 (OPS) 法、封闭麦管系统 (CPS) 、微滴、电镜铜网半开放麦管系统、尼龙环、冷环玻璃法等。

2.2.1 一步玻璃化冷冻法

玻璃化冷冻胚胎最简单的方法是将胚胎从生理溶液中直接移入玻璃化溶液中去, 然后将其投入液氮中保存。该方法是以乙二醇为主体抗冻保护剂, 添加高分子质量聚蔗糖和渗透压较高的蔗糖, 配制成高浓度的玻璃化溶液, 在室温条件下将胚胎直接装入含有玻璃化溶液的塑料细管中, 经短时间平衡后投入液氮。一步玻璃化冷冻法具备时间短的优势, 但为了防止胚胎细胞内冰晶形成, 抗冻保护剂必须充分渗透于胚胎细胞内部。在很大程度上, 抗冻保护剂的渗透性和它的毒性受温度影响, 最适的处理时间与温度是相关的, 在较低温度时处理时间可延长, 较高温度时可缩短。

2.2.2 两步玻璃化冷冻法

该方法的溶液由40%乙二醇、18%聚蔗糖和0.26%蔗糖组成。冷冻保存的基础液PBS辅以丙酮酸、葡萄糖、卡那霉素。冷冻分两步进行:冻存前胚胎在0.8mL 20%乙二醇液中平衡3min, 然后移到0.8mL的玻璃化溶液中短暂停留, 再装到0.25mL冻精细管中, 在30~45s内投人液氮罐中保存;解冻时在 (20±1) ℃的水浴中停留10s, 解冻后胚胎在0.7mL 8.5%蔗糖中洗脱保护剂。

利用两步玻璃化冷冻法体外生产牛胚胎, 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 而且还可大大提高保护剂对胚胎各发育阶段的保护能力。这表明可通过提高降温速度降低胚胎在冷冻时造成的低温损伤。朱士恩等[1]用两步玻璃化冷冻法冷冻家兔扩张囊胚, 得到89%~90%的发育率, 妊娠率为29.2%。

2.2.3 开放式拉管 (OPS) 法

OPS法是丹麦人VajiaG于1996年发明的, 该方法使用拉得很细的薄壁细管, 利用毛细现象将极微量的冷冻液滴连同胚胎一起吸入毛细管内后再直接投入液氮中。OPS法采用的是混合保护剂, 不同研究者运用的保护剂不同。如El-GayarM采用20%乙二醇和20%DMSO用于山羊囊胚的冷冻保存, 而Otoerstein却采用16.5%乙二醇和16.5%DMSO并辅以蔗糖冻存马的胚胎。OPS法与传统玻璃化冷冻法相比具有快速的升温和降温速度, 从而减少冷冻损伤;操作更加简便, 可迅速装管和解冻以及去除保护剂;胚胎处于OPS管中, 在少量的高浓度保护液中冻存, 有利于减轻冷冻保护剂对胚胎的毒性。MoussaM等报道, 在马的胚胎冷冻中OPS法与常规冷冻法一样有效。据研究表明, 小鼠原核胚胎、山羊胚胎也适合用OPS法保存。ElGayarM等[2]应用OPS系统冷冻山羊第7天囊胚, 胚胎存活率达64%。

玻璃化冷冻法最不利的因素就是高浓度的冷冻液对胚胎造成的毒害作用, 因此胚胎暴露在冷冻液的时间应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自玻璃化法出现以来, 许多研究工作都集中在发展各种有效的玻璃化溶液。事实上, 大部分低温保护剂都可作为玻璃化溶液。混合使用各种低温保护剂对降低玻璃化溶液浓度和减小毒性是有益的。甘油和乙二醇毒性小, 但是形成玻璃化能力差, 1, 2-丙二醇玻璃化形成能力较大, 但浓度大于10%时毒性很大。把1, 2-丙二醇加到甘油、乙二醇或DMSO中, 可使后者玻璃化溶液浓度降低, 增强玻璃化形成能力而毒性效应较低。

2.2.4 冷环玻璃法

这种方法具有降温速度快的优点。最初应用于小鼠和人的囊胚研究, 随后Oberstein N[3]在马胚胎的冷冻中进行了适当改进。玻璃化溶液的组成是17.5%DMSO和17.5%乙二醇, 再辅以1mol/L蔗糖及0.25mol/L聚蔗糖。操作分两步:胚胎首先在17.5%DMSO和17.5%乙二醇混合液中处理2.5min, 然后将胚胎移到附有玻璃化溶液的尼龙膜环上, 再将环投入浸在液氮中的冷冻管内, 胚胎接触保护液到投入液氮的时间为20~30s。环的直径为0.5~0.7mm, 固定在具有小磁球的不锈钢锥顶上。试验结果表明, ≤300μm的马胚胎利用冷环玻璃法冻存, 解冻后胚胎分级和活细胞数与程序化冷冻效果类似。利用冷环玻璃法冷冻大鼠胚胎有41%的胚胎正常发育。

3 冷冻胚胎的解冻

3.1 解冻

冷冻胚胎的解冻方法主要有慢速解冻法和快速解冻法, 快速解冻法优于慢速解冻法。当温度由-196℃回升到-50~-15℃时会形成细胞内冰晶;采用快速解冻法, 胚胎在30~40s内由-196℃迅速上升至30~35℃, 瞬间通过危险温区使冰晶来不及形成, 但由于温度急剧上升的热应激胚胎在解冻过程中常发生透明带破碎。DallW F等指出, 胚胎从液氮中取出后在空气中稍停留, 待温度缓慢回升到一定程度再水浴解冻可有效降低热应激。

3.2 脱除保护剂

胚胎解冻后必须迅速脱除保护剂, 使胚胎恢复到冻前状态, 以解除常温下保护剂对胚胎的毒性作用。如果解冻后直接移入生殖道或等渗液中, 因细胞内外存在较大的渗透压差, 胞外水分将会快速渗入细胞内, 甚至过度膨胀导致细胞崩解。早期研究结果表明, 胚胎解冻后冷冻保护剂的脱除可用递减冷冻保护剂浓度 (每步0.25mol/L) 的方法处理, 最后转移到含血清的PBS中保持5~10min, 于显微镜下观察, 当胚胎扩张至接近冻前状态时即认为保护剂已脱除。这种方法繁琐、费时, 但较为有效。现在用得较多的方法是采用蔗糖等非渗入性保护液一步或两步脱除, 但使用浓度很不一致,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脱除保护剂的过程中逐渐升温。

参考文献

[1]朱士恩, 曾申明, 张忠诚.家兔扩张囊胚玻璃化冷冻保存技术的研究[J].中国养兔杂志, 1997 (2) :16-18.

[2]El-GAYAR M, HOLTZ W.Thechnical note:vitrification of goatembryos by the open pulled straw method[J].Anim Sci, 2001, 79:2436-2438.

哺乳动物 篇9

空间环境下哺乳动物与人类能否繁衍后代?空间微重力环境是否影响胚胎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一直是待解之谜。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见到在空间微重力实验条件下进行哺乳动物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研究的成功报道。本项目拟利用实践十号空间微重力与生命科学实验卫星在太空进行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研究。以小鼠胚胎为研究对象。本项目如能获得成功,有望在世界上首次获得在太空条件下小鼠早期胚胎发育图片;阐述空间微重力影响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机制,为保障人类太空活动中生殖发育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哺乳动物 篇10

1 自然概况

武功山森林公园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西部,最高峰金顶(又名白鹤峰)海拔1 918 m,最低海拔为社上水库200 m,相对高差有1 700多m。武功山森林公园现有总面积24 210hm2,由金顶景区710 hm2、三天门景区2 160 hm2、文家温泉景区1 760 hm2、腾龙湖景区3 880 hm2、杨思幕景区2 140 hm2、生态系统保护区9 340 hm2、森林公园管理区20 hm2共同组成。地貌类型由中山向中低山、低山逐级过渡,以中山居多。土壤依海拔形成明显的带状垂直分布,母岩有花岗岩、砂岩、板页岩等。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气候温暖湿润,气候随季节变化、垂直海拔变化明显。安福县年平均气温在17.7℃,极端最高气温为40.0℃,极端最低气温为-8.3℃,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8.5℃(7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为5.7℃(1月份)。雨水较多,雨季早,年均降雨量1 543.1 mm,多集中在4~6月份,其中3~8月降雨量为1 112.9 mm,占年降雨量的72%。常年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入雨季,6月下旬至7月初开始出现少雨季节。无霜期282天。山区随海拔增高而气温规律性降低,而降雨量增大,相对湿度增高。

据资料记载和本次实地调查,植物种类丰富,该地有维管植物127科503属1 603种。因海拔较低处(200~400 m)受人为干扰较大,天然植被保存较少,多为马尾松林或人工杉木林。但章庄乡海拔250~400 m、大布乡海拔450~800 m之间有较好的天然林,泰山乡社边村400余m至羊狮幕海拔1 700m处连续保存有大面积天然林。

2 研究方法

首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公园内自然条件和动植物资源现状进行大致了解。再认真分析地形图、林相图,在保证具有代表性、随机性和可行性的前提下,兼顾海拔、植被类型、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季节的差异,确定了32条长度不等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路线。以路线法(样带法)为主,辅以访问法和专项调查法等方法[1,2,3,4,5,6,7]。调查范围包括章庄乡、泰山乡、大布乡以及金顶毛竹林场、武功山林场、社上水库等单位所属武功山脉的地域。考虑保护动物资源,一般情况下不猎捕标本,但哺乳类调查不易见到活体,调查难度相对较大,用捕虫网采集少量翼手类和用鼠铗采集少量小型兽类标本进行分类鉴定[8]。在野外考察的同时注重访问调查,召开座谈会,并发动群众提供活体与皮毛等,并对访问结果进行认真分析、整理,以保证考察报告的可靠性和全面性。

3 研究结果

3.1 物种的多样性

森林公园内现已发现哺乳动物45种(见表1),隶属8目18科,占宜春地区哺乳动物9目22科59种的76.27%[9]。其食虫目2科4种、翼手目3科5种、鳞甲目1科1种、兔形目1科1种、啮齿目4科11种(其中鼠科7种和竹鼠科2种);食肉目4科17种,又以鼬科7种和猫科5种为多。偶蹄目2科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有14种)占公园内46种哺乳动物的30.43%,其中列入CITES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Ⅱ、Ⅲ的野生动物分别有5、4和5种(见表2)。总的来说,哺乳动物资源较丰富,故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且随着调查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翼手目、食虫目、啮齿目和食肉目等的种类还会有所增加。

3.2 区系分析

公园内45种兽类中,仍以30种东洋界种类占明显优势[10],如小缺齿鼹(Mogera insularis)、灰麝(Crocidura attenata)、水麝(Chimmarogale himalayica)、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 rouxi)、斑蝠(Scotomanes ornatus)、鼬獾(Melogale maschata)、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华南兔(Lepus s.sinensis)、中华竹鼠(Rhizomys sinensis)、花面狸(Paguma larvata)、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金猫(Felis temminck)、云豹(Neofelis n.nebulosa)、豹猫(Felis bengalensis)、黄腹鼬(Muslela kathiah)、黄麂(Muntiacus r.reevesi)、毛冠鹿(Elaphodus cehalophus)、苏门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等为典型的东洋界种类,并以华中区为分布中心,这与公园内的野生动物区系属东洋界华中区相一致。而东方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普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小家鼠(Mus muscul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黄鼬(Mustela sibirica)、狗獾(Meles meles)、水獭(Lutra lutra)和野猪(Sus scrofa chirodonta)9种广布种也在公园广泛分布,而古北界种类豪猪(Hystrix hodgsoni subcristata)、猪獾(Arctonyx collaris)、豺(Cuon alpinus)、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青鼬(Martes flavigula)和金钱豹(Panthera pardus)亦在公园内有分布。兽类区系仍能体现出为东洋界种类为主、南北混杂渗透的特征。

3.3 资源现状

因公园内的原始次生林保护较好,兽类种类丰富,保护动物和经济动物种类较多。但同时由于缺乏有力的保护措施,兽类资源被乱捕滥猎,导致一些保护动物濒危或濒临灭绝,而经济动物资源锐减;导致大型兽类急剧减少,而小型兽类因天敌减少而数量增加较多。数量优势种有鲁氏菊头蝠、普通伏翼、华南兔、小家鼠、黄胸鼠(Rattus flavipeotus)、白腹巨鼠(Rattus edwardsi)、中华竹鼠、鼬獾、猪獾、花面狸、豹猫、野猪、黄麂。大多数兽类经常被猎杀或捕捉的种类有黄麂、毛冠鹿、豪猪、鼬獾、野猪、中华竹鼠、银星竹鼠(Rhizomys pruinosus)、猪獾、花面狸、华南兔、白腹巨鼠、黄鼬和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濒危或濒临绝迹的有金钱豹、云豹、水獭、豺、貉、大灵猫(Viverra zibetha ashtoni)。故公园内兽类生存压力较大。

3.4 CITES公约保护动物

武功山森林公园有14种兽类属CITES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见表2)。其中水獭、金猫、云豹、金钱豹、苏门羚属CITES公约I级保护野生动物;穿山甲等4种属CITES公约II级保护野生动物,黄腹鼬等5种属CITES公约Ⅲ级保护动物。小缺齿鼹、藏酋猴和黄麂属中国特有种。

注:“※”表示区系从属;“I”表示CITES附录I级保护动物,“II”表示CITES附录II级保护动物,“Ⅲ”表示CITES附录Ⅲ级保护动物,“○”表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量较丰富,数量为100以上,++—资源量一般,数量为10-99,+—资源量稀少,数量少于10。

4 资源总结并评价

4.1 物种多样性丰富

武功山森林公园现已发现哺乳动物8目18科45种(见表1)。相信随着调查工作的深入,会有更多的物种被发现,会有更多的分布地点和分布范围被记录。

4.2 动物区系属东洋界华中区

注:+++—资源量较丰富,数量为100以上,++—资源量一般,数量为10-99,+—资源量稀少,数量少于10.

武功山属武功山脉,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丘陵平原亚区。从武功山森林公园兽类动物区系来看,也是相符的。在公园内45种兽类中,东洋界种类30种,古北界种类6种,广布种9种,明显地以东洋界种类占优势。整个动物区系组成表现出以东洋界种类,特别是以华中区种类及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类为主、南北混杂的特点。

4.3 珍稀保护动物种类多

公园现已发现CITES公约保护动物14种,其中水獭、金猫、云豹、金钱豹、苏门羚属CITES公约I级保护野生动物;穿山甲等4种属CITES公约II级保护野生动物,黄腹鼬等5种属CITES公约Ⅲ级保护动物。其中又以黄鼬、花面狸等物种的资源量较丰富;而云豹、金钱豹、穿山甲、水獭和金猫为罕见种或已基本上濒临灭绝。

4.4 经济动物资源潜在的开发价值大

公园内有许多动物具有合理利用的潜在价值,可开展人工驯养繁殖获得经济效益。对野生动物资源利用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如果要成立自然保护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利用则必须严格按保护区管理条例执行。

参考文献

[1]盛和林,徐宏发.哺乳动物野外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1-379.

[2]侯碧清.湖南酃县桃源洞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报告[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3]杨道德.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A].\广东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136-144.

[4]杨道德,李去惑,沈猷慧.湖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动物科学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507-512.

[5]李竹云,杨道德,王琅,等.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多样性及评价[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6):105-108.

[6]刘信中,吴和平.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7]傅廷璋.南岭兽类考察报告(湖南部分).动物学杂志[J].1987,22(1):36-38.

[8]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处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谱[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0,1-295.

[9]岳惠群,戴年华,蔡汝林,等.宜春地区野生动物[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

为什么没有绿色哺乳动物? 篇11

绿色哺乳动物在哪里?

如果说世界上真的存在一些绿色的哺乳动物,分析起来似乎也是合理的。因为动物身体颜色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伪装,伪装得和周围环境越像,就越有利于动物的生存,而自然界到处都是绿色植被。

小型哺乳动物如兔子、田鼠,基本围绕着绿色植物生活,它们周围都潜伏了无数的危险天敌。如果它们是绿色的,就能隐身到四周环境中。但事实上,大部分的哺乳动物都是棕色、灰色或别的颜色。

在自然界中,哺乳动物与其它类别的动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昆虫、青蛙、蜥蜴、鸟类等非哺乳动物,它们中的某些种类进化出了绿色的皮毛和皮肤。变色龙就常常用“善变”的体色来巧妙伪装,融合到环境中,不易被敌人发现。

但是为什么偏偏哺乳动物不这么做呢?

大多哺乳动物都是红绿色盲

既然绿色是眼睛看到的,那么我们先从眼睛来分析。其实,除了人类等少数的灵长类动物之外,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是红绿色盲,大部分哺乳动物的天敌也是哺乳动物。

人类眼睛有3种类型的颜色传感器:红色的、绿色的和蓝色的。而狐狸等哺乳动物只有2种颜色传感器:绿色的和蓝色的。这说明大多数哺乳动物所见的视觉效果跟人类不一样,它们无法将绿色和其它颜色分辨开来。就狐狸而言,棕色的兔子只是一个较深的绿色影子。

对大多数哺乳动物来说,更容易分辨的是色彩的强弱,只要皮毛颜色不过于显眼,就不会被捕食者发觉。此外,一些动物学家认为,需要在树丛中伪装自己的主要是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它们大都生活在地面,在各种垃圾和枯枝败叶中觅食,即使生活在树上的,也主要在褐色树干上活动,它们所需要的保护色正好是灰色或褐色而不是绿色;其次,从远处看去,树叶其实并非是纯粹的绿色,而是带有斑点的暗绿色。士兵们穿的迷彩服之所以不采用纯绿色,也正是这个道理。因此,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皮毛以棕色、灰色为基本色,并夹杂着其它颜色的条纹和斑点。

哺乳动物没有绿色色素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动物身体是怎么变成绿色的。自然界也有很多绿色的动物,就像前面提到的青蛙、蜥蜴等。动物想让自己变成绿色的话,有两种办法: 一是自己合成绿色的色素,某些昆虫和腔肠类动物就是采用这种办法,比如水螅、毛毛虫和螳螂。可是哺乳动物的毛发中并没有绿色的色素。哺乳动物的皮毛中只具有两种色素:一种色素使毛发呈黑色或褐色,另一种色素使毛发呈黄色或橙黄色。另有一些白毛动物,则是由于它们的毛发内有无数细微的气泡,能将光线散射开去的缘故。以上3种颜色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哺乳动物毛皮的基本色调。没有绿色色素的哺乳动物,当然也就无法自身产生绿色了。

然而不只是哺乳动物,就连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动物的皮肤或羽毛里都没有产生绿色的色素,那么青蛙、蜥蜴、鹦鹉这些动物是怎样让自己变成绿色的呢?

青蛙是怎样让自己变成绿色的?

这就涉及到第二种方法,利用光的衍射。以青蛙为例,青蛙皮肤上特殊的结构可以衍射蓝光,然后与自身的黄色色素混合,就能显出绿色了。同理,鸟类是依靠羽毛的特殊结构来衍射光线,然后与自身色素结合,才得以显现五彩斑斓的颜色。

这种方法很巧妙,但很难复制,因为哺乳动物表层覆盖着皮毛,就算用这种办法,所形成的绿色皮肤也会被毛发遮住,别人也就看不到了。另一方面,哺乳动物的皮毛纤细,又不像鸟羽一样容易衍射,所以也不能利用这种方法产生绿色。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

哺乳动物 篇12

本文就BCB在筛选成熟培养前的卵母细胞后,对于卵母细胞质量、后续胚胎发育效率和早期胚胎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予以综述,期望对于动物胚胎工程研究领域的同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BCB筛选卵母细胞质量的研究

在BCB筛选小鼠卵母细胞的研究方面,有研究发现[10],BCB+组的卵母细胞染色体周围核仁的数量较多,并且其胞质成熟较充分(通过GSH水平和线粒体的分布方式),成熟后期具有较好的发育潜力。这个结论已经在很多动物中卵母细胞筛选中得到证实,概述如下。

(1)在BCB筛选牛卵母细胞的研究方面,有研究发现:用26、39、52μmol/L的亮甲酚蓝染色后所得到的BCB+组(27.7%、27.6%、31.9%),较13μmol/L的亮甲酚蓝染色后所得到的BCB+组(2.1%)差异显著,而且其BCB染色后,BCB+组的体外成熟率(77.4%)显著高于BCB-组(51.3%)和对照组(60.2%)[11]。

(2)在BCB筛选猪卵母细胞的研究方面,有研究发现:BCB+组卵母细胞的核成熟率(80.8%)显著高于BCB-组(44.2%)和空白对照组(72.4%)[12]。此外,在通过BCB染色提高猪体外胚胎培养体系的效率的研究中发现[13]:BCB+组的猪卵母细胞的91.16%已经达到减数分裂Ⅱ期,显著高于BCB-组(64.10%)和对照组(77.15%)。

(3)在BCB筛选山羊卵母细胞的研究方面,有研究发现:BCB+和BCB-组的卵母细胞的平均直径分别为136.6、125.5μm,可见BCB+组的卵母细胞显著长于BCB-组(P<0.001);BCB+和BCB-组的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分别为81.4%和52.5%,并且BCB+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72.4%);此外,BCB+组卵母细胞的正常受精率(23.5%)也显著高于BCB-组(8.2%)和对照组(11.9%)[14]。

由此可见,以亮甲酚蓝染色为基础的哺乳动物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的区分可以用来有效地选择更具发育活力的卵母细胞,为后续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奠定基础。

2 BCB筛选后早期胚胎发育效率的研究

在研究BCB对于牛卵母细胞选择后胚胎进一步的发育发现,胞质染蓝色的牛体外受精胚胎的囊胚率达到32.99%,而对照组和无色组分别为17.64%和3.57%;同时进一步进行核移植研究发现,在用BCBG筛选的卵母细胞进行核移植研究发现[15]:BCB+组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核移植囊胚率,而且其囊胚细胞总数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控制对照组和BCB-组[16]。有研究发现,经过BCB筛选能够显著降低牛卵母细胞后续的胚胎发育细胞凋亡率,BCB+组、对照组和BCB-组的凋亡率分别为6.50%、28.21%、39.06%。最近的研究发现,BCB+组的孤雌囊胚形成率达到32.9%,而BCB-组的孤雌囊胚形成率仅为10.1%;BCB+组显微操作核移植胚胎的囊胚发育率(14.1%)显著高于BCB-组(3.4%),但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各组手工克隆胚胎发育率之间无显著差异[12]。有研究发现,BCB+组、对照和BCB-组孤雌猪胚胎的囊胚率分别为34.19%、23.11%和9.15%,BCB+组比BCB-组显著高25.04%;BCB+核移植猪胚胎的囊胚率可以达到23.10%,而BCB-组的囊胚率仅有5.10%。通过对BCB染色的猪卵母细胞的孤雌胚胎和核移植胚胎发育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BCB+组孤雌囊胚率和核移植囊胚率分别为34.28%和23.74%,显著高于BCB-组(12.25%和6.28%)和对照组(26.52%和17.05%),并且BCB+组具有较多的囊胚细胞[17]。

综上可见,以亮甲酚蓝染色为基础的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的区分可以用来有效地选择更具发育活力的卵母细胞,其后续构建的胚胎具有更大的发育潜力。因此,亮甲酚蓝可用于卵母细胞染色的选择,并作为判断卵母细胞质量的一个重要标记。

3 BCB筛选后早期胚胎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最近的研究发现,BCB+组卵母细胞的胞质成熟对于受精后正常的胚胎发育是至关重要的,亮甲酚蓝染色液(BCB)能有效筛选出胞质成熟卵母细胞[18]。为进一步了解经过BCB筛选的卵母细胞中母源基因m RNA表达量的差异性,进而更为准确地评价BCB对卵母细胞筛选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判断母源基因与卵母细胞的胞质成熟的相关性,为深入了解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成熟和早期胚胎发育提供技术手段。经过BCB筛选后对于不同类卵母细胞的母源性物质表达差异研究表明,4种母源基因(Gdf9、Mater、Zar1和Dnmt1)在BCB+卵母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BCB-(P<0.05),说明上述基因的m RNA表达量可能与卵母细胞的质量呈现负相关关系。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越接近成熟24 h的绵羊卵母细胞其玻璃化冷冻保存的效果越好,而上述4种基因的m RNA表达量与玻璃化冷冻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可能与卵母细胞质量、体外培养效率呈负相关关系[19]。

上一篇:高效贫困生下一篇:做好沟通协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