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通用4篇)
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 篇1
美国近30年前的两个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表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早期进行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是目前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丧失的主要方法[1,2]。传统的长脉冲单点激光,激光能量高、热损伤大,患者疼痛明显,激光后产生诸如脉络膜脱离、渗出性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等副作用和/或并发症[3,4,5,6],因此,需要分3~4次完成全视网膜光凝[7]。为了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了低强度光凝的概念[8,9],多点扫描模式激光就是其中一种。笔者的前期研究也已证实低强度离心式光凝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全视网膜光凝方法[10,11]。本研究主要探讨一次性离心式低强度光凝完成全视网膜光凝对视功能长期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2014年10月期间初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眼底检查、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确立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的诊断[12],并接受PRP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共114例(114只眼,每例患者选取1眼,双眼患者选取第1只术眼纳入)。年龄34~72岁,平均(54.21±9.23)岁;病程1~21年,平均(6.32±2.34)年;男59例59只眼,女55例55只眼。随机分为离心式全视网膜光凝(centrifugal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group,CPRP)组,58例58只眼,和分次模式完成全视网膜光凝(multiple-step style 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MSPRP)组,56例56只眼。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眼科医生行PRP。CPRP组采用离心式PRP[11]方法进行治疗。应用Volk OMRA-S全视网膜镜(视野范围:后极部,90°),行黄斑C型光凝,联合黄斑区微动脉瘤封闭;然后应用Volk PRP-165全视网膜镜(视野范围:全视网膜)行自赤道部及上下方远周边的离心发散式全视网膜光凝,一次完成全部视网膜光凝。MSPRP组采取传统光凝方法[10],单点分象限光凝,分别为鼻下、颞下、颞上、鼻上四个象限,每周完成1个象限,分4周完成全部全视网膜光凝。
1.2.1 治疗范围
除视乳头及黄斑区外的其余视网膜,包括视盘上、下、鼻侧缘外各1~1.5 DD,颞侧上下各达上下血管弓及黄斑区颞侧1~1.5 DD外,尽量到达术者所见的远周边视网膜。
1.2.2 激光参数
光斑大小200μm;曝光时间:多点模式20~30 ms,单点模式100~300 ms;间隔1个光斑;光斑程度:治疗的光凝斑达到Ⅲ级光斑[13]。
1.2.3 光斑数
CPRP组:应用多点光斑离心式扫描一次完成全部视网膜光凝,光斑总数不少于1500;MSPRP组:光凝分4期完成,一次完成一个象限光凝,从颞下方象限开始,合并黄斑水肿的先行黄斑区光凝,间隔1周治疗1次,每期光斑数为300~500个,光斑总数不少于1500[14]。
1.3 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评价标准
CPRP组及MSPRP组均于第1次光凝前及随访结束时(18个月)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患者BC-VA。疗效评定标准[15]:视力提高2行或以上称为视力提高,下降2行或以上为下降,其他为稳定。治疗后视力稳定或提高者为治疗有效,以提高加稳定计算有效率。
1.4 视网膜病变进展评价标准
1.4.1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激光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行OCT检查CMT,评估黄斑结构的改变。
1.4.2 视网膜病变进展评价
18个月时在间接检眼镜下及FFA显示与激光治疗前相比,视网膜水肿、出血、渗出部分吸收或完全吸收为有效;视网膜出血增加、出现新生血管、光凝区以外出现新的NP区为病变加重;无上述改变为病变稳定。以有效加稳定计算有效率[16]。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 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视网膜光凝后不同时间点CMT改变的情况的数据资料差异比较均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由于CMT的数据资料经Mauchly球形性检验为P<0.05,不满足球形性假设,故需采用ε校正系数校正自由度。若CMT改变的情况组间整体比较有差异,继而对组间各时间点的比较采用独立两样本t检验。CPRP组与MSPRP组间患眼视力及FFA改善率的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激光相关参数分析
2.1.1 激光能量
视网膜上形成Ⅲ级光斑时CPRP组患者的激光治疗平均能量为(237.50±64.39)m W,能量波动范围为150~800 m W;MSPRP组患者的激光治疗平均能量为(339.21±122.47)m W,能量波动范围为180~500 m W;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3.50,P=0.00)。
2.1.2 能量密度
两组患者激光在视网膜上的平均能量分布,即能量密度(Energy,E),相应公式为:E=P×t/A,其中,P为功率(Power),t为曝光时间(time),A为激光覆盖面积(A=πr2,r为光斑半径)[14]。两组能量密度均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CPRP组能量密度为(0.41±0.12)(m W×ms/μm2),MSPRP组能量密度为(2.35±0.61)(m W×ms/μm2),两组能量密度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34,P=0.00)。
2.1.3 光斑数量
两组患者全视网膜光凝总光斑数量均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CPRP组平均光斑数为(1962.13±530.13)点,MSPRP组平均光斑数为(2102.42±299.49)点,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81,P>0.05)。
2.2 最佳矫正视力情况
CPRP组视力较治疗前比较,提高40只眼,稳定10只眼,下降8只眼。MSPRP组视力较治疗前比较,提高35只眼,稳定12只眼,下降9只眼。两组治疗有效率CPRP组为86.2%,MSPRP组为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P=0.702>0.05)。见图1。
2.3 视网膜病变评价指标
2.3.1 黄斑中心凹厚度
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CMT改变情况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2,P<0.05)。治疗前CPRP组CMT值为(216.68±23.45)μm,MSPRP组CMT值为(213.89±23.45)μm,两组CM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CPRP组CMT值为(198.16±11.02)μm,MSPRP组为(208.38±34.81)μ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P<0.05)。说明无论是CPRP还是MSPRP均可有效减轻黄斑水肿,但CPRP组CMT值更低,可以更有效控制黄斑水肿。第18个月时,MSPRP组复发视网膜黄斑水肿率较高,CMT值为(210.36±3.56)μm,而CPRP组CMT值在第18个月时仍然比较稳定,为(197.5±8.13)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0,P<0.05)。说明CPRP较MSPRP组可以远期更好地控制黄斑水肿。见图2。
两组比较,*P<0.05
2.3.2 视网膜病变进展控制情况比较
治疗后18个月随访FFA,CPRP组有效控制43只眼,稳定14只眼;MSPRP有效控制41只眼,稳定14只眼;两组各有1例新增的NP区和视网膜血管微动脉瘤,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2%及98.2%。随访期间无明显黄斑区血管渗漏、视网膜内出血和视网膜下出血、脉络膜脱离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见图3。
3 讨论
完善的糖尿病PRP应达到如下效果: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得到有效控制,黄斑水肿得到良好控制,光斑均匀,疏密得当,激光色素瘢痕轻淡适中,无明显视野损害[15]。传统激光器所发射的激光均为单点激光,脉冲能量大,靶组织吸收后,产生短时高温效应,热量通过纵向和横向方式向周边组织传导,造成脉络膜和视网膜的凝固性坏死,在视网膜上产生的激光凝固斑随着时间的延长形成的损伤也随之扩大[16],常导致黄斑水肿、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下纤维增生以及视力下降和视野缩小等严重副作用。为了减少并发症的产生,需要分3~4次完成PRP。许多患者在等待再次激光治疗期间出现了疾病的快速进展,甚至玻璃体出血无法完成激光治疗。CPRP采用多点扫描离心性光斑分布完成全视网膜光凝,多点激光模式可以发射出预先设定好点数、形状的激光短脉冲序列,可快速完成PRP[14,17,18]。同时减少激光过程中的疼痛反应以及更好地控制激光热效应的传导范围,使相应的激光光斑的能量密度较传统激光光凝明显降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损伤[18,19]。扫描方式选择离心式光凝方法[15],先行处理最影响视力的黄斑部位,可以有效减少激光后黄斑水肿的发生。研究表明,多点激光模式行黄斑区激光治疗黄斑水肿获得63%~89%的成功率,光凝后无明显黄斑区血管渗漏、视网膜内出血和视网膜下出血,亦无脉络膜脱离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20,21]。在本研究中CPRP一次完成视网膜光凝同样无类似严重并发症发生。
本研究激光基本参数的结果显示,达到有效治疗光斑时,CPRP组的总激光能量较MSPRP组高,CPRP组的能量密度较MSPRP组低,提示CPRP治疗DR时,视网膜的平均能量较低,符合低强度光凝的概念[14]。CPRP组的激光光斑数为(1962.13±530.13)点,而MSPRP组为(2102.42±299.49)点,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也可以看出多点模式激光光斑排列均匀,减少了无效光斑,不会出现传统激光5~7 d激光斑痕迹消失不宜定位的现象[15],从而相对减少光斑的总数量,增加了有效光斑的面积。
本研究视力预后和视网膜病变控制情况的研究结果显示:CPRP组和MSPRP组随访期视力、视网膜病变进展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说明一次完成全视网膜光凝并不会对患眼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及内核层造成过度损伤。两组的平均CMT在激光前后也未见明显变化,说明两种方法均可以控制黄斑水肿。以上结论与Muqit等[20]的观察结果一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18个月时,MSPRP组复发视网膜黄斑水肿率较高,平均(210.36±3.56)μm,而CPRP组CMT值在第18个月时仍然比较稳定,为(197.5±8.13)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0,P<0.05)。说明CPRP较MSPRP组可以远期更好的控制黄斑水肿。
本研究的缺陷在于没有纳入微视野这一评价黄斑功能的定量指标,视觉的形成包括中心视力及视野等复杂的评价治疗,本研究中CPRP组患者满意度及视觉舒适度主诉均较MSPRP组患者有更好的临床体验,却缺乏客观的量表评估,微视野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部分的缺陷;且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只针对NPDR患者,对于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其他缺血性视网膜疾病的患者治疗方面,多点扫描模式的预后是否优于单点扫描模式,还有待更大范围及更长时间的双盲、随机、多中心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摘要:目的 比较离心式全视网膜光凝(CPRP)与分次模式完成全视网膜光凝(MSPRP)治疗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长期预后情况。方法 采用病例系列研究,选择2013年8月2014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治疗的NPDR患者114例(114只眼),随机分为CPRP组(58例58只眼)和MSPRP组(56例56只眼),随访18个月。观察两组视力预后、激光能量密度、视网膜微动脉瘤消退、硬性渗出和棉絮斑消失、视网膜微血管异常、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等情况。结果 随访观察显示,CPRP组有效控制43只眼,稳定14只眼;MSPRP组有效控制41只眼,稳定14只眼;两组各有1例新增的NP区和视网膜血管微动脉瘤,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2%及98.2%。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黄斑水肿或加重,未出现新生血管及无明显无灌注区存在。两组患眼治疗前CMT组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8个月,两组CM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离心式全视网膜光凝治疗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效果良好。
关键词: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全视网膜光凝,糖尿病
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0月至2009年1月的合并有白内障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6只眼, 其中男性7例 (7只眼) , 女性9例 (9只眼) 。年龄50~69岁, 平均61岁, 术前平均血糖7.0mmol/L。术前视力光感~0.2, 其中术前视力≥0.1者2只眼, 0.02<视力<0.1者3只眼, 数指至光感11只眼。术前准备。
1.2 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常规的球后阻滞麻醉。于上方角巩膜缘作巩膜隧道切口, 并作辅助的角膜侧切口, 前房内注入粘弹剂。常规连续环形撕囊, 撕囊口直径5.0~6.0mm, 水核分离, 水分层。囊袋内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核, I/A系统自动灌吸皮质, 仔细抛光后囊及囊袋。玻璃体手术采用标准的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切除前后段及周边部混浊和积血的玻璃体和玻璃体后皮质, 用剥膜勾针、眼内弯剪和切割头切除或切碎较厚的新生血管增生膜, 充分分离松解纤维血管机化膜, 解除牵拉。所有术眼行局部或视网膜广泛光凝。有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者, 用重水压平网膜后, 光凝封闭裂孔, 周边部视网膜裂孔冷凝封闭。气一液交换后眼内填充惰性气体或硅油。
未做眼内充填硅油的患者术后3个月, 对于矫正视力≥0.02的术眼, 做上方透明角膜切口, 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做眼内充填硅油的患者, 在取出硅油后3个月, 对于矫正视力≥0.02的术眼, 做上方透明角膜切口, 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
1.3 术后检查
术后1周, 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观察眼前节情况、眼底检查。
2 结果
2.1 手术后视力
手术后16只眼中有12只眼 (75%) 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视力提高二行以上9只眼 (56%) ;视力较术前无改善4只眼 (25%) 。术后视力恢复不佳的原因主要与不同程度的糖尿病黄斑病变、视网膜广泛缺血等有关。
2.2 手术并发症
轻度角膜水肿2眼, 经治疗后痊愈。2眼术后有较明显炎症反应, 表现为房闪增强前房及玻璃体腔内纤维素渗出, 经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和活动瞳孔后痊愈。12眼术后后囊浑浊, 4眼形成后发障, 1个月后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视力改善。2眼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 经降眼压药物治疗, 眼压得以控制。
3 讨论
白内障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的提高, 使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成为可能并且迅猛发展。
本组16只眼手术后有12只眼 (75%) 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使大多数PDR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视功能得到改善。本组中有4只眼视力较术前无改善, 视力恢复不佳的原因主要与不同程度的糖尿病黄斑病变及视网膜广泛缺血等有关。另外, 联合手术使眼底的手术视野变得清晰, 而且为了避免人工晶状体的边缘与晶状体囊袋交界处干扰周边部的手术操作, 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完成后再二期放置人工晶状体, 使眼底特别是周边部的病变得到了很好的有效处理。
是否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应视患者病情合理采用, 对于患眼受损严重或病变广泛复杂致视网膜功能大部分破坏或有黄斑病变的患者, 术后矫正视力改善有限, 就不植入人工晶体。
联合手术使手术时间延长、术后反应增加, 但角膜水肿、后囊混浊均可自愈或经治疗痊愈。联合手术对手术医师的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手术设计应该更加合理、对于某些技术细节如撕囊、后囊膜抛光处理等需更加规范,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手术方案, 联合手术的优势会使患者得益匪浅。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 折叠式人工晶体二期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术 (简称联合手术) 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6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联合手术的术后视力改善程度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16只眼术后视力提高75%。影响视力的主要原因为黄斑病变。并发症主要有角膜水肿, 后囊混浊。结论联合手术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联合手术
参考文献
[1]HurleyC, BarryP.Combined endocapsular phacoemulsification, pars plana vitrectomy, and antation[J].Cataract Refract Surg, 1996, 22 (4) :462~466.
[2]卢海, 张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眼科, 2006, 15 (3) :198~200.
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36例 (39只眼) , 男24例, 女12例, 年龄29~67岁, 平均48岁, 1型糖尿病患者26例29只眼, 2型糖尿病患者10例10只眼。所有患者均完成视网膜光凝。术前视力为光感~0.2。单纯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盘新生血管21只眼, 玻璃体的增殖膜不伴视网膜脱离12只眼, 玻璃体积血伴视网膜脱离6只眼。依照第一届全国眼底病会议制订的分组标准[2]:Ⅳ期12眼, Ⅴ24眼, Ⅵ期3眼。
1.2 手术方法
采用YD7C玻璃体切除器, 苏州六六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国食药监械 (准) 字2009第3040844号。
所有患者术前血糖和血压等生命体征, 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手术评估。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应先将血糖控制后, 再在心电监护下进行眼科手术。
所有病例均由笔者独立操作完成。球后及球周注射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1∶1混合液3 m L左右, 术中用巩膜外压陷暴露并配合斜镜20°~30°行巩膜穿刺, 再垂直进入眼内, 切除视轴玻璃体与视网膜没有黏连的玻璃体和周边的玻璃体, 然后分段切除, 剥除视网膜前膜, 术中根据病情需要扩大鼻上象限穿刺口。术毕拔出套管, 球结膜下注射丁胺卡钠霉素0.05 g+地塞米松2.5 mg, 术后按压穿刺口, 让取坐位或鼻侧卧位2 h, 手术时间40~130 min, 平均 (85±18.3) min。
1.3 术后处理
手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 根据FFA结果补充视网膜光凝[3]。术后随访3~25个月, 复查患者视力、眼压、眼底, 必要时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根据结果采取相应治疗。
2 结果
2.1 手术后视力变化
术后随访3~25个月, 手术前后视力对比, 见表1, 39眼术后视力改善28眼 (71.8%) , 其中Ⅳ~Ⅴ期22眼 (78.6%) , Ⅵ期6眼 (21.4%) ;10眼 (25.6%) 视力不变, 1眼 (2.6%) 视力下降。
注:P<0.05。
术后Ⅳ期患者视力改善最明显, Ⅵ期患者视力不明显, 且易出血, Ⅳ, Ⅴ期患者视力改善好于Ⅵ期患者。见表2。
注:P<0.05。
2.2 并发症
术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4眼, 术后角膜水肿5眼, 无特殊治疗自行恢复;术后暂时性眼压升高2眼, 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后恢复正常, 晚期并发症主要有晶状体浑浊4眼。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4], 而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 是糖尿病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也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 由于伴发角膜、晶状体或玻璃体混浊出血而影响眼科常规检查对玻璃体视网膜结构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可行激光治疗, 控制病变发展;当出现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 玻璃体切割术是一种有效方法, 玻璃体切除术可以清除玻璃体积血、松解黄斑部牵引, 复位脱离的视网膜, 同时可以行局部光凝治疗, 可以有效的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术中最重要的并发症为医源性裂孔, 需要解除裂孔周围增生组织的牵拉, 进行气/液交换, 眼内光凝, 长效气体填充[5]。手术结束时要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如果患者的眼压升高, 可使用降眼压药, 增加眼压测量频率。研究发现玻璃体切除术在接近视网膜表面进行, 直接光凝病灶, 具有定位准确, 效果确实可靠的优点。
综上所述, 通过对该院的患者进行分析总结, 发现39眼患者术后视力改善28眼 (71.8%) , 其中Ⅳ~Ⅴ期22眼 (78.6%) , Ⅵ期6眼 (21.4%) ;10眼 (25.6%) 视力不变, 1眼 (2.6%) 视力下降。表明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显著而安全, 能有效提高大部分患者的视力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摘要: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该院行玻璃体切除术的36例 (39只眼)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眼术后视力改善28眼 (71.8%) , 其中ⅣⅤ期22眼 (78.6%) , Ⅵ期6眼 (21.4%) ;10眼 (25.6%) 视力不变, 1眼 (2.6%) 视力下降。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能有效提高大部分患者的视力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
参考文献
[1]Kempen JH, Colmain BJ, Leske MC, et al.Eye Diseases Prevenlence Research Group.The prevenlence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among adults in the untied states[J].Arch Ophthalmol, 2004, 122:552-563.
[2]苏丹, 李虹霓, 李洪龙.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22) :14-15.
[3]谢立科, 欧阳云, 张健, 等.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中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2) :38-40.
[4]张招德, 宋晏平, 王雨晴, 等.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3, 35 (1) :267-268.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篇4
病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5个基本病理过程: (1) 视网膜毛细血管微动脉瘤形成 (2) 血管渗透性增加 (3) 血管闭塞 (4) 新生血管和纤维组织增生 (5) 纤维血管膜收缩。某个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征象取决于这5个过程的相对表现。
临床表现及分类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病变表现为微动脉瘤、出血斑点、硬性渗出、棉绒斑、静脉串珠状、视网膜内微循环异常 (IRMA) , 以及黄斑水肿等。广泛缺血会引起视网膜或视盘的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玻璃体积血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有严重的视力障碍。
治疗经临床试验证实, 严格的血糖控制能减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RP) 和糖尿病黄斑水肿 (DME) 的危险和进展, 减少广泛视网膜光凝与局部光凝的需要。一般出现临床意义黄斑水肿时要进行激光治疗。进行激光治疗前一般应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根据情况选择治疗方案。治疗时需注意避开中心凹周围500?m的区域, 以免损害中心视力, 另外注意在治疗时激光斑间应有空隙, 不可相连。对重度非增生性DRP应及时进行广泛的视网膜光凝术。对增生性DRP需要玻璃体手术和眼内光凝, 以挽救视力。
预防1.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2.对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护理糖尿病病人, 病程超过10~15年者半数以上可出现视网膜病变, 故应定期做眼科检查, 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早期干预, 避免病情恶化。
1、糖尿病病人在发病五年内或眼睛有任何症状时必须看眼科, 以后每年追踪一次;有背景性视网膜病变或病变严重者, 则3~6个月就医一次, 怀孕病人在准备受孕前、怀孕后每3个月及产后3~6个月都必须看眼科。
2、眼科检查的项目除了视力、眼压的测量外, 应包括散瞳后的眼底检查及必要时做眼底荧光造影检查。
3、注意用眼卫生, 避免熬夜及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
4、积极戒烟。吸烟会导致体内CO增加造成体内相对缺氧及血小板凝集, 加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
5、病人一旦出现视网膜出血时, 禁激烈运动, 减少头部活动, 适当卧床休息。
6、激光凝固法对严重的前增殖性、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或黄斑部水肿的早期治疗效果很好, 所以患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要灰心, 应保持良好的心态,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行激光光凝术前向病人解释全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可以减少视网膜水肿及玻璃体出血, 保持中心视力, 是减少失明的一种方法。术后休息1~2天, 少做头部向下运动。
7、玻璃体切割术对玻璃体积血、增殖性视网膜炎有一定的疗效。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血糖控制不好、合并高血压有密切相关, 积极控制血糖、血压可以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因此让病人了解糖尿病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掌握自我保健方法有重要意义。
1、控制饮食:糖尿病控制的关键是饮食, 对不同类型的病人饮食要求有所不同, 如肥胖者减少热量摄入, 降低体重, 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使血糖下降;消瘦者及儿童, 适当提高热量摄入。每日进餐总量和三餐分配相对固定, 应低糖、低脂肪、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 多吃粗粮, 少食精白米、精白面和含糖高的水果, 禁食富含单糖或双糖的饮食, 如糖果、糕点、冰淇淋、甜饮料等。
2、自我血糖监测:通过餐前尿糖的测定来调整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用量。遵医嘱用药, 不能自行用药。
3、合并高血压者积极降血压:血压一般控制在140/90mm Hg以下。
4、谨防低血糖反应:向病人讲解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应采取的措施, 特别是餐前和睡前以及用药后。
5、心理护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 坚持治疗, 并适度运动, 增强自身的体质。
具体可以电话:0731-85229669进行咨询网址:www.eye0731.com。
温馨提示:更多咨询您可以通过在线QQ进行眼疾咨询或预约就诊。
【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推荐阅读:
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09-22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论文10-31
视网膜病变06-02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07-30
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10-17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06-22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09-10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06-02
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06-19
视网膜筛查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