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型视网膜病(精选8篇)
糖尿病型视网膜病 篇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DR) 是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 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2型糖尿病致盲患者中DR最常见[1]。由于DR具有不可逆性且进行性加重的特点, 早发现、早治疗DR, 并有效地监测其发展, 对预防DR致盲非常重要。微循环障碍是DR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其中血小板功能和凝血指标的异常对DR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初步明确了血小板参数变化在糖尿病的病程中对血液高凝倾向的预测性。糖化血红蛋白可引起低密度脂蛋白的非酶促糖基化, 易使动脉内皮细胞及血管壁损伤, 有助于微血管病的发展。本文联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 以探讨其在D M的监测、D R的早期诊断和防治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及分组
按W H O 1 9 9 9年美国D M诊断标准确诊T 2 D M共1 5 8例, 经散瞳眼底检查及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其中73例患者确诊为DR患者, 为D R组, 7 3例中男38例, 女35例, 年龄48~73岁, 平均59.8岁;85例无视网膜病变, 为NDR组, 男40例, 女45例, 年龄35~67岁, 平均55.1岁。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81例为对照组, 男42例, 女39例, 年龄37~69岁, 平均53.2岁。三组性别、年龄等大体相似。
1.2 方法
1.2.1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取静脉血0.5ml于专用血常规管中, 使用免疫比浊法, 用日立7180生化仪, 利德曼的糖化血红蛋白试剂测定糖化血红蛋白 (H b A l c) 。
1.2.2 血小板参数测定
按操作规程, 用symex-sf3000血细胞分析仪, 使用其配套试剂, 测定血小板计数 (PLT) 、血小板平均体积 (M P V) 、血小板分布宽度 (P D W) 。
1.2.3 凝血功能检测
空腹采静脉血, 放入特制的抗凝管中送检, 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 、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 P T T) 、凝血酶时间 (T T) 以及纤维蛋白原 (F I B) 含量。仪器采用东亚C A-5 5 0凝血因子分析仪, 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DR组H b A l c、M P V、P D W和F I B明显高于NC组、N D R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1) ;P T、A P T T和T T明显低于N C组、N D R组 (P<0.0 1) 。N D R组和N C组M P V、P T、A P T T、T T差别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检测结果详见表1。
3 讨论
3.1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其发生率一般为30%~60%。由于长期高血糖使蛋白质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 糖基化蛋白质分子与未被糖化的分子互相结合交联, 使分子不断加大, 进一步形成大分子的糖化产物中。这种反应多发生在那些半寿期较长的蛋白质分子上, 如胶原蛋白、晶体蛋白、髓鞘蛋白等, 引起血管基膜增厚、晶体浑浊等病理变化[2]。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状况, 如何及时有效发现和干预则显得十分重要。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是反映最近两个月平均血糖水平, 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理想水平, 将明显降低并发视网膜病变的风险。D R患者H b A l c为8.3 6%~1 0.9 4%, 常提示病变为轻中等程度, 可用激光治疗;HbAlc>11.0%时, 一般认为病损严重, 预后较差。
注:t1为DR组与NDR组比较, t2为DR组与NC组比较, t3为NDR组与NC组比较
3.2 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以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和微血栓形成为特点。血小板大多数来源于骨髓成熟巨核细胞, 血小板主要功能是形成白色血栓, 在血液凝固过程中释放多种血小板因子, 激活、吸附血浆中的凝血因子, 参与凝血、止血, 故血小板数量的增减对出血性疾病及其引起的出血相关疾病的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DR患者在其病程中, 会引起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改变, 导致机体发生出血倾向, 故血小板及其相关参数的检测, 对其判断和诊治都非常重要。P D W表示血液中血小板大小的离散度。P D 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 同时表明血小板有不同程度的消耗;M P V代表单个血小板平均容积, 其增加表示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实验数据表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例, 其血小板参数M P V、P D W等明显增加特别是血小板体积明显增大, 其原因可能是长期高血糖渗透性利尿, 使机体不同程度失水, 使血小板再生代谢活跃, 小的衰老的血小板破坏增多[3]。同时可能是血小板成熟性较低, 含有更多的活性物质, 易活化, 其黏附力和聚集力相对较强, 在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内形成微血栓, 而微血栓的形成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4]。因此, 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DR患者的早期诊断及尿病微血管病变进一步发展[5]。
3.3 凝血功能的改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病情进展的重要指标, 特别是对伴有脂类代谢异常和高黏滞血症患者的病情进展的监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DR患者的早期诊断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血液高黏滞性、血小板高聚集性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导致组织缺氧等可能使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缺血导致新生血管生成, 进一步加剧眼底出血甚至是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6]。
综上, 多参数联合检测对D R的发现具有互补作用, 要经常性的联合检测H b A l c、血小板参数和凝血功能指标, 当多项指标同时异常时, 提示微血管病变的出现。早期发现DR的存在, 及时干预治疗, 进一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承芬, 张惠蓉.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及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4.
[2]周新, 涂植光.临床生物化学和生化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3.
[3]赵淑好, 王中心.糖尿病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脂变化的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998, 14 (1) :56-57.
[4]徐黔宁.糖尿病患者红细胞平均体积和血小板各参数的临床意义[J].江西医学检验, 2004, 22 (4) :337-338.
[5]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spirin therapy in diabetes[J].Diab Care, 2000, 23 (supp11) :61-62.
[6]黄肇薇, 焦晓阳, 林静华, 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P-选择素变化的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 2003, 11 (4) :296-297.
糖尿病型视网膜病 篇2
[关键词] 2型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25-02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 and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ANG Youqiang1 ZHOU Huichao1 SUN Lanfang1 LIU Chuanmei2 WANG Yujie1
ZHANG Lei2 DONG Yanhu2
1.Department of Post-graduate,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fang 261042,China; 2.Department of Endocrine,Qingdao Endocrine Diabetes Hospital,Qingdao 26607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betic retinopathy and serum 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 level in patients with type2 diabetes. Method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non-DR(DM)group(n=63),simple-DR(SDR)group (n=64),proliferative-DR(PDR) group(n=45). Results The hs-CRP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DR or PDR group that in DM group. (P<0.01 orP<0.05).Spearman analysis showed that CRP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HbA1C and triglyeride(TG)in patients with DR. Conclusion hs-CRP is related to DR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hs-CRP may paly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DR.
[Key words] Type2 diabetes;Diabetes retinopathy;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DM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炎症参与DR的发生与发展[1]。本研究通过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hs-CRP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8月~2011年8月青岛市内分泌糖尿病医院住院的T2DM患者共172例,其中男108例,女64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由眼科医师进行眼底检查,包括眼底照片或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按照第1届全国眼底病学术会议提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草案”(1984),经第3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讨论通过并公布施行(1997),眼底病变分为六期和两大类:Ⅰ~Ⅲ期为单纯型视网膜病变期,Ⅳ~Ⅵ期为增殖型视网膜病变期。根据上述标准把DR分为单纯型DR(SDR)(Ⅰ~Ⅲ期)和增殖型DR(PDR)(Ⅳ~Ⅵ期)。根据是否合并DR把T2DM患者分为3组:单纯糖尿病未合并DR组(DM组)63例、SDR组64例、PDR组45例。所有研究对象入组前均排除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急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
1.2 方法
1.2.1 观察指标 由专人调查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既往病史等;所有受试者均测量收缩压(SPB)、舒张压(DBP),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所有受试人员均夜间禁食10~12 h,次晨空腹采血测量血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血尿素氮(BUN)和肌酐(SCR)、HbA1C。
1.2.2 hs-CRP测定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所用仪器为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仪,试剂为北京立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试剂盒,批号为110122J,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各组变量均进行正态性检验,偏态分布变量经自然对数转换为正态分布变量,数值变量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法。
2 结果
2.1 各组间临床特征及hs-CRP水平比较
PDR组和SDR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DM组(P<0.01或P<0.05)。PDR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SD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R组的病程、SBP显著高于DM组;PDR组的病程、SBP、HbA1C显著高于DM组;PDR组的年龄、SBP、HbA1C显著高于SDR组。3组间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DR患者hs-CRP水平与临床及实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示,T2DM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HbA1C、TG呈显著性相关(P<0.05),而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基本特征包括周细胞选择性丧失,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通透性增加和新生血管生成[2]。有研究发现,DR早期发生中存在着大量细胞炎性因子的参与,而且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增加[3]。CRP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一种炎性标志物,有研究证明在众多的炎性标志物中,hs-CRP是体内低水平炎症的敏感标志物,其升高也是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4],hs-CRP等慢性炎症因子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5-6]。CRP是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获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7]。CRP可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消耗补体,释放炎症介质,促进细胞间黏附和吞噬细胞反应,溶解靶细胞;CRP变可作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膜表面受体,导致淋巴细胞活化增生,并促进抑制性T淋巴细胞增生;CRP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妨碍血小板引起血管收缩;另外CRP还能刺激单核细胞表达细胞因子及其它免疫调节功能[8]。
nlc202309010949
本研究结果显示,T2DM合并DR患者(包括PDR和SDR)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单纯T2DM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2型糖尿病DR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亚临床炎症,与Yuuki T、TANG ZZ等的研究相一致[9-10]。表明hs-CRP可能参与DR的发生及发展,采用针对性的抗炎措施也许有助于改善hs-CRP基础水平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亚临床炎症状态,降低发生DR的风险,提高DR的一级预防效果。但C反应蛋白参与DR发生与发展的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Doganay S,Everek lioglu C,Er H,et al.Comparison of serum NO,TNF-alpha,IL-1beta,Sil-2R,IL-6 and IL-8 levels with grades of retinopath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Eye,2002,16:163-170.
[2] 李慧,纪立农.新诊断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7):387-389.
[3] Doganay S,Everek liogli C,Er H,et al.Comparison of serum NO,TNF-alpha,IL-1beta,Sil-2R,IL-6 and IL-8 levels with grades of retinopath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Eye,2002,16:163-170.
[4] Mahajan A,Tabassum R,Chavali S,et al.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and type 2 diabetes in uran north Indians[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9,94:2123-2127.
[5] 朱麒钱,尤巧英,李成江,等.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320-321
[6] 袁国跃,周丽斌,唐金凤,等.糖耐量受损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胰岛素敏感指数、脂联素的关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507-510.
[7] 冯惠清,王建国,殷红.C反应蛋白在糖尿病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18:235-236.
[8] de Fine Olivarius N,Nielsen NV,Andreasen AH.Diabetic retinopathy in newly diagnosed middle-aged and elderly diabetic patients prevalence and interrelationship with microalbuminurria and triglycerides[J].Graefes ArchClin Exp Ophthalmol,2001,239(9):664.
[9] Yuuki T,Kanda T,Kimura Y,et al.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vitreous fluid and serum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vitreoretionpathy[J].J diabetes Complications,2001,15:257.
[10] Tang ZZ,Jiang DY,Tang LS. Analysis for the fluorescent fundus angio graphs(FFA) in diabetic retinopathy[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3,13(20):28.
(收稿日期:2012-02-20)
中西医联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牡丹江市先锋医院2007年6月至2010年1月152例DR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76人152眼, 对照组76人152眼。两组一般资料见表1, 两组病情类型见表2, 由此可见两组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在控制血糖的同时, 给予传统西医治疗, 即维脑路通 (羟乙基芦丁) 400mg, 加入250mL生理盐水静滴, 1次/d。同时口服双密达莫25mg, 3次/d。可给予维生素E及维生素B1辅助治疗。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处方:桃仁12g、生地12g、全虫9g、川芎15g、赤芍20g、三七12g、当归12g、川牛膝20g、柴胡12g、枳壳20g、红花15g、甘草6g。辩证加减:阴虚火旺者加麦冬20g、知母12g、玄参12g;加气阴两虚者加苍术12g、谷精草12g、黄芪15g;阴阳两虚者加巴戟天12g、枸杞子20g、葛根12g。以上诸药水煎服, 日一剂。
1.3 疗效标准[2]
两组均治疗1个月, 以视力及眼底改善情况 (微血管瘤、渗出、出血、水肿) 评定疗效。显效:视力提高>0.1, 眼底改善3项以上;有效:视力提高>0.06, 眼底改善1项以上;无效:视力及眼底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PSS17.0医学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χ—±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采用2检验, 且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情况见表3,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8%与对照组总有效率47.3%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病史超过10~15年均会出现眼底的病变, DR的发病机制也较为复杂, 为血小板的凝聚功能改变, 糖基化物沉积于视网膜的内皮细胞及周细胞, 阻塞了视网膜的毛细血管, 对内皮细胞损伤, 导致其通透性降低导致的[3], 因此西医治疗多采用抗血小板凝聚或促纤溶药物治疗。
DR属于祖国传统医学“视瞻昏渺”、“暴盲”等范畴, 其病机多为气血两虚、血瘀络伤[4]。本文所用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 其中红花、桃仁、当归、生地能够起到较好的活血化瘀的功效, 配合枳壳、甘草、柴胡疏肝理气, 川膝凉血活血, 引血下行, 全虫活血通络, 能够起到较好的益气活血, 疏肝祛瘀的功效。本文通过对比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的临床疗效可以看出, 中西医联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有较好的治愈率, 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的眼底情况及提高视力, 减少致盲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娟.止血愈消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36例[J].浙江中医杂志, 2006, 41 (8) :1474.
[2]高斌.参芪汤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形态改变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6, 13 (3) 1159-160.
[3]谢学军, 王明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机探讨[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1995, 5 (2) :86-88.
糖尿病型视网膜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通过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期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背景型视网膜病变。随机分为实验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一般情况见表1。
1.2 病例选择标准
从2型糖尿病有视物障碍的患者中排除其他致视物障碍性眼病及全身疾病致视物障碍患者,然后按照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通过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期标准》给予眼检镜检查,选出56例为2型糖尿病背景型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以丹参粉针0.4 g×2支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 14 d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后长期服用复方丹参片3片/次,3次/d,进行扩血管、活血化瘀治疗。按糖尿病饮食规则进餐,早晚餐后慢步运动,用胰岛素强化治疗,配合吡格列酮和达美康治疗,使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在7.0 mmol/L以下,餐后2 h血糖控制在8.0 mmol/L以下。同时,晚上睡前服用辛伐他汀20 mg,调脂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等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杞菊地黄丸8粒/次,3次/d,长期口服。全部病例于1个月和1年分别做眼检镜检查和视物障碍状况评定。
1.4 疗效评定
一方面按患者自觉视物障碍改善情况评定,另一方面据眼检镜下视网膜病变逆转情况评定。痊愈:患者自觉视物障碍完全消失,眼检镜下所见仅为微动脉瘤或者正常。好转:患者自觉视物障碍明显好转,眼检镜下所见为较少黄白色“硬性渗出”。无效:患者自觉视物障碍无改善,甚至加重,眼检镜下所见为白色“软性渗出”或合并有出血。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经过1个月和1年治疗后,按上面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结果评定,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加用杞菊地黄丸治疗的实验组疗效于1个月时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于1年时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结果分别见表2、3。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影响全身各个脏器和血管的糖代谢疾病。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与性别无关,眼底病变与年龄大小也无关系,但与糖尿病病程关系密切,眼底病变随糖尿病病程加长发病率逐渐升高,也随病程加长而逐渐加重[1]。控制血糖、扩血管、活血化瘀治疗在治疗视网膜病变中起到重要作用,但通常情况下,病程越长,血糖控制越差,眼底病变发生率越高,而发病后即使控制血糖正常后一段时间内眼底病变也不会停止发展[2]。长期持续高血糖可通过多元醇途径、非酶糖基化、低氧、蛋白激酶C、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异常活化,影响一些血管活化因子,如VEGF、白介素-6、色素上皮细胞源因子和内皮细胞抑制素等的表达,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起到重要作用[3,4]。据现代药理研究,杞菊地黄丸之枸杞中重要成分为枸杞胍类和黄酮;菊花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熟地黄中含有地黄梓醇及地黄苷D;山茱萸中含有茱萸乌苏酸、熊果酸、齐墩果酸;山药中含有山药多糖;泽泻中含有泽泻醇;茯苓中含有茯苓多糖及茯苓酸;牡丹皮中含有丹皮多糖[5,6,7]。所以,虽然杞菊地黄丸降血糖效果轻微,但它能有效阻断多元醇途径,减轻非酶糖基化,降低蛋白激酶C的作用。同时,它还能有效抗自由基、营养及保护视网膜色素细胞。因此,长期服用杞菊地黄丸能使视网膜血管及视细胞功能恢复,从而让病变的视网膜得到修复。
中医糖尿病属“消渴”范畴,其病机以阴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为其基本病理特点。糖尿病患者病程迁延发生眼底病变是因素体虚损,且以肝肾阴虚为主,同时挟血瘀和痰湿而致病。所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其治则当以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祛痰除湿,兼以益气养阴,阴阳双补,特别以补益肝肾为主。杞菊地黄丸为滋补肾阴之经典主方———六味地黄丸加枸杞、菊花而成,枸杞、菊花凑滋补肾阴,益精明目之功。所以,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长期服用杞菊地黄丸可使肝肾得养,精气得益,目明体壮矣。
摘要:56例2型糖尿病背景型视网膜病变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两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 使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 餐后2h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同时用丹参粉针0.4g×2支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 1次/d, 14d为1个疗程, 连用2个疗程后, 长期服用复方丹参片, 3片/次, 3次/d, 进行扩血管、活血化瘀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等同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杞菊地黄丸8粒/次, 3次/d, 长期口服。结果表明, 两组2型糖尿病背景型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物障碍和眼底病变的改善情况, 近期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远期有显著性差异 (P<0.01) 。长期服用杞菊地黄丸对2型糖尿病背景型视网膜病变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背景型,视网膜病变,杞菊地黄丸,近、远期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刘家琦, 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480-481.
[2]丁学屏.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66-267.
[3]秦映芬.内皮细胞抑制素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 2004, 24 (6) :414-416.
[4]席守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7, 25 (3) :235-237.
[5]陈发春.天然降糖药成份及药理研究近况[J].中草药, 1987, 18 (8) :44.
[6]吴寿金.降血糖植物多糖的研究概况[J].中草药, 1992, 23 (10) :551.
糖尿病型视网膜病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216例, 其中男性98例, 女性118例, 年龄35~70岁, 平均年龄56.5岁。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 根据2002年国际DR临床分级标准筛选无DR (NR组) 48例、轻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组72例、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组57例、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组26例、增殖性视网膜病组13例。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行眼底镜检查, 必要时行眼底荧光造影, 空腹抽血测HbA1c、血脂、血尿酸, 测24 h尿白蛋白 (UAlb) , 以简化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 (MDRD) 公式计算eGFR[1]。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各组临床特征比较
随着DR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增加, 病程呈正向增长 (P<0.01) 。HbA1c、TG、LDL-C、血尿酸在各DR组较NR组明显增高 (P<0.01) , HDL-C明显降低 (P<0.01) 。DR各组GFR较NR组显著升高 (P<0.01) , 增殖性视网膜病组GFR较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各组明显降低 (P<0.01) 。UAlb在DR各组较NR组明显增高 (P<0.01) , 增殖性视网膜病组较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各组明显增高 (P<0.01) 。见表1。
*与DR各组比较P<0.001;#与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各组比较P<0.01
2.2 NR与DR患者的UAlb异常率的变化
DR组168例患者中有107例UAlb异常, 异常率为63.69 %; NR组异常率为0.00 %。
3 讨论
Stratton等[2]研究显示DR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病程有关, 随着病程延长, DR发病危险增加。本研究结果与此结论相同, 随着病程延长, DR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增加。
糖、脂肪代谢紊乱是导致DR的重要因素, DCCT试验发现HbA1c<7的患者中DR发生率显著降低, 随着HbA1c的升高DR患病率增加[3]。本研究结果也出现此规律, DR组HbA1c、TG、LDL-C、血尿酸较NR组明显增高, HDL-C明显降低。
DR和DN均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 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一致性, 有研究认为高UAlb糖尿病患者DR发病率高于正常UAlb糖尿病患者[4], 糖尿病患者肾功能异常者中有30 %存在DR, Darving等[5]研究提示T2DM患者GFR下降可能预见DR的发生。本研究显示GFR在DR各组较NR组明显下降, 增殖性视网膜病组较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各组显著降低;UAlb在DR各组较NR组明显升高, 增殖性视网膜病组较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各组明显增高;UAlb在DR组较NR组异常率明显增高;说明UAlb升高与GFR下降有利于糖尿病患者DR的早期检出。
众所周知UAlb、 GFR能早期预测DN, 本研究结果提示UAlb、 GFR也是早期DR的预测因素。UAlb、 GFR检测及计算无创、简便、依从性好, 易于临床筛查, 为DR能早期发现、早期积极治疗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依据, 为使DR患者能维持良好的视力、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1]史浩, 陈楠, 张文, 等.简化MDRD公式预测慢性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的应用评价及校正[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 26 (9) :665-669.
[2]Stratton IM, Kohner EM, Aldington SJ, et al.UKPDS 50:Riskfactors for incidence and progression of retinopathy in type 2diabetes over 6 years from diagnosis[J].Diabetologia, 2011, 44:156-163.
[3]Morales A.A better future for children with typel diabetes:review of the conclusions from 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 and the epidemiology of diabetes interventionsand complications study[J].J Ark Med Soc, 2009, 106:90-93.
[4]MG Kotoula, GN Koukoulis, E Zintzaras, et al.Metaboliccontrol of diabetes is associated with an improved responseof diabetic retinopathy to 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J].Diabetas Care, 2005, 28:2454-2457.
糖尿病型视网膜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8例, 女30例;年龄42~73岁, 平均年龄52.4岁;病程6~16年, 平均9.8年。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符合1999年WHO拟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且依据我国DR6级分期标准均诊断为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排除了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其它眼底和视神经病变情况。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34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DR分级、临床表现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治疗, 严格的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的干预, 在糖尿病宣教基础上口服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等降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中成药芪明颗粒 (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号Z20090036) , 该药物主要成分为黄芪、地黄、葛根、枸杞子、茺蔚子、决明子、水蛭、蒲黄;规格4.5g/袋;用法:1袋/次, 3次/d, 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持续时间为9个月, 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行常规眼科检查、眼底荧光造影和眼底检查, 详细记录视网膜出血及渗出的范围、荧光素渗漏、微血管瘤的数量等, 比较两组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由眼科医师分别对患者的视力、眼底等症状变化情况进行评定。显效:视力进步≥4行或视力≥1.0, 眼底渗出、出血、水肿和微血管瘤中至少有2项改善或消失;有效:视力进步≥2行, 眼底渗出、出血、水肿和微血管瘤中至少有1项改善或消失;无效:患者眼底、视力、FFA等均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A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来表示, 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1.2%,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1.8%, 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中一种较为常见且危害十分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 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视网膜出现水肿、出血、渗出斑、微血管瘤等单纯性改变, 晚期则会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增殖性病变, 且该时期的病变是不可逆的, 常会导致患者失明, 已成为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1,2]。目前对于该病的致病机理还未完全阐明, 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发展与高血糖所引起的一系列细胞增殖调控失常和生化改变密切相关, 在此渐进的过程中视网膜微血管细胞受到损害, 微血管瘤慢慢形成、周细胞选择性丢失, 毛细血管的基底膜慢慢增厚, 从而破坏了血-视网膜屏障, 进而毛细血管出现闭塞、动静脉发生改变、新生血管形成、纤维增殖, 最后导致患者视网膜的脱落, 造成失明[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中医学中属于“视瞻昏渺”、“暴盲”的范畴[4],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消渴日久不愈, 肝肾之阴受损, 阴虚燥热, 精血不足, 目失滋养, 目络赢弱;病机特点为内热伤阴, 虚实夹杂, 本虚标实, 血瘀是标, 阴虚为本;治疗上着重于活血化瘀、益气养阴, 其中活血最为重要, 益气养阴生津也不可或缺。芪明颗粒中, 黄芪具有通条血脉、益气生血的功效;葛根, 甘、凉、辛, 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 且凉而不寒、辛能透散;黄芪和葛根配伍活血化瘀、益气生津、补而不滞, 共为君药。地黄具有滋阴凉血、补益肝肾的功效;枸杞子具有养肝明目、滋阴补肝肾等功效;二者配伍增强君药益气养阴的功效, 共为臣药。水蛭、蒲黄、茺蔚子可以增强君药疏通眼络、活血止血、祛瘀生新、增视明目的功效[5]。
总之, 芪明颗粒对单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标本兼治的功效,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评价芪明颗粒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抽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68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中成药芪明颗粒, 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行常规眼科检查、眼底荧光造影和眼底检查,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2%,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1.8%, 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芪明颗粒在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芪明颗粒,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
参考文献
[1]饶其镗, 李志金.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 2012, 23 (12) :68-69.
[2]段俊国, 廖品正, 吴烈, 等.中药复方芪明颗粒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9 (2) :1-5.
[3]赵建红.芪明颗粒与复方丹参滴丸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 2011, 32 (12) :1594-1595.
[4]臧乐红, 杨玉青.芪明颗粒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 2011, 32 (4) :429-430.
糖尿病型视网膜病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经眼底检查后,合并眼底病变患者146例,均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排除高血压、心脏病、继发性糖尿病、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其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所有患者均经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其中男87例,女59例,年龄36~73岁,平均(54.31±9.87)岁,糖尿病病程5~16年,平均(8.24±3.59)年。其中诊断符合糖尿病肾病者77例为观察组,非糖尿病肾病者69例为对照组。
1.2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肾穿刺病理组织活检确诊,比较两组肾功能情况、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肾病的发病的各因素进行分析。
1.3检测方法: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方法采用苯三酚红比色法进行,仪器使用7060型全自动生化仪,并使用配套试剂,检测范围为20~3000 mg/L,正常值<22.5 mg/L。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为高压液相法,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则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指端血动态血糖监测。所有操作均由同一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检验技师严格按照试剂盒进行操作。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用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肾病的发病率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肾病发病率与各因素的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程、年龄、脑梗死病史、糖尿病家族史及肥胖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肾病的发生呈正相关,高血压病病史、动脉粥样硬化病史、高尿酸血症及肾功能异常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肾病的发生呈负相关。见表1。
2.2两组肾功能比较:两组肾功能中尿素氮及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比较: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10.8±1.6)mg/L低于对照组(18.3±2.1)mg/L(t=24.416,P<0.05)。
2.4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观察组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将导致患者失明,糖尿病肾病则可能引起患者肾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尿蛋白阳性、血尿等表现,其存在糖尿病肾病可能性显著增加,但已不能排除非糖尿病性肾脏损伤,以往针对此类患者需要通过早期的肾穿刺病理组织活检确诊,其损伤大,患者难以接受[3]。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程、年龄、脑梗死病史、糖尿病家族史及肥胖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肾病的发生呈正相关。
首先针对肾功能进行比较,发现两组肾功能中尿素氮及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高于正常水平,提示两组均存在明显的肾脏功能损伤。合并有视网膜病变患者长期的高血糖直接刺激下,导致机体山梨醇代谢亢进,功能性蛋白非酶糖基化增加,出现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因子增加,进而损伤肾脏的内皮细胞,进而发生糖尿病肾病。且随着病程的进展,肾小管和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加重,甚至发生肾脏毛细血管的闭塞,进而发生糖尿病肾病。以往研究已经证实[4],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表现。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尿微量白蛋白,其绝大多数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甚至有学者将眼底改变程度与糖尿病肾病的轻重程度相关联。而非糖尿病肾病者,尤其是合并有肾病综合征及肾炎综合征患者,均出现大量蛋白尿表现,存在有尿微量蛋白的显著升高。故本研究观察组尿微量蛋白少于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因体内N-脱乙酰基转氨酶同工酶对糖尿病具有易感性,患者体内出现硫酸肝素水平的降低,进而影响细胞外基质成分,出现白蛋白尿以及肾小球系膜的增生,出现糖尿病肾病,临床上经尿丢失蛋白不是主要症状,而以肾小球系膜的增生出现的中等量选择性蛋白尿为主。血糖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是反映机体胰岛素抵抗情况及血糖控制水平的指标。大量研究[5]将血糖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肾病的正相关指标,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血糖控制不佳者其发生糖尿病肾病概率显著增加。
综上所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糖尿病肾病者血糖控制水平相对较差,尿微量白蛋白则低于非糖尿病肾病。故结合血糖控制情况及尿微量白蛋白变化情况,对于鉴别糖尿病肾病与非糖尿病肾病有一定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热西旦·扎克尔,古再丽努尔·赛来阿吉木,热衣汉·西里甫.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新疆医学,2013,43(12):11-14.
[2]王静波,柳伟伟,吕刚,等.血清蛋白聚糖-1与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4):320-323.
[3]闰济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肾病相关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8):19-20.
[4]陈雪辉.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3):2562-2564.
糖尿病型视网膜病 篇8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
21 世纪, 糖尿病在全球呈流行趋势, 我国糖尿病患者9240 万, 居全球第1 位[1]。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 是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是代谢紊乱和内分泌系统与血液系统损害在视网膜上的反映, 导致患者视力下降, 甚至失明,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美国糖尿病人群中, DR患病率是40%, 发病15 年以上的1 型和2 型糖尿病人群中, DR患病率分别为98%、78%[2]。 我国糖尿病人群中, DR患病率为37%, 10~19 年后, DR患病率增加到54%[3]。 随着医疗水平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来临, DR患病率将会进一步增加, 因此, DR临床防治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DR定期筛查以及对危险因子的干预为防止DR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恰当的早期干预能显著降低致盲率。 本研究探讨分析2 型糖尿病DR发生的多重危险因素, 以便为DR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 年1 月~2013 年6 月在岳阳市第二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内分泌科住院或就诊于门诊的无亲缘关系的2 型糖尿病患者368 例, 其中男182例, 女186 例。所有入选者诊断符合WHO 1999 年2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及其分型标准, 排除伴有冠心病, 心肌梗死和 (或) 脑梗死, 糖尿病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患者;严重心、肝、肾疾病者及近期有急性感染性疾病等。 根据有无眼底病变, 分为两组:单纯糖尿病组 (DM组) :无眼底病变并发症, 共188 例, 其中男96 例, 女92 例;平均年龄 (62.1±9.8) 岁;病程 (7.6±3.8) 年。 DR组: 共180 例, 其中男86 例, 女94 例; 平均年龄 (63.7±10.3) 岁;病程 (14.7±2.2) 年。 根据眼科会诊及眼底检查提示有眼底改变符合DR。 正常对照组 (NC组) :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个体285 例, 男140 例, 女145 例;平均年龄 (60.7±9.3) 岁。 经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筛查, 空腹血糖<5.6 mmol/L, 糖负荷后2 h血糖<7.8 mmol/L, 并排除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或有其家族史者; 习惯性流产史的女性者。 NC组、DM组及DR组间性别、年龄、血压、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研究方法
患者清晨空腹, 去鞋, 去外套后, 由医师负责测量身高及体重。 体重指数 (BMI) 的计算:BMI=体重 (kg) /身高 (m2) 。 患者取坐位, 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按正确方法测量与读取血压 (mm Hg, 1 mm Hg=0.133 k Pa) 值。血糖、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等生化指标按实验要求取血后由我院检验科技术人员完成。 空腹与餐后C肽、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 根据有无微量尿白蛋白判定有无糖尿病肾病, 同时排除其它急性肾炎、 慢性肾炎和运动、发热、感染、心衰、高血压肾病、脓尿及血尿对尿蛋白的影响。 由眼科专科医师行眼底检查, 根据1985 年全国眼科学术会议通过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草案》进行诊断[4]。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 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相关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间临床与生化指标比较
DM组与DR组的空腹血糖、 餐后血糖、Hb A1c、TC、TG、LDL-C均显著高于NC组, 而DM组与DR组的空腹C肽与餐后C肽均显著低于NC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与DM组比较, DR组病程、空腹血糖、 餐后血糖、Hb A1c、TC、TG、LDL-C均显著增高, 而空腹C肽与餐后C肽均显著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DR组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比例[47.2% (85/180) ]显著高于DM组[10.6% (20/18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60.555, P = 0.000) 。 DM组与DR组BMI、HDL-C、收缩压、舒张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1。
2.2 并发视网膜病变的多重危险因素分析
以有无视网膜病变为因变量, 选择视网膜病变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分别探讨各种生化及临床指标对视网膜病变发病的影响。 结果表明病程、Hb A1c、TC、LDL-C、合并糖尿病肾病与视网膜病变相关。 为了移除交互作用的影响, 挑选出视网膜病变影响因素最有意义的指标, 采用前向条件逐步回归法将单因素回归有意义的变量逐个引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 进行多因素对视网膜病变发生危险性的综合测估。 结果表明病程、Hb A1c、TC、LDL-C、 合并糖尿病肾病这5 个因素进入了回归方程, OR值均大于1 (表2) 。 多因素综合测评视网膜病变发生危险的公式如下, 预测视网膜发病风险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P=1/[1+e- (-7.961+1.498×A1+0.312×A2+0.577×A3+0.705×A4+0.418×A5) ] (方程中A1 代表病程, A2 代表Hb A1c, A3 代表总胆固醇, A4 代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A5代表合并糖尿病肾病) 。
注:与NC组比较, *P < 0.05;与DM组比较, #P < 0.05;“-”表示无数据;TG: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b A1c:糖化血红蛋白;BMI:体重指数;DM:糖尿病;DR: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C:正常对照;1 mm Hg=0.133 k Pa
注:β:回归系数;SE:标准差;95%CI:95%的置信区间;Hb A1c:糖化血红蛋白
3 讨论
众所周知, DR是2 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DR具有高发病率、高致盲率、高复发率的特点,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质量。 因此早发现、早治疗DR并有效监测其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有关DR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与多元醇通路激活途径、免疫炎症因素、氧化应激、细胞因子、糖基化终末产物以及眼部情况等密切相关[5]。Al-Maskari等[6]研究表明, 男性糖尿病患者并发DR者较女性患者高, 且病情更为严重, 但其他研究并未显示出有类似的结果。 一项对新加坡的马来西亚人群的眼科调查发现女性患严重DR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7]。 本研究未发现女性与男性患者DR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 DR的发生及发展与糖尿病病程直接相关, 病程越长, 其患病率越高, 病情越重。国外相关研究发现, 有21%的新诊糖尿病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DR, 其他患者多数也发生程度不同的DR。本研究发现DR组病程要显著高于DM组, 提示病程与DR的发展十分密切。 因此, 新诊断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详细的DR筛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Hb A1c是血糖控制的金标准, 本研究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Hb A1c与DR相关, 提示持续高血糖是DR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Mohamed等[8]开展的一项系统综述认为, Hb A1c控制在<7%的范围可降低DR的发生发展, 长期高血糖状态是致DR的重要因素。 Pan等[9]组织的全国糖尿病调查表明2006 年DR的患病率显著低于1998 年, 其原因考虑与血糖控制差有关。 高血糖一直被公认为DR发生的始动因子。研究表明, 强化降糖治疗, 同传统治疗相比, 可减少DR发生的危险达76% , 抑制视网膜病变的进展达54%。减少增生型DR或严重非增生型DR达47%。不仅如此, 早期强化治疗及长期的血糖控制, 可防止高血糖 “代谢记忆” 所导致的发生DR的后遗效应[10]。Hb A1c增高造成视网膜病变的机制可能与改变正常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 促使红细胞黏度升高, 变形能力减低, 直接缺氧有关。 Hb A1c增高, DR发生率增加, 因此早期严格平稳控制血糖对于预防和延缓DR发生发展十分重要。
既往研究认为, 血脂紊乱主要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相关, 新近有学者发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血脂紊乱也存在相关性。 本研究发现DR组的TC、TG与LDL-C明显高于DM组, 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 TC及LDL-C与DR有显著相关性。 本结果与Funatsu等[11]学者研究报道一致。 血脂异常是导致2 型糖尿病发生DR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血管硬化、血小板聚集增强、微血栓形成等有关。
本研究也发现, DR组空腹及餐后2 h的C肽水平显著低于DM组, 提示2 型糖尿病DR的患者胰岛功能受损更为严重, 同时也说明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影响2 型糖尿病DR的发生发展。 尿微量白蛋白排出增高与视网膜病变的发展程度相平行。 本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与DR变显著相关。 因此, 所有筛查DR的患者同时也应该筛查尿微量白蛋白, 以便及时干预及诊治糖尿病肾病。 有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增加了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 国外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 高血压对DR的各个时期都有影响, 严格控制血压可以减少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12,13,14,15]。 尽管本研究中DR组收缩压与舒张压高于DM组, 但并没有发现有显著性差异, 可能与样本量不够大, 随访时间不够长有关。
【糖尿病型视网膜病】推荐阅读: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08-01
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10-17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06-22
型糖尿病07-12
血红蛋白病合并糖尿病10-27
Ⅰ型糖尿病06-05
肝郁脾虚型2型糖尿病07-01
单纯2型糖尿病10-17
2型糖尿病眼病06-04
Ⅱ型糖尿病患者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