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研究教育论文(共8篇)
关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研究教育论文 篇1
一、引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显得尤其重要。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教育全球一體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空前激烈。这种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民族整體素质的竞争,归结到底,是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竞争。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我国高职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创建以来,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富有生命力的新增长点。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基于柔性管理理论视角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讨。
二、柔性管理与创新能力柔性管理理论概述。柔性管理(FlexibleAdministration)是相对于“刚性管理”(RigidAdministration)而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权变管理理论。它是属于西方现代经济管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管理学派“以人为中心”管理思想的扩展。柔性管理理念最早是在企业界提出并得到应用,被誉为是管理学的“一场革命”。所谓“柔性”,即“柔韧的、灵活的、能适应新环境的、可通融”。国内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学家郑其绪先生认为:“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自觉的行动。”柔性管理要求遵循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采用非强制性的柔性方法,把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激发人的内驱力作为出发点,依据人们自身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管理。它强调依靠人性解放、权利平等、精神激励等人性化管理方式,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人的潜力、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因而是一种“人性化”的全新管理模式。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主要指高职院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依据高职院校内部共同创新价值观、校园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氛围,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把握高职学生心理、行为规律及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和谐氛围,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通过教育、激励和引导,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创新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自发地产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塑造创新人格、培育创新能力的一种人性化管理。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要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其实质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它是推动创新活动的动力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它主要由知识、智能与个性三大要素构成,其中智能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创新能力是创造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并贯穿于创造活动的始终。
三、柔性管理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中的应用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它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注重人际间的感情沟通,主张人文关怀和激励。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柔性管理,必须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满足其高层次的追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充分地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构建情感激励机制。所谓情感激励就是通过情感关怀和沟通,形成心理相容、彼此尊重,和谐共事、相互融洽的心理状态。“柔性管理”的核心就在于挖掘情感对行为决策的正向引导力,用情感来凝聚人心。情感激励是实施柔性管理的主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潜力的源泉。高职学生创新教育,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发挥“柔性管理”的情感凝聚功能,构建完善的情感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坚持个性化是促进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承认个體价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学校对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要采取宽容、谅解和包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的发展。强调依靠人性的解放、权利的平等、精神的激励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营造创新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所有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和相互联系的纽带。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创新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创新能力塑造的重要平台。建设具有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是“柔性管理”的高层次目标。高职院校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创新校园文化,构建学校共同的创新价值观。强化校园创新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凝聚力和创新冲动,自觉地将这种共同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创新意识。
四、目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理念。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近些年,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创新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仍不健全,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理念,人才培养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竞争优势不明显,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不强。有些地方政府轻视高职教育,致使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缺少优惠政策支持,发展较为缓慢。部分教师对高职学生持有偏见,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不够重视,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缺乏,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师教学方法落后,偏重课本知识传授,不注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思维不活跃,习惯于继承和模仿,自主创新意识淡薄。教师重教学轻科研,重形式轻效果,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情感交流,忽视启发和诱导,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缺乏的现象,在教师引进和培养方面也不太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造成教师团队整體水平不高。高职教师老龄化严重,实习指导教师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偏低,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重较小。以上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和提升。3 教学、课程和评价體系不健全,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与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传统的课程體系,文理界限分明,专业划分过细,学科交叉较少,学生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知识陈旧,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忽视创新能力培养,重知识轻能力。评价指标注重理论知识考核,重表面轻内涵。评价模式以书面考试为主,着重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评价,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能力、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创新平台建设滞后,成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创新平台建设是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基础,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坚固的创新平台支撑。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高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应该以现代化的先进实训设备和实践基地为基础,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硬件建设,扩大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规模,购买必要的先进教学设备,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持续发展。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观念淡薄、思路僵化,忽视了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熏陶、人格塑造和人生价值导向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好校园文化的激励和凝聚作用。创新平台建设滞后,阻碍了学生技能与潜力的提升和发挥,学生缺乏主體意识和进取精神,创新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发展受到制约。
五、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的战略思考更新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是要改革教育管理體制,实施开放式管理,将柔性管理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中,使学生能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探索本学科、本领域的前沿课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并着力构建满足高职学生创新需要的校园文化氛围。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使其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和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健康自由的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要不断加强创新活动的舆论宣传,形成争先创新的良好氛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需要为导向的新型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办学的最高目标,全面塑造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坚持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是促进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积极性,对学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加强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设想和勇于实践,允许他们在探索中犯错误。高职院校要根据时代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塑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型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者首先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创新教育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综合素质必须与时俱进,这是创新教育的根本保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创新型教师。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超前思维和开拓创新的品质。可以说,没有教师的特长,就没有学生的特色;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就没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要努力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积极倡导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的创新。高职教师应以自身的创新思想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改革课程體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评价體系。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职创新教育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课程體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高职教育必须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要改革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注重技能实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和实习实训活动,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创新能力评价體系,设置带有导向性的评价指标因子,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高尚品德的人才。要改革单一的笔试评价手段,采取等级制评价、模糊评价、分项评价和过程评价等多种考核方法,通过自我评定、同学互评和教师测评等多种途径,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关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研究教育论文 篇2
一柔性管理与创新能力之间的理论联系
柔性管理与创新能力是两个概念, 貌似毫不相干, 但在高职动漫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过程中, 却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
1. 何为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提出的理论, 是西方现代经济管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也是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管理学派“以人为中心”管理思想的扩展。 (2) 说到“柔——————————————————————————性管理”, 人们自然联想起“温柔”一词, 温柔管理、温情管理, 把内在的、情感的、心理的管理融入教育教学管理中, 激活内因、挖掘内隐,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 何为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 通过自身的努力, 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可以看出, 创新能力强调的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 通过自身的努力, 这里强调的是必须调动创新者的主观能动性。创新者要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和创新精神, 就必须具备优良的创新素质和创新品格。而柔性管理的核心恰恰是注重激活内因、挖掘内隐, 调动主观能动性。因此两者之间不谋而合。
二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目前, 中国高职动漫专业学生的培养依然延续着本科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主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依然是知识的传播和储存。教师是“传道士”, 学生是“存储器”。很多高职院校在对动漫专业定位时就出现了问题, 认定其是艺术门类中的操作性专业。因此在课程设置上, 大多偏重色彩、素描以及动画方面的理论和技术课程教学, 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理论知识和软件学习上, 对学生的艺术修养课不做考虑, 对与影视相关的人文课程安排相对较弱, 而对学生创新能力、市场把握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的培养几乎不在培养之列。这样的专业教育没有直面企业的实际需求, 也背离了现代高职教育的理念, 必然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动手能力弱, 而且严重缺乏创造性思维。另外, 校企合作的名存实亡, 致使既精于教学, 又拥有创新、创作能力的教师严重匮乏;学生也缺乏创新平台。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当前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用柔性管理
创新能力的构成包括很多方面:实践能力、洞察能力、记忆能力、直觉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问题能力、沟通能力、预见能力、决断能力、推动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动漫是一门时空和视听复合的艺术, 具有叙事性和造型性相融合的艺术理念。对上述创新能力构成的要求既有相同性, 又有特殊性。因此, 高职院校要体现出动漫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 要适应市场对动漫人才质量的需求。首先在教育观念上有所改变, 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笔者认为, 充分合理地应用柔性化管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 教学方向明确, 模式导向清晰
在当今多元化人才需求的状况下, 高职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必然面临各种困难。要培养出专业有特长, 就业有优势, 创业有能力, 提高有基础, 发展有空间,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高技能型动漫人才, 必须构建一个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培养模式。首先从动漫专业课程设置上来说, 课程设置如果很宽泛, 面面俱到, 蜻蜓点水, 那么学生的基础知识必不扎实, 专业知识也只会浮于表面, 难以深入。并且会给教学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直接影响到教学计划制订及执行, 教材征订、教学检查、教材的衔接等。而课程设置面太窄也不行, 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容量, 导致学生知识单一, 缺乏想象力, 也难以适应当前动漫专业创新人才的需求。针对此两难问题, 课程的设置要紧紧围绕“动漫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培养模式”的导向:基础知识、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2. 细化课程体系, 完善柔性管理
高职动漫专业课程设置, 是创新能力柔性管理的重要一环。改变原来教学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组合特点是当务之急。课程体系的柔性化应该体现为:基础、模块、特色相结合, 以满足动漫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求。基础课涵盖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三部分, 提高学生修养, 拓宽视野, 厚积才能薄发, 不可弱化。模块可设为必修和选修, 既能保证专业课的“专”, 又兼顾学生兴趣, 加强个性发展的“精”。具体做法:美术基础课与艺术设计课应该倾向于一体教学, 把临摹、写生、创作融合在一起, 保证以后造型创作的生动性。组成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所开设课程可相对弱化素描、色彩, 加强动画速写、场景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学习, 巩固基础;对于原画、运动规律等专业课不可忽视。抓牢PS、3DMax、Maya、After Effects影视动画制作等软件操作课。特色是要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及周边环境,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设置具备特色的课程及实践环节, 保障符合专业特点的可操作性教学有效进行, 实现毕业后与企业顺利对接。
3. 依托情感激励, 深挖学生潜力
柔性管理的实质是“以人为本, 情感激励”, 因为情感激励是实施柔性管理的主要途径, 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潜力的原动力。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较容易情绪化, 受外界的影响较多, 很多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动漫、游戏中的故事情节等影响, 还有的学生情绪容易受到周边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等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应改变常规的管理理念。要强调因材施教, 教学中有针对性, 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对待方式。把握学生的兴趣点, 激发其学习热情, 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让动漫形象、动画短片、动画电影中的元素深入到他们的生活, 为其艺术创新做好铺垫。教师、教学管理者和学生建立起朋友关系, 同时倡导学生之间加强互助, 多方交流。领导多进行人文关怀, 多采用激励的方法, 走进动漫专业学生的内心, 给他们自我的空间, 强调想象力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摆脱陋习, 寻找更高层次的追求, 用感动和鼓励来唤醒动漫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确立起学生自我的主人翁意识, 深挖潜力, 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
4. 完善教师队伍, 搭建互动平台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是实施柔性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是既掌握教学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而且要善于进行团队融合, 补齐教学中的短板。每个教师除了完成自身的教学工作外, 应分配并指导学生及学生团队创作的任务。确立目标, 以活动和比赛作为动力, 学院组织定期检查教学效果, 并纳入考评。以保证充分调动师生协作,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培养出大批具备创新能力的高职动漫专业学生, 任重而道远。必须在高职动漫专业创新教育中融入柔性管理理念, 更新管理体制,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全面调动动漫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 倡导他们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创新, 推行和保护学生有创意的想法和做法, 以点带面, 多树典型, 让学生坚持“自主发展”的育人原则。教师的工作贯穿“多交流、多引导、多赞美”的“三多原则”, 激发动漫专业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沛朋、李俊雅.高职两年制动漫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8)
[2]赵淑华.论高职院校实施创新能力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 (5) :101
[3]何成战.高职动漫专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J].轻工科技, 2012 (5) :151
关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研究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物理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措施 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98-01
前言
从各项知识之间的联系上讲,物理学是许多学科的基础学科,各种类型的基本理论或者新型技术都是由物理学的知识理论发展出来的,或者与物理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物理学本身也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及人文底蕴。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程度不断提升,对于自然界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其也是物理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各项发明创造的基础,从而达到推动生产力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目标。现代高职院校的教学中,物理学属于极为重要的主干课程,物理课程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丰富的物理知识及使用的技术,还能够有效的建立起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使得学生能够迅速的适应社会,成为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
1.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物理知识十分丰富,类型较为繁杂,包括牛顿经典力学知识、电磁学知识、热力学知识、相对论等。各类理论知识的性质不同,理解难度及方式均有较大的差异。在进行物理教学时需要先全面分析教学内容,紧紧抓住教学的主题,还需要结合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调整或者灵活选择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优化教学效果,如在进行基本理论或者概念的教学时,教学方式一般是选择直线型的方式,如在讲解惯性的概念时,可以直接说明其基本定义,即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被改变的性质。在进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主导课堂,如讲解机械运动时,则可以让学生讨论生活中的机械运动例子,并阐述自身感受到的相对运动。教学方式的变化,可以让学生从不用的角度认识物理知识,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全面[1]。
2.丰富的实践活动
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许多理论的来源均是以实践或者实验为基础的。因此老师可以利用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各项实践活动为动手活动及各项制作活动提供了基础条件,学生在该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的培养起实践性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将物理知识带到实践中,理解更加透彻,使得理论回归实践,对于实践也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效率,互相促进,双向提高。最后讲解其实质上时利用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学生看到的其实是一般真实一般虚幻的影像,在学生吹气时,老师是用看不见的另外一只手将帽子取下来的。不仅能学到知识,还可以进行模仿,在课外时间进行魔术表演等[2]。
3.注重知识拓展
创新思维的培养,一般是根据现有的知识进行各个范围的延伸,且逐渐将其转化成为一种能力,因此在进行物理教学时需要注意拓展知识点,逐步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知识点的范围及深度的扩展,使之更好的理解知识点,掌握其概念及特点,在该条件下在进行发散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另外在拓展知识时也需要进入主题,不能脱离物理课程的内容,老师在备课时可以准备一些与课程有关的资料或者趣味故事等,如在讲解杠杆原理的过程中,可以加入阿基米德的名言及小故事,使学生了解到简单原理背后深沉的文化内涵及丰富的人文知识,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杠杆原理理解的更加透彻,印象深刻,也能够激发其对于物理课程的兴趣,提升学习热情[3]。
4.设计性实验
实验课是物理课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在进行实验课的程序一般是老师先讲解知识点的概念再进行实验,验证概念或者定律,该方式是先给出结果,对于实验的热情也会下降,需要优化实验教学的方法,更加重视学生对于实验的设计能力,使之能够主动融入实验,或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老师讲解的知识点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实践完成,探索实验的结果,老师最后进行考核、点评,如在讲解与非门的知识点时,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验设计,利用与非门控制灯泡的开关,或者利用与非门进行与门、或门、或非门的组合,深入研究其中的逻辑联系及区别,使之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其中的深意。
5.联系生活实际
物理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许多知识都是源于生活。我国现代的教育理念也较为重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各种知识,学以致用是十分贴切的教育理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讲解定律、原理等基础知识时,多将知识引向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想象,包括光学知识中光的折射,可以列举美丽的彩虹,讲解线路知识时,可以列举家庭常见的楼梯或者走廊的电灯,通常是在进口处有一个开关,尽头也有一个开关,两个开关控制一个电灯,其即为与非门最为普通的体现。学生也可以自行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结合知识点,解释该类现象形成的原因等,提高学生的知识深度,逐步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4]。
6.总结
物理学是许多学科的基础,各种理论与技术均是以物理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为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达到现代各个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在进行物理学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将该能力转化为学生的习惯或者综合实力,使之具有更好的竞争实力。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集中方法,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还需要老师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物理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学生整体接受能力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索出适用于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使之能够在将来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君.高职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3(12):161.
[2]张书杰.物理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0(14):41-42.
[3]李从瑞.简论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66):151.
关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研究教育论文 篇4
摘要:
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就形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坚持“学用结合,学创结合”的教学理念,以及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土木工程教学实践
Abstract:
Students face of continued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tudents is imperative.In this paper application form in order to cultivate talents, and insist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study, learning creativ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Training Students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time capabilities, combined with my practical teaching hospital in Civil Engineering reform aspects of research.Keywords: Innovationcivil engineeringTeaching practice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地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机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1]以及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政府部门表达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贯立场。我校也响应号召,大力提倡大学生探索自主创业。我校于2009年底成立的“大学生创业园”中就有 “青笋文化艺术中心”、“高校工程造价体验中心”等我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典型案例。
一、创新创业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面对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巨大的现实,要实现充分合理的就业,减少社会失业,继续把持经济的较好较快发展,应该大力提倡自主创业。而高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该把握时代赋予的使命,改革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1989年11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提出了“创业教育”概念。从此,创业教育继创新教育之后在世界范围逐渐蔓延。随后,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环节。[2]目前,我国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突显出诸多问题。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比较单一。目前的大学教育依然是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和统一的教学模式进行,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缺乏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很容易导致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的情况。没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教育理
念的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和氛围,创新型人才就无法走出模式化的壁垒。[3]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规律,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的需求。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观念落后。学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学校仅通过举办一些创业讲座来培训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目前我国没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国外已经开发出一些很受学生欢迎的教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但我国几乎还是空白。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学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同时学校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同时学校没有专门的授课教师,教师普遍自身也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4]学校虽然也做出了不少努力,每年都会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由中国创业实习网联合江宁各大高校共同主办我校团委承办的“ 取得巨大成功和较高的社会反响。其中在网上模拟公司运营方面南京工程学院的斯波特运动填料有限公司用50万的成本在两月内使自己团队的模拟公司资产达到15889877.19元。如此良好成绩充分体现了南京工程学院长期注重并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结果。但多数学生只是为比赛而比赛,而不会将创业真正付诸行动,学校也缺乏相应的培育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措施。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点分析。青年时期是创业的黄金时期,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都有年少轻狂的朝气,大都自信十足,富有极强的探索欲望和上进心。同时大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了较多和较先进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先进专业技能的掌握对他们日后创业是具有很大帮助的。在校大学生创业在满足学生追求独立自主的心理倾向,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对成就感的需求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重用。
(2)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问题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不高,缺乏创新思维能力,普遍表现出思考问题的层次不够深入,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没有新意,更没有突破。例如缺乏有新意的发言,作业和论文大多墨守陈规,仅仅满足于获得正确答案,等等这都是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的表现。[3]同时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市场意识以及商业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创业初期很难获得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撑,可是目前我国个人商业贷款主要形式是质押贷款,存单抵押,第三方担保等,而对于大学生来说这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5]种种这些都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与创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离开创业空谈创新,创业就是去了意义和目标。同样,没有创新,盲目的创业,创业就没有了前提和基础。[3]纵观整个职业产生、分化、发展和衰亡的过程,不难发现创新和创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创新与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种素质,创新不是一时兴起,创业也绝对不是个人行为。不能全面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就不能很好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与创业的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它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积极进取的意识形态的表现。只有在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激发强烈的创新创业动机,树立创新创业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上海社会科学
院2002—2003的重大课题《当代青年理论跨学科研究系列》表明:21世纪,世界各国在关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更把目光投向年轻一代的发展。[6]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可以通过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的建设等营建创新团体,也可以在充分利用图书馆和工程实践中心等各种硬软件资源培养和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来不管完善自己,培养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
(三)针对土木工程大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践的探索以及对策思考
(1)展开创业理论教育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创业者是从个人的激情与雄心壮志开始其旅程的,然后将其转换成为企业成功的愿景,创建一个企业的动因是多样的,[12]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和思维的培养。开设专业课程,引进专业教师、建立专门机构、制定专门规章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4]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深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创立与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增设创业教育课程,设立相应的学分,建立由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家、法律工作者等组成的大学生创业讲师团。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教育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使学生对创业的整个过程有全面的理解,并基本上掌握创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大学生经过在校专业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对于真正的自主创业仍然显得青涩与茫然。针对此种状况,首先聘请企业单位的老总、总工、注册师作为培训教师和指导专家,在学校开设就业前培训辅导班,培训内容可以包括“现代建筑业分析”、“现代建筑企业运营模式”“什么是企业想法”、“ 自我评价练习”、“ 你最适合创办哪类企业”、“ 市场调查分析”、“资金的运用”、“现代管理制度”等。通过面对面的、最直接有效的交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创业以及市场对人才发展的要求等相关信息。另外聘请成功自主创业开设公司的法人现身说法,开设自主创业专题讲座,讲授各类型公司的创业理念与经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并在让学生们在力求自主就业的基础上,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对自主创业需具备的素质有一定了解,并对自身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以确定适应自身特点的创业道路。最终能引导他们创办一些投资少、见效快、容易操作的项目。如建筑模型制作公司、效果图制作公司、装饰设计公司、建筑环境景观设计公司、设计咨询公司等。
(2)改革课堂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高校要转变以往的灌输式为启发式,突出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运用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7]将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课学习相结合,例如设立创业培训平台。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室作为创业培训的平台,以建筑工程学院为基础,与相应的就业、创业方向的设计单位、房地产公司、建筑设计咨询公司、建设单位、环境景观设计公司、装饰设计公司、建筑模型制作公司、效果图制作公司等进行横向联合,开设校内外创业培训基地,成为我校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进入公司进行实践。然后以此为平台下设建筑设计工作室、装饰设计工作室、建筑模型制作工作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室、景观环境设计工作室等小的工作组团,采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场地和硬件设施,让具有创新创业意图的学生根据兴趣和自身条件选择相应的工作组团,在学校老师和聘请的企业公司指导专家的指导下按照公司运营模式进行运作,以进行创业实战练习。这样可以尽快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环境,也为将来自主创
业开设建筑模型制作公司、效果图制作公司、装饰设计公司、建筑环境景观设计公司、设计咨询公司等积累经验。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把创新创业意识和专业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潜移默化的融为一体,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经验告诉我们实践经验的缺乏是创业的最大障碍之一,而创业实战是积累经验的最佳方法。
(3)凸显办学特色,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能为创新创业行为提供环境支持,活跃的创新创业场景有助于大学生萌发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灵感。而高校在进行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善于在氛围、环境、引导等方面开展工作。高校应该广泛宣传各级政府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各方面优惠福利政策,充分利用板报、校报、广播、网站等相关媒体阵地宣传创业典型案例、创业知识,不定期开展创业讲座、研讨等学术活动。发挥各级学生管理机构和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以创业为主题的创业计划大赛、模拟企业管理、创业沙龙等非课程性的创业教育活动,营造校园良好的创业氛围。[4]
三、结语
创新创业活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业教育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高国民创业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及能力的培养中也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的特点因材施教,合理改革高等教育模式。从观念上改变为创业而进行的创业教育,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学校的各方面教育中,并贯穿于整个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四、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
[2]叶培良,周素玲.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2010.01
[3] 杨晓华,曹炳志.择业与创业指导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02
[4] 徐荆.衢州市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N].衢州市官方网站.2009.12
[5] 谢志远,黄武刚.培养现代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学生工作的探索[J].温州科技职业学院.2010.02
[6] 彭澎.生涯规划务实[M].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8
[7] 王旭光,李杰.加强大学生创业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J].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8] 张莉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业与创新能力[J].哈尔滨商业大学.2010.03
[9]魏素珍,王燕.构建创新能力模式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质量[J].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9.09
[10]薛敏兴.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的定位的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政法系.2010.03
[11]王晓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01
关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研究教育论文 篇5
【作者】:钱志伟
【学校】: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
【论文概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我国职校学生的思想活跃、求新求异,凡是觉得新鲜的就想了解,凡是自己喜好的就会去做,这些都是导向于创新的基础。职业教育倡导科学研究,注重科学研究的质量,关注科学研究活动,其实施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老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研究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动手实验、查阅文献、体验探索研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论文提要】: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1.理论、实践与方法的融合2.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切性
3.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研究性学习中鼓励猜疑,激发创新意识
2.在研究性学习中“互动、协作”,启迪创新思维
关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研究教育论文 篇6
摘要:高职评估对高职办学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有着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评估对高职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和对高职办学的导向作用,总结了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评估中暴露出来的弊端。然后对国外先进国家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介绍和对比,分析了其对国内高职教育的启示,探讨了如何以评估为契机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企业需求的对接,提出了基于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字:高职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区域经济;企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针对高职规模急剧增大,学生综合素质却未得到明显提高提出的。它检验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水平,进一步加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推动学校自觉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在评估过程中,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暴露出学生实践能力低、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因此探索一种更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1 高职评估的意义及对高职教育办学的导向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具有综合性和全方位性的特点,它的指标涵盖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工作。高职评估作为指导办学的一种规范性做法,对高职院校办学建设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高职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教育理念在许多高职院校已经确立。高职院校通过评估后能够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的关系,更加重视教学工作。(2)促进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许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的机制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教师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成果良好,这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3)教学改革成果明显。很多被评高职院校普遍加强了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加大学生实习实训力度,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和能力考核,能以职业教育为导向,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同时都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高职评估对高职教育及办学上的导向作用是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进一步明确了学院的定位及发展思路,要突出高职自身办学特色,必须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强而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级人才。总体来说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成效是显著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2 传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评估中暴露的弊端
高职评估使高职教育者更清楚的认识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许多传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本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对于一些通过高职评估的院校专科毕业生,许多用人单位仍然反映学生理论知识不全面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差,没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很难胜任一线工作。这些毕业生没有特色,知识面窄,不适应专业工作以外的其它工作。专科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共识,是传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明显的弊端。
其次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适应性差异。在当今的高等职业教育中,教育与行业的脱节现象依然严重。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计划性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尚未完全与市场经济接轨。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少,高职教育的发展存在盲目性,形成办学规模小、效益低、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的局面。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对投入少、技术含量低、易操作的文科类教育类专业设置比重高,而投入大、技术含量高、实训动手要求高的工科类专业设置比重偏低。
再次一些采用传统的“订单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院校,在“订单教育”办学实践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传统办学理念容易形成障碍,即“职教普教化”现象。另外一方面,因为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存在着经营风险,企业风险危机一旦形成将导致企业无力完成接单,最终造成学校被动。同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没有有效的运行机制,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等等问题。
最后高职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没有能够很好的与区域经济、企业需求的对接,极大弱化了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功能。高职教处于教育与经济的结合部,两者的关系更直接,理应率先进行改革,但高职教育的现状在许多方面暴露出与经济不相适应的弊端。在经济转轨和产业调整中,高校又不加限制地发展一些专业,造成有些专门人才相对过剩。
这些问题与弊端表明高职教育者还有大量的后续工作要做,这既是高职评估工作的延伸,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3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及对国内高职教育的启示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在高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其人才培养模式从实践到理论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这些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CBE模式,CBET模式以及双元制模式三种。本文简要对这几种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给国内高职教育着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迎接和准备评估时参考国外经验。
CBE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具有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全部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然后根据所需的能力设计教学内容体系,制定能力分析表、课程开发表,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学生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该模式打破了以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但是该模式的职业针对性太强并相对狭窄,且过分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要求相对较少,从而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表1 国外高职人才培养的三种典型模式对比
国外高职人才
培养模式 内涵
确定职业所需的综合能优点 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
现
制定全国通用的职业资
格证书,学习成果的认
可比较灵活开放
拓宽了办学渠道,节约
了教育经费,保证了学缺点 针对性太强、过分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养机制僵硬、机械,经常会出现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相脱节的现象 对企业过分依赖,过分专业化,人才培养极易受到经济
发展起伏的制约 CBE模式 力和专项能力,制定能力分析表和课程开发表,最后考核。以能力为基础进行教育CBET模式 与培训,把人才培养模式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调动了企业界及用人单促使全社会“双元制”模式 位的积极性,各界都来关注职业教育。生就业
CBET模式也是以能力为基础进行教育与培训,它把人才培养模式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使人才培养模式制度化。CBET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确定国家能力标准,可使有关方面据此制定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在学习成果的认可比较灵活开放。但其教学模式和人才
培养机制僵硬、机械,学校不能及时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和市场状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经常会出现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相脱节的现象。
“双元制”模式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这种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双元制”模式充分调动了企业界及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促使全社会各界都来关注职业教育,拓宽了办学渠道,节约了教育经费,保证了学生就业而且能够学以致用,但是,这种模式对企业过分依赖,过分专业化,使其人才培养极易受到经济发展起伏的制约。
通过从对国外典型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与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国际视野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些基本特征,为进一步探讨适应我国企业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借鉴以上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必须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充分针对目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合理地对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评估为契机,重实践重创新,实现与区域经济、企业需求对接
高职院校以评估为契机,准确定位,服务于地方经济、区域经济。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和企业优势,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明确服务区域。同时利用地方行业的支持为学院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以重实践重创新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经济、生产、管理、服务中的实际问题为教育教学模式,及时地跟踪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的重点;及时了解企业岗位的设置,使专业设置尽可能多地覆盖行业岗位群,建设专业群,形成学院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学院知名度。
高职院校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依托区域经济资源,在与区域经济的互动中实现超常规的发展。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遵循“共定教学方案、共选订单学生、共享教学资源与生产资源、共管教学过程、共监教学质量”,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努力实现“学生赢、学校赢、企业赢、社会赢”的最大目标。
以高职评估为发展契机,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实现与区域经济、企业需求对接。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多种形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实践型创新型人才。5基于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结合高职评估和新的经济形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以及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内的启示,下面本文探讨了高职评估的契机下,结合新的就业形势对国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解决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克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深化以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导向,以技术教育为特色的高职教育改革。
高职教育的目标,最集中地体现在培养的人才能反映和满足社会要求,首要就是培养毕业生的质量,高职教育改革要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毕业生为目的。高职教育应具有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力和快速应对力,确保与经济接口和人才适销对路,摆脱以学科本位设置专业的传统,遵循“以产定销”、“行业定位”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不断吸纳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高职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教育,更重要的是要突出职业中的技术教育这一部分。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要努力改革中国传统教育中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增强技术教育观念,突出“技术员”这一类人才层次的培养特征。
(二)借鉴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处理好引进和本土化的关系。
在确立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高职人才培养的成功经
验,更要考虑我们的本土资源。中国的高职教育有它的历史发展,有它的国情,也有它的特色。比如我们在引进CBE模式时,其注重能力本位的理念是我们应该倡导的,但要看到该模式主要是针对职业培训的,学生的基础理论不仅深度不够,且存在结构性缺陷。因此我们要在引进的同时,结合我国自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实际情况,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正确处理好岗位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的矛盾,力争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各主体目标的一致。
(三)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保障实训教学的课时量。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需要具备两方面条件:(1)实验实训的设备和基地。(2)熟练驾驭这些设备能力的教师。去开设实验课、实训课、实习课、工程训练课、技术训练课、项目训练课等。有些学校实训设备主要为了应付参观、检查和评估,实训设备成了摆设,要极力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充分利用实训资源。例外还必须保证学生足够的实训课时量,学校要采取理论结合实训的教学模式。也可以采取引企入校的方法,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引进本地区具有规模优势实力较强公司,逐步建立起“学校中有工厂,工厂内有中心,中心里引进企业”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在保证专业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需要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丰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多元化培养。
新的就业形势下,社会的职业技术岗位分工更为明细,行业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加剧定了社会对人才有多样性的需求的提高,也决定了不同的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最终决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因此,高职教育应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自身的办学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类型,自主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实践创新的高职人才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无论就数量还是层次结构,与高职办学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统计表明,当前高职“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平均比例为26.1%,距高职专业教师要有80%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加大送培、进修、引进和外聘的力度,尽快建立一只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一种检验,明确其办学指导思想,规范其办学标准。高职评估对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改革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优秀专科毕业生。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现有的典型培养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目的,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创新改革措施,探讨了以评估为契机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企业需求对接的措施与方案。这些研究不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具有实践参考价值,同时让高职院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用人单位需求。高职学生充分就业,高职教育健康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俊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3] 曹莉,王明,杨捷.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0(34).[4] 李利.如何做好高职评估中的职业技能测试工作[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77~80
[5] 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4.[6] 王联翔,韩德静.“校企一体”: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之路[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
关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研究教育论文 篇7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高职,机制
“个性化教育”即依据受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 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 运用多样的教育方法来促进受教育对象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同时, 找到属于高职学生自己的发展方向, 发挥个体的特长, 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人才, 在教育批量化的前提下,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特点需要从制度、环境、人员这三方机制共同保障,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人才。
一、制度保障
(一) 建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规定了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既是社会的现实需要, 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创建开放的、共性与个性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与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 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必由之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以高职院校的性质为依据, 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能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具体要求, 促进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
1. 制订弹性多样化专业培养计划
个性化教育培养计划满足个体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课程设里既要保持学科体系, 又要让受教育者有灵活选择的自由, 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潜能得到激励。
2. 采取模块组合、分级教学的方式
针对高职学生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 提出具有个体差异的教学要求, 采取适应高职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3. 实行分流培养
根据高职学生提升本科学历和高职技能就业的发展方向, 设置具有针对性的特色课程, 使不同能力、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环境, 让学生得以因需选择。
4. 整合优势资源, 实行联合培养
聘请企 (事) 业、行业协会经验丰富的人才到学校授课并参与学科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 使学生扩大专业技能视野、提高行业认知, 强化人才品质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5. 逐步推行“预就业”培养模式
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人才需求, 与学校开展“订单化”培养模式, 符合单位要求的学生可直接签订就业协议, 学生经过顶岗实习、毕业后被社会用人单位直接录用。
(二) 设计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化、操作化。确立具有个性色彩的人才培养方案, 包括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形式、学时分配、学历层次等, 就是“以人为本”, 给予学生在专业 (方向) 、课程、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发展方向等的选择权, 让学生进行人生的自我设计。
1. 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特色
根据高职院校发展目标定位和学生自我需求, 为个性化人才培养指明方向。高职院校应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 (1) 通过对学生的全面观察, 建立学生培养档案。老师、助班、学生党员、心理辅导中心全面把握学生特别是特殊特殊学生的具体情况, 建立学生的人才培养档案和心理档案的咨询。 (2) 职业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明白适合自我发展需要的职业, 帮助学生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2. 创新自主教育, 实行弹性专业制、选修制、选师制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选专业, 按高职大类招生培养的学生可在大类内自选专业方向, 一定比例的学业优秀生可跨大类在全院 (校) 范围内自选专业方向;选课程, 学生可自主选择全院 (校) 范围内的选修课, 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发展其个性;选教师与学习方式, 对于采取分级教学的课程, 学生可以选择教师及学习方式, 引入竞争机制, 促成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对有特殊潜能或学有专长的学生, 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并配备导师给予具体指导, 允许他们自主选课、自主听课、自主开展兴趣研究等。
3.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外实习基地及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全过程。
(三) 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是对一定专业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的总体设计和安排。个性化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原则, 实现由知识本位向学生自我发展本位的转向。
1. 优化课程体系
按通识教育、学科门类教育和自主教育3个层次构建以选课制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选课制是个性化培养的实质与灵魂, 没有选课制的个性化培养就不是真正的个性化培养。每一层次均设有不同模块的必修课与选修课;通识教育层按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与人才培养的共性发展要求设置, 尤其要关注与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有关的课程, 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学科门类教育层依据各校的学科专业设置, 包括学科门类基础、大类专业基础和专业基础等, 适应社会不同岗位的需要自主教育层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2. 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按照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训练等不同层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与创新性培养相关的实践环节, 把学生作为任务和项目教学承担者和责任人, 实现理实一体化, 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之中。
(四)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实现高职个性化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改变评价体制。实现评价制度的多元化, 从而调控课程、教法、学法。考试评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方面。具体如下:
1. 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实行主辅修制, 逐步推行导师制、选课制、选师制等管理制度, 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 实行导学制, 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发展方向并构建适合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体系, 增加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
3. 改革学生学籍管理体制, 实行学生学习的激励、预警、准入制度等。优秀生激励制度, 对学分成绩达到所规定分数以上的学生以及在各种课外科研活动和发明创造活动中取得成绩的学生, 提供选拔优异生、免试推荐升学本科;差生预警制度, 对差生及时发出警示, 并对其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及学习方法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及完善措施;毕业环节准人制度, 毕业设计开始前的课程成绩未达到要求者, 不得进入毕业设计阶段。
4. 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 优化教学管理手段, 完善网络化、集成化、个性化的教务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 实现培养方案、学籍、学生选课、学生成绩、学生考试、学生评教等方面管理的网络化。
(五)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高职个性化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应从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 多角度地学生综合评价。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判断学生的优势与不足, 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从而激励和引导, 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环境保障
行为科学家罗杰·巴克认为, 环境对于激发和形成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学校是传承文化的阵地, 是学生成长的乐园、进步的摇篮。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幅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精美画卷, 更是一部内容丰富、形式立体的教科书。
(一) 个性化的校园规划设置
1. 校园灵动化
高职院校根据校自身的办学传统, 体现现代教育特色, 将建筑特色与人文关怀有机融合。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功能区分明, 教学楼、廊柱、碑石、校道等, 要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精神、办学目标、校训, 辅以励志格言、名人雕塑等。既注重建筑布局、建筑风格等宏观校园建筑文化的建设, 又营造视觉建筑艺术文化氛围, 而且注重校园建筑内部细节的完善和优化, 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出发, 处处显示以人为本, 体现人性关怀。
2. 让墙壁思想化
教学楼过道两侧的墙壁设计成励志廊、名人墙、优秀校友墙、优秀作品墙等, 把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师以及优秀校友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张贴在上面, 时时刻刻激励师生。会说话的墙壁, 潜隐教育于无形, 它既装点了校园, 又陶冶了灵魂, 对培育学生的心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 让草木人性化
每一种树都标明“名称、科属、产地”, 每一块绿地都插有爱心提示牌, 整个校园仿佛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 无形中促使学生更加爱护花木, 保护环境, 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 营造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
营造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就是要创设一个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其具有教育导向、开发创新、激励调节、自我教育等功能, 以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和学生心理的优化。学校要积极拓展教育活动空间, 整合课内外教育,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有机地将课堂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 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创新, 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报告, 自觉地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建设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增强学校的文化氛围。
(三) 打造积极健康的个性成长平台
高职的辅导员要加强对班级工作的指导, 组建强有力的班级学生干部队伍, 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和管理能力, 形成和谐的环境氛围;团学组织要加强对社团的管理, 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利用校园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形成校内素质拓展平台, 而青年志愿者、社会调查、科技服务等活动则成为更为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微博、微信、QQ群、BBS、BLOG等是学生沟通交流的常用工具, 通过以上的工具打造一个健康成长平台。
三、人员队伍保障
(一) 教师队伍
个性化的教师队伍并不是教师特立独行的张扬作风, 而是要求教师以开放、多元化、民主、反思的教育理念贯穿教育的全体过程而感染学生, 促使学生寻找最适合其自身的发展模式。教师应当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转为相互平等商量的伙伴。对于学生的要求更为开放, 特别要突破传统的唯“分数”论, 学生的培养要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增强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观念, 以开放的教育思想成为学生日常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反思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变工作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突显教师人格魅力, 让学生接近老师, 老师了解学生。教学的现在理念应该转变成为“以学生主动学”而非“教师主动教”, 只有这样不断反思, 教师能联系社会, 在反思中不断培养自己为个性化的教师从而促进个性化职业人才的培养。
(二) 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队伍的构成是思想政治专业辅导员, 除了具有上教师队伍的素质之外, 还应具备:第一, “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第二, 以多元人才观创新就业指导课程。多元人才观是致力于培养技术型、学术型、设计型综合发展的人才, 而非以传统分数衡量学生的人才。辅导员队伍须切合实际对社会职业进行一系列的调研尝试, 从学生管理工作中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范, 加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第三, 创新辅导员工作模式。个性化教育需在工作模式上进行转变, 如引进“教师+辅导员+助班”共同培养、改变个体谈话的心理咨询等模式等, 了解学生的个性化诉求。
(三) 政工管理队伍
个性化教育的行政平台上, 政工管理队伍为学校行政序列的管理服务人员。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 政工管理队伍的机制保障:第一, 以服务学生为中心, 做好后勤工作。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即以学生为主, 要求政工管理人员以学生出发, 在具体事项处理上考虑学生的切身利益, 从生活细节、学习方便上给予学生各方面的帮助。第二, 对政工管理人员进行大学生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第三, 在处理学生的个体诉求时, 政工管理人员要耐烦、细心。本着服务学生的理念出发, 将学生具体的个人情况、生活细节问题进行解决, 才为践行个性化教育的理念。
(四) 学生党员干部队伍
关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能力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 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09-02
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就要求所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应该具有创新能力。要培养出数量充足、适应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做到正确的引导与教育。笔者结合在高职院校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新时期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对创新及创新人才的一些理解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具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绪、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富有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开拓工作新局面的人才。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以下的基本素质和品格:合格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的欲望和探索的热情;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严格、严谨、严肃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来取得,各种教学实习、实践环节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在新型的教育发展趋势下,高校不能够仅把传授知识作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人才培养的结果是要教给学生最多有效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具备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生涯学会“做事”和“做人”,让他们在进入社会时能够较好地应对各种不同情况的挑战和挫折。
美国高校在上个世纪就对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培养目标,包括:一是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基础性;二是突出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三是强调个性的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而正是从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美国各高等院校通过共同努力和培养,培养出了大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领军人物。表1是美国部分大学培养的精英人才举例。
对于美国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目标的设计规划上存在“趋同”现象,缺少对创新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具体设计和要求,导致各校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培养的人才“千人一面”现象严重,缺乏各校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加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2000年高校顺利完成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在人才的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生产性实训场所的建设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还没有比较完整、完善的制度和保障机制,使得许多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标准,而创新人才的多少更能显示出一所大学的未来前景。21世纪是信息时代,教育部2012年3月16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各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把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重心,深入思考、认真实践。
三、加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举措
第一,高职教育的服务目标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它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上下工夫。为此,高职院校应重点强调“创新”,以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强最新高职教育理念的学习,组织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讨论,加强教育教学的创新活动,打造合理、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融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元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培养机制与氛围。
第二,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高职院校要坚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教学模式,深入企业、行业等一线调研,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与企业的要求一致,把职业资格考试逐渐引入正常的考核中,使学生不仅拿到毕业证,还可以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训场所的一体化建设,利用好项目教学这一方法,边讲边练,使学生更快掌握所学知识,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通过双方的深度探讨,在双方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厂中校”和“校中厂”,同时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制定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训教学制度化,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与未来工作相融洽。同时,应保证毕业生有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第三,激活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制定各类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时,要通过社会、企业的调研,在设计上要根据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多样化的培养制度和模式;在课程的设置和开发上,要与学生的实际工作岗位相对应,课程内容是做到“新、变、奇”,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生在知识具有可持续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利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分组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结合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关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研究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创新高职教育模式研究10-10
高职学生创新教育10-07
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创新07-20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方法研究11-18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论文05-17
关于高职项目化课程的开放性设计研究06-04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分析10-24
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09-21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