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等教育

2024-10-30

河南高等教育(共12篇)

河南高等教育 篇1

河南大学那优美的环境、优良的校风以及“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的校训始终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子, 也深刻地影响着河南省的教师教育。

今年是河南大学的百年华诞, 作为河南大学的学子, 我深为母校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办学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现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 就河南大学对河南教师教育的贡献谈一点认识, 以示对母校百年华诞的庆贺。

众所周知, 河南省的高等教育起步晚、底子薄, 能够拿出去与人家比比的东西不多, 但有一点却是我们可以引以为荣的, 那就是河南的教师教育。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 河南省的教师教育 (或称师范教育)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在的角度来看, 其规模与水平在全国范围都堪称一流。

从历史上看, 早在清末河南就有优级师范学堂2所, 一为建于1905年的河南第一师范学堂, 二为建于1907年的河南第二师范学堂。1908年 (光绪三十四年) , 河南已有初级师范学堂11所, 还有103所师范传习所 (基本上各州县都设1所) 。[见王日新、蒋笃运主编:《河南教育通史》 (中) , 大象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第55~56页]。

到1912年, 河南有了由河南优级师范学堂改名的河南高等师范学校, 由豫南师范学堂改称的省立豫南师范学校, 由陈州府师范学堂改称的省立淮阳师范学校, 以及在汲县设立的河北道区师范学校, 在洛阳设立的河洛道师范学校等专门培养教师的学校。这些学校为河南当时的教师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也是现代河南省基础教育能够长期在国内保持领先水平的基础性因素。

从现在看, 河南省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 不仅能够培养教育硕士与教育博士, 还可以培养从高中、初中、小学到幼儿园的各种类型的教师。而且河南省已经构建起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结合的教师教育新机制, 培养规模与培训力度不断加大, 形成了国培项目与省培项目, 短期集中培训与置换脱产研修同步推进的喜人局面。

不仅如此, 河南省目前拥有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郑州师范学院等8所全日制师范本科院校, 还有河南大学、许昌学院、新乡学院、平顶山学院、黄淮学院等一大批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本专科学校, 承担教师教育的高校数量以及在学的师范专业学生的数量都在国内各省区中居于领先地位。

河南大学是我省最早设立的高等学校, 也是国内外影响很大的一所大学。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到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国立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 再到恢复河南大学的名称, 学校的名字虽然历经变换, 但母校那优美的环境、优良的校风以及“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的校训始终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子, 也深刻地影响着河南省的教师教育。

河南大学对河南教师教育的贡献, 首先体现在她是河南现代师范教育的先行者。纵观河南大学的百年历史不难发现, 河南大学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抗战期间, 河南大学由镇平北迁嵩县潭头, 为了发展教育, 河南大学先后创办了七七中学、伊滨中学、伟志小学、潭头幼儿园。1940年7月, 河南大学教育系在潭头成立附属简易师范学校, 为当地培养小学教师。教育系教授陈梓北精心研制出作曲工具第987型, 属全国首创, 被称为“陈氏乐尺”。1949年7月, 河南大学由苏州迁回开封复建后, 就首先接受了中原大学医药系和师训一班、河南行政学院900余名学员。同年8月下旬, 河南大学就以行政学院400余名学员为试点, 进而于9月初将全校2480人组成22个大队和3个师资训练班、1个研究班 (70余名教授参加) , 开始为期半年的政治理论学习。 (见徐玉坤主编:《河南教育大事记》, 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第134~136页) 这说明河南大学在综合大学时期, 已经开始了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其次, 河南大学是河南省高等师范教育的领头羊。1950年, 河南省只有河南大学1所高等学校, 2月1日, 河南大学将院系调整为文教、理工、医、农四院, 又新建行政学院 (见《河南教育大事记》第139页) , 最早开展高等师范教育。同年10月, 平原师范学院建立, 1951年暑期招生。1952年12月, 平原省建制撤销, 平原师范学院划归河南省领导。1953年8月, 与河南大学合并为河南师范学院。这也是河南省最早开展高等师范教育的两所学校。1952年7月9日, 中南教育部决定, 河南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医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设置成为河南医学院、河南农学院。水利系调往武汉大学水利系, 财经系调往中原大学财经学院, 畜牧兽医系并入江西农学院, 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学院;行政学院单独设校成立河南省行政学院;其余中国语文、历史、地理、数理、化学、教育6系改为师范性质。1953年8月正式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 设一、二两院, 分别在开封、新乡办学。

河南大学对河南省高等师范教育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她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及以后的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59年4月, 河南省教育厅制定《关于郑州大学等7所高等院校调整的方案》, 决定将开封师范学院和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合并, 使之成为文理兼备的高等师范学院。同年5月16日, 郑州大学、开封师范学院被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母校以此为契机, 加大了学科专业建设力度, 积极探索教师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不断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新成就, 许多成就在省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河南大学争了光, 也为河南人民争了光。譬如, 教育系主任王汉澜教授主持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后再版21次, 发行超过200万册。这部书曾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高等教育学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奖, 是我国目前教育科学类图书发行量最大的一部教育科学著作, 在国内教师教育界产生了十分重要影响。

我是1978年秋季考入开封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的。4年的大学生活不仅使我学到了本领, 更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名师的师德风范。当时的政治教育系已经会集了一大批省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 像周守正、吴祖谋、马佩、黄魁梧、张浩、陈忠雄、王天文、姜大卫、林婉芬、刘幼樵、刘象彬、王进国等, 他们都亲自给本科生上课, 使我们能够充分领略他们的风采。而且, 不仅是专业课如此, 就是外系老师开的选修课也是如此。譬如, 教育系王丕教授给我们讲的《教育学》, 中文系王绍令教授讲的《大学语文》等。这也说明河南大学在当时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学校还高度重视学校的学术文化活动, 努力通过这些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至今都记得歌唱家蒋大为来校讲学、画家靳尚谊等人在艺术系举办画展的盛况。还有每个周末精彩的电影晚会, 着实令人难忘!一次为配合历史教学, 学校在大礼堂放映《山本五十六》《啊, 海军》, 我们竟守候到凌晨两点。学校还十分重视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养成, 对学生实习派专业教师指导教案的写作与试讲, 教育实习地点由系里统一联系, 实习生集中下派。我记得我们小组当时安排在许昌三中实习, 刘幼樵老师亲自送我们去许昌。这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都难以忘怀的印象。

回忆大学时光是令人激动的。如今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已经是“奔六”的人了, 也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党的事业尽心尽力地工作, 但我们内心对母校始终心存感激, 是母校成就了我们, 给予了我们以做人、做事的本领和力量。所以, 在此要再一次对母校鞠躬致敬, 衷心祝愿母校在前进的征途上一帆风顺、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河南高等教育 篇2

关于做好2015年度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省地方合作项目出国留学选派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高校:

根据我厅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签署的协议,2015年我厅继续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共同选派我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科研和管理人员赴国外知名大学研修学习。现将2015年度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河南省地方合作项目(以下简称“地方合作项目”)选派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选派计划

2015年地方合作项目计划选派200名优秀教师、科研和管理人员出国研修,其中“高校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5人,“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出国研修项目”10人,“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出国研修项目”5人。

二、选派范围:我省高等院校正式在编教师、科研及管理人员。

三、选派类别和留学期限

(一)高级研究学者:留学期限为3-6个月。

(二)访问学者(含博士后研究):留学期限为6-12个月。

(三)高校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留学期限为6个月,留学单位为英国阿伯丁大学,成班派出。

(四)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留学期限为6个月,留学单位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成班派出。

(五)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出国研修项目:留学期限为3个月,留学单位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2015年研修主题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务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成班派出。

四、选派专业领域和国外留学单位

(一)选派专业领域

选派专业领域主要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重点领域、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基础研究,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河南省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和《河南省科技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以及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学科、专业领域。

(二)国外留学单位:留学人员应派往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科研机构。

五、配套资金

我省地方合作项目采用国家留学基金委、省教育厅和高校共同资助方式。配套资金比例为国家留学基金委承担50%,省教育厅承担30%,高校承担20%。各校配套经费按照每年实际录取人数参照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资助标准进行核算(平均每人15.6万/年),并于2015年9月底以前拨付我厅指定账户(具体事宜另行通知),我厅汇总核准后统一拨付国家留学基金委指定账户。国家留学基金委不允许向留学人员个人收取任何配套经费。

六、资助内容

提供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规定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生活费。赴英国的访问学者可申请1000英镑以内的BenchFee。奖学金资助标准及方式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七、申请条件

(一)基本条件

1.符合《2015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人基本条件。

2.申请人应主持或参与教学科研项目、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基础。

3.申请时须提交国外大学或科研机构的邀请函,如无正式邀请函,需提供有接收意向的函件。申请高校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出国研修项目人员无需提供邀请函。

4.外语水平需达到《2015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确定的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外语条件。

申请时外语水平未达到条件者,如系所在单位重点推荐,亦可申请本项目,但须提供可以反映其外语水平的专门的外语考试成绩证明。外语水平未达到条件的被录取人员,须参加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相关语种培训或自行参加“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等考试,获得相关培训结业证书或考试成绩达到外语条件后方可派出。希望参加外语培训者,应在申请表中注明意向培训地点。

5.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省地方合作项目资助范围不包括以下人员:

①已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且留学资格尚在有效期内的人员;

②已获得国外全额奖学金资助的人员;

③已取得国外永久居留权的人员;

④正在境外工作的人员;

⑤正在境外学习的人员;

⑥已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回国后工作尚不满五年的人员。

(二)类别要求

1.高级研究学者

高级研究学者申请人应符合以下条件:申请时年龄不超过55岁(1960年4月20日以后出生)。教学科研人员应为教授或博士生导师。申请人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骨干。

②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当年确定支持的创新团队中的骨干或“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其他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

③教育部批准的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④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级行政管理人员,须具有或相当于副司局级(含副司局级)以上行政职务。

2.访问学者(含博士后)

①访问学者申请人应符合以下条件:年龄不超过50岁(1965年4月20日以后出生),本科毕业后一般应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硕士毕业后一般应有2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对博士毕业的申请人,没有工作年限的要求。

②博士后申请人应符合以下条件:年龄不超过40岁(1975年4月20日以后出生),应为国内高等学校或科研单位具有博士学位、具体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的优秀在职青年教师或科研人员。申请时距其博士毕业时间应在3年以内。

③申报“高校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人员应为各高校英语骨干教师,申报时年龄在45周岁(含)以下(1970年4月20日以后出生)。具体参照国家留学基金委网站()进行网上报名,按照“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地方合作项目专栏—应提交材料”要求准备申请材料并提交河南省教育厅审核。

(二)申请者应提交纸质申请材料一式3份(原件一份、复印件2份),具体详见国家留学基金委网站(邮箱。

(四)申请材料上报时间为2015年4月28-30日。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正光路11号D809房间。我厅不接受个人报送申请材料。

九、评审和录取

根据“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原则,由省教育厅组织评审专家对申请人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国家留学基金委组织专家通过材料评审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初审合格候选人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确定录取人员名单;录取结果将于2015年8月份公布。

十、派出及管理

被录取人员的留学资格有效期为一年(至2016年12月31日)。凡未按期派出者,其留学资格将自动取消。未经批准放弃资格或不按期派出者,5年内不得再申请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经国家留学基金委批准放弃留学资格者,2年内不得再申请国家公派出国留学。

国家留学基金委原则上不受理变更留学国别、变更留学单位、变更留学期限及延期派出的申请。

(三)留学人员须登录国家公派留学管理信息平台(http://apply.csc.edu.cn)查阅是否需要办理《同意办理派出手续的函》及办理方式。如遇问题,请按录取国别或地区联系欧亚非事务部、美大事务部,科研团队及由基金委统一联系成班派出的录取人员请联系法律与项目部(联系方式请登录,浏览“基金委机构设置”查询)。在办理“同意派出函”前,留学人员的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的邀请函上应先经本人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审核、签字盖章,然后到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审核、签字、盖章;

(四)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实行“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管理办法。留学人员在派出前,须与留学基金委签订《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并办理公证、交存保证金等手续。《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应填写省教育厅有关管理部门信息并由省教育厅审核、签字、盖章后方可办理公证手续;

(五)留学人员在国外留学期间,应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的有关规定及《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的有关约定,自觉接受驻外使(领)馆的管理,学成后应履行按期回国服务义务。

工作中有何问题与建议,请及时与我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联系。

联系人:关煜平

电话:0371—69691065

传真:0371—69691768

地址:郑州市正光路11号省政府综合楼D0809房间

邮编:450018

附件:2015年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省地方合作项目应提交申请材料

河南省教育厅

2015年1月7日 附件

2015年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省地方合作项目应提交申请材料

1.《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访学类)

2.《单位推荐意见表》

3.国外单位正式邀请信复印件

4.有效身份证复印件

5.外语水平证明复印件

6.职称证书、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7.获奖证书复印件(不超过5页)

8.外方合作者简历

9.所申请出国留学项目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河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育公平 体制 机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16-02

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硬性标准。然而,由于不同家庭及个人的基础和条件千差万别,教育资源的拥有量和教育平台的不同,这些又直接影响着人们努力的方向、职业的走向、价值的追求以及地位的不平等。因此,高等教育公平的问题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和谐河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影响河南高等教育公平的因素

高等教育的公平,是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辐射和延续,所涉及的内容较为深刻,主要体现在机会、权利、平台、资源等方面。河南高等教育在消除不公平上也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影响公平的因素存在,如:二元制结构的存在、支撑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高招扩招后的服务体系不健全、高校资金的使用与投资制度有待完善等。

二、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对策

(一)构建面向广大农村的有河南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二元制的城乡体制也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会逐渐淡化或退去,如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撑,建立、健全面向广大农村的新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今后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首先,在农村义务教育完成的基础上拉长教育的链条,发展与区域农业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做到学以致用,有的放矢。其次,在城市发展较好的、和广大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院校或专业进行适当转移(建立分校、分院、接地气的特色专业),并依托这些院校的相关专业建立一系列对口的实验基地。对于学校而言,可以推动学校“工学结合”、加强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拓宽办学空间,增强办学特色、提高学校学生就业层次;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提前对职业文化、环境以及运作模式进行了解,实际参与相关工作的流程与操作,增强学生的创业就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这既解决了学校学生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尴尬,也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较高档次的实用型的服务真才。

(二)对现有高校发展进行重新目标定位

河南省的高等教育不但有学校定位不明的现象,而且存在高校数量不少而层次较低、学校规模不小而专业档次低、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造成的学生在在选择上的不公平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处理好规模扩张和层次提高的关系,必须坚持质量与规模并重的原则,进一步优化高等学校层次结构。首先,科学定位、适度扩张规模。其次,在可能的条件下努力实现我省一批高校办学层次的优化升级。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培植有条件的专科学校升本,增加我省本科院校的数量;另一方面重点支持并竭力打造几个名校、强校跻身全国一流的高水平、多层次的综合型的、研究型大学,依靠它们来吸引、留住人才;同时,依托某些院校重点建设几个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尤其是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基地,不但可以使我省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或主要学科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而且可以实现真正的优势资源的本土化,更好地为我们自己的发展服务。

(三)整合全省高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求得整体效应

一方面,在制度保证的前提下,开展校际之间“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不断完善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和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大型仪器设备等科技创新资源信息库;另一方面,把全省高校进行分类,大体为学术类、专业应用类和职业类,以此来引导、规范不同类型的高校根据其特长和优势各安其位、各谋发展,避免学校之间各类问题相互撞车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当然,对不同类型高校及学科、专业资金投入的比例,也必须结合我省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慎重考察学校和学科的特点,切实改变目前三类资金投入比例不当的局面。

(四)建立多元化的高校投资机制

除了正常的资金投入,政府还应指导监督各级各类高校按照创新平台功能确定不同的投入和运行方式,探索多元化、多渠道投入的机制。引导并鼓励财政、金融部门和相关行业、企业重点支持普及性强、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明显的关键技术的研发,尤其是科技基础创新平台等等项目的建设。另外,政府和学校也应积极对待合作,主动吸引外资、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及各种形式的经费资助、办学模式,改变目前我省高等教育资金紧张的现状,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

(五)延长高教的链条,力争进出一条龙

我省高校也有三六九等之分,不同的平台造就了新的不平等的就业机会,改变或正在影响着千万个家庭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公平。为了确保高等教育的公平,最便捷和有效的方法就是延长高等教育的教育服务链条,也就是在严把“进门”的同时,对每位学生的“出”负责、服务到底,实现“产品”来料加工、生产、出售、售后服务一条龙。

1.政府层面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从大学生毕业时起,延长对这样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的服务。

(1)制定适合各个学校、学科、专业的专门实习内容和计划(不是实践课),纳入整个大学教育之中,并严格监督实施。

(2)建立一大批的适合大学生的实验园区,这种实验园区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而是为大学生进一步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的中转站和实验平台,让来此的每一位毕业生通过这个平台有时间、有心情去感受职业、发现职业,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努力的方向。

(3)在各个城市的不同位置兴建几个专供大学生住宿的廉租房、免费房,真正解决大学毕业生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家庭、社会感到高等教育公平的魅力。

(4)利用行政的力量充分搭建供需平台,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人力资源市场分类、分阶段转移到一个个的大学校园内。

(5)加强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跟踪服务力度,尽可能详尽的了解毕业生求职进展、入职情况等,及时掌握各个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动向,每年有计划有针对地挑选延长学生服务的院、校为代表进行表彰发言,介绍开展毕业生服务的先进经验,进行大会讨论交流,进而推广,实现大学毕业生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

2.学校层面

(1)职业心理提前化。在学生完成专业理论学习后,专门开设学习理解国家政策、省情、校情的课程内容,尤其是对有关我省高等人才的培养、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进行分析、解读,掌握开展工作的政策依据和行动准则,让学生提前做好入职的心理准备,并为接下来的指导学生实习明确工作方向和目标。

(2)职业调研常态化。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学校就开展分专业的行业调研工作,为下一步确定各培训专业的主要内容和岗位需求做好铺垫和准备。并能在调研基础上,结合高校课程和职业标准,选定行业的某个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训计划,双方同意后执行。

(3)职业培训进校园。在培训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培训进度和内容,并对学生的培训效果及时检测、反馈;另一方面,深入职业内部进行岗位体验,并请行业内的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以提高学生对一线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懂得什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在此培训的基础上进安排培训学生到行业进行顶岗实践,以期获得岗位经验,并接受相关训练,完成学校和行业单位的最终考核、毕业。

(4)积极配合省、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帮助毕业生实现岗位选择的校园化、最佳化。

3.家庭和社会层面

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每个家庭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了解省情,理解政府和学校,不要过分地要求政府、学校,要理解和关心自己的孩子,允许他成长、成才。另外,社会也应积极行动,首先,给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它洁身自好,让它特立独行,让它的精神和智力魅力成为这个社会发展的支撑;其次,宽容地对待我省高等教育现状,协助它发展、允许它改变的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诸多要求。我想,只要我们河南一亿人民共同努力,改变高等教育的公平现状和实现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是指日可待的。

总之,实现我省高等教育的完全公平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只要我们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高等教育公平的问题会逐步解决,中原经济区发展所需要的智力支撑也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王日新,蒋笃运.河南教育通史(下)7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1。

[2]王东红.高等教育公平的问题探讨与对策分析.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

河南“高等教育上水平”进行时 篇4

而这只是河南高校创新科研机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视察河南部分高校时指出, 高校是育人的高地、聚集的高地、创新的高地、服务的高地, 各级党委、政府要“多着眼高地、多着力高地、多建设高地、多服务高地”, 并强调通过人才驱动、学科驱动、创新驱动和品牌驱动来提高质量。省长郭庚茂要求, 立足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实际, 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注重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表示, 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河南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只有强化服务、主动融入,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才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中有更大作为, 获得更大发展。

产学研结合大大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6 月27日, 河南农业大学与28家企事业单位举行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暨科技成果转让协议签字仪式。当天, 该校与河南省林科院等3家科研机构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 与汝南县等4家地方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与河南中鹤集团公司等21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同时, 该校的玉米新品种豫单“603”“916”“919”“802”和小麦新品种豫农“4023”分别转让给7家种业公司, 实现了学校作物新品种转让的新突破。

“在这次签字仪式上, 我们一次性转让了4个玉米新品种和1个小麦新品种, 总转让费超过1000万元, 单项科技成果转让费均在100万元以上。这是我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协议涉及地方经济社会的诸多领域, 内容丰富, 实用性强, 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河南农业大学常务副校长孙天华高兴地说。

6 月28日, 河南师范大学举行高新技术企业协作共同体建设启动仪式, 河南锂动电源有限公司等首批加盟协作共同体建设的近百家省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参加了启动仪式。而在此前, 河南师范大学还依托河南省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联合有关高校、电池及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 与新乡市政府共同组建了河南 (新乡) 电池研究院, 积极围绕电池材料、电池及电动汽车产业链发展, 打造国际化研发创新平台, 受到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郭庚茂等领导的关注。

河南大学加强和地方的科技联合与协作, 引导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协同研发, 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该校先后承担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社会服务课题90多项, 其中“民航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已被44家机场采用;“造纸污染控制及资源化新技术”解决了造纸黑液污染的世界性难题, 被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郑汴一体化”“中原经济区”等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得到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为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据了解, “十一五”以来, 河南高校共承担横向课题1.2万项, 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服务等方式与国内外企业签订转化项目4795项, 转让合同金额12.8亿元, 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得到应用和推广转化。其中, 2011年12月, 郑州大学常俊标教授和其团队研究的“抗病毒一类新药FNC”专利以4000万元的价格花落北京兴宇中科有限公司, 创下河南高校迄今为止单项成果转让费的纪录。

“高教20条”助推河南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日前,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正式下发。《意见》从巩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实施“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提升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等20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河南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抓手和出路。

为巩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我省规定“要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 做到政策措施激励教学, 工作评价突出教学, 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同时, 我省规定, 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学校的一项基本制度, 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 定期开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查。此外, 我省将重点建设500门精品开放课程、100个教学团队, 表彰100名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学名师, 发挥其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省政府要求, 大力实施“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 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 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 探索建立一批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 (行业) 协同、校地 (区域) 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平台和新模式, 形成以任务为牵引的人事聘用管理制度、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质量与贡献为依据的考评机制、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等协同创新机制, 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支撑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 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加强高校技术转化中心建设, 完善高校技术转化体系,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重点支持100项在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精密制造等领域的产学研与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支持高校参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参与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 推进产学研合作。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 建设一批高水平咨询研究机构。支持高校与行业部门 (协会) 、龙头企业共建一批发展战略研究院, 开展产业发展研究和咨询。

为强化实践育人, 我省强调, 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 (论文) 等实践教学环节, 落实国家不同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要求。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 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 新建100个省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50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支持500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并把军事训练、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 列入教学计划。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省将支持100名特聘教授, 培养200名创新人才, 建设100个科技创新团队, 支持1500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选派500名优秀教师到海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合作研修。我省还规定, 要加强教师职业培训, 启动“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同时, 获批国家“千人计划”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 同时享受特聘教授岗位待遇。

“‘高教20条’是指导今后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 必将推动我省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有媒体评论说。

政府“做媒”促高校与社会创新力量深度融合

协同创新是推进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抓手, 近年, 河南高校在协同创新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郑州大学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依托自身在学科、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积极推进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相关地市和国际间的协同创新, 初步构建了一批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平台。在校所协同方面, 该校积极推进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省内重点科研院所的合作, 建立了一批面向高新技术和重大理论问题的创新平台;在校市协同方面, 该校相继与安阳市、商丘市等多个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着力解决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 构建了一批协同创新基地;在国际协同方面, 该校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所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与法国科学院合作建立了中法有机磷功能材料实验室, 与伦敦大学建立了中英分子肿瘤学研究中心。

河南大学不断集聚校内外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 进行了大量的协同创新探索和实践。2010年10月, 学校与开封市政府共建河南大学宋文化研究院, 力图将大宋文化打造成与北京明清文化、西安汉唐文化“三足鼎立”的文化品牌。2011年4月, 该校与中科院棉花研究所联合申报的棉花生物学国家实验室获准立项建设, 实现了河南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河南理工大学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和学校的学科优势与特色, 与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河南省煤炭科学研究院等大型骨干能源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及科研机构联合组建了“河南煤炭协同创新中心”。“我们的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了投入和技术合力, 破除企业、院所和高校间的人才、技术等资源壁垒, 实现了由单一具体项目研究向行业共性的关键技术问题的联合攻关转变, 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校长邹友峰介绍说。

伴随着国家“211计划”的启动实施, 从今年开始, 河南省将重点建设30个左右的协同创新中心, 通过高校与国内、国际创新要素之间的深度合作, 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王艳玲指出:“协同创新主要是破解高校产学研结合不紧, 创新力量分散, 创新要素缺失, 体制机制不活等突出问题。集中资源, 集中力量, 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的职能和优势, 积极探索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根据《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实施方案》, 我省将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急需的重大技术需求, 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资源的优势, 以体制改革和平台构建为重点, 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 大力推进高校与国际国内创新力量的深度融合, 重点面向行业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学科前沿和战略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进行建设。

河南省政府将设立协同创新专项资金, 用于创新中心的运行机制建设。经批准认定的“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 政府将给予财政引导性和奖励性经费支持。今年我省预留了8000万元用于该项计划的实施。

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抓手推动“高等教育上水平”

8 月8日, 河南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召开。会上, 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根据《意见》, 我省将按照“扶需、扶特、扶优”的原则, 启动实施“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提升计划”, 并采取调整优化结构布局、凝练学科方向、会聚人才队伍、实施专业综合改革、发展学科专业集群、构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等措施, 促进学科专业的全面提升。

为贯彻会议精神,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211工程”院校, 郑州大学近日出台了《重点学科振兴计划》。计划投入3亿元, 用5年左右的时间, 启动实施重点学科振兴计划一期工程, 集中力量, 下大力气培育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据郑州大学副校长高丹盈介绍, 《重点学科振兴计划》将着力推进学科团队会聚工程、重大成果培育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国际合作拓展工程和外引内联开放工程等五大工程, 逐步形成一批具备一定规模、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能够承担重大项目、产出重大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学科群。

作为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 河南理工大学近年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已成为地矿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河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该校将以“四项计划”为抓手, 强力推进学科建设:通过实施“攀登计划”, 凸显地矿学科特色;通过实施“提升计划”, 支持优势学科发展;通过实施“振兴计划”, 加强特色文科建设;通过实施“培育计划”, 扶持新兴交叉学科。

据了解, 早在今年年初, 河南省教育厅党组在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时, 就明确提出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目标, 而对高等教育则强调“以学科专业建设和协同创新为总抓手, 高等教育上水平”。

“伴随着河南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的召开, 一系列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出台, 再加上省委、省政府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 我们相信‘高等教育上水平’的目标正一步步成为现实。”8月17日, 在河南省教育厅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座谈会上, 与会的高校领导一致认为。

河南高等教育 篇5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重点知识80问帮助考生深入理解《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内容,《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是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下面我们就来梳理其中的重要内容。

46、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选择教法? 答: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

教学方法是多因素构成体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如何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此应做到:

(1)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2)教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3)教法要与学生实际相适应。

47、做为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答:(1)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

(2)良好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管理教育、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3)崇高的职业道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热爱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答:(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交替训练发散性思维和幅合性思维。(3)鼓励知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4)引导学生向具有创造性的人学习。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5)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有创造潜力的学生。

本文由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

河南教师资格网 http://he.zgjsks.com/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河南高等教育 篇6

高校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校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资源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合作竞争组织。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资源紧张、竞争加剧,高校战略联盟正在国内外高教界迅速发展起来。

与高等教育强省相比,河南和其他高等教育欠发达省份一样,存在着一流大学少,高水平师资缺乏,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少,博士学位授权点少,研究生教育不发达,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竞争优势不足等问题。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发展环境下,通过战略联盟来整合、塑造和重组河南的教育资源,可以成为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一、河南高校战略联盟的作用

1战略联盟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

目前,河南高校在发展中普遍遇到了资源紧张、经费短缺和办学效益不高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以及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的现象,导致办学成本提高,使得大量资源闲置或者利用率不高,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高校间、高校与其他社会组织间结成战略联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一个大学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具有竞争优势,这就需要各个大学在审视自己的基础上,实施目标集聚战略,将自己的优势集中在自己最具有竞争力的领域,而劣势领域则利用联盟高校来补充,从而降低办学成本。比如,工科大学弱势的文理学科不一定要由自己来发展,可以通过战略联盟的形式,利用联盟中综合大学的优势,而综合大学则可以在与专业性大学的联盟中提高应用性、实践性,这样就形成了互动的“增值伙伴关系”。

2战略联盟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正在从以政府配置为主逐步转向以市场配置为主,高校必须提高竞争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才能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获得更多的办学经费与教育资源,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高校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高校这种组织核心能力的竞争,而高校战略联盟为高校提供了有利于核心能力培育与提升的环境和条件。拥有不同核心能力的高校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而结盟。贡献各自的核心能力,并通过战略联盟这个平台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同时,在联盟过程中,双方提高了为实现战略目标而整合知识与资源的能力和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能力具有异质性和不能仿制性,通过战略联盟可以使大学组织持续培育、改进和重构异质性能力的知识基础,整合异质性能力。高校可以通过互补和融合形成有别于自己原有能力的新能力,从而提升竞争优势;而整个河南省内高校的联盟网络将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可在激烈的教育市场争夺中占据优势地位。

3,战略联盟有利于高校找准定位,实施特色战略

建立战略联盟并非要重归千校一面的传统模式,而是通过合作使学校资源得以优化和重组,强势得以保持和壮大,弱势得到扶助和加强。高校战略联盟形成的前提就在于资源和能力的差异与互补,战略联盟中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特质、优势,正是各自有价值的战略资源互相吸引了对方,使得战略联盟成为可能。联盟成员都必须对联盟有“贡献”,“贡献”意味着联盟成员应具有核心能力、异质性资源或异质性知识。战略联盟支持大学实施差异化战略,减少同质化竞争,规避在不具优势的领域与其他学校较量的风险,强化自身的稀有性,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与市场。大学通过建设难以模仿的差异化基础,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对河南省来说,实施战略联盟策略,也许可以避免目前高校存在的升格热和趋同化现象。

二、河南高校战略联盟的模式选择

1,相同实力、相同类型的高校结成合作伙伴

同水平、同类型高校有更多的相似之处,组织文化相容,平时交流也较多,容易结成战略联盟。同实力的高校联盟有强强联盟、弱弱联盟。强强联盟是为了以高水平大学的联盟带动省内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河南目前来看主要是指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的联盟。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的竞争促进了两校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互挖墙脚”也在一些方面阻碍了两校的发展。如果两校能够建立更紧密的联盟关系,协调发展,将会成为一个高水平大学的联合体。如郑州大学的凝聚态物理、材料加工工程、有机化学、化学工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学科可以带动河南大学相关学科的发展,而河南大学也可以在优势文科方面补足郑州大学的办学资源,最终使二者实现共赢发展。弱弱联盟是指在当前资源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一些弱势高校面临生存发展的困境,这些大学可以通过联盟与合作交流信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规避因规模小而被强势大学兼并的危险,维持它们在学术领域的地位。另外,学校性质相似的“同类联盟”在办学目标、发展思路方面有许多相一致的地方,它们既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又是紧密的合作伙伴。如武汉城市圈域内45所高职院校、100多个企业以及行业加入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联盟,以体制、机制、资源、信息等形式,推进了圈域内职业教育的合作与共赢,而河南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全国也有很大的影响。

2不同实力、不同类型的高校结成互补联盟

不同实力高校之间的联盟构成强弱联盟,或称星型模式,由一所或者几所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组成核心层,根据教学科研创新的需求选择合作成员组建战略联盟。核心高校往往在星型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起到了带动示范作用。而一般高校则依托名校获得了更多发展机遇。不可忽略的是,水平一般的高校甚至而职院校也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也能够给组织学习带来贡献。另外,不同性质高校的联盟构成了互补性非常强的“异类联盟”,如国外的技术学院与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大学之间合作,甚至将承担不同任务的教育机构合二为一,提供从最初的课程证书到研究生学位的各个层次的课程。这种模式虽然存在着机构间不同文化、教育使命、师资标准、教学侧重点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但可以克服部门分割造成的矛盾,通过共有资源和服务领域使运作更有效。

3,突破空间区域限制,构建多种联盟

从空间区域看,高校战略联盟可能有大学城联盟、市内联盟、省内联盟、国内联盟、国际联盟。空间距离比较近的大学城联盟本来可以发展得更好,但目前来看,大学之间的紧密合作很少,双方管理松散、组织协调工作做得不够,合作的效益不明显,合作优势不突出。市内联盟主要指郑州市内各大学之间的联盟,在郑州的各高校可以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学习上海、武汉等城市的经验。并要有所发展。省域内的高校之间由于发展的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相似,加上有长期交流与往来的合作基础,为他们之间构建战略联盟创造了

良好的条件,可以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打造河南高等教育联盟。国内联盟目前对河南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我们要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和国内一流高校的联合办学,鼓励、吸引名牌大学在我省设立分校。当然,与国内其他大学战略联盟的内容与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国际联盟是一个亟须发展的领域,河南的一般高校由于综合实力较弱,学术水平不高,再加上地理位置的原因。学术交流的国际化机会很少且难以产生重大影响,缺乏实质性的国际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一般地方高校要提升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不断拓展办学空间,就必须构建国际化的战略联盟,通过战略联盟建立广泛的、实质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合作

从合作内容来看,高校战略联盟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教育资源共享,如学分互认、合作课程建设,人力资源共享。共建科研基地、联合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互相开放实验室,图书情报资源共享等;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院校共同办专业、培养研究生,进行科研攻关,共同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三是高校联合成立科技开发集团,如天津成立的高校科技开发集团、西安成立的陕西科技开发集团;四是不同学科、专业及工作同行之间的协作、交流,如通过各种学会、研究会、协作组、联席会等进行松散合作。

5,超越高校边界,建立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

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是指围绕特定的领域,以战略联盟的形式将企业、科研单位和高校连成一体来进行研究开发与人才培养的创新组织形式。在这方面,河南省高校有许多探索,为河南的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另外,河南高校还要发挥河南科研单位多的特点,与其结成产学研战略联盟。据统计,中央部门所属科研单位共有376家,其中驻豫科研单位达38家,它们大多数是我国相关行业的重要技术创新基地,具有很强的科研开发实力。河南高校要整合相关的中央驻豫科研单位的科技资源,共同进入省内经济建设主战场;也可以与这些科研单位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或者与高校现有的工科院系结合、重组,增强高校的科研实力。

三、河南高校战略联盟的构建原则

1,理念先行。充分认识高校战略联盟的意义

高校战略联盟要求高校有战略眼光、协作意识,在竞争加剧、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大学管理者要切实转变观念;在办学过程中,要放弃本位主义思想,调整以往的竞争思路,深刻认识到竞争并不排斥合作,有时合作更有利于提高效率,树立竞合思想、建立战略联盟、整合各大学的优势资源,可实现合作制胜、联盟双赢的目标。同时,学校决策者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时,战略目标要体现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学会放弃,学会把资源用于最有潜力的方面,而其他所需的教育资源则通过战略联盟获得。

2自愿互利,灵活独立

高校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在相对独立的前提下的合作,参与联盟的高校之间一般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虽然受到契约或者协议的约束,在一定时间内联盟关系相对稳定,但并不意味着联盟关系是永久不变的,当外部环境改变时,可以通过解除契约或协议退出来解散联盟,各高校可以再寻找新的联盟伙伴,形成新的联盟。高校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有权选择是否参加联盟、与谁联盟,一个高校也可以加入多个联盟。同时,参与战略联盟的高校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每个高校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这种平等关系不受层次、类型、水平和实力的影响。

3,典型带动。全面推进

河南省高校的战略联盟需要一个典型带动,比较好的是知名大学的强强联合。这将为各类联盟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不能盲目冒进,可从松散的联盟开始,再到围绕特定的学科、科研或管理领域等项目而展开的合作,若有可能,再过渡到全方位的紧密合作,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大学所有的职能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4加强组织制度与信息系统建设

战略联盟各方从根本上说是竞争关系,必然存在着利益纷争,同时由于组织制度、行为方式、观念、能力范围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要使战略联盟稳定地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建立战略联盟组织机构、协调机制和一系列规章制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促进信息沟通,推动大学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增值和共享。联盟的高校可以在共同信息系统中实现跨校选课、教师互聘、网络实时互动授课、图书信息资源共享等。

5合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引导高校战略联盟发展

首先,政府对高校战略联盟的调控方式主要是间接调控,调控手段主要有政策、法规、经济、计划、协调、服务和监督等。政府可以制定有关高校联盟的长远规划和短期规划,统筹决策,指导和安排高校战略联盟。其次,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创造有利于高校战略联盟发展的制度环境,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河南省及各地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高校战略联盟政策,使不同类型和形式的高校战略联盟享有不同的各种优惠政策。分别给予不同的财政支持。

试析河南高等教育供给存在的问题 篇7

一、高等教育供给总量不足

河南高等教育供给总量不足, 主要体现在入学机会的供给上。虽然目前河南省的高校数量并不明显处于劣势, 但相对于河南省数量众多的考生来说确实仍显不足, 尤其是省外高校和部属高校对河南省的招生名额有限, 省内高校仍需肩负着满足省内众多考生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责任。据统计, 2008年, 河南省参加高考的考生有90多万, 为全国第一, 但高考录取率仅为42%, 低于大多数省份。2007年, 全国高考录取率平均为56.2%, 而河南仅为52.3%,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 2007年, 教育部直属院校在河南招生12556人, 而在湖北则招生22947人, 在山东省则招生21431人。由于招生指标分配不均衡, 这一年, 河南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9.8%, 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23%。截至目前, 河南省每万人在校大学生111人, 远低于全国每万人143人的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看出, 河南的高等教育供给与其他省份相比仍然不足。

二、高等教育供给质量较低

河南高等教育供给质量较低的一个突出原因是与教育部共建的高校数量太少, 因而河南考生难以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 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面向21世纪, 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 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 这就是“211工程”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进入“211工程”的大学, 在学科建设、课题申报、人才培养、毕业生分配、国际交流等方面都享有许多优惠政策。而“211工程”大学的地域布局却是不均衡的。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山东、四川、湖南、广东、陕西、天津、黑龙江等地都有多所进入了“211工程”的大学, 使得这些省份成为高等教育强省;湖北省武汉市有7所进入了“211工程”的高校, 江苏省有11所, 陕西省有6所;而地处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河南省, 虽然拥有1亿多人口, 却仅有1所进入了“211工程”的大学, 这个数量与人口较少或者处于边远地区的省份如江西、广西、云南、甘肃、内蒙古、新疆一样, 这对人口众多、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的河南来说, 显然不太公平。

目前, 无论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还是“211工程”大学, 招生名额超过半数以上都被分配给学校所在省份, 如复旦大学68%的招生计划投放给了学校所在地上海, 浙江大学61%的招生计划投放给了学校所在地浙江, 北大、清华以及其他“211工程”大学、“985”大学的招生计划莫不如此。这些情况不仅使河南省许多优秀学子无法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 也严重阻碍了河南省的经济发展。

此外, 还可以从河南高校的博士点、硕士点数量和师资水平上来透视河南高等教育供给质量存在的问题。2003年以前, 作为一个有着近1亿人口的大省, 河南仅有15个博士点, 还比不上一所国内二流大学的博士点数量。2003年, 在学科点申报上, 河南有了第一次飞跃, 博士一级学科点1个、博士点35个、硕士点409个。2005年, 全省新增博士一级学科点10个、博士点69个, 硕士一级学科点77个、硕士点413个。2007年, 博士一级学科点11个、博士点107个, 硕士一级学科点98个、硕士点845个。而湖北省, 单是武汉大学目前就有博士一级学科点28个、博士点203个、硕士点284个;华中科技大学有博士一级学科点24个、博士点176个、硕士点252个。

高等教育供给质量的提高需要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做基础。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河南高校师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截至2004年年底, 全省高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有11030人, 占教师总数的26.4%;具有高级职称的有13553人, 占教师总数的32.4%。但这个数据与其他省份, 尤其是北京、上海、江苏等经济较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2005年年底, 江苏省高校共有专业教师74881人, 其中有高级职称的有26591人,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5%, 高级职称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数量更是远远多于河南省。

三、高等教育供给结构不均衡

1. 布局结构

布局结构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的分布结构。河南省普通高校的分布呈现出典型的非均衡特点, 大致可分为三类: (1) 发达地区。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 拥有全省近50%的高校。 (2) 中等发达地区。开封、洛阳、新乡、平顶山、南阳等5个省辖市, 每个市有3~6所高校, 各占全省高校的6%~9%。 (3) 欠发达地区。安阳、鹤壁、焦作、濮阳、三门峡、信阳、周口、驻马店、漯河、济源、许昌等11个省辖市, 每个市有1~3所高校, 各占全省高校的2%~5%。

2. 类型结构

类型结构主要是指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网络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河南省参加高考的考生数现在已稳居全国第一, 省内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十分旺盛, 有限的普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已无法满足人们强烈的需求。但是, 受河南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财政实力的制约, 今后河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高等教育的投入仍然不可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因此, 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就需要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网络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等, 逐步提高各类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

3. 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主要是指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 (含高职院校学生) 所占的比例。目前, 河南高等教育本、专科教育层次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层次结构的需求不甚吻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型期的到来,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及熟练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 专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在人才需求层次结构中应占一定的比重。近年来, 随着专科层次的学校不断升本, 全省专科层次的学生比例总体有所下降。高校扩招特别是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扩招在很大程度上又直接导致了社会上人才“高消费”现象, 而企业和社会真正需要的某些高素质人才依然严重缺乏。

4. 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是指各类专业在校生数 (或招生数、毕业生数) 占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在校生数 (或招生数、毕业生数) 的比例, 以及各类专业在校生数 (或招生数、毕业生数) 之间的比例关系。目前, 除哲学、历史学外, 河南高等教育中农学、经济学、法学、医学等学科在校生的比重总体偏低, 农学、经济学、法学、医学等在校生数量在本、专科层次的分配比重不均衡。这直接导致了河南省新农村建设所需人才, 熟悉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和国际通行法则的经管人才、法律人才, 高新技术和高复合型人才相对短缺。

当前, 河南高等教育供给总量相对不足、供给质量较低、供给结构不均衡等状况既是历史遗留问题, 也与目前河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教育投资力度以及国家的教育政策等有关。要改善这一状况, 就需要拓宽投资渠道,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进一步增加高等教育供给, 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促进高等教育区域的协调发展;坚持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并重的原则, 调整优化办学层次与科类专业结构, 以不断提高教育的供给总量与供给水平。

摘要:河南的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由于基础薄弱, 目前还存在着供给总量不足、供给质量较低、供给结构不均衡等问题。河南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清楚地认识、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供给总量,供给质量,供给结构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1.

[2]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河南高等教育 篇8

卢展工在百忙之中集中时间调研我省高等教育, 让全省高等教育系统的同志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卢展工的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立意高远,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对进一步推动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0年8月10日, 卢展工在省教育厅调研时指出:教育是基础、是支撑、是民生、是后劲、是形象、是未来。2011年10月25日, 卢展工在看望省九次党代会省属院校代表团代表时强调:建设中原经济区, 高校任务很重, 尤其是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 高校要发挥积极作用。2011年12月5日至7日, 卢展工在高校调研时强调:高校是育人的高地、集聚的高地、创新的高地、服务的高地。从“教育六是”到“四个高地”, 充分体现了卢展工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眼光和深邃思想。

卢展工在高校调研时的重要讲话, 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 实现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迈进的信心和决心, 集中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为全省高等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讲话站在省委、省政府推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战略全局的高度, 充分肯定了河南高等教育近年来改革发展的突出成就, 高度评价了河南高等教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中作出的积极贡献, 特别褒扬了全省高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不懈探索的精神以及面对新形势表现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讲话科学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特别是中原经济区建设所面临的形势, 深刻阐述了河南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强调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国之方略中定位高等教育, 在实施“科教兴豫”战略的大局中认识高等教育, 要从“育人的高地、集聚的高地、创新的高地、服务的高地”四个方面提升对高等教育的认识。讲话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多着眼高地、多着力高地、多建设高地、多服务高地”四个方面关心、支持高等教育, 要求各高校要注重抓好“人才驱动、学科驱动、创新驱动、品牌驱动”四个核心问题。

2011年12月9日、10日, 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分别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和全省部分高校负责同志学习贯彻卢展工书记在高校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会议强调, 学习贯彻卢展工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全省高校一定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紧密结合各高校实际, 认真谋划学校改革发展, 深化教学改革, 推进科研创新, 强化社会服务, 注重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把学习效果转化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实际成效, 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卢展工在高校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要做到三点。第一, 要把学习贯彻卢展工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全面贯彻落实省九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 与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规划纲要结合起来, 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起来, 远近结合, 系统推进。第二, 要采取集体学习、个人自学、举办报告会等多种形式, 理解讲话中提出的重要观点, 全面把握讲话中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要组织专家学者加强讲话中新部署、新要求的课题研究, 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第三, 要紧密结合省九次党代会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的发展目标, 立足基础、发挥特长、主动对接、主动融入, 提高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和吻合度;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激发内在活力, 促进科学发展。

建设中原经济区, 高校该如何定位?这是全省高校一直在思考的深层问题。对于这个问题, 卢展工给出了答案:高校就是高地。什么样的高地?育人的高地、集聚的高地、创新的高地、服务的高地。抢占了高校的教育高地, 就等于抢占了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高地, 就等于抢占了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 中原经济区建设才能得到根本保证;抢占了高校的教育高地, 我们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化优势为强势和胜势, 变人力资源为人才高地, 促进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

河南省高等教育融资问题创新途径 篇9

(一)筹资渠道狭窄最主要的融资方式是财政拨款。近几年,我国高校资金结构有所改善,财政拨款比例与之前相比也有了明显的减少,但是高校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仍然依赖政府拨款。为了达到融资的目的,昂贵的学费也是主要方式之一。当前,国民人均收入并不是很富裕,不足以应对大学昂贵的学杂费,特别是对农村家庭而言,为了供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可能要花费积攒了半辈子的积蓄,显然这样的融资方式是不合理的。

(二)高校资产管理效率不高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很多方式取得一些自主融资的所得收入,包括开源节流、提供社会服务、创办校办企业以及出售无形资产等,最终获得一些收入以作为学校资产。但是国内高校资产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素质不够高,专业知识不够丰富,对资产缺乏控制管理和约束,最终导致资产利用效率低下。

(三)捐赠事业发展较缓,捐赠资产管理效率低下国家并没有大力地鼓励捐赠事业的发展,对于捐赠事业的规范和立法比较落后,也没有明确的减税措施和鼓励方案等,这些对捐赠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目前,市场的运作方式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法规和相关条例,资产得不到充分利用,不能很好地支持高校的发展。

(四)高校职能机构繁多,造成资金浪费当前,高校并没有把所有的资金收入运用到教学和科研的工作中去,而是花费了一些资金建造了某些机构或是投入到了人才引进上,使得教育资源浪费。

二、高等教育融资问题解决对策

(一)处理好政府与民间投资结构之间的关系高校融资问题能否得到良好的解决,政府是关键,因此一定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但是如果依靠政府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在高等教育的融资过程中还需充分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使之与政府的投资结合起来,控制好一定的结构和比例,确立起良好的关系。高校分为“公办”与“民办”两种形式,对于公办学校,其资金应当完全由政府投入,而民办的学校,应主要依靠民间投资,政府只需适当出资进行补贴。

(二)开拓高等教育的资金筹措渠道首先,可以鼓励河南省内的企业或者个人为高等教育进行捐赠和筹资;然后,可以通过社会服务来取得一定的收入。其次,可以通过兴办校办产业以增加学校的收入。既然融资不能够完全依靠政府,那么就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力量,比如学校的体育馆可以在假期里对外开放,但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也就通过租赁获得了资金收入。最后,可以向学生收取一定的学杂费。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在学校中学习获得了知识,实现了自身价值的不断提升,因此在这段时间内投放一定的教育资产也是合理的。

(三)控制教育融资风险在整个融资过程中,政府和国家应当加强对其的管理和调控,合理的规划,并根据高校的数量和规模进行合理的布置等。要设置相应的人员或部门对其监管和控制,防止学校资产的使用不合理与浪费,要提高学校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设立合理的高校职能机构,杜绝浪费等。

(四)完善高等教育融资体制为了达到融资的目的,学校收取一定学杂费的做法是合理的,但是在收取学杂费的过程中,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必须遵循一定合理的体制。学费标准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如果太低就不能体现公平,而如果太高,有一些普通的家庭就会承担不起。因此,学费和学杂费制定过程中,必须参照多个标准进行拟定,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合自身发展、合理公平的标准,因而要对高等教育的融资体制进行完善。

三、高等教育融资问题创新途径

(一)实行加权学费制对于个人而言,高等教育是一种投资行为,可以获得明显的回报,但是必须要承担相应的成本。政府对学校学费收费标准的制定必须参照多个条件,主要包括地区、时期、家庭的收入水平以及高校的性质等,主要依据的原则是“能力支付”和“利益所的”,要对学费进行科学制定,即实行加权学费制。

(二)发行教育债券利用债券融资有利于高校进行管理和控制,在一般情况下,债券的持有人并没有参与管理的权利,只能够按照期限收取本金和利息。另外,债券的利息是从公司的税前利润中扣取的,所以利用债券进行筹资的成本是比较低的。因此,河南省政府应当对高校发行教育债券予以鼓励和支持,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经费不足的问题。

(三)调整拨款比例及相关体制就拨款的比例而言,应当有适当层次的提高。首先,要将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百分点逐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另外,政府还需做出承诺:高等教育的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要逐步增加到国际平均水平;最后,河南省政府应拨款承担高校学生的培养,其所承担的款项应是人才培养成本中的60%。而对于改革拨款的体制而言,首先是要成立高等教育委员会,根据高校招生规模进行拨款,同时应当实行三级的财政负担机制,三级即为中央、省和市。

(四)尝试股票融资高校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进行融资,为学校的运行进一步筹集资金,而在进行股份制探索时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教育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教育有限公司。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方式的实施还是存在着很多的困难,比如发行教育股票后人们的态度和反应以及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等。

(五)吸纳社会捐赠就高校融资问题,首先是通过国家财政拨款,另外需要借助其他的方式来加以辅助,比如通过社会所募集的资金等,还可以设立教育基金等。

(六)成立教育银行以河南省为例,银行发展比较良好,如果成立教育银行,就可以通过银行筹措更多的资金花费到教育投资中去,就高校的建设规模和数量而言,银行肯定可以保持良好的运作。

(七)实施公办民助应当充分发挥社会集体的力量,充分利用民间资本进行高校建设,提高办学的积极性。作为这种方式的典型,就是建立公办民助的二级学院,虽然在学校的收费标准上,是按照民办学校执行,但是师资力量的建设学校管理和文凭发放依靠的都是母体高校。

(八)改革助学贷款大学的学费制度进行了改革,而伴随着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高校学费拖欠问题越来越明显。就河南省的高校教育而言,为了让贫困的学生也能够上学,实现每个人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可对当前的助学贷款制度进行改革。

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研究 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评价指标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河南省从1978年到2013年间, 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39万人增加到50.84万人, 在校生规模从2.73万人增加到161.83万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主要集中在1999年之后, 1998年招生5.02万人, 到1999年招生7.88万人, 招生人数增长了将近60%。2000年招生人数达到11.69万人, 较1999年增长了48.4%。从1998年到2013年招生人数变化巨大。截至2013年, 河南省有普通高校127所, 其中普通本科50所, 专科77所。另有职业技术学院66所, 独立学院8所。普通高校专任教师9.09万人, 毛入学率达到30.1%, 毕业生45.02万人。研究生教育方面, 2013年研究生招生1.2185万人, 研究生在学人数3.3317万人。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1.092万人, 硕士3.4218万人, 正高级职称7752人, 副高级职称2.412万人。

河南省高等教育已经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之后, 教育质量的下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在扩大规模教育的同时, 提高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应坚持稳定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相结合, 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任务, 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 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走进社会中心, 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但院校要求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政府部门和社会人员包括学生家长等也会参与到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当中。所以, 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不再局限于院校制定评价方法、评价制度, 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高校质量评价提出合理建议, 制定相应的制度。笔者认为, 社会人员及机构参与教育质量的评价也应该是一个趋势, 而且很有必要。

比如, 201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要把教学作为高等学校的根本工作。政策措施上要能激励教学, 工作评价中要突出教学。高校的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要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制度, 要求学校定期开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查工作。笔者分析研究河南省部分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及独立院校的质量评价制度后, 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1. 教育评价指标的统一性

河南省有本科院校50所, 专科学校77所, 另外还有独立学院8所。这些不同性质的学校在对教育质量评价的过程中, 因办学目的、办学宗旨、教学条件等的不同, 评价指标的建立有所不同。但目前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制定质量评价的方法大致相同, 甚至存在专科院校效仿本科院校的做法。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本科院校一般采用教学督导、组织学生评教、组织教学质量竞赛、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等方式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专科院校大都采用这些方式, 有些院校加上了对教师的考核等方法。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等独立学院, 对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做得相对较好, 制定了很多的管理细则, 比如认定教学事故细则、对调课补课的规定、课堂教学管理规范、实验教学管理条例、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实施办法等, 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评价指标。大部分专科院校教育评价指标, 缺少对实验实训这方面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及方法, 而只是模仿本科院校的做法, 有待改进。

2. 教育评价的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高校仍然以学生成绩作为高校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方式, 一些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水平、生存发展和创业能力等则没有在评价体系中体现。大学生的教育不同于小学生、中学生, 学习只是一方面, 社会工作和创新能力在各高校制定评价指标中不容忽视。一些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比较简单, 主要通过学生评教和科研来进行考核。其实, 在学生评教过程中无法确定到底有多少是上课认真的学生进行的评教, 是不是真的按照教育教学的方法进行的评教。在学校设置的学生评教体系中, 学生如果不参加评教就无法查阅成绩, 就会导致没去听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随便地不切实际地进行应付, 结果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一些院校尤其是专科院校对教师科研的评价只重视数量, 不重视质量, 不利于高校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3. 教育评价主题的不够多元化

教育评价的主题不应只是院校自身, 政府的参与、社会各界的参与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和提高。目前, 政府的参与程度比较大, 各级政法部门制定相应的质量评价制度, 院校按照上级制度制定学校的制度。在评价过程中, 社会的参与度极低, 甚至大多数院校没有考虑到社会的评价, 每年组织的让社会各界参与评价高校教育质量的活动甚少。所以, 要稳定发展河南省高等教育, 社会的评价不能少, 应建立有关的社会评级机制和指标体系。

三、国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启示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的结构是多层次的, 联邦政府、州政府、认证机构和大众媒体都参与评价, 相互协调, 共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组织活动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创新, 评价活动按期举行。英国采用多元评价, 主要由四部分组成:质量控制、质量审核、质量评价和社会评价。法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国家高等教育研究委员会;二是国家评价委员会, 委员会主要进行对院校制度的评价、学科评价和法国高等教育状况的总体评价;三是其他机构, 如国家工程师职称委员会、学位授予委员会等。荷兰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校外质量评价方法, 主要有大学协会, 大学的行为指引及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协会, 大学协会主要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质量进行校外评价;大学的行为指引根据相关信息设计来生成;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协会, 主要对非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状况进行评价。德国比较注重学生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评价, 遵循企业的评价标准, 以企业在实际中的应用作为评价的标准。

在评价体系的建立方面, 参考国外的方式, 结合我国国情, 在考虑第三方利益的情况下, 既要保证教育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又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职业教育, 在评价指标建立时要考虑企业在实际中的应用。评价学生的方式要多样化, 评价教师的方式也要多样化。

四、河南省高等教育评价方法改进的措施

1. 改革教育评价指标

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及独立院校的评价标准要有所不同, 高职高专主要突出与学校性质和基本任务相符合的专业建设及实验实训建设, 本科院校要制定完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和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制定对高校整体发展有前瞻性、实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积极鼓励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 在职称晋升、年度考核中主要突出教学业绩评价, 对教学业绩的评价也应建立切实可行、能反映真实水平的评价机制。

2. 改革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评价方法

改变过去单纯以论文数量、课题数量为主的考核评价方法。要注重论文的质量、课题或者项目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注重创新的质量以及在解决实际重大问题中的贡献率和转化率。

3. 教育评价主题多元化

除政府的参与之外, 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 让社会各界也参与到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当中, 能够有效地对高校教育进行监督, 提出改革意见和方法。高校要定期组织社会人员参与活动, 组织学生家长亲身体验高校教学, 感受高校对学生培养的良苦用心, 改变现在院校只依靠政府的政策和制度来进行改革和质量评价的现状, 为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创新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出版社.河南省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2]赵娟.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比较与创新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4.

[3]杨丽, 宋天枭.国外职业教育评价制度的比较及启示[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3, (12) .

河南高等教育 篇11

2016年2月2日,河南省教育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对“十三五”暨2016年全省教育工作作出部署。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河南高等教育正在踏上继往开来的新征程。

回顾“十二五”,河南高等教育成绩斐然

“十二五”是河南省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为“十三五”再创辉煌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1.河南省是高等教育生源大省

2015年,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77.2万人,其中,普通高招考生66.1万人,录取新生63.1万人,本科层次录取29.37万人,河南考试招生规模居全国前列。

2.河南省高等教育结构正在优化调整

“十二五”期间,新升格、更名和转设本科高校7所,本科培养能力得到加强。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共有本科院校52所、高职院校和专科院校77所。同时,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校工科等应用型学科专业比例在70%以上;一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3.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连年提高,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49%,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每万人口中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生由2010年的146人增加到2015年的187人,增长了28%。

4.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在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及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郑州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河南大学等7所高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首批14个协同创新中心;高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长江学者、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均实现了零的突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75%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中原工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河南省高校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入围团队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并获全国优秀组织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河南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百千万”高产攻关成效显著;全省高校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占全省的93%、94.8%。

5.河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河南大学迈阿密学院通过国家审批,成为河南省第一所与世界200强大学合作举办的本科办学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与国内其他10所“985”“211”高校一同入选“金砖国家网络大学”项目;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与其他6所国内高校共同成为“中俄文化高校联盟”26个创始成员。同时,河南省成为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永久驻地,与13所世界500强高校开展了国际交流合作。

6.河南省高等教育公平正在有效推进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扎实推进阳光招生,高考录取更加公平,高考录取率由20lO年的65%提高到2015年的83%,本科录取率由29.49%提高到44.4%,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等专项计划,农村考生上重点大学比例明显提高。另外,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投入资金89.2亿元,资助学生3794.7万人次,其中,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2.5亿元,总额居全国第一。

展望“十三五”,河南高等教育再上新台阶

“十三五”是我国发展进程转段、发展动力转换的新时期,以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的发展新理念,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改革新动向给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省委书记郭庚茂、省长谢伏瞻等领导同志多次深入教育系统调研。就2016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省长谢伏瞻作出重要批示,副省长徐济超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们亲自为“十三五”教育发展开局谋划。2016年,河南高等教育将以如下工作为抓手,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1.更新观念

目前,河南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还比较滞后,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还没有很好树立和落实,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还不彻底,教育发展活力还没有充分激发,教育治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十三五”期间,河南高等教育将牢固树立并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2.完善章程

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础。目前,全省高校已基本完成章程建设任务。“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以学校章程建设为引领的各项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保障师生合法权益,健全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机制,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切实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3.分类管理

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下,我省部分普通高校正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十三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落实好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分类指导和分类评价,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动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抓好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工程。

4.内涵发展

中国教育正在步入全面提升质量的新时代。“十三五”期间,河南高等教育将会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资源用到教育内涵发展上,牢牢把握质量这一核心和主线。一方面,加强德育工作,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更加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注重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同时,要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质量监控和绩效评价,保证育人质量不断提高。endprint

5.加强保障

目前,我们穷省办大教育的基本省情尚未发生根本改变,教育经费短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高水平教师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在“十三五”期间,省政府在人财物方面将继续加大保障措施。人力方面,继续推进高校人才强校工程,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培训,深化教师管理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奖惩机制。财力方面,将进一步巩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切实依法保证教育投入稳定增长,以建立健全教育生均拨款制度为抓手,加快形成保证教育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同时,争取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国际资源建好学校、办好教育,并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切实加强经费使用监管,确保教育经费从分配到使用都有规矩、受监督、出效益。物力方面,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整合资源,明确职能,构建高效能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以购买服务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格局。加快扩大网络学习空间、慕课、微课等教学类应用和电子政务智慧校园大数据分析科研设备共享、教育信息公共资源查询等管理、服务类应用,形成符合“互联网+”教育发展方向的信息技术应用体系。

6.特色建设

2015年,河南省启动了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通过第三方评价遴选了10个优势学科、25个特色学科。“十三五”期间,优势学科做得更强、特色学科做得更优,将成为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亮点,并以此引领河南高等教育的创新与改革进程,加快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特色骨干大学、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品牌示范高职院校建设。

7.双创教育

“十三五”期间的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尽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这给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河南高校需要深入研讨并扎实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同时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水平,大力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打造高校新型高端智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2016年,省政府将出台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全面启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高校要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协同育人新机制;要深化教学和学籍管理改革,实施弹性学制,支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建设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要大力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建立健全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8.体制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仍将由体制改革推进。管理体制方面,将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依法明确和保障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招生制度方面,将推动招生计划管理改革,继续压缩人才培养过剩、就业率低的学校和专业的招生计划,推动高校建立分专业招生计划安排与就业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投资体制方面,将实施省属本科高校、职业院校财政经费核拨机制改革,加快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经费核拨新机制。

总之,“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河南基本形成现代化大格局、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时期。为推进河南粮食核心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等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必须以高素质劳动者和拔尖创新人才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河南高等教育必将迈上新的发展台阶,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育行动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浅析河南教育投入之现状 篇12

教育的发展, 离不开经济上的投入, 当前, 我国实行的是“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 其他多渠道筹资为辅”的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体系, 从现实情况来看, 中央财政主要负责数量不多的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的财政供给, 而河南省至今仍无教育部直属院校, 仅有省部共建学校2所 (郑州大学2004年确定、河南大学2008的确定) , 所有高校均由省级财政供给。所以, 我们选取财政性教育经费作为衡量政府为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指标。选择GDP (国内生产总值) 作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

单位:亿元

如表中所见, 河南省2001年教育经费为115.06亿元, 2002年增长了19.59亿元, 此后一直匀速增长。从2005年开始, 河南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速度开始加快, 2005年相比2004年, 增长了26.69亿元, 到2008年增长到407.55亿元, 比上一年多增长了123.68亿元, 2010年达到586.91亿元, 是2001年的5.1倍。

为进一步了解河南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全国各地区中的地位, 我们分别作出2001年及2010年各省、直辖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排序频度图如下。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 排在前两位的是广东省和江苏省, 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为215.78亿元和182.15亿元;河南以115.06亿元排在第七位, 排在最后的是西藏自治区, 教育经费为7.71亿元。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 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广东省, 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907.1亿元, 比第二名领先166.89亿元, 第二名的江苏省为740.21亿元。河南以586.91亿元位列第六, 比2001年前进一位。其中, 第二至六位的山东、四川、浙江与河南之间相差不大;排在最后的是西藏自治区。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即GDP的比例, 本世纪达到4%”, 而这个基本目标至今仍未达到, 更不要说和发达国家的5.8%相比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方GDP比例, 常用来衡量一定经济发展条件下财政性教育收入占地方GDP规模大小的指标, 反映地方经济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支持规模。我们作出河南2001年-201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以及两者之间的比例表, 对河南高校教育做进一步的观察。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001年比例为2.08%, 之后缓慢增长, 2003年二者比例为2.26%, 比2001年增长了0.18%;此后教育经费所占GDP比例开始减小, 直到2008年又变回2.26%, 2010年所占比例为2.54%, 比2009年减小了0.01%;在这十年当中, 所占比例最大的就是2009年的2.54%, 均远小于4%。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河南要想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没有相应的教育投入作为保障, 势必成为一句空话。在当前国家可支配事业性收入逐年增多的情况下, 政府更应强调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职责, 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尽快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4%的目标, 为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而河南如何实现从人口大省到人才大省的转变, 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根据2002年——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2002年——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全国排名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

[2]陈至立:《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中国高等教育》, 2007年第5期。

[3]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河南省高等教育规划 (2004—2020) 〉的通知》。

上一篇:钢材化学成分下一篇:预算管理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