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家庭教育(精选12篇)
当今家庭教育 篇1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人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俗话说, 可怜天下父母心,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见父母对孩子寄寓了多么高的期望。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溺爱过度”等一系列问题已成当今家庭教育的焦点问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能否实现?我认为关键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手段。家庭教育既是科学的教育又是艺术的教育。说他是科学的, 因为其必须要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说他是艺术的, 是因为其面临的客观条件和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根据多年在学校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经验, 再结合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的情况调查总结, 我对当今家庭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四点见解。
一、做人比成功重要
有个记者发现大街上一个下水道井盖被盗了, 记者既没有及时处置, 也没有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而是拿着照相机躲在旁边拍是否有人会掉下去。过了一会儿, 果然有一个人不经意掉下去被拍下来了……你对这记者怎么看?是敬业?还是缺德?我认为这个记者很缺德, 因为记者的第一责任是做人, 第二责任才是当记者, 不能眼睁睁地看到人民处在危险时而置之不理。康德说得好,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最灿烂?一是满天的星空;二是道德的力量。道德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人与人之间相处, 怎样的人品是好的呢?好的人品就是一个高尚的、理解别人的、尊重别人的人品。
做人比成功重要, 可我们现在有的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是成功了, 但却没学会做人。在这个世界上, 人品才是第一位的, 人品好了, 事情才能做得更好。由此可见, 做人比成功更重要。
二、成长比成绩重要
现在很多家长的心态很不端正, 每次考试前都要求子女好好考, 承诺孩子考的好奖什么什么的, 若考不好就要受惩罚。子女在考试时想的多是考不好要被惩罚, 而不是什么奖励, 由于过分紧张必然影响解题的正常发挥, 考试成绩当然受影响了, 结果被家长惩罚了。时间一长, 子女的厌学情绪自然产生了。怎样给自己减压呢?不要老想着结果, 而要重视过程。心态决定成败。我们做事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有利于成功, 考试之前不要老想着要成功, 只要心平气和认真应付每一道题, 就能发挥好自己的成绩。人要心平气和地经历自己的人生, 任何经历都是有好处的, 赢得起输得起才是最后的赢家。
三、经历比分数重要
当今社会中有种现象, 大学生虽然毕业了却很难找到工作, 而有些人虽然未考入大学, 却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并且能在工作岗位上取得很好的成绩。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考试分数高低与社会实践能力不一定成正比, 而社会实践能力高低关键来自于自身社会实践经历的多少。
人要有一种实践精神, 多经历一些事, 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没有经历就没有经验, 没有经验就没有能力。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和关心就是溺爱, 带来的是孩子的无能。所以家长尽量教育子女做到以下三点: (1)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不让别人来帮忙; (2) 家里的事情帮着干, 学会基本的生活能力; (3) 集体的事情抢着干, 不怕吃亏。人只要具有不怕吃亏, 不怕吃苦的理念, 经历的事情多了, 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所以家长应尽量鼓励子女多做事情, 多经历, 多积累经验, 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四、付出比给予重要
父母保护与关心子女是当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可当今社会家长为孩子付出的太多了, 而子女付出的相当少, 结果子女显得很无情, 因为父母过分的溺爱带来的就是子女的无情。2011年4月1日晚, 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大厅发生的汪某刺母亲案, 此案震惊全国。汪某父母供他到日本留学, 每年开销三四十万。4月1日晚, 他却为了向母亲要钱而母亲因一时经济困难未答应的事与前去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 并对着母亲顾某连刺9刀, 导致母亲顾某当场倒地昏迷。以如此方式对待自己的母亲, 这无疑是家庭教育的失败。事后当记者问及母亲顾某对此事有什么看法时, 顾某却说了一句:“他这次伤我伤得太重了, 但他还是我儿子, 我也不想他被判刑。”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可是也有句话叫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母亲根本没有意识到她多年的溺爱培养出来的却是一个自私和无情的儿子。一个多么可悲可怕的结局呀!
家长的心似一个口袋, 往里装时是满足感;往外拿的是成就感和幸福感。有些家长为了子女学习好而去选择好学校就读, 给子女请家教, 给子女穿名牌, 下班后不辞辛苦地去学校陪读……为子女付出越多就越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可孩子们感觉到的并不是幸福。孩子们为什么感觉不幸福?因为他们只有接受爱的机会, 而没有奉献爱的机会, 所以他们感觉不到幸福。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呢?第一, 当儿子面经常夸儿子是顶天立地的小男子汉, 什么事都能自己做, 并给儿子多锻炼做事的机会。第二, 对女儿要多欣赏, 对女儿要经常说:“爸妈有你这个女儿真好!”女儿是明天的母亲, 母亲需要爱心, 爱心需要欣赏。家长会爱孩子就应该会用孩子, 让孩子多帮家长做事;会夸孩子, 就要让孩子做了事开心, 而且还想再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要充分地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尽到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地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更新教育理念, 掌握教育技能持之以恒, 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我相信不久的将来, 您的孩子一定能实现您的梦想, 成为您心目中真正的“龙”和“凤”, 成为一个有利于家庭有利于社会的真正的优秀人才。
摘要:近些年来,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尤其是家庭教育更是谈论的热点。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对人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人才素质的高低, 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 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做人,成长,经历,付出
当今家庭教育 篇2
儒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摘要:
儒家的教育思想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当今的中国教育推行的应试教育诟病颇多,在探寻中国教育思想改革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多的将视野从国外转回国内,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反思当今中国的教育现状,其中以经典的儒家教育思想为主,开始探寻教育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教育改革、功利教育、人本教育 引言:
儒家思想自确立以来就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思想。近代西方列强侵入之后,大批仁人志士开始在教育方面寻求富民强国的出路。但近一个多世纪的努力过后,中国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在“西学”遭遇尴尬之时,全社会开始竞相从传统的儒家精髓中寻求灵感。探讨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与西方现代教育的关系和对当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此外,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儒家经典的教育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儒家提倡“有教无类”,信奉“人皆可以尧舜”的信条,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始慢慢被采用。
本文分为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儒家教育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两大部分,结合当前教育现状,进行初步的探讨,向读者展现儒家的人本教育,为当今的教育提供一些新的发展建议。
正文:
曾经,儒家经典是中国精英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它为中国古代社会培养了最核心的人才队伍,这群佼佼者成为了权和利的掌控者。但在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这群精英人群开始了对传统教育深切的反思,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自此之后,每场教育变革的重点便是摒弃“腐朽”的儒家思想,教育改革从中体西用逐渐开始全盘西化。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仍在教育改革的大道上埋头努力,由于我们的教育理论长期以来受西方国家的影响较大,却一直没能正确处理对外吸收与立足本土的关系,把祖国优良的教育思想、教育传统和现代教育结合起来,使得大批的教育改革者在教育现代化的路上越走越远。那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模式似乎已经成为空想。此时重拾儒家经典的呼声变得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儒家的教育思想以及儒家在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进行新的思索,在传统精髓中寻找前行的指引。
(一)、儒家的教育思想特点:
笔者认为,儒家的教育思想集中起来可以归纳为一点,即人本思想。例如:“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涂之人可以为禹”等,特别强调人的作用和教育的作用,对于学生“有教无类”,相信通过教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便打破历史的陈规,创办私学,明确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思想。他认为,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不能被贵族所垄断。这一教育思想地提出,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地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突破。孔子所创设的私学,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与“学在官府”相对的“学移民间”的划时代的标志。
2、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拘,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但都能学习各有成就。
3、学思并重,传习结合
孔子“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他不仅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学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要内容。孔子讲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一个过程,是教育的一个环节。
所谓传习结合,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就是把传授和练习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把接受知识和练习、实习相结合。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要巩固知识并实际应用,只有通过时时复习和演习,从复习旧知识中推衍出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内心感受获得新知识的喜悦。只有通过复习和实践,才能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不仅仅使要掌握书本知识,提高教育质量不仅仅使要学好文化课,还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孔子在2500年前已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德现实指导意义。
(二)、儒家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1、启发式教学。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精辟阐述。孔子认为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也要看火候,不到想求通又无法弄通的地步,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又说不出来的地步,不去启发他;举一例不能类推出其它几例就不要再教下去了。“启发”一词即来源于此,启发式教学也来源于此。
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历两千余年而不失其现实意义。
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现象还没有完全根绝,“满堂问”的所谓“启发式”又应运而生。我们领会和学习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要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例如,同样问“仁”、问“孝”、问“政”,孔子的回答往往是难易、深浅、详略、繁简各不相同。如樊迟和颜回都问“仁”,孔子回答樊迟是“爱人”,回答颜回却是“克己复礼为仁”。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观察研究学生,是教育所必须的。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
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这主要来自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孔子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带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学起来轻松愉快,“欲罢不能”(《子罕》)。
孔子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据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有二十处,批评只有寥寥几处,说明孔子擅长运用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孔子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并乐此不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扬民主,热爱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兴趣、期望、竞争、评价、情境等有效激励方式,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发自内心地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使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儒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原则在很多方面与现代教育理论是相符的。儒家思想及儒家教育理论理应成为我们现代教育的宝贵借鉴。在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坎坷征途中,我们必须总结经验教训,吸收外来教育的精髓,同时不忘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中国教育思想中提取精华,实现中国教育的真正现代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周立升,颜炳罡。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2]马振铎。儒家之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3]郭齐家。儒家的教育思想传统及其现代价值[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1)。
[4]郭建锋,朱莉。儒家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当今家庭教育的失策及对策 篇3
【摘 要】当今家庭教育的失策主要表现在:格局与细节失衡;重才轻德;重能力轻性格;重物质轻精神;重结果轻过程。成功的对策宜从以下方面入手:正确界定家庭教育成功的基本标准;科学定位;教养有法;优化提升;持之以恒。
【关键词】家庭教育 失策 对策
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也是伴随人生一辈子的港湾,人生的喜怒哀乐与家庭休戚与共,人生的成败得失与家庭息息相关。而家庭教育对于个人和家庭的成功与幸福,对于社会的影响,具有不可限量的作用。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注重家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家庭教育存有很多误区,也遇到许多困惑,面临许多难解的困境,出现很多失策的现象。
一、失策的表现
(一)格局与细节失衡。总的来说,对于孩子的教育,缺乏全面、系统、长远的规划。要么是有格局,主观上明白应该将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没有细节,有观点没方法,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或者知道该从何处入手,但不明白“为大于其细”和“细节决定成败”的真谛,过程粗糙,漏洞百出。要么有细节,在某一阶段某一具体环节上很精准很到位,但是没有格局,放眼全局和长远来看,培养出的孩子常有缺憾,难如人意。
(二)重才轻德。德才兼备、德重于才,是古今优秀人才的共性,但现在大多数家庭教育明显偏重孩子的能力培养或智力开发,操心费神,出钱出力,毫不含糊,只要分数高,一好顶百好,一俊遮百丑。而对孩子的思想品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情感、兴趣、意志等心理状态)、政治品质(包括政治信念、政治意志和政治行为)和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思考的盲点和认知的误区。
(三)重能力轻性格。普遍认为,能力才是硬指标,特长才是硬通货。但是,对于孩子的性格是否健康却不太重视。因此,有的孩子各方面能力指标及特长都不错,但是性格不好,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摆正自己位置。如果纠正不及时到位,长大后,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长辈,对平辈,或者对小辈,都不能正确定位,进而,自己内心难以达到健康有序的平衡状态,与他人的关系也难以协调融洽起来,不仅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也不利于家庭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
(四)重物质轻精神。现在物质条件好了,作为父母,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以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这是天下父母心,也是父母的义务。但是,有些父母和孩子都不能正确地看待这个问题:做父母的,无原则地主动地给孩子各种超前的超年龄段的物质满足,不断刺激其物质欲望;做子女的,对父母提供的优裕物质条件来者不拒,甚至不顾家庭条件无休止地索取。而且,在这种施予与接收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与外界产生攀比心理而心安理得。相反,对于孩子的精神生活是否健康是否丰富,则没有要求也不知如何要求,听之任之,甚至主次不分是非不辨。如果把握不当,任其发展,孩子的精神世界将是贫瘠的甚至畸形的,物质再富足,也难以养成健全的人格。
(五)重结果轻过程。成功的教育是讲究过程的,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教育是慢的艺术”,强调的就是教育要尊重规律,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但是,有些家长出于一厢情愿,对孩子的学习和成才只问结果不管过程。在源头上或起跑线上没有正确的目标,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思路和方法,也不愿付出心血付出努力,而到最后,只苛求结果;或者为达目标,只钻自以为高明便捷的潜规则,甚至不择手段,而结果不满意了就埋三怨四,怪孩子怪他人怪社会。
诸如此类的问题,非常严峻,对家庭对社会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面对这些困境,我们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应对呢?
二、成功的对策
(一)正确界定家庭教育成功的基本标准。人类自古以来都在追求成功,成功的标准虽然有其共性,但是对于不同的追求者来说就有不同层面的侧重点,国家的、民族的、家庭的、个人的成功,既相辅相成,又各有其重心。国家的成功主要是国泰民安,民族的成功主要是兴旺发达,家庭的成功主要是和睦向上,个人的成功主要是身心健康。具体而言,家庭的成功,应该是有利于家庭每个人员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和整体进步,那么,家庭教育就应该认准这些目标,从利人利己、利家利国、利于全人类的宏观角度去思考家教理念,确定家教目标,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二)科学定位。对孩子的期许要合理。小时候我们鼓励孩子长大后当科学家、政治家、亿万富翁或者各种明星,其实长大后真正能梦想成真的凤毛麟角,而有些家长把自己一辈子实现不了的愿望不分青红皂白地强加在孩子头上,不管合不合适。因此,成长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做出合理期许。要把自己的主观理想与孩子的先天素质、兴趣特长和成长的各种客观条件综合起来考量,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正确态度。否则,不切实际的争强好胜,只会给自己带来失望,给孩子带来伤害。
(三)教养有法。既要教,又要养。教就是在总体人生目标的指引下,按照自然规律、生活规律、教育规律,学习规律,尤其是具有个性化差异的孩子的成长规律,对孩子进行指示、导向、规范、释疑、解惑,为孩子的成才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思路,在正确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养就是习得,就是养成。三分教,七分养。再好的思想,再好的方法,也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日常生活来养成。而在养成教育中,最主要的是日常生活习惯、人际交往习惯、情感倾向和心理倾向等方面的良好养成。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会自然地促进人生的成功和幸福。具体而言,首先要养成孩子良好的性格,因为良好的性格是道德的基石,是智能发展的动力,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人生幸福的基本条件。良好性格的基本要素是自立自强、善良正直、快乐向上。具体方法不拘一格,重点要考虑的,一是用正确的方法爱孩子,二是让孩子学会愉快融洽地与人交往,三是教孩子调整心理状态,四是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五是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六是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
(四)优化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孩子的成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那么,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就不能僵化思维,墨守成规,而要与时俱进,适应变化。教育理念上要能及时更新;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错误信念,对孩子行为给予及时准确的纠正;在教育手段上,不能满足于传统的方法,而要果断及时地紧跟现代科技的发展,比如以信息传播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及人际沟通方式的变化,QQ、智能手机等,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兴奋的态度去学习去掌握。只要这样,我们才能修正错误、扬长避短、不断优化、不断提升,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五)持之以恒。成才的基本规律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培养好孩子,不但要有满腔的热情、先进的理念和独到的方法,更要有春风化雨的细心和水滴石穿的恒心。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会有反复有变化,都很正常,关键是不能意气用事,情绪化处事,而要以博大的胸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按照科学的规律去养育,功到自然成。
当然,孩子能否成才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父母遗传的先天禀赋;个人的努力程度;后天的成长资源和成长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大环境,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此外,机遇的作用也不可忽略。但是,不管怎样,爱孩子是我们的天性,培养好孩子是我们的天职,坚定了这一信念,教之以道,育之以法,持之以恒,就没有破解不了的困境,我们就能牢牢掌握家庭教育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德] 威特 著 .奚华,张刚 译.卡尔·威特教育全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2]陈鹤琴 .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曾仕强,刘君政.教养:曾仕强给中国父母的教子忠告[M].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2.
[4]孙云晓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M].武汉: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
探析当今家庭语言教育现象 篇4
一、家庭语言教育观
家庭语言教育观是指个体对语言教育的一般认识, 是家庭成员, 尤其是父母对什么是语言教育, 怎么样开展语言教育等基本问题的认识, 父母的教育观念不但影响儿童的语言获得经验, 而且直接影响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和提高———不同的家庭语言教育观念对儿童语言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从广泛意义上说, 每一项家庭语言活动背后都隐含着特定的家庭语言观念。
(一) 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长对于如何给孩子进行语言教育存在一定的盲点, 在教育方式上还过于单一、陈旧, 比如, 给孩子看卡片“这是猪, 这是牛……”类似于机械式的灌输教育;关于怎么给孩子讲故事, 基本上都是念故事, 大家对于孩子的语言学习局限于多听、多看、多说。
(二) 教育态度
态度是人们的心态, 首先必须明确幼儿语言的习得过程, 并不是长大就会了, 是慢慢学习积累的过程;其次, 对于孩子语言发展的每个阶段, 家长都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孩子为什么总说不?孩子怎么老是问一些无厘头的问题?这些都影响着家长的教育态度。
(三)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教育的目的不是攀比, 而是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 身心健康地发展。家长对孩子期望很高, 教育目的性很强, 希望孩子成龙成凤, 家长总是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 比如, 他们都在学英语、背唐诗, 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
二、家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复杂的口语环境
给孩子提供单纯的口语环境至关重要, 然而在一些知识分子家中, 父母会说流利的外语, 为了给孩子创造丰富的口语环境,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 以外语交流, 而祖辈又说汉语, 往往造成孩子的大脑始终处于语言混乱状态, 不愿意开口说话, 诸如这样的情况,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也比比皆是, 一些居住在汉族居民区的少数民族家庭的孩子, 同伴之间的语言是汉语, 在幼儿园接受的也是汉语学习, 在家中又是本民族的语言。
(二) 动态阅读材料的过度开发
在“阅读要从娃娃抓起”这面伟大旗帜的引领下,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 因此, 会为孩子选择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幼儿阅读材料也不再局限于书本阅读, 大批量的动态阅读材料横空问世, 先不去讨论动态阅读材料内容如何, 就仅仅从孩子身心发展的角度思考:这些动态材料是否可以进驻家庭, 作为阅读环境创设的一分子?2010年上海《新民晚报》的一篇报道:《“宅孩”日渐增多家长担心更应反思》中提到:“宅男宅女”之后, 如今又多了“宅孩”一族, 喜欢宅在家中玩游戏的孩子比率增加, 不愿意外出嬉戏, 造成体质下降、社会性降低等负面影响, 电视里播放的动画片、少儿学习软件中丰富的画面、i Pad掌上电脑游戏机等大量丰富的动态材料是不是孩子喜欢宅在家中的因素?除此之外, 美国康奈尔大学一项研究认为, 自闭孤独症可能是由于在幼年的时候看太多电视造成的, 并且说70、80 年代加利福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有大约17%的自闭症的增加是由于有线电视的增加所致。
三、思考和建议
目前, 家长意识到早期语言教育重要的同时, 却出现了弊端, 使展开语言教育的质量大打折扣, 甚至由于家长的错误教育观念, 给孩子造成了心灵和身体上的伤害, 针对目前家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 树立正确的家庭语言教育观念
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家庭语言教育观念, 持有清晰的早期语言教育意识, 并能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各个阶段尽到责任和义务, 使孩子在每个阶段都能得到家长的积极反馈。
(二) 创造家庭语言环境
创造家庭语言环境的时候, 能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身心特点, 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 为孩子创造温馨舒适的语言学习环境。
(三) 减少动态阅读材料使用的次数
在3 岁之前, 尽量减少动态阅读材料使用的次数, 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德]卡尔·威特.卡尔·威特的教育[M].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2]贺敏, 陈春梅.家庭早起阅读现状调查报告[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
人本主义对当今教育的影响 篇5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那么人本理论对当今教育有什么启示呢?
首先从人本主义的人性本善论来说。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人性观,也是人本主义的动机论与人格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支柱。它认为人的天性中就有实现自己的潜能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倾向。他们认为,在适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环境中,人性是善良的,至少表现为中性。人性的恶是由于基本需要未被满足,自我实现的环境被破坏而引起的。正是因为善与恶、美与丑、快乐与痛苦等积极与消极的这种两极辩证关系才使人生有了动力和深度。
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在教育学生时应区别对待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少采用一些规则约束学生,不要处处限制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发现自身的潜能。少一些惩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表扬,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充分发挥潜能。
其次从人本主义理论自我实现理论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这种自我的压力,人格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我实现者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他的自我概念与整个经验结构是和谐一致的,他能经验到一种无条件的自尊,并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我们可以看到,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是我们的一个前提。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发掘潜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所以在对待学生时,我们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愿,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大忌。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尽量发挥学生的潜能。
最后从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来说。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需要层次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动机理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是产生动机的源泉。需要的强度决定着动机的强度,但只有最为强烈的需要才形成人们的主要动机。需要还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的基本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这些是低层次需要。第二类需要是心理需要,包括人的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低层次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各层次需要的产生与人的发育阶段密切相关。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我们的低层需要是很容易满足的,但是在教育教学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在很多的时候,当前的学生还没有生活到一个自尊的层面上,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人在精神层面还需要更多的追求,但是精神上的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式改变的过程。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我们也要注意到,每一个需要的阶段性不是不可逾越的,而是,可以有条件的超越一些阶段的。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留意这些问题,灵活地运用理论为我们有效地服务。
老少错位:当今家庭的普遍现象 篇6
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我们给予孩子数不清的、甚至叫他们无法承受的爱,因为我们“望子成龙”。于是在“先儿孙之忧而忧,后儿孙之乐而乐”的爱心之下,出现了家庭中的“老少错位”。你观察一下,你的家庭也是这样吗?
地位错位
现在,许多家庭的“政权”已经“崩溃”,或者正在“摇摇欲坠”,独生子女成了家庭中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他们常常颐指气使地叫长辈干这干那,家长们非但不生气,反而乐不可支乐此不疲,甚至夸奖孩子聪明有魄力,是当官掌权的料。大人们的“政策”越来越宽,儿孙们的“权力”越来越大,难怪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支民谣:“父亲是佣人,母亲是仆人,儿子是主人,媳妇是客人,孙子孙女是先人。”
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在下降,他们刚刚从职业“战场”上凯旋——退休,征尘未洗,又奔赴家庭事务这一“战场”,身份转成了保育员、采购员、炊事员、卫生员……尊老爱幼这一优良传统被部分青年人摈弃,嬗变成只爱幼不尊老了。“亲情都是向下的。”这句话由老人口里说出,透着深深的无奈。
消费倒挂
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年轻人在消费上远远走在老人的前面,年轻人是“超前消费”的先锋,老年人是保守消费的“楷模”。不肖子孙的奢侈糜费,使不少中老年人瞠目结舌,长辈们忧心忡忡,这种大手大脚的习惯对年轻人的今天和将来都未必是好事。
时下在中学生中最流行的是“生日热”,蛋糕、贺卡、礼物、点歌、生日派对、宴请,这些均成了中学生欢度好时光的方式。谈到吃,当代大、中学生都表现得十分内行,不少人已俨然成了美食家,小学生也都成了品评零食的专家。现在哪个学校门口没有专做学生生意的餐馆和食品商店?店老板私下说,学生的生意最好做,他们出手大方,从不还价,有的派头还大得很。在穿着上,不少大、中学生都热衷于追赶潮流,时髦的女学生似乎成了商家的义务“模特”。玩,也是当代青少年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从变形金刚到电子游戏机,再到电脑游戏网络游戏,加上桌球、录像、音响、卡拉OK、旅游,消费的浪潮真是一浪高过一浪。现在是老年人戒烟戒酒,年轻人抽烟喝酒。大多数老人用紧缩下来的钱去“装备”、补贴儿孙们。
面对花钱如流水的一代新贵,不少人表示忧虑。这些甜水中泡大的、不能吃苦耐劳的年轻人,能挑起社会、历史赋予他们的重担吗?
文化各异
如果将老年人与青年人分开编组,进行一次“现代流行”文化知识抢答竞赛,胜者必定是年轻人人。家中的音响、DVD、电脑,老人不会摆弄,五六岁的孙子却在行。现代年轻人满口新名词,什么“派对”、“贴士”、“粉丝”、“PK”,从影星、歌星到球星谈个不完,却不知文天祥、李时珍为何人。老人看孩子肤浅怪诞,孩子看老人落伍守旧,家庭中老少虽同住一套房、同吃一锅饭,却缺乏思想交流,彼此不了解不理解,一旦认识上的差异扩大到行为上的变异,就矛盾突出,冲突加剧,小则争吵,大则家变。
家庭教育 老少都愁
在一次调查中,当问到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时,90%的家长回答是“孩子学习好”;你最担心的是什么?92%的家长回答是“孩子学习不好”。真难为这些做父母的,苦苦忧忧全系在子女的学习上了。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考分都知道得很清楚,但对孩子的个性、特长、心理素质等,却不甚了解。一位中学生说:晚上在家学习,爸妈轻轻走路,不让妹妹看电视,这种特殊关怀、坟墓般的安静气氛,使我内心不知压了多少焦虑,一上考场,手就不由自主地哆嗦,别让爸妈失望啊!
心理学家一再呼吁,过高的期望值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若再加上教育方法不当,将可能引发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最常见的是孩子变得抑郁、自卑、急躁,甚至自暴自弃。
据某市对1500名中学生调查,64%的学生不会做任何饭菜,52%的学生不会用洗衣机,47%的学生在家中基本上不做家务事。这种在父母怀抱里长大的孩子,养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缺乏健康的独立人格和健全的独立生活能力。如果说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降低还只是令人悲哀的话,那么,孩子走上社会经不起磕碰、受不了挫折、难以自立,就更是一种危险。
当今家庭教育 篇7
1. 绅士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哥伦布通过航海探险发现了新大陆, 资本主义商品迅猛蔓延到全球。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资产阶级的需要, 社会需要的是通晓商业、贸易知识新型的有教养的绅士, 绅士教育应运而生。
资产阶级势力的日益壮大新兴资产阶级与议会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从1640年到1688年两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最终以资产阶级的胜利告终。这就代表着英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瓦解, 绅士教育占据主导地位。
2. 绅士教育的主要内容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写道:“人之所以有好坏之分, 十之八九是教育决定的,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 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教育是国家的软实力, 普遍惠及到儿童的教育才能让国家真正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洛克在这本书中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
(1) 德育
洛克在书中讲到缺乏德行的人也会是不受人喜爱的, 也是自己无法接受和容忍的。这里的德行是儿童品格精神的健全。这里的德育就是让孩子对规则、尊重、羞耻心有个基本认识, 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多的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一个文明的人。不是出于一种害怕惩罚的目的而是自觉地形成。另外要注重榜样的作用孩子会无意识的模仿大人的行为, 老师家长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培养一个知廉耻、懂礼仪的绅士尤为重要。
(2) 智育
在三者之中智育是排最后的。有智慧无德行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在学习方面洛克认为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去学习, 要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游戏寓教于乐。在教学方法上洛克强调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洛克认为课堂的吸引力不在于强制性, 一个好的教师是会让学生做到主动学习的。此外洛克重点强调对儿童提出的问题我们要采取引导的方式, 先让儿童慢慢理解问题再做出自己的判断, 这对他们养成探究精神很有帮助。同时洛克还提出让学生阅读作家的“原著”。阅读原著不在多而在精, 我们要仔细研读慢慢品味其中的深意。在知识巩固方面, 他认为我们只有把学会的知识教给别人才能对知识熟练把握。
二、目前我国德育存在的问题
1. 德育走上高大全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德育的相关课程, 也有一大批从事德育教育工作的老师, 德育研究理论成果层出不穷, 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低。最近几年大学生犯罪事件屡见不鲜, 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开平女生受辱事件;2008年, 中国政法大学一名教师在课堂被学生砍死……这些都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我们的道德教育只是停留在说教, 强调对他人对社会的无私奉献。
2. 智育走上唯书是举
我国教育目前还是以知识掌握为主关注点在学生学习成绩。学校的办学方针还是以掌握知识为主。从小到大我们课堂学习就是老师在黑板上传授知识, 我们机械的抄写课后背诵, 做相关配套题只是形成对知识的简单记忆。对于知识的理解灵活运用层面应付得了考试就算过关。我们慢慢成了会考试的机器人, 而不在真正掌握知识。学习本应该是件快乐的事, 但目前我国的教育变成了一项毫无乐趣而又不可逃避的任务,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各领域杰出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毫无创新能力可言。
三、洛克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1. 加强道德教育, 改进道德教育方法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曾说利己或自利是人之本能, 在正常情况下, 人都是喜欢做对自己有利的事, 不愿从事让自己感到痛苦事。在德育实践中, 我们应该转变我们的德育观念, 注重儿童的品德养成, 让儿童知道没有什么比拥有高尚的人格更重要, 而不是在孩子长大了才教他们要重视道德的作用那么为时已晚。在道德教育中我们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弘扬正能量。在儿童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同伴之间的影响作用, 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扬激励的方法约束孩子的品行。在对中学生、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我们要引用法治的观念开展道德情景讨论, 让学生在道德冲突中学会如何正确的进行道德选择培养他们道德辨析能力。
2. 改进知识教育, 重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 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亲密合作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沟通状态。教育不仅仅是要注重书本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立足于素质教育, 强调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拥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学校教育中要有目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让学生踊跃发言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言论, 多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涉猎范围广, 提高自己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把教育和实践相结合让自己所学知识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摘要:洛克是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为英国绅士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教育漫话》这本书中。这本书主要包括身体健康、德行、智育三个方面。通过分析洛克绅士后两部分教育的内容, 结合目前我国智育和德育的现状, 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当代中国的教育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洛克,绅士教育,中国教育
参考文献
[1]田欣.洛克的绅士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示[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11, 1:45.
[2] (英) 约翰·洛克著, 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3]张鸿佳.洛克绅士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启示[J].教育文化, 2012, 5:219.
当今家庭教育 篇8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陈鹤琴先生认为, 家庭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他在《家庭教育》中写到:“一个人只是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 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 这么说虽有些过于绝对, 但是这足以对于学前期的幼儿而言, 家庭教育对发展的影响之大。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表明, 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一般是3-6岁, 如果我们在这一时期对其施以良好的教育, 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一个人的性格、品德、兴趣以及行为习惯等基本上也是在幼年时期奠定的。而这一阶段的幼儿多半时间是在家庭中与家长在一起的, 所以说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忽视家庭环境对孩子身心成长的影响
幼儿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着其一生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家庭环境作为影响幼儿成长的重要方面, 对其身心发展, 特别是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 长期待在嘈杂、吵闹的家庭环境中的幼儿, 其对外界声音的敏感度会大大降低, 从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交往能力差, 严重的会产生自闭的倾向;研究表明, 存在暴力倾向的家长, 其孩子在幼儿也多会表现出易怒、攻击等倾向;还有研究表明幼儿园中存在的一些非先天疾病的行为问题幼儿, 家庭环境是导致其问题的主要原因。
2.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大程度的盲目性
幼儿是娇嫩的, 是需要成人呵护的,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孩子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 所以成人不应将自己的观点、意志强加于幼儿。例如“报班热”这一社会现象, 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在这其中他们会忽视孩子的意愿, 认为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长期养成习惯就好了, 但通过我亲身的观察了解, 我不得不承认有一部分孩子他们在兴趣班并不快乐。
3. 父母缺乏对孩子合理的爱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 对于孩子的爱也是一样, 太过溺爱和太过严格都是对孩子造成伤害和误导, 当今家庭多为独生子女,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核心, 所以家长对孩子更是满满的爱和期待。太过娇惯, 凡事包办, 会造成孩子自理能力的下降;太过严厉, 会导致孩子的心理恐慌, 瞻前顾后, 硬性孩子活泼开朗性格的养成。
三、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1. 父母要以身作则, 为孩子的发展树立榜样
陈鹤琴先生非常强调“身教”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并将以身作则作为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认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都很大, 特别是在儿童时期, 在本书第一章他就提出了儿童好模仿的心理特点, 家长作为幼儿世界的重要他人,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将是幼儿模仿的对象, 由于幼儿期对成人世界的崇拜以及自身还缺乏对是非正误的判断, 所以家长应该在孩子面前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用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和教导孩子, 为孩子带去积极、正面的思想和态度。
2.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其进行教育
陈鹤琴先生认为要正确的教育孩子, 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其进行行之得当的教育。本书开始他就提出来儿童期的几大心理特点, 即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野外生活等。所以作为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提出要求, 对于孩子多进行鼓励和肯定, 是孩子产生向上的心理。切忌忽视孩子身心发展特点, 把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 使孩子和家长都身心疲惫。
3. 父母对待孩子要严宽适度、教育一致
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 但是如何爱和教育孩子是就家庭教育关键。陈鹤琴先生主张父母应该懂得爱孩子的方法, 以使孩子更好地发展。在孩子的教育上应该严宽适度, 奖惩得当。因为孩子喜欢被称赞的心理特点, 所以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多鼓励和支持孩子, 让他们有向上的动力, 但是在一些比如道德等原则问题上应该坚持立场, 严格教育。另外陈鹤琴先生并不赞同“严父慈母”的家庭教育方式, 认为家长对孩子应该做到教育一致, 这样才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行为原则。
在我们这个日渐多元的社会中, 每个孩子的发展方向更加多元, 发展空间也更加广阔, 不同家庭背景、父母不同文化水平都会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而我们当今社会就是需要全方位的人才, 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最要紧的是要积极合理的, 能够引导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潜力, 让其有足够的空间去发展自己, 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也许就是陈鹤琴先生家庭教育思想带给当代我们的启示吧。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 (上卷) [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2]贾宏燕.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及借鉴意义[J].幼儿教育, 2008, 4.
学校教育背景下当今素质教育浅析 篇9
长期以来, 我们更强调学校教育对培养人的作用, 谈到家庭教育很多家长都不以为然, 在国内, 家庭教育往往被忽视, 如何创设良好、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则更是少有问津。特别是当下市场经济大潮带给我们的冲击, 在农村造成上百万留守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面临不同程度的亲情缺失, 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无从谈起。事实上, 一个人的成长, 首先受到的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影响和熏陶, 且这种影响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家庭, 它便也随之产生了。在我国古代, 家庭教育一度成为培养和教育孩子的主要途径。“养不教, 父之过”, 《三字经》中的这句名典, 便是对千百年来家庭教育重要性的突出强调。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从孩子出生那天起,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孩子。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讲明环境对人健康成长的影响。在很早以前, 西方教育家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概括。”家庭教育的最大作用就是教给孩子道德上的培养和孩子基本素养的塑造。在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 对“礼义廉耻孝”看得十分重要, 在家庭教育中, 应培养孩子基本的正确的价值观, 百善孝为先, 要学会懂礼、重义、清廉、知耻。当孩子有了这些基本的观念后, 这样才能形成“九流”:诚实、友爱、尊敬、适度、公正、服务、正直、忠诚, 以及责任心。形成这九流后, 就可以做到吃苦耐劳, 积极处世, 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对自己的未来负责。这些有利于其为人处世, 有利于下一阶段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这些基本素养的培养能够尽量减少青少年犯罪现象和心理扭曲, 从而也有利于全民素质的真正提高, 健康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必须记住这样一个前提:只有学会怎样做人, 方有可能去学习知识, 到最终成才。如果家庭教育缺乏往往就会引发一系列的人在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家长必须是孩子的心灵导师, 孩子们在学习上、生活上、社会上遇到诸多困惑和烦心事, 这时家长可以是他们的朋友, 可以倾听他们的心声。如果是家庭离异的父母则更应该多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不要让孩子们从小就在心理上形成阴影。在培养孩子时, 有很多家庭是盲目跟风, 为了孩子在开学或起跑线上优越于其他的孩子, 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学习钢琴、小提琴、二胡等, 根本没有问过孩子是否喜欢。很多家庭教育者都认为上学一定要考一所名牌大学, 然而, 要让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就必须抛弃强加给孩子们的较高期望, 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有许多杰出的成功人士, 他们甚至没有上过大学, 但是最终却能成功, 因为他们有恒心, 有毅力, 勇于拼搏, 敢于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家庭教育不仅要培养孩子们的道德修养, 还要注意发掘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不要强迫孩子们去做他们不感兴趣的事情。只有正确引导和发掘孩子的兴趣, 才能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塑造, 也才能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因此, 家长应多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兴趣和优点, 不要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当你在猛烈批评和指责他时, 你有可能就在扼杀一位天才, 这就需要对孩子们多一份肯定, 多一份赞扬, 多一份鼓励, 让孩子健康成长才最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 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内容方法比较陈旧,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素质教育推进困难。”[1]学校教育作为由国家主导的系统化教育, 在此教育时期, 亦是人一生成长当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阶段, 人的很多种品格都形成于此。因此, 现代社会中, 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就必然居于主导地位。学校教育要得到有效开展, 就不能让学校教育过于行政化, 教育工作者应该探究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而又不扼杀学生的天赋。在教育中有很多原则和方法, 但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却显得很无奈, 知道应该要进行探究性学习, 但最后又回到单向的传统灌输法, 对此,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拐杖, 怎样同学生建立起一种有效的沟通机制, 成为学生的心理辅导师,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按照学生的特点来发展学生, 做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过渡, 怎样才能摆脱“赵恬的纸上谈兵, 明白看花容易绣花难的境遇”, 成了现今学校教育的一道难题。为什么国内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在学习方面都优越于国外的学生, 但到了大学后国外的学生就超过了国内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在起跑线上赢了, 但却输在了过程之中, 这就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反思了。尽管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多年, 但人们仍然从现实功利性出发, 尤其是在高中阶段, “应试教育”没有丝毫减弱。因此, 我国一定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 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探索分类考试、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2]
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是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丰富的知识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更要学会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以及重视教后反思。教育工作者, 一般都与学生有年龄或时代的代沟, 只有有效地打破这一层隔膜, 才会更加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学生中间, 以真诚热情、良好的情绪和学生融洽在一起, 让学生愿意亲近你, 通过和学生一起活动或交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朋友关系, 通过这一层关系, 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思想上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这就能更有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 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让学生感觉到这里是他们求知的知识天堂, 而不是地狱。
在教学时, 教师应仔细观察和发掘学生的优点, 并且多与孩子的家长交流, 只有知己知彼, 才能百教不殆。教师必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塑造高尚的人格, 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教师的言行对孩子也有深刻影响, 教育工作者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能因为孩子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或自己的喜恶来评判一个学生。在传道授业时, 应当倾囊相授, 只要学生有疑惑就应当耐心仔细讲解, 学生在不同的成长时期, 无论生理和心理都会有相应变化,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而且要把心理辅导落到实处, 不能只是做一个面子“工程”, 只有做好了这些, 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国内孩子与国外孩子的差距很大的原因是动手实践少了, 在国内有许多的“书呆子”读了十几年书, 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理论不能和实践相脱离。学校要多组织学生定期进行社会实践, 让学生不仅学习理论, 也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学生在学校学习, 基本的知识往往不十分欠缺, 欠缺的往往是社会阅历, 现在, 许多公司单位招收人员都需要工作经验, 但青少年刚从学校毕业, 哪里有什么工作经验, 这就需要提供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和渠道。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地帮助在校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个社会。在学校时也应教给学生一种“活到老, 学到老”的精神。有了这些品质他们才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高素养人才, 才能做到“九流”。青少年承载者国家的未来, 儿童则是祖国的花朵, 因此, 不能因为教育的缺失而使他们成为却成为国家的负累。随着少年儿童与社会联系的不断延展和加深, 社会教育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也逐渐由弱变强, 它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也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影响广泛的社会教育形式, 它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个体生命成长中的整个教育体系, 同时它也是这三种教育体系中最社会化、最广泛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社会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 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比, 社会教育既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在系统化知识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 又可以广泛地开展道德品质、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使人在素质能力、道德情感的发展中愈加成熟完善。社会教育是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综合体现, 青少年们只有经历了较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才能够更好地独立生存与发展自己。因此, 如果经过十几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后, 青少年们却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 那只能说明之前所受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败。社会教育教给青少年们的是必要的人生体验、社会经历, 使他们学会如何生存, 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教育过程中没有接受到较好的教育, 那么社会教育带给他们的只能是不断的挫折和教训。
总之, 古今中外教育的事, 从来就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一家的事。当今, 许多的教育病, 是由整个社会系统的机制、体制造成的, 因此, 许多教育问题也就不是学校教育自身所能解决的。只有跳出狭隘的学校教育, 从“上位”和“全局”审视, 现行的教育病或许才能找到真正的症结。
参考文献
[1]家庭教育不可忽视[N].光明日报, 2010-05-12.
当今家庭教育 篇10
我国航海历史源远流长, 例如《易·系辞下》中:“刳木为舟, 剡木为楫, 舟楫之利, 以济不通, 致远以利天下”就已记载了我国的航海探索之旅, 航海史同时也是航海教育史。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对航海事业的探究日益发展, 航海教育形成了以传统学徒制为主要方式的教育模式。至近代洋务运动, “西学东渐”推动着中国对西方先进航海技术及教育方式的学习。
二、民国时期商船实用教育回顾
对民国时期的界定可从时间范畴、地域范畴和政治范畴三方面综合而谈。因此本文所使用的“民国”一词的范畴, 将它界定为1912—1948年,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中华民国政府统治的时期。
(一) 商船学校的课程设置规范化
民国第一部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于1913年颁布。其中对商船学校的课程设置明确规定, 有助于实业教育规范化。该学制包括一系列学校法令章程, 其中《实业学校令》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须之知识技能为目的。”将“知识技能”设为根本目标, “必须”一词便体现出注重实用性。实业学校种类分为:农业学校、工业学校、商业学校、商船学校等, 可见, 商船学校与农业、工业、商业处于同等地位。商船教育的发展在民国时期的教育领域和国家发展领域占有着积极重要的地位。
对商船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航海科”和“机关科”两个专业。“航海科”专业课程包括:“商船运用术”、“海上气象学”、“造船学大意”等;“机关科”主要课程有:“力学及应用力学”、“电气工学大意”等;与当今的航海类和机电类课程有相通之处。“通习课程”为“修身”、“国文”、“外国语”、“数学”、“物理”、“地理”、“图画”、“体操”、“实习”并酌情加“化学”、“法制”等课程, 与当今的公共课程相类似。该学制在课时安排、课程设置及教授方法等方面都有明确列出。
(二) 职业教育体系日趋科学化
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 (壬戌学制) , 在民国时期的教育历史中起到分水岭的重要作用, 第一次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学制上的法律地位, 用“职业教育”代替“实业教育”称谓, 至此职业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在学制上采用“六三三四”学制, 职业教育贯穿学制始终, 小职、初职、中职、高职自成一体又与普通学制相穿插。此时颁布的《新学制职业科课程标准》将课程设置为:“职业学科”、“职业基本学科”、“非职业学科”三大类, 与当今的专业课、公共课、职业素养课在含义上基本对应, 职业教育体系在新学制颁布后日趋科学化。自壬戌学制以后, 商船职业教育在学制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日趋科学化, 为日后航海教育事业所沿袭。
(三) 航海职业教育的黄金时代
在国家教育部的有力支持及规范标准下, 职业教育发展日趋完善, 甚至在局部地区创造了相当繁盛的景象, 例如:广东商船航海教育是众多商船职业学校中的佼佼者, 经过广东航海讲习所、广东航海学校、广东省立海事专科学校、广东省立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断探索, 将航海职业教育发展到黄金时代。其他地区的航海类职业教育也都发展较好, 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航海人才, 推动了中国航海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民国时期商船教育对当今航海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 走中国特色航海职业教育之路
民国时期的商船教育发展过程是一个“舶来品”的本土化过程, 从“西学为用”开始, 商船实业教育才在中国生根发芽。从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航运技术到深入学习航运教育制度, 圆满地完成了商船实用教育在中国本土的自我升级过程, 其创建的航海黄金时代就是最好的证明。以史为鉴, 回顾这个探索过程不难让我们将当今航海职业教育的探索与之联系起来。当今航海类职业教育应立足本国航运国情、职业教育现状, 学习他国先进理念, 又融合自身航海教育实情, 走中国特色航海职业教育之路。
(二) “现代学徒制”在当今航海类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民国时期的船政教育是古代“学徒制”向“现代学徒制”进化中的探索过程。在我国学校教育诞生之前, “学徒制”一直是人类社会技术传承的主要手段。至民国时期, 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取代了传统学徒制, 然而学徒制并没有消亡, 而是以不同形式得以保留。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2014年2月26日,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 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 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可见, 我国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为落实“现代学徒制”。
只有“现代学徒制”才有可能提供航海职业教育情境学习所需要的真正的内容。职业教育与一般普通院校不同, 其注重与各自特色相符的对接产业, 将就业情况视为重中之重。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几乎与企业需求形成无缝对接。可见, 早在民国时期, 船政教育就已将传统学徒制进行升华, 旨在为航海职业教育创建新的学徒制模式。
(三) “商船教育”中的“校企合作”
从商船教育的“商”字就可看出, 民国时期的航海教育紧密联系于商业市场, 航海教育向航运事业倾斜。改变了清末近代的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等以国防建设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体系。商船教育和航运企业的无缝对接, 演化至当今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下, 航海教育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 注重实用性与实效性, 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但是, 当今“校企合作”过程中多遇到“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 阻碍了航海类学校依托企业进行的实践教学发展和毕业生就业远景。民国时期的商船教育是由国家颁布学制, 体系内进行学校类别划分, 对课程设置、学制安排等进行统一规划, 包括对“实习”课程设定统一标准, 可见民国时期的商船教育, 国家、政府对其发展的关注和做出的统一标准很好地推进了航运企业和商船教育的双赢。这对当今在航海类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中, 国家、政府应是否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提出了反思。
(四) 统筹规划航海类院校中职、高职、本科衔接建设
民国时期的商船学校实行的教育体制是双轨制, 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 二者又可交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交叉, 最根本的就是实训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相互促进过程。当今我国航海类院校拥有本科及以上学位的学校数量较少, 例如: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 专科院校则数目较多, 层次差别较大, 如: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等属于专科院校中较优秀的, 但航海类职业院校, 从中专至高专, 教学内容、水平差别较大, 衔接性不良。
在这样的情况下, “3+2”、“3+4”分段式教育模式尤显重要。“3+2”是指中职3年+高职2年或高职3年+本科2年;“3+4”是指, 在中职院校学习3年后, 进入本科进行4年的继续学习。分段式培养的目的是将中职、高职、本科在专业上贯通培养, 利于专业体系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人发展, 更有利于学校的生源质量以及服务企业效果的提升。
(五) 航海类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科学化
民国时期商船教育的课程设置呈现在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 国家对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有明确导向作用。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 不断更新课程, 使之形成科学的体系。当今航海类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需国家加大推进力度, 增强导向作用, 更需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进行因地制宜的科学化课程设置, 在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 也关注对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
(六) 注重培育航海精神
民国时期涌现的众多有识之士, 将自己的一腔热血贡献给航海事业及航海教育事业, 在如此积极向上的氛围下, 培育了众多航海人。原广东航海讲习所所长陈元瑛对首届毕业生的期望为:“夫航海之具, 莫重于指针。航海之责, 莫重于司柁……彼岸虽远, 终能达到。拟航海者, 非常处宴境也, 当夫惊涛骇浪, 烈风暴雨, 尤贵不屈不挠, 努力以赴……适为航海, 身入社会, 不啻风雨同舟, 应思共济, 宜各竭其智能, 为群众造福, 斯不负其所学”。民国时期对航海精神的培养尤其关注, 当今航海类职业教育应借鉴, 使“为群众造福, 斯不负其所学”的思想竖立在每个航海人心中。我国古代航海历史源远流长, 是当今航海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从航海人文精神的高度提升职业教育素养, 在招生宣传、选修课课程安排、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文化建设中, 全面贯彻航海文化及航海人文精神。
摘要:我国航海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易·系辞下》中就已记载了我国的航海探索之旅。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对航海事业的探究日益发展, 至近代洋务运动, “西学东渐”推动着中国对西方先进航海技术及教育方式的学习。
当今教育视野下品读《大教学论》 篇11
一、“为永生,务个性”——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扉页中说道:《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但是在教育目的论述上,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带有现实主义的,只是在论述时以宗教的语言来赋予新的含义,借此来宣传他的教育思想,“旧瓶装新酒”。他的教育目的是人要为永生做准备,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終极目标是在今生之外。虽然,他把教育目的论述为为永生做准备,但是他指出人类今生所要追求的是学问、德行、宗教或虔信。实质上他并非要人们去过来世的生活,而是希望儿童在身体、智力、德行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使儿童、青年在身心上达到一种和谐。
二、“作新学”——改革旧教育,设立新学校
夸美纽斯基于人本主义、人文主义对当时的旧教育、旧学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以前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而且指出当时的学校存在数量少,学费高,办理不善,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当时的学校给人的只是一种“荒谬的和害人的教育”,没有道德与虔信,在那里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快乐,“并且教学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非常严酷的,以致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 ,使得孩子们不愿意接受学校教育,这与中国古代《学记》中所说的“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相似,教学方法的不恰当,只会让那个学生对学校产生厌恶,盼望着逃离学校,逃离教育,以教育为其劳苦之事。通过对旧教育的批判,他论述了自己的学校观,他认为改良旧学校、建立新学校应该遵循自然秩序这条根本规律,将自然作为向导,自然之秩序是事物的灵魂,正因为有了秩序的存在,世界才得以稳定与和谐。当然,夸美纽斯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仅仅指自然界,同时也包括人类本身,尤其是儿童、青年的个性差异、年龄特征、心理发展规律等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
三、“展学制”——建立统一的教育制度
夸美纽斯为了实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目的,使人们获得“真正的学问、真正的道德和真实的虔信”,提出了建立统一的教育制度。他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在二十七到三十一章具体阐述了这一统一的教育制度。他认为,应当遵循自然的领导,“学习应从婴儿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年”,他把这二十四年划分了四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
(1)一至六岁,在母亲的膝前,即母育学校,接受家庭学前教育。在这一阶段中,他主要着重于对婴儿进行感官的教育,通过具体直观的方法进行教学,并注重儿童语言的学习。
(2)六至十二岁,国语学校,接受初等教育。他指出教科书的编写也要使用国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保存、继承。
(3)十二到十八岁,拉丁语学校,接受中等教育。拉丁语学校更多的锻炼学生的判断力。它的教育目的是“对于志向超出工厂以上的学生给以更彻底的教育”。这一阶段是使学生对艺术得到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除“七艺”教育之外,还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物理学家、地理学家、年代学家、历史学家、道德学家、神学家,以为此后接受高深教育做准备。
(4)十八至二十四岁,接受大学教育。大学教育阶段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将来的教师与学者,为教会、学校、国家培养领袖。
当今教育应教学生学会关怀他人 篇12
关键词:教育,关怀,对策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正如所有的树木都需要环境中的阳光、水和养料一样, 所有的人也都需要从他们的环境中获得安全、爱和地位。在这两种情况下, 这些恰恰都是个体真正发展, 能够开始的地方, 一旦满足了这些初级的、种的需要, 每一棵树和每一个人就以他独特的形式开始发展。”[1]任何人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关怀。接受他人的关怀和关怀他人不仅是人性的基本需要, 更是人类种族保存和繁衍的必要条件。
一、当今教育缺乏关怀教育
人只有受教育才能成人, 人的各种能力的增强更多依靠的是通过教育对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人类不断创造和积累着以精神的和物质的形态存在着的人的发展资源, 从而使得新一代能够不断在更高的水平上向前发展。这个成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在共同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从自然人逐步生长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 事实上, 长期以来, 教育不过是以人为施教的对象而已, 除此之外, 教育的视野中并没有人。在历史上, 世界各地的教育无不是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决定性产物而行使着使个体适应社会的职责。在现实中, 世界各地的教育几乎都是在追赶现代化或科学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现代主义意义上的转换。昔日那种所谓“装饰性的”、“不务实的”教育已被彻底淘汰。显然, 无论是历史上的还是现实中的, 教育都是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工具而存在, 其培养人的目的与依据便在于人被规定、被控制, 使其顺从、同化, 使其成为有用之材, 即出色专家、专业能手、熟练技工。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表明, 教育实质上并未真正地培养人, 甚至充当着压抑人、异化人的工具。尤其是在当代教育领域, 外在多余的东西越来越多, 而内在必需的东西却越来越少。它只勾起、满足人们肤浅的名与利方面的需求, 不再令人神往、肃然起敬;它只给人们在生物界竞争与强大的本事, 但却难以赋予人精神上的寄托, 让人的灵魂得以安灵;它只给人以种种“武器”, 却没有使人树立起做人的理想、信念与境界。然而, 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是其他一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失去这些, 人的生长发展和人的教育就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人, 再发达的教育, 都因其失去了根本而如同大厦建于沙滩, 是虚幻的、危险的。对此, 鲁洁教授认为, 教育应当按照两种尺度来塑造人, 它不仅要按照现实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一外在尺度来塑造人, 还要用人的自由心灵这一内在尺度来发展人, 即指向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但当代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外部的物质世界, 着力于教会人的是“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本领。它放弃了“为何而生”的内在目的, 它不能让人们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 它抛弃了塑造人自由心灵的那把神圣的尺度, 把一切教育的无限目的都化解为谋取生存适应的有限目的。教育的这种“外在化”弊病, 造成了人只求手段与工具的合理性, 而无目的的合理性;只沉迷于物质生活之中而丧失了精神生活, 只有现实的打算与计较而缺乏人生的追求与彻悟, 失去了生活的理想与意义。人性为技术与物质所吞没。[2]
总之, 现代教育给了人们生存的能力 (工具价值) , 却没有给人存在的意义或价值 (终极关怀) , 在现代教育的作用下, 现代人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的生存能力, 但越来越对生存意义或根据发生怀疑, 这种怀疑使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无聊、空虚、寂寞、无意义感, 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生幸福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赫洛徳·里昂在他的《温柔就是力量》一书中说:“我们已无视一项事实, 我们人类在某一方面正如小动物一样, 甚至没有任何皮毛或尖利的牙齿来保护我们。能够保护我们的, 不是我们的恶意, 而是我们的仁慈;是我们关怀别人及接受别人给予我们关怀的能力。”[3]因此, “以人为本”的教育不能只考虑作为“工具的人”, 还应该考虑作为“目的的人”;不能只考虑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 还应该考虑如何增加人的存在的意义。当今的教育, 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人的关怀教育。
二、当今教育之对策:怎样关注人的存在
1. 必须更新教师的自我观念。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 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学生观, 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自我观念即教师如何看待自我。在当代教育中, 教师要把自己看成“人”, 具有丰富人性状态的人, 不能把自己功能化, 将自己看成是肩负着某种特殊的社会功能的人。
2. 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
教育的对象是“人”, 不管他们的年龄、性别和种族, 总之都是“人”。在年龄、性别、知识水平、道德社会化程度等生理和社会属性方面, 他们彼此之间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别, 但是他们作为人的存在是没有差别的。因此, 教育儿童或其他所有人, 就不仅意味着要帮助他们提高生存能力, 而且要帮助他们提高存在的智慧;教育者不能仅以功利的眼光来看待教育的对象, 还应该以存在的眼光来打量教育的对象。
3. 应该重构师生关系。
当代著名关怀教育家诺丁指出:“关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他的关系性。关怀是处于关系之中的一种生命状态, 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结和接触。一方付出关怀, 另一方接受关怀。”[4]现代的师生关系基本上是为了满足某种外在的个体或社会的功能性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缺乏关怀, 也根本不把对方作为存在意义上的“人”来看待。这种师生关系导致整个教育生活过于注重“才”的培养和选拔, 而忽略“人”或“人性”的尊重和教化。因此, 当今师生之间必须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可以真诚地交流、深刻地反省和积极地对话, 以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会关怀他人。
4. 应该建立起富有生活情趣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 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首先,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 离开“学”就无所谓“教”, 也就是说, 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其次, 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某一学科的发展。无论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 人们都需要增长实际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并丰富社会生活的情感和态度。因而, 教育就是社会生活的过程本身, 而不是“准备”。对传统教育的思路和制度, 特别是对学校教育的目的、教材、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造, 就是要把社会的和情感的因素, 包括共同参与、普遍交往、有效沟通、社会同情、相互理解、彼此欣赏、尊重与认同等, 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 建立起富有生活情趣的教育方式, 从而使教育中的人们感受和拥有社会生活本身。
5. 应该树立生活课程观。
生活课程观关注生活本真世界, 在学生生活的世界里, 充满了大量的“原初经验”, 而这些原初经验正是教育的起点, 从这些原初经验具有的整合性中, 学生可以认识到经验世界的整体性。但学校里的学科世界与自然本真的生活世界的距离正越来越大, 学生们的分化将原本完整的生活世界分割得支离破碎, 编造的习题使学生正失去与原初经验相似的经验情境。
6. 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交往能力。
(1) 关注学生个人的观点, 鼓励独立创造, 以便使学生增强自我意识。通过改善学生的自我概念, 增强自信心和扩大移情作用, 使学生心理越来越健康。 (2) 加强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参与决定学什么和怎样学, 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来。 (3) 培养学生个性的某些特定方面, 例如:创造性思维或个性表达等。在学习过程中要把学习与社会结合在一起, 合作行为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社会交往方面的发展, 而且有助于理智方面的发展。
当富有生活情趣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富有教育意义的学校生活观得以普遍化, 当今的教育, 就是关注人的关怀教育。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AH.李文湉译.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7.29:30.
[2]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 1997.4.17.
[3]自巴士克里.古亚.吴契译.爱与被爱.学苑出版社, 1988,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