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调查报告(共9篇)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调查报告 篇1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中国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的理由。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
当前就业面临怎样的形势?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在企业的招聘宣讲会上、与座谈交流中,他们总会问及。
可是,一遍遍追问,大学生们却难得到答案。
当前校园招聘形势京汉沪穗各地不一
在北京,据报道,虽然主管部门的“校园招聘禁令”要到11月20日才解除,但按照惯例,多数大企业都会在“解禁”前进校搞“宣讲”活动。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企业的入校宣传已提前进入高峰期,眼下一些名校每周有多达40场的宣讲会。因为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一位大学生这样分析就业形势,“美国经济不好,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就业,而国内企业又减少招聘名额,所以今年我们的就业会格外困难。”
在武汉,据报道,11月9日,2009年湖北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武汉市今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3万多名应届生进场“找饭碗”,由于岗位数较去年明显减少,多数学生主动调低了就业预期。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今年的招聘单位数与岗位数之所以“缩水”,主要是因为一批企业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选择观望,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则明显减少。
在上海,据报道,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了解到,进入这些高校开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减少。11月25日前,在上海交大开的宣讲会将有202场,而去年同期是172场。同济大学已预约的招聘会也有200多场,在综合招聘会之外,学校还计划增开师资专场和卫生行业专场。东华大学毕业生进入机械、计算机、通信等企业的较多,目前看来这些企业都保持着招聘热情。
在广州,据报道,按照惯例,广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高校的就业办现已着手与用人单位接触,为下个月的招聘会做准备。近日,一些高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反馈的情况看,今年的就业形势比预想中要好一点。广东一所大学的领导说,学校还没有具体监测到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专家表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缺乏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由于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
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如何?
据介绍,在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比例为70%。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万至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根据各级学校招生人数的统计预测,2008年以后,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开始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调查报告 篇2
200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 不仅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的一年, 也是雪灾、地震、奥运会、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 并构成了当今大学生前就业严峻的基本形势。
往年10月, 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 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2008年由于遭受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的影响, 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 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 而校园招聘在启动期便寒意阵阵。到了年底, 有些高校的校园招聘还显得冷冷清清, 部分往年的招聘大户非但不见了身影, 甚至有企业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然而据统计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559万, 2009年的大学毕业生将再创历史新高, 数字为610万, 可见2008年底到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比以前更加趋紧。
二、就业形势严峻的多方面因素
造成当今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上述金融危机、地震等重大事件的影响, 还有如下一些影响因素:
(1) 高校扩招的影响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 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 2002年145万, 2003年212万, 2004年280万, 2005年380万, 4年内增加了223万。涌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连续几年大幅增长, 找工作变得越来越难。
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 2002年37万, 2003年52万, 2004年69万, 2005年达到79万, 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2)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 服务西部等。但是, 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 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 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 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 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 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 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 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 学生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 如“宁到外企做职员, 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 “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 据2008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 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 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 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 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5)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 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 过分紧张, 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 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 企图欺骗蒙混过关, 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 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 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6) 就业市场供需脱节
即高校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配套, 毕业生在动手能力和知识储备等很多方面, 都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下的工作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08年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 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和指导教师, 工作内容涵盖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与学生的朝夕相处, 辅导员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状况, 在开展就业工作时, 能够深入学生心理与学生进行沟通, 有利于提高就业工作质量, 促使学生顺利就业, 因此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进而研究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 对做好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丰富自身就业指导工作知识
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而且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 并要求就业指导人员掌握国家就业方针政策, 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但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刚刚毕业, 其中很多人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 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系统、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 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 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需要, 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的效果不明显。辅导员需要充分了解就业指导相关知识而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课内容涉及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观念、就业技巧、就业心理、就业过程中问题分析等诸多方面, 辅导员对此都需要在工作之余多加学习, 这样对帮助学生了解和适应“市场导向, 政府调控, 学校推荐, 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 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掌握就业信息, 针对性指导学生就业
辅导员要及时利用互联网、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准确地向学生传达校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各项招聘信息, 根据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安排部署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同时还要了解就业市场对各专业学生的需求情况。不仅要了解市场对各专业学生的需求数量, 更要了解市场对各专业学生应具备技能的要求。辅导员必须走出去, 到用人单位中去、到人才市场去, 摸清各行业、各地区的人才市场招聘情况。通过深入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了解现在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适应就业相关的指导。
辅导员要记录班上每个毕业生的联系电话及就业意向, 做到对每个同学了如指掌。然后树立针对性就业指导的意识, 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特长是不同的, 辅导员要针对每个学生各自的特点, 为他们量身定做一套就业指导方案。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 也只有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才能使每个学生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必要时, 还需定期召开未就业学生会议, 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 特别对就业有困难的学生个别指导, 并主动联系用人单位, 帮助就业。
(3) 做好就业心理教育工作
面对就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产生了就业困惑和就业压力, 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随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的日益复杂,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教育则成为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 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当今大学生不健康的就业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自负、自卑、偏执不满、焦虑急躁、攀比等多个方面。作为在就业一线工作的辅导员, 需要积极调整思路, 转变认识观念, 全方位改进就业心理教育实践与管理, 通过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就业心理指导, 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 才能使学生顺利的找到如愿的工作。
(4) 辅助完善学生的就业档案。
学生档案建立和完善, 从目标的确立到形成一份真正能为学生就业服务的诚信档案, 这中间有许多具体而繁琐工作要做。高校辅导员应多跟学生宣讲更新、完善学生档案与其顺利就业的关系。更新、完善学生档案, 使其为方便就业服务, 具体说来就是要对学生的品德, 学业、才能以及他们在实习和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责任、敬业、诚信、友善、合作诸多方面的品质进行全面考查, 认真测评, 使毕业学生与就业岗位尽可能地实现“无缝对接”。辅导员还需本着诚信的原则, 辅助档案室工作人考查、记载档案中的各个项目, 逐渐更新完善学生档案工作。
[4]李军华, 邱飞, 戴华.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工作[J].辽宁教育研究.2007, 6.
参考文献
[1]黄学萍, 谢延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应发挥的作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8, 31 (4) .
[2]舒启.浅论辅导员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发挥[J].科技信息.2008, 27.
[3]徐超.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探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6.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调查报告 篇3
摘 要:大学生是社会的生力军,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其他环境下,接触做社会调查报告的机会较多,并用新一代人的视角去看待、分析问题。而对大学生自身来说,开展社会调查不仅让大学生对完成社会调查有一定的了解,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正确认识社会调查报告;积极把枯燥转变为趣味;沟通你·我·他;学会借用外力达到更好效果;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抵制抄袭舞弊之风;客观分析问题 制定合理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调查报告;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307-02
一、大学生写调查报告的现状
完成调查报告的主体为大学生这个群体。因为大学生写调查报告较其他低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大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比高中生、初中生要宽松得多,并且大多数大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的电脑,物质准备条件较为充足。现今,在全国很多高校中会把完成调查报告纳为大学生的寒暑假作业,这个客观要求给大学生一个完成调查报告的动力。但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学生完成报告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主题不外乎老生常谈的内容,所定主题不够新颖。
二、写调查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社会调查报告的认知态度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写调查报告是非常有必要的,意识到写社会调查报告的重要性,这点非常可贵。而45.33%的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写社会调查报告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拿到学校规定的学分而已。显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旦这种想法在学生脑海里固定下来,则会演变成一种潜意识:随便写写就算完事。所以就以懒散怠慢的态度去完成,这样的调查报告质量基本是不达标的。
(二)枯燥居多,趣味较少
每个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调查中的个人感观也是不一样的。调查中超过50%的大学生觉得做调查报告的整个过程很有趣。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做的是自已感兴趣的项目,享受其中的苦与乐。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展开调查,这样子的调查报告质量显然是好了很多。
而有13.33%的大学生觉得调查报告充满了枯燥无趣的味道。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数据本来就容易使人产生厌倦感和疲惫感,倘若再加上个人的主观意愿属于消极之态,则调查者在调查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烦躁的情绪,甚至产生排斥的心理意识,在这样的条件下是无法保证报告质量的。
(三)成员之间沟通、交流有待提高
任何一个小组都不能忽略沟通这一重要的环节。只有在沟通下才会发现问题所在,但讨论频率视小组实际情况而定,重点是看讨论的质量。调查显示,高达70.67%的大学生是遇到问题才讨论的,侧面说明了大多数大学生没有预见性,总是遇到问题才解决,而很少事先去预估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或困难,这样一旦遇到措手不及的问题困难时,不一定能够及时解决,还可能影响做报告的进度。
然而,在合作期间,部分成员因为意见相左争论不休。在现实中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在与其他成员合作期间发生过争执,有争执是正常的,但若成员一直互不相让,而导致争论频频出现,这不仅影响同学间的友谊,也极其影响调查报告的进程。
(四)调查报告主题易陷陈腔老调、假大空之围
调查报告的最终意义在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非泛泛而谈。很多调查报告都是在网上以粘贴复制的方法拷贝下来,时代在进步,但是思想却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原因一则是大学生态度草草了事,二则是对周边事物的变化敏感度不强,创新思想不足。在陈腔滥调下完成的调查报告实际意义不大,内容甚至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对社会的要求,这不仅浪费学生们的时间、精力,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五)出现数据造假、背离事实的现象
做一份调查报告,问卷数量也很重要。当越多人填写问卷时,数据更能反映出大众的真实看法和想法。数据显示32%的大学生捏造过问卷,捏造数据可能会造成事实的失真或不能反映大众的现实情况,失去调查原有的价值。抄袭风气未减,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一部分大学生上网复制、粘贴。41.33%调查报告的大部分资料来源于网上,自已再略加修改。
(六)写调查报告时个人主观色彩较为浓厚
一份调查报告能否产生积极的影响,得看里面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作为年轻人的大学生,血气方刚,对不合理的事与物总是抱着强烈的批判态度去看待,在这样的情绪下写报告,其内容很容易偏离客观事实,而附带个人情感,有时甚至趋向于偏激方面。这样就不利于调查报告去发挥它的积极性作用,反而会有负面的影响。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正确认识社会调查报告
态度决定高度,意识反映于物质。即使社会调查报告是学校布置的一项作业,但不能为了完成作业而忽略调查报告的质量。社会调查报告不仅让大学生提早了解社会,还能提高个人多方面的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
重要的基础取决于社会调查报告的性质。写调查报告不仅要面对大量的数据和资料,还要与成员沟通、讨论,工作量比较大,考验着学生们的时间、精力、毅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在开始之前学生们就应该知道完成一份调查报告的将会遇到很多问题,让彼此有个心理准备,并且如果明白了一份好的调查报告将对社会产生极大的意义时,学生们对接下来的工作展开就更有信心与热情,提高完成报告的进度。
(二)积极把枯燥转变为趣味
很多学生抱怨在完成报告的过程中,有时过于枯燥,容易引人疲倦感,如何将枯燥的文字、数据变得趣味,是考验调查者的应变能力。文字可以变得生动逗人,改变古板单一的风格,只要用心去完成,则趣味性大大增加。
(三)沟通你·我·他
没有沟通的合作称不上是合格的合作。在小组合作中,摩擦、误会、争执都是很正常的,假如缺少了这些,报告的质量将大打折扣,只有成员们积极把自己遇到的问题、疑惑提出来,大家互相讨论,集大家之精华,制定出最好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问题给解决好,在他人阐述观点时,不能随意打断他人,否则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表现。所以,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理解,在对有歧义的问题上,大家耐心讨论,把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要有全局性和预见性的观念,在做每个决定时要想好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状况,准备应急方案,以防万一。
(四)学会借用外力达到更好效果
图书馆、报刊杂志等资源都是现成的,我们在查找资料时可以借用这些资源来给论证我们的问题存在,或者是从这些资料中得到一些启发。当然比这些书籍、资料更好的法宝就是我们的老师,老师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社会阅历上都比我们强多了,我们可以自己联系指导老师,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与老师提出讨论,由老师给我们指出调查报告中的不足、错误之处,则可以及时补充、改正,让我们的报告更加完善。
(五)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雷同的调查报告,要么内容相似度极高,要么报告主题陈旧,毫无新颖可言,基本属于充数的行列,要么内容夸夸其谈,不符合社会现实发展。完成一项调查报告要反映实际情况,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乎现实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凸显报告的存在意义。如何让自己的报告更有新意,需要调查者花心思去发现最新变化的事物,在平日里就应该多观察周围事物,培养自己的敏锐感,发现人们还没发现或还没注意到的方面,从而挖掘出适合的报告主题,远远比模仿别人要强得多。而对应的解决方案也要从实际出发,能够在现实社会实现,而非幻想之计。
(六)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抵制抄袭舞弊之风
诚实面对自已的调查数据,诚信是做人的立身之本,也是社会的黄金通行证。作假的数据也不难被发现,一经举报,取消调查报告的成绩,这样的威慑力,可以降低大学生捏造数据。资料来源可以更加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网络,可以在书报、期刊等上查找。借助便捷的网络环境,进行网上问卷调查。调查报告就是为了考察实践自立能力,如果抄袭的话,就失去它原有的意义了,也锻炼不了自己的能力。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以抄袭为耻的观念。让其他学生监督,如果选出较好的调查报告,可以公示该组的调查报告,一经举报,发现调查内容不实,取消评比资格,让抄袭者收敛一下。
(七)客观分析问题 制定合理方案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等原因,对于每事或每物,我们都会有自己的观点,而在调查报告中我们要反映的是实际问题,不仅对问题的描述要符合客观事实,对于报告中的解决方法更要适合与之相对应的问题。过于主观的去完成调查报告,将可能导致报告里面的内容失实,或对现实产生负面的作用。所以,对于所遇到问题即使再难,都要学会冷静分析,客观评价,唯有这样的社会调查报告才不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要想社会调查报告不偏离正常轨道,倒不如自己亲身体验去做一次调查。写一份报告,只有自己亲自实践后,才会发现各种问题,进而想办法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每一份优秀的社会调查报告都不是简简单单完成的,除了需要我们花费精力、毅力、耐心外,还需要我们更多时候细心去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因为这些优秀的社会调查报告都是源自于生活。当你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后,会发现你所收获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份打印出来的社会调查报告,它带给你的好处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所以,不要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完成好,只要用心去完成,收获在等待着你。
参考文献:
[1]吴树青.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百度文库.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EB/OL],2010;http://wenku.baidu.com/view/ce0bf6ea998fcc22bcd10d2c.html.
[3]百度百科.社会调查报告[EB/OL],2012;http://baike.baidu.com/view/1410295.html.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调查报告 篇4
1、高学历,却敲不开企业的大门
本科生遍地都是,硕士生也没那么稀罕,博士都扩招了,所谓的高学历还能在市场上所向披靡吗?不看学历看能力,学历只不过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很久以前人们这样说。时过境迁,曾经被人们看好的高学历在今天似乎怎么也敲不开企业的大门。
研究生白送都没人要
根据麦可思对2010年考研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34%的人选择考研的理由是“就业前景好”,在众多考研理由中位居榜首。然而,研究生的就业前景真如学子们想像中那么好吗?在51job论坛上,有一位网友发表了“我是研究生,白送都没人要” 的帖范文网[]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其他网友的共鸣。在2009年各大媒体不时爆出研究生找工作屡吃闭门羹的事件,学子这边手持高学历期盼企业能够多看自己一眼,企业那边挑挑拣拣到头来还是弃之门外。
就学历来讲,研究生在求职中处于“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位置。同样在51job论坛上,一位HR这样说:“我们公司只有研发部门才招研究生,其他的岗位还真是没有这个必要;如果要读研究生,那就读到博士,这样出来才会有„销路‟。”
选择考研,学子们本想以此为就业拓宽道路,期待获得可以给自己增重的学历砝码。然而,当他们走出象牙塔再次面临就业的时候,却发现学历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已大大缩水。
招聘洗碗工,要求本科学历
2009年厦门市公安局翔安分局要招聘一名高学历的洗碗工,其条件之高被网友怒称“这是对国家学历的藐视!”虽然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招聘方修改了苛刻的招聘条件,丰富了工作内容,可被伤自尊的网友还是“穷追不舍”。相比之下,有范文网[]些网友则显得“淡定自如”,51job论坛网友“时间换空间”回帖说:“听到这样的消息,15年前愤怒,10年前麻木,5年前呵呵一笑!” 另有网友则在高唱“你伤害了我,我一笑而过,你要求贪婪我只能懦弱”。
这一事件,不仅直射学子就业难,同时也使学历贬值的问题凸现出来!
学历贬值,大学真的无用?
莎莎课件站国内著名的免费课件及范文交流平台
莎莎课件站国内著名的免费课件及范文交流平台 当所有看似残酷的事实集中呈现我们眼前时,人们很容易草率的得出结论,读完大学,有了学历依然很难找到工作。学历贬值、大学无用论便在学子们的脑海中应运而生。
前不久,“熊猫烧香”的作者李俊提前出狱,国内一些知名IT公司得知消息后纷纷向他发出邀请函。李俊因“毒”得“名”,“熊猫烧香”虽不是为“名”而作,却让大众看清这位连高中都没有考上的水泥工艺技校生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天赋。早年李俊曾课件下载[]在北京、广州等地闯荡过,无一例外地被数家网络安全公司因学历低而拒之门外。在51job论坛上的一项调查显示,43%的人曾遭遇过“学历歧视”,位居各种常见就业歧视的前列。
高学历敲不开企业的大门,除了埋怨社会的不公,企业的苛刻,大学生能否从自身的角度来考虑“敲门”方式存在的问题呢?在采访德勤华东区校园招聘经理胡艳红时,她一再强调:“德勤非常看重应聘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许多大学生以学不到东西为由挥霍四年的青春时光,或者为拿一纸文凭而晃晃度日,面对HR的“火眼晶晶”,这样的学生定会“原形毕露”!
高学历敲不开企业的大门的原因之一,不是学历贬值,而是学历的“含金量”降低!学生在校不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实习时不积累为人处事能力,再高的学历对于企业来说只是一张象征意义的白纸而已。
2、就业难,纷纷回炉短训
2009年9月末媒体报道“哈尔滨大学生„回炉‟短训就业受宠”,新年伊始,广东曝出“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企业争抢技校毕业生,造成人才提前„脱销‟”等类似的新闻。即学即用的技校培训PK“华而不实”的大学教育,学子们心寒之余,不得不“识时务者为俊杰”,纷纷加入“回炉”培训的行列。
曾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回炉”技校是一种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大学毕业生为了增强就业竞课件下载[]争力回技校“充电”的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回炉”大学生也从当初的“个别现象”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群体。
技校生受宠,大学生“回炉”,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却需要技校的“镀金”才能真正发射光芒。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解释这一“反常”现象时说:“技校、职校不可能替代大学教育,当大学毕业生纷纷回潮读技校寻找就业出路时,拷问的不是教育体制,更深层次折射出的是当前经济结构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完善导致一些重要产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有限,社会上需要大学毕业生从事的白领岗位不足。”
3、有工作,却与农民工同酬
挣扎在职场中的大学生千辛万苦找到工作,还来不及庆幸自己拿到了众人相传的2000元薪酬的市场价,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无疑又一次刺伤了学子脆弱的心灵。
莎莎课件站国内著名的免费课件及范文交流平台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显示:“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1岁和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农民工的工资分布进行对比,都是“千元档”,甚至范文网[]青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略高于大学毕业生。”
社科院的这一统计也许是无心之举,可已经觉得倍受歧视的学子们这下似乎又被揭了伤疤。媒体上沸沸扬扬的炒着“大学生与农民工同酬”,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也表示:“部分青年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较早,积累了经验技能,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力,可能会与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就业竞争关系。”
4、学子就业难,难在哪里
学子说,求职难
金融危机让企业招聘慎之又慎,在大学生供过于求的职场上,企业当然更亲睐与岗位最匹配的求职者。于是,危机下的求职变得更为艰巨。一位网友在51job论坛上发帖说:“每次去找工作,都被人鄙视没有工作经验。可是一个刚刚出校门的人哪来那么多范文网[]工作经验?”应届生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无薪实习叫卖自己,可企业并未因此抛出橄榄枝。没有工作经验,这样的理由把许多应届生挡在企业招聘的大门之外。
企业说,招聘难
企业在招聘中一看能力,二看潜力,这两点都是根据应届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来判断。在51job论坛上一位HR说:“有些同学既没学习成绩又没实践经历,还总渴望企业先给他一个机会,他会在进入企业后好好表现。企业可不敢打这个赌,要想拿到Offer,学生必须首先证明自己的能力。”
一些大学生不重视在校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面试时一些基本的行业问题都不了解。EMC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狄巧告诉51job:“在校园招聘中我们会从应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参与的研究课题来判断应届生汲取知识、开拓创新的能力。在第一轮面试中我们对于专业知识的考察会极为详细。不合格者即被淘汰。”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职业定位模糊,踏上工作岗位后又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试用期还没过就想着跳槽,这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给企业带来损失。这也是企业聘用应届生的忧虑。
专家说,这个问题很复杂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篇5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也有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
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难,普遍觉得报酬太低
首先,大学生需求方面存在着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主要是民间投资受到制约,中小企业数量人少,民问中介、社区等组织不发达,自由职业者受到限制。日本1.25亿人口有6 6 0万个中小企业,中国近13亿人口只有7 0 0万个。从世界性的规律来看,一个国家的企业,99.5%以上是中小企业;观察中小企业数量与在企业中就业人员的关系,中小企业平均从业者为10人左右:而从就业的结构看,一个国家65%——80%的劳动者在中小企业就业;随着发展水平的不同,每千人企业数量也不同,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数量平均每千人50个左右;而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创业者等,中小企业就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多去处。中国为什么就业难,就是因为每千人中小企业数太少。除了社会、家长和大学生“吃皇粮”、官本位等观念外,办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高、时间长、手续多、成本大,开办企业后贷款难,政府收费项目多,中小企业很难经营和成活,是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太少的最主要体制原因。
再次,我觉得应该从大学生本身找原因。作为企业,他所支付给员工的工资肯定是建立在员工能为他提供经济效益。显然,能为企业带来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得到的报酬就会越多。那么一个专科生究竟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呢?据调查:1.教育培养的技能性和创业性人才较少。大学教育中企业所需要的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课程、实验、操作、实习等较为缺乏,许多毕业的大学生到企业后,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无法适应岗位需要。而在大学中几乎不开创业课程,大学生毕业后,对于怎样开办一个企业,怎样研究和开拓市场,怎样进行核算,怎样经营和管理企业等等,一无所知。另外,现在大学生的观念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的大学教育过去是培养“吃皇粮、捧铁饭碗”人才教育。大学毕业后一般分配到党政社团、国家事业、国有企业单位计划分配,工资有一定标准并稳定提高,除了国有企业外,工资来源为财政经费,在过去大学生毕业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大量的分配到这些单财政还负担得了。现在,党政社团、事业单位都在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国有企业每年也要减出几百万人来。现在还有很多人能从这种思想中走出来。
对于以上问题,首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收益低问题,一是高等教育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从吃皇粮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调整专业,改革课程,加大技术技能专业的设置;另外,大专和本科所有专业,在毕业前一年内,开设必修的创业课程,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创业谋划,寻找合伙人。签订合伙协议、注册登记企业、经营管理生意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政府要网开一面,各部门要降低注册登记企业的门槛,缩短开办企业的时间,减少开办企业的审批手续,减免开办企业的各种收费,放开较多的行业让中小企业进入;在企业开办后。银行应当积极地为中小企业贷款,发展较多的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政府和银行可推出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杜绝政府各部门向中小企业收费和罚款。这样才能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难。
(二)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有调查资料显示,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1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
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XX元,14人认为应该为XX~~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批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大。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社会普遍压迫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他们的能力还只浮于理论上,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和办事能力不够,况且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供大于求从而造成当前的局面。
(三)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有人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调查,其结果显示在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
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党中央一再强调发展自主创新经济,但大学生就业难却成了问题,这种情况说明发展自主创新经济还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文件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可以检验党的发展方针。
总之现代大学而生的就业形式相当严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让自己成熟起来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顺利就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大学生就业形势
分析报告
系别:工程管理系
专业:经济信息管理 学号:Z09086045
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 篇6
大学生就业形势趋紧,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趋紧有4个原因一是毕业生多,今年是559万人,明年是610万人;二是由于企业需求下滑,就业空间相对趋紧;三是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四是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
可以归纳为4句话,这就是:认清形势闯市场,从容自信显特长,广开渠道看信息,实事求是快上岗。
认清形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就业政策,二是全国的就业形势,三是本地区的就业信息。面对矛盾重重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基本观点是,只能树立一个“闯”字,积极参与竞争,而不是 “等”,更不能消极对待。
就业不要只看眼前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能力才是金饭碗。以前,很多企业招聘只针对有工作经验的人,对应届大学生一律免谈。随着用人观念的逐渐改善,近一两年,很多企业直接招收应届毕业生,他们愿意出钱培训大学生,使其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一般来说,大学生成为骨干力量后,工资自然会提高。企业为了储备人才,一般先与大学生签订几年的工作合同,这不仅保障了人员的稳定性,对企业发展也很有好处,同时用人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专家希望大学生能够认清自己,改变就业观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到工资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能力才是金饭碗。
大量事实证明,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甚至连自己的性格与特长都不了解,职业选择将非常盲目,甚至会影响到之后工作道路的发展。对此,专家建议:在校大学生要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
职业道路早规划,目标坚定不放弃。“迷茫”是目前大学生使用最为频繁的词语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为看不清未来,看不清未来就会把握不住现在。实际上,大学生看不清未来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因为没有目标、没有规划,也可能是由于目标过多以致无所适从,规划太多而无法实现,因此也就更容易放弃目标,追热门、随大流。因此对目标的坚持和对规划的实施是成功的关键,坚信无论是职业规划还是求职择业,“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形势 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数量越来越多,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为什么越来越严峻呢?
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30万,加上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及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达2400万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而根据统计,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已达650万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究其原因,除受高校扩招、我国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等影响外,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明显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职毕业生供给相对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职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一大批专门人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有数量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近年来,许多大城市就出现了高级技工奇缺的现象。但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上却仍未能按市场需求设置,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差。这就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一方面,不能保质保量地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以致供大于求。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的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创业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希望每一个有理想、有条件、有能力的青年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积极主动就业的途径,来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我们更坦然的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严峻现实,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发挥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张建国.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306-307.
[3]李瑞学,孙官耀.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22-23.
[4]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7(3).
[5]2004年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7).
[6]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8
1、“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形势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依然用了“严峻”二字。“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2、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毕业生流动性较高。
3、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4、大学生扎堆大城市
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
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碍。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三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
5、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我国中小企业太少,就业容量不大。
二、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大学生就业形势报告 篇9
就业市场调研报告
前言: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逐步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多——
2009年为610万,2010为630万,连续创下历史记录;而据相关部门统计,在2009年的610万高校毕业生中,尚有100多万未能就业,加上前几届存留下来的几百万待业或失业的大学生,目前就业市场上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在1000万左右;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调查方法及过程:
一、上网搜集资料。
二、询问师兄师姐。
三、参加人才招聘会,对企业招收毕业生情况作总结。杭州整体就业形势:
据了解,今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660万人,就业总体形势出现好转。市场供
求状况已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专业对口、离职情况、职业吻合度也在不断改善。但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仍存在就业渠道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不平衡,创业比例上升不平衡,优质资源分布不平衡,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供大于求等问题。
历来文理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尽相同,且很多文科专业如工商管理、行
政管理、人力资源等专业学生会选择考公务员作为出路,而理科学生如物理、数学、化学等纯知识类学科学生在就业时也多有转行现象。
一、2003-2008杭州就业岗位增幅
在全省就业形势不太景气的今年,杭州就业岗位多多。全省用人单位毕业生
总需求量46796人,杭州占了近一半。据截至1月10日的数据统计,只有8036名高校毕业生的杭州,可提供就业岗位12542个(其中研究生762人,本科生8690人,专科生3090人),另外,省级和中央直属在杭单位还可提供8300个岗位。
二、杭州就业工作艰巨
2011-11-22
考虑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渗透,对杭州经济和就业形势影响日益加深。再加上原来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就业转失业人员将进一步增多,新增劳动力就业群体给杭州市就业工作增加了新的困难。
1、大学生就业。2009年杭州市有13万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其中城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5万人,退伍转业军人0.5万人,如果考虑这些人继续留在杭州寻找工作,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劳动者数量达到历史新高。
2、外地农民工就业。随着中西部开发步伐的加快和内地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状况的进一步改善,沿海地区向内地产业转移力度不断增强,且内地务工收入和沿海相比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农民工有从沿海地区向长江中下游转移的趋势。每年进入杭州地区寻找工作的农民工约60万,2009年杭州能够提供就业岗位的约20万。
3、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原有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人员依然存在。受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多重因素影响,目前已有一批中小企业关停倒闭,失业人员增加。并且这种不利影响正逐步扩大,出现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由外向型生产企业向内向型各类企业,由劳动密集中小企业向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由农民工向城镇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蔓延的趋势。
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由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的本地农业富余人员需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就业10万人。
上述四类因素,就业形势可能会出现“四多一突出”的主要特征,即下岗失业人员多、高校毕业生多、农业富余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多等四类群体就业难“四碰头”的局面,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三、2009就业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分配最新原则性政策。
毕业研究生从今年起取消就业范围限制,面向全省就业,不再受行业限制。今年省属师范院校面向全省双向选择的比例是40%(舟山、丽水两地生源面向全省就业的比例为15%)。市属高校的师范类毕业生,面向所在地区双向选择比例由高校和所在市的教育部门协调决定,其中允许不超过10%的毕业生面向全省就业,鼓励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到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
从今年开始,师范类毕业生从军或报考国家机关公务员,不再受教育系统范围和双向选择比例限制。
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在全省范围内“双向选择”就业或自谋职业,允许出省就业。自主创业、到非国有单位特别是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就业,可将户口、档案挂在当地的城关镇。
定向委培生如果没有明确的委培单位,可参照统配生政策就业,有明确委培单位的,另行择业需取得委培单位同意。
凡在浙江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高等教育学历考试毕业证书的浙江籍毕业生,可以和普通高校毕业生一样办理农转非及户口迁移手续,其中非在职毕业生,可领取就业协议书,在全省范围内“双向选择”就业或自谋职业,并可开具就业报到证。
本专业就业形势(印刷工程):
一、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图文信息处理及印刷复制工程知识,能在各类印刷企业和科研单位从事:工艺设计、生产实施、组织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彩色图像与文字处理、制版与印刷工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图文处理,制版与印刷工艺设计和实践的基本训练,掌握图文信息处理、制版与印刷工艺及设备、材料的选择和印刷适性测试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二、就业方向:
应该说学生的就业面涉及到所有需要印刷的行业。如文化传播业、印刷业、包装业、纺织业、电子业、装潢装饰业。目前可就业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印务公司、快印公司、印刷包装贸易公司、专业电脑制版公司、出版社、报社、印刷媒体与广告公司、学校、研究所、文化传播公司、多媒体制造公司、印刷机制造公司等。
三、印刷行业就业前景
2010年,在国家“保增长、促就业、调结构”的努力下,经济日趋回暖,全球经济的复苏也为我国出口产业注入了一股强心剂,但年初出现的严重的民工荒问题、由富士康跳楼事件引发的就业环境与涨薪潮等问题无不牵动中国经济的神经。近来,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也频现再度探底的征兆。这为今年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又增加了不少悬念。
但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经济的短暂波折也难掩万木回春的力量。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刺激下,印刷包装行业回暖势头强劲,这就拉动了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回升的水平。据初步了解,2010年印刷工程和包装工程的大学生就业再度维持了较高的态势,前景向好,2010年印刷包装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就业率水平较去年稳中有升
近几年来,尽管面临扩招和开设同类业的高校逐渐增多的局面,但由于市场需求的稳定前行,印刷包装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水平一直呈现高位的局面,甚至连前年爆发的金融危机都无法从根本上动摇这类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大部分高校的就业率都稳定在90%以上。而今年受金融危机弱化和经济恢复形势良好的影响,各高校印刷和包装工程大学生就业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鉴于近年来印刷包装专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印刷包装类人才紧缺的局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这与当前社会上一些热门专业日趋下降的就业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印刷包装类专业市场需求旺盛。
过去的一年对国内很多企业来说,是得失参半的一年。很多印刷包装类企业在经济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在人员招聘战略上选择了“潜伏”。但当2010届毕业生就业的闸门大开之时,很多企业又迫不及待地涌向学校抢夺人才,去年与今年岗位需求的叠加使得2010届的印刷包装类大学生变得异常抢手。很多行业内知名企业甚至是第一次前来学校招聘,各企业的招聘岗位之多、招聘力度之大、招聘质量之高都创下了历年校园招聘之最。
3. 就业岗位呈多样化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化,以及大学生思想解放程度的加深,印刷包装类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各高校集中反馈的情况看,国有企业招生比重下降、非公有制企业招生比重上升已成为不争事实,一些中小型私营民营企业也异军突起,逐渐成为解决印刷包装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力量,而工作岗位更是涵盖了从印前设计、制版到印后的加工、检测,以及销售等的各个方面。从长期来看,未来印刷包装类大学生就业还将以中小型私营民营企业为主,较为灵活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制度更利于大学生一展拳脚。
4.就业区域性趋势明显。
自90年代以后,开设印刷工程与包装工程的院校越来越多,以前北京印刷学院、西安理工大学等早期开办的印刷包装类院校一家独大的局面早已被如雨后春笋般涌立起的多所院校打破,区域性的办学优势也日趋改变着中国印刷业南强北弱的局面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生专业理论不扎实、缺乏实践能力,这是导致他们对近年所招应届毕业生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高校多注重理论灌输,而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而毕业生这方面实操能力较弱。
应对措施:
一、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基
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
二、大学生自身的对策
很多大学生处于一种迷茫的生活状态,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干什么,或者该怎么办,有远大的抱负却不知道如何施展,有时候甚至对自己定位过高的目标,这些都是对自己有害无益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变现在的状态,大概分三个方面:
一、从现在开始必须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包括自己在专业方面的能力范围,自己是否具有专业方面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涯中如何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从而选择自己的职业范围,当然自己选择的职业要符合实际,只有兴趣是远不够的。
二、不能只读书而不注重实践,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即使获得了一等奖学金也未必能证明自己能力很强,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既枯燥又乏味,而且没有多大的收益,大部分都是空洞的理论知识,这样何来培养能力。所以作为大学生应该注重学习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多参加一些竞赛演讲,多听一些专业知识讲座或者关于就业的讲座,有时间和条件也可以参加一些人才招聘会,走访一些和专业有关的公司,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认真分析目标行业和目标公司,定位自己,这是在已经明确自己将来职业的情况下进行的,光充实自己还不够,还要了解自己目标行业及公司的的信息。
三、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延缓大学生就业时间,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学院:
姓名:
班级: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10-05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08-07
当今大学生服饰消费调查表08-03
浅析当今建筑企业形势05-18
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报告论文-如何看待当今大学生兼职10-11
论当今中国形势与政策07-01
当今大学师生关系论文07-07
当今大学生如何看待政治信仰12-10
当今国际形势下的党员使命11-25
当今中学生消费观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