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教育理念

2024-08-18

终身体育教育理念(共12篇)

终身体育教育理念 篇1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初,法国人保尔·朗格朗(P.Lenqrand)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人教育会议上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成为人生存的需要和保障,从而使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建构终身学习体系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终身教育的理念和基本特征

(一)终身教育的理念

所谓终身教育,是指社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每个社会成员个性和潜能的和谐充分发挥,为各个年龄段的人设计和提供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教育总和。终身教育从纵的方面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它不会随着正规学校教育的结束而结束;从横的方面讲它也不仅仅限于成人教育,而是既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所有教育阶段的统一体。

1965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尔·朗格朗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设想,并赋予了明确的现代内涵,这标志着系统的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揭示了人类正在走向学习化社会,每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学习去适应社会变革。1996年出版的《学习:内在的财富》认为:终身教育是一种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方面的连续性教育,具有整体育人的功能,它的基本任务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二)终身教育的基本特征

从终身教育的含义中,可析离出以下基本特征。

1. 时间上的连续性。

终身教育是贯穿于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一直到老人的连续不断的人的一生的随时随地为每一个需要学习的人提供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

2. 空间上的整体性。

终身教育观坚信教育是一个包括学校、家庭、社区所有场所和正规、非正规等形成的各个阶段,各个场所以及各种形式的教育,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所以普通和职业教育,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学校与校外教育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3. 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终身教育观主张教育应坚持教育机会均等,要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

4. 教育目标的个别性。

终身教育以人和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了以全面发展为核心,承认人的个性因素,遵循人的个性发展规律。

5. 教育内容及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终身教育观倡导采取有利于学习的各种组织形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建立富有弹性的学习制度。在学习的内容方式、进度、时间与地点等方面都由学生本人自行计划,自主选择,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共性和个性

探讨终身教育,必然会涉及到“终身学习”。终生学习与终身教育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和周期性:终身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为终身学习提供支持系统;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延续,但二者存在差异。

(一)二者的本质和最终目的的一致性

终身学习思想是对终身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和推进,终身学习是伴随终身教育的发展而提出的,因而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相同之处在于:第一,最终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完善社会文明的进步。第二,内容一致。在内容选择上施教者的社会与学习者的个人都是一致的,都要求既要扩充和培养个体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也要发展个体的个性及其人格的完善。所以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在目标、内容上的一致性决定了两个概念虽在叙述上有所不同,但其内涵及基本特征是相通的。

(二)二者侧重的主体各不相同

终身学习突出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个体内部的变化。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一生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接受所需要的任何一种教育,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实现自我完善。其区别在于:第一,实施的主体不同。终身教育的实施主体是社会,是政府,要求社会努力创造条件,随时随地为每个需要学习的社会成员提供持续不断的学习机会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学习内容。终身学习的实施主体是人,是体现社会和个人的双重意志,是社会意志和个人意志的统一。第二,促进形式有所不同。终身教育的促进形式主要表现在对教育资源的组织、开发和有效提供方面;终身学习则是通过对学习资源有选择、有效的吸收转化,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益。第三,内涵不同。终身学习一般指个体为了承担社会责任和自身生存发展,而进行的贯穿生命始终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学习活动。

三、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

(一)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条件

1. 观念的更新。

当前,终身学习的观念虽为全社会所接受,但要把观念转化为自觉行动却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应当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来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地开展舆论宣传活动,使更多的人建立新的学习时空观。通过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把学习推广到人的一生即人的生命发展全过程。

2. 政治经济的保障。

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稳定与否,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与稳定,更是保证全民终身学习的主体物质保障。终身学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它不是一种类型的学习,而是人生学习全过程的总称。它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社会经济力量来保障和实施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3. 法律制度的支持。

完善法制建设,是建立和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推进终身学习发展的根本保证。国家必须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来制定关于终身学习的学习目标,干预管理终身学习,引导终身学习行动,明确终身学习系统的发展方向、具体目标、实施策略和战略步骤,用法律确定终身学习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推动终身学习体系的形成。

4. 人文环境的营造。

为使终身学习体系能够有效推进,营造一种人人爱学习且处处能学习的良好社会人文气氛是非常重要的。

5. 建立适应终身学习的评价机制。

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沟通衔接,其中很关键的一环是应用一种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具体包括考试评价制度、用人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等。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要淡化乃至取消岗位要求与文凭挂钩的用人体制。

(二)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所谓“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1. 学习结构的调整。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一个基本内涵,是超越传统的学校学习,发展多种形式的学习,重组学习资源,重构教育体制,使全社会的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学历学习与非学历学习,学校实体学习与网上虚拟学习相整合,合理分布,明确分工,各种形式的学习之间要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纵横交叉,并能自由转换,从而形成家庭网络化、社区中心化、学校联动化和社会学习化的格局。侧重形式多样化——即学校要全方位立体化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力发展社会学习等方面。

2. 以成人学习为主体,成人学习在终身学习体系中具有主力军的地位,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应当以成人学习为主体。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习主体而言,成人学习的主体构成了终身学习的主体。第二,从本质上讲,终身学习是人的一生所学习的总和。第三,成人学习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而这些基本特征与终身学习的理念有着天然的吻合性。

3. 形成社区学习网络。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已不完全是一个地域概念,它是架在不同经济收入,不同政治地位和不同教育水平的全体成员之间的一座桥梁,从而使各种文化素质的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成为一种可能。以社区为依托来发展学习,使得学校、家庭、社会趋于一体,已经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重要途径。

4. 远程学习。

远程学习是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依托,其根本任务就在于促进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以电大和网络学习为例。电大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专业设置灵活,集中了大量现代化的学习设施,能够有效地发挥多媒体学习手段的优势,使大量学习者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得以学习,为学习向终身化、大众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条件。网络学习是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最佳载体。网络丰富的资源,能够充分满足人们求知的欲望,同时利于学习的均衡发展;网络学习突破了年龄限制,突破了地域性,在人的一生学习中发挥出巨大的优势,是终身学习的最佳载体。

参考文献

[1]王宝萍,皱海.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实施主体[J].中国成人教育,2001,(12).

[2]刘晓燕.论终身教育的特征及其意义[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1,(3).

[3]王兆生.当代终身教育和学习思潮与新教育理念的确定[J].中国成人教育,2001,(6).

[4]李兴洲.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探索[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1).

[5]徐荣远.论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J].成人教育,2001,(8—9).

[6]李洪军.终身学习的价值分析与体系建设新探[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7]吴遵明.现代中国终身教育论——中国终身教育思想及其政策的形成和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65.

终身体育教育理念 篇2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具有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大功能,是各行各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最佳选择,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施终身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同时,高职教育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当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主体,对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通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在强化职后教育、推进中高职衔接、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需要承担更多的职责。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努力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

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由于办学的客观条件所限和主观认识偏差,近年来,高职院校主要还是着重于在校学生的培养,即技能人才的职前培养。许多高职院校对社会各类人员的职后培养培训还不是很重视,没有把职后的培养培训当作学校应该承担的职责。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且将越来越有赖于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强大支撑。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做好外部对接和内部衔接,发挥高职教育的整体功能,拓展社会教育的渠道,增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力,主动承担起社会各类人员的职后培养培训工作,实现技能人才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这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

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学生岗位技能得到扎实训练,毕业生就业率明显高于普通本科院校,并且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与高就业率形成较大反差的现实情况,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不高,专业对口率、专业相关度、就业起薪、转岗率等指标都不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对培养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过于急功近利、追求高就业率以及片面强调技能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弱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了“职业”属性,但忽视了“高等”属性。高职院校不仅要强化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同时也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一方面,要注重就业导向与职业生涯发展导向相结合,在培养目标上更加强调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与迁移能力,满足个体发展的多元需求。另一方面,要完善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人”的教育的价值内涵,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职业品格的培养,努力形成技能和素养一体化培养的格局。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高职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逐步摆脱“本科压缩饼干”的模式局限,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的办学特色更加突出,并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积累了经验。但是,由于发展时间比较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等原因,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有必要在现有发展基础上,深入学习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针对本国、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情况,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如在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趋势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专业体系,使高

职专业更加贴近产业、贴近市场;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构建多元合作平台,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来构建与时俱进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或特色专业,提高专业办学层次和质量;确立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课程开发导向,让学生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等。

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并结合实际,创新性地提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订单式”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终身教育理念下,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显然还难以满足个体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学习需求,也不能完全适用于企业员工或社会人员的学习。高职院校有必要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职后发展特点和需求结合到人才培养过程,加强专业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改革传统的学业评价方法,创新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第三方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使考核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社会上不同人群、不同阶段的学习状况,实施学历提升、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不同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促进学员按照自己的兴趣志向和社会需要,朝着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浅析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育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终身教育 教育理念

引言

高职教育即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于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的将高职教育确定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在于为国家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高职教育在近几年虽然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客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高职教育的教学制度、理念及设施等都还亟待发展。尤其是高职教育理念,在高职教育事业发展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对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高职教育的教学及管理理念,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及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终身教育理念

1.1 终身教育理念概念

“终身教育”理念源自于法国著名的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在“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推展委员会”上提出并获通过的“终身教育”议案。其基本思想是指人的一生所接受到得教育总和,在纵向上应该包括个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所接受到得各类教育总和,横向上是指教育的总和应该包含学校、职场以及家庭等生活的各个领域。

终身教育具有整体性、持续性、开放性以及全面性的特征。其中,整体性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多种形式的教育予以配合,将生活中各个具有教育功能的层面加以整合,构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公民在各个不同阶段接受教育请求提供服务;持续性,指教育应该是对公民生命的全过程进行教育,而不仅仅知识针对于某一个时期或者是某一个具体的阶段;开放性,指教育的方式应该进行一定的改革,主要表现为突破传统的教学限制,任何人需要接受教育时都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教育;全面性,指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受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提高人的技术能力,又要提高人的人文素养,教育的领域也不能存在偏颇,注重全面发展,保证人能接受到全面教育。

1.2 终身教育理念给高职教育带来的影响

终身教育理念的出现,在给我国高职教育理念及体系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方向指明了路线和发展的方向。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联系比较直接、密切,在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渐呈现出多变的特性。因此,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应兼顾现实的需求和人的长远发展,在近教育改革中要将终身教育理念渗透到高职教育的总体构架之中,给高职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生机。

2 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急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伴随着这个过程的进行,大量的高科技设备被引入,国家迫切的需求大量的高新技术人才的参与,特别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且掌握高新技术基本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却面临着高技术或高技能性工作没有人胜任的现象。造成这样一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教育没有根据需求来确定培养的方式,没有做到“适销对路”的教育方式。

2.1 办学缺少特色

从当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来看,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于自身的定位都存在着不够准确的现象。将高职院校办成本科学校的“压缩饼干”,或者是将其办成了中专的“发面馒头”,定位的不准确直接导致自身特色不能够形成。基于上述现象,高职应何去何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2.2 高职地位没有被认可

在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下,高职在招生的录取批次中自然就导致了“低分学生进高职”的状况直接导致社会舆论将高职教育作为次等教育。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落榜生”有学可上,可以缓解就业压力,确保社会的稳定,兼顾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就业者。加之传统的诸如“读书做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在人们心中已经形成。高职教育被认为是次等教育的现象难以短时间内被改变。

2.3 培养知识结构失衡

高职教育定位的不明确直接造成高职教育培养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培养过程中不是过于注重基础理论知识而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就是将高职教育理解为狭义的岗位培訓,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足。这种现象直接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失衡,掌握的知识过于偏颇,不利于学生的终身教育以及终身发展。

2.4 缺乏职业生涯教育

缺乏职业生涯教育,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更加谈不上职业规划。学生毕业后不能够形成完备的职业选择能力以及职业适应能力,在职业生涯中难以获得发展,一旦遭遇挫折往往感到困惑、无所适从。

3 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育改革

3.1 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

3.1.1 性质定位

应当将高职教育定位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双重特性,是属于高等教育中的另外一个类型,而不是另外一个层次。

3.1.2 层次定位

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高职教育虽定位于专科层次,但不能将高职教育永远定格于专科层次。从终身教育的理念来看,应将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将之有效的渗入高等教育体系中。因此,高职教育有必要对自身的层次结构进行完善和定位,形成由专科、本科、硕士及至更高学历发展相衔接的教育体系。

3.1.3 办学定位

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在办学中坚决坚持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的思想,同时将就业作为导向,以综合素质作为办学的基础,实施面向市场的开放办学,走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

3.2 改革教学模式

倡导主导型教学,将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且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高技术人才作为教学的终极目的。在改革中要将教师主导型教学改革成为学生主导型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现场教学、仿真教学、操作训练以及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问题的能力。

高职教育体系应该以实现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作为基本目的,为保证经济发展、社会和人的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清林. 基于终身教育的高职教育改革探析[J]. 民族教育研究. 2009,20(6).

终身体育教育理念 篇4

关键词:终身体育,高中体育,有效结合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越来越多的劳动被机械取代, 人们开始有更多的时间休息、放松自己。然而更加安逸的生活状态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1], 缺乏运动的人们变得越来越虚弱, 亚健康的身体状态在城市的人群之间蔓延, 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1高中体育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体育教育一直都相对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在应试教育的限制下, 体育总是不被学校和家长所重视, 由此造成我国中学的体育教育存在课时不足以及没有针对性等问题。目前的普遍情况是, 在高中每周的40个课时中, 体育课只有2~3个课时, 而且为了保证主要课程的学习效率, 体育课大多被安排在下午这种精神状态差的时间段[2]。即便如此, 为了更好地巩固所谓“主课”的学习成果, “主课”老师似乎都习惯了让成山的作业或考卷填充本来就很少的体育课, 结果就像现在这样, 体育课成了各科老师激烈争夺的“练习课”。

2如何将终身体育理念植根于高中体育教育之中

2.1安排更多课时

很显然, 如果无法保证每天都能得到有效的体育锻炼, 那么体育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就不会有实质性的提升。体育不是文化知识, 学会了就能记住, 缺乏锻炼的运动员身材会变得越来越臃肿, 肌肉会退化萎缩。强健的身体需要长久而持续不断地锻炼才能保持, 一旦身体进入放松状态, 之前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以目前的高中课程安排来看, 学生的锻炼、运动时间根本得不到保证。为满足强身健体的基本要求, 每天都应至少安排一节体育课, 且其他课目老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体育课。除了保证锻炼时间, 增加课时还有一个好处便是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和体育精神的认知。现有的体育课时太短, 学生的运动时间都得不到满足, 对体育的理解更无从谈起, 要知道, 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陷入了一个误区, 他们觉得体育课就可以自由散漫。由于体育课课时稀少, 体育老师几乎没有时间给学生们系统地讲解体育的意义, 所以每次的体育课都可以看到, 学生们分成几拨人, 有的在运动, 有的在散步, 有的去买零食饮料了, 有的干脆在教室里坐着不出来, 这样的体育课和下课又有什么区别呢?

适当减少一些文化课的课时, 增加体育课的课时,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会有非常明显的提升。体育教育不是为了增加一门高考科目, 体育是伴随人一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使增加至每天一节体育课也仍然无法满足身体所需要的锻炼量, 课下的运动与锻炼同样很重要。

2.2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体质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有太多太多的种类, 仅奥林匹克竞赛就包含了300多个体育项目, 如果每一个体育项目都在课上教授, 不仅浪费时间, 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针对不同爱好的人制定对应的教育策略既节省了教育资源, 又能保证学生高效快速地掌握, 例如喜欢田径类的学生就主要教他们长短跑、跳高跳远等; 喜欢球类运动的学生就主要教他们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喜欢水上项目的学生就主要教他们游泳、跳水等。根据学生们的兴趣, 把他们分组, 这样一来, 学生更愿意主动、认真地学习体育课程, 老师教得也更有效率。

根本来讲, 终身体育是一种意识和精神的理念, 它建立在学生的意识层面, 合理地引导而不是生硬灌输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情况下, 学生的兴趣是一个方面, 但是该学生到底是否适合此类运动, 还要结合他的身体状况来看, 比如一个身高不够、弹跳能力又很差的学生就不适合打篮球。选择正确的体育项目才能受用终身, 强行进行自己身体不擅长的体育类型, 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始终要记住, 高中体育教育的核心[3], 不是把每一个学生都送上运动场参加竞技体育比赛, 而是要为学生培养一个终身都在做体育运动的好习惯, 过早地透支身体的能量并不利于运动习惯的培养, 还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只有适宜的体育运动, 才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

2.3提高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体育运动是一辈子的事情, 决不能半途而废, 经常中断锻炼亦不可取。很多人有一个观念性的错误, 就是一时兴起打打球、跑跑步, 但是很难坚持, 一旦过足了瘾马上就失去了兴趣, 到了第二天就迅速把运动抛之脑后。这样的情况很普遍, 主要原因还是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只有当感觉自己体质下降时才想起来要锻炼了。 高中是人的身体发育比较迅猛的阶段, 在人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体育老师的职责就是体育教育, 所以体育老师以身作则, 用大量的运动和锻炼充实自己的闲暇时间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不间断地锻炼身体,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地进行体育运动。想要提高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没有比体育老师身先士卒更有效的方法了。

其次, 很多人对某项体育运动的热爱源于相关的体育赛事。生活中有大量的人, 他们本身并不会去亲身参与某项体育运动, 但却是那项体育运动的狂热追求者, 他们会挤出任何一点时间收看每一场体育比赛, 自己的情绪也会随着比赛的激烈程度起伏, 他们会呐喊助威, 或是捶胸顿足, 他们会把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融合到赛场的环境当中, 感觉自己身临其境。体育赛事体现着荣誉, 而争夺荣誉是人类的本能, 大家都希望自己参与的或自己支持的队伍能够取得胜利。因此, 经常举办各类中学体育赛事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对体育重视程度的一种方法[4], 更多的比赛意味着更多的参赛队伍, 更多的参赛队伍会吸引更多的人报名, 加入参赛队伍的成员为了胜利定会拼尽全力坚持训练。这样一来, 不用老师引导, 对比赛结果的重视带动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大家都更加卖力地锻炼身体, 最终争取了荣耀, 强健了体魄, 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对体育的重视。

3结语

总的来说, 在高中教育中渗透终身教育的理念对中学生的高中时代甚至是整个人生都具有重要意义。高中是人生的关键点, 这个时候巨大的压力和繁重的课业负担极易压垮脆弱的中学生们, 体育则是帮助他们化解压力、渡过难关的最好方式。希望不久的将来, 各中学能够增加更多的体育课课时, 以学生的兴趣并结合其身体条件合理设置不同体育课程, 不断提高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让终身体育的理念深深地扎根于高中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雷辉, 劳天溢, 刘真, 等.体育数据可视化综述[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5, 27 (9) :1605-1616.

[2]陈海鸥.终身体育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目标动机特征研究——以广东省部分高校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 35 (4) :91-94.

终身体育教育理念 篇5

终身教育理论为我国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目前,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作为该体系核心支柱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其所应承担的角色还有一定距离,而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以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为支点和抓手,以毕业生就业后“回炉充电”和用人单位、校友企业员工培训为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点,填补毕业生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与公共就业服务、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缺失,是对终身教育理念的具体贯彻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一种有益探索。

一、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内涵

1.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的基本内涵。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是指以构建学生、用人单位、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为依托,在院校管理中引入客户导向的理念,将用人单位和已毕业学生定义为高职院校就业客户群,按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贡献进行分类管理和服务,同时,对已毕业的学生提供就业支援、继续教育、技能培训、校友联络等就业“后服务”项目,即全程化、可持续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2.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的运行体系。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以终身教育理念为依据,以就业后教育服务为工作定位,采用客户关系管理的营销策略,工作内容集教育服务、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职业指导、服务研发、校友联络为一体,以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与校友联络为重点,以毕业生就业综合服务机构为工作载体,形成就业指导与服务、“后服务”相通一体,教育工作与市场经营并存,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机构、毕业生“回炉充电”、用人单位管理与服务、校友会管理、评价体系五项机制相联结的模式结构,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人才招聘和培养、校友联络充分融入社会就业工作格局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

3.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的意义。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主要具有四方面的意义:第一,对毕业生来讲,“后服务”模式能给予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以强大的支撑,也给予用人单位以信誉保证,一定程度上促进毕业生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取。第二,对用人单位来说,招聘一名具有就业后服务保障的毕业生,不仅员工的技术技能提升有了基本保障,同时,也拥有了毕业生所在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资源,实现了毕业生就业质量与企业人才质量“双提升”。而且,就业“后服务”模式也为校企产学研合作开启了更广泛的资源平台。第三,对高职院校来讲,就业“后服务”模式有助于倒逼教育教学改革,毕业生回校继续学习、培训,有利于学校依据毕业生的学习需求,反思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第四,对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而言,就业“后服务”模式通过完善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服务社会的途径,拓展教育形式和教学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融入到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中,突出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沟通,强化了高职院校以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责任和功能,从而促进了终身教育覆盖全社会、面向人人的网络体系建设。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职场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人力资源配置通过不断地交换和流动得到更加有效的优化,人的―生“一次就业”被“多次就业”所代替。但是毕业生在职场上的事业发展状况,多样化的再教育需求以及多样化职业能力提升需求得不到满足,较少有人关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差距的矛盾,后教育培训服务平台的缺失等问题已经影响毕业生在职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特别是终身学习能力已成为其在职场激烈竞争中取胜并保持优势的关键。

1.毕业生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期望之间存在差距。毕业生固然有在校养成的基本职业能力和素养,但往往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岗位匹配性和社会经验,这不仅会影响到用人单位的选择,甚至还会影响到他们在入职后的发展提升,主要表现如下:①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导致专业技能和能力不足。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不强,工作责任感与合作意识相对较差,对岗位角色、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处理等还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③毕业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在工作中不能怡当地处理与同事、领导、客户之间的关系,常常忽略基本的日常规范和办公礼仪。④毕业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做错事经不起领导的责问,工作中缺乏恒心与毅力。诸如此类的问题无疑成为大学生个人发展和适应职场的较大隐患,不利于其成长。

2.高职院校就业市场开发与就业后服务均存在不足。高职院校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不仅要为学生在校期间创造更多的发展平台,也要为学生毕业后提供继续跟踪的就业后教育服务。因为毕业生离校进入职场,要有一个适应期和社会化成长过程,这一阶段是否顺利度过,将对其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存在空白:首先,高职院校与毕业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桥梁。目前,学校与毕业生间的联络沟通大多处于自发、无序、低效、不规范的状态。其次,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调研形同虚设。很多高职院校过分追求高签约率而对调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调研形同虚设,调研报告缺乏科学性、真实性和客观性,不能真实反映学校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许多高职院校没有把对毕业生就业后的相关指导当作学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普遍认为学生离校即为就业服务的终结,没有形成就业指导与继续教育相贯通的工作理念与机制。

3.用人单位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缺乏有效机制。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至,每年4000余位企业家的跟踪调查显示,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2%左右。目前由于员工培训的成本投入大、部分企业的人才稳定性差等原因,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投入较少且重视不足,现有的职工教育培训普遍存在目的功利化、培训内容抽象化、培训形式刻板化等问题,企业没有形成固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突出表现在:首先,职前培训时间集中压缩,培训内容针对性差,流于形式。其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后续培养重视不够,对员工使用多、培养少,在实际工作管理过程中缺乏合理有效的培养提升与支持保障。最后,用人单位没有形成与学校合作的员工培养机制,岗前培训、职场适应、自我规划等环节都缺乏投入,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更是很少涉及,这既不利于毕业生较快地适应岗位,也不利于培养企业员工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三、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运行体系

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的构建与运行既需要结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又要立足高职院校发展,整合政府、学校、用人单位、校友群体等社会多方资源,强化学校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等多种教育主体间的横向沟通,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寻求作用发挥的长效保障机制。

1.改善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发展的外部环境。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是实现教育投入与就业劳动转换、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对接的基础桥梁,在创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背景下,政府应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的构建与运行优化环境、理顺体制,通过制度设计,促进学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与社会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及终身教育体系的融通,以就业后教育服务促进就业,以终身教育促进职业发展,推动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经营、社会广泛参与,由就业“后服务”串起的就业与终身教育沟通衔接的“立交桥”。为此,首先,要通过教育综合改革打破相关体制机制的束缚。一方面放宽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通过政策推动确立高职院校现代产权制度和教育经营体制,引导重点发展面向校友、用人单位等教育活动相关利益主体的“就业后”延伸性教育服务产业,打通就业“后服务”与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的对接渠道;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逐步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增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的针对性。第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将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与服务充分融入国家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中,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承担就业政策咨询、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职业指导和就业援助等公共就业服务职能,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为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员工、校友和社会继续教育者提供公益性服务并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同时可将部分公共就业服务任务外包给高职院校开设的经营机构;细化相关机制以加强高职院校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沟通衔接;通过政策宣传和税收优惠等管理手段,落实和促进高职院校在继续教育、就业咨询、职业培训等领域实现市场化运作。第三,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制定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学分转化实施细则,加快构建培养形式多样化、面向人人的专科与应用型本科之间的学历衔接渠道,激励企业重视参与和加大投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学校探索继续教育服务多兀投资模式。

2.完善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与社会就业工作格局相衔接的重点环节。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对常规的高校就业工作具有延伸性、拓展性、保障性功能,也是高职院校服务“校企合作”企业的最有价值的手段之一。就业“后服务”模式能够全过程、不间断地为学生提供毕业后与职场之间不同程度的衔接,通过职场适应、就业支援和就业见习、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为用人企业提供就业后跟踪服务和职工教育培训,为校友会建立一个动态全面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机制,从而不断开拓学校的就业市场。为此,首先,要加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衔接,内容主要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市场信息和需求,加强与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的沟通合作,形成固定的信息交流网络与联动机制。第二,加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与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衔接。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除了具有市场经营的性质,核心任务还是服务大学生就业这一民生问题,要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专项就业帮扶,提供就业支援,除了就业指导、政策宣传,还应为就业困难毕业生联系见习机会并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帮助其找到工作。第三,加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衔接。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职业资格认证部门和培训机构的沟通合作,共同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加大对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关注,以详尽的毕业生就业后跟踪反馈,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3.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管理集成模式。首先,要完善高职院校就业后指导、服务与培训的管理机制。畅通学校就业工作网络和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就业工作部门与成人教育学院合作衔接的工作机制,共同开展就业“后服务”工作;实行就业导师对接制,按专职和兼职人员将就业创业与继续教育培训“一站式”推出;通过就业“后服务”拓展校友工作领域、增强校友工作的系统性,使就业、就业“后服务”与校友会的工作联动推进。第二,整合服务项目形成标准化,坚持就业工作的连贯性和就业支援的公益性,同时实行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市场化经营。职业培训在就业“后服务”中是具有民生与市场双重效应的重点服务项目,应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培训项目品牌,在课程内容上要加大实践成分,以资格证书培训为基础、以实践能力考核为导向,转变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同质化的发展误区,在定位上要强化以校企对接的办学理念来与社会一般盈利性培训机构相区分。第三,构建就业“后服务”评价体系。以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的构建为契机,实现就业评价和教育教学反馈一体化,就业工作评价与就业“后服务”评价全程化,学历教育评价与非学历教育评价并重。评价方式可包括第三方提供的就业质量报告、客户满意度评价、网络信息互动平台、定期拜访制等,注重将社会、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就业“后服务”的满意程度作为评定就业“后服务”的主要依据。

终身体育教育理念 篇6

[关键词]终身教育 高等教育 改革 关联

[作者简介]黄珊(1976- ),女,华东交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南昌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实用语言学和中国近现代文学。(上海 330013)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74-02

1923年,英国成人教育学者耶克斯里出版了《终身教育》一书,成为最早提出“终身教育”名词的学者。1968年,罗伯特·M·哈钦斯出版了《学习社会》一书,他的基本理念是:要使个人继续成为有人格的人,必须不断地学习。随着这些理念的推广,各国对终身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大。作为高等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应该认识到高等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关联及如何通过贯彻终身教育理念而发展高等教育的策略。

一、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过程

终身教育其实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经主张“有教无类”并身体力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以不同的主张表达了终身教育的概念,例如亚里士多德就主张“最好使全部的公民都受到同样的教育”。

1965年,法国教育思想家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会议上向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提供了一份关于终身教育构思的提案,要求建立一个新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应当使教育从纵的方面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横的方面联结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使今后的教育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随时都能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

1972年由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更加明确地指出“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教育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而是要面向整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年龄”,而是向着“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①

纵观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自发形成的社会思想产物,而是被世界各政府作为一个政策目标而加以肯定和实施的教育方针,是一个强调贯穿各教育领域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回顾

在中国的历史上,直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才产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国立综合大学——东南大学。之后虽然在30年代曾经出现了教育的繁荣,但随着环境的变迁,大学教育的质量良莠不齐,而国立和私立大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悬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摒弃欧美大学模式而采用苏联模式让中国的大学遭到灾难性的打击,随后的30年里,由于政策的误导,中国的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创伤,教学非正常化,而科研的冲击就更大;同时由于封闭的集权无法容忍自由的学术研究,大学的精神和存在的意义已经丧失。

直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恢复发展的机遇,并且开始重新回归欧美的大学模式,但是由于政府盲目扩张高校规模和不断渗透的政治干预,大学的整体质量在不断下降。在新世纪前后,国家开始重点建设“211工程”和“985工程”,但是由于整个教育体制缺少良好透明的评估标准和公平的自由竞争体制,政府对于大学的发展思路亦不完整和完善,同时大学的风气没有得到一贯良好的培养,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和欧美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教学科研的质量还有待全面提高。

1995年《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要“推行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最终确定了终身教育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另外,第四十条提到“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

2003年,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坚持教育创新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讲话,提到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在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达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发展的投入和面临的需求达不到平衡;师资问题还有待解决;教育质量还存在问题;教育体制的发展有滞后现象;私人办学的体制尚欠完善以及学生的就业形势等等问题。

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吴启迪提出在总体上要坚持“巩固、提高、深化、发展”的工作思路,有四个方面的工作要抓好:进一步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办学和布局结构,促进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深化各项改革,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②

三、终身教育理念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美国的教育改革取向是朝教育国家化、共性化及科技化发展;日本是以终身教育的构想来设计、改革并实施整个日本的各级各类教育,形成学习化社会特征和公民在学习上的主体性特征;俄罗斯是积极实行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英国是置科学教育和科技开发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法国是把教育与经济的联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综观我们现在的形势,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在世界范围内从教育思潮转化为政府行为,我国已经是落后了几十年,但是我们要有强烈的追赶意识,以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最终实现全民的终身教育化、终身学习化,逐步达到全民“学习型社会”的理想目标。③对于中国这个教育大国而言,如何成为教育强国是我们在新世纪的重要研究课题。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向信同志在2004年关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中谈到,我们要力争做到“六化”,即普及化、国际化、品牌化、终身化、多元化和综合化。④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除了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外,还提出了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这实际就提出了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及终身教育的联合理念,也就指明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

四、终身教育理念影响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策略

在现阶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日益需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变迁以及对精神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大众提出的更高要求,使得我们在面对终身教育思潮时要全面发展。我们必须鼓励全民开展终身学习,同时也要认识到,我们国家正在努力构建一个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体制,因为只有全面公平地发展高等教育并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我们才能够让全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要专业化、职业化。当前有些思想认为高等教育应该专门化,但它们其实是一种缺少人文科学精神的暂时利益行为,因为对于受教育者而言,职业的追求是完善人生的关键,但是我们不能等他们进入社会之后再去明确职业的发展方向,那么这样的任务就交给了高等教育机构,让受教育者在学习期间学会规划人生的航向。⑤

2.高等教育要社会化、经济化。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就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现在是进入普及化,因此就出现了社会民众的高素质现象。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规模的发展并不能作为水平发展的衡量标准,更不能认为从此就进入了高素质的社会发展阶段。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大学往往是私立大学,并不是仅仅因为他们有经济实力,而是在经济实力的支撑下,他们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以及教育体制更具有多变性和灵活度。⑥我们要高等教育经济化,并不是要高校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是在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上要追求效益。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市场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把教育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把教育办成产业,教育机构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从而实现教育的价值。⑦

3.高等教育要制度化、规模化。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速度发展过快,造成了我国高等学校的布点多、规模小的状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从高等教育的管理方面看,由于学校数量多、规模小,容易造成管理机构的重复设置,行政效率低、开支大,不利于高等教育总体质量的提高。从学校内部办学效率的角度来看,由于学校数量多,规模小,容易造成专业的重复设置,而专业的规模又相对较小,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在学习化程度加强的社会当中,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达到“双赢”的效果。

4.高等教育要全球化、技术化。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则高等教育要面向国际化、全球化,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我们高等教育培育出来的人才要能够代表我们的发展水平和其他国家进行竞争,成为全球人才。我们也要清楚地意识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化,计算机技能的全民化,高等教育的远程教育在新的世纪是必然的一个发展途径,我们需要在建设真实校园的同时提倡虚拟大学的建立,达到资源的共享,尤其是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正如格罗斯利所说的:“如果不考虑全球化过程,要想理解教育,那将越来越困难。”⑧

综上所述,要最终建立一个完善的终身教育体制是漫长的过程,只有先去培养终身学习的思想,制定终身教育的政策,我们才能通过高等教育的改革去发展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在21世纪的发展当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会得到新的不断的冲击,尤其是在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都在发生变革的过程中,教育理念和目标将不断地更新并面临重大的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终身教育的理念是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所应当追求的目标,是当今世界最有生命力的一种教育思想,但是它的实现不是简单的政府政策的推行,而是要以一系列社会的、教育的物质设施等客观条件的具备和国家政策决策人、教育工作者与广大民众的教育观念等主观因素的成熟为依托和基础的。⑨这样,我们才能最终真正地建立起一个学习型的和谐社会,并将最终有《终身教育法》的立项,使教育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68.

②吴启迪.坚持教育创新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3(10):3.

③王义高.当今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71-277.

④⑤刘向信.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六个趋势[J].工会论坛,2004(1):1.

⑥⑧Anthony.R.Welch.Globalization,Postmodernity and the State.Comparative Eduation Facing the Third Millennium[J].Comparative Education,Vol.37,No.4,2001:475.

⑦傅奇丹.中国“教育产业化”论争综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6(3):11.

终身体育教育理念 篇7

1 终身体育理念

所谓的终身体育指的是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不间断的接受体育活动的教育和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终身体育不仅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生学校体育,还包括了各类青壮年体育、成年人体育、老年人体育等等各种结构体系。学校体育教育仅仅是终身体育的一部分,从人生来开始就在不断的进行体育活动的锻炼,而终身体育则让人的锻炼有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将体育变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人已经将终身体育作为了锻炼的指导思想,并不断的参与到不同时期的体育活动与时间的过程中去。高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现状来看,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教师的教学思想仍然存在着落后的现象,因此,运用终身体育理念来指导高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学校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在终身体育理念的影响下推动体育教学改革。

2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现状

2.1 大学体育教育得不到重视

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都安排在大一和大二阶段,而课程时间也通常只占据了每周的两个学时,作为大学选修课程的体育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在学分考核方面经常出现低分现象。大学课程任务大多集中大一和大二学习,学生任务紧迫,对于体育课程来说,这项长期性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学生也得不到应有的体育锻炼。

2.2 学生缺乏必要的锻炼时间

青少年在进入大学生活后,很少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除了体育特长生和体育爱好者之外,校园几乎看不到锻炼的学生,而能够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在升入大四学期后,有的学生沉迷于游戏之中不能自拔,有的学生则在准备实习工作,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加上学习任务繁重,体育课程课时所占比例又少,导致学生对于锻炼毫无兴趣,体能方面也在不断下降,严重的甚至影响到基本学习生活。

2.3 传统体育思想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健康并不单单指的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更多的是要在生理和心理上达到要求才算的上是真正的健康。大学体育教学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教学注重学生外在的身体素质锻炼,而无形教学则着重教导学生减少生活压力和消除人格障碍,以此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但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只侧重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导致学生得不到全面的体育锻炼,素质发展不健全。

3 基于终身体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3.1 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要做好高校体育改革教学,首先高校就要树立起终身体育观念,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长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信念,让学生不仅在学校的生活中能够进行体育锻炼,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够自主的利用体育锻炼来增强个人体质,发展体能,把体育锻炼变为使自己终生受益的一项能力。高校应当将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贯穿体育教学活动当中,以终身体育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将体育当成一种日常行为进行锻炼。

3.2 坚持身心统一锻炼原则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获得身体上的健康,通过体育运动来强化自身体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更多的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将生理与心理相结合进行教育,在理论教育中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的体育常识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控制意识。在体育实践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体育技巧的培养,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锻炼,既要保证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同时心理素质也能够健康发展,让学生在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3.3 引导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直接决定了课程质量的好坏,因此,体育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基础之上,激发学生锻炼兴趣并进行教学。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来达到教学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活动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目标,教师要学会与学生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体育活动形式的建议,以此来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除此之外,教师也要适当的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对其进行硬性灌输知识,如组织体育活动和竞赛等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对学生行为表现进行肯定和赞扬,增强师生友谊之外还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人。

3.4 提高教师体育教学水平

要想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除了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教师也要重视自身体育素质的提高,努力提高自身体育知识水平,在贯彻终身体育理念的同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以进步的思想看待体育教学。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具备优秀的教学素质和丰富的教学知识,因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深浅,特别是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知识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师应当随着教学的改革来调整自身教学结构,如进行相关专业的进修、展开教学研讨会等等,对体育教学进行积极的教研;同时加强自身教学责任感和荣誉感,树立教书育人的职业精神,为更好的开展体育教学改革而不断努力。

3.5 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

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教师要注重知识点讲解的重要性,对于一些简单易懂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适当的采用自主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自学。现代大学生接触知识面积广泛,接受能力普遍较强,教师只需要从旁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相关教材和资料进行自我学习即可,这样不仅能够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更多的还可以锻炼学生自主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独立性。而对于一些体育重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外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或者集中进行讲解,既能够节约教师授课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分清教学主次,把重心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后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3.6 定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教学不仅仅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知识,教师更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体育活动项目的举办,如每个学期定期举办校运动会,让群体体育活动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或者举办和体育知识相关的竞赛、演讲等等,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等等,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达到体育教学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娱乐需求。并且在一些需要通过合作来赢得比赛的体育活动中还有利于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的激发,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群体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引导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并能够自主进行锻炼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够自觉的进行体育活动。

4 结语

终身体育教育理念 篇8

一、终身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最早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的会议上,由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系及研究方法”[3]。时至今日,经过半个世纪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虽然人们对“终身教育”的概念仍未形成定论,但也已普遍达成共识,即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从中可分析出,在时间上,终身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将人的一生机械地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的界限,提倡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要不断地接受不同形式与内容的教育,从而实现人的终身持续发展;在空间上,终身教育倡导将个人与社会相联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协调,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配合,从而充分整合各种资源,为人的持续全面发展谋福利。

二、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终身教育理念是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知识持续更新,挑战时时存在的时代背景应运而生的。自其产生之日起便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也已成为各种教育变革思潮中最具影响力的时代性理念,对各个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性意义。而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一大教育类型,随时随地都要迎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变革,市场需求不断更新所提出的各种新挑战。一次性的职业教育或单纯的技能培训已不能满足这些新挑战、新要求,终身职业教育势在必行,构建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职业教育体系也成为必然之选。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纵向贯通

终身教育理念提倡教育在时间上的终身持续性,这就引导职业教育体系要从内部打通自我,实现上下衔接的纵向贯通。

第一,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上下贯通。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不能只是低层次教育,而应是上下相通的多层次教育。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前者属于高中层次的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办学主体主要有职业高中、中专教育和技工学校;后者属于高等教育,包括高职专科、高职本科和高职硕士三个层次,分别招收高中及同层次的毕业生、普通专科和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办学主体主要有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大学和高职硕士研究生院[4]。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各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应相互衔接,特别是要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比例,不断提高其职业技能与素养,绝不能让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断头教育。同时,发展职业教育,要上移职业教育的重心,积极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特别是要为高职专升本路径设置多种接口,为更多的高职专科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从而建立起从中职、高职、应用性本科、硕士乃至博士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真正体现终身教育的持续性和一体性。

第二,职业教育课程的前后衔接。课程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除了要建立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之外,还应努力“探索建立区域中高职专业设置管理的宏观协调机制”[5],即课程开发首先要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体现知识和技能由简到难、由低到高的逻辑顺序,其次要实现各课程内容在各办学层次上的相互衔接,避免出现断层或重复现象,造成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资源错配。如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以简单的操作技能为主,理论知识为辅;高职专科教育的课程应以稍微复杂的智力技能为主,相应的理论知识应足以支撑智力技能的有效发挥;应用性本科教育层次的课程应以技术的应用和设计为主,系统牢固的理论根基成为必然;专业性研究生层次的课程设置应以技术的创新和发明为主,对于理论知识应掌控自如,甚至推陈出新。按照这样的技术和知识的逻辑顺序,协调中高职课程管理,使得同一专业课程层层递进,基本形成前后衔接、对接紧密、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第三,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与转换。职业资格证书是一个人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建立完整的自下而上、由低到高相互衔接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可以督促和鼓励人们不断地向更高层次技能发展,实现自我提高与完善。同时要在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学历证书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学分转换机制,使得学习者特别是在职学习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获得的技能知识和职业证书得到学历上的转换和证明,从而为其进入相应的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继续深造提供开放通道。也避免了在职学习者再次进入职业教育学校体系后重复学习早已获得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减少时间上的浪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教育政策举措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构建学习成果“零存整取”的“学分银行”,畅通终身学习通道[6]。参考韩国的学分银行制,它将公民终身所接受的教育进行学分积累、认定和转换,学习者在任何时间和机构,以任何方式所获得的学习经验或资格证书都可以按一定标准折算成学分储存起来,等学分累计至一定教育层次所需的要求时,便将其从学分银行中提取出来,并到教育机构申请学历证书的兑换[7]。这种兑换管理机制将学习者的学习期限由固定转为弹性、由短期转为长期,为公民搭建了终身学习平台,也推动了职业教育证书体系的完善和整个学习化社会的建设。

(二)职业教育体系的横向立交

终身教育理念倡导各类教育资源在空间上相互融合,为人们全面持续发展提供平台。这就启示职业教育要与外界紧密相连,实现左右相通的横向立交。

第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沟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领域的两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教育,实现两者的交互沟通有利于“增加教育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便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更好地推动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新需求”[8]。搭建普职互通的立交桥,使得职业院校学生可根据自身意愿和社会需求进入相应级别的普通教育层次学习,以此提升个人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同时,处于低一层次的职业院校学生也可通过高考、专升本、考研等途径来报考高一级的普通院校,实现学业转型。反之亦然。国外有些国家已在此方面取得的良好经验,为我国普职沟通提供了有益借鉴。如德国采用在补习学校学习的方式使职业教育的学生走向普通教育的道路,反之通过双元制职教和企业继续教育使得普通教育的学生成为职业人才。英国则是以课程为中介来实现职教与普教两者之间的过度与转换[9]。

第二,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交互合作。“搭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这是许多发达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基本态度,也逐步成为我国政策新的共识”[10]。企业在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要求与改变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的设置,推动着职业教育向着适应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若无企业深度参与,仅靠国家财政拨款,办好职业教育便是空中楼阁。此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也使得职业院校为企业输送了相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加速了企业建设和发展,从而实现了双方互利共赢。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企业应为学校提供适当的设备投入、科研经费、实践岗位、技术导师以及其他的物资援助,并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去,按照企业需求与学校共同商议课程设置、专业调整、师资建设、考核方式等[11]。而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应以技术服务为导向,为学生提供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合格技能型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为企业员工打开继续深造学习的绿色通道,施行宽进严出政策,为更多员工随时随地提供接受终身教育的平台。

第三,职业教育与网络教育的隔空对接。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资源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育中来,网络教育以其不受地域时空限制、享受优质师资、面向大众群体等特有优点而受到人们青睐。职业教育要以信息化为依托,开设远程课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打破学校围墙,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为满足各类公民的知识技能需求、扩展就业渠道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做应有贡献。在具体实施途径上,职业教育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虚拟学校、网络课堂等各种网络教育形式开设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12],并设置考核制度,对于考试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授予一定层次的学历学位证明。证书只是阶段性学习成果的凭证,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得以认可,但并不意味着网络版职业教育就此终结。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需要再次回到网络课堂,接着上次的终结点继续前行,以此将职业教育贯穿于人的终身。

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在人发展过程中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全面性,以此为指导,使得人们对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有了新的认识和启发。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要建立起纵向贯通、横向立交的独立完整体系,不仅满足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的新需求,也要通过提供终身学习的晋升平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积极投身国家经济建设,发挥应用之力。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与国民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一大教育类型,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已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上。终身教育理念提倡教育在时间上的持续性,空间上的全面性。这就启示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实现纵向贯通,即办学层次的上下贯通,课程的前后衔接,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也要完成横向立交,即普职沟通,校企合作,对接网络教育。构建独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提升创造条件。

关键词:终身教育,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7-30)[2016-05-10].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2010-07/30/189314-0.shtml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A].

[3]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刘骋.终身教育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5-18.

[5]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A].

[6]张力.“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宏观政策方向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16(1):4-8.

[7]刘育峰.基于职业教育构建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6(7):72-74.

[8]袁贵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J].人民教育,2016(3):8-21.

[9]吕鑫祥.终身教育思想与职业技术教育[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216-220.

[10]张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教育改革方向与亮点[J].教育与职业,2016(8):6-7.

[11]闫梅红.基于终身教育理念下的现代职教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13(16):62-64.

终身体育教育理念 篇9

一、继续教育概念

继续教育的教育与社会中的职业培训以及终身教育的概念相似,和这些教育模式相似的是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已经脱离正规的教育模式,已经参加工作的人。不同的是,继续教育的教育内容是社会中的人在某个阶段对知识进行的更新和补充,或者在某个特殊的领域进行知识技能的获取,或者是为了职业的转型而继续接受的教育。继续教育的对象是负有社会责任的成人,教育的内容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教育的形式不像正规教育那样有严格的规定,它的形式是自由的,不受任何方式的拘束。

二、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对知识的需要越来越多样化,因此,人们在脱离正规教育以后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适应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要。在终身学习的新世纪,正规学校的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知识多样化的需要。知识也已经跟不上不断变化的时代以及职业技能的需要。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拓展需要继续教育来完成。继续教育的提出最早出现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而像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科技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继续教育体系的完整构建。因为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人才,产业结构的更新和调整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也需要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而如果单纯地依靠学校的教育无法达到社会对多方面的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下构建继续教育的发展体系,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

一个人在一生中不断地接受各种教育和培养,这就是终身教育。在许多国家的教育体制的改革中,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成为改革的指导目标和方针。在我国的古代提倡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概念,而我国近几年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中也把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目标,为社会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提供强有力的理念支撑。因此,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的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的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实施继续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以及服务的意识,为社会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优势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的使命,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有着鲜明的培养目标,与其他高校有着显著的不同,高职院校的发展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和发展的优势。

( 一) 发挥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独特优势,从而探索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有多方面的技能以及高技术的人才,满足社会职业多样化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针对性比较强,面向的都是社会中的行业和企业的职业要求开设的。

在教师团队的培养上都是一流的团队和资深的教师团队,对行业的背景以及企业的操作流程都有很高的熟悉程度,同时又具备教师岗位所具有的专业的素养和教学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上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在学生的实习上安排进入企业实习。因此,高职院校的发展与一般的高校有明显的区别,更倾向于专业化、职业化。高职院校作为专业的职业人员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聚集地,使得更多的人在这里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获得更加完善的社会认可的技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因此,高职院校具有进行继续教育发展的优势条件和便利的特色。

( 二)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具有教师职业和企业职业基础的有利条件,为优化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具有教师的良好的职业素养,也要准确地把握企业单位的用人要求以及社会上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根据企业操作流程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师的培训方面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高职院校可以根据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师教育的特点,并根据学校的现实条件,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开设专门的继续教育课程以及相关的培训活动,这样不仅解决了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有关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还有效地利用了教育教学的资源。

( 三) 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对接,根据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促使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与企业单位互惠互利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面向企事业单位以及全社会的职业要求而开办的学校,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化人才。而高职院校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应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并把它作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对象是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以及社会岗位所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自己的服务意识,给予继续教育的人员一定的技能培训,并符合企业单位的用人标准,对继续教育开展多样性的教育。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离不开市场的经济规则。在合作的方面及时地调整校企之间的各种资源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原则。

四、终身教育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途径

从终身教育的理念下构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体系,不仅可以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岗位技能,还能为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及运用知识解决技术上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对策。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下,为继续教育的课程构建提出以下的发展路径。

( 一) 强化政策,引导教育的方向

在政府提供的硬件设施的条件下,多方面地释放政策资源,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到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来,积极地引导形成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趋势,从而有力地保障教育的方向。首先,政府应当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政策资源,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政府的政策可以将高职院校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置于一定的框架内,对继续教育产生有力的导向作用,激励更多的人投入到继续教育的学习中来,提高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的社会认知感以及社会认同感,这样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形成有力的社会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应当大力地鼓励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的办学,优化教育资源,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开辟良好的发展道路。其次,政府应当切身地履行自己的服务职能,为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提供广阔的平台与服务。在理论的研究、职业生涯的设计以及课程的开发上提供相应的资源,以便继续教育的开展顺利进行。社会上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为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基础。最后,政府应当在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加强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在继续教育的工作中保持强大而正确的舆论导向,去除社会上对继续教育的偏见,从而形成科学的培养人才观念和教育观,为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的口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人才发展的需求对人才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对人才的各类信息进行有效的梳理,为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提供实际的指导,使得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教学形式等都符合社会人才发展的需要。

( 二) 营造环境,增强学习的意识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是脱离了正规的教育以后具有社会责任的群体,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具有全面的领域。办学的宗旨必须以社会以及企业的用人需求为指导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因此,这种方式有利于全社会参与到继续教育的学习中来,为社会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同时社会上的群体也在这种具有压力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互动。在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构建过程中,还要注意学习者的各方面的因素,让每一次的继续教育都能有所收获,从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辐射作用。

( 三) 多元投入,聚集社会资源

一直困扰我国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教育经费的不足,致使继续教育发展不顺畅。我国教育经费主要投入在基础教育以及高校的科研教育上面,对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对于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有限。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的投入,拓宽社会资源对继续教育的投入。首先,政府应当加大资金的投入,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挖掘更多的资源。其次,政府应当鼓励企事业单位加强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投入,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就是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相应的技术人才,如果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这样的发展目标只是一句空话,而且为企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所具备的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这样企业就失去了一大批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学会整合社会企业的资源,刺激社会上的企业为高校的继续教育提供一定的资金,更好地为企业、社会培养良好的人才。

( 四)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面对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及学习型社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大力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在终身理念的指导下实施继续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专业的辐射能力,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根据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积极适应社会化的职业需求,进行积极的探索,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优势以及专业设置的优势进行合理的定位,形成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办学理念的继续教育,并根据不同层次的人群需要,积极地进行继续教育。

( 五) 创新体制,健全制度

对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进行高端的设计,进一步促进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健康的发展,保障继续教育能够顺利地发展下去。高职院校要对本院校的教学管理的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采用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建立国际化的标准和品牌管理体系,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大力建设品牌形象。在高职院校中,要大力推进继续教育的有关教育法规,进一步完善教育的制度,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为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 六) 教育引领,扩大合作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要想长远地发展下去,必须保持自身的教育功能以及服务的功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价值。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要积极地探索校企之间的合作,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不同的道路,充分地体现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教育核心作用,实现自己的品牌价值。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要发挥区域的优势,立足发展的整体思路,为当地的民众提供喜闻乐见的社会教育,从而推进终身教育朝着更深远的方向发展。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具体体现,是终身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继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和特色,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大力地在高职院校推行继续教育,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

摘要:作为一种现代性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构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体系,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以及对教育制度的深化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终身教育的内涵加以分析,了解终身教育与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我国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中面临的主要的困境,并为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提出创新化的建议,构建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

对终身教育理念与政策发展的回顾 篇10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教育政策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一生当中的教育的总和,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其他一切相关的各种教育培训活动。终身教育思潮自上世纪60年代起, 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姿态蓬勃发展直至现在, 制定终身教育政策, 构建终身学习社会, 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的共识和共同趋势, 因而它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否普及、社会是否文明, 公民的权利是否得到充分保障的一个重要标尺。如今各个国家都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 加大力度尤其是通过终身教育政策的制定和立法的实施来实践学习型社会构建的理想蓝图。截至目前, 已经有许多国家为此立法, 将终身教育视为国家责任, 例如德国、法国、美国等。在我国, 虽然关于终身教育的国家层面的立法尚未完成, 但是建设学习型社会, 构建全面终身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并且已经开展了很多各个层面的实践, 也积累了很多经验, 在此基础之上, 也在政策层面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探索。

从地方立法的层面来看, 上海市和福建省都已经完成了立法, 而去他很多地区也已经步入立法程序。本文试图从回顾国际终身教育政策的发展, 来探讨未来我国终身教育政策的基本框架, 从而进一步明确未来中国终身教育的着力点和趋势, 对我国未来终身教育发展和政策的制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国际组织对终身教育发展的推动

终身教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倡议之后又经过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欧盟等国际机构的法力推动, 现在已经演变为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1965年12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教育促进国际委员会在巴黎召开, 会议议长保罗.朗格朗在会议上呈交了关于终身教育的重要提案, 随后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朗格朗的专著《终身教育导论》, 并在改年召开的全体会议上采纳了该书提出的终身教育思想, 朗格朗自此成为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奠基人, 其所倡导的终身教育思想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首肯和提倡, 并进而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72年,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书出版, 这份报告书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的里程碑, 它第一次提出“终身学习与学习社会”的概念, 也就是明确指出了每个人都必须持续不断地终身学习, 而其终极目标是创建一个“学习社会”。此外这份报告书还倡议各个成员国都应将终身教育作为今后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并提出了具体指导原则、策略和方向等等, 对当时世界各国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思想和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关于发展成人教育建议》的决议书, 这份决议书要求各个成员国进一步根据各国宪法的规定, 以制定法律和政策的手段, 连推动终身教育理论在本国的推进和实践, 并尝试建立“终身教育体系”。除此之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来促使各国制定政策实践终身教育理念。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样关注终身教育理念的还有世界经合组织。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 经合组织基于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也开始密切关注终身教育, 并且在终身教育政策实践的深化上做出了突出贡献。自1973年开始, 经合组织发布了多项报告, 如《回归教育——终身教育的战略》 (1973) , 《回归教育——动向和问题》 (1975) , 《教育休假的发展》 (1976) , 《回归教育——最近的发展和将来的选择》 (1977) , 《劳动和教育的循环》 (1978) 等等。这些报告都在不同程度全方面强调了推进回归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确认了实施回归教育的基本原则。除了理论方面, 经合组织在推动终身教育政策的行程中也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

欧盟在制定终身教育政策方面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欧盟除了是欧洲经济和政治的联盟, 也是目前最大的地区性国际教育组织, 在促进欧洲公民终身学习方面的实践在世界范围内起到了引领的作用。1993年到1995年, 欧盟联系发表了三个设计终身教育政策的重要文件, 即《成长、竞争力与就业:影响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与途径》、《欧洲社会政策:欧盟的未来之路》、《教与学:迈向白皮书》, 这三个文件在时间和内容上相互衔接, 共同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 指出未来社会将是学习的社会, 知识和技能都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并提出要努力在欧洲实现终身学习的理想, 1996年, 欧洲终身学习年的倡导, 更是加大了欧盟推动终身学习理念和构建学习社会的力度。2001年, 欧盟发布了一份重要宣言, 即《实现终身学习的欧洲》, 这份宣言将终身学习视为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 要求整个欧洲对终身学习的政策和战略进行统一规划, 并建立一个全方位、多领域, 多层次的终身学习实施策略, 以协调一致的利用现存的各种资源和工具为公民服务。随着《终身学习实践与指标》的制定, 欧盟基本确定了21世纪欧洲实践全民终身学习理想的政策蓝图。

二、国外在推动终身教育发展政策上的实践

在主要几个国际组织推动下, 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积极参与, 在终身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实践领域取得了很多实质性进展。

1、美国在终身教育政策制定方面的实践。

美国在终身教育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从二战之后美国就积极推动成人教育的发展, 早在1966年就颁布了《成人教育法》。成人教育的发展为终身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之后, 美国经济增长减缓, 为了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 美国积极改进教育, 在教育领域推行终身教育, 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政策纲领在全国推广。1976年, 国会颁布了《终身学习法》, 规定了终身学习的范畴, 阐述了终身学习产生的背景以及活动的内容, 同时提出了要建立中介机构研究资助终身学习的方法等等。1978年, 联邦政府又出台了一项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政策——终身学习计划, 这项计划具体规定了“终身学习是个体在一生中持续发展其知识、技巧和态度的过程”, 同时明确了美国推动终身学习实践的范围和目标。随后在上世界80-90年代, 从里根政府到克林顿政府都不断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对终身教育理念向可实现的政策目标转化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日本在终身教育政策制定方面的实践。

日本政府一贯重视教育。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 就决定从终身教育的宏观层面出发, 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1984年——1987年日本政府成立了旨向教育改革的临时教育审议会, 该审议会先后四次提出咨询报告, 强调要“重视个性, 向终身教育体系过渡, 适应社会变化”。在这四份咨询报告的基础之上, 日本政府于1990年6月制定并颁布了有关推进终身教育的专项法律《关于振兴终身学习, 完善其实施推荐法制的法律》 (即终身学习振兴法) 。该法对终身学习的推进, 保障公民的终身学习权利以及地方政府应当承担的发展终身学习的职责和作用都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建议和主张, 并撤销了原文部省社会教育局, 改设终身学习局, 这堪称是一项重大的行政举措, 表明了日本政府对终身学习的重视。之后日本政府又陆续颁布了《关于适应今后社会变化的终身学习振兴方策》、《我国的文教政策》、《关于充实社区终身学习机会的咨询报告》、《我国的文教政策——终身学习社会的课题和展望》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并把“构建终身学习社会”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同时, 日本政府还设立了相应的行政机构来确保政策得以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何其宗著.教育的新时代——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UNESO.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3]OCED.刘明堂译.教育政策分析199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4]OCED.谢维和等译教育政策分析2001[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终身体育教育理念 篇11

关键词:终身体育;大学体育;教学模式[HK][BF]

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只是锻炼身体,因而在潜意识中没有认真对待,所以大学的体育教学效果并不是特别突出。实际上,体育教学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不仅能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还能让人们认识到运动的意义,对人们建立终身体育理念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体育理念的认识与发展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让身体更加年轻有活力。体育锻炼是使人身体更健康的途径之一,这在很早就被证实。在远古时期,人类通过奔跑来狩猎,或者躲避野兽的袭击,同时也与自然相抗争,如果远古时期的人类没有强健的体魄,在与野兽搏斗的过程中就不会占优势。虽然人类很早就开始运动,但对运动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在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人逐渐发现了运动的重要性,如我国古代出现的剑术以及五禽戏等运动。

如今,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更加重视身体健康发展,学校更是将体育教育的分数算入学生综合考评中。

二、终身体育理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的不足之处

1大学体育没有系统的教育理念

我国在高校体育教学方面的发展比较曲折。在特殊的历史年代里,我国吸取的是苏联的体育教育理论,即大学生的体育教学主要注重大学生生长发育以及学生体质的增强,教师也只注重学生体育技巧的学习、掌握,忽略了对学生体育理念的培养,更没有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因而学生的体育理念不是特别强烈,对体育的认识存在很大不足。

2大学体育的教学方法落后

如今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并且信息技术也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但是,大学体育教学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对体育教学没有严肃认真对待,有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比较松散,学生在体育课上也比较自由。此外,体育教学的内容也比较单一,虽然大学体育有很多项目,但是,学生在选好体育项目后,一般很难改变,所以在选课方面没有自由。

三、从终身体育理念出发引导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1要坚持全民参与体育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真正的体育爱好,然后与学生一起深入探讨,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体育学习理念,然后让学生认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感受体育教学的丰富性,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并坚持终身运动。这才是大学体育教学的核心。

2教师还可以增加竞技体育教学

由于竞技体育对学生的水平要求比较高,一般学生无法完全达到标准,但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增加相关的竞技体育教育,让大学生感受不一样的体育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竞技体育的魅力,能激发运动热情。

3教师要坚持快乐体育的理念

体育本是一项运动,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身体能得到放松,还能缓解疲劳,使人身心愉悦。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要坚持快乐体育的教学原则,将体育技能的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快乐学习的心态。学生喜欢体育训练或者体育技能学习,并能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那么学习兴趣就会不断增加。学生的改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陪伴,因此,在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当然,在快乐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具备健康体育运动的理念,学生的身体健康了,才能更好进行体育运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要明确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李想通过终身体育理念形成大学体育教育的新模式[J]才智,2014(26):204

终身体育教育理念 篇12

1 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所谓终身体育, 是指人在学校体育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并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在此基础上当人在踏入社会后仍能够坚持运用学校体育中所接受的知识和技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进行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教育改革推动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不断前行, 在学校体育进行改革过程中, 体育工作者难免对一些新鲜的思想和新鲜事物的认识有一个吸收的过程。在改革推进过程中, 许多体育教师对身体育思的内容、背景、作用和趋势等认知不足, 对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二者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践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 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是每一个学校体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而这种关系还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表面, 必须对此内涵进行辨证的认知。

正确的看待终身体育思想与学校体育教学的辩证关系是必要的。首先,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组成内容, 是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目标的基础和重要环节。而终身体育则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一个形态, 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和发展, 延续和发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校教育的教育成效。其次, 终身体育以学校体育为手段。学校体育是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学习的主要场所和学习环境。学生在校学习的体育知识、技能与技术是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从事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容, 这些知识和内容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能力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可见,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而体育教育则是健康体魄的最佳手段, 而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这个基地和最佳手段。同时, 学校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会因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而发生改变和调整, 这体现了学校体育教育要以学生的社会适应为前提, 要以学生的健康和人格的完善为前提。因此, 终身体育落到实处是让学校体育通过重视学生自我健康, 确保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和锻炼方法。此外, 学校体育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和实施为全面推行终身体育提供了纲领性文件, 为学校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和任务。学校体育是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主要场所, 而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领域的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学校体育也要为全民健身服务。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从实质上来看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一项奠基工程。由此可见,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辅相成。

2 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 1 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情况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对体育教学活动具有方向指导作用, 是教学目标得以制定的根本, 也是对教学目标的再认识和人才培养要求的侧面反映。改革以后, 学校体育教育思想上之间由应试教师转向素质教育, 终身体育、以人文本、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逐渐成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到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体育锻炼行为, 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态度、体育观和审美观。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同时, 终身体育指导下, 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始增加, 学生的体育意识逐渐增强。体育兴趣和体育锻炼习惯是学生走上社会并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关键。许多学校和教师开始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 开始摒弃一些传统的观念, 如竞技体育思想、体制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的思想等。体育教学中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 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兴趣化成分, 以体验体育运动乐趣为根本, 使学生自发、积极的从事体育锻炼。尽管在贯彻终身体育思想时, 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样那样的困惑, 但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和趋势逐渐形成。由此可见, 近年来我国的体育教学思想既有了许多研究成果, 也有力的推动了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使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向心理、社会多维体育观转变, 强调体育教学由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思想向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转变。

2 . 2 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现状

体育教学目标对指导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教学目标制定的好坏关系到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合理与否, 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方向。当前, 教学目标的系统化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势。因此, 教学目标的科学与否影响到体育教学实践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 培养学生的兴趣, 养成锻炼习惯;第二,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第三, 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第四, 培养乐观开朗、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第五,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 等等。在这些众多的教学目标内容中, 许多师生就其各自的排序也有所不同。其中, 绝大多数体育教师把学习、掌握、应用基本的体育与技能以及增强体质, 作为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 把发扬体育精神, 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培养运动爱好和兴趣, 养成习惯放在了比较次要的地位。于是片面追求体育成绩, 追求升学水平的教育趋势出现, 并长期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 从而长期忽视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的培养。最终导致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大量涌现, 这从根本上违背了学校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也不利于学生最终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2 . 3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现状

体育教学内容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 但由于体育在学校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和边缘化现象的存在, 使得学校体育的地位仍然未能达到国家相关文件所强调的重视和程度。例如, 许多高校随意缩减体育课时, 缩短体育教学时段, 许多中小学体育课程被其他所谓的文化主干课程占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 在现有的教学内容中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学内容为主, 如三大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田径项目等, 而一些社会新出现的新兴体育项目和学生感兴趣的社会体育项目, 如跆拳道、户外运动、攀岩、网球等,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能得到有效的推广。这就导致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时间, 对教学内容重复学习, 从而极大程度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此外, 在所有教学内容中, 许多学校忽视了对每一个项目的文化的教学, 许多教师就知识而教知识, 就技能而教技能, 而对相关文化安排教学时数很少, 甚至根本没有安排, 这明显不利于体育文化的传承, 也不利于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提升。

2 . 4 学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情况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创造性的应用教学方法能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法无定法, 上千万种, 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内容, 师生应该灵活应用和有针对性的应用, 才能达到有效的效果。然而在实践教学中, 许多教师为了简单和少花时间, 缺乏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应用, 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 如讲解法、示范法、问答法、纠错法、游戏法等。而对一些探究教学法、小组练习法、集体创新教学法等需要发挥师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 尝试较少。这就导致了学生容易感觉体育课堂枯燥无味,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之下的按部就班的反复练习。因此, 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方法是需要体育教师和广大学生共同发挥创造性的一项劳动。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学生运动兴趣、教学内容、学生身心特点、学校的场地器材等条件来进行。这是以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2 . 5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效果进行的测量和价值判断过程, 能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良好的反馈作用, 也是检验体育教学目标的关键。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使得目前许多学校和领导在衡量学校体育教学效果时仍然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为主要尺度, 上级部门在对学校体育进行考核时仍然是以学生的升学率为衡量标准。目前, 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教学评价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教师单纯的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评价学生, 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有调查显示, 目前在校学生对于教师给他们的评价结果表示一般或者不满意的占据着多数, 学生学习情况主要由体育教师进行评价, 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因此, 学校体育工作者应寻求更为科学的评价方法。

3 加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3 . 1 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 坚持教学改革方向

学校体育教学要发展,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 找到能针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实际的发展理念, 在此基础上坚定打破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 让健康第一、以人文本、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深入课堂教学实践, 并成为未来体育教学长期贯彻的主流思想。同时, 坚定地走教学改革路线, 通过体育教学改革来落实全民健身计划, 最终推进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发展。

3 . 2 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学校体育除了传授给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外, 更应该把对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等这些隐蔽性课程内容挖掘出来并加以强化, 让学生树立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让每一学生从走进学校那一天起就明白体育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压力逐步加大, 学校体育改革要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 还要考虑学生终身健康, 即学校体育的着眼点在于学生毕业后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科学的锻炼身体, 从而使广大学生获得长远的健康效益。

3 . 3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具有多样, 构建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内容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体育工作者应该加大力度, 多渠道的挖掘和开发新的可操作性的体育项目, 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或者教学组织方式。首先, 教学内容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原则,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环境条件结合起来。其次, 体育教学内容要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编选, 并结合学生的体育基础, 既要全面多样, 也要体现终身性、健身性和娱乐性, 这便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同时, 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和体育基础层次, 构建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这样才能够满足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彻底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构建形式灵活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多样的空间, 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组织形式。

3 . 4 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 把学生体育态度、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内容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 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 并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同时, 确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脱离单纯以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 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师生之间相互评价等多元主体。

参考文献

[1]郑重.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的探索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36) :67-68.

[2]邵怡.终身体育思想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3) :115-116.

上一篇:危机预防与处理下一篇:红豆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