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肺转移

2024-05-22

乳腺肺转移(共7篇)

乳腺肺转移 篇1

摘要:目的通过对根治或改良根治术后乳腺癌出现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初步探讨影响其肺转移的因素。方法收集1995年至2006年在我院进行治疗临床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患者568例,通过电话随访、门诊复查,完成478例随访,通过纳入标准筛选,入选乳腺癌患者347例。从中选择经过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的,术后肺转移的乳腺癌患者58例。结果经Logist多因素分析得到结论:乳腺癌术后肺转移均与与肿块大小,及术后辅助化疗相关;肺转移还与ER状态,病理结果以及肿瘤的临床分期相关,ER阴性,浸润性癌及临床分期晚的患者易出现术后肺转移,而与年龄,月经状态,肿块的部位,Her-2的表达,术后放疗疗,孕激素受体及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结论肿块大,淋巴转移≥4,ER阴性,TNM分期晚的浸润性癌患者更容易肺转移,坚持采用化疗,采用对肺转移敏感的化疗药物,注意肝肺脏器随访。

关键词:乳腺癌,首发骨肺肝转移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在欧美国家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全世界每年新增乳腺癌患者120万人,约40万人死于该病。在我国及亚洲国家,乳腺癌发病率不及欧美国家高,但近年来出现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日本,新加坡和我国沿海地区,乳腺癌发病率已经上升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或第二位,其死亡率占第四或第五位,且有年轻化趋势[1]。乳腺癌发生转移后患者存活率明显降低,因而乳腺癌转移的发生成为乳腺癌患者生存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但常见的转移部位分别是:骨(49~60%)肺(15~20%)肝脏(5~15%)[2]。尤其是肺转移为晚期病变,为病人致死的主要原因[3,4]。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自2000年至2008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578例,电话联系、门诊复查及去信,截止2008年10月完成随访478例,资料完整患者347例,90例失随访,至随访截止发生肺转移患者58例,入选标准(1)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2)有明确临床诊断肺的转移。患者年龄范围为23~81岁,均为女性。所有病例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1997年修正的PTNM分期法进行分期,一般情况见表1。

2 结果

347例乳腺癌患者中,58例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时间多集中在术后的3年,3年转移率为63.79%,3-5年13例(22.41%)5年后8例(13.79%)局部复发后出现肺转移的患者为8例(13.79%),肺转移伴≥2脏器转移12例(20.68%),肺转移后出现脑转移6例(10.34%)。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肿块的大小与肺转移相关(B为-2.023,P=0.004),肿块越大肺转移可能性越大;淋巴结转移数目与肺转移相关(B为-1.496,P=0.045)转移数目越多肺转移率就越高;病理类型与肺转移正相关(B为1.400,P=0.030)浸润性导管癌比起非浸润性癌更倾向于肺转移;ER状态与肺转移相关(B为-1.881,P=0.007)ER阴性者肺转移可能性大;肿瘤分期与肺转移相关(B为-2.367,P=Sig为0.001)分期越晚肺转移可能性越大;是否完成化疗与肺转移呈负相关(B为-4.396,P=0.0001)未完成化疗者肺转移率增高,与核分级,Her-2,PR,年龄,月经,状态,肿块的位置及放疗与否无统计学差。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在欧美国家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尤其是日本,新加坡和我国沿海地区,乳腺癌发病率已经上升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或第二位,有年轻化趋势[1]。乳腺癌发生转移后患者存活率明显降低,因而乳腺癌转移的发生成为乳腺癌患者生存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肺转移为晚期病变,为病人致死的主要原因[3,4]。

约有15~20%乳腺癌患者可发生肺转移,多由血液循环途径形成,临床上胸部X线,CT均可帮助我们诊断肺转移。乳腺癌肺转移的相关临床因素尚不明确,文献研究认为与原发灶大小、部位、组织类型、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相关,特别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Ragaz和Overgaard等[5]各自报告第I组腋下淋巴结转移>3个的病例,术后其肺转移率达33%及30%,均显示淋巴转移的重要性。Nicolen等[6]研究了腋下淋巴结转移数目与乳腺癌肺转移率的关系,结果两者呈负相关。沈镇宙[7]等认为ER阴性的乳腺癌患者通常分化较差,容易发生内脏及脑转移。

本组结果显示:(1)肿块越大肺转移可能性越大,转移数目越多肺转移率就越高,TNM分期越晚越容易出现转移,原发肿瘤越大,TNM分期晚则造成浸润的可能性越大,转移的风险自然升高,腋淋巴结阳性是疾病期晚的一种表现,转移淋巴结多则转移的风险提高;(2)浸润性导管癌比起非浸润性癌更倾向于肺转移,较多研究表明非浸润性癌:腺管样癌,粘液样腺癌,分泌型癌的淋巴转移率和肿瘤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浸润性癌,而像印戒细胞癌,炎性乳癌等预后较不良的特殊类型癌也是大多数为分化较差的浸润性导管癌[8],故可以理解浸润性非特殊癌更易出现转移;(3)ER阴性者肺转移可能性大,研究表明[9],ER的存在是肿瘤细胞在癌变过程中产生的异常蛋白,雌激素受体蛋白可能与AFP,CEA一样是肿瘤细胞对癌胚基因去抑制现象;虽然雌激素本身不是致癌物质,但是它能通过促进靶细胞的增殖,使致癌物质易于发挥作用,促进启动致癌过程。雌激素也有催化剂的作用,促进在起始阶段中癌细胞的增殖,另外,性激素还可以促使增殖迅速的细胞向恶性细胞转化;对于乳腺癌ER阴性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对于内分泌治疗不敏感;研究表明:美国病理学家chaudhuri等[10]首先报道了25例肺癌组织中ER的研究结果,发现在肺癌组织内也存在着ER受体。近年来从事研究人的肝脏中发现ER的存在,改变了认为肝脏不是性激素靶器官的概念,而且有推断性激素的致癌作用是通过其受体介导机制实现的可能[11]。故认为ER阴性的患者容易出现肺或肝脏转移;(4)是否完成化疗与术后肺转移呈负相关,未完成化疗者肺转移率高,化疗通过全身治疗,杀死手术不能解决的残存肿瘤细胞,未完成化疗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肿瘤转移的可能性。

对乳腺癌复发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有一些因素已被公认。大多数患者的肺转移发生在术3年内,原发肿块大,淋巴转移数目多,ER阴性,TNM分期晚的浸润性癌患者更容易肺或肝转移,故对于存在这些风险因素的患者坚持采用化疗,采用对肺转移敏感的化疗药物或具有预防转移的化疗药物,术后3年内注意肺脏器随访。

乳腺肺转移 篇2

关键词:乳腺肿瘤,隐匿性,肿瘤转移,病理特征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发生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的约占30%~50%, 病理诊断方法包括乳腺穿刺细胞学初筛和术中印片或冰冻及病理切片、免疫组化。

1 资料与方法

2000年1月—2012年8月在我院病理科确诊的63例乳腺癌、隐性乳腺癌和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均具有完整的病历和随访资料, 年龄30岁~75岁不等。28例乳腺癌、31例转移性乳腺癌、4例隐性乳腺癌, 首发症状为淋巴结转移为首的肿块, 隐性乳腺癌发病率约占全部乳腺癌的0.3%~1.0%[1], 临床上易误诊而延误治疗。

2 病理检查

2.1 本组28例乳腺癌中25例为浸润性导管癌, 大小2.5 cm~5.0 cm, 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边缘不整, 常有带黄色的白色条纹, 呈放射状伸入附近的纤维脂肪组织内, 甚至累及肿块上方的皮肤, 致表皮微凹, 也可累及乳头, 使之退缩, 质坚硬, 切面灰白色, 出血坏死少见。其中3例为特殊类型的浸润癌———黏液癌, 肿块直径2.5 cm~5.5 cm, 均位于乳腺外上象限, 与周围界限清楚, 质硬, 切面浅灰色, 湿而发亮, 呈半透明胶胨样。4例隐性乳腺癌送检标本包膜完整, 4例首发部位均为同侧腋窝, 大小2 cm×2 cm~6 cm×5.5 cm, 其中1例未找到原发灶, 2例外侧乳晕下, 1例内侧乳晕下, 大小为1.1 cm×1.0 cm×1.0 cm, 4例均为导管浸润癌。31例转移性乳腺癌, 5例远处肺转移, 10例肝转移, 14例骨转移, 2例脑转移, 其中1例导管浸润癌在术后5年患者以贫血血象全系降低, 在内科就诊考虑白血病, 在骨髓穿刺时被发现。

2.2 28例乳腺癌的镜下表现:部分癌细胞围成腺管样, 部分区域无腺管样的实体性癌。免疫组化:癌上皮膜抗原和细胞角蛋白均 (+) 。3例黏液癌镜下见癌细胞为圆型、多角形, 边界不清, 核呈圆形或卵圆形, 癌细胞呈团块状或片状漂浮于淡蓝色的“黏液湖”中, 黏液中无细胞成分。4例隐性乳腺癌, 乳腺外肿块均在同侧, 镜下肿块均为淋巴结组织, 但结构已破坏, 被大小相仿, 数量不等的肿瘤细胞所取代, 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 可见核分裂象。经乳腺根治标本, 3例找到原发灶, 1例未见, 原发灶大小在1.0 cm~1.5 cm之间, 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周围乳腺组织均有不同程度增生。3例均为导管浸润癌, 镜下癌细胞丰富, 呈巢状或条束状分布, 部分可见腺样结构, 细胞浆丰富, 细胞核染色深, 可见核分裂象。31例转移性乳腺癌中, 其中1例考虑为白血病, 做骨髓穿刺, 骨髓片中在大量骨髓细胞中可见大量成团或成堆的核大、深染的异型细胞。结合临床, 诊断为乳腺癌骨转移。

3 讨论

乳腺恶性肿瘤中绝大部分为乳腺癌, 占所有乳腺恶性肿瘤的95%以上, 乳腺肉瘤少见, 乳腺继发性肿瘤更少见[2]。妇女乳腺癌十分常见, 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仅次于子宫颈癌。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常见于绝经前后的妇女, 比欧美许多国家乳腺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略低些。据统计2 459例乳腺癌中, 69.2%为40岁~59岁。乳腺癌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阐明, 研究证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卵巢激素分泌紊乱; (2) 病毒感染; (3) 纤维囊性乳腺病; (4) 生育与哺乳情况; (5) 遗传和家族史; (6) 营养因素等。

3.1 乳腺部位的乳腺癌诊断不难, 患者往往在无意间发现, 临床见乳腺部位可扪及无痛性结节状肿块, 活动欠佳, 经过细针穿刺细胞学涂片初诊有时即可诊断, 进一步术中冰冻再加术后石蜡切片, HE染色即可确诊。

3.2 隐性乳腺癌指乳腺组织内未扪及原发灶而出现在腋窝淋巴结或其他远处部位的乳腺癌, 且原发灶≤0.3 cm。也有人认为隐性乳腺癌是指所有的原位癌, 另指直径<1.0 cm的浸润癌, 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占同期乳腺癌的0.35%~1.0%, 国内0.3%~0.8%。

隐性乳腺癌由于原发灶常<1.0 cm且往往位于乳晕下或乳腺组织深面, 或同时伴有其他乳腺病变, 或表现为微小病灶, 或癌组织本身弥散不形成肿块, 所以临床上常不易察觉。

3.3 转移性乳腺癌除在乳腺部位有肿块外, 在远处往往可以发现转移灶, 常见部位为骨、肺、肝和脑等, 据文献报道骨为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约40%。在本组31例转移患者中, 骨转移14例, 肺转移5例, 肝转移10例, 脑转移2例。

综上所述, 乳腺癌、隐性乳腺癌与转移性乳腺癌三者互相关联, 归其根本均来源于乳腺, 只是临床表现不同, 病情轻重不一而已。

参考文献

[1]范嫏娣.肿瘤病理诊断学 (下册) [M].第2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844-1846.

乳腺癌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乳腺癌患者, 患者年龄最小为31岁, 最大年龄49岁, 对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 其中27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现象, 23例患者未发生复发转移现象。

1.2 方法

本组50例患者中9例患者行传统根治术治疗, 23例患者行改良根治术治疗, 13例患者行扩大根治术治疗, 3例患者行乳房单纯切除术治疗, 2例患者行区段式切除术治疗;并对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数、肿瘤直径等指标进行分析记录;本组50例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诊。其中患者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数的诊断均以超声测量、CT检查、术后病理资料诊断、MRI检查等为依据。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展开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当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复发转移情况分析

本组50例患者中27例患者发生复发转移现象, 其中2例患者死亡, 占7.4%;9例行传统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中3例患者死亡, 占33.3%;23例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中3例患者死亡, 占13.0%;13例行扩大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中1例患者死亡, 占7.7%, 3例行乳房单纯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中2例患者死亡, 占66.7%, 2例行区段式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中1例患者死亡, 占50%;行单纯乳房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其复发转移率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患者肿瘤直径与复发转移的关系

本组50例患者中15例患者肿瘤直径<2 cm, 其中3例患者发生复发转移, 占20.0%;31例患者肿瘤直径为2~5 cm, 其中8例患者发生复发转移, 占25.8%, 4例患者肿瘤直径>5 cm, 其中3例患者发生复发转移, 占75.0%, 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其复发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2 cm及直径为2~5 cm的患者 (P<0.05) 。

2.3 淋巴结转移数与复发转移的关系

本组50例患者中27例患者无淋巴结转移, 其中4例患者发生复发转移, 占14.8%;15例患者有1~3个淋巴结转移, 其中4例患者发生复发转移, 占26.7%, 8例患者转移淋巴结数超过3个, 其中6例患者复发转移, 占75.0%, 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复发转移明显低于有1~3个淋巴结转移及3个以上淋巴结转移患者 (P<0.05) 。

2.4 癌抗原135与复发转移的关系

本组23例患者癌抗原135呈阳性, 其中9例患者发生复发转移, 占39.1%, 27例患者癌抗原135呈阴性, 其中4例患者发生复发转移, 占14.8%, 癌抗原135阳性患者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癌抗原135阴性患者 (P<0.05) 。

3 讨论

乳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 患者多为女性, 其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相关研究表明女性年龄每增加10~20岁其发病率则会相应的增加一倍, 直到患者绝经[1]。亚洲是乳腺癌的高发区, 据调查, 我国每年约有17万人发生乳腺癌, 而其中约4万人因乳腺癌而死亡[2]。近些年来,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乳腺癌的死亡率虽有效的降低, 然而临床上仍存在有较高的乳腺癌复发转移现象。因此, 及时探讨导致乳腺癌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年轻乳腺癌患者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 且其细胞活力强, 这也就使得肿瘤组织的发展速度相对较高, 从而使得患者体内的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高, 预后较差, 因而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发生恶性肿瘤转移的几率也相关较高[3]。李戎在乳腺癌复发和转移的相关因素研究中表明患者年龄是影响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一项常见因素。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数同样是导致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一项主要因素, 淋巴结转移数不仅会对乳腺癌复发转移率造成较大的影响, 同时也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相关研究也表明患者肿瘤直径>5 cm也是导致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主要因素,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其复发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2 cm及直径为2~5 cm的患者 (P<0.05) 。但肿瘤直径大小并非单独对乳腺癌预后造成影响的, 其通常是和患者体内淋巴结转移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通常患者体内淋巴结转移数越多其肿瘤直径越大, 恶性循环, 进而极易导致患者发生乳腺癌复发转移现象[4]。此外, 相关研究也表明患者体内癌抗原135表达相较于其他癌细胞高出3~4倍, 且乳腺癌患者中癌抗原135多表现为过度表现, 从而对患者的复发转移造成严重的影响和。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癌抗原135阳性患者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癌抗原135阴性患者 (P<0.05) , 因此可将癌抗原135作为导致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主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单因素的分析后对各因素进行了相应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淋巴结转移术、肿瘤直径、癌抗原135水平等所对应的回归系数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 其和乳腺癌复发转移有较大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 导致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单纯乳房切除手术、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数、癌抗原135等, 其中淋巴结转移数是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50例乳腺癌患者,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并对导致患者发生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单纯乳房切除手术患者的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其他治疗方式 (P<0.05) , 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其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 (P<0.05) , 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复发转移率明显低于1~3个淋巴结转移及超过3个淋巴结转移患者 (P<0.05) , 癌抗原135阳性患者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癌抗原135阴性患者 (P<0.05) 。结论 导致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单纯乳房切除手术、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数、癌抗原135等, 其中淋巴结转移数是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乳腺癌,复发,转移,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李中林.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对胶质瘤细胞黏附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3, 30 (12) :2606.

[2]乔璐.超声激励荧光微泡对兔乳腺癌转移淋巴结的释放作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3, 29 (6) :871.

[3]赵志华.内乳淋巴结状态与乳腺癌转移复发相关性分析.肿瘤防治研究, 2011, 38 (12) :1446.

胃转移性乳腺癌1例 篇4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 67岁, 以左侧乳房包块来院就诊, 触诊左侧乳房外上象限直径约1.8cm肿块, 活动差, 质硬, 皮肤无红肿, 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 (三级) , 左腋下淋巴结Ⅰ组 (2/10枚) 转移癌, Ⅱ组 (4枚、) Ⅲ组 (4枚) 均未见转移, 雌激素受体 (ER) 、孕激素受体 (PR) 、HER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均为阴性, 术后用紫杉醇和顺铂进行化疗和常规辅助放疗。术后3年, 因胃部不适做胃镜检查, 胃小弯近胃窦部见0.6cm×0.6cm粗糙区域, 怀疑早期胃癌, 病变部位取活检, HE切片显微镜下见黏膜下肿瘤细胞呈片巢状生长, 细胞大小不等, 核圆形, 胞浆丰富, 富于黏液,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K7 (+) , CK20 (-) , GCDFP15 (+) , 病理诊断为乳腺转移癌。复发后患者行化疗及支持疗法, 后出现脑转移, 2年后死亡。

2 讨论

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附近及远处淋巴结、骨、肺、肝和脑, 胃肠道的转移非常少见, 在尸检病例报告中, 乳腺癌胃转移的发生率在2%~18%, 而临床报告的发生率为0.3%, 其差异之所以这么大, 可能是由于乳腺癌胃转移的临床症状不特异, 除非症状特别严重, 一般不会进行胃镜检查, 因此往往被忽视。临床报告率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诊断困难, 乳腺癌胃转移肿瘤细胞通常弥漫性生长, 与胃炎症性病变导致的胃黏膜改变不易区分, 如果之前没有进行乳腺癌手术, 很难诊断乳腺癌胃转移, 而且转移癌位于黏膜下层, 胃镜也有可能取不到。

要鉴别乳腺癌胃转移和胃原发癌必须通过免疫组织化学, 胃癌ER (-) , 对于ER (-) 的乳腺癌, 可以用GCDFP15进行鉴别, 乳腺癌GCDFP15 (+) ,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非常高[4]。CK7和CK20对于鉴别乳腺癌和胃癌也是有用的标志物[5]。

本病例为浸润性导管癌转移到胃, 文献记载的发生胃转移的乳腺癌大多是小叶癌, 富于印戒细胞的小叶癌与胃原发的印戒细胞癌很难鉴别, 根据Mc Lemore的报道[6], 乳腺癌发生胃转移后, 平均生存期为28个月, 化疗和激素治疗有效, 手术效果不好, 因此建议保守治疗。

综上所述, 有乳腺癌病史的患者诊断胃癌, 需要考虑是否为乳腺癌转移,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可以进行鉴别, 如果是乳腺癌转移, 就要进行系统治疗

关键词:乳腺癌,胃转移

参考文献

[1]Menuck LS, Amberg JR.Metastatic disease involving the stomach[J].Am J Dig Dis, 1975, 20 (10) :903-913.

[2]Davis HL, Murray RK, Korbitz BC.Breast carcinoma met-static tothe stomach.Report of a case in a male and review of an autopsyseries[J].Am J Dig Dis, 1968, 13 (9) :868-873.

[3]Taal BG, Peterse H, Boot H:Clinical presentation, endoscopicfeatures, andtreatment of gastric metastases from breast carcinoma[J].Cancer, 2000, 89 (5) :2214-2221.

[4]Wick MR, Lillemoe TJ, Copland GT, et al.Gross cystic disease fluidprotein-15 as a marker for breast cancer:immunohistochemicalanalysis of 690 human neoplasm and comparison with alpha-lactalbumin[J].Hum Pathol, 1989, 20 (2) :281-287.

[5]Tot T:Cytokeratins 20 and 7 as biomarkers:usefulness in discrim-inating primary from metastatic adenocarcinoma[J].Eur J Cancer, 2002, 38 (6) :758-763.

乳腺癌术后肝转移临床治疗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乳腺癌均为女性, 年龄最小33岁, 最大70岁, 平均年龄46.5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 (WHO标准) 学检查证实, 浸润性导管癌24例, 浸润性小叶癌11例, 单纯癌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加化疗治疗原发病灶。手术时均无肝转移, 肝脏转移灶发生在乳腺癌术后8~40个月, 平均21个月, 经B超、CT或MRI及放免指标联合确诊。38例患者临床特征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情况:单纯手术未行放化疗3例, 术后化疗25例, 化疗方案为FAC (氟尿嘧啶、阿霉素或表阿霉素、环磷酰胺) 或CMF (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 ;符合放疗条件者28例, 12例接受术后放疗。肝转移后姑息治疗情况:单纯全身化疗18例, 其中一线方案均以蒽环类或紫杉类为主, 二线为NX (长春瑞滨+卡培他滨) 或GT (吉西他滨、紫杉醇) 等;全身化疗加局部治疗15例, 其中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6例, 无水酒精注射加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9例;肝转移癌切除术1例, 单纯局部治疗4例。

1.3 疗效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有CT、MRI或B超检查等记录评价病灶, 随访病例计算中位生存期、生存率及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等。疗效评价按照WHO (1981年) 制定的实体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 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无变化 (NC) 和进展 (PD) , 以CR+PR+NC定义为有效 (RR) 。一般治疗2个疗程进行1次疗效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一般资料以χ2检验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见表1。

2 结果

2.1 乳腺癌术后肝转移治疗近期疗效

全组1例CR为手术切除病例, 10例PR。不可手术患者中, 肝转移灶局部治疗加化疗组有效率高于单纯全身化疗及肝转移灶单纯局部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生存情况

全程随访38例乳腺癌肝转移患者, 最后随访时间2009年12月。全组生存18例, 死亡20例, 均死于肿瘤进展。中位生存期16个月 (4~51个月) 。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38.2%、18.2%、15.0%和3.1%。

3 讨论

乳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远处转移, 肝脏转移与其他部位相比较, 对放化疗反应率低, 预后较差。文献[1]乳腺癌肝转移的中位生存期为7~20个月, 1年生存率仅为23.4%。近年来, 随着诊断和各种治疗技术的提高对乳腺癌的治疗控制已有了较大的改善, 因此, 对乳腺癌术后肝转移灶治疗的效果也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本组患者均为乳腺癌术后肝转移, 其与原发灶手术时间相隔平均为21个月, 其中10例患者在乳腺癌术后的2年以后出现肝转移, 2年是乳腺癌患者术后肝转移发生的高峰时期。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易发生肝转移。本组24例患者为浸润性导管癌, 文献[2]也证实浸润性导管癌更容易出现远处转移。

本研究统计的乳腺癌肝转移的临床治疗中, 单纯全身化疗、肝转移灶单纯局部治疗、肝转移灶局部治疗加化疗的有效率分别为50.0%、25.0%、73.3%, 以肝转移灶局部治疗加化疗组有效率最高, 说明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然而, 能行乳腺癌肝转移切除术的患者仅限于单个肝转移灶或单个肝叶的患者, 这就大大局限了手术在乳腺癌肝转移患者中的应用。多发病灶选择局部治疗方法, 如介入疗法、无水酒精注射、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等, 其虽可改善临床症状, 却易出现肝外新的转移病灶, 从而导致治疗失败。如果联合全身治疗就可起协同作用提高疗效[3]。

综上所述, 乳腺癌肝转移的治疗应采用综合治疗以期提高疗效, 对于有手术指征的乳腺癌术后肝转移患者首选手术治疗, 全身化疗联合肝转移灶局部治疗可以作为乳腺癌术后肝转移的有效安全治疗措施。但目前尚无统一的综合治疗模式, 局部治疗的方法众多, 缺乏大型的临床试验评价局部治疗方法哪种更有效, 需要进一步开展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余宏超.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的临床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 2004, 13 (2) :60.

[2]左文述, 徐忠法, 刘奇, 等.现代乳腺肿瘤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88.

乳腺肺转移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2~2008年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收治的65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经病理确诊, 肿瘤TNM分期, Ⅰ期214例, Ⅱ期436例;患者年龄28~70岁, 平均 (51.0±17.2) 岁;月经情况:443例未绝经, 207例绝经, 生育情况:晚育 (>24岁) 256例, 非晚育者394例;一级家属中有乳癌者39例;肿块大小:≤2 cm (T1) 206例, 2~5 cm (T2) 346例, >5 cm (T3) 98例;123例存在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 肿瘤位于左侧315例, 右侧335例;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373例, 浸润性小叶癌76例, 导管内原位癌74例, 髓样癌67例, 单纯癌41例, 黏液腺癌19例;分化程度:高分化80例, 中分化264例, 低分化306例。雌激素受体 (ER) 阳性556例;ER阴性94例。孕激素受体 (PR) 阳性514例;PR阴性136例。Cerb B-2受体阳性、Cerb B-2阳性130例;Cerb B-2受体阴性、Cerb B-2阴性520例;Ki-67阳性471例, 阴性179例。常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术后行化疗371例, 内分泌治疗418例, 放射治疗163例。

1.2 随访及评价指标

用电话、信件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 随访截至2013年6月, 终点指标是患者出现局部复发或者远处转移。分析患者无复发/转移生存情况并对如下因素对其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年龄, 月经情况, 是否晚育, 一级家属是否有乳癌, 肿瘤分期, 大小, 位置, 是否淋巴结阳性, 病理类型, 组织学分级, 是否ER阳性, 是否PR阳性, 是否Cerb B-2受体阳性, 是否Ki-67阳性, 是否接受术后的化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无瘤生存率, Log-rank检验对生存率进行单因素分析, COX回归模型 (Backward Wald) 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生存情况

215例患者失访5例, 随访率97.7%, 中位随访时间为79个月 (10~94个月) , 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6.7%、91.7%。

2.2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发现, 肿瘤Ⅰ、Ⅱ期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4.4%、88.8% (P<0.05) ;T1、T2、T3期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2%、90.4%、88.7% (P<0.05) ;淋巴结阳性与阴性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4.9%、93.3% (P<0.05) 。病理类型中, 浸润性癌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8%, 非浸润性癌为92.2% (P<0.05) 。免疫组化分析Cerb B-2、Ki-67阳性5年无瘤生存率88.4%、89.3%分别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95.1%、94.4% (P<0.05) 。术后联合化疗、放疗或内分泌治疗均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情况, 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4%、97.2%、96.1%;而未行辅助治疗者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9%、89.4%、88.3% (P<0.05) 。见表1。

2.3 多因素分析

COX回归分析发现, 肿瘤分期 (RR=2.39, 95%CI=1.14~4.71) ;肿瘤大小 (RR=3.92, 95%CI=1.05~5.53) ;淋巴结转移 (RR=2.23, 95%CI=1.21~3.92) ;病理类型 (RR=1.14, 95%CI=1.01~5.78) ;Cerb B-2阳性 (RR=1.49, 95%CI=Cerb B-2) ;Ki-67 (RR=1.69, 95%CI=1.04~6.77) ;化疗 (RR=1.59, 95%CI=1.21~4.47) ;放疗 (RR=1.74, 95%CI=1.11~6.23) ;内分泌治疗 (RR=1.95, 95%CI=1.18~6.42) , 是影响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因素 (P<0.05) 。见表2。

3 讨论

乳腺癌的发病率在西方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 在我国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 早期诊断及治疗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研究发现, 临床分期早的患者预后较好[5]。本研究对650例临床分期Ⅰ、Ⅱ期的患者进行分析后发现, 对于早期患者, 临床分期仍然可以较好地预测患者术后的复发、转移情况。而且, 肿瘤的大小 (T分期) 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N分期) 同样是早期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何英等[6]对163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 肿块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及Cerb B-2表达是早期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因素, 其预测的灵敏度70.5%、特异度66.7%。Cerb B-2是另外一个预测早期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本研同样发现其的预测价值。研究认为, Cerb B-2在复发转移灶中的表达与原发灶中存在差异[7,8], 可出现Cerb B-2阳性向Cerb B-2阴性的转变或者Cerb B-2阴性转变为Cerb B-2阳性。同时Cerb B-2阳性不仅可以指导靶向治疗, 对患者的预后也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9]。对于乳腺癌预后的预测, 基因微阵列将乳腺癌分为HER-2型、Basal-like型和Luminal型, 不同分型具有明显不同的预后及治疗反应。但基因分型过于复杂, 袁中玉等[10]根据患者ER、PR、Cerb B-2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分型后发现, 不同分型结果患者生存情况不同。说明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患者ER、PR、Cerb B-2状态同样可以预测患者预后。李沛雨等[11]的研究也发现乳腺癌复发因素与雌激素受体有明显相关。有学者认为, Cerb B-2一定程度上可促进乳腺癌转移[12]。本研究发现, 不同ER、PR患者其生存率也不同,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能与本研究样本例数较少有关或者患者ER、PR更直接的是与术后是否接受内分泌治疗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 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未接受内分泌治疗者。同样的术后行辅助化疗、放疗也能改善患者预后[13]。

注: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

Ki-67作为反映细胞增殖状况的指标, 同样可以预测患者术后的复发转移状况, 本研究发现其RR值为1.09, 95%CI为1.04~6.77, 有研究发现, Ki-67小于14%患者具有较好的预后[14]。肿瘤的病理类型同样可以预测患者术后的复发、转移。阿赛古丽等[15]的研究发现, 年轻的浸润性导管癌发展快、预后差。贾宝洋[16]认为, 这种浸润性癌相对于其他类型乳癌其侵袭能力强, 易发生浸润和转移。

总之, 早期乳腺癌发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包括:肿瘤分期晚、肿块大、存在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为浸润性、Cerb B-2及Ki-67阳性。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 需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选择术后辅助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或内分泌治疗以降低复发转移率。

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为早期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20022008年收治的65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资料, 随访观察患者的复发、转移情况。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无瘤生存率, 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6.7%、91.7%。单因素统计分析发现, 肿瘤分期、大小, 淋巴结转移, 病理类型, CerbB-2, Ki-67可显著影响乳腺癌转移、复发情况 (P<0.05) ;术后联合化疗、放疗或内分泌治疗均可降低复发转移率 (P<0.05) ;COX分析显示, 肿瘤分期 (RR=2.39, 95%CI=1.144.71) , 肿瘤大小 (RR=3.92, 95%CI=1.055.53) , 淋巴结转移 (RR=2.23, 95%CI=1.213.92) , 病理类型 (RR=1.14, 95%CI=1.015.78) , CerbB-2阳性 (RR=1.49, 95%CI=1.137.76) , Ki-67 (RR=1.69, 95%CI=1.046.77) , 化疗 (RR=1.59, 95%CI=1.214.47) , 放疗 (RR=1.74, 95%CI=1.116.23) , 内分泌治疗 (RR=1.95, 95%CI=1.186.42) 是影响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因素 (P<0.05) 。结论 肿瘤分期晚、肿块大、存在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为浸润性、CerbB-2及Ki-67阳性是早期乳腺癌发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而术后联合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均可显著降低患者复发、转移率。对于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降低复发转移率。

肺转移瘤外科手术治疗42例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 男24例, 女18例, 年龄35~71岁, 中位年龄51岁。原发恶性肿瘤 (经病理证实) 治疗后至出现肺转移瘤, 病程6~43个月, 中位病程时间26.3个月, 其中结直肠癌18例, 宫颈癌、绒癌、甲状腺癌各4例, 软组织肉瘤、乳癌、睾丸癌、肝癌、畸胎瘤、肾癌各2例。所有病例均经胸片、CT或磁共振检查, 均为单侧病变, 其中单叶孤立转移瘤34例 (81%) , 单叶多个转移瘤4例 (10%) , 二叶转移瘤与单叶孤立转移瘤合并胸壁转移瘤各4例 (各5%) 。肿瘤位于肺周边40例, 位于中央2例;转移瘤直径≤2cm34例、超过2cm8例;原发瘤治疗到发现肺转移瘤的无病生存期 (DFI) ≤1年6例, 超过1年36例。全部为原发瘤切除术后定期检查发现, 仅2例主诉偶有咳嗽症状。

1.2 术前评估和指征

本组病例计划切除肺转移瘤之前全部通过体格检查、全身骨同位素扫描、血液或脑脊液检查、X线摄片、CT、MRI扫描, 以排除肺外转移。选择适于手术的肺转移瘤通常的标准: (1) 原发灶必须得到完全控制; (2) 原发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必须得到确定; (3) 转移瘤必须局限于肺; (4) 肿瘤必须具有有利的肿瘤倍增时间; (5) 所有转移瘤都必须可以切除, 手术风险可以接受; (6) DFI的长短, 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

1.3 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全组病例选择单腔或双腔气管插管, 全身静脉复合麻醉。健侧卧位。手术径路视转移瘤的部位、大小、范围而定, 可以通过侧胸切口、胸骨正中切口或分期双侧开胸术完成。本组无双侧肺转移瘤病例, 均通过单侧侧胸壁切口完成手术。标准后外侧切口行肺叶切除4例、肺叶切除联合转移瘤摘除2例 (均为2004年1月以前的病例) , 肺楔形切除10例;前外侧切口行肺楔形切除4例;2例系肺中央型肿块、2例合并上叶结核均经腋下非损伤切口行肺叶切除, 腋下非损伤切口行肺楔形切除或转移瘤摘除10例, 其中2例联合胸壁转移瘤切除, 胸壁创面电凝烧灼处理;电视胸腔镜手术 (VATS) 肺楔形切除或转移瘤摘除8例。2例术中同时行纵隔淋巴结清除术。

2 结果

全组手术过程顺利, 无手术死亡, 胸腔引流1~4d, 术后住院7~15d。术后肺部感染6例, 胸腔积液2例, 经对症处理后治愈。4例行纵隔淋巴结清除术, 纵隔淋巴结病理报告2例转移, 2例阴性。所有病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原发肿瘤肺转移。全组病例除2例失随访及2例愈后出院于术后2个月在院外因心肌梗塞死亡外, 其余38例均获得随访, 其中有10例术后按肿瘤的病理类型进行化疗, 4例接受中药和免疫治疗。该38例中1年生存率67%, 3年生存率36%。

3 讨论

肺转移性肿瘤的发生一般认为是肿瘤细胞停留在肺小动脉或毛细血管的分叉部位, 黏附在毛细血管的内皮形成凝块, 并穿过管壁进入血管外的结缔组织内, 然后细胞增生, 成为小的瘤体, 形成转移性肿瘤。其主要的转移途径: (1) 直接浸润和蔓延; (2) 气道转移; (3) 淋巴道转移; (4) 血道转移。肺转移瘤多位于胸膜下肺的周边, 直接侵犯支气管相对罕见, 支气管梗阻、咳嗽和咯血通常不是早期症状。本组除2例为中央型外余均属周围型, 少有症状, 与上述相符合。

本组8例VATS手术, 2例术后2个月死于心肌梗死, 获得随访6例, 生存3年以上2例, 余4例生存1年以上。同时, 我们采用腋下非损伤性切口行肺转移瘤切除术, 具有损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上述两种手术方法效果令人满意。

肺转移瘤的手术死亡率低 (1%) 。本组无手术死亡。较多文献报道术后5年生存率为27%~41%, 上海胸科医院报道术后5年生存率为23.3%。多数学者认为长期生存率与原发病是否完全控制及术中能否彻底切除转移瘤有关。本组病例生存期≥1年24例, 包括结直肠癌包括6例, 绒癌、宫颈癌各4例, 睾丸癌、畸胎瘤、肾癌、甲状腺癌及软组织肿瘤各2例;生存期≥3年8例, 包括绒癌、宫颈癌、睾丸癌、畸胎瘤各2例。

对于肺转移瘤, 放疗和化疗仅有姑息作用, 而手术有可能延长生存期, 且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很低。无其他远处转移情况下, 完全切除转移瘤意味着延长生存期。因此我们认为只要患者能耐受手术, 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加强恶性肿瘤术后的随访工作, 对肺转移瘤的早期发现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潘友民, 潘铁成, 汤应雄.肺转移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及外科治疗[J].中国医师杂志, 2008 (2) .

上一篇:三电平光伏逆变器下一篇:复合防火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