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共10篇)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论文 篇1
高职二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五位一体模式构建
【内容摘要】学生的健康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成为各国教育的主流之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存在问题较多。为此,我们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育与发展”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构建了“以品格为目标,健康为基础,就业为手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立体交叉式教育模式。
【关 键 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
【作者简介】杜月菊 女 河南孟州人 硕士 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德育、德育心理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高职教育各方面不断的进行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注重专业教育发展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经历20多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10多年来,也进行得有声有色,积累了一些的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测验、调查分析、理论研究、意义论述多,泛德育化倾向严重、实效性较差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且必须研究解决的一个严峻问题。为此,党中央、中宣部、教育部等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一直认同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侧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这一说法,也一直在思考作为二级学院的学生工作者,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觉得二级学院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五位一体模式构建或许能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认知偏差心理健康教育困难重重
首先,社会认知偏差。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评价。在当今社会,只要能上大学就可以找到一个好工作的升学理念与学生求学、就业难形成了明显的落差,导致在校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中学形成的亚健康状况没有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加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较晚,在社会上的知晓率较低,使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其次,学生认知偏差。面对当今的社会竞争,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对自身缺乏了解,对社会、职业知之甚少,不恰当的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使他们感到前途渺茫;传统的否定教育、纠错教育、家常便饭似的批评训斥使他们情感缺失;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导致的学非所爱、学非所用的现况、在竞争中找不到与别人比拼的交点等,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立足社会的希望,导致他们迷失自我。
再次,教师认知偏差。不少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对“心理有病”的人进行教育治疗,针对个别学生教育活动或把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的观念,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缓慢。
(二)机构不健全,学生诉求途径较少。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宣传力度不够,心理咨询机构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摆设;相关课程的开设阶段性强,到四年级几乎不开,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不间断的学生心理健康的跟踪辅导、指导机制;学科渗透、班会参与的机制也不健全;在一二年级学生入学教育、情感教育、性教育等比较薄弱,一二年级加起来总数不到20%,只有到四年级,各学校才会突击性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高职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位一体构建模式
二级学院主要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普查、活动月、活动营5大模块全年不间断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五位一体模式构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同学在学校都能自信、阳光、快乐的生活学习。
一、第一模块是每年的9月,在学院新生入学教育当中,专门针对新生入学后极易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安排心理学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4个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我们学院的实践,2013年在新生入学教育课程表,一共对4个专业安排了4名心理学专业教师进行了总计16个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688名新生在新的学习生活中建立了一个全新和良好的心态。我们的心理学专业教师在给新同学们授课时,课堂氛围很好,很受同学们欢迎。
二、第二模块是在每年的11月,对学院的心晴天使进行集中的规范化的培训。
通过我们学院的实践,2013年专业心理学教师对学院的19名心理委员和188名心理呵护员从建立心理委员的意义、心理委员的性质、心理委员应具备的素质以及基本职责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培训,全体学员顺利通过课程考核,取得结业证书。心晴天使培训班的开展意义重大,培养大批的心晴天使,增强了我院心理健康预防网络,更好的配合了老师们开展心理教育工作,能够扩大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我校整体心理教育上一个台阶。
三、第三模块是每年12月,在学校机房对大一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通过我们学院的实践,2013年我院688名新生在图书馆机房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心理普查一是让我们全面了解了新生入学后整体的心理状况,并针对他们心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帮助我们建立完善的新生心理档案,掌握新生中一些心理适应不良的人群,积极对问卷得分呈阳性的同学开展跟踪、关注、辅导工作。我院已经对4名得分呈阳性的同学进行了一对一的关注辅导。
四、第四模块是借每年的心理活动月的契机,开展面向全校的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我们学院的实践,2013年我校心理健康活动月中,我院积极筹划准备的3场心理沙龙活动营,我院主办的以自信为主题的三场心理沙龙共计邀请学校各个营共计90多人次参加。这心理沙龙营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享的机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学院在每班开展自信主题班会和户外素质拓展。让同学们积极参加心理活动,分享自己的自信故事,让更多的同学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能荡起自信的双桨。
五、第五模块是我们的特色心理沙龙营。
通过我们学院的实践,2013年在我院的特色心理沙龙营活动中,同学们整体表现积极,热情,让我们了解到许多同学内心真实的想法,活动给了大家畅所欲言的机会,也使大家越来越自信阳光。心理沙龙活动营这种轻松愉悦的活动开展方式,的确对我们学生的整体心理活动态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也能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信心。
每一次心理沙龙活动营结束后,我们都认真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以班级的形式开展沙龙会不会更有意义,是否还会这么受欢迎。
总而言之,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高职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课程教育也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课程之中,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注重高职二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五位一体模式构建,系统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希望我们所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每一份努力,真正让每一位我们的同学都能自信 ——渐变出青春最美的色彩。
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篇2
高职教育课堂教学依然采取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负责讲课,学生负责听课,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模式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它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没能从大多数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没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其结果就是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1.2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高职教育教学仍然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只关心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是否按照课程要求,并不关心学生是否听懂,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3课程评价不符实际,课程反馈不及时
当前高职教育教学课程评价往往只是根据教师的上课状况,学生出勤率,学生对教师的期末测评,但是对学生通过这门课究竟掌握了多少知识,是否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等,尚未纳入到课程评价当中。同时,现在的课程反馈往往都是在期末测评中体现,课程反馈也往往不及时,不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身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最终也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以能力为中心构建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原则
正是高职教育教学中面临着严峻形势,存在着诸多问题,促使人们积极思考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去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笔者认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2.1动态培养
构建新型高职教学模式必须坚持动态培养。在教学中,学生学习是个不断实践的动态过程,学生不仅是被动学习者,也是主动参与者,必须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中,动态培养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培养动态思维。我们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老师讲授的知识不停运转,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提高学生多动手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技能,因此,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多动手的能力。
2.2以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
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和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当前,部分教师讲授内容往往脱离学生客观实际,其最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要求我们,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上,以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注重交流
我们在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中我们要注重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了解学生需求以及对课程建议,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层次、多角度的交往与互动,提高学生能力。
3以能力为中心构建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策略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有以下策略。
3.1注重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互动式教学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主要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分享有益信息,多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困难和课程反馈,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学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过程,对学生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能力。
3.2注重探究式教学
传统教学往往采取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学生学习程度,教师决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发展兴趣和锻炼自身能力,因此,我们要变传统教学为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确定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注重实践性教学
我们需要明白高职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更加顺利地就业,因此,必须要重视实践性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上讲授的往往只是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与实际操作还有很大的区别,为了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技能,还必须将教学与实习相结合,注重开展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4结语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论文 篇3
高校贫困生工作近年来倍受国家、学校和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发布实施,充分说明了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个人真正的健康,不只是身体上的健康,而是要达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在高校贫困生群体中,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尤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他们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是经济、身心的“多困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深入研究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不断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不仅仅是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更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探索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因贫困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群体总体具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自强不息、淳朴善良、忠诚感恩的品性,他们在智力上与非贫困生并无差异,而且很大一部分人在学业上还很有竞争力。但由于生活背景的特殊性和家庭条件的差异性,他们在大学生活的适应过程中出现新的心理状态,产生严重的自卑感、矛盾的人际交往、就业压力大诸多心理问题,出现了部分贫困生学习成绩呈优势、心理状态呈劣势的状况。
1.自卑心理。高中三年的辛勤付出,目的就是上大学实现自己心中美好的理想,而高考的结果,使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发生冲突,这对于年轻的他们来讲,无疑是人生路上的第一个沉重打击,进入高职院校是他们与父母最无奈的选择,高考失败的阴影无法迅速挥去,不能很快调整心态面对现实。而且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和偏远山区,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思维差异与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相差太远, 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比,他们面目显得土气,穿着不时尚,谈吐不入流,日常消费也得精打细算。兴趣爱好上,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加上经济和环境制约,他们可能认不全五线谱,敲不来键盘,玩不动乐器,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缺乏特长。这对不能展示自己,不能融入校园主流文化群体,总觉得被人瞧不起的贫困生来说加重了自卑心理。
2.焦虑心理。贫困生由于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经常精神紧张,情绪烦躁不安。有的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焦虑。因为家庭常常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使得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有的为家庭焦虑。他们或是担心家中欠债是否过多,或是不放心父母多病的身体。也有的为父母养育之恩无法报答而焦虑。贫困生的父母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供其上大学,甚至让其他子女辍学,以减轻负担。对此,贫困生暂时无以回报,只有深感内疚、不安。还有的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暂时学习成绩欠佳,感到对不起父母而焦虑。所有这些都使贫困生经常处于紧张、不安、忧虑的消极情绪体验中。
3.孤僻敏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上大学前,大多数贫困生在当地村子里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在心理上也就有一定的优越感。然而在高手云集的大学校园里,他们那种优越感受到了极大冲击, 因交往能力的欠缺而产生害羞、恐惧、自卑等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依赖长者蔽护和帮助或者本能地自我封闭,加上经济窘迫,往往表现出内向,孤僻和不合群,甚至敌对的情绪。有些贫困男生,受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在日常消费与开支中,就像社会其他成年男性一样,往往被期待着承担更多的责任,在男女交往中更应充当货币支付者的角色,而实际上他们又没有这种能力。因为怕别人说他“小气”,嘲笑和轻视他,便认为人际交往是一种负担,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自我世界里,心理压力得不到正常的宣泄和疏导, 难以集中精力做事,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4.就业压力大。就业供需总量的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困难群体在扩大,就业难度愈来愈大。农村学生的就业相对困难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在新旧体制转型期,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用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倾向,把职业教育毕业生排斥在外,加上贫困大学生没有较好的家庭背景可以依赖,很多贫困生在就业低谷时期总会抱怨自己出生在“三无”(无钱、无权、无势)家庭,羡慕其他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不用自己去努力去拼搏,毕业就有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在等着,而自己只能每天奔波于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遭受冷眼和无奈,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心理压力骤增, 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美好的理想逐渐淡化和消逝,出现不安定的心理隐患。
三、加强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并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改善贫困学生消极心理应与建立多渠道扶助机制相结合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困难是他们心理上的最大压力,要使他们放下心理的包袱, 就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机制,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学校进一步加大奖学金力度和覆盖面,设立专门用于奖励优秀贫困生的励志奖学金;政府扩大和完善高校学生贷学金管理制度,增加贷款数量,放宽贷款对象和类别限制,建立并完善借贷还贷的相应法规,提高学生贷学金的使用效益;学校努力拓展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并完善相关的保证机制,健全各种管理机制,落实经费,建立校园勤工助学阵地,制定有关政策措施保护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勤工俭学活动的安全及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建立各种“爱心基金”或保障基金,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资助贫困生。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贫困生与社会上的其它贫困群体不同,有其特殊性,要注意捐赠方式。作为大学生,他们也有知识分子所特有的自尊,渴望与别人平等交往,让别人理解和尊重;作为贫困生,他们又不得不接受外来的资助。对于他们来说,接受捐赠本来就是极其艰难的心灵考验,如果还不得不将自己的隐私和痛处一次次剥开来公诸于众,这无异于心灵遭受一次次打击和摧残。贫困生们迫切需要经济上的援助,但是他们更需要人们的理解和尊重,需要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空间和生活环境全面发展。
2.改善贫困生消极心理应与有效的心理教育和疏导相结合物质上的帮助是有限的,要从根本上使贫困学生树立起健康的心理机制,还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和疏导。首先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思想意识。其次是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橱窗、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宣传媒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另外,发挥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开展以演讲、知识讲座以及榜样教育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如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在大一学生中开展“父母供我上大学,我上大学做什么”大型素质教育活动,不仅是贫困生,非贫困生也能获益其中,形成健康、融洽、和谐的校园环境。再次充分发挥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设计问卷题目, 开展问卷调查,了解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建立心理档案,发现隐患及时解决。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咨询应本着为学生保密的原则。心理咨询在大学校园尽管很普遍,但要是让学生自己走进咨询室却要鼓足了勇气,害怕别人知道了以为自己有病。因此,学校应对学生的心理档案保密,对学生咨询过程保密,对心理健康结果保密。
3.改善贫困生的消极心理应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相结合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贫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正确导向作用。一是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职教育,加强专业思想,端正就业态度,同
时学校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实际和企业用工需求,适度调整理论和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比例,努力实现所授课程内容的前后合理衔接,创造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环境,真正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营造健康快乐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鼓励贫困学生参加,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优点,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增强其自尊心。三是积极发挥学生党组织、团委、社团、班级、宿舍的作用,开展各种爱心活动,营造团结友爱、相互关心、助人为乐、和谐融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四是大力提倡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勤奋学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这对所有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尤为重要。
4.改善贫困生的消极心理应与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相结合辅导员、班导师、任课教师是与学生接触多,最易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学校要采取聘请心理学专业人士或进修学习等方式加强对辅导员、班导师、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辅导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掌握观察、识别贫困学生以及如何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调节、指导的工作方式、方法,特别是对贫困学生心理进行危机干预的方法和技巧,切实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
5.改善贫困生的消极心理应与积极的就业工作相结合首先,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思路。针对贫困毕业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及各系部要对其开展教育,加强引导。如针对毕业后只能去国企、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观念,引导他们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要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就业观,只要是能发挥作用、于社会有益的职业工种,都可以去尝试,要敢于吃苦,学会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
其次,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应组织实施“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就业指导部门应格外重视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积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同时,切实考虑贫困生就业的实际困难,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他们降低就业成本:积极请用人单位“走进来”,为贫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广泛发动校内全体教师参与就业工作,重点扶持帮助贫困生就业;免费为贫困毕业生提供使用就业网包括网上远程面试系统的机会,为其顺利就业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等。
四、结论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对高职教育如何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工作对策的研究,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并予以教育和引导,使他们真正成为身心健康成长,能够承载祖国大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薄爱敬.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1月.(109-110)
[2]丁官元.高校贫困学生消极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9月第3卷第3期.(77-79)
[3]余欣欣,方艳娇,黎玉兰.把握高师贫困生心理特点 增强心理教育有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2月.(53—55)
[4]李春莉,刘蓓蓓,杨少文,李晓玲.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引导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月第23卷第6期.(146—148)
[5]柯佳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 年第6期.(39—41)
[6]晏扬.贫困生最需要的是什么热点[J].热点·激情人生透视,2003年01.(13)
[7]张娅婧.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与对策[J].岱宗学刊,2008年3月第12卷第1期.(98-99)
[8]胡春光.试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2期.(100—102)
[9]徐静英,孙红磊.我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8月第7卷第3期.(136-138)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论文 篇4
摘要:中小学生的思维单纯,容易受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产生各类心理问题,这会严重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然刻不容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专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科,然而当今中小学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在向着学科化、德育化的方向转变,教师仅仅将其当作一门普通的学科来授课,没有主动关心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过于被动,不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同虚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的缓解。本文将论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论文 篇5
教学模式是为了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成。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学的途径帮助学生学到保持或恢复心理健康的知识,自觉地培养关心自己心理健康的态度,形成健康的行为,从而使自己达到最佳的心境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既遵循一般教学的规律,同时也要求突出心理健康的特征。黄月胜,曹资立(2006)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现实思考;张桂春,康婷(2006)的互助式模式建立;刘海燕(2003)的“面上集中释疑、线上互相解疑、点上个别辅导”三位一体的模式构建均说明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从“课程教学”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校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潜能、指导人际交往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它的实效性经常受到人们的质疑,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师生互动、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把参与式教学模式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时,独立思维,已经将知识与其产生和应用的情境融合到了一起,知识不再是与学生的生活无关的东西,这样的知识习得变得格外富有意义。
2.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参与式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最初,它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一些英国的社会学专家在国外进行国际援助性研究的时候,总结出来的一套社会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让当地的人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援助项目当中来,才能使援助项目取得成功。后来被引进教育教学领域,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教学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更能满足不同背景、不同智能的参与者的多种需求,让所有学习者都积极充分地参与,使教学过程呈现公平性、有效性、最优化。
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心理学依据是瑞士学者让〃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美国弗洛姆的学习期望理论。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与促进者。弗洛姆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决策者,人们往往会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中选择最有利的行为,在备选方案的有利性和自己认识能力有限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它的哲学依据就是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人:人是自然的-1-主体,是社会的主体,是自身的主体,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并使之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求发展的社会主体。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以及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时代精神。参与式教学策略,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分析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直接呈现这些知识的做法,强调知识与问题、任务与活动的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而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参与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安排了大量的合作学习,如小组讨论、分组辩论、社会实践等活动,这些生生合作、组组合作以及师生合作,既有生生交往、师生交往还有学校与社会的交往。通过这些多种形式的合作、交往,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思路,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反思性的认识和多视角的思考;展示了学生的各自特长,彰显了集体合作的智慧。在教学理念上,一切以学生为核心,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求、自我成长的要求、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要求都有深入细致的教育和训练。学生主体得到了创造更新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显示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发挥了学生应有的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个人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的信心,使他们内心产生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满足感,并由此产生了价值追求的新目标。
3.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基础
在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也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平台。但是现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明显的课程化倾向,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多年以来一直在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把课程融入团体辅导、活动参与等方式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宝贵的资料。
项目申请人是我校青年骨干教师,先后在《心理学报》(2005)、《心理科学》(2007)、《思想教育研究》(2007)、《医学与哲学》(2007)、《当代青年研究》(2009)等中核心期刊发表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10余篇。并且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著作2部,有一项教学成果获得安徽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先后主持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团安徽省委重点项目等,并且参与了国家精品课程《心理学》、国家社科项目等课题研究工作。这些都为该项目研究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研究内容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目标和原则(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路径和程序(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技术和方法(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
-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互动技术(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考评标准 2.研究目标
构建成熟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形成具有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互动技术和考评标准,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学生体验情感、塑造人格、完善自我的重要平台。
3.要解决的问题
(1)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由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转向新课程的主导者、塑造者,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为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进行教学探索和教学创新的平台。
(2)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化倾向问题,当前课堂教学中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健康知识,甚至象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等等。课程化倾向的直接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而给学生额外增加了一门学科课程,使学生承受了更大的负担,最终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构建参与式教学模式,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学生体验情感、塑造人格、完善自我的重要平台。
(3)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法单一化问题,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考评体系。把团体辅导的技巧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情感宣泄,从而丰富教学方法、方式。
3.主要特色
(1)在研究主题上,本研究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背景,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作为研究与改革的对象,把参与式教学模式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2)在研究方法上,理论构建和实践检验相结合,按照理论论证到实践检验,再到理论完善的思路开展研究。
(3)在研究意义上,本项目能够丰富高等院校教学理论研究,更能够对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起到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1.预期效果
(1)建立一种基于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形式的参与式教育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分层次、个性化、自主式”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对象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为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进行教学探索和教学创新的平台。
(2)解决原有的考试评估体系。在改革过程中改进并完善了测试与评价体系,尤其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发展情况的检测,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从原来单一测评教学结果、课程化的考试逐步转向教学全过程中学
-3-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完善自我的整体监控和评价上来,充分发挥其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
2.具体成果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论文 篇6
一、文秘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1.时专业知识学习的非主动性
对专业知识所表现出来的非主动性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大学生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这种非主动性心理可以从课程这一外在层面来分析。文秘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一个重点是写作,包括基础写作和文秘写作就文秘写作而言,它包含了许多应用文体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应用文体的理论知识相对于文学作品显得比较枯燥和单调,不大容易激起学生,特别是占比重很大的女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应用文的种类繁多要掌握它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动手操作。其中有的应用文篇幅长.程序较多如调查报告、工作 总结。面对专业操作强度较大的实际要求,学生们往往有一种晨难和惰性心理,对于专业知识 自然 学习兴趣不高,课堂精力不集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缺乏主动性必然造成学习效率不佳另外,文秘专业学生非主动性心理还可以从学生自身来探究。高职文秘々业学生的主体是“三校生”以及普通高中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学生。这种现实使他们一部分人有一种自卑心理,从而背上了不该背上的心理包袱,致使学受到严重影响。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学习基础比较差,自制力不强学习目标不很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有的学生就读高职并不是因为自身渴望学习,而是于无奈或出于应付家长的要求。与此同时社会对他们的相信和容纳能够达到何种程度,他们没有多少把握。这种自信心的不足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未来就业的焦虑
现今,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学生,他们通过一定的途径知道自己专业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与其它一些专业搞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合办学,实行定单式培养,形成了“批发式”的比较乐观的就业状况相比,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各单位需求量则不大,只能是“零售式”的就业现状。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毋庸置疑使学生产生了对未来的焦虑心理。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学生多数是女生,虽然现在 中国 的开放和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社会_J一些单位、企业 对女性就业的性别歧视和偏见却依旧存在。只要社会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没有得到缓解,文秘专业学生在就业上的焦虑心理就不会消失。如果再遇到因为其他事情所带来的焦虑如因 考试 而产生的心理焦虑,这种心理就有可能演变成一种心理疾病,从而给学生、学校和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3.渴望理解、害怕孤独
文秘专业的学生多数是女生。作为女生,她们希望被关心、被呵护,希望自己的情感有一个宣泄的对象,希望自己有一个可以共鸣的知己。课程的繁多、考试的压力、文秘专业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使得他们深深体会到了承受生命之重的酸甜苦辣。父母不在身边、中学时代的朋友各在一方的现实使她们在潜意识中对面临的孤独采取排斥的态度。于是.她们渴望自己的心声、自己的难处被他人所理解所感知。在文秘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和欣赏是学生们必须要掌握的。学生阅读文学作船,作品中的意境、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能够对学生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或多或少有细腻、多愁善感、追求浪漫的心理特征。心理往往是行为的母亲。有什么样的心理往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基于害怕孤独、渴望理解等心理,文秘专业的许多学生在大学校同里找到了自己很要好的朋友,抑或涉入恋爱之中。他们常常陷入感情中不能自拔,而忽视了自身的理想和追求。
二、对策研究
面对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大学生所表现来的非主动性和焦虑孤独心理,教师应如何应对使他们健康 发展 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作:
1.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多进行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能动性.拓宽视野。比如,带文秘专业的学生到省大型网书馆借书、查阅书籍,让学生根据手头资料培养自学能力;组织学生到省博物馆参观,了解省会的 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带学生到当地政府机关,了解当今各种公文的具体写法,请当地公司的秘书和当地政府部门负责撰写公文的人员介绍公文形成的整个过程。另外,还可以收集学校已发的公文,让学生辨别其写作是否规范,对不规范的公文加以修改;也可以让学生深入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了解它们的工作、经营管理情况和发展态势,展开社会调查,进行市场分析和评估,写出有关 经济 方面的调查报告。
这样,从收集材料到处理分析,从布局谋篇到写作成文.学生能独立地完成整个写作活动,学习主动性也日渐增强。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确立对自己负责的观念。“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 法律 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 现代 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也是一个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确立埘自己负责的观念,通过其它途径和相关职业技能 考试,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学识水平,同时加强多方面的技能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对未来就业的焦虑心理,提升自己就业的自信心。
3.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论文 篇7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教育成果汇报
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提出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推进创新教育是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和技术革新能力的关键,是学生素质教育的灵魂及核心,也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探索有高职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深化创新教育,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的大胆尝试。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18年,前身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以“职业”两字冠名的职业教育学校。建校以来,秉承黄炎培‚做学合一‛、‚知能并重‛的职业教育理念,大胆探索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创新之路,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在实践育人过程中融合。尤其是近几年,学校将创新教育实践育人作为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抓手,稳步推进以‚实践育人‛、‚体验式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学生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通过推行的创新教育实践育人‚一二三六‛工作模式,发现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展现了成果,引领广大学子‚找回了成才的自信、找寻了成才的梦想、找到了成才的路径‛,在学生中培养和塑造了一批‚科创达人‛和‚创新团队‛,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品质和综合素养。
一、群策群力,形成创新教育实践育人工作思路
我校将‚创新教育‛作为着力打造的学校名片之一,成立了大学生创新教育领导小组,一把手校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第1页(共9页)
校领导具体负责,办公室设在学工部(处),通过顶层设计明确‚人人都能创新,人人都有潜力‛的教育理念;明确创新能力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一般人都具有的一种智力品质;明确创新教育的实施对象不仅仅是少数显露创新特质的特长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让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发挥和发展;进而制定创新教育实践育人‚一二三六‛工作模式。
‚一二三六‛即‚一条主线、两个贯穿、三个结合、六项措施‛,‚一条主线‛即‚通过第二课堂开展普惠式创新教育‛,‚两个贯穿‛即‚贯穿到素质教育体系,贯穿到实践育人全过程‛,‚三个结合‛即‚结合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结合就业形势需求、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六项措施‛即‚创新文化抓普及、创新社团重扶持、创新师资有保证、英才学校树典型、创新竞赛出成果、校企联手推转化‛。
二、循序渐进,落实创新教育实践育人六大措施
方向已定,贵在行动,重在落实。全校上下根据拟定的工作思路,统一思想和行动,更新工作理念,共同落实创新教育实践育人六大措施。
1.创新文化抓普及,让创新精神蔚然成风
良好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可以让不同需求的学生各取所需,共同提高。我校在通过网络、广播、海报、横幅等进行常规宣传的基础上,拓展普及渠道,开展创新作品进展览、进工业中心、进大学生科技园的‚三进活动‛,开展创新理念融入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节、黄炎培大讲堂及青年大讲堂的‚四
第2页(共9页)
融入活动‛。同时,注重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分类别按需求设计不同教育活动。如在新生入学初即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集中展示我校学生国家专利作品和创新竞赛获奖作品,让新生一入学即直观感受学校浓郁的创新氛围;在日常教育中,邀请校内外创新专家与‚创有所趣‛的同学交流;结合‚挑战杯‛、‚发明杯‛等各级各类创新赛事的契机,引导‚创有所想‛的同学将创意变成作品;将大学生科技节等学生自发组织的科创活动,打造成‚创有所为‛的同学相互促进的平台;将‚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打造成‚创有所成‛的学生开展朋辈帮扶、发挥引领作用的平台,做到了创新教育活动‚全员、全程、全方位‛覆盖,实现创新教育第二课堂的深入性、持续性和长期性。
2.创新社团重扶持,使创新活动丰富多彩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我校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较好地发挥了学生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教育功能。我校目前有机械创新协会、电子科技协会、机器人创新协会等学生专业社团30余个,超过全校社团总数50%,吸引了2000余名对创新感兴趣、有特长的同学参与。学校在社团活动经费、社团活动场地、社团专业指导等方面给予全面保障。根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团指导教师聘任实施办法》,在校内进行社团指导老师的公开竞聘,并把指导社团和学生竞赛作为公共课教师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专业课教师职称晋升的优先条件,确保了也确保了学生的创新活动在社团中得到老师的有效指导。
3.创新师资有保障,促创新教育提升质量
创新导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基础,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第3页(共9页)
培养至关重要。我校推进创新师资‚三建‛工程:一是建创新教育导师库,除开展校内优秀教师的公开选拔,还聘请我校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顾心怿院士等校外创新教育领军人物担任导师;二是建师资培训平台,除选派教师参加海内外专项培训和轮训外,还要求校内导师带学生下企业,直接参与企业技术合作项目;三是建导师考评机制,将担任学生创新导师纳入教师育人基本工作量,指导学生获批发明专利或竞赛奖项,视同教师自身科研成果,给予相应奖励。
4.英才学校育精英,树创新教育示范典型
本着‚坚持以学生为本,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育人氛围,全面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初衷,我校成立了第二课堂精英人才学校,设立创新后备人才库,打破班级、年级、专业等学生常规建制,按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原则,开设了创新精英班,通过规划课程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校外专家和校内导师双培养、柔性管理和刚性考核同落实、团队项目与个人项目共实施等举措,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对于重点培养的创新对象和创新团队,量身定做个性化培养方案进行强化训练,提供‚三个专‛保证,即专项资金、专家指导及专业实验实训场所;提出‚五个一‛要求,即‚每日一设想、每日一观察、每周一交流、每学期一创意、每人一项专利‛。目前,通过英才学校培养的创新先进典型每年不少于50人,在全校形成了较好的示范引领效应。
5.创新竞赛促实践,聚创新作品深化影响
创新竞赛是检验学生创新成果的重要环节。我校将‚专业群、第4页(共9页)
二级学院、学校‛的三级校内创新赛事纳入素质教育实践计划,通过校内选拔、推荐和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设想和创意变为成品或模型;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新实践成果送到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发明杯‛、‚挑战杯‛等创新大赛现场;鼓励学生完善创新方案、申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受学校理念引导,各二级学院日益重视创新赛事,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纷纷设立学院层面的大学生创新赛事,部分专业团队结合专业特色设立本专业群的创新竞赛,经过专业群级、院级和校级各级创新竞赛考验的创新作品,在校外各类赛场上大展风采,屡屡获奖。学校还设立百万元的学生创新项目奖学金、竞赛扶持基金和科创成果奖励基金,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及学分奖励。
6.校企联手推转化,助创新成果服务社会
我校学生申报专利的所有费用由学校承担,对申报专利的同学,依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利工作管理办法》在申请程序、文件撰写、注意事项等方面给予过程指导。学校积极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支持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支持学生承担一些基于生产技术革新的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新项目,积极推荐优秀创新作品到省市级的科普展览中进行宣传和推广,学校还与学生签定成果转化协议,协助他们与社会各界的洽谈,协助学生科创成果从‚作品到产品‛的转化。
三、稳扎稳打,呈现创新教育实践育人‚四高‛效应 经过几年的稳扎稳打、协同推进,我校创新教育实践育人六大高招,呈现出一连串的高效创新实践效应。
1.打造出高成效创新系列品牌活动,创新校风渐进形成
第5页(共9页)
‚机器轰鸣,创意无限‛,是我校学生创新氛围的真实写照,校园处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的创新与创意随处可见,校级层面提炼出10项精品活动,七个二级学院在‚一院一品‛方向指引下纷纷打造品牌活动,创新教育活动体系趋于完善。在创新氛围的耳濡目染下,一方面,同学的创意意识显著,创新动机强烈,逐渐形成创新行为与品质,并将创新精神贯穿到日常学习和活动中,营造了优良的学习氛围,形成创新的校风和学风;另一方面,师生均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长期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老师超过80名,每年参加校内外各类创新教育活动的同学超过15000人次(超过在校生总人数),参加省级以上创新竞赛和申报专利项目的同学超过1500人次。
2.涌现出高品质科技创新作品,创新作品实现转化近三年,我校学生在科技发明和专利申请方面,成绩突出,获批专利196项,其中,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达67项;仅2013年,学生申报专利84项,新增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30个。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等重要科技创新和创业竞赛中屡获大奖,五年共获得一等奖65项,其中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0项。在刚刚结束的‚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院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以及往年参加的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我校多次成为获奖类别最广、获奖率最高、获奖数量最多的‚三最‛高职院校。
随着我校学生创新成果在校外赛事中屡造佳绩,在省市级科
第6页(共9页)
普展览的不断展示,多功能智能垃圾桶、便携式穿针引线机、捡球器等创新成果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媒体的报道,并吸引到风投的投资,如智能垃圾桶现年产值达到14000万元,多功能晾衣架、捡球器等50余项专利产品与学校签订转化协议,20项专利产品先行在金蝶科技园(我校省级科技园)借助创业项目率先推广与应用。学生自主创业项目中,60%以上的项目为专业技术依托型项目。
3.培养出高素质学生创新典型,榜样力量带动全局 ‚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2012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获得者云曙先同学,是我校创新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下培养的一大批高素质学生创新典型的代表。三年在校期间,云曙先不仅品学兼优,而且申报9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4项已获授权,主持并完成2项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在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创业大赛、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重大赛事中获奖30余项。《光明日报》的专题报道,称其为‚高职院的科创达人‛;江苏教育新闻的专题采访,称其为‚天生的发明家‛;江苏教育频道《青年坐标》制作的专题片,称其为‚发明达人‛,现在他又被《南京日报》称为‚带领教授、海归、博士自主创业的高职毕业生‛。
目前,我校每年获得国家、省级各类竞赛表彰或被授予国家、省级各类荣誉的学生超过200人次,近几年的学生评优过程中,我校发现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具备创新能力,获得国家奖学金、省级三好生、省级优秀干部等国家级、省级以上重要荣誉的同学
第7页(共9页)
中65%以上具有创新成果。这些同学通过参与创新实践,不仅练就了精湛的技能,掌握了一技之长,培养了创新思维方式,而且素质全面,坚守敬业乐群、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校期间发挥朋辈帮扶作用带领其他同学共同进步,毕业后进入社会也是一线技术精英,深受用人单位的肯定。
4.凝练出高质量创新教育成果,示范引领形成辐射 在学校领导重视、政策扶持和工作深入下,每年有80余名教师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创新育人,参与学生200多个创新实践项目和30多个专业社团的指导工作,并将自己在创新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提炼和总结。2010年以来创新教育方面发表论文和申报课题共计42项,我校学生获批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74项。2014年,我校的创新教育实践育人工作获得江苏省2013年度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奖。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发明教育基地‛、‚全国就业典型先进高校50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江苏省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创业教育示范基地‛等称号。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江苏省政府曹卫星副省长、许津荣副省长,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朱卫国副厅长等国家、省、市领导都曾观看和指导过我校学生的科创作品,《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四川卫视》、《江苏教育》等各级媒体对我校创新教育研究成果和学生典型均进行了报道,学生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教育影响。
四、结语
在创新教育实践育人开展过程中,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工
第8页(共9页)
部(处)、团委、教务处、科技处等职能部门与各二级学院齐心合作、实施到位,一方面以创新教育为抓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将创新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教育中,实现了爱校教育、职业观教育、就业教育等主题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扩展了高职特色的素质教育平台;另一方面贴合时代对于人才创新品质的需求,通过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上高职,爱高职‛的职业教育荣誉感,而且满足了学生创新实践的需求,在学生的创新实践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才能、激励学生创新行动、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黄炎培先生‚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教思想,弘扬当今社会‚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践行新时期 ‚劳动创造财富,技术技能创造社会进步‛的职业发展理念,在使‚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新征程中,我校将不断提高创新教育实践育人水平,及时提炼创新教育实践育人的特色做法,通过完善创新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将我校打造为高职领域的学生素质教育高地。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论文 篇8
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我国教育界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其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确保高校学生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体现。中国的教育体系正处于转型阶段,加之中国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注意。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由于社会压力的逐渐增大,人们的心理疾病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大学生作为“半”个社会人,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压力过大
第一,外部环境方面。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生流传着“毕业即失业”的口号。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于专业方向、社会范围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就业观念、择业机会等方面的差异就越来越大,面对激烈的竞争,一部分学生就读时忧心忡忡,以致表现出缺乏自信、眼高手低、畏惧社会等心理问题。
第二,内部环境方面。由于大多数学校将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外语四、六级考试作为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条件,有的学校甚至将这两个证书作为获得学士学位资格的硬件。社会和学校的双重环境迫使大学生在摆脱了高三的重负以后,又进入了更为紧张的“高四”,繁重的学习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一部分不善于化压力为动力的学生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从而影响了学习乃至日后的生活。
(二)心理承受能力弱
大学生追求完美、向往成功,在家庭中居中心地位,加上一些学校存在重“智”轻“德”,重“学习成绩”,轻“心理品质”的倾向,使得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无论在自我估量方面还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一旦受阻,便心灰意冷、裹足不前。长期的封闭式学校教育也使大学生似温室的花朵,一遇风雨便神形俱废、一蹶不振。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矛盾,经常陷入焦虑、抑郁等情绪中,有的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发展到自残、轻生、伤人的严重程度。因此,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之义。
(三)心理调节能力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阅历的增加,大学生对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这种偏差会给大学生带来焦虑,即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当这种“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积攒到一定程度时,就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此外,大学生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人际关系不和谐、感情方面的困惑、经济状况差异造成的心理不平衡、严重的叛逆心理,等等。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构成了人的心理内容。大学生应该认识和了解社会,在不违背社会要求的前提下去追求个性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从而与社会协调一致;反之,逃避现实或一意孤行、背道而驰等容易导致心理不适、心理障碍或违法犯罪。
二、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心理健康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生疏的名词,他们对什么样的心理是一个健康的心里不甚了解,对自己患有“心病”就更无法觉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但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心理疾病“讳疾忌医”,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也就形同虚设。由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便更好发挥大学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作用。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在我国中等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挂靠”在思想品德课或其他课程中得不到足够重视,学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也就知之甚少。
笔者建议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心理调节技术。在形式上,可以把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办公室设在心理咨询中心,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咨询者怕被同学发现的自卑心理,有效避免“讳疾忌医”现象的存在。
现在高校公共课科目较多,受总课时限制,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存在一定难度。笔者建议可以采用选修课的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全校学生开放;或尝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课中增设心理卫生知识课程。当然,在没有条件单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前,可举办有关专题讲座,如“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大学生成就机动的发展”、“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学业成败归依倾向”等等,这些内容都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
(二)重视辅导员的作用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而学校行政人员编制却不断压缩,辅导员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越来越小。一个辅导员亚管理的学生有一二百人之多,除此之外,还兼聘其他工作。这种现象不科学,因为根据管理原则,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决定其所管理的人数应限定在8-12人之间。
虽然教育部门要求对在校大学生主要采取自我管理方式,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想并不稳定,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而周围的人多数又是同龄人,这样辅导员的作用便突现出来,因此,要求辅导员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敏感性,尽最大努力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创造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同时,辅导员要给学生做出表率,以身示范,使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状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当然,辅导员如果懂得心理卫生、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其结果就会事半功倍。
(三)按照兴趣和爱好分配集体宿舍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互相作用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个人或团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满足人们许多需要,例如获得安全感、满足归属感、提高自信心、获得友谊和帮户的需要。人际关系的失调将使人产生孤独将使人产生孤独、寂寞、空虚、恐慌、痛苦,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心理障碍。我国著
名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这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大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其日常生活主要集中在集体宿舍。那么,与室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本人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如果与室友的关系和谐融洽、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彼此之间能给予客观的评价,学生则会心情愉快,这些良好、宽松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也有助于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反之,则会加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速各种矛盾的激化。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宿舍的关系并不融洽,这与学生入学是集体宿舍的人为分配有很大关系,因此笔者建议,在分配学生集体宿舍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
此外,授课教师的力量也不容忽视。比较而言,在与学生接触的教师中,小班授课的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更长一些,和学生交流的机会也就更多一些,这样,他们发现学生存在问题的几率就更多一些。所以通过授课教师这一渠道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将成为日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不仅仅体现在交流形式上的平等,更应该体现在交流内容上的真诚。这里使用了“交流”一词,因为通常意义上都是老师找学生“谈话”,“谈话”这一交流形式本身就让学生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他们会下意识的保护自己,不会倾其所想。所以,老师在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要用真诚的心去聆听,去交流,去沟通,与学生感同身受,不急于求成,不奢望一蹴而就,懂得工作的成果来源于水到渠成,工作的意境更似“润物细无声”,这样才能实现与学生心心相印的气氛,从而体会学生的心理状况。另外,网上交流也是时下行之有效的交流方法。
(二)因人施教
学生性格的差异使其心理差异的根源,不同性格的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此,老师在解决学生问题时,应根据具体个人和具体情况,作不同方式的处理。对待性格内向的学生不能当众批评,对待性格叛逆的学生不能急于否定,否则将会出现不堪的后果。再如,一小部分家境贫寒的学生,由于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德国多关照,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对待他们就应该更加谨慎,给予
更多的鼓励,以便促进他们的自我心理调节,这样做既降低了诱发心理问题的隐患,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是学生本人从心底树立了坚固的自信心,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也会更加努力。
(三)一视同仁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论文 篇9
随着前些年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也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问题显著增加。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转变的阶段,也是由心理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对其人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引导和调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使其能通过大学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逐步走向心理成熟。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篇10
我班有个怕学习的男生杨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不能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家庭作业更是一塌糊涂。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他。父母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对他虽没放弃,但也感觉无能为力。用家长的话说,在家与爷爷奶奶一起自由惯了,现在谁的话都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像这样的现象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纵观整个社会的学校,都普遍反映小学生的作业量较大,内容单调重复,作业时间较长,学生的书包越来越大,且越来越重。小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好多的学生感到学习累,心里烦;对某些科目感到无兴趣,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既不刻苦也不主动;还的小学生常会找出“头疼”、“头晕”等借口逃避学习。做起作业来磨磨蹭蹭的,学习总是没有效率。
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校方面,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学校要求老师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
2、家长方面,家长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这样,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3、学生方面,农村学生纯朴、善良固然是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少人管教,懒散的缺点。放学后自由的时间较充足,活动的空间大,自有他们的自由天堂,所以学习上的事常常因为玩而忘了。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因而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我认为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式:
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总之,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责任,我们不仅仅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6-04
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06-14
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刍议论文08-24
试析高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论文08-25
高职院校受资助学生感恩教育论文06-17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06-04
高职卫生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论文10-22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论文07-08
高职高专学生管理下的期望理论分析论文05-10
塑造高职学生健康心理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