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2024-10-20

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共12篇)

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防部门的职责从以往单一的防火灭火扩展到应急救援等各个方面。在完成防火灭火和应急救援的任务过程中,消防官兵通常面临三种类型的压力源,一是消防官兵自身的损失或伤亡;二是受灾害现场的残酷景象刺激产生的恐惧害怕;三是任务失败产生的内疚自责。如果消防官兵不能了解自己的压力源并予以适当的处理,当压力积累到一定得程度后,就可能出现心理危机。因此,构建一个合适有效的心理干预支持系统,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消防官兵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不但有利于恢复其心理平衡和动力,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而且有利于提高消防官兵的战斗力,圆满完成扑灭火灾和应急救援的任务。一个合适有效的心理干预支持系统通常由消防官兵的自我干预、消防部队内部的干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干预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干预组成。

一、消防官兵的自我干预

消防官兵的自我干预是指,在参与扑灭火灾和应急救援时,消防官兵通过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运用简单的心理干预技术对自己进行干预,以获取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消防官兵的自我心理干预要求在平时的军事训练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学习,进行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干预技术的训练。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引导消防官兵正确认识在扑灭火灾和应急救援中发生的心理问题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应对知识。有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储备,消防官兵一方面能认识到自己的负面心理表现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任何一个消防官兵都可能产生负面的生理、心理反应,自己不必要感到自责或羞愧;另一方面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心理危机,通过和其他人员积极交流而不是消极躲避,来正确地应对心理危机。

简单实用的心理干预技术如情绪稳定技术和生理放松技术也将有利于消防官兵的自我心理干预。情绪稳定技术是指消防官兵通过倾诉自己的情感,实现心理压力的释放而达到心理放松的效果。如同战友交流各自的应对心理危机的经验;向家人诉说自己的想法以寻求慰藉;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请教合适的释放情绪的方法等。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直接采取减少接触或者回避的方法来宣泄情绪,以避免情绪失控和心理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放松技术则是指通过呼吸放松、肌肉放松和想象放松的方法来达到生理舒畅的效果。呼吸放松是在情绪紧张的时候通过深吸气和逐次缓慢呼气的方法来缓解情绪。肌肉放松是在情绪紧张的时候做一些简单的身体锻炼动作,将注意力转移到身体肌肉的锻炼上面来,以减轻思想上的压力。想象放松是在休息的时候,通过自由联想一些积极的事情,来营造一种乐观的思想氛围,利用这种乐观的氛围为自己的心理减压。

通过这种自助式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一些程度较轻的心理危机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化解,从而有利于恢复消防官兵的心理健康。

二、消防部队内部的干预

消防部队内部的干预是指,消防部队内部的各级成员根据自己在部队中的地位和作用,运用自己的资源能力对出现心理危机的消防官兵进行干预。消防部队内部的干预一般分为上级部门的干预、现场指挥员的干预和身边战友的干预。

上级部门的干预是指,作为出现心理危机消防官兵的上级领导部门,应该根据自己的职责和能力,为出现心理危机人员的心理干预治疗和最终康复提供各种便利条件。首先,建立平时心理预防制度,在大学生入警培训、干部晋升培训和战士骨干轮训时开设心理疏导方面的课程,在消防官兵中普及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知识,使基层官兵能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心理危机并采取初步干预措施。其次,做好各种后勤保障。在某些大规模的抢险救灾如抗震救灾中,良好的后勤保障和合理的休息制度不但能预防各种生理传染病,而且有利于战士的自我心理调节。再次,安排好对消防官兵的关怀慰问。作为基层官兵情感归属的上级领导,其一句体贴话语,一个真心拥抱,都是对官兵最大的人文关怀,都能给与基层消防官兵被尊重被理解的心理安慰,有利于其心理压力的缓解。最后,建立合理的轮换与探亲制度。任何一个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是有极限的,长时间的疲劳工作将导致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而引发心理危机。轮换和探亲将有利于消防官兵远离压力,放松心情,恢复心理健康。

现场指挥员的干预是指,指挥员根据任务和实际情况,亲自或者安排其他条件对自己的下属官兵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现场指挥员在处置过程中不但是任务的受领着,而且也是自己下属官兵的直接保护者,应当照顾好下属的身心健康。首先,指挥员应当充分关心自己下属官兵的安全和生活。对于属于“80后”和独生子女的一代战士,指挥员的关心和爱护能给予其类似于家的温馨感,帮助其走出心理适应的雷区。其次,指挥员应当分析下属官兵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对症下药,帮助下属官兵恢复心理健康。如果原因是恐惧害怕,可以告诉下属恐惧不是懦弱,任何人都有恐惧害怕的时候,并鼓励其克服恐惧;如果原因是羞愧内疚,可以告诉下属人力有时而穷,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可以无愧于心。再次,指挥员应当安排一切可能的场所和时间等条件,为战士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便利条件。

身边战友的干预是指,作为朝夕相处的战友,对出现心理危机的消防官兵应当悉心照料,体贴理解,帮助其尽快恢复心理健康。战友的干预一般体现在,当战友因为心理压力而变得脾气暴躁甚至不可理喻时,理解这不是他的本意,迁就一下他;当战友想找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时,耐心听他倾诉,明白倾听比劝说重要;当战友想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尊重他的选择,只要让他知道你默默关心他就行。

三、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干预

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干预是指,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利用专业的干预知识和干预技术,对出现心理危机的消防官兵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使其尽快恢复心理健康。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消防部队内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队伍,二是社会上的心理危机干预援助人员。

消防部队内部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队伍,是指消防总队、支队卫生队引进的心理疏导方面的专业人才。消防部队内部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一般要求做好以下的工作,一是向领导机关提出心理危机预警报告和相应心理干预建议,负责心理干预预案的制定和落实。二是在平时的军事训练中,负责对普通战士进行相关的心理卫生专业知识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培训。三是定期开展巡诊,扩大对心理危机的监测工作,建立专门的数据库,掌握部队心理危机的整体情况。四是在扑灭火灾和应急救援的现场,对出现心理危机的消防官兵进行紧急诊治和干预。

四、其他社会力量的干预

其他社会力量的干预是指,借助社会上的其他力量,利用其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对出现心理危机的消防官兵进行心理干预,主要包括亲人的干预和媒体的干预。

家永远是个人情感的首要归属地,从消防官兵心理健康恢复上来讲,亲人的抚慰往往胜过其他很多的努力。作为亲人,一是要在生活上诸多关心,父母体贴入微的的关爱将有利于子女心底坚冰的融化。二是要去理解子女的难处,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耐心听子女讲诉他的恐惧或者委屈,将有利于其心情的松弛。三是要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组织一些家庭的集体活动如家庭出游等,让子女在欢乐的气氛中舒缓心情。

媒体也是参与某些应急救援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媒体在选择报道的时候,应该考虑对消防官兵进行人性化的关怀,防止对官兵造成心理压力。在报道先进事迹时,要防止一味强调消防官兵们的英雄主义情结,因为这样将强化“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观念,不利于官兵情绪的释放。在报道官兵个人时,如果涉及感受方面,则应该避免一些特写镜头,或进行虚化处理,以弱化外界的接触压力。只有这样,才是对消防官兵最大的尊重。另外,媒体还应该多宣传一些心理危机的防范和干预方法,让更多的消防官兵能够对心理危机干预多一份了解,从而帮助其恢复心理健康。

摘要:在完成扑灭火灾和应急救援任务的过程中,消防官兵由于受到恐惧、内疚等各种压力而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为了能及时对消防官兵进行心理干预,使其尽快恢复心理健康,构建一个由消防官兵的自我干预、消防部队内部的干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干预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干预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消防官兵,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择青.对军人心理素质及心理干预系统的新认识[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7).

[2]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地震灾后心理预防与干预手册[K].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林汉,李逸鸿.心理危机干预在应对军事突发事件中的作用[J].海军医学杂志,2005,(2).

[4]Lynn Seiser.Colin Wastell.interventions and techniques[M].2002.

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篇2

根据《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实施方案》的精神,为推动和完善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建和谐校园,有效地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及早预防、及时疏导、快速干预、有效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生命、财产、健康损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平衡其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

根据本校心理危机干预实施现状,本着“下移重心 落实基层 预警为主 干预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导向和新理念,贯彻“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以干预和咨询为辅”总体发展思路,逐渐建立一套初级中学有效的心理预警以及干预机制。增强学校心理危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问题求助意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和心理危机应对能力。

二、工作原则 1.生命第一原则。

心理危机干预首先应本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珍惜学生生命——“生命第一”的理念出发,提高我校全体师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意识。

2.面向全体师生原则。

为全体师生提供心理危机辅导、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等,从而提高学校全体师生对心理危机的关注,并提高师生的心理危机觉察能力、心理危机处理和应对能力。

3.预防和预警为主原则。根据“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运行:干预、预警和应急”,提倡“预防为主,及时预警”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

4.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本着理解、关怀、尊重和共情的咨询理念,为全体学生提供心理危机知识宣传、预防、预警及干预工作。

5.个别性对待原则。根据不同师生心理特点和个体背景,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措施。

6.协调合作原则。

实施危机干预过程中,需要学校全体领导、老师及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三、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危机干预对象

1.在校心理健康普查及“学生心理档案”中筛选出来的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

2.由于学习基础和能力差,从而导致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3.出现严重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新生适应不良者、就业困难的毕业生。

4.生活中遭遇突然打击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亲人死亡,父母的离异,父母下岗,家庭暴力等)、遭遇性危机(性伤害,性暴力,性侵犯,意外怀孕等)、受到意外刺激(自然灾害,校园暴力,车祸等其他突发事件)的学生。

5.性格内向孤僻、经济严重贫困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6.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当众受辱、受惊吓、与同学发生严重人际冲突而被排斥、受歧视的学生、与老师发生严重人际冲突的学生。

7.青春期情感问题,如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8.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如自杀或他杀者的同宿舍、同班的学生等。

9.已诊断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

10.有自杀倾向或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二)组织机构

根据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及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实施计划,成立“鲁山县第六初级中学心理危机预警干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郭建强

副组长:张浩亮

张广伟

郭谱亮 学校核心组成员:葛红义

王向峰

任俊豪

徐志勇

付滨滨

叶广文 七年级:李耐凡

徐佳佳

王凯旋 八年级:张秋芝

邱新娜

姚萌萌 九年级:代朝辉

叶圣飞

景现朝

领导小组要负责好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全面实施,成员之间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同时互相沟通和互相学习,合理的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可以促成学校心理危机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具体实施

总体而言,根据本校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具有新城特色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其中,以心理健康、心理危机知识的教育为立足点,以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预防、预警”为重心,建构全方位、各个部门协调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1.教育与预防系统

“立足教育,重在预防”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点。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教育与预防工作理念:要在学生中大力开展生命价值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生命;大力开展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大力开展危机应对教育,提高学生对心理危机的辨识和应对能力;组织引导各班委会、团支部开展主题教育,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协会,通过学生心理危机协会,进一步深入开展心理危机知识普及、宣传与调查;校教导处、教研处、学校德育处及相关部门应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针对本校中小学生开展以下心理危机教育及预防工作:(1)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团队建设。

该小组成员包括学校德育处负责人、班主任等,负责我校学生心理危机知识宣传和教育危机干预工作的总体策划和实施;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辅导提供政策、人员、物质、经费等方面的保障;同时,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研究我校中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危机处理情况,制定心理危机干预实施计划,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

相关教师继续参加市省级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鼓励其他教师参加培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管理一线工作者、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普查筛查出来的高危人群做到早了解、早预防、早控制、早化解;班主任逐步开展撰写“班级心理日记”,积淀相关案例,逐渐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卡资料;组织有关成员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评估,包括对危机干预学生的康复状况进行鉴定,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建议;对危机干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并跟踪个案,建立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档案。

2.预警系统

建立学校三级预警系统:

一级预警系统以班级为单位,主要由班主任、心理委员、寝室长和学生家长组成,旨在及时发现和预防心理危机;

二级预警系统以各年级组、教研处、德育处负责人,把握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三级预警系统主要指专职心理老师,做好心理危机知识普及、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学生心理咨询及危机处理,必要时并做好转介工作。

在学校三级预警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预警工作:

(1)班主任、教研处、心理工作室等负责人需时刻关注学生心理档案跟踪或周边师生反应具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帮助具有心理困扰和问题的学生,缓解心理危机冲突,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心理问题批判及心理危机解决对策。

(2)建立起通畅的学生心理危机信息反馈机制,做到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学生心理危机动态:对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周围同学应予以理解、关心和帮助学生,并及时向班主任或心理老师反馈情况;对有行为异常或近期情绪、行为变化较大的学生,班主任、心理老师、班心理委员等应给予及时的关注;对问题严重的学生需转介到校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由校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进行预诊和危机风险评估,提出危机干预措施和初步的治疗建议。

(3)及时做好预警报告。发现学生危机情况,周围同学和各班心理委员应立即向班主任、心理老师等报告,心理老师等在采取必要措施并迅速赶往现场的同时向领导报告,做到及时预警、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3.应急系统(1)及时报告。

班级以最快的速度通知班主任、心理老师,有班主任、心理老师根据危机严重程度考虑及时通知领导,并及时通知家长来校。在紧急情况下,可采取直接送至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等相应处理措施。必要情况下,对学生强制采取治疗措施或派人将学生遣送回家,并视情况为其办理休学或退学手续。

(2)进行阻控。

对于可能造成危机扩大或激化的人、物、情境等,进行必要的消除或隔绝。对于学校可调控的可能引发其他学生心理危机的刺激物,各系应协助有关部门及时阻断。

(3)实施治疗。

对经专家组确认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发现有自杀意念以及出现自伤自残等行为的学生,学校应立即通知学生家长来校,商议处理事宜。在将学生安全移交给家长之前,学院应对学生实行24小时特别监护。必要时可实施隔离,或送往安全环境监护,并派人协助保卫人员进行24小时监护。若出现心理障碍急性发作,应立即送往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接受治疗。学生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辅导员应与主治医生保持联系。

(4)应急救助。

得知学生有自伤或伤害他人倾向时,相关人员应立即赶赴现场采取救助措施,紧急情况下应先拨打110、120等紧急电话求助。

(5)事故处理。

当学生自伤或伤害他人事故发生后,学工处负责现场的指挥协调;德育处负责保护现场,配合有关单位对当事人实施生命救护,协助有关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取证,配合各系及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安全监护;校医务所负责对当事人实施紧急救治,或配合相关人员护送至就近医院救治;校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制订心理救助方案,实施心理救助,稳定当事人情绪。

4.监护和跟踪

(1)因自杀意念强烈或自杀未遂休学而复学的学生,应有家长陪护。

学院要安排学生干部、学生心理委员、或室友密切监护,制定可能发生危机的防备预案,随时防止该学生心理状况的恶化。并对学校范围内能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人、事、情景等刺激源,领导小组应督促有关部门及时阻断,消除对高危个体的持续不良刺激。“心理咨询中心”要组织专家定期对其危机程度进行评估。

(2)对中小学生危机事件处理完毕后,心理咨询中心应对危机事件卷入人员进行心理康复干预。

通过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等方法帮助大学生及其相关人员,如辅导员、学生管理人员、同学、家长等人正确处理经历、目睹或干预危机遗留下来的心理问题,尽快恢复他们的心理平衡,尽量减少由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

5.备案

事故处理结束后,校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事件的成因分析,对事前征兆、事发状态、事中干预、事后疏导等情况认真梳理,尤其对那些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手段和措施认真总结,以备今后参考。

另外,心理咨询中心要形成危机信息备案制度,建立《心理危机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及时更新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信息和资料。其中,心理危机信息管理系统还应包括:

(1)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中筛查出来的高危学生名单;(2)心理咨询教师的咨询与访谈记录;

(3)学生因心理障碍需退学、休学、转学、复学等,或重大违纪处分或违法等处理详细材料复印件;

丧失亲人的心理危机干预 篇3

小翼,男,17岁,初三学生,长相帅气,性格开朗,人际关系良好。爱好漫画,由于成绩不理想,因此打算中考时以美术艺术为目标。成绩在班级里属于中下游,各方面表现良好,无行为问题。

该生家境贫寒,家里主要劳动力是母亲,父亲残疾,还有个辍学在外打工的姐姐。家中大小事情都靠母亲料理,因此从小就跟母亲最亲近,非常依赖母亲。父亲因残疾行动不便,脾气暴躁,因此他不大愿意提及父亲,父子之间有些隔阂不亲近。姐姐较内向柔弱,在他眼里,姐姐是需要他保护的亲人。

表现出的主要问题:

初三第二学期初,该生的日常表现一反常态,不但成绩直线下降,行为上还出现诸多问题。如上课睡觉,与老师顶嘴,无心学习,不交作业,考试交白卷,时常逃课等。据一些同学反映,小翼还在校外和一些社会上的青年混在一起,抽烟打架。

在不知实情的情况下,班主任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这样反而加剧了他的叛逆情绪,逃课现象也增加了。一个学生行为的突变,总有其潜在的心理变化,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小翼的反常表现呢?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17年来,尽管家境贫寒,但对小翼来说,他是幸福的。因为家中有位残疾的父亲,又是老来得子,因此父母以及所有亲戚都对他宠爱有加。他就像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被呵护着长大,没吃过苦,也没有很强的独立能力。所以他尽量做一个好学生,因为他知道一旦犯错,母亲会伤心,而当母亲不能来学校时,就得父亲来,父亲行动又不便。因此他尽力做一个不触犯任何校规的好学生。

小翼突然有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让所有老师和同学都感到诧异。班主任经过多方了解才得知——寒假时,小翼的母亲在一次交通意外中丧生。妈妈的去世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由此,小翼的一切行为都得到了解释。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这个原本贫寒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也把小翼从妈妈的身后推到了前面。但很显然——他不习惯没有妈妈的日子,他用他的行为表现来表达了他的不舍,他希望他的妈妈再来管教他。于是,班主任将他推荐给心理老师进行辅导。

问题分析与诊断:

困境1:妈妈真的走了吗?

在过去的17年里,给予他最多关爱最多帮助的就是妈妈,母亲的突然消失,让他一时无法接受。他说“我觉得妈妈还在我身边,我不敢相信妈妈已经离开了。”他害怕独处,害怕一个人时疯狂地想念妈妈,这也是他到社会上跟帮结派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他希望通过让自己变坏,也许妈妈就会突然出来管教他了。帮助他走出这个困境,也是这次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步,让他接受亲人已经离去的事实,勇敢地去面对逝世的妈妈。帮助他从刻意麻木自己转变为正面感知自己真切的痛苦,并使这些痛苦得以宣泄。

困境2:我的未来没了方向,没了目标,没有了学习、生活的动力,我不想读书了。

这个困境,是妈妈的去世给他带来的最大变化,也是导致他之后种种不良行为表现的根本原因。妈妈生前是家里的经济支撑,也是在学业上给他最大鼓励和支持的人。妈妈的离开,带来了太多现实问题——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他的学费,成绩又不理想,就算考上大学也没有经济来源可以提供给他继续深造。所以他开始自暴自弃,以麻木自己对母亲的想念和对未来的思考。

困境3:来自亲戚、邻居等各方面的过度“怜悯”,让我想要逃,我不想生活在他们的注视之下。

目睹这个家庭所发生的不幸,对死者表示惋惜的同时,小翼的亲人、邻居只能把更多的怜悯和同情给予这个孩子。这时的小翼已经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宁可独自疗伤也不愿将自己的悲伤暴露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在妈妈去世到葬礼结束他都没有哭的原因。

辅导过程及分析:

对来访者个体的辅导分为三个阶段,共6次面谈,分别如下:

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关系,宣泄情绪,正视悲伤反应。

这个阶段一共进行两次面谈。第一次面谈,用萨堤尔人际沟通技术,从小翼最喜欢的漫画谈起,从这里开始我就要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耐心倾听,理解他,并且尊重他,并不给予“过度关心”,建立信任的关系,慢慢地他愿意在我面前更多地敞开心扉,逐渐地他就说到了母亲去世的事情,尽管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有些逃避,但他还是愿意在我的询问中,慢慢地叙述着。

听到丧讯时的情境再现(情境再现策略)。他开始叙述,说当时自己正在同学家玩,接到家里人的电话时,他愣住了,根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自己是怎么回到家的完全记不清了。震惊、难以接受、哀伤、内疚、愤怒,这些都是他当时的情绪体验。在他叙述的过程中,他已经泪流满面。我告诉他这一切情绪都是正常的,是人在丧失亲人时的一种自然反应,让他要接受这些情绪。当这些情绪再次出现时,不要回避它,要面对,更要懂得宣泄。

回忆母亲生前留给他的印象最深刻的片断和画面(冥想回忆策略)。在母亲去世的这段日子里,他害怕回忆,他更怕想起妈妈,他把自己的情感压抑着无处宣泄。因此,我引领他在舒缓的音乐里做了简单放松训练,让他伴着音乐做冥想回忆,回忆他和妈妈之间发生的故事。他断断续续的说着,其间多次哽咽无法继续,这时我再次引领他进行放松训练,鼓励他继续去面对妈妈,并在肢体上给予安慰和勇气,比如握着他的手,并视情形拍拍他的肩膀。

告别(空椅子技术)。由于母亲离开时他不在身边,亲戚为了保护他,也没有让他为母亲单独守灵,只是见了最后一面,对于小翼来说,这样的告别是仓促的,因此内心一直自责不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要使人积极地面对现实,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帮助他完成内心中的那些“未完成事件”。“告别仪式”可以帮助他更快地走出情绪的困扰,也能帮助他更快地接受妈妈已经离去的事实。

这里我使用空椅子技术以及冥想技术,给他创设一个虚拟的场景,让小翼敞开心扉。首先我让他进入冥想状态。在他面前摆着一把椅子——“小翼,现在妈妈就在你对面的椅子上,她对你微笑,很和蔼很亲切,她向你挥手,但她似乎要慢慢的远去,你想跟妈妈说什么?”

这时,冥想状态中的他已泣不成声。在我的鼓励下,他哭着说:“妈妈,你别走,别离开我,妈妈,我需要你,妈妈,请再爱我一次”。终于把他多日以来的所有悲伤宣泄了出来。

我继续引导他、鼓励他跟妈妈告别,告诉他“小翼,妈妈已经离开人世,她要走了,你不能再逃避了,但她的爱还在,并且将会永远留在你心里,记住妈妈的这份爱,小翼,让妈妈安心地走吧。”并且暗示他:“小翼,你转头看看,你身后还有亲人、同学、老师关注的目光,他们也在向你招手,你可以跟妈妈告别了吗?”

他在沉默,在流泪,我耐心等待,给他时间,等他开口。过了好久,他终于开口说:“妈,再见!你放心地走吧,我会好好地活下去。”

小翼的话很少,但可以看得出他的内心斗争是激烈的,最后的告别是成功的。用他的话说“老师,我一下子轻松了很多”。第一次面谈结束时,他已经精疲力尽,需要休息和自我调整。这次面谈也是哀伤辅导里最重要的一步,在完成后,还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每当他想起妈妈时,就把感受写下来,并且把每天自己发生的变化以日记的方式写下来,下次面谈时带过来。

第二阶段:再次认识自己,构建应对方式。

在这个阶段,又进行了三次面谈,运用了认知疗法,让他清楚自己的困境,并且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

罗列出由于妈妈的离开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思路很清晰,能够做到清楚描述。如:没了经济来源,带走了自己的希望等等。

让他回忆这段时间自己都是如何应对这些变化的。他开始叙述自己这段时间的不良表现,他总结自己是倾向于放弃自己。在这里开始具体运用三种心理疗法,让他意识到自己认知上的偏差,引导他面对现实,确定不再使用自我放弃的方式去应对,帮助他面对痛苦和回忆,学会控制和宣泄情绪。

构建应对方式,制定计划,获得承诺。在与他商量后,根据具体情景分别列出正确的应对方式,并且制定一套可行的计划,帮助他更快地回归到学习生活的轨道上,这一计划获得了他的承诺。同时与班主任进行了及时的沟通,对他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第三阶段:树立自信,感受无限爱意。

这阶段又进行了一次面谈,借着学校举办现场作画比赛的机会,鼓励他积极参与其中。他同意了并高兴地告诉我:“现在不管做什么,我都可以感受到妈妈对我的爱,感受到她在天堂对我微笑,我不想让她失望。”最后他的经济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由几位亲戚共同资助他完成学业。

辅助策略:创设和谐环境。

在与班里的同学进行沟通后,他们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原谅了小翼近段时间来的不良表现并接受了他。为帮助他消除封闭心理,更好融入集体,班主任多次组织班级活动,让他渐渐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温暖。

课任老师也在同学面前给予他更多的肯定,使他感受自身的价值。随着关系的融洽,时常能够听到他来自内心的倾诉,不良行为表现也逐渐减少了。

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必须有家人或朋友参与。保持与小翼关系密切的亲人的联系,让他们了解他的表现,观察他的情绪,多进行情感交流,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他失去母爱的伤痛。我也特别跟他的父亲进行了多次沟通,并通过他的几个至亲的努力,让他的亲戚、邻里在带给他亲情暖意的同时,避免补偿心态,避免过度“关心”。

效果分析与体会:

经过对小翼的三个阶段,六次面谈的辅导,并辅以和谐环境的创建,他终于可以带着对妈妈的怀念积极地面对生活,不但没有了不良行为,还在那之后的一次月考中取得了全班第四名的优异成绩。一次危机,如同一次考验,如果能及时地化解,或许是人生路上一次宝贵的磨炼。现在的小翼我们无法给他一份完整的母爱,但有父亲、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的关爱,使他能感受到无限爱意,走出心理的困境,不仅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更让他体验到了自立和坚强。

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篇4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精神感染和陶冶情操的特殊功能, 它们是学校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常规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校运会、国旗下讲话、红歌大合唱等都能够营造出互动和谐的校园氛围, 传递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心理认知和正确的生活方式。活动中朋辈互助的心理氛围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推进心理问题的化解和消除, 进而达到隐性干预的目的。

学生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系统的构建需要学校领导部门的重视, 需要全体师生的支持配合, 在学校心理危机显性干预系统与隐性干预系统的共同作用下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来保证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三红.构建高校班级层面的危机干预体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2) .

小学疫情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篇5

学校成立心理事件预警和危机干预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各班班主任及学生会干部

领导小组的职责是:

组长:统筹管理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副组长:协调心理健康负责人(刘倩倩)及各科室、班主任、科任教师对于防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工作。

组员:

1、预防和监控学校可能诱发学生心理危机的各种生活事件;

2、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及时进行预警和初步干预;

班主任及学生会干部:

1、收集并上报学校有心理和行为异常学生的信息;

2、及时向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寻求帮助并向刘倩倩老师和学校领导通报情况。

二、心理疏导的对象:

我校因面对疫情产生不良情绪、急需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的全体师生及家长。

三、心理疏导的方式:

(一)、平台互助。在开学前,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引导我校师生及家长正确认识新型冠状病毒,做好疫情防控知识的相关宣传工作,引导全体师生及家长及时关注情绪,做好情绪调控,普及心理健康维护常识,合理看待疫情。各班主任要及时关注学生及家长疫情及其心理状态,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开学后,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刘倩倩)、各班主任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等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心态,珍爱生命,积极面对学习生活。

(二)、技术支持。尝试开通网络心理支持服务,开通心理热线、微信群等沟通方式,积极为广大师生及家长做好服务。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刘倩倩)、班主任要认真研读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积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变化,对有需求的师生及家长开展线上个体辅导戒者进行电话咨询(电话:4034819。),引导师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开学后,要针对本次疫情认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及个体心理辅导,时刻关注师生心理状态。

四、心理疏导内容:

1、疑似感染师生:

(1)、政策宣教,密切观察,及早求治;

(2)、为人为己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3)、服从大局安排,按照规定报告个人情况;

(4)、使用减压放松行为,减少应激反应;

(5)、寻求应对压力的社会支持:利用现代通讯手段联络亲朋好友、同事等,倾诉感受,保持与社会的沟通,获得支持鼓励;

(6)、鼓励使用心理援助热线戒在线心理干预等及时寻求社会帮助,调整心态。

原则:健康宣教,鼓励配合、顺应变化。

2、无感染但情绪波动明显,正常学习、生活遭受明显影响的师生及家长:

(1)、引导适度浏览相关信息,正视疫情;

(2)、引导接纳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和压力,提供心理支持;

(3)、对交流、适应性行为进行指导,引导掌握一定的心理自助技巧(积极的自我对话、正念冥想、行为放松等),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适度选择娱乐活动,提醒注意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如沉迷上网等);

(4)、引导来访者正视身体发出的信号,做好自我症状识别与求助;

(5)、对由此次疫情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做好转介工作。

五、心理疏导流程:

对于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根据其心理危机程度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1、建立支持系统

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在学生中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人际氛围。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与学生交心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辅导员、学生干部对有心理困难的学生应提供及时周到的帮助,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心理辅导老师负责与个别学生的谈话和跟踪访问,动员有心理困难学生的家长、朋友对学生多一些关爱与支持。

2、建立治疗系统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应进行及时的治疗。对症状表现较轻危机程度不高者,以在校接受心理辅导为主。对症状表现较重者建议到相关医院的心理门诊接受咨询、治疗(必要时接受药物治疗)对症状表现严重、危机程度很高者,必须立即将其送医院等专业精神医院治疗。

3、建立阻控系统

对于学校可调控的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人事或情景等刺激物,协调有关部门及时阻断,消除对危机个体的持续不良刺激。对于疫情个体遭遇刺激后引起紧张性反应可能攻击的对象,学校应采取保护或回避措施。

4、建立监护系统

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监护。

5、后期跟踪

因心理问题而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除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办理外,还应向所在学校出具学校认可的心理疾病康复证明。

6、危机处理

孤雁单飞 心理危机干预应及时 篇6

案例:

老张66岁,身体一直很硬朗。可自从老伴去世后,身体突然就垮了下来。半年后,老张竟然被查出患了肝硬化,几个月后,他在儿女们的千呼万唤中闭上了眼睛。

笔者与老张的儿子国强相熟,国强对没有对父亲早点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一直颇为遗憾。老张与老伴感情甚笃。老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人常见病,需要准时服药。但老伴比较健忘,常要老张每天及时提醒。

去年国庆节,老伴的妹妹邀请她过去住一段儿。老伴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老张却始终忧心忡忡,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老伴到异地的第五天,就因为突发脑溢血去世了。

老伴的突然离世,给老张带来深重的打击,一听到消息,老张“啊”地一声便人事不知。等抢救回来时,他目光呆滞,口里喃喃地说:“我不该让她去啊!我不该让她去啊!”很快,老张的身体就垮了下来,不到一年便走完了人生的旅程。

解析:

面对这难言的故事,我们在痛心之余,该进行怎样的心理解读,来提醒那些老年朋友呢?丧偶老人的心理变化,通常要经历心灵震惊、情绪波动、自我谴责、孤独绝望、恢复平衡5个阶段。丧偶老人的心理障碍,主要发生在前4个阶段。应该尽量缩短前4个阶段的时间,尽快进人第5个阶段。

丧偶老人首先是尽情倾诉。丧偶老人应把内心的痛苦、焦虑和种种想法向子女或亲友倾吐,以寻找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

其次是自我安慰。生老病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应该理智地看待,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没必要自我责备,更不能责备医生或其他家庭成员。

第三是转移注意力。改变生活环境,尤其是刚丧偶的老人,面对老房子、故人的照片、衣服、用品,到处都是老伴的“影子”,不利于情绪的稳定。建议这段时间最好能够换个生活环境,或者外出旅游散散心,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第四是主动参与社交。很多老人一旦丧偶,往往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这样肯定不利于身体健康,应该主动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最好培养若干兴趣爱好,结交社区里志同道合的老年朋友。一起下下棋、打打牌、散散步,一定要做到有事可做,这才有益于建立正常的生活。

在清明节前后的日子里,儿女们应悄悄藏起故人的照片、遗物,避免老人睹物思人,还要尽量简化扫墓仪式,弱化老人的追忆和思念。老人掃墓儿女们一定要陪伴在身边,防止因过于悲伤诱发疾病。要提前策划好,安排好扫墓活动内容,让老人既表达了哀思,又顺便踏青郊游,将一天安排得充实些,淡化老人的沉痛心情。另外,带小孩子一起参加活动对老人也是一种宽慰,能有效调节、缓解老人对故人的哀思,坚定老人健康生活的信念。

丧失亲人的心理危机干预 篇7

小翼,男,17岁,初三学生,长相帅气,性格开朗,人际关系良好。爱好漫画,由于成绩不理想,因此打算中考时以美术艺术为目标。成绩在班级里属于中下游,各方面表现良好,无行为问题。

该生家境贫寒,家里主要劳动力是母亲,父亲残疾,还有个辍学在外打工的姐姐。家中大小事情都靠母亲料理,因此从小就跟母亲最亲近,非常依赖母亲。父亲因残疾行动不便,脾气暴躁,因此他不大愿意提及父亲,父子之间有些隔阂不亲近。姐姐较内向柔弱,在他眼里,姐姐是需要他保护的亲人。

表现出的主要问题:

初三第二学期初,该生的日常表现一反常态,不但成绩直线下降, 行为上还出现诸多问题。如上课睡觉,与老师顶嘴,无心学习,不交作业,考试交白卷,时常逃课等。据一些同学反映,小翼还在校外和一些社会上的青年混在一起,抽烟打架。

在不知实情的情况下,班主任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这样反而加剧了他的叛逆情绪,逃课现象也增加了。一个学生行为的突变,总有其潜在的心理变化,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小翼的反常表现呢?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17年来,尽管家境贫寒,但对小翼来说,他是幸福的。因为家中有位残疾的父亲,又是老来得子,因此父母以及所有亲戚都对他宠爱有加。他就像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被呵护着长大,没吃过苦,也没有很强的独立能力。所以他尽量做一个好学生,因为他知道一旦犯错,母亲会伤心,而当母亲不能来学校时,就得父亲来,父亲行动又不便。因此他尽力做一个不触犯任何校规的好学生。

小翼突然有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让所有老师和同学都感到诧异。班主任经过多方了解才得知———寒假时,小翼的母亲在一次交通意外中丧生。妈妈的去世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由此,小翼的一切行为都得到了解释。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这个原本贫寒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也把小翼从妈妈的身后推到了前面。但很显然———他不习惯没有妈妈的日子,他用他的行为表现来表达了他的不舍,他希望他的妈妈再来管教他。于是,班主任将他推荐给心理老师进行辅导。

问题分析与诊断:

困境1:妈妈真的走了吗?

在过去的17年里,给予他最多关爱最多帮助的就是妈妈,母亲的突然消失,让他一时无法接受。他说“我觉得妈妈还在我身边,我不敢相信妈妈已经离开了。”他害怕独处,害怕一个人时疯狂地想念妈妈,这也是他到社会上跟帮结派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他希望通过让自己变坏,也许妈妈就会突然出来管教他了。帮助他走出这个困境,也是这次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步,让他接受亲人已经离去的事实,勇敢地去面对逝世的妈妈。帮助他从刻意麻木自己转变为正面感知自己真切的痛苦,并使这些痛苦得以宣泄。

困境2:我的未来没了方向,没了目标,没有了学习、生活的动力,我不想读书了。

这个困境,是妈妈的去世给他带来的最大变化,也是导致他之后种种不良行为表现的根本原因。妈妈生前是家里的经济支撑,也是在学业上给他最大鼓励和支持的人。妈妈的离开,带来了太多现实问题———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他的学费,成绩又不理想,就算考上大学也没有经济来源可以提供给他继续深造。所以他开始自暴自弃,以麻木自己对母亲的想念和对未来的思考。

困境3:来自亲戚、邻居等各方面的过度“怜悯”,让我想要逃,我不想生活在他们的注视之下。

目睹这个家庭所发生的不幸,对死者表示惋惜的同时,小翼的亲人、邻居只能把更多的怜悯和同情给予这个孩子。这时的小翼已经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宁可独自疗伤也不愿将自己的悲伤暴露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在妈妈去世到葬礼结束他都没有哭的原因。

辅导过程及分析:

对来访者个体的辅导分为三个阶段,共6次面谈,分别如下:

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关系,宣泄情绪,正视悲伤反应。

这个阶段一共进行两次面谈。第一次面谈,用萨堤尔人际沟通技术,从小翼最喜欢的漫画谈起,从这里开始我就要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耐心倾听,理解他,并且尊重他,并不给予“过度关心”,建立信任的关系,慢慢地他愿意在我面前更多地敞开心扉,逐渐地他就说到了母亲去世的事情,尽管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有些逃避,但他还是愿意在我的询问中,慢慢地叙述着。

听到丧讯时的情境再现(情境再现策略)。他开始叙述,说当时自己正在同学家玩,接到家里人的电话时,他愣住了,根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自己是怎么回到家的完全记不清了。震惊、难以接受、哀伤、内疚、愤怒,这些都是他当时的情绪体验。在他叙述的过程中,他已经泪流满面。我告诉他这一切情绪都是正常的,是人在丧失亲人时的一种自然反应,让他要接受这些情绪。当这些情绪再次出现时,不要回避它,要面对,更要懂得宣泄。

回忆母亲生前留给他的印象最深刻的片断和画面(冥想回忆策略)。在母亲去世的这段日子里,他害怕回忆,他更怕想起妈妈,他把自己的情感压抑着无处宣泄。因此,我引领他在舒缓的音乐里做了简单放松训练,让他伴着音乐做冥想回忆,回忆他和妈妈之间发生的故事。他断断续续的说着,其间多次哽咽无法继续,这时我再次引领他进行放松训练,鼓励他继续去面对妈妈,并在肢体上给予安慰和勇气,比如握着他的手,并视情形拍拍他的肩膀。

告别(空椅子技术)。由于母亲离开时他不在身边,亲戚为了保护他,也没有让他为母亲单独守灵,只是见了最后一面,对于小翼来说,这样的告别是仓促的,因此内心一直自责不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要使人积极地面对现实,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帮助他完成内心中的那些“未完成事件”。“告别仪式”可以帮助他更快地走出情绪的困扰,也能帮助他更快地接受妈妈已经离去的事实。

这里我使用空椅子技术以及冥想技术,给他创设一个虚拟的场景,让小翼敞开心扉。首先我让他进入冥想状态。在他面前摆着一把椅子———“小翼,现在妈妈就在你对面的椅子上,她对你微笑,很和蔼很亲切,她向你挥手,但她似乎要慢慢的远去,你想跟妈妈说什么?”

这时,冥想状态中的他已泣不成声。在我的鼓励下,他哭着说:“妈妈,你别走,别离开我,妈妈,我需要你,妈妈,请再爱我一次”。终于把他多日以来的所有悲伤宣泄了出来。

我继续引导他、鼓励他跟妈妈告别,告诉他“小翼,妈妈已经离开人世,她要走了,你不能再逃避了,但她的爱还在,并且将会永远留在你心里,记住妈妈的这份爱,小翼,让妈妈安心地走吧。”并且暗示他:“小翼,你转头看看,你身后还有亲人、同学、老师关注的目光,他们也在向你招手,你可以跟妈妈告别了吗?”

他在沉默,在流泪,我耐心等待,给他时间,等他开口。过了好久,他终于开口说:“妈,再见!你放心地走吧,我会好好地活下去。”

小翼的话很少,但可以看得出他的内心斗争是激烈的,最后的告别是成功的。用他的话说“老师,我一下子轻松了很多”。第一次面谈结束时,他已经精疲力尽,需要休息和自我调整。这次面谈也是哀伤辅导里最重要的一步,在完成后,还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每当他想起妈妈时,就把感受写下来,并且把每天自己发生的变化以日记的方式写下来,下次面谈时带过来。

第二阶段:再次认识自己,构建应对方式。

在这个阶段,又进行了三次面谈,运用了认知疗法,让他清楚自己的困境,并且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

罗列出由于妈妈的离开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思路很清晰,能够做到清楚描述。如:没了经济来源,带走了自己的希望等等。

让他回忆这段时间自己都是如何应对这些变化的。他开始叙述自己这段时间的不良表现,他总结自己是倾向于放弃自己。在这里开始具体运用三种心理疗法,让他意识到自己认知上的偏差,引导他面对现实,确定不再使用自我放弃的方式去应对,帮助他面对痛苦和回忆,学会控制和宣泄情绪。

构建应对方式,制定计划,获得承诺。在与他商量后,根据具体情景分别列出正确的应对方式,并且制定一套可行的计划,帮助他更快地回归到学习生活的轨道上,这一计划获得了他的承诺。同时与班主任进行了及时的沟通,对他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第三阶段:树立自信,感受无限爱意。

这阶段又进行了一次面谈,借着学校举办现场作画比赛的机会,鼓励他积极参与其中。他同意了并高兴地告诉我:“现在不管做什么,我都可以感受到妈妈对我的爱,感受到她在天堂对我微笑,我不想让她失望。”最后他的经济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由几位亲戚共同资助他完成学业。

辅助策略:创设和谐环境。

在与班里的同学进行沟通后,他们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原谅了小翼近段时间来的不良表现并接受了他。为帮助他消除封闭心理,更好融入集体,班主任多次组织班级活动,让他渐渐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温暖。

课任老师也在同学面前给予他更多的肯定, 使他感受自身的价值。随着关系的融洽, 时常能够听到他来自内心的倾诉, 不良行为表现也逐渐减少了。

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必须有家人或朋友参与。保持与小翼关系密切的亲人的联系, 让他们了解他的表现, 观察他的情绪, 多进行情感交流, 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他失去母爱的伤痛。我也特别跟他的父亲进行了多次沟通, 并通过他的几个至亲的努力, 让他的亲戚、邻里在带给他亲情暖意的同时, 避免补偿心态, 避免过度“关心”。

效果分析与体会:

经过对小翼的三个阶段, 六次面谈的辅导, 并辅以和谐环境的创建, 他终于可以带着对妈妈的怀念积极地面对生活, 不但没有了不良行为, 还在那之后的一次月考中取得了全班第四名的优异成绩。一次危机, 如同一次考验, 如果能及时地化解, 或许是人生路上一次宝贵的磨炼。现在的小翼我们无法给他一份完整的母爱, 但有父亲、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的关爱, 使他能感受到无限爱意, 走出心理的困境, 不仅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更让他体验到了自立和坚强。

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探讨 篇8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目前已有6万多人死亡,近两万人失踪,无数房屋坍塌。北川县北川中学,地震发生时,正值上课时间,该校的主教学楼塌陷,21个教室里师生约1000人,除个别逃生以外,大部分被掩埋在瓦砾堆中……。

在特大地震大灾当前,迫切的事情是要救人,一支支队伍奔赴灾区开展了生死大营救,争分夺秒搜救伤员。随后的行动如迅速打通受阻道路,尽快恢复通水、通电、通讯;紧急筹措救灾物资支援灾区人民也都迅速展开。随着救援工作的不断深入,由于重大地震灾害的突发性、危险性、恐惧性,以及身边人员的大面积伤亡,会使经历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从而产生思维不清、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而这类心理疾病一旦得不到及时的疏导、矫正,轻者将导致神经衰弱,重者将可能导致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等严重的精神疾病,甚至引发骚乱,这对灾难后的幸存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要把震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其他救灾抢险工作作为同等重要的事情,迅速组织专业和一些具有能力的自愿人员对震后受灾人群进行心理干预,这也是救灾取得最终成功的重要保证。

2 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

灾害时的生存条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恢复和解决,心理创伤的恢复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尤其是地震等重大灾害造成的重大心理创伤会对受害者产生持久性应激效应。尤其对于一些在地震中受到严重创伤的人们和青少年,他们承受危机的能力还很弱,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心理干预,这些精神脆弱的人群,有可能创伤和心理阴影的影响会伴随他们一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灾后心理重建,也是十分重要的救援工作。对于惊魂未定的幸存者施以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以帮助他们度过人生中这段最痛苦、最恐惧、最黑暗的时刻。

因此,适时的进行心理干预从而尽快摆脱地震带来创伤和影响。同时,各级政府、学校和其他家人、朋友等要及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重新建立起熟悉的、家庭般的归属感,从心理上填补归属和爱的需要。温总理在对一名地震中受伤的孩子深情说“…不要怕,政府会管你们的,好好的活下去…”等亲切的关怀语言是最好的心理慰籍。对于青少年及时进行心理干预,还可以有效防止各种意外的发生。

心理危机干预是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遭受严重精神创伤的人。心理危机干预帮助人们加固和重塑心理结构,顺利度过危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对人的一生具有深远影响。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在大灾面前,心理危机干预同外伤救治一样不可或缺。

唐山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惨烈的大浩劫之一,幸存者饱尝了大地震所造成的巨大心理悲痛。据有关专家对唐山大地震身心健康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唐山大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对受害者产生了持久性应激效应,长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亲人震亡和无亲人震亡者的心理感受不同。震后余生的人出现了一些创伤后应激性障碍,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正常数据,有的高于正常值3到5倍。很多人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每到“7·28”便会触景伤情。那些经历了地震创伤的人群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人群。

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证明,经历地震等灾难劫难的人,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不是很多,对社会损害不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是出现了轻型心理障碍,但是这些人内心遭受了长期的痛苦,需要有长时间的干预去减轻这种痛苦。心理治疗提倡早期干预,是精神卫生工作者倡导的理想模式。发达国家对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对人的心身的影响都较为注重,及时启动危机心理干预,在“9·11”事件等事件中,心理干预得到成功的实施。

无论在地震或其它大型灾难期间和期后,对于受到严重精神创伤的灾区孩子们来说,心理危机干预是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事情,因为他们正处在成长时期,精神和神经都很脆弱,在遇到重创后的精神影响非常严重。

3 心理危机的特点及处置方式

一般来说,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冲击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其次是防御期,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但不知如何做,会出现否认、合理化等。再次是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焦虑减轻,自信增加,社会功能恢复。最后是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目前对于灾区的普通儿童青少年来说,可能出现几种主要情况及其处理的原则如下。

3.1 安全感大幅降低

在灾难发生时和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非常担心自己基本的生存问题,周围环境安全与否、是否还会受到伤害,生活和健康有保障吗,等等问题;担心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如父母、同学、亲属等,常常会表现出惊慌、无助、逃避、退化、恐惧等一系列行为。其中,有些孩子会出现情感休克,其表现是发呆、反应迟钝、精神麻木、记忆丧失,甚至昏迷不醒。

心理干预处理这种情感休克的孩子,关键是鼓励其宣泄,哭出来或说出自己的痛苦;同时,应有足够的爱心,能采取接受性和包容性语言,例如:“你的感受我完全可以理解,很同情你的不幸等”、“不要害怕,大家都在关心你,在你身边”等,在安慰的同时要适当的引导他们面对现实,学会坚强。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和与自己同性别的孩子可以通过轻抚身体、拥抱等方式来增加其安全感,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其情绪体验过程,慢慢抹去心灵的创伤。尽量鼓励那些心情正常的家长或其亲属在专业人士的指导做。

对于有些儿童青少年目前虽然并没有受到什么大的身体伤害,但他们在灾害发生时看到和听到身边太多的亲人同学的死亡的惨痛情景,但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和干预,在他们今后的心理上很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称为“急性应激障碍”,也就是心理危机),有些人甚至始终无法完全摆脱地震所造成的心理阴影(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3.2 精神崩溃

针对亲人受伤或去世,尤其是失去多位亲人的青少年,主要问题来自归属和爱的需要。他们往往无法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有些孩子会出现精神崩溃,其表现是惊恐万状、哭闹不止、行为盲目冲动、甚至自杀。

心理干预在处理精神崩溃的方法是首先使其安静,鼓励其宣泄,引导转移他们的悲伤的关注点。例如,“我们有幸活着的人应去帮助受伤的亲人更为重要。”或看看一些其它的事情,了解大家救灾时勇敢的人们和事情等,使他们在其中受到鼓励和感动。同时,政府、家人或朋友等要及时给予他们关爱,使之建立起熟悉的、家庭般的归属感,从心理上填补其归属和爱的需要,还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各种意外的发生。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大火中,一位学生的所有家人都罹难了,结果这位学生在一个月后也跳楼自杀,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教训。

3.3 创伤后应激障碍

身体受到伤害的青少年,尤其是有些不得已在受到截肢处理的儿童和青少年,看到自己残缺的身体,难以面对自己受到的伤害和未来的残疾,甚至出现怨恨、敌意和愤怒。有些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种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对他们来说,经历创伤事件后的几天内,是接受心理治疗的最佳时期,应最先得到心理救助。进行心理干预的人们或心理咨询师首先要告诉他们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解开心中一直悬而不决的那些疑问,甚至包括帮助其分析为何发生在自己身上。让他们了解真相合现实,虽然第一反应会很痛苦,这时及时进行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面对现实尽快从痛苦中走出来。应急阶段进行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治疗的最佳时期。

4 总结

对于那些遭受到不幸的儿童青少年来说,在尽可能多的物质援助的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尊重和理解,充满爱心和信任也是最好的方式。在这方面,温总理在地震危机现场对于孩子们的一段段的感人肺腑的话语为我们做出了表帅,是最好的心理援助。

另外,也可通过让他们熟悉和信任的人与其保持对话等方式,让他们及时了解救援工作和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已经采取的一系列的有利救援措施,以及在安置灾民和重建家园方面的计划与进展,树立相信政府并增加自己未来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当然,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人员不足及能力不够等问题,也增加了干预的难度。应该指出的是,有些非专业人员在危难当前能承担这些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但必须要了解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应注意的做法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因此,在灾区,开展对于一些自愿者的适当学习和培训,让他们了解一些基本的方法也是必要的。

心理干预最主要的是倾听,就是让被干预者宣泄灾难引起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让他们都说出来,而不是压抑、回避,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某些痛苦体验别人也曾经或正在遭受,自己并非孤独地面对这些不幸。心理专家在进行倾听的时候,会从一些细微的动作中让倾诉者感到,有人在默默地支持他,帮助他。我们必须帮助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认识、面对、接受失去朋友、亲人这一事实,这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告诉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处理好与死者有关的消极情绪,将有助于发现他们关系中值得永远怀念的一面。在干预中,可帮助他们分析,是否已尽了最大努力。让被干预者学会原谅自己,以积极的方式消除内疚,改变不现实、不合理的信念。使其了解到,从悲哀中解脱,从事其他有意义的活动并不是对死者的背叛,紧接着要帮助他们投身新生活。逝者已去,活着的人要坚强,用健康心态纪念逝者。受到创伤后,每个人表达悲哀的方式都是不同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悲哀及创伤后所产生的自然反应都会慢慢地减弱。随着悲哀反应过程和干预的进展,心理专家将帮助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与死者保持一种健康的关系。要让他们知道,现在已离去的亲人或朋友,永远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

人们永远都不可能忘掉创伤,而心理干预要做的是使人们逐渐淡化悲哀,积极地投入新的生活。

摘要:重大灾难、灾害突发性强,危害严重,往往造成大量人员死亡,使经历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从而产生思维不清、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经历者可能长期沉浸在痛苦中难以自拔,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并可能最终酿成精神疾病,影响到人生和生活。因此,重大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其他救灾抢险工作同等重要。迅速组织专业和一些具有能力的自愿人员对灾后受灾人群进行心理干预,这也是救灾取得最终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重大灾难,心理干预,青少年

参考文献

[1]丁菁.亟须建立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访中国安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邢娟娟.中国安全生产报

[2]邢娟娟.紧急救助员实用技术手册.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1

[3]邢娟娟.应急心理干预探讨.疾病控制杂志,2007,4

[4]邢娟娟.浅谈应急心理干预对事故影响的作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2(6)

[5]邢娟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心理干预机制的构建.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3)

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篇9

心理危机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危机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一般都会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产生一系列反应。如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恐惧、怀疑、不信任、绝望紧张、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等。

1 大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危机

1.1 适应不良

适应不良在大一新生和大四毕业生身上比较多见。大学新生要面临学习、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要感受理想和现实差距所带来的心理落差和冲击。冯俊等人连续4年对7650例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分析发现自卑、焦虑、强迫是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1]。杨子珺等人对3703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可能存在明显心理卫生问题者507人,占13.68%;其中想轻生者79人,占总人2.13%;应引起关注1263人,占34.09%;强迫症状、人际关系不良、情绪和意志问题、自信心缺乏是困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2]。张红杰等人的调查发现男生一般不愿向别人敞开心扉,比女生更易出现心理障碍[3]。大四毕业生易产生焦虑、自卑、盲从、自负孤傲和依赖心理,他们内心存有许多心理冲突:有远大理想但不愿意正式现实;想做一番事业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竞争但缺乏勇气等[4]。孟庆恩认为低年级学生自杀大多是学校生活适应问题,高年级学生自杀大多是因为未来社会适应问题[5]。

1.2 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的大学生一般在情绪上表现为厌学、焦虑、自卑和习得性无助;在学习兴趣上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主动、学习兴趣变化快、将兴趣迁移到网络或者社团活动上;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懒散、自制能力差和缺乏坚韧性的特点;在方法上表现为缺乏学习规划、不懂自学、也不如何听课等特征[6]。李娜认为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在学习中回避问题或困难、缺乏学习动力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7]。学习困难既是心理危机的原因又是心理危机的不良后果。无论何种原因产生的学习成绩不良,他们都会在心理上产生深深的自卑感、失败感,学习困难必然会加剧其原有的心理压力和危机,多重心理问题叠加最终必然导致严重心理危机的产生。因此,对学习困难的大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深层原因,对症干预。

1.3 人际交往不良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中常见、最为复杂、影响最深的一个问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协调己成为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家庭背景、成长过程、个性、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人际交往的不同风格,再加上大学生情绪多变,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很容易极端化和片面化,所以易产生嫉妒、自卑、多疑、害羞、自我中心、人际回避等不良情绪和行为。朱艳以上海304大学新生作为被试研究发现,近三成的新生存在宿舍人际交往的困扰,新生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程度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体验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体验呈显著负相关[8]。对于大部分的大学生来说,危机反应都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者是极端的影响,加上来自家庭、学校、朋友的关爱和支持,他们需要的只是有时间去恢复对现状和生活的信心。但是,如果心理危机过强,持续时间过长,一旦遇到不良诱发事件,不良情绪很容易演变成重大的心理危机或者危机事件。

1.4 恋爱受挫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高峰期,生理上的快速发育和成熟,轻松的校园环境,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成了大学生谈恋爱的重要因素。谈恋爱已经是大学生活中很普遍的一个现象。近年来大学生的恋爱状况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恋爱人数逐年增加,投入或公开程度有提升;恋爱低龄化,众多低年级的学生也纷纷加入恋爱行列;恋爱的节奏比较快,有时候还会有多角恋爱关系;爱情的出发点比较盲目[9]。大学生在心理上远未成熟,心理抗压能力和挫折耐受能力较弱,因恋爱问题产生的困惑、失望、愤怒、挫折和自卑感等不良情绪是很多大学生难以承受的痛苦,由此引发的暴力、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屡见不鲜,已经引起了高校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1.5 家庭经济困难

贠丽萍对长安大学5000余名新生进行调查后发现,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偏执、社交退缩、抑郁、焦虑、依赖等负性情绪;其中女贫困生在偏执、社交退缩、社交攻击、焦虑、自卑、依赖等因子显著高于男贫困生;非独生子女贫困生的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以及精神病倾向高于独生子女贫困生[10]。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相对比较敏感、脆弱,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欲和自卑感。部分大学生对生活、对他人、对父母都抱有怨恨的态度,自怨自艾,主观痛苦程度严重,将各种不幸都归结到家庭贫困,这类大学生相对个性脆弱,心理素质差,遇到不良刺激会演化为重大的危机事件。

2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

2.1 要高度重视,完善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体系

心理危机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是一过性的,若及时予以解决一般不会有长久的负面影响,所以应对心理危机重点在于干预和预防。产生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在言谈举止、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和学习等诸多方面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高校要积极完善宿舍、班级、各院系、学校各级心理危机预警体系;明确各级预警体系的职责;积极发挥学生舍长、学生骨干的作用,强化他们的敏感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反映危机问题和参与危机干预;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宿舍和课堂,加强对各类学生的了解、干预和持续追踪;要及时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制定心理辅导和干预的方案,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动态调整;要制定并完善各级心理预警体系的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心理预警的工作流程和方式方法,确保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序开展。

2.2 以生为本,对学生给予理解、尊重和关爱

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危机。以生为本指以真诚的态度,在尊重大学生独立个性和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主要采用支持技术,让大学生充分表达或发泄内心的积郁,并给予同情、解释和保证,树立其信心。当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一般都会有主观痛苦和强烈的求助欲望,他们会寻求舍友、朋友、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这时一定要给予积极的关注,要以包容的心态、平等的对话,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和发现问题,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并鼓励他们尝试性地解决问题,对做出尝试努力的学生,无论效果怎样,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帮助他们获取成就感,进而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学会有价值、幸福的生活。

2.3 要因人而异、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

危机干预倡导的是宣泄、尊重、理解、关爱,让大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自己发现问题,促进自我成长。心理危机的特征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干预策略。如对学习困难的大学生要分析学习成绩不良的原因,如果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就要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如果是学习意志品质比较差,就要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慢慢形成自觉和坚持地学习习惯,不可一味指责学生学习努力不够。危机干预要从关注学生的外在言谈举止、生活习惯,逐渐深入到关注学生深层的心理问题。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内心需要、了解自身的优缺点;要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解除困惑,让他接受自我,独立自主安排生活;要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增进个人成长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性的完善和心理成长[11]。

2.4 要多角度、多部门联动,营造良好的心理关爱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贯穿教育全过程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高校各个部门的合作与交流,要加强学校与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联系。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学生交流、表现和充实自己的平台,对广大学生兴趣所在的活动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指导学生社团、班级和宿舍开展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要加强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对大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引导,鼓励大学生在产生心理危机时主动寻求师长的帮助;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爱校、护校的观念,教育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互助互爱,形成和谐温暖的大家庭氛围,增进大学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充分调动其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他们共同渡过心理的危机时期。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和分析大学生中常见心理危机的特点,提出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要高度重视,要建构和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体系,以生为本,搭建学生活动平台,多角度、多部门联动,形成全员育人的校园氛围。通过多种方式将有效预防与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有爱心、有准备干预心理危机 篇10

一、案例分析

A同学来自一个单亲家庭, 其父亲在他读高三的时候, 一次车祸中丧生。母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没有给予孩子正确引导。家庭生活贫困, 靠低保维持生活。在和他多次谈话中发现该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同学相处不融洽, 性格内向, 不善言谈。内心自卑, 疑心重, 在班级中朋友少。在家庭中很少与其母亲交流。在学校与老师交流也缺乏主动性。据了解A同学与本校文法系一外地有男朋友的女学生谈恋爱。该女生想结束三角恋的关系, 向高同学提出分手要求, 该生情绪反常。计划在其生日的那天去“找他父亲”——自杀。

二、案例启示

1、辅导员应接受定期的心理健康及危机干预培训, 熟悉危机症。

大学生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四个时期: (1) 新生入学后的几个月时间; (2) 重大考试来临或者结果出来的时期; (3) 临近毕业的时期; (4) 重大的社会事件或灾难发生的时期, 如传染病流行期使人的心理处于恐惧的波动状态, 容易引发心理危机。心理危机需要预先关注的人群: (1)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2) 长期患有严重的生理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 (3) 家族中有自杀史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 (4) 性格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 (5) 经常出现情绪困扰, 行为异常的学生; (6) 长期学习压力过大, 学习困难的学生; (7) 失恋后长期不能摆脱失落情绪的学生; (8) 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学生等。在这些时期、这些人群给予重点关注。

2、主动了解学生, 做好“引导”工作。

作为辅导员, 我们要做到“四心”。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要求辅导员要主动与学生们交流, 建立各种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和渠道。长期地给予他们关怀, 真正地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与他们成为工作外真正的朋友。知己知彼, 工作才会做得更好。“引导”工作包括对学生个体或群体所进行的学习指导、生活引导、交往引导、人格引导、活动引导等等。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教育, 关键是要发挥好学生中党团组织、学生党员、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积极引导广大同学奋发向上, 健康成长。

3、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鼓励学生进行常规性心理咨询。

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能够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并通过后续的跟踪咨询使学生的问题及早得到解决, 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通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能够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及时、准确地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特点及规律, 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涉及学习心理、人际关系、情感与恋爱、人格与兴趣测量、能力评估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内容的常规性心理咨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常规性心理咨询也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辅导员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窗口以及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主要信息来源。

4、增强大学生自我干预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对危机的自我干预。

现实生活中, 前兆性的危机状态是“郁闷、焦虑、敌对、抑郁”的情绪占比例大, 这些学生缺乏依据环境变化调节自我的能力, 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高校辅导员通过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来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认识, 并围绕成长相关人生价值、责任感教育、亲情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和学习。开展丰富多样的积极向上的活动,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竞技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加强人际交流, 开展认识活动、社会问题的辩论与知识竞赛, 强化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欲望, 营造公正、豁达、自信的人格品质,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5、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

为掌握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 随时了解高危个体的心理状况, 辅导员应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充分发挥班级信息委员、心理委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助理辅导员及其班干部的作用, 他们和学生年龄相仿, 更容易交流。发挥他们的优势, 充分利用现在的信息交流平台如:QQ、电话、短信、职教新干线等, 随时掌握全班学生的心理状况, 定期上报班上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学生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向所在院系汇报。对学生中存在的严重的心理危机、发生的心理危机事故及其处理情况, 及时向院系学生工作领导汇报。

6、严格同学帮助、同辈鼓励制度。

同学们朝夕相处, 相互间比较了解, 当个别同学遭受巨大压力和困难时, 能够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配合学校及时做好危机监控工作, 使学生避免遭受心理危机带来的身心伤害。当然, 心理危机同学帮助、同辈鼓励制度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 因为制度本身也可能是一个危机源, 当处于危机状态的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帮助与支持时, 则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但如果面对一些敏感多疑且过度自我防御的学生, 则应谨慎行事, 否则支持系统就成了消极的因素。

7、建立救助、监护体系。

当学生出现因心理危机引发有自伤、自毁等突发事件, 辅导员应在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 并立即报告给相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争取各相关部门的帮助, 进行紧急援救。对有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监护;直到交到学生家长的手里。对心理危机程度较轻且能保证正常学习者, 应成立以学生干部为负责人及同室同学为主的不少于三人的学生监护小组, 以及时了解该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 对该生进行安全监护。辅导员应及时向院系汇报该生的情况。

综上所述,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项长期任务, 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辅导员在整个工作中也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辅导员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分析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近年来,随着高校人数的激增,大学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呈愈演愈烈之势,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对自身的负效应很大,备受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认识心理危机产生的成因、表现及特征,探索建立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培养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提升高校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减少不幸事件的发生,已成为高校的迫切要求。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的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有诸多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入学后的迷惘和恍惚。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是班上的尖子,老师整日里对他们赞不绝口,可是进入大学以后,在这个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组成的团体中,一下子被众多的人埋没了,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现实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因此一部分学生感觉大学生活没意思,表现出喜悦和兴奋后的迷惘和恍惚,成为引起突发性事件的潜在隐患。

2.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上大学后,由于教学方式的改变,自由分配时间增多,没有了中学时老师、家长的监督,外在压力陡然减轻,学习热情消失。一部分学生沉溺网络,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焦虑心理随之而生。一般到大学二年级,焦虑心理会进一步加重,学生极易做出极端的选择,导致厌学、出走、自杀等突发事件。

3.人际关系的不协调与情感的不稳定。大部分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交往的圈子宽了,陡然近距离接触的人多了,再加上生活习惯、家庭背景、性格甚至语言等的差别,一下子难以适应。在面对既是舍友、同学,又是自己学习、工作中的竞争对手这种现实关系时,束手无策,受挫后引发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

作为青春期的大学生,风华正茂,感情丰富,情感波动最为激烈,一旦感情出现挫折,一部分心理敏感、心理脆弱的学生往往会自怨自艾,很容易造成恶性事件的发生。

4.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在扩招与就业市场化的双重挤压下,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专业就业差距难以平衡,学生求职时间和求职成本增加,院校之间就业差距在拉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增高与就业薪酬普遍降低的矛盾突出。对理想前途的憧憬与毕业时面对的现实社会的强烈对比,使得心理相对脆弱的大学生出现对就业的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表现出自卑、封闭、孤傲等情绪。一旦这些情绪得不到很好的调控和释放,就有可能导致突发事件。

5.家庭经济压力大。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山区、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进入大学后,家庭经济压力使部分学生心态失衡,一些学生由于接受不了这种贫富差距,出现高焦虑、压力大和抑郁等情绪障碍,学习困难多,心理波动大。如果贫困生不能缓解自身压力,极易诱发心理问题。

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通常表现为:自卑、悲观、绝望;逃学、离校出走;极度的抑郁、孤僻和焦虑,怕与人交往;对社会、对他人、对一切冷漠、消极、逆反或攻击;严重者会采取自杀等逃避手段。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

当大学生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问题时,他们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进而产生心理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如下特征:

1.突发性。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理想的大学生活与现实的落差及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情感的不稳定以及诸如亲人去世等突发事件,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走向极端。由于大学生自身调节能力和寻求帮助意识的缺乏,这些危机在爆发之前通常是难以被他人察觉的,而随着危机状态的升级,危机就会突然爆发。

2.破坏性和危险性。由于大学生缺乏人生阅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面临突发事件或长时间的心理压力时,很可能无原则地放大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容易做出极端和偏激的行为,甚至引起生命危险,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

3.传播性。有些心理危机事件不仅给当事者带来危险,而且也会使学校的全体师生处于紧张状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危机事件会成为学校其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模仿的对象,使得危机事件再次出现,使学校陷入恐慌之中。

三、建立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及时运用各种医学手段、心理学方法及其他相关措施介入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心理危机之中,帮助处于危机境遇的个体或群体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实际上心理危机干预不仅包括在危机发生后的干预——治疗性和补救性干预,还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防性干预。

预防心理危机必须从个人、家庭、学校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和干预机制,尽量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有效防控突发事件。

1.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负责的心理危机干预小组,通过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副书记这样一个干预网络体系,监控和预测各种不良情况,制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将预测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消灭在事发之前,并能在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时在第一时间作出决策反应,并依据决策对整个危机处置进行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2.开设心理干预的相关课程、讲座,通过教学活动增加知识受众,普及心理干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对危机心理干预有兴趣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其成为危机后的第一心理干预工作者。

3.加强学生的自我调试能力与安全意识。通过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传递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试,使学生掌握面对危险的自我保护常识,形成互助心理干预的氛围。

4.增强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目前,在中国人普遍对心理健康认识不足的背景下,很多家长主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当孩子表现出心理障碍或有心理危机的苗头时,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和关注,也没有积极地配合学校进行干预。有些家长不愿承认孩子的心理问题,反而指责学校采取的措施,这不仅会拖延学生的治疗时间,还有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因此应该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使学生能健康地投入到学习中。

心理危机不仅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其身心健康也会产生危害,而且也是学校内部的一大安全隐患。因此,学校应重视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的建设,以增强高校自身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为营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叶铁桥,等.加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有效避免悲剧发生[J].中国青年报,2007,(5).

[2]程婧,段鑫星.大学生危机干预理论及对策探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6).

[3]徐静英.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J].中国成人教育,2006,(3).

[4]刘明.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J].天中学刊,2002,(4).

三本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篇12

三本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与成因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遇到外部刺激而引起的内部心理状态严重紊乱和不协调, 使他们产生过激行为, 导致自身与他人的人身伤害, 如轻生或杀人等。

三本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分析将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仅仅归因于外部世界的变化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 三本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要结合自身的特点, 从客观的外部压力和内心的心理承受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客观的外部压力因素

学习压力。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家长的过高期望,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夙愿, 因此对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 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二是对高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不适应, 由此产生学习压力;三是严峻的就业形势转化成学习压力, 不努力学习的结果就是毕业即失业。学习压力是导致三本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之一。

人际关系压力。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 有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 但在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中, 由于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行为处事方式的不同, 使得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交往障碍。此外, 高职院校大都以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 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甚少, 导致三本学生缺乏交往技巧, 影响了人际关系。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与人际关系的失调也会形成心理压力, 引起心理危机。

经济压力。自从1997年高校并轨收费以来, 就产生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贫困生, 三本院校同样存在相当多的贫困生。据对湖南三本学院的调查, 贫困生占学生人数的10.3%。他们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压力, 贫困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社会排斥, 使他们无法保持与非贫困生相同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容易受到别人的嘲笑而产生自卑心理, 甚至一些旨在对贫困生进行扶持的行为由于操作方式不当反而会伤害贫困生的自尊。此外, 社会上、校园内巨大的贫富差距也会使贫困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不平衡, 引发心理危机。

情感压力。青春期的学生性生理已经成熟, 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 渴望被关爱, 渴望获得爱情, 但是, 他们的性心理尚不成熟, 情感生活很容易受到挫折, 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 常常会产生心理危机。

社会的歧视。三本学生大都因为高考分数较低, 达不到本科院校的要求, 不得已才到三本院校就读。在生源的质量、就业的定位、师资力量、学校建设等方面不如本科院校, 社会上普遍将三本院校定位在低于本科院校的层次。此外, 社会上重学术、轻技能的氛围也使三本学生遭受到歧视, 这也是引起三本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之一。

突然的变故与不幸。外在的一些突然变故与不幸常常会使涉世不深的高职生茫然无措, 家庭的突然致贫、疾病、亲人亡故、父母离异等都会使三本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诱发心理危机。

2、内心的心理承受力因素

自卑心理。与本科生相比, 三本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态度、自制力等方面处于劣势, 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为不能进入理想的大学而痛苦, 导致其心理危机时刻有爆发的可能。

脆弱的抗挫折能力。抗挫折能力弱是三本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关键原因。三本学生初涉社会, 往往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膨胀, 对爱情、友谊和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但由于自制力不强、社会经验匮乏及具有较大的依赖性, 使他们对未来所面临的困难和冲击估计不足, 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一旦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 心理就难以承受, 容易导致精神崩溃。

三本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

“一项调查表明, 我国每年有28万人自杀, 200万人自杀未遂, 自杀是我国15至34岁人群的第一死因。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 自杀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外的自杀者90%有精神障碍, 而在我国这个数字仅为63%”。[4]轻生问题已不仅是医疗的问题, 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高职生心理危机日趋严重的现实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 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能够有效地缓解高职生的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应包括危机预警系统、危机处理系统与危机重估系统。

危机预警系统主要起着预防心理危机和在危机发生前预警的作用。对心理危机的最佳处理办法莫过于使心理危机不发生。因此, 危机预警系统至关重要。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可通过几方面的协作来发挥。首先是家庭。父母的行为处世方式、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都影响着子女的心理状况。当然, 长期的积习不是一下就能改变的, 但父母多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 多了解子女的内心状况, 多给子女一些心理支持, 能够避免一部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其次是学校。学校要建立强大的四级防护网络防止三本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一是建立心理咨询室, 由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对高职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普查,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针对有心理异常迹象的学生进行咨询,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接受心理咨询, 消除将接受心理咨询视为不正常的观念;二是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 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及时反馈学校;三是对班主任、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 使之成为兼职心理咨询员, 利用其易于接近学生的优势及时将危机消除在摇篮中;四是引导对心理咨询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并进行培训, 开展朋辈心理咨询。当然, 增强高职生抵御心理危机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进行一些心理讲座与训练加以实现。此外, 对学生进行成长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 甚至效果更佳, “其内容可以包括高职学生生活适应训练、人际交往技巧训练、领导才能拓展训练、时间管理训练、成功心理训练、就业前的心理训练等”。成长训练有助于直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危机处理系统是危机干预机制的核心。危机预警系统并不能将所有学生都杜绝在危机之外, 因此, 一旦发生危机, 危机处理系统的运行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生命。危机处理系统的建立和良性运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紧密配合, 缺一不可。三本学生心理危机大多发生在学校, 学校的危机处理系统首当其冲, 学校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高度重视并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处理系统, 从而保证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理。学校应成立危机处理委员会, 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 学工系统教师、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同组成, 并应制定危机干预预案。在学生心理危机发生时, 危机处理委员会有调动学校所有可利用资源的权力。委员会各成员应明确分工, 一旦发生学生心理危机, 要迅速行动, 采取挽救措施, 同时通知家长共同处理。如果学生的心理危机进一步恶化, 已超过学校和家长所能解决的范围, 如产生严重的精神分裂时, 学校和家长需要当机立断, 迅速求助社会, 请求社会专业心理治疗机构介入, 学校和家长协助进行治疗。

经过危机处理系统的干预, 可能出现两种结果:或是积极的结果, 学生的心理危机得到解决, 当事人消除心理障碍, 回归健康;或是消极的结果, 当事人精神完全崩溃或死亡, 无法挽回。不管出现哪一种结果, 危机处理结束之后, 就要启动危机重估系统。在一次危机结束后, 危机干预各方应对整个危机干预过程进行反思、评估干预绩效、探讨危机干预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对本次危机干预进行总体评价, 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危机干预机制。危机重估系统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下一次危机干预的成效, 应通过积极的危机重估, 避免使危机干预导向消极的结果, 推动各方努力实现危机干预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世芬:《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对策》, 《长春大学学报》, 2000年第10期。

[2]车文博、张玲、黄冬梅, 等:《大学生心理感受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 《应用心理学》, 2003年第9期。

[3]成建梅、李卉:《自杀干预, 让挽救成为可能》, 《株洲日报》, 2005年12月12日。

上一篇:中职幼教美术下一篇: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