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024-08-07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精选12篇)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篇1

随着高招制度的改革, 大学教育已从以前的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 但大学教育与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错位, 学科设置缺乏特色, 人才同质化严重,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较突出, 大学生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 大学“毕业即失业”的案例总是一次次无情地泄漏了残酷的现实。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竞争激烈, 不少企业在用人时存在性别歧视及设立“211”、“985”高校毕业生的门槛等现象依然存在, 虽然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视, 每年都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 但各地方政府执行存在差异, 加之庞大的毕业生队伍, 很多扶持措施只是几句高屋建瓴的原则性要求, 为此作为当代大学生必经冷静地面对现实, 积极思考就业对策。

对策一:抓住毕业前黄金期做好职场充电和积累社会实践。

目前很多企业为了减少用工成本在招聘时普遍要求有“工作经验”不愿投入时间人力等去培养应届毕业生, 面对这种状况, 作为在校高校生一定要抓住毕业前的最后黄金时光, 做好职场充电和社会实践, 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 因为毕业前做好职场充电时间更充裕, 精力更集中, 更具有针对性, 学习效率更高, 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自己的求职和就业成本。

对策二:拓展就业渠道, 降低就业门槛。

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 再也不会有什么“铁饭碗”了, 大学生必须摆脱“一定要进一个正式单位, 谋一个正式工作”思维定式的束缚,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把就业的思路拓宽, 能考上公务员, 进事业单位固然好, 但毕竟少数, 大多数毕业生只能到民企、中小企业, 甚至乡镇企业, 农村去大展宏图, 古人云“志高远者, 天下为家”, “好男儿志在四方”。毕业生找工作不要青睐大城市、大企业, 而大胆降低身份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

对策三:选择自主创业, 实现人生梦想。

目前, 对于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 熟人介绍, 社会与学校的招聘会, 人才或就业网站, 报考公务员, 事业单位招聘等, 但通过上面几种途径吸纳的人员也有限, 不可能满足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 特别是当前国内外经济增幅趋缓, 企业招聘意愿也有所降低的情况下, 选择自主创业也是毕业生就业的一种选择, 国务院的2013年六项扶持大学就业的措施中其中第三项为鼓励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已成为就业的重要形式之一, 并且当地政府还有不少优惠鼓励政策, 当然, 自主创业也许不是一帆风顺, 要有敢于承担风险, 勇于拼搏的心里素质, 要用勇于面对挫折的勇气, 作为在校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的大好时光, 在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三方面做好准备。

对策四:调整心态, 淡定面对各种社会现实。

当今社会, “拼爹就业”、“拼爹晋升”依然存在, 对其他大多数“无人脉资源可用, 无权钱资源可凭”的底层家庭而言, 求职过程中所花费的种种支出, 最大的障碍是即使你费尽所有力气, 耗尽所有资源, 可能也会得不到应有的结果, 被各种就业岗位拒之门外, 只能退到原位, 以致出现“大学生薪酬不如农民工”等现象, 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淡定面对各种社会现实, 必须充分认识到上大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已经结束, 大学生不等于社会精英, 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 积极冷静地面对人生, 努力拼搏, 敢于进取, 突出重围, 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总之, 当今社会发展为每一位有理想, 有追求的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但成功没有偶然, 更无侥幸, 我们要以自立, 自强, 自信的心态对持未来, 奋发图强, 拼搏向上, 抓住现实, 想信自己的未来不是梦。

摘要:随着近年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 大学生已未必是天之骄子,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冷静地面对, 认真思考就业对策, 寻求适合自己的就业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现状,就业对策

参考文献

[1]北京德力同驰传动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南非维修小车简单结构[Z].

[2]印度SASAN6×660MW超大电站项目中用户方提出使用要求[Z].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篇2

一、调查目的为了解我国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

二.调查时间

2013年1月—2013年3月

三.调查形式

结合网上翻阅相关资料 四.调查报告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随着高校大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现,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总的说来,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度较大。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社会尚未形成公平竞争的录用人才环境。

(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的提高,毕业生数量剧增。现在国家虽然已经限制了扩招,但是这些年的扩招影响依然存在。与此同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有限,这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同时由于社会录用人才尚未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不正之风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录用,优秀的大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岗位。就业形势严峻。

(三)就业指导滞后,毕业生知识转换率低。

在调查中发现,当今大学生就业期间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探讨。在走向社会之前,大学生很少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不能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另一方面,现实情况也表明,从大学学到的课程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缺乏联系。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应届生到工作岗位来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但实际知识应用率很低,而且大多数的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换不过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用人单位存在误区

目前,一些用人单位也过于苛刻,选人要全才、通才,各科都要优秀。过分关注文凭,看重工作经验,在生源地域、性别方面存在歧视。结果高能低用,造成被录用人员不安心工作,有机会就跳槽,双方都造成损失,人为地造成就业难。

(五)大学生就业理念落后,自我认知缺失。

正确的就业理念决定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产生正确的结果。大学生在目标和角色意识上定位模糊,即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也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而这种自我认知以及对社会认知的缺失,是导致许多大学生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之一。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对市场和社会变化的关心度较低,多数学生不能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结合在一起,严重缺乏对毕业后人生路程的准备,对自己多大的潜能一概不知,到了毕业时就会出现恐慌现象。近几年来政府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多方面的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多数学生则感到创业的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勇于投身创业。

大学生是就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人才来源。他们具备相对全面和完善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后备力量。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就业问题举足轻重。

(一)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①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

③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④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

⑤对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就业,可以指定出台一些帮扶政策。

I.待业求职登记制度。准许待业毕业生进行求职登记,并享受失业人员就业优惠扶持政策。

II.临时救助制度。对因短期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户籍迁入地民政部门要及时按照有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

III.优先安排就业制度。对城镇特困职工家庭、低保家庭毕业生实行重点推荐、优先安置;对零就业家庭毕业生,采取政府安排岗位等多种方式实行保底就业。

IV.免费服务制度。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免费培训、免费推荐、免收服务费用。

V.是就业见习制度。通过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免费提供3至6个月的见习培训,见习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为其提供基本生活补助。

(二)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三)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应该:

(1)①.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

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

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

④.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

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3)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逐步由选修课过渡到全校公共必修课,将其与传统公共必修课等置于同地位。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学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目标,而且通过细化过程分解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

另外,良好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进行有益的活动,从而可以减少他们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这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尤为重要。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2003年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

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四)大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①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③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④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⑤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⑥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五)用人单位:科学用人,善于成为伯乐

①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

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篇3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 大学教学 存在问题

在当今大学的教育教学中,须然在召唤传统文化的回归,但从教学实践的结果来看,并没有完全体现教育目的与愿望的真正预期。在教育价值、观念、理论与教学实际及其结果之间缺乏一致性,从而反映到教学质量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及其变革等教学重要环节。具体到教学的内容,则要求它既能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又能体现传统文化遗产的承载性,这在当今大学教学实践中尤其应加以强调。然而,面对现实与未来发展的挑战,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国教育界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其一线的教学工作者,历经数十年的实践、探索,做出过很大的努力,但从今天教学实践的成效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尚须进一步探讨的根本性问题。

教学实践中应加强 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衔接

数十年来,从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及要求增设一些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课程来说,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承,从理论层面来看,是一直受到重视的。人们对于这种保存与传承,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提高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审美意识,抱确信无疑的态度。但是,考其所讨论话题都是围绕着选什么内容,增多少量的问题来进行。然而,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外来文化影响的日益增大,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发展的衔接问题,却很少关注。以至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仅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把它看成是一种历史的知识,或可有可无的东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处于一种茫然之态,更难以把它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加以联系,无法把它作为处理现实生活的一种重要的参照系及思想方法。由此,在大学的教学实践中只从理论上要求遴选民族传统文化的题材和数量,不关注它是否真正落实于教学实践中,不强调它的教学实效,这种理论上的保存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究竟何在?因此,对于规划大学教学内容的规划者来说,必须认真考虑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及与人的发展的切合问题,这必要对民族传统文化作进一步的认识,确立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今大学教学实践中的地位。

我们今天面对民族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地把其理解为是过去的东西。它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先人实践智慧的结晶,它经历了产生、发展、改造、传承的历史过程。它如同每个人既是他的时代的结构组员,同时又是历史的遗传物一样,人的发展有其历史的复杂性,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现代文化虽是当代的现实文化,但它总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起步和发展的,并且是在背负着传统文化光环的社会环境中运行的。所以,现代文化的形成、发展总是与一定的民族传统文化相联系,带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痕迹。可以说,现代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的积累与遗传、传承与发展,是一种历史与时代的共存体,是一种传统的连续。我们若从此角度认识民族传统文化,那它本身就不仅属于过去,而且也包含现在与未来,与我们现实生活及社会实践保持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今天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就不仅在于保存与传承,更在于反思、运用于社会实践及促进其发展,使它对于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更多的正面价值,为现实问题的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参照系及思想方法。由此,在当今大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强化民族传统文化的应然地位,强调它的实践性的社会价值地位,使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与学习不会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内容和“不关现实痛痒的知识点缀”。

另外,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一定的民族传统文化相联系,不仅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如此,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也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尽管在教育中我们通常强调要关注人类所共同创造的文化价值,但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视,也就不能只强调在于保存与传承这个层面,而更在于对本民族文化特性的基本把握,内涵的领悟,实践的运用,价值的认可,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学习才能有效地切合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及发展。这种教育与教学实践不能仅限于一种民族感情的培养,而应致力于对本民族过去经验的教育以及从中引出为现实服务的各种指导思想的教育。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来考虑今天大学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教学的问题的话,那么我们才有可能科学地处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衔接问题。在大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才有可能使民族传统文化教学效果与要求中的价值构成得到真实地体现。

在教学实践中应强调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前述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与大学教育教学的目的应相一致。然而,教育目的只是一般性的概念性表述,对教学实践缺乏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由此,便将教学内容的计划与教学实践组合成教学目标,这便形成了大学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这在大学教学内容的规划中便形成了教学目的。从这一层面来看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今大学教学的情态不难发现,在以往以及当前,民族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在大学教学的规划中,只强调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因而在教学目的方面,仍然是侧重于要求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

举例来说,在大学历史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中,历史学从教学目的来说,强调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并没有不妥之处,而这只能是大学历史学教育教学一个方面的问题,而不是全部。如果大学历史学的教育教学也仅强调“双基”教育,必然导致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确立的忽视,还会丢失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情感、思维方法、审美意识之类的作为教育内容的基本要素。

nlc202309020056

如历史文献学表象上作为一门技能课而实质上是以传统文化遗产的载体而进入历史学科的课程之中的。从历史文献学的教学目的与要求而言,通常是强调具有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历史文献中词汇、词义和句式。另外,若从思想教育立意角度看,也要求文与道的统一。但是,这种要求的教学实践的实效,实难以构建系统化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识与教学目的的一致性,也无法推动民族传统文化教学目标实现的实际变革,反而呈现出淡化民族传统文化的趋势。人们在注意“双基”的问题之时,却忽略了历史文献本身所能体现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价值与思想价值。

观历史文献,其内容的内涵构成有三个方面特征。其一,强调文章的气韵,即以深邃的意念内聚力的意向来统率句子及篇章结构,如《史记》、《汉书》、《唐鉴》、《读通鉴论》、《宋论》等文献皆如是,偶散交错、句读简短、整齐和谐、灵活多变、立论高远、论证深刻、神形相映,显现气韵生动表现力。其二,达意为主,用不同的语词的含义,撇开形式的束缚、互相转换表达同一行为。其三,强调言与意的统—,神形相依。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思维逻辑、语言组织结构与修辞方式,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和美学价值。

然而,历史文献这种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教学内容的规划中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实现其应有的功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假若我们能够对此加以重视,对于上述讨论的问题并不难解决。因为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种传统价值,不仅有利于确立民族传统文化教学的真正目的,而且有助于学习者在接受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把握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价值观。从而真正有助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获得一定的文化归属感。

当前大学的教育,从教育者对教育目的认识方向或教育者的教育实践,更多注重的是现实社会生活所追求的与当代世界需求的一些普遍性准则。在这里,本人无资格对此做出非议,事实上,大学教育的现状已面临传统与现实的冲突,对这一问题,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实践中已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效果不那么理想。但是,与之相关所产生的问题是;社会的道德生活总是与一定的民族传统文化相联系的,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之中,道德的认同是离不开民族与共同体的传统文化准则。传统的社会道德精神价值中那些包含民族的智慧,诸如仁厚与智慧的统一、忠于国与孝于亲二元文化的解读、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的关系处理、礼与义、诚与信的践行等,并不会因为其存在于过去的时代而在今天就丧失其本身的价值。青年学生并不是生来就排拒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他们在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方面比智力的形成晚。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代的青年学生生活于社会现实之中,而这种生活又是与一定的民族传统文化相联系,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相切合。因此,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角度来说,大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必须有效地把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性准则与现实文化的普遍性准则相统一,注意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与思想的指导性在教学中的主导性。

总而言之,当今大学在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规划中,教育目标的设定,不仅要考虑到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更应当重视价值观的传授,并致力于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把握。

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大学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强调在教学内容中应注重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及强调民族传统文化的地位之时,同样也肯定了以往与目前的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规划中对于价值的尊重。从现实教学的教材内容来看,教材的编写者们在选择教材内容的时候,总是想把那些最有价值的内容放到教材中去。然而,从现在开始,需要解决的是,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中,应该怎样考虑价值或价值标准问题,因为不同的价值认知标准会导致教材内容的不同选择,以及教学目标的不同取向,还会存在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地位认识问题。

还以历史文献的教学为例,从过去到现在,这门课的教学目标的取向一直是围绕学生以了解掌握古汉语的结构形式为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来进行教学,因而在教材的选择标准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哪个时段的作品能够符合“双基”学习标准。但是,既然学习历史文献,有些著名作品又不可不学。所以,在如何安排作品方面成了教学内容规划者的难题。二是学习历史文献要涉及作品的体裁、体例、语言的表达方式等问题,但又不能过于深奥难懂。要把这两个方面兼顾好,又构成了教学内容规划一个讨论的热点话题。

从当前大学课堂上采用的历史文献教材的内容就可看出教学内容规划者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讲究全,偏重易,教学的目的仍然是要求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与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去关注历史文献传统文化内在的精神价值和思想价值。在现有的教材中,由于作品的选编者认识角度不同,作品的难易程度也依然是参差不齐。从教学实践的理路上来讲,适当的难易切合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在课程内容的选择的结构模型方面讲,就要注意其外在形式的工具性和其内在价值的体现两种价值标准的统一。不然,在教学内容中的选材强化了思想性的内容,忽视其工具性价值,学生在学习中虽然得到了传统文化思想道德情操上的熏陶,却又淡化了学科本身的工具性价值。

另外,像在大学的政治思想类教材中,其内容论说围绕的是传统的外在的时代根据,极少提及其内在理论价值的民族传统思想根源,即使提及也是在个别之处一带而过。如此,使得学生难以从其中了解到自己民族的传统,传统思想文化的当代价值,即使知道的也只是些支离破碎的东西。在对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表现为支离破碎的状态下,当今青年一代存在对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淡漠和民族感的失落,历史虚无主义的存在,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教学实践的过程看,单纯追求工具性的价值标准不仅局限了教学内容,而且也会使教学方法的单调与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关心,就不可能通过教学实践把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加以衔接,也就会丧失文化归属感。因此,在民族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规划中,不仅要对现代社会文化进行“加工制作”,还应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相应的“加工制作”,以此来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这在教学方法与方式的改进和实施过程中,应从如下几个相互联结的环节入手:通过学习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进而系统把握其内在的传统精神和思想价值;在此基础上对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衔接问题的进行探求;从而形成具有民族归属性的行为变革。从这个意义上,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教学实践中,不仅涉及到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所处地位、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而且对提高教师的民族传统文化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篇4

200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 不仅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的一年, 也是雪灾、地震、奥运会、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 并构成了当今大学生前就业严峻的基本形势。

往年10月, 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 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2008年由于遭受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的影响, 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 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 而校园招聘在启动期便寒意阵阵。到了年底, 有些高校的校园招聘还显得冷冷清清, 部分往年的招聘大户非但不见了身影, 甚至有企业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然而据统计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559万, 2009年的大学毕业生将再创历史新高, 数字为610万, 可见2008年底到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比以前更加趋紧。

二、就业形势严峻的多方面因素

造成当今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上述金融危机、地震等重大事件的影响, 还有如下一些影响因素:

(1) 高校扩招的影响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 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 2002年145万, 2003年212万, 2004年280万, 2005年380万, 4年内增加了223万。涌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连续几年大幅增长, 找工作变得越来越难。

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 2002年37万, 2003年52万, 2004年69万, 2005年达到79万, 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2)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 服务西部等。但是, 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 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 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 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 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 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 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 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 学生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 如“宁到外企做职员, 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 “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 据2008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 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 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 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 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5)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 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 过分紧张, 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 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 企图欺骗蒙混过关, 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 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 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6) 就业市场供需脱节

即高校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配套, 毕业生在动手能力和知识储备等很多方面, 都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下的工作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08年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 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和指导教师, 工作内容涵盖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与学生的朝夕相处, 辅导员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状况, 在开展就业工作时, 能够深入学生心理与学生进行沟通, 有利于提高就业工作质量, 促使学生顺利就业, 因此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进而研究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 对做好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丰富自身就业指导工作知识

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而且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 并要求就业指导人员掌握国家就业方针政策, 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但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刚刚毕业, 其中很多人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 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系统、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 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 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需要, 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的效果不明显。辅导员需要充分了解就业指导相关知识而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课内容涉及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观念、就业技巧、就业心理、就业过程中问题分析等诸多方面, 辅导员对此都需要在工作之余多加学习, 这样对帮助学生了解和适应“市场导向, 政府调控, 学校推荐, 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 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掌握就业信息, 针对性指导学生就业

辅导员要及时利用互联网、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准确地向学生传达校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各项招聘信息, 根据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安排部署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同时还要了解就业市场对各专业学生的需求情况。不仅要了解市场对各专业学生的需求数量, 更要了解市场对各专业学生应具备技能的要求。辅导员必须走出去, 到用人单位中去、到人才市场去, 摸清各行业、各地区的人才市场招聘情况。通过深入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了解现在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适应就业相关的指导。

辅导员要记录班上每个毕业生的联系电话及就业意向, 做到对每个同学了如指掌。然后树立针对性就业指导的意识, 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特长是不同的, 辅导员要针对每个学生各自的特点, 为他们量身定做一套就业指导方案。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 也只有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才能使每个学生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必要时, 还需定期召开未就业学生会议, 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 特别对就业有困难的学生个别指导, 并主动联系用人单位, 帮助就业。

(3) 做好就业心理教育工作

面对就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产生了就业困惑和就业压力, 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随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的日益复杂,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教育则成为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 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当今大学生不健康的就业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自负、自卑、偏执不满、焦虑急躁、攀比等多个方面。作为在就业一线工作的辅导员, 需要积极调整思路, 转变认识观念, 全方位改进就业心理教育实践与管理, 通过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就业心理指导, 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 才能使学生顺利的找到如愿的工作。

(4) 辅助完善学生的就业档案。

学生档案建立和完善, 从目标的确立到形成一份真正能为学生就业服务的诚信档案, 这中间有许多具体而繁琐工作要做。高校辅导员应多跟学生宣讲更新、完善学生档案与其顺利就业的关系。更新、完善学生档案, 使其为方便就业服务, 具体说来就是要对学生的品德, 学业、才能以及他们在实习和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责任、敬业、诚信、友善、合作诸多方面的品质进行全面考查, 认真测评, 使毕业学生与就业岗位尽可能地实现“无缝对接”。辅导员还需本着诚信的原则, 辅助档案室工作人考查、记载档案中的各个项目, 逐渐更新完善学生档案工作。

[4]李军华, 邱飞, 戴华.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工作[J].辽宁教育研究.2007, 6.

参考文献

[1]黄学萍, 谢延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应发挥的作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8, 31 (4) .

[2]舒启.浅论辅导员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发挥[J].科技信息.2008, 27.

[3]徐超.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探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6.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篇5

(在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有的毕业生找个企业按部就班地上班;有的毕业后参加托福或GRE考试,等待出国留学;有的准备考研继续深造。虽然路多了,但没条路都充满艰辛,竞争力强。招聘企业不仅挑选名校和高学历的毕业生,而且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不仅注重学生的自荐、面试和笔试,而且也非常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学习成绩;不仅要求毕业生成绩好,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高。

那我们在校大学生如何面对当今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呢?

前几天我们观看了俞敏洪谈大学生就业的节目,感触和想法挺多的。

当代大学生普遍心态浮躁,看着碗里想着锅里。不能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应调整好自己的姿态,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然后沉住气“悄悄地干”。只要能坚持的做下去,资产在于慢慢地积累,总有一天你会成功的。坚持就是力量,坚持就是胜利。有的大学生选择了冷门专业,但只要你喜欢它,它可以给你带来快乐,那你就应该坚持下去。我们可以先就业,后择业,再事业。再说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在一定的时间可以互换。有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考研。如果是为了深造自己,让自己更好的应对社会。否则就是在逃避现实。毕业生要有一定的面试技巧。要注重细节,比如一家企业在招聘现场地上放了一些纸片,进去应聘的大学生中只有一人弯下腰捡起了那些纸片。结果是就只有他被录用了。所以我们要注重细节,有时候细节会决定成败。我们要做行动的主人而不是说大话,这是没用的。要会包装自己,推销自己。不过并不是一味的先要自己,在锋芒毕露和锋芒不露之间要有个度。也不是过于展示自己的优点而深藏自己的缺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缺点有时候也会变成自己的优点。关键就看你怎么看待和对待了。

我们在校大学生一方面要磨砺自己的意志,我们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不要随随便便妥协自己。另一方面我们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重点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范围要广泛。有很多大学生经常会感到空虚无聊,有的甚至沉溺于网

络游戏。这就需要我们能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我们应多去图书馆看书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内涵。我们也常可以看看电影,郁闷的时候也可以去打打篮球发泄。还有一点我们要坚持锻炼,使自己强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寒、暑假我们应去企业实习,可以是免费的,主要是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因为目前许多企业很重视应聘者的工作经验,所以这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以后应聘是一个优势。

对于环境的骤变,大学生应该有所准备和思考,然后再准确出击,盲目是在不乐观的现实情况下的最糟糕的心态。欧阳晖认为,虽然整体就业环境比往年有所恶化,但应届毕业生如果能够在找准定位、应聘部门、应聘地区三个方面深思熟虑,还是可以在竞争激烈、环境欠佳的情况下脱颖而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完美的第一笔。

一、要找准定位,调整好心态。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转变就业观念,调适就业心态,切忌好高骛远,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低薪酬要求,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深挖洞、广积粮”,多充实、提升竞争力,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从基础做起,不要眼光过高。凡事做到“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只有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处惊不乱。对于我们这中缺少社会经验的我们来说更要做到这点,特别是在个人形象、气质、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需要加强,这是招聘单位说看重的,当然学习成绩固然重要。

二、审清情势,确定就业范围

应届毕业生需要对应聘的部门进行分析,规避掉那些在企业经营压力下容易被裁减的部门。比如在新经济形势下,公关广告、品牌推广等不能直接产生利润的部门,预算是最先被截流的。求职者,尽可能地选择公司核心或者有潜力的部门就职,企业在扩张期和鼎盛期才考虑到的职位可能会被缩减,与其四面碰壁,不如寻找一个大的入职空间。在筛选应聘地区上,从以往的经验看来,这种经济震荡会突出表现在经济发达或者发展迅速的地区,比如深圳、浙江、上海等大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固然机会多,但变动也更大;相比而言,一些有潜力的二级城市

也许有更好更稳定的就业机会。”

三、增强大学生自身素质

“既是危机,也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在浙财院东方学院金融学会负责人潘金磊看来,危机才是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好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在危机意识中了解现状,慢慢摸索,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而应届毕业生李凯华体会最深的是,只有在熊市里证券公司才会迫切需求优秀的专业人才。早在大三时,就有一家证券公司准备与他签约,如今这样的橄榄枝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日前举办的一场恳谈会上,与会的20余家金融单位对那些上手快、一线操作能力强兼具较好的营销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依然“求贤若渴”。

“金融危机的爆发也给考生和家长提了个醒,读大学、选专业不能‘一窝蜂’。”省教育考试院相关专家如是说。近年来证券市场的红火,催生了一大批盲目报考财经类院校和专业的学生。报考的人多,毕业的人就多,如果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存在,那么他们找工作难也就不奇怪了。这时,反倒是一些所谓的“冷门”专业能顺利就业。因此在这位专家看来,只有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选好专业,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毕业生才会在面临金融危机等困境时找到一份中意的工作。

四、变压力为动力,降低期望值

大学生要客观认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应该变压力为动力,只有正视就业压力我们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动。适当降低期望值,还要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放低姿态,要懂得从基层做起,吃苦耐劳,这样的态度更能获得就业机会,要打破传统的事事求稳,事事就顺的思想,树立新的市场竞争观念,有些学生对专业的前景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一、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结果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而错过一些良好的就业机会。

五、另谋出路、继续深造

当然自主创业,考研及公务员也是就业的一途径,但是这毕竟是少数。

路何去何从,都得靠自己把握,要有不怕失败的精神,某网站最近对成功就业的调查,发现有48.9%的人成功秘籍是不断面试,积累面试经验,以量取胜;还有

21.6%的被访者是因所学专业抢手而成功;而名牌效应和关系效应比以往有明显降低,只占8.0%和11.4%。这些总体反映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定位:从单纯追求名气、注重关系、人际利益而逐渐转化到重视个人能力的务实层面。其实,大学,只是证明你具备了基本的文化知识,但远远没达到是人才的地步。

人才是既具有理论素养,还要有适应社会环境、企业环境、家庭环境的能力,要有学习新知识的学习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把自己当做“文盲”来看待,在社会中不断的接受新的东西。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篇6

一、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

当中国社会大踏步进入转型期之时,虽然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教育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我国的公众社会道德却出现了与转型期极不相称的状况,而且越来越让国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泛滥的失信现象。目前,随着钱权交易、职权乱用及卖官鬻爵等现象的盛行,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态处在诚信危机之中。

二是淡薄的公德意識。近些年,随着社会公众的个人公德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使整个社会处于整体公德意识淡薄之中。

三是缺失的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当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时,家庭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渐受到强烈的冲击,家庭成员之间的义务意识、责任意识逐渐淡化,功利意识逐渐占上风,使传统的伦理道德逐渐出现新问题。

四是失落的价值观念。当金钱主义、拜金主义、感官刺激占据个人心灵时,个人对精神、灵魂、信仰的拯救或关注变得越来越少,将自我沦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

五是迷失的信仰。当个人崇拜、个人神话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被遏止之后,由此而引发的信仰就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心和世俗欲望。

二、当今社会产生道德问题的深层次根源

(一)历史背景的因素

一是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思想的大解放强烈地冲击着我国两千多年以来形成的封建旧思想、旧礼教、旧文化和旧道德。但是,这种冲击基本上是全盘否定而不是去伪存精式的否定,更谈不上吸收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了。这就形成了直到现在还有人在热烈的讨论当老人倒地后是扶还是不扶的问题,并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二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极右做法,使传统的社会道德受到抽空式的排挤和排斥,而此时新的社会道德并未真正形成,使社会道德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断层,从而也导致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道德体系非常模糊。

(二)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我国从计划经济迅速转为市场经济之后,部分人无视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大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空档期,使自我的趋利心理和自私心理得到了相互促进和膨胀,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不断否定和无视社会道德,从而出现了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坑蒙拐骗、投机钻营、非法经营等行为,导致了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特别是当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问题出现后,社会公德危机达到了极致。

(三)腐败的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的腐败,其主要因素还是缺失的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缺失就意味着机制或体制的不健全,就意味着公共权力的监督失去效力。当贪污、受贿、渎职以及权钱交易盛行时,很难想象这样的政治生态还是否能够取信于民;当官本位思想和无监督的集权现象大行其道时,很难想象这样的政治生态还是否能够真正做到为民服务,还能否大谈特谈社会公德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当这些拥有公权的人在谈论社会公德时还会有多少社会公众相信他们做官做事是出于公德心,是真正站在公民的角度为其谋利。

(四)社会文化的因素

当人们逐渐感觉到公德文化已经不重要,还不能跳出物质利益至上的误区时,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已经开始发生了扭曲和变异。此时,社会公众追求的是安逸的生活和享乐的心理,不再是追求道德价值。当这种攀比心理、拜金主义的氛围笼罩整个社会时,马诺、郭美美事件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物质和金钱带来的满足感已经在社会公众的心理超越了道德伦理的真正价值。

(五)社会制度的因素

当今,尽管社会公众正在意识到依法治国理念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但人们却没有意识到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他们认为,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只能靠社会公众自觉遵守而不能强行约定,从而也就导致了秩序管理混乱、钱权交易频繁、弄虚作假盛行、黑恶势力横行、邪教迷信泛滥、黄赌毒现象难禁的问题日益突出。

(六)个人道德教育相对滞后

在学校,应试教育使学校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分数,而道德教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而造成了道德教育的人为断层。在家庭,因独生子女,特别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在受到父母精心呵护的环境下,学习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大事,而且没有之一,从而导致了他们自私、自利、无理和冷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如何回报和分享。再加上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不是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是对他们进行自私自利的漂染和金钱物质的诱惑,从而也使学生失去了对道德教育的足够信任。

三、解决道德问题的对策

形成道德观念的缺失非一时一日之功,而是长期以及多种因素共同堆积的结果。要想重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树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就要从国家、社会、政府和民众等多层面开展道德教育,使其成为以德治国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具体来讲,就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德的重要体现和精髓,它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爱国、诚信、敬老、爱幼以及互帮互助等。对于这些传统文化,作为当代的社会公众一分子,我们要不断吸收和利用,从而达到净化社会风气、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作用。

(二)政治生态建设要制度化

一要领导干部带头加强政治生态建设。领导干部不能放任权力的无限制膨胀和集中,要主动把权力放在制度的笼子里,主动接受公众的监督,使公权真正做到为民、利民;领导干部还要主动自查自纠,时刻提醒自己公权的来源和使用方向,保持心中的天平不偏不倚;同时,领导干部还要主动加强管理机构的自律,把政府当作人民的政府,主动接受来自政府以外力量的监督。二要领导干部加强政治道德建设,把监督公权的使用当作政治生态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而且不能使监督流于形式。三要建立政治生态的奖罚制度和道德主体的自律制度,使责、权、利实现原则上的一致。

(三)营造和引导向好向善的社会风尚

尽管社会公众的趋利心和自私心在一定范围内广泛存在,但人们内心深处的正确的义利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还是存在的,只要运用事例、范例、典型等手段,通过正确的道德文化进行熏陶和引导,还是能够激发广大社会公众的社会公德心的。因此,政府应该运用正确的价值取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造就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四)实现法与德的统一

在制度建设上,要做到法律与道德并重;在国家治理上,要做到法治与德治相统一。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和灵魂,德的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当代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党和政府不仅要建立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应进行专题研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相依存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从而实现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双重治国理念。

(五)传播社会正能量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篇7

一、孤独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1. 原因

有些中学生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莫名其妙地封闭内心,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心安理得地生活在父母的疼爱照顾之下,不愿自己动手动脑,又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中把这种状态称为闭锁心理,因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离、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中学生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独立意识的增长。中学生处于生命发展过程中,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在这个过渡期中,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也在迅速加强,开始积极地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世界,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愿盲目地依从父母,他们力图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和追随,但现实又让他们产生不安全感,为了走出这种困境,多数青少年,也有少部分中学生站在人群外观望,或不屑于和同龄人交往,唯我独尊,或害怕增加不安全感而紧张不适,从而转向自我内心的交流。

(2)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智力的发展几近成熟,这有力地促进了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已基本能正确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他们常会产生关于自己的许多独特想法和憧憬,发现自己心灵的美,也看到自己心灵的丑。中学生由于自尊心增强,个人隐私范围逐渐扩大,往往担心自己的某些方面会被人耻笑,因而便小心地在心中构筑起一道篱墙,锁闭自己内心的秘密。

(3)学习成绩的影响。毋庸质疑,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学生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自卑心理作祟,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导致孤独心理的产生。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容易自视过高,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让其他同学难以亲近和接触,其内心深处同样也是孤独的。

2. 对策

深沉的孤独感会产生挫败感、寂寞感和狂躁感等,严重的甚至厌世轻生。所以,青少年应学会打破心理闭锁,消除孤独感。

(1)开放自我。对有孤独感的中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多与同学和朋友交流,放下思想包袱,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之外,课余生活多交几个知心朋友,真诚、坦率地把自己交给同学和好朋友,扩大社交面,融洽人际关系。

(2)尽量缩小与同龄伙伴之间的差异。有孤独感的学生往往特立独行,成绩好的自命不凡,成绩差的自惭形秽,总觉得自己和其他同学不一样。要教育有孤独倾向的学生认识到,大家都是生活在集体中,每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中,才会有归属感,只有多求同,少存异,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交到知心朋友。

(3)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中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广泛的、有益的爱好和兴趣,有了好的兴趣爱好,课余时间就有了精神寄托,就不会感到孤独。

(4)正确使用电脑等高科技产品,戒除不良嗜好。电脑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当代中学生打开了一个与外界交流的新窗口,学生通过上网浏览有益网站,开拓视野、增长见闻、学习知识,对他们克服孤独感是有好处的。但要教育他们千万不要沉溺于电脑游戏和网络聊天,如果一旦上网“成瘾”不能自拔,反而会加重孤独感。

二、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1. 原因

一些中学生面临挫折时,由于能力不够会产生于一种不利于身心发展的挫败感,带来紧张状态和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情绪反应。主客观矛盾是导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个性不完善也是导致青少年产生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

2. 对策

要战胜挫折,中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正确对待挫折,辩证认识,善于化压力为动力。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失败时往往找不到恰当的方法排解挫折感,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失败导致自卑,自卑引起失败。要教育中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告诉他们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上,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挫折和失败发生时,要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这样就不会在情绪上产生很大的波动了,英国著名教授汤姆在总结自己工作成功的经验时,把它概括为两个字,那就是“失败”。

(2)遇到挫折时冷静分析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教师要教育中学生遇到挫折不能坐以待毙,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要拓宽思路想办法,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求助师长或者同学、朋友,大家一起想办法也许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3)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扬长避短,用己之长,克己之短。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从不断的学习中提高和完善自己。

三、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之间为了维护彼此之间的自尊,面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1. 原因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并且有多种表现。初中生在自我意识发展初期,逆反心理特别突出。这时,他们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逆反心理

美丽的唤醒

———唤醒教育浅论

潘金敏

(南通市唐闸中学,江苏南通

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的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的雕刻师?”

“看!”他父亲说,“以这只石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

“唤醒?”

“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

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达出一个美妙的教育思想:唤醒。

对我们教育者来说,每个学生都正如石块里的狮子,都有他的本然与应然。我们所能做的,不是改造,不是塑造,而是唤醒,唤醒学生本来在沉睡状态的潜能,将他们从暂时的愚昧中解救出来。正如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所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由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唤醒教育的尝试,有一个较成功的案例,现作一次梳理与总结。初二(2)班的李斌同学,升入初中以来学习成绩极其令人担忧,各门功课都不及格。家庭作业屡屡不得完成,问之,答:“我小学从来都不做作业。”他曾经的同班同学向我介绍了他的种种劣迹。概括起来,李斌是一位智商一般,学习态度一般,比较懒惰,对学习丧失兴趣和热情的学生。我还是决定对李斌开始唤醒之旅。

一、寻找唤醒教育支点,重开自尊、自信的大门

“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马克思

我认为,李斌由于长期处于教师、同学、家长不认可的环境中,渐渐麻木地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在学习生活中淡化了自尊的需求,减弱了自信的力量。然而,自尊自信是青少年心灵成长的自然渴求,一般不会因外在环境的恶劣而消失。我特地阅读了青少年自尊自信方面的书籍。青少年自尊自信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渴望表现自己。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愿意在集体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乐于做自己能做到而别人又能见到的好事,以引起大家对自己的注意,赢得大家的喜欢。二是关心自己的形象。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比的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初中生对人对事的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深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

2. 对策

(1)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和现实社会生活中道德、善恶、荣辱等观念更新的影响。所以,中学生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至于迷失方向。

(2)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与沟通。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好把自己的小秘密藏在心里而不与父母沟通。作为家长,要主动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争取孩子的信任,与之建立良好的朋友式的亲子关系。作为学生,要明白一个基本

较注重外貌的修饰、言谈举止的文明,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等。三要求他人尊重自己。他们迫切地想了解自己,也懂得通过了解别人来认识自己,尤其是希望得到教师、家长的理解和尊重。这三个方面李斌表现得不是很强烈,但仍隐约可见。

适逢学完一个诗歌单元,作文课上我建议学生不拘一格大胆写诗。李斌的习作在结构选材上几乎没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他注意了压韵,并且不少诗句借用历史故事,让整首诗带有了历史沧桑感和稍浓的文化气息。我给李斌打了一个很高的分数,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将这首诗的优点大谈特谈。一年多来(甚至几年来),他的名字首次以褒扬的姿态被教师大声地呼出,坐在教室最后的李斌抬起了头,坐姿和眼神流露出激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客观分析受教育者的状况,探寻造成受教育者不良情况的根源,善于发现、捕捉有效时机,以此为支点,唤醒受教育者沉睡已久的潜能。在上述案例中,我考虑的绝不仅仅是提高李斌的写作能力,更多的是以他这次习作的优点作为唤醒教育的支点,在众多学生面前重启了李斌自尊自信的大门。这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二、把握继续唤醒时机,呵护受教育者的自尊自信

强烈的自尊自信是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又是一种强大的自我约束力,促使人燃起智慧的火花,充分挖掘个人的潜力,不断给自己提出新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然而,对学生的唤醒教育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自尊自信的重新建立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育者的持续关注。

李斌开始做一些语文家庭作业了,字迹也变得工整。我用细心与认真对待李斌的一点一滴的进步。私下我还与班委交流自习课上李斌的表现,希望班委带领同学给其一个友好的学习环境;与其他任课老师交流,唤醒他们对李斌进步的期盼。在为李斌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后再辅以适当的真诚的赞扬与鼓励。李斌在一次语文测验中及格了。在看到自己惊人的变化后,我引领李斌作了一次自我剖析,明白自己的优缺点,懂得自尊自信,催人自强不息。自尊自信的人会愈挫愈奋;丧失自尊的人可能会自轻自贱,甚至会自暴自弃。

对学生的唤醒绝不能抓一抓,放一放,需要我们一路耐心、细心地关注、呵护、扶持。唤醒教育本来就是一个永无终结事实,即:所有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他们办事情做决定都是为孩子着想的。要信任和依靠家长,多向家长汇报学习和思想状况,遇事多征求家长的意见。

(3)教育者注意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不能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形式对待学生。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倡“和风细雨”,反对“简单粗暴”。如果对一个问题,学生在思想上没有真正认识,单纯靠命令来强制他们执行的话,则往往会加重他们的逆反心理。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篇8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2年的“两会”期间, 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毕业生就业或者自主创业的政策, 但同时很多问题也不容忽视,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1. 社会劳动力总量偏大, 毕业生人数又增长迅猛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 全国劳动力资源为92148万人, 比十年前增加了近一个亿, 其中最大的增量来源于高校毕业生, 庞大的毕业生群体涌入就业市场, 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就业空间缩小, 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等也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大学生作为高端年轻劳动力, 面临着比农民工更尴尬的处境。

2. 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 就业意愿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

大学生就业难, 有时不是找不到工作, 而是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大城市, 而外企、国企、政府机关又是这些毕业生的第一选择;部分毕业生对工作条件的期望值也较高, 希望有发展前途, 收入高, 职业稳定, 但用人单位又希望用对等的价值交换, 如此一来, 缺少社会实践经验的高校毕业生便只能空有“高起点、大发展”的就业意愿。

二机电工程系2012届毕业生就业倾向调查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倾向, 笔者针对所在学院机电工程系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三个专业展开了问卷调查, 提出七个问题, 分别是:“你了解自己的兴趣吗?”“你了解自己的个性吗?”“你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吗?”“你了解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职业吗?”“你清楚自己未来3~5年的发展计划吗?”“你清楚自己应该往哪些职业方向发展吗?”“你选择就业会考虑的因素有哪些?”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2012届毕业生85%以上对自己的兴趣、个性和特长比较了解, 并且数据反映出毕业生非常自信、乐观、张扬, 符合“90后”学生的特点。

第二, 多数学生就业方向明确。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专业均有50%以上学生考虑过未来就业方向, 30%以上不太确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学生70%以上清楚自己的发展规划, 明确未来会从事机械操作、维护或设备的销售工作。这与专业的特殊性有关;工科类专业就业前景明朗, 分工明确, 技术性较高, 实训课及平时教师的灌输使得学生对专业的方向把握准确。只有少数学生对未来职业方向迷茫, 通常分三种情况:一是对本专业毫无兴趣, 只是家人安排报考此专业的;二是不喜欢车间的工作环境;三是感觉就业压力大, 没有合适的单位。

第三, 在学生填写的“你选择就业会考虑的因素有哪些”中, 84%的学生重视“专业对口”, 重视“工作地区与环境”的占67%, 重视“工资的高低”和“发展前景”的分别为55%和52%, 这些都说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更加实际与理性。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下的工作思考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长期的, 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只有将就业指导工作做成连续的、可持续发展的, 渗入到日常工作中, 才能让毕业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

1. 辅导员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观念

高职院校的学生, 学习目的最重要的是利用专业技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作为辅导员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观念, 不能停留于表面的传达就业信息等基础工作上, 而应从新生入学着手, 贯穿整个大学三年,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特点, 有目标有重点地开展工作,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懂得“职业”的含义, 有目标地去学习专业知识, 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2. 辅导员应把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常规工作结合

辅导员不仅要完成日常工作, 还要将就业指导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 以“会做人、会做事”培养学生, 不断向学生灌输就业意识,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价值观, 尤其针对现在“90后”学生个性张扬、不能吃苦的特点, 从小事开始培养学生。特别是机电专业, 未来工作环境大多在生产第一线或施工场地, 脏、累、苦的工作环境在所难免, 如何锻炼学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平时应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实践、做兼职等, 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品格。同时, 在实训课中多模拟工作环境, 增加工作经验。

3. 辅导员应提前调研, 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目前, 多数学校都开展了就业指导课和各类企业人员讲座等, 但都是泛泛而谈。不同学生群体有其不一样的特殊性, 例如, 就业困难的学生可能是能力有问题, 或者缺乏就业渠道, 需要提供相应帮助;而落实好工作的同学也会有消极的心理, 辅导员这时就要当好心理咨询师, 找到症结, 疏导不良情绪;还有部分学生群体徘徊在升学与就业的选择中, 这就要给予一定的支持让他们找准目标;对于想创业的同学, 辅导员也可以提供政策上的帮助。因此, 就业倾向调研至关重要, 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就业心理及动态, 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 并推荐符合招聘条件的毕业生到相应的企业去应聘, 也才能使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满意, 达到双赢。

总之,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举足轻重, 应该充分发挥其自身角色优势, 切实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篇9

一、当今高校音乐美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音乐美育不够重视

音乐美育有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开发人的智力的功能。通过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热情,并能有效地诱发人的创造性。2001年7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经教育部领导批准后正式出版。《标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小学音乐课程的国家标准,是21世纪我国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这一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于音乐教育的关注与重视。但要使得全国高校全面践行这条改革的路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全国高校对音乐美育还没有确立一个高度的认识。

(二)周期长、见效慢、高校实施较薄弱

音乐美育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与审美评价为基础的,如果对音乐不具备基本的知识积累,甚至不懂音乐的组成,是很难起到音乐美育的功能的。音乐美育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常识,经过长期的音乐训练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从基本的音乐符号开始,到能够进行音乐欣赏并对作品进行一定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才能影响人的身心,并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作用,从而才能使得人的素质能够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但这一切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高校实施音乐美育,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三)师资缺乏,素质待提高

在音乐美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教师进行教学计划的安排,对教学教育内容进行选择,运用何种教育方法,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手段等等的问题,都应该按照音乐美育中审美原则的要求,这就使得音乐美育教师应根据教育的目的,选择好相应的音乐作品,用生动的语言进行合理的描绘,添加音乐的渲染,再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学习情境。这就要求音乐美育教师不但具备丰富的音乐专业知识,有较高超的教育能力,而且能够灵活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具备相当高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和体验音乐美的基础上,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及主体作用。目前,国内专门从事音乐美育方面的教师并不多,且在各方面素质与能力上都有待提高。

(四)音乐美育课程安排不完善

作为一门通过音乐来激发人的热情,并有效地诱发人的创造性的课程,合理的课程安排及教材内容的选择就尤为重要了。当前国内,专门开设音乐美育这门课的高校较少,对其进行一定课时量的安排就少之又少。一般非艺术专业高等学校开设的音乐美育课都是作为选修课来安排,课时一般为学期36个学时,学生修完可获得两个学分,并且设置的课程比较单一,加上学时偏少,因此根本达不到音乐美育的目的。

(五)音乐美育的教材缺乏

对于教材的选择也没有一个合适的标准,寻求一套既涵盖文化、美学,又体现音乐和其他艺术的教材更是凤毛麟角。优秀的音乐美育教材能够综合与比较的进行审美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继而纯化他们的审美,拓宽人生境界。目前,音乐美育教材大多理论性较强、抽象性高,缺少感染性和形象性;对于“美”的研究较多,“育”就偏少,没有很好地应用教育原理和方法;从内容上讲,缺少对美育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探讨;与大学生心理结合得不够紧密,缺乏创新性;不够与时代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等等。

(六)监督和评估体系不完整

作为一门学校开设的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课程,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估体系有利于促进此学科的成长和发展。由于音乐美育在高校整体发展不够完善,非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对此更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监督与评估体系,没能从学校管理、学生评价及教师个人角度安排相应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七)缺乏示范性学校

示范,就是起到带头先锋作用。创建示范性学校,无论是从课程的开设情况,还是教材的选择等方面,都可以有可参考的对象,各学校可以定期将本校的音乐教师送往优秀示范学校进行培训学习,通过学习后再根据本校的自身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以此达到示范的作用。但目前,可供非艺术专业高等院校参考的学校选择严重缺乏。

二、针对当今高校音乐美育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建议

(一)明确音乐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音乐美育是完整的人格教育,是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战略体现,高校必须迫切的认识到音乐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重视师资的建设。

教师,是一切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主体,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师水平的各项活动,定期为学校音乐教师提供进修、深造的机会,对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进行考核,拓宽音乐教师的教学路径,保证音乐教师在业务与教育方法上都能过硬,通过音乐美育教师引导学生前往音乐神奇的国度,感受心灵的洗涤。

(三)完善音乐美育课程设立。

开设当今大学生倍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有利于提高审美意识的,起到陶冶情操并开发思维能力的音乐美育课程。将音乐美育课程由选修转为必修,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使得音乐美育课程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充实音乐美育教材。

对高校学生进行专门的研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人才整理出适应本校学生的教材和教学大纲,针对不同受教育者进行调整,将音乐美育与学生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达到在接受音乐美育的同时,激活其艺术灵感和创造力,辅助其专业的学习和进步,从而得以全面发展,这也体现了音乐美育真正的功能所在。

(五)完善监督、评估机制。

从教研室、教师及学生的角度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可以定期按照参与评价的主体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自我评价可以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方法、态度和效果各方面的评价,可以使个人也可以是学生集体。他人评价较个人评价而言就更为客观、严格,在此过程必须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评价。

(六)建立示范性学校。

组织专业人员在非艺术专业高等院校建立示范性学校,引导其他非艺术专业高等院校对音乐美育进行开设与实施,从而起到示范的作用,在非艺术专业高等院校中彰显音乐美育特有的功能。

三、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将审美教育、文明教育、艺术教育进行到底。音乐美育在高校的全面实施,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通过对学生良好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学校秉持以多样化、整体性、重内涵、重创建为原则,将美育全面融人学校教育生活,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力求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显章.文化素质教育与创造性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参考,2000.

[2]徐希茅等.音乐美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儒家思想与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篇10

一、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儒家认为,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 和谐一体, 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 但他的思想中已包含了这一命题。他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2]孔子肯定了天, 即肯定了自然, 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孔子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入审美的视野来欣赏, 使得自然界进入了主体的精神活动领域, 能够同人的精神活动形成映射和互动, 从而使自然对象也具备了审美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孔子说:“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3]

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孟子[4], 他把自然视作与人同样的生命存在, 把对人世的普遍关怀推广到宇宙万物:“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5]。这种爱物之心是源于天命而有的道德心性与生生不已的天道的结合, 即所谓“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6]。孟子认为天道与人性是一致的, 人心与天心可以互相感通, 发挥人心的能动性感知天心, 以人心之至诚合于天心, 就能把人的全部融入整个宇宙之中, 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这样, “仁”便贯通于天地万物, 周行于六合之间, 于是有了人生之大乐, 天地之从容, 万物之得意, 人则进入了与天地合德的崇高境界[7]。《中庸》所言“赞天地之化育”, 是对这一“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和审美境界的高度概括, 深得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要旨。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而不是“天人不分”。儒家认为天是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的自然界。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8]这个天就是生生不已的自然之天。自然界自有其运行的规律, 不受人类主观意志的支配, 正如荀子所说的“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9]。因此, 人类在为自身的生存而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 必须把这种改造和利用限定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遵循上, 即“制天命”须以“应天时”为前提。否则, 就会破坏和危及人类的生存基础。

伴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急剧增强, 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滋生并逐步膨胀起来, 人类误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人, 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 并对自然进行了大大超出其承受范围的“征伐”, 给这颗美丽的星球造成了无情的伤害。近代工业革命之后, 曾出现过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等污染环境的公害问题。现在又出现了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森林与物种急剧减少和灭绝、酸雨、沙漠化、水土流失、淡水不足等生态问题。面对严酷的现实, 人类必须彻底反省以往的思维、行为, 重新认识自我, 重新认识自然。儒家主张“天人合一”, 共生共荣, 既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 主张二者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抗性的, 而是和谐共存的。“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10]人生活在自然中, 必须按照“中和”的原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保持自然的生机和谐及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二、儒家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遵循自然规律办事, 节约自然资源, 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流和内核。儒家认为, “天地之道, 可一言而尽也, 其为物不贰, 则其生物不测”[11]。天地“其为物不贰”是儒家爱悯万物、顾惜万物的思想基础。因为天地“其为物不贰”, 所以一种事物消失了、毁灭了, 就是永久地消失了, 毁坏了, 就永远无法再现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儒家主张人应节制欲望, 以便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儒家自孔子起就反对滥用资源, 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12]。只有节用, 才不致于无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 只有“使民以时”, 老百姓才不致于荒费生产, 才能形成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孔子坚决反对统治者搜刮民财, 铺张浪费, 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于周公的季氏搜括财富, 孔子对冉求大为不满, 公开号召其学生对冉求“鸣鼓而攻之”。[13]《论语·述而》记载孔子“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充分体现了孔子取物有节、节制利用资源的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对统治者之穷侈极欲予以严厉的斥责, 认为统治者“疤有肥肉, 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 野有饿草, 此率兽而食人也。”[14]孟子要求统治者节制物欲, 与民同乐, 与民同忧, 合理利用资源, 注意发展生产, 使自然资源生产、开发、利用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他说:“易其田畴, 薄其税敛, 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 用之以礼, 财不可胜用也。”“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夸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林木不可胜用也。”[15]孟子认识到其他物类对人类的重要性, 所以提倡“仁民爱物”。他所提倡的“仁民爱物”反映了儒家重物节物的思想。他认识到, 只有重物节物才能使万物各按其规律正常地生生息息, 人类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源。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认为, 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类应尊重自然秩序和生命。但在实际生活中, 人们很少能够尊重自然, 不能从长远和全局考虑如何更好地与这个星球的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速度超出了人类自己的预料, 同时也正在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自食恶果。江河洪水泛滥, 资源枯竭, 宇宙射线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所有这些都警示人类:自然不是可以随意盘剥的对象, 而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遗憾的是, 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警示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越来越无所顾忌地大肆攫取和挥霍自然资源, 造成了生物、水、土地和矿产资源的急剧减少, 如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已减少了四分之一, 生物资源减少了两万余种。人类目前的主要能源石油、煤、天然气的已探明的储量只能再开采50年。资源的急剧减少验证了儒家资源节约思想的正确性。只有珍惜和节约资源, 取之有度, 用之有节, 并依靠高科技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还要开发新的非耗竭型的资源, 才能维持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儒家文化的道德伦理思想与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孔子一生都以实现“仁”为己任, 以实现“仁”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儒家认为, 对待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 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若随意破坏浪费这些资源, 会损害人类自身。孔子说:“仁者爱人。”[16]他认为, 人与自然应建立一种爱的关系。人对自然不能只讲索取和征服, 必须把自然看作是人类的朋友, 像爱护朋友那样爱护自然。《后汉书》中记载孔子说:“伐一木, 杀一兽, 不以其时, 非孝也。”[17]我们知道孝是为人之本, 这就意味着他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了道德要求的高度。

儒家孔、孟继承了古代的天命思想, 认为人道与天道是一致的, 天不仅是自然万物的主宰, 也是道德和义理的根据, 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道德意义, 因此, 人要知天、敬天。这样一种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态度, 标志着人类的道德境界与完美人格, 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能否爱物与能否爱人一样, 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境界高下的标准。儒家继承发展了古代朴素的环境伦理思想, 把规范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应用于自然界, 一方面使伦理道德具有了保护环境的功能, 另一方面也扩展了人类的道德关怀, 提升了人类的道德境界。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突破了固有的家庭与社会伦理思想范畴, 由家庭、社会进一步拓展到生态自然, 把对待生物的态度看作是道德问题, 初步实现了由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向生态伦理的拓展。虽然受时代所限,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还仅限于朴素的理论范畴, 缺乏系统和科学的论证, 但它给后人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供了诸多启示, 那就是要提倡生态道德, 按自然规律办事, 节约自然资源。

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决定了人类对物质和精神的不懈追求。近代以来的工业化极力追求经济增长,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类的物质利益。但一些人的精神、伦理、道义、美德等崇高的价值却被忽略或异化了。人与自然失去了亲密的交往, 自然只被视为人类的工具和手段。人与自然处于分离与对立的状态, 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裂与失衡, 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类的精神危机。人只有与宇宙共生, 与宇宙同行, 与生命沟通, 才能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共生进化的崇高目标和理想境界。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表达了人类对价值、对精神归宿的探求与追寻。生态道德不仅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对话, 更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对话, 是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和要求。有道德才能高尚, 有修养才能文明, 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才能自觉遵循保护环境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履行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人类的未来掌握在社会每一个人手中,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人类文明与大自然永恒的话题———和谐, 从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中悟出“生态和谐”的真谛, 与全人类一道, 凭借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实际行动保护好人类所居住的这个星球, 共同努力, 创造出一个绿色文明的21世纪。

摘要:当今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性化、全球化, 已极大地打乱了人与自然的均衡。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 儒家看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之间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因而主张尊重自然规律“, 仁”不仅是爱人, 而且还要爱物。处于危机之中的人类可以从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必要的生态智慧思想,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寻找有效途径。

关键词: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生态伦理,道德伦理,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13]颜炳罡.儒家思想与当代环境意识[J].社会科学, 2000, 10[1][13]颜炳罡.儒家思想与当代环境意识[J].社会科学, 2000, 10

[2]《论语·泰伯》[2]《论语·泰伯》

[3]《论语·雍也》[3]《论语·雍也》

[4][7]鄯爱红, 王志捷.简论儒家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理论学刊, 2000, 5 (3) [4][7]鄯爱红, 王志捷.简论儒家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理论学刊, 2000, 5 (3)

[5][6]《孟子·尽心上》[5][6]《孟子·尽心上》

[8]《论语·阳货》[8]《论语·阳货》

[9]《荀子·天论》[9]《荀子·天论》

[10][11]《中庸》[10][11]《中庸》

[12]《论语·学而》[12]《论语·学而》

[14][15]《孟子·梁慧王上》[14][15]《孟子·梁慧王上》

[16]《论语·颜渊》[16]《论语·颜渊》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篇11

关键词:英语学科 语音 英语教学方式

在现实的英语教学中,很多地方还是比较注重英语的应试教育,只求在考试中过关,但忽视了英语语音的教学,英语语音教学的作用大多在于今后的实际生活中,所以英语语音教学的改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英语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安排上的问题

在高中英语语音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来看,对于英语语音的学习过程长并且时间不集中,这样的安排直接导致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讲授字母音标时,讲授时间分散,学生难以系统而全面的理解语音知识。这种安排不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容易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忽视了对重音的把握

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犯句子中重读的问题,比如教师在某些单词教学中,有些单词是多音节词,教师因为加强了对某个音节的重读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这个单词在句子中需要重读的问题。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读文章和句子时,难以分清哪个音该重读,那个音不该重读,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的表达出句子和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重音的数量决定了一句话读出来所需要的时间,两个重音之间不管有几个单词,它们读出来的时间应该不会相差很大。许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为了体现朗读的速度,只要求学生把文章和句子读的流利、读的熟练,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口语节奏感的培养。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在读文章,说英语的时候就会把每一个单词都读的清清楚楚,让听的人不明白到底句子中哪里是重点。

3.注重英语语音教学中语调和语速的培养

一般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忽视了交际语调的培养,英语是语调语言,不同于汉语的声调语言,语调语言是通过不同的语调来表达句子的意思。许多高中英语教师都没有去过国外,没有真切的感受到外国人是怎样说英语的,致使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只能够教授一些平通的语调。而在对学生语速的培养中,教师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连续失爆技巧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可以将每个单词都读的很准确,但在实际口语交流的过程中,却难以跟上英美人士的语速。

二、对英语语音教学问题的分析

在英语语音教学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一般只能通过听力来培养自身的语音能力,这样很容易致使学生忽视了口语能力对自身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学生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语法、阅读、写作、词汇等方面,导致最后学生在实际英语交流中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第二,现在大部分的教师是在以往传统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对英语语音知识的全面认识,也很少接受完善而周密的语音训练,甚至有些教师都不能准确的读出48个音标,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只是通过自己以往的经验和感觉来教导学生。为了应付考试,部分教师甚至认为英语语音教学是费力不讨好的事,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总是抱着考试不考语音,所以也不需要学的思想。第三,主要是因为母语的问题,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将汉语的语音习惯与英语的进行对号入座,但汉语与英语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差别,使许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不得其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因为母语的原因而影响英语学习的问题。

三、改善英语语音教学问题的具体措施

1.教师要首先改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要首先改变英语语音不重要的错误思想,真正的对英语语音教学重视起来,并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对英语知识的讲解,但也不可忽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知识水平,只有自身的英语专业水平提高了,才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英语语音知识的讲解,加强学生学习英语语音的自主性,让学生因为自身的内在需要而去努力提高英语语音水平。

2.灵活的运用教学手段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制定各种教学手段,以便达到增强学生学习英语语音的热情并且提高语音教学的质量。另外教师还可以引进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比如采取多媒体教学等,让英语语音课程真正的“活”起来,还可以开展一些英语活动,如英语模拟对话等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兴趣。

3.加强知识内容联系,与听力、朗读有机结合

教师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应将其与听力、朗读进行有机的结合,以便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让学生了解英语单词、句子中的发音技巧,使枯燥的英语语音课堂变的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语音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信息,使学生在读文章时能容易的表达出文章所反映的情感和重点,让学生对英语语音学习树立自信心,为以后更加深入的英语语音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语音教学与听力、朗读有机结合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高中学生在英语发音上的错误,让学生所说的英语更加地道。

总而言之,教师在认识了英语语音教学的问题,并给予深刻、细致的分析之后,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适当的教学方法一定可以让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能说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

参考文献:

[1]段学勤 从英语专业新生语音问题看基础英语教学改革[J].大理学院学报.2010(03)

[2]林水清 浅谈英语教学探究原理的运用[J].江西教育.2004〈11〉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篇12

信息学奥赛是五项奥赛中唯一非高考科目, 旨在向那些在中学阶段学习的青少年普及计算机科学知识;给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供动力和新的思路;给那些有才华的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通过竞赛和相关的活动培养和选拔优秀计算机人才。

信息学奥赛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其中, 取得的成绩自不必说。但我们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问题, 在一些学校, 信息学奥赛成为最寂寥的竞赛, 许多家长和同学并不重视该项赛事。在培训参赛方面, 无论从家长、班主任还是学生本身, 都会遇到很多不理解和阻碍。

为此, 笔者先后两次, 利用实习学校以及首届免费师范生回校读研的机会, 对中学的学生以及在全国各地的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就如何增加参加培训的人数、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家长和班主任的态度等问题, 进行了解, 希望通过调查研究, 为信息学竞赛的教练员们, 找到良好的出路, 促进信息学竞赛, 更好的发展。通过本次调查, 分析得出信息学奥赛辅导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大家正在一起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中学信息学奥赛在学生、教师、学校方面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1.兴趣为主, 高考加分取消, 学生生源难保障

从2012年12月最后一次高考加分与保送政策的取消开始, 奥赛的功利性就此消失, 回归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一方面, 许多家长和同学并不重视该项赛事, 信息学奥赛成为最寂寥的竞赛;另一方面, 高考指挥棒的作用, 让许多有兴趣参加信息学竞赛的学生, 也回到了基础课程的主战场上。尤其一些在数学等逻辑思维方面占优势的学生, 也会因为高考的原因, 转投数学奥赛或者物理奥赛这样在高考中存在的科目, 以求竞赛的同时, 提升相应科目的成绩。这使得本来就没有学科优势的信息学竞赛, 生源更加没有保障。在培训参赛方面, 无论从家长、班主任还是学生本身, 都会遇到很多不理解和阻碍, 在这些阻碍面前, 学生逐渐放弃, 最终导致学生生源难以得到保障。

2.教师的能力不足, 难以胜任辅导工作

信息学奥赛的难度, 非一般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可以达到。仅以NOIP复赛为例, 难度上超过了现行的大学程序设计教材中的所有例题和习题的难度, 而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题目是新编的, 是在任何参考书上找不到的, 它还包括了大量《组合数学》《离散数学》中的思想, 并且对语文、物理等学科有很高的要求。吴文虎先生曾在一次座谈会上指出:“国际计算机奥赛 (IOI) 的题目非常难, 不经过正规训练, 这些题目研究生也未必做得出来。”可以看出信息学奥赛培训的内容非常广泛, 并且难度是相当的大。因此, 对于多数本科出身的信息老师而言, 能够胜任信息学教练的工作, 成为一项艰巨的考验。

3.学校重视不足, 师生分身乏术

一方面, 教师没有时间专心信息学奥赛的辅导工作。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在很多学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多数信息技术教师课时量大。另外, 信息技术教师还普遍身兼数职,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学校举办活动的摄录像任务, 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管理, 这其中, 又包括了学生学籍管理、机读卡的阅卷、中高考报名, 教学资源管理, 网站维护, 学校的电教设备维修, 有时甚至是其他教师的课件制作等工作。而做这些事情被划归为他们的本职工作。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属于“半教半工”的一种尴尬位置。课时量大, 工作繁杂, 使教师根本没有时间深入研究信息学奥赛的研究与辅导。

另一方面, 学生参加信息学奥赛, 多数情况下, 会受到阻碍。信息学奥赛加分政策的取消, 使得无论是家长, 老师, 还是班主任, 都认为, 学生不应该花费过多时间参加该项竞赛。高考指挥棒下, 学校的重视程度逐渐弱化, 竞赛辅导的课时一再缩水, 教学效果难保障。

针对以上所出现的问题, 笔者认为, 在以后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学生类型发生偏移, 素质教育引领全面发展

前文, 我们已经谈到部分在数学等逻辑思维方面占优势的学生退出了信息学奥赛的培训课堂, 但是更多的同学愿意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式的普及类课程。同时, 学分制教育, 也可以保障信息学奥赛培训的基础课程部分, 生源充足。这是因为凭借着兴趣, 很多学生还是愿意在获得学分的同时, 多学些有意思的计算机知识的。我们可喜的发现, 无论信息学奥赛, 还是其他竞赛辅导, 变得平易近人起来, 竞赛辅导的初级阶段, 报名踊跃, 参与人数有保障。在此基础之上, 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 多培养拔尖学生, 努力留住他们, 进而保障参加更高级别竞赛的生源。

2.教师锻炼编程能力, 提升编程思想

现今, 信息技术教师多数专业都是教育技术学, 或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些老师本科阶段, 会学习编程语言类课程及数据结构等基本算法设计类课程。教师的编程基础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在此基础之上, 教师应该在工作之余, 自主研究竞赛试题。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竞赛辅导员, 首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参赛者。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教师才能够总结分类, 对竞赛试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编程思想。对学生的教学, 也应该立足经典题目, 并且能够举一反三, 为学生剖析其解题思路,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编程思想。

3.教师指引, 培养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集中辅导不可能占据学生的很多时间, 课时的不足, 使得教师指导学生的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实现更好的培训效果, 学生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起来。自学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是否能进一步深入发展, 这是信息学奥赛的性质决定的。很多知识和能力都需要学生自我消化, 辅导老师主要是起到引导、点拨和释疑的作用。在辅导过程中的每个阶段, 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在学生具有了自学能力之后, 奥赛培训的时间, 无形中变得更长, 学习效果才能得以保障。

总之, 信息学奥赛的发展需要依靠校方、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才能使这项赛事的培训工作尽快趋于完善、成熟。

摘要:信息学奥赛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其中, 取得的成绩自不必说。但我们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问题, 在一些学校, 信息学奥赛成为最寂寥的竞赛, 许多家长和同学并不重视该项赛事。在培训参赛方面, 无论从家长、班主任还是学生本身, 都会遇到很多不理解和阻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总结发现信息学奥赛在中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并提出个人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期能够对从事信息学奥赛的辅导员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学,奥赛,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松.信息学奥赛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2006, 12.

[2]尹向龙.奥赛培训:想说爱你不容易.江西教育, 2009, (6A) .

上一篇:分类及发病机制下一篇:细长轴的车削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