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职教育

2024-05-29

河南高职教育(共12篇)

河南高职教育 篇1

0 引言

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倡导之下, 电子商务已成为实施“互联网+”行动的重要手段。201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成就斐然, 网民数量占比已经超过50%, 双十一单日成交额高达912亿元, 新型O2O模式获得了一轮又一轮的商业融资, 随着未来社区电商、农村电商、微商的发展, 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创新创业的契机,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业中由于其学历较低, 竞争力较差, 进入优秀企业的机会渺茫, 但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为自己的未来开拓新的方向。电子商务创业者不仅要具备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 更需要具备所从事行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因此, 高职院校应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模式, 从培养复合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出发, 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 河南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是指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 以培养电子商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创业素质为目标, 以互联网为平台, 以整合优化电子商务课程体系为纽带, 以电子商务创业实验实践活动为手段, 最终使电子商务学生具有一定电子商务创业能力的教育。

2015年国务院、教育部等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政策, 明确提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 落实创业带动就业, 允许休学创业, 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利用互联网创业门槛低、风险小, 见效快、潜力大深受学生的青睐, 进行电子商务创业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一种新的形式。河南省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电子商务创业教育, 并对学生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 比如采用与阿里巴巴签约“百城千校”计划、聘请“互联网+”企业创业者来学校进行创业教育以及积极与河南省电子商务创业基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等方式。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各种类型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也犹如雨后春笋, 纷纷萌芽。河南各高职院校也开始了以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 旨在通过参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2 河南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的问题

河南省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通过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 让学生们的创业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让一部分学生通过创业解决了就业。但2016年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 河南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依然存在有许多的问题:

2.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是以培养企业应用型的电子商务人才为主要目标, 并没有明确要培养创业型的人才这一目标。因此创业方面的课程以及针对创业类的相关实践缺失。虽然有的大中专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培养创业型人才这一目标, 但是这一目标只是流于形式, 并没有切实实施, 学校讲授的课程还是以理论性为主, 缺乏创新性、实践性, 不能在学生创业过程中给予充分的指导。

2.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创业欲望, 创业伊始创业的积极性非常高, 但持续创业1年以上的创业者比例就很少。创业过程中, 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 很多学生创业中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了, 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相关课程, 造成学生的承压能力很差。创业教育不应该是仅有的几门课, 而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是创造性地开拓或者破坏旧有规则, 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以促进校园的创业氛围, 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学校创业教育中缺乏潜移默化对于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2.3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完整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师缺乏电子商务创业实践经验, 电子商务创业辅导教师主要来自于计算机、经济管理类专业, 其知识的积累大多来自于其研究生所受到的专业教育、现有电子商务相关书籍或其研究成果, 很多都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更何况说是亲身创业实践的经历了, 他们多数属于教学人才、科研人才、理论人才, 而非创业人才, 因此造成所教内容理论性太强, 实践性太弱。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完整, 严重缺乏能够提供企业创业经验以及为学生提供实践性较强的创业性指导的创业导师。

2.4 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支持力度差

许多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宣传大于行动, 校企合作成了一些高职院校吸引学生就读该专业的噱头, 签约校企合作之后, 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 合作的企业不能为学校提供创业所需要的资金、项目、场地、资金、经验等。很多学生都有比较好的创业想法, 由于缺乏学校或企业的支持, 只能停留在概念层面, 或者仅仅作为创业竞赛参赛的项目, 尘封在项目策划书内, 不能得到实际的转化。

2.5 创新创业教育范围规划不合理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是分院系、分专业、有重点、有区分、有层次地开展进行的。电子商务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 但是在“互联网+”这一大的形势背景下, “互联网+”的经营思想和理念已经融入到了各行各业, 各行各业在创业的过程中都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 因此电子商务创业教育不应该仅局限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 而应该在更多的高职学校学生中开展。

3 河南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改革思路

河南省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改革, 强调基于创新创业发展要求, 探索推动创新创业的改革路径, 着力提高高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本节认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河南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改革:

3.1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培养目标,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高职院校应明确电子商务创业教育这一培养目标,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引进产业发展需求, 强化应用导向, 以“互联网+”全面改革院校学习与科研模式。通过塑造立德树人、创新求实的学风, 构建孕育与培养创新创业文化的教育环境。从高校创新体系与产业创新发展对接角度, 构建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解决产业发展共性问题, 促进产业发展。

3.2 调整创业教育内容体系, 构建创新驱动的创业教育内容体系

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应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技能、创业实践。创业意识是前提, 创业意识教育应该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中, 逐步培养学开创事业的思想和理念;创业知识和技能是基础, 创业者应该不断去学习和积累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创业实践是关键, 不屈不挠、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应该在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去培养;创业学生在创业前的心理准备、创业中的心理辅导也必不可少。

3.3 加强合作, 构建省际电子商务创业实践经验分享平台

河南省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普遍缺乏电子商务创业实践经验, 即使某些教师经过短暂的创业培训, 依然没有办法承担起创业教育的大任。高校之间应该加强合作, 构建省际的电子商务创业实践经验分享平台, 在这个平台企业家可以进行创业指导, 有经验的创业教育导师可以进行创业培训, 学生也能在这个平台上分享一些自己的创业实践经验。

3.4 完善创-校-企三方合作机制, 推进电子商务创业项目的孵化

高校可以培养出博士、教授, 却难以培养出创业者。培养创业者的任务只能交给市场交给企业。企业可以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指导, 但不具备教育职能, 无法直接为自己培养人才。作为创业者, 要需要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学习, 创业者-学校-企业三方要进行深入的合作, 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才能推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孵化项目。

3.5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创业教育, 建立健全创业教育评价机制

积极在各专业推进电子商务创业教育, 开展互动式的电子商务创业教育, 包括多个学科专业之间的合作交流, 引导各专业学生关注“互联网+”形势下与创业相关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与此同时, 河南各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创业教育评价机制, 通过设定一系列的考核评价指标, 来横向对比各院校之间创业教育间的差距, 敦促其相互学习, 纵向对比各自创业教育发展的速度,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指导今后创业教育实施和发展。

4 河南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改革实践

以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为例, 学校积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在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 本科实践课程不少于30%的学分, 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创业指导教育, 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设置了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学校团委重点打造系列品牌活动之一“青年论坛”———“互联网思维下的大学生创业”, 旨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活动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邀请校内外各领域、各行业的优秀青年代表与我院青年学生面对面交流, 帮助学校学生开阔眼界, 提升素质, 全面发展;学校先后签约阿里巴巴“百城千校、百万英才”合作计划, 让学生在平台上考取“跨境电商初级人才认证”、“内贸电商人才认证”、“淘宝云客服初级认证”、“零售基础初级人才认证”等证书, 然后结合河南省商业发展优势, 创建学校与河南省德化箱包批发市场、郑州银基商贸城之间的合作关系, 实现互联网+创业实践, 约300名学生参加了这种校企合作的实践, 与批发市场及商贸城内的商户合作创建了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模式, 提高了企业效益, 之前德化箱包批发城合作企业, 月平均箱包销售量是30万, 平均月利润是5万, 现在通过互联网+创业实践, 箱包城合作企业通过开淘宝店或者阿里巴巴批发零售店的形式, 网上销售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好的箱包淘宝网店可以达到月销售额10万, 月利润可达2万元;通过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创业平台, 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快速应用于实践, 提高了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也调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结语

文章通过调查研究河南省现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现状, 分析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提出河南高职院校应进行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改革, 激发受教育群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培养目标,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调整创业教育内容体系, 构建创新驱动的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加强合作, 构建省际电子商务创业实践经验分享平台;完善创-校-企三方合作机制, 推进电子商务创业项目的孵化;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创业教育, 建立健全创业教育评价机制。最后论证了河南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改革实践。文章为河南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史烽, 花均南, 王利艳, 隋智勇, 向兵.本科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电子商务, 2013 (4) .

[2]张旭, 郭菊娥, 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1) :26-35.

[3]刘莉琼, 王丹.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3 (05) .

河南高职教育 篇2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推拿职业学院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化工职业学院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郑州商贸旅游职业学院

郑州城市职业学院 郑州交通职业学院 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郑州经贸职业学院 郑州理工职业学院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郑州黄河护理职业学院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长垣烹饪职业技术学院 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南阳职业学院

河南高职教育 篇3

关键词:河南高职教育;创新创业

一、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特征

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和其他地区省份高职高专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能力中所具有的特征大致一样,一般为外显性特征,其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独创性特征

独创性特征也就是创造出和已经存在的事物不一样的新事物,而所谓的新主要就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最新创造的或者是在原来已有的基础上改进完善的。独创性特征要求的是独特性与新颖性,这样的事物往往能够更吸引打中的眼球。

(二)灵活性特征

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不能局限在某一种固定的方法手段与思维模式中,其不仅要和他人思维框架有所区别与独立,又要和自己从前的思维模式有所区别与独立。在创新创业中并没有固定的或者永恒不变的模式,其是一种具有灵活新与多变性的思维活动,并且总会伴随现象、灵感及直觉等不规范的思维活动而出现。

(三)风险性特征

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在创业创新中,其核心就是对已有的一种突破,而不是重复或者再现。既然要求的是创新,就不能借鉴成功的已有经验或者是利用现成的模式,也无法确保一定能够获得成功,甚至还有可能会得到一些错误结论而导致失败。因此,风险性在创新创业当中是一种突出的特有的特征,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必须充分的分析这一特征。

(四)层次性特征

在河南省的高职高专学生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常可以分成初级、中级再到高级的这三个层次。其中,在初级层次中,创新创业的能力一般指的是对于本人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并且不涉及社会经济价值的一种创新能力;在中级层次中,创新创业的能力主要就是指通过模仿或者改革完善之后,在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将材料重新组织与加工,从而形成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产品的一种能力;而在高级层次中,创新创业的能力就是指经过了长期探索与反复研究后所产生的一种非凡性创造,并且这种创造的出现能够使某一个领域形成新时代划分的局面[1]。

二、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内涵

要想更全面的了解到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内涵,就必须对能力与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的概念有所了解。首先,技能水平与熟练程度综合起来构成了能力,在西方国家一般表示为“Ability”,可以解释成对某种行动执行的一种技巧方式,并在这个行动当中包含着复杂而又协调的理智与动作问题的有效解决;其次,创新能力从我国当前所流行的一些看法上看,可以将其看做是产生新事物的一种能力,即产生某一种有社会价值或者个人价值的特有产品的能力;最后,真正具有创业能力就是指真正对创业的实践性产生影响,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创业实践顺利开展的个体能力,其以智慧性的创造能力作为关键,有着突出的创造性与综合创业水平,并和个性心理特征与倾向能够紧密结合,在个性制约和影响作用下形成并且发挥出作用的一个心理过程,同时也是知识、技能及经验在概况与类比后所形成的在创业实践中复杂而又协调的动作。

而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主要指的是在高职高专学生智力上与开创业绩中善于发现或者创造新事物及新事业的一种能力,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概况其内涵:

(一)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是一种社会实践中较强的能力

在河南省的高职高专学生中,其创新创业的能力大小与强弱会有所不同,并且和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会紧密相连,对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与进展及其结果都会时刻产生着影响,并且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中创新创新的能力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只有在特定的创新创业情境当中实践,才能实现从无到有、由小及大、从不熟练到熟练这一创新创业过程。

(二)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是一种将智力作为核心的综合能力

创新创业的能力核心便是智力,而智力主要包含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创造力以及记忆力等各种能力综合的一般能力。其表层主要是通过智力与操作能力以及特殊能力相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经营管理及各种综合性的能力,比如发展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水平、发现契机、创造契机及掌握住契机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再创造以及最佳使用信息的能力等;而中间层次主要是指操作能力组合而形成的各种特殊能力,一般指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而在这里并没有出现智力活动所带来的作用,使得学生无法从横向与纵向层次中将创新创业的能力结构加以整合,同时难以协调解决在创新创业实践当中提出的一些实质性问题等。

(三)河南省的高职高专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是一种具有创造力思维的能力

河南高职教育 篇4

(一) 内涵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即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应遵循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以培养人才为中心, 以人才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 制定并实施合理的运行机制, 使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能够与时俱进、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处理好集团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不断为河南省培养出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培养与积蓄优秀的师资力量。

(二) 影响因素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建立是为了将分散的、水平参差不齐的职业教育资源等集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规范的整体, 兼顾各方的实力来提高共同的综合能力。想要使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就必须找出影响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河南省政府的引导与规划每个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都会优先考虑自身的地位、目标以及实际收益, 对于其整体利益与长久利益的把握可能存在偏差。由于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在发展过程中的自主办学权、运营经费、调控能力的局限性, 它需要政府的引导与规划, 政府的行为将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运行、所取得的成效以及获得的生存发展空间。在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过程中, 各个成员单位自身利益诉求的差别也将影响与制约集团的发展, 这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控, 协调多元利益并促其共同发展。河南省政府在国务院的相关部门指导下, 建立了政府统筹、地方领导、层级管理、社会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确立了教育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 由政府统一给予指导, 教育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相互协调, 相关行业企业与科研部门积极参与, 共同加入到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管理中来。由此,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正式建立并开展实践。河南省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参与协调了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集团内部利益与集团外部利益。河南省政府通过制定、宣传与实施各项政策优惠, 加强专项经费的投入, 对参与职教集团的企业单位实行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措施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河南省政府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的权威地位, 通过建立制度、制定政策来规范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在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各成员单位的行为;另一方面, 河南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让集团在制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主动将其自身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 使集团发展规划更具时代性、实用性的特征。

集团成员单位间共同利益的把握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实施虽然有河南省政府的宏观调控, 但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集团管理职能的发挥主要依靠的是市场化手段。主要因为:一是集团是依据市场化原则建立起来的, 集团的运行离不开集团内部各成员间利益的维系;二是集团内部与企业有着相似之处, 集团内部的各成员单位是以集团内部的某种契约为纽带而联结起来的, 这也是一种市场化表现;三是集团面临的外部环境是一个运行市场机制的经济社会。在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过程中, 集团应顺应市场机制, 采用市场化的运营方式, 获取合理的营利并依据各成员单位的参与程度进行划分, 或作为集团经费积累, 使集团获得持续发展。从目前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情况来看, 集团主要是通过对外开展短期业务培训、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获得一定的合理收益, 增加集团的经费积累, 为集团开展相关活动、推行市场化运营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要想更进一步推行, 就必须使集团获得一定的、持续的收益, 这就需要各个集团找出内部各成员间的利益共同点, 在寻求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制衡各成员单位。比如, 企业单位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中的重要部门, 它既可以行使权力, 又必须承担责任, 而集团的建立和发展也离不开企业单位这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集团的发展需要企业单位为培养实践人才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 需要企业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集团只有寻找到企业单位与自身共同的利益点, 才能使企业单位规范自身行为, 履行自身职责, 在获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能维护集团的整体利益。

集团内部成员学校专业实力基本均衡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实施离不开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 两者合作的成果便是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职业院校拥有较强的专业实力, 才能与行业企业更好地开展合作, 才能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 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成效。由于分类方法不同, 河南省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既属于行业型的职教集团, 又属于区域型的职教集团。作为行业型的职教集团,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职业院校能够针对与其合作的行业企业设置专业, 设置较为合理的专业方向, 由专业教师授课, 对于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这样, 就弥补了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作为区域性职教集团可能存在的专业设置广泛但分散、专业方向较少、专业实力较弱等缺陷。

集团内部成员企业应具有较强的实力在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育集团化发展过程中, 需要有较强实力的相关企业的加入。这些企业可以给学生提供条件较好的实习实训场所, 可以向学生传授生产一线的先进技术与经验, 推动校企合作顺畅、深入地开展。在职教集团选取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的过程中, 一定要避免与那些实力较为平庸的中小企业合作, 这些企业或许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 但由于其本身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发展水平的局限性, 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都收效甚微, 甚至使学生沦为廉价的劳动力。

推动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河南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潜在收益与关键问题

(一) 潜在收益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是在河南省政府引导下, 由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单位组成的合作与利益共同体, 其目的是推动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使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顺应并推动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既属于行业型, 又属于区域型, 这种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一般能够顺应职业教育与集团发展的内在规律, 在积极争取政府在政策、经费等方面支持的同时, 也都在努力吸引行业企业参与, 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集团、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地方经济向前发展。河南省持续实施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 可以取得以下三个潜在收益。

实现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有效管理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是由河南省政府主导的, 集团内部成员根据其共同利益依据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建立起来的, 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原有的人事隶属关系、产权性质、所有制都不会发生改变。这种区域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作为核心, 而这个核心的最好选择就是政府。这主要是因为政府作为强势领导部门, 掌控着大量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 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由政府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方面, 可以使职教集团内部的决策更具合理性、宏观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 也可以使职教集团在集团化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扫清发展障碍, 实现集团的平稳运行。同时, 也能弥补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作为行业型职教集团本身缺乏核心领导力的不足之处。

拉近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与行业企业的距离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作为区域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 由于集团内部的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都处于河南省内部, 两者的空间距离较为接近。这样, 职教集团拥有更为便利的发展条件, 有利于节省办学开支, 提高办学效率。比如,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可以为学生提供在河南省内的实习实训机会, 企业为学生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职业院校也可以在河南省内的相关企业中聘请到优秀的兼职教师。同时, 校企两者又受到同一区域文化的影响, 两者的心理距离也相对接近, 更能够产生值得信任的、稳定的感情联系, 使两者的合作与发展更为顺利。由此可见, 河南省实施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既有利于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 优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又有利于推动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 这也消除了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作为行业型职教集团本身可能存在的与相关行业企业跨区域合作所带来的不便。

服务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作为区域性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 天然具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特征。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由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体转变为以新兴工业为主体。虽然河南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五大经济体, 但河南省的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结构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河南省三类产业的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产业的比重正稳定下降, 第二产业的比重较高且正稳定上升, 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波动但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河南省经济发展正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这就要求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能够不断适应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在这种情况下推动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显得十分必要。河南省政府通过引导、鼓励、支持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组成职教集团, 使职教集团成为集招生、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学生就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有机体, 能够促进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创新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完善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优化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提升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实施过程中,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能够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 并根据市场需求对其专业设置进行及时调整, 力求专业设置能够尽可能全面、完善。但也需要职教集团能够尽量避免专业设置重复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人才培养层次单一、多元化人才缺失等职教集团在发展中遇到的通病。

(二) 关键问题

推动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职教集团中的合作问题, 合作的关键则在于有良好的项目并得到良性的运行。职教集团想要获得较好的发展前景, 集团内部必须团结一致, 保持集团内部强有力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的培养依靠的是从集团整体建设出发、以集团整体利益共享和各个成员自身利益的获取为前提而设立的集团项目合作。虽然职教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可能依靠组织章程、利益机制、资产联结等为纽带形成一个整体, 但是这个整体是否稳固还是要看集团的合作项目能否为资产联结提供有利的条件, 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获取收益, 将获得的收益进行合理分配, 使项目合作产生的利益连结成为现实。

那么, 作为推动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职教集团所拥有的需要进行合作完成的项目的选取显得格外重要, 它需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集团的合作项目必须着眼于长久利益与整体利益职教集团想要长远发展, 就必须拥有兼具系统性与可操作性的合作项目, 这是联结集团内部各个成员单位最有效的纽带。一个具有全局规划意义的可进行系统运行的合作项目, 会使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以共享并获取利益为纽带紧密联结在一起, 职业院校、企业等都将表达合作意向, 项目开发也将更加侧重合作的广泛性与深入性, 并为今后的持续合作打下基础, 不断凸显集团发展的特色, 增强集团发展的实力, 丰富集团内部文化。同时, 由于职业院校、企业等对于中途退出合作项目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与影响有明确的认识, 所以, 碍于合作项目破产可能要承担的各项损失, 集团成员会谨慎、认真地进行合作。

集团合作项目必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职教集团的各成员在明确自身在进行项目合作时享有的权利与义务后, 必定从集团整体发展出发考虑所设立的合作项目, 必定依据集团的长远发展来制定具有系统性与可操作性的战略部署。集团在制定某项合作项目时应尽量避免被集团的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所蒙蔽, 以致出现短期的、浅层次的合作以及琐碎的项目实施。而这又必然导致集团各个成员间的合作项目缺乏宏观规划与系统实施, 使得合作难以深入, 项目难以获取长远利益。

集团合作项目必须获得一定的资源投入既然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职教集团中的项目合作问题, 那么, 职教集团就必须对正在实施的合作项目进行一定的资源投入, 这才能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集团直接对合作项目进行投入, 既可以有效避免投入的资源仅被用于集团内单个成员单位的发展而损害了集团整体发展利益, 使集团投入趋于平等、稳定与均衡, 使合作的进行与项目的实施更注重集团利益与价值发展, 又可以增强集团投入的资源所带来的办学效益、发展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还可以提高对于合作项目的管理效率, 使合作进行与项目实施更具规划性、阶段性与具体性。良好合作项目的实施所产生的收益又会提高企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参与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有利于各集团成员共同办学。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一) 河南省政府、企业的先进理念以及经济发展优势为持续推动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提供了可能

河南省为实现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优化,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河南省由传统的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文化强省与教育强省的跨越性转变, 河南省委省政府、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建设创新型河南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实施重要战略的有效途径, 是推动中原崛起的必然选择。河南省必须依靠创新求发展, 创新也成为河南省发展建设的战略核心。《河南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以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 以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集聚区及其他各类科技园区等为载体, 以创新机制为动力, 建设我省自主创新体系……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 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明确提出:“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推动我省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调动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围绕以上发展理念, 河南省政府提出了“十二五”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其中包括实施13项重大科技专项, 建设创新平台与重点实验室, 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攻克农业、工业等领域中的41项关键技术, 以营造良好的科学研究与创新氛围。河南省政府提出了2010~2020年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点项目, 其中包括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水平, 支持、助力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在河南省政府先进发展理念的引导下, 河南省目前已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636家, 河南省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共有930家, 其中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到561家, 国家级40家, 居全国第三位, 组建了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科研机构的设立, 不仅表明了河南省、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对于科学技术创新的日渐重视, 而且为河南省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 高新企业自主占有科研机构的数量与比重还有待提高, 河南省进行重点技术改造的100家大型企业 (集团) 的基础科研能力还有待挖掘。

(二) 河南省现有科技体制的良好设计与规划为持续推动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

基于创建创新型河南已成为河南省发展建设的核心战略, 河南省有效地设计与规划了“十二五”期间河南省科学技术体制, 提出了健全和落实政策与促进企业成为创新资源投入主体、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等保障“十二五”期间科学技术工作取得更大成效的措施。

通过树立新的科学技术创新意识为科学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高效的组织领导以形成共同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工作格局;通过健全与落实优惠政策使企业成为创新资源的投入主体;通过创新投资、融资机制加强社会资金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投入;通过强有力的财政投入来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建立来推动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通过利用市场导向作用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切实维护科研成果权益。比如,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可以有效调动企业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提高企业相关的科技投入, 有利于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可以吸引企业参与到国家级、省级重大专项科研课题研究以及成果转化之中, 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使企业联合职业院校、其他科研机构建立新的更广泛的平台, 以满足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和培养新兴产业的需要, 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下联合攻克重大关键的科学技术难关。

(三)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已取得的成绩为持续推动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

河南省通过建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有效扩大了校际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优化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平台,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无法实现优化配置的障碍。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的建立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的重点学校可以发挥其模范、带动、辐射作用, 领导集团内部学校共同努力集中精力进行专业建设, 利用集团内部学校间的统筹管理推进学校间的学分制改革, 加强学校间在教学上的联结与沟通, 促进学校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河南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 为高等职业教育与相关行业企业架起了沟通、合作的桥梁。集团的建立不仅能够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对相关行业企业的吸引力, 还有利于降低校企合作成本。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的建立立足于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实情, 促进了河南省高等职业学校间的联系与合作, 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与相关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了校际间、校企间各种资源的共享以及有效利用, 不仅为河南省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数量充足、兼具文化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技能人才, 而且与河南省经济建设发展步伐相适应, 强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省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

(四) 河南省现有的科研组织创新研究为持续推动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提供了辅助与参考

河南省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创新研究, 以期提升河南省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 河南省建立起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一方面, 拓宽了科研平台;另一方面, 也丰富与创新了科研组织的存在形式。河南省为更好地培育起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建立与繁荣新兴战略产业, 加强基础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在河南省内建立了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新兴产业园区。如在郑州、南阳、洛阳新建的三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与在许昌、新乡、安阳新建的六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 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尤其是取得了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郑州、新乡、焦作等六个国家级和省级生物产业基地的产值也颇高。与此同时, 河南省还积极开展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等活动, 以促进河南省现有的科研组织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严谨的科研态度取得更具价值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黄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崔炳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与实践——来自中原大地的报告[R].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8.

[3]李增丽.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8 (8) .

[4]李忠良, 田征, 唐晓慧, 卢璟.职业教育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9 (3) .

[5]姚文峰.“河南模式”: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新路[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4) .

[6]王西刚.提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水平的几点思考[J].河南教育, 2010 (6) .

[7]郭苏华.论职业教育集团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4) .

[8]李向辉.论职业教育集团化理论与机制创新——以“河南模式”分析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4) .

[9]李付喜.职业教育集团化: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必然选择——组建平顶山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的几点思考[J].决策探索, 2011 (8下) .

河南省高职高专批征集志愿时间 篇5

根据河南省普通高招录取工作安排,高职高专批征集志愿时间为8月17日8:00-18:00。省招办将通过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网站和河南招生考试信息网公布征集志愿信息。

专科征集志愿填报时间

高考各个省市填报时间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省市招生录取时间也不同,只有完成了相应批次的录取以后,才会公布相应批次的缺额计划,紧接着就会安排考生填报征集志愿,时间非常的紧凑,所以同学们要及时关注本省招生录取时间安排,尤其是盯住想了解的批次,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完成征集志愿填报。

一般征集志愿填报时间都非常短,最多也就一两天,大家一定要及时关注本省考试院发布的最新信息,查看最新补录动态,抓住填报征集志愿的机会。 填报征集志愿时,一般最多也就是降20分录取,而且即使是降分录取,也会按照报考的考生分数高低录取,同学们在填报征集志愿时要根据自己的分数、征集志愿计划以及报考人数去填报,否则很难被录取。

一般征集志愿高分的学生被录取的几率比较大,低分的考生尤其是本科或专科线下的考生很难被录取,线下考生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当接到录取电话时要谨慎识别,不要被一些自考本科学校骗了,可以去本省考试院官网查询自己的录取状态

征集志愿填报注意事项

考生首先要查询自己的录取结果,如果考生的录取状态显示为“自由可投”那说明没被录取,可参加征集志愿的投档。考生在重点关注被退档的原因,以免在填报征集志愿时出现相同的错误。

征集志愿阶段,高校的录取分数未必会降低。有些家长和考生认为,出现在征集志愿名单中的高校,一定会降分录取,实则未必,反而会出现“不降反升”的情况,原因主要是考生参加征集志愿时,缺额高校和专业都偏少而填报考生很多,在平行志愿的录取模式下,高分考生就会被优先录取。

河南高职教育 篇6

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规划要求,河南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原来注重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转向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旅游高职教学也应该根据整个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以及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方向,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从而采用实习管理外包的新模式,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基本技能,使毕业生的部分岗位适应期缩短为零,塑造出大量营销对路的旅游专业优秀人才。

目前旅游专业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旅游专业目前在组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进行实习普遍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

(一)在校内建设实习基地的资金投入比较难筹集。究其原因大都是因为经费紧张,教学投入有限所至。

(二)在校外难找对口的实训基地. 在考察实习单位方面,学校会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结果可能并不理想。虽然高职高专院校的广大教师付出很大的努力,但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看, 企业大都以各种方式婉言谢绝院校与学生进入企业,从而很难使一些院校与企业在“双赢”的前提下实现更深层次的“产学结合”,。

(三).实习质量较难监测。由于实习实训过程中的困难,在实际实习教学过程中“走马观花,作表面文章,流于形式”的情况是存在的,从而导致实习效果和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根据以上分析,发现高职高专院校旅游专业在实施实习过程时确实存在许多劣势,这样就不妨可以仿照企业“将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的思路及做法,为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旅类专业有效地组织实习、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另辟蹊径。

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旅游专业实习管理策略

实习管理外包是在外包基础理论上,结合旅游专业实习衍生而来。实习教学外包是指学院在自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整合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把非核心业务发包给相应的专业公司来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一)实施外包的优势

通过分析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实施实习管理时存在的一些劣势,可以仿照企业“将部分业务进行外包”的方法,为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有效地组织实习教学

1.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服务。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管理环节同样需要科学、专业和高效地运作。这种方式既能节约教学成本,又能提高效率,同时为实习教学提供专业化服务,这将是高职院校所希望得到的。

2.有效降低实习教学成本。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在选择是实习管理外包还是自建实训基地上的问题,重要的是看哪一种选择的资源配置与利用更合理以及边际效益更高。

3.保证了实习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实习管理外包可以使院系的组织结构更加趋于简单与灵活,院系中将不再设置组织实习教学的管理人员。由于大量的实习管理任务都由专业的公司来完成,院系的组织机构则具有更高度加快速的反应能力,从而使专业实习教学能够更好地贴近实际与市场。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问题时,不仅可以向学院老师反映解决,而且同时可以得到公司专业人士的指导。公司帮助处理解决学生、学院和企业产生的问题。当学生因某种原因想改变实习地点时,如果没有专业公司来做,学生的这种想法会使学院老师处理的比较费时,造成实习不稳定,效果并不好。专业公司可以利用优势资源,凭借企业的关系网对这种事件进行处理。实习稳定了,教学有保障了,同时也提高了管理效率。

4.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指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对于重视高技能培养的高职高专院校,更应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虽然学生的实习管理实行了外包,但在实际过程也要求有关专业教师全过程的参加,这对于社会经历浅薄、企业实践经验差的高职院校教师而言,无疑是其接触实际、培养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极好过程。如此看来,实习教学外包实在是“一举两得”。

(二)实习管理外包的原则

对于企业外包法宝不可滥用,只適用于非核心业务。据了解,目前上海市的高校均已将庞大的后勤部门外包给上海市高校劳动服务公司统一管理,这样做获得了双赢:一方面,各高校甩掉了庞大的后勤队伍的管理包袱,以便集中精力抓教学与科研;另一方面,上海市高校劳动服务公司获得了规模经营效益。此外,目前国际上流行着OEM做法,许多跨国公司将核心技术保留在母公司,而将简单的加工部分外包到目标市场所在国家的一些工厂。没有一所高校会将正常的教学工作或教师队伍外包出去,也不会有任何一家跨国公司会将其核心技术部门外包给第三方。学生实习管理方面,若能合理地进行外包,确能给院校带来好的效益:外包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引进新鲜血液,使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企业的每个岗位都能选到最合适的实习员工等等。

(三)实习教学外包的实施模式

由于实习过程的组织是由院系根据教学大纲和实习教学计划与专业公司签订实习管理外包合同——“实习协议”,则有关实习内容、要求、标准和形式等大都可以在协议中规定,而且还包括一些对学生实习管理的规定也在协议中体现。专业公司发挥其在专业领域中广泛联系且具有相关专业特长的优势来履行合作协议。这种协议的形式来满足实习教学的“硬”约束使实习教学质量有了法律的保障。实习管理外包的实施模式包括四个阶段,即考察准备选择阶段——三方签订协议阶段——实施与监督阶段——实习后期总结阶段。

1.考察准备选择阶段

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教学目标制定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内容应包括:实习目的、实习要求和形式、实习具体内容、实习组织、日期、实习专业公司的选择方案、实习费用的初步预算等。在对实习计划论证并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拟定实习方案并报有关领导批准,同时,在院系教学部门备案。而且选择合适的专业公司作为合作伙伴是实习外包成功的关键。选择实习专业公司时,应根据不同实习项目要求,进行相关市场的调查与分析,对能够提供外包的专业公司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其服务内容、形式、资质及特色。在调研的基础上,选定合适的专业公司进行接洽,在接洽过程中更深层次了解该公司的资质等全面情况。并且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到专业公司提供的实习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对专业公司进行招标和认证,也可对其在外包领域的成功案例进行调查,了解该公司的服务水平及客户对他们的评价结果。

nlc202309012345

2.三方签订协议阶段。

三方签订协议阶段包括院方与专业外包公司合作、外包公司与企业的合作以及外包公司与学生签约的承诺书三部分。有关院系应在合作协议签订之前,针对项目与专业公司进行反复洽谈,取得共识后应签订书面协议以约束双方的行为。协议是高质量完成实习项目的保证。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实习教学外包合作协议的内容包括:实训目的、要求和形式、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组织(实习生往返车票的订购,实习生的带队、实习前的培训等)、实习费用、双方在组织实习教学过中的权利和义务、实习中特殊情况处理、监督和检查的方式违约责任的处理等。

3. 实施与监督阶段。实习管理外包合同生效后,院系要组织相关教师随同学生一起进入实习全过程,这样既可以使教师得到锻炼,又能起到监督和保障作用。并且院系与专业公司要通过各种形式沟通信息,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一旦发生问题,双方应本着积极、负责的态度及时协商,妥善处理。专业公司定期向院校和实习企业寄发实习简报,不仅有利于院校了结实习学生情况和实习企业现状与发展,而且实习企业也可以了结院校的现状与发展。这样不但提高了专业公司的信誉和知名度,而且更进一步的密切了三方之间的关系。

4.实习后期总结阶段。实习结束后应认真进行总结。专业公司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习监控和评估体系, 包括对实习生和旅游企业评估两部分内容,以便对实习进行科学的管理。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能为用人单位招收学生提供依据,从而帮助解决学生因实习城市不同、实习企业不同带来的成绩差異。学生根据实习项目和要求应做出实习报告并采取一定的形式进行交流(座谈会)以检查实习效果。专业公司还应该作出学生实习结束的反馈信息统计分析,甚至包括家长的意见反馈统计分析。有关院系也应作实习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找出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以利于进一步完善今后的实习教学过程。并且要求专业公司协助,企业给实习生提供专业的实习鉴定书,方便学生今后的就业。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非核心业务”实行外包已不仅仅是企业考虑的问题,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实习管理外包,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教学资源,解决在组织实习教学中的遇到的困难,提高实习教学的质量。这种创新模式的应用有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旅游专业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河南高职教育 篇7

一、高职院校开展科普活动的意义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科普工作,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普及科学知识, 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措施, 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必要措施。”[1]

1. 开展科普活动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科学知识了解很少, 或是因为没有兴趣或是因为压根就不想过问。开展科普活动能够使大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检验、掌握的同时, 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最终使他们的自我科学知识和素养得到提升, 可以使大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之外增加科学知识储备, 增强科学意识, 理解和掌握分析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提高科学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成为知识全面、能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开展科普活动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业余时间还要参加学校各类社团组织的活动, 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科普活动则需要学生在参与时开动脑筋、翻阅相关资料, 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操作, 去体验更直接和深层次知识的获取过程, 达到增长科技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获得科技成果的目的。所以, 在高职院校开展科普活动,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还能扩大各类活动的内容, 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 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

3. 开展科普活动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提高和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开展科普活动, 尽管学生是参与活动的主体, 但还是要依靠教师的指导。因此, 教师要能够传授指导学生科技知识和科技理念, 真正能指导学生参与科普活动, 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并具备相当的科研能力。这就必然促使教师不断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储备和提高科研能力, 最终促进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 高职院校要全面开展科普活动, 还应在各个专业开设科技以及与科技相关方面的基础课程, 使所有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科技知识, 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科普活动取得实效。

二、高职院校科普现状及原因

1. 高职院校对开展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河南省的高职院校在开展科普活动方面, 主观上普遍存在着对科普的重要性与作用认识不到位, 有的院校还存在着对科普工作认识上的偏差, 导致科普活动开展较少, 甚至有的学校基本上没有科普活动。出现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竞争激烈。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 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而忽略了学生科技知识的学习。并且, 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也不涉及科普方面的指标, 导致在高职院校普遍不重视科普工作。

2. 高职院校科普工作的组织水平较低, 形式落后。

高职院校的科普工作宣传形式上单一落后, 往往是需要时拉条横幅, 摆个摊, 搬出几个宣传板, 发发宣传材料。在科普活动内容安排上存在涉及科学知识面窄, 深度不够。科普活动的方法和手段陈旧, 缺少吸引力。参与科普活动的学生较少, 效果极差。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科普工作起步较晚, 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明显不足, 师生缺乏参与科普活动的热情和进行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高职院校开展科普工作的条件较差。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科普活动的经费不足、科普活动的管理制度缺失、固定从事科普工作的师资队伍没有真正建立, 现有的指导教师根本无法满足指导学生开展科普活动的需要、科普基地较少、有的院校至今没有建立科普基地、科普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科普工作的运行机制不健全、没有评价科普工作和活动的指标体系等问题。主要原因是, 由于高职院校对开展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与科普工作相关的保障体系也不健全, 激励机制不完善, 导致高职院校科普工作的条件较差, 科普工作严重滞后[2]。

三、创新高职院校科普活动的途径

1.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树立科普理念。

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科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普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社会活动。要充分认识到, 科普工作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活动, 其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价值观, 增强科学意识, 提高科学素质,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养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上有着极为深重的影响。要充分认识到, 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 积极主动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动员广大师生共同参与, 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科技文素养和创新能力[3]。

2. 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科普课程, 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

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科普活动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科技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技理念和科技素质。该课程通过特定的课程形式来锻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等能力。科普课程教学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科普课程, 在培养目标中有科技素质目标、在培养内容中有科技方面的内容,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4]。

3. 革新科普形式, 完善科普内容。

从宣传形式来看, 高职院校应建立固定的科普长廊, 制作宣传栏、张贴标语、悬挂横幅以及利用校园电子显示屏, 宣传各类科普知识。从组织形式来看, 应通过组织各类型科普社团, 鼓励学生根据专业参加相应的社团活动。从活动形式来看, 采用能吸引学生兴趣, 贴近生活、学生易于参与、互动性强的活动形式。如定期举办科普活动节、科普报告讲座、有奖问题竞猜、放映科教电影 (录像) 、动漫表演、现场科普演示、实物体验、科普文艺演出、科普基地一日游、科技培训等活动形式。从科普内容来看, 高职院校的科普内容应丰富多样, 能涵盖多学科。既要有健康养生、饮食、防震、日常生活等科学小常识方面的内容, 还要有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方面的内容。活动内容要联系学生实际, 逐步增加科技含量[5]。

4. 不断健全和完善科普工作保障体系, 提高科普成效。

高职院校主要应从以下方面来健全和完善科普工作保障体系:健全科普工作管理体制, 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 制定和完善科普工作的相关制度。进一步加强指导科普活动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科普队伍的整体素质;广开门路多渠道融资, 保证学校科普活动的资金投入;科普基地已成为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渠道, 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科普基地;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根据科普活动的组织、参与、获奖情况予以奖励;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增设科普方面的指标, 把科普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考评中。通过以上措施, 不断健全和完善科普工作保障体系, 确保高职院校科普活动卓有成效的开展。

摘要:高校是科学技术普及的主战场, 而其中的高职院校, 由于其较特别的生源基础和素质, 更应该成为科普工作的主阵地。然而, 目前河南省高职院校的科普资源和普及现状与其所应承担的任务相差较远。分析原因, 寻找对策, 加快提高河南省高职院校科普速度和水平, 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学技术,普及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Z].1994-12-05.

[2]黄东流, 佟贺丰, 王超英.中国科学技术普及现状及发展研究分析[J].科普研究, 2013, (6) :67-85.

[3]谢周梁, 邵盈.浅论中国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政策[J].传承, 2013, (10) :54-56.

[4]李燕祥.科普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探讨[J].科协论坛, 2013, (11) :33-34.

河南高职教育 篇8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8日

体育场地、器材是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的物质条件。近年来,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兴起, 高职学生的逐年增多, 体育场地、器材问题成了制约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首要问题。河南省是我国常住人口的第一大省, 高职院校50多所, 对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场地、器材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找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发展对策建议, 在我国无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南省14所高职院校的体育场地、器材现状作为研究对象。把调查对象所在学校的体育部主任14位和学生1, 258人作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构思和研究目的, 设计两份问卷, 即体育部主任问卷和学生问卷。体育部主任问卷向抽取的14所高职院校的体育部主任14位发放, 回收有效问卷14份, 有效回收率100%。对以上学校的2010级、2011级学生发放学生问卷, 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 向学生发放问卷1, 400份, 回收1, 264份, 回收率为90.2%, 剔除无效问卷6份, 获得有效问卷1, 258份, 问卷的有效率为89.8%, 表明本问卷调查表的回收率满足了分析和研究的要求。

2、专家访谈法。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拟定了访谈提纲, 利用参加河南省大学生运动会和体育工作会议的机会, 向有研究成果的相关专家请教, 了解相关知识, 听取其对高职体育场地、器材问题的看法, 获得了许多宝贵意见。

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获得的各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 并运用Excel2003软件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场地、器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体育课程的特殊性要求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条件资源来保障。场地、器材问题向来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场地器材缺乏, 势必影响体育课程运动项目的广泛开展, 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

调查结果显示:64.3%的体育部主任和59.2%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体育场地存在不太满足或严重不足情况;50%的体育部主任和32.5%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体育器材不太满足或严重不足。这说明了河南省高职院校在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上, 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有所改进, 但仍然处在不能充分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锻炼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场地、器材问题依然是今后河南省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

(二) 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滞后于学生人数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走访, 综合他们的意见, 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场地器材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缺乏经费来源渠道。

河南省高职院校的体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的财政拨款, 而学校的财政拨款首先用于专业课程建设, 因此, 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 很难使体育场地、器材在短期内达到充足。

2、学生人数增长幅度较快。

近五年, 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成迅速上涨的趋势, 以漯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由1999年建校初招生人数为1, 200人左右, 2008年为3, 000人左右, 2011年招生在人5, 000左右, 由于招生人数的增加, 按原来对体育课程的投入经费比例, 使得场地、器材添置幅度,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人数的增长幅度。

3、原有体育场地被挪用。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 学校的扩建需要用地, 在当前土地审批困难的情况下, 一些学校不由自主把体育场地当作改造的对象, 用于建学生宿舍、教学楼等, 使得学校体育场地非但没有增长, 还下降了。

4、体育经费投入与学生人数增长不成正比。

有些学校每年体育经费投入没有与当年招生学生的增长人数相一致, 投入比例低, 使得场地、器材虽然增加了, 但由于学生人数增加的比例大, 因此场地、器材实际人均是在减少;其次是一些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 投入很少或者不投入。

5、缺乏统筹安排。

体育管理部门对体育教学和学生锻炼缺乏有效管理, 安排教学内容缺乏统筹安排, 对同一教学内容没有交错排开, 使得教师场地、器材使用冲突, 造成场地、器材的利用率不高。

6、体育教师开发简易体育器材的积极性不够。

体育教师没有因陋就简的对体育器材进行开发, 引导学生自制体育器材进行教学和锻炼, 解决器材短缺问题。

7、原有场地、器材缺乏及时维护。

一些场地、器材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维修而被冷置, 不能很好地再利用, 也是造成目前体育场地、器材短缺的一个原因。

8、学生方面的原因。

学生使用体育器材后, 没有及时归还;学生不知道爱护体育器材, 造成器材丢失或损坏, 也是造成学校体育器材利用率不高, 器材短缺的一个因素。

综合来看, 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学校的因素, 也有教师、学生自身的因素, 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 才能有效解决体育场地、器材短缺问题。

(三) 对策研究。

由于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加, 体育场地、器材问题已成为影响高职体育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 很可能使体育课程实施成为“放羊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1、省地方政府要制定有关文件, 对高

职院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进行监督, 保障高职院校体育场地、器材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锻炼的需求。

2、学校在体育资金的投入上应与每年增长的学生人数相匹配。

3、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对场地器材要合理布局, 对损毁的器材要有专人及时维修, 提高利用率。

4、体育教师争取在资金不足的情况

下, 发扬艰苦朴素精神和创新精神, 可以带领广大学生动手改制或制作一些简易体育器材, 利用到体育教学中去。

5、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保管好器材, 防止体育器材损坏或丢失。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目前河南省高职体育场地、器材

较十年前有所改观, 但仍然不能充分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锻炼的需要, 体育场地、器材问题依然是今后河南省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

(二) 造成场地、器材短缺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 既有学校的因素, 也有教师、学生自身的因素, 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 才能有效解决体育场地、器材短缺问题。

(三) 河南省地方管理部门, 应加强高职院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监管力度;

学校师生也应共同努力, 使体育场地器材尽可能满足体育教学和锻炼的需要, 防止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因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而流于形式。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对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场地、器材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场地,体育器材

参考文献

[1]孙娟.辽宁省高职高专与本科院校体育资源及教学现状比较[J].体育学刊, 2006.9.

[2]梁兴友, 王晓蕾.黑龙江省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教学资源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论坛, 2008.23.11.

[3]张桂兰.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河南高职教育 篇9

一河南省高职教育发展问题

近几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截止到2014年7月,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公布的2014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为126所 (不含分校办学点) , 其中高职高专院校为75所。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根据2014年高招录取统计显示, 八成以上高职高专院校的第一志愿不足计划数, 在本科院校录取分数线下调、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遍地开花以及适龄生源总数下降等各种因素挤压之下, 高职院校发展很不平衡, 一些院校开始暴露出快速发展下日益增长的不足, 主要表现是:

1. 办学历史长短不一, 办学质量不均

河南省60余所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历史悬殊10余年。成立较早的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和特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而有些成立较晚的院校则认识模糊, 甚至片面并沿用旧的规章运行;成立较早的院校管理制度已趋完备, 管理比较规范。

2. 办学特色彰显不均, 专业设置有偏差

大多数学校正在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的高职办学要求, 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交替的育人模式、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上深化改革, 开始显现学校办学特色。但至今仍有不少学校对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和办学要求理解不深, 把握不准, 不顾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办学基础条件盲目扩大规模。

3. 校企合作程度不深入, 缺乏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需要和企业行业携手才有实际意义。但多数企业仅是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 懂培训的企业专家不多。双方都对培养产业员工技能、对产业发展的长远意义认识不足。故虽然各方倡导校企合作、鼓励参与办学, 但是由于缺乏深入合作的长效机制, 行业、企业参与热情不高, 校企合作往往流于形式, 不尽人意。

4. 办学水平参差不齐, 毕业生就业不理想

河南省62所高等职业院校中, 有的院校已经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院校社会影响小, 招生困难, 新生报到率低, 且毕业生就业率低。

二河南省高职院校招生现状

就全国而言, 近几年高校在占地规模、硬件设施上都在不断扩展, 而整体生源数量在2009年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本科院校扩招冲击持续增强, 省内外高校在河南招生数量逐年增加, 高职院校调整录取分数线进行应对, 但结果是生源质量下降, 外界竞争压力仍有增无减。

近几年河南省高职院校在数量上突飞猛进, 但随着河南省高职院校数量增长速度加快, 单招试点逐步全面放开, 区域内生源竞争日益加剧, 高职院校间生源多寡不均, 同时, 高职教育因为规模扩张过快导致办学条件无法支撑内涵建设而出现质量下降, 因不重视特色而形成千校一面, 部分高职院校开始出现生源危机。

三高职院校招生对策

面对目前河南省高职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高职院校招生面临的生源危机, 为了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本身的长期发展并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必须提高办学质量、根据客观条件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和确定办学目标, 确保毕业生顺利毕业与就业, 以实现学校从招生、教学实施到学生就业全过程的良性循环。

1. 明确办学方向区域化, 服务河南经济

高职院校应立足当地, 针对当地产业发展特色, 依托师资优势, 打造名牌专业, 不能“求大、求全”, 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如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 体现服务区域经济需要, 这样高职院校才有地方特色, 才能培养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毕业生。

2. 人才培养实用化, 以就业促进招生

以就业为导向, 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注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实现“入口旺, 出口畅”的良好局面。解决就业的基础环节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专业设置要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 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 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培养用人单位急需的技术、工艺、管理、服务岗位的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 毕业生就能找准就业方向, 较快地进入工作岗位。

3. 建立稳固的生源基地, 为招生提供可靠的保障

河南高职教育 篇10

长期以来,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遵循“坚持高职方向、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宗旨, 坚持人才培养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适销对路的原则, 为地方培养了大量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但是, 从发展的角度看,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专业设置不尽合理

专业设置不尽合理, 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普通文化课与职业、技术课的误区。在实践中却经常混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 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不明确。二是专业技术课程设置的误区。虽然高等职业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设置专业, 但是由于办学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 其专业设置仍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工程技术类、建筑机械类等专业相对较少, 这是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

1.2 高职院校发展空间缩小

2004年9月, 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应该肯定, 国家制定统一的教育政策, 对于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但统一禁止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升格本科, 大大限制了高职院校的本科层次规模, 降低了专科高职发展的空间, 压制了专科高职院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 河南省62所高职院校中有独立学院10所, 成人高校普通专科班18所, 其他高等职业培训机构19所。河南高等职业院校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目前只有院校能够招收部分专业能够招收少量本科生。这种状况显然不能满足河南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动和人才需求层次的需要, 如何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使其整体结构、层次日趋合理, 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问题。

1.3 中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有所欠缺

河南省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共有2048所, 比2011年减少33所。招生137.61万人, 比上年增加1.55万人;在校生389.11万人, 比上年增加10.1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逐步减少。全省普通高中共有868所, 比上年减少40所;招生64.5万人, 比上年减少3.92万人, 降低5.73%;在校生201.2万人, 比上年减少6.06万人, 降低2.92%。校均规模由上年的2283人增加到2318人。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180所 (校数、招生和在校生均含技工学校) , 比上年增加7所;招生73.11万人, 比上年增加5.47万人;在校生187.91万人, 比上年增加16.1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53.13%和48.29%, 分别比上年提高3.42个百分点和2.97个百分点。

2 发展战略思想及目标

2.1 确立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社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一线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资源整合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全面提高质量,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 遵循系统论思想, 以资源各要素的整顿、调整、加工、重组为手段, 实现资源结构的整体优化, 协调发展, 发挥整体的最大功能, 实现整体的最大效益, 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实现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健康、持续、协调、稳定发展。

2.2 确立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战略的战略思想

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思想, 是人们研究制定、实施高职院校发展战略时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是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总纲要、总构思, 是整个战略的灵魂, 贯穿于全部战略中。具体来讲, 在确立战略指导思想时, 要从几方面立意:①满足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的思想。②系统化的思想。③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的思想。④存亡与竞争的思想。⑤合作办学的思想。

2.3 确立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战略的战略原则

高职院校发展战略, 要在总的原则的指导下去制定, 同时还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实际、区域经济特点、地方政府的政策法规等一系列因素制定。只有这样, 制定的发展战略才能既符合教育规律, 又符合院校发展的客观实际。在制定发展战略时, 要有前瞻性, 当然, 也不能脱离高职院校发展的客观实际;要明确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 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 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一所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的制定要遵循三项原则, 即超前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2.4 确立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

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目标是高职院校的领导在战略思想指导下, 根据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分析, 在一定战略时期内为学校确定的发展目标。

战略目标是战略构成的实质性内容。

(1) 规模及结构目标即数量质量目标。

数量包括发展规模 (每年以一定的比例递增) 、速度、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合格率 (毕业生一次性就业成功率) 等。质量包括教育质量、师资水平 (专任教师人数、高级职称人数) 、学生德智体发展程度等。

(2) 条件目标。

主要包括校舍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 (计算机、语音室、生均仪器设备、生均图书册数) 、师资队伍 (师生比) 等。

(3) 投资目标。

教育投资反映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 教育发展的程度、水平, 包括教育投资的增长率。高职院校的投资目标主要是依据学院发展的条件目标及自身的状况确定的, 教育的目标要达到, 没有条件是很难实现的。因此, 确保一定的投资增长率是必要的。

(4) 层次目标。

层次目标主要是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办学实力和国家的教育发展总体规划, 借鉴国外高职 (社区学院、技术学院) 的办学模式, 筹建应用性的本科教育, 从而构建与高职接轨对口的高职本科、高职硕士和高职博士体系。在层次目标方面, 一定要量力而行, 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 科学筹划;同时, 要科学定位:应用性本科不同于研究性、学科性本科, 办学方向要明确, 人才培养要定位在高级技术工程师方面。

3 轨迹交叉—发展战略模型的构建

轨迹交叉论认为, 在一个系统中,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形成过程中, 一旦发生时间和空间的运动轨迹交叉, 就会造成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引起工业伤害事故的直接原因。关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事故致因中地位的认识, 是事故致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3.1 学研产训一元轨迹交叉的建立

“学研产训结合教育”是产业部门 (包括行业、企业及其主管部门) 与高职院校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式的合作, 是一种利用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培训结构 (研究机构) 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

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开设课程, 使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行业、产业发展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 企业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 向学校推荐技术工程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生产实践提供场地, 学生在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实习和技能培训, 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或工程实践中去, 校企双方还可共同建设实训基地。这样, 校企双向参与。产、学、训紧密合作,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多渠道、多模式、多机制地开展合作办学。能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如图1所示。

开展科学研究是培养高质量、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科研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将技术前沿及时反映到教学内容之中, 以及将科研中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 高等职业院校不可轻视科研工作。与科研部门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构建模型如图2所示。

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 就要充分利用各行各业的最广泛的资源。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培训部门、机构:这些培训机构有很好的培训资源, 高职院校与之合作, 就能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分析模型如图3所示。

3.2 学研产训多元轨迹交叉的建立

学校与产业、科研部门结合, 共同培养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河南省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 就要充分利用各行各业的最广泛的资源。以上三种模型已经在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体现出它们各自的优势, 帮助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实现了出奇的跨越式发展, 为社会提供了一大批实用性强的职业技术人才。这些经验告诉我们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 培养的人才能否顺利就业, 在生产第一线发挥作用, 关键要看能否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而结合点的突破, 主要体现在学、研、产、训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上。通过学、研、产、训结合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是我国高职教育形成自己特色, 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必由之路。

学研产训合作教育的范围、内容和方式是十分广泛的, 包括专业的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的制订、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的培养和聘任、教学设施建设、教育资源的互相利用、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学生的培养和就业等。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言, 学、研、产、训结合工作首先是要找准结合点, 这是搞好学研产训结合的关键之处。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企业、社会培训部门的实际状况, 学研产训结合的关键点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计划的制订, 按照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 (群) 或技术领域的需要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二是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 尤其是利用产业的有形资产和人才资源;三是体现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四是体现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之中和为企业的服务上, 企业参与人才的培养, 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多元轨迹交叉模型如图4所示。

3.3 轨迹交叉—发展战略模型的建立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 作为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战略制定的基本内容, 在河南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进程中, 学研产训一元轨迹交叉的几个方面往往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 多元轨迹交叉融合在一起, 共同推动河南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为此, 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 笔者构建了“轨迹交叉—发展战略模型”如图5所示。

该模型不仅生动的刻画了在河南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中, 产学结合、学研结合、学训结合三个因素在不同时期轨迹交叉的内容和表现形态, 以及各因素的轨迹交叉对家族企业社会化演进的推动作用, 而且也反映出了轨迹交叉的多重特性。不同时期学研产训不同的结合程度就形成了河南高等职业院校不同的发展战略, 因此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多元化办学, 多元化育人, 创办河南高等师范性职业院校!

参考文献

[1]张黎.高等职业院校定位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6) .

[2]周林海.河南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示范学院学报, 2005 (6) .

[3]韩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困惑、难点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06 (30) .

[4]李春醒.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战略[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 2008.

[5]王前新.“学研产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6) .

[6]王前新.构建高职“学研产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6) .

[7]王忠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战略选择[J].辽宁高职学报, 2005 (2) .

[8]张丹.基于轨迹交叉的家族企业社会化演进模型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7 (6) .

[9]黄永隆.试论职业院校自我发展的战略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6) .

河南大学与河南师范教育 篇11

今年是河南大学的百年华诞,作为河南大学的学子,我深为母校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办学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现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就河南大学对河南教师教育的贡献谈一点认识,以示对母校百年华诞的庆贺。

众所周知,河南省的高等教育起步晚、底子薄,能够拿出去与人家比比的东西不多,但有一点却是我们可以引以为荣的,那就是河南的教师教育。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河南省的教师教育(或称师范教育)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在的角度来看,其规模与水平在全国范围都堪称一流。

从历史上看,早在清末河南就有优级师范学堂2所,一为建于1905年的河南第一师范学堂,二为建于1907年的河南第二师范学堂。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河南已有初级师范学堂11所,还有103所师范传习所(基本上各州县都设1所)。[见王日新、蒋笃运主编:《河南教育通史》(中),大象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55~56页]。

到1912年,河南有了由河南优级师范学堂改名的河南高等师范学校,由豫南师范学堂改称的省立豫南师范学校,由陈州府师范学堂改称的省立淮阳师范学校,以及在汲县设立的河北道区师范学校,在洛阳设立的河洛道师范学校等专门培养教师的学校。这些学校为河南当时的教师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是现代河南省基础教育能够长期在国内保持领先水平的基础性因素。

从现在看,河南省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不仅能够培养教育硕士与教育博士,还可以培养从高中、初中、小学到幼儿园的各种类型的教师。而且河南省已经构建起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结合的教师教育新机制,培养规模与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国培项目与省培项目,短期集中培训与置换脱产研修同步推进的喜人局面。

不仅如此,河南省目前拥有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郑州师范学院等8所全日制师范本科院校,还有河南大学、许昌学院、新乡学院、平顶山学院、黄淮学院等一大批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本专科学校,承担教师教育的高校数量以及在学的师范专业学生的数量都在国内各省区中居于领先地位。

河南大学是我省最早设立的高等学校,也是国内外影响很大的一所大学。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到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国立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再到恢复河南大学的名称,学校的名字虽然历经变换,但母校那优美的环境、优良的校风以及“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始终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子,也深刻地影响着河南省的教师教育。

河南大学对河南教师教育的贡献,首先体现在她是河南现代师范教育的先行者。纵观河南大学的百年历史不难发现,河南大学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抗战期间,河南大学由镇平北迁嵩县潭头,为了发展教育,河南大学先后创办了七七中学、伊滨中学、伟志小学、潭头幼儿园。1940年7月,河南大学教育系在潭头成立附属简易师范学校,为当地培养小学教师。教育系教授陈梓北精心研制出作曲工具第987型,属全国首创,被称为“陈氏乐尺”。1949年7月,河南大学由苏州迁回开封复建后,就首先接受了中原大学医药系和师训一班、河南行政学院900余名学员。同年8月下旬,河南大学就以行政学院400余名学员为试点,进而于9月初将全校2480人组成22个大队和3个师资训练班、1个研究班(70余名教授参加),开始为期半年的政治理论学习。(见徐玉坤主编:《河南教育大事记》,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134~136页)这说明河南大学在综合大学时期,已经开始了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其次,河南大学是河南省高等师范教育的领头羊。1950年,河南省只有河南大学1所高等学校,2月1日,河南大学将院系调整为文教、理工、医、农四院,又新建行政学院(见《河南教育大事记》第139页),最早开展高等师范教育。同年10月,平原师范学院建立,1951年暑期招生。1952年12月,平原省建制撤销,平原师范学院划归河南省领导。1953年8月,与河南大学合并为河南师范学院。这也是河南省最早开展高等师范教育的两所学校。1952年7月9日,中南教育部决定,河南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医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设置成为河南医学院、河南农学院。水利系调往武汉大学水利系,财经系调往中原大学财经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江西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学院;行政学院单独设校成立河南省行政学院;其余中国语文、历史、地理、数理、化学、教育6系改为师范性质。1953年8月正式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设一、二两院,分别在开封、新乡办学。

河南大学对河南省高等师范教育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她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及以后的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59年4月,河南省教育厅制定《关于郑州大学等7所高等院校调整的方案》,决定将开封师范学院和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合并,使之成为文理兼备的高等师范学院。同年5月16日,郑州大学、开封师范学院被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母校以此为契机,加大了学科专业建设力度,积极探索教师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新成就,许多成就在省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河南大学争了光,也为河南人民争了光。譬如,教育系主任王汉澜教授主持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后再版21次,发行超过200万册。这部书曾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高等教育学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奖,是我国目前教育科学类图书发行量最大的一部教育科学著作,在国内教师教育界产生了十分重要影响。

我是1978年秋季考入开封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的。4年的大学生活不仅使我学到了本领,更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名师的师德风范。当时的政治教育系已经会集了一大批省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像周守正、吴祖谋、马佩、黄魁梧、张浩、陈忠雄、王天文、姜大卫、林婉芬、刘幼樵、刘象彬、王进国等,他们都亲自给本科生上课,使我们能够充分领略他们的风采。而且,不仅是专业课如此,就是外系老师开的选修课也是如此。譬如,教育系王丕教授给我们讲的《教育学》,中文系王绍令教授讲的《大学语文》等。这也说明河南大学在当时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学校还高度重视学校的学术文化活动,努力通过这些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至今都记得歌唱家蒋大为来校讲学、画家靳尚谊等人在艺术系举办画展的盛况。还有每个周末精彩的电影晚会,着实令人难忘!一次为配合历史教学,学校在大礼堂放映《山本五十六》《啊,海军》,我们竟守候到凌晨两点。学校还十分重视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养成,对学生实习派专业教师指导教案的写作与试讲,教育实习地点由系里统一联系,实习生集中下派。我记得我们小组当时安排在许昌三中实习,刘幼樵老师亲自送我们去许昌。这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都难以忘怀的印象。

回忆大学时光是令人激动的。如今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已经是“奔六”的人了,也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党的事业尽心尽力地工作,但我们内心对母校始终心存感激,是母校成就了我们,给予了我们以做人、做事的本领和力量。所以,在此要再一次对母校鞠躬致敬,衷心祝愿母校在前进的征途上一帆风顺、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院长)

河南高职教育 篇12

健美操起源于传统的有氧健身运动,是融体育、艺术于一身,通过徒手或手持轻器械练习达到健身、健心和健美目的的一种新兴娱乐的运动项目。健美操特有的运动形式给人以热情奔放和勃勃生机的印象,充分满足了现代大学生的运动热情,它的种类和练习形式,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健美操已经成为大学生最喜欢的体育运动之一。本文就当前河南省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健美操课程目前开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1 河南省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的基础与技术方面

健美操动作素材多,运动量大,对学生的耐力、力量、柔韧、灵敏、速度素质都有较高要求,只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掌握难度较大、技巧较高的动作。目前健美操教学还是使用传统式教学,学生集体学、集体练,学到后面就忘记了前面的动作。往往一套动作学完后,学生不主动练习,在考试前为应付考试才进行突击练习。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在健美操教学中对身体素质、基础知识、技术动作还不够重视。

1.2 教材的选择方面

教材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是教师所要教、学生所要学的具体内容,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中介对象,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中重要的指导性材料,反映了健美操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是教学中的基础物质条件,为教师上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教材的选择对健美操教学有着积极意义。通过调查发现,河南省高职院校只有个别院校选择全国统编教材或者是健美操自编教材,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采用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材,这样就造成了教学内容上的缺失,学生下课后无法复习,只能靠上课时的记忆去练习、复习,往往记不清动作的做法。另外,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健美操网络教材仍然不够完善,学生在课余时间找不到相应的材料进行锻炼。

1.3 师资数量不足,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有较好的示范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健美操学习中去。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健美操专业教师并不多见,大部分都是其他专业调整过来的,教师需求远落后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求。一些高职院校的健美操教师只是通过短期的培训就直接上岗授课,对自己、对学生都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

另外,由于学校的经费问题,这些健美操教师的进修机会相当少。健美操项目是与时尚流行关系密切的运动,不能及时更新技术、学习新的教学知识,这对健美操教学课程开展十分不利。

1.4 教学的设施与环境

教学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硬件条件,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经调查,河南省高职院校健美操场馆及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健美操教学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健美操教学的效果,其中90%的学校在室外进行健美操教学,在室外教学,干扰因素比较多,学生思想难以集中,另外健美操弹跳动作多,而室外地板坚硬,容易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更有个别院校连基本的音响都没有,只是让学生在老师的节奏下进行练习,根本达不到教学的效果。河南省高职院校健美操场馆的建设与《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相比相差甚远。

2 健美操教学问题的对策与方案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对于提高健美操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河南省各高职院校应提高现有教师的技术水平,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增加教师培训机会,鼓励教师积极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时刻督促着健美操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深入掌握健美操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竞赛规则以及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及时把最丰富、最先进的专业知识传授给每一个学生。

2.2 注重教材选择,改善教学方法

学院体育部门应抽调专业人员对教材内容及教学计划进行审核、修订。教材选编应本着由浅入深、条理清晰、科学合理的原则,教材应以短的基础套路为主,不可好高骛远。经济条件好的高职院校可以自编适合自己院校的一套教材,经济条件不好的高职院校可以联合起来(3~5所高职院校)自编健美操教材,这样可以节省一定的成本。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都是以讲解、示范的形式进行,学生难以在瞬间的演示过程中观察动作的结构,而且教学手段陈旧、授课环境较差、效果不理想,所以健美操教师应该改善这样的教学方式。健美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要有针对性,让学生认真体会和亲自感受健美操所带来的乐趣和健美操的价值所在。

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接受程度,适当加入啦啦操和竞技健美操内容的学习,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健美操的整体水平。

2.3 增加体育教学课时,加大健美操设施与器材的建设

河南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时往往是每周一节,除去因环境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无法上课外,整个学期健美操教学课程大概有12周,24个课时。每个学年大概就是48个学时,但是整个学年不可能让学生单单掌握健美操一种技能,所以只有增加课时量才可以基本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教学时间传授健美操的相关基本知识和技能。

加大学校重视程度,完善场地器材。目前,河南省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在场馆、设施等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设施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美操教学的健康发展。学生喜欢新兴的健美操课程,但是却因为没有场地开展而放弃。建议充分利用现有的室内场地,加大资金投入,开设丰富多样的健美操课程,尽可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和教师教学的效果,改善教学条件,为提高健美操教学的质量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

3 结语

河南省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还存在着内容陈旧,应用性不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没有普及,教学条件不理想,场地、器材落后,高科技手段不完善等不少问题。各高职院校应丰富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健美操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和终身体育的观念。

总之,健美操运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促进河南省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的健康发展。

摘要:健美操是一项集健身、健美、健心多功能为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健美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获得广泛应用,是现代高校体育活动中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随着课程在不断的改革,健美操教学受到了影响,文章为改进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提供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健美操,高职教学,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习茵.高校普修健美操的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职工教育,2014(24):195.

[2]刘春丽.河南省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与分析[J].南阳师范学报,2008(6):69-72.

[3]耿红霞.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引入健美操教学的改革与分析[J].科教文汇,2009(3):194-195.

上一篇:塌陷分析下一篇:家访我们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