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美好未来奠基

2024-09-05

为学生美好未来奠基(共6篇)

为学生美好未来奠基 篇1

陈雄海同志生于1971年, 毕业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 一直担任海口市高级技工学校的电工教学工作, 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2009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他教学业务素养突出, 是学校电工组的骨干教师, 在工作中, 兢兢业业, 踏踏实实, 勇挑重担, 积极参加各种教具的制作。2008~09年度主持参与制作的“中央空调与维修电工实训装置”参加中国职协技校委员会优秀成果评比获得一等奖。同时多次辅导学生参加全国或省内的各种技能竞赛。09年度, 指导学生参加海南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工电子类“机电一体化组装与调试”项目竞赛获得第一名、第三名、第四名的好成绩。同时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同年6月指导学生代表海南省参加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一体化组装与调试”项目竞赛获得三等奖。2009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他具有较强的教研教改能力, 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 并参与完成学校课程模块设计与改革。参与主编三本校本讲义的开发。参与完成国家财政的支持设在海口市高级技工学校的海南省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建设。

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 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认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并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 积极开展具有特色的思想教育活动。所教的班级班风正, 具有较强的集体凝聚力, 同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品德优秀, 学习成绩优异, 文体素质突出的学生, 并多次被评为校“文明班级”和“表扬班级”。

为学生美好未来奠基 篇2

摘要:班主任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少年,只要把“人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递”看作教育的终极目标,她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自己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推动她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她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欢乐。

关键词:班主任 教育智慧 青少年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班主任,尽管我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我一直在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25年来,为了这一目标,我和学生共同进步、一起成长,这其中有辛劳和汗水,也有无尽的欣喜和欢乐。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与其说是付出,不如说是收获。因为,这份普普通通的工作,让我充分体验和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一、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

作为班主任,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都有成功的愿望、成功的潜能和成功的可能。学生潜力的充分开发需要合适的教育。我们承认学习是艰苦的,但是,如果学习能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相结合的话,他们就能从中得到极大地乐趣,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作为班主任,不仅要爱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要爱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细心寻找他们的优点,想方设法予以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并把这种体验迁移到成长的各个方面。靠这一方法,我成功地转变了不少学生。

有个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性格非常内向,入校时成绩排在全班最后,比较自卑。在一次联欢会上,这位学生的街舞表演非常精彩,在评选“班级之最”活动中,大家送给他“最炫街舞”称号。这使他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看到了自己的潜能,并且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我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给予热情鼓励。从此,他像变了个人似的,努力奋进,毕业时如愿以偿地找到了自己热爱的工作。母亲节时,他给我发来短信说:“我曾经感受到您对我母亲般的关怀……感谢长久以来您对我求学问、学做人等各方面的培养和教诲,”

二、引导学生树立一生的理想

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把学生培养成完善的人,再高明的老师也不可能把学生终生所需的技能都交给他。老师所能做的,只是把学生引上追求完善的道路,并给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作为班主任,我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教孩子几年,心里想着孩子的几十年。我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着想,重视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我认为一个学生成功的标准应该是:通过学习的过程,磨练顽强的意志品质,建立起强烈的责任感、自制力、自信心。因此,我始终以热爱生活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想法设法营造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理想。

每一届新生入学,我都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说出自己的宏图大志,并把这一切用文字记录下来。最后,我把全班学生的演讲稿编成一本文集――《我们心中的大舞台》,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让他们懂得:只有为自己设置一个目标,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挑战自我。

三、给学生真正的爱

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作为班主任,只有了解学生的爱好、才能、个性特点乃至精神世界,才能为每个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只有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才能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意识,从而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人。

爱学生就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设计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教育方式。学生往往“喜新厌旧”根据这一特点,我和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制定了一项有趣的奖励办法――持分竞争――实物拍卖。首先,我和学生一起把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表现量化成分数,没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累计得分,然后用自己所得分数“竞拍”自己想要的奖品。奖品设置非常丰富,从价值几十元的讲座光盘到几元钱的日常用品不等。学生要想得到这些奖品,就需要“持分竞争”。这种方式让学生真实地体验竞争的激烈和艰辛,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愉快。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爱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爱的能力。一个人,只有懂得爱,才会善良正直,才会有同情心、责任感。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引导孩子们去爱亲人、老师、同学,甚至他们身边的花草树木、小猫小狗,不断提高他们爱的能力。

我带的每个班,“爱的系列活动”都贯彻始终。首先,我引导学生学会爱自己,对自己负责任。让学生明白,如果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我都会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给父母写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同时邀请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参加庆祝活动、联欢和户外体验活动。这些活动增进了家长和子女之间的理解和交流。亲情、友情、师生情谊使班级充满了和谐和温馨,无形中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学生也在这样的体验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善良、正直、宽容、负责。

四、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人文素养

我的班级文化建设重点是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享受阅读的快乐。

为营造书香氛围,我个人捐出自己的图书,和学生一起建立了班级阅览室,又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兴趣爱好,和学院图书馆的老师协调好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翻看报纸、杂志。我身体力行,每年自己都买一些喜欢的报纸杂志,保证每周一本书,认真做摘记,并把自己认为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文章讲给学生听。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的必需。学生在阅读中与古今中外的伟人对话,从传世经典里吸取营养,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言谈举止更加高雅。

我还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经常讲一些对学生得身心对有好处的科学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内容,特别是教学案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增加了学生的很多人文素养。一位毕业的学生在给我的来信中说:“老师,您能胸怀一颗坦坦荡荡、清清爽爽的心站在学生面前,毫无矫饰地袒露自己的思想,让我们永远感到您是一位可亲可敬、可以信赖的人”

五、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

教育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开放、现实、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因此,班级管理不能只面对学生,还要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并充分发挥家长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

作为班主任,我有意识地向家长介绍一些家庭教育知识,以促进和补充学校教育。除了电话、走访和短信外,我还用写信的方式与家长交流。接手新班的第一学期,我就经常和一些有问题的学生的家长联系,内容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我班的情况、我的教育理念以及一些教育子女的具体经验和家庭教育的典型事例。由于这些非常有针对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卓有成效的班级工作,使我真正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成了学生可亲可敬的良师益友,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家长的高度评价,我自己也体验到了与学生一起成长的乐趣。

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篇3

但在一年多之前,里湖中心小学的课堂却是另一番景象:教师“满堂灌”,学生羞于回答问题,课堂沉闷,学生学习不专心、不用心。该校校长覃玉先告诉记者:“新旧课堂对比最明显的是,新课堂中学生变得自信活泼,勇于参与了。老师也反映说,现在上课很轻松,效率也很高。”

无独有偶,南丹城关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城关中心小学)的校长蓝元忠也向记者反映说,如今的课堂上学生活跃积极,老师热情高涨,“让人感觉整节课都是活的”。

在南丹县采访期间,记者听到最多的字眼是“自信阳光”“积极大方”“积极向上”。这让记者产生了疑问:是什么原因让该县一所所乡村学校的学生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什么原因让一节节课变成了创意诞生的地方?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深入了南丹课改的“第一线”。

在改革中寻求突破

2013年8月,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南丹县吹响了课改的号角,南丹县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南丹一小)、里湖中心小学、城关镇第二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城关二中)、八圩瑶族乡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八圩初中)4所学校成为首批试点学校。南丹县教育局局长马训康告诉记者,该县通过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方式,致力于探索一种符合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的有效、高效。

多次听课经历刺激了马训康局长的“课改神经”。他告诉记者,传统课堂基本上都是老师在讲,参与学习的只有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有些坐在角落里的学生干脆就偷偷睡觉了。他说:“传统课堂的各种弊端日益凸显,老师们普遍反映,工作辛苦但成效不大,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长此以往,必将阻碍我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前对搞课改还持一种观望态度,现在看来不得不改了。”马训康局长将课改的想法和规划向上级部门汇报后,南丹县县委、县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召开了专题研讨会议,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推行课改工作。

课改势在必行。但刚开始,究竟该如何改?改成什么样?南丹县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为此,该县对全县的中小学进行了一轮摸底调查,听取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掌握了实施课改的第一手材料,还掀起了一股自上而下的外出学习风,分批次安排教育局领导、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前往山东杜郎口和区内的蒙山等地观摩学习。经过调研和学习,该县形成了切合本县实际的工作思路:强化管理体系建设,制定《南丹县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和课改指导小组,领导小组对课改的全局工作进行把控,指导小组对各试点学校的课改工作进行具体指导、督查和评估;抓好教师培训工作,先后3次邀请课改专家到试点学校对新课堂进行诊断,对校领导、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初步了解高效课堂建设的基本流程,明白小组建设的基本方法,懂得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内容;落实责任分区,执行“点长”责任制,为每所试点校配备了1名试点长和2—3名教研员,负责对试点学校开展小组建设、小组长培训等工作,并对教师在课改中碰到的疑难、困惑及时进行解答;加强校际间结对,第一批试点学校走上正轨后,2014年春季学期又启动了第二批试点工作,此次试点学校共6所,由第一批试点校与第二批试点校中的1所或2所结成帮扶对子,第一批试点学校有责任培训第二批试点学校的老师,第二批试点学校在课改过程中遇到难题,应主动与结对学校联系,虚心请教。

符合县情的工作思路,扎实有效的工作方法,促使南丹县课改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如今,课堂上学生常常为一个疑问而激烈“交锋”,老师和学生进行平等、有效的交流,已成为该县各试点校课堂的常态。里湖中心小学语文教师覃义良告诉记者:“现在学生很活跃,敢于上台展示、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有些想法很新颖,你都不敢相信是一个乡镇小学生说出来的。”

试点学校课改工作取得的成效,引来了非试点学校的关注。南丹县教育局副局长韦德伟告诉记者,在推进试点工作的同时,教育局会不定期安排非试点学校的领导、教师到试点学校听课,“让他们亲眼看到课堂的变化,就不用我们再费口舌去动员了”。采访期间,南丹县城关中学教师吴晓(化名)正好在八圩初中听课,3天的所见触动了她。她告诉记者:“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这样的课堂让我耳目一新。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学生的思维都很活跃,而且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比县城的学生差。”

强健实施课改的教师队伍

马训康局长说:“教师是课改的实践者,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改的广度、深度。”为此,该县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依托“21世纪园丁工程(B类)”“河池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百千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和“南丹县教师队伍建设‘351’工程”等,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教师培训。课改工作启动后,该县更是集中优势力量,加大资金投入,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培训重点,组织实施了各种类型的课改培训,仅2013年秋季学期,就组织近200人次外出参加培训。

城关二中的牙丹群老师是一名生物教师,现已50多岁了,早已习惯传统教学模式的她,在刚接触课改时心存疑虑:让学生自己说,说不出怎么办?会不会对升学产生不好的影响?在学校领导的鼓励下,她硬着头皮参加了课改实验。随后,她到蒙山县观摩了有效课堂,受到很大的触动,她说:“我从没想过课也能这样上,他们的学生真厉害,自主学习、自行讲解,一节课就这样顺利完成了。那样的课实在太精彩了!”

这次观摩学习点燃了牙丹群心中的课改小火苗。回来后,她积极参加县里、学校组织的导学案编写、课堂流程操作等方面的培训。在实践过程中,她主动向教育局领导、教研员、校领导寻求帮助和指导,经常邀请相关人员进入自己的课堂,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疑惑,现场询问、现场解疑。一段时间之后,她先前的疑虑消除了,课堂上,学生在她的引导下积极有序地进行学习,而且“好的学生变得更好了,较差的学生也有不小的提高”。2013年11月,她参加河池市课改录像课比赛获得第一名。

牙丹群老师的转变,是南丹县教师培训工作取得实效的一个缩影。该县探索实施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外出学习、县内优秀教师带动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实施课改的能力。记者来到城关中心小学时,该校副校长宋小玲正在培训第三批次试点校教师。课堂上,30多位教师成了学生,亲身体验小组组建、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等环节。参训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这样的方式很有趣,我们亲身体验了课堂操作的各个流程,有问题可以当场解决,让我们对课改有了更深的了解。”据了解,该县要求第一批试点校定期组织“帮扶校”的老师进行培训,形式有体验式、座谈式、讲座式等。“每一次培训,老师们都很积极,而且都学到了实用的东西。”宋小玲说。

此外,南丹县还要求各校做好校本培训,充分发挥学科组的作用。南丹一小在这方面做得较为突出,积累了较好的经验。该校校长岑丹玲告诉记者,在校本培训方面,学校先安排教师代表外出培训,回来后再由这些教师培训各年级教师,做到层层落实,人人都能接受培训。在学科组学习方面,该校要求各学科组定期开展课改研讨活动,如研讨如何有效运用导学案、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等,分享经验、交流心得,提高教师实施课改的能力。如今,该校多位教师从课改中脱颖而出,成长为骨干教师,语文教师颜菊、数学教师刘炯等都曾在国家级、自治区级的课改示范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里湖中心小学教师覃义良、吴彦姝,八圩初中教师杨春,城关中心小学教师李燕春,城关二中教师周慧超……一大批优秀教师从课改中成长起来,提高了南丹县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正如马训康局长所说:“篑土之积,可以成山。培养出一个优秀教师,就会带动一批教师成长。久而久之,整个教师队伍的实力就提高了。”

实施课改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如今,南丹县课改试点学校的学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样,学生们变得自信阳光、积极大方了。城关镇中心小学五(2)班的学生韦巧伦告诉记者,以前她很害羞,不敢举手发言,更不敢上台展示,现在不一样了,每一次小组展示她都积极争取,变得很活跃。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第一、二期课改试点工作初显成效后,南丹县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第三期试点如今也已紧锣密鼓地展开,马训康局长说:“接下来,我们将在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和扩大课改规模的基础上,探索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课改惠及更多学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

培养良好习惯为美好人生奠基 篇4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家林格说:“教育要抓根本, 这个根本就是习惯。习惯既是一切教育的起点, 又是一切教育的最终成果。”处在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 可塑性大, 可接受性强。教育者若能给予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基础性的引导和帮助, 少年儿童的行为能力就会健康地发展起来。培养少年儿童养成良好习惯, 将能有效促进他们人格结构的优化, 使少年儿童终身受益。

乳山市第二实验小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习惯养成、理想责任教育的有效途径, 以课堂、班校会为主阵地, 优化主题教育内容, 以系列活动为载体, 活化教育形式, 以《好习惯养成手册》和习惯养成“银行积分卡”为抓手, 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育活动安排上, 学校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深入研究习惯养成的规律, 科学设置评价体系, 合理确定发展目标, 使学生既主动参与, 又多方监督, 做到了“三个结合”。

一、创新培养目标, 坚持着眼长远与循序渐进相结合

在习惯培养目标的制订上, 学校广泛征求学生、教师、家长的意见, 学习借鉴外地的做法, 制订出了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两大类, 包括书写、作业、倾听、候课、读书、收集资料、举止文明、两操、校内外秩序、个人卫生及自理能力、诚实守信、感恩等12项良好习惯, 细化为60项具体目标, 涵盖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表现。在总目标的基础上,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把习惯养成目标由低到高确定为四个阶段, 对应一星、二星、三星、四星, 每个星级确定15项具体指标, 累计有12项达标者即可通过本星级达标。在制订目标上也严格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 比如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以简单的、基本的为主, 如个人卫生、执笔姿势、坐姿、举手习惯、作业习惯等;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在他们自觉的基础上, 设立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学会保护别人的隐私, 不讲究吃喝, 不攀比, 能够坚持每天阅读课外读物, 写好读书笔记, 等等。学生对照这些具体指标, 进行“好习惯我知道” (学习、了解、熟知习惯目标的内容) ——“好习惯伴我行” (对照目标培养习惯) ——“好习惯我能行” (总结表彰好习惯之星) 三个阶段的强化训练, 使学生学有规范、做有目标、干有方向, 不断修正自身的不良习惯, 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创新评价方式, 坚持学校评价与家庭评价相结合

在对学生良好习惯评定上, 学校坚持既重主观又重客观、既重学校又重家庭、既重评分又重评价的做法。评价形式分为学校评价和家庭评价两部分, 学校评价又分为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和学科教师评三部分, 根据当月学生的综合表现情况量化为一定的星级。为了更方便、更科学、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 学校为各科教师及班主任设定不同分值的“银行积分卡”, 总分值为800分, 为每个学生的“银行积分卡”存入基础分30分, 各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习惯养成情况给予一定的积分奖励, 对违反习惯养成目标的同学, 适当扣除“银行”里的基础分值, 月末根据学生得分情况设立精美的“银行卡积分”袋, 学生随时对自己的积分进行统计, 充分体现了评价的激励性作用。学校非常重视家长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上的导向作用, 在好习惯养成手册里还专门设立了家长评价栏, 家长对应学生在家庭中的各项目标对学生进行评价, 通过标志为学生获得家长的笑脸个数, 获得家长10个笑脸可获得喜羊羊标志, 7个为美羊羊标志, 5个以下为懒羊羊标志。评价内容均为学生在家庭中的习惯养成情况, 如你的孩子放学后能及时回家吗?你的孩子乘车购物时能自觉排队吗?你的孩子睡前洗脚吗?你的孩子能自己整理房间吗?你的孩子能及时帮家长倒垃圾吗?等等。这些目标的设计既贴近学生的生活, 也较便于家长随时监督, 拓宽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渠道。

三、创新教育形式, 坚持特色活动与榜样引领相结合

学校把特色活动作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载体, 深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如班主任专题研讨——“习惯培养之我见”经验交流会, 《校园管理制度》《课间十不准》《上课五个要》等学生知识竞赛, “文明礼仪情景剧展示”“好习惯儿歌创编”“我自理、我自立”主题队会, 等等, 促使师生共同参与, 促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增强了学生自立和自我约束能力。与此同时, 学校非常细致地进行每月习惯养成工作的汇总, 对能顺利通过星级达标、家长评价获喜羊羊标志、“银行卡积分”达到金太阳级别的同学为“班级好习惯之星”, 颁发“习惯之星”证书及“家长喜报”。为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 学校对习惯之星的表彰采取升级制, 连续四个月被评为“班级好习惯之星”的同学将荣升为“校级好习惯之星”, 这是习惯之星的最高荣耀, 年终作为评选优秀学生的重要依据列入到班级和教师个人考核之中, 激励了广大师生的参与积极性, 激发学生习惯养成的持续性。

自“好习惯伴我行”养成教育活动开展以来, 在学校的高度重视下, 经过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首先, 在习惯养成上, 初步达到了知行合一。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但小学生要养成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没有系统成文的规定, 在学习生活中, 不同的家长和教师有不同的要求, 有时令学生无所适从,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习惯的养成。通过开展“好习惯伴我行”活动, 切实做到了“知、比、纠、行”, “知”就是教会学生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 什么是不良的行为习惯, 哪些应该改正, 哪些应该表扬, 从思想上明确认识;“比”就是对照养成教育内容, 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 强化训练;“纠”就是发挥督导队的作用、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助, 纠正不良行为;“行”就是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做到始终如一, 为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 在习惯养成上, 初步达到了内外一致。以往教师和家长普遍感觉小学生在学校和家里表现不一样, 在学校是懂规矩、有礼貌的好孩子, 而回到家里, 就成了问题孩子,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 人为给学生造成了两种环境。开展“好习惯伴我行”活动, 把学校评价与家庭评价结合起来, 不仅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 也同样重视放学后的表现, 使良好行为习惯贯穿到学生成长的每时每刻, 使学生的好习惯得到巩固, 避免了反弹。

再次, 在习惯养成上, 初步达到了师生一体。儿童的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 教师和家长只有以身作则,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到, 才能时时处处为学生做表率。通过开展“好习惯伴我行”活动, 把评价学生的习惯作为教师考评的一部分, 使全体教师把小学生习惯养成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部分, 不仅注重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督促、纠正学生的习惯, 而且注意给小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注重形式, 顾及小节, 如上课不带包、不接听电话、不穿奇装异服等, 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起到了引领作用。

为学生美好未来奠基 篇5

2010年4月12日, 习近平副主席视察昌江思源实验学校时, 问孙玄校长说:“你为什么要来海南?”他回答:“因为海南重视教育。我一直有一个梦想, 就是办一所我心中理想的学校。我认为海南是我实现理想的地方。”孙玄校长读过很多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 深受他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乡村办一所帕夫雷什中学那样的学校, 做一名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校长。

孙玄校长把“培养学生、提升教师、发展学校、影响家长、改变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认为, 三流学校靠校长, 二流学校靠制度, 一流学校靠文化。三年来, 他一直致力于培养学校先进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校园文化, 引导、规范、激励全校师生, 形成一种促进学校发展的软实力, 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孙玄校长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 描绘学校的发展蓝图, 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 用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发展愿景引领师生, 形成办学的共识和合力。他认为学校管理就是要形成一种制度文化, 让全体师生明确自己在什么时间, 到达什么地点, 干什么工作, 怎么干, 达到什么标准, 如何评价和激励。他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了学校《五年 (2011-2015) 发展规划》, 包括学校的重点领域和部门以及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借鉴企业通行的IS09000标准, 编印《学校管理手册》, 实行“目标责任制、量化考核制、奖惩激励制”, 建立“领导分工负责, 分部分级管理, 行政部协调”的金字塔式与扁平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同时搞好每天的精细化管理, 提高学校的执行力, 使各项工作得到落实。

昌江思源学校的学生全部来自农村, 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都较差, 孙玄校长提出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作为学校工作的突破口。学校通过“认同、约束、同化”三个环节,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孙玄校长亲自为学生编写了《学生成长手册》和《“四会”读本》, 为学生开设《养成教育》课程, 让学生认同养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学校按照养成教育的目标严格要求、狠抓落实、长期坚持。长期的约束, 学生逐步被同化, 最后良好习惯自然形成。

孙玄是校长, 但他更像慈母严父, 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在学校里, 他最牵挂和关心的是19名孤儿、168名单亲家庭和品行方面有问题的学生, 孙校长对他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爱。有一名孤儿叫高阿山, 来思源前, 是出了名的问题学生;来思源后, 经常旷课、夜不归宿、染发、敲诈勒索小同学, 屡教不改, 身体又不好。孙校长找来高阿山, 想和他谈谈, 他基本上不开口。以后孙校长每次见到他, 都问一下生活和学习情况, 并告诉他有事就来找我。有一次, 高阿山在走路时, 突然摔倒, 昏迷不醒, 孙校长得知后, 赶快和其他老师把他送到医院, 守护在他身旁, 直到他苏醒过来。有一个晚上, 查宿舍时, 高阿山不在, 听其他同学说高阿山可能去网吧, 孙校长找了两位老师, 亲自开车到县城, 一个网吧挨着一个网吧地找, 一直找到凌晨一点才找到, 把他接回学校。经过两年的努力, 高阿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桃李不言, 自下成蹊。”在近三年里, 孙校长不仅用语言去引领, 更主要的是用行动做示范。他坚守凭天地良心做人、按自然规律办事、按教育方针办学的信条。正是有了要办心中理想学校这个信念, 孙玄校长把工作当成了他的兴趣和爱好, 他每天工作的时间都超过14个小时。

为学生美好未来奠基 篇6

1986年起, 甘肃省大力开展“普九”工作。

1994年~2003年, 全省58个县 (市、区) “两基”工作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 “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72.94%。

2004年国家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时, 全省有28个县未实现“两基”。

2010年底, 甘肃全省86个县 (市、区) “两基”工作全部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并经教育部审定公布, “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2011年10月28日~11月4日, 国家“两基”督导检查组对全省“两基”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

2011年11月5日, 这本是极普通的一天, 却成了值得陇原儿女铭记的一天。因为这一天, 甘肃省“两基”工作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宣布这一消息时, 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热烈掌声的背后, 凝聚着陇原千万儿女数十年的汗水和心血。

省长刘伟平说, 全面实现“两基”目标是全省各族人民多年的共同愿望, “两基”目标的实现标志着甘肃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进步, 必将作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载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史册。

袁贵仁说, 甘肃实现“两基”, 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共同参与的结果。近年来, 甘肃省加大教育投入, 认真实施教育工程, 加快发展民族教育, 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持续开展扫盲教育, 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两基”之路, 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那么, 这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两基”之路是如何走出的呢?

“普九”:在困难中起步

甘肃经济基础薄弱, 贫困面大, 全省86个县市区中, 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有43个, 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12个。在教育发展上更是集中了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高原干旱地区、民族地区的所有特点和困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 在农村地区, 窑洞学校、马背学校还比较多, 全省小学、中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仅有2.60和2.51平方米。

省教育厅厅长白继忠说,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主战场在农村, 硬仗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到1985年, 全省85%的县没有解决中小学“一无两有”。

“校校无危房, 班班有教室, 学生人人有课桌凳”, 在现在看来这样低层次的要求, 竟成了那时追求的目标。

就在这样的条件之下, 1986年, 甘肃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普九”之路。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一个叫尕尔娘的村庄, 1987年1月才办起了一所牧读小学, 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放假, 只有冬季才开学。学校总共有学生27名, 3名教师。每年10月到次年6月在牧民较为集中的草场冬房开学授课, 牧民搬迁的频繁时期, 教师就跟帐辅导。

改善办学条件, 成了那个时期最关键也是最急迫的任务。

全国劳动模范冉树苍正是当时为了改变简陋的办学条件而涌现出来的教育工作者之一。从他的事迹当中不难看出当时农村学校的情形。

1992年秋, 冉树苍从会宁县城回到穷乡僻壤的头寨乡任教, 成为中湾小学唯一的一名公派教师。当时的中湾小学只有86名学生, 3名民办教师, 年办公费用不足百元。6间低矮的土房年久失修, 其中4间屋顶已透风漏雨, 裂缝有一指宽;四五个学生围着一个桌子上课。全校唯一的教学工具是一副三角尺。学生上课缺桌少凳, 老师无处办公, 学校眼看就要关门了。

为了建校, 冉树苍用自家的12亩地兑了别人的山地, 解决了建校的用地困难。1994年5月1日, 新学校的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了, 但困难依然重重。没地, 他让出自家的9亩地;没水, 他把自家集雨窖里的水担到工地;没钱, 他搭进了自己的工资, 卖了家里的粮食、耕牛、羊, 甚至贴出了卖房告示。

1997年6月, 6栋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教室终于在山顶上建成了。修学校花了近20万元, 而欠在冉树苍名下的债达8万元之多。

在这一时期,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加, 到1990年, 全省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总投资达9.01亿元, 共新建校舍236.67万平方米, 维修改造危房446.39万平方米。一些原来学习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学生从黑窑洞、破庙宇里搬进了新校舍;牧区学生走出了帐篷, 下了马背, 上了寄宿制学校, 群众高兴地说:“砖瓦房, 白粉墙, 五星红旗迎风扬, 娃娃进了新学堂。”

到2003年底, 全省有58个县市区“两基”工作通过了省政府评估验收, “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72.94%。

“两基”攻坚:一场硬仗, 一个大手笔

2004年, 省政府制定了《甘肃省“两基”攻坚计划》, 每年召开一次“两基”攻坚会, 与市州签订责任书, 推行“双线四级”责任制, 全力以赴开展“两基”攻坚, 采取了建设寄宿制学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实施对口帮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

“两基”攻坚, 给贫困的农村地区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甘南草原深处, 在陇东黄土塬上, 在河西走廊, 在干旱的定西……一幢幢新校舍拔地而起, 一套套卫星接收设备运进校园, 孩子们的朗朗书声在山沟里飘荡。

为了让草原学子就近入学, 碌曲县大力兴办寄宿制学校。从过去的“马背小学”, 到如今窗明几净的寄宿制学校, 郎木寺镇小学教导主任其将加亲眼见证了学校的巨大变迁。他说:“刚来时学校只有三排房子, 学生宿舍是大通铺, 教师宿舍两人一间, 平时漏风漏雨, 很冷。用水要到半里外的水库提, 冬天取暖烧的都是牛粪。”

“两基”攻坚的年月, 是碌曲县教育投入最多、中小学面貌改变最快、教育环境得到优化最大的时期。如今, 一座座漂亮的教学楼、宿舍楼, 一个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 成了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实施“两基”攻坚以来, 全县新建校舍52733平方米、维修校舍2600平方米、改造校舍1万余平方米, 新建大灶餐厅5800平方米。

在“两基”攻坚后期, 甘肃实行“一县一策”, 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 全力推进民族地区“两基”工作。碌曲县是甘肃民族地区特别是牧区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甘肃陇东地区, 在实现“两基”的过程中, 以前的窑洞小学被一幢幢崭新的砖瓦房、教学楼取代, 办学条件和学校面貌发生了空前变化, 最漂亮的建筑在学校, 最幽雅的环境在学校已成为现实。

泾川县红河中学是一所三年制初级中学, 5·12地震导致该校严重受损。县上及时启动了灾后重建工程, 新建校舍面积达到4356平方米。2010年秋季, 红河中学把全乡9所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和附近三个村小学的三四年级学生全部并入, 改为“四三制”农村寄宿学校。

近年来, 泾川县抢抓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完全中学改扩建工程、校舍灾后重建和校安工程建设等机遇, 逐步加大财政投入, 多方争取项目资金, 结合项目实施和布局调整, 切实改善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近三年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 新征建设用地280.8亩, 改造中小学校舍207所, 新建、改建、维修校舍16.9万平方米, 全部消除了D级危房, 全县乡镇中学、中心小学新建改造面积达到95%以上, 农村小学达到50%以上。

为了让每个孩子有学上, 甘肃省制定了科学务实的规划,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不断建设和改造学校。在大山深处, 草原尽头, 只要有村庄、牧场, 就会有崭新的学校拔地而起。仅“十一五”期间, 各级财政就投入资金近140亿元, 建设中小学3756所。

控辍保学是“两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临夏回族自治州在“两基”攻坚中, 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辍学率高、女童入学率低等, 控辍保学任务十分繁重。

康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自然条件差, 干旱少雨, 靠天吃饭, 群众普遍贫困。家里有人生了大病、盖房子, 都会加重家庭困难程度, 小学六年级和初中学生就会被父母或哥嫂带出去打工赚钱, 从而辍学, 部分家长重男轻女, 导致女童辍学率较高。

为了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 康乐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控辍保学措施。确定每学期开学的第二周为失辍学生劝返周, 采取“一对一、人盯人”的办法, 对失辍学的少年儿童进行集中劝返。通过定期家访, 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 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对所有的失辍学生统一进行编号, 由乡镇和学区 (校) 负责, 实行一对一销号制度, 劝返一个, 销号一个, 直至全部返校。

康乐二中校长李世忠为做通一个辍学学生家长的工作, 在学生家一呆就是3天, “不答应让孩子返校, 就不走”。康乐二中教师杨宁宁, 自费到兰州寻找辍学打工的学生, 真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 两天后, 终于把学生带回课堂。

通过实行“集中劝返制度、失辍学生劝返销号制度、帮扶控辍”等十项控辍措施。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 康乐县的控辍保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小学入学率由2002年的97.2%提高到100%、初中由83%提高到98.04%, 小学辍学率由2002年的3.2%降到0.16%、初中由2.8%降到0.87%。

与此同时, 在“两基”过程中, 甘南、临夏、张家川等民族地区还通过加强寺庙管理、聘请有威望的宗教界人士担任中小学名誉校长、动员社会各界入户劝返失学少年儿童返校等措施, 防止适龄少年儿童辍学, 控辍保学工作成效显著。

在实现“两基”的过程中, 民族地区的宗教育界人士在捐资助学、控辍保学和扫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碌曲县西仓寺的喇嘛桑木智就是其中的一位。在碌曲县西仓乡麦日村, 农忙刚过, 附近的村民就来到村上的扫盲点读书学习。这个扫盲点是上世纪80年代由西仓寺的喇嘛桑木智发起创建的, 在当地扫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煤粉着火下一篇:智能维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