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24-12-23

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通用10篇)

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1

kszl

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于灜雨1靳丽梅2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如何面对错综复杂的就业形势成为高职大学生面对的另一个课题,解决就业难题,成为在校大学生的热门话题。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论文范文

进入21世纪以来,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数量越来越多,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形式为什么越来越严峻呢?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30万,加上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及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达 2400万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而根据统计,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已达650万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 会减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究其原因,除受高 校扩招、我国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等影响外,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明显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职毕业生供给相对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 构的调整,对高职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一大批专门人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 型,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有数量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近年来,许多大城市就出现了高级技工奇缺的现象。但是,一些高 职高专院校在专业上却仍未能按市场需求设臵,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差。这就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一方面,不能保质保 量地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以致供大于求。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臵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臵。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臵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 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 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z

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臵。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 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 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 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 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 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 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臵,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创业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希望每一个有理想、有条件、有能力的青年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积极主动就业的途径,来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我们更坦然的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严峻现实,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 的人才队伍发挥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

[1]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张建国.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306-307.[3]李瑞学,孙官耀.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22-23.[4]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7,(3).[5]2004年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7).[6]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7]徐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

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2

在近些年来, 高校逐年扩招, 毕业生的数量正在变得越来越多, 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数量更多, 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因此, 深入地分析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以便切实转变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是非常有意义的。接下来, 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地研究。

二、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1、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在现阶段, 我国毕业生的人数非常多, 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正在变得日益严峻。受到我国宏观就业形势所面临的经济放缓、就业总量不断增加以及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三重压力的制约, 使得针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正在不断地降低。在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加的今天,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亟待解决。

2、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非常巨大的就业思想压力

通过调查发现, 超过三分之二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认为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因而存在着非常巨大的思想压力, 甚至产生就业焦虑情绪。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自身很难做到与时俱进, 很难适应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 这就导致他们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当今的就业对于学历的要求过高, 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更加希望聘用那些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的人才, 也存在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社会不公平、就业机会不均等, 这些都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具备非常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此同时, 许多高职院校大学生不具备自信心和参与就业竞争的信心, 他们不会对于自身的情况进行客观地评价, 不具备较为明确的就业意向, 这些都使得他们的就业思想压力非常巨大。

3、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够达到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

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不具备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 不具备较为清晰的就业能力培养目标, 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够达到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许多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不符合具体的就业岗位的现实需求, 导致他们很难就业。许多高职院校并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对于专业及课程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调节, 导致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专业趋同的问题, 并且导致了严重的供求比例不恰当的问题。

4、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不高

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新形势下,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演变为其发展成才的关键方法, 这也是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关键举措。在现阶段, 虽然党和国家政府以及各个高职院校都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众多的优惠政策, 然而, 鉴于高职院校大学生不具备丰富的市场经验并且综合素质不高, 也不具备较为健全的管理、法律和风险投资方面的知识, 也没有充足的创业资金, 这就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

三、转变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的对策建议

1、根据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 多措并举, 搞好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就业政策的宣传以及就业技巧的指导, 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与此同时, 必须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开展科学合理地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工作, 确保每一个高职院校大学生都可以更加深刻地把握自身能力、勇于面对当今就业难的局面, 引导广大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另外, 借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工作, 切实大幅度地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确保每一个高职院校大学生都能够真正地认识清楚自身的爱好特长以及所存在的缺点, 并且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保证每一个高职院校大学生都能够具备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理想, 切实提高职业竞争力。

2、高职院校大学生必须调整就业期望值,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进行择业的过程中, 必须综合权衡他们自身所学的专业以及方向, 科学有效地分析当今社会对于该专业的现实需求状况, 结合他们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实践能力、性格特征等等方面的特点, 来调整就业期望值,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此同时, 教师必须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提前做好充分的求职知识储备、能力准备以及心理准备, 避免出现高职院校大学生盲目择业的局面, 防止高职院校大学生承受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3、高职院校必须加快教学改革的速度

加快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的速度, 就应该在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过程中做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真正迎合就业市场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在办学方向、招生规模、招生办法等方面进行努力, 进一步加快调整专业速度, 多开设一些能够培养和锻炼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课程, 保证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真正适应就业市场的现实需求。

4、进一步加快校企合作的力度, 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密切合作的联系

为了保证所培养出来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符合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 就必须进一步加快校企合作的力度, 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密切合作的联系, 采取“订单式”的培养办法。通过这种方式, 既能够促使企业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工作实践机会, 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技能, 与此同时, 企业又能够将它们对于职工的要求提供给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就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来适当地设置专业课程, 从而为企业培养他们真正需要的人才。在此基础上, 也应该安排高职院校的教师到企业一线亲自参与挂职锻炼,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教师在课堂上也能够结合自己挂职锻炼的心得来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5、鼓励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加强自主创业教育, 通过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营造创业文化环境、加强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的有效途径, 保证大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精神、创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 切实实现大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对于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现阶段, 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当今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举措, 这也是党和国家政府、高职院校以及高职院校大学生所肩负的重担。在今后的工作中, 必须建立健全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长效机制, 切实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最终达到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育人目标。

摘要:在当今的二十一世纪,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向了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新时代。然而, 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是不容乐观的, 许多高职院校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本文将深入地探索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 能够切实转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温娟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现状的调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4) .

[2]徐凤.高职学生择业效能感的调查与分析[J].延边党校学报, 2011 (05) .

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形势 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数量越来越多,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为什么越来越严峻呢?

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30万,加上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及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达2400万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而根据统计,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已达650万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究其原因,除受高校扩招、我国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等影响外,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明显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职毕业生供给相对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职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一大批专门人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有数量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近年来,许多大城市就出现了高级技工奇缺的现象。但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上却仍未能按市场需求设置,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差。这就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一方面,不能保质保量地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以致供大于求。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的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创业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希望每一个有理想、有条件、有能力的青年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积极主动就业的途径,来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我们更坦然的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严峻现实,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发挥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张建国.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306-307.

[3]李瑞学,孙官耀.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22-23.

[4]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7(3).

[5]2004年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7).

[6]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4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到国家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时,首先要把就业问题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我国经济社会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及问题分析

1、大学生就业情况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就业情况统计,2010至2011年本科毕业生中工学专业最为热门,其中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冶金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飞行技术、航海技术8个专业的就业率均超过了95%。在统计表中列出的68个工学专业中,除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两个专业的就业率在75%~80%之外,其他专业的就业率均超过了80%。

除工学各专业外,就业率同样较高的还有经济学、农学、管理学等专业,其中经济学类所列8个专业就业率均高于80%,农学类和管理学类九成专业就业率超过80%。

尽管2010年各本科专业的就业率均较高,但教学类、法学类、医学类各专业就业率相对较低,其中法学类所列的8个专业中,有6个专业的就业率低于80%,教育类所列的10个专业中有8个专业就业率低于80%。根据统计,就业率低于75%的12个专业分别为审计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应用心理学、音乐学、美术学、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和社会学。

2、就业存在的问题

(1)总量失衡仍然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原因

社会大学生总量的扩张与需求的相对不足既是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也是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倍增期与全国就业高峰期重叠,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再加上往年积压未就业毕业生的存在等因素,近年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也就由过去的“卖方市场”日益走向现在的“买方市场”。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全国性的就业高峰期,农民工、城镇下岗待岗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多路劳动大军同时汇入劳动力市场,必然使得劳动力供求总量严重失

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受到挤压也就是势在必然,而巨大的就业岗位缺口将使我国的就业压力长期存在,这对未来几年的大学生就业来说,仍将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2)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不同行业对人才供需的不匹配

除了总量失衡原因外,大学生就业难更重要的方面在于结构失衡,这些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等等。

经济高速发展下的就业难,并不能简单归结为就业岗位的不充分。除了当前大学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比较集中外,近年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许多产业和行业又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大学生就业难,与产业结构不合理关系甚大。

(3)包括区域与城乡在内地空间结构失衡问题严重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另一个表现是空间结构的失衡,包括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

从区域发展情况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区域层面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那就是,北京、上海、东部发达地区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比较大、生存环境比较好、经济回报也比较高,而广大的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但一方面是能够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不多,另一方面,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经济回报相对低得多。这样,东部发达地区就成为主要的人才输入地,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出现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景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媒体报道,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贫困山区及乡镇长期招收不到应届的大学毕业生。

二、大学生对就业态度及形势

调查显示:45%的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关注就业; 79%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困难的主要是缺乏技术与经验;56%的大学生选择了工作薪资期望在2000元以下。

1、大学生关注就业从高年级蔓延至低年级

45%的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关注就业;大二占31%;大三占20%;到大四才关注就业的只占4%。反映出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焦虑情绪已经从高年级蔓延至低年级。

据了解,目前大学生对工作单位的选择,29%选择了无所谓,占比例最高。说明大学生首先渴望有一份工作。其次是,选择国企人数最多,占26%;外资企业22%;事业单位16%;民营企业7%。回访中也印证了国企对应届毕业生的吸引力已超过外企。而大学生对国企的普遍印象是待遇好,工作稳定。

2、缺乏实际技巧与经验 10%大学生坚持专业对口

大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依次是,缺乏技术与经验的为79%、就业人数太多是51%、就业期望太高的为46%、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为30%、企业的要求太高的为19%、而金融危机带来的企业倒闭则占3%。

大学生在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是否对口方面,66%认为“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对口”;17%表示“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行业”;10%认为“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7%表示可以“专业与工作性质无关,先找一份工作再说”。

3、就业困难导致薪金期望值下降

在“对第一份工作薪资期望”的问题上,56%的大学生选择了2000元以下。其中,1000元以内的占1%,1000-1500占22%,1500-2000是33%,2000-3000为31%,3000以上仅有9%。

三、大学生创业形势分析

1、大学生创业面临三不足

资金不足。资金短缺是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创业的时候没有资金支持。

经验不足。经验的不足开始带来的只是经济损失,后来就出现了客户和供应商的流失。

心理准备不足。很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心里就萌发退意,很难坚持下去。这种做法主要是由于创业之前没做好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心理准备。

2、政 策

多措并举,助推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创业面临不少困境,仍需国家大力扶持。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6月24,在吉林大学召开的中国高教创新创业教育学会2011年年会上出具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达到10.9万人,比往年大幅提高。

目前,一方面,大学生有较高的自主创业热情,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所以,应大力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这需要政府再支持。

目前,许多鼓励政策已出台,比如德州市已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筹措和扶持激励机制。毕业生自主创业资金不足的,在当地公共服务机构登记失业后,就可申请最高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扩大贷款规模;

今年,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可在创业地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享受不超过10万元贷款额度的财政贴息扶持。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内参加创业培训的,根据其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或就业、创业情况,给予培训补贴。

3、专家建议。

创业忌盲目,要在指导下进行。

有了政策扶持,大学生要在创业之前做好哪些准备。现在大学都会有创业孵化园,有专门的老师进行项目指导,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不要盲目,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业。

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5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最近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近年来,由农民工、下岗职工和毕业大学生汇集起来的就业大军源源涌进市场,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加上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很多公司开始裁员,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倒闭,招聘需求大幅减少,劳动力市场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据教育部统计:到2011年,中国将有650万大学毕业生,专家估计可能有200万大学生不能如期毕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不利影响,致使08年底到09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比以前更加紧张。但经济危机绝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唯一原因,我觉得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

1、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2、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经调查研究,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用人企业拒绝应届大学生的理由主要有应届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4、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5、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 ”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6、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8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7、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8、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为了保障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对策改进:

1、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科学发展步伐,尽快实现社会服务行业的体制改革和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2、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采取一定措施,缩小城乡差别、社会保障差异,规范劳动关系,消除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引导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位置给予客观准确的定位,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建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优惠政策调控,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3、深化招生和教育改革,增强教学内容对市场变换的适应能力。加快对高校教育改革的探索,教育部门要建设一批针对性强、有发展性、前瞻性的学科专业,积极支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专业的建设。

4、在有条件的企业、有教学资质的培训机构和院校建立各种技能见习培训基地,帮助大学生熟练实际工作技能,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进一步完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将国家现有的再就业优惠政策普及到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优化融资环境,多渠道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设立社区创业指导中心,建设既懂企业管理又谙熟创业经验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矛盾,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与调整时期的一种暂时现象,我们要认真、科学、准确地分析大学生就业中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抓住机遇,采取有利措施,不断克服和解决毕业生就业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相信,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分配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新矛盾一定会得到解决。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应该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具备国际化眼光和技能。

结语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 篇6

摘 要:

关键词:

1.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也有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带着这一问题和思考,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进行了这一次调查并进行了准确统计和深入分析:

2.方法:

被试:被调查的学生为青岛科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62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编辑出版专业、机电专业、工业设计专业、船舶专业、外语专业、信息专业、经管专业和广告专业等专业!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工具:我们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自习室、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问卷样题如下:

1*

你认为现在就业形势如何:a 形势严峻,就业难c形势较好,就业容易

b 形势正常d不了解

5*

你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是a 很满意b 较满意c 不太满意d 很不满意

6*

你最希望学校加强哪类服务?(可多选)a 求职面试技巧培训d 就业信息发布b 就业心理咨询e组织校园供需见面会c 就业政策、形势分析f与用人单位建立关系,做好推荐工作

3.结果: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范文网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

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批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大。比如说大学生,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最高的。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在600万人左右。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社会普遍压迫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他们的能力还只浮于理论上,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和办事能力不够,况且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供大于求从而造成当前的局面。

(二)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党中央一再强调发展自主创新经济,但大学生就业难却成了问题,这种情况说明发展自主创新经济还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文件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可以检验党的发展方针。

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7

因此,如何正确分析高职医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采取何种应对之策使高职医学类毕业生合理、及时而充分地就业,这既是学生、医学院校密切关注的热点,更是值得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金融危机下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毕业生面临的考验

1. 待就业人数增多,就业岗位竞争激烈。

当前形势下金融危机给医学类大学生就业所造成的影响,令人堪忧。据福瑞医生网统计,2009年医学类毕业生数量达108万人,高职医学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不久前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也显示,所有学科中,医学类学生就业率排在最末位,就业率在该省已经连续两年倒数第一。2008年底在当地高校举行的招聘会上,广州中医药大学举办的专场招聘会中,有1.8万名毕业生竞聘4000个岗位;南方医科大学举办的专场招聘会上,同样是1万多名学生竞争3800多个岗位。由此可见,市场对高职医学类毕业生的需求是少之又少。

2. 就业岗位层次提高,数量趋于饱和。

尽管我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但由于地区分布、队伍结构、用人机制等问题,现有医疗机构普遍认为用工数量已趋于饱和,所谓招人,即是追求提高质量。所以,提高门槛是大医院的用人趋向,多数中大型医疗单位目前最低的学历要求为研究生。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呈上升趋势,本科生基本持平并且略有下降,而高职类毕业生则下降明显。

3. 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毕业生本身劣势明显。

(1)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本身就不太喜欢学习,思想懒惰,纪律松散,加上专业课程的枯燥乏味,很多学生选择了放弃学习;而大多数医疗单位在招聘时,都希望招到有执业医师资格、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这些,就给高职医学类毕业生就业增加了难度。

(2)缺少实际工作经验

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强调实训,但往往由于学校实训条件有限,加上联系的校外实习基地较少,因此,同学们很难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而这些,对要求实际工作经验的医疗行业来说,是一个最大的忌讳。

(3)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不愿意从事低级繁琐的工作。而医学类毕业生刚开始工作时一般都会被安排到生产线上呆上一年半载,很多人受不了苦,会选择消极的离职待业。因此,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更加削弱了其就业的竞争力。

二、金融危机下,高职医学类毕业生就业综合分析

1. 基层就业,未来关键一步。

经过不断的培养和补充,目前城市的医疗人才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的还出现了饱和或超编。而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受毕业生。高职医学类学生都渴望进入中心城市的大医院工作,但是目前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要想进入比较困难。除此之外,大医院对应聘者的学历也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而当下在医疗改革新时期的巨大背景下,与大城市大医院门庭若市人满为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对医学类高职毕业生有一定的需求。因此,高职医学类毕业生应摆正心态,积极乐观地接受考验,到基层就业。

2. 社区医院,人才需求蓬勃。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虽然中小医院、偏远地区的医院对高职医学类学生有一定的需求,但是由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医学类学生不愿意去,因此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在近两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倡导下,随着社区医院医疗设备的不断完善与政策的不断加深,所催生出的社区医院消费市场也为各类的医学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其中,高职类护理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人才,在社区医院都是非常紧俏的。

3. 医药类专业销售人员。

药品销售人员与医药专业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型医药公司、连锁药店的药品销售人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医药知识。2008年10月,医药英才网发布的数据显示,医药行业销售领域每天发布近两千个职位,占每天所发布职位的20%左右。对于高职医学类求职者而言,从事医疗器械和一些医药产品的销售,不失为一条就业渠道。

三、对策与建议

金融危机对09届高职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影响重大,而且这种影响又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失,至于会持续多长时间,现在也很难预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降低金融危机对毕业生的影响。

1. 重视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金融危机下,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工作难找,工作还没着落的毕业生容易产生忧虑、焦急、自卑、依赖等心理问题,且这类毕业生不在少数。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容易引发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帮助毕业生减少心理问题。

首先,要通过多种渠道及时掌握和了解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发现心理问题后,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其次,要聘请心理咨询专家,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讲座,减轻毕业生的心理负担;再次,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常识,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等。

2. 加强实训环节,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训是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核心,亦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金融危机下,针对高职院校医学类学生普遍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的弱点,我们更需要想方设法增强实训,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可采取如下几种做法来增强实习:(1)内外相结合的办法,既加大对校内实习的投入,又积极联系校外实习基地,争取每个专业都拥有几个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2)打造基本技能实训、岗位认知实训、校内实训、校内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等多元化的实训体系。

3. 调整就业观念,扩大就业范围。

当前的形势下,毕业生都是挤破脑袋涌向大城市、大医院,多人争抢一个职位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我们有必要建议高职医学类毕业生应该走向有需要的地方,可以选择中小城市,或者大城市中私营的小医院,甚至与医疗相关的产业,先行就业后再慢慢调整。总之,毕业生要客观评价自己,低姿态求职择业,学会从基层做起,适当放低薪酬要求。同时,引导毕业生注意,中心城市固然机会多,但变动也更大,相比而言,一些有潜力的二级城市也许有更好更稳定的就业机会。

4. 积极投身走向民营医疗单位。

与国有医疗单位相比,民营企业和其他相关单位更加渴望医学人才,更欢迎高职医学类毕业生的加盟,提供的待遇相对优越,发展空间较大。而且,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健全,单位为职工缴纳“五险一金”和提供其他保障措施,在民营单位工作亦不再有后顾之忧。

摘要:本文针对金融危机下高职院校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结合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情况和特点, 分析其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和市场的变化,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职院校,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对策

参考文献

[1]孙泽厚.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邹云龙, 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篇8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几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分析 对策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现状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在逐渐的扩大,每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错配,大学生就业地点相对集中,学生的就业压力在逐渐加大。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首先是高校中的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不够合理,很多课程中的内容过于陈旧,大学生的就业观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例如有些课程中介绍求职的难易程度和薪酬待遇的高度和受教育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并不合理。更为严重的是,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在不断提高的,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该符合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从市场的需求来改变大学生课程体系。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不够完善和全面,并且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观念过于落后,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大的作用,这就导致一些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从而影响到自身的就业观念。其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大学生就业观念错位。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而大学生的就业观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不够完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也在不断的变化,因而逐渐出现了新的就业观念的矛盾,这就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目标,服务社会的意识比较薄弱等等。

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1 政府方面 通过完善创业政策、改善创业环境、提升创业能力、健全创业服务等一系列措施,重点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一,从政策措施上说,要构筑创业型城市、创业孵化基地、创业交流活动三大平台,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创业培训、融资支持、创业服务四大体系;第二,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培训。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相对较为理论化,大学生的创业实践非常不足,不少大学生在创业初期连基本的管理和财务知识都很缺乏。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大学生创业就业体系,提高应届生就业率。第三,以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会为载体,不断加强服务功能建设,初步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第四,完善市场法制体系,确保大学生顺利择业就业的同时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3.2 高校方面 高校应该坚持深化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首先就是要重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现如今很多高校并不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尤其忽视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就业观的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时候能够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同时能够对自身有着明确的认识,让大学生意识到就业观的重要性,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就是广泛开展各项就业观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例如专题讲座、就业指导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里提前感受就业的氛围,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3.3 大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和创业。创业一定要使我们自己有创业的梦想,而不是政府、社会、家人、朋友等其他人想要我们去创业。创业有风险,不要因为看起来好玩就去创业。其次,要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这就需要学生意识到自身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对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自身的优势有着明确的认识,同时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能够从实际出发。其次就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指导,也是未来发展的预计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设定职业生涯的目标和制定完善的计划,并且根据实际的就业情况进行后期的修改和整理。最后就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这对于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4 结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关系到高校的未来发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大学生已开始改变传统的职业稳定性的观念,面对就业风险竞争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职业的流动意识在不断的增强,相信国家和社会只要在就业择业方面加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然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2]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9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据统计200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11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达到660万左右。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每年社会新 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为什么仍旧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呢?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一、当前就业形势

困难与问题

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004年我们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就有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就业形势严峻。

问题

1.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总量: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2400万人,可安排约1000万,缺口1400万。

结构:行业、素质供求矛盾。

城乡: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

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00万人(其中失业保险金领取者440万人);大学毕业生280万人。

2.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

(1)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

(2)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针对这一

点,大部分人采取了找到工作以后,在与工作的相互磨合中,渐渐了解自身的表现,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让许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要做好对2011年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曰益突出,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611万人。毕业生就业压力已经越来越大。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曰益突出,大学毕业生们将面临比往年更为严峻的就业挑战。

(1)“8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理想化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事业单位的选择比重较高,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相对稳定,而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的选择比值较低,自主创业的意愿有所增强,但仍显不足。

(2)薪酬、福利不再是就业考虑的首要因素,个人价值的实现成为第一考虑。“8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都比较强调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选择“职业的主要依据”选项时,70%左右的大学生都选择了“个人价值”,而非“福利薪酬”。

(3)西部城市及基层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吸引力,但他们有所顾虑。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西部城市和基层广阔的就业空间,使一些大学生自愿或被迫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就业,但人地生疏、怕受排挤、发展空间受限以及自身的困难等因素使大部分大学生顾虑重重,望而却步。

(4)重视社会实践,自我评价客观,就业心理较为成熟。绝大多数的“80后”已没有了“天之骄子”的感觉,自我定位较为实际客观,比较看重社会实践对个人能力的锻炼,但社会实践形式单一,社会锻炼渠道不畅,但面对就业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心理准备充分,抗挫折能力较强。

在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择业时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通过我们直接访谈大三大四学长学姐们,发现主要存在如下心理:

1、焦虑心理:由于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因为盲从、自负、自卑等原因,求职时遭受拒绝或失败等挫折而形成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它是由心理冲突或遭受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

2、自卑心理: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过低评价自己的意志力。表现在择业过程中,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不敢参与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等等。

3、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价过高,择业条件苛刻,形成自负心理。

4、盲从心理:有些毕业生,尤其是独生子女毕业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求职择业时,从不按自身具体条件独自思考、分析,盲目效仿,即使是求职材料,也是千人一式,众笔一辞,没有自己的特点和重点,因而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垂青。

5、攀比心理:青年学生大多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起攀比心理,形成了较高心理期望值,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四处碰壁,迟迟无法签约。

201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10

会电11-3班段应森

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把原因推卸在沉寂的经济和人才过剩上。

我本人感觉对于大学生就业应该从个人、学校、企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个人。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针对这一点,大部分人采取了找到工作以后,在与工作的相互磨合中,渐渐了解自身的表现,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让许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要做好对2012年大学生的就业分析。建议毕业生首先要对自己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常可以利用一些职业测评软件对自我进行测试并取得一份合理的自我评价报告书,为自己准确定位自我价值提供参考。

部分同学希望从就业指导中获取求职心理辅导、职业规划辅导及专业出路,间接说明这部分同学对求职似乎还停留在最初始的阶段,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还不完整,但绝大部分同学最希望得到的信息是关于应聘技巧和用人单位信息,这两方面也是对求职来说最直接的问题,详细了解用人单位信息是应聘者进入该单位最基本的要求,而在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后,是否能够成为单位员

工,面试至关重要,应聘技巧不容忽视。

其次是学校。对于应届毕业生,刚刚接触工作,应聘经历还很欠缺,技巧自然也不足,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多加重视,同时,就业指导形式要多元化,要会利用名人效应(马云现象),要能够积极发挥榜样的作用,弥补应届毕业生这方面客观能力的不足。学校应该针对各自学院毕业生去向类型特点,做好毕业生就业去向指导工作,主要做好应聘技巧培训、求职心理辅导、及时提供求职信息。对选择考研较多的学院,应为学生多提供考研讲座,并极力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准备氛围,比如开设通宵考研教室、开展考研交流会等等。对一些考研风气比较弱的学院,应增强学术氛围,多鼓励学生考虑考研,毕竟将来的知识社会,多学多钻研是主要趋向。

上一篇:安徽省中小学教师岗位下一篇:重点学科申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