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2024-10-13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共7篇)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篇1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 farction, AMI) 是心内科的危重症, 起病急, 病死率高。如能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将有效地降低病死率, 改善预后。早期应用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 K-MB) 、肌钙蛋白I (cTnI) 等作为AMI的标志蛋白, 因其敏感性较差, 不利于早期诊断。近年,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 rotein, H-FABP) 成为一种新的AMI的心肌标志物, 逐渐被临床重视。本实验通过观察H-FABP和常规实验室检测肌钙蛋白I (cTnI) 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MB) 的变化, 寻求一种更早期可以明确诊断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5例。均符合2007年W H O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男2 6例, 女29例, 年龄4 2~78 (58.5±11.2) 岁。不稳定心绞痛10例符合WHO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 男6例, 女4例;年龄50~72 (64.8±6.8) 岁;非心源性胸痛25例, 男13例, 女1 2例;年龄58~74 (68.3±7.1) 岁。

1.2 方法

所有入选人员均在发病后0.5 h、2 h、4 h、6 h、12 h静脉采血5 m l, 分别进行H-FABP、cTnI定量以及常规心肌酶谱测定。 (1) H-FABP定性检测:采用上海单抗制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 检测试剂盒行全血H-F ABP定性检测; (2) cTnI定量测定:采用免疫发光法测定血中cTnI浓度; (3) 心肌酶谱: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血中CK-MB浓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四格表资料χ2检验, 在0.5 h、2 h、4 h、6 h、12 h五个时间点, 对H-FABP的阳性率与cTnI的阳性率、H-FABP的阳性率与CK-MB的阳性率分别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MI患者不同时间的三种指标阳性率结果 (采用四格表资料χ2检验) cTnI>0.16 ng/ml为阳性, CK-MB>25 u/L为阳性。

2.1.1 AMI患者不同时间的H-FABP的阳性率与cTnI的阳性率比较结果, 见表1。

2.1.2 AMI患者不同时间的H-FABP的阳性率与CK-MB的阳性率比较结果, 见表2。

根据表中数据, 在2 h、4 h、6 h H-FAB P与cTnI及CK-MB比较:χ2>χ2 0.0 0 5, 1 (7.88) , 即P<0.0 1, 按α=0.0 5的水准, H-FABP的阳性率 (准确率) 明显高于cTnI及CK-MB,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 hχ2<χ20.1, 1 (2.71) , 即P>0.05, 按α=0.05的水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 h无差异。

2.2 心绞痛组

1 4例H-FABP定性及cTnI定性均为阴性。

2.3 非心源性胸痛组

26例H-FABP定性及cTnI定性均为阴性。

3 讨论

目前,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不断升高, 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高血压病、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 老龄化问题, 使得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拯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的关键是能否在症状发生后尽快实施再灌注治疗, 治疗前能否快速诊断至关重要。Rawles[1]曾估计A MI患者每延迟治疗1 h, 其死亡率可能增加21%。

近年, 研究已经发现H-FABP作为在心肌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之一, 其独特的低分子量, 独特的心肌损伤后漏出速度, 是其作为一种心肌损伤后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标志物,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Yeongsic等[2]通过对比研究发现, H-FABP在AMI的早期诊断中明显优于cTnI、CK-MB及肌红蛋白, 在胸痛症状出现4 h左右就明显升高, 提示H-FA BP可以作为早期心肌损伤的标志物。陈莉莉等[3]报道, H-FABP在胸痛2~3 h血浓度开始升高, 检测敏感度高于cTn I。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 在冠状动脉闭塞早期即动员脂肪酸氧化供能, 导致心肌细胞内H-FABP含量迅速升高, 心肌细胞在缺血缺氧0~3 h即可发生细胞膜的损伤, 通透性增加, 使H-F ABP也可早期进入血液循环。H-FAB P由于分子量小, 心肌细胞膜损伤后漏出速度快, 所以其在血浆中浓度升高的速度也快。Umut等[4]通过对比研究发现, H-FABP在心肌损伤后1 h血液中的浓度开始升高, 但此时的敏感性与cT nI、CK-MB及肌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4 h时H-FABP浓度明显升高, 其敏感性明显高于cTnI、CK-MB及肌红蛋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可为AMI的早期诊断提供有力证据。关秀茹等[5]报道显示, H-FABP对早期AMI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cTnI和CK-MB, 表明H-FABP在诊断早期AMI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本实验发现4 h、6 h时H-FABP浓度与其它时间点相比其浓度明显升高, 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而cTnI及CK-MB在4 h时与前三个时间点相比, 浓度升高不明显, cT nI在6 h时浓度升高才有意义, 提示H-F ABP的敏感性高, cTnI的敏感性次之, CK-MB的敏感性最差。

因此, 在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的时代, 在PCI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早期使缺血心肌得到再灌注已成为第一要务, 而早期明确诊断是它的先决条件, H-FABP定性诊断显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 它可以做为AMI患者早期诊断的一个理想指标;但本实验观察病例数相对较少, 有待大型临床实验的进一步证实。

摘要:目的 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 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90例早期胸痛患者分别进行H-FABP检测和常规实验室方法测cTnI和CK-MB, 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H-FABP检测的诊断敏感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常规的检测 (P<0.05) 。结论 H-FABP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可作为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1] Rawles J, Sinclair C, Jennings K, et al. Call to needle times af t er acut_myocardial infarction, New standard of 60 minutes has been propo+ea butm ay be too rigorous[J].BMJ, 1999, 319:643.

[2] Yeongsic Kim, Hyunjung Kim, Soo-Young Kim, et al.Automated 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Assay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2010, 134 (2) :157-162.

[3] 陈莉莉,郭子梅,马业新,等.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金标记免疫层析的建立[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 (5) :323-325.

[4] Umut Cavus, Figen Coskun, Bunyamin Yavuz, et al.Heart-type fatty-acid binding protein can be a diagnostic marker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J Natl Med Assoc, 2006, 98 (7) :1067-1070.

[5] 关秀茹,谢兴琴,张文超,等.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 (2) : 128-130.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篇2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早期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 (AMI) 具有很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预后差, 是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 因此早期及时发现AMI并对其实施有正确的治疗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1]。目前, AMI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生化检测、心电图等综合判定[2]。然而, 约半数AMI患者早期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 约三分之一AMI患者不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常用的心肌标志物如肌钙蛋白 (cTnI)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在早期AMI诊断中尚缺乏敏感性;肌红蛋白 (MYO) 早期AMI诊断中尚缺乏特异性, 因此, 上述几种方法均不能正确、有效地对AMI做出早期诊断。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 是心肌细胞的特异性可溶蛋白, AMI患者病发时, H-FABP能及时释放入血, 特异性强, 灵敏度高, 已逐渐被国内外专家认定为早期诊断AMI的心肌标志物之一[3]。本研究通过检测疑似AMI患者发病早期的H-FABP水平, 并与cTnI、CK-MB、MYO进行比较, 探讨H-FABP在早期诊断AMI的综合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疑似AMI患者210例, 年龄35岁~80岁 (62.2岁±8.3岁) , 男122例, 女88例。所有受试者均有不同胸痛症状:急性胸痛, 胸部压迫感、呼吸窘迫、恶心、眩晕、脸色苍白等。同时排除疼痛持续时间超过6h者、外伤手术者、恶性肿瘤、合并其他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者、有严重肾病者等。

所有病例均按照WHO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和分组。210例患者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动态心电图、心肌标志物检测、冠状动脉造影综合资料分析, 确诊为AMI共156例, 年龄63.5岁±7.6岁;发病时间4.56h±1.3h;发病0h~3h内就诊66例, 3 h~6h内就诊9 0例。非AMI患者5 4例, 年龄6 1.1岁±8.5岁;发病时间4.17h±1.58h;发病0h~3h内就诊23例, 3h~6h内就诊31例。

1.2 方法

1.2.1 标本留取

所有患者就诊后立即行静脉抽全血5mL于生化试管内, 分为4份, 其中3份静脉全血分别用于H-FABP、cTnI和MYO检测, 剩下一份立即分离出血清行CK-MB的检测。

1.2.2 检测方法

H-FABP检测试剂盒为上海碧云天生物研究所提供, cTnI和MYO诊断试剂盒由美国R&D公司提供, CK-MB试剂盒及生化分析仪由美国雅培生物公司提供。具体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2.3 结果判断

将待测全血120μL滴入H-FABP试剂盒检测孔后, 静置平放12min, 检测线及质控线皆呈红色为阳性;检测线不显色而质控线显色为阴性;检测线及质控线均未显色则为试剂盒失效, 并排除此病例标本。H-FABP>1 0.8 0ng/mL;cTnI>0.1 5ng/mL;CK-MB>2 5U/L;MYO>70ng/mL为结果阳性。

1.2.4 记录及评判指标

记录每个标本的上述4个心肌标志物数据。统计并比较不同时间就诊时4个心肌标志物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4种心肌损伤标记物在不同时段的检测结果比较

在所检测的两个时间段内, 两组患者4种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均高于正常范围, 并随时间的就诊增加而增加。0~3h, 两组H-FAB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cTnI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K-MB及MYO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h~6h, H-FABP、cTnI和CK-MB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MYO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各组4种心肌损伤标记物在不同时段阳性率比较

在所检测的两个时间段内, 两组患者的4种心肌损伤标志物阳性检出率并随时间的就诊增加而增高。除MYO在0~3h内两组患者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其他指标阳性率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3h~6h, AMI组cTnI、CK-MB和MYO阳性检出率与H-FABP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非AMI组cTnI和CK-MB的检出率与H-FABP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MYO的检出率则显著高于H-FABP的检出率 (P<0.05) 。详见表2。

例 (%)

2.3 4种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AMI的效能指标比较

0~3h H-FABP的敏感性、特异性、正确判断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nI、CK-MB和MYO (P<0.05或P<0.01) 。3h~6h, H-FABP敏感性均高于cTnI、CK-MB和MYO (P<0.05) , 特异性高于MYO (P<0.05) , 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nI、CK-MB和MYO (P<0.05) 。详见表3。

%

3 讨论

传统的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如cTnI、CK-MB, 虽然它们在AMI诊断中有着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但其在血液中的浓度要在AMI病发6h才显著升高, 故不是AMI早期诊断的理想标志物[4];MYO在心脏细胞中的浓度比骨骼细胞中低2倍, 炎症、肌肉损伤外伤及休克等均可MYO在血液中的增加, 特异性低, 故MYO也不是一种理想的AMI诊断标志物[5]。H-FABP是心脏最丰富的可溶性蛋白质之一。心肌缺血性损伤出现后, H-FABP可以早在胸痛发作后1h~3h开始在血液累积, 4h~6h达到最高浓度[3,4,5]。H-FABP的几个生物学方面表明它可能是一种对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有用的生物标志物:在心肌中高浓度;在细胞质中限制;低分子量和面积小;相对组织特异性;与心脏以外组织中CK-MB的分布相似;在心肌损伤后早释进入血浆并很快达到峰值。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在心肌梗死病发时H-FABP是一种理想的诊断标志物, 尤其是在发病初期H-FABP更能体现出其独特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预后预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6,7,8]。不少临床数据也表明, H-FABP更加具有心脏特异性, 而且由于其生物学特性, 它可能被认为是一种更准确、更灵敏、更优越的AMI诊断标志物[9,10]。

本研究对210例疑似AMI患者进行了早期两个时间点血液中H-FABP、cTnT、CK-MB及MYO的水平的测定, 统计并比较不同时间就诊时4个心肌标志物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研究显示, 0~3h, AMI组H-FABP阳性检出率与cTnI、CK-MB和MYO阳性检出率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0~3h, 非AMI组H-FABP与cTnI、CK-MB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MYO阳性检出率则明显高于H-FABP (P<0.05) 。3h~6h, AMI组H-FABP阳性检出率与cTnI、CK-MB和MYO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非AMI组H-FABP阳性检出率与cTnI和CK-MB的检出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MYO的检出率则显著高于H-FABP的检出率 (P<0.05) 。以上表明, 在AMI发病初期H-FABP的灵敏度高于cTnI、CK-MB及MYO, 并且H-FABP的准确度高于MYO, 同时也表明MYO的特异性差, 易引起误诊。另外, 在几种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效能指标中也显示, 0~3h H-FABP的敏感性、特异性、正确判断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均相应的高于cTnI、CK-MB和MYO (P<0.05或P<0.01) 。3h~6h, H-FABP的敏感性、特异性、正确判断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 96.55%, 97.44%, 96.88%, 100.00%, 其中, 敏感性均高于cTnI、CK-MB和MYO (P<0.05) , 特异性高于MYO (P<0.05) , 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nI、CK-MB和MYO (P<0.05) 。由于H-FABP在AMI早期诊断中所体现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 有望取代传统的几种AMI早期诊断标志物。

参考文献

[1]王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4) :374-376.

[2]邱曼, 孙乐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心肌梗死范围的研究[J].重庆医学, 2012, 41 (26) :2765-2768.

[3]江明凤.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检验医学, 2012, 27 (6) :511-514.

[4]陈卫钦, 曾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 (15) :57-52.

[5]林高贵, 孟凡超, 曾云祥.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检验医学, 2012, 27 (4) :280-285.

[6]谢明水, 刘杨, 蒋守涛.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情转归的预测价值[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 (7) :1323-1325.

[7]陈可, 王春明, 刘海波.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9C) :3065-3068.

[8]Figiel L, kasprzak JD Peruga J et al.Heart 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a reliable marker of myocardial necrosis in a heterogeneous group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without persistent ST elevation[J].Kardiol Pol, 2011, 66 (3) :253-259.

[9]吕娇凤, 谢爱民, 姚全良.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定性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4) :647-651.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 01 2年1 2月至2 01 4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58例脓毒症患者, 均符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会 (ACCP/SCCM) 制定的《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指南》[2]中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恶性肿瘤者, 慢性肾脏疾病及肌肉性疾病的患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者, 已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及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者, 近七天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胸外心脏按压、除颤、直流电复律、胸部创伤的患者, 临床资料不完全者。患者中男42例, 女16例;年龄33~82岁, 平均 (69.1±11.7) 岁;病程2~24小时。原发疾病:腹膜炎18例 (31.0%) , 泌尿系统感染15例 (25.9%) , 胆管炎13例 (22.4%) , 肺炎1 2例 (2 0.7%) 。原发疾病病程3~1 5天, 平均 (7.4±2.3) 天;所选患者依据有无合并组织低灌注和器官功能障碍分为重症组34例和轻症组24例, 并选取同期就诊的感染性疾病但非脓毒症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男18例, 女12例;年龄34~79岁, 平均 (67.6±10.5) 岁。其中腹膜炎10例 (33.3%) , 泌尿系统感染8例 (26.7%) , 胆管炎7例 (23.3%) , 肺炎5例 (16.7%) 。原发疾病病程2~15天, 平均 (7.8±3.1) 天;三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病程均大体一致。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遵循以原发病为主, 抗感染、器官保护、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为辅的原则。

1.2.2检测方法

患者确诊后空腹抽血, 肌钙蛋白T (c T n T) 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FABP采用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H-FABP阳性:检测线、对照线均呈红色为阳性;c Tn T阳性:c Tn T>100pg/ml;C K-M B阳性:C K-M B>2 5 U/L。

1.3 观察指标

比较各组患者全血H-FABP的阳性率、脓毒症患者中H-FABP阳性与阴性患者的死亡率及脓毒症患者中c Tn T、CK-MB、H-FABP阳性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全血H-FABP的阳性率

对照组H-FABP阳性率为3.3% (1/30) , 轻症组为29.2% (7/24) , 重症组为55.9% (19/34) 。轻症组和重症组的H-FABP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5.15、20.49, P<0.05) ;而重症组H-FABP阳性率明显高于轻症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6, P<0.05) 。

2.2 H-F A B P阳性与阴性患者死亡率比较

脓毒症患者中H-FABP阳性共26例, 死亡9例 (34.6%) ;H-FAB P阴性32例, 死亡2例 (6.3%) 。H-FABP阳性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8, P<0.0 5) 。

2.3 脓毒症患者中各项指标阳性率的比较

脓毒症患者中H-FABP阳性有26例 (44.8%) , c Tn T阳性5例 (8.7%) , CK-MB阳性13例 (22.4%) 。H-FABP的阳性率分别高于c Tn T和C K-MB,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19.41、6.53,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作为多种外伤感染导致的严重并发症脓毒症的发病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心肌损伤作为脓毒症患者病情恶化的重要诱因, 受到了医学界不断地关注。目前, 广泛认可的心肌损伤诊断方法为c Tn T及CK-MB和心电图, 但自身特点限制了其在心肌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3]。H-FABP是一种小分子量的可溶性胞内蛋白, 广泛存在于人类心肌细胞胞浆中, 具有极强的组织特异性[4]。当心肌受损时, c Tn T、CK-MB及H-FABP作为心肌中的小分子, 均会被释放, 使其在血液中的含量升高[5], 所以三者的血液含量均可直接反映了心肌损伤程度。

本文结果显示, 脓毒症患者全血H-FABP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重症组明显高于轻症组, 表明脓毒症患者的心肌损伤率明显偏高, 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H-FA BP阳性组患者的死亡率远高于阴性组患者, 这也证明了心肌损伤是脓毒症患者病情恶化的重要诱因。此外, 脓毒症患者中H-FABP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 Tn T、CK-MB的阳性率, 表明了其在早期心肌损伤诊断中的优势。

总而言之, H-FABP作为一种组织特异性蛋白, 在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中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方便的特点。但应用过程中应考虑H-FABP相关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以保证检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余海洋, 俞风.脓毒症性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J].中国急救医学, 2011, 31 (2) :173.

[2]周荣斌, 周高速, 郭凯, 等.2008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简读[J].中国急救医学, 2008, 28 (3) :226.

[3]陈扬波, 张庚, 胡马洪, 等.早期目标性指导治疗对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 2008, 10 (8) :1058.

[4]蒋佩军.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8) :1256.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2年7月 -2014年1月在本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发病6 h以内的AMI患者118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65例,女53例,年龄41~86岁,平均(65.12±7.38)岁。按照Killip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Ⅱ、Ⅲ和Ⅳ级3个亚组(Ⅱ级41例,Ⅲ级37例,Ⅳ 级40),各亚组间性别、年龄和病因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选择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心功能正常人9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1例,女45例,年龄39~83岁,平均(62.18±8.33)岁。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检测方法

1.2.1 H-FABP的测定观察组患者发病入院后6 h内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离心取上清后使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H-FABP水平。对照组常规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相同检测。试剂盒:Biotechnology公司(荷兰),检测仪器:Wellscan MK3酶标仪。

1.2.2心功能指标所有入组研究对象均行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和LVEDd。采集外周血后加入真空枸橼酸盐抗凝的试管中,离心后获得血小板贫瘠血浆 , 采用流式 细胞仪检 测 , 将直径 <1.0μm、 CD31+/CD42-的细胞定义为EMCs;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FMD。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纳入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相关性分析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按照P <0. 05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心功能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心功能指标LVEF、LVEDd和FMD水平低于对照组,EMCs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05)。见表1。

2.2观察组各亚组间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心功能指标

3组间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心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LSD法两两比较心功能分级越高,H-FABP、LVEDd和EMCs水平越高,LVEF及FMD水平越低(P <0.05)。见表2。 2.3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AMI患者心功能水平相关性

经一元线性回归可知,血清H-FABP水平与LVEDd和EMCs水平呈正相关,与LVEF和FMD水平呈负相关。见表3。

3讨论

AMI以严重心肌缺血及心肌细胞坏死凋亡为特征,可导致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急剧降低,AMI患者的早期主要死因为心功能减退。对AMI患者进行发病后的持续心功能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心功能指标较多,目前应用最多了包括LVEF、LVEDd及内皮功能[4]。内皮功能损伤是AMI后患者心力衰竭的重要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大量内皮代谢产物生成及血管舒缩反应异常。EMCs是内皮细胞激活与凋亡的产物,血浆中FMD水平可以评估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内皮功能,临床上检测EMCs和FMD主要用于反映血管内皮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性,进而评估患者心脏功能[5]。

AMI患者发病后病情进展迅速,常规的心脏功能检测操作过程较为复杂,获得结果耗时较长,可能无法及时反映AMI患者的实时心功能变化,且对于治疗的指导具有滞后性,在该病的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6]。心脏标志物对AMI后心力衰竭的预测及预后判断均有极重要价值,目前常用心脏标志物包括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但是此类传统标志物在AMI发病早期尤其是6 h内的阳性检测率低,对病情评估价值有限[7]。H-FABP为近年发现的新型心肌损伤标记物,开始应用于AMI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H-FABP分子量小、心肌损伤后可在早期释放入血,AMI患者发病后3h已经可以检测到血液中的H-FABP水平上升,且随着病情进展实时变化[2]。目前国外已经将H-FABP作为监测AMI病情的必要指标,但是国内对于H-FABP与AMI早期心功能相关性的研究仍开展较少。

本研究首 先对AMI患者与正 常对照组 的H-FABP水平及心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中LVEF、LVEDd和FMD水平低于对照组,EMCs水平高于对照组。说明AMI患者心功能受损,发病6 h时血清H-FABP水平已经显著增高。而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对AMI患者进行分级后,再次检测各亚组的H-FABP水平及心功能指标,结果发现心功能分级越高,H-FABP、LVEDd和EMCs水平越高,LVEF及FMD水平越低。可见随着AMI病情严重程度上升,患者的心功能指标直线下降,与理论及预期相符,而H-FABP水平亦随之上升,说明H-FABP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心功能水平均有一定相关关系,但是具体相关性有待后续分析。

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检测方法相对容易,而上述研究也已经证实其与AMI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其水平可以实时反映患者的病情走势。心功能指标LVEDd、LVEF、EMCs及FMD均是衡量AMI患者心脏功能的金标准,若能发现与其具有直接相关性的心肌梗死标志物,有望解除目前了心功能测量不便于敏感性较差的窘境。血清H-FABP水平与LVEDd和EMCs水平呈正相关,与LVEF和FMD水平呈负相关。其有望成为评估AMI早期心功能的最佳指标,同时对病情预后作出准确判断、指导治疗。

综上所述,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随AMI程度加重而上升,其与AMI早期心功能参数具有良好相关性,可以作为评估AMI患者早期心功能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心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在该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心功能分级分为Ⅱ、Ⅲ和Ⅳ级3个亚组,取常规体检的心功能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心功能指标差异,分析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AMI患者心功能水平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血管舒张功能(FMD)水平低于对照组,内皮微粒(EMC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3亚组间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心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D法两两比较显示,心功能分级越高,H-FABP、LVEDd和EMCs水平越高、LVEF及FMD水平越低(P<0.05)。血清H-FABP水平与LVEDd和EMCs水平呈正相关,与LVEF、FMD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随AMI程度加重而上升,其与AMI早期心功能参数具有良好相关性,可以作为评估AMI患者早期心功能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篇5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溶栓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 (a c u t 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患者44例, 均符合最新AMI指南的诊断标准, 至少具备下列3项中的2项:①缺血性胸痛的临床表现;②心电图的动态演变;③心肌坏死血清标志物的动态改变。所有患者排除溶栓治疗禁忌证。所有患者入院后行溶栓治疗, 7 d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再通组30例和非再通组14例。其中, 再通组男16例、女14例, 年龄 (65.8±4.8) 岁, 胸痛持续时间 (1.0±0.8) h, 入院时H-FABP (34.18±10.56) µg/L;非再通组男8例、女6例, 年龄 (66.8±5.0) 岁, 胸痛持续时间 (1.1±0.6) h, 入院时H-FABP (33.20±12.78) µg/L。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溶栓治疗: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瑞替普酶36 mg溶栓, 分两次静脉注射, 每次缓慢推注2 min以上, 两次间隔为30 min。

1.2.2 H-FABP含量检测:

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及溶栓后1、2、3、4、5、6、8、12、24、48 h抽取肘静脉血3 m L, 以5000 r/min离心4 min, 取上层血清置于-80℃冰箱保存。H-FABP检测应用荷兰Hycult Bitechmology公司的ELISA试剂盒, 酶标仪为BIO-RAD Model550。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2.1 两组H-FABP升高、达峰及恢复时间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入院时及溶栓后不同时间点H-FABP含量比较:

见图1。

3 讨论

AMI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的依据:①溶栓后2 h内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落>50%;②溶栓后2 h内胸痛症状基本消失;③溶栓后2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包括: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低血压 (多见于下后壁心肌梗死患者) , 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 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消失;④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峰值提前出现 (14 h内) 。具备以上4项中的2项或者以上者可以判断为再通, 不包括②和③组合。然而临床观察发现, 很多AMI患者症状不典型, 尤其在老年患者, 以胸痛为首发症状的仅占1/3, 约50%患者没有典型的AMI心电图表现。临床医师主要通过AMI患者胸痛症状缓解, 抬高的ST段回落, 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及心肌坏死标志物 (CK、CKMB、LDH) 峰值提前出现来判断血管是否再通, 但这些均不能较好地预测血管再通。因此, 寻找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标志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1,2,3]。

Morrow等认为, 心肌梗死理想标志物应该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经济、容易检测、心肌坏死后升高迅速、稳定性高、24 h内浓度恢复正常、变异系数低, H-FABP具有以上优点。H-FABP存在于心肌胞质中, 分子量较小, 当心肌受损时, 可迅速释放入血液中并被检测出来, 具有较高特异性[4]。H-FABP在心肌梗死后1.3~3 h开始升高, 8 h达高峰, 24 h可恢复正常。因此, 可以作为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Aarsten等研究发现, 急性心肌梗死后4 h血浆H-FABP浓度与心肌梗死的面积密切相关。De Lemos等观察了58例AMI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60、90、180 min血浆H-FABP浓度, 所有患者均在溶栓后90 min行冠状动脉造影, 结果显示溶栓治疗60 min再通组H-FABP血浆浓度明显高于未再通组, 再通组比溶栓前血浆H-FABP浓度显著升高。本研究结果表明, 溶栓后H-FABP在再通组约3 h达高峰, 未再通组约5 h达高峰, 再通组峰值明显前移, 两组达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FABP可以作为溶栓成功的监测指标之一, H-FABP峰值提前对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是否再通有重要临床价值, 本实验研究结果与国外研究具有一致性[5,6]。

注:与非再通组比较, *P<0.05

H-FABP在AMI早期诊断、判断梗死面积、监测梗死再发, 评价心肌再灌注均有重要临床价值, 但由于时间窗的限制, 如果血浆H-FABP检测能与CK-MB、c Tn I等标志物联合应用, 临床意义则更大。另外, 在临床应用时应考虑到某些特殊情况, 例如由于H-FABP少量存在于骨骼肌中, 当患者有严重的骨骼肌疾病时会升高, 由于H-FABP主要经肾脏清除, 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浆H-FABP浓度也可升高。

参考文献

[1]方卫华, 衣为民, 胡雪松.心血管疾病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614-617.

[2]杨平, 余宏伟, 魏彤.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心肌保护作用[J].山东医药, 2012, 52 (5) :41-43.

[3]高子用, 刘厚庆, 陈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特点[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4, 4 (11) :1800-1802.

[4]Morrow DA, de Lemos JA, Sabatine MS, et al.The search for a biomarker of cardiac ischemia[J].Clin Chem, 2003, 49 (4) :537-539.

[5]李云鹏, 吴新华.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5) :180-182.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诊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男33例, 女17例, 年龄59~78岁, 平均 (63.36±4.72) 岁。

1.2方法

患者入院时即抽取5mL静脉血并提出血清放置于冰箱保存, 采用双抗体两步夹心ELISA法对患者的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进行定量检测, 检验试剂为美国ADL公司生产的检测试剂盒, 检测灵敏度为0.01ng/mL;将8.0ng/mL作为临床决定水平。然后由资深医师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所规定的冠脉血管图像记分分段评价标准[2]对冠脉造影结果进行评判, 并对冠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评定。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描述计数资料, 另外采用一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患者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8.0ng/mL患者的冠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低于该水平者, 且两组患者的Gensini积分和累及支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图1) 。

3讨论

目前, 临床上主要是通过PAPP、IL-18等细胞因子以及炎症因子对冠脉斑块活动进行预测, 从而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依据, 但这些指标很容易受到体外及体内因素的影响, 从而降低了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3]。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一元回归分析证实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另一方面, 在对冠脉狭窄程度的判断上往往会结合另一种方式, 即通过Gensini积分的判断。临床研究表明, Gensini积分与受损心肌的面积是有直接关系的, 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的升高程度与受损心肌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 目前临床上已经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的升高程度作为受损心肌面积的判断指标。国外著名医学研究者Janorkar等[4]通过试验研究表明, 由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为患者入院后即时抽取, 检测方法一般是采用lateral-flow检测方法或者床边检测, 因此能够获得非常准确的定量结果, 从而对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进行估测。

综上所述, 临床上可以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作为病变程度的判断指标。

摘要:目的 分析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期间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超过8.0ng/mL患者的冠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低于8.0ng/mL的患者, 且两组患者的Gensini积分和累及支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因此临床上可以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作为病变程度的判断指标。

关键词: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狭窄

参考文献

[1]周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GRACE风险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D].河北医科大学, 2012.

[2]陈章强, 洪浪, 王洪, 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33:3731-3734.

[3]索蒲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相关性的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5:140-143.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篇7

1 肝脏脂肪酸结合蛋白结构

不同类型FABP的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20%~70%),分子量约在14~15 kd之间。尽管它们的氨基酸序列不同,但基因结构均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3级结构也高度相似[7,8]。

L-FABP包含127个氨基酸,10个反向平行的β链和2个短的α螺旋组成一个β折叠桶,稳定性较强,空间构型不易受到化学修饰、大分子荧光物质和基因诱变的影响。由于不同的FABP在其入口α-II螺旋与β折叠C和D结合处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L-FABP是惟一可以结合2个长链脂肪酸分子FABP,而其他FABP只能结合1个脂肪酸分子(附图)[9,10]。这种结构特征与其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2 肝脏脂肪酸结合蛋白抗氧化作用及机制

L-FABP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FABP,主要在肝脏表达,在小肠、肾脏、胰腺、胃中也有少量表达[10]。L-FABP在脂肪酸的转运、代谢以及细胞的生长方面都发挥着作用,维持着细胞内脂质的平衡及内环境的稳定[11,12,13]。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L-FABP在氧化应激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细胞保护作用,L-FABP可能作为一种有效的内源性抗氧化剂,参与某些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14,15]。

生理情况下,机体细胞内氧自由基与抗氧化酶类系统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和过氧化氢酶等保持动态平衡[16]。当平衡被打破,导致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体内蓄积。ROS易与膜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发生氧化反应,破坏膜结构,进而引起DNA和细胞器损伤[17,18]。

L-FABP特有的氨基酸组成[19]及其对不饱和脂肪酸和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的高亲和力,使其很可能作为一种有效的内源性抗氧化剂在缺氧性疾病中发挥效用。目前认为L-FABP的直接抗氧化功能可能与它的氨基酸组成有关[20,21]。

L-FABP在其氨基酸序列有1个半胱氨酸和7个甲硫氨酸。半胱氨酸参与其他疏水性配体的结合,能有效清除自由基,或作为抗氧化剂参与S-硫醇化/去硫醇化。甲硫氨酸残基具有亲硫基团并被视为细胞内外源性活性物质如致癌物等的清道夫。L-FABP中的甲硫氨酸氧化成亚砜甲硫氨酸,可以抑制细胞氧化应激,亚砜甲硫氨酸又可被蛋白内的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还原成甲硫氨酸。这些催化反应的净化效果是活性氧转化为无害产物,驱动NADPH氧化反应。甲硫氨酸氧化-还原循环可能发挥着重要的抗氧化作用。YAN[20]等的研究表明,在亲水性和亲脂性自由基产生体系中,L-FABP对2个体系释放的自由基都具有灭活作用,L-FABP中有多个甲硫氨酸被氧化。覆盖在阴离子表面的膜磷脂上的L-FABP,通过与ROS反应阻止磷脂氧化反应的扩大,保护细胞膜不被破坏。

此外,L-FABP还通过结合多不饱和脂肪酸来调节脂肪酸在细胞内氧化途径的利用度,从而控制ROS的释放量。YAMAMOTO[15]在急性肾缺血hL-FABP转基因小鼠模型中,发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后,L-FABP与脂质过氧化产物结合,将其从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质转移到肾小管管腔中,从而减轻组织缺氧损伤。

综上所述,L-FABP作为一种内源性抗氧化剂,通过参与活性代谢产物的清除产生细胞保护作用。

3 肝脏脂肪酸结合蛋白抗氧化作用在疾病中的意义

3.1 肝脏疾病

肝细胞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ROS,如果没有相应的抗氧化机制,就容易引起肝细胞损伤[22,23]。氧化应激不仅是肝功能障碍的一部分,也是所有肝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肝脏中L-FABP占胞质蛋白总量的2%~5%左右[10],在抗肝脏的氧化应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WANG[21]等运用胆管结扎大鼠模型研究L-FABP在肝脏的表达及抗氧化作用,结果显示L-FABP表达上升后,ROS水平降低,同时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和氨也减少,肝功能部分改善。提示L-FABP在肝细胞氧化应激中有重要的抗氧化功能。在另一个将L-FABP基因转染至张氏肝细胞的研究中,也发现L-FABP可以减轻H2O2、缺氧所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14]。

RAJARAMAN[24]等则通过药物调节胞内L-FABP的表达水平,进一步证实L-FABP在肝细胞氧化应激中的保护作用。在酒精损伤肝脏过程中,给予PPAR-α激动剂提高L-FABP浓度,酒精所致的过氧化毒性作用减轻[25]。

由此推断,L-FABP在某些肝脏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了保护作用。

3.2 肾脏疾病

ROS在肾脏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26],是肾脏疾病发病过程中一重要参与因素[27,28]。在肾功能衰竭时,患者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增加[29]。

在人类肾脏中,L-FABP主要存在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中[30],肾脏损伤时可在尿液中检测出[31,32]。为了探讨L-FABP在肾间质损伤中的作用,KAMI-JO-IKEMORI[33]等建立了hL-FABP转基因(Tg)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WT小鼠肾脏无L-FABP表达。研究结果表明L-FABP可以减轻梗阻性肾病模型中的氧化应激,改善小管间质的损伤。

YAMAMOTO[15]在hL-FABP转基因动物模型中观察L-FABP在肾脏急性缺血中的作用时发现,Tg小鼠血液中尿素氮水平较低,组织损伤较轻。在STZ诱导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中,研究者发现WT糖尿病小鼠的抗氧化应激酶如Catalase、Gpx1表达减少,氧化应激产物HEL表达增加,从而推测L-FABP在糖尿病肾病小鼠中可能发挥着抗氧化作用[34]。

NAKAMURA[35]在有微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发现DNA氧化损伤的敏感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与尿液L-FABP水平呈正相关,提示尿液L-FABP浓度的增加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在叶酸诱导肾病模型中也发现HO-1、Gpx1表达与肾脏及尿液中L-FABP水平呈正相关[36]。在予以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治疗的高血压+糖尿病+微蛋白尿患者中,加入阿折地平后尿8-O-HdG水平和尿L-FABP水平同步升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认为阿折地平的抗氧化作用可能与其所致的L-FABP升高有关[37]。

目前,关于L-FABP在肾脏疾病中的抗氧化作用主要是在动物模型中进行,并初步证明了L-FABP在肾脏疾病中的保护作用。而在以人体为对象的多个实验中[35,37],L-FABP水平的改变可能与体内的氧化应激有关,但其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4 小结

上一篇:泄露事故下一篇: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