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预防与处理

2024-08-18

危机预防与处理(共12篇)

危机预防与处理 篇1

一、企业危机产生的原因

分析企业危机产生的原因,对于制定正确的预防和处理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危机事件产生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可以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引致

1. 自身素质低下,这也是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

自身素质低下的核心是人员素质低下,包括领导者素质和员工素质。企业自身素质低下不仅可能引发危机事件,而且在危机事件出现后也难于自觉有效地处理危机事件。例如,20世纪90年代红极一时的“三株”企业由盛到衰最终到死亡的例子就是由于自身素质低下而导致的典型危机事件。

2. 管理缺乏规范,质量无法保证。

这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差,规章制度不健全,以至于技术无标准、计量无规矩、操作无规程、质量无保证,其产品给社会公众带来隐患,因而产品质量危机是当今企业遇到的最大危机之一。二是指员工行为无规范,以至于工作不讲质量,不讲服务礼节,不讲商业信誉,不讲职业道德,甚至严重损害公众利益,伤害公众感情,这些都可能引发企业的危机事件。

3. 经营决策失误。

企业经营决策失误是造成企业危机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经营决策失误主要体现为方向性的失误、时机的失误、策略的失误等,尤其是方面性和策略性失误更是导致企业危机事件的关键原因。如企业的盲目扩张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的例子就屡见不鲜。

4. 法制观念淡薄。

企业组织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必须守法,依法办事。如果违法经营,就可能招致企业危机的产生。如偷税漏税、违法排污、走私贩私等,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危机,乃至破产倒闭。

5. 公关行为失策。

企业公共关系行为失策的表现很多,如组织策划不当,损害公众利益,实施公关活动,没有充分必要的前期准备,面对与公众的纠纷,企业不主动承担责任,以致酿成危机,忽视公关调研,损害企业声誉,疏于传播沟通,忽视与公众的信息交流等等。

(二)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引致

1. 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恶性竞争作为引起企业危机的一个外部原因,是指本企业受到外部其他组织的不正当竞争,使企业面临严重的经营危机和信用危机。这种恶性竞争有时还能导致整个行业的危机。

2. 政策体制的不力。

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是企业难以控制的外部因素。它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变化使多少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如今湘钢要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长期生存下去,环保就成为湘钢生存的生命线。

3. 公众的自我保护。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不断完善,消费者学会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企业原来认为合理的、正常的,如今在消费者思想中已变成非合理的、不正常的,他们对企业提出了抗议,如消费者的反暴利行为、反污染行为等,这使企业面临新的危机。在客观上,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也是企业危机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企业危机的预防

1.培养全体员工的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的强弱往往决定企业的生死,危机并不可怕,积极应对就会化险为夷,可怕的是面对危机视而不见,麻木不仁,最终陷入危机,不能自拔。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其性质、类型、规模如何,也不管其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情况怎样,都免不了出现危机。因此,企业不能不对全体员工进行危机教育,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世界上的优秀企业莫不如此。如世界最优秀的企业之一的微软公司,其创始人彼尔·盖茨的名言就是“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一百八十天”。海尔的危机观念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们湘钢现在也提出了自己的危机理念:“永远如临深渊,永远如履薄冰”。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员工进行危机意识的教育。

2.减少危机形成的概率。

企业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企业的内部因素、相关公众因素、传播媒介因素及外部环境因素等。在这几类因素中,存在着企业诸多的可控因素。如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危机、质量事故危机、外部的新闻传播媒介等,只要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调整,主动沟通,使其保持正常状态,就有可能减少危机形成的概率,进而把危机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程度。

3.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危机管理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危机事件的产生都有其产生的信号。任何危机事件的形成都要经过潜伏期、初显期和爆发期。企业可采用各种监控手段进行监测,以便在危机的潜伏期和初显期准确地发现危机苗头,并采取果断措施,把危机消灭在萌芽之际。

4.提高危机事件的处理水平。

企业危机事件的预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危机处理准备工作,它通过对全体员工进行危机教育,对企业危机应变小组进行专门培训,设立领导小组进行协调,制定应变计划和应变对策以应付危机事件,在物质技术和经费上作好准备以应付不测,并通过对企业公共关系系统的长期与持续不断的监测获取充足的危机发生、发展情况等信息,为危机的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企业危机事件的处理水平。

三、企业危机事件的处理

(一)企业危机的处理原则

1. 应急的原则。

一旦危机事件发生,企业可能面临四面楚歌的局面,虽然公众的关注热点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但是在公众关注焦点未转变之前,如果措施不当,或稍有不慎,都可能激起公愤,甚至可能危及组织的生存。反之,如果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危机,企业就能迅速赢得公众的谅解,重新获得信任,顺利渡过危险期,获得新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2. 实事求是原则。

面对危机,任何愤懑、隐瞒遮掩都无济于事。明智的办法是,正视事实,敢于和善于及时向社会公众开放必要的信息通道,以尽快求得公众的谅解与信任。企业可以采取“三不主义”的态度:对危机事件不回避;对危机事件所造成的结果不避重就轻;对自己应承担的的责任不推卸,实事求是地解决危机问题。

3. 变危机为机会的原则。

危机是转机和恶化的分水岭,可谓有了危机才有了机会。因为在危机期间,企业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也是公众议论的热点话题,虽然这是一种恶意的关注,但毕竟为强化组织形象提供了机会。好比一件衣服,烧了个洞,本身并非好事,但高明的裁缝在补洞后,绣上一朵花或者一个可爱的动物,衣服会更加美观。在危机事件中,企业的有关人员要像高明的裁缝那样,善于变坏事为好事,使本来不利于组织的危机事件,演化为宣传组织的机遇。

(二) 危机事件的处理方法

1.采取紧急行动。

首先, 迅速成立临时专门机构。企业在危机爆发后, 应立即成立处理危机的领导部门和办事机构。这一机构一般由主要领导负责, 有关部门负责人及企业公关人员参加, 其作用一是进行组织内外的联络, 二是为媒介准备材料, 三是成立信息中心, 加强与外界公众的传播沟通。其次, 迅速隔离险境。当出现恶性事件和重大事故时, 要采取各种果断措施, 迅速隔离险境, 力求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隔离重点在于公众隔离和财产隔离。对于伤员要进行无条件的隔离救治, 这也是危机后迅速恢复组织形象的基础。再次, 控制危机蔓延态势。严重危机事件在爆发后的一段时间内, 不会自行消失, 相反, 可能进一步恶化、蔓延, 甚至引发其他危机的出现。

2.积极处理危机。

第一, 收集信息, 综合分析, 形成调查报告, 为处理危机提供基本依据。在内容上, 首先, 循环收集现场信息, 以准确分析事故的原因;其次, 收集包括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事态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再次, 根据危机事件提供的线索, 了解危机出现的组织背景, 公众背景, 找出组织、公众与危机事件的关节点;最后, 调查受害公众、政府公众、媒介公众及其他公众在危机事件中的要求。第二, 分析研究、确定对策, 针对不同公众制定相应的消除危机影响的方案。

对于受害者, 可采取以下对策: (1) 了解受害者情况, 承担应有的责任; (2) 冷静倾听受害者的意见, 了解和确认有关要求。切忌在事故现场与受害者发生争辩与冲突。 (3) 向受害者及其家属公布补偿的方法与标准, 并尽快实施。

对于新闻媒介公众可采取的对策包括: (1) 统一发言口径; (2) 提供准确信息; (3) 与新闻媒介保持合作。

对于上级主管部门, 可采用的对策有: (1) 事故发生后, 及时向直属的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不文过饰非, 歪曲真相。 (2) 事故处理中, 定期报告事态的发展, 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取得联系, 争取其指导与支持。 (3) 事故处理后, 形成详细报告, 包括处理经过, 解决方法以及今后的预防措施等上报主管部门备案。

3.重塑组织形象。

危机事件对企业造成的损害, 其不利影响会在今后显露出来。因此, 危机事件处置后, 还要进入重建组织良好形象的阶段。只有当组织形象得到重新建立, 才谈得上转危为安。

针对企业的内部公众, 一是以诚实、坦率的态度进行双方交流, 增强管理的透明度和员工的信任感;二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动员其参与决策;三是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制度、措施, 有效规范组织行为。

对组织外部公众, 一是保持联络, 及时告知危机后企业的新局面和新进展;二是针对形象受损的内容与程度, 重点开展有益于弥补形象缺损、恢复形象的公共关系活动, 与公众全面沟通;三是设法提高组织的美誉度,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从本质上改变公众对组织的不良印象。

参考文献

[1]平川.危机管理:第1版[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5:79-106.

[2]许春珍.公共关系学:第1版[M].海口:南海出版社, 2002:199-206.

危机预防与处理 篇2

在小学生活中,在五彩缤纷的花季雨季里,青春期如约而至。伴随着生理上的逐渐变化,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性意识慢慢觉醒,孩子们开始懵懂的接触暧昧的感情,于是便有了各种诱惑、苦恼。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数字电视、电脑早已走入农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孩子普遍早熟,现在小学生也敢大胆地表达“恋爱”。高年级的学生中男女同学相互倾慕、传纸条、写信,这种类似“早恋”现象时有发生,并有明显上升在趋势,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正确预防和处理小学生早恋是新时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分析小学生“早恋”产生情况 我认为大致如下:

1.不良书报杂志、低级趣味的电视等也对小学生有直接影响。长期耳熏目染,很多淫词秽语从学生口中就溜出口了。

2.有些孩子写情书,说谁爱谁,谁亲了谁,谁是色狼纯粹是想开玩笑,凡被攻击方的孩子便脸红无力回击,攻击方孩子利用此心理口无遮拦地胡闹,寻找乐子。

3.崇拜爱慕

班级里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纪律也好,各方面都比较优秀一点,可能让有些同学羡慕,比较喜欢这样的同学。

4.失爱错觉型

也有个别学生因家庭关系紧张,结构残缺,缺乏温暖,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家长教育方法不当、行为不检点,使学生对家庭不满,便产生了寻找异性同龄人发泄心事的冲动。

二、早恋的危害

1.影响学习和生活。有的中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两人志同道合,不会影响学习”或是“相互促进学习”。

2.早恋容易让人受到伤害。青少年态度不稳定,恋爱中容易产生矛盾,心理不成熟、脆弱且耐受力差,容易在情感波折中受到伤害。

3.早恋容易出现性过失。青少年性意识萌发,容易激动,因一时兴致而不计行为后果。而出现越轨行为后,又会羞于启齿、担惊受怕。这些都会对今后人生产生影响。

4.早恋极难成功。早恋的盲目性、不成熟性以及父母、学校的干预,升学、转校、工作等太多因素使之极难成功。

三、如何与异性正常交往

如何与异性正常交往首先要端正态度,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淡化对对方性别的意识。思无邪,交往对自然就会落落大方,其次,要广泛交往,避免个别接触,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广泛接触,利于我们认识、了解更多的异性,对异性有一个基本的总体把握,并学会辨别异性。

高校留级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篇3

【关键词】留级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一、高校留级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部分留级生留级的苗头出现在大二的上学期,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对新环境、以及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已经逐渐趋于稳定,一部分无法适应大学学习模式的学生逐渐被时间筛选出来,他们在自身的性格、学习的动机等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凸显出越来越明显的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造成这些学生留级的主要成因既包括个体原因,还包括环境原因和体制原因。

(一)留级生个体特征

通过与部分留级生的交谈,我们了解到这一部分学生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缺乏学习动机,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哪里,没有对自身的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形成可预见和可实施的规划,导致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无法找到在大学自主积极学习的源动力。除此以外,也有部分学生在择校的时候没有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从一开始就以一种排斥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在面对不喜欢的专业时,自我的调适能力比较差,无法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正确面对自己的学习方向。

(二)留级生环境成因

造成学生留级除了个体原因之外,也有来自各方面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一方面体现在学习环境的变更上,也体现在管理模式的变更上。大学的学习环境与中学相比,相对来说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早晚自习的学习也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因此有很多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就会无法保证学习的时间和质量。中学的管理模式也是班级式的集中制管理模式,大学虽然也设置了班级,但是班级的管理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集中,既没有固定的教师,也没有固定的班级活动,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孤僻的学生来说,这些变化都会对他们的身心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习。当然,除此以外,还有城乡之间的差异、学生之间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的改变等都会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学生无法专心学习,影响专业的完成。

(三)留级生体制成因

学生留级,有一部分还产生于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学籍管理体制。大部分高校都采取了学分制,只要修满一定学分,就可以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如果某个学科不及格,可以先后通过补考、重修甚至清考的形式来修满学分,尤其是清考这种体制,允许学生在大四毕业前一次性修满多个学分或多门课程,导致很多低年级学生放松专业学习,期待在毕业前努力修满学分。然而在这种体制背后,往往导致一部分学生多门课程不及格,在还没有进入大四这一学年的时候,就因为缺失学分过多,转为留级生的行列,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二、高校留级生衍生出来的心理问题

学生在接到学校教务处正式下发的留级处分文件之后,就演变为留级生的身份。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要以留级生的身份从熟悉的班级进入到新的班级,是人生中比较大的一个冲击,很多留级生无法接受自己留级的事实,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而言,同学都将顺利毕业,自己却要转入大三年纪,更是无法承受,有的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甚至会作出过激的行为来对抗学校的处分决定,从而演化为悲惨的校园时间。综其来看,留级生普遍存在以下心理状况。

(一)自我否定

留级生本身是受到了学校处分决定的一个群体,他们以留级生的身份进入到低年级,面对低年级的同学会产生自卑的情绪,有的甚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再适合大学课程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业失去信心,无法树立学习信心,导致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由此缺失更多的学分。

(二)自我放弃

有的留级生由于欠缺的学分太多,一时间无法树立坚定的信念来弥补自己所缺失的学分,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对自己的学业抱有放弃的心态,不再认真学习补齐学分,对自己采取放弃的心态。

(三)自我孤立

对于留级生来说,要融入到低年纪的班级中去,是一件特别需要勇气的事情,他们觉得以留级生的身份融入班级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有的留级生甚至觉得班级的同学总是瞧不起自己,所以不再参加新班级的任何活动,甚至不再按时上课,成天把自己孤立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挣脱出来,有的甚至从此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面临再一次留级甚至退学的结局。

(四)自怨自艾

还有一部分留级生,他们不从自身出发,成天怨天载道,抱怨学校的制度、教师的水平,以及新的班级,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无法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从而整天除了抱怨,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也不作出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学习缺乏明显的动力,导致无法顺利完成学业。

三、留级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一)留级生心理问题预防

1.采用SCL(Self-reporting Inventory)90测试。心理问题的诊断是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一个重要前提,定期对留级生采取心理问题诊断,有利于有效预防心理危机。SCL90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健康测量表之一,可以从十个方面来分析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采用SCL90测试能够有效的被测对象的以下精神症状: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对留级生进行SCL90测试,能够有效判断出留级生相关的心理问题,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能有效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2.开展班级心理排查。对于心理问题不是很突出的留级生,定期在各个班级开展心理排查工作是有效的心理危机预防措施,对于有留级生的班级,应该作为心理排查的重点班级之一,以便及时发现心理问题的苗头,及早判断出心理该班级的留级生是否产生了心理问题。

3.家校共管是预防留级生心理危机的心灵密码。学校通过开展留级生家长座谈会、电话联系家长、家访等多种家校联系的方式,与留级生家长共同交流留级生的教育问题,沟通留级生在校的各种信息,引导家长更多的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与家长一起共同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及时疏导他们的思想障碍,可以有效减少留级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4.加强留级生制度管理。预防留级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加强留级生的管理。单纯的依靠班级对留级生进行管理,还不足以督促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要从制度层面加强管理,比如学院指定专门的辅导员针对本院的留级生成立一个留级生班级,对留级生进行管理,也可以根据学生挂科的专业来指定专业教研室的老师加强对留级生学习的监督,从思想和专业学习方面同时关注留级生,既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又可以很好的通过合理的管理模式规避留级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留级生心理危机干预

1.建立多层级的留级生心理危机信息反馈机制。建立班级-学院-学校的心理危机信息机制,通过班级同学、宿舍室友、学生会干部、班主任多方途径,及时收集留级生的心理危机信息,有利于对留级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干预。

2.加强留级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加强留级生心理危机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培训、讲座等方式提升危机干预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水平与应对技巧,有利于及时发现并有效终止留级生陡然出现的心理问题。

3.及时准确干预留级生心理危机。留级生爆发心理危机时,要立刻启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处理应急预案,及时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学校要迅速的对产生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采取适当的方法将当事人的心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以确保个人和他人的安全。处理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大学生经常将自己困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我们要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改变他们面对压力和困难的行为方式。

四、结束语

高校留级生在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得到疏解,就有可能引发心理危机,本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和方法有效对班级留级生进行管理,能有效预防留级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对留级生心理危机进行及时干预,保障这一群体能够顺利的完成大学学业。

参考文献:

[1]肖静,唐文.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J].读书文摘,2016,4.

[2]赵霞.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浅析[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6,3.

[3]陈春娣.基于学生心理特点看医学院校留级生问题[J].时代教育.2015,13.

浅谈品牌危机管理的预防与处理 篇4

一、品牌危机管理的预防

品牌危机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危机发生前的预防, 而非危机发生后的处理。因此, 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危机管理预防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 组建企业内部品牌危机管理小组。

组建一个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较高领导职位的人士组成品牌危机管理小组, 制定或审核危机处理方案, 清理危机险情, 一旦发生危机及时予以遏制, 减少危机对品牌乃至整个企业的危害;危机管理小组的成员应尽可能选择熟知企业和本行业内外部环境、有较高职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参加。他们应具有富于创新、善于沟通、严谨细致、处乱不惊、具有亲和力素质, 以便于统揽全局、迅速做出决策。小组的领导人必须在公司内部有影响力, 能够有效控制、推动小组工作的运行。

2. 强化危机意识。

在品牌危机管理中, 企业要致力于培养员工的忧患意识、快速危机反应意识等。保持一种危机的意识, 可使企业的员工能够适当的处理可能出现的危机。大多数情况下, 顾客对于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差错, 是愿意给予改错机会的。在服务类品牌危机管理中, 有时, 事实会退居其次, 顾客最重视的是品牌真诚补救的态度。一旦企业意识到产品在技术上存在的隐患, 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采取对消费者和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措施, 迅速反应, 立即停止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并回收已投放市场的所有相关产品。同时, 与公众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 说明技术出现缺陷的原因, 公布正在做的技术完善, 承诺有信心有能力解决技术障碍, 以感化公众、消除心理恐慌, 展示品牌的强劲实力。当原有产品由于危机的冲击, 被迫退出市场时, 企业必须尽快推出新产品, 以弥补老产品强制性退出而留下的市场空间, 减少损失, 做好品牌的延伸, 维护品牌资产价值。

3. 建立高度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

企业要尽量多收集有关企业品牌的各种信息, 选择出其中有可能影响到企业形象、企业品牌的信息, 并加以分析、研究和处理, 全面清晰地预测各种危机情况、捕捉危机征兆, 为处理各项潜在危机制定对策方案。应充分运用定性与定量指标, 通过定期的品牌满意度的追踪, 使得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可能出现的危机, 尽可能确保危机不发生。并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预先制定科学而周密的危机应变计划, 计划应具体、明确、有针对性, 同时也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最后形成书面方案, 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4. 建立品牌自我诊断制度。

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检查、剖析和评价, 找出薄弱环节, 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纠正, 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除发生危机的诱因;如果条件允许, 企业可以根据危机应变计划进行定期的危机管理的模拟训练。定期的模拟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危机管理小组的快速反应能力, 强化危机管理意识, 还可以检测已拟定的危机应变计划是否切实可行。

二、品牌危机处理的原则

尽管企业采取诸多防范措施, 危机仍难以完全消除, 一旦危机发生, 企业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公关行动, 明确了怎么说、对谁说、说什么后, 应该把危机真相尽快告诉新闻媒体和公众。具体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态度坦诚的原则。

面对品牌被曝光, 企业务必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 以诚相待, 不要掩饰自己的错误。历史经验表明, 采取坦诚态度是明智之举。比如强生公司泰诺药片中毒事件中采取坦诚态度, 承认问题药片的存在, 并不惜巨资收回有的这种药片, 从而赢得广泛的信任与赞扬。相反, 2000年的东芝笔记本事件, 却在为它对待中国消费者与美国消费者的不公平待遇辩解, 最终使得此事引起全国的声讨, 严重影响了东芝的品牌形象。

2. 主动承担责任的原则。

积极地直面危机, 有效控制局势, 切不可因急于追究责任而任凭事态发展。任何企业危机的发生都令公众产生种种猜测、怀疑, 甚至新闻媒体也有夸大事实的报道。因此, 危机一旦发生, 企业要想取得公众和媒体的信任, 必须采取主动承担责任的态度, 否则只能是欲盖弥彰。

3. 速度第一的原则。

当危机发生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使得危机得到遏制, 并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危机, 从而使得品牌冲击降到最小。及时快速的作出反应,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遏制危机发展的势头, 运用各种资源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对危机的反应必须快捷, 无论是对受害者、消费者、社会公众, 还是对新闻媒介, 都尽可能成为首先到位者, 以便迅速、快捷地消除公众对品牌的疑虑。

4. 真诚沟通的原则。

危机爆发后, 必须主动向公众讲明事实的全部真相, 而不必遮遮掩掩, 像挤牙膏一样, 这样反而会增加公众的好奇、猜测乃至反感, 延长危机影响的时间, 增强危机的伤害力, 不利于控制危机局面。消费者的权益高于一切, 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减少受害者的损失, 是品牌危机处理的第一要义。危机发生后, 企业应及时向消费者、受害者表示歉意, 必要时还得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公众发表谢罪公告, 以显示企业对消费者、受害者的真诚, 从而赢得消费者和受害者以及社会公众和舆论的广泛理解和同情, 而断不可只关心自身品牌形象的损害。

5. 全员统一的原则。

危机处理必须冷静、有序、果断、指挥协调统一、宣传解释统一、行动步骤统一, 而不可失控、失序、失真, 否则只能造成更大的混乱, 使局势恶化。统一信息传播的口径, 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在传播中也应使用清晰、不产生歧义的语言, 以避免出现猜忌和流言。企业员工不应是危机处理旁观者, 而应是参与者, 同时提高危机透明度, 让员工了解危机处理方法, 参与危机处理, 不仅可以减轻企业震荡, 而且能够发挥其宣传作用, 减轻企业的内外压力。

6. 创新的原则。

世界上没有两次完全相同的危机, 也就没有完全相同的处理办法。因此, 危机处理既要充分借鉴成功的处理经验, 也得要根据危机的实际情况, 尤其要借助新技术、新信息和新思维, 进行大胆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世界级知名品牌的诞生将成为一种必然。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意味着企业发生危机的风险增加。因此, 如何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品牌危机管理机制, 在危机发生前保护企业来之不易的品牌价值已成为当务之急。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意外事件的频发, 当代企业所面临的危机事故越来越多, 给企业经营以及品牌形象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我国企业总体上危机感不强, 缺乏科学系统的品牌危机管理措施。故品牌危机管理应得到企业的重视。

关键词:品牌,品牌危机,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吴照云:管理学原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乔家大院启示:信息与危机处理 篇5

最近来,中国大陆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民营企业 的现象,其原因往往都是资金链绷得太紧之后,因某一个对企业不利的信息被披露,于是引来媒体的核裂变式的信息扩散,紧接着迅速引发市场尤其是以银行为主的债权人的恐慌,

往往在一夜之间,企业就被捆住,甚至被肢解得毫无动弹之力,根本无从去请救兵,陷入灭顶之灾。当然,最终的结果热闹是热闹,但事后却没有人是赢家,有多少人和机构因这样的热闹而血本无归,却几乎没有人去关照。

总之,应对企业危机,既是一个包括信息处理的微观问题,也是一个市场宏观环境的问题。在企业遇到危机时,社会如果能更理性一些,给予一定的宽容,给企业家以资产处理的时间,这不论是对于利益相关的“相与”,还是对整个社会应该都是有好处的。

危机应对虽然重要,却是术,不是道。只有大质不亏,仅因一时不慎而陷入危机的企业才有望靠危机应对脱险。乔致庸能力挽狂澜,根本原因还在于乔家尚大势未去。

危机预防与处理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  心理危机  产生根源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18-02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结构变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职院校发展迅猛,教学改革进入深水期,各种新制度陆续出台,这就给高职院校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高职院校教师已经不再是安稳的职业,而是面临种种压力。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常常超负荷,从而引发心理危机。对此,社会、学校等各方尤其是教师应重视这种心理危机,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心理健康的、适应新时期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高职教师群体,实现高职教育的健康、和谐、快速发展。

一、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危机及其危害

相对于基础、本科教育的教师来说,高职院校教师更多会处于一种心理紧张和对工作不满意的高危水平。由于传统思维和理念,他们中极少有人会因为心理危机去看心理医生。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下,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危机就会呈现出生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同时出现的特点。一些高职教师处于亚健康等状态,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失眠多梦、休息不好、记忆力减退、焦虑及难以集中注意力等。个别教师甚至酗酒以发泄紧张和不满的情绪。这种心理危机会产生诸多危害,一方面,它会加重高职院校教师离职现象。心理危机被认为是导致高职院校教师不断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统计显示,产生心理危机的高职教师中,有三分之一曾经有过离职的想法。其中女教师比例更高,因为她们的心理危机比男教师更严重一些。由此也会对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继而影响高职院校教学和实践的连续性,学生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的心理危机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受心理危机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教师迟到早退,甚至是缺课,而更多的教师会出现因为注意力难以集中导致工作懈怠的问题,他们表现出消极怠工的情形,一本教义上几年课,缺乏激情和创新精神,难以紧跟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步伐,面对新技术他们常常产生无力感。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高职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

二、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危机的产生根源

(一)教师社会地位以及高职院校企业化的影响。相对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在社会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相对尴尬。这是由高职院校本身在各类型教育地位中的尴尬地位所决定。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的去向大都是民营和私人企业,待遇和薪酬水平相对普遍不高,这给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都带来巨大的危机感。

(二)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职业压力大。来自工作的压力是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危机的重要原因。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高职院校生源相对较差。大部分高职生是高中毕业而没有能力升入普通高校的学生。他们的身上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厌学、文化基础比较差、控制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差,并且存在易冲动和不良行为习惯多等特点。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要完成专业课程教学,还要对这些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品德教育,但是很多时候教师的努力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使得教师的成就感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工作倦怠等不良反应。而且随着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学校专业课程门类更迭频繁,造成教师工作量大幅度增加,教学任务越来越重。由此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三)越来越繁重的招生宣传和就业推荐任务。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招生就业形势, 如何保证学校在可持续发展和内涵建设中不断提高生源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必须应对并解决的大问题,尤其是一些民办院校和办学没有特色、办学实力较弱的地方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近年来,高考人数大幅减少带来生源危机,高职院校招生和就业出现倒挂现象。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动手能力强的一线技术性人才;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仍面临生源不足的尴尬局面。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担负着学校的招生宣传任务,必须完成学校摊派的招生计划。此外,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更要教学生掌握越来越多的专业技能,以此来胜任市场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大多将大学生就业放在与招生工作同等重要位置,因此,在有的高职院校,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那就是大学生就业推荐工作。每名教师都是就业推荐人、包干人。繁重的任务势必造成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压力大增,心理危机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四)高职院校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育面临改革和发展,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比如希望他们成为教学名师、学科领头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双素质教师等,这必将给这一群体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困惑。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承担一体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特色专业、特色教材建设等。随着市场需求,新专业、新知识应运而生,专业结构不断调整;课程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对于老教师来说,压力则更大。

(五)来自经济、职称等方面的压力。高职院校教师收入普遍不高,尤其是青年教师,更要面对不断攀升的生活成本。而更多的高职院校由中专或者中职升格或者合并而来,很多教师学历和职称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心理压力大。同时,要进一步提升学历职称,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这也是造成压力大的另外一方面。

三、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危机的预防措施

心理危机预防是指组织或个体通过对个体心理健康管理的实施,促进个体随时调整身心状态,预防个体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针对上述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社会、学校等各方尤其是教师应引起重视,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帮助教师调整心态,使教师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以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心理健康的、适应新时期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高职教师群体,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和谐、快速发展。

(一)社会层面。就社会层面来看,应构筑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1.应增强社会对高职的认同度。应消除社会对高职教育理念认知的偏差,消除多数人以及有关政策对职业教育的歧视,让人们不再认为高职是次等教育,让家长学生积极主动地选择高职教育,让用人单位认同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高度认可高职毕业生。

2.应就高等职业教育制定专门的法律,对涉及高职发展的实质问题加以法律的明文规定,增强具体可操作性,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保护高职院校教师的合法权益。

3.地方政府应深化认识,加大力度和投入,积极协调高职与各相关行业、企业的互动联系,在高职教育发展中扮演好管理者、协调者、监督者的角色。尤其是要增加高职教育投入,改善高职教师的生存环境。

此外,应倡导尊师重教,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配合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环境,营造一个充满爱、理解和尊重的公正氛围,让教师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感受到关怀,增强自我的安全感,保持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继而增强工作的积极性。

(二)学校层面。就学校层面来看,预防教师产生心理危机,帮助教师有效化解心理危机,可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教师成长特点的高校用人机制,完善重师德、重教学、重育人、重贡献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2.完善合理的职称晋升机制,逐步摒弃凡事动辄与科研产出挂钩的原则,设立“教学型”、“科研型”两种不同的岗位,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的优势和长处,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类型,各取所需、各尽其能,真正做到尊重青年教师的个性化工作选择。

3.创造有利条件,支持和引导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建立有效的意见表达和沟通反馈机制。

4.加强对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等业务发展上的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素质。

5.着力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生活福利待遇,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6.加强人文管理,做好教师的心理保健工作,对新入职教师,做好心理测试和筛查,保证教师队伍的心理素质;对在职教师,合理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定期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放松和宣泄场所,减轻教师不良情绪的积压。

此外,应建立教师的心理档案,做好教师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干预工作,适时给予人文关怀。

(三)教师层面。除接受组织和单位的心理辅导外,高职院校教师也要积极做好自我心理调适。教师群体心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合理化规避,最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具体说来,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努力,以预防自我心理危机的产生。

1.正确认识自我,对职业保持合理定位。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合理极易引发心理危机。因为对自己的定位越高越难以实现,给自己带来的失望也越就越大,从而导致心理危机。高职院校教师应客观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要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个性特点,学会适应,要根据现实环境不断调整自我认知,保持合理的自我定位,形成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2.与时俱进, 坚持学习,提升自身的心理资本水平。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高,其心理健康状况就不容易受职业倦怠状况的影响。对于高职教师而言,除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接纳新的教学模式外,还要学习一些正确的心理调适技巧,努力做好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充满希望,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增强求助意识,保持心理平衡,端正个人心态和采取积极的工作态度,积极优化自身的心理品质和个性行为,以提升自己的心理资本水平。

3.丰富业余生活,保持健康体魄,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属于强度较大的脑力劳动,长时间的工作容易使人身心疲惫,产生焦躁、烦闷的情绪。所以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养成劳逸结合的好习惯,适量参加体育锻炼来强身健体,保持充沛的精力。这样不仅能够抵御身体上的疾病,也能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而培养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参加摄影、旅游等活动,积极运动,让自己是身心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也能转移因工作压力所带来的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林杏花,谢江涛.高职教师的心理压力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2]林小群,殷恒婵,马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

[3]蒋淑玲.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

[4]杨化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压力源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9)

[5]王泽华,卫宇.西南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压力的学校诱因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2(4)

【作者简介】周  治(1977- ),男,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企业危机事件成因与预防研究 篇7

当今社会, 企业面对的危机就像计算机的病毒一样无时无刻不在。企业随时都有可能受到各种危机的威胁。许多的知名企业也会遭受危机的困扰。其中有许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如可口可乐的“比利时中毒事件”, 强生“泰诺胶囊掺毒事件”, 南京冠生圆的“黑心月饼事件”以及三鹿经历的“阜阳奶粉事件”和“三聚氰胺事件”等。危机事件爆发后如果解决不当, 企业经营就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因此研究危机事件的成因以及应对措施对企业的经营就变得很重要。

1 危机的特征

认识危机的特征, 是有效识别解决危机事件的重要前提。

1.1 不确定性。

企业危机的出现是不确定的, 它的发生出乎意料。人们不能够准确预料及把握危机事件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样的形式发生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如何。企业组织在运行中会伴随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从而影响企业的运行, 使其脱离正常的轨道。

1.2 突发性。

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突然发生了变化, 如:地震、洪水、产品质量等引起的危机事件。其是在企业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 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如:拥有80亿资产的三株集团因为常德市一老汉喝三株口服液致死案中的败诉, 企业迅速跌入低谷, 没几年就消失了。

1.3 积累性。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化过程, 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实现质的飞跃。俗话说:“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危机事件爆发前总是有一定征兆的, 它总是由一系列细小的事件逐渐积累发展而来的。人们对于这些小的事件的疏忽才导致了危机事件的发生。

1.4 扩散性。

某个危机事件的发生可能会导致企业其他方面的危机。甚至还有可能从一家企业传递和扩散到其他企业, 比如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如果不及时对危机事件进行处理, 其还会不断地蔓延和扩散, 就像传染性疾病一样, 呈几何级数扩散。

1.5 紧迫性。

紧迫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危机事件一旦发生, 就会快速传播, 呈现出快速蔓延的趋势。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就会导致企业在短时间内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另一方面, 危机事件发生后留给人们反应、决策以及处理的时间很短。企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 采取相应的措施。

1.6 危害性。

危机事件发生对人员、组织等造成各种各样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损害。其危害性不仅体现在对人员的伤害、组织的生存、财产的损失上, 而且还体现在其社会影响上。如: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后, 牛奶的销量迅速下降, 人们担心市场上的所有牛奶都有有毒物质。

2 企业危机事件的成因分析

危机事件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企业外部原因以及企业内部原因的制约。

2.1 企业外部原因

2.1.1 政治原因

企业的经营活动要直接或者间接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制度和政策特别是那些与企业经营活动紧密相连的制度和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甚至其在一夜之间就能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1.2 经济原因

经济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微观经济环境两个方面。宏观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周期、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等。微观经济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所在区域的消费者的收入情况、储蓄偏好、就业程度等。企业的经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最近的这次经济危机就导致了雷曼兄弟公司破产。

2.1.3 社会文化原因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阶层、艺术、信仰、道德、风俗等多个方面。企业对于社会文化因素的疏忽就可能导致危机的发生。比如:2004年9月份的一则名字为“龙篇”的立邦漆广告。该广告的画面上有个亭子, 亭子的右立柱色彩光鲜, 龙却跌落在地上。画面旁边的介绍说右立柱因为涂抹了立邦漆, 所以盘龙就滑落了。其刊登之后, 人们谈论时不是赞美而是气愤。甚至有网民喊出了“抵制立邦漆”的口号。

2.1.4 科技原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既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也可能给企业带来危机。企业靠资本或者劳动力就能获得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一些高新技术如信息技术、网络的发展、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在企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电报机曾经是人们通讯的主要工具, 随着手机的普及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电报机逐渐被取代, 最终淡出了历史舞台。

2.2 企业内部原因

2.2.1 企业管理水平滞后

企业目标的实现, 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完善的组织和团队的合作。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对科学管理的重视不够, 管理之中带有随意性, 离管理科学化差距很大, 由此可能导致危机事件的发生。

2.2.2 经营决策失误

经营决策失误表现在: (1) 信息的不完全性。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获得准确的信息对企业的决策很重要。企业可能根据片面的市场信息做出决策。 (2) 决策程序和方法不科学, 带有主观性。部分企业管理者仅凭主观经验决策。 (3) 决策脱离了企业实际和变化的市场。

2.2.3 产品出现问题

产品在市场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只有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得到市场的认可, 企业才能够生存和发展。企业问题之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产品质量的问题。我们所熟悉的“苏丹红”事件、南京冠生园的陈陷月饼、泰诺事件、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等, 部分企业甚至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而导致破产。

3 危机事件的预防策略

对于危机事件的管理应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于危机事件的防范能够有效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3.1 提高员工的危机意识

积极灌输危机意识是危机预防的一个有效方法。企业员工的危机意识的强弱, 决定着企业能否及早发现可能会发生的危机事件。培养、提高员工的危机意识有助于员工从容应对危机事件。

3.2 把握危机事件发生前的征兆

危机事件在爆发之前, 都会有征兆。就像人感觉到不舒服可能会得病, 电脑运行慢可能中病毒一样。企业员工要注意各种可能引发危机事件的现象。如:产品滞销。产品滞销的原因主要有产品的性能落后、定价不合理、促销手段不力、营销渠道不畅等。通过对危机征兆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 企业就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3.3 成立危机管理小组

危机管理小组是企业应对危机的核心和灵魂。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对危机能够起到预防与控制的作用。由于企业的管理者知识和能力的有限性、企业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危机的复杂性, 因此, 成立危机管理小组成为企业进行危机管理的客观要求。危机管理小组是企业进行危机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危机管理小组的职责在于危机处理的目标设定、危机的征兆分析、危机的评估、危机的预防、危机的控制以及危机的恢复等工作。其成立的目的是收集潜在的危机因素, 防患于未然。当危机发生时, 调动一切资源控制解决危机。

3.4 进行危机模拟训练

危机模拟训练是构造出危机事件发生的情境。通过实际操作, 模拟对危机的处理策略, 增强企业抗危机能力。危机模拟训练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逼真性。通过危机模拟训练一方面用来锻炼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 使员工具有防范危机和承受危机的准备, 从心理上消除对危机的畏惧感。另一方面是使员工掌握应对危机事件的技能。

总之, 企业管理者要对企业危机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凡.我国企业危机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营战略, 2008.

[2]范新华.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静态与动态评价[J].统计与决策, 2010.

[3]张弛.持续发展中企业危机管理的不足与建设方案[J].现代商业, 2010

危机预防与处理 篇8

受国内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频频发生, 漆小平认为, “危机事件是指严重威胁组织或个人的自身利益或正常秩序, 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结果的不确定情景或事件, 是积累到一定严重程度的学生危机事件。将对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以及对学生的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 并对高校的声誉造成了影响和冲击, 所以得到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和广泛思考。稳定和谐的高校校园环境在维持社会稳定中具有重大意义, 也是为高校大学生提供良好成长环境不可或缺的保证。因此, 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和谐不仅仅是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工作目标之一, 也是高校进行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校是社会的缩影, 是新思想产生的沃土, 是人员高度密集、人才大量聚集的场所, 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国际和国内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对高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积极的方面是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 实现飞速发展。消极方面主要是竞争更为激烈, 而且还面临新的诸多挑战, 特别是, 高校危机事件或突发公共事件频发。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并加以认真研究、妥善处理。正是因为高校的特殊性, 高校危机事件往往受社会关注的程度非常高, 传播速度也很快, 很容易形成大规模群体性危机事件, 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 重视高校危机事件特别是重视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研究就显得很有意义和十分必要。在高校中, 和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是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辅导员以及教学的教师, 他们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也是最了解的, 在实际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理高校相关的危机事件, 特别是在学生危机事件发生时, 能第一时间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把握危机事件的特点以及其事态的发展规律, 从而使危机事件对高校所造成的影响和冲击降到最低, 这个是眼下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目前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难点

近年来, 高校频繁发生重大学生危机事件, 各大高校开始重视在学生危机的预防和快速处置工作中如何使各学生管理部门发挥最大的作用, 同时, 采取相应的危机事件管理机制, 但由于危机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在学生危机事件预防处置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难点。

第一, 在危机事件管理中不善于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了解渠道单一是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难点之一。虽然当前各高校管理工作基本实现电子办公, 也为高校管理学生工作的拓宽渠道, 如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都是了解学生的新途径。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 应积极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内心和行为动态, 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然而由于各种原因,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基本很难做到这一点。并且由于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学生危机事件的预防思想认识不够, 忽视预防与应对学生危机时的重要性, 因此面对突发的学生危机事件, 没有充足的准备, 结果在预防、处理和应对学生突发危机事件时十分被动。

第二, 预防、处理和应对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机制不完善是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难点之二。在高校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 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各职能部门危机事件处理联动机制极其不完善, 而且各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较少, 其结果将导致监测学生危机事件信息不足, 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危机预警, 从而无法实现“早发现、早处理”的危机事件应对原则, 从而难以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共同应对学生危机事件的力量。还表现在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队伍建设不力, 没有对学生危机事件管理进行单独设立职能部门及专业人员, 导致在应对危机事件中不能有效地保留相关资料和经验, 危机管理工作不具有较好的工作延续性, 因此影响应对危机事件管理的效率, 不利于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完善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机制

管理理念是指关于管理工作和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和一般化的观念, 是人类在长期实践和思考中总结而得出的理性认识, 是管理活动的思想灵魂和行动指南。危机事件管理理念是解决大学生危机事件问题的行动指南, 更是对完善高校危机事件管理机制进行理论指导。高校进行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是学生管理部门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同时要求我们加深对大学生危机事件预防、处理和应对理论的研究, 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并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机制, 丰富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理论内容, 树立正确的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理念, 建设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预警系统, 更将提高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

(一) 树立正确的危机事件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危机应对理念, 尤其在应对大学生危机事件时, 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确保正确善待危机事件中的每一个学生。

预测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是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一大理念。在各高校大学生的教育指导、管理及服务中, 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应始终保持危机处理意识, 具备时刻需要处理危机事件的意识, 能够迅速准确地察觉学生中潜在的一些危机隐患, 预测学生危机事件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或意外, 不仅要在物质上做好如何处理学生危机事件的准备, 而且要预先设想处理危机事件的措施和对策, 以防在危机事件突然发生后造成处理不当。同时, 高校应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危机意识教育, 增强自身防范意识。

(二) 加强建设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预警系统

1. 对危机事件做好充分的预控对策。

首先, 做好高校学生危机事件预控对策是危机事件管理预警系统的关键。然后, 高校应重视对学生的日常安全教育,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 要重点在危机意识教育、危机预测、预防危机及演练等方面下功夫。同时, 高校应定期组织全校师生学习《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使其符合学校自身实际发展情况, 建立完善的《评奖评优奖励办法》、《学生申诉处理规定》、《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 从根本上解决突发事件的发生率。其次, 制定全面合理的事件处理预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况进行假设, 不同案例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案, 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 从而使处理危机事件的时间和成本大大降低。

最后, 重视加强危机事件的应对经验积累机制的建设。各职能管理部门进行经验交流, 及时准确地做好有关文件的整理归档, 建立较完整的危机应对处理档案, 将典型案例进行重点保存, 加强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危机事件处理的学习、评估和总结, 积累丰富的危机事件应对经验, 促使危机事件管理更高效, 并且日益完善和成熟、不断创新, 为下一次更快反应, 有效控制危机事件发生奠定基础。

2. 制定合理的危机事件管理规章制度。

高校应根据《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 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体系, 将学生管理体系融于学生日常教育教学及各项课内外活动之中, 同时, 还应根据高校自身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关方面的规章制度等, 如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应对专门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职责、处理危机事件的程序, 不同类型大学生危机事件处理办法等等。

3. 建立完善的危机事件管理职能部门。

危机预防与处理 篇9

1 公共危机、公共危机预防机制概述

1.1 公共危机的内涵

危机一词最初源自希腊语, 是一个医学术语, 原意为分离, 用于表示病人濒临死亡, 急需采取急救措施的关键时期。后来危机一词的内涵不断演变。目前对于危机的定义, 国内学术界普遍接受荷兰学者罗森塔尔的定义, 尤里埃尔·罗森塔尔等人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 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目前, 学术界针对公共危机的定义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 根据各自侧重点的不同, 不同学者对公共危机定义不同。本文认同国内学者张国庆对公共危机的定义, 即 “公共危机主要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行为准则、社会秩序等产生严重威胁, 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境下, 需要有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系统做出决策来加以解决的事件”。

1.2 公共危机的特征

公共危机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

1.2.1 公共性。相比较于企业危机和个体危机, 公共危机的影响范围更为广泛。公共危机直接对社会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 对公共利益产生影响, 导致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社会秩序的混乱。如果政府在处理危机过程中决策得当, 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就能缓和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 增强政府公信力。相反, 如果政府在处理危机过程中决策失误, 就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使公共利益受到损失, 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1.2.2 突发性。公共危机的爆发仅从理论的角度分析, 是可以由爆发前一段时间内的一系列细微变化预测出来的。但在实践中, 由于这一系列的细微变化难以被感知, 并被联系起来加以分析, 预测公共危机的爆发时间及地点具有较大的难度, 其爆发的原因和爆发后的发展趋势也难以预计。所以公共危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具有突发性。

1.2.3 不确定性。公共危机爆发后, 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 危机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决定性的关键时刻, 政府的每一个决策都至关重要。在危机爆发的初期, 由于决策者缺乏可信度高的参考信息, 又无法借鉴常规管理之经验, 故在决策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决策出现错误, 就可能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 朝着更不确定的方向发展, 造成公共危机的“连锁反应”。

1.2.4 破坏性。公共危机通常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公共危机造成的破坏可能是多个方面的, 可以分为有形的损失 (如直接经济损失等) 和无形的损失 (如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等) 。而公共危机造成的损失往往巨大, 以08 年汶川地震为例, 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452.15 亿元, 伤亡人数达40 余万人。

1.3 公共危机预防与公共危机预警的区别

所谓公共危机预防是指“危机发生前, 政府和社会所采取的旨在避免危机发生, 防止 (未来可能发生的) 危机扩大、减少危机损失的各种措施, 包括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制度准备和技术准备”。公共危机预防机制是指以政府为核心, 动员社会各种力量, 以避免危机发生、减少危机损失为目的, 采取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制度准备和技术准备等多种措施的一套有效运行体系。

公共危机预警是指在危机征兆出现后, 但危机还未爆发时, 政府和社会采取的包括危机信息的搜集、处理、传递和发布等预警性的危机管理措施。

公共危机预防和公共危机预警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前者是在危机征兆出现以前的危机管理, 主要的内容是在危机还未出现征兆的安定时期, 着手对可能发生的一系列危机进行防范准备;后者是在危机征兆出现以后的危机管理, 主要内容是对已经出现征兆、即将爆发的危机进行信息搜集、处理、传递和发布, 以引起人们警觉, 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2 我国公共危机预防机制的不足及原因

2.1 政府及民众危机意识欠缺

从历次的公共危机事件中都暴露出了我国的政府官员与民众对于危机缺乏思想准备, 还未形成强烈的危机意识。以2008年发生在中国南方的号称五十年一遇的雪灾为例, 由于中国南方很少出现如此大的雪灾, 使得从中央到地方危机意识欠缺。由于危机意识不到位, 对灾难疏于预防, 对应对灾难的准备不充分。在江西省, 全省境内竟只有一辆铲雪车, 用于除雪的化学品也极度匮乏;又如南方的电缆, 很多在设计时的结冰负荷标准是15 毫米, 而实际上很多地方的结冰负荷都大大超过这一标准, 有的地方甚至达到了60 毫米。可见, 公共危机的预防, 危机意识——思想上的预防应当放在首位。

造成危机意识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经济在长时间内稳定发展, 社会长期处于安定的状态, 对公职人员和普通民众的危机教育不够等。

2.2 没有专门的危机预防部门

目前, 我国没有设立专门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部门, 更没有专门进行公共危机预防的部门。在历次危机事件的应对中, 我国政府都是在危机发生后成立工作小组进行危机的处理及善后。在2015 年6 月1 日的“东方之星”客轮倾覆事件发生后, 湖北省政府当即成立了水上救援指挥部, 国务院交通运输部于次日凌晨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我国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中的各个成员分散于各个部门, 缺少统一指挥与相互沟通。例如在危机信息的管理方面, 管理部门多且分散。我国的地震局、气象局、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等都有自己内部的信息网络系统, 但各个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相互独立缺乏统筹。反观国外, 以美国为例, 美国国会在1947 年根据《国家安全法》授权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 (NSC) , 国家安全委员是美国管理公共危机的最高决策机构。2003 年, 受到“911”事件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美国的反恐局势, 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同其他22个联邦机构共同组成了国土安全部 (DHS) 。国土安全部的主要职责是美国国内的反恐安全工作, 同时兼顾其它可能危及美国公共安全的事务 (如2012 年的卡特里娜飓风) 。

我国各级政府把公共危机管理的工作重心放在了事后的处置上, 总是习惯于在危机爆发后再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来处置危机, 而不是防范于未然, 做好危机爆发前的预防预警工作, 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应对危机。

2.3 危机预防的技术设备和物资准备不足

在应对公共危机时, 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充足的物资储备是克服危机的重要因素。技术设备分为软件和硬件。软件主要指危机预防和应急处理的技术, 包括理论和技术研究、各种监控测试技术、应急预案、各种评估指标等;硬件主要是指各种危机应对的设施和设备, 包括预防设施、预警设施、预控设施、救援设施等。物资主要包括食品和淡水、药品及医疗设备、生活日用品等。

以2008 年南方特大雪灾为例, 各级地方政府没有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而国家制定的5 个应对自然灾害的专项应急预案中没有包括雪灾的内容。用于除雪的铲雪车在江西省全省竟然只有一辆, 除雪用的化学品也很匮乏。用于保障灾区灾民生存所用的食品和保暖设备也十分短缺。

造成这种技术设备和物资准备不足的原因在于成本。的确, 充足的技术设备和物资储备是战胜危机的关键, 但是这些大量的设备物资也是需要大量的成本的。在准备这些技术设备和物资时, 政府往往面临这样的问题, 对于这些物资设备政府财政能否负担得起;即使财政上可以负担, 把钱投入到应对危机的技术设备和物资的准备上, 是否比投入到其他领域的建设能产生更高的效率。建立完善的预防机制能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减小危机损失。公共危机管理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有无完善的危机预防机制。危机预防是危机管理的第一步, 是危机管理取得成功的基础。权衡之下, 政府加大用于危机预防的技术设备和物资储备的财政投入为之必要。

2.4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科学、完善、高效的公共危机预防机制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做保障, 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在进行预防工作时要坚持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的原则。目前我国也出台了一些应对危机的法律法规, 如《防震减灾法》、《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矿山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可见我国关于处置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不少, 也涉及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公共卫生和社会危机等多个方面, 但是这些法律法规都侧重于危机发生后的救援处置, 侧重于预防的法律法规还比较缺乏。由于法律法规的缺乏, 导致公共危机的预防职责划分不明确, 很多时候可以及时采取的措施由于没有法律依据而无法实施, 必须要等待行政授权, 没有保证相关措施的及时性。使危机管理的后续工作埋下了隐患。

2.5 政府在预防过程中缺乏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目前, 我国的公共危机预防工作主要依靠政府力量, 缺乏与非政府组织、私营机构、媒体等社会组织的合作。由于公共危机预防工作的庞大与繁杂, 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 联合动员非政府组织、私营机构和媒体等社会组织参与危机预防工作, 将有助于危机预防工作的开展。以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为例, 政府因为具有庞大的组织结构体系, 丰富的社会公共资源, 强大的决策执行能力, 所以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以政府做为主导是必然的。但是政府也有其缺陷, 最突出的表现有官僚主义作风, 信息流通不畅, 无法兼顾多种类型的公共危机。基于非政府组织的自身特点, 可以很好地弥补政府这些缺陷。非政府组织由于组织结构形式多样化, 并且深入群众, 在危机预防过程中可以弥补政府官僚主义作风和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此外由于非政府组织类型的多样化, 使得非政府组织可以有效弥补政府无法兼顾多种类型的公共危机的预防工作这一缺陷。

目前, 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预防中缺乏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强政府、弱社会的现状。由于计划经济时期造成的影响, 在我国, 所有社会公共事务都由政府包揽, 民众也习惯于求助政府, 形成了凡事靠政府的现状。其次,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预防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再次, 民众对于参与包括公共危机管理在内的公共事务缺乏积极性, 这是由于我国公民社会不发达, 人民的民主意识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不足所导致。

3 改良我国公共危机预防机制的对策

3.1 加强全民危机教育与危机应对能力培训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危机意识是公共危机预防工作的思想基础, 只有先从思想上对危机有了充分的防范, 才会进一步去落实各种实际措施对危机进行防范。加强危机教育和危机应对能力的培训:

3.1.1 让危机教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让危机教育进入中小学的课堂, 定期开展危机教育、防灾自救知识的学习, 定期进行防灾演练。组织专家编写高水平、适合学生学习使用的危机教育教材。改变目前校内危机教育走形式做样子的现状。

3.1.2 借助多种媒体对民众进行危机教育。通过制作危机教育所用的宣传册、电视宣传片, 让民众了解危机处置和自救知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使互联网也成为危机教育的平台。

3.1.3 加强对民众的危机应对能力培训。各地方应该定期开展防灾演练, 在演练过程中强化民众应对危机的知识和能力。并且还可以采取如设立防灾体验中心、让消防部门进入社区进行宣传等多种方式培训民众的危机应对能力。

3.2 改变政府的危机管理理念

从历次的公共危机事件中可见, 我国政府当前的危机管理以危机发生后的处置和危机结束后的善后为主, 以危机发生前的预防预警为辅。为了更好地实现减小公共危机造成的损失这一目的, 我国政府应当改变当前的危机管理理念, 将危机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向危机发生前的缩减和预备阶段, 将危机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调整为危机的预防。

3.3 成立专门的危机预防机构

国家应成立专门的常态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该机构向国务院负责, 主管一切公共危机管理事务, 做为管理公共危机的最高决策机构掌握管理危机的核心权力, 发挥核心指挥作用, 统筹协调全国公共危机预防工作以及其它阶段的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相应的, 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该成立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 在危机管理中接受全国性机构的领导, 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上下从属的、管理公共危机的组织网络。中央、地方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都应当以危机预防作重心, 在下属部门中设立负责危机预防的部门。负责危机预防的部门的具体工作包括制定应对各方面危机的应急预案 (同时还需结合危机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及时修正应急预案) , 保证应对危机的设施设备和物资的准备等。

3.4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言到:“法律是政治体的唯一动力, 政治体只能是由于法律而行动并为人们所感受到;没有法律, 已经形成的国家就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它虽然存在但不能行动。”我国立法机关应当做好立法工作, 尽快制定一部应对危机的最高级别法律, 即《紧急状态法》。制定《紧急状态法》的意义重大。首先, 可以明确政府在公共危机的紧急情况中所具有的权限。对于政府, 法无授权不可为。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 政府是不能做出任何行政行为的, 也就无法颁布行政命令解决危机。只有拥有法律的授权, 政府才能及时做出决策, 迅速执行决策, 把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其次,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以求避免可能出现的多重管理或互相推诿, 并便于追究应对危机失误的责任。再次,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需要受到法律的规范。一方面, 社会组织需要法律赋予其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权利;另一方面, 必需用法律限制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范畴与形式, 防止其对公权力的滥用。

3.5 加强民主建设, 提升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度

我国的民主政治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近来, 我国政府将权力下放, 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这些趋势反映了政府的职能在减弱, 很多以前由政府承担的公共事务在转移给社会。但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 我国还难以摆脱强政府、弱社会格局的影响。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阻力需要克服。所以需要继续坚持民主建设, 政府减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干预, 加强公民教育, 培养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促使民众通过媒体、私人机构、非政府组织等渠道, 主动参与公共危机的预防。

摘要:当下, 中国社会改革深化、经济转型过程中, 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我国政府在应对众多公共危机事件时,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也暴露出诸多不足。如包括公职人员和大众缺乏危机意识, 没有专门的政府部门负责公共危机的监测和预控,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在危机管理中, 政府的工作重点应该立足于危机监测和危机预控阶段。

关键词:公共危机,预防机制,对策

参考文献

[1] (美) 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王成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4.

[2]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3]黄顺康.印度洋“12·26”地震海啸灾难及其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 2005 (3) .

危机预防与处理 篇10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表现

1954年, 美国心理学家G.Caplan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 他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境, 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 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 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 这种暂时性的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由此可见, 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失衡状态。那么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 这种心理的失衡状态会造成一些潜在的危险, 也会呈现出如下的特征:

1.人际关系障碍:这一点是“90后”大学生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由于“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自幼在家庭的呵护和父母的宠爱中长大, 善于运用互联网, 倾向于使用手机、QQ等通讯工具, 造成了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与同龄人的直接沟通和团结协作。当这些来自于不同家庭环境的“90后”聚集到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宿舍的时候, 会发现周围的同学同样渴望被别人认可和拥护, 情感上的相同诉求容易产生一系列的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摩擦和矛盾则不可避免。而这些摩擦极有可能给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由此而产生了一种社交恐惧, 如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参加团体活动、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等。

2.情绪焦虑:高中生活是相当单调的, 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各高中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以学习为主, 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就产生了一种没有比考上好大学更重要的心理。夜以继日的学习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焦虑情绪而且减少了与周围同学的交流。进入大学后, 他们会发现这是一片自由的新天地, 各种各样的社团、讲座、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机会, 许多学生因为不能处理好这些关系而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加上近年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 许多刚入学的“90后”大学生尚未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目标, 无形中也增加了他们的就业焦虑感。

3.孤独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及学业和就业的压力等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由于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断广泛而深入, 特别是对新的自我的发现, 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有一部分学生在宿舍内挂上“小窗帘”, 以为封闭在自己的小空间里就会产生一种安全感。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自闭, 这种把自己封闭起来的行为, 使他们很难找到可以产生心理共鸣的知音, 因此常感到不易被人理解并由此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二、“90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

如今“90后”已慢慢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力军, 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慢慢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导致“90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一) 外部因素

1. 家庭因素:

家庭对个人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家庭结构、家庭背景、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结构健全和谐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成长, 而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则会对子女幼小心灵造成不利影响, 很多大学生因此对家庭产生心理阴影, 进而滋生一种孤僻、自闭的心理;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对个体的心理成长、性格养成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以批评为主要方式的教育容易造成子女思想压力过大, 进而导致自卑、退缩、没有自信。

2. 社会因素:

人总是不可能孤立于其他人而单独生存的, 总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 并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成长和发展, “90后”大学生也不例外。高校是思想最活跃的根据地, 也代表着社会思想的变化趋势。社会的不断发展不仅对各种价值取向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也引起了人们心理上的强烈变化。一些来自网络报道的社会现状给“90后”大学生造成了心灵上的冲击, 铺天盖地的高房价、低就业率、金融危机给本来就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困惑, 部分学生可能由此出现对前途的迷茫和对压力的悲观。

(二)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 也即自身因素。自身因素主要是自我角色定位得不明确、抗挫折能力差以及性格方面的缺陷。从高中步入大学, 环境的变化对于很多“90后”大学生来说面临的是环境不适应、缺乏安全感、自理能力差, 容易造成失眠、神经衰弱、烦躁不安、情绪焦虑等。

另外, 大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与高中阶段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对自主性的要求变得更加突出。很多“90后”大学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法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 这种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他们的心理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学习没有动力、目标不明确、成绩不理想, 进而将生活和学习的不如意全部宣泄于虚幻的网络世界。网络成瘾也成为造成心理危机的主要诱因, 很多学生沉溺于此深深不能自拔, 最后患上网络依赖症。

三、心理危机的预防措施

1.常规性的普及教育, 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通过各种渠道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数高校辅导员从大学毕业后从事这项工作, 与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 有着较多相同的兴趣爱好, 与“90后”大学生沟通起来并无障碍。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接触中及时发现学生在心理上的异常。特别是在特殊时间段应重点关注, 在节假日前后深入学生, 防范于未然。开学、学期结束或入学和毕业前后是心理危机的频发时期。危机预防应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 纳入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 持续性、常规性的开展。

2.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建立预防性心理咨询为主, 治疗性心理咨询为辅的咨询机制,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单独设立有专业教师提供咨询服务的, 面向所有在校生的心理咨询电话。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往往有一定的诱发因素, 存在负性事件和隐藏的心理隐患, 表现出求救性质的征兆和异常表现。很多情况下学生在作出过激行为之前会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犹豫不决, 并且希望求救于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因此这种重点关注的、有针对性的预防是十分必要的。

3.定期开展心理普查, 建立问题学生心理跟踪档案。建立心理档案是反映学生心理现状, 记录心理变化的一种科学方法。很多高校在新生入校时会采用调查问卷、网络答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但随着“90后”大学生思想的不断变化, 很多新出现的问题容易被忽视, 这就需要不定期的更新学生的心理档案。

4.以宿舍为基本单位, 建立宿舍—班级—院系三级预防体系。由于学生在宿舍才会表现出最自我、最真实的一面, 因此通过指定宿舍内的班干部或宿舍长担任心理问题预报员, 不定期地将本宿舍有问题苗头出现的情况及时反映至辅导员, 及早发现问题并解决, 将一切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扼杀于萌芽之中。

四、结语

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全方位、常规性、高难度、多角度的工作,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者, 应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思维特点, 树立危机预防的理念, 以人为本, 坚持普及教育和重点关注的原则, 帮助心理危机的“90后”大学生克服心理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 逐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摘要: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如今“90后”已慢慢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力军, 当这些强调个性张扬的学生离开家庭的呵护, 走进大学校园时却普遍出现了一些心理障碍, 遭遇了他们人生当中第一次大规模的心理危机。这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对“90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关注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90后”,心理危机,预防

参考文献

[1]黄建榕, 张建新.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系统的建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5) :73-74.

[2]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J].青年研究, 1998, (12) .

浅谈实验安全预防与处理 篇11

关键词:实验安全;预防;处理

【中图分类号】G712

1.加强实验安全预防的重要性、必要性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安全是保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各高职院校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高素质技能型合格人才动力的推动下,加强了实验教学力度.在各种实验改革同步进行的同时,实验安全预防将成为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新课题、新挑战。

2.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实验室是学生密集的场所。因为人多实验用品药品仪器比较集中,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危及学生人身安全的因素.如着火,触电,仪器的爆炸,气体或固体的燃烧爆炸,强酸强碱对皮肤的灼伤、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烫伤和割伤,有毒药品、有毒气体以及刺激性气体的吸入而导致的中毒,食用实验后的动物、食品而引起的学生食物中毒等,这些隐患不提前预防,一旦发生会给学生身心带来伤害,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3.实验安全的预防与处理

3.1.着火:

3.1.1着火预防:(1)在操作易燃溶剂时,应远离火源,切勿将易燃溶剂放在敞口容器内用明火加热或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2)在进行易燃物质实验时,应先将酒精灯等易燃物质搬开。(3)蒸馏易燃物质时,要检查好气密性;(4)切勿将易燃溶剂倒入费缸中,更不能用敞口容器存放易燃液体。倾倒易燃液体时应远离火源,最好在通风橱中进行。(5)酒精灯用毕,应立刻盖上灯盖把灯火熄灭,不准用嘴吹气熄火,不要用灯颈破损的酒精灯,不准用倾斜一盏酒精灯到另一盏酒精灯上接火。

3.1.2.着火处理:当实验室不慎着火时,先要冷静。由于物质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氧气,所以灭火的原则是降温,或者是将燃烧的物体与空气隔绝。在灭火的同时要防止火势的蔓延。对于小火可用湿布、石棉布、或沙子覆盖燃烧物,用隔氧的方式灭火;火势大时要使用泡沫灭火器。如果衣服着火,不要到处乱跑,要立即把衣服脱掉、或者用大量的水扑灭,或者用就地打滚的方式让火熄灭。

3.2.触电

3.2.1.触电预防:使用电器时,应防止人体与电器导电部分直接接触,不能用湿的手或手握湿的物体接触电插头。装置和设备的金属外壳等都应该连接地线.实验后应切断电源,再将电器总电源的插头拔下.

3.2.2触电处理: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发现触电现象,当即切断电源,或者用不导电物体将电源线挑开,使伤员尽快脱离电源。急救人员千万不可以接触触电者,也不可以用手直接拿开电线等。在伤员脱离电源后,立即检查伤员全身情况,发现呼吸、心跳停止时,马上做人工呼吸或做胸外心脏按压,并一定要坚持到底。直到医院医护人员接替。处理电击伤时,应注意有无其他损伤,如外伤、灼伤、四肢和骨盆骨折等。对于骨折不能随便移动,必须移动的应该先固定,最好是有专业医护人员到场帮助急救处理。

3.3.爆炸

3.3.1.爆炸预防:由于实验操作不规范,粗心大意或违反操作规程都能酿成爆炸事故。对于制备易燃易爆气体如:氢气、乙炔等,要保持室内空气畅通,严禁明火,并应防止一切火星的发生。对于有机溶剂如乙醚和汽油等的蒸汽与空气相混合时极为危险,当遇到火花、电花等易引起爆炸,使用时应该特别注意预防火原。对于易爆的固体,由些不能见火星,有些不能和氧化剂混合反应,有些是不能受外力重击,在使用时,要了解其性质、特点及注意事项,小心操作。

3.3.2爆炸处理:因为实验室制出的爆炸气体、以及提供固体易爆炸的药品数量有限,很少或者不会发生因爆炸而引起的楼房倒塌现象。如果实验过程中发生气体或者固体药品的爆炸事件,首先应该将受伤人员撤离现场,送往医院急救,然后组织没受伤的学生迅速离开现场,防止被炸飞的物体伤人或者气体中毒。在事态没有蔓延的情况下,立即切断电源和关闭煤气,防止其他着火、中毒等事故,可以隔离的,马上做隔离处理。

3.4中毒:

3.4.1中毒预防:实验室的药品,有些具有极强的毒性,当人体吸入时,轻的呕吐、头昏目眩,重的危机生命。使用如果不严格按照药品取用的操作规程,很容易导致中毒。在做有毒药品实验前,要戴口罩,戴手套、穿工作服.实验后要洗手。实验要在通风橱内操作完成,操作实验时不能把头伸进通风橱内。实验室有毒药品要专人负责收发,实验后的有毒残渣要妥善处理好,不准乱丢。对于实验用过的动物、食品,要清点数量,严格监督学生做深埋处理。

3.4.2中毒处理:对于吸入刺激性或有毒的气体情况较轻的,将患者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让患者大量呼吸新鲜空气排毒。为防止再度中毒,不能进行人工呼吸。对于非细菌性食物中毒,在毒物入口后,立即把手指伸入咽喉部,促使呕吐,吐出毒物。在毒物入胃时间短,毒物还没被大量吸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灌入一些催吐剂入胃,使患者呕吐全部吐出毒物。然后再送医院观察治疗。对于中毒严重的患者,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排毒、解毒等对诊治疗。

3.5.常见外伤的处理

3.5.1.酸或碱灼伤:溅在皮肤上的酸或碱,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用3%的NaHCO3溶液或肥皂水冲洗,然后再用水冲洗,最后涂上氧化锌软膏或硼酸软膏.如果是强酸强碱溅在皮肤上后,应该先擦掉强酸强碱后,再执行以上程序操作.

3.5.2切割伤:指刀刃玻璃等锐器划破皮肤所造成的外伤.为防止感染伤处不能用手抚摩、也不能用自来管里的水冲洗,应该先取出伤口中的玻璃碎片或固体物。小而浅的伤口,先用消毒的纱布或干净的毛巾布块盖在伤口上面按压、抬高止血。止血后用碘酒、酒精或1%的盐水擦拭伤口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如伤口较脏可用凉开水冲洗,再用干净的布包扎。

3.5.3.烧伤和烫伤:烧、烫伤一般可以分为三度。对于只损坏表皮,创面发红,没有起泡,但较痛的一度烧伤,先立即将受伤部位浸泡在生理盐水、冷水或煤油中20分钟以上止痛,防止肿胀、起泡。然后再在患处涂一些食用油、凡士林等,不一定包扎。对局部起泡肿痛伤及真皮的二度烧伤,不要弄破水泡,可将水泡四周皮肤用酒精消毒,然后用干净纱布包扎。如果烧伤面积较大伤及表皮、真皮以及下面的脂肪、骨肉的三度烧伤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参考献:

王希谭,周彦新以人为本抓安全,依法治校促稳定《学校安全工作指南》2005,7

王长利,马安洁王立成《实验安全手册》[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吕明来实验室化学危险品的安全知识与管理《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5)

互联网与品牌危机处理 篇12

关键词:互联网,品牌危机,危机处理

互联网无疑为当今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是基于互联网自身的特点,互联网自问世之日起就被定性为“双刃剑”。在品牌运作方面,一方面,由于网络可以进行双向互动式沟通,以及网络突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使企业与消费者沟通更便捷。将品牌运作与互联网结合,将极大地利于品牌的推广;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匿名、信息传播便利、网民数量大等特点。如果在网络上传播的是品牌的不良信息,而且企业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的话,企业品牌负面消息传播带来的影响将会被不断放大,给企业带来品牌危机。

1 当今网络环境下的品牌危机特点

在当今网络环境下,无论是品牌危机的兴起、扩散还是深化,借助网络后,导致危机影响力将更加深远。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品牌危机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突发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消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危机产生将会呈现出突发性特点,不知在哪个时间,哪个地点,哪个环节,都会有可能由于某事件而给企业带来品牌危机。与此同时,企业品牌危机的信息传播极快且覆盖面广。危机产生后,一般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直接导致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将急剧下降。

(2)蔓延性。由于企业产品和消费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消费者对企业的负面新闻关注程度较高,尤其是著名品牌的产品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当企业的产品出现一些负面消息后,在网络媒体的传播助力下会使负面的消息快速传播,导致品牌危机迅速蔓延并升级。

(3)破坏性。网络环境下发生品牌危机,无论是何种性质,发生后都会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对产品销量、利润、信誉等造成不利影响,更严重的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倒闭,甚至危及整个行业。

2 品牌危机的形成原因

2.1 从来源上划分品牌危机的成因

品牌危机的成因,一般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供应商、竞争者、企业内部、消费者、政府。

(1)供应商:若供应商的原材料质量出现问题,而作为生产企业来说没有严格的质量把关,一旦被消费者发现,则势必造成不良的产品影响,如福喜事件。

(2)竞争者:如果直接竞争对手的品牌出现危机,很可能影响到一个行业的品牌发展。如三鹿奶粉事件导致整个国内乳业的品牌信任危机。

(3)企业内部:企业内部产生危机的面比较广,比如有生产环节、营销环节、售后服务等方面。

(4)消费者:危机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揭露某种危机现象,二是消费者受网络传媒等误导,进而进一步传播虚假信息。

(5)政府:指的是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比如政府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2.2 从网络信息传播上划分品牌危机成因

而除了概括将危机来源划分为五大方面外,从网络信息传播来看,品牌危机成因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2.2.1 品牌推广失误

(1)诚信问题。企业在推广宣传品牌过程中进行虚假宣传、夸张宣传这些错误的营销方式会使消费者的忠诚度急剧下降。如佳洁士涉嫌虚假广告,牙膏美白效果是后期通过电脑修图软件过度处理生成的,并非牙膏的实际使用效果。于2015年3月被上海市工商局罚603万元。

(2)代言人行为失误问题。例如2014年柯震东、房祖名吸毒被抓。而由于柯、房两人拥有大量的商业品牌代言合同,“染毒”丑闻将为当事企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据业内人士估计,仅柯震东一人因吸毒为其代言的品牌所带来的直接、间接商业损失将高达数十亿元之多。

2.2.2 媒介的推波助澜

在没有充分、正确了解企业品牌危机的情况下,媒体如果发出不符合事实的报道会导致消费者怀疑产品、拒绝产品。例如,如果出现了某企业有关人员的不当行为或者企业漏税等报道,就会极大的影响消费者对该企业产品的信任。例如,格兰仕微波炉被媒体曝出对人体有辐射,后来被证实此报道不属实,但是一段时间内还是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情绪。

3 互联网与品牌危机应对策略

由于网络具有强大的交流与互动功能。发生品牌危机的问题将会在网络进行大量流传,导致消费者对其曝光的品牌产生质疑,从而导致企业品牌危机。企业同样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进行处理品牌危机的策略制定,具体来说,企业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危机预防;二是危机应对;三是品牌重建。

3.1 品牌危机的预防

建立品牌危机预警系统。对于危机最重要的是要预防它的发生,而不是发生后再去亡羊补牢,之前已经讲过,如今网络环境下发生的品牌危机,最后结果是:无论是何种性质的品牌危机,发生后都会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起高效的危机监测与预警机制。监测各行业、专业网站上的各种信息并对监测到的信息进行分类评估,然后及时地将对企业有利或者不利的信息进行处理。尤其是当发现不利于企业的信息时要马上采取一些相应的手段与消费者和传播者进行沟通,消除不必要的误解,维护企业的形象。

3.2 品牌危机的应对

(1)建立处理方案。危机形成后要及时适当地做出回应,借助外部有利因素积极进行危机处理。网络环境加速了危机爆发的速度,因此危机管理最重要的是争取时间,迅速做出正确反应。当网络中出现引起公众关注且不利于企业的信息时,企业应迅速找到发布该信息的源头网站与发布人,努力在第一时间内与他们进行沟通,弄清楚事情发生的始末,以便于企业针对源头进行处理,避免信息由于网络传播发生夸大甚至扭曲的状况。同时企业可以适当雇佣公关公司开展宣传活动,树立企业正面形象,降低品牌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

(2)及时披露。当遭遇品牌危机时及时披露相关信息,将正确的第一手资料告知消费者,以避免媒体针对品牌危机大事报导后滋生出的某些不实信息。如三鹿企业意图买通网上相关门户网站,屏蔽对自己不利的报道与信息。这件事情被报道后引起消费者极大的不满,使原先的品牌危机问题更加严重,最终加速了企业的灭亡。

(3)主动承担。危机形成后,如果企业有错误的话要真诚地向消费者承认错误。对已经形成的伤害不能推卸责任,给予消费者相应的赔偿。因为危机事件发生时企业就是舆论的焦点,这时大众消费者关注企业的一举一动。加果采取逃避或推脱责任的态度必然会产生不利于企业的负面影响,并造成媒体的大范围报道使负面影响扩大化。坦诚面对消费者,勇于承担责任可以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易于取得消费者的理解和支持,为安全度过危机提供了便利。

3.3 品牌形象的重建

处理品牌危机之后企业品牌形象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个时候需要对品牌形象进行重塑。可以重点通过网络这个媒介进行品牌重塑的宣传,因为网络具有很强的互动性。接触的人也很多,传播迅速,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宣传与互动的效果。首先要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告知他们危机后的新局面、新未来。从而再度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与合作,重新建立品牌的良好声誉。其次要兑现在危机中许下的承诺,彰显企业的诚实守信,以诚意换取消费者及社会公众对品牌、对企业的信任。最后要善于利用危机,转危机为契机,发掘危机中存在的机遇,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争夺失去的市场,重新树立起企业品牌的良好形象。

4 结论

在网络环境中,品牌危机传播的途径、速度、范围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必须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测,以避免品牌危机的发生。当面对网络环境下的品牌危机时,企业必须对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完善应对危机的管理系统,调整应对方法。借助网络平台树立正面积极的企业形象,取得公众的原谅和理解,处理好品牌危机。

参考文献

[1]王世博.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应对品牌危机[J].东方企业文化·商业文化,2012(9).

[2]高彩云.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品牌危机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2012(1).

上一篇:关节囊重建术下一篇:终身体育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