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2024-10-13

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精选12篇)

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篇1

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以及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以及要求达到的目标, 对从事高职教育的全体教师都提出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要求。教职成[2011]14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对提升教师素质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本文对提升体育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进行探讨研究。

一、加强体育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的教育作用, 一种是显性, 一种是隐性。教师仪容仪表、言谈举止、行为活动对学生都在潜移默化的起作用。因此, 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情操, 要以身立教, 自觉率先垂范, 真正地为人师表。高职教师的良好形象, 要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严于律已,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团结互助育人的教师, 才能教书教得好, 育人育得好, 在学生中树立优秀教师的形象。为了加强教师政治思想工作, 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激发他们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热爱党, 热爱社会主义, 从而转化为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的感情, 使之为其拼搏、奋斗。通过系列活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组织教师观看视频———教师礼仪讲座 (金正昆) , 树立教师良好形象;教师职业道德研讨会, 要求老师撰写心得体会;并选择优秀文章进行宣读、交流、奖励;党工部开展校园精细化管理征文, 并对优秀论文进行大会研讨交流, 提高教职员工主人翁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深入开展向詹红荔同志学习的活动, 并要求每位教师立足本职撰写学习心得, 择优进行大会研讨交流, 提高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意识和培养教师全心全意投入教育教学的工作作风。学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撰写心得体会, 进行交流。实行导师制。

二、转变教师传统观念, 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理念

教育思想决定教育行为, 任何教育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支配下进行的,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前提, 是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当前的体育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仍然存在许多观念上的偏差, 制约着非智力因素的有效培育与开发, 因此, 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极为关键。首先体育高职教师要明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聘请有关教育专家开设专家讲坛, 着重对高职教育的现行观念进行讲解解读。按照专业建设要求, 要求各专业带头人外出进行行业调研, 了解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体育高职院校之间互相调研吸取先进的、典型的教育教学理念, 提高教师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认识高度, 从而增强职业教育的紧迫感, 树立起正确的职业教育理想和信念, 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

三、提高体育高职教师的业务能力

(一) 提升专业知识

教师对课程设计与改革是与教师掌握的学科知识和对职业岗位知识要求的认识程度相关学科知识成正比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 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清晰, 形成职业标准, 要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 教师在原有的学科知识基础上, 加强对“岗、证、课”的研究。教师的知识结构根据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进行相应的学习与提升。学院根据市场专业人才规模变化和供求情况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 要求教师不仅应定位在“双师型”, 而且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适应专业的调整带来的教学内容调整。提升体育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通过派遣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师的培训进而参加考评师的培训。以及参加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特色技能培训。另外, 高职院校教师还可通过网络、电视等现代继续教育的新途径满足知识更新的要求。

(二) 培训教育技能

教师的业务能力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 也就是说, 教师不但要求具备“学科知识”, 而且要求具备“教育知识”。因此对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 必须强化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 而且要教会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逐步提高其从教素质, 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教师的教育技能提高可采取正式培训和社会学习两种方式, 正式培训是通过高校、地方教育机构参与的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较为规范的培训。社会学习是向单位的人、周围的人学习, 教研组要扎实、有效的组织集体备课, 理论学习, 课题研究, 常规检查,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深入开展教法、学法研究和听课评课等活动, 听课和评课要本着建设的目的, 评课要有针对性, 关键是提出改进意见, 帮助青年教师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对新任教师和专职教师, 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帮带作用, 还可以采用“导师带教”的方法。导师选择课程教学水平较高的中老年教师或外聘优秀教师, 让他们与青年教师组成对子, 使教师处于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良性的竞争的环境, 宽松的成长环境。激发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提升实践教学能力。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加实践教学。理论课程以专任教师为主教, 外聘教师为辅教。实践课程以外聘教师为主教, 专任教师为主教。

(三)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 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高水平的理论知识, 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体育高职“双师型”教师有几个渠道, 一是让教师本专业或相关专业职业技能培训, 二是深入不同行业企业挂职锻炼, 还可利用寒暑假进行兼职, 以缩短学校与社会、教育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的距离, 促进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学院安排一些青年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或教学实践。使广大教师全方位、多渠道的进入企业, 了解企业, 服务企业, 并带领学生去实训、实习, 相信培养的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实用性更强。

(四) 提高科研水平

鼓励教师加强对行业企业的研究, 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行业企业专项调研。通过调研平台与行业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科研工作是高校中重要的一项工作。没有科研成果的引领, 体育高职院校的教学很难上升到较高层次, 只有以科研带教学, 以教学促科研, 才能实现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 提高体育高职院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体育高职院校多数是二元式培养模式, 一是为省乃至国家培养一批高水平运动员, 二是为体育产业培养一批服务于社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体育高职院校的科研也要围绕这两大目标展开, 一是鼓励教师走进训练基地, 把科学研究指向提高教学和训练, 把科研转化为提高运动员运动水平和职业素质、能力的生产力。二是通过与企业合作, 尤其是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 由企业针对生产与经营的实际需要确定科研项目、双方共同承担科研经费、科研任务、解决技术难题, 让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服务企业和社会的生产力, 从而实现以科研带教学, 以教学促科研。

四、培养和激发教师献身教育的情感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 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般来说只要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 马克思说:“人的心理动力源于人的需要的满足”。需要是推动人行为的内部动力, 它直接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指向和积极性, 所以, 要建立教师的职业情感离不开对教师需要的满足。

(一) 满足教师生理的需要, 培养教师献身教育的情感

人的内部需要是人从事某项活动原始动力, 需要一般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的满足表现在对劳有所得, 奖惩分明方面;精神需要体现在生活的丰富多彩、领导和同事间关系和谐, 团体凝聚力强。

生活上体贴入微, 关心教师身体、住房、子女入学和就业等, 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教师必然积极投身于本职工作, 形成敬业、奉献的积极心态。此外, 经常开展各种活动, 通过举办学科活动, 培养青年教师的组织、策划和辅导能力, 不定期地举办校园文化活动, 比如教工篮球赛、乒乓球赛、拔河比赛、游戏等活动, 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加强团体凝聚力的培养,

(二) 满足教师安全和归属的需要, 培养教师献身教育的情感

学习厦航的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管理理念, 重视情感沟通, 做到制度上严格要求, 管理上体现人性化, 进行心理换位, 用真诚与之交往, 及时对教师工作予以肯定和承认, 信任教师, 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使广大教师切身感受到:学院是我的学院, 领导和同事是关心和爱护我的。管理者给予教师的尊重、关心、爱护、体贴和信任会提高教师产生安全感、胜任力, 还能够使高职教师对领导产生一种“知遇之恩”, 自觉把个人的发展和学院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把被学院需要、被领导需要、被同事尊重、需要和被学生尊重、需要当成一种责任。把满足这种“需要”当成自己奋斗的目标。调动他们献身高职教育的积极性, 把追求同教育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自觉融入学校的教育及各项服务、管理工作中来。并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去衡量和评价自己的工作。

(三) 满足教师成长和成功的需求, 培养教师献身教育的情感

要多给教师展露才华的机会和学习的机会, 让他们利用机会来挖掘自身的潜力。比如优质课比赛, 说课比赛、书法比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尽可能地让青年教师参加锻炼, 使部分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而后以此为榜样, 开展教学研讨、示范课, 让其他教师增长见识, 在以后的自己的教学中能取长补短。

邀请教育专家来学校作专题讲座, 更新教育理念、拓宽视野;组织教师参加政府和地方教育、科研部门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交流会, 到行业和兄弟学校参观、调研、学习等, 博采众长, 以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

通过一定的制度、措施、方法激发和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奖罚分明, 任人唯贤, 在评职、晋级、评优选模等方面, 与教师的工作业绩密切联系, 让教师感到只要耕耘, 必有收获, 培养他们干一行、爱一行, 钻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典型案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通过行业背景分析, 认真学习国家关于体育高职教育的相关文件及有关教育专家关于高职教育的重要讲话, 可以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创设安全、尊重、信任的良性竞争环境使广大教师能够怀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度的责任感, 不断完善教学设施, 提高教学条件, 使教师有用武之地, 加强学院制度建设,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创造学习的机会使广大教师有归属感、安全感, 自尊的需要、成长和成功的需要得到满足, 自觉地把教育教学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 辛勤耕耘, 无私奉献。如果能做到这几点, 体育高职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能力必定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汪潮.教学新理念[M].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3:19-21.

[2]冯艺.浅谈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管理[J].科技资讯, 2009, (9) :175.

[3]黎雪莲, 李庆.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9, (Z1) :45-46.

[4]段静, 张艳丽.浅谈高校青年教师的需求特征与激励方式[J].沧桑, 2009, (3) :171-172.

[5]吴明永.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环境优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6) :53-54.

[6]谢新华, 臧为民, 高晓平.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浅谈[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9, (1) :18-19.

[7]黎婉勤.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52-53.

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篇2

一、高职美术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不仅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看待外界事物的目光和视角方向,还关系着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的定位。当前我国的美术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对美的创造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造他们更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才能提升他们的竞争力呢?唯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较高的审美能力与专业技术相结合,才能使他脱颖而出,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二、当前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

1.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

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要求提高,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校方更加注重的是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升,认为艺术教育的培养无关紧要,使学生对待美术教育也漠不关心,对学生美术教育的审美能力更无从谈起。

2.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据调查表明,有不少开设美术课的高职院校中,授课教师的美术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教师是站在教育事业的一线工作者。首先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加上扎实的教学基础,这样才能够保证讲出生动的课程,才能有效的指导并提高学生的能力。然而由于当前社会对美术课的忽视,使得教授美术课的老师极少有继续进修学习的机会。教师的专业知识单一,专业设备不齐,无法激起学生们的兴趣,从而阻碍了学生对美术课的了解,致使培养审美能力成为了一句空话。

3.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高职学生对美术课的喜爱程度也差别很大。一些学生在入学前就经过系统的美术培训,致使其审美能力远远高于一般学生,而另一部分学生对美术课不重视、不参与,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所以教学中应该让有美术基础的学生能力有所提高的同时还让没有丝毫基础的学生有兴趣去了解和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众所周知,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从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首先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作为基础,而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文气息的综合素质较高的综合型人才。可见,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1.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审美能力

美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其教师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可以想象,具有高人格魅力和高审美能力的教师给学生教授美术,课堂将会是一场视听盛宴,学生上课会是一种享受,自然而然会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审美能力。

2.学校领导应对美术教学有高度重视

校方领导应该对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使得学校开展规范的美术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入手,逐步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最丰富最精确的知识。

3.应重视开展丰富的与专业结合的美术课程拓展活动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因此,要提高学生们的艺术审美能力,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是不可分割的,老师应该想尽办法让学生从身边美的事物中寻找美,发现美,这样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论高职教育中的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能力培养途径

高职教育必须注重能力培养,是其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近年来,西方教育家提出,教育应注重能力本位的思想,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包括四个方面:知识学习、操作学习、案例学习、模拟学习。这种观点在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果。纵观国内外能力培养的途径、形式、方法各有千秋。本文认为,高职教育的能力培养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夯实学生文化知识底蕴的基础上,重点搞好职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知识底蕴的培养

高职毕业生首先要牢固树立起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法制和道德观念及健全的人格和身心素质,这是生存和立业之根。其二,他们应具有较强烈的自学意识、创新意识、积极向上勇于争先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这是生存、立业和发展之本。其三,他们应具备较扎实的“山脉型”结构的文化、专业理论知识,也就是说,他们掌握的知识应具有下列梯度:重点专业理论要有广度、有深度;相关专业理论要有幅度、有差度;基础理论要有用、有限度;其它文化知识有宽度、欠深度,这是生存和立业之基。

前面已经分析,知识底蕴至少包括三个大的方面,本文就文化、专业理论的培养发表一孔之见。

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是高职学生提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为此,有些同仁提出要大力加强基础和专业理论的教学力度。认为只有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面宽、有深度,方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和创造,才能加强换岗转业的应变能力,才可以进一步自学深造和持续发展。本文认为,“厚基”绝非错事,加强专业理论的教学也无可辩驳。但应再提倡一个“界”和一个“度”。所谓“界”是指重点专业课和一般专业课的界线;“度”则为专业基础课要以够用为度。否则,会导致偏差。首先,由于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是由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转型而来,其教学模式仍没有摆脱重理论、轻能力,重课堂讲授、轻实践训练的束缚,严重地困扰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如果单纯强调“厚基”,则会对高职教育的入轨产生无形而有力的冲击。本文主张,“厚基”应着眼于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对基础课要以“综合课程理论”为指导,打破学科系统和学科界线,精选内容,设置综合课程。比如,计算机专业的高等数学、物理学、电工学等可按专业课教学的需要,重组内容成为一门综合基础课开设。对专业课的教学,重点专业课要加大面授和实训课的学时,对一般专业课可设置为精选内容课,对相关专业课可定为选修或讲座课。另一方面,若全面加强基础和专业理论的教学,在课时上也不允许。因为从高职教育的要求看,理论教学课时与实践性教学课时一般为1:1,后者最少不能底于30%,前者除去一些硬性要求的公共课外,所剩理论教学课时只占总课时的40%-50%。显然,课时相当紧缺。

二、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本文狭义指专业能力,它主要包括从事专业对口职业的技术能力、技术水平,把握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转换岗位或职业的能力。高职教育的突出特征,就是毕业生必须能够直接从事对口职业。显然,职业能力是他们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也是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一块基石和看家本领。这就要求学生毕业时,在具备较扎实知识底蕴的基础上,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能,能将成熟的设计方案或科研成果转变为合格产品或完备的运转程序,从容、圆满地完成岗位所赋予的各项任务。再者,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各种体制和结构的调整,不免要带来职业或岗位的变更,都可能遇到转业或换岗的问题,这就要求毕业生还要具备转换于所学专业相近职业岗位的能力。例如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在需要时,经短期培训,就可以从事会计管理、审计、微机作业等相关职业的工作。

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它是全部教学过程的中枢。可以认为,职业能力的强弱对高职教育的质量高低起一票否决的作用。

近年来许多国家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如法国的STS教育(属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就体现出职业化,基础理论课(含基础专业课和专业课)占总学时的1/3,职业技术课占2/3。第一学期就开设职业技术课,二年级学生必须到企业,在企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8到12周的专业实习。德国的高等专业学院(相当高职学院),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立了“双元制”的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和学院同企业相联系的培养模式始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用实践教学培养职业能力是立足于德国高校之林的根本。在我国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也都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独特的办学机制和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方式。

国内外在培养职业能力方面的共性经验主要有:

1、培养职业能力的指导理念是能力本位思想。

2、培养职业能力的目标是中高级操作型、技能型和应用型的实用人才,其毕业去向是一线岗位。

3、培养职业能力的方法是突出技能训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动手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4、培养职业能力的基础要点是以职业的岗位能力为核心设置专业和各类课程,而不拘泥于学科体系。

5、培养职业能力的保障是加强实习、实训手段,注重校企(或部门)结合与互动,紧贴社会实际,最大限度地应用社会教育资源。

三、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拓创新能力,这里主要指创造力。科学上对旧知识重新认识加工,提出新知识、新概念,是创造;技术上对原产品进行改造,设计出新产品、新工艺是创造;生产上的革新、合理化建议是创造;管理上的各种改革等也是创造。高职毕业生的开拓创新能力,应体现在生产建设中的创造,生产服务中的创新和生产第一线管理中的革新等方面。要求他们在将成熟的研究成果、设计方案或管理模式转化为社会生产或具体运行程序中,作到“精湛”和“新意”;在思考和处理各种问题时,要具有创新意识,不满足现状,不墨守成规,善于思考,敢于提出新问题,勇于探索新事物等。

众所周知,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民族,就不会有耸立于民族之林的前景;一个没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社会人,也不会有倍受注目的前程。同样,一位高职毕业生若只会按部就班、模仿守旧、照猫画虎地完成工作任务,在未来社会中,他只能从事一般机器人的重复性工作。然而,人毕竟

不是一个实用工具,而是有思想、有抱负、有自我、有争先、有登峰造极精神和愿望的。若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就必须在具备较扎实的文化、理论功底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基础上,还要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精益求精、坚忍不拔的毅力。

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主要措施可由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1、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思想。从事高职教育的教育者,尤其是决策者要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思想。除要实现一般教学目标外,更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提高。这是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案,搞好开拓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动力。

2、专业教学计划要充分体现开拓创新培养的重要地位和可操作性的内容。在课程设置中应有一定量的选修课、讲座课、调研课,以利学生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发挥潜能,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3、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不用硬性规定学生必须在三年内完成总学分,也不用要求他们必须学完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所有课程。而是可采用如下方案:首先确定专业总学分,而后规定以重点专业课为中心的必修课程及各课程学分。在此前提下,允许学生在学好必修课程的同时,可根据各自精力、爱好和兴趣选择选修课程,甚至允许到外校选学相应课程,经考核给一定学分。另外,允许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可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到相关专业岗位从事一段工作。工作结束后要求从能力的提高、对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和对该专业岗位上的革新建议等三方面写出实践报告。经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后,按实践课给其确定学分。当学生修满总学分后可准发毕业证书。

4、教学方法上创新。教师要在教法上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左右脑的活力,善于发挥“导”的作用,远离知识灌输式和带徒弟式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问题设置式、情景模拟式、讨论归纳式、现场教练式等方法。

5、调整考试考核办法。在形式上可采用笔试、口试、操作试等;在方法和内容上,可使用统一试题或抽选题或随机题等。其内容体现理论的应用性、综合分析性和非单一性。

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社会适应能力,本文主要是指共同生活和生存方面的能力。主要涵盖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组织调动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以及处理政治、经济、法律、公德之间的关系和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关系的能力等。高职毕业生开始参加工作,就步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对他们来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和起跑线。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考验,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之后,由于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机构的重组、结构的调整、人员的变动等原因,都会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矛盾。这些问题的应对和处理都需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一位有抱负、有志向、有追求的人,若要取得成就,除自身努力外,还必须有国家、社会的支持,同事的帮助、配合,以及相关人员的认可和协助。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走向社会、走向群体、走向世界、走向成功之殿堂的助动力和润滑剂。

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篇4

(一) 国外典型国家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模式

1. 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

CBE的全称为“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中文的意思为“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是目前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较为先进的模式之一, 最早出现于二战后的美国, 现在在美国、加拿大为主的北美国家中广泛运用于高职教育的职业能力培养中。CBE模式中的能力主要包括“态度”、“知识”、“经验”和“反馈”四个方面。此外, CBE模式注重因材施教, 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 把握学生周围的各种环境, 不断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技能, 科学管理和开放发展相结合, 服务与协调并重, 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出色、更加有能力的专业人才。

2. 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模式

CBET的全称为“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文的意思为“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CBET也是目前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较为先进的模式之一, 也是目前世界各国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改革的只要方向。CBET的主要特征为:对职业能力的结果进系统分析, 确立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基于这些标准, 进行详细地比较研究, 最后判断学生的职业能力等级水平。英国和澳大利亚通过确定职业能力判定标准, 制定在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 用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来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立一个职业教育体系学生们可在该体系中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 最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3. 以德国为代表的GDS模式

GDS的全称为“German Dual System”, 中文的意思为“双元制”。该模式又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但是强调“以学校教学为辅、企业培训为主”的培养原则, 这就要求在企业培训必须是针对性很强的培训, 学校也要根据学生以后的具体工作情况进行教学。因此, 学生只要毕业就能在相应的企业担任职务, 上岗工作, 这样便保证了德国企业人才岗位的需求, 为德国经济的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被称为德国的“秘密武器”。

4. 以日本为代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世界最早出现的不是“产学研合作”模式, 而是“产学合作”模式, 最早在美国产生。但是“产学合作”模式于1960年12月正式在日本提出, 此后得到迅速发展。日本非常重视企业和学校的合作, 主要表现为产业界与高中合作、产业界与大学合作两种形式。之后, 日本又提出“产学研合作”模式。该模式主要表现为:企业办学, 更加注重科学研究的合作。尤其是大企业, 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 进行专业培养培训, 并且也可以为其他企业输送大量人才。

(二) 国外典型国家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特征

1. 以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为宗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各国的经济相应恢复, 尤其是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典型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 企业不断研究和发展现代企业管理激励机制, 大批的制造业迅速向高新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 这就必能需要大量的专业职业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各国高职教育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继发展, 相应的职业院校也纷纷成立, 致力于培养高职高素质的专业人员。

2. 以“产学研合作”为机制

从以上国外典型国家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式中发现, 他们都注重“产学研合作”。即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培养高职高能力的职业人才, 并且在科学研究方面合作越来越频繁, 逐步建立起了“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运作机制。例如, 在德国, 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在企业直接能用上的专业技能;日本鼓励企业直接办学, 不断培养市场所需的高专技术人才, 并且重视科学研究的合作, 是“产学研合作”作有代表性的国家。

3. 以实践教学为重点

国外典型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上,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上注重职业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实践教学占全部教学时间中的较大比重。比如德国, 在企业培训的时间占全部教育时间的2/3, 并且所以的课程都设置了学生的试验训练和现场实习环境, 理论和实践交替循环进行;英国很多高职院校也设置了“三明治”课程。

4. 以政府高职教育职业立法为保障

国外典型发达国家为了更好地培养高职教育人才的职业能力, 各国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来保障人才的培养。如美国先后制定和颁布了《职业训练合作法》、《美国经济竞争力强化教育、训练法》、《珀金斯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德国先后制定和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实践训练师资格条例》、《青年劳动法》等一系列法规。美国、德国等国制定和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为高职教育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我国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模式和基本特征

(一) 我国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模式

1.“订单式”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该种模式在我国目前应用非常广阔, 其主要特征是企业根据自身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与高校签订人才培养需求协议,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安排计划的课程, 共同组织教学, 培养学生在企业操作实践能力, 这样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

2.“2+1”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该种模式的主要特色为:学生入学到毕业共需3年的时间, 前2年主要为在校学习, 当然在学校期间的这2年也得进行必要的生产实习, 后1年除了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之外, 去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 这样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3.“学实交替”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该种模式是指学生在3年的时间中, 学习和实习相互交替。“学”指的是学生在学校认真学好相关的理论知识, “实”是指在学习的同时抽出时间去实地企业生产实习, 其本质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

4.“项目化教学”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该种模式主要是指企业依托于学校, 把相应的培训场所设在学校, 利用学校的教室、教师和环境等资源, 培养企业所需专业人才的一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一方面学校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的传授, 包括基础伦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的传授, 当然学生的日常工作管理也归学校, 另一方面企业负责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的强化培训, 以及对培训合格的学生推荐就业的任务。

5.“训研业一体化”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该种模式下的“训”是指实训, “研”是指科研, “业”是指就业。企业和学校不仅在实训、科研两方面达成合作, 实现双赢, 而且企业还承若帮学生就业。该种模式的主要特色为:一是合作面广, 包括各种各样类型的企业;二是合作层次深, 合作形式多样, 包括室企合作、院企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三是合作内涵丰富, 包括人员交流, 联合培养, 技术开发, 课程开发, 合作办学, 基地共建等。

(二) 我国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特征

1. 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层次逐步提升

我国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中技、中专、大专和本科, 上世纪70年代, 我国就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由中技、中专、大专和少部分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组成的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目前, 很多承担大专及本科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更高层次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层次, 培养高层次的应用性专业人才。

2. 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办学思想逐步明了

20世纪, 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为学科本位;在21世纪, 这种学科本位的办学思想远远达不到现实的需求, 随着传统产业劳动者的不断被淘汰, 新工艺和新技术逐渐占据了市场, 这就需要新兴的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 我国的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 由学科本位思想转变为职业能力和就业导向本位。

3. 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办学方式逐步科学

20世纪70年代, 我国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办学方式非常封闭单一, 办学的资金全部需要靠政府的财政拨款。但是到了90年代,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先后产生了一大批以企业集团和私人投资办学的职业院校, 从这一时期开始, 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办学方式逐步由“封闭单一”转变为“开放多元”的方式。高等专科院校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院校不管是在办学体制上, 还是在办学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不断完善, 并且频繁开展国际合作, 为培养优秀的高职人才打下基础。

三、国外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1.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职业应当具有导向性

我国高职教育的职业应当具有导向性, 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应当能适应职业的变化, 因为现在的企业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以及对其职业能力 (或技能) 的要求会因时、因地和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只有适用企业人才的需求, 才能使高职毕业生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而顺利就业。

2.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主体应当多元化

高职教育仅仅靠学校进行能力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引进社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 进行多元化培养, 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的有效衔接。除此外, 还应坚持学校和行业、专业团体及企事业用人单位共同商定的原则, 确立贴近社会需要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3.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应当多样化

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各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培养多样化人才, 比如“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职业技术型人才”、“应用技术型人才”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各专业应根据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和专业特点确定培养目标。

4.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职业能力应当整合

合理设计和开发课程。对岗位和职业进行详细系统地分析, 逐步确定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结构,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生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ontent_1667143.htm.

[2]王斌.国内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11) .

[3]梁建军.中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

[4]夏天.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21) .

[5]陶潜毅, 孙中义.中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2006, (28) .

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5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改革重在探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职业院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课程的薄弱环节。要提高学生的讲演能力以适应高度社会化的经济发展,基于对现状的分析,并结合职校语文教材特点和教学实践,可以从七个方面探索通过高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讲演能力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职;语文;讲演能力;自信心

讲演又名演讲,是面对听众集中阐述某个问题的一种说话形式。讲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讲”,用话语表达思想;二是“演”,用表情、姿态、手势即用态势语言来增强表达效果。一场好的讲演具有振聋发聩和催人奋进的鼓动作用与宣传效果。讲演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毋庸赘述,小到面对纠纷能息事宁人,中到结交朋友、求职面试、岗位竞聘,大到竞选总统元首,都需要成功的演讲。

讲演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高职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之一,许多教师通过讲演这一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育效果。然而,如何将演讲提高到培养人才素质这一高度,提高到发掘内在功效这一理性层次,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任务,但听、说、读、写间缺少沟通,目前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对“说话”的培养越来越漠视。其实,听、说、读、写是一个整体,绝不能任意分割。

“讲演”这一活动形式正逐渐赢得高职学生的青睐,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表现为:(1)不敢说。很多高职学生对自己的信心严重不足,又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缺少与人交流的经验,有的甚至患有社交恐惧症,不敢在人前大声说话。(2)不爱说。许多学生受“沉默是金,雄辩是银”的思想影响,认同“祸从口出”的古训,不爱在人前大声说话。(3)不会说。不少高职学生从小是“留守儿童”,缺少交流,不少学生只会回答“是”与“否”,甚至用“点头”和“摇头”来表示。(4)不善说。有些学生虽能说出只言片语,但词不达意,说话时非常紧张。由于上述问题的客观存在,使得高职学生不善言辞的状况愈演愈烈。

如何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找到一条既培养写作能力,又锻炼学生说话能力的途径呢?通过讲演,可以架筑起一座“说”与“写”的.桥梁,能够兼顾能力培养与应付考试。可采取以下步骤。

统一思想

首先,明确培养“说”的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任何一方面的欠缺都有可能影响语文整体能力。其次,从现代人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角度教育学生,告诉学生通过讲演可以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记忆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有序训练

形式训练从易到难指导学生讲演前要作好预测,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应急准备,指导学生快速进入讲演状态。特别是在外观仪态上予以明确的要求:整洁得体的仪表、落落大方的表情、恰到好处的动作、轻快稳健的步姿、精神饱满的站姿、谦虚大度的鞠躬、炯炯有神的正视、热情亲切的环视。教育学生既不能迎合某些人的口味,醉心于搞一些低级庸俗的“噱头”,也不能脱离听众,高踞于听众之上。讲演是放大了的自然的讲话,讲演者必须学会大声说话,做到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相关教材集中讲评从趣味入手,实现“敢说”。先让学生讲述简单的笑话、寓言等,只要表述清楚、语言通顺即可,并且应着重表扬学生的可取之处。例如,一学生复述小学课文寒号鸟的故事,学生纷纷说出其不足,但笔者却说:“寒号鸟偷懒贪玩,结局很惨,这位同学提醒了我们,这多么及时!”从此,这名学生信心大增。再将经典的讲演性课文,如《最后一次讲演》、《少年中国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文章进行集中讲评,向学生讲解讲演是如何采取比喻、排比、夸张、对偶、反复、设问等修辞手法来提高效果的;讲演是如何贯穿小说般的形象,汇聚戏剧般的冲突,融注诗歌般的激情,穿插相声般的幽默,使讲演者的情感选择张弛有致、情理交融、思想深邃,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鼓动性。在讲演性课文的集中讲评中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懂得怎样产生激情,怎样与听众进行感情交流,怎样打动听众。

掌握方法写好讲稿将常规讲演稿的写法教给学生,让他们懂得如何写讲演稿。

(1)开头形式:开门见山,导入主题;介绍情况,说明根由;发出疑问,引入思考;引用名言,据此发挥。

(2)要有明确的主题,或支持、或反对,旗帜鲜明。它融叙事、抒情、说理于一体,寄情于理,寓理于事,真实典型,充分而新颖,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要能举事明理。

(3)结尾方法:概括全篇,画龙点睛;抒情议论,深化主题;引用警句,振聋发聩;提出问题,引人思考。结尾要简短有力、隽永有味,让听众回味无穷。切忌虎头蛇尾,画蛇添足。既要掌握常见写法,更要重视胸中激情,情在其中然后才能言表于外,才能以一腔真情和诚意来感染和打动听众,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是给什么人看的,给什么人听的”。指导学生写主题鲜明、见解新颖的讲演稿,针对听众的不同心理愿望,摸准心理打动听众。例如,清末戊戌维新的重要人物梁启超有段时间应各学校和团体之邀,作了二十多场讲演,没有一次题目是相同的。

体验感受,锻炼胆量要求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撰写讲演稿,一方面,可使学生拓展视野,激发讲演的动机和兴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从“要我讲”转变到“我要讲”,激发兴趣。可安排学生两人为一组,相互盯住对方,进行眼神练习;两行对立成队,每人从人墙中穿行,学会在人群中表现眼神,克服自卑,充满自信地面对大众。还可以运用“空白联想法”,如遇到省略号,要求学生补充;“情景转换法”,如学习《海南的冬天》中的“阳光和煦,草木苍翠,水波闪闪,百花争艳”等内容时,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北方的冬天;“同义变通法”,如同仿句练习,譬如看到描写长城的内容,就可以仿说黄河。

师生点评,不断提高笔者利用每节课开始的三五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讲演,讲演结束后,教师就仪表仪容、表情传达、内容选择、语速语调等方面加以点评,同时,也请一些学生加以点评。这种做法也可以贯穿于阅读训练之中,如引导学生分析并表达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用的“争”字,朱自清“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用的“闹”字有什么好处。

体验成功,观摩学习经过引导,学生反响热烈,积极踊跃上台讲演,讲演前充分准备,讲演时感情充沛,真情自然流露,不徐不疾,不温不火。这其中涌现出了不少讲演苗子,他们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还获了奖。其他学生又从这些获奖学生身上汲取了力量,增强了信心。

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笔者遵循由易而难的原则,分三个步骤加以训练:第一步专题演讲。首先自己写稿准备,即自定专题;其次分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医药等专题,学生可以事前准备材料,在讲演前抽签决定专题。第二步论辩,通过论辩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第三步即兴讲演。这样,逐步提高了训练难度。只有选择适合学生的训练方法,才能鼓励学生消除心理负担,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篇6

关键词:创业能力高职教育模式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创业能力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能力是学生自己主动发现和捕获创业机会 ,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创造价值的综合能力,并将这一能力转变成为立身社会,生存发展的事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高职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主要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三个方面。创业知识, 是指大学生自主创业所需要的知识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与创业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 如领导科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管理等领域的知识,创业相关的法律、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创业技能主要包括市场调研技能,市场开发技能,企业管理技能, 团队合作技能,风险应对技能等。而市场营销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基本包括了创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所以市场营销专业进行创业教育有其特有的基础和优势。

二、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的现状

1、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不重视

从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学校并不是很重视创业教育,依然注重传统的以就业岗位为导向来组织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有一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的培养方式,注重的是学生具体岗位以及相应产品的营销能力的培养,对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教育比较缺乏。虽然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有一些创业社团之类的学生社团,但是真正把创业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来的还是比较少,对营销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待提高。

2、创业教育缺乏实施平台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要求不断创新营销理念,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创业教育如果停留在理论层次,也是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由于资金,场地的原因,不能给学生提供创业的平台,创业实训的硬件与软件都比较缺乏,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支持学生创业教育的专项资金,因此创业教育的课程由于缺乏学生实践的平台和条件而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同时社会给予学生创业的机会也是比较少的,所以从校内条件和校外环境两方面来看,创业教育缺乏相应的平台,这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最大的阻碍。

3、创业教育缺乏优秀师资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师资队伍的组建一般是由学校和企业营销管理人员组成,这两个来源的师资都缺乏创业教育的经验,没有实际可借鉴的创业经历,对高职高专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缺乏素材,这是创业教育最大的瓶颈之一。同时教师们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没有可统一参阅的教材,从目前各大出版社的教材出版情况来说看,还没有一本真正适合高职高专营销专业创业教育的教材,许多学校只能以创业成功案例为素材给学生以创业激励,但是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缺乏全面的理论指导。

三、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的策略

1、实施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

高职高专营销专业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首先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修订。成立创业教育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创业能力教育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与修订。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做出一些調整,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调整课程结构,加大实践操作能力课程开设的比例,通过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来组织教学,从而实现培养创业能力的目的。合理安排专业课与创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关系, 增加应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营销专业应该开设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例如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课程, 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的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方面, 应该渗透创业思维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案例研讨、拓展训练等课程内容培训学生的创业技能。在课外实践教学方面, 应加大实践教学、案例讨论、基地见习、企业考察等教育的力度,让学生对创业形成感性的认识。

2、注重创业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有一部分的学生具备创业的素质与能力,但是缺乏这方面的培养与机会。市场营销专业属于工商管理的专业范畴,其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是在企业从事营销管理的工作。从学生的职业生涯长远规划来看,企业家精神、创业的技能和素质、创业者人格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必修的素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创业思维的教育,例如安排学生以创业者的身份进行产品销售,或者为企业解决营销中的具体问题等,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思维。同时也加强学生对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熟悉创办企业的申办手续和流程、融资的渠道和方式等方面的知识的学习,为创业打好基础。

3、搭建创业教育平台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应该积极创造学生创业学习的机会与途径。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企业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的设计当中去,这样学生对创业有全面的认识,并积累一定的创业的经验。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立学生创业的机构,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学生成立创业协会,通过学生自发组建创业团队,自主开发创业项目,教师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创业实践。通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平台,给学生提供创业的项目,货源,创业技术的指导等,给予学生一个全真的创业实践平台。学院在现有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为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提供相应的环境和场所。学校牵头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者协会等机构合作,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种创业资源,为学生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4、培训创业教育师资

市场营销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 迫切需要指导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市场营销在师资建设方面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鼓励教师自己创业,从而获得直接的经验,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机会;二是让教师深入一线企业锻炼,从企业学习的过程中获得间接的创业教育的经验;三是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具有创业经历的毕业生和校友、政府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等作为任课教师,为市场营销创业教学提供经验,激励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学院教师和企业教师合作开发针对性的校本创业教育的教材,解决教材缺乏的问题。从这三个方面来建设和完善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为高职高专营销专业的创业教育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韩文霞 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1,(11)

[2]崔飞 浅谈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2010,(26)

[3]刘艳 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J]江苏高教,2010,(3)

高职数学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篇7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将专业课程与创业教育进行联系, 王福英等[4]研究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的融合, 高树昱[5]研究了工程科技人才的创业能力培养机制。但创业教育的理念不仅要贯穿于高等学校的专业教学, 更要体现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6]。数学当下已经成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学科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工具。数学教育的质量, 对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过程。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创业学课程体系被誉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化的基本范式, 开设的创业课程就有微积分等数学课程[7]。本文就高职数学教育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了一些初步探索。

1 对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认识

国外关于创业能力的定义有很多, 但它们的一个共性特征是强调创业能力是个体的一种综合素质, 包含了个性、技能和知识等多重要素, 是这些要素的一种综合状态[8]。国内有学者将创业能力分为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两个维度, 其中人际能力, 创造力, 风险承受力和知识结构构成了创业素质维度;而机会能力, 资源整合能力, 营销能力和管理技能则构成了创业技能维度[9]。王辉等提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包括关系胜任力、机会把握力、创新创造力、资源整合力、创业原动力、创业坚毅力和实践学习力等7个方面[10]。

总之, 创业能力不是一项独立的能力要素, 而是人的综合素质。关于个体素质的认识,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兰德提出了著名的冰山模型。他认为个体素质包含知识、技能、品质和动机等几部分;其中, 浮在“冰山上”知识和技能属于外显的要素, 易于发现和评价;而沉在“冰山下”它其他要素属于隐性的基础, 很难发现和测量, 但却是决定外在表现的关键因素[11]。

对于大学生来说, 以上所说的创业能力可以看成是冰山上的显性部分, 这些能力中极少数可以通过短期培训来获得, 大多数需要长期的熏陶和训练, 甚至还有些能力像把握机会能力根本无法训练, 只能它其他隐性知识和能力的一种迁移, 因此发现并加强冰山下的隐性基础更加重要。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180创业园”作为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 重点支持高职学生的创业实践, 在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开发了15种能力项立体分析创业者的创业能力, 如表1所示。本文作者通过直接访谈的方式调研了数学教育这一隐性基础与这些创业能力的关系。访谈针对“180创业园”内的12位成功创业的大学生进行, 这些学生的创业企业涉及教育、软件、餐饮和服装等行业, 受访者所学专业涉到信息技术、工程技术、金融和艺术设计等诸多专业。

2 数学教育对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形成影响分析

从目前的高职院校招生体制来看, 高职学生基本都是基础知识处于较低水平的高中生, 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期间, 大部学生都对数学畏难。但在调研中却发现, 受访者普遍认为数学教育对创新思维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业务学习能力和报告撰写能力的影响比较明显。作者从数学教师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数学教育对上述创业能力形成的影响。

2.1 数学教育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

创新思维在数学教育中体现为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能够独立思考, 严谨推理, 并从数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创新思维中经常倡导的“逆向创新思维”“发散创新思维”和“集成创新思维”在数学教育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逆向创新思维是一种反面求突破, 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方式。很多的创新都来自于这种思维方式, 像吸尘器就是英国工程师舒伯特为解决压气机吹扫火车厢垃圾杂物的麻烦而发明的。学生在创业中经常会碰到困难, 有时正面思考怎么也找不到解决办法, 感觉钻进了死胡同, 这时非常需要换个思路, 从反方向着手, 说不定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而这样一种思维方式, 在数学教育中是经常体现的, 例如反证法、逆映射和逆否命题等内容都包含着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创新思维”又称多向思维, 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 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育中最经典的就是一题多解的应用。通过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去思考同一问题, 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 进而培养他们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意识, 最终形成创新能力。

2.2 数学教育对财务管理能力的影响

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 绝不是收入支出这样简单的加减法所能解决的。即使是初创业的小微企业, 日常财务管理中也经常需要处理经济批量问题, 即需要解决一定时期内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最低的采购批量。这时数学教育对财务管理能力的影响就非常明显, 这是一个求导最优的问题。另外在财务管理中对财务风险的把握, 也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影响, 很多创业者一心只想着高收益, 殊不知高收益面临的必然也是高风险, 这是一个条件概率问题。可以看出, 严谨的数学教育从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创业者的财务管理能力。

2.3 数学教育对业务学习能力的影响

现代社会, 数学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关键工具, 很多大型工程、尖端科技都需要数学模型的准确分析和精确控制, 其对业务学习能力的影响不言而喻;甚至在社会科学中, 数学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了众所周知的数学在经济数据统计和经济运行模型预测中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逻辑学、法律法和历史学也借用数学知识来研究本领域的问题[12]。可见数学对各个行业业务学习能力的影响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4 数学教育对报告撰写能力的影响

现代创业中, 无论是市场调研、财务分析, 还是项目申请, 都离不开报告的撰写。这一项看似纯文字的工作, 似乎与数学扯不上关系。但是受访者们纷纷表示, 好的报告要求思路清晰, 论证严谨, 数据准确, 而这些正是数学教育中一直强调的。正如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过的, 学生也许忘掉了具体的数学知识, 但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维方法却时刻发生作用, 使他们受益终生。

3 从培养创业能力隐性基础的角度探索高职数学教学方法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数学教育对创业能力的影响是深层次的, 是潜移默化的。从能力迁移的角度看, 以上四种创业能力可以看成是数学教育中抽象能力、逻辑能力和数字计算能力迁移作用的结果。如果说以上四种创业能力是冰山上的显性体现, 那么数学教育所培养的三种能力就是冰山下的隐性基础。如何加强隐性基础就成了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对数学的弱化甚至削减的争论需要重新审视。作者从不同的能力角度阐述了数学教育所需的不同教学方法。

3.1 以培养抽象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育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是空洞的思辨, 而是要从生活中来, 再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学上要更多地从实际问题出发, 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 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 在得到数学结果后, 再用普通语言表述出来。在抽象过程中, 重点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因为抽象出来的数学描述不可能包含实际问题的所有元素, 这时要提醒学生学会抓住主要矛盾, 舍去一些次要因素, 在抽象中对实际问题进行适当的简化。在数学教育中反复加强这种抽象能力的培养, 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敏感性。

3.2 以培养逻辑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育的逻辑性表现为环环相扣的逻辑证明, 体现出严密的秩序性特征。逻辑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数学问题的求解过程中, 在求解过程中需要利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计算。因此在教学上要特别注重基本概念和定理的理解, 这些基础是推理论证的前提。高职的很多学生, 本身数学基础不是很好, 不少学生为了考试, 在对基本概念和定理理解不清的情况下, 盲目通过题海战术训练解题技巧是本末倒置, 往往题型稍有变换就无从下手, 甚至概念定理张冠李戴。在高职数学教育中, 强调概念和定理的理解, 将为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以培养数字计算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

高职数学教育中, 数字计算能力显然不是重点, 但在数学问题的求解中, 数字计算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计算机和数学软件的应用教育应该是培养数字计算能力的主要手段。而且很多实际问题, 人工是根本没有办法求解的, 所以像Excel, Matlab, Lingo等计算软件应该成为数学教育中的必备工具, 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些工具的熟练运用, 将学生从繁重、低层次的数字计算中脱离出来, 转而将更多的精力花在抽象和逻辑等高层次能力的培养上。

4 结束语

课程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 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充分依托课程教学, 包括专业课程和以数学为代表的基础课程。其中数学教育所培养的抽象能力、逻辑能力和数字计算能力更是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隐性基础。本文通过对数学教育和创业能力的关联研究, 着重分析了数学教育对创业能力的影响, 在基础上探索了提升创业能力的数学教育方法, 从而为高职数学课程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也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拓宽道路。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本文认为数学教育作为隐性基础对创业能力的形成非常重要。具体分析了数学教育对创新思维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业务学习能力和报告撰写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这些创业能力的三种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篇8

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正确理解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它是教师业务能力的主要体现, 是教师领导、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核心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具体学科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和教学认知能力三种, 有以下能力构成:一是认识能力, 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 积极的思维力, 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二是设计能力, 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 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及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等;三是传播能力, 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及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等;四是组织能力, 表现为组织教学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协调内外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及组织管理活动的能力等;五是交往能力, 表现为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交往能力及沟通能力。

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 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由下述五方面构成:一是基本素养;二是学科知识背景;三是对所教知识结构的认知;四是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认知;五是学科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包含了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 还包括了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习得的学科知识结构、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学科具体内容教学时的情景导入、问题设计、教学方式及教学策略等。

研究表明,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素质和知识背景, 还应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就是“脑中有结构, 心中有学生”。所谓“脑中有结构”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结构的清晰、完整的认知与理解。“心中有学生”是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表现, 还要懂得学生认知、心理、态度、情感的发展规律。

二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由于其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具有教学的独特性, 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能力上存在诸多问题, 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不够

在幼儿一日教育活动中, 学生缺少热心、耐心、细心, 不能全面、认真、仔细地观察幼儿, 以及发现其行为背后的内在动机和需要。在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时, 不能从实际出发, 带有明显的主观片面性。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加思考, 出现盲目性、随意性, 习惯在网上下载教案, 缺乏从实际生活中选择适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的教育内容和将相关学科知识和教法知识迁移到具体教学设计中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缺少与幼儿间的互动交流, 缺乏对幼儿的提问, 提问时由于问题表达不精练、不准确而导致答非所问, 结果只能自问自答, 草草了事, 不能达到提问所起到的真正目的和效果。对幼儿的提问也不能很好地回应, 情感上缺乏鼓励性和激发性。

(二) 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媒体使用能力不强

学生教学语言缺少训练, 没有节奏感, 语速太快或太慢, 语言表达不精练, 缺少逻辑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缺乏自信和亲和力, 眼神常游离在幼儿群体之外, 肢体动作和语言的协调性不够。在使用教学媒体时, 表现单一枯燥, 幼儿不感兴趣, 容易导致幼儿疲劳。有时不能依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设计和使用教学媒体, 有时过分青睐现代教育媒体, 有时选错教学媒体, 有时多种媒体之间的配合不协调, 不能发挥教学媒体的教学功能, 使得幼儿注意力分散, 不能全面掌握学习内容, 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

(三) 缺乏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教学监控的能力较低, 缺乏主动的反思习惯和反思方法, 有时能反思也是被动地反思。在教学反思中, 表现的是抽象、笼统的评价, 没有进行深入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与策略。

三影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提高的因素

教学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教师获得教学技能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 影响学生对教学能力的认识、理解和训练的因素很多, 主要有:

(一) 自我教育力

自我教育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源泉。因此, 在提高教师素质中, 强调教师的自我教育力是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的。所谓“自我教育力”, 是指具有学习兴趣, 学会学习方法, 发展个性品质, 形成社会应变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概念。自我教育力的高低将带来教学能力的差异, 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思想难以形成, 自我教育能力也较低。因此, 在职前教育阶段就应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鼓励他们不断求得“专业成长”, 自觉提高自我教育力。

(二) 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 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更能胜任。这是因为, 高职院校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应当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从两个方面论述:其一就教师个体而言, 是指教师的双师素质, 即理论教学素质和实践教学、操作素质;其二就教师集体而言, 是指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 即教师队伍由理论型、实践型、双师型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目前, 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论教学素质和实践教学、操作素质是不平衡的, 实践型的外聘教师进校兼职、青年教师下基层挂职锻炼, 都缺乏组织性和实效性。

(三) 课程因素

学前教育专业传统的六门教学法课程是传授幼儿园教学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课程。80年代末, 学前教育专业在原有“六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学科建设的革新, 改变了分科教学体系。目前, 幼儿园课程改革, 开设五大领域课程, 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等, 也有把其中某领域课程与其它课程融合。从“分科”到“综合”, 课程设置的不同形式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认识与把握不清。在课程实施中, 影响了学生对幼儿园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和系统的学习。因此, 应积极理顺好课程间的相互关系, 既包括理论与操作、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 也包括该课程与其它专业理论学科的关系, 同时还包括与其它人文学科、艺体学科之间的关系, 减少课程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 强调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适应特定职业岗位的要求。为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 应注重加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案, 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幼儿园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并进行模拟教学, 会说课和评课。为使学生达到考核要求, 结合课程内容和教育实习进行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

(一) 案例分析法的运用

为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既要学习实践经验, 又要学习专业理论, 两者兼顾。为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需要, 大量运用案例分析的办法, 使学生正确处理教法与学法的辨证关系, 把握好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互动关系, 主动学习和换位思考。案例分析法主要有两种形式:

1文字的形式

在专业课程中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帮助学生在模仿中发展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如在学习设计活动方案时, 可在讲解基本要求后呈现已有的活动方案和修改后的活动方案,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为帮助学生掌握适宜的教学方法, 也可呈现两种教学实录进行对比分析。

2影像资料的形式

在教学活动中, 呈现给学生完整的教学活动录像, 以期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学习教学组织等技能。还可呈现一些有针对性训练任务的教学片断, 或者不太完美的教学录像, 引导学生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此外还可通过看录像, 引导学生结合幼儿园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去感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真谛, 从而领悟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精髓和内涵。

(二) 模拟教学实践训练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要实现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目的, 就应当在实践中探索。一方面, 在平时的教学中组织教学训练;另一方面, 在教育实习前专门组织模拟教学训练。模拟教学实践训练包括两部分:一是教学方案设计的训练。根据教学需要, 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相应的领域, 提出模拟训练的任务, 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设计活动, 撰写活动方案。活动设计主题或范围一般由教师选择性地规范, 也可由学生自拟主题。二是模拟教学训练。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在校内的实训室进行模拟幼儿园活动的实际训练。先通过预先设计的活动方案真实模拟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 然后利用教室的设备将活动过程以全程录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反馈, 再组织集体讲评, 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这一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领导、组织和实施活动的能力尤为有益, 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 说课训练

说课是指学生在备课的基础上, 分析教学任务, 表述教学目标, 讲解教学方法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 然后由老师和学生进行评说, 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 运用说课组织教学, 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通过训练和考核, 培养学生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的能力, 使之能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重点、难点, 合理构建教学目标, 科学选择教学策略, 整体安排教学教程。也使教学构思从隐性思维走向显性思维、从静态思维走向动态思维, 充分锻炼学生的教学监控能力。因此, 加强说课训练,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在他人思想的影响下, 对自己的说课不断修正而使其更合理和完美, 在合作学习中, 在实践训练中, 逐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罗树华, 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篇9

一、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高职院校在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首先应当厘清“创业教育”的实质内涵,区分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创新教育、学科教育、创造教育的区别,以正确把握创业教育的精神实质。

(一)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

两者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质量观。前者强调“适应性”,服从于已有的岗位对应聘者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后者强调“创造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目前而言,两种教育都是社会所需要的,就其重要性来说,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远比就业教育大,应当由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格,铸造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锻炼其市场开发和经营能力,培育其正确科学的创业心理。所以,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深化、升华和必然结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方式,属于素质教育。

(三)学科教育与创业教育。

学科教育的实质是知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它与创业教育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坚实的人文知识是人们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基础和源泉。高职院校学科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要求,实现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因此,创业教育应该和学科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需要在学科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和养成。

(四)创造教育与创业教育。

创造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多侧重在操作层面上,如动脑、动口、动手,小发明、小制作,或开展思维训练,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而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创新教育,改革教育方法或增减教育内容,重新定位教育功能,意图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追求。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学生能力培养盲点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区和工作盲点,不利于形成真正有效的创业教育职能,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难以真正实现。

(一)创业教育就是创业能力教育,忽视就业观念培育。

传统的就业观念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和创业激情,制约着大学创业教育健康发展,学生毕业吃不上“皇粮”,创业或自谋职业者被当成“不合格的大学生”、“没有真正毕业的大学生”。据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项目42个成员的平均水平。[1]现在,许多高职院校仅仅花大力气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上,很多学生具备创业能力但往往对创业做法感到心理障碍。

(二)创业教育就是创业大赛,以赛代育。

当下,为鼓励学生创业,许多高职院校组织开展了名目繁多的创业指导及创业计划竞赛。这些活动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调动积极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活动的作用是有限的,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流于形式的教育,不具有可持续性。

(三)创业教育就是常规学习教育,没有创业实践。

创业教育在许多高校只是开设一些创业课程或讲座,如《创业学》、《创业教育》等选修课、知识讲座。有的学校则是通过课程改革要求,将学生的创业教育目标融入日常课堂教学,增加实际案例的学习等。这实际仍然停留在理论教育环节,缺乏必要而真实的创业体验。

(四)创业教育就是毕业生的阶段性教育,目的是提高“就业”率。

大多数高职院校仅仅是将学生的创业教育安排在毕业年级学生中,或者是学校的整个创业教育舆论氛围对学生造成观念误区:创业课仅仅与毕业生有关。应当明确的是,创业教育虽然其落脚点是促进就业,但其手段和方法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技能培养、就业观念转变、创业心智培育等。而这一切显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由学生(毕业生)在最后一年级学习和消化。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经验借鉴与现实路径

创业教育已成为今天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各国的教育机构及教育学家都在围绕这个主题研究创业教育的理念、机制和方法。总结其创业教育特点、模式,有利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一)美、印两国创业教育的特点与经验。

1. 创业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且教学计划与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强。

印度已有超过100所大学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加尔各答管理学院把创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围绕管理科目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有30%的毕业生自我创业。[2]美国百森商学院设有创业课程教学大纲和外延拓展计划,课程分为公选课程与核心课程。公选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内容涉及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自然科学及社会分析六大领域;核心课程体系包括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五个部分。[3]

2. 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多样化。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机构种类很多,有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制定和实施创业教育课程计划、创业教育研究计划、外延拓展计划;创业家协会,由杰出创业家组成,参与教学,为创业提供资金和捐助;智囊团,由外聘的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裁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就创业教育提出建议与措施,发挥咨询与外联的作用;创业研究会,召开学术会议,出版论文及相关资料;家庭企业研究所,负责开设家庭企业讲座,举办家庭企业研讨会,颁发杰出家庭企业奖,帮助家庭企业快速成长并成功把企业交给下一代。[4]

3. 科学的评价体系。

随着创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其评价体系也变得日益重要。美国学者威斯帕提出了评价创业教育的7个指标:提供的课程、教员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对社会的影响力、毕业校友的成就、创业教育项目自身的创新、毕业校友创建新企业情况、外部学术联系(包括举办创业领域重要学术会议和出版学术期刊)。《商业周刊》等杂志也先后对大学创业教育进行年度评估。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机制的运作,增强了学校间的竞争,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学生能力培养路径。

针对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盲点,借鉴国外创业教育实际经验,笔者提出如下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1. 创业教育首先必须统一教师的培养理念,以树立学生自我创业意识的主动性为标准。

高职高专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将被动就业的观念转变为主动创业的观念,鼓励他们将自主创业作为人生的追求,将自己的知识、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实现自己所期望的人生价值。学校要通过创业教育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激发起他们自我创业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欲望,引导学生不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走自主创业之路,为自己、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

2. 开设独立的创业教育课程,把创业教育与专业常规教育结合起来,保证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和长效性。

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靠专业教育来实现。专业教育是基础,创业教育是实践、应用与发展,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必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较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根据专业的具体特点,研究和设置一、二、三、四年制的长效性创业课程,从创业理念课到创业实践课,渐次推进;从一般创业技能培养课到行业实际能力需求课,分步实施,保证创业教育的质量。

3. 保证创业课程中的实践课比例,学生创业体验经常化。

创业教育必须注重创业体验,职业院校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按创业活动的顺序逐步体验创业内容,如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经营地点、设计店面、给企业取名字、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广告策划等。通过校企“联姻”,在大中小各类企业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另外,把创业教育的课堂搬到社会之中,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状况、社会职业分布和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情况、创业成功人物的事例,对这些调查得来的信息进行分析,教导学生如何分析市场结构和需求的能力。

4. 组建校内外创业教育评价机构,评价和指导创业教育成效。

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应当在相关部门设置创业教育评价工作机制。如科研机构负责对创业教育承担教师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考评,从数量到质量,特别是学术论文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组织人事部门可以定期收集和整理毕业校友的创业信息,这是对创业教育成效最直接的评价方式。另一方面,建立校外的评价系统。由学校牵头,校友自发成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顾问团,定期对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成立家长联谊会,加强联系,对学生的创业心理塑造提出整改意见。

摘要:创业教育不同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学科教育、创造教育, 有其自身的内涵。本文分析和列举当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学生能力培养盲点, 解读和借鉴美、印两国创业教育的特点与经验, 提出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学生能力培养路径:一是统一教师的培养理念, 以树立学生自我创业意识的主动性为标准;二是开设独立的创业教育课程, 把创业教育与专业常规教育结合起来;三是保证创业课程中的实践课比例, 使学生创业体验经常化;四是组建校内外创业教育评价机构, 评价和指导创业教育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学生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创业教育亟待加强.中国教育报, 2005-7-20.

[2]易红郡, 王晨曦.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对策及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2) .

[3]陈浩凯, 徐平磊.印度和美国的创业教育模式对比与中国创业教育的对策.中国高教研究, 2006, (9) .

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美术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教学也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高职院校来说, 他们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动手能力。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高职院校开展的美术教育同样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够达到一定高度, 继而为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奠定坚实的基础。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加大了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的力度, 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高职院校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因此, 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校教学工作开展不力

虽然多数高职院校已经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但学校并没有完全做好教学方向、教学指导以及学校管理体制这三方面的工作。学校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美术教学实践能力, 一定要尽可能地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 比如, 不断地完善学校相关的设施、建设一些可供学生实践的基地等等。高职院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做好相关的工作, 致使其教学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 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健全完善美术教学的相关政策, 没有提前做好其工作的规划, 以至于在培养学生的教学工作中既缺少了相应政策的支持, 也限制了一些教学活动的开展。总之, 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致大多数的实践活动被搁浅, 致使教学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

(二) 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到目前为止,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的还是将相关的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 却并没有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去锻炼和提升他们的能力。另一方面, 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并没能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的相关内容相融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而教师应起到辅助的作用, 学生只有经过了足够的训练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因此, 如果在教学中仍然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话, 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是很难得到提高的。

除此之外, 高职院校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一问题, 其学校的领导及相关的教师都没有深刻的认识, 这也就难免会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十分单纯地进行教学, 却没有将与美术相关的艺术原理融入教学中, 这也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将每一部分的知识分开来进行理解和记忆。这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让学生对学习美术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且对教学效果及质量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 实践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

通常情况下, 高职院校的美术类学生只有在临近毕业时才会有相关的实践活动课程, 在这之前都是在学习一些基础课程, 这种教学方式自然不会取得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前期知识的学习来说, 虽然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知识, 但是却在学习了很久之后才有机会将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当中, 由于之前缺乏必要的练习, 难免会出现学生对其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熟练的情况;对于学生后期进行的实践活动来说, 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 这自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四) 学生自我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有一部分学生更侧重于参加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 却没有重视如何通过努力去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以至于一些学生在就业时就是因为其实践水平有所欠缺而致使就业不是十分理想。虽然一部分学生曾积极地参与到一些活动当中, 但是却没能真正地提高自身的水平。

(五) 学校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有所欠缺

近几年来, 各高职院校虽然对教学的投资开发加大了力度, 积极努力地贯彻和执行了有关政策, 但是其实际所做的工作却并没有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部分高职院校在为学生建设实践基地的过程中, 更多的是站在学校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开展工作, 却忽视了学生的立场;有些高职院校只是大致走一下形式, 并没有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已有的教学实践资源, 最终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还有一些院校根本就没有做好学校建设教育基地的相关工作, 不仅缺少工作细节, 而且还缺少相关的负责人, 从而使其建设工作被搁置, 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进展。

二、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 更新教学观念

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的教学理念一定要与当下时代的发展需要相适应。传统教学方法并不是完全不适用于当下发展的需要, 但是某些内容确实不利于当下教育的开展, 因此, 有必要对现在的教学理念进行适当的改进, 从而使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更为理想的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而自身在教学中起到有效的辅助与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的同时应该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不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取而代之的应是增加学生互动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与体验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 改进教学内容及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就业时可以发展得更好, 学校应该适当地改进当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一方面, 学校在保证教学内容基础性的基础之上, 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改进, 使其能够与市场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从而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能够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 学校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1.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利用现代的教学资源,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学校可以为学生开设一些相关的选修课, 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3.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比如, 开展画展、举办相关的比赛等等,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 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

教学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 教师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 在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教师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学校应该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除了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之外, 还应该要求其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以及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这样一来, 既可以使教师达到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标准及要求, 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 从而更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而言之, 要想在真正地提高美术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 使学校相关的工作也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 高职院校不仅要清楚地知道问题的所在, 还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 通过共同的努力去解决当下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姗姗.关于新时期职高美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 2011 (35) :69-70.

[2]张慧春, 邢宝君.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和措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6) :114-115.

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篇11

【关键词】高职 数学教学 学习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12-02

【Abstract】Higher mathematics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ol. Teaching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number and shape, intuitive examples and case teaching method to cultivate students’ observation, discover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Improving the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ability and higher vocational mathematics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thematics teaching Learning Training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基础工具课,以微积分教学为主。在困扰当前高职数学教学的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是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问题和学习信心问题。因此,高职数学教学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树立学好高等数学的信心,提高高职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数与形相互联系,数中有形,形中有量。教学中数形结合,利用图的直观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找到量的變化规律,从而认知所学数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例如:极限的教学中,在讲授“当自变量 时,函数f(x)

的极限”的概念时,笔者以函数 为例,提出了“你能通

过观察与分析,寻找到当自变量x无限增大时,函数 的

函数值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吗?”的疑问。引导学生借助幂函数

y=x-2的图形作出函数 的直观图(如图1所示),并在

对图1的观察分析中找到了“曲线

的图形随着自变量x的增

大渐渐向直线y=2逼近、无限逼

近”的感觉。进而得出“自变量x

无限增大时,函数 的函数

值无限地接近于常数2”的结论,

使学生在直观中认知了极限。

又如曲线的曲率是土建类高职生进行“线形设计”时用于研究曲线弯曲度的一个数学工具,在曲线曲率的教学中,我们借助图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曲线弯曲的“形”,去探索曲线弯曲的“度”,从直观上认知曲率。引导学生观察图2(a),对曲线弧MN与MN1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曲线弧的弯曲程度与其切线转角成正比的结论;引导观察图2(b),使学生发现曲线弧的弯曲程度还与曲线的长度成反比。进而发现曲线弧MN的平均曲率可用

其切线转角与弧长的比 来描述,曲线在点M处的曲率可用

极限 来描述。

图2

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分析,就会有所发现。对一个学习者而言,发现是愉快的,而快乐地学习是高效率的。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梁启超先生说过:“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到结论的方法教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能更好地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效果,提高高职数学教学的效率。

二、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通常是利用一些具体的事例去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方法。教学中巧设教学情境,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思”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去思考问题,启发效果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如隐函数求导是导数运算中的一个教学难点,我们通过例1引导学生在一题多解的教学过程中,探寻隐函数的求导方法。

例1,求由方程3x2-y+5=0所确定的隐函数y=f(x)的导数。

解法一:∵3x2-y+5=0;∴y=3x2+5, =6x。

解法二:∵3x2-y+5=0;∴ =0,6x- =0, =6x。

同一个求导问题,两种不同解法,得到相同的结果。使学生发现由方程F(x,y)=0所确定的隐函数y=f(x),其求导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将隐函数化为显函数后求导;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方程两边对自变量x求导,然后解出 。两种方法相比,学生还会发现第二种方法有无需将隐函数显化的优势,因而更具实用性。隐函数的求导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自己得到”的,因此理解会深刻,应用地更为熟练。另外,教学过程中“一题多思”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探索能力的有效工具。如复合函数的求导问题是导数运算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我们以求复合函数 的导数为例,利用

函数可分别用 和 两种不同形式表示去引导学生进行多思。通过分析对比 和 探索出复合函数 的求导法则是 。

利用具体的事例设置出“一题多解”、“一题多思”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知所学数学知识,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过程的一般规律,能有效培养其探索精神,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三、利用直观范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高职数学教学以微积分为主,教学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极限、导数和积分运算,理解极限、导数和积分等数学工具的应用。极限运算中类型多的问题,导数运算中公式多、函数形式多的问题和积分运算中的公式多、方法多的问题等,都是高职微积分教学中的难点。比如形式多变的极限计算往往让初学微积分的许多高职生感到无从下手,以至于对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产生怀疑,对学好高等数学没有信心。分析其原因,部分学生一方面没有掌握好极限类型的判别方法,另一方面没有系统掌握各类型极限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也就是在极限的学习过程中不善于进行归纳分析。不善于进行归纳分析的高职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通常会抱怨学习内容太多,抽象乏味,难以消化。因此,高职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效率。

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也是探索和发现的一种重要方法。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做好归纳分析的示范工作,使学生能从中看到数学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对具体事例的

归纳分析正是揭示这些规律的重要手段。如在“ ”型极限运算

的教学中,笔者通过例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极限的类型并掌握其运算方法。

例2,计算极限 。

解: 。

归纳分析:函数形如 ,其中自变量 时,分子

、分母 。因此极限被形象地称为

“ ”型,注意到分子与分母有趋向于0公因式x+3,分解因式

后通过“消去法”可求解。

歸纳结果:极限 ,在给定自变量的变化趋势下,若分

子 、分母 ,则将极限形象地称为“ ”型,若

分子、分母都是多项式,则其常用的解法是因式分解f(x)与g(x),然后消去分母中“趋向于0”的因式。

高职微积分教学中通过具体的事例,可引导学生归纳出高职数学教学中常见极限类型及各类型极限的解法,归纳出函数的求导方法和积分运算的方法,使其能系统地掌握微积分的运算方法,提高其微积分的运算能力,增强学好微积分的信心。

四、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常言道,要“学以致用”。常有高职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学而无用”的困惑,如我院土建专业常有学生提出“我们是学土建的为什么还要学习数学”、“数学有什么用”等疑问。这些疑问从

侧面反映了部分学生数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动力不足。是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与认真对待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加强数学的应用性教学,如通过案例教学法设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所学专业等有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数学、特别是他们正在学习的数学内容在众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将来的工作及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应注意将数学问题设计成生活的、专业的或热点的教学案例,以强化数学的应用性训练。如笔者以学生熟悉的手机资费为案例介绍分段函数,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将“解三角形”的问题设计成“工程测量”问题,在极限应用性教学中将“求无穷递减等比数列所有项和”的问题设计成“投资融资”问题等,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例3,如图3所示,A、B两点间隔着小山和小河,为测量AB的长,需选择一点C,使得AC可直接丈量,B、C两点可通视,在AC上取一点D,使B和D两点可通视。现测得AC=180m,CD=60m,∠ACB=45°,∠ADB=60°,求AB的长。

解:在△BCD中,根据正弦定理,得:

所以: 。

在△ABD中,根据余弦定理,得:

(m)

这是一个解三角形的问题,更是一个工程测量问题。问题的求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所具有的魅力。如善解三角形,能使我们不用过河可以确定河宽、不用穿山也可以测出隧道的长。更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是其专业学习与专业应用的重要工具。

例4,国家向某企业投资200万元,这家企业将投资作为抵押品向银行贷款,得到相当于抵押品90%的贷款,该企业将这笔贷款再次进行投资,并且又将投资作为抵押品向银行贷款,得到相当于抵押品90%的贷款,该企业又将这笔新贷款进行再投资,这样贷款—投资—再贷款—再投资,如此反复扩大再投资。问其实际效果相当于国家投资多少万元所产生的直接效果?

解:设Tn表示前n次投资总额、T表示所有的投资总额,则:

∴ (万元)

这一教学案例,使学生对极限的应用有了感性认识。认识到利用极限这一数学工具可研究和解决某些“无限”的问题。且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先求出所求量的近似值,然后通过极限这一工具求出其精确值。

高职数学教育中的应用能力培养 篇12

数学作为各阶段学校教育中理科生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有着其悠久的历史, 数学的演变可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续发展过程。从萌芽时期开始, 数学主要是为了做测量等相关计算及了解数字间的关系, 也是为了测量土地以及为预测天文事件而形成的。总之, 数学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方便人类的日常应用, 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应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目前数学已经渗透到各大学科领域, 如经济学、医学、统计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多个专业的某些重要理论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撑。因此, 高职数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加强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通过对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会计与统计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理科专业学生的高等数学课堂表现的观察以及对学生的随机访问发现, 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对数学理论内容更是一无所知。对高职学生而言, 对高等数学的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对阶梯电价的计算、针对自我需求选择费用最低的移动套餐等;也可用来解决相关的专业问题, 如会计专业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问题, 或建筑专业的用料最省问题等。

高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欠缺, 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学方法的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大多只注重数学理论包括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等的传授, 而忽视了对应例题的选择要有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针对性;二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学生在数学课堂只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而没有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经历相联系, 没有将知识的现实意义进行转化, 使得知识与现实脱节;三是教材内容的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选择的高等数学教材内容偏重理论, 对专业名词的解释过于学术性, 缺少现实实例, 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多是脱离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题, 或是看不见背景的应用数学题。 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四是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 无法准确地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二、提高高职数学应用能力的意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 人的智力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形式运算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应该拥有抽象逻辑思维, 并能利用演绎—逻辑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提高高职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 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强, 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的人才) 相吻合, 且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目标的规定——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三、提高高职数学应用能力的方法

1.与数学建模相联系并重视数学思想的培养。在高等数学的各个教学模块中, 最能体现数学应用性的就是数学建模: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然后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通过所学的理论解决所建模型, 最终得到的结果再反映到实际问题中。通过数学建模的构建, 可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建模思想的贯穿。抽象的理论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数学思想的培养。如数形结合的思想, 要让学生明白, 很多问题的解决并不单纯是靠数字计算或公式推导, 而是结合具体的图像图形找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再如归纳推理思想, 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一些常见现象的总结得出结论, 进而将此结论应用到一些类似的但并不为人们所知的问题上去。

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提高知识的应用性。改变学生只听不练或听多练少的课堂传统, 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能力。可以将学生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分组, 在每堂课上都布置一个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 与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问题的解决思路。最后要求每个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想法与解决方案,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相应的评价并作最后总结。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3.注重数学的“工具性”, 以实际问题作为讲解例题。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主要目的是为其他专业学科提供一种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是其他专业学科研究的工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高等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根据专业需要, 以现实背景材料导入新课教学, 在教学例题和习题的选择上偏重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内容, 并结合专业知识对题目进行讲解。

四、结语

在高等数学改革的实践中, 提高数学应用性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 日后对高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多地集中到这方面, 而提高数学应用性的方法的实施对高职学生来说也是一项挑战。

摘要:在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中应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笔者结合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会计与统计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现状研究中得出影响学生应用能力的因素,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数学,应用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明.加强数学应用教学[J].考试周刊, 2008 (36) .

上一篇: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下一篇:探索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