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精选12篇)
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 篇1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数学教育的现状
由于高职院校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许多学校的数学课程教学时间都被压缩,而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多,课时相对少和学生生源数学基础的差异,使数学教师多采用讲授法教学,期末考试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根本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数学教材,基本上只注重理论和计算,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语言、知识性,忽视数学的能力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阻碍。
二、高等数学与高职院校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维意识以及能力放在首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性的能力,引导他们能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如何分析问题和怎样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高职院校的基础理论课,对培养学生能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理解力、学习力、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诸如分析与归纳、类比与联想、直观与演绎、线性化、离散化、最优化等,都是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学中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往比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重要得多。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 以美启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教育与教学的目的之一,应当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从而既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科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长他们的创造发明能力。”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注重运用组织、语言、板书、分析、讲解、启发、比喻、推理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以美启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雷韦兹说:“数学家之所以要创造,是因为精神构成物的美给他带来快乐。”数学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的能力就是在于做出正确选择,在数学事物的无尽的组合之中,选择自己有用的组合,抛弃无用的组合,从而取得的新成果,这种支配选择的能力是数学的直觉思维。数学直觉思维的本质是对一种“美”的意识和“美感”的领略———也就是数学中常说的审美经验。可见,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审美经验,可以指引学生按照“美”的法则去探求“真”的知识。
(二) 引导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维活动的指导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能力的活动,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探索、求真的过程。将问题解决作为解决事情的过程,将有助于我们检验自己对技能和概念所进行的操作是否正确,它们彼此间的相互联系及它们在解决各种问题所起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去发现、去设计、去创新、去完成。
Polya在《怎样解题》这本专著中,把他本人数十年的教学与科研经验集中具体地表现在他的“怎样解题”表上,包括四步:弄清问题、拟订要用的计划、实现既定目标。简化问题,把数学解题看成为问题化归的整个过程,最终归结为熟悉的基本问题来加以解决。Polya的这种集中在“怎样解题”表中对数学启发法的具体论述,对帮助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自学,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很有启发。在数学教育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至少有利于下列三个目的的实现:首先,把数学应用到非常规问题和现实的问题中,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应用的各种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威力,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最后,学生通过参与解决问题,有助于获得和加深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三)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寻求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沿不同的方向思考,求结果丰富多样。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根据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联想,通过一题多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引导思维发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 引导学生构建数学建模意识
数学建模就是把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它是一种数学模式的思想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灵活地、具体地应用所学知识来处理和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它是一个常常需要多次相加才能够完全完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的、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是模拟应用数学中的思维方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精通数学以外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具体掌握解决问题的许多数学方法,特别是学会与不同人进行交流与合作,显然,这样的人才是富有竞争力的。可见,学习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并纳入职业教育领域是必然的。
总而言之,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除了加强策略的运用,研究教学模式外,也要多方面使用现代教辅手段的模式。
摘要:数学教学对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本身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和应用, 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詹耀华.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8) :120-122.
[2]谢传健.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3, (3) :62.
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 篇2
培养学生发现能力与创造能力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第四农场中心小学 崔桂云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犹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自主、主动参与,自主发展。
【关键词】发现;创造
在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新方法的实践研究探索中,如何让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内外的“辅导”,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与探索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犹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这是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也是从根本上把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
一、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改变全盘授予的传统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信,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首先要激发并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
对于枯燥无内容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阅读教学的良好气氛。比如:运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幻灯片展示。如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可以给学生展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学生在生动的幻灯动画中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并能从中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相信学生是不会学不到知识的,也就不用担忧学生的不学与学不好。
2.其次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精神与善于发现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放下教者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精神,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改变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引导、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在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后,设计三个读的环节:(1)自由朗读,想想哪些地方读不懂?等下可以提出来。(2)检查朗读,每人自由读一个自然段,而且是大家主动站起来朗读。(3)有感情朗读,最后让学生在优美的配乐中进行朗读。这样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能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只有改变旧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读、思、问、议、写的时间,才能拓宽学生各自施展才能的天地。
二、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人又是个体,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说让人都一模一样,我想这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小学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阅读教材是作者的文学创作,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应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三句。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独自的看法,只要不重复别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当然也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呢?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语言。
阅读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二者是统一的。下面就谈谈我是怎样以培养学生思维为主进行语言训练的。
1.丰富表象与培养学生语言的形象性。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儿童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思维。可以让学生多观察,积累表象。
2.培养想象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法国思想家狭镇罗普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也就不能成其为人。虽然说的有些大了,但是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在阅读中,对课文的情景就能具体理解,并能浮想联翩,且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1)揭示关键词语、句子。如《蟋蟀的住宅》中有这样一段话:“它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两只前足扒土,两只强有力的后足踏地”让学生抓住“搬、扒、踏”三个动词来想象、表演,蟋蟀的吃苦与灵活就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抓标点符号。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讲到海水的颜色很多,有深蓝的、淡绿的……从这段话中的省略号中,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海水还有那些颜色。学生展开联想拿自己知道的所有颜色来说西沙群岛海水的颜色,这样,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更深刻了。另外还可以利用概括性语句进行想象;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展开想象;细看插图展开想象;针对课文结尾展开想象等等。
只有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自主阅读课堂,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自我展示的机会;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与创造,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3
21世纪是充满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时代,而这些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主要看人才的质量,21世纪需要的是大批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学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同时,要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生兴趣和爱好等。下面我就从以上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一、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大力开展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充分地发扬教学民主,创造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发散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部分,它用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用眼前的信息和已有的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多种新的信息。
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善于想象和幻想是小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而丰富的想象力还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想象力是具备创新形象的能力。一切创造都离不开想象力。当然想象不是随意幻想,它受到实践经验和社会历史生活条件的制约,因而学生的想象尽管丰富,有趣,但不尽合理,教师除了大胆鼓励外,还要注意引导,使之丰富,合理。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大千世界在他们眼中将变得美丽多彩,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不受任何限制,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可以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学生能在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就能使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处于最活跃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另外,在教学中,力图与学生建设一种平等、亲切、民主、和谐的对话关系,使学生更加活跃于质疑问难,让一些平时不敢说话或怕说错的学生感觉到平等和民主,不再畏惧发言,畏惧想象了。他们争着让老师给他们一次机会,表现他们的思想。
其次,注意挖掘课程资源,在表演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每一个学生都极富有想象力,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心靈世界。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想象,并指导他们把自己的想象出的内容说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说话能力,又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渗透了思想教育。
三、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会去创造。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与教师有很大关系,教师总是把现成的东西交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依赖的习惯,不利于学生发展。作为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正确的独立思考习惯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呢?我认为要做到创设情境,激发思考;适当引导,促进思考;提供时间,充分思考;组织讲座,深入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四、 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学习的动力在于兴趣”,只有将兴趣为之点燃,才能使学生成为积极的进取者和知识的真正主人。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让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兴趣因个人差异而不同。因此,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应注意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理想结合起来。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奋斗目标,树立远大志向,学生有了远大志向和兴趣才会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好的学习态度才能促进知识的发展。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使其发挥主导作用,教学才能真正成功,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二、理解是兴趣产生的基础。兴趣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越深,兴趣越浓,学生反而会积极主动地钻研所学内容。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者能够力所能及,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
第三、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教师应结合丰富的教材内容,多种的文体活动及学生的特长,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
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 篇4
一、创造性思维独具特色的特征
1. 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与集中性。
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是指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 重组当前的信息和记忆中的信息, 从而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现实中, 人们会面临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 在这种条件下的决策中, 创造性思维的集中性就表现出极端的重要性。只有集中才能更好地发散。思维发散了需要合理的集中。创造性思维是一个集中--发散, 发散--集中……这样多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 创造性思维的直觉性和分析性。
创造性思维的直觉性既没有某种明确的逻辑规则, 也没有经过严密的推理, 它总是以跳跃的方式, 径直指向最后结论, 它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正确的, 但也可能发生错误。但直觉性的结论提出之后, 仍需要用创造性思维的分析性参与进行推理和论证。因此,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直觉--分析, 分析--直觉……这样多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3. 创造性思维的逆向性和正向性。
创造性思维的逆向性要求在思维活动时, 从相反方向去观察和思考, 避免认识过程的单向性, 这样往往独具一格, 常常导致创造性的发现, 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它往往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逆向思维的运用常常是建立在一定的正向思维的基础上, 没有正向思维为基础, 是很难产生逆向思维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正向--逆向, 逆向--正向……这样多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多种思维模式的动态表现, 主要体现在积极调动和有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
1. 创造性人才智力因素:
(1) 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基本专业知识, 及必要的辅助知识, 并形成一个合理的整体结构; (2) 能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把握事物方向, 预测事件的未来及后果。
2. 创造性人才的非智力因素:
(1) 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理想、创新胆识和创新意识; (2) 创新兴趣、创新注意力、创新敏感性、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路; (3) 独特个性与人格, 善于发现被常人忽视的现象。
三、学生自主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 认真考虑社会及科学的问题。
善于捕捉自己发现的所有疑问, 加以记录, 不断翻阅, 会带来思维新启发。有些问题在课程学习时, 可以请教师答疑和同学们讨论。研究问题是创新活动的萌芽和开始。
2. 坚持自己的观点, 发展自己的观点。
人的才能的显露首先是自我努力, 内因起作用的结果。而社会的认识, 又受社会需求及其经济与政治规律的支配, 有时我们身上某些带有伟大创新发现萌芽的东西, 并不能轻而易举被社会识别, 所以我们应该有创新的自信, 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 这也是有心计的创新者应该明确的。
3. 学生要积极地参加智力竞赛活动, 参加学术讨论会、辩论会等。
积极参加学校里的社团活动、学生科技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 它们都是促进创新活动的好途径。小论文写作和小实验操作, 都是创新活动的初步实践。
四、学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1. 教学重点从传授知识、储存知识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移到以努力掌握新知识和科学方法论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更新知识,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由之路。
2. 学校管理要破除思维的禁锢。
解放学生的思想, 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采取有益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与人才考核选拔办法。改革现行考试这个指挥棒, 以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标准, 评定学业成绩。
3. 学校教材的编写要与时俱进。
要注意随时增加新知识和新思路, 要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精神。
4. 课程教学必须贯彻必要知识和思维方法并重的原则。
努力营造适合提升学生能力和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条件与环境。教师的主导作用, 就体现在启发开导学生方面。教学要有学术气氛, 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现代科学的辉煌成就, 都是多门横向渗透与交叉的结果。学校要有意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相信学生是未来的创新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即要学好基础理论知识, 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 要善于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这样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就奠定了提高创新力的基础。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高等学校教育应该达到的核心目标。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是学业成功的标志和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在教与学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要注意和强化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及技巧的掌握, 要注意学校和学生协调配合, 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关键词:学生学习,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篇5
中文摘要:创造思维能力是人类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品质,创造思维能力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去
培养跟提高。
英文摘要:The creation power of thought is the humanity lives an important quality, the creation
power of thought may raise through some methods with the enhancement.关键词:创造思维能力,学生,培养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创作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提高思维能力是我们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
一、创造思维概述
创造思维是人在从事创造活动、解决尚无先例的问题中寻找独特而新颖的,并具备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心理活动。对每一个个体来说,自己突破自己的思维模式,取得有价值的思维成果,也可视为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尽可能多样化答案的思维,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而集中性思维则是依据已占有的信息和各种设想,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求得最佳方案和结果的思维操作过程。发散性思维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为主;而集中性思维则在这些可能的途径中选择和比较出最优的解决途径。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作为学校或者老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1、老师树立权威形象,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每个学生都尊重知识渊博的老师,尊重爱护他们以及关心他们的老师。所以作为老师,就必须努力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则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启发联想、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教师有了广博的知识为基础,再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去提出问题,解决未曾碰到的问题,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连结,从而形成新观点、新理论。作为老师,要爱护和关心学生,师生之间要平等相待。多一些宽容,这样可以拉近老师跟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教师人格的亲和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喜欢上老师,因为学生会对该学科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有兴趣,才可以带着愉快的心情,高涨的情绪去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去分析、研究和探索规律。
2、老师要努力创设一些点燃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教学情境。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打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平台,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我自己的经验,某一次上课)我们的大学英语老师上课,给我们先分组进行辩论赛,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马上就来劲了,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我们都可以锻炼到们的英语口语。因为我们是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做特定的事,我们都会努力思考,让自己的队伍胜出,这样的上课方式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口语,还可以培养思维能力。
3、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政见”,这可以打破习惯思维方式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防止思维定势和权威效应。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就问题多问个为什么,甚至向权威提出质疑。多“发难”,这有利于教学相长,有利于书本知识现实化,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学以致用。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的语文老师也是这样老师。那时是,语文老师
总跟我们说,你们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还有如果老师有什么地方你们觉得不对也要提出来,我们经过老师的“熏陶”,之后我们在课堂上都变得很活跃,老师给我们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我们班的语文成绩在学校里面是最好的,老师也经常称赞我们的作文有自己的想法,写出了自己真情实感。这是因为老师不仅在课堂上鼓励我们说自己的看法,还经常给我们提出一些问题,让我们去思考,有时候还会指导我们撰写一下小论文或就事论事,畅谈自己的看法,允许“异想天开”。然而这样我们必须要去预习功课,多涉猎更多课外知识,充实自己,才能从更深、更广的知识海洋中捡出不同“政见”。
(二)作为学生自己又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1、作为学生的我们要保持应有的好奇心,加强学习的独立性,在课堂听讲和学习中,要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自己随时都是保持对学习的强烈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伽利略,一开始他的父亲要他学医,但是他对医学根本一点兴趣都没有,然后他就很喜欢专研科学实验,就是这样巨大力量的推动下,使他可以将一生都奉献给科学,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而他也成为一名受世人称颂的伟大的科学家。只有当一个人对学习的心理状态,总处于“跃跃欲试”阶段的时候,他才能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就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见解、新事物,从而培养跟提高我们创造思维能力。
2、我们自己要展开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从他幼时想象人跟着光线跑,并能努力赶上它开始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是从人们看到小鸟在空中飞翔时候的想象人类也可以造一双翅膀飞翔而开始的。世界上第一艘潜水艇是人们看到鱼在水中游的时候想象人类也可以像鱼在水中游而开始的。想像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我们作出新的努力,探索,去进行创造性劳动,从而提高我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浅谈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創造性 创造能力 适宜环境 个性的塑造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174-02
新课标指出: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作为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所谓创造性,就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新奇独特意味着别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未曾做过的事。凡是科学发明,文艺创作中足以为世人称颂者,都符合新奇的条件。但只是超越前人所做而无价值,也不足以称为真正创造,有社会价值意味着创造的结果或产品具有实用价值或学术价值,或道德价值,或审美价值等。创造具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和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如鲁班发明锯子。后者产生的成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如高斯少年时做数字1—100的连加,自己发现了一种简便的方法,即首尾相加,将连加变为乘法。虽然这种方法不是高斯首创,但对他个人而言,也是具有创造意义的。无论是真正的创造还是类似的创造,它们所跟现出来的思维或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可以说,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在小学生身上,也同样存在着创造的潜能。
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力。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对子女的要求不过分严格者、对子女的教育采取适当辅导策略者、家庭气氛比较民主,则有利于孩子的创造力的培养。在学校教育方面,如果学校气氛较为民主,教师不以权威方式管理学生;教师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容许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学习活动有较多自由,教师容许学生在自行探索中去发现知识,那么这种教育有于创造性的培养。所以,孩子的创造能力能否得到培养,除了有家长的责任,我们教师更有责任。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人在心情愉悦的时候,他的能量是最大的。这时他能把他的所有潜能最大地发挥出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不同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智力、原有认知水平、个性等因素的不同,就需要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在教学中,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力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比如,教学中,我呈现一些要应用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考角度思考问题,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再比如,提供条件使学生有机会选择不同的课程来学习,以展示他们的才华。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我曾经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旧衣服,废纸,塑料瓶等做一些小制作。没想到还有学生竟然做出了许多十分漂亮的“产品”:用卡纸和鸡蛋壳制作的秋收图,用旧的面料和塑料袋改做的十分精致的时尚挎包……于是我想,我们给学生一片天空,学生会还我们更美的星空。
(3)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比如,我经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搞文艺汇演,要求是形式多样,尽量有创造性,特别是自己想出来的节目更好。没有想到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此惊人:他们的节目真的是形式多样,表演精彩,有相声,有小品,有诗歌朗诵,有猜谜,有唱歌,有舞蹈。尤其是很多他们自己自编自演的小品和相声赢得了同学们和老师的阵阵掌声。我还尝试着向同学生推广“超右脑快速记忆法”。我让学生用图片、数字、字母和文字以及扑克牌,做成各种游戏,引导他们利用缩简和编歌诀、位置记忆、谐音联想、视觉想象、关键词法、语义联想等多种方法比记忆力。通过这样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很乐意完成这样的任务。后来他们还创造出各种记忆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各学科的学习当中。
2 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有关研究表明,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因此,从个性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1)保护好奇心。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而且充满了许多的为什么。作为教师,要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因为,好奇是创造活动的源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曾因为喜欢问老师为什么,被他的小学老师称为捣蛋鬼,可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好奇和爱问为什么的心理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我班上有许多学生喜欢在课间问我一些很奇怪的问题,我总是耐心地回答他们。有时我也回答不出来,我就让他们上网查资料或去做实验等。所以有学生把我称作现代版的活生生的“十万个为什么”。我发现这些喜欢问为什么的学生思维比一般的孩子更敏捷,性格更开朗,学习更积极主动,遇到问题他们总会想到别出心裁的解决方法。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每个学生都想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可是有时候会发现,有些孩子却是欲言而止。通过与他们私下交谈才发现,原来他们是怕回答错误而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作为老师,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都要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从错误与失败中吸取经验,并用许多伟人的故事告诉他们:失败乃成功之母;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都是从一个个失败走向成功的。现在我班的学生都喜欢上我的课,因为在我的课堂上他们能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与喜悦。
(3)鼓励独立性和创造精神。曾经有人说过:“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也有人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话正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每个学生个体都是一个创造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教师应重视他们的个体差异性,尊重他们的不同见解和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不同的学生对平常问题的处理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教师应给予鼓励。
(4)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小学生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是很强的。如果经常性地给学生讲一些有关创造发明的故事,他们会受到很大的感染。比如给学生介绍或引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可使学生领略到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心理需求。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并不存在捷径或“点金术”。创造性的产生是知识、技能、策略、动机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虽然各种直接的、专门的创造性训练是有效、可行的,但不应取代或脱离课堂教学。许多研究证明,结合各个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既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排斥或脱离学科而孤立地训练创造力,这实际上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也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设计,2004(12):4.
[2]莫雄光.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知识出版社,2001:48.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7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能力发展的精神环境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就是创造和发现的总和。教育就是人的创造活动。传统教育处处存在有威胁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观念和言行。具有创造性的学生, 其言语和行为较为独特, 且有时偏离常规。通常, 教师对学生的褒奖以顺从为条件, 教师总是说:“谁听话, 谁就是乖孩子!”同学们若提出不同的观点, 教师便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 给学生制造心理压力, 如此久而久之, 就使一些思维活跃、心理开放的学生 (所谓的调皮学生) 受到精神压制, 甚至打击。他们的创造潜能就在这种“气候”与“土壤”中枯萎了。实践证明, 凡能实现和保障受教育者“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 就是适宜于创造力发展表现的环境, 所以我们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关爱学生, 呵护学生, 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气候”和“土壤”, 也就是要全力营造好培养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精神环境。
(一) 教师首先要转换角色, 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 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同学生打成一片, 共同参与,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 对学生实行开放性管理, 允许不同的甚至和自己对立的观点存在。用新的教学理念评价学生, 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 尊重学生, 善于鼓励。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个体得到发展。细心发现闪光点,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有一定的成就感。
(四) 强调承认失败和错误对人有益, 不能对犯有错误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打击。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失败是成功之母”, 没有失败, 就没有成功的道理。
二、创造就在身边
说到创造能力, 创造精神, 有的人 (包括一些教师) 总认为, 创造发明都是科学家、艺术家的事, 其实这是错误的。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 天天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学生应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基本道理, 并具备相应的能力, 为将来成为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根基。其实学生都是小科学家, 我们要多指导, 引导他们多观察, 多思考。如有这样一道智力测验题:“树上有7只鸟, 用枪打死一只, 树上还有几只鸟?”出题人的答案是没有一只鸟。但有个学生这样回答:“打死的一只如果挂在树上, 树上就有一只鸟, 如果打死的一只掉在地上, 树上一只鸟也没有了。”这就是创新, 创造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三、发展创新能力, 重视实践活动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在于教学活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 需要教师加以教育和培养, 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就应当创设和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各种能力的实践活动。
(一) 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过程中, 小组合作, 能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小组合作是有效的教学形式, 有利于师生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这样有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二) 动手操作, 师生互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 有意识地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 创拟富有思考性的习题, 并给予情商投资,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让学生多做有创造性的练习, 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可以操作的习题, 使之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有两个水桶, 小水桶能盛水4千克, 大水桶能盛水11千克。不要用秤称, 应该怎样使用这两个水桶, 盛出5千克水来。”
这是一道操作题, 我鼓励学生自行制作这样的两个水桶, 然后一边操作一边做记录。从题意看, 5千克水显然只能盛在大水桶中, 具体操作方法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 (1) 1小桶3次装满水, 倒满大桶, 小桶中还剩1千克水; (2) 倒完大桶中的水, 将小桶中的1千克水倒入大桶; (3) 小桶盛满水, 倒入大桶中, 此时大桶中正好是5千克水。
上述操作过程的算式是: (4×3-11) +4=1+4=5 (千克)
方法二: (1) 大桶装满水, 连续两次把小桶装满并把水倒掉, 把剩下的水倒入小桶中, 则小桶中有3千克水; (2) 大桶再装满水, 在已有3千克水的小桶中连续3次把小桶装满并倒掉, 再把剩下的水倒入小桶中, 则小桶内有水2千克; (3) 大桶装满水, 连续两次把小桶装满并倒掉, 这时大桶内正好剩下5千克水。
上述操作过程的算术是;
11-4×2+[11+ (11-4×2) -4×3]=11-8+2=5千克
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初探 篇8
一、创造型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艺术知识与技能获得发展的主要途径, 也是艺术创造力形成的主要阵地, 每一堂课都可以为学生的艺术发展提供用武之地。在音美教学实践中, 增强教师创造意识, 改革音美课堂, 进行创造性教学, 可以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 获得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1.激发艺术兴趣。成功的教学需要激发兴趣,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前提。小学生对许多艺术知识、典故、故事并非空白, 有时也略知一二, 通过教师的讲解、说明、启发, 学生可尽快获得许多艺术知识, 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 掌握一定艺术表现技能, 再通过一些情感、媒体、表演、绘画等激趣方法, 激发学生产生对艺术的追求和浓厚的兴趣。
2.形成宽容、理解的课堂气氛。创造型的音美课堂教学应该始终充满着温暖、宽容、和善的气氛, 让学生在思维上、在情绪上是放松的, 心理上有安全感而不压抑, 教师的鼓励、生生之间的探讨, 都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绽放出创造的火花。
3.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音美教材内容的时代性、趣味性、实用性, 同时教师充分选择和挖掘教材中各项教学内容的创造因素, 如听音乐编动作、绘画音乐、歌唱创编、填词谱曲等, 结合歌曲教学进行抒发音乐情感创造性的活动, 结合美术欣赏教学创造性地回答学生的有关问题等, 使学生对于音、美艺术的学习产生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和创作的欲望。
4.高质量上好音乐、美术课。音乐课中, 教师利用音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把创造教育的思想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最大限度激活学生创造潜能和创造动机, 培养创造力。课堂中精心设计教学, 如利用变换节奏, 激活创造潜能;引导填词谱曲, 激发创造乐趣;启发歌唱创编, 培养创造能力;设计欣赏体验, 发挥创造才干。让学生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中积极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从而提高音乐素质。美术课中, 教师充分利用手、脑、眼多种器官共用的活动, 训练学生的感觉、想象等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如用《画脸谱》《会变的线》等课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学生乐不可支。鼓励学生开放思考、扩散思维, 大胆发表意见, 敢于标新立异、开拓创新, 在比较分析中增强探索性和思考力, 在想象中发挥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力求做到“三个提倡”, 即提倡学生上讲台、提倡七嘴八舌、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做到敢想、敢说、敢唱、敢画, 在开放的教学中点燃学生心灵中的创新火花。
5.设计学科融合的专题艺术课。学生的艺术创造是一种重要的艺术素质, 创造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需有大胆的想象、奇妙的构思, 对小学生来讲, 艺术创造主要表现在乐曲演唱、舞蹈编排、书画活动、器乐演奏、工艺制作、美化装饰等方面, 而且不同的艺术创造也有不同的能力要求, 这些能力也只能在音美学科的知识学习、模仿练习、欣赏体验中逐步形成, 教师要尝试把音、美有机融合起来, 设计开展音美融合的艺术课教学。如《画音乐》《哆来咪巧入美术课》等专题艺术课, 大胆尝试用线条、色块、图形来表达音乐感受。把美术的静态性与音乐的动态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使音、美教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发挥其整体效应, 让学生产生出强烈的艺术共鸣。
二、创新性的课外活动
音乐、美术课堂是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渠道, 但课堂上毕竟课时有限, 因此创新性的课外活动是重要的补充和延伸, 可以为发展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广阔的艺术天地。
1.艺术创造与兴趣活动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爱好和特长,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兴趣活动, 如合唱团、舞蹈队、管乐队、古筝队、书法班、美术班等。把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与课外兴趣活动的开展结合起来, 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热情高涨, 艺术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感受力、表现力得以增强, 艺术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对艺术活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2.艺术创造与少先队、科技活动相结合。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又一锻炼的平台, 如“三八节”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创作”的歌曲献给妈妈;“六一节”时把自己制作富有创意、别具一格的“小卡片”送给师长和同伴;在少先队、科技活动中, 学生把“小发明、小创造”作为锻炼思维、动手动脑、发挥才智的好机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学生利用绘画艺术和音乐旋律, 创造性地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八荣八耻》两大内容, 巧妙地用音美结合的艺术形式鲜明地展现在画框里, 创造了学校的墙壁文化, 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拓展性的专题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篇9
1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可能有创造。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首先,在观察前,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在观察中要及时指导。如指导学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顺序地进行观察、选择恰当的观察方法、及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再次,科学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最后,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 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培养想象思维。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想象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洞察力和丰富想象力。第三,要有执著追求的情感。
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相关基础知识。其次,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从而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3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等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未想到的、去找别人未找到的方法和窍门。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尽可能追求新颖、独特,即具有与众不同的思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学生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4 灵感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10
一.把抽象概念具体化,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 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要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掌握节奏, 必须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生动有趣的故事, 运用视觉和听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
例如我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音符时, 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 四分音符唱一拍”等。这些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 我就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出发, 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与声音的长短联系起来, 让学生说出自己听到过的声音并分辨声音长短:如火车汽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爸爸打鼾声长、心脏跳动声短;猫叫声长、狗叫声短等等。其次, 通过爸爸打鼾声、猫叫声和心脏跳动声、狗叫声分别代表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 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接着, 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 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 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当他们亲自感知到节拍的时值概念时, 就可以自己去创编简单的节奏。
当然, 这些声音都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 所以创编时, 节奏拿捏得很准, 学生热情也高涨。在这个听、说、做得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地锻炼。
二.引导学生做表演,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边唱边演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 让其表现欲同想象力一起发挥出来。要表演有时就少不了一些小道具, 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 亲手制做不同的动物头饰, 自己设计舞蹈动作, 也可以让他们自由组合, 进行舞蹈创编, 把歌曲的内容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例如我在教唱《小动物唱歌》这首歌时, 学生们都戴着自己亲手做的头饰, 有些扮演狗熊、有些扮演小山羊、有些扮演小猴子等, 模仿着不同动物的动作边唱边表演, 他们还真象动物园的一群小动物, 可爱极了!这样既丰富课堂气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自制简单乐器, 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对乐器有着天生的喜爱, 要加强学生对乐器的了解和运用,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制简单的乐器, 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例如,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 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创制乐器。课后同学们有的用易拉罐做“沙槌”;用自行车车铃做成的“碰铃”;用竹节做成“竖笛”等等。当同学们有板有眼地用这些“乐器”为歌曲伴奏时, 我领悟了《南郭先生》里的齐宣王爱听三百人演奏的滋味。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 对学生须进行六大解放:解放他们的头脑, 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 使他们能干。并且指出,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改革开放的今天, 新课程改革依然继续延伸着, 只有不断拓展创新思维, 才能有所进步和发展。
总而言之, 只有改革, 才能不断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世纪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造性人才正是在这一个又一个“尽情表现”中成长起来的, 让创造之花开满我们的课堂, 愿它能在天真、活泼、可爱的儿童们心中永远绽放, 永远芬芳!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新课程改革时代的需求, 学校教育以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为目标, 改革旧时期传统教育方法, 新时期的教师肩负神圣职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谈 篇11
一、唤起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激情,培养创造意志
1.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造意识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挖掘教材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意报一个两位数(例如12),一个3位数(例如123),要求都能被3整除。这一时难住了学生,而老师随口说出了一连串能被3整除的3位数。学生感到神奇和惊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如在学习三角形分类时,教师出示一个遮住了两个角的三角形,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不是锐角三角形。学生直观得到的信息是一个锐角,但是区分锐角三角形是不能仅凭这一直观信息所能解决的。这个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几种不同的答案使问题越辨越明,终于明白了只暴露一个锐角的三角形,不能肯定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它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数学知识中的概念既平淡又枯燥,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創造意识和创造意志呢?课堂教学兴趣有赖于教师创设情境激发诱导。在教分数的意义建立整体“1”的概念肘,由于这是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但又很枯燥,学生不易理解,便一改过去用线段图的教法,而是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拟人手法,把3个梨、一堆小黄瓜、一个红苹果、几支铅笔给予命名,在讨论中,将枯燥的分数意义中的重要概念整体“1”可表示一个计量单位,一个东西,也可表示一个整体的容易混淆之处讲得明明白白。
二、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创造性思维品
1.深入领会大纲的教学目的,挖掘教材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根据大纲要求,在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必须着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如计算数学中的简算、速算方法:对于几个数相加,其间有互为补数的,可以先加,连续数的加法,可以归纳为首项加末项乘以项数的一半,乘以5或25的可以用“五一倍作二”计算等等。创造力的开发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材中应用题教学,可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编来培养学生的独创性,通过几何初步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等。
2.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
数学课要紧紧抓住创造思维品质的3个特点一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着力培养以下思维品质:
(1)发散和聚合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聚合思维的基础,聚合思维是发散思维的起点,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或扩张思维,是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重点是在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式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发散思维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创造性,核心是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发散性,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
如:“1=?”经过发散思维,可获得不同答案:
1+0=1(用加怯运算)
100-99=1(用减法运算)、1×1=1(用乘法运算)
21÷21=1(用除法运算)
3/4+1/4=1(想到了整体1)
运算中的发散思维需要以大量丰富的知识作基础。唯有如此,才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联系上去考虑问题,发散越广,思维越灵活。例如,在教“乘怯分配律”时,教师通过“在一组算式中为等式找朋友”来设计发散思维训练:
(1)(5+3)×4(2)9×(2+3)(3)9×2+9×3(4)3×6+6×7(5)5×4+3×4(6)(3+7)×6(7)3×7+6×4
学生可以找到3组等式作为手拉手的朋友。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哪位同学能给这个没有朋友的第七个算式找个朋友?此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运用“定势打破怯”、“逆向思维法”改题,创造条件使3×7+6×4这个算式符合乘法分配律。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好几种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异乎寻常的效果。
(2)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发扬教学民主。
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的教学作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大胆发表意见,充分体现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讨论问题时,要创设情境而不要设置框框,不能以教师的表情、语气去干扰、压制学生的,思维,对学生中的一些错误意见不要指责、嘲笑;对有争论的问题,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于认真思考又有独立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这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好时机。如一位教师在活动课上提出这样一道题:1×2×3×4+1=25=52
2×3×4×5+1=121=1123×4×5×6+1=361=1924×5×6×7+1=841=292
并提出这个结果的一般特性:4个连续自然数的乘积加1,所得的和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这时,一个学生想到“4个连续自然数乘积加l的和的完全平方数有没有规律呢?”他仔细观察发现:11-5=6,19-11=8,29-19=10,它们之差正好是6、8、10,都相差2,那么5×6×7×8+1是否等于(29+12)2呢?计算结果证实了这一猜想,他高兴极了。接着他又想,从这个规律还可以找到其它规律吗?经过反复思考、计算,发现两个连续自然数的积减l也可得5、11、19······,如1×2-1=1,2×3-1=5,3×4-1=11,4×5-1=19……,进而又发现这样的规律:1×3+2=5,2×4+3=11,3×5+4=19……
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 篇12
一、打破以牵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每一位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的信息与体验都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果阅读的结果都要统一为标准答案, 那只能是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阅读教学应当允许和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新颖独特见解。如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 我设疑让学生思考: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处理自己那袋麦子的?你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为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止一个,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只要言之有理, 就要认可, 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就给了我实实在在的惊喜。我们常常以开放的思辨性问题启发学生讨论, 这样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从而训练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和启发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在质疑中创新地理解感悟
没有问题的阅读是苍白的, 阅读过程中对固有的文本和现成的答案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创新。阅读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在重点处和矛盾处质疑, 于无疑处生疑, 从平淡处见疑, 促使学生求知探索,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可以随时抓住契机, 让学生自己提问质疑, 以促进学生在求异辨析中创新地阅读。如《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质疑竟掀起了阅读的高潮:我按照惯例先要求学生自学, 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 交流自己的疑问。一个学生的问题激起了波澜:“祖国的山水要与你们相聚,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一句我不明白, 怎么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呢?这时我灵机一动, 顺势引导学生联系平时出去旅游时看到的情景, 说说听到山水说些什么。一次创造性表达的机会, 学生说得情趣盎然, 他们的阅读已经超越了文本, 创新的感悟使情感得到了升华, 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体现。
当然, 发现疑难, 提出问题, 对小学生来讲, 需要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一要激发兴趣, 养成质疑习惯。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提问, 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二要教给方法, 提高质疑水平。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 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滥问。三要积极引导, 解决质疑问题。启发学生提问, 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问题提得不够好的学生, 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上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 无法一时解决的问题, 要向学生说明。
三、激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培养学生创造性形象思维
阅读教学中要设法让教材和知识“活”起来, 调动学生阅读作品的情感和思维, 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让学生自主快乐地遨游于语言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广阔海洋中,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冬天是魔术师》一课时, 我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幅画:大雪中一枝腊梅凌寒怒放, 接着用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冰雪的世界, 随着一段充满幻想的音乐旋律, 在“冬天是个魔术师, 他‘呼’地一吹”的提示下, 学生开始深情地、美美地想象描述起来:“雪姑娘把大地变白了, 还领来了雪娃娃”“冬天, 雪娃娃来了, 春天它会走的, 明年冬天她还会来”, 这些都是想象唤起了学生对冬天的独特体验。所有这些都表明, 想象本身不仅是创新的前提, 还是进行持续创造的驱动力。
四、善于捕捉课文中的空白点, 引导学生于无字处读出新意
在语文教材中, 类似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篇章段落比比皆是, 课文常常给人留下思考、想象的空白。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有效地捕捉住这些空白点, 引导学生超越文字之外去创造作者都可能甚至不曾意料到的新意义来。《坐井观天》一课课文最后是这样写的:小鸟也笑了, 说:“朋友, 你是弄错了。不信, 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这个结尾留给学生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 根据这段话留下的空白, 我设计出这样的思维训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小鸟飞走了, 青蛙有没有跳出来呢?如果跳出来的话, 它会看到些什么呢?又会说些什么?这样一来引出了学生的各种思考, 得出了不同的精彩答案。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探求发现“意外声”。教学中若能巧妙捕捉“空白点”, 引导学生于无字处读出“意外声”, 便能让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让学生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五、开放阅读形式, 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创新地阅读
知识的多样和获取信息的便捷使得语文阅读的时空变得广阔, 阅读的形式变得灵活开放, 为探究性阅读创造了条件。学生在探索与课文知识有关问题的阅读实践过程中, 激发了探求的兴趣, 训练了创新思维。如《碧螺春》一课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教师先组织学生自学, 发现并归类问题:茶的种类、茶的泡制、茶的制作、茶文化, 接着指导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 完成简单的探究性课题, 然后以学习活动为导引, 赏读课文, 了解碧螺春的采摘、炒制工艺, 品味其独特的色、香、味、形, 最后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得出结论, 用自己的方式编写成文字材料, 并进行探究性课题的对话、交流。这样的探究性阅读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更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10-07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08-02
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论文08-15
高职学生能力评价小议11-12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11-14
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08-28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论文2000字08-22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探讨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