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今社会道德(共8篇)
论当今社会道德 篇1
论当今社会的科学道德
摘要 科学的价值和使命就是:追求真理,造福人类。做基础研究,当然主要是认识世界,追求真理。科学发展既要有道德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支撑,又不能离开它们的约束和规范,这是被许多优秀的科学家所实践和明证了的精神品质。科学道德是人们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指导科学技术工作者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也是衡量科学技术工作者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 科学道德 科学精神 学术诚信 社会道德责任感
一.科学道德要求
科学道德是科学共同体内部和科学工作者个人在从事科学研 究和处理科研成果时的内在自我约束标准。在科学目的上,以追求真理性的认识和人 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为最高原则。在科学态度上,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不因追求个人名利而违背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理性良知和社会道德责任感。学术诚信就是研究 生在诚信的原则下追求真理,研究学问。它一般包括:实验或调查报告要有充分的客 观依据,不能歪曲作假、主观臆想,随意改动数据;学术论文著作要反映自己的思想 观点与研究成果,避免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一稿多投及论文间相互署名等现象发 生;对硕士研究生学术成果的评定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建立并认真贯彻 双盲评审制度,树立权威性,充分发挥学术奖惩机制的作用;正视学术不诚信现象,并给予积极回应,切实维护学术环境的净化。第二,谈问题: 目前,少数研究生在科学道德、学术诚信方面存在诸多不良表现: 篡改或伪造实验数据。实验数据是获取科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任何研究要想获得 科学、客观、可靠的结论,都必须尊重实验事实,来不得半点捏造或伪造。研究生认真 做好科学实验,不仅仅可以获取客观、可靠的实验数据,而且有助于培养自身敏锐的观 察能力和严谨的分析问题能力。某些研究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不经过亲自实验研 究而是编造实验数据,或是直接挪用改造已有文献实验数据,得出相关结论。这些做 法严重有悖于“忠实于原始数据”这一科学研究工作者基本的道德原则。而伪造、篡 改实验数据带来的后果要比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更为恶劣,甚至有可能引起科研事故造 成巨大损失。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当今学界反映最强烈、最为严重的学术诚信缺失行为正是 大学学术研究活动中的抄袭与剽窃行为。为了达到评奖、评优、毕业等目的,部分研 究生利用各种已发表的文献,通过肆意剪辑拼凑的手段来杜撰编造论文。在毕业论文 中,大量引用他人论文片段、实验数据和图表等而不加注明出处的现象比比皆是。更 有甚者,将别人的成果略加改头换面便据为己有,肆意剽窃他人科研成果。而网上和 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代写论文的广告,说明代写论文现象在研究生群体中也有一定市场。
二.科学道德缺失行为
成果交易、侵占他人科研成果的行为时有发生。学术工作者为共同分担发表费并完成学位阶段规定的 论文指标要求,而相互挂名的情况时有出现。由于北京、上海等地户籍政策中,专利 等科研学术成果具有很高“含金量”,近年高校中甚至出现“专利挂名”灰色市场。这种以私利为目的的“分享”行为和上述的“剽窃”、“编造”一样,都是严重有损学 术道德、学术诚信的恶劣行为。此外,学术研究只有建立在广泛涉猎他人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吸收他人成果中的思想精华,才能做到推陈出新。在论文中是否注明所用成果 的出处,不仅体现了作者是否尊重参考文献的所有者以及是否具备起码的学术道德 , 而且也是为后续研究者研究提供检阅资料的方便着想。一些研究生在引用他人研究成 果时,没有端正学术研究的态度,对待论文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列出并未阅读的参考 书目,对参考文献做伪注。有的研究生引用别人的数据和观察,却是改头换面,不加注 释。论文重复发表。许多高校都规定了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答辩前要公开发表一定数量 的论文。于是部分研究生通过一稿多投的方式,把一篇论文同时投给多个刊物,或是 将已发表的论文改头换面后向另一刊物投送。一稿多投的行为,在我国的期刊界、学 术界是严格禁止的,但总有些研究生把同一篇论文略加改头换面又拼凑成新的论文去 投稿,或把相同的数据用不同的排列组合或表现方式变成多篇论文去投稿发表,还有 将翻译后外文论文投稿的情况出现。如果任由科学道德沦落、学术不诚信滋长,不仅败坏了学风文风,导致学术道德 沦丧,贻误年轻一代学人的成长,还会损害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重大 危害: 污染学术环境,败坏学界名誉。学术活动作为知识的探索、研习、应用和传承活 动,就需要对客观真理的热诚追求和忠实服务,学术的发展离不开基于诚实性、客观 性基础之上纯朴的学术氛围,离不开追求真理而向善务实的学术道德。而不正的学术 观念及造假行为却逐步地吞噬着学术活动赖以安身立命的道德底线,严重的损害了学 术界的名誉。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质量,造成学术竞争的恶性循环,带来社会资源浪费,从而形成泡沫、虚假的学术环境,也会使正直学者的尊严、权益 受到威胁和伤害。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直接关系到学术的健康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质 量,如果研究生科学道德沦落、学术诚信缺失,学习态度功利化,不再把学术研究看做神圣的事业,就难以专心踏实做学问,学识水平得不到提高,学术能力大大降低,培养质量便无从谈起。败坏学风,贻误学术新人的培养。学风是学者们在长期的研究活动中养成的一种 学习风气,它表现为人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观念决定态度,态度指导 行为。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者们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成果,在学习态度不正确的学 术风气的影响之下,学者们很难坚持对学术良知和学术精神的追求,最后,导致不正 当行为的产生。大学是培养高级知识分子的场所,也是追求真理的圣殿,研究生这一 特殊群体便是一大批高级人才的代表者,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说对社 会的进步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现实中历历在目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术造假事件 等,无疑会给追求学术价值与学术精神的正直学术研究主体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学术造假现象会影响研究生们正确的学术道德观的建立,科学研究的真实性、严谨性 是科研工作质量的有效保证。缺乏严肃的科研作风,其学术研究工作的质量必然会受 到影响,甚至走向伪科学。腐蚀学术,不利于学术的后继发展。
道德约束力,既包括内在的道德约束力即科学工作者思想上的自觉约束,又包括外在的道德约束力即科学共同体对违反规范行为的制裁。功利主义的继承人穆勒在论述道德约束力的理论时就注重道德的自觉性和道德良心的培养。他指出,“一切伦理体系的最后约束力是我们自觉心中的一种主观感情”,这种主观感情就是良心。“人要做违犯我们是非标准的行为必定要冲过这个感情的重围,并且假如我们终于违反这个标准,这团感情大概后来要变成了悔恨,而重视于心上”。从穆勒的论述中可见,内在的道德约束力必须通过科学工作者内心的力量来起作用即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良知的敬畏。这种内心的道德力量的形成,必须由科学工作者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检查,自觉地将科学共同体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则、规范内化为内心的道德法则。不过,在这内化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科学工作者的思想境界、文化背景等内外条件的不同,致使形成的内在的道德境界、道德情操也有高有低,而在这种低的内在道德情操支配下的道德行为的选择出现偏差,做出越轨行为,就不足为怪了。就像现在报纸披露的大量的剽窃、抄袭事件等。而且,由于内在的道德约束不具有强制力和威慑力,固很难达到扬善惩恶的效果,必然更加削弱现实中科技工作者对科学道德责任实际承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外在的道德约束力是科学共同体通过舆论制裁、经济制裁等来引导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方面发生变化,自觉地实践道德行为和习惯。现在有些国家在科学共同体内制定了一些较为严厉但大家都自发遵守的行规,谁违背了将失去诸如申请课题、加入团体协会、参与评奖、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严重者被开除等,以此来减少越轨行为的发生。不过,尽管最近几年来媒体揭露了大量科学不端行为,但大多时候是遮遮掩掩,语言不详,连违规者的名字都不敢提。更为严重的是,在许多情况下,科学不端行为暴露并被披露后,某些权威学者或行为人所在的单位本着家丑不可外扬和事属小节的心态,对这种恶劣行为不但熟视无睹,不予处理,而且极力袒护,更有甚者反过来对被侵权者予以“制裁”。这些情况又给其他作弊者以心理上的侥幸,致使剽窃、伪造者越发大胆起来。因此,以舆论制裁和经济制裁为主的外在道德约束并没有达到其约束效果。功利主义的泛滥,功利即功效、效率及便利。即在科技活动中,行为主体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益。科学的功利观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动力,一种催化剂,也可促使新的科学研究迅速投入到实际运用中去,促使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改变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而,由培根等学者发展起来的科学功利主义得到人类的支持和拥护。不过,由于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实行计划经济,个人利益被禁锢起来,片面强调集体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人们的科研积极性。而现在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们思想上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矫枉过正”,又出现了过分强调科学的功利性的趋势。再加上现今社会大环境是,以追求物质利益和生活享受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变化,人性中本身固有的贪图享乐的欲望被不断激发、膨胀。而作为社会群体一部分的科学工作者自然也不能超脱于这一社会环境之外。某些科技工作者在许多不正当的甚至是邪恶的物质享受、权力诱惑前,“暂时”的丧失或“永久”的出卖自己的科学良知,似乎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前些年曾有一所知名大学的几位教授,公开宣称他们亲眼目睹了水可以变成油,多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将其称作“中国继四大发明后的又一大发明,将对世界文明产生划时代的意义,”直到一起经济案件的发生,才彻底揭开了“水变油”的骗局。这种闹剧的产生,归根结底他们不过是为了“名”和“利”而已。
学术研究是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是 探索真理、追求真知的过程,是扎扎实实、潜心研究的过程,是逐步积累、循序渐进 的过程。学术活动不仅创造物质价值,也创造精神价值,是一项严肃而神圣的事业。学术研究没有捷径,也不容弄虚作假。学术研究的真谛在于求真,但造假抄袭、伪造 数据等各类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却是对学术创造的否定,是对学术 “求真” 本质的否认。而如今不良学术之风的盛行,如果不严抓学术道德规范,整个学术界、知识界很有可 能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恶性循环之中,它使真正潜心钻研的人得不到肯定,并腐蚀了许 多极具创作潜力的学术研究主体,动摇了他们恪守学术道德的信心,还严重损害了学 术得以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础。面对这些问题和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第三,谈措施。首先,加强科学道德学术规范,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知识界历来被视为社会的良 心。高校学生是全社会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之一,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对社会行为、社会风气具有很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加强科学道德学术规范,从源头上治理高校学 术不端行为,形成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的良好氛围,有利于 建设高度自觉与自信的大学文化,更好地发挥高校在文化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积极贡献。在成 长过程中,不断的蜕变是需要时间的磨练的,只有深刻认识到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当代研究生们才能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踏实的科学风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的思想路线,贯彻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进行学术方面的研究与超越,不断推动学术进步。其次,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加强学生求真务实精神。求真求 实永远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诚信注定与科学无缘。有什么 样的学术品格和氛围,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学术成就和人才。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 设,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高校广大学生和科 研工作者形成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创造活力;有利于建立开展科学研究的 良好秩序,提升科研水平;也有利于促进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创新 型国家建设。三.科学道德缺失原因
当前我国在科技工作者的考核制度、评价体系等方面,现行政策与实际情况严重脱钩。在实际运行中缺乏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办法,缺乏良好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缺乏学术民主和学术争鸣的氛围。在对科学工作者的考核方面,现行的考核标准一般都是以发表论文的数量来统计,《科学》杂志登多少篇、《自然》杂志登多少篇等等。科技工作者为应对考核,经常将本可以写成一篇好的论文拆成多篇,论文数量凑足了,质量却下来了。在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方面,评价体系存在着以下弊端:一是因评价者水平不同导致评价结果各异;二是评价人有时因为个人利益、团体利益及人际关系等因素影响评价工作;三是评价人滥用职权,利用工作之便拒绝接受同行竞争者的论文,或推迟发表竞争者的论文,甚至将他人的论文或研究计划的信息占为之用或传递给他人;四是评价中存在着“马太效应”,有的评价人对著名的专家、学者过分迷信,认为他们的科研成果都是高水平的,对他们所提交的成果审查只是过过场而已,而对未成名的科技工作者的成果则予以贬低,缩小其影响。这些不良的科研评价误导了科研实践,助长了科技界的越轨行为。国外针对上述问题制定了很多规定,如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严格规定了评审人员的行为准则和义务包括保密义务、明示原则、明确责任等。遗憾的是我国至今仍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出台,以致对某些人的失范行为一直停留在纸面声讨和旧事重提上,没有给失范者以真正有力的打击,对道德堕落现象显得难有作为。
科学不端行为中的抄袭剽窃、学术造假等都是对他人精神财富的非法无偿占有,是一种主观故意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对这种个人不能自律,单位和行业又管不了或不愿管的违法行为,只能找其他地方来管,这当然就是法院。比如,法院可以根据著作权法来审理剽窃问题。不过,理论上虽是如此,但现实执行起来却有很大的出入。虽然著作权法规定了对抄袭、剽窃行为,视情节轻重,罚款100~5 000元人民币,但在实践中则极少执行。况且这区区几千元人民币的罚款,与其利用不端行为所获得的精神和物质利益相比简直微不足道,难以起到惩戒作用。而且,还有许多的科学不端行为目前法院或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法治有待健全。
四.维护科学道德
科学道德是人们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指导科学技术工作者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也是衡量科学技术工作者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科学道德在古代已有萌芽,在近代开始形成并相对独立化,而在最近几十年里,科学道德问题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追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条是科学研究中道德失范行为日益严重,引发科学道德危机。所以,无论是打好学科研究的基础,还是完成科学研究的实践,都离不开科学道德的支撑和约束。在不正之风的影响和利益的诱惑下,有的科技工作者以钻营代替研究,以权术代替学术,有知识、缺文化,有物质、缺精神。科学道德的底线都不要了,难成人才,何谈大师!建设诚信教育的完整体系;建设利于诚信和创新的文化环境;建立对科学研究中不端行为的调查机构;建立科技活动利益关系规范和相应制度,改进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管理制度;改进现行的各种评审制度和相应的问责制、信息公开制度;改革现行的考核评价、评估与奖励制度,革除弊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等等。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监督体制,完善与科研科技活动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是科技界的一项基本建设,它既是一个战略性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建设,又具有紧迫性。拥有高尚的品质和纯净的心境,不怕艰苦,勇于创新才是合格科学家应有的品质。总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的日显,科技发展对科学道德的要求也日甚。现代科技文明与道德文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翼,科学道德的进步将为科技进步插上腾飞的翅膀,带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
参考文献 乔法容,刘二灿.科技道德简论[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 邹承鲁.清除浮躁之风倡导科学道德[N].光明日报.2002年04月10日 3 杨怀中.科技伦理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4 付红芳 科学发展需要道德干预.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22期 赵金义 略论科学的道德的道德的科学.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28期 6 刘素民 科技行为道德约束的困境与法律制裁[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8月
论当今社会道德 篇2
关键词:法律意识,感性,道德,公信力
1 法律意识的基本含义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 特别是现行法) 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 法律要求) ,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 法律感) ,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 法律知识) ,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1]
大众法律意识是大众或者社会公众对法律问题的态度与看法,与法律意识相比,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与一致性,深受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代表了社会大众对各类法律问题的看法,经常体现于大众对各种法律事件的反映与态度上。大众法律意识主要体现为感性的法律感觉与知觉,也体现为理性的法律观点。[2]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深化,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关注法律问题,并积极参与到了法律问题的讨论当中,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步加强。与之前对法律问题持一种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相比,有了显著地进步。大众对法律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对国家司法活动进行所做出的评价,也促进了我国法制建设,并起到了监督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普通群众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学教育,在对法律问题进行分析时,容易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因素,在对法律问题形成个人观点时,容易受到自身价值观和以往经历的影响,在分析问题时,将自己的主观情绪带入案件当中。缺乏对法律问题的整体分析,缺乏理性、客观的思考。
2 大众法律意识的特点
2. 1 大众法律意识的突出特点是个人感情色彩严重,缺乏理性的思考
这一特点,在网络领域尤其突出,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言论较之以往更加自由,群众不会过多地考虑表达意愿所引发的后果,将某些问题进行片面解读,甚至刻意歪曲事实真相,对事件进行传播。随着其发表的内容不断地被有同样看法的人转发,很容易引起普通大众的盲目跟风。这类跟风者不论该话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加以客观理性的思考就进行评论和转发。使群众抛弃正常的理性思维,认为多数人赞同的,就是正确的。将一个原本平常的社会问题炒作成一个敏感问题。
很能体现出这一特点的一个事件,是2015 年6 月17 日的一则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中引起疯狂转发的文章。这篇吁求 “人贩子一律死刑”的文章,内容多为以被拐卖儿童母亲声泪俱下的口吻描述孩子被拐卖后,给家庭造成的沉痛打击,孩子被找回后已经摧残的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而司法机关不作为,或者在抓捕过程中导致人贩子逃脱,对人贩子定罪量刑和其所犯罪行不相符,仅仅判处10 年有期徒刑。因此呼吁大众进行转发,要求对现行法律作出修改,判处人贩子一律死刑。这一慷慨激昂,痛批我国司法制度存在巨大缺陷的文章被转发了超过百万次,引起网友广泛呼吁人贩子一律死刑。并称我国对拐卖妇女儿童罪定罪量刑过轻,打击力度过小。
很显然,这一言论的发表者没有在事先进行调查和研究,就直接将自己主观的看法发表到互联网上。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拐卖妇女、儿童罪的规定拐卖妇女、儿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 一) 拐卖妇女、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 二) 拐卖妇女、儿童三人以上的; ( 三) 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 ( 四) 诱骗、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卖的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 ( 五) 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绑架妇女、儿童的; ( 六) 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 ( 七) 造成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或者其亲属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 八) 将妇女、儿童卖往境外的。[3]并且通过互联网中所显示的从2010—2014年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的拐卖妇女儿童的案件中,一共有7719 起案件。一共对12963 名犯罪嫌疑人做出了判决,其中有56. 59% 的犯罪嫌疑人被判处了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至死刑。
由此看出,我国刑法中,对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法定最高刑为死刑,打击力度并不小,而非文章中描述的法院只将犯罪嫌疑人判处了十年有期徒刑。这说明我国对拐卖妇女儿童案件是进行严厉打击的。同时,大众所呼吁的将人贩子一律死刑的提议,本身也不符合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中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大众呼吁的这种不依据犯罪情节轻重就 “一刀切”的适用死刑的方法,我们能体会到大众对拐卖儿童的人贩子的厌恶之情,但这种方法既不能找回已经丢失的孩子,也不能防止拐卖案件的发生。如果人贩子全部执行死刑,将不利于公安机关对受害人的解救,在犯罪情节不论严重与否都将面临死刑的情况下,会激起犯罪嫌疑人 “同归于尽”的心态,对被拐卖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所以群众这种缺乏理性思考的主观评价方法,虽然解恨,但是对于整体社会的公正性,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一凭借自我推论,断章取义的发表对法律问题的看法的行为,受到公众大量转发以后,形成了公众的一种普遍观念。当人们狂热地质问为何不判处人贩子死刑时,全体民众就逐步丧失了理性的思考能力。这里体现出的正是大众法律意识的主观性。人贩子一律死刑事件中,表现出的是人们对于司法机关的法律行为的不满情绪。由于公安局、法院、检察院是权力机关,让群众始终觉得自己处于法律地位中被管制的地位,处于弱势地位,并且我国也的确曾经存在着程序与实体上的不公正案例,正是这种不信任、不对等的关系,让社会舆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对同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被拐卖儿童的父母表示同情,把自己和失去孩子的父母带入到同一情感当中,才产生了没有进行调查,没有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就妄加评判的行为中。
2. 2 大众法律意识的另一特点是易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
纵观我国历史,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主要为人治,而非法治。我国古代的正统法律思想以 “三纲五常” “德主刑辅”为主要核心思想,统治者这种强调以道德治理国家的方式,无形中使道德准则凌驾于一国法律之上,这一思想贯穿于我国古代法律体制。并且经过世代传承,在当今社会大众心中也依旧有所体现。使大众心中留下违反了道德秩序也是违反了法律这一错误思想。
某些案例,就可以深刻反映出这种特点。2015 年2 月20 日,广东省广州市的陈老伯不满儿子陈树吸毒,将儿子杀害。陈树因吸毒染上艾滋病,多次盗窃家中钱财,以刀棍威胁父母,提供资金供自己吸毒,否则就烧掉房子。陈老伯认为儿子陈树是 “社会的毒瘤”,自己要为民除害,所以选择 “大义灭亲”,在儿子的汤中加入安眠药,待陈树熟睡后,用扳手猛击陈树,最终用被子闷死陈树。
这一悲剧的产生,和陈老伯心中的传统道德有着直接的联系。大众法律意识受到道德标准的影响。人们容易将法律与道德画上等号,认为凡违反道德的都应当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如果法律并没有对违反道德的案件进行调整,大众就很有可能选择不正当的行为,代替法律对这种行为做出调整,从而产生违法犯罪行为。虽然我国深入开展了法制建设,但大众心中根深蒂固的以道德观念衡量行为合法与否的方式依然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
2. 3 大众法律意识中的正义观受到习惯法的影响
大众法律意识上的正义观是一种基于习惯法所形成的正义观。是群众在生活中制定的一种契约。例如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种大众约定俗成的习惯,通常被用作衡量公平与否的判断标准。
而且当某些案件的判决结果与民众所认为期待的判决存在差异,不符合大众道德观念中的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一判断标准时,群众就会对法院的判决产生质疑,认为作为正义象征的法院所做出的判决,还没有约定俗成的方式公正。
例如黑龙江 “7·24 桦南孕妇谭蓓蓓猎艳杀人案”,谭蓓蓓由于与多名男性保持两性关系,被其夫白云江发现,为弥补自己 “出轨”的不忠行为,答应为其夫白云江找年轻女性实施性行为作为补偿。谭蓓蓓以自己肚子不舒服为由骗取被害人胡伊萱的信任,让被害人胡伊萱送自己回家。并在胡伊萱所饮用的酸奶中加入安眠药,在其昏迷后白云江企图实施强奸行为,但由于胡伊萱在生理期期间,而导致强奸未遂。随后犯罪嫌疑人谭蓓蓓、白云江杀害了胡伊萱。经依法判决,法院判决被告人白云江和谭蓓蓓犯故意杀人罪、强奸罪、抢劫罪,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由于被告人谭蓓蓓在审判的时候怀孕,所以法院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 元。判处白云江死刑,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 元。
在该案中,群众在网上呼吁将犯罪嫌疑人谭蓓蓓判处死刑,并发问: 夫妻二人均参与实施杀人行为,为何谭蓓蓓未被判处死刑? 为何不能将被告人死刑立即执行。因为这与大众心中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思想不相符。在大众的观念中,相较于法院判处被告人何种罪名,大众更加注重的是对于被告人的行为,法院是否判处被告人死刑或是刑期为多少年,关注更多的是实体上的公正。
但是法官在对案件进行判决时,不能像社会大众一样,凭借自己内心的好恶来做出判决。公平和正义不应该建立在一种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之上。法官在保证实体公正的同时,也需要保证程序上的公正。这要求法官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会和大众心中的正义观产生冲突,但人民法院对案件做出的判决所符合的是社会整体的正义,是坚持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
2. 4 大众法律意识的形成,也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众法律观念的形成,也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执法者在执法当中,不依照法律对案件进行处理,甚至与其他行政部门相互推卸责任。群众的合法权益收到侵害时,想依靠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益,却遭遇到执法机关执法不严的打击,严重地影响到大众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
我们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 “青岛38 元大虾事件”为例,来剖析执法不严对群众法律意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此次事件当中,公安机关的不作为行为令社会大众非常失望。“十一”国庆期间,四川的肖先生一家在青岛 “善德海鲜烧烤”消费时,点了38 元一份的大虾,但在吃完之后,被店主告知,大虾不是38 元一份,而是38 元一只。店家要求肖先生支付1388 的饭费,如果不交钱,店主就要打人。而同时在该餐厅就餐的朱先生一家,也意识到自己被 “宰”了。共同报警,求助于当地派出所。但是当警方到达时,当事人被告知大虾事件是价格纠纷,且前一日该店已经出现过价格纠纷,不在警方的职权范围内,应当找工商部门和物价局进行帮助。但物价局随后声称已经下班,又要求当事人寻求公安机关的帮助。公安机关并未积极对此事进行处理,而是要求游客将天价餐费先支付给店主,等第二日再向物价局进行投诉。当事人肖先生曾无奈地说: “我屈辱地掏出800块钱,只想快速的脱身。”而朱先生则在警方的 “协调下”支付了2000 元的餐费。
该案中,店主为了牟取不法利益,在顾客已经询问大虾是否为每份38 元的情况下,告知顾客的确为按份计算,但在结账时,又告知顾客大虾为每只38 元。在顾客拒绝支付高昂费用的情况下,以暴力方式胁迫顾客支付费用。即店主已经构成敲诈和勒索的行为。而根据我国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诈骗罪的起刑点为人民币3000 元。该案中,肖先生支付了800 元,朱先生支付了2000 元,共2800 元,并且公安机关也明确表示,前一日该店就已经有此类价格纠纷,所以涉案金额有可能已经达到3000 的起刑点,构成刑事犯罪。根据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公安机关对刑事案件负有侦查的责任。即使涉案金额不足3000 元,店主的行为也已经违反了 《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规定,侵犯了当事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并具有社会危害性。所以派出所从哪一原因,都对该案具有管辖权。在其他部门不能及时解决纠纷的情况下,作为首先接管案件的部门,本应当积极处理案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却和其他部门相互推脱责任,有法不依,让当事人只能无奈地支付天价餐费。
“青岛38 元大虾”案件,并不是个别案例,它反映出的是我国执法机关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执法不严,有法不依。而这种现象,让群众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降低,也纵容了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对于违法者而言,犯罪成本低,违反者在违法后并没有受到执法机关严厉的惩罚,这就让违法者不畏惧法律。对于受害者而言,比无法可依更令大众无奈和失望的是有法不依,当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选择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时,代表法律的名义和形象的执法部门不能秉公执法。随着这种现象的普遍化,严重地打击了群众尊重、信任法律的积极性。这对于大众正确法律意识的形成,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3 树立正确法律意识的建议
3. 1 培养群众以法律规范作为行为标准的意识
在当代法制社会中,道德规范作为精神层面的约束方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历史、宗教、地域因素等,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特定的规范。同时也受到个人价值观、经历等影响。所以当大众习惯性的依据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并用来衡量他人的行为时,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制定过高的道德标准( 高于法律规范)来调整自身行为,并用来衡量他人的行为; 另一种是制定过低的道德标准( 低于法律规范) 来约束自身的行为。这两种标准,都不利于社会公平的促进和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而法律规范是一种实体的,可以将行为划分成: 哪些可以实施,哪些不可以实施的标尺。所以我国应该加强对大众的法制教育,并不是停留于法律条文的宣传,而应该增强群众法制观念的培养。因此对于我国法律建设的深化不仅在于制度上的变革,更在于人们观念上的更新,只有观念更新了,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才能理解法律法规制定的含义,愿意遵守法律,以法律规范作为行为的准则。
3. 2 强调严格执法,加强执法机关公信力
要让群众建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就要让群众了解法律、信任法律、敬畏法律,最后遵守法律。而群众愿意遵守法律的前提,是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性。加强执法机关公信力建设是维护法律权威的根本方法。法律权威强调法律是不能违背的。维护法律权威,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法律的权威不仅在于立法中体现人民的意志,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且在于执法中的严格公正,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没有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法律制定得再完备,也难以在大众心中树立权威性,难以起到规范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法律必须得到执行,才能发挥法律的社会规范作用,切实保障公民的权利,调节社会秩序。只有能产生实际效力的法律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才能被人们所遵守,才能真正的让正确的法律意识植根于大众心中。也才能防止公民因为不信任法律,或者在通过法律途径主张自身权利时,执法机关没有依法办案,而选择不正当自力救济,代替法律对违法者进行惩罚,来实现自己内心中的公正。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法律意识[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7510.htm.
[2]孙春伟,刘华巍.大众法律意识的多重性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9).
论当今社会道德 篇3
一、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
当中国社会大踏步进入转型期之时,虽然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教育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我国的公众社会道德却出现了与转型期极不相称的状况,而且越来越让国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泛滥的失信现象。目前,随着钱权交易、职权乱用及卖官鬻爵等现象的盛行,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态处在诚信危机之中。
二是淡薄的公德意識。近些年,随着社会公众的个人公德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使整个社会处于整体公德意识淡薄之中。
三是缺失的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当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时,家庭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渐受到强烈的冲击,家庭成员之间的义务意识、责任意识逐渐淡化,功利意识逐渐占上风,使传统的伦理道德逐渐出现新问题。
四是失落的价值观念。当金钱主义、拜金主义、感官刺激占据个人心灵时,个人对精神、灵魂、信仰的拯救或关注变得越来越少,将自我沦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
五是迷失的信仰。当个人崇拜、个人神话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被遏止之后,由此而引发的信仰就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心和世俗欲望。
二、当今社会产生道德问题的深层次根源
(一)历史背景的因素
一是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思想的大解放强烈地冲击着我国两千多年以来形成的封建旧思想、旧礼教、旧文化和旧道德。但是,这种冲击基本上是全盘否定而不是去伪存精式的否定,更谈不上吸收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了。这就形成了直到现在还有人在热烈的讨论当老人倒地后是扶还是不扶的问题,并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二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极右做法,使传统的社会道德受到抽空式的排挤和排斥,而此时新的社会道德并未真正形成,使社会道德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断层,从而也导致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道德体系非常模糊。
(二)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我国从计划经济迅速转为市场经济之后,部分人无视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大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空档期,使自我的趋利心理和自私心理得到了相互促进和膨胀,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不断否定和无视社会道德,从而出现了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坑蒙拐骗、投机钻营、非法经营等行为,导致了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特别是当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问题出现后,社会公德危机达到了极致。
(三)腐败的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的腐败,其主要因素还是缺失的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缺失就意味着机制或体制的不健全,就意味着公共权力的监督失去效力。当贪污、受贿、渎职以及权钱交易盛行时,很难想象这样的政治生态还是否能够取信于民;当官本位思想和无监督的集权现象大行其道时,很难想象这样的政治生态还是否能够真正做到为民服务,还能否大谈特谈社会公德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当这些拥有公权的人在谈论社会公德时还会有多少社会公众相信他们做官做事是出于公德心,是真正站在公民的角度为其谋利。
(四)社会文化的因素
当人们逐渐感觉到公德文化已经不重要,还不能跳出物质利益至上的误区时,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已经开始发生了扭曲和变异。此时,社会公众追求的是安逸的生活和享乐的心理,不再是追求道德价值。当这种攀比心理、拜金主义的氛围笼罩整个社会时,马诺、郭美美事件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物质和金钱带来的满足感已经在社会公众的心理超越了道德伦理的真正价值。
(五)社会制度的因素
当今,尽管社会公众正在意识到依法治国理念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但人们却没有意识到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他们认为,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只能靠社会公众自觉遵守而不能强行约定,从而也就导致了秩序管理混乱、钱权交易频繁、弄虚作假盛行、黑恶势力横行、邪教迷信泛滥、黄赌毒现象难禁的问题日益突出。
(六)个人道德教育相对滞后
在学校,应试教育使学校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分数,而道德教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而造成了道德教育的人为断层。在家庭,因独生子女,特别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在受到父母精心呵护的环境下,学习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大事,而且没有之一,从而导致了他们自私、自利、无理和冷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如何回报和分享。再加上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不是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是对他们进行自私自利的漂染和金钱物质的诱惑,从而也使学生失去了对道德教育的足够信任。
三、解决道德问题的对策
形成道德观念的缺失非一时一日之功,而是长期以及多种因素共同堆积的结果。要想重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树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就要从国家、社会、政府和民众等多层面开展道德教育,使其成为以德治国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具体来讲,就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德的重要体现和精髓,它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爱国、诚信、敬老、爱幼以及互帮互助等。对于这些传统文化,作为当代的社会公众一分子,我们要不断吸收和利用,从而达到净化社会风气、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作用。
(二)政治生态建设要制度化
一要领导干部带头加强政治生态建设。领导干部不能放任权力的无限制膨胀和集中,要主动把权力放在制度的笼子里,主动接受公众的监督,使公权真正做到为民、利民;领导干部还要主动自查自纠,时刻提醒自己公权的来源和使用方向,保持心中的天平不偏不倚;同时,领导干部还要主动加强管理机构的自律,把政府当作人民的政府,主动接受来自政府以外力量的监督。二要领导干部加强政治道德建设,把监督公权的使用当作政治生态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而且不能使监督流于形式。三要建立政治生态的奖罚制度和道德主体的自律制度,使责、权、利实现原则上的一致。
(三)营造和引导向好向善的社会风尚
尽管社会公众的趋利心和自私心在一定范围内广泛存在,但人们内心深处的正确的义利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还是存在的,只要运用事例、范例、典型等手段,通过正确的道德文化进行熏陶和引导,还是能够激发广大社会公众的社会公德心的。因此,政府应该运用正确的价值取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造就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四)实现法与德的统一
在制度建设上,要做到法律与道德并重;在国家治理上,要做到法治与德治相统一。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和灵魂,德的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当代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党和政府不仅要建立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应进行专题研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相依存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从而实现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双重治国理念。
(五)传播社会正能量
论当今社会道德 篇4
谢谢对方辩友的精彩论述,下面请允许我来阐述我方观点,首先让我们来明晰几个概念。在最新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经济发展:指一个国家摆脱落后的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质量和经济结构的改善!道德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操、树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当今社会:是指我们当今所生存的这个社会。
既然今天的辩论赛将时间限制在当今社会,那么接下来我将在当今社会这个前提下,通过以下三点来阐述我方观点。
一:从当今中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来看。当今世界,变幻莫测,世界市场动荡不安,中国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可谓内忧外患。就国外环境来看,一方面,当前欧洲债务危机蔓延,世界六大央行联手干预市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我国经济发展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多个行业出口产品频繁遭遇国外各种贸易壁垒。据商务部统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的最大目标,全球70%以上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就国内环境来说,目前我国仍处于以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遇到严峻挑战,今年1—5月出口同比下降28%,外需仍然疲弱,加之国内经济结构转型迟缓,内需不足,可想而知,在我国经济发展如此艰难,局势如此动荡的情况下认为公民道德教育比社会经济发展更重要的观点是不理智的,甚至可以说是鼠目寸光!
二:从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上看。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上做报告时指出:中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改变。而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首先就得要大力发展经济。我们不否认现在的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但是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1955年提出的“倒U形理论”认为,这是社会转型、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居民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也就是说,要解决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本手段是加快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再上一个高度,才会逐渐缩小这种差距。所以从当今社会矛盾的迫切性上看,社会的经济发展比公民的道德教育更重要。
三:从我国现在公民的道德现状上看。对方辩友认为现在报道关于道德缺失的事件越来越多就认为公民道德教育更重要的这种关点是不正确的,一方面这只能说明现在媒体的曝光率高,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当个比方以前全国发生了一百起道德事件,但由于通讯技术的落后我们只知道了其中一件。而现在通讯技术发达,媒体曝光率高,全国发生了10起关于道德事件,我们知道了5起,这就是对方辩友认为的我国道德滑坡了吗?另一方面来说,通讯技术的发达是靠什么?是靠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你还能了解这么多道德事件吗对方辩友?从反方向来说,对方辩友只看到少数的道德沦丧事件难道就看不到汶川地震中涌现的道德模范吗?看不到每年那么多人被提名的全国人物道德评选吗?对方辩友这种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看法我方实在不敢苟同!
最后,我再次重申我方观点:我方不否认在当今社会,公民的道德教育也很重要,但是当今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的形式来看。社会的经济发展比公民的道德教育更重要!
论当今社会道德 篇5
上课时间:星期二3-5节
经管学院信管10(1)班:***
指导老师:***
摘 要:爱国是每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品德。当今中国社会近几年灾祸连连,在灾害面前我们国人众志成城全力救灾。而在我们抗灾的同时各种立场不一的调查,舆论也相应出现。大学生属于初生牛犊,其中的大部分没有亲身经历过网上舆论所指的事件,所以经常采取只根据片面事实及已有留言主观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有些大学生在不熟悉法律的前提下以一些过激的行为“维护祖国的尊严”。身为大学生我们不难理解他们的爱国情感,但同时这些社会现象也提醒了人们引导当今大学生理性爱国已成为社会热点。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现象 舆论 理性爱国
爱国是每个国人与生俱来的品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人们将爱国情感充分地,明白地表现在语言与行动上。如今,新中国成立已62个年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的国防军备及各种科技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再不怕其他国家的恐吓与侵略。同时人们的爱国热血仍在沸腾,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与兴趣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想了解的资料,同时发表舆论。但各种社会现象显示当今大学生的爱国思想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一:近期中国的两个事件引发的社会现象
(一)5.12汶川地震事件:
汶川大地震后所有学校都在航空警报音下默哀。各地都采取了措施为汶川遇难同胞尽一份力。其中包括重庆大学的烛光悼念仪式;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多所学校的大学生募捐活动;多指大学生组队的抗灾队伍前往灾区前线;灾后74支大学生团队竹片盖房,接受“汶川地震”的考验,以汶川为戒为以后可能的灾难做防御。
但同时也出现了西安科技大学现象:
一位名叫他奶奶个熊的西安科大的在校大学生在2008-5-15 15:28:00在天涯上发了一组名为“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被遗忘了”的照片。照片上被困的大学生在操场上,操场的环境十分的差,各种垃圾没有学生注意。同时该作者发表言论说没有食物没有人关心。此举引起了网名极大的反感。
(二)藏独事件:
浙江传媒大学在调查中发现:
1:超过9成的大学生在“西藏事件”之前听说过“藏独活动”,96.8%的大学生在“西藏事件”之前听说过**。
2:大学生总体对“藏独活动”比较关注,接近1/4的大学生对“藏独活动”听说很多甚至非常清楚,超过1/3的学生表示对**的了解程度较高。
3:76.8%的学生听说“西藏事件”后感到吃惊,14.2%的学生表示相当震惊
(三)孔和尚三妈的及后续事件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用三句粗话拒绝记者采访、并通过微博炫耀粗话:一分钟前,《南方人物周刊》电话骚扰要采访我,态度很和气,语言很阴险。孔和尚斩钉截铁答复了一个排比句:去你妈的!滚你妈的!操你妈的!
此后北大学生分为两批,“倒孔派”与“倾孔派”在网上互相攻击。“倒孔派”北大博士生江姓同学给羊城晚报爆料称: “北大的学生这几天在发起辞退孔庆东的活动!我和几个同学把他在第一视频说的那些毫无人性的话发到校长信箱,希望校长能够辞退这个‘五毛教授’。”而“倾孔派”有名为stonetree(小甜甜)的学生则称孔庆东为当代鲁迅。
同时互联网上也出现了很多篇文章评论此事件。“祁连狼”中肯地评论说:知识分子是知行合一的表率,而不只是摆姿势。
二:由以上事件从大学生自身,媒体及教育环境方面分析理性爱国的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
1:大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大学生都是一群敢做敢当的热血青年,对于爱国及为国奉献有着大无畏的精神。
2:大学生处于刚对父母之外的生活有所认知的阶段,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大多时候有自己的理智思维但没有处事经验,自身的各种生活,自救能力不足。由此极容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甚至被有心人士煽动。
在汶川地震中,人们都在为灾区前线的同胞担心祈福。此时西安交大那些照片的出
现揭示了当代大学生自救与感恩的心还需要加强。该照片的作者旨在突出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十分的糟糕,希望加强同情指数,但他们没有想到有自身出发,在生命得到保障后给予周围同胞帮助,给自己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让担心自己的人放宽心。
3:当代大学生崇尚个性化生活与思维。喜欢创新,同时又是过分创新的举动也会成为一种标新立异。支持新的,浅显看起来有点道理的观点,但不会深入思考事实的真相。
2011年3月影响较大的抵制日货事件中,大学生占了大部分。众所周知钓鱼岛是中国领土,日本的行为是可耻的。但身为新世纪的大学生,以抵制的日货的行为表达爱国之情是十分不理智的行为。无可否认的是索尼,松下等日本产品其本质是收中国人欢迎的。同时邻居可以选择,但邻国是无法选择的。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从国家安定与和谐发展的目标出发,我们需要在不改变原则的情况下与邻国建立友好关系。抵制日货的行为可以理解但不应该是大学生的理智的表现。
(二):媒体
1:媒体在大学生了解世界,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时扮演重要角色。科技发达的现
在,大学生不用实地见证便会在网络上收获很多信息。但往往这些信息各有说法。媒体有时为了支持率与销量也会只报道人们所能接受的好的方面。
2:有句话叫:知名媒体一般都是政治家的们写手。很多媒体在发布信息时都会考虑各种因素而没有将全部实况转播。这对大学生对事件的认知有了方向的牵引。同时一旦更多的内容被爆料出来,大学生及社会人士都会对之前的信息质疑。同时导致大学生对一些新的观点比较支持。将大学生的理智爱国引上歧路。
就藏独事件而言,在藏独事件过了一段时间后大学生对藏独事件的了解并不全面。但各种舆论已经在引导大学生的思维,很多过于偏激的话就能轻易的刺激到他们。
(三):教育环境
1:大学生正确的爱国意识需要师长的领导。孔庆东三妈的事件是中国教育界极少的一例,但引起了几乎全国的关注。
身为师长他在公众场合极度诋毁中国人,言辞粗鄙就已经给全国的大学生做了坏的示范。但部分舆论显示他的支持者也包括大部分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支持他说出了现在中国媒体的现状及中国的现状,大声称快。这就说明了教育成长环境对大学生的正确的爱国观念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三:由以上三个因素论如何理性爱国
1:大学生在成长期,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给予其能自由思考的空间。同时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2: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爱国观念。爱国不是游行与抵制。爱国是理性的从自身出发,为国家,为民族争光。
3:相关教育机构加强师长正确的带头作用。让“理性的孔庆东”给广大的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4:媒体机构应提供充足的资料,让大学生在第一时间对自己所关注的事件有个全面的了解不至于道听途说。
四:总结
爱国不可能是完全理智的,但不应是极不理智的。当大学生学会了从自身出发,学会理智爱国时,相信我们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我们与其他国家纠纷的途径!
**********经济管理学院
信管(1)班 ***
儒家慎独与当今公民道德建设 篇6
儒家慎独与当今公民道德建设
慎独是指人内心的专注、专一状态,尤其是在一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坚持不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5句话、20个字涵盖了10个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作 者:姜宝港 刘炳展 作者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3刊 名:成都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18(4)分类号:B82关键词:慎独 仁义礼智圣 公民道德 建设
茶道观念对当今道德教育的启示 篇7
随着全球融合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正在经历一场大的冲击,随着各种外来文化不断融合,更多青年人选择西方文化,学生的道德习惯、思维理念正在经历一系列冲击,因此如何才能有效继承以茶道观念为基础的茶文化,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就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文化的承载需要载体,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依托有效载体,才能实现有效传承。事实上,自文明发展至今,文化多样性就是客观事实。但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各个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逐渐增加,多种文化聚集、碰撞在一起,文化的多样性,逐渐凸显。一直以来,教学都是学生学习和了解外国文明的重要渠道。而欧美文化是当前多元文化中的领军者,成为学生争相学习的内容。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忽略民族传统文化等现象。文化更重要的影响在于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不同文化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了一系列作用。随着培养学生全面成长的要求不断提升,重视学生道德教育观念塑造日益重要。
2 当前整个道德教育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如今在文化大繁荣背景下,各种文化都涌入校园。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全球化的直接产物。随着教育体系不断成熟,更加开放、更具包容性的环境让各种文化都能在校园里进行传播,一时间各种文化盛行。我们知道但凡文化必有精华和糟粕之分,精华可以被借鉴,糟粕就必须被切除。除此之外,由于校园建设缺乏正确的文化风气来引导,各种西方、外国文化价值观占据主要阵地,一时间部分学生出现过度依赖、推崇外国文化,整个德育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大且效果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外来文化的迅猛推广外,与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普及不够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全面、完善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切实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继承,深入落实以茶道观念为核心的茶文化教育将对学生道德素养提升产生直接影响。
2.1 当前道德教育工作开展基本状况分析
如今培养学生道德素质过程中,各个学校都相继开展了思想道德教学活动,思想道德修养也成为学校教学的公共课程。在德育教育内容选择上,多数学校都构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体系。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学生拥有充分主动权去探索个人感兴趣的内容,但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引导,未能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价值观念。从实际开展情况上看,由于缺乏足够重视,多数学校并不重视德育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很多学校开设这门课程,仅是从满足政策要求出发的。而一些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也缺乏正确的态度和积极性。
2.2 当前德育教学存在问题和不足分析
德育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首先,对学生而言,将德育教学学习的重点放在应付考试的通过上。并没有认识到德育教学的重点在于对习惯的深入影响。其次,部分学生在参与道德教育时,存在过分推崇欧美文化,忽略民族文化学习的现象。在部分学生看来,欧美文化有着民族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片面的文化观念盛行。茶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开展德育教育,加强茶文化宣传,以道德教育为切入点,实现茶文化与道德教育深度融合。
再者,道德教育与学生实践行为的融合度、应用度不够。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意识提升的工具,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途径,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应用到相应的实践中去。但目前德育教学更多停留在课堂内,很少有教学实践环节,意识和观念如果不能应用到生活中,那么始终只是一种理论认识。最后,当前道德教学开展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仍然落后,人文素养、文化理念等知识并未有效涉及。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道德教学,就不能将其看做简单的课程教学。必须将民族文化与欧美文化紧密融合,通过构建多元文化教育体系,达到教学和综合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3 以茶道观念为核心的茶文化简介分析
茶文化是在人们长期饮茶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在历经几千年的不断继承后,饮茶这一饮食风俗,已经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并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3.1 茶文化的内涵分析
茶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系统继承和体系化发展,是茶文明发展到较为成熟体系后的一种精神产物。因此茶文化更多指的是文化形态和社会道德、精神内涵,整个茶文化中包含了几千年社会发展中的意识观念和价值观,正是在这一系列发展中,形成四个层面的内涵,即为:茶叶生产全流程文化内涵、茶物质文化、饮茶过程中的礼仪、规范也就是茶道、茶礼等和茶精神文化,而能够与教育相结合主要是茶文化的茶道和茶精神文化。事实上,茶道观念,就是第三层和第四层的全面结合,茶道观念就是整个茶文化中最突出的内涵。
3.2 茶文化的主要特点分析
结合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和相关状况,我们可以看到以茶道观念为核心的茶文化,其特征主要集中表现为:首先,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特征。经过几千年的传播,全国处处都有茶文化,茶文化在我国形成了广泛影响力。其次,茶叶文化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区域,都具有不同特点,其饮茶的具体习惯、相关风俗礼仪并不相同。当然茶文化中的茶道观念,就是涵盖了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价值理念和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随着时代的发展,茶文化能够被传承、发展。茶文化发展壮大、直到今天,最重要的就是该文化能被继承在继承过程中融入当前时代特点和丰富元素,实现更大发展。
4 推广茶道观念对当今道德教育的启示分析
通过对当前学生思想文化状况和道德教育开展状况进行体系化分析,不难发现由于主流价值观念教育和引导的不足,加上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缺乏足够引导,从而导致当前整个道德教育效果较差。因此将以茶道观念为核心的茶文化融入教学当中,将为有效开展学生德育教学工作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4.1 推广茶道观念,帮助学生树立互尊互敬思维
当前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学生在具备自立思维时,也有相应的过于自我现象。所以,在开展道德教育时,可以通过推广茶道观念,结合宣传以德和尊重为重点的茶道,从而帮助学生有效认识自身存在问题,并且有意识的调整和解决。在茶道理念中,注重倡导互相分享、相互尊重,融入礼仪。整个茶道、茶礼的基本要求都是尊重,对待客之道更是极其关注。推广茶道观念的过程,将茶道观念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结合,将是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认知,形成互尊互敬思维的关键和重点。
4.2 推广茶道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全面道德素养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可以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茶文化已经发展成为整个传统文化的符号。茶道观念作为茶文化的重要内核,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当前我们在开展整个教学活动时,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培养综合素养全面成才的综合型人才。
现阶段,一些学生有着较为消极的心理情绪,在个人事务,社会事务的参与上并不积极。
缺乏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观念和全面完善的文化素养。所以必须重视开展道德教育,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选择学生能够感受到,并且容易学习的内容,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以茶道观念为核心的茶文化中包含了一系列道德元素,通过有效推广茶文化,推广其中所包含的道德文化,从而让更多学生都能感受到道德教育的礼仪、行为规范。在有效提升学生个人文化修养的同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4.3 道德教育推进过程中融入茶道观念的相关思路分析
要有计划开展有关茶道观念的教育课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茶道观念中所涵盖的文化价值和相应行为规范。通过茶道观念与道德教育的深度融合,最终完善教学体系,提升德育效果。此外,也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发展应用不断成熟这一背景和趋势,帮助学生深度了解茶道观念的内涵。随着微信等一系列新的通讯手段发展不断成熟,可以充分借鉴这一系列教学形式。此外还应该积极构造与茶道观念、道德教育相关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茶道观念介绍推广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通过将茶道观念与道德教育紧密融合,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的。
5 结语
传承传统文化,是对民族文化最有效的继承,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融入茶道观念,有效开展道德教育将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形成全面推动。这对我们来说,最大的启示:就是在深化道德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入手,实施由内到外全面改革、优化,只有将学生需求、社会发展形势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道德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想要实现“破局”,就必须在深入了解当前道德教学开展基础上,做出针对性、实质性变革,通过设置合理教学目标、融入茶道元素,从而达到教学改革的理想效果。只有清楚茶道观念对整个道德教育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地位和作用,才有可能破好局,适应时代要求,做好“功课”。◇
摘要:随着教学理念不断优化,传统“以成绩数据”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教学发展新的内涵。关注健康,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的普遍共识。当前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时,所围绕的基本理念就是“健康第一、以德育人”,既要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技能,同时还要确保学生能够健康、综合、全面成长。因此,就要在茶文化影响下,做好道德教学改革和融入,就必须理清“教学需求”,从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教学内容和健康培养理念,实现整个德育教学效果的优化,达到培养学生德育素养全面成长的最终目的。
当今时代的道德引路人 篇8
首都文明办副主任韩龙彬,北京市海淀副区长徐永全,海淀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首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榜“身边好人”、“感动海淀”文明人物、文明北京新市民、2014北京榜样提名获得者等道德模范41人,以及海淀区机关干部、高校大学生、社区居民等来自海淀区的各界群众聚集一堂,在一幕幕感人至深的舞台剧中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美德的光辉。
好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今年是海淀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迎检之年,为大力宣传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弘扬道德模范的高尚精神,在全社会营造正能量和良好的创建氛围,由中央文明办主办,首都文明办、中国文明网、北京市海淀区委海淀区政府承办了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
当天,来自海淀区各个行业的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代表人物上台一一和大家见面,通过现场视频和访谈的方式,让观众了解每位模范代表的感人事迹,弘扬道德模范的高尚精神,在全社会营造正能量和良好的文明创建氛围。
自2008年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活动以来,海淀区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海淀全区开展基层推荐评选活动,挖掘出了一大批各类典型人物,并在各媒体广泛宣传,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截至2013年12月,海淀区共树立了全国、市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33名,“感动海淀”文明人物40人。被评选出来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是在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各个方面的楷模。他们分别是“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张惠领、于滨;“首都道德模范”获得者尚秀云、朱良玉;“中国好人榜身边好人”获得者徐大鹏、韦学义、白西锐、徐士银、贾秀荣、李成友、任士荣、宋青、于文、高玉红、杨中春、薛向东、张佳鑫、郭汉华;“感动海淀文明人物”宋瑞宏、许军、太金淑、杜荣兴、粟翠华、路蒙佳、杨晓粉、张喜忠、宋秀芝、牛月茹、马莉;“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获得者卫汉青、韩鹭、程桂欣、乔键、赵小云、米建;“文明北京新市民”获得者汪勇、暴立勇;“北京榜样”获得者赵兰晓、陈军、高鹏;“海淀模范”获得者郭红阳。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时说:“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如今海淀区各行各业的近百位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北京榜样代表齐聚一堂,一起重温雷锋精神、感受无私奉献的温暖、传递爱的使命。
每个好人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可以说,每一位好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派出所便衣探组组长张惠领,人称“反扒神探”,他带领队员在打击拎包扒窃、诈骗等各类街头侵财类犯罪中大显神威,每年抓贼200多人。当警察,就不应当让群众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当警察,就要当群众能够依靠的一座山,否则这辈子良心都有愧!由于常年打扒,张惠领浑身伤病,特别是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和哮喘,往往吃过降糖药,来不及吃饭就要抓贼,不得不吃一块水果糖补充糖分。居民知道张惠领身体不好,总是主动递上热水、饼干、毛巾……
感人的爱往往出自于平凡。二十年风雨兼程,海淀培智学校校长于文以她的坚守与爱心,专业与奉献,书写着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不平凡的历程。她把特别的爱给了一群特别的孩子,用行动为特殊儿童创造了一片爱的天空,点燃了他们的生命之光。她用自己的行动演绎着“执教鞭的医生”和“弥补生命缺憾的人”的人生,正是她这种爱的付出,使“教师”这个称号闪耀着更加神圣的光辉。“当听到别人说傻子老师傻子学生的时候,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我下定决心,要让我的孩子们赢得做人的尊严,让他们享受到优质的且适合的教育,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最可靠、最温馨的家。”
京港澳高速南岗洼段7.21农民工集体救人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反响,盐城农民工群体也备受关注。2012年7月22日,京港澳高速南岗洼段进入善后抢险阶段,高速上大量积水无法排出,京久安公司忍痛作出牺牲,将几万平米的积水引入河西再生水厂工地,损失巨大。“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救人农民工所在的北京久安建设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杨中春,对于家乡农民工群体救人的义举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平静地认为这只是做了本分的事。
北京老兵保洁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张喜忠和他的“北京老兵保洁服务中心”自创业十多年来,义务为附近社区的残疾人、孤寡老人、军烈属、特殊困难户、福利院和敬老院免费疏通管道,清掏化粪池。2003年、非典病毒袭击京城,老张冒着生命危险,为社区清掏化粪池时两次被沼气熏倒,在场的员工及时把他救了上来,才捡回了一条命;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候,张喜忠带领“老兵”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在余震的考验中、凭着军人的坚贞不屈和忠诚顽强与解放军官兵一起,抢救出了6名群众。当被问到老兵的精神是什么?张喜忠回答,“不怕死,不怕苦,国家需要的时候要冲到第一线。”
东华软件股份公司董事长——薛向东是中关村诚信公约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理解的可担责任的诚信包括6个诚信,对客户、对员工、对合作者、对政府、对整个社会。诚实守信就是一种可贵的责任和精神,诚信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作为一个企业家要倡导诚信,不能因为自己受骗就对别人不诚信,我们要用正能量推动社会的诚信,用诚信感染身边的人,带领更多的诚信企业,信守承诺,减低我们社会交往的成本。作为中华的传承,定能促和谐社会。”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在读博士张佳鑫发起的“夕阳再晨——老年人科普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于2011年5月,以老年人自身的参与感为第一宗旨,以北京邮电大学的“信息黄埔”特色为依托,常年走入社区,通过教授老人使用简单的网络工具,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为契机,让老年人融入大家庭,融入社会,解除其被照顾的感觉和孤立感,体会活力、科技和尊重。
好的故事还有很多。看过感人至深的舞台剧后,有网友纷纷评价,“好人就在身边,是你,是我,扶持互助,幸福绵延!”
这次活动是对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落实和实践。“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系列活动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它让我们零距离感受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的人性光彩,并让大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益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活动结束后,来自海淀区高校正能量联盟的大学生共同发起倡议,“爱心尚公益,从你我做起;国兴在吾肩。担当永不懈;敬人当友善,父母以孝先;业精于勤勉,拼搏盛世年;诚实以为乐,果敢勇当前;信义渊源久,正直且自律;友爱济众生,不拘危困时;善始亦善终,薪火永相传。”
【论当今社会道德】推荐阅读:
我国当今社会道德现状07-24
试论怀疑精神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10-10
当今社会设计11-03
当今社会分析10-26
当今现实社会名言10-22
当今社会的文化现状07-17
当今社会诚信状况调查报告05-10
终身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08-19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