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

2024-08-18

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共10篇)

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 篇1

糖尿病是我国人群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慢性疾病之一, 该类疾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得患者的代谢功能出现紊乱,血管出现病变,最终导致脑梗死的出现。 两种疾病的出现,则将会使得患者的病情复杂程度显著增加,为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1]。 该研究者结合该院收治的98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临床中通过运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使得患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在2012年2月—2014年8月期间 ,经临床相关标准诊断 ,确诊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排除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 该院98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 , 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分布在41~72岁,平均年龄为(56±1.4)岁。 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分布在42~69岁,平均年龄为(57±1.4) 岁。两组患者性别组成及年龄差别不大,P>0.05,可行组间对比。

1.2护理及评价方法

在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调整临床护理措施。 其中包括对患者运用降血糖药物以及胰岛素进行治疗, 对于血压较高的患者运用降压药物, 必要时给予患者抗生素药物以防治感染的情况出现。 针对行动不便的患者而言,临床中对其实施合理的康复训练。 对照组患者则进行简单护理,包括体征记录、用药指导等。

该次研究中护理有效率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情况由主治医生判定, 临床护理满意率统计则采用该院自制量表进行统计。 满分百分制,主要包括护理操作评分、 患者评分及家属评分等。 80~90分为满意,90~100分为非常满意,80分以下为不满意。

1.3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分析, Excel表格录入患者数据 ,采用(±s)的方式表示计量数据,χ2检验分析患者计数资料, 并且用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统计检验。 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对该院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之后,对照组取得显效患者62例,有效患者32例,无效4例,其总有效率达到95.9%;观察组显效52例,有效3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9.8%。 护理评分,见表1。

3讨论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 其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并未受到较大的影响。 根据相关医学研究结果显示,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量呈现增加的趋势。 然而, 其胰岛素所起到的维护血糖平衡的作用却受到限制。 因此,在对该类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其首要目标在于对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科学的控制, 而治疗的根本任务集中在对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发病几率实现有效的降低,其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进行缓解。 在对其进行临床治疗以及护理的过程中, 调整其饮食结构、 督促其养成合理的运动习惯固然是较为重要的途径之一。 但是必要的药物治疗也是其中的关键措施。 当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脑梗死的情况之后 ,其病程的持续时间显著延长,病情的严重程度也相对较大。 因此,临床中对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是提高其预后的有效方法。 该院对所收治的患者所实施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饮食结构的调整。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无论是在临床治疗方面还是在护理方面, 其首要任务均是对其血糖水平进行控制。 而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该类病症, 多半是由于其未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 因此,对于护理人员而言,在对其实施护理期间, 应在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的前提下, 对患者的日常饮食进行合理的安排。 告诫患者应避免食用热量、脂肪含量相对较高的食物。 同时,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禁烟禁酒,以纤维含量较高的食物为主,增加瓜果蔬菜的食用量,降低油性物质或者油炸物质的食用频率。 一般而言,适宜患者食用的物质主要包括鱼类、粗粮、鲜奶等。

2运动习惯的养成。 根据相关医学研究资料显示,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超标情况较为严重 。 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身体状态, 对其运动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 使其能够通过运动降低其体内的脂肪含量。 同时,通过运动量的提高,提升其胰岛素的相关生理功能,增加对相关组织的敏感性,从而能够起到调整其血糖含量等方面的效果。 此外,当2型糖尿病患者适当的增加运动量时, 能够对其心肺功能的增强起到较为显著的积极作用。 所以,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充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对运动的个人喜好,对运动类型进行选择,对运动量进行控制。 在患者运动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时刻叮嘱患者及时补充水分。 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每天运动类型以及运动量进行详细的询问, 督促其养成按时合理运动的习惯。

3常规护理。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其出现脑梗死合并症的几率相对较大,且容易出现感染的情况。 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出现偏瘫、活动障碍等情况时, 应更加注重对患者的护理工作。 在日常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准备洗漱用品以及温度适宜的温水, 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清洗。 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同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叮嘱其应定期对患者的内衣进行更换,必要时护理人员可帮助患者家属共同进行更换。 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定期对其指甲进行修剪,避免对患者自身埋下安全隐患。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其皮肤缺水的情况较为普遍, 且常常伴随皮肤痒的感觉出现, 此时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及其家属避免过于用力的对痒处皮肤进行抓挠, 从而能够防止皮肤破损的情况出现。 对于女性患者而言,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阴部进行定期清洗,防止出现生殖系统炎症。 对于行动严重不便的患者而言, 护理人员应定期帮助患者进行翻身。 此时护理人员应对自身所使用的力道进行合理的控制,避免对患者的各个关节造成损伤。 同时,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每日清理, 以避免口腔感染的情况发生。 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实时观察, 对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密切的监测, 注意患者的意识是否处于清醒的状态。 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向医生汇报,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护理人员在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之后,应定期对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抽血化验, 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而在对患者运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之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反应进行密切的观察,判断其是否存在不良反应[2]。

4心理护理。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而言,由于其病程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经受疾病的折磨相对较多,加之该类病症的出现对患者的健康程度、活动程度以及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患者的心理常常会有不良情绪出现,例如焦躁、不安、易怒等。 同时, 不同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较为明显, 例如家庭背景、接受教育的程度、心理承受能力等。 因此,护理人员在临床中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 制定切实有效的个性化护理措施,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缓解患者心理的不良情绪。 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 及时掌握患者心理的情绪变化,以和蔼、温柔的态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此外,护理人员应对该类疾病的相关知识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讲解, 使得其能够对该类病症拥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3]。

5康复护理。 当患者出现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病症之后, 需要长期的治疗以及康复训练才能恢复到较好的水平。 同时,针对该类患者,及早的进行康复训练,则对患者今后的康复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 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针对长期卧床的患者而言,护理人员应首先帮助患者定时变换身体姿势, 指导患者能够尽早的对身体姿势进行自主调节。 而在对患者的关节进行活动训练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遵循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活动次数应由少至多、 分次进行。 在活动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关节的活动幅度进行合理的控制,防止患者产生较大的不适感。 当患者具有一定程度的行动能力时,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进行坐立训练。 而在指导患者进行穿衣、 脱衣训练时,护理人员应告诉患者先对患肢进行穿衣以及脱衣, 之后再对健康肢体进行脱穿[4]。

2型糖尿病是目前国内人群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慢性疾病之一。 该类疾病的出现常常会导致患者的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导致患者的血管,包括动脉血管发生病变,最终引起脑梗死的出现。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其自身的疾病固然需要治疗,然而其所引发的并发症则更加需要注意。 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科学的健康知识讲解, 使得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对其拥有较好的了解。 同时,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饮食结构以及运动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配合以科学的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 此外,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运用相关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在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同时,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几率,为患者的早日康复奠定基础。

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 篇2

关键词:护理干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

【中图分类号】R7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72-02

在现代的医学中,肥胖做为一项病理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因为肥胖可以引发多种疾病,并且大部分疾病都是可以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尤其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如果其同时也是肥胖患者的话,其危险性就会更大[1]。由于肥胖患者体内有过多的脂肪堆积,就会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糖代谢,同时其脂代谢也会出现紊乱,最后引起患者的血糖升高、血脂升高,这样就会导致患者的机体代谢紊乱,由此可以看出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针对这种情况,在对2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施以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护理干预,从而控制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2]。对于这种配合的治疗方法,我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探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n=20)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最大的为63岁,年龄最小的为16岁,平均年龄为(45.23±4.12)岁。对照组(n=20)中,年龄最大的为61岁,年龄最小的为17岁,平均年龄为(43.89±4.45)岁。两组患者的肥胖指数均大于25。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肥胖指数,均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在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的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具体内容包括检查、用药等常规的护理项目。

1.2.2观察组

该组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施护理干预,并且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同时要求患者做好记录,保证护理工作的落实。具体方法如下。

(1)心理干预:对于现今这个以瘦为美的社会中,肥胖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人群,他们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已经非常的大,又患有2型糖尿病,所以大多数的患者都会出现自卑、焦虑的情绪,这样的不良情绪更容易导致患者的内分泌紊乱,加重患者的病情。由于病情的加重,患者会对所制定的护理方案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影响血糖的控制,最后降低了生活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施行心理干预,鼓励患者重新接受治疗,使患者重拾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详细的对患者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介绍相关的成功病例,使患者从别人的成功中获得新的感悟,增强治疗的勇气[3]。

(2)运动护理:对于肥胖2型糖尿病人来说,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将患者的体重减轻,但是在减重的过程中,由于患者的身体素质的影响,尽量采用运动减肥的方式。由于患者的体重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整个运动减肥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减肥计划,才能实现护理的最佳效果。减肥方案应该根据患者身体不同的状况制定,这样才可以保证患者在不伤害身体的情况下完成减肥。

1.3护理效果判定标准

血脂指数10分为满分,分数越高,血脂越高;血糖测量标准为饭后的测量数据为准;血压测量标准为正常测量血压;体重指数越高,体重越重。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以清楚的看到,观察组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2.2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与体重有着密切的关系,经研究表明,体重增长1kg,患糖尿病的几率就会增长5%。在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肥胖患者占了总患者数量的七成以上,如果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同时也是肥胖患者的话,其寿命就会相对与普通的患者减少8年,所以对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有效控制办法就是控制体重[4]。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控制其血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患者在患病期间,其体内的糖代谢已经出现了异常,对于病症较轻的患者来说,可以通过饮食控制,来保证体内血糖的正常[5]。对于较为严重的患者,通过减肥的方式就可以有效的发挥药物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及时的控制血糖的变化,还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每减少10%,就可以有效的减少空腹血糖60%。这样的数据表明,只要肥胖患者有效减重,就可以很好的控制体内的糖代谢程度,提高健康程度[6]。

综上,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施以护理干预,可以对患者的减重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治疗效果也起到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管舒婷.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護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23):72-73.

[2] 高源,刘文清,马丽红等.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胃转流术围手术期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6):651-652.

[3] 蔡新霞,王玲.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实施干预的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1):22-23.

[4] 武美荣,冯英.利拉鲁肽联合格华止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护理体会[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4(3):229-231.

[5] 周维.管理制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2):98-100.

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9月我院住院治疗2型糖尿病病人90例, 男53例, 女37例;年龄44岁~76岁 (55.8岁±8.5岁) ;病程1年~6年 (4.3年±3.1年)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46例, 对照组44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程、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的干预效果:①在入院前和出院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进行评定心理状态评价;②血糖监测指标:空腹血糖 (FBG) 、餐后血糖 (PBG) 及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

1.2.1 护理干预措施

①早期教育:向病人讲解解糖尿病出现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知识, 使病人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 但完全可以控制的, 使他们对疾病的治疗、护理及预后有一个系统、全面、科学的认识,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②心理指导:对焦虑病人, 给予支持、疏导, 培养病人豁达开朗的性格, 对抑郁病人耐心解释、分散淡化他们对疾病的注意力, 对有怀疑、拒绝情绪的病人, 细致介绍糖尿病知识、危害及并发症等。③用药指导:讲解正确的服药方法可以保证药效,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识别低血糖及防治, 外出时随身携带糖果或点心、糖尿病卡, 如发生低血糖应及时处理。④饮食指导:要向病人介绍饮食的注意事项, 如营养成分结构合理均衡、分餐得当、清淡少盐、多饮水、限制饮酒;加餐, 包括所有的零食, 都应计入全天总能量之中;尽量减少外出就餐, 当能够把握食物组成、能够估算食物重量以及较熟练地估算出你每餐可以进食多少主食和副食时, 才可以适当外出就餐。⑤运动疗法: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及体力状况指导病人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 包括步行、慢跑、健身操、太极拳等需氧运动, 时间安排在餐后1 h, 时间控制在30 min之内, 运动要适量更要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1.2.2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 其患病人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诊断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增加[3]。糖尿病对病人来说是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 会引起一系列相应的心理反应, 主要表现为焦虑、忧郁等情绪。有资料显示, 63%的糖尿病病人有主观焦虑及抑郁症状[4]。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会促进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 从而对抗胰岛素的作用而使血糖升高。有研究显示, 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血糖和预防并发症发生, 减少病人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治疗后HAMD和HAMA评分低于治疗前 (P<0.05) , 且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治疗后FBG、PBG及HbA1c降低 (P<0.05) , 且均低于对照组 (P<0.05) 。提示:2型糖尿病病人治疗后的焦虑和抑郁心理明显改善, 护理干预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的身心状况, 有效控制血糖。

摘要:[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46例采取护理干预, 对照组44例进行常规护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评定病人心理状态, 比较两组病人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HAMD和HAMA评分低于治疗前 (P<0.05) , 且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 (FBG) 、餐后血糖 (PBG) 及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降低 (P<0.05) , 且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2型糖尿病病人治疗后的焦虑和抑郁心理明显改善, 护理干预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焦虑和抑郁状况, 有效控制血糖。

关键词:2型糖尿病,护理干预,心理状态,焦虑,抑郁

参考文献

[1]郄晓梅.护理干预提高糖尿病治疗依从性和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23) :3398-3399.

[2]朱玉花, 丁瑛, 邵东平.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病人术前焦虑和血糖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7) :14-15.

[3]蔡维云, 柯涓, 吴少珍.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病人控制血糖及预防急性并发症的效果[J].广东医学, 2008, 29 (6) :1063-1064.

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 篇4

[关键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

糖尿病为内分泌系统疾病,属于慢性代谢病,其对人类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目前,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重使得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继医院治疗后的社区干预成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维持健康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探讨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74例,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无交流、意识障碍,均可配合本次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7例,常规干预组包括男25例,女12例;年龄60~79岁,平均(655±113)岁;体重指数(BMI)23.24~31.21kg/㎡,平均(26 41±2.77)kg/㎡,病程1~16年,平均(7.56±1.56)年。综合干预组包括男24例,女13例;年龄60~78岁,平均(64.7±11.2)岁;BMI为23.31~31.67kg/㎡,平均(26.13±2.74)kg/㎡,病程1.3~16年,平均(7.66±1.98)年。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干预组患者给予单纯药物降糖,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双胍类、磺酰脲类、胰岛素等进行干预,并定期监测血糖,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药物。

综合干预组患者给予社区综合干预。社区医生和家庭成员共同配合,为患者定期宣教,通过糖尿病防治手册、宣传栏等形式提升患者保健意识。(1)药物治疗干预。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二甲双胍、常规胰岛素、肠溶阿司匹林、阿卡波糖等药物进行干预,合理调整剂量,并严格遵医嘱按时规律用药,做好用药不良反应的监测。(2)定期为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确保血糖控制效果良好,每周用血糖仪测定1次血糖,并记录具体数据,以更好评价药物治疗效果,并有效预防低血糖。(3)运动指导。对患者说明体育锻炼的优势,其可有效阻抗血管内皮细胞和冠状动脉扩张,有助于高血压和心脏病的预防。同时,通过四肢肌肉的收缩可对葡萄糖载体产生刺激,使其转移到心肌纤维膜中,促进GLUT4载体蛋白的表达,发挥逆转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运动还可增加蛋白质含量和脂蛋白酶活性,可降低餐后血甘油三酯水平。根据患者身心情况指导患者选择合适运动项目、制定合理运动时间、强度、频率等,并列举注意事项。每天运动时间30~60min,1次/d或1周4~5次,以餐后1h左右运动为宜。(4)饮食干预。饮食上合理控制总热量、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以改善葡萄糖耐量,减少酸中毒,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脂肪摄入,保证充足优质蛋白的摄入,如豆类、蛋类或鱼肉等,并注意微量元素、B族维生素、纤维素的补充,合理安排餐次,戒烟戒酒,规律饮食。(5)关注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眼部病变、糖尿病足、肾脏病变等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医生应告知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危害性及预防措施,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药物治疗。每周定期电话随访,了解患者血糖控制、用药情况,每个月上门随访1次,对患者心理问题、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并指导患者和家属自我血糖监测方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3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水平的变化、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血糖达标率。

血糖达标判断标准:FBG<7.0mmol/L,2hPBG<10.0mmol/L。

低血糖反应判断标准:出现心慌、眩晕、大汗、颤抖等低血糖症状和(或)末梢血糖<3.9mmol/L。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分析;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血糖达标率均属于计数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并用百分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两组干预前血糖水平t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综合干预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明显降低,优于常规干预组,t检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血糖达标率比较

综合干预组血糖达标率明显高于常规干预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干预组,经对比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2型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病,属于全身性、终生性疾,一般情况下,2型糖尿病不选择住院治疗,因其病程长,住院经济负担大,且无法实现长期监测和干预。而社区干预为医院治疗不可分割的部分和延续,其更贴近社区居民特点,可为患者提供更为方便、连续化的综合干预。

本研究常规干预组患者给予单纯药物降糖,综合干预组患者给予社区综合干预,通过药物干预、血糖监测、运动指导、饮食干预、并发症预防等综合干预内容实现对患者的延续治疗,注重其疾病知识认知度的提高和健康行为指数的提高,促进其保持良好心态和规范化用药,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等方式构建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有效维持血糖的平稳。

药物干预是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基础手段,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和指导,可有效增强药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定期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测,便于医生及时掌握患者的血糖变化,调整用药剂量,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并规避低血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通过饮食控制,可促进患者饮食结构的合理化和饮食营养的均衡,有助于控制含糖食物的摄入,严格控制血糖;通过运动安排,可提高患者运动量,促进机体代谢,改善血糖代谢水平,对病情改善和避免肥胖、进一步引发其他并发症有益;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经结果显示,综合干预组患者干预后血糖水平改善更显著,血糖达标率更高,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更少,提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血糖,提高血糖达标率,减少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欧阳间英等研究表明,对糖尿病患者给予一对一、面对面的社区治疗干预后,患者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依从性、血糖监测、足部治疗等依从性评分明显提高,且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明显降低,跟本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经社区干预后患者通过健康行为依从性的提高有效促进了血糖水平的改善。何瑞豪等的研究结果也有相似性。

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6月开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 年龄28~67岁;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5例:男21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46.7岁。治疗组35例:男17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52.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间有均衡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服用阿卡波糖片, 起始50mg/次;之后100mg/次, 3次/d。除此之外对治疗组进行心理干预: (1) 心理干预: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合理的解答, 及时消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情绪, 使患者保持心理健康。 (2) 饮食干预:制定合适的菜单, 少量多餐, 控制食物中的总热量并且对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进行合理分配[2]。 (3) 运动干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情况对每个患者每天的运动量进行规定, 并监督其进行。

1.3 疗效评定标准[3]

治疗前后运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对空腹及餐后2h血糖含量进行测定。利用胶乳凝集反应法和放射免疫法对血中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含量进行测定。胰岛功能的强弱以以下参数表示:胰岛素分泌指数=20×空腹胰岛素/ (空腹血糖-3.5)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情况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血糖含量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胰岛功能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胰岛功能强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肥胖人群越来越多, 而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也呈现了递增的趋势。糖尿病作为目前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 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容易发生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等并发症, 导致相关器官受损[4]。针对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 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以及护理干预使胰岛细胞功能恢复, 控制血糖含量。

研究结果表明, 治疗后治疗组血糖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含量, 效果可观, 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胰岛功能明显强于对照组, 说明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可以帮助患者胰岛恢复功能, 使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对患者病情的控制起到了根本作用。

综上所述, 对2型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上进行护理干预, 疗效明显, 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应该进行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 武晋晓, 吕肖锋.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2, 21 (3) :276-277.

[2] 程连心.糖尿病的护理[J].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 (8) :2071-2072.

[3] 张玫, 张林, 黄明洁.睡前皮下注射人中效胰岛素对胰岛功能评估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8, 39 (6) :989-991.

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 篇6

关键词:2型糖尿病,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近年来,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压力的增大, 糖尿病患者逐渐趋于年轻化[1],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糖尿病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血糖增高, 具有遗传易感性。该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且治愈率低、病程长及易伴随严重并发症, 容易导致患者肾脏、神经和心血管等系统功能缺陷或衰退, 给患者生理和心理带来极大的影响[2]。纠正代谢紊乱、预防并发症及消除临床症状是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的, 而要降低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改善预后、延长寿命及提高其生活能力, 须医护人员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现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男45例, 女30例;年龄30~80 (45.31±5.1) 岁, 病程1~5.3 (2.6±0.7) 年。对照组男42例, 女33例, 年龄32~79 (45.42±4.9) 岁, 病程1~5.7 (2.6±0.5) 年。所有患者均排除脏器功能不全、严重心血管疾病。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75例按照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对照组75例给予系统护理干预, 方法主要有: (1) 心理护理:糖尿病患者大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抑郁、焦虑等消极心理, 因此, 医护人员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 告知患者糖尿病是一种能防能治的疾病, 循序渐进地告知患者只要能很好地控制血糖, 防止并发症, 该病对生命没有威胁[3]。 (2) 用药指导:医护人员详细耐心地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指导患者正确服用, 服药时间进行提醒, 并观察用药后的血糖水平变化。对需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可指导其家属注射方法, 出院后能自行注射[4]; (3)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注意食物的均衡搭配, 多食含蛋白质、维生素等食物[5], 严禁食甜食。

1.3 评价指标

入院时及出院4个月后分别检测以下各项指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由SPSS 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入院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出院4个月后两组比较, 对照组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控制均优于观察组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注:与同组入院时及观察组出院后4个月比较, *:P<0.05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 病程长需长期治疗[6]。治疗方式主要有短期治疗、长期治疗和基础治疗;短期治疗主要以控制血糖为主, 长期治疗主要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基础治疗主要是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不正确的饮食习惯导致病情恶化及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营养代谢紊乱有关[7]。糖尿病引起的中风、糖尿病足、尿毒症等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及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并发症的发生是因为患者缺乏对糖尿病的了解或对其防范意识较差造成。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应做好饮食及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 并让其家属对该病的认识, 了解糖尿病虽无法根治, 但通过药物控制、合理的饮食及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能像健康人一样生活[8]。

从本研究结果可看出, 观察组观察组空腹血糖, 餐后血糖, 胆固醇, 糖化血红蛋白与对照组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出院4个月后对照组空腹血糖为 (6.03±1.68) mmol/L, 餐后血糖 (10.01±3.47) mmol/L, 胆固醇 (4.21±0.82) mmol/L与观察组相比, 均显著低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为 (1.04±0.38) %, 与观察组相比, 对照组指标控制更佳 (P<0.05) , 此结果与黄艳君研究结果相似[9]。由此看出, 系统的护理干预能根据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护理干预, 实现护理的可预见性、针对性和系统性。

综上所述,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的同时结合心理护理、用药指导及饮食护理等措施能够得到理想的血糖控制水平及满意的临床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奚齐红, 武承荣, 倪建萍, 等.2型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01 (6) :27-29.

[2]萧建中, 杨文英.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可能因素以及估计方法对结果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0, 2 (3) :161-163.

[3]吴齐男.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34) :3129-3130.

[4]陈鹏莉, 靳玲, 吴玲, 等.2型糖尿病患者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0, 14 (5) :2-4.

[5]翁育芳.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32 (36) :144-145.

[6]笪玉荣, 朱小平.2型糖尿病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整体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 (2) :266-267.

[7]马小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观察与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26 (1) :92-94.

[8]吕连双, 韩静.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医药前沿, 2013, (5) :112-113.

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98例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 排除其他系统疾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9例。观察组中, 男性29例, 女性20例;年龄58~78岁, 平均 (67.3±8.5) 岁;糖尿病病程2~7年, 平均 (5.3±1.2) 年;合并高血压病30例 (61.2%) , 冠心病21例 (42.8%) 。对照组中, 男性27例, 女性22例;年龄59~80岁, 平均 (68.1±9.3) 岁;糖尿病病程3~8年, 平均 (5.1±1.6) 年;合并高血压病29例 (59.2%) , 冠心病23例 (46.9%) 。两组病例一般情况大体一致。

1.2 方法

两组病例均接受积极的内科系统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内科常规护理, 内容为: (1) 指导患者休息、饮食, 随时监测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等临床指标, 指导患者服用降糖药物, 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2) 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指导患者按时用药, 遵医嘱输液、输血。为期1个月。观察组在接受内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为期1个月的如下护理干预措施: (1) 心理护理。患者由于长期疾病心理上容易产生负面心理, 如不信任治疗措施等, 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疗效。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 了解其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给予安慰和鼓励;介绍治疗和护理措施及可能的效果等, 帮助患者消除负面情绪, 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运动锻炼指导。规律适度的运动锻炼能增强患者体质, 缓解一些负面情绪。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情况, 合理安排一些适宜的有氧运动, 以增加机体免疫力。 (3) 健康指导。患者对疾病知识可能有一定了解, 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掌握全面的相关健康知识。护理人员要集中对所有患者解释疾病的病因、发展变化及治疗结果, 同时要详细指导治疗前后在饮食调节、家庭治疗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1.3 疗效判定标准[4]

(1) 血糖正常参考值:空腹血糖3.9~6.1mmol/L, >6.1 m m o l/L或<3.9 m m o l/L均为异常。 (2) 血压正常范围:收缩压9 0~1 4 0 m m H g, 舒张压6 0~9 0 m m H g。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当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治疗出院后接受为期1年的随访, 两组患者血糖、心电图、血压异常的例数明显降低;且观察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2型糖尿病的病因尚不明确, 主要与机体内分泌调节、饮食等方面的因素有关[5]。一般而言, 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积极的控制血糖治疗, 可以明显改善高血糖的状态。但有些患者在合并心血管疾病后, 由于这两种疾病相互影响, 可能对治疗效果和病情发展产生一些影响。有学者提出[6], 2型糖尿病影响心血管病变的机制在于:糖尿病患者身体的微小血管可能由于高血糖的影响, 管壁弹性、通透性等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使得心脏泵血阻力加大, 心肌负荷过重可使心脏功能出现异常, 且发生率与糖尿病病程长短有关系。糖尿病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对大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产生严重影响, 糖尿病患者后期几乎所有患者末梢神经感觉功能都会发生障碍, 当这种神经病变累及冠状动脉和心脏时, 即使心肌出现严重缺血或心肌梗死时, 由于疼痛不是十分敏感, 往往掩盖病情, 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期, 产生严重后果。有些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心肌细胞缺血坏死, 引起心力衰竭, 而这与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冠脉狭窄、粥样斑块或血栓有直接关系[7]。

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提出的护理方式, 着重强调护理过程要顾及患者生理、心理、治疗前后健康教育及康复锻炼等内容。特别是针对一些慢性疾病患者, 病情复杂多变, 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锻炼, 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和依赖也较一般患者多[8]。因此, 护理干预要充分考虑疾病病情需要和患者的具体要求, 全面、合理、有效地给予干预措施。在本研究中, 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 病情复杂、病史长, 治疗前后可能存在各种问题, 这就要求护理干预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尽可能消除一些隐患。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内科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护理干预, 血糖异常、血压异常及心电图异常患者的比例明显减少, 原因可能在于护理干预后, 患者的依从性更好, 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出院后能够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康复锻炼和后期治疗。

因此, 护理干预对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红.糖尿病控制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合并症的关系[J].甘肃科技, 2008, 24 (23) :142-143.

[2]宋月娥.糖尿病血糖控制48例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4) :117-118.

[3]唐令军, 李雄, 张小红.持续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治疗依从性和疗效的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1) :98-100.

[4]刘崴, 孙立荣, 徐燕梅, 等.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3, 20 (5) :121-123.

[5]王慧敏, 戴霞, 黄秋红, 等.双重督导机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饮食控制行为的影响研究[J].广西医学, 2010, 28 (9) :1432-1433.

[6]周秀琴, 钟国权, 杨彩娴, 等.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变常见危险因素[J].广东医学, 2011, 2 (232) :2961-2962.

[7]朱赛平.糖尿病与心血管病相关性研究[J].医药产业资讯, 2005, 2 (17) :45.

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2型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 男48例, 女32例, 年龄42岁~76岁, 平均年龄58.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标准, 且经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 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37例, 合并冠心病患者21例, 合并高血脂患者7例。经实验室检查患者的空腹血糖在6.8~23 mmol/L, 其中8例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低血糖或酮质血症表现。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脱水、降血压、降纤酶、调节血糖、改善脑循环以及控制饮食、抗感染等常规治疗。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1.3.1 心理护理

由于多数患者存在肢体运动障碍, 且病程较长、恢复较慢, 因此易使患者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 对治疗失去信心, 会导致治疗上不配合、不坚持用药、饮食随意等问题。此时, 护理人员应积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使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 可以列举一些正面的例子, 或使已经康复的患者现身说法, 以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提高配合度, 增加治疗依从性。

1.3.2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以及四肢的活动情况, 体温升高应考虑是否有感染的情况发生;呼吸不规则、血压升高、双侧瞳孔不等大考虑是否有脑疝发生;呼吸中带有烂苹果的气味考虑是否有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用药时要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防止出现头晕等情况;服用降糖药时注意监测血糖变化, 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使用抗凝药物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情况的发生,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1.3.3 控制血糖的护理

按照医嘱对患者及时使用胰岛素, 并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 以防出现低血糖或高渗性昏迷。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胰岛素剂量, 若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 可用温开水冲服白糖或进食馒头、饼干等;若情况较为严重, 则可应用50%的葡萄糖行静脉注射[1]。

1.3.4 饮食护理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脑卒中患者多数伴有吞咽障碍, 因此需要进行鼻饲, 鼻饲时要保证定时、定量的热量供给, 根据患者的标准体质量, 计算出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供给, 可按三餐1/3、1/3、1/3的比例分配。同时注意主食的搭配应是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和优质蛋白的食物, 以降低患者胆固醇, 利于疾病恢复和减少复发, 并同时配以高纤维食物, 可促进胃肠蠕动, 减少便秘的发生。同时注意在进餐前及时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2]。

1.3.5 体位护理

对长期卧床患者要防止压疮的发生, 可每2 h给患者翻身叩背1次, 并检查身体受压部位的血运情况。指导家属定时对患者进行按摩并用温水擦浴, 以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注意保持床铺和患者皮肤的清洁干燥, 衣服松紧度要适宜, 防止压疮的发生。

1.3.6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对患者的全面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应有计划地对患者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 并配以针灸、按摩理疗等。在康复早期, 患者每天进行2~3次的主动或被动锻炼, 每次15 min~30 min;康复后期,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延长锻炼的次数和时间, 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

1.3.7 出院指导

出院前嘱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 按时服药;同时嘱患者家属坚持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 以确保治疗效果, 并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 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生活基本自理, 肢体肌力在4级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生活在外物的支持下可以自理, 肢体肌力改善2~3级;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甚至加重, 肢体肌力在1级以下。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2型糖尿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持续高血糖可抑制脑细胞有氧氧化, 糖酵解加速, 乳酸生成增加;同时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 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易出现血栓, 患者的病情复杂, 且存在各种诱因和危险因素, 所以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3]。本文行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只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从心理疏导、病情监测、血糖控制、饮食、功能锻炼等方面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 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并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乃至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栗占捧.2型糖尿病并缺血性脑卒中128例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 (5) :180-181.

[2]朱国红.2型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9 (5) :58-59.

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 篇9

【关键词】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139-02

随着人们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糖尿病发病率正逐年上升。有报道指出,我国当前糖尿病患者占到全球总数的1/5[1]。社区门诊是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糖尿病的控制中同样有重要责任。近年来笔者对社区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给予心理干预和自我管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社区8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和依从性差的患者。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实验组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63~74岁,平均(68.25±2.86)岁;对照组中男30例,女11例,年龄61~75岁,平均(68.31±2.79)岁。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血糖定期检测、糖尿病治疗方案制定等常规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心理干预和自我管理干预:①心理干预。社区医生应积极与患者交流,增加医患好感,鼓励患者面对疾病,查找病因,并针对性解决问题,以更好的治疗疾病。同时,积极稳定患者情绪,对疾病的治疗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对患者家属给予心理干预技巧培训,使心理干预从社区门诊到患者家中全方位进行。定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2型糖尿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讲座,使其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病情进展、临床表现和并发症等有一定掌握,进而在疾病治疗中更为主动,心理更为稳定,以促进病情康复。② 自我管理。通过“健康课堂+俱乐部交流+行为实践+上门回访”的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教育培训。自我管理培训内容覆盖药物治疗、自我监测、并发症防治、运动疗法、饮食控制、不良生活习惯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在每次教育培训后现场对患者进行行为实践指导,同时对患者疑问进行解答。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对考核成绩优秀的患者可给予一定奖励措施。此外,每个月上门随访1次,结合患者实际,对患者的生活习惯、用药方案等内容进行纠正。

1.3观察指标在干预前及干预12个月后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U5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餐后血糖进行检测。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格式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内干预前后比较行配对t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餐后血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实验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餐后血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x±s)

组别例数

空腹血糖(mmol/L)餐后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

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

实验组418.54±3.026.01±2.74*#10.58±2.878.23±3.09*#8.17±2.316.36±2.03*#

对照组418.49±2.878.19±2.9110.44±3.129.15±3.26*8.19±2.387.41±2.15*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转变的加剧,糖尿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其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级生命健康都有较大影响[2]。社区门诊作为我国医疗体系最底层的机构,直接承担着社区内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工作。老年糖尿病患者大多合并各种慢性基础疾病,并发症发生风险较年轻糖尿病患者高。因此,对糖尿病老年患者积极进行干预有着重要意义[3]。

有研究指出[4],心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而促进治疗效果的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病情不了解,病痛的长期折磨可能导致其对治疗失去信心。这就要求社区医生积极与其沟通,讲解相关健康知识,不仅能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素养,也解答了患者的疑惑,治疗依从性得到改善[5]。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按时用药、运动治疗等都是控制病情的中药手段[6]。但医生无法一直监督患者,因此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是关键。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健康课堂+俱乐部交流+行为实践+上门回访”的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对患者强调药物治疗、自我监测、并发症防治、运动疗法、饮食控制、不良生活习惯等内容,促使患者进行自我管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实验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餐后血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心理干预和自我管理干预对控制糖尿病病情有积极意义。自我管理能有效规范患者行为及生活习惯,心理状况是影响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积极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稳定患者心理状态,对病情好转能提供有利条件。

综上,在常规糖尿病治疗措施基础上给予自我管理和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餐后血糖,对病情控制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丽琼,谢小兰.生命力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2):104-106.

[2]赵芳芳,杨丽,刘玮玮,等.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效能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04(19):5547-5549.

[3]高焱,贾竹敏.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1):34-36.

[4]解东,代维松,卞淑芬,等.合理情绪疗法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和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57-158.

[5]郝东鸽,郭振云,杜宜洋,等.看图对话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及病情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12(3):162-164.

[6]刘静,王春梅.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与自我管理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33(4):283-286.

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完整资料为探究依据,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符合WHO颁布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1],观察组共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8~72岁,病程2~10年;对照组共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7~70岁,病程2~11年。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 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统一管理

对每位患者分别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并进行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心理辅导、营养与运动指导。健康教育:考虑到患者的不同文化程度于理解力,宣讲糖尿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特征、病程转归、治疗方案时可配以相应的图片或宣传片,使健康教育更为直观,也易于患者所接受。向患者讲解良好的心态、合理膳食及营养搭配、适当运动对于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性,健康教育可集体进行也可患者的特殊情况开展个性化督导;心理护理干预:因为糖尿病难以治愈,病程长,患者往往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对治疗缺乏信息,因而有部分患者的遵医性差,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并与患者进行及时的沟通,通过沟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以便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有效地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使患者树立起自信心,以积极态度配合治疗;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营养护理:告诫患者在控制饮食的同时也要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均衡,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与生活规律。注意各类食物的均衡搭配,不可偏食,保证摄入定量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禁食甜品,多吃粗粮,控制体重;运动护理:每日进行适当的运动促进脂肪与糖分的代谢,对控制血糖有一定的帮助,但运动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自我感觉来进行把控的,以有氧运动为主,注意不可一次进行高强度的剧烈运动或空腹运动。护理人员根据以上护理方案进行实施,并将患者的实施情况记录在案并放入健康档案中进行统一管理。

1.2.2 实时监测患者血糖

指导患者使用家庭血糖仪,定期监测血糖值的变化,以便于及时地做好记录,及时有效地预防高血糖并发症的产生,指导可自行使用血糖仪的患者填写自制的测试结果表格,表格设有血压、血糖、体重、饮食量、测量时间、不适症状等项目,以便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利的依据。

1.2.3 尊重患者并保护其隐私

患者有权对自身的治疗方案及过程享有知情权,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任何治疗措施前,均要进行仔细的核对,为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取得患者的同意并满足其知情权,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及语气,切忌使用命令性的口吻,以免引起患者的反感与不满,增加护患纠纷的危险。

1.2.4 用药指导

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及其不良反应,指导患者正确的服药方法、服药时间、服药剂量,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与血糖值的变化,指导患者及家属辨别低血糖的常见反应与征兆,对于需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便于患者出院后自行注射[2]。

1.3 观察指标

对以上患者每3个月进行1次上门随访,指导患者出院后每周至少测量3~4次空腹血糖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每3个月进行1次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检测,查看最近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护理干预1年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生活质量综合评估问卷(GQOL-74)评估患者生活质量[3]。

1.4 统计方法

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14.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水平及1年后两组的Hb A1C水平

两组患者出院时的空腹血糖水平及Hb 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年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7.63±2.32)mmol/L,而对照组为(10.35±3.15)mmol/L,观察组患者的平均Hb A1C水平为(5.61±1.63),而对照组为(7.74±2.29),以上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1年后的ADL评分与各生活质量维度的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1年之后,观察组患者无论是ADL评分还是生活质量的各个维度的评分均较对照组高,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后的观察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患者,以上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终身性代谢疾病,2型糖尿病的短期治疗目标是控制血糖,长期目标是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其基础治疗方案是药物治疗与血糖监测,而运动和饮食构成也至关重要[4],对饮食与糖尿病关系的不了解是糖尿病患者饮食依从性较差的原因之一,缺乏正确饮食知识将会影响血糖的控制甚至导致病情恶化,不良的心理状态也是影响患者依从性的重要原因。相关研究建议通过提高患者积极性,给予包括行为改变的教育来彻底转变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由该次临床探究活动中可以看出,糖尿病患者在接受了不同的护理干预1年后,接受有针对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7.63±2.32)mmol/L,而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10.35±3.15)mmol/L,观察组患者的平均Hb A1C水平为(5.61±1.63),而对照组为(7.74±2.29),观察组患者无论是ADL评分还是生活质量的各个维度的评分均较对照组高,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后的观察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要比仅接受糖尿病常规护理的患者更为明显,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的高低与其并发症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产生不利影响。而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出现并发症及合并症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缺乏对疾病知识的了解,依从性差或疾病防范意识较差。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可让患者掌握与疾病相关的知识,有护理人员定期对血糖值进行检测或指导患者自行检测血糖值,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调整饮食结构,可以从根本上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活习惯,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该临床资料的研究,该研究认为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并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具有显著的临床辅助治疗意义,值得大力推广[6]。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完整资料为探究依据,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遵医嘱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糖尿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接受系统的护理干预,分别对比两组患者1年后的空腹血糖、HbA1C水平、生活质量指数并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护理方法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时的空腹血糖水平及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年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及平均HbA1C水平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经过护理干预1年之后,观察组患者无论是ADL评分还是生活质量的各个维度的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可明显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生活质量,影响

参考文献

[1]萧建中,杨文英.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可能因素以及估计方法对结果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0,12(7):161-163.

[2]陈鹏莉,靳玲,吴玲.2型糖尿病患者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0(6):28-30.

[3]林婷,林捷,陈红芳,等.综合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1,11(10):64-66.

[4]曾海芳,陈小燕,陈少英.社区护理干预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5(6):223-224.

上一篇:习作教学策略之管见下一篇:协作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