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及护理

2024-05-31

心理干预及护理(共12篇)

心理干预及护理 篇1

神经外科监护病房(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简称NICU,专门收治神经外科大手术后的危重病人及严重的颅脑损伤患者。NICU是严格封闭的,患者收住NICU后,没有亲人陪伴在身边,患者忍受躯体的痛苦,在陌生而又紧张的环境中,虽然有医护人员的尽心治疗与护理,但患者还是普遍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压力,如焦虑、恐惧不安、烦躁、抑郁,因而不能很好地配合甚至拒绝治疗,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我们通过对进入NICU的术后患者施行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术后恢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4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行全麻开颅手术后收住NICU的病人共108例,入组病例68例。入组标准:(1)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患者;(2)意识清楚,无聋哑,能正常交流者;(3)无精神症状者;(4)年龄≥16岁。

1.2方法

将2009年2~3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行开颅术后收住NICU的35例病人设为干预组,对其进行特定的心理护理干预;将2009年3~4月期间未实施特定心理护理干预的开颅术后病人33例设为对照组。干预组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42.09±17.950)岁,其中,脑瘤26例,脑出血1例,顽固性癫痫8例。对照组男18例,女15例,平均年龄(42.10115.435)岁,其中,脑瘤25例,脑出血1例,顽固性癫痫7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经统计学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研究方法

1.3.1评价指标与方法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术后病人入住NICU清醒后和出NICU前,由护士采用以上三个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病人自己填写,肢体活动不利或文化程度低者,可由护士解释给病人听,由病人自己作出判断后再由护士代为填写。共发放问卷68份,收回问卷68份,有效率100%。

1.3.2实施特定的心理护理干预

1.3.2.1术前访视,重视沟通交流:针对术前病人紧张及对术后情况的担忧,护士在术前一天访视病人,简单向病人解释手术方式、术前注意事项,使病人了解手术的一般情况,同时,向病人介绍NICU的一般情况并与病人沟通交流了解病人一般情况及特殊习惯及要求,并适当安慰病人,使其心情放松。

1.3.2.2心理生理支持:收住NICU的全麻开颅手术患者很多都带有气管插管以及引流管,插管造成的不适以及为防止患者躁动拔管对患者的适当约束,都可引起处于围清醒期的患者呛管及躁动不安,这时护士应忙而不乱,一边耐心解释插管造成不适的必然性,使病人积极配合,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遵照医嘱为病人拔出气管插管。这样可防止因病人不理解插管构造以及极度不适而自行拔出插管造成因喉头水肿严重引起的呼吸困难。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另一护士可采用握手、安慰性话语使病人放松。

1.3.2.3以人为本,关爱病人:身体上的不适暂时缓解后,随之而来的是清醒后的“情感饥饿”[1],此时没有亲人朋友陪伴,身处陌生的环境,NICU内各种仪器的噪音以及其他病人发出的痛苦呻吟或异常的声音,甚至可能亲眼目睹同室病友的抢救和突然离开,这些都不会短时间内被患者接受并适应。加之患者自己身体虚弱甚至因喉头水肿咽喉肿痛不能发声,有时还会出现语言不通的情况,这些都会是病人陷于极度恐惧和焦虑中,甚至导致高生理性应激反应。此时,护士应充分体现爱心、耐心、同情心、责任心,及时告诉患者手术已顺利完成,使其放心。术后患者切口疼痛在所难免,病人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情绪过度紧张,就会加剧疼痛,意志力薄弱、烦躁和疲倦等也会加剧疼痛。暗示或听他喜欢的音乐可以减轻疼痛,也可采用移情的方法减轻疼痛。对于语言不通的地方病人尤其是外国友人,护士更应该注重与他们的沟通,可采用多种非语言沟通手段来证明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关心他们,轻轻的微笑就可让病人缓解因沟通障碍造成的压抑和反感情绪。护士不仅只关注监护仪上的数据,还要主动与病人交谈或边进行操作边询问病人有何不适或要求,为病人讲解,安慰病人,消除病人的孤独感,鼓励病人积极对待人生。

1.3.2.4认知行为干预:认知行为干预[2]是根据认知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矫正患者的认知行为和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患者在罹患疾病后,一般无心理准备,对手术愈后期望值过高,如果手术后在NICU监护时间超过预期值,病人往往会产生抑郁心理,认为术后恢复健康可能性小;长时间不与家属见面交流,认为家属将其遗弃,产生失落感和放弃心理。此时,护士应鼓励患者表达心声,适当满足其心理需求,可给家属短暂的探视时间,通过其亲人鼓励病人重树恢复健康的信心。同时,护士可为病人讲解相关疾病知识,提供相关的治疗及预后的信息,消除患者因认知障碍导致的心理障碍。

1.3.2.5注重维护病人自尊心:NICU很多病人文化背景深厚,地位、层次高,对护士对其的约束不能接受,直接理解为住院还要受捆绑之苦,另外,操作时隐私部位的不可避免的暴露等,都是很多病人在全麻清醒后很不理解的事情。因此,护士应耐心解释原因并在涉及隐私部位操作时注意遮挡,维护病人自尊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1.3.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和等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1。

注:1)与对照组相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P<0.01

干预组与对照组入NICU前SAS、SDS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NICU前SAS、SDS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缓解术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有显著效果。

2.2两组病人配合治疗护理程度的比较

见表2。

注:两组比较,χ2=4.323,P<0.05

3讨论

现代护理是“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病人的治愈疾病不仅仅局限于医学上的救治,而是需要在治疗护理过程中,配合沟通和理解,体现人文关怀。资料显示,严重的焦虑状态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并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发生明显的应激反应等一系列生理机能的改变,影响患者预后[3]。抑郁会影响病人心、肺及消化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或继发感染等。所以,有针对性地对NICU术后病人进行心理安慰和支持,加强沟通交流,准确地分析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某些生活不便处要细致照顾,如喂饭时要耐心,防止呛咳。家属对病人的鼓励和牵挂以及病人对家属的思念,可通过书信的形式传达或通过护士转达,解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以上结果显示,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地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治疗信心,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敏.同感心对ICU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1):1160-1163

[2]吕茜茜.心理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中国社区医师,2008;24(362):54-55

[3]王玉英.音乐疗法对缓解肺癌患者术前焦虑及应激作用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8(22):14-15

心理干预及护理 篇2

在放化疗前期,医院的工作人员应该心态平和地给肿瘤患者介绍放化疗的知识,放化疗并不可怕,它是治疗肿瘤疾病的。让他们放松心态,积极地与疾病作斗争,只有保持好的心态,才能更有利于疾病的治愈。如果肿瘤患者出现失眠等焦虑情绪时,要及时的与主治医师和家属沟通交流。放化疗前,医生应该全面的分析患者的情况,对症下药,让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医院进行放化疗的治疗。同时,要发挥周围人的积极作用,人多力量大,让他们一起帮着肿瘤患者度过这个难关,积极地鼓励他们,勇敢地与肿瘤疾病作斗争,一定要战胜肿瘤疾病。

3.2放化疗期间的护理干预

在放化疗期间,可以给肿瘤患者提供一些药物来缓解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得到较好的休息,同时医生要尽可能地保持跟患者的沟通交流,及时地了解放化疗过程出现的情况。此外,在放化疗期间,将放化疗的病房设计的人性化一些,给肿瘤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样也有利于让肿瘤患者心情舒畅,准备一些能让患者静下来的书籍、音乐等,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让他在放化疗期间有一个轻松地心态。

3.3放化疗结束后的心理干预

放化疗结束后,肿瘤患者在回家休养的一段时间会面临着外界的种种压力和自己内心的压力,他会有一种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包括病情痊愈后无法重返社会,这就要求家属及医院的工作人员及时地安排心理咨询师等去给他做心理工作,让他有重新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此外,给予肿瘤患者一些放化疗结束后的注意事项类的书籍,让他自己积极主动地恢复身体,回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去。

4结束语

尖锐湿疣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 篇3

【关键词】尖锐湿疣患者;心理特点;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752.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39-01

尖锐湿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常发生在肛门及外生殖器部位,主要通过性接触直接传染,尖锐湿疣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且仍有不断增加趋势[1]。尖锐湿疣的患者大多伴有一定的不良心理,这种不良心理对疾病的发展和转归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治疗和转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

2010年2月到2011年6月在本市中心门诊部查出尖锐湿疣患者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1星期到6个月。

1.2 方法

以个别交谈的形式进行,保证为其保密、同情患者,并客观地向其解释有关知识及其危害性,取得患者充分的信任,消除其顾虑,自愿反映病情,提供病史。讲述心理调查时不记姓名、单位和地址。对就谈患者采取问卷调查,并通过与患者交谈观察患者的行为、情绪反应,收集相关资料并加以分析判断。

2 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

对28例患者的心理采取了正确的分析,并根据其不同的心理状态,我们采取了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2.1 羞耻悔恨心理

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及个体素质不同,一些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她们的羞耻感比较重,有的患者由于一时性乱染上疾病,感到悲观绝望、负罪心理、沉默寡言,就诊时遮遮瞒瞒,从而影响了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对此类患者我们进行耐心的开导,接待患者时要热情诚恳,尊重患者的人格及隐私,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保证为其保守秘密,同时向患者进行卫生宣教和正面引导,从而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诊断和治疗。

2.2 焦虑恐惧心理

由于患者缺乏该病方面的有关知识,患者得知诊断后,往往害怕影响生育能力或发生癌变而难以治愈。由于此病是病毒感染,有些孕妇会担心胎儿的情况,所以这些患者精神比较紧张,不思饮食、失眠、烦躁。对这些患者在护理上,应积极向其讲解该项病的有关知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该病,包括传播途径、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及预后等。让孕妇作好定期产前检查,认真听取妇产科医师的意见。我们医护人员要以耐心、热情、诚恳的态度对待患者,了解并解除患者的顾虑。使这部分患者情绪稳定,消除其恐惧心理,接受正确的治疗,使其早期治愈。

2.3 抑郁悲观心理

当患者因有不正常的性接触史而出现了典型的临床症状后,通常会产生抑郁和悲观的心理,对治疗失去信心,因此不愿意及时的就诊,从而错过了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机会,常使病程变为慢性且反复发作。研究发现,抑郁的尖锐湿疣患者,复发率较非抑郁者高,是因为抑郁情绪可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使病毒复制增加,最终导致尖锐湿疣的复发[2]。对此类病人我们要做好耐心的解释劝导工作,向患者讲明本院的性质及采取的有效治疗和护理方法,消除其抑郁和悲观的心理。对患者提出来的各种问题给予科学、细致的解答,向患者解释此病的临床特点及愈后,使病人接受现实,坚持正规系统的治疗。

2.4 委屈怨恨心理

此类病人多因配偶感染而被间接传染,心里感到无辜、委屈,怨恨配偶的婚外性行为,此类患者情绪波动比较大,表现为烦躁、愤怒、怨恨。因此对此类患者的疾病和处境应该表示解释和同情,耐心的倾听其诉说,并表明对他(她)的信任,并给予安慰和疏导,消除其不稳定情绪。向患者宣传对该病的防治知识,同时做好夫妻双方的调解工作,说服夫妻同时接受治疗。

2.5 淡漠无谓心理

这类患者大多物质上比较富裕,精神生活却空虚,并且道德法制观念薄弱,性行为淫乱,此类患者往往反复得病,甚至几种性病集于一身,但他(她)们仍无所谓,认为只要打针、吃药、花钱就行了。对于此类患者我们向病人充分讲解该病的有关知识及严重危害性,以严肃的态度、和蔼的语言与其交谈,对其加强法制和性道德教育,使其深刻反省,洁身自爱,主动改变和抑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让其正确及时地接受治疗并预防再次感染和复发,避免造成严重后果而遗憾终生。

2.6 疑病心理

患者多为文化层次较高的已婚人员,对医学知识多少有些了解,一些人因配偶的婚外性行为,或使用不洁的被褥而怀疑自己被染上了性病,有的患者把男性珍珠状阴茎丘疹,女性的假性湿疣等误认为尖锐湿疣而表现疑虑忡忡,心理负担加重。对于此类患者,我们护士应该仔细聆听,耐心解释,让这类患者认识到有些生理结构异常的皮肤病并不是性病。也有部分患者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听信一些不正当的宣传,以为性病是难以治愈的,甚至认为根本不能治愈,因此而产生的心理负担。对此,我们用身边的病人的例子对患者耐心的进行疏导,我们的心理护理得到充分的信任,使患者从恐惧的阴影中解脱出来,放下疑虑的包袱。必要时给予暗示疗法,促进其身心健康。

2.7 被遗弃心理

有的患者被确诊后,怕被人歧视、嫌弃或者有孤独感觉。自己认为会被社会遗弃,被家人嫌弃,表现为焦虑、情绪波动大,有意回避他人。对此类患者我们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为患者提供生活上,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 

3 体会

尖锐湿疣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传播方式主要为性传播。而患者所面临的巨大的心理压力,是影响治疗的重要因素。统计表明,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尖锐湿疣的复发率,而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的及时到位具有重要意义[3]。因此我们在护理过程中不仅要治疗患者身体的疾病,还要研究其心理特点及这些特点对治疗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帮助其改变不良状态,从沉重的心理负担中解脱出来,更好的适应社会,这样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患者身心完全得到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31.

[2] 杨湘莲,何琳.微波手術治疗绝经后尖锐湿疣护理体会[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9,28(5):522.

心理干预及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本校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2013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572份, 收回有效问卷1535份, 本次研究从中随机抽取642份有效问卷。

1.2 调查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上述学生进行测评, 共包括抑郁、焦虑、强迫、躯体化、人际关系、恐怖、敌对、偏执和精神病倾向等9个维度, 共90个项目。具体评分标准如下:1分:自觉无症状;2分:自觉存在该症状但无明显影响;3分:自觉存在该症状但有一定影响;4分:自觉常有该症状, 影响程度较大;5分: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强度及影响均十分严重。以总分和各因子分为主要统计指标。学生入学1周后, 有各系心理辅导老师发放调查问卷, 学生现场作答后送交学校卫生所。测评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进行干预, 3个月后再次采用SCL-90对其进行测评, 评价心理护理干预的有效性。

1.3 心理护理方法

根据测评结果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对学生提供心理疏导, 努力提高其认知与应对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642份有效问卷中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有38人, 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有34人, 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有28人, 共100人, 占15.58%, 见表1。

2.2 心理护理前后高职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与大学生常模比较

经心理护理干预后学生在抑郁、焦虑、躯体化、恐怖、敌对、偏执和精神病倾向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除焦虑外, 其他因子与中国大学生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护理前相比, aP<0.05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 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有的学生甚至有自杀倾向, 目前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3]。本次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本院2013级学生进行了测评, 结果显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15.58%, 与有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4]。

有研究发现[5], 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对于学生的成长与成长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采用以下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了干预, 方法如下: (1) 提供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相比, 心理疏导的针对性更强, 效果也更好。心理护理人员应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境况, 鼓励他们适当进行心理宣泄, 努力使自己的情绪趋于稳定。应注意给予积极的语言刺激, 启发他们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 同时应认真倾听高职学生提出的问题, 努力为他们答疑解惑。分析引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关心和尊重学生, 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感。与他们交流时应言语平和、诚恳, 态度亲切, 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以指导和劝告为主要方式。要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特长及兴趣爱好, 积极给予肯定和鼓励, 帮助其树立信心。促使他们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 正确认识自己, 调整好心态, 努力化解其心理压力, 进而向健康的心理状态转变。 (2) 提高学生的认知与应对能力。a.应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心情和行为会受到个人对各项事物看法的影响, 鼓励学生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正确评价自己, 重新树立对自己的信心。b.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找出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帮助其认清客观现实。c.在护理干预人员的帮助下促使学生改变自己的想法, 转变以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与态度。督促他们用新的观念来看待事物, 调整好自己的心理情绪, 建立新的积极的价值观念, 从根本上改变其心理健康状况。

经护理干预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在抑郁、焦虑、躯体化、恐怖、敌对、偏执和精神病倾向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高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杨金莲.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7) :73-75, 79.

[2]王凤兰.论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32 (6) :29-30.

[3]张旭, 杨志红, 霍素凤, 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卫生统计, 2012, 29 (3) :378-379.

[4]王元元, 孙国梅, 王万荣.大学生课余生活习惯及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 (12) :1432-1433, 1436.

心理干预及护理 篇5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护理对产后出血产妇所致焦虑、抑郁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70例产后出血产妇,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护理;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两组产妇的心理状态, 评价心理干预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SAS、SDS评分干预前、后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SAS、SDS评分干预前、后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产后出血产妇实施心理干预护理可明显改善其焦虑和抑郁情绪, 临床可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护理;心理状态;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 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失血量≥500 ml, 剖宫产时≥1000 ml, 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1]。产后出血其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2]。出血不仅导致产妇发生生理变化, 还对产妇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 如易产生烦躁、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不良的心理反应容易加重病情, 尤其是焦虑、抑郁情绪可以使产妇出现产后心理障碍, 严重的会出现产后抑郁症。心理干预护理是以心理支持为基础, 将应激处理、健康教育与应对技巧有机结合, 鼓励患者说出所想的问题和心理矛盾, 从更深层次改变其错误认知, 改变其对疾病不正确的观点, 教会患者正确的应对方式和技巧, 帮助患者分析和认识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适应应激能力, 积极应对各种不良刺激, 从而减轻抑郁、焦虑症状的发生[3]。对于产后出血产妇, 加强心理干预护理, 可以减轻其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有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本文对70例产后出血患者分组后分别实施两种护理模式, 观察其在改善产后出血所致产妇焦虑和抑郁方面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1月~12月三明市某三甲综合性医院妇产科产后出血的产妇70例,平均年龄25.5岁;初产妇48例, 经产妇22例;顺产52例, 剖宫产18例;出血原因:宫缩乏力51例, 产道损伤10例, 胎盘残留9例;排除有传染病史及凝血功能障碍、精神障碍产妇;将7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5例。两组产妇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同时, 产妇及家属均同意参与该研究, 该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符合伦理要求。

1. 2 治疗方法 两组产妇均按产后出血治疗原则进行治疗, 即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治感染等。

1. 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实施心理干预护理, 具体方法包括:①评估心理状况及实施心理干预:经积极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详细评估产妇的一般情况及观察情绪状态的变化;询问产妇对本次分娩的期盼和实际体验;回忆分娩情景的频率;对分娩的感觉;观察母婴之间接触和交流情况;重点了解产后出血产妇有无焦虑、抑郁情绪, 针对发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护理。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与产妇的沟通, 聆听产妇的倾诉, 理解产妇的感受, 了解其所担心的问题及其程度, 给予针对性的解释。用产妇能听懂的语言进行交流, 语言亲切, 态度和蔼, 不断给予精神上的安慰, 鼓励和表扬产妇。要尊重产妇并给予同情, 不向产妇提要求或强制其做决定, 并接受各种行为表现。应耐心的向产妇讲解治疗及检查的目的, 通过交谈、抚摸、握手等方式转移产妇的注意力。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 让产妇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③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因大多数产妇缺乏必要的常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重视新生儿性别, 易出现情感脆弱、焦虑等不良情绪[4], 所以应侧重改变产妇的错误认知, 指导其进行放松训练, 并针对其存在的困惑进行疏导, 让产妇消除顾虑, 放松心情, 精神愉快, 使其树立乐观自信的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5]。④争取家庭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 医护人员应主动给予产妇关爱与关心, 使其增加安全感。同时, 争取家属关心、照顾及支持并做好出院指导。两组产妇分别在分娩后第1天(干预前)及出院前1天(干预后)评估其焦虑、抑郁程度。

1. 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使用Zung开发的SDS和SAS对两组产妇在心理干预护理前、后焦虑程度以及抑郁程度进行评测。评估两组产妇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程度。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SAS、SD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AS、SDS评分在干预前、后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AS、SDS评分在干预前、后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组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2。

三、小结

心理干预及护理 篇6

【关键词】手术患者 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47-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技术的发展,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日渐体现出来。护理心理学作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手术室有其特殊性,手术室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较短暂,而患者在接受手术前后的心理变化又十分复杂,如何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手术室护士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护士只有掌握每位手术病人的心理特点,恰到好处的进行心理护理,解除其思想顾虑,使病人达到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和护理,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疾病的早日康复。

1 手术患者心理分析

由于每位手术患者病情、年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不同,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位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1.1 怕痛以及恐惧 无论手术何等重要,也不论手术大小,害怕手术中的疼痛,甚至担心手术的成功与否是每位患者最基本的心理状态,对患者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患者意识到了这种紧张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等。

1.2 焦虑心理 手术患者焦虑心理来自多方面,由于患者对手术环境的陌生,对手术缺乏正确完整的认识,怕麻醉、怕疼痛、怕出血,怕术中、术后出现意外,担心主刀医师技术,手术后的休养问题,刀口瘢痕影响美观等,对这一些情况考虑过多,极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不能配合手术。

2 手术患者的心理干预

2.1 手术前患者的心理干预

2.1.1 手术前日访视患者 术前访视患者有助于护士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关心、安慰他们,主动与患者谈心,介绍手术室内一般情况和手术准备情况,告诉他们手术时有医生、护士、麻醉师等多人会负责他们的安全,使患者解除思想顾虑.还要依据不同的病情,用恰如其分的语言交代术中必须承受的不适。对于危险性大、手术复杂、心理负担重的患者,还要介绍有关医生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手术方案,并突出强调患者在手术中的有利条件等,使患者深感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对手术是极为负责的。

2.1.2 患者入手术室的心理干预 患者入手术室时安排护士迎接 ,要求能叫出病人姓名,及熟悉所要进行的手术,用亲切和蔼的语言与其适当交谈, 并搀扶着病人进入手术间。让患者感到手术室医务人员对他的情况都很熟悉而增添安全感及信任感。由于患者对手术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所以手术室内室温及湿度要舒适,室内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手术器械要掩盖。此刻患者也十分重视手术室医护人员的举止言谈,这就要求医护人员的谈话声音应轻柔和谐,不可窃窃私语,更不可下命令式对患者发号施令。

2.1.3 关于麻醉的心理干预 介绍麻醉医生的技术力量,耐心细致的解释麻醉方式及注意点,协助指导患者配合麻醉.告知患者术中麻醉师还会根据手术需要辅助用些镇静药,可能您一觉醒来,手术已经结束了。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这样不仅减轻了手术带来的恐惧、不安、焦虑的心情,也可促使血压、心率恢复正常,增强了患者的信心,积极配合麻醉和手术。

2.1.4 做好家属思想工作,消除顾虑 家属的情绪变化会影响患者情绪。应告知家属克制焦虑、不安、悲观情绪,指导家属学会进行积极的心理安慰,这样有时会起到医护人员难以起到的作用。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士应耐心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及危险性,使家属理解并耐心等待。

2.2 手术中患者的心理干预 在术中,巡回护士始终陪伴手术患者,应用熟练的专业技术和知识配合手术,严格观察手术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液路是否通畅。还应注意意识清楚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早发现问题,果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如心情过度紧张时应及时安慰、有牵拉反应时指导做深呼吸并尽量放松,随时解释,使手术顺利完成。器械护士必须眼疾手快地配合手术,还应尽量减少、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禁止参加手术人员在手术室内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避免给患者带来不良刺激。

2.3 术后随访 术后随访有助于护士评估手术中的护理效果和积累护理经验。当患者知道手术室的护士仍然关心他们的术后情况时,就会感到很愉快,这种愉快的情绪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3 体会

3.1 消除手术患者的恐惧与焦虑是心理干预的关键 患者在术前普遍存在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生理反应,通过心理干预,有效地降低患者紧张、恐惧和焦虑心理,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和关心,有心理上获得满足感与安全感,这样患者就会情绪稳定、精神轻松,从身心两方面配合手术和为术后恢复做好准备。

3.2 确保患者在护理上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通过对患者实施术前、术中、术后的身心护理,使患者对护士产生强烈的信任、依赖感,从而建立了良好的互相合作的护患关系,另外还可督促护士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确保患者得到最好的照护。

总之,做好手术患者的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用美好的言行温暖患者因疾病而受伤的心,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不仅能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也能够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也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结合。

参考文献

[1]孙剑,巢金林,王焕林,等.创伤患者的手术与焦虑状态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3):141-142

[2]石玉娟.心理行为干预对预防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作用.护理研究,2004,2:240-241

[3] 罗洁芳.患者在手术室期间的心理护理.现代医院,2004,4:34-35

[4]刘庆红.子宫全切术患者的焦虑心理与术前教育.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2,19(2):37-38

心理干预及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来我院住院的198例恶性肿瘤患者, 其中, 男120例。女78例, 年龄19~84岁。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9~39岁37例, 占18.7%, 中年组40~60岁83例, 占41.9%, 老年组6l~84岁78例, 占39.4%。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变化, 主要包括恐惧、焦虑、愤怒、悔恨、抑郁、失望、怀疑、否认等。见表1。

2 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心理特征及表现

2.1 恐惧心理

长期以来人们对肿瘤的认识片面, 缺乏对中立知识的认识, 认为癌症等同于死亡, 患了癌症就等于推开了死亡之门, 使人们出现“谈癌色变”, 从而加重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 出现心情紧张, 忧心忡忡, 唉声叹气, 感情十分脆弱。这些不良情绪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作为医护人员要适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隐瞒, 避免患者出现紧张和恐惧心理。

2.2 怀疑心理

一些患者在未确诊之前, 主观意念认为自己可能得了不治之症, 怀疑自己可能患癌症, 表现出烦躁、紧张、焦虑的心理。而已确诊的患者, 不敢面对这个现实, 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持怀疑心理, 怀疑医院是否出现误诊, 继而反复到各大医院进行重复检查。

2.3 回避和幻想心里

当患者知道自己患有恶性肿瘤时, 由于对癌的恐惧, 往往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采取回避态度, 对于任何事情漠不关心, 出现沉默寡言、烦躁、易怒、心存幻想, 认为这个结果是错误的, 希望是误诊。

2.4 认可心理和依赖心理

随着反复的治疗, 患者的病情会日益严重, 患者不得不承认自己患有恶性肿瘤这个现实, 开始把自己当成真正的患者, 把患者这个角色扮演很好, 开始宽慰身边的亲人, 很自然地接受这个现实, 面对痛苦表现得很平静, 以减少家人为自己过度的悲伤难过。这时患者对亲人的依赖性增加, 愿意和家人呆在一起, 以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患者和家属往往把希望寄托于医院, 依赖药物和一些治疗, 希望自己重生。出现以自我为中心, 对人苛刻挑剔, 希望得到亲人和医护人员更多的照顾。

2.5 抑郁心理和悲观绝望心理

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 患者的体质日益虚弱, 病情日益恶化, 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和放疗、化疗药物带给患者的毒性反应。疾病的折磨使患者生不如死, 失去信心, 对生活和前途失去希望。使患者充满悲伤, 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 这时有些患者出现心情抑郁、消沉和绝望, 出现轻生的念头。

3 恶性肿瘤患者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恶性肿瘤使人们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对个人的正常生活和家庭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恶性肿瘤破坏机体的正常功能, 使身体形象改变, 容易使患者出现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烦躁、情绪低沉、意志消退等消极情绪。这些不良的情绪可以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 刺激肿瘤细胞, 加速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加之在治疗过程中遭受到放疗、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使其难以忍受因疾病带来的疼痛, 往往使患者丧失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出现放弃治疗的心理。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障碍, 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 反而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恶化, 缩短患者的寿命。大量事实证明, 及时有效的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多关心患者, 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 意志坚强和对生活充满希望, 有利于肿瘤的消退和癌症患者的康复, 是战胜癌症的重要精神支柱[3]。

4 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4.1 疾病早期的心理护理

人们在得知患有恶性肿瘤时出现“诊断休克”这个结果会震惊患者和家属。这时患者出现怀疑心理, 不愿意面对现实, 作为医护人员和家属要给与更多的理解和照顾。唤起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医护人员在面对患者时要热情接待, 态度诚恳。语言亲切, 主动和患者谈心。适时地进行肿瘤知识宣教, 开导患者, 挖掘患者的求生意念, 增加患者面对现实的勇气, 积极努力配合治疗,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护理人员要针对不同患者的性格特点, 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认真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每个问题,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4,5]。

4.2 治疗期的心理护理

治疗恶性肿瘤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患者不仅要面对癌的诊断这个现实, 而且要遭受治疗带给患者的精神压力。放疗和化疗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如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 常常使患者耐受不住治疗的副作用。作为医护人员要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化疗正常的生理反应, 让患者及家属做到心中有数, 要勤巡视病房, 勤观察, 勤沟通, 遇到任何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减少患者的痛苦。随着化疗的不断进行, 患者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 对战胜疾病缺乏信心, 我们要多倾听患者的主诉, 要耐心劝导患者, 利用音乐, 娱乐节目和生活小知识讲解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6]。

4.3 终末期心理护理

癌症晚期的患者会感到孤独, 会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快要终结。这使得患者正遭受着精神和身体疼痛的双重打击, 心理状态波动大, 更需要我们给予患者更对的关怀, 减轻患者的痛苦, 以缓和患者对死亡的恐惧, 并保持患者的尊严。这一时期要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稳定患者的情绪, 让患者在有限的生命里心情舒畅, 愉快的度过余生[7]。

5 体会

我院对198例恶性肿瘤患者不同治疗阶段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减少了患者的不良情绪, 不同程度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缓了患者的寿命。

摘要: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特点, 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 延缓患者的生命,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对在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住院治疗的19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特征和临床表现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等进行了探讨。结果 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是有效的。结论 了解和掌握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特征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 使恶性肿瘤患者得到治疗保障。从而减轻患者的恐惧,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恶性肿瘤,心理特征,心理护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韦翠英.临终病人心理护理之我见[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0, 22 (1) :152.

[2]化前珍, 刘芳娥, 张如英.重视家庭在老年病人临终护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 (5) :298.

[3]赵春珊.恶性骨肿瘤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6 (8) :185.

[4]张玲, 王芳玉, 秦英, 等.癌症患者的身心护理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10) :188-189.

[5]韩鹿, 陈晨.心理护理在老年肺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国现代医生, 2008, 46 (7) :126-146.

[6]谭茜, 谭丹雪, 何霞, 等.护患沟通对改善肿瘤患者焦虑心理的效果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9) :23-25.

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 篇8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1年1月—2011年6月收治老年患者112例, 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及评价, 其中有抑郁、轻生倾向者16例, 占总人数的14.29%;有焦虑、恐惧者24例, 占总人数的21.43%;有孤独感、无价值感者52例, 占总人数的46.43%;消极、悲观者有88例, 占总人数的78.57%;偏执、疑心、依赖感者84例, 占总人数的75%。

2 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我科112例老年患者心理状态的调查评估, 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偏执、疑心、消极、悲观、孤独、无价值感、焦虑、恐惧、抑郁、自杀倾向, 老年患者这些心理问题的发生除与其身体疾病有关, 还与家庭、社会、自身的心理调适和护理干预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2.1 消极、悲观

出现此类心理状况的比例为78.57%, 发生率最高, 说明这种现象较普遍。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对外界事物均不感兴趣, 对疾病的认知不够, 加上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需人照顾, 认为能活一天算一天, 活不了多久了, 因此出现消极悲观的情绪。

2.2 偏执、疑心、依赖

75%的老年患者有这种心理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 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减退, 感官功能下降, 体力、记忆力、视力、听力等衰退, 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差。正是由于这些特点造成老年人对任何事物依赖性强, 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想靠别人来做。与此同时若所依赖的人不能如其所愿便对其不满、猜疑, 认为别人是不情愿帮助他, 儿女不孝顺, 看所有人所有事都不顺眼。

2.3 孤独感、无价值感

有的老年人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休后远离了社会大环境, 与同事往来减少, 不知如何度过突如其来的闲暇生活, 感觉空虚无聊。还有的老伴去世, 子女忙于工作不能时刻陪伴, 疾病缠身行动不便, 若长期住院不但不能帮上子女的忙, 还要给他们增添生活和经济负担, 这种情况易出现孤独感和无价值感。

2.4 紧张焦虑、恐惧不安

由于老年人往往同时患多种疾病, 身受着疾病的折磨, 而且对疾病的认识不足, 抱怨长期住院病总不见好, 加上有些疾病会使患者产生濒死感, 因此导致老年人处于焦虑状态, 精神紧张、恐惧不安。

2.5 抑郁、自杀倾向

经调查这部分患者虽只占14.29%但却不容忽视。此类老人病程长, 病情反复发作, 不堪长期忍受病痛折磨, 同时高昂的医疗费用和对亲人的拖累, 认为自己是儿女的负担而悲观绝望, 求治的主动性不高, 不配合或拒绝治疗, 产生抑郁情绪, 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3 护理干预

根据上述对老年人心理状态的分析, 可给予一些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3.1 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为老年患者安排合适的病房, 最好是单间, 这样家人照顾无拘无束, 不与其他患者住一起也避免了不良刺激与干扰, 保证充分休息。若条件不允许则应安排性格相投的患者合住。

3.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许多老年人往往抵触医院, 抵触医护人员, 多是护患之间缺乏信任造成的。护士面对老年人这种特殊的心理状况时应格外耐心、体贴、理解, 用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安慰患者, 这样才能逐渐建立信任。

3.3 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3.3.1 消极悲观的护理干预

为老年人创造良好、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 尊老敬老;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时尽量尊重老年人原来的生活习惯, 使老年人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 增加其生活下去的信心。

3.3.2 偏执、疑心、依赖感的护理干预

鼓励老年人坚持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 通过书报电视网络等不断获得新知识, 了解社会现状, 使老年人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这样老年人也会理解子女的难处, 不会过高期望和依赖子女对自己的照顾。而子女也要多了解父母的心理状况, 经常看望父母, 让父母得到天伦之乐的慰藉, 减轻父母对子女的猜疑和不满。

3.3.3 孤独感和无价值感的护理干预

要帮助这类老人尽快适应因退休而带来的角色转换, 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和家庭活动, 使其感到老有所为, 从心理上获得价值感。告知子女应多关心父母, 要注重精神赡养, 家属陪护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感情交流, 可使患者获得慰藉[4]。子女应支持丧偶的老年人求偶的需求, 消除孤独寂寞情绪。

3.3.4 焦虑恐惧患者的护理干预

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 鼓励家属亲友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 传授放松技巧, 增强患者心理应对能力, 同时优化社会支持网络,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 紧张的社会关系则损害身体健康[5]。

3.3.5 抑郁患者的护理干预

抑郁患者常会不自觉地对自身或事情保持负面看法, 护士应协助患者确认这些负面想法并加以取代和减少, 还可以帮助患者回顾自己的优点、成就来增加正面看法。要鼓励患者抒发自己的想法, 为患者创造和利用各种人际接触的机会, 降低自杀等不良行为倾向的发生。

4 讨论

现代医学提倡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 心理-社会层面逐渐被人们越来越看重, 这就促使临床护理行为不再只局限于执行医嘱, 护理躯体疾病, 而是要求我们注重患者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极其复杂且心理问题普遍, 而这些心理状况亦影响着老年人的老化过程、健康状况及躯体疾病的预后和发展, 二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护理人员在护理干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 同时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这样才能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传递给对方, 促进老年患者生理和心理健康, 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

[2]胡丽茎, 许惠虹, 王思琛.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常见心理及精神问题的护理对策[J].国际医药导报, 2007, 13 (2) :108-110.

[3]朱朝晖, 罗惠芳, 吴菁华, 等.老年患者患病情况及社区护理现状[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1) :67-68.

[4]联群, 宋绪梅.老年患者社会支持相关因素及护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7, 3 (3) :96-97.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 篇9

1 临床资料

共120例, 患者均为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鸡西市中医院收治患者。男82例, 女38例, 平均住院日19.5d, 最长59d, 最短3d。脑梗死90例, 脑出血25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 年龄最大85岁, 最小36岁, 平均年龄64岁。入院时神志清醒。

2 心理特征

脑卒中后因患者多种疾病共存, 生理机能减退, 出现一系列心理变化, 经历心理休克、防御反应、抑郁状态及生活重建等几个阶段, 在心理应激中主要表现为抑郁、否认、焦虑、愤怒、依赖等[2]。究其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 (1) 负性情绪和心理障碍症状是脑部病变直接作用的结果。由于脑内某些特定部位遭破坏或功能受损, 引起儿茶酚胺 (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或其受体含量低下以及功能受损所致。 (2) 躯体神经功能缺损所致的心理压力。脑卒中特点是:发病多急骤、病情重、病程长、恢复差、致残率高、后遗症多等。患者面临职业和地位的丧失, 行动不便或生活不能自理, 生活圈子缩小, 经济困难等都可引起强烈的情绪冲击, 因而出现负性情绪反应及心理障碍症状。 (3) 人格因素。由脑卒中导致的器质性人格改变;患者固有的人格类型。外向不稳定型 (胆汁质型) 人格者易出现发怒、烦躁、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3]。 (4) 社会和家庭支持的原因。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患者, 且大多为退休人员或丧失劳动能力者, 少数为丧偶或“空巢”家庭, 他们的社会和家庭地位不高, 因而患者在家庭、社会中受尊重、被理解支持的就存在一定问题。

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可以分为急性期和康复期两个阶段。

2.1 急性期

此期大部分患者表现为焦虑恐惧, 性格也由温柔变得急躁, 急切需要知道病情, 希望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小部分患者由于突然发病, 成为患者角色这一严酷现实使患者一时难以接受, 悲观失望, 性格也由刚强变得脆弱, 暴露出绝望心理, 个别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2.2 恢复期

患者经过急性期的治疗和护理, 病情逐渐恢复, 对康复充满希望, 急切盼望病情能尽快痊愈, 当康复的速度减慢或不能达到预期, 患者的情绪会再度低落, 失去治疗和康复的信心, 表现为忧郁、急躁、自卑, 甚至拒绝治疗。此外, 在急性期一切由护理人员帮助, 患者产生依赖心理, 进入恢复期后, 尽管某些神经功能逐渐恢复, 也不愿意活动。

3 护理干预

脑卒中发生后, 患者心理状态变化较大, 针对患者的每一种表现均应给予相应的护理, 使患者树立信心, 配合治疗, 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3.1 急性期

此期患者心理护理的重点是尽可能使患者稳定情绪, 平安渡过急性期。提供有关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可靠信息。改变患者焦虑不安或悲观绝望的不平衡心理, 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帮助患者在信念上由绝望变为希望, 在意志上由儒弱变为坚强, 在情绪上由紧张、易激动变为稳定。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整洁、美观的治疗护理环境, 安排规律的生活, 从而影响其心理环境, 使患者心情舒畅。医护人员态度和蔼, 语言亲切, 动作轻柔, 尊重患者人格, 同情他们的疾苦, 关心他们的生活, 用恰当的语言介绍病情, 以其他患者的治疗过程为例证明脑卒中是可以好转的, 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 应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手势, 准确判断患者的意愿并做好针对性护理。可安排家属陪伴, 责任护士应和家属紧密配合, 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以解除患者的心理恐惧与不安, 使患者有安全感。杜绝在患者面前谈论与病情有关的刺激性言论, 严禁对患者传达不利于心理方面的家庭及工作信息。

3.2 恢复期

脑卒中患者认为急性期过后立即“痊愈”的希望破灭后, 往往绝望和担忧, 对后期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持怀疑态度, 偷偷哭泣, 个别的产生自杀意念等, 同时有的出现情绪障碍, 表现为忧郁、表情淡漠、失眠、认知功能低下。若任其发展, 可使整个康复工作失败。此期必须使患者树立信心, 了解疾病能治愈, 但治疗时间长。应详细介绍脑卒中后病情的演变过程, 使患者认识到好转由快到慢是客观规律, 悲观失望对恢复不利, 而且影响血压, 如果血压不稳, 病情复发, 后果将更加严重。另外, 对有依赖心理的患者, 要向他们讲明主动器官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可介绍已愈患者的例子, 现身说法, 取得信任, 使其重新积极配合, 持之以恒进行康复治疗, 帮助患者建立起自尊心和自我独立意识, 鼓励患者积极投入康复训练中, 力争做到生活自理或部分能自理。

摘要:本文根据12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 分析了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征和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实践表明, 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产生的心理问题有良好的效果, 有效的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脑卒中,心理特征,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李瑞敏.脑卒中患者在临床工作中的心里疏导[J].吉林中医药, 2003, 2 (2) :23.

[2]何雪娟.A型人格对急性脑血管病发影响的机制研究[J].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 2004, 5 (4) :282.

心理干预及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39名2011年8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地中海贫血患儿, 并选择39名同期患儿家属, 所选取的患儿中, 有22名男性, 17名女性, 平均年龄为12岁, 这些患儿都与地中海贫血诊断标准相符合。其中有5名患儿血红蛋白 (Hb) 68g/L~80g/L, 11名患儿Hb80g/L~90g/L, 23名患儿Hb90g/L~100g/L, 正常Hb参考值为110g/L.

1.2 护理方法

在患儿及其家属入院后, 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 患儿住院时间为心理护理干预时间。

1.2.1 患儿心理干预

由于患儿需要长期输血, 所以临床护士在与患儿沟通时, 一定要保持激励与鼓动的口气, 增强患儿治疗的信心与勇气。并耐心向患儿解释其存在疑问的地方, 对患儿的进步与合作提出及时性表扬。对于12~15岁的患儿, 由于他们正值少年期, 具有独立心理与成人感, 所以不愿被当作小孩子看待, 此时护士在对其输血时, 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自尊心, 对其隐私部位予以适当遮掩, 一些患儿存在很多思想顾虑, 尤其是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 通常存在不良预后以及高昂的治疗费用, 此时护士要对其进行及时开导, 消除患儿顾虑, 确保他们能够安心治疗。去铁胺的长期应用通常会带给患儿非常大的痛苦, 使他们产生消极、焦虑、孤独以及行为退化情况, 对其护士一定要对给予患儿安慰与同情, 并对其作适当的鼓励与表扬, 让患儿理解此药的用途。

1.2.2 患儿家属心理干预

临床护士要用和蔼热情的态度, 精湛的护理技术以及沉稳的举止, 赢得患儿家属的认可与信任, 同时积极做好患儿家属心理护理, 并加强与患儿家属的及时性沟通, 通过所学心理学基本知识及相关医学知识, 详细、耐心的向患儿家属讲明地中海贫血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通常患儿家属都有急切治愈的心理, 而且对治疗存在非常高的期望值, 而且又没有疾病知识, 唯恐输血过程中会出现疾病传染, 为此, 医护人员一定要对其耐心解释与说明, 让患儿家属知道对患儿输入血液的合格性, 高量输血对组织氧合具有提高的作用, 对机体缺氧予以纠正, 能够促进患儿机体正常发育与生长, 降低肠道吸收铁离子的概率, 对骨髓内外造血产生抑制作用, 进一步抑制患儿脾肿大与内源性RBC增生[1]。保证患儿家属能够对地中海贫血形成正确认识, 尽可能消除家属的恐慌心理与思想顾虑, 树立治愈疾病的勇气与信心, 确保患儿家属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治疗。

1.3 观察指标

采用SAS (Zung自评焦虑量表) 来评定心理学指标, 测定患者入院第一天和进行两周心理干预后的焦虑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表示检测数据指标, t检验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指标, 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对患儿及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学指标。

入院时, 患儿及患儿家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 在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后, 患儿及患儿家属心理焦虑状况明显得到缓解, 对比患儿及患儿家属心理干预前后心理焦虑程度, 差异比较明显,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

注:对比干预前后心理焦虑情况,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前后, 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改善, 与护理前相比,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

3 讨论

Engel所提出的心理-生物-社会医学模式[2], 对社会、心理性因素在预防与治疗疾病方面的重要价值予以明确, 从而肯定了医学中心理学干预的地位。采用Zung自制的SAS表, 能够帮助患者了解其情感、个性特征以及焦虑情况, 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学干预。相关文献报道称, 将不同的心理护理干预运用于治疗前, 能够强化患者认知能力, 具有消除患者负面情绪的作用, 被临床医学视为术前心理药物。在运用心理护理干预时, 需要护士要多与患儿进行情感交流, 对其个体差异予以详细掌握, 并观察患儿在对其心理干预后的情绪反应[3]。本研究充分表明在入院时, 患儿及其家属都处于情绪焦虑状态, 但是在对其进行合理心理护理干预后, 患儿及其家属形成了正确的疾病意识, 降低了在手术过程中的恐慌, 增强了疾病治愈的信心, 也不再猜忌医护人员。有效缓解了患儿及其家属精神焦虑情况。

合理的术前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焦虑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患儿过度戒备、紧张以及焦虑, 而且还会歪曲判断治疗地中海贫血的意义[4]。护士通过正确引导患儿, 对其进行适当安慰与鼓励, 详细为其讲解疾病知识, 帮助患儿对疾病形成一定认识与了解, 正确看待现代医疗技术, 帮助患儿了解疾病发生与发展历程, 尽可能让患儿掌握配合疾病护理与治疗的关键点, 保证患儿具有良好心理状态[5]。将有效信息提供给患者, 矫正患儿对地中海贫血治疗的错误认识, 对患儿在治疗前期望、焦虑程度进行调节, 增强患儿治愈疾病的信心与勇气。此外, 还要为患儿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 保证病房整齐与清洁, 因为病房中的呼吸机、心电监护以及输液泵警报灯都会导致患儿具有高度焦虑感与紧张感, 所以医护人员走路、谈话声音要轻, 减少环境对患儿所造成的刺激, 为患儿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治疗氛围。相关研究表明[6], 治疗前的心理准备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心理焦虑情况。所以, 对地中海贫血患儿与患儿家属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 能够有效预防与减轻由于应急反应而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规范化、系统化心理干预能够对地中海贫血患儿与患儿家属心理状况进行有效调控, 有利于患儿病情治疗,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与探讨护理干预对地中海贫血患儿及家属心理影响, 为广泛开展有效临床护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对地中海贫血进行有效治疗。方法 选取39名2011年8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地中海贫血患儿, 除了对这些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外, 对其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心理干预, 并对护理前后患儿和家属心理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对患儿进行心理干预后, 相比于心理干预前, 患儿和患儿家属焦虑程度明显下降, 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比较明显,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规范化、系统化心理干预能够对地中海贫血患儿与患儿家属心理状况进行有效调控, 有利于患儿病情治疗,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儿童,地中海贫血,心理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王志慧.地中海贫血孕期预防、治疗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02) :147-148.

[2]吕福通, 谢丹尼, 陈美佳, 等.地中海贫血干预的跟踪随访工作探讨[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9 (05) :102-103.

[3]李长钢.地中海贫血临床诊治中存在的问题[J].临床儿科杂志, 2009 (08) :154-155.

[4]周玉芹, 陈霞.去铁胺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0) :130-131.

[5]李彩虹, 蔡花中, 周永红.地中海贫血患儿的心理特征分级及心理干预[J].河北医药, 2006 (03) :165-166.

心理干预及护理 篇11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家长在预防接种过程中的人心理需求,并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接种质量的提升。方法: 以抽取的655例2011.1.1~2012.1.1之间带领小儿在我院接受预防接种的家长为调查对象,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心理需求以及接种常识进行了解统计,并针对家长的不同心理需求情况,采取护理干预。结果:家长的心理需求中安全有效接种占据首位,可达100%,再者就是相关工作者的服务态度以及责任心,可达98.47%(645/655),其它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的心理需求分别为了解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疫苗接种常识以及改善接种环境,所占比例分别为97.40%(638/655)、96.64%(633/655)、94.66%(620/655)。结论:在了解预防接种家长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实施护理干预,对服务质量的提升、接种环境的改善以及接种的安全有效性得到保障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预防接种;心理需求;护理干预

前言 预防接种所指的是借助适宜的接种途径将人工制备的抗体或是抗原接种到人的机体内,使之对一些传染性疾病产生针对性的特异性免疫,进而达到将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和发生有效降低的目的。针对儿童在家庭中的特殊性地位,在接种时,家长对服务、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和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家长心理需求的同时,将预防接种的各项工作贯彻落实,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家长的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下面本文将以655例家长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情况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以抽取的655例2011.1.1~2012.1.1之间带领小儿在我院接受预防接种的家长为调查对象,其中父母共412例,祖父母或者是外祖父母243例,并且年龄在21~65岁之间,学历主要包括了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以及大学以上。

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心理需求以及接种常识等情况进行了解统计,并针对家长的不同心理需求情况,采取护理干预。对问卷的回收率为百分之百,问卷的填写主要由护理人员代写完成。

二、结果

1、家长需求调查 以上调查的655例家长中, 家长的心理需求中安全有效接种占据首位,可达100%,再者就是相关工作者的服务态度以及责任心,可达98.47%(645/655),其它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的心理需求分别为了解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疫苗接种常识以及改善接种环境,所占比例分别为97.40%(638/655)、96.64%(633/655)、94.66%(620/65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2、疫苗接种常识调查 疫苗接种的常识主要包括了疫苗产品的种类、每种疫苗针对的传染病种类、疫苗的禁忌症、 疫苗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疫苗对疾病的预防能力、可能发生的反应极其应对措施等方面。

三、结论

1、家长心理需求分析 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的需求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得出,家长在文化程度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进而使得对于疫苗接种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或是没有对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导致接种不及时或是漏种等现象的发生,对于疾病的防控不利[1]。因此,家长对疫苗接种知识的需求较为迫切。同时还要求相关医护人员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做到通俗易懂。

(2)心理支持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于接种的安全有效性最为关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护士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不及时,就使得儿童接种疫苗发生一些常见不良反应时,容易出现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严重者甚至引发互换纠纷,使家长对接种和护士均存在不信任感[2]。同时对于服务的质量与态度也是家长关注的重点,并且还对接种的环境做出了要求,其原因是不良的接种环境不利于接种的有效性[3]

2、护理干预

(1)对家长进行预防接种知识的相关指导 将初次带儿童来进行接种的家长进行分区管理,并作相关的指导,内容主要包括预防接种的相关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安排的时间。并对儿童的各项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如有无家族史、过敏史以及健康状况,同时发放接种知识册子,使家长对疫苗接种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让家属签订相关的知情同意书,主要包括接种疫苗预防的疾病、禁忌证、名称、注意事项及其不良反应等。并建立良好的接种等候区,將一些接种方法、月龄、剂量、部位、程序、注意事项以及收费标准等进行张贴,为家长建立一个了解和掌握的平台,促进对预防接种相关常识的掌握和了解。

(2)提升自主服务意识,转变服务态度 相关的护理人员在进行预防接种的时候,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还要注意言谈举止得当,以热情、冷静稳重的心态去服务于儿童,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且为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保证接种的安全有效性。

(3)基于家长心理支持 构建良好的接种环境,主要包括了接种室、候诊室以及登记室等,是家长和儿童的内心充满温馨,避免因为拥挤或长时间等待引发各类纠纷问题。同时为了保障疫苗接种的安全有效性,必须对药品的运输、保存等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并且对接种对象进行全面的筛查,如过往史以及禁忌症等。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得出,在进行儿童预防接种的过程中,对家长的心理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和谐家长与医护人员的关系,同时保证接种的安全有效性,同时是家长对接种引起充分的重视,避免漏接等现象的发生,使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得到顺利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蕊. 预防接种门诊儿童看护人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 当代医学, 2012, 18(1):119-121.

[2] 张荣, 曾红, 王君 , 等. 乌鲁木齐市儿童看护人计划免疫相关的知识和态度调查.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09,13(2):170-172.

心理干预及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2月—2009年6月我院分娩产妇1 180例, 均为初产妇, 其中阴道产698例, 剖宫产482例。临床诊断产后出血80例, 产妇年龄在22岁~43岁, 平均30.6岁。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干预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干预, 对照组仅采取传统护理方式。2组年龄、病情程度具有可比性。

1.2 心理干预方法

1.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心理干预取得成效的关键[2]。护理人员要以和蔼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 获得患者的信任, 建立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不安与痛苦, 耐心解决患者的问题, 使患者保持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 理顺自己的情绪。

1.2.2 完善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

家属是患者的精神支柱, 医护人员要做好家属的工作, 帮助和鼓励家属抚慰患者, 建议他们多探视陪伴患者, 以增强患者和家属的感情交流。特别是患者的丈夫更要从生活上、生理上、心理上多体贴、安慰患者, 指导家属照顾新生儿的方法, 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不断培养和增强患者对这些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性, 树立治疗信心。

1.2.3 加强健康宣教

很多患者认为产后出血会影响到以后的生理或生育功能, 因此应及时向患者讲解产后大出血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及其影响, 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帮助患者树立健康观念, 增强自我保健知识, 提高自身应对能力。做好新生儿喂养知识教育, 让产妇消除顾虑, 放松心情, 精神愉快, 使其树立乐观自信的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

1.2.4 不良心理状态护理

患者发病突然, 无心理准备且症状明显, 故会产生一些焦虑、恐慌、抑郁的心理状态, 且其担心自己在患病期间, 孩子无人照顾, 对外界的刺激感受较为明显, 个别患者变得任性、易怒, 对家人的照顾不满意。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表现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因势利导, 加强巡视, 在适当的时机, 选用适当的方式, 积极给予患者鼓励和劝慰, 满足患者的需要, 帮助患者走出困境, 提高其参与治疗的积极性。

1.3 评定标准

应用医院焦虑及抑郁量表 (H A D) 测定2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H A D是一种包括14个项目的自评量表, 其中焦虑及抑郁各占7项, 每项以0~3级的四级制分别评定焦虑和抑郁情况, ≤7分者为无症状, 8分~10分为可疑, ≥11分者为确诊病例。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2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进行比较, 见表1.

表1显示,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干预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干预前后自身对照比较, 干预组焦虑抑郁评分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并发症

干预组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 均痊愈出院, 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2例出现感染, 1例因保守治疗无效行子宫切除, 2组比较, 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χ2=6.477, P<0.05.2组心理干预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位居我国产妇死亡的首位, 产后出血的孕妇会产生一系列心理上的变化, 如焦躁、抑郁、恐惧等, 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还可能进一步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恰当的心理护理干预可减轻产后大出血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本组结果表明, 干预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的精神状态要好, 出血并发症要少。因此, 产后出血的心理护理对于减少大出血的并发症, 促进产妇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产后出血患者的心理状态, 制订护理干预措施, 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方法 将我院2006年12月—2009年6月8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干预组实施以产妇为中心的全方位的心理护理干预, 对照组实施普通的心理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的焦虑抑郁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且干预组产后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 恰当的心理护理干预, 有助于降低产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产妇身心健康。

关键词:产后大出血,心理干预,护理,评估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68.

上一篇:场域下一篇:安全监管农业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