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防治

2024-09-15

脂肪肝防治(精选12篇)

脂肪肝防治 篇1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环境的改善, 肥胖人数逐渐增多, 而且饮酒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多, 因此, 使脂肪肝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成为肝纤维化, 肝硬化的主要前期病变, 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脂肪肝是可防可治的疾病, 只要人们提高认识, 合理饮食, 加强锻炼, 合理用药, 合理饮酒, 就可以预防, 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1血浆脂质和脂蛋白的组成及含量影响因素

1.1 血浆脂质和脂蛋白的组成

1.1.1 血脂的组成:

血脂的组成十分复杂, 主要为胆固醇, 甘油酯和磷脂, 此外, 还有少量的游离脂肪酸, 脂溶胜维生素以及固醇类激素等, 其中胆固醇约2/3是以酯化的形式存在。其余为游离胆固醇, 甘油酯中主要是甘油三酯, 但也有少量的甘油二酯和甘油一酯, 磷脂中包括卵磷脂、溶血卵磷脂、脑磷脂和神经磷脂等。上述这些组成成分中, 除游离胆固醇外, 分子中都含有脂肪酸[1]。根据脂肪酸分子中碳链的长短, 饱和程度, 不饱和键的位置和立体构型等, 可分为许多种。人体中脂肪酸大多属16~20碳的长链脂肪酸, 按饱和程度又可分为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

1.1.2 脂蛋白的组成:

血浆中的脂质, 除游离脂肪酸与白蛋白结合外, 其余均与球蛋白结合成脂蛋白复合物进行运转, 用超速离心法可将其分为4种:高密度脂蛋白 (HDL ) 、低密度脂蛋白 (LDL ) 、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 和乳糜微粒 (CM ) 。

1.2 影响血浆脂质和脂蛋白含量的因素

1.2.1 饮食和营养:

饮食和营养对血浆脂质和脂蛋白含量的影响特别显著, 餐后几小时, 血脂和脂蛋白含量即发生变化。如果进食含脂食物, 则血浆中可出现乳糜微粒, 称为“食饵性高脂血症”。正常人每公斤体质量进食1~2g脂肪, 于2~4h后出现血脂高峰, 且甘油三酯增高可持续6~8h[1], 高乳糜微粒出现后, 其他脂蛋白成分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即使进食碳水化合物, 也可引起脂蛋白含量的变化。

1.2.2 肥胖:

多数肥胖患者血浆甘油三酯和VLDL 含量常较正常者显著增高, LDL 和胆固醇含量在部分患者中也可能增高, 而HDL 胆固醇则显著降低, 通过限制热能摄取或增加消耗以降低体质量时, 常见VLDL 和甘油三酯含量降低, 而HDL 胆固醇则增高。

1.2.3 运动和体力活动:

运动和体力活动可使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以及LDL和VLDL含量减低。

2什么是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3%~4% , 如果肝内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 , 或在组织学上有30%以上肝细胞脂肪化, 称为脂肪肝。严重者肝内脂肪可达肝重的40%~50%。脂肪肝的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具有分秘胆汁, 储存肝糖原, 合成血浆蛋白, 合成凝血因子, 灭活激素及解毒等重要功能。脂肪的消化、吸收、氧化、转化及分秘等过程都离不开肝脏。如果因各种原因使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 就可使脂肪在肝组织细胞内蓄积, 引起脂肪肝。

3脂肪肝的分类及分型

3.1 根据病因分类

(1) 肥胖性脂肪肝。 (2) 酒精性脂肪肝。 (3) 营养失调性脂肪肝。 (4) 药物性脂肪肝。 (5) 妊娠性脂肪肝。 (6) 糖尿病性脂肪肝。 (7) 中毒性脂肪肝。 (8) 病毒感染或其他病原体感染性脂肪肝。 (9) 先天性代谢缺陷性脂肪肝。

3.2 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分类

(1) 单纯性脂肪肝。 (2) 脂肪性肝炎。 (3) 脂肪性肝纤维化。 (4) 脂肪性肝硬化。

4临床表现

脂肪肝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1) 急性脂肪肝, 起病急, 临床症状明显, 病情重, 可以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 但是, 急性脂肪肝在临床上少见。 (2) 慢性脂肪肝临床上多见。慢胜脂肪肝大多数起病隐匿, 症状不典型, 在脂肪肝早期, 多无临床症状, 容易被忽视, 但是, 随着病情的发展, 可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尿黄症状, 有时出现中上腹部隐痛或胀痛, 以进食高脂肪食物或饮酒后为重, 有时可以出现轻度腹泻, 特别在进食高脂肪食物后易出现。部分患者在脂肪肝早期饮酒量有轻度增加, 但是, 随着病情的发展饮酒量逐渐减少。晚期脂肪肝可以出现齿龋出血, 鼻腔出血, 消化道出血, 表现为柏油色大便, 由于肝脏功能减低, 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脂肪肝性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性胃病所致。晚期脂肪肝还可以出现少尿、腹水, 皮肤还可以出现蜘蛛痣及肝掌, 由于肝脏功能降低对雌激素灭活减少, 引起体内小动脉的扩张所致。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及血常规检查,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 均升高, 早期以ALT 升高明显, 使ALT/AST>1.0, 随着病情的发展以AST升高明显, 使ALT/AST<1.0 ;还可出现γ-谷氨酰基转移酶 (γ-GT) 升高。同时可以出现血清总胆红素的升高, 少数患者有直接胆红素增高和尿胆红素阳性, 慢性重症患者可出现血浆白蛋白减少, 球蛋白升高, 白蛋白/球蛋白<1.0。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 血脂升高和血糖升高或降低, 引起脾功能亢进时, 出现红细胞降低, 白细胞降低, 血小板降低。影像学检查:腹部B 型超声、CT 、MRI 检查对确诊有很大价值, 是早期发现脂肪肝的主要手段, 脂肪肝时可出现肝内脂肪增多, 或肝脏增大、脾脏增大、腹水等。肝脏组织学检查是确诊脂肪肝的主要方法。

5脂肪肝的危害

5.1 引起高脂血症

脂肪肝可以使肝脏功能降低, 影响肝脏内血脂代谢, 引起血脂升高, 以甘油三酯升高明显。

5.2 诱发和加重糖尿病

脂肪肝引起肝脏功能减低, 特别肝糖原的合成受影响, 使肝脏对血糖的调节功能降低, 引起血糖升高, 谈发或加重糖尿病。

5.3 肝硬化

长期脂肪肝可以引起肝纤维化或肝硬化, 晚期脂肪肝可以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昏迷、肝肾综合征、腹水、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

5.4 增加冠心病、脑血管病的危险

脂肪肝可引起高脂血症, 引起血液黏稠、血流慢, 引起血管痉挛, 心脏、脑组织缺血、缺氧, 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5.5 增加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

肝脏内脂肪堆积增多时, 使肝脏功能降低, 肝脏对肝炎病毒的抵抗力降低, 也就增加了肝炎病毒的感染机会。

5.6 影响药物在肝脏内的代谢

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多, 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

5.7 增加胃病的发病率

晚期脂肪肝性肝硬化可以并发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可以引起消化道出血。

6防治

脂肪肝发病率的升高与近年来人门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饮食与活动量的减少有直接的关系。因此, 脂肪肝的防治, 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1) 对于肥胖、高脂血引起的脂肪肝患者, 必须限制总热量, 均衡饮食;饮食应该以高蛋白, 低脂肪, 低糖为原则。降低体质量, 每天要减少主食量, 少进食动物脂肪、内脏等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等, 应该以少食多餐为原则。特别晚餐不宜吃过饱, 饭后应该做一些轻体力活动, 如散步等, 但不要剧烈活动。 (2) 脂肪肝患者, 多伴有血脂不同程度的升高。关于降血脂药物的应用, 要具体清况具体分析, 一般认为, 脂肪肝如果不伴有严重的高脂血症, 就尽量不要应用降血脂药物。因为降血脂药物在降血脂的同时, 可以加重肝脏负担, 影响肝脏功能。但是, 如果脂肪肝伴有严重高脂血症, 要根据高脂血症的原因、程度以及患者的一般状态, 是否存在发生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 来决定是否应拜降血脂药物。 (3) 如果是酒精中毒引起的脂肪肝, 那么必须戒酒, 因为戒酒对降低血脂和减轻脂肪肝都非常必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每天饮烈酒80~120g或8瓶啤酒, 持续10年以上时, 90%有脂肪肝, 10%~35%有酒精性肝炎, 15%~8%有酒精性肝硬化[2]。 (4) 如果是药物引起的脂肪肝, 能停用药物尽量停药。如果病情不容许, 应在服药的同时, 加服保肝药物。 (5) 对于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 主要通过饮食调节, 控制血糖, 如果必须用降血糖药物来降低血塘的患者, 选用降血糖药物时, 要尽量选择对肝脏损伤小的药物, 同时加服保护肝脏的药物, 如:肌苷、维生素B1、护肝片等。这样, 既能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又能避免肝脏进一步损伤, 加重脂肪肝。 (6) 积极控制原发病。

关键词:脂肪肝,肥胖,饮酒,高脂血症,肝硬化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2]李绍白.脂肪肝临床表现的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 1991, 7 (3) :113.

脂肪肝防治 篇2

(1)轻度脂肪肝:表现为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衰减不明显,肝内管状结构仍可见。

(2)中度脂肪肝: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减,管状结构模糊。

(3)重度脂肪肝:近场回声显著增强,远场回声明显衰减,管状结构不清,无法辨认,超声对重度脂肪肝的灵敏度达95%。

2.CT检查:脂肪肝CT图像与实时超声(US)图像表现不同,CT诊断的准确性优于B超,主要表现为肝密度普遍或局限性降低,甚至低于脾及肝内血管密度,而相比之下,门静脉内回声增强,密度降低与脂肪化严重程度相一致,动态的CT变化可反映肝内脂肪浸润的增减,弥漫性脂肪肝在CT上表现为肝的密度普遍低于脾脏和肝内血管密度,重度脂肪肝时,肝脏CT值可降至10Hu左右(正常肝的密度比脾脏高6~12Hu),增强后CT扫描,脂肪肝的肝内血管影显示得非常清楚,其形态,走向均无异常,有时血管可变细,变窄,但无推移,包绕现象,有助于鉴别肝癌与脂肪肝内的灶性非累及区(正常“肝岛”)。

3.MRI检查:一般认为其价值较US和CT为小,脂肪肝的磁共振(MRI)表现为全肝,一叶或灶性脂肪浸润,自旋回波(SE)序列和反转恢复(IR)脉动序列的T1加权信号正常,短的IR序列和SE的T2加权像信号可稍高,但只显示脂肪的质子像,脂肪浸润区为高信号,肝内血管位置正常,近年有人用MRI测定肝组织脂肪含量。

4.肝活检:是确诊脂肪肝的重要方法,尤其对局限性脂肪肝,在B超引导下抽吸肝组织活检远较过去盲目肝穿刺法准确,安全,活检的意义在于确定肝内是否存在脂肪浸润,有无纤维化以及排除非创伤性检查中难以鉴别的占位性病变,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亦有指导价值,脂肪肝活体组织检查的适应证:

(1)局灶性脂肪肝或弥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岛难以与恶性肿瘤区别,需要在B超引导下进行肝活检。

(2)探明某些少见的脂肪性肝疾患的病因,如胆固醇酯贮积病,糖原累积病,Wilson病等。

(3)无症状性可疑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活检是惟一的确诊手段。

(4)戒酒和酒精性肝病或酒精性肝病有不能解释的临床或生化异常表现者,以及酒精性肝炎考虑皮质类固醇治疗前需肝活检排除活动性感染。

(5)肥胖性脂肪肝患者减少原有体重的10%后,肝功能酶学仍持续异常者,需肝活检寻找其他原因。

(6)怀疑重症肝炎系脂肪肝所致,需肝活检明确诊断并了解其病因者。

(7)评估某些血清学指标以及B超,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脂肪肝,纤维化的可靠性,需以肝活组织学改变作为金标准,并用以客观评价某一治疗方案对脂肪肝纤维化治疗的确切效果。

脂肪肝的营养防治 篇3

脂肪肝常见的症状及危害

许多慢性病都没有非常典型的症状,而是静悄悄地来到你身边,成为“隐形杀手”,脂肪肝也是如此。轻度脂肪肝常无自觉症状,不易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人都是在体检时才被偶然发现。有些患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系统的症状,常会把它误认为可能是消化不良而被忽略。有50%的脂肪肝患者伴有维生素缺乏的表现,如舌炎、口角炎、末梢神经炎、皮肤角化、皮下瘀斑等。少数患者有右上腹或剑突下剧烈疼痛及压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等表现。

虽然脂肪肝常被认为是良性病变,但严重的脂肪肝可发生肝功能减退,对其他致病因子的抵抗力下降,肝纤维化的发生率高达25%。有专家指出,约20%的脂肪肝可进展为肝硬化,其中30%~40%死于肝相关性疾病,部分会发生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癌。所以,对脂肪肝不可掉以轻心。

引起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脂肪肝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但更多见的还是由多种因素或疾病引起的全身性疾患在肝脏的一种病理改变。长期研究发现,脂肪肝的发生与以下一些原因有关。

(1)酒精:过量饮酒是引起脂肪肝的最常见病因。酒精主要在肝脏中分解,长期饮酒或过量饮酒,导致肝脏负担加重,使肝对脂肪的分解代谢发生障碍,脂肪氧化减少,引起脂肪的大量堆积。肝脏处理酒精的能力大约是10毫升/小时,超过这一速度就会对肝脏造成负担。慢性嗜酒者近60%发生脂肪肝,其中20%~30%的人最终将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2)营养失衡:包括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长期大鱼大肉及食用油炸食品、速食食品、碳酸饮料、甜食等过多是营养过剩的主要原因。高脂饮食时,脂肪摄入过多,超过了肝脏处理的限度,使肝脏负担增大,干扰了脂肪的代谢,脂肪在肝内堆积,形成脂肪肝。高糖饮食时,大量糖分进入肝脏,超过了肝脏合成糖原的能力,过多的糖转而合成脂肪酸堆积于肝脏。肥胖是营养过剩的表现。资料表明,约有50%的肥胖者合并有脂肪肝,重度肥胖者脂肪肝的发病率更是高达61%~94%。

营养过剩容易导致脂肪肝,那营养不良为什么也会造成脂肪肝呢?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又称营养缺乏性脂肪肝,常见于长时间的饥饿、不当的节食或肠道病变等所致的吸收不良,引起机体的脂肪动员增加,大量的脂肪酸从脂肪组织进入肝脏。当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缺乏时,导致脂蛋白合成受阻,造成肝转运甘油三酯发生障碍,使脂肪在肝内堆积,引起脂肪肝。

(3)糖尿病:据统计,脂肪肝患者中大约有25%患有糖尿病,而约有50%的2型糖尿病病人伴有脂肪肝。糖尿病类型与脂肪肝的发病率有一定的相关性,以成年后发病的肥胖者糖尿病与脂肪肝发生更为密切。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体内甘油三酯增多,葡萄糖和脂肪酸不能被很好地利用,脂蛋白合成也出现障碍,大多数葡萄糖和脂肪酸在肝脏内转变成脂肪,最终使脂肪在肝内蓄积下来,引发脂肪肝。而以青少年发病为主的1型糖尿病病人发生脂肪肝者较少。

(4)高脂血症:高血脂是指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当血液中脂类过多,超过了肝脏所能处理的限度,会造成脂肪在肝内的堆积,引起脂肪肝。

(5)体力活动过少: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指出:缺乏体力活动每年导致200多万人死亡;缺乏体力活动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运动有助于降低血脂,若运动过少,体内脂肪转化为能量随之减少,过剩的脂肪易于堆积肝脏而形成脂肪肝。

(6)其他因素:患肝炎、药物中毒、化学物质中毒、孕妇及某些家族性代谢性疾病均可导致脂肪肝。不当的服药也会引发脂肪肝,如四环素、乙酰水杨酸、糖皮质类固醇、合成雌激素、胺碘酮、硝苯啶、某些抗肿瘤药及降血脂药等。

合理营养,预防脂肪肝

脂肪肝防治的基本原则是:注重预防,及早治疗,防止并发症。其措施包括: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少诱发脂肪肝的危险因素;治疗与脂肪肝发生相关的一系列疾病,如药物性肝损害、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营养性贫血及心肺功能不全的慢性缺氧状态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此外,非常重要的是合理饮食营养,维持理想体重,纠正营养失衡。

调查显示,学校教职员工脂肪肝的患病率为10.8%,机关公务员为14%,公司白领超过30%,而从事市场营销、公关活动的人士则高达60%以上。所以,目前大部分脂肪肝的发病都与营养失调相关。为预防脂肪肝的发生,在饮食的安排上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热量摄入,保持理想体重。能量过剩是肥胖的基础,超重和肥胖者的脂肪肝发生率很高,所以,这些人都应当注意控制体重,保持理想体重,合理的运动和饮食控制是最科学的控制体重的手段。

(2)控制脂肪摄入。营养素中脂肪的产热系数最高,同时脂肪又是保持食物风味的主要因素,餐厅、饭店的菜肴口味好,其中有很大原因就是烹调用油较多,所以,经常在外就餐者往往“油水”较足,热量过剩,是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预防脂肪肝,减少油脂摄入非常重要。每天每人烹调用油应控制在30克左右。烹调时不用猪、牛、羊这些畜类动物油,应多选择用植物油,如:豆油、菜油、橄榄油等。也可选用鱼油,鱼油中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有助于预防脂肪肝的发生。

(3)增加蛋白质摄入。瘦畜肉、禽肉、鱼虾、蛋、奶和豆制品类食物都是优质蛋白的良好来源。这些蛋白质中的许多氨基酸均有抗脂肪肝作用,如胆碱、蛋氨酸,有助于使脂肪变为脂蛋白,有利于将脂肪顺利运出肝脏,防止肝脂肪堆积。

(4)进食适量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含多糖的米、面等主食和含单、双糖的蔗糖、果糖、葡萄糖及精制的糕点、饮料等食物。主要是要控制那些容易被机体吸收的单、双糖。另一类称为不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即膳食纤维,主要来源于粗粮、蔬菜、水果和菌藻类食物。它有助于控制机体的血脂、血糖,所以在预防脂肪肝的饮食中,要注重主食的粗细粮搭配,多食蔬菜、水果和菌藻类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大蒜、洋葱、萝卜、芹菜、黄瓜、香菇、海带、山楂、苹果、红枣、黑木耳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5)补充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两类属微量营养素,一旦体内缺乏亦不易发现,被称为“隐性饥饿”,许多慢性病与此有关,脂肪肝也不例外。维生素对保护肝细胞和防止毒素对肝细胞的损害起重要作用,钙、铁、锌、硒等矿物质对人体也是不可或缺,应保证有足量的摄入。

(6)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坚持合理的膳食制度,科学地搭配食物,要做到:粗细粮搭配,荤素搭配;定时进食;饥饱适度;食物多样化;戒烟限酒;食量与体力活动平衡。避免不良饮食行为,如挑食、偏食、零食、快食、暴饮暴食、不吃早餐、晚餐过于丰盛、睡前进食、软饮料过多等,就能很好地预防各种疾病的侵扰。

最后,列举一则预防脂肪肝的低脂高膳食纤维食谱,供读者参考。

早餐:牛奶或豆浆200克;燕麦片25克;鸡蛋1个;馒头或面包50克;拌黄瓜100克,豆油5克,盐1克。

中餐:粳米(饭)或面食150克;清蒸鱼125克;炒芹菜(150克)木耳;西红柿(75克)豆腐(50克)汤;豆油15克;苹果125克;盐Z克。

晚餐:粳米(饭)75克;玉米窝头50克;洋葱(100克)炒肉(75克)片;香菇(25克)拌绿豆芽(100克);青菜(75克)猪肝(50克)汤;豆油10克;香蕉125克;盐2克。

鸡脂肪肝综合征防治 篇4

1.1 饲料中胆碱、肌醇、维生素E和维生素B12不足可造成鸡只肝脏内的脂肪积存过多。

1.2 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偏低或必需氨基酸不足, 相对能量过高时, 母鸡为了获得足量的蛋白质或必需氨基酸而大量采食, 过量的碳水化合物可转化为脂肪沉积于肝脏和体腔。

1.3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 与能量值不匹配可造成脂肪过量沉积。

1.4 粉末状钙质添加剂钙含量过低, 而母鸡需大量的钙来制造蛋壳, 过多的粉末状的钙质添加剂饲料被吸收后可转化成脂肪沉积于肝脏和体腔。

1.5 饮用硬水和机体缺硒可造成发病。

1.6 鸡缺乏运动也是一个发病因素。

1.7 天气炎热和饲喂菜籽饼易诱发本病。

2 发病机理

鸡的肝脏是合成脂肪的主要场所, 合成的脂肪以低密度脂蛋白形式被输送到血液, 其中载脂蛋白的合成需蛋氨酸、丝氨酸、VE、B族维生素等的参与。在脂肪转运过程中, 胆碱起重要作用。1个鸡蛋大约含6 g脂肪, 其中大部分由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而来, 肝脏合成脂肪的能力增加, 肝脂也相应提高。若合成蛋脂的原料不足或肝脏合成的脂肪太多, 超出了脂蛋白的运输能力, 则肝内脂肪蓄积, 使肝脏呈淡黄色或淡粉红色、质脆。发生应激时, 若鸡突然剧烈运动, 则其肝脏小血管会破裂, 血液会流入肝被膜下形成血凝块, 最终病鸡会死于肝破裂。

3 临床症状

本病主要发生于重型鸡及肥胖鸡。病鸡肥胖, 超过正常体重的25%, 产蛋率波动较大, 可从75%~85%突然下降到35%~55%, 在下腹部可摸到厚实的脂肪组织。鸡往往突然发病, 喜卧, 鸡冠、肉髯褪色乃至苍白, 严重的嗜眠、瘫痪, 体温41.5~42.8℃, 鸡冠、肉髯及脚变冷, 数小时内死亡。一般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约为1~24 d, 当遇拥挤、驱赶、捕捉或抓提方法错误, 鸡强烈挣扎时可突然死亡。病鸡血清胆固醇明显增高, 达到每100 mL605~1148 mg (正常为每100 mL112~316 mg) , 血钙增高达每100 mL 28~74 mg (正常为每100 mL 15~26 mg) , 血浆雌激素增高, 平均每毫升1019μg (正常为每毫升305μg) , 450日龄病鸡血液中的肾上腺皮质固醇含量均比正常鸡高 (每100 mL5.71~7.05 mg) 。

病死鸡皮下、腹腔及肠系膜有多量的脂肪沉积, 肝肿大, 边缘钝圆, 呈油灰色, 质脆, 切开肝脏时, 刀上有脂肪附着。肝表面有出血点, 肝被膜下或腹腔内有大血凝块。组织学检查见重度脂肪变性。有的鸡心肌变性, 呈黄白色, 有时肾略变黄, 脾、心、肠道有程度不同的出血点。

根据病因、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血液化验指标及病理变化可确诊, 其特征性病变为肥胖母鸡腹腔内或肝被膜下有凝血块。应注意本病与鸡脂肪肝和肾综合征的区别。

4 防治

4.1 防止产前母鸡体内积蓄过量体脂, 保持日粮能量与蛋白质平衡, 不用碎粒料或颗粒料喂蛋鸡。

4.2 保证日粮有足够水平的蛋氨酸和胆碱等嗜脂因子营养素。

4.3 禁喂霉败饲料。

4.4 易发生脂肝病的鸡群, 日粮中加入一定量的小麦麸和酒糟。小麦麸与酒糟中含有避免笼养蛋鸡发生脂肪代谢障碍的因子。

4.5 配合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 每20 kg饲料中加入5 g, 拌匀饲喂 (种鸡用量加倍) 。

4.6 每天下午4~5点给产蛋鸡投喂颗粒状钙质添加剂, 如粗贝壳片、颗粒状碳酸钙、蛋壳碎片等, 每100只鸡加1kg, 将其直接放在饲料槽内任鸡采食。粗粒钙质可在鸡的肌胃中停留较长时间, 在夜间能不断提供钙质。母鸡清晨时对蛋白质需求量较大, 可添加适量龟粉、蚯蚓、无菌蝇蛆等。

4.7 产蛋期鸡每日光照时间应保持在16 h左右, 人工光照时间从早晨6点半开始到晚上22点半结束。饮水最好用自来水, 避免饮硬水。

4.8 减少饲料喂量 (鸡群产蛋高峰前限量小, 高峰后限量大) 或增喂苜蓿粉等纤维含量高的饲料, 夏季更应注意这一问题。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E和亚硒酸钠、酵母粉也可减少发病。

脂肪肝如何治疗 篇5

【配料】芝麻糊20克,绿茶6克。

【制法】将绿茶装入绵纸袋中封口挂线,将芝麻糊装入杯中。取绿茶放入装有芝麻糊的杯中,用沸水冲泡,加盖闷10分钟即可饮用。

【用法】冲泡饮用,逐日2次。

【功效】解毒化瘀,活血消脂。适宜于各种类型的脂肪肝。

三七菊花茶:

【配料】三七花5克,菊花5克,绿茶1克。

【制法】将三七花、菊花、绿茶放入杯中,冲入开水浸泡10分钟即可。

【用法】饮服,冲泡3-5次。可长期饮用。

【功效】适宜于脂肪肝。

绿豆菊花茶:

【材料】菊花10克、绿豆沙30克、柠檬10克、蜂蜜少许。

【做法】将菊花放入水中煮沸,将榨汁的柠檬和绿豆沙的汁注入菊花水中搅拌,放入少量蜂蜜即可饮用。

【用法】饮服,每天2次。

脂肪肝的病因与防治 篇6

脂肪肝是指由于肝脏本身及肝外原因引起的过量脂肪,主要为三酰甘油在肝内持久积聚所致的疾病。正常肝内脂肪含量仅占肝重量的3%~5%。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脏重量的10%,就称为脂肪肝。1/4以上的脂肪肝病人无自觉症状,但患肝炎后脂肪肝症状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右上腹不适等。脂肪肝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类。

1.长期饮酒:酒精是引起脂肪肝的常见病因。曾有人统计,如每日饮酒200克,连续半月,即易发生脂肪肝。连续饮酒15年,约有15%的脂肪肝会发展为肝硬化。

2.有慢性肝炎病史:此类病人是我国脂肪肝的又一常见病因,多是由于肝炎患者在恢复期休息多、活动少,且进高糖、高热量饮食,使体重过度增加,血中胆固醇、三酰甘油增高,从而形成脂肪肝。

3.肥胖:长期食用高脂饮食,活动量少,会造成身体肥胖,而肥胖患者中约有半数的人肝内有脂肪浸润。这种情况在儿童肥胖者及成人肥胖者中均可见到。

4.其他:糖尿病,此类患者以老年人为多。据报道,约40%~50%的糖尿病患者有脂肪肝。药物、毒物的损伤也可引起脂肪肝,最常见的药物是四环素,毒物为铅、银、汞、砷等。

蛋鸡脂肪肝综合症的防治 篇7

1 发病原因

该病多发生在缺少运动的笼养鸡群, 特别是高产母鸡群和某些品种的肉鸡常发。引起发病的原因比较复杂, 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过多, 如玉米中的高能低蛋白容易引起脂肪储存于肝、腹腔和皮下。日粮中脂肪、胱氨酸、维生素B1、生物素、尼克酸和胆固醇等蛋白质过多, 可直接或间接促进脂肪肝的形成。某些营养物质如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B6、维生素B12、蛋氨酸、苏氨酸、胆碱和生物素等缺乏, 使合成和转运脂蛋白发生困难, 大量脂肪沉积于肝脏。还有中毒物质, 如磷、铅、砷和黄曲霉毒等有毒物质损害肝细胞, 造成合成脂蛋白能力降低, 或使甘油三酯与脂蛋白的结合产生障碍而引起脂肪肝。

不同品系的鸡患病率不同。高产蛋的笼养鸡比平养鸡易患脂肪肝;缺乏运动, 再加上高能饲料或优良的营养, 导致肥胖而发生该病;高温环境条件下比低温条件更容易发生;产蛋高峰期受到某些应激因素, 如饮水和光照不足等, 使产蛋突然减少, 体内过剩营养转变成脂肪。

2 症状及剖检变化

该病多发生在高产鸡群, 部分鸡产蛋停止, 突然死亡;病鸡鸡冠苍白, 有时发绀, 喜伏卧, 不爱活动, 腹部下垂;肝脏肿大, 边缘钝圆, 油腻多脂, 易碎, 呈褐色或蛋黄灰色, 肝表面有出血点;肝脏切开时, 刀面上有脂肪滴附着, 有时还可见陈旧的血肿或出血灶;皮下、肠系膜、胃、肾、心脏及腹部可见大量黄色脂肪;有时肝脏破裂, 腹腔中有血凝块或血水。

3 预防措施

鸡脂肪肝综合症的防治 篇8

1 鸡脂肪肝综合症的病因分析

1.1 营养构成要素不均衡

在鸡脂肪肝综合症的形成中, 营养供给不均衡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饲养过程中, 使用大量高能低蛋白的饲料, 在鸡肝脏内合成了脂肪, 并且数量相对较大, 在体内脂肪过多的情况下, 就会形成肝脏的肿大、出血以及变黄。尤其是在饲养的过程中, 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 造成鸡体质量严重超标, 大量的脂肪在体内囤积, 就会产生脂肪肝综合症[1]。

1.2 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缺乏

在鸡脂肪肝综合症的形成因素中, 主要是包括有维生素E、维生素B1、胆碱等多方面的物质, 在合成过程中, 如果出现一定的障碍, 就会造成肝脏内脂肪的囤积, 有可能造成出血等现象。同时, 在微量元素的构成中, 还包括有锌、铜、铁、锰等相关的微量元素, 但是, 有些鸡在饮食中, 没有摄入这些微量元素, 就会形成自由基对脂类的过氧化作用, 导致脂肪肝的形成。

1.3 综合因素的影响

在一些雌性激素、生长激素及胰岛素等激素的作用下, 就会抑制脂肪的氧化作用, 从而增加致病的敏感性。在脂肪肝的形成中, 饲养过程中不断供水、冷暖转换等, 形成皮质酮的分泌, 促进脂肪的合成。此外, 在饲养过程中, 受饲料发霉变质等影响, 尤其是受黄曲霉等霉菌的影响, 会造成肝脏功能的损害, 不利于整个功能的实现。

2 鸡脂肪肝综合症的症状与病害

在鸡脂肪肝综合症初期的症状表现中, 与其它正常的鸡相比, 很难与普通的鸡区分开来。病鸡一般都会表现出精神振作、食欲相对旺盛, 并且相比之下, 体质量相当大。在剧烈的追赶中, 就会产生剧烈挣扎或者出现死亡的现象。长期患有脂肪肝综合症的病鸡, 主要的表现症状就是腹部软绵下垂, 在腹部底部可以摸到更多的脂肪。在外貌表现中, 肉冠与肉垂相对较大, 显得苍白。在鸡蛋产量的表现中, 会呈现出明显的下降, 有的不下蛋。一些症状相对重的病鸡, 会出现吞咽困难、瘫痪、短时间死亡等现象。因此, 患有脂肪肝综合症的肉鸡, 不适合现代人的健康消费观念, 尤其是受一些饲料、药物等影响, 就不能产生一定的实用效果[2]。对于蛋鸡, 由于肥胖、缺钙等现象, 不能达到增产、创收的有效目的。

3 加强对鸡脂肪肝综合症的预防

对鸡脂肪肝综合症的预防, 要结合发病率的运用模式, 采用有效的管理方式。最主要的是对养殖者配合鸡饲料的营养组成, 在加强饲料管理的基础上, 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营养模式, 不能堆积过剩的能量, 减少大量脂肪的囤积现象, 在此基础上, 配合好一定的营养供给, 适度增加一些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投入, 才能保证脂肪在肝脏的正常运转。同时, 在饲养过程中, 要严格控制进食量, 减少暴饮暴食的现象。并在鸡的成长过程中, 严格控制体质量, 适度增加整个管理效果[3]。

同时, 要注重对鸡脂肪肝个体肥胖的预防, 在产蛋方面形成严格控制, 减少死亡现象的发生。在对鸡脂肪肝的综合管理过程中, 增强能量的消耗, 更好地保证肝脏功能的正常运转。在整个管理过程中, 要熟知鸡脂肪肝形成的机制, 更好地推动鸡养殖的整体效益, 提升整个管理的有效性。同时, 形成严格规范的管理模式, 防控各种病症。在整个饲养过程中, 减少鸡脂肪肝综合症的发病率, 形成合理的控制机制, 有利于提升鸡养殖的整体效益。

4 加强对鸡脂肪肝综合症的治疗

对鸡脂肪肝综合症的治疗, 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尤其是在系统化的治疗过程中, 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 进行有效治疗。其中, 要在环境管理、饲养管理、药物使用等方面着手, 更好地形成整个治疗管理的有效性。对于患脂肪肝综合症的鸡, 限制其进食量以遏制病情发展, 根据其营养需要, 合理调配饲料结构, 适当降低饲料能量和蛋白质的比例。可以在饲料中掺入一些粗纤维谷物, 以降低病鸡对能量的摄取。在鸡饲料中, 适量添加胆碱、维生素E、维生素B12、硫酸铜、肌醇等饲料添加剂, 连续喂食10~15 d, 可有效改善病情。

摘要:在加强鸡脂肪肝综合症的治疗中, 要针对存在的相关病因进行, 同时, 为了更好地提升经济效益, 要加强对鸡脂肪肝综合症的治疗研究。本文围绕鸡脂肪肝综合症产生的病因进行分析, 并对其表现症状进行概括, 从而探讨对鸡脂肪肝综合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关键词:鸡脂肪肝综合症,症状,治疗

参考文献

[1]张传师, 吕永智, 赵婵娟, 等.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07 (4) :52-53.

[2]王敏, 朱晓琴.产蛋鸡脂肪肝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畜禽种业, 2012, 8 (10) :148.

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 篇9

1改变生活方式

1.1 调整饮食结构

NAFL与长期大量进食高脂肪、 高胆固醇等食物有关。中国虽历来提倡:“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的饮食结构, 但一些饮食方式是在长期食物短缺或医疗知识不发达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在营养短缺的情况下, 脂肪是重要的热量来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形成高热能、 高脂肪、高蛋白质和低纤维素饮食习惯, 从而促使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科学的饮食方法是食物多样,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动物性食物为辅;“五谷”为维持生命机体的基本营养;“五果”为生命机体营养的补助, 水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 营养丰富, 还有助消化;“五畜”为生命机体营养的补益, 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 可以弥补植物蛋白质的吸收不足, 但应适宜、适度;“五菜”为充养, 各种蔬菜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 有增加食欲、充饥、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 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 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

1.2 坚持适量运动, 保持正常体质量

刘时彦等[2]腹形肥胖 (中心型肥胖) 是NAFL形成的重要因素。腹形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最重要部分, 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脂肪组织脂解增高, 而这2方面是NAFL发病机制的中心事件[3]。预防肥胖是减少肥胖性脂肪肝的重要方法。由于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 加之老年人本身活动量明显不足, 热能消耗过少, 再加上饮食营养摄入过多, 很容易引起过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而储存于肝脏等器官。据研究,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可消耗部分多余的能量和脂肪, 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 这对预防和治疗各种的脂肪肝都有好处[4]。 因此应鼓励老年人适量运动。

2积极防治原发病

NAFL也可为某种原发病的并发病。老年NAFL患者可能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基础病。研究表明, 老年NAFL存在血脂、血糖代谢紊乱, 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体质人群, 与反映胰岛素敏感性的指标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5], 例如, 糖尿病性脂肪肝是因为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 引起糖类和脂肪代谢紊乱, 过多的脂肪储存于肝脏所致。因此, 积极预防和治疗原发病, 也是预防和治愈相关疾病所致脂肪肝的重要环节。

3健康教育

通过全民性的社会教育活动, 将有关卫生保健的知识传播给人们, 帮助人们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 使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减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老龄化的加重, 老年NAFL的发病日趋严重。脂肪肝的预防工作相当重要, 只有提早重视, 改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加强体育锻炼, 综合防治, 才能防止脂肪肝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文斌, 张纪兵.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319例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 2007, 21 (4) :283.

[2]刘时彦, 张韶冈.老年人腹形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11 (20) :38.

[3]Choudhury J, Samyal AJ.Insulin resistance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Clin Liver Dis, 2004, 8 (3) :575-594.

[4]许海燕.浅谈脂肪肝的防治[J].中外医疗, 2009, 28 (13) :172.

禽脂肪肝综合征的综合防治 篇10

一、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1. 鸡饲料中胆碱、肌醇、维生素E和维生素B12等含量不足, 造成肝脏内的脂肪积存量过高。

2. 鸡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偏低或必需氨基酸不足, 相对能量水平过高, 母鸡为了获得足够的蛋白质或必需氨基酸而大量采食, 摄入过量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沉积于肝脏和体腔。

3. 鸡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 与能量值不相适应, 造成代谢紊乱, 使脂肪过量沉积。

4. 鸡饲料中主要使用粉末状钙质添加剂, 且钙含量过低, 母鸡因需要大量的钙来制造蛋壳而摄入过多的饲料, 过多的饲料被吸收后转化成脂肪沉积于肝脏和体腔。

5. 饮用硬水和鸡体缺硒。

6. 鸡群缺乏运动。

7. 天气炎热和喂菜籽饼容易诱发本病。

二、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机理

肝脏是家禽合成体内脂肪的最主要场所。合成后的脂肪以极低密度脂蛋白形式被输送到血液中。其中载脂蛋白的合成需蛋氨酸、丝氨酸、维生素E、B族维生素等成分的参与。在脂肪转运过程中, 胆碱也会起重要作用。母禽在产蛋期为了维持生产力 (1个鸡蛋大约含6克脂肪, 其中的大部分是由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而来) , 肝脏合成脂肪的能力增加, 肝脂也相应提高。若合成载脂蛋白的原料不足或肝脏合变脆。在发生应激时, 鸡突然剧烈运动, 就会造成肝脏小血管破裂, 血液流入肝被膜下形成血凝块, 最终病鸡死于肝破裂。

三、脂肪肝综合征的症状

本病主要发生于重型鸡及肥胖鸡。病鸡生前肥胖, 超过正常鸡只体重的25%, 产蛋率波动较大, 可从75%~85%突然下降到35%~55%, 在其下腹部可以摸到厚实的脂肪组织。病鸡喜卧, 鸡冠肉髯退色乃至苍白;严重的嗜睡、瘫痪, 体温达41.5℃~42.8℃, 但鸡冠、肉髯及脚变冷, 可在数小时内死亡。一般从发病到死亡1~24天。当拥挤或驱赶、捕捉、抓提方法有误, 病鸡强烈挣扎时可突然死亡。对病鸡进行血液化验, 会发现其血清胆固醇、血钙、血浆雌激素、肾上腺皮质固醇含量均比正常鸡高。

病死鸡的皮下、腹腔及肠系膜均有大量的脂肪沉积。肝部肿大, 边缘钝圆, 呈油灰色, 质脆易碎, 用力切时, 在刀表面有脂肪滴附着。肝表面有出血点, 在肝被膜下或腹腔内往往有大的血凝块。有的鸡心肌变性呈黄白色, 有时肾略变黄, 脾、心、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小出血点。其特征性病变为肥胖母鸡腹腔内或肝被膜下有凝血块。应注意本病和鸡脂肪肝、肾病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四、脂肪肝综合征的防治

目前对这种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主要应以预防为主。

1.防止产前母鸡积蓄过量的体脂, 应保持日粮中能量与蛋白质的平衡, 尽可能不用碎粒料或颗粒料喂蛋鸡。

2.保证日粮中有足够水平的蛋氨酸和胆碱等嗜脂因子。

3.禁止饲喂霉败饲料。

4.对易发生脂肝病的鸡群, 可在日粮中加入一定量的小麦麸和酒糟。因为小麦麸和酒糟中含有可以避免笼养蛋鸡脂肪代谢障碍的必需因子。

5. 在配合饲料中可添加多种维生素, 一般用量为每20千克饲料加5克, 拌匀后饲喂 (种鸡用量要加倍) 。

6. 每天下午4~5时给产蛋鸡投喂颗粒状钙质添加剂, 如粗贝壳片、颗粒碳酸钙、蛋壳碎片等。一般每100只鸡投喂1千克, 直接放在饲料槽内。这是因为粗颗粒钙质可在鸡的肌胃中停留较长时间, 能为鸡只提供钙质, 并能解决产薄壳蛋、破壳蛋多的问题。

7. 母鸡在清晨时对蛋白质需求量较大, 可添加适量龟粉、蚯蚓、无菌蝇蛆等。傍晚可添加粗粒钙质代替部分能量饲料, 以避免母鸡过肥。

8. 产蛋期的鸡每日光照时间应在16小时左右, 人工光照时间从早晨6点半开始到晚上22点半结束。饮水最好是自来水, 避免饮喂硬水。

9. 减少喂料量 (鸡群产蛋高峰前限量要小, 高峰后限量要大) 或增喂苜蓿粉等纤维含量高的饲料, 可预防此病。在夏季更应注意这一问题。

1 0. 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E和亚硒酸钠、酵母粉也可减少发病。

1 1. 发生此病后, 可采用以下方

(1) 在每1000千克饲料中添加硫酸铜63克、胆碱55克、维生素B123.3毫克、维生素E 5500国际单位、DL-蛋氨酸500克;

(2) 每只鸡喂服氯化胆碱0.1~0.2克, 连续喂10天;

如何防治糖尿病脂肪肝 篇11

糖尿病主要引起体内糖代谢障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使得人体对葡萄糖利用减少,游离脂肪酸显著增加,肝脏内中性脂肪合成亢进,并发脂肪肝。

不论是患1型还是2型糖尿病,若血糖控制不当,特别是有酮症酸中毒时,肝脏往往会迅速肿大,脂肪组织浸润。病人会感觉肝区疼痛,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其原因是糖尿病人普遍存在高胰岛素血症,伴随胰岛素抵抗,其结果是导致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以及脂肪肝,即所谓的“三高一肝”。所以说,糖尿病是脂肪肝的帮凶。

高脂血症与糖尿病狼狈为奸

临床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一半的人合并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因此有人建议将糖尿病改为“糖脂病”。“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病”作为一种临床新理念,正在国内外叫响。临床病例显示,半数以上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脂,表现为餐后血脂水平明显升高,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清除减慢,对大血管病变的危害性最大。很多2型糖尿病人症状不典型,并无“三多一少”现象,只是人很肥胖,多因出现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时才去医院就诊。

如果把糖尿病比作“狼”,那么血脂异常就是“狈”,它们“狼狈为奸”互为帮凶!此时如能积极治疗高血脂,对控制血糖及预防并发症大有好处。调整血糖也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血脂。目前,脂代谢的治疗状况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优劣的标准。请记住,打“狼”务必除“狈”。

如何防治糖尿病脂肪肝

控制糖尿病的发展,使脂肪代谢步入到正常轨道,是防止糖尿病性脂肪肝的关键。临床研究证实,当血糖控制良好时,可促使肝脏内脂肪浸润的消退;如血糖控制不佳,尤其是酮症酸中毒时,肝脏往往迅速增大,呈高度的脂肪浸润。

理想的血糖控制指标是,空腹血糖小于6.0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少于7%,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低于8.0毫摩尔/升。

首先应调整饮食结构,控制热量摄入,鼓励多食低糖的蔬菜、水果,每日摄取热量以每公斤体重35~40千卡(147~168千焦耳)为宜。饮食中低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应占总热量的10%以下,减少胆固醇摄入。

蛋鸡脂肪肝综合症的病因与防治 篇12

1 病因

1.1 营养因素

(1) 能蛋比失衡:鸡的脂肪主要在肝脏合成, 合成后必须与蛋白质结合才能从肝脏运出。当给予高能蛋比日粮时, 脂肪的合成过多, 而运输蛋白过少, 致使其在肝内大量沉积。 (2) 能量过剩:当能量供给过剩时, 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在肝内沉积, 引起肝脏肿大、出血和变黄。 (3) 营养不良:氯化胆碱、维生素E、维生素B12、蛋氨酸等营养素参与脂蛋白的合成和脂肪的运输, 当此类物质缺乏时, 肝脏合成的脂肪不能运出, 最终形成脂肪肝。

1.2 肝功能受损

各种疾病、重金属、霉菌毒素、棉粕、菜籽粕和药物等能使肝脏功能受损, 合成脂蛋白的能力下降, 导致脂肪不能及时运出而在肝内沉积。

1.3 遗传因素

家禽品种不同, 对脂肪肝综合症的敏感性不同。蛋鸡比肉鸡发病率高, 海兰蛋鸡较其它蛋鸡发病率高。

1.4 饲养管理问题

笼养鸡因运动不足, 活动受限, 肌胃等消化器官的机能减弱, 能量消耗减少, 致使脂肪沉积、变性, 发生脂肪肝综合症。

1.5 应激因素

免疫接种、高温、饥饿、捕捉、运输、惊吓等应激因素可促进脂肪肝综合症的发生, 应激一方面导致脂肪代谢紊乱, 另一方导致肝脏氧化损伤。

2 预防措施

2.1 合理配制日粮

日粮的配制应根据不同的品种、日龄和产蛋率, 当产蛋率高于80%时, 蛋能比以60为宜。当产蛋率在65%~80%时, 蛋能比以54为宜。日粮的代谢能水平一般为10.45~11.40MJ/kg。

2.2 限饲

当鸡群平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5%时, 要进行限饲。产蛋高峰前限量要小, 高峰期后限量要大。小型鸡种可在120日龄后开始限喂, 限喂量为8%~10%。

2.3 添加营养素

在饲料中添加维素E、生物素、氯化胆碱、维生素B12、蛋氨酸、亚硒酸钠等, 可预防和控制脂肪肝综合症。

2.4 加强饲养管理

在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甜菜碱、中草药等, 禁喂发霉、变质饲料, 防止应激, 加强鸡舍通风, 减少有害气体。

3 治疗

上一篇:右心力衰竭下一篇:酒店餐饮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