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乳腺炎

2024-08-21

乳腺增生乳腺炎(精选12篇)

乳腺增生乳腺炎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隐性乳腺癌及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2000年1月—2012年8月我科确诊的63例乳腺癌、隐性乳腺癌及转移性乳腺癌病例, 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原发性乳腺癌肿瘤诊断不难, 经术后病理组织学可确诊, 大部分肿瘤转移部位, 经B超、CT、MRI、放射性核素扫描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可证实。结论 有的患者原发乳腺癌很小、较隐匿, 没有被发现而出现转移性乳腺癌或转移性乳腺癌易被忽略。

关键词:乳腺肿瘤,隐匿性,肿瘤转移,病理特征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发生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的约占30%~50%, 病理诊断方法包括乳腺穿刺细胞学初筛和术中印片或冰冻及病理切片、免疫组化。

1 资料与方法

2000年1月—2012年8月在我院病理科确诊的63例乳腺癌、隐性乳腺癌和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均具有完整的病历和随访资料, 年龄30岁~75岁不等。28例乳腺癌、31例转移性乳腺癌、4例隐性乳腺癌, 首发症状为淋巴结转移为首的肿块, 隐性乳腺癌发病率约占全部乳腺癌的0.3%~1.0%[1], 临床上易误诊而延误治疗。

2 病理检查

2.1 本组28例乳腺癌中25例为浸润性导管癌, 大小2.5 cm~5.0 cm, 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边缘不整, 常有带黄色的白色条纹, 呈放射状伸入附近的纤维脂肪组织内, 甚至累及肿块上方的皮肤, 致表皮微凹, 也可累及乳头, 使之退缩, 质坚硬, 切面灰白色, 出血坏死少见。其中3例为特殊类型的浸润癌———黏液癌, 肿块直径2.5 cm~5.5 cm, 均位于乳腺外上象限, 与周围界限清楚, 质硬, 切面浅灰色, 湿而发亮, 呈半透明胶胨样。4例隐性乳腺癌送检标本包膜完整, 4例首发部位均为同侧腋窝, 大小2 cm×2 cm~6 cm×5.5 cm, 其中1例未找到原发灶, 2例外侧乳晕下, 1例内侧乳晕下, 大小为1.1 cm×1.0 cm×1.0 cm, 4例均为导管浸润癌。31例转移性乳腺癌, 5例远处肺转移, 10例肝转移, 14例骨转移, 2例脑转移, 其中1例导管浸润癌在术后5年患者以贫血血象全系降低, 在内科就诊考虑白血病, 在骨髓穿刺时被发现。

2.2 28例乳腺癌的镜下表现:部分癌细胞围成腺管样, 部分区域无腺管样的实体性癌。免疫组化:癌上皮膜抗原和细胞角蛋白均 (+) 。3例黏液癌镜下见癌细胞为圆型、多角形, 边界不清, 核呈圆形或卵圆形, 癌细胞呈团块状或片状漂浮于淡蓝色的“黏液湖”中, 黏液中无细胞成分。4例隐性乳腺癌, 乳腺外肿块均在同侧, 镜下肿块均为淋巴结组织, 但结构已破坏, 被大小相仿, 数量不等的肿瘤细胞所取代, 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 可见核分裂象。经乳腺根治标本, 3例找到原发灶, 1例未见, 原发灶大小在1.0 cm~1.5 cm之间, 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周围乳腺组织均有不同程度增生。3例均为导管浸润癌, 镜下癌细胞丰富, 呈巢状或条束状分布, 部分可见腺样结构, 细胞浆丰富, 细胞核染色深, 可见核分裂象。31例转移性乳腺癌中, 其中1例考虑为白血病, 做骨髓穿刺, 骨髓片中在大量骨髓细胞中可见大量成团或成堆的核大、深染的异型细胞。结合临床, 诊断为乳腺癌骨转移。

3 讨论

乳腺恶性肿瘤中绝大部分为乳腺癌, 占所有乳腺恶性肿瘤的95%以上, 乳腺肉瘤少见, 乳腺继发性肿瘤更少见[2]。妇女乳腺癌十分常见, 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仅次于子宫颈癌。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常见于绝经前后的妇女, 比欧美许多国家乳腺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略低些。据统计2 459例乳腺癌中, 69.2%为40岁~59岁。乳腺癌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阐明, 研究证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卵巢激素分泌紊乱; (2) 病毒感染; (3) 纤维囊性乳腺病; (4) 生育与哺乳情况; (5) 遗传和家族史; (6) 营养因素等。

3.1 乳腺部位的乳腺癌诊断不难, 患者往往在无意间发现, 临床见乳腺部位可扪及无痛性结节状肿块, 活动欠佳, 经过细针穿刺细胞学涂片初诊有时即可诊断, 进一步术中冰冻再加术后石蜡切片, HE染色即可确诊。

3.2 隐性乳腺癌指乳腺组织内未扪及原发灶而出现在腋窝淋巴结或其他远处部位的乳腺癌, 且原发灶≤0.3 cm。也有人认为隐性乳腺癌是指所有的原位癌, 另指直径<1.0 cm的浸润癌, 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占同期乳腺癌的0.35%~1.0%, 国内0.3%~0.8%。

隐性乳腺癌由于原发灶常<1.0 cm且往往位于乳晕下或乳腺组织深面, 或同时伴有其他乳腺病变, 或表现为微小病灶, 或癌组织本身弥散不形成肿块, 所以临床上常不易察觉。

3.3 转移性乳腺癌除在乳腺部位有肿块外, 在远处往往可以发现转移灶, 常见部位为骨、肺、肝和脑等, 据文献报道骨为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约40%。在本组31例转移患者中, 骨转移14例, 肺转移5例, 肝转移10例, 脑转移2例。

综上所述, 乳腺癌、隐性乳腺癌与转移性乳腺癌三者互相关联, 归其根本均来源于乳腺, 只是临床表现不同, 病情轻重不一而已。

参考文献

[1]范嫏娣.肿瘤病理诊断学 (下册) [M].第2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844-1846.

[2]邓仲瑞.外科病理学 (上册) [M].第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460-462.

乳腺增生乳腺炎 篇2

另外饮食结构不合理,如脂肪摄入过多,可影响卵巢的内分泌,强化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从而导致乳腺增生。

还有许多人为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人流,不生育或30岁以上生育,不哺乳,夫妻不和,含激素的保健品等等,佩戴过紧的胸罩,过紧的胸罩易压迫淋巴和血液循环,都有碍乳腺健康。

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 篇3

乳腺增生症,即一般俗称的“小叶增生”;是一种乳腺组织的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所造成的乳腺结构紊乱;它既不是炎症,也不是肿瘤,而是一组增殖性病变。西方国家以囊性改变较多,称之为“纤维囊性乳腺病”。我国的患者囊性改变较少,多称为“乳腺增生症”。世界卫生组织统称为“乳腺结构不良”。

二、乳腺增生症的原因及过程如何?

乳腺增生症的发生一般与内分泌失调及精神因素有关。是由于雌激素水平高、孕激素水平低下、催乳素水平升高而产生的对乳腺组织的反复刺激所致。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及咖啡类饮料,工作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及心情郁闷为促发因素。根据不同的病程分类如下:

(1)乳痛症:多发于较年轻者,为乳腺增生症的初发阶段,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月经前明显,月经后缓解。

(2)乳腺小叶增生:在乳房疼痛的基础上有可触及的乳腺肿块,一般为扁平状,质地比乳腺组织稍硬,月经过后可变软或消失。

(3)乳腺腺病:好发于30~35岁,病程有1~2年,乳腺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似有固定感。周期性胀痛已不太明显,它的病理特点是腺泡及周围间质均有增生。

(4)纤维型腺病:当腺泡及小乳管萎缩、间质增生纤维化明显时,称为纤维型腺病,或称为硬化型腺病。由于纤维增生,肿块质地较硬,触诊与癌很难鉴别。

(5)乳腺囊性增生症:好发于40~50岁,病程较长。它是在腺病的基础上合并有囊肿形成。因为有较高的癌变可能性,应引起高度重视。检查时可触及乳房有多个大小不等、软硬不一、圆形质韧的囊肿性结节。

三、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关系如何?

乳腺增生症并不可怕,发病率国外报道,可高达90%。所以有学者认为是否称为“病”尚须商榷。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关键是与乳腺癌一样,都以乳腺肿块为主要症状。乳腺增生症大多疼痛明显,病程发展较慢;而乳腺癌早期疼痛不明显,肿块呈进行性增大,且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可伴有腋淋巴结肿大。

另外,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其癌变率各家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约2%~4%。但囊性增生症高达8%。近来美国医学家将乳腺增生症分成增殖性增生和异型性增生:前者发生乳腺癌的机会是正常人的1.3倍,而后者是正常人的4~5倍,若有乳癌家族史,则高达22倍,应与乳腺原位癌等同视之。

四、如何防治乳腺增生症?

对于大多数乳腺增生症来说,通过适当休息,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及保持心情舒畅,经过一段时间后常可缓解。生活中注意豆类、含硒类食物及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等食物的摄入,对此症的防治有一定好处。

药物治疗方面,B族维生素对保护肝功能降低雌激素有一定作用,维生素A、维生素E对本病有一定疗效,且没有副作用,是值得推荐的。中成药如小金丹、逍遥丸、天冬素片、乳辟消等及中医中药也是用于初期治疗的一线药物。

有人报道碘化钾可提高黄体功能,促使黄体素分泌,维持雌/孕激素的平衡,对乳腺增生症患者有一定疗效;另外,甲状腺素片通过内分泌系统对此起作用,也可适量服用。

三苯氧胺、黄体酮、雄激素类以及丹那唑、溴隐停等对乳腺增生症的症状缓解有较明显的疗效,但剂量掌握不当有一定副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乳腺增生乳腺炎 篇4

1 超声诊断乳腺增生的误区及乳腺增殖期超声表现

乳腺小叶增生超声表现常被描述为:腺体组织增厚、变粗,小叶间纤维组织结构紊乱,轮廓不清,境界模糊,典型时腺体层可表现为“豹纹征”或“斑马征”。目前超声医师所诊断的乳腺增生大多指病理上乳腺小叶增生或微囊型囊性增生。

然而乳腺增生的超声诊断标准却很难统一,首先乳腺发育跟年龄的关系很密切,不同年龄的乳腺不但腺体厚度不同,而且腺体组织成分比例也不同,中央区和边缘区也不尽相同;其次还受到激素水平的干扰,包括生活水平的不同及生理阶段的不同,比如怀孕期、哺乳期、长期食用保健品等;再次,乳腺小叶增生的声像图变化不尽相同,有的以腺体厚度为主,有的以小叶增多为主,还有的以小叶分布不均为主。乳腺增生的患者基本上都是体检发现或乳腺疼痛就诊发现,一样的超声表现,症状不同;症状相似超声显示有所不同,也是困扰医生的原因。

超声如何去诊断乳腺增生,众说纷纭。单纯依据腺体组织结构紊乱等下结论主观性太大。有人便依据临床症状去下诊断的,如有典型临床表现的就算没有超声上的典型表现也下乳腺增生。有测量腺体厚度和乳腺导管宽度的,依据腺体厚超过2.0cm;导管宽度超过0.2cm为标准。对于这两种笔者认为不妥,完全依靠临床症状做诊断,影像学作用丧失;就算病理上开始出现增生,但超声上可以未有表现,是不是增生这个要让临床医生从临床症状诊断,而影像诊断还是要依据影像的客观图像。单纯依据腺体厚度及导管宽度去定义增生的没有注意个体差异及月经周期乳腺组织结构自身的改变。乳腺的发育人各有异,乳腺厚,不代表有增生,乳腺薄,也不代表没增生;而乳腺导管增宽可能是月经周期乳腺组织自身的变化,在增殖期乳腺导管延伸,管腔扩大。另外乳管内径粗细不等,,外区0.05~0.3cm,平均(0.19±0.067)mm,中心区输乳窦最粗0.6cm,平均0.325cm±0.12mm。腺管长约1.3~4.0cm,<3.0cm占34.8%,>3.1cm占65.2%,平均(3.0±0.9)cm,间质型乳腺发育差者长仅0.4~0.6cm[1]。不注意个体差异的诊断会使得过度诊断。根据月经周期我们把卵泡期和黄体期简称为增殖期,此期的乳腺基质密度是逐渐增加,导管管腔也是逐渐开放的,声像图表现是乳腺腺体组织增厚、变粗。增殖期乳腺和月经第6、7天或月经干净后几天内乳腺的声像图变化也是明显的,不要把增殖期乳腺正常的变化当成乳腺增生。增生期不同于增殖期,增生常指的是病理状态,而增殖期是正常的生理周期。笔者观察比较过10余例处女月经开始后第7天和增殖期乳腺的超声图像,声像图有明显区别,另对10多例曾被诊断为乳腺增生的病人让她月经第7天来复查,原来扩张的乳腺导管及腺泡不再明显,这也都是符合月经周期中乳腺组织学变化的。因此如果在增殖期看到乳腺有增生表现应该在月经开始后第7天再次观察给与确认,如果乳腺小叶及导管此时不在出现扩张的表现,乳腺增生的结论是不该下的。那此前的结论给予“符合增殖期乳腺声像图表现”更为合适。

对于乳腺增生的超声诊断还有些其他的观点:如判断是否增生增添了按年龄的因素,如有超声表现腺体组织增厚、变粗,结构紊乱,回声不均匀,或呈大小不一的低回声与粗大的稍高回声斑块相间,构成“豹纹征”改变,无囊性和实性结节的。20岁前和绝经后10年的尽量不下乳腺增生的诊断,20岁前就下了乳腺增生的诊断,那么可能要带乳腺增生的“帽子”一辈子。绝经后雌激素分泌减少,腺体萎缩变薄,脂肪增多,此时也可看到大小不一的低回声与粗大的稍高回声斑块相间的超声表现,但这很可能是腺体萎缩脂肪填充所致,当然也可能是乳腺小叶扩大和腺泡增生的,而这和服用营养品、夫妻生活和谐或有相关性。还有学者提出以乳腺结构不良来代替乳腺增生的诊断,但并没能获得更多的认可,不少学者认为提出乳腺结构不良不能确切的反应本病的实质和形态变化,因为本病的本质是乳腺主质和间质增生性病变。还有人提出慎下乳腺增生的诊断,认为临床上更关心的是有无占位性病变[2]。更多的人对诊断乳腺增生是带有了感情色彩,怎么算增生确也成了模糊含混的概念。

2 讨论

而乳腺增生是否客观存在呢?我对此也有过疑惑。因为早期的一些超声诊断及病理学书籍中均提及过乳腺增生是相当普遍的表现,尸检中有近90%的女性有乳腺组织增生。那么假想一下这些尸检组织学报告是不是绝大部分都是在女性乳腺还处于增殖期来进行判断的呢?增殖期乳腺和乳腺小叶增生的组织学区别又有多少呢?乳腺增殖期超声表现和乳腺小叶增生超声表现如何区分?病理对于乳腺增生症的分型尚未完全统一,诊断单纯小叶增生确也存在主观性,对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病理关注的是更有意义的囊性增生症、腺病、纤维腺病和放射状疤痕等。而新近的超声专业书籍中已不再提及乳腺小叶增生的超声诊断,《超声医学》第五版根据乳腺质地分为了间质型、中间型、导管型,从而也说明根据乳腺腺体厚度和导管宽度来判断乳腺增生是不合理的。其新的BI-RADS(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分级诊断标准在国内已被广泛接受,它的使用也使得超声诊断乳腺疾患更为简单合理。

至此我们已没必要纠结于乳腺增殖期超声表现和乳腺小叶增生超声表现的区别,了解乳腺腺体组织周期性的变化,不再盲目诊断乳腺增生,推广使用BI-RADS分级诊断标准,这些是我们超声工作者更应当注意的事情。

摘要:近年来超声医师诊断乳腺增生的病例颇多,而对于如何才算乳腺增生存在较大主观意愿,缺乏统一客观标准。增生病变组织形态学改变复杂多样,命名繁多,病理分型中的小叶增生超声诊断主观性最大。在月经周期中乳腺小叶有不同的变化,我们可以简单分成了增殖期和月经期。增殖期乳腺小叶逐渐扩大,腺泡增生肥大。月经期导管系统逐渐减少,周期第28天上皮细胞凋亡数达最多。乳腺增殖期超声图像和乳腺增生图像是否存在明显区别,是否我们存在把增殖期乳腺报成乳腺增生?了解到乳腺周期性组织学变化对我们是否诊断乳腺增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超声,乳腺增生,乳腺增殖期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38-145.

乳腺炎按摩方法 篇5

咖啡、可可、巧克力,这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黄嘌呤,黄嘌呤可促使良性乳腺增生,而良性乳腺增生又与乳癌发生有关。女性特别是绝经前妇女,如果过多地摄取这类食物,随着黄嘌呤的大量摄入,乳癌发生的危险性就会大大地增加。因此,女性尤其是中年以上的女性,应少饮咖啡,少吃巧克力。

控脂减肥

研究发现,癌细胞最初处于“起始”状态,只有当其受到“刺激”之后,才能迅速增殖而发病。高脂肪饮食是乳腺癌的促发“刺激”剂,长期大量摄取脂肪,可使机体产生大量类雌激素及前列腺素样物质,这类物质过量可刺激癌肿的增长。大量摄取脂肪,还可使机体发胖和免疫机能降低,就使癌症有了可乘之机。因此,控制脂肪的摄取,减轻肥胖,提高机体免疫机制和抗病能力,就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乳癌的发生。

避免饮酒

饮酒对于女性来说,其危害要比男性大得多,饮酒妇女患乳癌的危险性较很少饮酒者高,每日饮酒1杯或l杯以上者,乳癌危险性比很少饮酒者增高45%以上,这种危险性在绝经前妇女中最为显著。目前认为,酒精可刺激脑垂体前叶催乳素的分泌,而催乳素又与乳癌发生有关。因此,女性尤其是绝经前后的女性,应戒酒和少饮酒。

多吃果菜

乳腺增生乳腺炎 篇6

乳腺增生的发生除了与雌激素等内分泌调节系统有关外,日常饮食不当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那么,如何来预防和治疗乳腺增生呢?平时,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营养搭配均衡,同时要多摄入对乳腺有保护作用的食物,并采用健康的烹饪方法。

建议餐桌上增加的食物

1有抗乳腺增生作用的食物 这些食物具行气通络,化瘀、散结的功效。如南瓜蒂,丝瓜、茄子、橘叶、橘核、橘饼、陈皮,青皮、贝母、玫瑰花等食物。每周变着花样换着吃,可做成丝瓜汤、肉丝炒茄子、雪梨贝母瘦肉煲、山楂橘饼茶、陈皮粥等。

2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 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蔬菜,能延缓胃的排空,延长食物经过消化道的时间,减少脂肪吸收,从而抑制脂肪合成,使激素水平下降,有利于乳腺增生疾病的恢复。研究人员还发现,白菜中含有吲哚3-甲醇化合物(约占白菜重量的1%),该化合物能帮助分解雌激素。平时可选择如红薯、韭菜、芹菜、芦笋、红萝卜、白豆角、苋菜,芥蓝、通心菜等蔬菜。也可选择如芭蕉、桑椹、石榴、猕猴桃、人参果、黄皮、山华李等水果。建议每天摄入蔬菜500克,水果250克。

3大豆食品 大豆和由大豆加工而成的食品中含有异黄酮,这种物质能降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减少乳房不适,抑制乳腺增生的发生,有益于乳房健康。建议每天早上喝一杯豆浆,每周吃豆腐或豆腐干3至5次。

4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 鱼类中含有必需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有保护乳腺的作用,对预防乳腺增生有益。可供选择的鱼很多,如黄鱼、鲫鱼、鲢鱼、青鱼,鲤鱼、带鱼,章鱼、鱿鱼等。在每天的餐桌上都要见到鱼,可做成香煎带鱼、红烧鲤鱼,丝瓜鲫鱼汤、蒜子焖鲢鱼,冬菇蒸鱼等。

5含碘食物 碘可以促使卵巢滤泡黄体化,从而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消除乳腺增生的隐患。海带含有大量碘,海带还具有软坚散结,消除疼痛、缩小肿块的作用。乳腺增生患者,每周应食海带1至2次,如凉拌海带丝,排骨黄豆炖海带。

6乳制品 牛奶、酸奶含有可抑制体内合成胆固醇还原酶的活性物质,还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提高人体对各种逆境的抵抗能力,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有益于乳腺保健。每天喝一瓶酸奶,能减少脂肪吸收,降低乳腺增生的发生率。

7菌类食物 菌类食物如黑木耳、蘑菇、香菇、银耳、猴头菇等,是天然的生物反应调节剂,能增强人体免疫能力,防止乳腺恶性增生。建议每周煲汤1至2次,如猴头菇煲瘦肉、银耳雪梨煲糖水,香菇花生炖鸡爪等。

8富含维生素B6维生素E的食物 这些食物如米糠、酵母,花生、芝麻,核桃等,能消除乳腺增生的隐患,促使乳腺增生康复。建议常吃些咸干花生、核桃炒肉丁米糠玉米糊等。

建议减少摄入的食物和药物

·少吃油炸食品,防止肥胖。乳腺增生与过多摄入脂肪有关。因为体内脂肪堆积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强化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使乳房腺体上皮细胞过度增生。低脂饮食可缓解乳腺增生引起的症状。

·少吃咖啡、可可、巧克力,这类食物中含有大量黄嘌呤,促使乳腺增生。

·少吃以雌激素喂养的鸡、牛、鱼,鸭等。

·少喝酒,酒是诱发乳腺疾病的原因之一。

·不滥用含雌激素类的保健品,如保健品花粉、蜂胶口服液等。也不要长期使用美容化妆品、健美隆乳的丰乳霜。

·不擅自服含雌激素的药品,更年期妇女长期过量使用雌激素,被认为是诱发乳腺疾病的原因。

此外,乳腺增生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生活有规律,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减少乳腺增生的发生很有帮助。

“达标140/90”高血压患者管理项目二期在上海启动

2009年1月,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暨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支持的健康项目——“达标140/90”高血压患者管理项目二期在上海正式启动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7家医院将加入该项目,先期将有2500名高血压患者成为该项目受益者。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指出,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血压达标率的提升至关重要,而改善依从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创立一套主动服务的模式。“达标140/90”项目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通过短信等现代化管理工具主动提醒和督促患者,推动患者逐步从被动接受治疗走上自我管理的道路。据悉,一期加入项目的患者养成了按时服药、定期就诊的习惯,目前参加项目的患者在完成6个月监督服药情况下,达标率已达到43%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

新型亲水涂层药物支架——攻克复杂血管病变

2008年末记者在强生媒体开放日会议上获悉,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推出了新一代药物支架配套产品,Cypher select Plus药物洗脱支架,Fire Star预扩球囊、Dura Star后扩球囊和Regatta系列指引导丝。其中,药物支架和指引导丝拥有新一代亲水涂层。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指出,新型亲水涂层技术的使用,使得药物支架的通过性和推送性明显提高,大大减少了推送过程中与导管和迂曲血管的摩擦力,支架更容易通过,方便医生攻克复杂病变,帮助更多患者获得美好品质生活。

科学饮酒关注健康

酒作为世界性饮料,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然而,当嗜酒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时,则可能伤害人体健康。2009年1月,在由上海易佰国际酒业上海运摩实业、四川泸州蜀大酒业共同举办的“小酒人生”系列产品上市发布会上,有关专家就指出,从保护健康的角度出发,提倡文明饮酒,不要过度劝酒,切忌一醉方休或借酒消愁的不良饮酒习惯。我国2007年出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或38度的白酒75克,或高度白酒50克;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45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或38度白酒50克。孕妇和儿童、青少年应忌酒。

统计显示:2008年上海保险业从业人员近8万

乳腺增生乳腺炎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

雌性、健康、未孕新西兰兔 (生产许可证号为SCXK黑20020006, 使用许可证号为SYXK黑只体重左右在同一环境下用固定配方饲料喂养。试验动物及饲料均由佳木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1.2 药物及仪器

乳腺康口服液 (批号200506011) , 佳木斯大学化学与药学院乳腺康口服液课题组提供;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 (批号040101) , 上海通用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兔血清雌二醇放射免疫分析药盒, 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ΦH-6020免疫计数器,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西安262厂生产;JEX-1200电镜, 日本电子公司生产。

1.2 方法

(1) 将30只雌性家兔随机分成3组, 每组10只。第1组为对照组, 每天经口插管灌服纯化水3mL/kg。第2组为模型组, 空腹仰卧位固定, 肌肉注射速眠新麻醉, 剖腹切除双侧卵巢, 1周后肌肉注射雌二醇0.3mg/kg, 隔日1次, 共30d, 构建乳腺增生病模型, 每天经口插管灌服纯化水3mL/kg。第3组为治疗组去势方法及雌二醇用法同模型组每天经口插管灌服乳腺康口服液3g/kg, 每日1次, 共30d。以上3组家兔30d后采用气栓法处死。

(2) 摘取各组家兔的乳腺进行大体观察, 用15mm打孔器取胸部第2对乳房的乳腺, 测定其乳腺体积 (容积测量法) ,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3) 利用放射免疫方法 (ΦH-6020免疫计数器) 测雌二醇含量。处死前利用心脏采血法取各组家兔血液并分装于聚苯乙烯试管中, 加放免样后摇匀, 室温下放置5min, 3 500r/min离心15min, 吸弃上清液, 测量各管沉淀物的放射性计数,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4) 取各组家兔的第2对乳腺, 用2.5%戊二醛、1%锇酸固定, 环氧树脂812包埋, 电子染色, 超薄切片, 最后用JEX-1200电镜观察。

2 结果

2.1 乳腺增生病的形态观察结果 (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表示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

大体观察可见, 模型组乳腺体积明显增大, 颜色稍红, 乳腺增生明显, 治疗组乳腺体积比模型组明显减小;统计学处理表明, 模型组与治疗组乳腺体积均比对照组增大, 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 (P<0.01) 。

2.2 对家兔血清雌二醇含量的影响 (见表2)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表示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

由表2可知, 模型组家兔血清雌二醇含量较高, 而服用乳腺康口服液后 (治疗组) 血清雌二醇含量明显降低, 经统计学处理可见, 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 (P<0.01) 。

2.3 电镜观察结果

对照组细胞结构完整, 细胞器发达, 其他未见异常, 见图1。

模型组可见粗面内质网丰富粗面内质网间隙明显变宽并伴有大量胶原纤维增生, 其他未见异常, 见图2。

治疗组可见粗面内质网减少, 间隙变窄, 胶原纤维数量明显减少, 其他未见异常, 见图3。

3 讨论

(1) 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乳癖”、“乳中结核”范畴。中医认为此病与精神因素有关, 因肝郁气滞、血瘀痰阻、冲任失调而成。西医认为乳腺增生病常因雌激素水平过高引起, 其与内分泌紊乱有关, 为黄体功能不足、孕酮分泌过少、雌激素分泌过多所致。

(2) 试验从乳腺增生病模型探讨了乳腺康口服液的治疗作用。此治疗作用在大白鼠身上已取得明显疗效。试验从家兔乳腺体积比较、乳腺大体观察、雌二醇浓度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明显, 证实家兔乳腺增生病模型建立成功。服用乳腺康口服液后, 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乳腺体积明显变小, 雌二醇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治疗组与模型差异极显著 (P<0.01) , 从病因学上证明了乳腺康口服液疗效明显。从电镜观察结果来看, 乳腺增生模型组和对照组相比, 乳腺细胞内粗面内质网丰富, 粗面内质间隙明显变宽, 并伴有大量胶原纤维增生;治疗组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则明显减少, 且间隙变窄, 胶原纤维数量明显减少。乳腺康口服液对家兔乳腺的增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 乳腺病多以外科手术为主, 且复发率高, 乳腺康口服液属纯中药制剂, 无毒副作用, 服用方便, 值得推广。

摘要:为了研究乳腺康口服液对家兔乳腺增生病的治疗作用, 采用手术摘除卵巢和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法构建家兔乳腺增生病模型, 造模同时灌胃给予乳腺康口服液, 测定乳腺体积和血清雌二醇含量并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治疗组乳腺体积明显减小, 雌二醇含量明显降低, 细胞内粗面内质网间隙明显变窄, 胶原纤维明显减少。说明乳腺康口服液对家兔乳腺增生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乳腺托架在乳腺癌放疗中优势 篇8

乳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和观念的不断转变,人们对生存质量和美容方面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乳腺癌患者从以前的根治性手术转变成大多数要求保乳手术治疗,因此,术后的放射治疗就显得更加重要和不可忽视[2]。乳腺癌的放射治疗对患者的体位有特殊的要求,如头转向健侧、抬高胸廓保持水平,以及照射胸壁患侧手臂上举等要求,这对于放疗中保证体位的重复性和稳定性有很大的难度,而乳腺托架却为患者在治疗中保持较好的体位重复性和稳定性提供了较好的保障。下面就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93例乳腺患者(其中,53例应用乳腺托架固定治疗,40例应用普通真空垫固定治疗)进行比较,观察其在治疗摆位中的精确度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设备介绍

乳腺放疗托架包括上、下2个部分:上部为基板,基板与底座的角度可通过支撑架调节,基板的上方有头枕可固定头部,两侧有上臂支撑架,可根据需要从多个角度自由调节支撑位置[3];下部为坐垫,其上有根据患者身高调节的限位柱,可防止身体下滑。

1.2 体位固定

1.2.1 乳腺托架的固定

将托架放置在治疗床上,保证托架与治疗床的长轴一致,按照患者模拟定位时设置的参数调整基板与底座的角度、上臂支撑架的外旋角度、手柄的位置,以及根据身高调节臀部限位和头固定点的位置。

1.2.2 患者体位的固定

嘱咐患者将上衣完全脱去,躺于乳腺托架基板正中,双上臂外展放于上臂支架上,双手握住头顶上方的固定手柄,保持胸壁水平,同时保证体位和各个参数与定位时完全一致。

1.3 一般资料

乳腺癌93例,其中男性患者1名,年龄25~81岁。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81例,其他类型12例。观察组53例,用乳腺托架固定治疗;对照组40例,应用常规真空垫治疗。

1.4 方法

观察组53例患者采取乳腺托架固定,在治疗前随机采用电子射野验证系统进行拍片验证,拍出的实际影像与DRR重建图像进行比对,得出垂直方向、水平方向以及头脚方向上的误差值并行记录(随机采样,次数大于100);同样对照组的患者在行放射治疗前也行电子射野验证,得出3个方向误差值并行记录;将得到的误差值进行统计学计算,得出结果。观察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表示水平方向为右侧移位、头脚方向为头侧移位、垂直方向为向上移位;“-”表示水平方向为左侧移位、头脚方向为脚侧移位、垂直方向为向下移位;“0”为无偏移。

如图1、图2所示,是一位乳腺癌患者第1次治疗时EPID拍摄的正、侧位验证片,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按照治疗单移好肿瘤位置后基本不需要再调整摆位位置。

2 结果

2组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值采用秩和检验,应用软件计算得出P<0.05,说明有统计学差异。

3 结论

通过2组患者的比较,说明在摆位的误差上,应用乳腺托架固定明显优于应用普通真空垫固定治疗。所以,在日常的治疗中,在患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用乳腺托架的固定方式,能更好地提高放射治疗中的精确性。

4 讨论

放射治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无论是术后辅助放疗,或是姑息性治疗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4]。随着诊断设备、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在早期就已经得到准确的诊断,更多的患者选择采取保乳手术而不是以前的根治性手术或者改良根治术。这就意味着术后的放疗越来越重要,对乳腺癌放射治疗的精确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长久以来,乳腺癌放疗在放射治疗中是一个难点,为了减少肺组织受量,通常采用内外切线野的方法。但是人的胸壁在治疗中通常不能保持水平,这样就使得包在射线野里的肺组织较多,较难控制肺受量,以前采用的真空垫固定方式很难使患者的胸廓保持水平,同时在患者体位的重复性上不佳[5]。由于没有对患者患侧上臂的固定角度的支持,很难保证患者每次治疗时,患者患侧手臂的上抬角度和定位时的角度完全一致,从而导致治疗中误差变大,而且因为真空垫是一种外包围方式,没有明显的体表标志来确定真空垫和患者本身的相对位置,所以给治疗摆位造成较大的困难,乳腺托架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人体胸廓的不水平可以通过乳腺托架上的底座和限位器的调整,使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胸廓的水平以减少肺组织受量,通过两侧的上臂托架选择合适的角度,头顶两侧的柱形手柄帮助患者更好、更舒适地固定住位置,同时根据患者的身高选择合适的头枕位置,这些设置都大大提高了患者在治疗中的舒适度,同时实现了量化摆位,使摆位的重复性和舒适性得到了大大提高,所有这些都有效地保证了治疗中的精确性。但是,乳腺托架也有其局限性,分析乳腺托架的误差原因,主要来自于患者本身与托架之间的相对位置的不确定[6],太胖或者太瘦的患者尤为明显。太胖的患者由于很容易皮肤牵拉造成误差较大,而很瘦的患者由于托架两边间距过大,患者固定时的活动度过大,造成摆位的重复性不佳。另外,对于患有肩周炎肩膀不能外翻上举的患者,也不能使用乳腺托架进行固定。

综上所述,乳腺托架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既保证了放射剂量的可靠性,也较好地保证了摆位的重复性和舒适性。近年来随着精确放疗的不断普及,体位固定装置也已经成为整个放射治疗的重要一环。乳腺托架以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以及能较好地保证患者的体位舒适性和重复性特点,体现了在放射治疗中的巨大优势。同时也要了解其缺点,从而选择合适的患者,扬长避短,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其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林,胡洪涛,云惟康,等.乳腺癌放疗体位固定技术的改进[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7,16(6):490.

[2]邓春涟,孙雅洁.托架在乳腺癌术后放疗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癌症杂志,2007,22(4):413-414.

[3]邓春涟,吴建国.坐位放疗支架的临床应用[J].实用癌症杂志,2007,22(2):170.

[4]胡逸民,杨定宇.肿瘤放射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301-303.

[5]张桂英,周冬仙,麦沛成,等.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7,5(7):583-584.

乳腺增生乳腺炎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乳腺导管造影87例患者, 均为女性, 年龄19~51岁, 平均35岁;左侧39例, 右侧35例, 双侧13例, 单侧多见占86%;局部不适伴肿块和益乳液84例, 益血性分泌物24例, 乳头回缩6例, 周围皮肤改变6例。病程最短10天, 最长1年。

1.2 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钼铑双靶乳腺摄影机, 常规消毒皮肤后, 找出病变乳腺导管开口处, 将自制的穿刺针插入乳腺导管内约1cm左右, 再连接容量2~5 ml一次性注射器, 固定穿刺针后注入造影剂碘海醇1~2 ml, 以推注稍感压力或患者感发胀时停止注射。然后为防止造影剂溢出, 可用火棉胶暂时封住乳头, 即行摄乳房侧轴位片, 加压压力不宜过大, 摄片条件较平片高1~2千伏。对急性乳腺炎不宜做此项检查。

2 结果

87例除3例失败外其余造影检查皆成功, 较好显示了一、二、三级乳导管, 获得了良好的可供临床诊断的影像信息。发现乳导管内乳头状瘤42例, 乳腺导管癌6例, 单纯乳腺导管扩张症12例, 乳腺囊性增生24例。X线表现如下。

2.1乳导管内乳头状瘤42例, 多发于二、三级导管造影剂突然受阻中断, 断端呈杯口或呈一小充盈缺损边缘光滑。近端导管扩张, 壁柔软, 无不规则僵硬及破坏, 走行柔软且很少引起完全性梗阻。本文42例, 主导管8例, 二级导管17例, 三级导管17例, 其中1例为多发性乳头状瘤。

2.2乳腺导管癌6例, 表现为主导管, 二、三级导管, 远端突然性或连续性中断, 断端完整, 管壁僵硬;有的可表现为导管轻度, 扭曲, 排列紊乱, 充盈缺损或完全性阻塞;周围其它分支导管受侵犯呈鼠尾征。近端导管轻, 中度扩张。

2.3单纯乳腺导管扩张症12例, 导管树形态柔软, 曲度自然, 各级无充盈缺损, 导管增粗扩张, 呈柱状或囊状, 可发生于各级导管, 管壁光滑无僵硬改变。

2.4乳腺囊性增生24例, 小导管及末梢导管呈囊性扩张, 病变广泛, 扩张导管与充满造影剂的囊腔相连, 囊壁光滑。末梢分支显示欠佳。

3 讨论

乳腺钼靶平片是诊断乳腺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之一。CT及MRI的临床应用以来显示其对乳腺疾病诊断的优越性, 由于其价值昂贵, 基层医院不能广泛应用, 而乳腺导管造影术的开展大约已有70多年历史, 其技术日益成熟, 并且得到广泛应用。其对乳管内外病变更能显示直接征像, 但对乳腺末梢病变诊断价值不限。

乳腺导管造影主要适用于伴有乳头溢液的患者, 该类患者的导管选择容易, 阳性率高, X线表现具有特异性改变及非特异性改变两种。如乳腺导管癌的管壁僵硬, 破坏, 呈串珠状显影及鼠尾征。导管乳状瘤则表现为圆形, 半圆形充盈缺损等特征性X线表现可以明确诊断。非特异性X线改变, 如导管扭曲, 粗细不均, 导管树枝样结构紊乱等导管炎症, 导管扩张, 均有上述表现。对此应结合临床表现及被软组织影综合分析, 对此不可忽视。

对不伴有溢液的乳腺疾病如纤维癌, 囊肿, 单纯乳腺癌等因寻找乳腺开口不易者, 造影成功率低, 一般不作为导管造影适应症。

实施乳腺导管造影时, 应注意排净针头内空气避免误入气泡造成假阳性而影响诊断。穿刺时应掌握针头插入的深度, 遇到阻力时应缓慢进针, 勿用力过大, 以免突破管壁或造影剂进入间质内。

4 结论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乳腺导管造影, 操作简单, 安全, 无副作用, 可清晰显示导管内细微结构, 病变范围以及病变与导管周围浸润等关系, 并在术前明确导管病变的部位, 性质及程度, 因此乳腺导管造影是乳头溢液患者的首选检查手段;是一种极具临床诊断意义的辅助检查。当然影像学检查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做出病灶的定位诊断, 应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年龄、月经及内分泌变化等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邹群.乳腺导管造影术在乳腺导管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6, 27 (1) :93-94.

[2]郁武, 章龙娇, 吴雪梅, 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X线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3, 19 (4) :354-355.

[3]周丹阳, 陈志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造影检查和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2, 13 (4) :292-293.

[4]张晓丹, 潘芝梅.乳原导管内乳头状瘤的X线诊断[J].实用放射杂志, 2006, 8 (3) :991-992.

[5]杜红文, 张蕴.乳腺疾病影像诊断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7-8.

乳腺增生乳腺炎 篇10

本院100例体检妇女, 35岁以上90例;35岁以下10例;哺乳92例;未哺乳8例;通过对其进行钼靶乳腺摄影, 轴位及斜位。发现并经手术病理切片证实为早期原位癌的2例;临床上无包块, 无任何症状;另外发现良性块20例;乳腺增生60例。

2 方法与结论

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国内正呈逐渐上升趋势, 特别是在30~55岁年龄组中。乳腺癌若能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可取得良好效果。乳腺癌的病因尚未明了。它有明显的家庭遗传趋势, 另外有证据表明与卵巢分泌雌激素过多有关, 长期慢性刺激敏感的乳腺组织, 可导致乳腺组织的增殖和癌变。

我科用GE公司钼靶乳腺摄影机对100位体检妇女进行摄片, 结果如下:

2.1 钙化1 0例。

其中团簇样钙片2例, 另外8例为两三点钙化, 钙化点较少。钙化在乳腺癌的诊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作为乳腺癌的一个主要X线征象, 它不仅可帮助对乳腺癌的确诊, 而且有4%~10%的病例是诊断乳腺癌的唯一阳性依据, 有50%~60%, 可单独凭钙化而作出诊断, 且其中约30%左右为原位癌, 70%为管内癌、早期润癌, 钙化颗粒多数为磷酸钙、少数为草酸钙。更重要一步是鉴别良恶性钙化。恶性钙化: (1) 通常<0.5mm; (2) 钎细及分支钙化, 外形不规则, 有呈小线虫, 线形钙化; (3) 若微小钙化总数超过30枚或每平方厘米超过5枚 (3~5枚为可疑) ; (4) 瘤体内及其附近同时发现钙化, 或仅在边缘发现钙化; (5) 沿乳导管方向密集分布的钙化等[1]。

2.2 结构不良、纠集、扭曲、毛刺。

有的早期乳腺癌仅表现为局部结构不良, 纠集、扭曲, 须与杂乱的腺体相鉴别, 要有大量的阅片经验才可做到;另外少量毛刺有的也不典型, 易误漏诊, 这也应引起高度怀疑, 需做定位穿刺取活检。毛刺通常位于肺块或浸洞区边缘, 乳腺癌约45%不见此征, 癌性肿块约60%以上合并毛刺, 有时, 瘤体本身影像并不明显, X线片上仅表现为光芒状向四周辐射的细长或粗长毛刺影像。形成毛刺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乳腺导管扩展, 或是癌周小叶结构向瘤体方向牵拉所致, 形状各异, 有的为较短小的羊角状突起, 或粗长绒毛状, 细长状, 伪足状, 火焰状, 不规则形等, 有的须用放大镜或放大摄影才能鉴别。

3 讨论

早期乳腺癌的诊断, 特别是无包块, 无症状的情况下, 要想发现, 首先是要做定期普查体检, 就是要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 B超, 冷光源及CT等很难发现, 而钼靶乳腺摄影则很敏感, 特别是对钙化点和毛刺的发现, 更能说明问题, 当然, 也须阅片医师要有高度警惕性和足够的经验。

摘要:通过对本院100例体检妇女进行钼靶乳腺摄影, 发现早期原位癌2例。早期乳腺癌的主要X线表现:①少量团簇样钙化;②局部结构纠集、扭曲、小结节;③小结节, 边缘光滑, 类似良性情况, 临床上无包块及任何症状。且做B超及冷光源很难发现, 充分体现了钼靶摄影的首选地位及35岁以上妇女乳腺体检的重要性, 为早期乳腺癌的早发现、早治疗, 提供了重要保证。

关键词:钼靶乳腺摄影,乳腺癌

参考文献

乳腺增生乳腺炎 篇11

【关键词】急性乳腺炎;中药乳腺贴;外敷

【中图分类号】R655.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063-02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管内和周围结缔组织炎症,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等特点,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女性产褥期常见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乳腺肿胀、疼痛。处于哺乳期女性由于哺喂不当,导致乳汁淤积于乳腺组织,诱发局部炎性反应,病情严重者可呈现全身中毒症状。发生率最高峰在产后一个月内,多见于产后2~6周哺乳妇女,对乳汁淤滞较为严重的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出现局部脓肿,严重阻碍产妇哺乳,并间接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及产妇生活质量,对产妇的心理、生理均具有一定干扰。临床单独给予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笔者采用自制中药制剂联合西药治疗急性乳腺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自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急性乳腺炎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7±1.5)岁;病程2~12周,平均病程(3±0.5)周;其中初产妇27例,经产妇3例;轻度乳腺炎22例,中度乳腺炎8例;发病原因:乳腺挤压10例,乳头破损10例,其他原因10例;产后3~6周发病者20例,产后1月以上发病者10例;乳腺疼痛17例,发热3例,畏寒5例,乏力5例;中医辨证分型:乳汁淤积型20例,肝胃郁热型10例。对照组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8±1.5)岁;病程3~13周,平均病程(4±0.5)周;其中初产妇25例,经产妇5例;轻度乳腺炎24例,中度乳腺炎6例;发病原因:乳腺挤压11例,乳头破损11例,其他原因8例;产后3~6周发病者18例,产后1月以上发病者12例;乳腺疼痛15例,发热5例,畏寒4例,乏力6例;中医辨证分型:乳汁淤积型21例,肝胃郁热型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发病原因、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1]入选所有患者均为20~38周岁哺乳期女性,未经正规治疗,意识清楚,具有认知能力。患者自觉乳腺疼痛、发热等,乳腺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严重者可有寒战、高热及脉率加快等,患侧淋巴结肿大等体征,乳头发生皲裂,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明显偏高。乳腺彩超检查可探及液性暗区。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排除严重心、肝、肾等脏器严重损害者,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凝血系统疾患者,孕妇或对上述药物过敏者。

1.4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常规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根据青霉素或先锋皮试选择适宜的抗生素制剂,如:青霉素500万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每天2次。或头孢他啶2.0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每天2次。清洁乳腺皮肤,局部热敷,并以吸乳器吸尽乳汁,促使乳汁通畅排出,嘱患者禁止哺乳,忌辛辣、油腻、生冷饮食;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自制中药方剂辅助治疗:发酵粉1g,通草8g,大黄20g,瓜蒌仁10g,小麦面粉100g,金银花10g,混合粉碎成细粉,加醋、蜂蜜、麻油调和搅拌成膏状,摊在牛皮纸上,制成膏药,放在阴凉通风处或冷藏,用时加热融化外敷于乳腺皮肤上,7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5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全身症状消失,皮肤红肿热痛缓解,体温正常,乳腺肿块消散,排乳正常,血常规正常;好转:全身症状消失,无按压触摸痛,体温基本正常,皮肤红肿症状消退,肿块缩小,排乳基本通畅,血常规明显改善;无效:全身症状、体征无变化,甚至病情加重,出现化脓者,体温升高,血常规未改善。

1.6统计学分析上述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301217197*

对照组3032077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给药后出现皮疹1例,恶心不适1例,对照组出现皮疹2例,恶心不适1例,两组症状均较为轻微,未作特殊处理,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两组均未出现严重药物副作用。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医学认为,急性乳腺炎病属于“乳痈”范畴,多因为细菌感染及乳汁淤积引起。淤积的乳汁是细菌生长良好的培养基,致病菌多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该病的患者多为哺乳期妇女,好发于初产妇。急性乳腺炎发病多在产后2~4周,部分患者亦可在产后6个月至1年发生;乳腺是分泌乳汁的重要組织,哺乳期患者因缺乏孕期保健知识,哺乳时婴儿的姿势不正确或哺乳习惯不良等,容易造成患者感染,如不及时控制感染,极易导致乳腺化脓性炎症出现,导致产妇患侧乳腺局部皮肤发生红、肿、热、痛、硬结,易造成乳头皲裂或乳头周围破损,继而寒战、高热,体温可骤升至39℃以上[2]。急性乳腺炎患者的乳腺肿块增大,触及波动感,腋下淋巴结可肿大,患者十分痛苦,不能正常给婴儿哺乳,对哺乳和婴儿的发育有较大影响。如不及时治疗还极易恶化发展为脓肿,在形成脓肿后还必须停止哺乳、清洗乳头,排空乳汁,局部冷、热敷,行手术排脓,急性乳腺炎严重影响乳腺正常生理功能及患者身心健康。若未经治疗,继续发展可使乳腺大导管受累,出现脓性乳汁或导致乳瘘。促进乳腺局部肿块消失是治疗的关键。通常临床治疗急性乳腺炎病分为两种治疗方式,一种为抗菌药物治疗,一种为中药治疗。在治疗上西医常予以抗生素治疗,传统西医抗生素的治疗药效往往无法达到病灶,临床治疗效果不良。中医认为急性乳腺炎多因肝气郁结、外邪内侵,肝脾不和导致乳汁淤积不出,气血失调,脉络瘀阻,腐而成痈,临床治疗关键在于散热解毒,活血祛瘀,止痛消肿。本次研究采用中药外敷联合抗生素治疗,大黄性寒味苦,具有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作用;瓜蒌仁清热化痰,宽胸散结;金银花可清热解毒,凉散风热;通草可通乳;发酵粉的作用是产生热量,使药物融化促进吸收,醋溶解药物、有消毒保鲜作用,用蜂蜜、麻油调和存放时易于保存,敷贴时也保护皮肤,防止药物刺激引起过敏。哺乳后要保持乳头的清洁卫生,用温水擦洗乳头,防止乳头受损。中药联合抗生素能有效抑制葡萄球菌的繁殖,阻断病原菌糖代谢,外敷于肿物位置,药力直接、作用持久,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大大减少产妇产后乳腺胀痛。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自拟中药乳腺贴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疗效显著,药物安全、有效,取材丰富、价格低廉、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无明显副作用。能保障母婴的健康,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减轻红肿症状,促进肿块缩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82-367.

[2]邱美江,彭裕升,孙荃荟.急性乳腺炎郁乳期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1,24(2):20-24.

乳腺增生乳腺炎 篇12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乳腺增生症患者240例, 均符合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 (1) 乳房胀痛、刺痛, 持续3个月未缓解; (2) 乳房出现肿块, 且与周围组织的界限不明显。

排除标准: (1) 乳房的恶性肿瘤; (2) 使用过激素类药物治疗。经患者同意后,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118例, 年龄38~56岁, 平均 (43.3±5.7) 岁;病程3个月~6年, 平均 (28.6±8.3) 个月;疼痛持续时间5 d~10个月, 平均 (38.3±4.7) d。观察组122例患者, 年龄37~58岁, 平均 (44.1±5.2) 岁;病程3个月~6年, 平均 (29.2±7.9) 个月;疼痛持续时间4 d~11个月, 平均 (37.8±5.2) d。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及疼痛时间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他莫昔芬治疗, 服用枸橼酸他莫昔芬片, 10mg/次, 2次/d;观察组小剂量服用枸橼酸他莫昔芬片 (10 mg/次, 1次/d) , 同时加贴本院自制的乳腺中药贴。两组患者的疗程均3个月。

评价标准: (1) 疗效评价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治愈:肿块及胀痛消失, 且6个月内无复发) ;显效 (肿块消失>50%, 胀痛消失;进步:肿块消失<50%, 胀痛消失;或肿块消失>50%, 胀痛未明显减轻;无效:肿块和胀痛与治疗前无差别。治疗有效率= (治愈+显效) /总例数×100%。 (2) 疼痛评价标准:采用疼痛评分法:0为无痛, 1为微痛, 2为颇痛, 3为痛感可忍受, 4为强痛, 5为痛觉难以忍受。得分越高表示痛觉越强, 分别记录这两组患者的平均疼痛情况及降低程度。 (3) 不良反应评价标准:主要观察指标有胃肠道反应、月经状况、情绪及皮疹、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设定检验水准为α=0.05,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88.5%, 对照组有效率50.8%,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降低 (P<0.05)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9例, 其中胃肠道反应1例, 月经紊乱4例, 情绪改变2例, 皮疹、瘙痒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7.4%;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19例, 其中胃肠道反应5例, 月经紊乱9例, 情绪改变3例, 皮疹、瘙痒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16.1%。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讨论

乳腺增生症是一种常见的乳房疾病, 常以导管上皮、腺泡上皮以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既不属于炎症, 也不是肿瘤。有研究认为[3], 乳腺增生的发生主要与内分泌因素和精神因素有关, 尤其是与下丘脑-垂体-卵巢-乳腺这一内分泌轴失衡有关, 如果雌激素的分泌增多, 孕激素的分泌减少, 雌激素/孕激素的比例则会失调, 这可能是乳腺增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乳腺组织内局部的雌激素浓度增高以及雌激素的受体增多, 可以引起乳腺导管上皮以及纤维组织的增生或腺泡、腺管形成囊肿。

他莫昔芬是一种非胆固醇类拮抗雌激素的药物, 结构和雌激素近似[4]。在人体内主要拮抗雌激素, 它可以选择性地与靶器官组织作用, 如乳腺和子宫的雌激素受体结合, 从而抑制雌激素的作用, 进而达到治疗乳腺增生的效果。

虽然他莫昔芬治疗乳腺增生有一定效果, 但长期大剂量应用, 不良反应难以耐受。有研究显示[5], 他莫昔芬治疗乳腺增生6个月时, 因不良反应而中途停药的患者比例达到了30%。乳腺中药贴是我院自己配制的院内制剂, 是用相关中药磨粉并加以蜂蜜调制而制成的中药贴剂。具有消肿止痛、活血调经等功能, 用于治疗妇女的乳腺增生症, 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小。与他莫昔芬合用, 既能发挥对雌激素的抑制作用, 又能降低他莫昔芬的不良反应, 同时还可发挥调节机体功能, 进而增强疗效的作用。两药相辅相成, 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正如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有效率88.5%, 对照组有效率50.8%,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疼痛评分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乳腺中药贴联合他莫昔芬治疗乳腺增生, 疗效更优, 且可减少他莫昔芬使用剂量, 进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群, 王桂杰, 李群.女性乳腺增生发病情况分析及健康教育[J].现代护理, 2006, 12 (17) :1569.

[2]侍晓辰, 周仕萍.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5 (12) :1061-1063.

[3]李卉, 黎晓彤, 宁平, 等.女性乳腺增生症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0, 18 (1) :17.

[4]张宇馨, 蔡卫民.他莫昔芬的遗传药理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J].世界临床药物, 2009, 30 (11) :698-701.

上一篇:高速卧式加工中心下一篇:审计合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