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2024-10-11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共8篇)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1

长安大学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实施方案(试行)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精神,完善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降低危机事件给学生和学校带来的影响,提高我校心理危机事件预防与干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教育人、引导人、完善人、培养人的过程,学校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人文关怀,把保障学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育人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居安思危,重在预防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大学生的危机事件虽然是极少数,但因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大,因此防患于未然显得格外重要。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抗挫折、调适心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3.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加强危机管理,对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干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对心理危机事件准确判断、果断处理、有效干预,避免因处理不及时、不得当而激发或加重学生的困扰,给学校工作带来被动局面。

4.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成立长安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组员由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组成。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充分动员和发挥学校、院部、班级的职能和作用,依靠学校各个部门的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时防范和有效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或严重化。

二、组织机构

1.学校成立心理危机预防干预领导小组 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

组员:由学工部、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部、公安处、校医院、学生就业与发展服务中心、事发学院等单位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工部,办公室主任由学工部部长兼任,副主任由学生就业与发展服务中心分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副主任担任。

职责:领导小组负责我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统筹决策工作。学工部负责部门间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协调处置工作,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具体负责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技术工作。

2.各学院成立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领导小组 组长:由各学院主要领导担任。

副组长:由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

组员:由各学院心理辅导站站长、学办主任、团委书记、辅导员(研究生导师、班主任)、院教务人员组成。

职责:具体落实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排查与干预工作。

三、工作体系

1.建立以学生为基础、学院为核心、学校为指导的三级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系统

实现点、线、面不同层次的结合,以群体预防为主,结合高危群体的预警识别、评估、干预,达到及早预防、及时排查、有效疏导、快速干预的目的。

2.明确不同层面的具体工作和职责

一级:主要是指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负责指导各院系开展各项心理工作,以普及性教育和预防为主,承担全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心理健康知识课程教学、学生工作干部和学生骨干的培训等任务;并定期组织专家对学院上报的危机学生进行评估,为院系进行危机干预提供必要的建议;对于危机问题严重学生,经学院申请后随时组织专家介入干预或转介治疗。

二级:以学院为单位,由心理辅导站站长负责,组织开展心理危机学生的早期筛查、中期评估、定期预警、及时干预。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设一名学生干部作为负责人(在班级发展委员中产生),负责统计汇总本年级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或危机的学生情况,并报告给学院心理辅导站站长。具体工作主要有:重点 学生月排查、危机学生上报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采取有效措施对危机学生进行疏导,为快速干预做好基础工作并争取宝贵时间。

三级:以班级为单位,由各班发展委员负责广泛联系班内同学,及时排查,发现同学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或紧急突发情况及时向辅导员汇报。

四、危机干预预警方案

(一)心理危机干预程序

心理危机事件主要指:①已经发生的自杀行为;②正在实施的自杀行为;③有自杀的意念或倾向;④有伤害他人的倾向或行为这几种情况。一旦遇到这些危机事件,要立刻启动长安大学心理危机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对有自杀倾向或可能对自我或他人造成威胁的事件,建立包括识别、监控、干预、转介、善后在内的干预程序。对于已经发生的自杀或危机事件或其他影响整个学校的危机事件,建立危机应对程序。

具体措施见附件1。

(二)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制度 1.明确危机排查的对象

确定对象存在心理危机一般是指对象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情绪剧烈波动或认知、躯体以及行为方面有较大改变,且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暂时不能应对或无法应对眼前的危机。具体排查的对象见附件2。

2.心理危机排查与排查后的干预制度(1)心理普查制度

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负责组织安排每年对全校大

一、研一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根据普查结果筛查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逐一约谈、筛查、诊断,并反馈给学院。

(2)重点学生月排查制度

各院系组织对学生进行重点排查,除了每月一次进行危机排查外,还应对大

四、研三学生进行毕业前排查、每学期开学初危机筛查、期末考试前后对学习压力大和成绩不及格学生进行排查、春季心理疾病高发季节进行排查、学校危机事件发生后进行危机排查,并汇总相关资料报送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由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组织相关专家评估研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为学院提供建议。(3)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制度

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各学院均应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将有心理危机倾向及需要进行危机干预或已经干预过的学生的信息纳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

(4)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反馈制度

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要及时将掌握的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情况向学院进行反馈。

五、愈后鉴定及跟踪干预措施

1.学生因心理危机住院或休学申请复学时,除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办理外,还应向所在院系提供学校教务处认可的县级以上医院或专业医疗机构认证的心理疾病康复证明,方可办理复学手续。

2.学生复学后,学院应对其密切关注,定期进行访谈,并通过学生干部等途径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要根据学院提供的情况,对复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跟踪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所在学院院系。

3.对于因有强烈的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休学而复学的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要组织专家组对其进行定期跟踪咨询及风险评估。院系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心,最好要有家长一定时期的陪护,同时应安排辅导员、学生干部、该生室友对其密切监护,制定可能发生危机的防备预案,随时防止该生心理状况的恶化,确保该生人身安全。

六、实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注意事项

1.各院系要高度重视本项工作,确保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组织到位;

2.各级单位,如发现属心理危机,应该立即优先接待处理,不得拖延; 3.所有心理危机学生,各院系、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一定要做好咨询记录,详细记录接待时间、内容、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并分类保存归档。附件1

心理危机干预程序

1.对已经发生的自杀事件的应对措施(1)及时报告

对于已经发生的自杀事件,最先发现的个人和单位要在第一时间拨打120无条件进行紧急抢救,同时通知事发学院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抢救无效拨打110请求公安部门协助。

事发学院立即向校心理危机领导小组汇报,由领导小组向校分管领导汇报,同时通知相关部门,指挥调度相关部门参加处理危机事件。

(2)现场处置

公安处接到通知后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负责对现场进行保护。学工部、院系领导、辅导员等赶赴现场防止事态扩散和对其他学生的不良刺激,并配合、协调有关部门对事件调查取证。

(3)通知家长

事件发生后,学院负责通知家长来校,协商处理学生有关事宜。通知家长时注意策略,尽量避免给家长强烈刺激。

(4)提交报告

事发学院迅速开展调查,全面搜集自杀学生个人资料(如日记、遗书、学习成绩、QQ号、博客、手机信息等情况),同时走访其同学朋友,以便分析死因。核实情况后将危机事件及其处置以书面形式报告校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组长。

(5)信息通报

宣传部负责派专人接待媒体,对网络信息进行监控,学校或学院视情况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通报。

为了保护学生和公众的安全,要提醒媒体强调报道要谨慎,避免无意中渲染了自杀事件,造成对学校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对网络信息进行监控,对不实信息和舆论及时进行删除和引导。

为了避免误传产生谣言和造成心理混乱,必要时由学校或学院向教职工和学生进行通报和引导。

(6)与家长沟通 由学院危机干预领导小组接待家属。与家长沟通要两人以上(原则上由副书记、学办主任、辅导员三人为宜),充分理解家长的情绪,注意方式方法。如果个别家长过分冲动,其行为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则请公安部门按法律程序处理。

由学校公安处帮助家长与公安部门联系,由公安部门直接向家长宣布刑事调查结论。学校只起配合作用,不进行中间的信息传递,不对家长发表结论性意见,不讨论责任,责任需要通过法律程序来认定或协商认定。

(7)后事处理

由学院协助家长处理遗物、殡葬等后事。学院、班级视情况组织纪念活动。(8)心理关怀与心理辅导

对已实施自杀行为学生周围的同学,尤其是朋友、同寝室、同班同学,学院要采取相应的安抚措施,可根据需要联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其进行团体心理辅导,避免更大范围的急性心理危机出现。

危机过后(一周或10天以内)学院要联系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知情人员进行哀伤辅导,帮助经历危机的学生及其相关人员,如死者宿舍同学、受危机事件影响的同学、家长、辅导员、以及危机干预人员,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使学生能从危机中学习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尽量减少由于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要保护被调查学生。应坚持保密原则,维护学生权益,避免给被调查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

(9)恢复常态、生命教育

在危机事件过后,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正确看待荣辱得失。

(10)总结经验教训

由学校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对该事件进行经验和教训总结。2.对正在实施的自杀行为或自杀未遂者的应对措施(1)及时报告

一旦发现有学生正在实施自杀行为,发现者要进行呼救,终止危机行为,并向学生所在学院副书记、辅导员报告。副书记视情况妥善指挥处置。(2)现场处置

各有关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协调处理危机,终止危机行为。公安处负责现场处置,校医院负责抢救,或请求120、110的帮助。特殊情况下,学院可先将学生紧急送医院就治,然后向有关部门汇报。

(3)初步评估

对自杀未遂的学生,学院向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报告,由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组织专家对其进行心理评估,并写下书面评估及会诊意见提出处置建议。

(4)实施监护

学院要立即组织以学生干部为负责人,以同室或好友为主的不少于三人的学生监护小组,对处于危机的学生进行24小时监护。

但对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和自知力不完全的学生,不得在学生宿舍里实施监护,学院可以联系公安处,强制将其送到医院监护,待家长到来后,由家长办理就诊事宜,避免因为监护不当造成危害,以确保该生及其他人员的安全。

(5)通知家长

学院负责通知家长立刻来校协商处理学生事宜。如需将该生转介到专业精神治疗机构进一步诊断治疗,必须由家长亲自陪同前往,根据医院诊断由家长决定住院治疗或回家休养治疗,并办理休学或退学手续。一旦相关手续办理完毕,学院不得让其继续留在学校,以免影响其心理康复或发生意外。如家长不愿意接其回家,则家长与学院签订书面协议后由家长陪伴监护。

(6)提交报告

学院危机干预领导小组负责将危机事件情况及其处置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告学校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组长。

(7)心理辅导

由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受事件影响较大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对可以在学校坚持学习的学生要进行心理咨询。

(8)由校、院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对该事件进行经验和教训总结。

3.对有自杀倾向学生的应对措施(1)及时报告 当发现或知晓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时,要及时向校、院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和心理健康中心汇报。

自杀倾向主要包含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在语言和行为上流露出有自杀的想法;第二种,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第三种,遭遇重大突发事件创伤者。

(2)实施监护

学院要密切关注,组织以学生干部为负责人,以同室或好友为主的不少于三人的学生监护小组,对处于危机中的学生进行24小时监护,确保该生人身安全。

当危机学生的行为已构成对自身及他人的威胁,严重影响学校秩序,家长还没赶到学校时,学校可以联系公安部门,强制将其送到医院监护,待家长到来后,由家长办理就诊事宜。

(3)初步评估

所在学院向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报告,由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组织专家对其进行心理评估,并写下书面评估及会诊意见。

当发现学生有自杀倾向时,不要承诺向其家长和老师保密,无论该生是否同意,都要通过院系都要将这个情况通报家长。

(4)通知家长

院系及时通知有自杀倾向学生的家长尽快赶到学校,由双方共同协商解决。要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学生的关心,不要让家长产生学校推脱责任的误解,要理解与接纳家长对孩子担心的情绪,向家长介绍有关自杀及精神疾病的知识,消除家长对精神疾病的恐惧。说服家长尊重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建议,让家长承担其作为监护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注意:学院不要告知学生已通知家长,并要求家长也不要告知学生,以免激发或加重所干预学生的自杀意念。

(5)转介专业机构

如需将该生转介到专业精神治疗机构进一步诊断治疗,必须由家长亲自陪同前往,根据医院诊断由家长决定住院治疗或回家休养治疗,并办理休学或退学手续。一旦相关手续办理完毕,学院不得让其继续留在学校,以免影响其心理康复或发生意外。如家长不愿意接其回家,则家长须与学院签订书面协议后由家长陪 伴监护。

(6)心理关怀与辅导

对可以在学校坚持学习的学生学院要加以关注与关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要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4.对有伤害他人意念或行为的学生的干预措施(1)及时发现

一旦发现有伤害他人意念或行为的学生,要及时报告学生所在学院的副书记和辅导员。

(2)及时处置

对有伤害他人意念的学生,由学院负责、公安处配合,首先予以控制,并通知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安全。

对已实施伤害他人行为的学生,主要由公安处负责处理,学工部配合,同时,根据伤害他人的后果严重程度和影响,决定是否通知学生家长到校。

(3)初步评估

学生所在学院向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报告,由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组织专家对其进行心理评估,并写下书面评估及会诊意见。

(4)及时转介

经初步评估,如诊断有伤害他人意念或行为的学生需住院治疗或需回家休养,所在学院院应及时通知家长到校,由家长亲自送学生到医院就诊或带回家休养,并办理休学或退学手续。一旦相关手续办理完毕,学院不得让其继续留在学校,以免影响其心理康复或发生意外。如家长不愿意接其回家,则须家长与学院签定书面协议后由家长陪伴监护。附件2

心理危机排查对象

对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

(1)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

(2)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多门重修、试读、将被退学等)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

(3)生活学习中遭遇突然打击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亲人伤亡、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家中遭遇自然灾害等)、遭遇性危机、受到意外刺激的学生等;

(4)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5)人际关系失调(与舍友不和、受到歧视、无朋友等)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6)性格内向孤僻、经济严重贫困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7)身体出现严重疾病,医疗费用很高但又难以治愈的疾病,或有难言之隐没有勇气去救治的学生;

(8)患有严重心理和精神疾病,并已经专家确诊的学生;(9)出现严重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10)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

(11)家庭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者;

(12)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感到自己无能,看不到“出路”者;

(13)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它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

(14)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①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 言片语中流露死亡念头者;

②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无端致以祝福、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

③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内涵

心理危机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 (G.Caplan) 首次提出的, 他认为, 心理危机是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 (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 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他认为, 每个人都在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 使自身与环境稳定协调, 当重大问题和变化使个体感到问题难以解决平衡就会打破, 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 内心的紧张不断积累, 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 进入一种失衡状态, 这就是心理危机的状态。

可见, 危机是个体无法用现有的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时间和遭遇。危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心理危机可以分为发展性和意外性两类。发展性心理危机是可以预料的, 如受到恐吓、自然灾害、躯体重大疾病等。心理危机发生后,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调动其自身的潜能重新建立和恢复其危机水平前的心理水平, 则可导致精神崩溃, 产生自杀或攻击他人的不良后果。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 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 也有可能“未知未觉”。无论何种情形,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 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6~8周。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生理方面:肠胃不适, 腹泻, 食欲下降, 头疼, 疲乏, 失眠, 做噩梦, 易惊吓, 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 有哽塞感, 肌肉紧张等。情绪方面:害怕, 焦虑, 恐惧, 怀疑, 不信任, 沮丧, 忧郁, 悲伤, 绝望, 无助, 麻木, 否认, 孤独, 紧张, 不安, 愤怒, 烦躁, 自责, 过分敏感或警觉, 无法放松, 持续担忧, 担心家人安全, 害怕死去等。认知方面:注意力不集中, 缺乏自信, 无法做决定, 健忘, 效能低下, 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行为方面: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 不敢出门, 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 不易信任他人等。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与特点

社会竞争激烈, 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大, 加上身心疾病、感情波折和经济困难等因素, 大学生心理危机时有发生, 甚至出现自杀和违法犯罪等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已经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很多, 蔺桂瑞教授将其归纳为八个方面。第一, 学生家庭父母关系不合、离异, 造成学生心理创伤。第二, 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第三, 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第四, 不适应大学学习环境。第五, 恋爱与失恋问题。第六, 性行为问题, 一类学生是过于封闭自我, 导致性压抑:另一类学生是过于开放, 随便发生性关系, 之后又非常后悔自责。第七, 就业观念滞后, 就业期望值过高。第八, 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我们认为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 其心理危机具有一下两方面的鲜明特点。第一, 发展性。大学生面对许多成长中必须解决的发展性课题, 这些课题都反映了社会对大学生角色的要求, 它们既是大学生成长的外部动力, 也是潜在的应激源。第二, 易发性。大学生处在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上, 生理方面具备了成人的特征, 但社会阅历和经验相对不足, 处理问题的社会经验和能力更是有限, 这种反差的存在, 使得心理危机在他们身上十分容易得到表现乃至爆发。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会经历以下几个时期。第一, 冲击期。第二, 防御期。第三, 解决期。第四, 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后变得更成熟, 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从危机的后果来说, 会有四种不用结局。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 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 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种是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里创伤, 影响以后的社会适应;第三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第四种是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

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个体应对危机的结果呢?个体的人格特点、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社会支持状况以前的应对危机经历个人的健康状况、干预危机的信息获得渠道和可信程度、个人适应能力、所处环境等都会影响危机的进程与应对效果。

(1) 个体对事件的知觉。对某一事件的认知和主观感受在个体决定应付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中起着重要作用。

(2) 社会心理支持。人的本质是社会化的, 他依赖周围的人提供的内在、外在的评价而存在。

(3) 应付机制的形成。人们通过日常生活, 学会了运用各种手段去应付焦虑和减少紧张, 并逐步形成了应付压力的模式。

(4) 个体的人格特征。心理危机还受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 容易陷入危机状态的个体在人格上具有的特异性有:注意力明显缺乏, 看问题只看表面看不到本质;社会倾向性过分内倾, 这种人格特征使个体遇到危机时往往瞻前顾后, 总联想不良后果;在情绪情感上具有不稳定性, 自信心低, 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极差;解决问题时缺乏尝试性, 行为冲动欠理性, 经常会有毫无效果的反应行为。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如何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实施有效干预, 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许多高校目前已经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我们认为,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重点关注高危个体

首先要明确哪些学生是心理危机的高危个体, 以下是湖北省教育厅文件《湖北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实施方案 (试行) 》中对心理危机的高危大学生个体的界定,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

(2) 遭遇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3) 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特别大以及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4) 因严重网络成瘾行为而影响其学习及社会功能的学生。

(5) 性格内向、经济严重贫困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6) 有严重心理疾病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 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 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1) 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 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的念头者; (2) 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家人送礼物, 请客, 赔礼道歉, 无端致以祝福, 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 (3) 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 如特别烦躁, 高度焦虑, 恐惧, 易感情冲动, 或情绪异常低落, 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 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二) 在危机干预理论的指导下实施针对性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的许多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危机干预的本质以及方法、策略、过程进行了探讨, 既是对危机干预实践的提升, 反过来对危机干预的实施又起着重大理论指导作用。例如, 西方学者贝尔金 (G.S.Bekin) 把危机干预归纳为三种基本模式: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

第一, 平衡模式。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失衡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第二, 认知模式。危机根植于对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思维, 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事实。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 通过改变思维模式, 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 通过获得理性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分人们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

第三, 心理转变模式。该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天赋和从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的产物。因为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和成长, 他们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影响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危机可能与内部和外部困难有关。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与求助者合作, 以测定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的困难, 帮助他们选择替代他们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方法, 结合适当的内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以互帮助他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

不同模式指明了不同危机干预时期的重点, 每种模式下又包含许多中不同的操作方式和方法。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当了解不同干预模式适应的对象及各自的有点与不足, 深入掌握一些危机干预的手段和方法, 积累实践经验, 从而帮助大学生面对危机, 度过危机。

(三)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队伍和体系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而言,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力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 但教师、管理者、同学、家长、社会工作者也都是危机干预队伍中的重要成员。从心理危机干预的体系建构来讲, 仅仅依靠某个部门或中心常常难以做到有效干预, 它需要学校不同部门、机构的相互配合, 这些部门和机构包括学生处、校医院、保卫处、院系学生工作委员会、辅导员、学生会等。吧

目前, 不少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危机干预的队伍和体系, 启动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和干预方案, 其中最主要落实以下七项措施:

第一,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制度。

第二, 公布应急求助信息。

第三, 建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监测网络。

第四, 建立并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

第五, 建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应急处理机制。

第六,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档案。

第七, 建立和强化大学生心理辅导制度。

(四)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与应对技能

危机通常是需要立即处理的紧急情形,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对危机的克服与应对, 因此,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可视为危机的源头工作。

如何营造心理健康的环境, 提高个体对危机的应对技能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第一, 正确看待压力、挫折和危机。人的认知犹如“过滤镜”, 它会使许多情境改变颜色首先压力挫折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客观存在的这些情境, 我们应该承认它, 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次, 压力、挫折和危机又是辩证的。它们对人既是刺激、威胁, 然而又是挑战, 有人将其称之为“生命之盐”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积极的意义上看, 适度的压力、挫折是维系正常心里功能的条件, 有助于人们适应环境, 提高能力, 有助于认识自身的长处与短处, 然而危机能激发潜能的发挥乃至发挥之极至。危机的克服能使人在增长人生经历的同时提高自信心, 使人生变得丰富而充实。

第二, 争取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的作用一是屏障作用;二是对人不苛求, 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 欣赏他人的成功;三是不嫉妒人, 比自己强的人没资格去嫉妒, 比自己弱的人不屑于嫉妒;四是主动关怀并帮助他人, 从中营造互助互利的氛围, 体味人生的价值;五是当面临自身难于应付的困难、挫折时, 应主动寻求、善于利用并乐于接受他人所提供的社会支持, 包括工具性的和情感性的支持。

第三, 自我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的主要特质:一是以“真实的我”的面目出现, 有适度的自信、不矫揉造作;二是对自我有明晰的认知评估, 并以肯定的态度接纳自己, 既能接纳自己的长处, 也能接纳自己的短处乃至缺陷。那么, 怎样才能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呢?主要途径是从事实践活动并力争获得成功, 成功可增强人的自我效能感、价值感提高自信心同时还是医治抑郁症焦虑症的良药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2]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三版.

[3]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四版.

高校留级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篇3

【关键词】留级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一、高校留级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部分留级生留级的苗头出现在大二的上学期,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对新环境、以及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已经逐渐趋于稳定,一部分无法适应大学学习模式的学生逐渐被时间筛选出来,他们在自身的性格、学习的动机等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凸显出越来越明显的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造成这些学生留级的主要成因既包括个体原因,还包括环境原因和体制原因。

(一)留级生个体特征

通过与部分留级生的交谈,我们了解到这一部分学生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缺乏学习动机,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哪里,没有对自身的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形成可预见和可实施的规划,导致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无法找到在大学自主积极学习的源动力。除此以外,也有部分学生在择校的时候没有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从一开始就以一种排斥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在面对不喜欢的专业时,自我的调适能力比较差,无法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正确面对自己的学习方向。

(二)留级生环境成因

造成学生留级除了个体原因之外,也有来自各方面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一方面体现在学习环境的变更上,也体现在管理模式的变更上。大学的学习环境与中学相比,相对来说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早晚自习的学习也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因此有很多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就会无法保证学习的时间和质量。中学的管理模式也是班级式的集中制管理模式,大学虽然也设置了班级,但是班级的管理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集中,既没有固定的教师,也没有固定的班级活动,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孤僻的学生来说,这些变化都会对他们的身心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习。当然,除此以外,还有城乡之间的差异、学生之间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的改变等都会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学生无法专心学习,影响专业的完成。

(三)留级生体制成因

学生留级,有一部分还产生于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学籍管理体制。大部分高校都采取了学分制,只要修满一定学分,就可以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如果某个学科不及格,可以先后通过补考、重修甚至清考的形式来修满学分,尤其是清考这种体制,允许学生在大四毕业前一次性修满多个学分或多门课程,导致很多低年级学生放松专业学习,期待在毕业前努力修满学分。然而在这种体制背后,往往导致一部分学生多门课程不及格,在还没有进入大四这一学年的时候,就因为缺失学分过多,转为留级生的行列,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二、高校留级生衍生出来的心理问题

学生在接到学校教务处正式下发的留级处分文件之后,就演变为留级生的身份。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要以留级生的身份从熟悉的班级进入到新的班级,是人生中比较大的一个冲击,很多留级生无法接受自己留级的事实,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而言,同学都将顺利毕业,自己却要转入大三年纪,更是无法承受,有的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甚至会作出过激的行为来对抗学校的处分决定,从而演化为悲惨的校园时间。综其来看,留级生普遍存在以下心理状况。

(一)自我否定

留级生本身是受到了学校处分决定的一个群体,他们以留级生的身份进入到低年级,面对低年级的同学会产生自卑的情绪,有的甚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再适合大学课程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业失去信心,无法树立学习信心,导致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由此缺失更多的学分。

(二)自我放弃

有的留级生由于欠缺的学分太多,一时间无法树立坚定的信念来弥补自己所缺失的学分,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对自己的学业抱有放弃的心态,不再认真学习补齐学分,对自己采取放弃的心态。

(三)自我孤立

对于留级生来说,要融入到低年纪的班级中去,是一件特别需要勇气的事情,他们觉得以留级生的身份融入班级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有的留级生甚至觉得班级的同学总是瞧不起自己,所以不再参加新班级的任何活动,甚至不再按时上课,成天把自己孤立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挣脱出来,有的甚至从此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面临再一次留级甚至退学的结局。

(四)自怨自艾

还有一部分留级生,他们不从自身出发,成天怨天载道,抱怨学校的制度、教师的水平,以及新的班级,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无法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从而整天除了抱怨,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也不作出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学习缺乏明显的动力,导致无法顺利完成学业。

三、留级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一)留级生心理问题预防

1.采用SCL(Self-reporting Inventory)90测试。心理问题的诊断是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一个重要前提,定期对留级生采取心理问题诊断,有利于有效预防心理危机。SCL90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健康测量表之一,可以从十个方面来分析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采用SCL90测试能够有效的被测对象的以下精神症状: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对留级生进行SCL90测试,能够有效判断出留级生相关的心理问题,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能有效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2.开展班级心理排查。对于心理问题不是很突出的留级生,定期在各个班级开展心理排查工作是有效的心理危机预防措施,对于有留级生的班级,应该作为心理排查的重点班级之一,以便及时发现心理问题的苗头,及早判断出心理该班级的留级生是否产生了心理问题。

3.家校共管是预防留级生心理危机的心灵密码。学校通过开展留级生家长座谈会、电话联系家长、家访等多种家校联系的方式,与留级生家长共同交流留级生的教育问题,沟通留级生在校的各种信息,引导家长更多的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与家长一起共同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及时疏导他们的思想障碍,可以有效减少留级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4.加强留级生制度管理。预防留级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加强留级生的管理。单纯的依靠班级对留级生进行管理,还不足以督促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要从制度层面加强管理,比如学院指定专门的辅导员针对本院的留级生成立一个留级生班级,对留级生进行管理,也可以根据学生挂科的专业来指定专业教研室的老师加强对留级生学习的监督,从思想和专业学习方面同时关注留级生,既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又可以很好的通过合理的管理模式规避留级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留级生心理危机干预

1.建立多层级的留级生心理危机信息反馈机制。建立班级-学院-学校的心理危机信息机制,通过班级同学、宿舍室友、学生会干部、班主任多方途径,及时收集留级生的心理危机信息,有利于对留级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干预。

2.加强留级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加强留级生心理危机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培训、讲座等方式提升危机干预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水平与应对技巧,有利于及时发现并有效终止留级生陡然出现的心理问题。

3.及时准确干预留级生心理危机。留级生爆发心理危机时,要立刻启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处理应急预案,及时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学校要迅速的对产生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采取适当的方法将当事人的心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以确保个人和他人的安全。处理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大学生经常将自己困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我们要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改变他们面对压力和困难的行为方式。

四、结束语

高校留级生在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得到疏解,就有可能引发心理危机,本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和方法有效对班级留级生进行管理,能有效预防留级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对留级生心理危机进行及时干预,保障这一群体能够顺利的完成大学学业。

参考文献:

[1]肖静,唐文.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J].读书文摘,2016,4.

[2]赵霞.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浅析[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6,3.

[3]陈春娣.基于学生心理特点看医学院校留级生问题[J].时代教育.2015,13.

海上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 篇4

海上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

分析了海上危机的特征及种类,航海环境导致的心理危机,主要从心理层面提出了海上危机的干预对策.

作 者:谢特秀 钟建东 XIE Te-xiu ZHONG Jian-dong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广东,广州,510725刊 名: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ZHOU MARITIME COLLEGE年,卷(期):18(1)分类号:U676.2关键词:航海 危机 心理 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5

前言:普遍现状分析

一、学生与自我之间的对比危机

二、学生与同学之间的竞争危机

三、学生与家庭之间的调和危机

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危机

五、学生与高考之间的认知危机 总结:科学应对,轻松迎考

前言

我国是人口大国,国情与国资无法普及大学教育。高考是我国目前最公平的衡量学生知识能力高低的准入大学手段。在人的一生中,高考是学生一道无比重要的人生岔口。很多学生把高考当作人生的转折点,甚至是改变命运的必然途径,由此高考的竞争必然是激烈的。学生特别关注、在乎此段时期的学习生活,不允许有丝毫差错,但是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心理承受能力差,无法平衡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这些未成年人的特点,在特定时期、特定的场合中很容易诱发学生产生情感碰撞、心理失衡等隐性心理状态。然而,高考制度中凭分数论英雄的惯用模式,大部分的师生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而忽略学生心理辅导,导致高三学生常常出现很多危险的行为或潜在的危险意识。这些负面行为和心态互为影响,恶性循环。如果教师不及时进行干预防范,它们将严重影响高考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耽误学生的未来。

那么高三学生的心理危机有哪几种呢?我们又应如何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与防范呢?

一、学生与自我之间的对比危机

高三阶段是学生就学以来所面临的最艰苦的一段生活。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经历过多次考试和班集体的重新整理。从充满优势的初中到竞争激烈的高中,从得心应手、游韧有余的初中学习到步步荆棘的高三备考之路,学生的心态难免有高低起伏。曾经有学生无法面对自己作为班干部到普通同学的身份转变。也有学生无法适应高一、高二时的班中尖子下滑到中层甚至更低的位置。面对种种冲击自尊的外界客观因素,心理脆弱的学生往往会出现自卑、厌学、失眠、厌食、退缩、逃避等心理从而导致精神恍惚等状况。曾经有个学生因此而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耽误了高考,也毁了学生的身心。在学生心理危机出现萌芽之时,我们要及时地指导学生分析现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要做到:

1、客观正确评价自己

信心是获取成功的重要保证。每个人都有3分缺点,7分优点。作为学生应该正确看待自己身份的转变,正视自己的优缺点。

2、制定阶段性的目标。

学生在学习上应有远大的理想,但虚无长远的不切实际的目标会让学生感到遥遥无期,从而产生无力感,继而出现厌倦情绪。学生最好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把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短期目标,刺激自己的学习兴趣,做到以我为主,紧而不乱,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

3、通过活动,适当调整情绪。

健康的身体是学习成功的绝对保证。高三生活时间紧迫,压力大,往往会引起学生焦虑,失眠等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由此学生应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放松精神,调节学习节奏,提高睡眠质量。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危机

高三激烈的竞争、频繁的考试,让学生精神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自己的成绩起伏或同学之间的成绩攀比随处可见。有些同学因为自己偶尔的成绩失常而紧张、伤心落泪,并产生自卑感。有些同学因看到别人比自己厉害,慢慢滋生嫉妒,猜疑心理。也有些同学怕别人超越自己,为了确保自己的优势,往往选择脱群而居。失去同学的关爱会加重学生的苦闷、孤僻心理。如果这种情况不加以调整,将会导致学生心理不平衡。轻的会影响同学之间的情谊,严重的会发展为恶性竞争,防碍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曾经有一所学校的学生因无法承受同学的成绩比自己好而刺伤对方,结果受到法律制裁,延误终身。面对同学之间的竞争,我们应如何帮助找准自己的位置呢?

1.首先学生应正确看待自己的分数,充分看到自己的实力与弱点。2.面对分数偶尔失常,学生应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

3.要强化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自己正视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应自卑。4.善于构造和睦师生关系。

三、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调和危机

新一代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其成长之路几乎都沉浸在浓浓的爱中,极少具备苦、累、难的生活经历,因此他们个性突出、心灵脆弱、缺乏独立应对困难的能力。作为学生第一位启蒙老师和他们最亲近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身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父母影响学生的负面诱因有三大普遍情况:

1、父母期望值过高。

家是学生心灵的港湾,是学生释放疲惫,放松精神的地方。可每每父母不放心,总在子女吃饭或休息时唠叨。讲述社会生存的艰难,自己的曾经求学失败的经历,希望子女别辜负自己对他的爱等等。有的父母甚至通过奖罚等规定子女必须考多少分,造成学生强大的心理压力。一旦考砸,学生迷茫一片,不知所措,甚至不敢归家。

2、父母期望值过低

家庭比较穷的父母会投射出负面信息给小孩,让学生产生错觉:认为就算你考上了大学也无力供你读书。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或产生悲观心态,对前途感到迷茫,甚至会出现成绩好的学生弃学打工等自暴自弃的现象

3、父母没有期望值。

有些父母忙于生计,无法顾及儿女的学习,认为只要能满足儿女一日三餐,能衣着蔽体就自问无愧于小孩了。甚至有些父母除了小学能参加家长会外,中学后从不参加家长会,更没有积极主动地与老师进行及时的电话沟通。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如何,是否有滥交朋友,是否常常浸泡网吧,成绩进退与否,不得而知。学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鼓励与监督,往往放任自由,不思学习,对高考更是一副得过且过的心态。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尽力帮助高三学生正确客观面对父母家庭的真实状况,调整自我的期望值。培养自己应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稳定学生的心态和情绪,保证学生复习备考的质量。同时,在高三这一特殊时期,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充分理解和鼓励学生,肯定学生每一个进步,哪怕是很微小的进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冲突,赠与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而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班级气氛。温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利于学生稳定情绪,平和心态,促进学习。

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危机

师生关系在高考的成败中可起到纽带的作用。好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形成学生学习的动力。老师对学生的一个普通的问候、一个适时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化成学生成功的阶梯,凝聚成学生前进的动力源泉。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是高考的领路人。教师应主动参与,正确干预防范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并掌握必要的干预措施,具体措施有下列几个:

1.因材施教,加强学法指导。

2.平衡师生关系,营造良性竞争氛围。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舒缓学习压力。

五、学生与高考之间的认知危机 “条条大路通罗马”。高考在他们人生中只是特定时期的一个阶梯。虽然高考可以改变一个的命运但它只是漫长人生的一个分岔点,它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大学只是我们人生某个阶段的目标,而不是必经的阶段。然而很多考生因过分看重高考,而产生焦虑、浮躁等情绪严重影响睡眠。甚至有个别偏激的学生在高考时,由于忘记了填涂答题卡,考后在考场上突然失控,哭着要跳楼自杀。种种迹象表明,培养学生良好的、正确的成绩观和人生观是迫在眉睫。在这紧迫关头,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为突出。首先,明确高考的真正意义。其次,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高三学生面临毕业,特别是面临日益逼近的高考,他们的思想、心理、行为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我们要认真研究分析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措施,积极主动地参与行动,就能有效地避免危机的产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让学生在和睦、轻松的氛围中面对高考,度过人生第一个重要的、关键的转折点,迎接璀璨的未来。

注明: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 篇6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1

今天我有幸听了《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应对》的讲座,攸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就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应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我们送上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也令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学生心理问题形成于家庭,表现在学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心理问题不仅仅表现在自杀,还突出地表现在厌学、说谎、早恋等等。

听了教授的心理讲座,犹如一次精神的洗礼,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员,我会不断地寻求现代教育的新路,用新理念来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2

今天学校请南方医科大学赵静波教授为全校教职工讲《青少年心里危机的识别与干预》,赵教授讲了理论,也讲到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悲剧案例,这次的培训,是我感到心理最沉重的一次培训,让我觉得悲哀,心理有种压抑感。

时代发展太快,物质丰富,很多人感觉压力很大,各种群体都有,冲动型自杀太多。自杀的同学同个宿舍的人会产生悲伤、恐惧、自责,特别是自责。

自杀事件产生的原因一般有四个原因:

一、家庭矛盾

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父母亲的为人处事,和孩子沟通都有关系。家长要多给孩子关爱和温暖,不是溺爱。

二、学业压力

现在社会,很多人以分数论学生成功,所以学生感觉学业压力大,导致自杀的案例很多。

三、师生矛盾

老师和学生相处很重要,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怎么与学生沟通,注意工作方法,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老师要多学些心理健康方面知识,怎么避免学生发生意外。

四、心理问题

据调查,在国内,中小学老师的孩子容易出问题。平时多关爱孩子,注意孩子的思想动态,遇到孩子要出问题的时候,要以亲情感化孩子,给孩子温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家长多跟孩子情感上沟通,多倾听孩子的想法。

中国家庭:尊老不足,爱幼过多。

家长包办太多,要小孩自己处理问题,比如:家长检查作业,错了,学生自己修改。给孩子表现的机会,不要溺爱孩子,培养孩子动手能力,让孩子做些家务活,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责任感,此外,家长平时注重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家长要尊重孩子,关心爱护孩子,和孩子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家长平等的心态和孩子交流,不要盛气凌人,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把孩子当成朋友,保护孩子自尊心。

1、抑郁症称为“心灵感冒”

说明抑郁症的普遍性

2、抑郁症称为杀手

说明抑郁症的危害性

作为老师,要对抑郁症有些了解,发现学生有抑郁症的表现,要关注,了解出现的原因,有个人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因素、生物因素等。

全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关注抑郁群体,特别是家庭和学校,在抓学生成绩的同时,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越优秀和懂事的孩子,越容易出事”。优秀和懂事的孩子,一直活在光环之中,其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压力,其本身不愿展示或诉说,但压力聚积到一定程度得不到释放,就容易出现抑郁和自杀等。

平时在学校,老师要注意那些沉默寡言、时常流泪、唉声叹气,成绩突然下滑后烦躁不安等学生的突变行为,因为这往往就是在暗示心理出现了变化。

此外,对家庭矛盾较多或离异的家庭,老师也要多关注。

每一个群体都有压力,找到合理缓解压力和排解压力的途径。

(生命线)

赵教授让我们把一张纸折成八个格,说人生一般80年,看看自己的年龄还剩几格,我快奔五了,撕下五格,只剩三个了,去掉一格睡觉的时间了。看看,我最后剩下两个了,有效利用的时间很少了,我看着心里感觉很凄凉。

我最想做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退休回家种花草、种蔬菜、管理果园、养鸡鸭鹅和猫狗,摄影、写作。

第二件事:和家人一起出去玩。

第三件事:找同学好朋友聊天吃饭。

如果万一发生严重事件,对其他人团体辅导,效果很好。

《我的情绪我做主》

你这样的一个经历,怎么应对,你后边的这些情绪失控。

说关于手机这个事,我们大人首先第一个看到小孩沉迷玩手机,每天玩到凌晨两三点钟。

第一步:家长要用好的语气给孩子说话,不能用命令的语气,否则适得其反。制定计划,玩多久停下来。

第二步: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不要那么僵。不能因为一点事,上升到大事。

第三步:怎么希望提醒孩子玩手机,孩子提醒自己。

第四步:一步步沟通,共同把玩手机时间减少。

最后李校长讲话:感谢赵教授为我们讲课!

一、学生心理健康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而是全校教职工的工作。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二、充分重视问题,但是也不要紧张乱了分寸,发现问题。

三、每一位老师要大胆地运用

希望老师对学生做到五心:留心、关心、爱心、小心、耐心。

但愿学生们不要发生,万一发生,要冷静对待。

通过今天的培训,我又学习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我有些感悟,我会继续做一名关心爱护学生的好老师,会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们。

生命很脆弱,学生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呵护,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保护,更需要学生们的自我保护。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和家人一起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有幸福的人生。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是教师的愿望,也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更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

我6月从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至今已经23年了,我一直在学校当老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不仅课堂上教学生体育技能,而且注重观察学生的表现,有时在课间,我经常主动和学生谈心聊天,我乐意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打开心结,看着有的学生心结打开了,我特别高兴。我注重培养学生善良的品质和乐观开朗的性格,让学生拥有阳光的心态和洒脱的气质。

下雨天,体育课一般在课室上,我给学生们讲理论课,有时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我对同学们说过:我尊重学生,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我和同学们课堂上是师生关系,课下就是朋友关系,我很乐意做同学们的朋友,如果同学们信得过我,有什么烦恼告诉我,我会力所能及地帮助同学们。

在当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的工作生涯中,我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用我的爱心、耐心和真诚帮助过很多名学生打开心结。

我比学生年龄大,见到的、经历的比学生多,我唠叨学生们,我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们注重健康、珍爱生命,引导学生走正路,少走弯路,为学生们以后幸福生活做准备。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3

作为大一新生,我们获得同学们的信任成为了为同学们服务的心理委员,然而对心理服务还不熟悉的我们还需要努力学习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对于我们心理委员而言,今天的第一次培训是十分及时并十分有意义的。于此同时,也十分感谢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们开启心理委员培训之旅的老师,让我们在这短短的培训中受益匪浅。

培训开始之前,部长及副部长介绍了我们的工作与任务,让我们明白了自己的职责。紧接着培训开始,老师首先细心地为我们讲解了学校的心理服务活动,让我们知道了自己成为心理委员在这下活动中的作用。然后告诉我们高校中心理健康的越发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我们身边的同学,让他们感到内心的温暖,避免不和谐与不愉快的发生。让我们对未来的工作有了责任感与期待感。通过这次会议,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心理委员所要肩负的责任和担当。与此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白要完成部门的工作对心理委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是,这并没有让我心生怯意而想要退缩,反而使我更加坚定了努力提高能力、坚持认真工作的信念。

通过这次活动,每个心理委员都对自己的职位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明白这是一个庄重而温暖的职位,会更加努力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相信我们教育科学学院的心理服务一定能更广、更深、更好。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4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

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

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荆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5

转眼间,参加心理健康培训班的学习已结束,这一期的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此次机会弥足珍贵。学习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此次培训学习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要给孩子们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环境,给孩子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和殿堂,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让学生们能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师本人首先要学会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化压力为动力。要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看作生活之必然存在,把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自己能力锻炼的机会。我们日常工作要做到有松有驰,不能凭一时的工作热情,面对某一项工作就耗尽心理、生理上的能量,以致对以后的工作产生倦怠,丧失激情。教师应先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关心自己,珍惜自己,然后才能教书育人,身正为范,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教师要审时度势,自觉加强心理调适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可能导致学生的性格不完整,就不能正确的处理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家庭之间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爆发,就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其次教师要做到语言规范。小学生认知水平比较低,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另外,作为教师就要“学高为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要加强修养,坚决抵制各种诱惑

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种种诱惑,因此,尤其需要教师树立起自尊、自强与自律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三、教师要发掘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我对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个别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学习,对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有了认识,而且有了一定的辅导思路。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四、教师要面向学生,争做一名阳光教师

作为教师,要以当人民教师为荣,提升人生信念,面向学生,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坚守岗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看不起教师职业的教师,决不会成为好教师,更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教师要力争做一个阳光教师,具有健康、平和、宽容、大度、崇高、自信、积极的心态,有化尴尬为融洽,化压力为动力,化痛苦为愉悦,化阴霾为阳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面对孩子,要有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同事,要有阳光般温暖的态度;面对家长,要能阳光般真诚的交流;面对教育,要有阳光般平和的心态;面对教研,要有阳光般积极的热情;面对发展,要有阳光般不息的能量。给自己阳光,就会给学生撒播阳光,给大家带来阳光。让我们永远记住:“给你点阳光就灿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热情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幸福地工作。

十天的培训学习已结束,我找到了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我要从心理教育的层面上去教育我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相信这次培训给予我的东西决不止理论知识,它会有一种延续,影响我的生活,影响我的工作,影响我的人生!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会继续认真的学习,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6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表现得日益突出和严重,而中国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之所以低于其他国家,是因为有一支包括公寓辅导员在内的强大的辅导员队伍。而作为公寓辅导员,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首先我们要关心学生,让学生在公寓体验到温暖,还可以传播一些能有效指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价值观的社会正能量,走访寝室时我们可以密切观察,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动态,及时发现有危机或潜在危机的学生,加强与学院辅导员的沟通联系,积极关注这些高危学生,当危机发生时更要积极配合学院做好相关工作。

学生公寓还可以依托自身的设施设备,配合学校心理中心做好朋辈心理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在日常管理中不断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本次培训是我们感觉收获最大、指导性最强、专业性最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两天的培训告诉参训人员如何更有效地筛查出高危群体,如何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和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这是一次非常专业的培训,非常感谢学工部提供的培训机会,相信这对公寓以后的学生工作会有很大帮助。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7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特点进行概括:

1.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和严重,主要体现在极端个案;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以神经症为主要问题类型,越来越多呈现出人格障碍问题为主要问题类型和工作难点。

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咨询或治疗问题,而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早期创伤和寄养经历,应试教育体制等成为心理问题的越来越重要的根源。

3.理想、信仰、价值观、生命价值与意义、学习价值与意义等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心理危机的行动干预:

1.危机干预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安全。

2.做好自杀风险评估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步。

3.自杀风险的警示主要有4个:

1)自杀计划的特性,越详细越危险;

2)自杀方式的杀伤力,越危险,自杀风险越高;

3)选用未完成计划的方法的可行性(帮助当事人寻找替代自杀的方法);

4)在计划中帮助个案的可能性(家人和朋友都是可以利用得资源,身边有人可以避免当事人自杀)。

4.康复后的个体回到生活环境后一定要解决“社会支持”问题,解决问题远不如建立关系重要。

5.心理干预必须要团队协作。在干预团队中,学校领导充当“司令员”角色,心理咨询师及督导担任“参谋长”角色,学生工作者担任“主战部队”角色,精神科医生及医院担任“攻坚部队”角色,学校保卫部门担任“辅助战斗部队”角色。

6.发现自杀危机事件时,院系必须做两件事:通知父母前来、对当事人给予24小时监护。

7.通知父母,父母均不能或不愿意前来时,我们务必要求家长授权监护人,办理住院手续,一定可以保证当事人的生命安全。联系家长时,我们要向家长如实反馈学生情况;不让家长告知学生要到学校事宜,不要提及学校发生的事情;向家长保证,在家长到校之前,我们会安排24小时监护保证当事人安全。

总结来说,心理危机干预要做到九点:

1.付出任何努力让个案放弃他所选的方法;

2.减压,评估导致自杀想法的应激源,设法处理;

3.要打破保密原则,而且要通知其家人或朋友(妥善保管相关材料,如遗书等);

4.不管年龄多大,都要建立一条[生命线](电话保持畅通);

5.和个案订不伤害协议;

6.立即处理;

7.尽快约定下次访谈时间;

8.制定行动计划;

9.随时可用电话联络到。

本次培训是我感觉收获最大、指导性最强、专业性最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此次培训告诉了我下一步应该如何更有效地筛查出高危群体,如何建立危机干预机制以预防和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这是一次非常专业的培训,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学生工作会有很大帮助,非常感谢学院提供的培训机会,也希望我们学校多提供一些诸如此类的高质量的培训。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8

暑假集中培训期,区教体局组织我们通过网络视频直播,收看了来自上海七宝中学专职心理健康老师杨敏毅老师的专题讲座:教育智慧与真情讲座纪要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讲座的标题相当的吸引人教育智慧与真情,做一个幸福的老师,相信这是普天下所有老师的共同心愿,正是这个题目,让很多老师都拿出笔本,准备认真地记录。

杨老师谈到了很多方面,我选择其中印象较深刻地记录了下来:

一、合格教师的标准

1、高尚的师德;

2、发自内心的爱心;

3、丰富的专业知识;

4、高超的教学水平。

杨敏毅老师认为,这样的标准是相当高的,如果真能达到,这将不仅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而且是一个特别优秀的老师,这是终极目标,很难达到,但每个老师都可以试着去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二、人生如五球

生命、家庭、事业、财富、生活,这是杨老师总结的人生的五大追求。

杨敏毅老师对于很多会议现场的老师没有第一个说出财富这个追求很是赞赏,说也许这就能体现我们的高尚吧?其实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下面她所说的:老师能拿多少钱跟老师自身努力的大小关系不大。其实,在我想来,老师能够获得的财富最大值基本已经确定并不足以值得去期待,所以,老师的人生,实际上对财富的追求极其淡泊。

杨老师有一个自己的“五求五球”理论:财富就如果橄榄球,两头小中间大,需要努力去拼抢;事业就像橡皮球,用了多大力就能弹到多高;生活就像水晶球,丰富多彩;生命就像热气球,需要不断补充能量;家庭就像玻璃球,看似美丽,其实易碎。

三、幸福人生四有

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人,家中有积蓄。

现如今老师的地位高了,可是面临的压力更大了。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奶奶爷爷的呵护下,在外公外婆的疼喜下,在爸爸妈妈的溺爱中,已经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个性,稍一不顺心,就施小性子。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主动关心他人的品质,更缺乏为他人着想的魄力。作为教师的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引导他们,教会他们做人的严峻问题,急需自我心态的调整。杨敏毅老师的报告可以说是一场及时的春雨,给我们以启发与引导。首先,我们每一位教师如果能做到心理的和谐、追求完美与接纳不足的和谐、坚持与放弃的和谐、缺陷与痛苦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工作与休闲的和谐。那么,老师的榜样力量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潜移默化,学生就会融入到生活的集体中。他们的心理会在老师的影响下健康发展。

面对学生问题的鉴别与干预,杨老师深入浅出地指出了病因与解决办法。只有读懂学生的心,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懂得学生的情感表达,才能因势利导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教师能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教师能唤起他们的力量。老师的引导,无疑是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明灯。在这盏明灯的导引下学生会充满朝气,走向成功。

杨老师的报告,给我很大的启发与教益。我深刻体会到做一个幸福地老师会是多么幸福的事,我一定要努力充实自己的教育智慧与真情,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让我们在平凡的工作中保持一个平常的心,用爱与宽容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让学生在张扬个性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9

三天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结束了,心中有种恋恋不舍的感觉,总的来讲,这三天培训给我的感觉就是累并快乐着。累是指连贯紧凑的课程安排让我的体力上感觉疲劳,尤其是晚上依然要上课。快乐是指心灵上的,也是此次培训我的收获,也因此对培训有了依恋之情。本次培训我接触到了一些新的理念、亲自体验到了心理活动的乐趣、接触了新的事物——沙盘游戏,在培训中得到了专家的启发、坚定了自己工作的目标、认识了几个同行朋友。

在这次培训中,高级讲师温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戴着眼镜,肤色白皙,讲话温文尔雅的中年男人,他在讲课时,每当讲到激动时语速很快,还会时不时的问问我们,“我讲清楚了吗?”“你们明白吗?”,当讲个案时,他语调会很柔和,叙事能力很强,他的细致和敏锐的洞察力,很是令人佩服,尤其是看到温老师的心理辅导的个案记录,当然出于保密原则,我们只看到了温老师想让我们看的部分,仅仅是快速的浏览,这就带给我了足够的震撼。个案记录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记,花花绿绿;洋洋洒洒的记录好几页纸,密密麻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还有温老师在活动和讲座过程中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话语阐述。例如在组织活动时,碰到不配合、或是不服、有怨言的人时,心理辅导员自己首先要做到情绪稳定、镇定自若。当然这句话不仅适用在工作中,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同样适用,当你碰到孤傲的人时,想想这句话,也许看他的眼神就不再是鄙夷的,而是去努力探索他身上值得他骄傲的资本了。对待我们的来访者,相信他(她)是需要我们帮助的,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走进他(她)的心里,了解他(她)的需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宽容理解的心态去帮助他(她)。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由此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看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

在教师对学生众多的影响中,心理素质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好的影响会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不好的影响可能就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因此,教师要运用“同样的东西”对学生“施加影响”,首先教师自身得具备这些“同样的东西”,即常说的健康心理。如果教师自身都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影响与培育就无从说起。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如教师情绪不好会影响学生心情;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等。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获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

短短的三天培训时间,很紧张,也很充实。因为我们在这紧张学习的氛围中学到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把我们所学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教给学生。我们将尽心尽力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公平的心态,关注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10

“做一个老师容易,做一个好老师不容易。”这句话道出了多少老师的心酸。过去的教育由于受到师道尊严的影响,加之教育的法制不健全,忽视了教育的人文性。为了显示教师的权威,对学生的教育采取“惟命是从”,有甚者以体罚作为法宝,致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现在的教育呼唤文明化,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要求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的理念是“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

xx教授在《xx》一书中指出“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教师”这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教育部也出台了很多教育政策与法规,不断地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然而,这些措施却没有彻底地改变教育的“体罚”现象,媒体不断地报道出某些教师的恶劣行径,社会也表示了强烈的谴责。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教师真的不懂法吗?痛定思痛,我们不能不反思。

“体罚”,其概念难以定论,查查有关资料,得出解释:体罚是指从伤害身体的角度出发的惩罚。但又觉得不确切,“体”指身体,身体包括人体的组成器官,那么精神领域也是身体的一部分,当精神受到损伤必然导致人体的破坏,所以导致身心受到伤害的惩罚都应是体罚。何谓“惩罚”,那就是以强制的措施给人以惩戒和警告。所谓“强制”就不是以学生的意愿为转移,要剥夺人的某种自由与权利。当惩罚做的不适度,扭曲了人的情感承受能力,就容易转化为体罚。我们讲教育是尊重人的教育,惩罚的实质是违背尊重的原则,老师的一句话,一种行为,一种措施,导致学生伤害的案例不在少数,这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教育的惩罚走多远。

教育是教育人的,同时也是人操作的,我们必须用人文的思想看待教育,以教师的生命唤醒学生的生命,用老师的真爱来补偿教育的缺憾,路就在脚下。我想,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爱!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简单粗暴的体罚,那不是教育;不讲方法艺术的惩罚,那也不是教育。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7

一、心理档案涉及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开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展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工作,心理档案各具特色,纷繁复杂,但主要内容以及基本特点如下:

1.主要内容。心理档案是高校心理教育机构根据每个人的发展阶段和心理特点, 使用心理测评工具对个人智力水平、家庭背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个性特征等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和保存而形成的文件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学生基本资料:主要包括学生个体情况及生活状况的资料、成长及健康历史资料、成长环境方面的资料等,如学生的基本简历、对生活的态度、个人生长史、基本健康状况、行为习惯、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和疾病史、家庭氛围以及一些社会关系等等。二是各类心理测量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学习能力、人格特点、认知风格、兴趣、爱好、职业倾向性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等有关个体心理素质方面的心理测量资料,如大学生人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等心理测试量表测试结果等。三是心理咨询记录、心理危机干预记录、团体辅导记录等等:主要包括学生日常的心理咨询辅导记录、心理专家或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及建议;确定有心理健康障碍的学生档案中还应包括其症状表现、医院诊断结果、产生缘由、咨询时间、咨询次数、咨询方法和过程、治疗方案、咨询效果以及之后的追踪记录等等。另外心理档案里还需要一些学生社会化方面的资料,比如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识与态度,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情形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等。

2.学生心理档案的特点。(1)客观真实性。心理档案中的材料不是主观臆测的,而是由心理约谈、心理测量、心理咨询与干预辅导等途径得来的,反映和记录着大学生实际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客观性与真实性特点。(2)连续动态性。心理档案的材料既包括每年新学期开学对新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还包括后来的心理发展动态的监察与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记录等等,需要随时加以补充、修改,因此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与动态性,这对心理教育工作者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轨迹,查找心理问题原因,进而有效辅导与调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隐私保密性。学生心理档案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反映,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因此,在建档、保存、管理以及使用时都必须制定相关的保密规定,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防止档案内容的不当泄露。(4)教育指导性。建立心理档案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心理档案材料在心理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以及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健全人格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与指导意义。

二、心理档案的建立过程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既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专业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是一系列动态的过程。一般都是从大一新生入学后开始,包括获取新生基本资料、新生心理普查、心理普查结果的整理和归档以及后来心理测查、心理咨询与心理危机干预等资料的补充和完善等多个环节,各高校基本上都是由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工作人员、辅导员、学生心理委员等共同来完成。

新生的基本资料基本上都是从大一新生调入的个人档案和入学后填写的登记表中获得,而且在后续的心理普查工作中还能进一步补充与完善。新生心理普查环节包括心理测量量表的选择与测量。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利用心理测量统计软件进行普查,根据不同的测验目的以及量表的信度、效度如何而选择心理测量量表。心理测量过程也是由经过严格专业训练、掌握相关心理测验实际操作技能的专业人员来主持,因而心理测试过程较为严格规范。测量结束后就进入了测量结果的分类与整理环节,在这个环节还要根据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邀约谈话,进一步筛选、排查与归档,并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咨询辅导和干预,然后再将相关资料存入档案。另外,由于大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正处于发展与成长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出现新的心理困扰,也可能原来存在的心理困扰随着心理的成长减弱或消失,这就需要后期对学生的心理档案不断进行补充与完善,对学生心理状态的监察、咨询辅导或者心理危机干预等资料也要不断地录入档案中。

三、心理档案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中的作用

建立心理档案不仅能够帮助心理教育工作者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也能促进心理教育工作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方案及措施,因此,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是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监测、预警、教育与指导的作用不言而喻。

1.有利于了解、监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变化。心理档案的内容包括学生个性特点、生活状况、家庭背景、各类心理测验的资料、心理咨询记录、心理危机干预记录以及个体社会化等方面的资料,这有利于心理教育工作者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以及现状。而且心理档案的建立由学校多个部门共同完成,学生信息的获取方式包括心理测验、心理约谈以及心理咨询等等,这样就实现了档案内容的动态更新与学生心理状况的多渠道了解,有利于心理教育工作者动态监测学生客观真实的心理发展与变化。

2.有利于指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建立心理档案过程中的心理测试、心理约谈与心理咨询等途径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了解并正确评估自己的个性、能力与局限,从而进一步发展自我,塑造健康人格以及优化心理品质,以便于积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人际交往状态,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职业特性与倾向性,指导自己进行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并合理规划未来的人生道路。

3.有利于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不仅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危机状况,获得良好发展,也有利于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危机情况作出准确预测、及时防范和科学处理,有效构建出预防性的心理危机的预警机制。在建立心理档案过程中,通过测试、鉴别、分类、筛选等程序,心理教育工作者能够把存在严重心理疾病、神经症、遭遇重大创伤性事件以及有自杀想法或自杀行为等各类心理危机情况的学生正确识别出来,并对其心理危机的轻重程度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判断,然后再根据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

4.有利于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既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利于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促使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存在心理危机情况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咨询与辅导、干预与转介、追踪与随访等。比如:对那些存在一般心理困扰或个性缺陷的学生,平时让辅导员或心理委员多加关心与帮助,避免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对那些有严重心理问题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与干预,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援助等;对可能患有神经症或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转介至专科医院并坚持追踪随访;另外,还可以开展讲座或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那些心理档案中反映出来的共性心理问题。

5.有利于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专题研究。心理档案中对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状况的心理测量与咨询记录是学生心理成长轨迹的真实反映,既可以揭示不同阶段大学生面临的共性心理问题,为科学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客观资料,也可以促进学校和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帮助,这对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专题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高校应该重视建立心理档案工作,充分发挥心理档案的科学研究辅助作用,不断提高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科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关于大学生心理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思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

[2]郝慧颖.关于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的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3).

[3]夏慧君,罗艳丽.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必要性、内容及应遵循的原则[J].黑龙江档案,2006(2).

[4]梁守英.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J].平原大学学报,2005(6).

[5]张晓红,邰杨芳.立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大学生心理档案[J].山西档案,2012(3).

[6]黄卫国.浅谈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科学建立与合理利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8

【关键词】整体状态 危机 发展趋势 干预 引导 心理危机

一、近几年青少年的心理现状与特征

1.1整体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社会处在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渡时期。青少年在心理素质,心理特征,群体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青少年的理性精神、独立意识增强。强调个性、自主、自强文化,对前途充满自信心态。然而,转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盲目的追求个性,过度自信,人生前进途中一旦遭遇挫折,就会措手不及,一蹶不振,甚而至于沉沦,对生活失去希望,从而产生轻生念头。

1.2出现的危机

部分青少年易受社会转型时期不良文化、风气等的影响,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错误,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特别是独在异乡,自谋发展的青少年,一旦遇上挫折,很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悲观厌世。2010年5月11日浙江台州三个90后打工者网络相约自杀两人身亡,这只是一个例子。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青少年因为情感受挫,工作不顺,一时冲动就产生轻生的念头,缺乏抵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1.3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容易分化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大部分人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对生活积极乐观,对社会及个人发展充满信心;然而也有少部分人极度悲观厌世,沉沦,迷茫,觉得生活于他们已毫无意义。但是,只要社会各界能够给予这类人群以密切关注,积极采取措施,对他们加以引导和教育,极端情况理论上是可以避免的。

二、相关部门如何做好干预青年少年心理危机的工作

当前,青少年主要集中在学校,也有不少辍学在家或者已外出独自谋生。在校学生应努力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参加活动,拓展视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于已辍学外出谋生的青少年,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措施,给予他们照顾,对于青少年犯罪从严管教。适时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心理素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1做好在校学生的心理引导和心理干预工作

在校學生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生理、心理都正处在发育成长阶段,非常脆弱,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的干扰。这个时期,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薄弱,容易成为对社会产生积怨的人的发泄情绪的对象。例如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发生重大凶杀案。郑民生手持砍刀,连续砍死砍伤13名等待入校的小学生,受审讯时称其作案动机是报复社会。其杀人动机是认为周边的人看不起他,恋爱不顺,女友迟迟不与其结婚;辞职之后,另谋新职不成,觉得活着没意思。其后杀害学生的惨剧时有发生,这才引起公安部高度重视,采取了相关措施,学校也才加强了安保措施。无论怎么样,这类事件都会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给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学校的监管措施,完善学校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系统。给在校青少年一个良好的、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增加社会工作岗位,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缓解这类人群的就业压力。

2.2切实做好社会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工作

对于已立身社会的青少年,相关部门也应该给予应有的保护政策。适当鼓励,引导青少年向好的方向健康发展。坚决打击怂恿利用青少年犯罪的不法分子,对于这些人的惩罚应起到威慑其他蠢蠢欲动的相关人员。对于青少年犯罪应给予重新改过自新的机会,积极疏通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重新找回人生的方向,重新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

青少年的身心都极其脆弱,波动起伏大,易走向极端。因此,青少年不宜承受过大的压力。前面提到的90后相约自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社会各界都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切实做好青少年的工作,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旧的衡量标准还没有完全失效,而新的标准又还没有建立好。这种情况下,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存在多元特征。新旧标准导致青少年产生某中不确定性,极易产生困惑。因此,尽快减少和消除青年的这种困惑感,增加确定性,是我们社会的文化建设和价值体系建设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社会工作。

2.3制定并完善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社会政策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继续完善在校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政策,鼓励,监督,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德智教育同等重要。德是做人之本,智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只有二者结合才可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向前发展。

第二 社会各界同心协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坚决抵制,打击不良信息对青少年身心的入侵,完善青少年发展相关政策。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这项工作刻不容缓。

第三 加强留守青少年儿童的监管保护措施,坚决打击侵害留守青少年权益的犯罪行为。

第四 增加社会青少年培训机构,完善培训机制,争取让每个青少年都有一技之长,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减少社会闲杂人员的流窜,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加强对青少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动态掌握当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心态。以此为根据,找出其中的症结所在,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张照海(1988—),男,汉族,重庆籍,本科,土木工程专业

第二作者:张勇(1990—),男,汉族,安徽籍,本科,土木工程专业

上一篇:内部培训师调查下一篇:海洋是个大药房的作文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