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实性增生(精选9篇)
乳腺实性增生 篇1
彩色多普勒超声一般是用自相关技术进行多普勒信号处理, 把自相关技术获得的血流信号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设备编码后实时地叠加在二维图像上, 即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像[1]。现将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我院妇科乳腺常规体检中的应用情况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的20例小乳腺癌患者和40例乳腺实性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 20例小乳腺癌患者的年龄在25~58 (46.8±1.2) 岁。40例乳腺实性增生患者的年龄在23~55 (45.8±1.8)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选择飞利浦多普勒超声检查仪, 设置频率在7~12MHz, 利用Philips HD 11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 探头频率在5~12MHz。取患者仰卧位, 脱去上衣, 将双臂外展向上举, 以乳腺和腋窝充分暴露为度, 在乳腺皮肤表面均匀涂上耦合剂后放上探头进行仔细的全面扫查。按照由右至左的顺序顺时针由乳腺边缘向乳头方向进行辐射状扫描, 最后扫描两侧腋窝, 观察淋巴结是否肿大。检查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 扫描工作要全面、完整, 遇到异常结节需反复观察, 仔细辨认。发现病灶后将探头轻轻放置于病灶表面, 进一步扫描病灶的具体位置、范围、纵横直径比、边界及包膜、是否存在钙化或蟹足等情况。进一步探查血流信号情况, 调节彩色增益与多普勒量程以致血流信号非常明亮, 选择血流丰富的切面记录数值, 包括SPVmax (收缩期峰速值) 与RI (阻力指数) 等参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2D声像图特征比较
小乳腺癌组患者彩色多普勒声像图中形态规则、边缘光滑、内部回声均匀的比例明显低于乳腺实性增生组, 而后方回声衰减、钙化、组织浸润以及纵横比>1的比例明显高于乳腺实性增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
小乳腺癌组患者SPVmax (27.89±5.22) cm/s明显高于乳腺实性增生组 (17.89±6.22) cm/s,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1774, P<0.05) ;小乳腺癌组患者RI (0.81±0.22) 明显高于乳腺实性增生组 (0.61±0.12)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5699, P<0.05) 。
3 讨论
小乳腺癌与乳腺实性增生均为妇科常见疾患, 前者侵袭性较强、预后较差, 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后者多发于35岁左右中年妇女, 该时期卵巢功能紊乱、雌激素分泌增多, 乳腺导管与小叶上皮层可异常增生。彩色多普勒超声既具有二维超声结构图像的优点, 同时提供了血流动力学的丰富信息, 实际应用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欢迎, 在临床上被誉为“非创伤性血管造影”[2]。其主要优点是: (1) 能快速直观显示血流的二维平面分布状态。 (2) 可显示血流的运行方向。 (3) 有利于辨别动脉和静脉。 (4) 有利于识别血管病变和非血管病变[3]。 (5) 有利于了解血流的性质。 (6) 能方便了解血流的时相和速度。 (7) 能可靠地发现分流和返流。 (8) 能对血流束的起源、宽度、长度、面积进行定量分析[4]。近些年, 超声技术发展迅速, 在临床上诊断及治疗中应用极为广泛, 为患者诊治提供了可靠依据, 提高了临床疗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不仅可以确切观察到病灶形态的变化, 还能掌握病灶血流方向、速度及分布情况, 更重要的是超声检查结果是良恶性肿块的判断依据[5]。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小乳腺癌患者超声图像表现为病灶形态不规则、病灶边缘不光滑、内部回声不均匀、组织浸润且纵横比>1的特征, 且与乳腺实性增生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所以说,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有效通过病灶特征进行准确鉴别诊断乳腺疾病, 为后期乳腺疾病治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丽萍, 刘艳芳, 程全安, 等.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在女性乳腺增生症中的诊断价值[J].影像技术, 2010, 22 (1) :57-58, 56.
[2]谢凌, 李成东.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乳腺癌与乳腺增生的诊断价值研究[J].西南军医, 2012, 14 (2) :226-228.
[3]陈言广, 马艳华.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结节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5) :256-257.
[4]张英华, 阳瑞莲, 罗苏.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2, 40 (5) :501-502.
[5]陈文志, 戚营, 骆永文, 等.运动负荷试验对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乳腺癌和乳腺实性增生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8) :120-121.
乳腺实性增生 篇2
另外饮食结构不合理,如脂肪摄入过多,可影响卵巢的内分泌,强化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从而导致乳腺增生。
还有许多人为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人流,不生育或30岁以上生育,不哺乳,夫妻不和,含激素的保健品等等,佩戴过紧的胸罩,过紧的胸罩易压迫淋巴和血液循环,都有碍乳腺健康。
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 篇3
乳腺增生症,即一般俗称的“小叶增生”;是一种乳腺组织的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所造成的乳腺结构紊乱;它既不是炎症,也不是肿瘤,而是一组增殖性病变。西方国家以囊性改变较多,称之为“纤维囊性乳腺病”。我国的患者囊性改变较少,多称为“乳腺增生症”。世界卫生组织统称为“乳腺结构不良”。
二、乳腺增生症的原因及过程如何?
乳腺增生症的发生一般与内分泌失调及精神因素有关。是由于雌激素水平高、孕激素水平低下、催乳素水平升高而产生的对乳腺组织的反复刺激所致。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及咖啡类饮料,工作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及心情郁闷为促发因素。根据不同的病程分类如下:
(1)乳痛症:多发于较年轻者,为乳腺增生症的初发阶段,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月经前明显,月经后缓解。
(2)乳腺小叶增生:在乳房疼痛的基础上有可触及的乳腺肿块,一般为扁平状,质地比乳腺组织稍硬,月经过后可变软或消失。
(3)乳腺腺病:好发于30~35岁,病程有1~2年,乳腺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似有固定感。周期性胀痛已不太明显,它的病理特点是腺泡及周围间质均有增生。
(4)纤维型腺病:当腺泡及小乳管萎缩、间质增生纤维化明显时,称为纤维型腺病,或称为硬化型腺病。由于纤维增生,肿块质地较硬,触诊与癌很难鉴别。
(5)乳腺囊性增生症:好发于40~50岁,病程较长。它是在腺病的基础上合并有囊肿形成。因为有较高的癌变可能性,应引起高度重视。检查时可触及乳房有多个大小不等、软硬不一、圆形质韧的囊肿性结节。
三、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关系如何?
乳腺增生症并不可怕,发病率国外报道,可高达90%。所以有学者认为是否称为“病”尚须商榷。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关键是与乳腺癌一样,都以乳腺肿块为主要症状。乳腺增生症大多疼痛明显,病程发展较慢;而乳腺癌早期疼痛不明显,肿块呈进行性增大,且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可伴有腋淋巴结肿大。
另外,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其癌变率各家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约2%~4%。但囊性增生症高达8%。近来美国医学家将乳腺增生症分成增殖性增生和异型性增生:前者发生乳腺癌的机会是正常人的1.3倍,而后者是正常人的4~5倍,若有乳癌家族史,则高达22倍,应与乳腺原位癌等同视之。
四、如何防治乳腺增生症?
对于大多数乳腺增生症来说,通过适当休息,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及保持心情舒畅,经过一段时间后常可缓解。生活中注意豆类、含硒类食物及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等食物的摄入,对此症的防治有一定好处。
药物治疗方面,B族维生素对保护肝功能降低雌激素有一定作用,维生素A、维生素E对本病有一定疗效,且没有副作用,是值得推荐的。中成药如小金丹、逍遥丸、天冬素片、乳辟消等及中医中药也是用于初期治疗的一线药物。
有人报道碘化钾可提高黄体功能,促使黄体素分泌,维持雌/孕激素的平衡,对乳腺增生症患者有一定疗效;另外,甲状腺素片通过内分泌系统对此起作用,也可适量服用。
三苯氧胺、黄体酮、雄激素类以及丹那唑、溴隐停等对乳腺增生症的症状缓解有较明显的疗效,但剂量掌握不当有一定副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乳腺实性增生 篇4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与制剂
红桃抗乳腺增生胶囊,广西维康民族医药研究所提供;乳康胶囊,陕西安康中药厂提供;阿斯匹林,南宁恒生制药厂提供;乙酸,上海试剂一厂提供;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黄体酮,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雌二醇试剂盒,孕酮试剂盒,上海化学试剂公司提供。
1.2 动物
SD大鼠由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3 仪器
YSD-4G药理生理实验多用仪,安徽蚌埠医学院无线电二厂生产;XY-3型显微镜,南京光学仪器厂生产。
2 方法[1,2]
2.1 造模
取SD未孕大鼠60只,体重为170~200g,随机分为6组,各组10只。其中空白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0.25mL/kg,连续25天,其余5组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5mg/kg,每天1次,连续20天,继而改用肌注黄体酮5mg/kg,每天1次,连续5天。
2.2 给药
空白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10mL/kg,乳康组灌胃乳康胶囊7g/kg,红桃抗乳腺增生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4g/kg、8g/kg、16g/kg,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10mL/kg,连续30天。
2.3 乳头高度测定
停药后次日,各组大鼠脱颈处死,采用螺旋测微仪测量第2与第3对乳头的高度。
2.4 组织学检查
实验大鼠处死后,取下第2对完整的乳腺,用10%福尔马林固定。取左侧乳腺,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光镜观察。乳腺组织根据病理状况分为Ⅰ~Ⅳ级,Ⅰ级(正常乳腺组织)为乳腺小叶不增生(-),腺泡数量较少,腺泡和导管不扩张,处于静止状态;Ⅱ级增生(+)为乳腺小叶无明显增生,个别腺泡和导管有轻度增生,无扩张;Ⅲ级增生(++)为乳腺小叶大部分增生,部分腺泡和导管明显扩张;Ⅳ级增生(+++)为乳腺小叶明显增生,腺泡和导管处于极度扩张状态,腺上皮细胞呈扁平状,腺泡内扩导管内有大量的分泌物。Ⅰ级记为1分,Ⅰ~Ⅱ级记为1.5分,Ⅱ级记为2分,Ⅱ~Ⅲ级记为2.5分,Ⅲ~Ⅳ级记为3.5分,Ⅳ级记为4分。计算每组动物乳腺评分,进行秩和检验,平均秩次越高提示增生程度越重。
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级(半定量)采用秩和检验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观察药物对大鼠乳头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桃抗乳腺增生胶囊中、高剂量均能明显降低大鼠乳头高度,且随着剂量的增大,效果更明显,见表1。
观察药物对大鼠乳腺增生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桃抗乳腺增生胶囊中、高剂量组病理积分较模型组明显降低,表明其能显著降低大鼠乳腺的增生程度,见表2。
(±s)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5 讨论
壮医认为,乳腺增生(壮医病名:嘻缶cijfoeg),是由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导致,或恣食生冷肥甘,致谷道不调,痰湿凝滞,或劳倦内伤,气血失调导致龙路火路不通,郁结于乳房,进而出现乳房肿块,疼痛,可伴月经失调、心烦易怒等症。红桃抗乳腺增生胶囊由一点红、王不留行、桃仁等壮药组成。据《常用壮药临床手册》记载,一点红(棵离垅Golizlungz)味苦,性凉,具有除湿毒,清热毒,散瘀肿的功效,主治乳痈等;《广西壮药材》中记载,王不留行(棵勒柽Golwgcaengz),甜,微寒,能除湿毒,祛风毒,通乳,用于治疗乳癖,乳汁不通。本制剂具有抗乳腺增生、通龙路火路、散瘀肿、止疼痛等多重功用,临床应用显著效果。本实验采用红桃抗乳腺增生胶囊治疗,能明显减轻由雌二醇和孕酮所致的大鼠乳腺组织增生。结果显示,红桃抗乳腺增生胶囊能明显降低大鼠乳头高度,减小增生的乳腺腺泡体积,减轻导管扩张程度,减少分泌现象,且随剂量的增大,效果更明显,各指标改善情况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红桃抗乳腺增生胶囊具有明显的抑制乳腺增生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对壮药红桃抗乳腺增生胶囊进行药效学研究。方法:建立大鼠乳腺增生模型,观察壮药红桃抗乳腺增生胶囊的治疗效果。结果:壮药红桃抗乳腺增生胶囊能明显降低大鼠的乳头高度,缩小增生的乳腺腺泡体积,减轻导管扩张程度,减少分泌现象,各指标改善情况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药红桃抗乳腺增生胶囊具有一定的抑制乳腺增生作用。
关键词:壮药,红桃抗乳腺增生胶囊,乳腺增生,药效
参考文献
[1]陈奇.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78.
男性乳腺增生的护理体会 篇5
1 临床资料
10例男性乳腺增生患者中, 少年组3例, 青壮年组5例, 老年组2例, 年龄14~60岁。乳房发育呈双侧对称或不对称, 也有呈单侧发育者 (左侧比右侧多见) , 其乳房发育表现大小不一, 两乳常可见不对称性或对称性隆起。仅在乳晕皮下可触及扁平圆形结节, 质地较硬韧, 边缘清楚, 整齐, 活动度好, 与皮肤无粘连, 肿块位于与乳头呈同心圆位置的6例。发育的乳腺边缘不清呈弥漫性增生, 与周围乳腺组织融合在一起, 乳晕下也无明显的结节触及, 大者可逐渐隆起如女性乳房大小的4例。10例病人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 均痊愈出院, 效果良好。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男性乳房肥大患者均有较强的自卑感, 再加上住入医院, 心理状态就不同于正常人。患者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反应, 同时又因面对陌生的环境, 使个人的平时生活习惯、嗜好都不同程度受到约束, 为此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因客观条件所带来的不良心理反应就显得极为重要。渴望能通过手术解除躯体的受累和精神的压抑, 对手术效果抱有极大的希望, 术前进行心理问卷调查, 一些患者对手术有过强的恐惧感。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交流, 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 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手术。主动向患者介绍科室的医疗护理情况和技术水平, 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得到患者信任, 使患者产生安全感, 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恐惧心理, 积极主动配合手术治疗。也可动员患者的亲友做安抚工作。应选择患者最信赖且对患者最具影响作用的人来陪伴。陪护者要同医护人员步调一致, 谈病情及预后要说法一致, 说话要慎重, 不应有暗示性, 主要从细节的照顾上来体现亲情、爱护与鼓励, 从而坚定患者重新生活的信心[2]。
2.2 伤口护理
对患者伤口要评估, 详细病情和伤口情况, 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密切观察患者伤口的分泌物、渗出物、伤口渗液的气味, 观察其性质并判断细菌的种类, 必要时做细菌培养。 (1) 控制伤口感染:密切观察患者伤口局部红、肿、热、痛及气味情况, 伤口局部应清创, 伤口引流通畅, 细菌培养结果, 遵医嘱静脉输注抗生素, 防止炎症扩散。 (2) 清理伤口:伤口情况清理, 清除伤口内异物和坏死组织, 用盐水冲洗, 然后用清创性敷料至基底层变为肉芽组织, 清创性敷料可活化自体溶解过程。 (3) 伤口湿润:伤口湿润可维持细胞活动所必需的、最适宜的湿润环境。 (4) 更换敷料:更换时以渗液的多少而定, 次换药时伤口内无渗液滞留为标准。填充敷料要注意松紧度, 过紧会引流和血供, 过松则使敷料与基底地接触, 降低敷料效用[3]。 (5) 注意观察乳头乳晕的血运:术后密切观察乳头乳晕血运情况, 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如术后患者乳晕边缘出现黑紫, 给予溃疡油纱换药1周后表皮脱落, 自行愈合。引流管一般于术后3~4d拔除, 拔管前清除引流壶里引流液1次/d, 保持引流管的负压状态及引流管通畅。
2.3 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饮食, 利于切口的愈合。如摄入过高的脂肪和动物蛋白以及饮食无节制都会刺激乳房腺体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肯定要戒酒。不要吃发的东西, 如:牛肉、羊肉、狗肉、公鸡、连鱼、竹笋、椿叶、酸菜等。
2.4 出院指导
出院指导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帮助患者认识和预防疾病、促进和恢复健康起到一定的作用[4]。在护理及治疗中, 向患者宣教康复知识, 包括合理饮食、功能锻炼及切口的保护等。如嘱患者加强营养, 宜食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类食物, 如牛奶、鱼、虾、蛋、瘦肉类, 多食芹菜、菠菜、胡萝卜, 忌食高脂饮食, 如肥肉、动物内脏等。禁止做剧烈运动, 必要时术后1个月内穿弹力背心, 拆线后7d, 切口涂擦康瑞保3~6个月, 预防瘢痕增生。告知患者术后3个月复诊。
3 体会
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心理状态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制定不同的护理措施。患者的心理状态, 其情绪性的心理护理, 使其身心愉快接受治疗和护理, 早日康复回归社会。作为一名护士, 就要掌握各种不同的心理治疗技巧和方法。同时要有良好的医风医德, 治疗技术, 娴熟护理操作规程, 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及真诚的关心帮助, 以取得患者的信任, 激发患者的内在积极因素, 取得配合治疗, 争取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鹏.男性乳腺发育与激素及雌孕激素受体之间关系的临床[J].普通外科杂志, 2001, 15 (3) :161.
[2]陈紫瀛.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149.
[3]彭瑛.伤口的观察与评估[J].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3) :945-947.
乳腺增生的常用药物分析 篇6
关键词:乳腺增生,药物治疗,三苯氧胺,平消胶囊,乳癖消,乳康片
乳腺增生症常见于30~50岁妇女, 是中年妇女最常见的乳腺疾病, 青春期及绝经后则少见[1]。该病本质上是一种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正常结构的紊乱, 因其病理形态多样, 包括乳房常见的主要良性过程:疼痛和结节、导管扩张、导管周围乳腺炎和上皮增生, 固命名不统一。国外多称纤维囊性乳腺病, 国内多称乳腺增生症, WHO统称良性乳腺结构不良。现对我院180例乳腺增生患者进行常用药物情况调查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对我院在乳腺保健门诊就诊及住院的180例乳腺增生患者年龄在25~4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8岁, 已婚已育, 月经规则, 病程0.5~8年。
1.2 临床诊断
可触及多发性大小不等质韧囊性肿块, 月经前较月经后明显。肿块伴月经前疼痛或轻触痛 (以下均称疼痛) , 月经后减轻或消失。红外线透照见血管增多增粗, 局限性灰度改变。据以上临床特点, 参照《乳腺疾病诊治》[2]的诊断标准可初步诊断为囊性增生症。
1.3 药物类型
45例服用乳癖消片每次5片, 每日3次;45例服用乳康片每次2片, 每日3次;45例服用平消胶囊, 每次4~6粒, 1d3次, (经期停药) 45例服用三苯氧胺每次10mg, 每日2次 (服乳康片及三苯氧胺者于月经期及月经后5d内不用药) 。上述药物连服6~8周不见好转者视为无效, 显效后即可缓慢停药, 有好转者继续服药达3个月。
1.4 疗效评价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疼痛消失, 触诊肿块消失, 停药3个月不复发;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乳房肿块缩小达50%或以上。有效:乳房肿块缩小达30%或以上,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者;无效:用药满疗程后乳房肿块无缩小或继续增大, 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者。
1.5 方法
180例乳腺增生患者进行上述4类药物口服后, 给予分别疗效评价及分析。
1.6 药物不良反应
部分病人用药后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月经提前、月经减少或月经推迟、白带增多等用药后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对180例乳腺增生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后疗效评价 (表1)
总有效率为78.3%, 无效为21.7%, 前3种药物有效率明显差与三苯氧胺。
2.2 用药后不良反应
服乳癖消45例患者, 3例早期服药后出现轻微的食欲不振, 未停药物自行好转;服乳康片患者, 4例早期服药后出现食欲不振, 1例恶心、呕吐, 仅见1例月经提前, 未停药物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服平消胶囊患者, 2例月经提前, 1例月经减少或月经推迟;服三苯氧胺患者, 5例月经减少或月经推迟, 1例停经达2~3个月, 停药后自然恢复。3例白带增多, 对该3例行妇检未见宫颈炎及阴道炎, 另有1例服药第3天开始出现头痛、水肿, 停药后即消失。
3 讨论
乳腺增生症患者病程短则数月, 长则10余年, 无论是内分泌治疗, 还是选用无明显调节性激素水平的中成药治疗, 虽然有时可获得一个暂时的稳定静止期, 但多易反复复发, 而经过一定时期或到一定年龄则可趋于稳定痊愈。1972年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定名为“乳腺增生症”[2]。确切病因目前尚无一致定论, 但多数人认为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 主要是卵巢内分泌失衡, 雌激素、孕激素水平不协调, 最终造成乳腺导管上皮和纤维组织不同程度的增生和/或末梢腺管、腺泡形成囊肿。近年又研究发现催乳素、甲基黄嘌呤物与乳腺增生有一定的相关性[3]。另外, 乳腺组织学异常, 体内必需脂肪酸的缺乏以及精神因素等均为乳腺增生症可能产生的相关因素。
乳腺增生症的自觉症状往往与病情的发展不一致, 定期的乳房检查和规律的药物治疗对控制治疗的预防并发症发生致关重要。所以, 在乳腺增生症的治疗过程中, 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治疗, 在自己信任的医院或专科医生处相对稳定地治疗一段时间, 不要频繁更换。在治疗的过程中, 还需配合定期的复诊, 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作息, 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能够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 进而达到提高广大妇女健康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祥德, 董守义.乳腺疾病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20~222.
[2]顾海琳.中医药周期疗法治疗乳癖60例[J].广西中医药, 2001, 24 (1) :29.
乳腺实性增生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来自我院住院手术切除的乳腺实性乳头状癌标本4例,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制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及光镜观察。年龄33岁~67岁,平均年龄53.7岁;其中表现为乳头溢血1例,余均为体检发现乳腺肿块;肿瘤位于左侧3例,位于右侧1例;4例患者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其中1例患者见腋窝淋巴结转移。
1.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采用EnVision法,所用一抗ER、PR、C-erBb-2、Ki-67、Syn、CgA、CK5/6、SMA、P63均购自北京中衫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结果判断
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信号呈棕黄色,ER、PR、Ki-67、P63为细胞核阳性;Syn、CgA、CK5/6、SMA为细胞质阳性;C-erBb-2为细胞膜阳性。Ki-67阳性指数:随机取10个高倍镜视野(400×),每个视野下计数100个肿瘤细胞,阳性细胞百分比的平均值为阳性指数。以PBS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以不同抗体所对应的阳性切片作为阳性对照。
2结果
2.1病理学检查
2.1.1大体形态
4例肿瘤最大直径从1.0 cm~2.2 cm,肿瘤与周围乳腺组织界限清楚,切面灰红、灰白,质地脆嫩。
2.1.2镜下形态
低倍镜下,肿瘤呈多结节状、巢状,界限尚清,周围见厚的纤维间隔分隔(见封二图1)。高倍镜下,肿瘤巢内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轴心周围细胞成栅栏状或围绕血管呈菊形团结构(见封二图2)。高倍镜下,肿瘤细胞卵圆形、多边形,形态较一致伴轻度异型。胞浆量中等,嗜酸,可见细胞内、外黏液(见封二图3),部分细胞呈印戒样。瘤细胞核小,核分裂象少见。
2.1.3免疫组化
4例SPC均表现为ER、PR(>50%的肿瘤细胞)、神经内分泌标记(Syn、Cg A)阳性表达(见封二图4、图5);CK5/6、SMA、P63瘤巢周围肌上皮散在阳性表达或不表达,乳头轴心肌上皮见阳性表达;Ki-67均为低表达(平均阳性指数2%)(见封二图6);C-erBb-2均为阴性。
2.1.4病理诊断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
2.1.5随访
4例患者术后分别随访40个月、36个月、22个月、18个月,均健在,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
3讨论
SPC作为一个独特的实体肿瘤在2012版乳腺WHO分类中被单独列出,但对其的研究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5年,Cross详细描述了内分泌型导管原位癌[1],Rosen首先提出了乳头状癌实体变型的命名[2],1995年Maluf提出了乳腺实体型导管内乳头状癌[3]。在2003年版乳腺WHO中将SPC列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一种变异型。在2012新的WHO分类中,将SPC作为乳头状病变中独立肿瘤类型,分为原位SPC和SPC伴侵袭生长,或许因此不再强调其属于导管内肿瘤。
SPC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癌组织类型,占乳腺癌比例不足1%[4]。老年女性多见[5],但也可以发生于年轻患者。Yamada等[6]曾报道过31岁的SPC病例。文献报道20%~25%患者有乳头溢血[3]。患者从乳腺钼靶检测异常到发现明显的肿块都可见。本组4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3.7岁,1例患者发病年龄36岁,1例见乳头溢血,均与文献报道相符。
低倍镜下,肿瘤形成多种形式受限的细胞巢,包括:(1)紧密排列的膨胀的实性细胞巢。(2)彼此相连的圆形的“导管样”结构。(3)“地图样分布”的形态。这些结构嵌入在增厚的纤维间质中,由于被纤维组织包绕,使得这些细胞巢表现为非侵袭的形态。但免疫组化证实,它们一般缺少外围的肌上皮。有肌上皮围绕的病灶应该被看作是乳腺导管内原位癌。严格区分SPC是原位病变还是侵袭性病变是有困难的,如果浸润不明确,肿瘤应该被看作是原位癌;然而,表现为“地图”状,具有更多的锯齿和不规则边缘,同时缺乏肌上皮细胞的肿瘤,可能被一些专家认为是侵袭性疾病的形态。准确区分实性乳头状癌是原位病变或是浸润性病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某些膨胀性生长的结节,但周围缺乏肌上皮时应该如何准确分类目前尚存在争议[7,8]。个人认为以下形态可以作为明确浸润标志:(1)单个细胞或簇状细胞巢浸润伴间质反应(见封二图7)。(2)神经侵犯及脂肪侵犯(见封二图8)。(3)细胞外黏液浸润间质。本组有1例患者见浸润性生长行为,其腋窝淋巴结内可见肿瘤转移(见封二图9)。
SPC肿瘤巢内的细胞一般表现为密集的、均一形态的增生,缺乏明显的分支状乳头和筛状结构,乳头血管轴心常表现为微小的,几乎察觉不到的血管,以至低倍镜下呈实性细胞团的错觉。可能在2003版中实性神经内分泌癌肿瘤巢中存在一些被忽略的微小血管,或许其现应归入SPC。肿瘤细胞可见类似良性导管增生的“流水样”形态,细胞内外黏液是诊断SPC的重要形态特征,但对于其是否是诊断必须,尚有争议[3,9]。有的明显纤维血管轴心内含有玻璃样变的胶原,这些常常被栅栏状排列的细胞围绕,形成假菊形团结构。肿瘤细胞具有深染的细胞核,瘤细胞为多边形,也可见梭形,胞浆量中等,呈细颗粒状,有时可见印戒样细胞形态,核分裂象可见,但数量稀少,常可见到肿瘤细胞向邻近导管的派杰样扩散。
免疫组化证实肿瘤有神经内分泌分化,至少一半的病例可见Syn和(或)CgA的表达,肿瘤细胞激素受体阳性,C-erBb-2阴性,Ki-67指数低。本组4例均弥散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Syn、CgA),神经内分泌标记的表达对肿瘤的诊断至关重要,虽然Syn、CgA的表达不是必需的,但笔者认为诊断SPC往往至少需要一种以上神经内分泌标记大于50%的肿瘤细胞阳性表达。Tan等[10]曾报道过1例肿瘤细胞不表达CgA、Syn,但电镜下仍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的SPC病例,表明CgA、Syn阴性的SPC仍可能有神经内分泌分化。本组肿瘤细胞不表达CK5/6、P63、SMA,肌上皮标记多表达于乳头轴心肌上皮,而癌巢周围偶见表达或不表达。C-erBb-2阴性,Ki-67指数偏低提示SPC具有惰性的生物学行为。
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较少,有研究表明其与b型黏液癌有关[11]。在组织形态学上,SPC需要与导管内普通型增生、伴普通型增生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原位癌、腺泡型小叶癌、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癌等相鉴别:(1)导管内普通型增生:如小导管内增生的细胞团充填全部管腔,且见乳头结构时易与SPC混淆,但其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分布不均,无明显异型,且增生的细胞不改变导管结构,其内乳头短直,无分支。(2)伴普通型增生的导管内乳头状瘤:表现为导管扩张,内见上皮增生呈实性外观,在增生的细胞间可见分支状乳头,但其增生的细胞为分化不明的细胞,导管型细胞和肌上皮细胞,免疫组化表现为CK5/6、34βE12、CK8/18阳性,神经内分泌标记(Syn、CgA)阴性。导管壁及乳头周肌上皮连续可见。(3)导管原位癌:特别是低级别的筛状型和实体型导管原位癌,表现为多个相邻导管的膨胀,单一性一致的细胞增生,其内不见乳头结构,细胞巢内腺上皮标记弥散阳性而神经内分泌标记阴性。(4)腺泡型小叶癌:也可以表现为实体状的生长方式,细胞团周围可见不规则的黏液样细胞,但腺泡是由被纤维间质分割的细胞团组成,这些细胞团往往由数十个细胞聚集,且其内不见纤维血管,也无神经内分泌标记表达。(5)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癌,其他部位转移至乳腺的神经内分泌癌如呈实性巢团状生长方式需与SPC鉴别,前者一般没有纤维血管轴心,且乳腺源性标志物Mammaglobin,GCDFP15等一般不表达。
当浸润不明确时,SPC的肿瘤分期与导管原位癌相同,此期患者一般行乳腺单纯切除或区段切除,术后无需进一步治疗;如果SPC伴有浸润时,一般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是否补充治疗需根据肿瘤分期。无明确浸润的SPC一般预后良好[12];伴有浸润性癌的SPC可以出现局部复发,但少见[5]。本组有1例患者镜下可见明显的浸润生长,且伴有腋下淋巴结肿瘤转移,但随访至今未见肿瘤复发,表明SPC具有良好的预后。
参考文献
[1]Cross AS,Azzopardi JG,Krausz T,et al.A morphological and immunocyto chemical study of a distinctive variant of ductal carcinoma in-situ of the breast[J].Histopathology,1985,9(1):21-37.
[2]Rose PP,Oberman HA.Tumors of the mammary gland(atlas of tumor pathology 3rd series)[M].Washington DC:American Registry of Pathology,1994:65-78.
[3]Maluf HM,Koerner FC.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A form of intraductal carcinoma with endocrine differentiation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mucinous carcinoma[J].Am J Surg Pathol,1995,19(11):1237-1244.
[4]Rakha EA,Gandhi N,Climent F,etal.Encapsulated papillarycarcinomaof the breast:an invasive tumor with excellent prognosis[J].Am J Surg Pathol,2011,35(8):1093-1103.
[5]Nassar H,Qureshi H,Adsay NV,et al.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and associated invasive carcinomas[J].Am J Surg Pathol,2006,30(4):501-507.
[6]Yamada M,Otsuki Y,Shimizu S,et al.Cytological study of 20 cases of solid-papi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J].Diagn Cytopathol,2007,35(7):417-422.
[7]Saremian J,Rosa MSolid.Papilary Carcinomaof the Breast:A Pathologicaly and Clinicaly Distinct Breast Tumor[J].Arch Pathol Lab Med,2012,136(10):1308-1311.
[8]Tsang WY,Chan JK.Endocrine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E-DCIS)of the breast:a form of low-grade DCIS with distinctive clinicopathologic and biologic characteristics[J].Am J Surg Pathol,1996,20(8):921-943.
[9]魏兵,步宏,陈卉,等.乳腺实体型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研究[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10):589-593.
[10]Tan PH,Lui GG,Chiang G,et al.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spindle cells:a potential diagnostic pitfall in the evaluation of breast lesions[J].Histopathology,2004,45(4):343-351.
[11]Weigelt B,Geyer FC,Horlings HM,et al.Mucinousand neuroendocrine breast carcinomas are transcriptionally distinct from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s of no special type[J].Mod Pathol,2009,22(11):1401-1414.
乳腺实性增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0月深圳市福田区乳腺癌筛查对象中乳腺肿瘤患者200例为观察组, 其中有1处病灶者171例, 占85.5%。2处病灶29例, 占14.5%, 病灶范围0.4 cm×0.8 cm~12 cm×8 cm;年龄30~65岁, 平均 (45.28±2.64) 岁;受教育年限 (13.45±1.09) 年。纳入标准: (1) 均经高频彩超确诊为乳腺肿瘤; (2) 均为女性患者; (3) 入组患者均签属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其他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精神障碍; (3) 合并心、肝、肾、脑、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 (4) 严重躯体疾病, 如感染、糖尿病、高血压等。同时抽取200例体检正常的健康女性为对照组, 年龄33~55岁, 平均 (45.71±2.59) 岁, 受教育年限 (13.56±0.87) 年, 均知情同意, 且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使用安装了Microsoft Access软件格式问卷的笔记本电脑, 按照问卷的内容向患者进行提问, 包括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及其职业, 根据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进行职业分类, 对比分析两组职业。参考文献, 采用艾森克理论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人格分型, 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问卷 (Minnesota Muh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 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人格特质评估。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SPSS 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 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职业分布比较
对两组职业因素进行单因卡方检验, 结果显示:电子工人、化工工人、塑料加工工人、教师及个体户有患乳腺实性肿物疾病的倾向 (OR值均大于1.0, P<0.05) ;而工艺美术设计人员、会计、护士、机关事业人员及待业对患乳腺实性肿物疾病具有保护作用 (OR值均小于1.0, P<0.05) , 见表1。
例
2.2 两组人格分型比较
观察组人格不稳定型为59.0% (118/200) , 稳定型为41.0% (82/200) ;对照组人格不稳定型为45.5% (91/200) , 稳定型为54.5% (109/20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305, P<0.05) 。观察组患者疑病症、抑郁症、歇斯底里、精神病态偏倚、精神衰弱、轻躁狂及社会内向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结果见表2。
3 讨论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 职业环境是人类环境中重要组成部分, 自1895年德国Rehn报道染料工人比普通人群膀胱癌发病率以来, 职业暴露与癌症之间关系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当所从事的职业长期暴露于有害环境因素中, 其长期综合性地作用于人体会诱发疾病的发生, 而有关职业与乳腺增生症、食管癌、不育等疾病的相关性也相继被报道[7]。人格是一个个体持久、稳定的心理特征之总和, 自英国Kissen首先指出了肺癌患者大多具有某些特殊的性格, 国内研究无论是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还是回顾性研究均认为人格对疾病的发生起着一定的作用[8,9,10], 同时, 随着行为医学、心身医学与健康心理学的不断发展, 患者的职业暴露及人格特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过程中所起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分
卵泡生成激素 (FSH) 和黄体生成激素 (LH) 是女性性器官生长发育的重要调控激素, 而其水平异常变化, 会导致雌激素水平异常, 而乳腺作为女性性腺内分泌轴的靶器官之一, 内分泌失调容易诱发乳腺实性肿物的发生。研究表明, 神经精神因素等均可使人体的内环境发生改变, 从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11,12], 因此, 乳腺实性肿块不仅是生理疾病, 其发病也受社会心理因素影响, 患者表现出焦躁、偏执、抑郁或其他不良情绪, 不仅会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也会影响患者的疾病的发生发展。此外, 有文献报道, 抑郁症及焦虑情绪均和乳腺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患者的不稳定人格如情绪波动较大也会加大乳腺癌发生的风险, 异常的精神病态包括多疑、精神分裂、精神衰弱和癔症等人格特征也会增加乳腺癌发病的几率[13,14]。乳腺高危人群也存在一定的人格特征如社会内向型, 表现为社会交际比较被动, 生活圈子相对较小, 情感压抑缺少不良情绪的疏松渠道。
本组研究发现, 电子工人、化工工人、塑料加工工人、教师及个体户有患乳腺实性肿物疾病的倾向 (OR值均大于1.0, P<0.05) ;而工艺美术设计人员、会计、护士、机关事业人员及待业对患乳腺实性肿物疾病具有保护作用 (OR值均小于1.0, P<0.05) , 考虑是由于电子工人、化工工人、塑料加工工人长时间暴露于含有危害物质的环境中, 而教师及个体户由于长期劳累也会导致内分泌失调, 进而诱发疾病, 因此, 上述职业场所中人员的减少及劳动强度的改善将有助于减少职业因素对乳腺实性肿物发生所起到的作用[15,16]。人格分型研究发现, 观察组人格不稳定型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人格不稳定型患者为乳腺肿瘤的高发人群, 此外, 观察组患者疑病症、抑郁症、歇斯底里、精神病态偏倚、精神衰弱、轻躁狂及社会内向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疑病、抑郁等人格程度高人群易患乳腺实性肿物, 临床上要加强此类人群的心理支持。值得一提的是, 本研究发现, 关于职业因素及人格筛查乳腺肿瘤的工作目前尚为初步探讨阶段, 且本组研究样本量较小, 为本院单中心研究, 因此, 尚需临床上进一步研究探讨。
综上所述, 从事电子、化工、塑料加工、教师职业及个体户, 及抑郁、歇斯底里、精神病态偏倚、精神衰弱、轻躁等人格特质容易诱发乳腺实性肿物, 建议采取积极的职业防护及心理支持, 降低其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实性肿物患者的职业分布及人格分型, 为其病因研究、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0月福田区乳腺肿瘤患者200例为观察组, 同时抽取200例体检正常的健康女性为对照组。通过问卷方式收集患者基本情况及职业, 对受访者职业进行分类并进行对照分析;应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问卷, 对两组患者人格分型进行比较。结果:电子工人、化工工人、塑料加工工人、教师及个体户有患乳腺实性肿物疾病的倾向 (OR值均大于1.0, P<0.05) ;而工艺美术设计人员、会计、护士、机关事业人员及待业对患乳腺实性肿物疾病具有保护作用 (OR值均小于1.0, P<0.05) 。观察组人格不稳定型为59.0% (118/200) , 稳定型为41.0% (82/200) ;对照组人格不稳定型为45.5% (91/200) , 稳定型为54.5% (109/200)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字2=7.305, P<0.05) 。观察组患者疑病症、抑郁症、歇斯底里、精神病态偏倚、精神衰弱、轻躁狂及社会内向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从事电子、化工、塑料加工、教师职业及个体户, 及抑郁、歇斯底里、精神病态偏倚、精神衰弱、轻躁等人格特质容易诱发乳腺实性肿物, 建议采取积极的职业防护及心理支持, 降低其影响。
乳腺实性增生 篇9
1 超声诊断乳腺增生的误区及乳腺增殖期超声表现
乳腺小叶增生超声表现常被描述为:腺体组织增厚、变粗,小叶间纤维组织结构紊乱,轮廓不清,境界模糊,典型时腺体层可表现为“豹纹征”或“斑马征”。目前超声医师所诊断的乳腺增生大多指病理上乳腺小叶增生或微囊型囊性增生。
然而乳腺增生的超声诊断标准却很难统一,首先乳腺发育跟年龄的关系很密切,不同年龄的乳腺不但腺体厚度不同,而且腺体组织成分比例也不同,中央区和边缘区也不尽相同;其次还受到激素水平的干扰,包括生活水平的不同及生理阶段的不同,比如怀孕期、哺乳期、长期食用保健品等;再次,乳腺小叶增生的声像图变化不尽相同,有的以腺体厚度为主,有的以小叶增多为主,还有的以小叶分布不均为主。乳腺增生的患者基本上都是体检发现或乳腺疼痛就诊发现,一样的超声表现,症状不同;症状相似超声显示有所不同,也是困扰医生的原因。
超声如何去诊断乳腺增生,众说纷纭。单纯依据腺体组织结构紊乱等下结论主观性太大。有人便依据临床症状去下诊断的,如有典型临床表现的就算没有超声上的典型表现也下乳腺增生。有测量腺体厚度和乳腺导管宽度的,依据腺体厚超过2.0cm;导管宽度超过0.2cm为标准。对于这两种笔者认为不妥,完全依靠临床症状做诊断,影像学作用丧失;就算病理上开始出现增生,但超声上可以未有表现,是不是增生这个要让临床医生从临床症状诊断,而影像诊断还是要依据影像的客观图像。单纯依据腺体厚度及导管宽度去定义增生的没有注意个体差异及月经周期乳腺组织结构自身的改变。乳腺的发育人各有异,乳腺厚,不代表有增生,乳腺薄,也不代表没增生;而乳腺导管增宽可能是月经周期乳腺组织自身的变化,在增殖期乳腺导管延伸,管腔扩大。另外乳管内径粗细不等,,外区0.05~0.3cm,平均(0.19±0.067)mm,中心区输乳窦最粗0.6cm,平均0.325cm±0.12mm。腺管长约1.3~4.0cm,<3.0cm占34.8%,>3.1cm占65.2%,平均(3.0±0.9)cm,间质型乳腺发育差者长仅0.4~0.6cm[1]。不注意个体差异的诊断会使得过度诊断。根据月经周期我们把卵泡期和黄体期简称为增殖期,此期的乳腺基质密度是逐渐增加,导管管腔也是逐渐开放的,声像图表现是乳腺腺体组织增厚、变粗。增殖期乳腺和月经第6、7天或月经干净后几天内乳腺的声像图变化也是明显的,不要把增殖期乳腺正常的变化当成乳腺增生。增生期不同于增殖期,增生常指的是病理状态,而增殖期是正常的生理周期。笔者观察比较过10余例处女月经开始后第7天和增殖期乳腺的超声图像,声像图有明显区别,另对10多例曾被诊断为乳腺增生的病人让她月经第7天来复查,原来扩张的乳腺导管及腺泡不再明显,这也都是符合月经周期中乳腺组织学变化的。因此如果在增殖期看到乳腺有增生表现应该在月经开始后第7天再次观察给与确认,如果乳腺小叶及导管此时不在出现扩张的表现,乳腺增生的结论是不该下的。那此前的结论给予“符合增殖期乳腺声像图表现”更为合适。
对于乳腺增生的超声诊断还有些其他的观点:如判断是否增生增添了按年龄的因素,如有超声表现腺体组织增厚、变粗,结构紊乱,回声不均匀,或呈大小不一的低回声与粗大的稍高回声斑块相间,构成“豹纹征”改变,无囊性和实性结节的。20岁前和绝经后10年的尽量不下乳腺增生的诊断,20岁前就下了乳腺增生的诊断,那么可能要带乳腺增生的“帽子”一辈子。绝经后雌激素分泌减少,腺体萎缩变薄,脂肪增多,此时也可看到大小不一的低回声与粗大的稍高回声斑块相间的超声表现,但这很可能是腺体萎缩脂肪填充所致,当然也可能是乳腺小叶扩大和腺泡增生的,而这和服用营养品、夫妻生活和谐或有相关性。还有学者提出以乳腺结构不良来代替乳腺增生的诊断,但并没能获得更多的认可,不少学者认为提出乳腺结构不良不能确切的反应本病的实质和形态变化,因为本病的本质是乳腺主质和间质增生性病变。还有人提出慎下乳腺增生的诊断,认为临床上更关心的是有无占位性病变[2]。更多的人对诊断乳腺增生是带有了感情色彩,怎么算增生确也成了模糊含混的概念。
2 讨论
而乳腺增生是否客观存在呢?我对此也有过疑惑。因为早期的一些超声诊断及病理学书籍中均提及过乳腺增生是相当普遍的表现,尸检中有近90%的女性有乳腺组织增生。那么假想一下这些尸检组织学报告是不是绝大部分都是在女性乳腺还处于增殖期来进行判断的呢?增殖期乳腺和乳腺小叶增生的组织学区别又有多少呢?乳腺增殖期超声表现和乳腺小叶增生超声表现如何区分?病理对于乳腺增生症的分型尚未完全统一,诊断单纯小叶增生确也存在主观性,对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病理关注的是更有意义的囊性增生症、腺病、纤维腺病和放射状疤痕等。而新近的超声专业书籍中已不再提及乳腺小叶增生的超声诊断,《超声医学》第五版根据乳腺质地分为了间质型、中间型、导管型,从而也说明根据乳腺腺体厚度和导管宽度来判断乳腺增生是不合理的。其新的BI-RADS(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分级诊断标准在国内已被广泛接受,它的使用也使得超声诊断乳腺疾患更为简单合理。
至此我们已没必要纠结于乳腺增殖期超声表现和乳腺小叶增生超声表现的区别,了解乳腺腺体组织周期性的变化,不再盲目诊断乳腺增生,推广使用BI-RADS分级诊断标准,这些是我们超声工作者更应当注意的事情。
摘要:近年来超声医师诊断乳腺增生的病例颇多,而对于如何才算乳腺增生存在较大主观意愿,缺乏统一客观标准。增生病变组织形态学改变复杂多样,命名繁多,病理分型中的小叶增生超声诊断主观性最大。在月经周期中乳腺小叶有不同的变化,我们可以简单分成了增殖期和月经期。增殖期乳腺小叶逐渐扩大,腺泡增生肥大。月经期导管系统逐渐减少,周期第28天上皮细胞凋亡数达最多。乳腺增殖期超声图像和乳腺增生图像是否存在明显区别,是否我们存在把增殖期乳腺报成乳腺增生?了解到乳腺周期性组织学变化对我们是否诊断乳腺增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超声,乳腺增生,乳腺增殖期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3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