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共12篇)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篇1
上一学年,我们对全校的入学儿童进行了一个摸底。通过调查发现,全校76%的孩子为农村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5.3%。这部分儿童有62%的生活在那些或是条件差或是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监护性弱的家庭。这些人群大部分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的任务基本上就是煮煮饭、洗洗衣、接接送送而已,其他的再无更多的交流;孩子一旦在家,也不太愿意跟老人们多说些什么,往往不是看电视、上网打游戏就是玩手机。
再加上社会消极暗示等多方面的影响,以及学生身体、心理年龄的矛盾,升学压力的与日俱增,不少孩子逐渐变得内向起来,常常是年级越高越不愿意开口,越不愿意与人交往,结果是语言表达能力呈下降趋势,人际交往也越来越闭塞,这势必影响到他们的终身发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未雨绸缪,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开口,让他们有话说,敢说话,说好话,通过有效的训练,帮助他们逐步培养起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最终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巧设话题,让学生乐于表达
要想让学生有话说,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首先要抓住学生普遍比较好奇的这一心理,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其次要对学生的发言予以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从言语和肢体上激励学生,多管齐下,才能够让他们主动地投入到语文的语言教学中来。
如在教学《白鹭》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我首先读给孩子们一组散文诗:像云一样柔软 / 像风一样轻 / 比月光更明亮 /比夜更宁静 / 不是天上的仙女 / 却是人间的女神 / 比梦更美 /比幻想更动人。“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写给谁的呀?”“白鹭!”部分孩子大声喊道。“不对!”“哦?”看得出来,孩子们都很惊奇:今天不是要教《白鹭》吗?“大家想知道是写给谁的吗?”望着孩子们一脸的企盼,我故意顿了顿,“这是写给一位伟大的舞蹈演员的……”“哦!”“看来大家有些失望,那我们就来模仿模仿刚才这首诗歌中的某些句子,也写上几句,来夸一夸咱们的白鹭,好不好?”思考一番,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我来!”“我来!”于是,一首首清新自然的小诗诞生了:像花一样美丽 / 如歌一样动听 /似诗一样精致……像玉一样晶莹 / 像花一样洁白 / 比笛声更悠扬 / 比阳光更灿烂……也许有些句子还很稚嫩,但那一张张笑脸似乎在说:“我表达,我快乐!”
二、巧创情境,让学生言之有物
在认知结构中,情境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引入时要重视情境创设,这样往往能激发学生产生一定的认知兴趣,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预设一个快速入场的情境。而角色表演在情境创设中也比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常常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一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时,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帮助他们清晰地体会小骆驼由委屈转而自豪的情感变化过程。在通读并了解了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角色表演;并在此后要求他们想象一下,如果小骆驼第二次与小红马相遇,那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有了刚才的扮演,他们个个是跃跃欲试,有的说小红马不信,要与小骆驼一争高下;有的说小红马听了小骆驼的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也不嘲笑小骆驼了……孩子们的想法很自然很生活化。这让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教师抓住一定的契机,创设一定的情境,孩子们便会乐于表达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长此下去,一定程度上定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应该是营造一种“对话情境”,要能够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弯下腰耐心地倾听,在平等互动的对话情境中彼此敞开心扉,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共同分享。
三、巧用佳句,让学生流露真情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好多朴素到极致的句子让我们浮想联翩。如《第一次抱母亲》,文中有这样一句:“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教学时,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母亲的艰辛,激发他们孝顺母亲的情感,我让他们谈谈自己背着比较重的东西行走时的感觉。问题刚抛出来,教室一下炸开了锅,有的说累,有的说热,还有的说干脆不背了。“课文中的母亲呢,她怎么做的?”“生活中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我们如何孝顺我们的妈妈?”随着交流的深入,感情的递增,孩子们流露真情的一句句肺腑之言如泉涌一样流淌于整个教室。我和孩子们被一种浓浓的母爱包围了,不少孩子的眼睛红了,有的甚至哭了。
除了巧用课本上的佳句,我还每周抽出一堂语文课,和孩子们一起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中的名篇,背诵那些经典的句子。学期结束的时候,举行“我最喜爱的佳句”学习汇报会,通过个人展示小组合作,以说、唱、演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积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当中,我们应尽量降低门槛,给那些一堂课上几乎不开口的学生创设更多的契机,尤其是难度不大的或他们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尽可能把机会留给他们,不要让他们在愉悦的课堂中成为观众、旁观者、沉默者。而事实上,犹如看风景,我们往往只是注意到阳光普照的山坡春风和煦、鲜花争妍,而忽略了山坡的背面那阴冷、萧条、冷寂的一片。
当然,除了上面所谈的方法所要注意的地方,肯定还有不少的好方式和不少的注意点。但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思维比较形象化,可塑性强,只要我们巧妙地抓住切入点,以平等沟通为前提,以语言活动为载体,入情入境,多肯定多表扬,就一定能让他们乐说爱说,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促进他们语言思维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篇2
不断夯实德育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按照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德育工作“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以行为规范、生活规范、学习规范为重点,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特色体验活动的开展,努力培养举止文明、品德优良、心理健康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一、夯实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展示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我校立足于学校的实际,积极拓宽德育渠道,创新校园文化,发挥多渠道育人效应,达到了德育工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美化校园物质文化。
学校着力搞好校园文化环境,努力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学校一切建设规划都以“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围绕学校特色打造,努力挖掘育人因素,精心设置好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布置好每一壁墙、让每个角落都会说话,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二)营造校园精神文化。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主旨。我们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特色德育小活动,通过各种形式把德育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我们瞄准大目标,着力抓好小活动。每月都要利用节日庆典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例如,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等系列活动,各中队积极参与,召开了《做雷锋式好少年》、《学雷锋树新风》《我是文明好少年》等中队主题活动。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活动。制作成感恩图册,召开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中队会活动、邀请父母参加,让学生了解父母,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付出,培养学生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懂得感恩以及关心他人的品质。培养一批优秀的小主持人、小记者,使之成为学校德育宣传的生力军;利用各班级教室门前墙上的宣传栏及时公布每月主题教育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广播台等宣传校园文明佳事,树立榜样,宣传校园新风尚,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抓好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重视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照《汤山小学学生一日行为规范》,细化学生的一日常规要求,从最简单、最基本、最容易忽视的细节入手,抓好学生“三好(走好路、写好字、吃好饭),增强学生礼仪意识、节俭意识、卫生意识。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阵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及时纠正纠正学生行为偏差,使学生真正将一日常规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二、夯实德育阵地建设。
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班主任工作培训、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开展工作经验交流、班队开放活动观摩、评选表彰优秀班主任、征集评选班主任工作优秀案例等形式促进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尤其发挥本校现有一部分老班主任传帮带的作用,让更多的年轻班主任快速成长起来。把课堂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德育。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评价研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两个习惯”评价的可信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德育工作中的系统性,切实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出发,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努力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一体化的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网络。重点加强家校联系,充分利用现代社会交通、通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优势,密切与家长的联系。
三、夯实德育校本课程建设。
(一)编写特色德育校本教材。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先后编写了《绿色家园,从我做起》(南京市校本教材评比二等奖)、《安全伴我成长》(江宁区校本教材评比一等奖)、《人人争当小导游》(南京市校本教材评比三等奖)等系列校本教材。
(二)在使用中不断完善教材。
2006年,我校就组织相关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编著了一本内含众多家乡名胜古迹、传说故事、诗词文章以及有关“我是小导游”主题活动方案的乡土教材——《可爱的家乡》一书,并印制发放到全校每一位学生的手中,作为我们开展活动的文本参考资料。随着家乡的发展,更为了使“小导游”特色教育的活动进一步发扬光大,目前,我们在原有《可爱的家乡》乡土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完成了《人人争当小导游》系列校本教材。本套校本教材共三册,以《家乡篇》、《南京篇》、《祖国篇》为篇目,自成体系,分别供低、中、高年级学生使用。每册教材都贯穿历史故事、美好今天、灿烂未来这根主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家乡、南京、祖国的部分旅游资源,为“小导游”们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导游素材。目前,在姜书勤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操作性更强的新《人人争当小导游》教材正在修订之中。
(三)构建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校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深入研究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安全教育,绿色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构建适应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学校以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为切入口,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设,开展了“我是小导游”“我是绿色小导游”“我是安全小导游”系列特色体验活动,打造了汤山小学的德育特色。我校德育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倡导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生活体验和社会体验。
四、夯实特色体验活动开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的快速腾飞,汤山不仅成为人们旅游、度假、娱乐、休闲的胜地,而且逐渐成为人们创业、居住的宝地。不同阶层的人纷纷向这里涌进,为当地教育带来了繁荣也增加了学校的压力。为适应不同层面学生成长的需求,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满足广大市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我校紧扣“特色发展”这一主题,结合学校原有的基础与实践,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夯实德育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军民共建,共育花朵。
我校充分发挥当地驻军较多的优势,与驻地部队建立了长期军民共建关系,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利用部队这一大学校,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中进行理想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促进教师深刻认识我军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忘我奉献的革命情操,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促进其工作、思想及生活作风向更高层次跃进。几年来,我校德育工作形成了学校、部队、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新格局,形成以部队为德育基地的特色,极大地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以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教育、自立自强教育为特色,加强德育工作,广开渠道,促进交流,抓住契机进行特色教育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去军营参观,邀请部队校外辅导员来校与孩子们一起举行少先队中队、大队主题活动。
让学生们耳濡目染部队军人“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如:观摩训练,磨练坚强意志;“军营一日”,增强国防意识等。以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教育、自立自强教育为核心的学校德育工作显见成效,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得到了增强,独立生活、解决困难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人人争当小导游。
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开展了以“我是小导游”为主题的特色教育活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人人争当小导游”系列活动中去。“人人争当小导游”活动的开展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家长的支持与认可,也得到了游客们的好评。开展这项活动,在校园中形成了“人人争当小导游”的良好氛围。学生经历了这一活动,既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即时应变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五、夯实学生德育评价机制。
为加强少年儿童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感动学生,用身边的榜样打动学生,我校开展了“我是汤小美少年”评选活动。“我是汤小美少年”的评选内容包含了文明有礼、勤奋好学、诚实守信、尊老爱亲、助人为乐、尽责奉献、自强自立、积极锻炼、发明创造和爱卫环保十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学习、卫生、运动、创造等10项类型,各类型中又细化了多项习惯要求,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用行动关爱社会、校园、他人,做一个文明美少年。该活动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德育处、少先队每月根据月活动主题,评选出相关类型的“美少年”。此外,广大师生亦可留心观察发现身边涌现的“美少年”,被推荐的同学可到大队部登记,参加大队部的审核、评选。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也增加了“汤小美少年”专栏,每期都会宣扬一批“美少年”的先进事迹,激励学生向标兵看齐。去年11、12月,我校已评选出了60名“勤奋好学美少年”、“积极锻炼美少年”和多位爱卫环保、拾金不昧美少年。今年的2、3月是我校的文明礼貌月,围绕这一德育主题教育,学校开展了“文明有礼美少年”的评选,在评选活动中,引导学生做到谈吐文明、行为文明、用餐文明和做事文明。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篇3
强思想,创机制,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制度化
学校以“两个注重”统一思想认识,以制度建设构筑长效机制。
注重法律法规的强化作用。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等,将规范语言文字工作与教师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融为一体。注重良好氛围的情感熏染。“请说普通话,请用规范字,做文明学生”的宣传语,把师生带入语言规范、书韵飘香、安全文明的绿色校园;文化展板、温馨提示、手抄报、书画作品让孩子们深深感受到祖国灿烂的文化和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校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明确规定班主任是所在班级第一责任人,各学科教师是直接责任人,学生家长是直接参与者。先后制定出台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教师管理制度》和《学生语言文字行为规范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将教师讲普通话与教案书写、作业评改、课堂板书等和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与规范汉字书写能力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
强研训,创载体,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科学化
学校重培训、重研究、重评价,提升教师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抓学生、抓教师、抓课堂,搭建载体,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习惯。
每学年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三笔一画”培训与比赛,开发了校本教材《好习惯养成——快乐学习》,在建校10周年之际还创办了校刊《阳光实小》。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开展立体式评价,并将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作为重要依据。
开设特色课程。学校除了抓好课堂教学外,专门开设了早读课、写字课,配备了专业的写字教师。早晨,一踏进校门便会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这是学校每天早上20分钟的“班级共读书”时间。每天下午到校后20分钟为专门的写字课。
设立“迷你书架”。课间,随意步入学校的任一教室,都会看见这样的情景:三三两两的同学聚在教室的后面,或站或坐,翻阅着,交流着,那就是我们的“迷你书架”。教室真正成了小小图书室、小小阅览室。
强实践,创特色,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成效化
学校不断拓宽规范语言文字工作的实践空间,彰显特色,全面提升,打造书香校园。
升旗仪式、班队会活动等,尤其是自采、自编、自播的“校园广播站”成为宣传语言文字工作的有力阵地。
在“推普周”、教师节、元旦、“六一”等重大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美文诵读赛、故事大王赛、读书擂台赛、组织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等。
拓宽校外实践活动的有效空间,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与多所农村小学建立了长期的“手拉手”挂靠关系;我校教师多次被高平市政府聘为特约解说员。学校还与高平广播电台“青青校园”栏目联合推出了“我爱高平”演讲征文活动,由我校学生与主持人同台播出,受到广泛赞誉。
积极组织参加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和各级各类语言文字竞赛,提高师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形成了学校有制度,班班有计划,人人读经典,个个都参赛的新局面。“每日警句”“每日一故事”、“课前三分钟” “流动日记本”等成为学生读书、交流的平台。
我校被授予“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称号。
(作者单位:山西省高平市实验小学)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篇4
在生源质量不高的背景下, 一所普通的农村公办校, 为什么能够培养出大批的优秀学生?“多年来, 我校始终坚持‘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有用人才’的办学思想, 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为培养目标, 促使学生在充满阳光、和谐向上的环境中健康幸福地成长。”该校校长王玉璋的话, 解开了记者心中的疑惑。
精彩德育, 让学生学会做人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 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知心姐姐卢勤教授说, 谁为孩子塑造了一个健康美好的心灵, 谁就等于为孩子铺就了一条撒满阳光、开满鲜花的道路。
大毕庄中学十分重视德育工作, 努力做到坚守传统, 与时俱进:全过程育人, 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学校以建设“温馨教室”、“‘温馨班’集体”为抓手, 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开展“三爱、三节”、“行为养成月”、“我健康我快乐”等系列教育活动, 给予学生正确的人生引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 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 同样, 每个人也应该学会欣赏别人。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中有些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听到别人取得好成绩或获奖就不自在, 看到别人进步就不痛快。这种自私的心理不仅会使学生陷于孤立、封闭状态, 还会影响与他人的交流, 从而影响自己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许佳楠适时设计了以《欣赏他人, 悦纳自己》为题的班会活动。
深情朗诵的小诗《一棵树》, 让学生们发现只要肯去欣赏它, 总可以发现它的美;幽默、富有哲理的小品, 让学生们发现只要真心欣赏他大身上的优点, 同时修炼自己, 就会在学习他人的过程中变得更优秀;古朴典雅的吉筝乐曲《高山流水》, 传颂着俞伯牙和钟子期真挚的友情, 让学生们感受到欣赏的神奇力量;有趣的游戏《别人眼中的你很美》, 让学生发现同伴的优点, 感受欣赏带来的快乐和力量。
“开展这一班会活动的目的, 是让学生懂得:欣赏别人, 不仅能给人以抚慰、温馨与鞭策, 更是自己前进的基石。学会欣赏, 能够获得人生的乐趣。学会悦纳自己, 有助于学生给自己正确定位, 不妄自菲薄, 也不妄自尊大。”许佳楠说。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 学校“碧语新声”广播站专门策划了一期主题广播《无烟世界, 清新一片》, 引导学生认识吸烟是一种极为有害的不良行为:青少年吸烟对生命的危害比成年人更大;青少年吸烟容易成瘾, 可能会引起思维的严重退化和智力功能的损伤, 严重的会导致思维中断和记忆障碍;青少年吸烟会助长其追求享乐的生活态度, 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 会促成不良交往, 诱发不良行为, 甚至引发犯罪。
在教师王倩的主持下, 学校专门制作了大型无烟日宣传展板, 引导学生珍惜生命, 做不吸烟的新一代, 创造洁净、文明、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同时, 倡议学生做控烟义务宣传员, 主动劝阻父母家人远离烟草, 做爱护健康、节制吸烟的健康公民。学校德育副主任焦文军自豪地说:“我们的宣传和引导发挥了作用, 没有发现一个学生出现吸烟行为。”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 也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在讲授这篇文章时, 语文教师张家云有意识地进行了德育渗透:通过朗读揣摩语言、学习语言, 体会亲情的温暖, 让学生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利用引导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研讨“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 推而广之, 思考“我”的处事原则是什么, 由此悟出一个“孝”字, 进而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 引导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学做有责任的人。
高效课堂, 让学生学会学习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高效课堂, 是大毕庄中学课改的落脚点。学校组织开展了“我的课堂我负责”“优质, 课常态化”“常态课优质化”和“我的模式我的课”等评比活动, 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以学科组为单位, 开展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讲评课、实验课等课型的教研,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打造“轻负、高效、优质”课堂。
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 语文组确立了高效课堂三步法:导学与自学—研讨与探究—总结与评价;数学组确立了五步教学法:自学指导一小组汇报一基础训练一拓展提高一小结测试;英语组确立了小组合作和任务型教学法;政、史、地组形成了自主学习法:引入课题—自学指导—小组合作学习—集中交流展示—巩固与反馈。这些教学模式的确立, 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铃还没响, 初二学生小马就赶紧抓起作文本, 和同学们一起跑到四楼阅览室等着上阳光读写课口铃声一响, 她马上冲进去抓起《牛虻》, 翻到上次读到的位置, 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学生们沉浸在认真阅读的氛围中, 7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学生们纷纷合上书本, 打开作文本, 利用剩下的20分钟写下今天读到的最喜欢的内容。
“在我们学校, 语文课就像地球一样, 吸引着我们这些‘小卫星’。对于我们来说, 上语文课就是一种享受。昨天, 可爱的张老师带我们到阅览室读书。同学们瞬间变成了书虫, 全都钻进了书里。阅览室里安静极了。写感想时, 只听到沙沙的写字声和小声交流声。
今天的语文课是交流昨天的阅读感受。同学们纷纷讲述了书中的精彩故事, 谈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一节课, 有笑声, 有掌声, 有鼓励, 有收获, 多姿多彩。我们的语文课真是别开生面, 期待下次交流课的到来!”
这是八年 (7) 班学生小余在作文中写下的自己对阳光读写课的真实感受。
“开这堂课的目的, 是让学生感受读书的魅力, 通过书籍温暖心灵。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张家云告诉记者。
l4岁的小健跟随打工的父母从安徽来到天津, 淘气的他曾是班里最让老师头痛的学生之一。虽然第一次上阳光读写课时, 小健调皮得坐都坐不住, 但在老师的耐心教导下, 他逐渐喜欢上了读书, 并爱上了这门课, 人也变得更有礼貌了。
当初开设阳光读写课时, 部分教师并不赞同。随着这一课型初见成效, 如今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接受。随着阅读量的增加, 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写出了很多优秀作品。语文组将学生的优秀作文集结成《碧妆新绿》一书, 将其作为校本教材投入使用。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基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位居全区前列。毕业年级在2013年中考中, 总平均分超过了市中考平均分, 是东丽区公办初中校仅有的超过市平均分的三所学校之一;2014年, 中考成绩超过市平均分22分, 成为东丽区连续两年超过市平均分的三所公办校之一。
实践体验, 让学生学会生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现代教育的4个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与学会生存, 其中以“学会生存”为中心。认知、做事、共处, 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要想成为合格的公民和有用的人才, 学生就要学会生存, 学会自我保护, 学会发挥自身的潜能, 增强生存能力。”校长王玉璋说。
为切实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 大毕庄中学开展了以“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引导学生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护法。以《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为重点, 抓住班级教育主阵地, 宣传法律知识;紧密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 如举办法制报告会、手抄报 (漫画) 比赛、读书活动、板报宣传、法律讲堂、辩论会等, 极具示范性和导向性。
同时, 该校的法制教育还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即法, 制教育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 法制教育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结合, 法制教育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式教育网络相结合。
某人酒后驾车出现了交通事故;某人因赌博欠了一身赌债;某人因为吸毒进了戒毒所;某人因为受贿上了被告席……一幅幅生动的法制教育漫画给予学生深刻的启示。“学法, 知可为与不可为;用法, 行应为而勿妄为。”“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 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结果”一句句有关法律的名言警句, 让学生明白了学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通过参与法制教育活动, 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了, 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也提高了。
如今, “碧语新声”校园广播站已成为校园文化阵地。在为校园文化作宣传的同时, 还努力营造一种“职业”氛围, 让学生体验职业的魅力, 增强生存能力。在教师陈颖的主持下, “碧语新声”广播站通过多种比赛形式, 选拔出优秀的编导、广播员和小记者。学生们自主完成广播站的各项任务, 感受到了职业的乐趣, 树立了自信, 开阔了视野。
广播员小周学习成绩并不突出, 但很有责任感, 对广播站工作热情很高。刚入站时, 他的眼睛受伤刚刚恢复, 但仍然主动承担帮编导打字排版的任务。没有广播任务时, 他仔细倾听中午的广播, 如果音效出现问题, 他会第一个跑到广播站调试。针对播出内容, 他不断提出自己的创意, 并与指导老师交流。每次编辑节目, 他都会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一次他发烧了, 妈妈到学校接他, 但他坚持完成播音任务才去看病。对广播站工作的热爱, 促使他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将来要到天津广播电视台工作。这一理想成了他学习的动力, 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并多次被评为“校园优秀广播员”。
小李是一个乐观向上的女生。她像傲然挺立的梅花, 面对拮据的生活, 和妈妈一起支撑起家庭的重担。她孝顺懂事, 每天帮妈妈做家务, 照顾年迈的太姥姥。她生活节俭, 从不和同学攀比, 还竭尽所能帮助他人。她又像节节高升的绿竹, 在学习和活动中历练自己、提高自己, 在人生的求知路上孜孜不怠。她更像艳丽柔美的牡丹, 多才多艺, 在各级舞蹈和绘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并考取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分级考试四级证书。她品学兼优、能歌善舞、自强不息, 多次获得市级文明学生、市级三好生等荣誉称号, 并被评为天津市第七届十佳中学生。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篇5
山东省临沂益民实验学校
益民实验中学是经河东区人民政府同意、临沂市教育局批准的一所新建初级
中学。学校从2000年5月开始筹建,占地138亩,校舍建筑总面积合计为28516
平方米。建有标准多媒体教室38口,移动多媒体教室3口,微机室2口、语音
室1口、理化生实验室6口、音乐教室2口、舞蹈教室1口、书法教室1口、美
术教室1口、教师学生阅览室3口及容纳1000人的学术报告厅一口。学校建有
校园网、广播电视台、宽正教研平台,实现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学网、校园广播
网、通讯网、有限电视网“五网合一”的现代教育教学网络。
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2120名在校学生,教职工132人,其中高级教师名,中级教师名,专任教师名,本科学历100%。获“国家级优秀教师”、“国
家级优秀班主任”、“省级特级教师”、“省、市级优秀教师”、“沂蒙名师”、“市师德标兵”、“市优秀班主任”、“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市优秀教育工
作者”等荣誉称号者达人,市级教学能手人,市级教学新秀人,河东区学
科带头人人,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人。名教师参加省市级讲课比赛、教
学基本功比赛获奖,名教师在省市区执教过公开课,名教师在省市级论文、课件评选中获奖,篇论文在市以上刊物发表。
几年来,我校以“自强不息,厚德博学”为校训,树立“一切为了师生的发
展”的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科
研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以争创省级教学示范学校为动力,规范管
理,依法从严治校,德育为先,狠抓质量,全面开创益民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取
得了显著的工作成绩。学校先后获得的荣誉有:“临沂市学校管理先进单位”、“ 临
沂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临沂市机器人实验先进学校”、“临沂市规范化
学校”、“临沂市教学示范学校”、“临沂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临沂市科普示范
学校”、“临沂市教科研示范学校”、“临沂市绿色学校”、“山东省校本研究示范
学校”、“山东省奥林匹克竞赛优胜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绿色学
校”、“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单位”。
一、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管理机制
1、办学思想和总体目标。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之后,学校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新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并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深入人心。我们将
“自强不息,厚德博学”作为校训,提出了“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的办学思想、“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的教育理念和“每个学生都是重点学生,每个学
生都能成人成材”的人才理念;倡树“重德、好学、关爱、自强”的校风和“诲
人不倦,追求卓越”的教风,建立严格、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坚持“育人为
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科研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
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为总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
育创新,努力实现“办人民满意的特色教育”的办学目标。
2、以先进的理念引导教师。思想上,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服务意识,“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向老师公开征集益民教师誓言,我们的教师誓言
是:。“把简单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已成为每个益民教师的工作理念。业务
上,教育老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真正理解“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我与学
生一起成长,学校的发展就是自己的发展。另外,我们提倡建立融洽的新型师生
关系,开展“我做一天学生活动”,彻底改变“师道尊严”的思想,让老师放下
架子,做学生的朋友,建立民主、和谐的益民大家园。
3、坚持德育为首,优化育人环境。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网络,改革德育工作评价方案,充分发挥政教处、团委、年级组、学生会的自我管理能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建立“德育辅导员工作机制”,德育工作人人有责。坚持以制度约束人,以活动锻炼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相处,学会创新,学会审美,让多数学生成才,让全部学生成人”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努力为每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教育”是我们教育的愿景。
(二)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科目开设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开设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并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没有随意增减任何一门课程课时。学校制订《益民中学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的十项规定》,要求全体师生认真学习贯彻《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学校与每位教师签定了《规范办学行为教师责任书》。高度重视并认真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校本与音体美等课程。学校成立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引导教师科学设计学校课程与教学方案,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课程保障。目前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有《诗情润泽人生》、《走向成功》、《明礼》、《住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校园法律法规教育读本》等。
2、依法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每周上课五天,早晨起床不早于7:00,晚上熄灯不迟于21:00,保证学生每天九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严格考试次数,每学期只进行一次期末质量检测,考试成绩不排名、不公布,平时单元检测实行无分数评价。随时调控学生的作业量,不给学生增加任何的课业负担。
3、学校有科学、完备的教师培训培养的规划、措施,并落到实处。重视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并形成制度化,形成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教学业务档案完备,建立了教师成长档案袋,管理规范。学校建立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制度,如全员培训制度、同伴互助制度、教师学习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学校领导和学科带头人轮流讲座制度、外出学习汇报制度等。有近期和中长期教师培养培训规划和计划,工作落实、措施有力、效果好。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学校支持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和学习、培训、进修,并且形成制度化,老师们把外出学习、培训当成一种福利、一种无上的光荣,2007年上半年先后派出80余人次赴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参观学习;2008年10月派出两批共70余名优秀教师赴南京东卢中学参观学习;2009年11月派出60余名骨干教师赴安徽考察学习,同年12月,又派出10名教师到河南许衡中学参观学习;2010年6月又派出66名教师赴上海建青实验学校参观学习。所有省市级优质课评选均派老师听课学习。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四年时间先后派出200余人次参加全国、省、市级各种培训及研讨,同时,教导处有效地进行过程管理,确保外出学习者返回后作一次报告或上一节示范课,一人学习,群体受益,形成资源共享。
二、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的监控,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一)打造“活而有效”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一个学校教育教学成功与否也关键看课堂教学。我们牢牢抓住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中心课题不放松,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探索。在2008年河东区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现场观摩会上,教研室提出了构建“活而有效”的课堂的口号,其目的是通过改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逐步使课堂教学达到两个层面的特征要求,即教师的教基本做到“精备、投入、有法、有效”,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兴奋、专注、活跃、满意”的基本状态,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气氛相对沉闷和教学效率相对低下的现状,从总体上实现课堂教学“活而有效”的目标。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校也开始了构建“活而有效”课堂的探索。其具体做法是:①重视对临沂市“三五X”教学策略的学习和研究,充分发挥先进理念的引领作用。学校把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市“三五X”教学策略作为校本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把领会“策略”的内涵和实质,创造性的开展好“活而有效”课堂构建活动,作为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明确了市“三五X”教学策略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②构建“阳光课堂”,建立新的“活而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学校要求所有的老师教学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实现“我的课堂我做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评选阳光教师,重点不是看教师所教的班级学生的成绩,而是调查班级学生,喜不喜欢老师上课,是否盼望着老师给他上课。其次要求教师授课以“学案”为载体,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内容,构建一种“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当探究”的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发挥主体地位,还孩子以“充满阳光的课堂”。
(二)教学常规管理精细化
1、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对象,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积极进行作业改革,规范作业布批,减少无效劳动,减轻学生负担。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时间、作业量。作业的分量和难度适当且提倡分层布批。教导处实行作业监控制度,各年级作业时间每天不超过1.5小时(语数英各20分钟,理化各15分钟)。学校明文规定,坚决不搞题海战术,不准购买市教研室规定之外的教辅资料。并严把作业质量关,所有作业必须由班主任和年级主任签字,由教导处不定期抽查学生每日作业量的情况(包括双休日回家作业量是否超过各年级规定时间),在教师会议上通报检查结果,以此来规范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常规执行。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分类分层布置作业,批改、反馈、辅导认真及时,耐心细致,针对性强,并且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
(三)构建科学全面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近年来,我校一改过去单纯以学习成绩来衡量评价学生的片面做法,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建立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发展目标分为学科学习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两大方面。学科学习目标是指各学科课程标准列出的本学科学习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基础性发展目标是指学生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的表现。评价的内容更加全面,更加科学。
评价过程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原则。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公民素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既要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评价,又要注重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纠正单纯以文化课考试成绩评价学生、选拔学生的错误做法。
2、评价目标的发展性原则。以激励学生健康、主动、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表扬学生的进步,分析和理解学生的不足,提供诚恳的建议和帮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使学生明确自己发展的努力方向,促进学生发扬成绩,弥补不足,健康快乐的成长。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原则。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方法,评价结果采用等级评定、描述性评语、质性评语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的方式,充分
体现不同评价方法的优越性和互补性。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改变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的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激发评价主体与客体各自在学生评价中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家长评价这一环节应有的功能,让家长广泛的参与学校的评价改革。
5、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原则。学生评价的着眼点要瞄准学生自身的纵向发展,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终结性评价要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评价要贯穿于知识技能的学习、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多种潜能的开发、体质健康等学生素质发展的全过程。
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引导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发展观、评价观,转变了教育教学行为和方式;引导学生实现了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明确了发展的方向,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引导家长和社会逐步形成科学的观念,营造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为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
综合素质评价不仅体现了“教”,更体现了“育”,它是每个学生真实记录成长轨迹,家长老师真心倾听学生成长脚步声的有效载体。
三、教育教学质量结硕果。
(一)学生自主发展结硕果。
1、以德育教育为载体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结合我校实际,利用对校本教材《走向成功》的学习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过程。教材中包含《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集体量化评估制度》、《益民学生一周常规》等28项管理制度。通过强化学习,进而内化为每位学生的自觉行动。
益民中学向来重视学生的自主管理,校长室、政教处一贯以来把学生自主管理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益民特色的管理模式,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管理效能。益民的学生自主课操、自主班会课、自主课堂等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引起了河东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今年5月份河东区“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改革”现场会在益民举行。校长刘敬国做了《学生自主管理,彰显教育特色》的交流报告,益民富有特色的管理模式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人选经过严格、规范的竞聘程序产生。先是班级推荐,接着政教处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然后进行公开竞聘演讲,评委现场面试,即时提问,最后汇总打分,遴选出品学兼优、素质过硬的学生组成自主管理委员会。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全部交给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
2、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内省,在内省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经常开展校内外德育活动。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一升国旗这一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一周一个主题,一月一个序列,有爱国主义教育,有环境保护教育,有团结友爱教育,有文明礼仪教育,有爱惜粮食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结合我校寄宿制的特点,利用我校校园网的优势,开展了“校园歌曲天天唱”活动,每周播放一部教育部推荐的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利用校园广播、学校电视台及校刊校报等宣传渠道,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真正达到了“男生有君子风度,女生有淑女风范”的境界。深入开展了如:“文明”“安全”“法制”等为主题的争做“小淑女小绅士”活动,“吃不言,睡不语”活动,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报告会等活动。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学会感恩为主要内容,广泛组织学生参
与“手拉手”、“志愿者在行动”“为灾区献爱心”等公益活动。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全自动课操表演已成为对外界展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窗口,一年一度的艺术节、科技节、图书节从倡议到计划,从组织到总结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从旗手、仪仗队训练到主持仪式,从国旗下讲话到学生誓言,全部由年级团总支部组织。这样,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得以培养起来。
3、以激励为主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评选“校园之星”和“益民魅力学生”是我校激励学生自主发展的主要形式。学校制订了详细的“校园之星评选细则”,细则凸显了学生自主发展,涵盖了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根据评选细则,每周从班级到年级层层选拔,每周确定两名。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为其颁奖并宣读颁奖辞。校园之星的事迹材料在学校宣传栏张贴,每学年从全年的校园之星中优中选优选出十余位“益民魅力学生”并在校园醒目位置展现他们的魅力形象,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榜样。
(二)智育水平超一流。
质量是学校的第一生命,是我校的立校之本,一流的教学质量是我校最大的特色。根据我校学生来源、师资结构和目前的教育形势,今年,我们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续创益民教育辉煌”的口号,把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摆在学校工作的重点位置,把“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摆在学校工作的重点位置,把“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摆在学校工作的重点位置。
十年的办学经历证明,我校学生具有全面而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思维敏捷,应用能力强。在全国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我校有82人获得国家、省、市一二等奖;在“圣陶杯”作文大赛、宋庆龄基金会举办的全国作文大赛等比赛中,我校有200余篇学生习作获得大奖;2005年临沂市首届中小学机器人操作比赛在我校举行,我校获团体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2006年、2007年临沂市第二届、第三届电脑机器人比赛亦在我校举行,我校代表队获得多项冠军。09年电脑机器人比赛获一等奖。教学成绩连续七年位居全区首位,近三年已经跃居临沂市同类学校前列。我校连续八年被评为河东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五年被评为临沂市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学校。
(三)体育美育两育并举。
在注重学生智育水平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加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加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上好体育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展每天上下午各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大力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让学生们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安排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建康标准》,按照标准测试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发起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学校自2008年坚持至今。学校每年花费大量资金,添置体育器械及健身器材,每年春季、秋季举办两次田径运动会。连续五年承办全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并获团体总分一、二、三名;连续六年体育成绩居全区前两名,98%以上学生达到国家《国家学生体质建康标准》。
2、构建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校园文化。学校将每年的10月份定为“金秋艺术节”。“金秋艺术节”活动由体育、音乐、美术组成。“校园歌手”大赛、舞蹈比赛、器乐演奏、曲艺比赛、美术作品展、篮球赛、乒乓球赛、运动会等丰
富多彩的活动,给每个师生一个展示自我、挖掘潜能、培养个性特长的舞台。艺术节文艺汇演,将活动推向高潮,会场歌声高昂,管弦悠扬,琴音缭绕,舞台上下温馨亮丽,为校园谱写了一篇秋日华章。在五届区中小学艺术节中,我校学生共获音乐类25个一等奖、美术类30个一等奖;在2008年全区中小学“唱响青春、喜迎奥运”阳光体育之歌合唱比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2009年“庆国庆”师生合唱比赛中获一等奖并获优秀组织奖;在全国首届中小学生奥运精神进校园美术大赛中,九人获得一等奖,一人获二等奖,我校获组织奖,09年全国中学生书画大赛中获一等奖5人,二等奖4人。2009年,我校承办了临沂市中小学生艺术节汇报表演现场,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让主题班会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篇6
一、参赛班会呈现的主要特点
任何竞赛都是一种引领,班会竞赛亦然。虽然参赛课都是“做”出来的,且必然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但如此“做课”,往往“做”出了我们探讨的样板。因此,归纳“样板”的特点,有利于提升当下中学生主题班会的品质和效率。笔者认为,此次参赛班会课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主题鲜明。本次参赛的14堂班会课,堂堂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诸如“Hold住幸福”“战胜挫折”等。活动中,同学们都是围绕这些主题或唱或演,或思或议,因而重点突出,效果良好。
第二,贴近实际。从主题的确定,到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多数参赛课都能以学生的生活为原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直面现实问题。所以活动中,学生大多激情参与,有话可说,且能畅所欲言。
第三,推进有序。班会设计符合学生生活逻辑和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层次性强,并能逐步推进,显得有序、自然、流畅,让人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感,从而保证了活动的实效性。
第四,触及心灵。本次大赛中,几乎每堂课都有自己的亮点或高潮。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活动触及到学生心灵的深处。例如,“Hold住幸福”班会课上,学生在做“谁是最重要的人”这一游戏时,3名学生泪流满面,情染全场;“向幸福出发”班会上,某学生朗读父亲的来信,接着其父现身课堂,父子拥抱,感人至深;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可以说,这些特点,为我们平时召开班会提供了一个基本而又清晰的思路。
二、本次大赛引发的思考
本次大赛带给我们一些兴奋,同时,它也留给我们许多思考。主题班会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那么,中学生的主题班会到底应该怎样开才能“更上一层楼”?笔者结合大赛课例,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第一,在目标达成上,班会应做到既能深化认知,更能震撼心灵。
班会都是有主题的,而对于这些“主题”,如“幸福”“宽容”“感恩”等,学生虽然并不陌生,但一般都识之甚浅。因此,班会应围绕主题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加深对主题的认识,同时走进学生的心田,在其心灵深处播种善良、爱恋与希望。
例如,长沙市曹老师执教的“Hold住幸福”这堂课设计了认识幸福(讨论)、感受幸福(故事)、传递幸福(互助)、珍惜幸福(游戏)四个活动,从而让学生远离麻木,理解幸福,热爱生活;湘潭市余老师执教的“向幸福出发”这堂课设计了三个活动:我把幸福弄丢了(反思与述说)、谁“偷”走了我的幸福(情景剧)、敲开幸福的大门(探究——找秘诀),从而让同学们明白了生活中幸福无处不在,心态才是关键,懂得了“让别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幸福”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因此,从主题的确定,到情境的创设,班会一定要有冲击力,能够震撼学生的灵魂,使课堂上呈现出:回首往事时的深度反思,发言交流时的争先恐后,情到深处时的泣不成声,憧憬未来时的豪言壮语,等等。
第二,在价值取向上,班会应重视学生个体的幸福生成和班集体的文化建设。
幸福与道德具有一致性,良好的道德,即是幸福获得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享有的欢乐和幸福”。所以,班会课上,学生德性养成的过程中,既要有沧桑在肩的厚实与沉重,又要有清风拂面的惬意与畅快。培养学生的道德,便是引领学生创造幸福。班会是一种灵魂的洗礼,也是一种幸福的体验,更是一种价值的提升。同时,班会应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当然,这里的“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软文化”,包括班级规约、价值观念以及言谈举止等,如向上的精神状态、合作的团队意识、求真的探索品质、爱美的人格魅力,等等。
例如,益阳市彭老师执教的“放飞理想”这堂课通过认识理想(相声《谈理想》)、畅谈理想(成长路线图)、放飞理想(现场采访)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明确不同的理想会造就不同的人生,从而树立正确而崇高的理想,并能为理想的实现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坚持不懈。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体的幸福感,又有利于创建富有本班特色的班级文化,从而使道德教育与文化传承较好地统一起来。
第三,在内容选择上,班会应着眼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性的培养。
班会同其他德育活动的功能一样,主要是引领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而实现道德自觉,以及人格的成长与完善。丰子恺先生曾把人格比作一只鼎,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分别为思想的真、品德的善、情感的美,可见,一个人要具备完善的人格,这三者缺一不可。
大赛中,有一堂班会课的主题是“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活动中所涉及的案例有天津许云鹤案、南京彭宇事件、广东小悦悦事件等。整堂课中,学生多数时间都处于一种无助、伤心、恐惧和冷漠之中,因而无法达成班会课的目标——传递温暖。
班会内容包括主题的确定、素材的选取,应尽可能突出思想性、正面性和愉悦性,符合真、善、美的标准。同时,班会还应着眼于学生品性的培养,因为品德教育在培养人的“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英国思想家罗素认为,品性教育的功能与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受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品性教育应基于现实并归于现实;应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应重视健康教育(身体和心理)——增强学生的活力,重视技能教育——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大赛中有一堂涉及到中学生生日聚会且大额消费的问题,同学们只谈“消费”,而老师却没有给予正确的价值引领。德成于行,学生的品性是否养成,关键看学生怎么做。当前,中学生的生日聚会相当普遍,其实是很有必要引导的。此外,有些专业性太强(如“食品安全”)、学科特征非常明显(如“消费”)的内容不宜作为班会的主题。
第四,在方法运用上,班会应重视主体对于生活情境的体验与反思。
毫无疑问,班会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所以,应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增强体验,深入反思。这样的道德课堂才可能有学生德性的自主建构。长期以来,班会课中,尤其是德育故事或案例的教学,往往存在以附带刻板结论替代思辨的现象,从而试图将需要宣扬和确立的价值观直接植入学生头脑。显然,这样的德育课堂是低效的。品德立于生活,源于反思。所以,班会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和他人经历过的生活,反思教师提供的成年人的生活情境,从而获得感悟和认知。
例如,常德市刘老师执教的“拥抱亲情,感恩父母”一课就做得非常好。这堂课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再现生活——爸爸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二是反思生活——两个连续的情景剧(《一碗面,两句话》《两行泪,一颗心》);三是践行生活——(孝敬与感恩父母);四是升华生活(师生同唱歌曲《母亲》)。遗憾的是,本次大赛中只有少数几堂课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多数课堂上,学生作为道德生成的主体,往往置身“事”外,成为他人道德的旁观者和评判者。其实,只有经过反思和内省的道德,才可能具有力量,才可能被真正内化,才可能蕴含新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在活动设计上,班会应坚持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的有机统一。
从活动内容来看,班会应坚持“三贴近”原则,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本次大赛上,有一堂高中班会选择“架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就显得不够贴近学生;有的班会课中让学生体验的故事情境,都是古代成人的经历,显然既不贴近生活,又没有贴近时代;有一堂主题为“战胜挫折”的初中班会课上,学生活动——表演小品《招聘》,就明显没有贴近学生,也没有贴近生活。
从活动形式来看,常见的班会活动形式有情景剧、小品、故事会、讨论交流、访谈、朗诵、讲座、竞赛,等等,主要由学生主持,也有教师主持。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主题应有好的形式,无论什么内容的班会都不能硬套形式,牵强附会。班会,其实就是要利用这种特定的德育形式,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所以,采用何种形式,一是看内容的需要,二是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本次大赛有一堂“放飞理想”的主题班会上,有一个“相声”活动——“谈理想”,根据其内容,角色应是两位男生,但课堂上实际表演时则是一男一女,显然,内容与形式就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
总之,我们要以生为本,选择恰当的主题,采用合适的形式,经过精心的设计,让主题班会成为一种心灵教育,培养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感受性,对于社会现象的公正心,对于异质事物的宽容度,对于个体生命与基本人权的伦理观,对于个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与自制力等,从而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心灵和人性,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常德市教科院
湖南常德 415000)
让阅读素养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基 篇7
一、投放适切的阅读材料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基础
古往今来,对书籍的褒奖之词非常之多,可以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其中含有大量的知识信息和人生哲理以及丰富的情感元素。但对于幼儿而言,更为重要的是良好适切的语言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在学前阶段,幼儿对形象物体的感知效果更佳,他们在接触的语言中一般都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代码。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投放相应的具有显著特点和形象的阅读材料,或者是一些关于图书介绍的图片等,让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更多地被物体所吸引。从而能够拥有更多地接触阅读材料的机会,实现个性化的体悟与感知。在学生阅读完之后,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投放怎样的阅读材料,对于刚刚展开初步阅读的学生而言具有极强的价值和意义。
二、创设良好的氛围是提升阅读能力的保障
著名教育专家皮亚杰曾经提出过一个重要的观念,即幼儿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在与主客体相互交叉和彼此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尤其是在与客体交换过程中,学生对客体环境越发深入,学生的主动发展也就更加有效而快速。因此,教师对幼儿阅读的引导不仅仅要注重阅读本身,创设良好适切的语言环境其实也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工作。针对幼儿的年龄结构和认知特点,教师可以将季节的更替、动植物的成长规律以及幼儿自身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更好地享受书面语言,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形成阅读的体验。
例如,笔者在教室通过挂图的张贴、标语的设置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性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实现阅读的有效提升。
三、构建多维的阅读体系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关键
闭门造车、单打独斗难以形成认知氛围,良好的阅读环境组成不仅要凭借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其中更重要的是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建立相应的人群阅读体系。因此,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是阅读主题进行高效持续阅读的重要途径。幼儿阅读兴趣的产生,其阅读能力的发展绝对不能脱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相互交往。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建立教师与学生良性的互动联系,教师要呵护学生,让学生在友好的氛围中享受阅读的愉悦。并在积极阅读的过程中通过画画、角色表演、多种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彼此交流,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让学生享受真正的阅读愉悦之感。另外, 在师生、生生阅读关系的基础上,教师切不可忘却另一种关系, 即亲子关系。教师要通过自身的特殊的角色,帮助学生与家长建立一种互动的阅读关系。据各种研究表明:父母越早与孩子一起进行读书,就越能激发孩子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孩子的阅读面和知识面也就相对越广。从这个角度进行审视,家庭环境及父母的阅读习惯对孩子阅读能力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教师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家校沟通平台等途径对家长进行知识的讲授,从而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四、组织高质量的阅读活动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动力
由于幼儿认知能力的有限,高效的有意注意持续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如果没有强烈有效的外在刺激,就不能有高质量的阅读保障。而很多幼儿教师却忽视这一点,仅仅注重引导幼儿进行阅读,而阅读之后的效果如何,阅读的持续意识怎样,教师则很少涉及。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幼儿的阅读应该说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开掘出合理有效的阅读资源。教师可以调整学生阅读的形式,借助不同的内容开展不同的活动,让幼儿在娱乐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习惯的检查,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言语感知能力、提升想象能力和交往能力。并相机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从而促进他们和谐发展。例如,我班曾经有一次集体阅读绘本《会走路的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及时创设师生之间角色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感受生命的过程中真正走进绘本,从而深化对绘本的学习与体悟。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篇8
那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做到“四重”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下面就这一问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其旨在于抛砖引玉。
一、重内涵
把握编者意图, 理解教材结构, 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问题的内在属性, 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算理的推演。在教学新知识时, 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 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 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 教学两位数乘法, 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 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 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 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 不仅印象深刻, 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二是注重公式的推导。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而且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 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操作推导过程, 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公式,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三是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从而找出解题思路, 所以应用题教学要注重数量关系分析, 客观上, 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是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训练和运用的过程。
二、重方法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 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
1.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思维
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数学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给学生创造出思维的良好环境, 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并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 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形成内驱力, 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调动起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 适度启发引导, 保持学生思维积极性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但以这种积极性, 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才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 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 而思考问题是需要时间的。思考时间若非常短, 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 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 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地回答问题。当然, 思考时间的长短, 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过少, 甚至要求学生立刻回答, 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 教师便“直扣主题”, 自顾自地按照教案做起问题分析、论证来, 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一言堂”的教学方式, 损害了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动性。
(2) 启发要适度。教师的启发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水平, 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喧宾夺主。
(3) 设置多个引导点。教师应该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 是教学思维的动力, 也是思维的方向, 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 在数学课堂学习中, 教师要适当地设置引导点, 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 使学生数学的思维活动持续不断。
3. 精心设计思维感观材料。
思维的感性材料, 就是指用以实物直观或具体表象进行思维的材料。对于小学生, 教师应提供具体的感性材料, 让他们通过声音、颜色、图像、动作获得充分的感知。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 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常见的是利用课本上的插图, 利用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 让他们看一看、摆一摆, 通过比较、观察、分析、综合, 获得数学的初步概念。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应是充分的, 而且要有思维阶梯。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 就可以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填表、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方法来展开教学。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学具盒里的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 分别把它们的长、宽、高、体积填入表中, 观察比较每组数据之间的关系。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就等于长×宽×高, 而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时, 可让学生拿着一个实物长方体或正方体 (或者展开图) ,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出长方体所有面的面积之和。这样的教学设计, 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足够的感性材料, 让学生最易混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区分开来, 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重训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 必须通过练习, 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 培养思维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但一两次的练习、训练并不能达到效果, 因为学生思维方向是单一的, 存在某种思维定势, 需要反复训练, 多次实践才能完成, 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因此科学的训练成为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的途径, 这就要靠教师长期地科学地训练和培养。培养和训练首先要注意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 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即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 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 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 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 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 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 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 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 以后就很难纠正。其次, 要注意分层要求、逐步培养。低年级可多采用边让学生操作, 边说思路或教师先说出关键性指导词, 然后由学生接着说的方法进行。中高年级教师讲完例题后可逐步让学生自己有根据有条理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 并说明理由。例如, 列方程解应用题, 可让学生先思考设哪个量为x最恰当, 然后说说数量关系和思路后再列式解答。还要注意结合教材, 精心设计一些训练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思考的习题, 让学生进行练习。当然, 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不能一下要求学生说得有条有理, 也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说得有条有理。但只要坚持训练, 逐步地会有较多的学生能够进行有根据的思考和有条理地说明问题。
四、重检查
教师除了查结果是否正确外, 还要查思维方法和过程是否正确。教师在检查学生回答、板演、作业时应多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作业和回答问题中发生错误, 教师要注意先帮助他们找到错误的原因, 看学生在理解知识方面有没有问题, 在逻辑思维方面有没有问题, 只有找到了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 才能对症下药、纠错防错。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时要有长期的打算, 要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贯穿于始终。低年级可以, 中、高年级也可以, 应用题教学可以, 计算、概念教学也可以, 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都要考虑这个问题, 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中得到全面充分的提高。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从内涵、方法、训练和检查四方面入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率,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诚然,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很多, 在这里仅谈谈个人观点, 不对之处, 恳求专家赐教。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刘勃.《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现代中小学教育》.1997. (6)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篇9
上海的课程改革, 一路走来, 迄今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
一、上海二期课改的基本背景
1. 基本背景
1988年上海开始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启动了一期课改。一期课改的实践为全国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些经验与启示, 主要表现在:
一是建立了“以社会的需求、学科的体系、学生的发展为基点,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核心”的理论模型。
二是强调学生知识、能力和人格的统一发展, 提出了既要重视四大基本素质, 又要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培养目标。
三是初步实现了为升学服务到为学生成才服务的转变, 并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程整体设计中。
四是实现了从教学计划到课程方案,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两大转变, 尝试“一纲多本”, 给予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
五是设计了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个板块的课程结构, 改变了以必修课为单一形式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期课改经历10年实践后, 1998年恰逢东南亚金融危机, 知识经济初露端倪, 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下, 上海与时俱进, 在教育部指导下, 启动了二期课改。二期课改是对一期课改的继承与发展。
2. 力图研究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期课改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 以德育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主要解决三大问题, 即:
一是如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是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和加强德育?
三是如何以信息化带动课程与教学的现代化?
二期课改在期望解决上述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还期望处理好课程的统一性和选择性, 基础性与先进性, 理论性与实践性, 分科知识与综合知识等多种关系。
3. 价值预期
首先, 课改是一项多因素、多环节的系统工程, 课改工作有助于综合、辩证地处理各种因素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其次, 课改是一项继承与发展的工程, 通过对课程重大问题的改革和突破, 实现课程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促进教育质的飞跃。
第三, 课改是一项理念与操作同步变革的工程, 课改不仅能够带来课程理念的变革, 形成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 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教育教学实践方式,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四, 作为全国唯一具有独立课程设置权的地区, 尝试通过课程改革的实践, 为国家课程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同时为国家课程建设机制的完善提供启示。
二、上海二期课改的研究与实践过程
上海坚持自下而上的实践提炼与自上而下理论研究相结合, 设计和完善课程;坚持以点带面、从局部到整体, 稳步试验、推广课程。
按照工作重心的不同, 自1998年至今, 二期课改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见表1) 。各个阶段既相互衔接, 又重点突出, 保证了课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三、上海二期课改的主要内容
二期课改主要是基于素质教育理论等,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对全上海1500多所中小学进行的全面系统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其主要研究与实践内容包括:
1. 确立新的课程理念
1998年, 二期课改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通过课程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体育与健身、艺术修养和发展、社会实践等学习经历, 为实现让课程适应和促进每一位学生有个性、有差异和可持续地发展, 奠定了基础。
2. 整体设计课程结构
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 上海整体设计了十二年一贯的课程体系, 研究并设置三类功能性课程和八大学习领域组成的课程结构, 具体结构如表2。
三类功能型课程, 继承了一期课改“三个板块”的课程结构, 但又与时俱进。基础型课程主要由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拓展型课程主要关注学习内容的多样化和学习过程的选择性,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研究型课程着重关注学习过程的个性化、探究性和学习内容的综合性, 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 优化共同基础与不同基础的课时配比
上海共同基础与不同基础的课时比例,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约为8:2, 高中阶段约为7:3。与一期课改相比, 二期课改在保证基础的同时, 适当提高了高中阶段课程的选择性。
4. 精选和完善学科课程内容体系
各学科课程围绕育人、创新、实践、整合等要求, 精选课程内容, 努力体现学科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时代性, 如表3。
5. 引进、改编和自主开发各类课程教材
上海在教材建设方式上, 采用多种途径, 主要包括:
一是采用“一纲多本”, 开发基于同一课程标准、体现不同特色的教材, 供学校灵活选用。如劳动技术有科教版和上教版等。
二是尝试从国外出版社引进和改编原版教材。如从牛津出版社引进英语、自然、初中科学等, 改编后在上海学校试用。
三是与国外教育公司合作开发教材。如与多飞公司合作开发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信息科技教材。
四是设计和开发特色课程教材。上海尝试开发了一些特色综合课程, 如小学科学与技术, 中学社会, 高中科学, 中学艺术等。
五是形成了上海教材编制与审查的机制。形成了主编负责, 行政审查, 出版社招标, 新华书店发行的管理制度和教材持续完善的工作机制。为国家教材编写审查制度的建设, 提供了借鉴。
6. 规范和创新课程实施
上海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目标, 在课程实施中做到:
首先, 以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为抓手, 通过编制学校课程计划、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课程资源利用、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等, 推进以校为本的课程实施, 增强课程实施的针对性。
其次, 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抓手, 通过市区两级专业培训, 结合校本研修,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三, 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为抓手, 通过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等教学基本环节的规范和创新, 为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保障。
7. 建设和应用配套的课程资源
2004年开始, 上海逐步建设配套课程资源。先后建设了涵盖近50个学科段所有章 (单元) 节的教学设计案例和各学科段3节至5节的录像示范课;建设了贯彻《两纲》的录像示范课;选择29个社会科普教育基地, 开发了相应的科普教育实践课程;鼓励学校结合学校传统和社区实际, 开发课程资源等。同时通过各级教研活动, 促进教师使用课程资源。
四、上海二期课改的成果、特色与创新
历经十余年的锤炼, 二期课改成果已逐步显现。
1. 主要实践成效
除了完成系统的教材编制, 资源库建设这些显性成果外, 还着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上海在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现在已成为各级教育行政决策的指导思想, 并对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等一系列教育实践, 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教师课程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各种调研问卷、访谈, 以及对1000余节教学录像示范课的分析, 可以发现, 通过课程改革的实践, 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转变, 课程意识初步形成。表现为: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设计能力有了提高;信息技术和课程资源的应用能力明显提升;基于课程标准开发课程和整体把握课程内容的能力明显增强;课堂教学实现了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 体现了“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业质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体提高。上海参加教育部学业质量监测的数据表明:参加测试的95%以上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学业质量, 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优良率在70%以上;2006年学校之间差异的解释率大于25%, 2007年解释率为14%, 2008年解释率为11%, 说明上海学业质量越来越均衡。2007年对部分学校的学生调查发现:上海市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的时间明显增加, 约80%的学校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改进, 约60%的学校认为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有所提升。近年来, 上海涌现出一批创新特色学校, 而且不少学校的学生都能获得数百项以上的专利, 一批学生在国内外各类创新大赛中获得大奖。
形成了各类专家队伍的持续发展和保障机制。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 上海不仅形成了一支专业的教材编写和审查专家队伍, 建设了一批课程改革基地学校。而且还通过建设教材持续完善的机制, 即每五年分批对教材做一次大修改等措施, 稳定教材编写和审查专家队伍;通过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等项目推进课程改革基地学校持续改革。
教研员队伍的课程指导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上海市区两级教研员队伍, 作为课程改革的先锋队, 参与研制了课程方案、课程标准, 并且进行了教师培训、教研、课堂实践与指导、课程资源建设, 以及一些重大项目的研究等工作, 通过这些“岗位实践”, 配合教研员队伍的培训研修, 逐步实现了教研员从教学指导到课程指导的转变。
2. 成果特色与创新
建立了以《两纲》教育为核心的德育体系。在课改中, 上海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上海研制了《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简称《两纲》) , 作为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两个抓手。同时制定了32个学科贯彻落实《两纲》的教学指导意见。在德育途径和方法上, 强调“两进两出”, 即进课堂、进教材, 出课堂、出校门, 努力实现“所有学科中都实施德育,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目前, 上海已形成国家、市、区县、街道 (乡镇) 为主体的四级教育基地网络, 近千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平台。
设计了科学、社会和艺术学习领域“合分一体”的课程结构。上海在总结一期课改综合课程实践的基础上, 在科学、人文与社会、艺术三个学习领域中, 采用“合分一体”方式设置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并在这样的结构下, 确定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定位和内容体系, 形成鲜明的上海特点。具体设计如表4。
通过研究型课程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一期课改活动课程实践的基础上, 从学习过程的个性化、探究性和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两方面发展活动课程, 形成了二期课改的研究型课程, 并作为一至十二年级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在《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的指导下, 不仅开发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研究性课程学习包和案例集, 而且形成了小学以综合主题探究活动为主、初中以学习课题研究为主、高中以自主课题研究或项目活动为主的基本序列, 体现了课程循序渐进的设计特点。在单独设置研究型课程的基础上, 还注重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上海受教育部委托, 为全国制定了《研究性学习指导纲要》。
形成了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和独具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上海整体设计了一至十二年级的外语课程体系, 注重把课程内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境建设融为一体。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上海在外语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上海学生在参加教育部教育质量监测中, 优秀率达50%。此外, 上海还进行了德语、日语等多种外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做孩子终身发展的奠基者 篇10
一、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当下, 社会思潮更趋多元化, 人们的价值观、荣辱观较以往也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 急功近利、心浮气躁、道德滑坡, 这些已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道德危机。不少家长认为, 孩子只要学习好、身体健康, 其他方面可以忽略不管。这种认识十分粗浅且颇为偏激。
现代教育认为, 教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发展潜能, 它主要包括品德素养和知识技能两个方面。人的品德素养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人健康成长发展的助推器。然而, 许多家庭忽视孩子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和人格意志等情感素质的培养提高。有的家长认为, 让孩子吃好穿暖就尽了家长的责任, 教育孩子那是学校的事情;有的家长奉行“树大自然直”的信条, 对孩子信马由缰、放任自流;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呵护宠爱, 连老师的正当批评教育都妄加指责, 生怕孩子受委屈。这些, 都是存在严重缺陷的教育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一个家庭里, 只有父亲自己能教育自己时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作为家长不仅仅是亲子关系, 还应当是师生和同学关系。正因为家庭血缘亲情、耳濡目染的同化传承作用, 父母才把长期修炼而固化了的优秀品质以及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知识经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下一代, 使其传承光大。
二、将品德教育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孩子成长中起初基本道德概念的形成, 主要是通过模仿父母、同伴和老师的言行来感知的。马克思指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子女则是父母的影子。”如果父母谈吐举止粗俗、不讲社会公德, 其对子女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即便是家长无意识的的习惯性行为或情绪流露, 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慎言慎行, 不在孩子面前轻易流露对生活和社会的不良情绪, 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来影响孩子, 将对其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教孩子学习礼仪
父母要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 对长辈师长称呼“您”“老师”“师傅”“阿姨”“叔叔”等;对他人提出要求时要说“请”;与人打招呼时要说“您好”;与人分手时要说“再见”;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得到帮助时说“谢谢”等。孩子这样做, 既可历练个人的品德修养, 也可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 需要家长老师在生活学习实践中不厌其烦地言传身教、并通过各种具体生活化的实践体验, 使其固化为他们的品质。如在外乘车行走教他们给老年人让座、帮扶老人或残疾人过马路;在商场购物或饭店就餐, 看到服务员礼貌热情地招待客人, 家长应告诉孩子这就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让这些随时随地并生活化了的教育素材, 内化为其自身的素质。
2.教孩子学会感恩
人的一生, 无论成败, 都会得到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亲人的关怀、朋友的帮助及大自然的恩赐。茫茫大千世界、芸芸沧海众生, 在自己的成长发展中能受助于别人, 是多么大的恩赐和缘分啊!正是这样的相互依存, 我们才有勇气和信心度过生活中的一个个难关并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第一, 教孩子懂得感恩父母。
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 子女理应感恩孝敬父母。汉代黄香扇枕温席的佳话及“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诗句, 就是子女孝敬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写照。可是,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被父母长辈宠为小皇帝和小公主, 关心宠爱呵护有加, 以自我为中心, 偶遇不如意的事就无理取闹, 甚至离家出走。更何谈感恩了!
让孩子懂得感恩、亲身体验是最具教育效应的。家长要经常鼓励孩子在妇女节、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 通过帮妈妈做饭、给父母洗一次衣服、发一条短信、写一句感言、策划参与家务劳动等, 让他们从中体会孝敬父母的亲情和感受。
第二, 教孩子感恩老师。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天地君亲师”和“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的尊师重教信条。作为家长, 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对老师品头论足或贬低老师, 尽管老师也非十全十美, 但在没有遇到更好的老师前, 至少他仍然是孩子的老师。教师节时, 让孩子亲自动手为老师做一张“感恩卡”、打个电话、发条短信, 借此表达一份感谢之意。这也是培养感恩品德的一种方法。
第三, 教孩子感恩社会。
要教育孩子常怀感恩之心, 真情回馈社会。比如, 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义务劳动、扶贫助困等志愿者活动。
3.培养孩子勤俭自立的能力
“动物界有一套超越万物之灵的育儿理念, 许多动物在它们的幼儿很羸弱时, 会把它的幼崽含在嘴上或护在翼下, 怕它们遇险而夭折;但当它们的孩子长大些时, 它们会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赶离自己身边, 让它们独自去经风雨、练本领, 甚至不给孩子留下回头路!只有这么做, 孩子才能经得起任何风浪之袭击, 才能够绝处逢生。含在嘴上、护在翼下和赶离身边, 都是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体现, 连动物也深知“惯子如杀子”的道理。教育界有句口号叫“再穷不能穷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但从教育的实际来看, 更应该做到的是“再富不能先富孩子”。当今社会物欲横流, 比阔斗富的不良风气也在侵蚀学校、影响孩子。一些孩子常与同伴比衣服、比玩具、比用具, 甚至比谁家有钱、谁的父母“官”大。这些孩子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全然不知“食丰而生奢, 阔盛而生侈”“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的危险。再富不能先富孩子, 才能逼孩子学会独立前行, 学会感恩惜福。
我校“德育工作生活化”课题研究组对本校2010和2011级380名一年级在校生做了追踪调查研究:只有33.4.2% (127名) 的家长“每天要求女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同样, 在对低年级小学生生活能力的调查显示, 一年级学生, 不会洗脸的有198名 (占52.1%) , 不会穿衣服的148名 (占38.94%) , 而不会整理书包的334名 (占87.9%) 。调查表明, 多数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锻炼。
因此, 我们要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做一些诸如叠被子、洗小件衣服、刷鞋、扫地、倒垃圾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区和学校组织的活动, 指导孩子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让他们在完成学习和劳动任务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尤其一些家境不富裕的家庭, 更要鼓励孩子多向名人和身边有作为的孩子学习, 形成积极阳光的心态, 锻炼解决困难的能力, 从而提高自主应对事物的能力。
三、当好子女的法定监护人
“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一个孩子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才能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指出:“家长对孩子不能只注意在校的学习成绩, 也要关注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 注意他们在社会上可能受到的不良影响, 否则好孩子也有可能变坏, 有的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的思想, 应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 及时了解沟通孩子在学校及家里的表现情况, 做到用心、尽力、尽责, 当好孩子的监护人, 做孩子终身发展的奠基者。
参考文献
[1]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江苏省教育科技工会.行知教育论著百篇.
[2]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3]柯世力.再富也要“穷”孩子.星洲日报.
[4]古代官员的教子之道:知书讲礼生活简朴.中国古代史.
[5]《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省级重点课题“德育生活化”》课题研究资料.
[6]李岚清.一定要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
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 篇11
鱼和熊掌兼得
祝启程在校长岗位上办好了四所学校,培养了数万名优秀毕业生。他当校长的第一阶段是将一所农村薄弱中学办成省重点中学,第二阶段是将一所县城的薄弱学校办成一流示范学校,成为“教改的先锋和旗帜。”第三阶段是将一所新办城市初中,五年办成全国名校,1998年在该校召开了全国初中教育综合改革现场会,1999年5期人民教育用3万多字作了长篇报道。第四阶段是现任的绵阳东辰学校,办学10年,学生人数增长了十多倍,现在达到9600余人。先后评为“影响中国西部的十大中小学品牌学校”、“全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全国优质品牌学校”。
从祝启程接管东辰到现在他成为东辰的灵魂,祝启程始终认为要培养大规模的“拔尖生”,首先就要具备培养大规模的“拔尖生”这一教育理念。东辰从建校开始,就提出了双高质量标准,即坚持高素质与高升学统一、筑高原(大面积提高质量)与建高峰(培养优秀拔尖学生)统一。
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和奋斗目标,东辰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有理想信念、有文明礼貌、有道德修养、有大家风范,表现出能说会道、能处会交、能学会创的良好素质,参加国内外竞赛都能表现出最好的自我,拿最高的奖。以最近几年学生突出表现就能说明这个问题:2007年方源同学获第39届国际中学生化学奥赛金奖,夺得西部地区第一枚国际化学奥赛金牌;2012年,贺会熠同学参加南方科技大学以素质能力立意的创新人才考试中获四川省综合排名第一名,而他仅仅是东辰中学非常普通的学生;2012年,中科院全国小院士评比中东辰学校共有八个项目入围,宋之谟等七位同学获得全国小院士称号……
“我们不仅要追求永远第一的升学率,培养考试明星,力争令人眩目的奖牌和奖杯;更要努力追求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个性发展,为每一个学生寻找最佳的发展空间,培养将来攀登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艺术高峰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在谈到这一话题时,祝启程的话语灵动而睿智:“在教育方面,东辰学校就是要实现‘鱼和熊掌兼得’的局面。”
中国灵魂,世界眼光
当校长,坚决不当“维持会”会长,这是祝启程当校长的一个基本理念。他认为,当校长就应该立足学校,运用学校各种资源,锐意进取、破旧立新,让教育焕发新的活力,让学校焕发新的生机,让学生接受最愉悦的教育,让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
祝启程清醒地意识到,培养学生的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是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如果仅仅立足分数做教育,那样做不仅对教育的亵渎,也是对学生和家长的不负责任。学校要有所责任,教育要有所担当,才能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才能培养出国家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祝启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灵魂的三根支柱,为此,东辰学校从2000年学校创办就开发《读经》校本教材,并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读经诵读活动,在全校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读经课,一点一滴地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播种在学生的心中,力争在孩子们记忆力的黄金时段就打下传统文化的底子,铸造孩子们的中国灵魂。12年如一日,年年坚持,尤其是每年的国学月,更是精彩纷呈。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在东辰学校读书,你会发现其国学功底不浅。
“我们要培养今后在国际舞台上有竞争力的人才,必须按国际质量标准培养学生,将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备,将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优势融合,从而构建既重视基础、共性,又重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个性特长培养的新的育人模式”,祝启程如是说。
最近几年,学校每年都有20多个学生考上国际名校,刘思雪同学考上了哈佛大学,杨武林同学考上了耶鲁大学,还有很多学生考上了美国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大学等顶尖世界名校。
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祝启程选择了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备的育人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借鉴整合、交融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精髓,致力于构建一种集传统教育精神和现代素质教育先进理念于一体,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备的并立足于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育人模式,达到既重视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又重视学生的智慧潜能开发、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并把课程、德育、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转型和创优作为新人模式的四根支柱。
幸福成长的生命
教育是培养人的行为,核心主体是人,离开了人就不成其为教育;教育应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作为最高价值和终极目标。为此,祝启程在注重双高质量的同时,更把教育的核心和着力点放在关注学生的生命、生态、生活、生涯上,以实现人发展与完善4个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他把关注师生生命成长、生活幸福、生态美好和生涯发展当做了东辰新教育的四根理论支柱。
“教育源于生命,生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因生命而产生,促进生命的发展乃教育之本,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生命的教育”。祝启程认为东辰学校关于“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认识生命的意义并进而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开发生命潜能,激扬生命活力,引爆生命潜力,实现生命的幸福成长;培养生命智慧。打造智慧人生,学会智慧学习,学会自我生存;提升生命质量。运用多元智力实现生命价值的开发和提升。
面对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师生生活质量不高的现实,祝启程还提出要关注和改变师生的生活状态,引导师生追求生活的真谛:“一是提升生活品质。引导师生过有质量的生活,追求成功的人生;过有品位的生活,追求健康的人生;过有价值的生活,追求奋斗的人生;过有乐趣的生活,追求快乐的人生。二是优化生活结构,构建由教学、交往、学术研究、文体社会活动构成的立体而丰富的生活结构。三是学会化解生活烦恼。保持积极的情绪,乐观的人生态度。”
“除此外,学校的使命是发展,教育的使命也是发展,学校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立足于每个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祝启程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创造有竞争力的教育,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致力于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努力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终身学习、健康身心、走向社会三个基础,作好升学、就业、走向国际和成功人生四个准备。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篇12
一、继承传统———客串童话
将童话故事客串于拼音教学, 能使枯燥的拼音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例如, 教学完y、w后, 书上有幅插图, 分别是屋 (wu) , 窝 (wo) , 蛙 (wɑ) , 鱼 (yu) , 鸭 (yɑ) , 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实践:
师:在这幅美丽的画中, 有许多可爱的音节娃娃。你们知道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吗? (生读, 师相机把音节贴在黑板上)
师:他们准备回家, 但是迷路了, 你们能帮助它们送回家吗? (生答)
师:你是怎样帮助它找到的家? (音节入图)
师:画中音节娃娃回到家后 (师出示挂画) , 家里顿时热闹起来。五个音节娃娃在一起, 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生展开想象编故事)
“童话客串”的教学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 他们在具体情境中感知音节的组成, 把抽象的声母、韵母和有具体意义的汉字建立起记忆的联系。在学生的眼中, 这些声母、韵母、音节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而是富有生命活力的“拼音宝宝”。在创设的童话情境中, 我将拼音的教学、练习、活动构成了一个整体推进的有机体, 在连锁的滚动发展中使学生原有的语言储备快速地丰富起来, 成为后继阅读和说话写话的强大冲力。
二、移花接木———插入新闻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和提供具体生动的学习背景, 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文内容形成相似和谐的振动, 让学生主动感知体验, 产生想象和联想, 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在学完声母后, 课文中有一道按顺序填入声母和声母连线成大象图的练习题。在教学时, 我将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比赛巧妙地插入这两道题中展开教学, 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师:声母妈妈们是球迷, 字母王国的国王为她们买了23张球票, 让它们按顺序坐在体育馆的座位上。谁先帮国王点点名, 看看哪些声母妈妈迟到了? (生口头填空)
师:国王请你们再帮一下忙, 记下这些迟到的声母妈妈, 你会写吗? (生填写所缺声母)
师:中国队终于以1:0大获全胜啦!同学们开心吗? (生:开心)
师:瞧, 23位声母特别激动, 她们冲到绿茵场上, 站成了这样的队形。 (师出示图, 生质疑:为什么这么乱?)
师:大家按它们排列的顺序描出这根带子, 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们庆祝男足胜利的特有方式。 (生快速连线)
生:啊, 她们站成了一头大象的形状。
师:大象正摇旗高喊:“中国队胜利啦!”
看着学生那张张激动兴奋的小脸蛋, 我深深地感受到, 教师要注重唤起学生的生活情感, 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教材产生共鸣, 获得真正的心灵体验。
三、有机连缀———创作故事
在拼音教学中, 音节与音节词的拼读常常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和厌倦。于是, 我利用学生已有的语言储备和生活经验, 对已有的教材进行重组、整合, 把拼音、识字、说话、阅读融为一体, 这样, 便于让学生从中获得大量信息, 使巩固拼读、积累词汇、发展语言、培养兴趣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起到“知七得十”之功效。
在进行如“ɑo ou iu”一课的拼读练习时, 教师可将这些音节编成有趣的小故事:一只huāgǒu tōu zǒu了主人晨练的dàdāo, 来到一座xiǎo qiáo边。它被水边的xiǎo māo发现了……学生既可以进行拼读练习, 又可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和教师一起创作后面的故事, 寓学于乐。
又如学完“z、c、s”后开始学“zh、ch、sh”, 我便让学生编首儿歌记住“zh、ch、sh”。学生自己编了一首简洁易记的口诀:“z、c、s真淘气, 碰到小椅子就翘起, 变成zh、ch、sh。”声母“b、d、p、q”不容易区别,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 编出了“稀奇稀奇真稀奇, b、d肚皮对肚皮;好玩好玩真好玩, p、q脸蛋对脸蛋”的儿歌, 还将“b、d、p、q”写好挂在黑板的四个角落上, 每天必读, 增强记忆。
通过经常性地自编儿歌, 学生逐渐掌握了拼音规律, 还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极大兴趣, 从中也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穿插游戏———拓展文本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这句名言诠释了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真谛。如果我们因文所困, 不仅会使拼音教学变得单调而枯燥, 而且会造成教师教得口干舌燥, 学生学得身心疲惫的局面。因此, 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文本, 拓展文本, 在设计教学时应尽量新颖活泼, 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 激发其兴趣, 使其爱学拼音, 乐读拼音。
在教学音节时, 我和学生玩起了“拼音牌”。这种牌可以四个人打, 也可以两个人打。例如, 一方先出一张“牌”, 口里还要念“我出b”, 第二方出牌时, 所出的“牌”要能与对方的“牌”相拼, 口里要念:“我出ɑn, b—ɑn—bɑn, 斑马的斑”, 拼对了对方的“牌”就被赢过来了, 最后看谁赢的“牌”多。
在四声教学中, 我在采用给字母“戴帽子”的方法的同时, 设计了“开汽车”的教学游戏。我先在黑板上画一段山路图, 把这段山路分为四段, 即平路 (ˉ) , 上坡路 (ˊ) , 拐弯路 (ˇ) , 和下坡路 (ˋ) , 然后给学生头戴有字母的小汽车头饰, 在山路上一段段地开, 开一段路教一句声调儿歌;再在字母头上标上声调符号, 教会读法。学生轮流“开汽车”, 反复练读四声。这样, 在生动形象、充满趣味的游戏中, 四声的音形便与四段山路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这既增加了学生的课内实践活动, 增强了趣味性, 同时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四声的知识。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推荐阅读: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10-20
培养良好习惯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07-20
智趣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06-08
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10-22
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06-01
实施“计划管理” 为学生的发展奠基06-30
学生终身体育意识06-26
中学生终身体育11-06
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论文08-08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