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通用13篇)
终身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 篇1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文章阅读学生能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情、设若、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②学生能在阅读中积累文中优秀语句 2.能力方法目标:
①在反复阅读过程中能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
体会济南冬天与老舍情感的紧密结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难点:
欣赏并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美景,你喜欢哪个季节?同学们,北国的寒冬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江南的冬天温柔可人,那么地处中原的济南呢?它有一番怎么别致的性格呢?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曾这样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见证老舍先生的评判。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 2.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 3.抓住特点写写家乡的景物。4.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
三、简介作者并解题
1.看课文解释①后补充:老舍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写该文时,作者就在山东济南任教。2.解题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课文朗读,学生边读边圈点,感受课文:题目限制了地方和时令,济南的冬天有 什么可写的呢?先看课文,把有关描写济南冬天的词句划出来。2.师生互动,评点第一段
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特点?第一段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b.文中哪一个词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 【补充:统观全文可以看出“温晴”“宝地”两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温晴”偏重特点,“宝地”偏重感觉】
3.你能看出老舍带着我们欣赏了冬天济南的几幅美景,能用精练的词句给每一幅图拟一个名称吗? 1、2、3、4、五、体味美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朗读,并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特点? 推荐一句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说出推荐的理由。
例: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这句话含有两个比喻,一是将树尖的雪比作“白花”;二是将树尖顶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比喻贴切得表现了雪后树的秀美。
例: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句中用“晒”“睡”“醒”形象地突出了小村庄舒适、温暖的环境。
六、探究美
想一想,为何老舍先生这些文学大师们能描绘出如此精彩的画面,他的语言能如此优美?我们写景时要向他学习什么呢? 启示
细致观察
角度多样
情景交融
运用修辞手法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济
南的冬
天
老
舍
无风声
小山摇篮图 温
山
雪霁初睛图
无重雾
温 晴
水
空灵水晶图
绿 无毒日
蓝
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体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 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基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确实还不够,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于是,对于如何品味语言,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3、重定位。语言的品位是个底线性的教学目标,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落实在语言这个层面上,它就算不得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语言的品位上,让学生更多的进入到语言中,更多的学语文。
终身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 篇2
2016年6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莫玮在京出席第二届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莫玮在讲话中强调,绿色、低碳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事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举足轻重。中国工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既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莫玮指出,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是中国主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内在要求。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实现绿色增长,是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矛盾的有效举措,更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终身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 篇3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合作问题 可持续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才培养向市场需求靠拢,教学内容向岗位能力看齐,但在一些学校,由于不了解企业需求,培养的学生仍然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重点,前提是加快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校企合作是职教发展的方向性改革。”
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结合我校的实际,使我更加坚定的认为:坚持校企合作方向是深化职教改革的必然选择,因为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为企业培训熟练的技术工或操作工人,而且也可以为学校的发展培训更多的“双师型”教师。
一、校企合作意义
校企合作的意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陆续出台。在办学模式上国家十分提倡走校企合作之路,希望双方达成共识实现双赢。通过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储备优秀的可用之才;通过校企合作培训机制,可以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为企业“量身裁衣”式地培养后备劳动者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二、坚持校企合作方向是深化职教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方向是职教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我国职教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要完成这一任务,职业学校很有必要实行开门办学的方针,走校企合作之路,实行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与职业技能以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方向是校企实现双赢共谋发展的最佳途径。
校企合作既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与职业技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又能帮助学校调整教学内容,推动其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还能帮助提高职教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我校每年的暑假都会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里进行顶岗实习,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培训,这样可以提高专业教师专业技能的好途径。
(三)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方向是职教改革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迫切需要。
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的稳定。校企合作具有使学生在就业前进行强化技能培训并获得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优势,它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能将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另外,校企合作还能为企业提供急需之技术人才。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就业,又有利于企业选用人才。
三、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方向必须重视并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合作模式。在实践中校企合作有四种模式,学校自办产业型,校企合一型,校企契约型和工学交替型,很难说哪种最好。但从办学方式与学生就业来看,选择校企契约型比较好。原因在于我校条件有限,无法自我消化已培养学生,只能面向社会,面向企业推荐学生。
(二)合作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注重的是利润,所以企业合作热情不高。另外,校企合作还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对教职工利益会造成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合作的积极性也不高,此外,各地政府对校企合作也缺乏有力的经济和政策支持,难以形成长远的好的合作机制。
(三)合作时间。从长远看,校企合作时间可无止境,但针对不同层次的职教学生,合作时间必须灵活处理,对于我校中专层次的学生,实行一年半或二年在校读,一年半或一年在校外实习。
(四)合作投入。投入问题没解决好是导致不少地方存在“校热企冷”现象问题,也是目前我校校企合作存在的困难,我校资金本来有限,加之对合作的长效性与收益性必存忧虑,还有利益刚性的支出使教职工对合作产生消极抵触。学校送学生到企业实习,既没有钱给企业,也没有钱补贴学生,企业不愿投入,认为培养学生是学校的事情。学生来企业实习,不仅加大安全隐患,还增加了成本,企业无义务为学校买单。我校与沙钢集团,华尔润集团紧密合作,采取校企股份合作制模式。“校企双方开展合作方式参照股份运作,合理分配”。我校应该这样实施:沙钢以设施(电脑,多媒体设备,技术,资金)等“硬件“入股,我校以人力资源“软件”入股,合理分配利益,优势互补,互利双赢,诚意合作,这样才能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五)合作师资。校企合作难还体现在师资方面,学校缺乏动手能力强的教师,企业缺乏一定理论造诣的专家。学校和企业都各自有各自的优劣,如果互相取长补短,学校聘请企业里的技能专家来校指导,而学校派理论强的专业教师去企业授课,大家相互补短。共同发展,实现双赢。这种做法才能使得校企合作长远下去。在这一方面,我校也意识到了并采用了这种方法来保持校企合作的利益关系,我校和沙钢等集团合作已经有一定时间了,在这长期合作关系中,也慢慢总结了一些合作经营,在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师资队伍也不断在强大,但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校企合作能否长久持续下去,除了存在上述问题外,还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才能为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可以解决校企合作的许多问题,我校应该且必须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努力争取校企合作办学制度的相关优惠条件和激励政策,把政府拉拢到校企合作这个团队中,这样才能取得政府和各行政主管的支持,这样才能解决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外在困难;如,资金问题,场地问题,师资问题等,以深化职教改革,推动职教事业不断跃上新台阶。
校企合作是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的,是有利于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的,是可以使职业教育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的;对国家的经济,人才培养也有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J].中国教育学刊,2001,(5).
[2]董贵胜.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社会急需人才[J].滩坊教育学院,2003.
[3]李志清.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及其性质[J].现代企业制度,2001,(7).
[4]曹晔.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路径依据[J].职业技术教育,2003,(4).
终身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外部条件。霸权主义是威胁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障碍。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分析国际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整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觉悟目标:正确认识国际形势,树立为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霸权主义是威胁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活动、合作探究
[复习提问]
1、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2、人类要生存发展,首先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3、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5、“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和基础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提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坚持这个标准?
[导入新课]
(投影文字和图片材料,构建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材料:2001年10月21日。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围绕“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的主题就世界经济形势,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达成广泛共识,通过并发表了《领导人声明》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反恐声明》。
合作讨论:(1)、上述图片和材料我们可看出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2)、你是如何理解这一主题的?(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A、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和发展。
B、从上述材料和图片可以看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发展是二战以后的主线,是人类永恒的课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而且恐怖主义也已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不仅要反对霸权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政治辅导网 http:// 主义、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还要加强世界各国人民的在这些方面的合作和努力。
[讲授新课]
第二框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学生活动一]你能过关吗?Are you ready?
1、么是和平问题?
2、和平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含义是什么?
3、什么是发展问题?
4、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含义是什么?
5、什么是当今时代的主流?
6、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7、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持续处于极端困难境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8、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9、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二]认识世界
联系当今国际政治说明西方某些国家是如何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这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三]辩一辩
有位同学说,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1999年的北约轰炸南联盟;印度与巴基斯坦因为克什米尔问题冲突不断;新一轮巴以冲突持续20多个月;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表明世界并不安宁;更何况,在世界文明史的5000多年里,人类真正处于和平时期仅有392年,根本谈不上真正的和平。请问:你同意以上观点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四]故事后的道理
《一个摄影记者的故事》
一位原先并不出名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在一次采访活动中在苏丹捕捉到了一个让世人为之落泪的一瞬间而出名:一位苏丹小女孩,在通往救济站的路上,眼看就支持不住了,她瘦弱的身躯甚至连她自己的脑袋都无力撑起。而这时一只秃鹰正虎视眈眈地停在荒野路边,焦急地等待着这顿即将到口的“饭菜”。这张集中反映了苏丹的灾情。卡特也因此而赢得了1994年美国优秀新闻摄影奖。但两个月以后,这位年仅33岁的摄影记者却在约翰内斯堡自杀。原来得奖后,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政治辅导网 http:// 卡特不仅要应付纷至沓来的赞誉,还要应付与名俱来的批评,甚至他的朋友也责问他当时为什么不去帮那个小女孩。而对卡特来说,这种现象在整个非洲比比皆是,他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微不足道。在舆论的压力下,他走上了不归路。
讨论思考:上述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非洲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种情况仅在非洲存在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A、说明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
B、根本原因;非洲长期受殖民地统治和殖民掠夺以及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
C、不是。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落后、贫困、危机、债务这些抹不去的阴影又总是与人类相伴随的。在各发展中国家表现更为突出。
材料二:见教材P137页第一段楷体字
材料三:40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的比是30:1,而现在已上升到74:1,目前联合国成员中有48个最不发达的国家。讨论思考:上述材料和故事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它与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之间是什么关系?(见训练卡-----重点阐释)
[课堂小结]见投影
[巩固练习]角色扮演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一些敌对分子和反华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一天也没停止过。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呢?(1)、作为一名中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我准备: 理由是:(2)、如果我是一位外交部的决策者,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我准备: 理由是:
艺术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篇5
艺术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 刘俏梅
艺术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古代诗人王国维曾写道:“完美之人物,不可备真善美之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之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艺术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和西方古希腊时期,就已经注意到艺术教育问题。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日益提高,艺术教育更应该获得巨大的发展并引起前所未有的注意。
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美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其它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两大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种,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从而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恰恰对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束缚。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一个人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思维。小时有想象力,思维有了健全的发展,以后才能够有更好的创作。玩沙子、捏泥人、看蚂蚁搬家,对孩子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的营养素。离开了这些,没有童心,没有童趣,缺乏想象力,就很难培养出健全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和领会美。”感知和领会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质的核心。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生活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有好的教师诱导。
2.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教育不能够离开感情,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艺术教育的特点不仅仅是以教育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所以,培养学生健康而丰富的感情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3.有助于加强德育工作。艺术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做到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爱科学”为美,以“,爱国”为美以“好学”为美。这方面是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
可见,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地发展,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的目的。
我们知道,早在两千多年前,以先秦时期的孔子和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为代表,东西方的大思想家们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艺术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作用。这种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它一方面说明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具有某种惊人相似的共同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艺术由于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确实能对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因而,古代的思想家们才这样重视艺术教育对培养和陶冶人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这一概念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于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如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等。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这种广义的“艺术教育”理论认为,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职业,但现代社会的人,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的工作,都不可能不涉及到艺术――他或者读小说,或者看电影,或者听音乐,或者看电视,或者欣赏舞蹈等等。总之,现代人必然涉及艺术,或多或少地与艺术有关。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与此同时,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当今社会中,这种广义的艺术教育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在历史上,无论是哪个时代,在充满冲突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都需要在艺术中来恢复自身的全面发展,防止感性与理性的分裂,在艺术天地里恢复心理平衡与精神和谐,通过对艺术美的追求,提高人的价值,达到个性的发展,实现人格的完善。当代社会中的一些杰出人物,正是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从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自觉地追求全面发展和完整的人格。例如: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爱因斯坦喜爱音乐、精通文学,他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艺术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艺术教育更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已经对艺术教育空前重视。目前,美国设立艺术院校、系的综合大学已有300多所,开设各种艺术教育课程的学校更是上千所,内容除涉及各门艺术和艺术史外,还涌现出一批新的艺术边沿学科,如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文化学、艺术管理学、艺术教育学、艺术符号学、比较艺术学、艺术理疗学(如音乐疗法)等。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不少综合大学和理工科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艺术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世界著名的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继1982年写成《大趋势》一书后,又出版了预测全世界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发展趋势的书。奈斯比特在这本书中例举了未来世界的十大发展趋势,其中第二大趋势便是“艺术复兴”。他认为:“在到来前后的几年里,人们的消闲方式和花销习惯将发生重大的、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的提高,精神文化也相继得到发展,我们的艺术教育事业要更加积极地去大力发展。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迁,艺术活动将逐步取代体育而成为社会的主要消闲活动。眼下,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的发展势头很猛,从中可以窥见艺术复兴这一出人意料的大趋势的端倪。从美国、欧洲到环太平洋地区,富裕的信息经济社会一旦形成,人们便需要借艺术来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因此,艺术教育的培养要更好的被重视和发展起来。这样对艺术教育的先进经验进行规律性的总结,使艺术教育更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逐步形成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各阶段内容相互衔接而又符合各自规律、特点和要求的学校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
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近年来,许多教育行政部门和一些中小学校将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办出了特色,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艺术教育正面临着建国以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以及经济的不断改善也为学校艺术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而精神生活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必然会对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更为强烈、更为深远的影响,成为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目前,艺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是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明确方向、加强领导、深化改革、加速发展、提高质量,艺术教育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实现《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将工作重点进一步落实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来。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来讲,艺术教育的任务又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1.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如前所述,当代社会中几乎人人都离不开艺术,但是真正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还需要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在艺术欣赏中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把欣赏中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因为,艺术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和再评价,只有欣赏者具有较高的欣赏能力,通晓艺术的基本知识,才能从更高的起点上去欣赏艺术作品,更充分地发挥艺术的审美功用和现实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因此,“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艺术教育正是要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人们在艺术欣赏活动中真正地、充分地得到艺术和享受。
2.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地位和作用,就是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优秀科学家”的问题时,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例如:多读小说可以帮助提高人的想象力。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这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中,人的创造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于艺术欣赏来说,同样也需要欣赏者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情感等多种审美心理因素,通过体验活动与想象活动的心理形式,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通过“再创造”的方式,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欣赏者也通过这种再创造活动获得审美快感,调动和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
3.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由于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的培养与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历史上的思想家、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情感的陶冶和净化作用,强调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正是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这既是一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保证,也是社会实现全面进步的基础。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艺术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全民族精神素质的提高,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一份极其宝贵的财富,从古到今都在人类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各个民族、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艺术,往往成为它自己所属的那个民族、那个时代、那个地区文化的集中反映或突出代表。我们应通过艺术教育把艺术传播到每一个领域、每个人心灵深处。艺术教育是个很广泛的素质教育范畴,如艺术教育中包括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现在,随着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每个人对艺术修养培养都各不同。譬如:现在从幼儿圆的小朋友就开始学习不同的艺术门类,为的是不和时代脱轨,表现了对智力开发的重视。这是种好的现象,但也使人们缺乏一些对艺术门类的认识,不知道学艺术的真正目的,因而也是一种弊端。
当前,人们常常不自觉地用专业艺术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艺术教育,因而往往使艺术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重视提高,忽视普及;重视比赛,忽视教学;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这些都偏离了艺术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认识到:专业艺术教育是一种选拔尖子人才的教育,它所面对的是极少数具有较高条件的学生,采取沙里淘金方式进行培养,而非国民素质教育,因此在教育目的、内容、形式、手段、方式等方面都和艺术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而艺术教育则是通过艺术手段达到教育的目的,即通过艺术教学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作为一种国民素质教育,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不管这些学生在沿海还是内地,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天赋好还是天赋差,每位学生都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艺术教育同样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应进一步明确“学校艺术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指导思想,深化艺术教育的教学改革,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
品牌是当今企业文化的标识 篇6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结在品牌上的企业精华,又是渗透到企业运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理念意志、行为规范和群体风格。企业文化通过品牌将视野扩展到整个文化领域,以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增强竞争力,并不断将其转化为资产。世界领先的整合商务集成方案供应商蒂布可(TIBCO)公司的理念是“用实时、共生创造品牌,品牌是最有价值的资产”。
对一个产品技术应用于众多领域的软件公司来说,“实时”决定着蒂布可公司的技术研发、生产以及服务的根本方向。只有做到“实时”,才可以有效地帮助客户缩短开发和运营周期,节约运营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而“共生”系统是蒂布可公司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当蒂布可公司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易于接入的平台,与其他领域的领先厂商广泛合作,为终端客户提供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时,他们也就在“实时”与“共生”中创造了让其他厂商认可的品牌,进而产生价值。
试析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篇7
一、重视儿童早期智力的开发
二次大战后, 许多国家尤其是工业国家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 大力投资发展职工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科学最新成果阐明了儿童早期是人的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人的智力3/4是在进入小学以前形成的。心理科学的新成就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发展幼儿智力, 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速度。五十年代以来, 这已成为各国教改的重要课题。具体表现是:
1、幼儿教育发展非常迅速。
幼儿教育是大工业发展的产物。19世纪初, 在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国家, 如英国的欧文在1809年办过幼儿学校, 1937年德国福禄培尔也曾办过幼稚园, 并在教育界发起幼儿教育运动。当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放从事工业生产的妇女劳动力, 解决小孩有人照顾的问题。这是当时的一种慈善事业, 福利事业。幼儿园发展速度缓慢, 受教幼儿人数也不多, 更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教育方法, 严格讲, 还不能说是开发智力阶段。二次大战后,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 一些国家普遍认识到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性, 美国、苏联幼教发展都比较迅速。法国最快, 幼儿入园率最高, 七十年代初4 0%左右, 1980年3~6岁入园率达96.9~98.9%, 现在, 法国幼教事业已普及。近年来日本发展也较快, 3~6岁入园率, 1947年只有7.5%, 1976年为63.5%, 按文部省十年振兴计划 (1972~1982) , 要使4~5岁幼儿都能入园。1966年苏联在托儿所、幼儿园是820万幼儿, 1976年已达到1150万幼儿入托儿所, 1980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50%以上, 6~7岁大班还要高得多。中等城市达80~90%左右。这些国家都注意重视对儿童早期智力的开发。
2、幼教机构的性质任务起了变化。
二次大战后, 幼教不仅在数量上起了变化, 而且性质、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幼儿园已从看管、护养幼儿为主的机构转变为发展智力、培养品德的机构了, 幼教已成为培养人的一个重要阶段了, 这从幼教的内容、方式、方法上也可反映出来。读、写、算等初步文化知识教学已成为幼教、发展智力的组成部分了。在教学中, 注意发展幼儿比较分析能力, 概括、综合等思维能力, 注重幼儿创造新活动, 强调培养独立创造能力。美、日、苏联还提出幼教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使幼教内容、教学方法顺利向小学阶段过渡, 减少这个过渡中儿童入学后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
3、提前实施小学正规教育。
苏联在6 0年代末, 将小学四年改为三年, 幼儿园大班作为小学预备班, 赞可夫在这方面搞了很好的实验。但现在又改为四年, 小学入学年龄为6岁, 因为缺乏劳动力, 所以学制只能提前不能推后, 以尽快向社会提供劳动力资源。西德联邦政府也向各个州提出入学年龄由6岁提前为5岁;德国将小学五年 (6~11岁) 改为五年三段——预备班一年, 初级班二年, 中级班二年。美国、日本为发展智力超常儿童教育, 还设立了5岁开学学校, 进行专门培养。
二、重视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
1、许多国家如英、美、日等建立一整套培养和选拔教师的制度。
如, 颁发教师资格证, 给予进修机会, 定期考核考试等, 这些在他们国家的教育法上都有明文规定。
2、中小学教师都是通过大学来培养的, 或受过专门学科训练的。
大学毕业生要学习教育专业一年 (如教育基础理论、教学法等) , 再通过国家考试发给教师资格证书。这样, 学校才能聘任, 聘任或受聘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人任教师的做法, 要受到教育法的制裁。
3、录用教师都要经过严格选择。
美国50个州, 有47个州法律规定:中小学教师要四年制大学毕业, 另外3个州和华盛顿特区要求有学士学位的五年教学经验或取得硕士学位的人任教师才行。美国波士顿一所市立学校教师192人, 其中博士15人, 硕士70人, 其余都是学士毕业。他们都读过教育学、心理学, 都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英国1970年以前, 大学毕业, 取得学士学位, 就可取得教师资格, 70年代以后需要一年的师资培训才可教学。日本从战后起, 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教师一律由大学培养, 经过考试认可, 发给资格证书。法国母育学校 (幼儿园) , 到国立中学的教师都要经过师范学校培训, 对教师考核极其严格, 做名高中教师更难, 需先预备教师1~3年, 然后由学监鉴聘, 特别是在国立中学当个高年级教师真是了不起的事。
三、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1、速度快。
近十年创造发明比过去两千年的历史总和还要多, 每年平均超过3 0万件, 这样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
2、知识量大。
有一个统计:50年代以前, 知识总量30年增加一倍, 那时, 全世界科技刊物只有4000种, 到了60年代, 达40000种以上, 知识总量6~7年增加一倍。1982年科技刊物80000种, 知识总量4年增加一倍。由于知识量急剧增长, 出现了科技情报发达, “知识继承”形成危机。
3、知识更新加速。
现在, 工程师的业务知识在十年之内就有半数左右不能起什么作用了。1976年的大学毕业生所学到的知识到1980年就有50%陈旧过时, 到了1986年将要完全陈旧过时。日本有个电器学会, 对三林、日丽、东芝、松下几个电器大公司调查, 工作人员70年代知识废旧速度比40年代加快一倍。
4、知识的物化速度加快。
所谓知识的物化, 就是科学发明很快得到生产和应用。从科技成果可看出知识的物化速度不断加快。例如:照相术——1727年就发明了, 真正能摄影是1839年 (物化时间为112年) ;X光管——其理论和发明在1895年, 生产X光管在1913年 (物化时间为18年) ;太阳电池——理论出现于1953年, 造太阳电池是1955年 (物化时间为2年) 。
四、学生的学习主体化
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仅仅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 怎样进行教学才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同样是个重大课题。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去进行教学那是无法收到预期效果的。所谓传统教学, 其特点是“教师讲, 学生听”六个字, 有人称这样教学是处方式教学, 学生从教师、教科书那里获得现存的知识和答案。诚然, 传统教学也曾作过历史贡献, 不过现在应该有所变革了, 应从教师主体化向学生主体化过渡。什么是学生学习主体化呢?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参与知识生产。学生要积极介入这个过渡, 不能单靠教师。老师在内容、方法上做指导, 帮助他们确定学习方向, 并且应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把学习看作是关切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要把原理直接告诉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实际上是教师在“主导”) 。这对老师来讲不是降低了作用, 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重视发展学生智力与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不能以传授知识技能为满足, 这仅是教学职能之一, 要培养创造型人才。知识积累多少不等于智力高低。例如, 人的观察力不是生而有之, 平时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否则, 学生不是“视而不见”就是“熟视无睹”。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在千差万别稍纵即逝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 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将什么也得不到。日本川上正光说:“知识, 百科书可以代替, 可是由于具有创造性的智力而考虑出的新思想、新方案是任何东西也替代不了的。”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学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显得重要, 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六、教学技术现代化
最近2 0年, 革新教学技术, 提高教学效果是各国教育的又一趋势。所谓教学技术现代化, 是指教学采用声光设备技术, 国外称之为视听教学, 我国称之为电化教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就是为了解决学习与知识之间的矛盾。传统的教学方式——粉笔加黑板是解决不了这个矛盾的, 必须运用新的教学手段, 使教学过程现代化。
终身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 篇8
一、和平问题
1,什么是和平问题?和平是相对战争而言,即没有战争的一种社会状态。战争与和平是矛盾的两个方面,首先它们是对立的,其次它们又是统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要维护世界和平,就必须反对世界战争。因此,和平问题就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平的维护将给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2,和平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含义:和平具有了现实可能性,新的世界大战打不起来,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
3,正确认识战后世界和平局面。战争与和平既然是矛盾的两个方面,那么就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就要求我们分清主流和支流。和平是人类世世代代不懈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而当代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和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新的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可以说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战后世界维持了总体和平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第二,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第三,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互相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4,各国人民还面临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艰巨任务。因为战后的世界和平是不稳定和不完全的,局部战争从未间断,这是世界和平的隐患。伊拉克战争、朝核危机、巴以冲突、恐怖主义已严重危及世界,世界仍不安宁,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很艰巨。维护世界和平仍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掀起了反战浪潮,这说明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发展问题
1,什么是发展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2,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含义: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是指发展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战后世界发展是主线。
3,发展问题成为世界主题的原因:一是战后50年,有一个较长期的相对和平的环境。未来世界和平仍是主流。二是战后,世界经济出现了空前的大发展,其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均为罕见,解决发展问题不仅是有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另外由于经济发展的倒退,贫困、饥饿、疾病和愚昧成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现象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化,引起政局动荡。这种局势反过来又严重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
三、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彼此密切联系又相互影响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
1,发展离不开和平,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给伊拉克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破坏。据阿拉伯联盟统计,伊拉克战争使伊拉克国家损失了三万亿美元,伊拉克国家经济陷入瘫痪状态。受伊拉克战争的影响,欧元贬值,世界股市下跌,全球经济下滑。
终身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 篇9
正方观点
一、经济问题
A.【宏观】经济制度、经济水平
Eg.新农合、医改 B.【微观】人民经济利益纠纷
Point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观念问题属于上层建筑 最根本的就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二、医患矛盾
A.看病贵
1.医院:以药养医 市场经济 市场定价
(医院日常运转所需只有5-10%左右是国家财政支出 其余不足包括人员工资都由医院挣)
2.患者:钱少
(逃费 吃不起药)
Point2 经济问题带来的冲突:医院要维持正常运行需要足够的资金vs患者
无力或不愿承担较高的医药费
B. 看病难
1.医院少
医院是由国家出钱建的 2.医生少
学医成本高 付出与收入完全倾斜 钱少活多责任重 3.设备少
器械不够 无法及时治病
4.医疗水平有限 科研经费不足
Point3 经济水平的低下引发一系列看病难题 进而引发医患矛盾
C.医疗事故
1.医疗水平有限(同B4)
2.理赔标准:经济价值决定如何赔
医院没钱赔vs医闹捞黑钱 制度的建立、经济水平的提高、市场规
则的完善
Point4 医疗事故的解决需要制度的保障、规则的完善——经济水平的提高
驳倒对方 A.观念是上层建筑 B. 观念是主观的 只有客观的事物才能作为一个问题的核心 C. 我方与国家方针统一:新农合、医改
D. 发达国家存在医患纠纷 相对较少 因为经济水平高 相对穷的排队等公立医院的医治 相对富裕的能够支撑私立医院的费用
终身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 篇10
摘要 进入高中生活,同学们接触许多新的事物,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对一些事物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思维方式和所处的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个人的兴趣方面也有一些变动,我们对于高中生兴趣方面比较关注。我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对高中生兴趣方面做了更深探究。问卷收回后,经过分析整理,组内讨论交流,发现我们高中生对影视这方面最感兴趣。
一、研究背景
我们高中生在各方面有了变化,我们本身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会改变。我们对这方面的理解比较少,因此我们研究这个课题是为了更多了解我们自己。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从2008年9月初开始到2009年4月底,历时7个月。我们利用研究性活动时间和其他课余时间对当今高中生的兴趣进行了初步研究,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
三、研究的结果
1.通过日常对同学的观察,我们了解到同学们的兴趣爱好主要涉及哪一方面。
2.在了解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深一步的调查,我们发现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是影视方面。
四、问题讨论
1.在问卷设计过程中,我们 感到问卷设计不全面,存在缺陷。
2.发放问卷的数量比较少,有些同学不认真对待,得出的结论也就缺少普遍性和真实性。
五、查阅相关网站
六、致谢
当今化学教育发展 篇11
关键词:化学教育 CBA化学教学 CHEMstudy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169-01
1 中国化学教育发展史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发展与苏联关系十分密切,就新中国教育界而言,没有任何一种教育能像苏联对中国教育影响这样深远。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教育界普遍认为苏联理论在科学性方面是最进步的。在各种因素影响下,苏联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成了一种必然。
195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建国后第一个中学课程标准草案,又于同年12月以当时苏联的教学大纲为蓝本制定、颁发了中学化学的教学大纲,从而宣告了我国的教育全面学习苏联阶段的开始。
学习苏联阶段的化学教育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理论性加强,系统性加强,培养学生的扎实功底。
(2)化学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突出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但由此带来的不足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日常经验相距甚远,加上难度大,影响学生的兴趣。
(3)在学习传播苏联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同时,对西方的教学理论一概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致使化学教育界陷入一种仿效外国的封闭模式中。
1957年《化学教学法讲义》,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化学教育法的原理、专题研究和实验等内容。1956年《化学通报》发起“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1957年《人民教育》刊出“介绍刘景昆先生的化学教学经验”等文章,反映了我国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结合我国实际,总结我国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好经验,这也是对当时不能一分为二地、有分析地学习苏联教学理论的做法的一种反思或者说是一重要的补充。
2 当今化学教育发展
化学课程的改革有不少知名的科学家、大学教授和中学教师参加,包括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著名化学家西博格(Glenn T.Seaborg)在内。他们在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下,组成了两个化学教学研究组织,一个叫CBA(Chemical Bond Approach Project,可译为以化学键概念为中心的教材设计会),另一个叫CHEM Study (Chemical education Material study ,即化学教材研究会)。这两个组织经过几年的教学试验,分别编出了新的教材。
CBA化学的教学目的:
(1)使学生懂得科学观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2)激发学生通过探索去掌握那些曾对建立化学理论起过巨大作用的科学思想和科学途径。
(3)让学生建立论证化学知识的思路,认识和解释错误产生的根源。
CBA教材比传统教材更注重强调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它在理论方面加深得十分显著,元素化合物知识只是穿插于其中作为理论的例证。由于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元素化合物知识,使大部分学生难于接受。因此CBA教材在美国的使用并不普遍,1966年美国只有10%左右的中学使用这套教材,以后各州逐渐停止使用。但是CBA化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却相当大,在许多国家受到推崇。
CHEMstudy化学的教学目的是:
(1)缩小科学和师生之间的距离。
(2)为输送高中生进入大学进行训练。
(3)鼓励教师研究具有先进科学水平的化学课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4)让那些将来不再继续学化学的学生懂得,化学在古代、现在和未来都对人类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CHEMstudy教材虽然在理论知识方面比传统教材有所加强,但它更显著地加强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增加了很多难度,学生需用50%的学习时间做实验。
CHEMstudy教材受到化学家和一些中学教师的欢迎,但一些教师认为,这个课程适用于上等学生,而不适于中等水平的學生。
1964—1965年,美国约有10%~15%的学生使用这个课本,在80年代仍有约18%的学生使用。CHEMstudy教材在国外的影响相当大,它的教材已译成19种语言,教学影片也译成8种语言。1965年10月,CHEMstudy教材被修订成三种不同风格的教材:《化学探讨方法》、《化学—— 实验和原理》和《化学—— 实验基础》,这三种教材现在仍在美国的一些程度较好的中学中使用。
在这段时间,英国教育和科学部也组织了学校教育大纲研究小组,在纳菲尔德财团(Nuffield Trust)的支持下进行了改革。纳菲尔德化学分普通水平(供11~16岁学生使用)和高级水平(供16~18岁学生使用)两种,后者特点与CBA和CHEM study教材相似。纳菲尔德普通水平化学于1966年出版,供11~16岁的学生使用5年。鼓励探究的精神是纳菲尔德普通水平化学的主要宗旨,因此它包含比传统课程更多的可供自由选择的内容和自由设计的方法,使化学成为一门引导探究的学科,引导学生深入的探索,获取知识技能。
普通水平化学课程的教学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1~12岁)研究如何探索物质。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做实验来享受发现的喜悦,获得基本实验技能,并训练推理和判断能力。
第二阶段(13~14岁)研究化学的概念和应用,它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对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意义,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释一些现象,而且能对这些解释进行检验、修订甚至否定。
第三阶段(15岁)是选修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任意选修13个课题中的内容,每个课题独立成章。
尽管这三个课程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它们都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产生的,而且在课程编制的方法论方面也有其共同的特征,即:
(1)国家提供资助支持课程改革。
(2)确立化学家、教学研究人员和中学教师协作的体制。
(3)通过教育实验获得反馈信息,对课程教材进行修正。
(4)编制系列化、配套化的课程材料。
(5)注重教师的进修和教师用书的编制。
3 结语
根据以上内容方面,所有课程都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根据化学学科的现代知识体系,使课程知识现代化。
(2)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学科。这些课程特别偏重于物理化学,所以现在有人称它们为“以概念为基础”的课程。当然,为了理解理论知识,仍然需要事实材料作为基础。
终身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 篇12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种种弊病,高等教育界的专家和有识之士对于究竟该如何发展高等教育进行了一场大辩论。中国的高等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呢?我们不妨把目光转回到上个世纪初,早在那时,一位近代最负盛名的大教育家就为我们规划了高等教育的蓝图,而他的大学理念对我们现今的高等教育发展依然有着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这位大教育家就是蔡元培先生。
1. 大学的作用
虽然有人认为我国从周之辟雍、汉以后的太学及晋以后的国子学都应该算作“大学”,也就是说中国大学的历史应该是四千年,但我们只要略略查一下辞典就会发现“大学”一词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不同诠释。《辞源》中关于“大学”是这样说的:“古代贵族子弟读书的处所,即太学。”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则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在我国一般指综合大学。”所以从后者的意义上讲中国拥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大学(university)只不过才百年历史,在晚清志士“废科举,兴学校,养人才”的共同愿望号召下,中国才开始效法欧洲各国的大学创办起了自己的新式学堂。
然而培养了十万进士的千年科举制度在中国的读书人心目中留下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读书致仕”的观念却根深蒂固,即使是穿上了新外衣的现代大学教育也不能免俗。这时候蔡元培先生振臂高呼,对当时把大学当作做官致富的观念痛加针砭,并清楚地提出了“大学”的理念。他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词),又说,“诸君须知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证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北京大学二十二周年开学仪式之训词)蔡元培先生的大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德国把大学作为研究中心的新理念的影响,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
蔡元培先生的大学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先进。从大学里的种种现状来看,强调学术的纯洁性和独立性是十分必要的。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大学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开始了其长达十年的漫漫扩招之路,不仅公办正规本科院校大张旗鼓地扩招,民办高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大学教育喊出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口号。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由于师资力量配套的滞后、管理跟不上等诸多软件问题,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等硬件问题的存在,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育质量的严重下滑。大学的教育质量下降,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以研究学问为己任,而以混到一张毕业证书为目的,为文凭而学习的人,其本身的浮躁不言而喻,浮躁氛围的蔓延则使得抄袭剽窃成风,与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研究中心”、“创造性的学问”理念背道而驰。
蔡元培先生告诉我们,大学就是做学问的地方,不是“升官发财之阶梯”。大学的作用就是研究学问和培养研究学问的人才。研究学问就要耐得住寂寞,切忌浮躁,只有秉承这样的理念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因此在大学这块纯净的土地上,我们唯有保持学术的纯洁性和独立性,才能发挥出大学的作用,才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才能使高等教育健康地发展。
2. 大学的思想
蔡元培先生在他入主北京大学时就提出了他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在《大学教育》中,蔡元培强调大学生多能自治,学校不妨放任。既然学生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大学就不该垄断思想;大学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学生才能得以独立判断。
近代思想自由之公例,既被公认,能完全实现之者,厥惟大学。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约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制。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而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1)
上文中凸显出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的办学观,与此同时他又强调“兼容并包”。
刁民以大学为囊括大典包罗众家之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 (2)
蔡元培先生的这些主张使许多当时的进步思想家和学术大师都云集北大,对促进北大的学术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试想在现今有哪个大学能够把刘师培、辜汤生、胡适、钱玄同、王国维、周作人等这许多“道不同”、“意见不合”甚至“势若水火”的学者大师请在一起,樊然并峙?(金耀基《大学之理念》:85)蔡元培先生在这些理念的引导下,为学术建立一个超越于现实政治和社会势力之外的天地,一个纯净的、独立的学术天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人自古就有这样的胸怀和气魄,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也体现了同样的宽广胸襟。我们不希望看到大学里学术上的近亲繁殖,而更愿意看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繁荣,唯有如此,中国的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
3. 大学的教育
现代学术的发展日益趋于专门化,因此,专家易得,通才难求。大学对选修课的不重视和对专业课设置的不合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偏才,学生专业面过于狭窄,无法为国家培养所需的全才、通才。蔡元培先生学识广博,涉足许多领域,因此他认为大学的教育也应该是多元的,无论是文学、史学、哲学,还是美术、音乐、政治、伦理,大学生都应该有所涉猎。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一个“完全人格”(《蔡元培选集》:49)的通才。
蔡元培很注重德育。在德育方法上,他更注重道德行为的养成,反对仅仅用背诵道德格言或死记道德条文来代替活生生的德育。蔡元培强调德育的目的是在“养成完全之人格”。(《蔡元培选集》:49)而我们目前的大学德育反而将百年前蔡元培先生活生生的德育理念用死记硬背道德条文来取代。
蔡元培先生还非常重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1918年5月他在《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中指出:“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而我们高等教育现状是培养的学生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大学应该做到“教有法而无定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培养既有完全人格又有独特个性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完成国家和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教育大家蔡元培先生在百年前就为我们的高等教育事业规划了如此壮美的蓝图,如今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更应该秉承蔡元培先生的大学办学理念并使之发扬光大。对于今后的高等教育发展,笔者提出以下三条建议,希望能为这项伟大事业添一块砖。第一,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打好基础、培养能力。这是造就通才、全才的第一步。第二,大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治学空间。自由宽松的学术活动空间是人才辈出、学术兴旺的基础。第三,德育是大学工作的灵魂。要成才,首先必须成人。
蔡元培先生蕴含了现代教育思想精髓的主张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我们希望蔡元培先生的大学理想能够实现:中国传统的孔墨精神,加之英国的人格教育,德国、法国的专深研究,美国的服务社会。在此目标之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1.
[2]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3]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4]潘际銮.浅谈大学教育[A].胡显章, 吴剑平.清华名师谈治学育人[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冀文海.高等教育质量严重滑坡[N].中国经济时报, 2001.3.28.
[6]肖川.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J].教育发展研究, 2000, (12) :53-55.
蒙台梭利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篇13
蒙台梭利教育是由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所创建的。它以其独特的教育法和富有成效的教育魅力风靡世界,影响了整个20世纪。21世纪,蒙台梭利教育依旧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幼儿教育领域独领风骚。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当今学前教育体系重要地位以及对当今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我国幼教界人士所认识。全面了解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内涵,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先进之处,用于我国当前的幼教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下面就我对蒙台梭利教育的一些感触,写出来与同仁共享。
一、权宜的教育策略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是智慧的,是在顺应人本发展的基础上,使教育活动与个人的自由发展有机而巧妙的结合,使教育活动容易显现出来的枯燥乏味力,必须遵守的一些规则规章制度的痛苦与吃力尽可能的淡化下去,把可能发生的教育活动中的劣势降到最低,而充分发挥教育活动中的优势与积极方面。与此同时,个人的自由发展被充分的重视与强调,最大程度的让个人自由的发展,顺应个人的自由,个人的充分发展,让个人的幸福感与快乐的感觉自觉的向着最大化发展。比如,蒙台梭利批评了在纪律教育中不恰当的强调纪律,贬抑儿童自由,使纪律和自由二者完全对立的做法,在她看来,纪律教育的目的不是限制、惩罚、控制和命令儿童,而是通过激发儿童的“内在纪律”,以给他们带来更大的自由。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教育的前提是:一个人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能够根据情境的变化、按照自己的准则调节自身行为[1]。可以说,这种纪律的维持靠的不是由外而内的灌输和压抑,而是基于“内在纪律”之上、由内而外的自然生发。通常的教育很难的把教育与被教育的矛盾如此智慧的淡化,并从同一的方面去机智的结合,充分发挥教育与被教育的优势,并结合起来体现更大的优势,使两方面都向着最大利益化靠近,互相促进,互相支持。这充分体现了教育与被教育的双赢。这种教育思想应用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与智慧的力量,使教育成为一件让儿童感到快乐的事,对当前我们的教育来说应该体会到这一点,并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来执行,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灵活的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实现教育最大利益化。
二、敏锐的观察与适宜的指导
蒙台梭利以女性特有的视角,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来了解儿童,深入幼儿内心去探索儿童的世界,真真切切认真的把儿童当作研究的对象,不把成人的一些看法随便的来看待儿童。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是处于主动地位的,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蒙台梭利说:“应用我的方法教师教得少,而观察得多;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儿童心理活动和他的身体的发展。”[2]。我们实际的教学中应树立这种观点:儿童有自己内心的看法、观点。这种观点是非成人的,有时让人感到费解,为什么儿童会有那样与成人不一样的看法,对于这些教师有必要顺应儿童的观点来从事教育活动,在儿童以有的观点平台上教育与思考。每一位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要努力扮演好观察者这一角色。因为只有通过观察,才能真正摸清楚每位幼儿的“不同水平”。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观察水平。观察作为一种方法,要求教师既要掌握观察的技术,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和强烈的观察欲望。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去提高自身的观察水平,发挥观察为教育服务的功用,提高教育的质量。教师要学会敏锐地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行为,还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育方法和策略,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锤炼与锻造自己的专业素养,学会敏锐捕捉、分析、统整来自各方的信息,充分研读幼儿,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择取适宜有效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实施教育。
三、适宜的环境创设
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她的教学法中所必须强调的第一要件,是为了满足儿童的需要及自我建构而设计的。环境材料都是由教师精心筹划和提供的,有儿童按照实际生活的要求和规则操作的真实材料、实验器材和一系列教具[3]。蒙台梭利理论在材料的提法上强调儿童的需要,根据幼儿的不同认知水平投放材料,激发儿童的内在需要,给予儿童独立工作和获取经验的机会。儿童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使用它们,引出自发的能力,使智力、意志力和个性都得到发展我国在环境材料的提供和投放上盲目性、随意性较大,在教具材料使用的永久性上也欠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这方面我们应以蒙氏理论材料提供的原则和方法丰富我们的环境材料,使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以提高,真正发挥环境的积极作用,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尤其是活动材料的投放,实现儿童教育的目标。
四、深邃的反思
教师对信息的反思能影响到自身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理念的建构,进而影响到教学;教师对技术技能及方法的反思能影响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对教育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反思能影响到是否要调整教学行为的判断。反思的基础足自我认知,客观、正确的评价。评价是教师反思是否有成效的前提,教师有意无意地扩大自己的优点或者掩盖和缩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只会使反思流于形式。教师的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师反思的内在动力机制,培养教师的评价能力是培养教师反思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应具有很强的评价调控能力,不仅能对信息、技术、技能、方法的要素进行评价,而且能综合多种评价,对所进的教育活动过程与结果形成客观的认识,并根据评价结论重新反思活动要素,调整和驾驭活动过程。
【终身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推荐阅读:
结合远程教育理论及自身实际及学习体会,论述远程教育在当今社会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季光05-13
国外终身教育发展综述10-08
智趣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06-08
当今家庭教育的失策08-27
终身的人文教育11-19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10-20
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10-22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11-18
当今家庭教育08-31
终身武术教育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