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化学成分(精选6篇)
钢材化学成分 篇1
摘要:目的 研究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化学成分, 寻找其天然活性物质。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 运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甘草醇提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 经鉴定为:华良姜素 (1) 、甘草利酮 (2) 、芒柄花素 (3) 、甘草醇 (4) 、美迪紫檀素-3-O-葡萄糖苷 (5) 和甘草苷 (6) 。结论 甘草中富含黄酮、香豆素类成分。
关键词:甘草,豆科,化学成分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 是最常用中药之一, 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其主要化学成分有三萜皂苷、香豆素和黄酮等。药理研究结果显示, 甘草提取物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为进一步对甘草中的活性成分进行研究, 我们从甘草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华良姜素 (1) 、甘草利酮 (2) 、芒柄花素 (3) 、甘草醇 (4) 、美迪紫檀素-3-O-葡萄糖苷 (5) 和甘草苷 (6) 。
1 仪器与药材
显微熔点仪 (温度计未校正) ;Brucker AM400核磁共振仪, DMSO-d6为溶剂, TMS为内标。柱色谱硅胶 (200~300目) 及TLC硅胶GF254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 Sephadex LH-20为Parmacia产品。溶剂为分析纯。药材购自安徽省, 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
2 提取分离
取甘草药材根5kg, 80%乙醇回流提取3次, 每次2h。减压回收溶剂, 所得浸膏用水转溶, 依次用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 分别得到乙酸乙酯浸膏 (276g) 、正丁醇浸膏 (333g) 和水浸膏 (291g) 。乙酸乙酯浸膏采用硅胶柱层析, 氯仿-甲醇系统梯度洗脱, 所得各流分再经反复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和重结晶分离纯化, 得到化合物1 (30mg) 、化合物2 (20mg) 、化合物3 (24mg) 、化合物4 (48mg) 、化合物5 (32mg) 和化合物6 (4.2g) 。
3 结构鉴定
3.1 化合物1
黄色粉末。1H NMR (DMSO-d6) δ:12.68 (1H, s, OH-5) , 10.31 (1H, s, H-4') , 7.98 (2H, ABd, J=8.6Hz, H-2', 6') , 6.95 (2H, ABd, J=8.6Hz, H-3', 5') , 6.74 (1H, s, H-8) , 6.37 (1H, s, H-6) , 3.86 (3H, s, OCH3) , 3.80 (3H, s, OCH3) 。以上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华良姜素数据[1]一致, 故该化合物确定为华良姜素 (Kumatakenia) 。
3.2 化合物2
白色针晶, mp250~252℃。1H NMR (DMSO-d6) δ:10.77 (s, OH) , 9.18 (s, OH) , 8.05 (1H, s, H-2) , 7.92 (1H, d, J=8.6Hz, H-5) , 6.95 (1H, d, J=8.4Hz, H-6) , 6.88 (1H, s, H-4') , 6.33 (1H, s, H-8) , 5.11 (1H, m, H-2'') , 3.17 (2H, d, J=5.4Hz, H-1'') , 1.69 (3H, s, H-4'') , 1.63 (3H, s, H-5'') 。以上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甘草利酮数据[2]一致, 故该化合物确定为甘草利酮 (licoricone) 。
3.3 化合物3
浅黄色粉末, mp256~258℃。1H NMR (DMSO-d6) δ:10.85 (s, OH-7) , 8.35 (1H, s, H-2) , 8.0 0 (1 H, d, J=8.8 H z, H-5) , 7.5 2 (2H, d, J=8.2 H z, H-2', 6') , 6.9 6 (2H, d, J=7.8Hz, H-3', 5') , 6.93 (1H, d, H-6) , 6.89 (1H, d, H-8) , 3.79 (3H, s, OCH3) 。以上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芒柄花素数据[3]一致, 故该化合物确定为芒柄花素。
3.4 化合物4
白色粉末, mp260~262℃。1H N M R (D M S O-d6) δ:7.72 (1H, d, J=8.6Hz, H-10) , 7.18 (1H, s, H-13) , 6.96 (1H, d, J=8.4Hz, H-11) , 6.79 (1H, s, H-8) , 5.21 (1H, t, J=7.0Hz, H-2') , 3.94 (3H, OCH3) , 3.36 (2H, d, J=7.0Hz, H-1') , 1.78 (s, CH3) , 1.68 (s, CH3) 。以上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甘草醇数据[4]一致, 故该化合物确定为甘草醇。
3.5 化合物5
白色粉末, mp127~128℃。1H NMR (DMSO-d6) δ:7.39 (1H, d, J=8.2Hz, H-1) , 7.25 (1H, d, J=8.2Hz, H-7) , 6.70 (1H, dd, J=8.6, 2.4Hz, H-2) , 6.56 (1H, brs, H-4) , 6.45 (1H, d, H-8) , 6.43 (1H, s, H-10) , 5.60 (1H, d, J=6.4Hz, H-11a) , 4.85 (1H, d, J=7.2Hz, H-1') , 4.27 (1H, m, H-6a) , 3.67 (2H, m, H-6) , 3.69 (3H, s, OCH3) 。以上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美迪紫檀素-3-O-葡萄糖苷数据[5]一致, 故该化合物确定为美迪紫檀素-3-O-葡萄糖苷。
3.6 化合物6
白色粉末, mp208~209℃。1H NMR (DMSO-d6) δ:10.61 (s, OH-7) , 7.45 (2H, d, J=8.4Hz, H'-2', 6) , 7.65 (1H, d, J=8.6Hz, H-5) , 7.07 (2H, d, J=7.2Hz, H-3', 5') , 6.52 (1H, d, J=8.6Hz, H-6) , 6.36 (1H, s, H-8) , 5.53 (1H, brd, J=12.4Hz, H-2) , 2.72 (2H, m, H-3) , 4.90 (1H, d, J=6.2Hz, H-1') 。以上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甘草苷数据[6]一致, 故该化合物确定为甘草苷。
参考文献
[1]林生, 张永庆, 张启伟等.滨蒿化学成分研究 (Ⅲ) .中国中药杂志, 2004, 29 (5) :429-431.
[2]Tsukayama M, Horie T, Fujimoto K, et al.A Convenient Synthesis of Prenylated Isoflavone:Synthesis of Licorine and Related Compounds[J].Chem Pharm Bull, 1986, 34 (6) :2369-2374.
[3]黄胜阳, 屠鹏飞.红车轴草异黄酮化合物的分离鉴定[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40 (4) :544-549.
[4]王彩兰, 张如意, 韩永生等.乌拉尔甘草中新香豆素的化学研究[J].药学学报, 1991, 26 (2) :147-151.
[5]高东英, 张如意.云南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 25 (10) :507-513.
[6]张宁, 李春, 伊晓龙.尾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 1998, 21 (7) :347-349.
毛樱桃的化学成分研究 篇2
关键词:毛樱桃;气质联用;营养成分
中图分类号:TS25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264-02
收稿日期:2013-08-07
作者简介:杨新周(1986—),男,云南腾冲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分析化学。E-mail:yxz1149@126.com。毛樱桃[Cerasus tomentosa (Thunb.) Wall]属蔷薇科李属植物,是一种高大的多年生落叶灌木,主要分布于中国、韩国、日本等地,叶子呈卵形或者椭圆形,花白色微红。其果实为球形,深红色,有光泽,可以吃,可入药,具有抗心力衰竭、治疗脚气和水肿、活血通经的功效[1]。目前对毛樱桃树叶甲醇提取物及毛樱桃树胶的化学成分已有报道[1-2],毛樱桃树叶挥发油成分也有一些研究[3],而对毛樱桃化学营养成分的研究较少[4],至今对云南毛樱桃化学成分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开发利用云南玉溪毛樱桃资源,本试验以云南省玉溪市大营街的毛樱桃为原料,采用国家标准对毛樱桃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毛樱桃果实中的挥发油,运用气质联用 (GC-MS)技术对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毛樱桃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仪器
毛樱桃(玉溪市);石油醚、浓硝酸、高氯酸、浓盐酸、浓硫酸、硼酸、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硫酸钾、乙醇(均为分析纯)及一些常用指示剂。
索氏提取器、气相-质谱仪(Perkinelmer)、凯式定氮仪、电热恒温干燥箱、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马弗炉、旋转蒸发仪等。
1.2试验方法
水分、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灰分、还原糖、脂肪酸、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分别参照GB/T 5009.3—2010《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T 5009.5—2010《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GB/T 5009.10—2003《植物类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GB/T 14772—2008《食品中粗脂肪的测定》、GB 5009.4—2010《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T 5009.7—2008《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GB/T 14489.3-1993《油料中油的游离脂肪酸含量测定》、GB/T 5009.124—2003《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等8个国家标准,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
1.3毛樱桃挥发油的提取
精确称取样品10 g,用滤纸包好置于索氏提取器的浸提筒内,以90 mL石油醚为溶剂,在90 ℃恒温水浴锅内加热,提取3 h,将提取液置于旋转蒸发器中,回收溶剂得樱桃挥发油。
1.4GC-MS分析测式条件
1.4.1气相色谱条件色谱柱为毛细管柱HP-5MS(30 m×0.25 mm×0.25 μm);载气为高纯氦气,载气流速 1 μL/min,进样口温度为250 ℃,进样量0.2 μL。升温程序:初始温度50 ℃,保持1 min;以5 ℃/min的速度升到 180 ℃,保持 0 min;以10 ℃/min的速度升到250 ℃,保持 5 min;接着以 15 ℃/min 速度升到280 ℃,保持5 min[5-6]。
1.4.2质谱条件EI源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 230 ℃,扫描范围为35~300 μm,扫描时间0.6 s,扫描间隔0.05 s。
2结果与分析
2.1毛樱桃的营养成分分析结果
3结论
本研究测定了云南省玉溪市毛樱桃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樱桃的水分含量为62.07%、粗纤维含量为2.18%、蛋白质含量为4.14%、还原糖含量为27.85%、粗脂肪含量为0.12%,且还含有多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10 080.9 μg/g。通过试验得出,玉溪市毛樱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及挥发性成分,是一种值得开发的绿色食品。
参考文献:
[1]仝晓刚,王燕,吕青,等. 山樱桃树胶中的黄酮类成分研究[J]. 广西植物,2010,30(4):568-570.
[2]Jung H A,Chung H Y,Jung J H,et al. A new pentacyclic triterpenoid glucoside from Prunus serrulata var. spontanea[J]. 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2004,52(1):157-159.
[3]巩宏伟,杨晓虹,陈滴,等. 毛樱桃叶片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J]. 分子科学学报,2008,24(4):294-296.
[4]高海生,肖月娟,劉秀凤,等. 毛樱桃果实营养成分分析研究[J]. 食品科学,2002,23(6):110-112.
[5]陆礼和,祝元元,陈颢,等. 瓦莎毕生鲜酱化学成分研究[J]. 云南化工,2012,9(2):15-18.
[6]陆礼和,杜艳妮,张艳,等. 金钗石斛营养成分分析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1):60-63.
蕲艾化学成分研究 篇3
1 实验
1.1 仪器
LCQ fleet LC/M Sn液/质联用仪(Thermo scientific公司),UV/V-16/18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美谱达仪器有限公司);BRUKER DRX-500MHz和AM-400MHz型超导核磁共振仪;Ultimate-3000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仪(DIONEX公司);薄层层析硅胶板GF254(青岛海洋化工厂);HP-20大孔吸附树脂(郑州勤实科技有限公司);MCI GEL CHP-20(Mitsubishi Chemical公司);Sephadex LH-20(18-111um)(GE Amersham公司);SP-120-10-C18-BIO半制备柱(10mm×250mm,苏州环球色谱有限责任公司),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植物材料
艾叶(Arter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叶于2009年端午节采于湖北蕲春县,品种鉴定和药材提供由湖北省蕲春县医药工业办公室郭双喜工程师完成,药材标本(编号20090025B)存放于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标本室。
1.3 提取与分离
干燥的艾叶3kg粉碎后均分成3份后,分别置于25L酒精桶中以60%乙醇20L浸提2次,每次7天,过滤,合并滤液用减压回收溶剂,浓缩至小体积后用旋转蒸发仪蒸干得浸膏686g。取400g粗提物浸膏用一定量的蒸馏水(1.0L)混悬后置于3 000mL分液漏斗中,分别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后回收溶剂,得石油醚部位34.2g,二氯甲烷部位92.7g,乙酸乙酯部位30.8g,正丁醇部位53.4g。
取30.8g乙酸乙酯部位上HP-20大孔吸附树脂柱分离,依次用10%、30%、50%、70%MeOH进行洗脱,TLC板检测,合并洗脱液得到5个不同流分(Fr1~Fr5)。取Fr3(4.43g)干法拌样上CHP-20 MCI gel,用甲醇-水(1∶9~1∶0)梯度洗脱,200mL/份收集,TLC板检测合并分成4个组分。631mg组分2经Sephadex LH-20(1000mm×20mm)柱层析,甲醇洗脱,以去除色素,经纯化的组分A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半制备得化合物1(13.5mg)、化合物2(21.4mg)和化合物3(9.6mg);用同样方法,548mg组分3经Sephadex LH-20纯化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半制备得化合物4(7mg)、5(142mg)和6(210mg)。
2 结构鉴定
5,7,3′,4′-四羟基二氢黄酮(1):黄白色粉末(MeOH);TLC遇10%硫酸乙醇加热显黄色;UV(MeOH)λmax(nm):219,289;EIS-MS:m/z 287[M+H]+;1 H-NMR(400MHz,DMSO-d6):δ12.16(1H,s,OH),6.89(1H,s,H-5′),6.78(2H,d,J=,H-2′,6′),5.90(1H,s,H-6,8),5.40(1H,dd,J=3.2,12.4Hz),3.32(1H,dd,J=12.4,17.2 Hz,H-3α),2.70(1H,dd,J=3.2,12.4Hz),3.32(1H,dd,J=12.4,17.2Hz,H-3β);13C-NMR(400MHz,DMSO-d6),δ196.4(C-4),166.8(C-7),163.5(C-5),162.9(C-9),145.8(C-3′),145.2(C-4′),129.5(C-1′),118.0(C-6′),115.4(C-5′),114.4(C-2′),101.8(C-10),95.8(C-6),95.0(C-8),78.5(C-2),42.1(C-3)。其波谱数据与文献[6]报道的5,7,3′,4′-四羟基二氢黄酮一致,故鉴定化合物1为5,7,3′,4′-四羟基二氢黄酮,并且该化合物系首次从艾叶中分离得到。
5,7,3′,4′-四羟基,6-甲氧基黄酮(2):黄色针晶(MeOH);TLC遇10%硫酸乙醇加热显黄色;UV(MeOH)λmax(nm):214,274,347;EIS-MS:m/z 317[M+H]+;1 H-NMR(400MHz,DMSO-d6):δ13.10(1H,s,5-OH),10.84(1H,s,7-OH),7.43(2H,m,H-2′,6′),6.91(1H,d,J=8Hz,H-5′),6.68(1H,s,H-3),6.58(1H,s,H-8),3.73(3H,s,OCH3);13C-NMR(500MHz,DMSO-d6),δ182.0(C-4),163.9(C-2),157.9(C-7),152.8(C-9),152.5(C-5),149.8(C-4′),145.8(C-3′),131.5(C-6),121.5(C-1′),119.0(C-6′),113.4(C-2′),103.9(C-10),102.4(C-3),94.2(C-8),59.9(C-OCH3)。其波谱数据与文献[7]报道的5,7,3′,4′-四羟基,6-甲氧基黄酮一致,故鉴定化合物2为5,7,3′,4′-四羟基,6-甲氧基黄酮,并且该化合物系首次从艾叶中分离得到。
5,7,4′,5′-四羟基,3′,6-二甲氧基黄酮(3):黄色粉末(MeOH);TLC遇10%硫酸乙醇加热显黄色;UV(MeOH)λmax(nm):215,257,351;EIS-MS:m/z 347[M+H]+;1 H-NMR(500MHz,DMSO-d6):δ12.95(1H,s,5-OH),7.14(2H,d,J=5.5Hz,H-2′,6′),6.80(1H,s,H-3),6.55(1H,s,H-3),3.73(3H,s,OCH3);13C-NMR(500MHz,DMSO-d6),δ182.3(C-4),164.1(C-2),159.2(C-9),153.1(C-5),153.0(C-7),149.1(C-3′),146.5(C-5′),139.3(C-4′),132.1(C-6),120.8(C-1′),107.9(C-2′),104.0(C-10),103.1(C-3),102.8(C-6′),94.9(C-3),60.3(3′C-OCH3),56.7(6C-OCH3)。其波谱数据与文献[8]报道的5,7,4′,5′--四羟基,3′,6-二甲氧基黄酮一致,故鉴定化合物3为5,7,4′,5′-四羟基,3′,6-二甲氧基黄酮,并且该化合物系首次从艾叶中分离得到。
芹菜素(4):黄色粉末(MeOH);TLC遇10%硫酸乙醇加热显黄色;UV(MeOH)λmax(nm):220,269,335;EIS-MS:m/z 271[M+H]+;1 H-NMR(400MHz,DMSO-d6):δ12.95(1H,s,5-OH),7.94(2H,d,J=8.8Hz,H-2′,6′),6.97(2H,d,J=8.4Hz H-3′,5′),6.80(1H,s,H-3),6.51(1H,d,J=1.6Hz H-6),6.20(1H,d,J=1.6Hz H-8);13C-NMR(500 MHz,DMSO-d6),δ181.7(C-4),164.7(C-7),163.7(C-2),161.5(C-5),161.3(C-4′),157.4(C-9),128.5(C-2′,6′),121.2(C-1′),116.0(C-3′,5′),103.5(C-10),102.8(C-3),99.0(C-6),94.1(C-8)。其波谱数据与文献[9]报道的芹菜素一致,故鉴定化合物4为芹菜素(apigenin)。
木樨草素(5):淡黄色粉末(MeOH);TLC遇10%硫酸乙醇加热显黄色;UV(MeOH)λmax(nm):214,253,349;EIS-MS:m/z 287[M+H]+;1 H-NMR(400MHz,DMSO-d6):δ12.99(1H,s,5-OH),7.42~7.44(2H,m,J=8.8Hz,H-2′,6′),6.91(1H,d,J=8 Hz H-5′),6.88(1H,s,H-3),6.47(1H,d,J=2Hz H-8),6.20(1H,d,J=2 Hz H-6);13C-NMR(500 MHz,DMSO-d6),δ181.7(C-4),164.1(C-7),163.9(C-2),161.5(C-5),157.3(C-9),149.7(C-4′),145.7(C-3′),121.6(C-1′),119.0(C-6′),116.0(C-5′),113.4(C-2′),103.7(C-10),102.9(C-3),98.9(C-6),93.9(C-8)。其波谱数据与文献[10]报道的木樨草素(5)一致,故鉴定化合物5为木樨草素(luteolin)。
槲皮素(6):黄色粉末(MeOH);TLC遇10%硫酸乙醇加热显黄色;UV(MeOH)λmax(nm):207,256,370;EIS-MS:m/z 302[M+H]+;1 H-NMR(400 MHz,DMSO-d6):7.70(1H,d,J=2.4Hz,H-2′),7.56(1H,dd,J=8.4,2.0 Hz,H-6′),6.91(1H,d,J=8.8 Hz,H-5′),6.43(1H,d,J=1.6Hz,H-8),6.22(1H,d,J=2.4Hz H-6)。其波谱数据与文献[11]报道的槲皮素一致,故鉴定化合物6为槲皮素(quercetin)。
化合物1~6的化学结构式见图1。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82.
[2]孙蓉,黄伟,王会.与功效、毒性相关的艾叶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警戒,2009,6(11):676-679.
[3]江丹,易筠,杨梅,等.不同品种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9,4(5):339-344.
[4]江丹,易筠,杨梅,等.不同产地艾叶黄酮总含量比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1):55-56.
[5]洪宗国,易筠,江丹,等.不同产地艾叶中鞣酸含量比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63-65.
[6]张建,孔令义.蒌蒿叶的黄酮类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8,39(1):23-26.
[7]林生,肖永庆,张启伟,等.滨蒿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2):152-154.
[8]LIN YONGLONG,MABRY TJ.Flavonoids from artemisia frigida[J].Phytochemistry,1981,20(6):1389-1395.
[9]TORU NAKASUGI,MIKA NAKASHIMA,KOICHIRO KOMAI.Antimutagens in gaiyou(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J].Agric.Food Chem,2000(48):3256-3266.
[10]谢韬,刘静,梁敬钰,等.滨蒿炔类和黄酮类成分研究Ⅱ[J].中国天然药物,2005,3(2):86-89.
栝楼化学成分研究概述 篇4
为了深化瓜蒌生药研究,更好的开发利用栝楼植物资源,本文通过系统查阅文献,依据药用部位的不同将其化学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
1瓜蒌与瓜蒌皮化学成分
瓜蒌与瓜蒌皮为栝楼果实及果实去除种子后的剩余部分。经分析,该部位含有脂肪油、脂肪酸、 甾醇、三萜皂苷、氨基酸、蛋白质、树脂、糖类和色素、无机元素等化学成分。在瓜蒌甲醇渗漉物中分离并鉴定出的化学成分有棕榈酸、7-豆甾烯-3β-醇、 7-豆甾烯醇-3-O-β-D-葡萄糖苷、半乳糖酸 γ-内酯和半乳糖[13]。将瓜蒌90% 乙醇浸膏分别用石油醚、 氯仿、正丁醇萃取、水—乙醇梯度洗脱,在石油醚层分离得到了香草酸、α-菠甾醇、豆甾-7-烯-3β-醇、 ( -) -Loliolide( XVI) 、正三十四烷、α-菠菜甾醇、栝楼仁二醇等,在氯仿部位分离得到了正三十四烷酸、2- 甲基-3,5-二羟基四氢吡喃-4-酮、α-菠菜甾醇-β-D- 葡萄糖苷等; 在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2,5-二羟甲基呋喃、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苷、苹果酸丁二酯、( 2,2'-Bioxazolidine) -3-3'-diethanol、葡萄糖、 富马酸、琥珀酸、尿嘧啶等,在30% 醇层分离得到1- 羧丙基-5-乙氧甲基-1H-吡咯-2-醛-吡咯、5-羟甲基糠醛、腺苷等,在90% 醇层分离得到了金圣草黄素、4'- 羟基黄芩素、α-菠甾醇-β-D-葡萄糖苷等[14-17]。经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瓜蒌 α-菠菜甾醇含量,结果为0. 017%[14]。从瓜蒌皮挥发油酸性部分分离得到15种挥发性有机酸,其中长链脂肪酸甲酯有壬酸甲酯、葵酸甲酯、月桂酸甲酯、歧链十四烷酸甲酯、肉豆蔻酸甲酯、歧链十五烷酸甲酯等,饱和支链脂肪酸甲酯有棕榈油酸甲酯、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 亚麻酸甲酯、硬脂酸甲酯。其中,棕榈酸含量最高, 其次是亚麻酸和亚油酸[18]。
瓜蒌中也含有多糖,用水提醇沉法从瓜蒌中提取多糖,经分析该多糖由三种单糖组成,分别为鼠李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其摩尔比为1. 0∶ 2. 4∶ 4. 7, 含量分别为鼠李糖12. 1% 、阿拉伯糖26. 3% 、葡萄糖61. 6%[19],不同产地瓜蒌皮多糖含量差异不显著[20]。瓜蒌饮片总糖含量介于16. 17% ~ 32. 65% , 还原糖含量介于3. 29% ~ 13. 29%[21]。
瓜蒌中的氨基酸多达19种,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有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等7种,非必需氨基酸有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胱氨酸、组氨酸、精氨酸、门冬氨酸、羟脯氨酸、鸟氨酸等12种。 必需氨基酸中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含量较高,非必需氨基酸中谷氨酸、丙氨酸、精氨酸、鸟氨酸含量较高[22]。瓜蒌皮和去皮后的瓜蒌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115. 78mg /100g、 397. 14 mg /100 g生药,说明果肉中的氨基酸含量较高。此外,瓜蒌还含有K、Na、Ca、Mg、Cu、Zn、Fe、 Mn、Gu、Ni等无机元素。瓜蒌及其各组织与土壤中元素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果实组织对土壤中元素具有一定的富集能力[23]。瓜蒌皮和去皮后的瓜蒌微量元素比较结果显示,去皮后的瓜蒌没有锶,且二者所含总微量元素含量分别为16682. 87 mg /kg、 10612. 31 mg / kg生药,提示果皮中分布有更多的微量元素[24]。
2瓜蒌子化学成分
瓜蒌子属于植物种子,含有较多油脂,不同产地瓜蒌子中油脂含量均超过37. 5%[25]。经分析, 瓜蒌子主要含有脂肪油、脂肪酸、三萜皂苷、甾醇、 氨基酸、蛋白质等。其中脂肪酸含量约为26% ~30% ,主要不饱和脂肪酸有亚麻酸、亚油酸、油酸等, 主要饱和脂肪酸有棕榈酸、硬脂酸等。油中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较亚麻酸、亚油酸、油酸明显偏低[26]。 利用皂化法和尿素包合法分离提取热榨和冷榨瓜蒌子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computer,GC- MS) 检测其中的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结果热榨瓜蒌子油中亚油酸相对含量为68. 62% ~ 95. 84% ,亚麻酸相对含量为4. 16% ~ 11. 58% ,而冷榨瓜蒌子油中不含亚麻酸成分[27],瓜蒌子油中含有瓜蒌酸,经GC-MS等研究确定了瓜蒌酸的结构为C18: 3 9c,11t,13c, 其质量分数为16. 15%[28]。从瓜蒌子挥发油中鉴定出42个化合物,占挥发油相对含量的79. 434% ,此挥发油有抑菌活性,对胃癌细胞株有很好的细胞毒作用[29]。
瓜蒌子不皂化类脂化学成分研究结果显示: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有: 7-氧代二氢栝楼仁二醇、异栝楼仁二醇、栝楼仁二醇、10α-葫芦二烯醇、异栝楼仁二醇、豆甾-7,22-二烯-3-O-β-D-葡萄糖苷; 甾醇类化合物有: 7-氧代二氢栝楼仁二醇、豆甾-7-烯-3β-醇、豆甾-7,22-二烯-3β 醇; 新化合物1个,结构为( 3α, 6α,13α,14β,20α) -3,6,29-三羟基-13-甲基-26-去甲七墩果-8-烯,命名为6-羟基二氢栝楼仁二醇。在上述成分中,栝楼仁二醇被确定为中药材瓜蒌子的专属化学成分,经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瓜蒌子中栝蒌仁二醇含量范围为0. 055% ~ 0. 1%[30-32]。气相色谱法测定结果显示,瓜蒌子中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的含量平均值为2. 623 mg /g[33]。从瓜蒌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别出一种自然界极为罕见的二氢查尔酮化合物4',6-dihydroxy-4-methoxyi- soaurone及其他三种化合物: cucurbitacin B,6-( 3-hy- droxy-4-methoxystyryl) -4-methoxy-2 H-pyran-2-one和blumenol A[34]。瓜蒌子炮制品瓜蒌仁霜经分离纯化,从中得到了10个化合物单体,分别鉴定为( 3a) - 3,29-dihydroxy-7-oxamultiflor-8-ene-3,29-diyldibenzo- ate( 1) 、3,29-二苯甲酰氧栝楼二醇( 2) 、5α,8α-表二氧化麦角甾-6,22E-二烯-3β-醇( 3) 、5α,8α-表二氧化麦角甾-6,9 ( 11) ,22E-三烯-3β-醇( 4) 、豆甾-7, 22,25-三烯-3醇( 5 ) 、豆甾-7,22,-二烯-3醇( 6 ) 、对羟基苯甲醛( 7) 、β-谷甾醇( 8) 、胡萝卜苷( 9) 、丹皮酚( 10) ,化合物2、4、7、10为当时首次从栝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35]。分析结果显示,瓜蒌子含17种氨基酸,含量高低依次为谷氨酸、精氨酸、门冬氨酸和亮氨酸[36]。含无机元素16种,含量最高的是钙、 镁,其次是铁、锌、铜[37]。
3天花粉化学成分
天花粉是栝楼植株的干燥粉质块根,主要含有天花粉植物凝集素、天花粉蛋白质、淀粉、皂苷、多糖类、氨基酸类、酶类等化学成分[38]。天花粉凝集素为一种植物凝集素,是能与糖类专一结合的一类蛋白质[39]。天花粉蛋白是一种简单的单肽链碱性蛋白质,其分子量因采用的估计方法不同而不同, 一般认为在22000 ~ 28000之间。根据已测定的一级结构计算其分子量,结果为27141。用甘油梯度等电聚焦法测得天花粉蛋白的等电点为9. 4。将提取天花粉蛋白后剩余的清液通过纤维素柱层析分离出2种化合物,分别为二水合L-瓜氨酸和 α-羟甲基丝氨酸,含量分别为772 ppm、67 ppm。从天花粉蛋白压完汁后的残渣中分离得到1种不同于天花粉蛋白的新蛋白质,称为栝楼蛋白,用电喷雾电离质谱测得其分子量为27228,用凝胶等电聚焦法测得其等电点为9. 6。栝楼蛋白氨基酸组成与天花粉蛋白很相似,均含有19种氨基酸,不含半胱氨酸,是一单链蛋白,但二者蛋氨酸、丝氨酸、异亮氨酸等氨基酸含量差别较大[40],不同产地及不同品种天花粉中瓜氨酸含量差异显著,对瓜氨酸进行定量分析可为天花粉规范化种植提供一定依据[41-42]。从栝楼块根中还发现了一种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的天花粉蛋白TAP-29 ( 29k Da)[43]。
三萜皂苷广泛存在于植物根、茎、叶、花、树皮中[44],经测定河南产天花粉中总三萜皂苷含量为23. 998 mg / g,提取率为0. 8564[45]。从天花粉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八个葫芦烷三萜类化合物, 分别为: cucurbitacin B、isocucurbita-cin B、cucurbita- cin D、isocucurbitacin D、3-epi-isocucurbitacin B、di- hydrocucur-bitacin B、dihydroisocucurbitacin B和di- hydrocucurbitacin E,此八种葫芦素类化合物对培养的人肿瘤细胞株均有显著的毒性作用[46]。天花粉所含葫芦素类化合物为高度氧化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既有药理活性也有较大毒性,有人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天花粉中葫芦素B含量的方法, 并对不同产地天花粉及混伪品葫芦素B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不同产地天花粉葫芦素B含量有一定差异[47]。同一植株中,块根中葫芦素B的含量远高于果皮,前者是后者的4倍[48]。从天花粉80% 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三种化合物,根据有关谱数推测化合物Ⅰ可能为四环三萜类化合物,鉴定化合物 Ⅱ、Ⅲ分别为棕榈酸和正三十四烷[49]。栝楼根块挥发油毛细管GC-MS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28个组分,其中的45种成分得到了确认,占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82. 75% ,相对含量在2% 以上成分的主要有十六酸乙酯( 24. 49% ) 、9,12-二烯十八酸乙酯( 11. 7% ) 、丁二酸二乙酯( 7. 6% ) 、十四烷酸乙酯( 2. 97% ) 、十二烷酸乙酯( 2. 81% ) 、乙酸乙酯( 2. 47% ) 、苯丙酸乙酯( 2. 2% )[50]。
天花粉也含有多糖,其糖基组成主要为葡萄糖[51]、半乳糖、果糖、甘露糖和少量的蛋白质组成[52],雄株天花粉总糖含量高于雌株[53]。天花粉含有的无机元素有Fe、Cu、Zn、Mn、Ca等,含量分别为69. 92、3. 58、12. 32、2. 68、866. 11 μg /g[54]。雌雄栝楼天花粉中不同无机元素的存在形式不同,主要以游离态和无机态的形式存在,其中Ca、Mg主要以无机态形式存在,Fe、Mn、Cu、Zn均以游离态和无机态存在[55]。雌株天花粉有较高的吸收或贮存无机元素的能力,其微量元素含量显著高于雄株,可能与雌株参与生殖生长有较大关系[56]。
4小结与展望
栝楼为葫芦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种子与根部均属于常用中药,为满足市场需求,山东、安徽、湖南、河南等地均有大面积种植。栝楼属于雌雄异株植物,一般来讲,以收获天花粉为目的时,要选择雄株种植,以收获果实、种子为目的时,要以种植雌株为主,同时要搭配种植少量雄株。无论是以收获果实、种子为目的,还是以收获根部为目的,均会产生大量的茎、叶、花等器官,而这些器官尚未得到开发利用,生产中均是作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
截至目前,关于栝楼的化学研究集中在果实、 种子与根部等药用器官上,研究结果显示果实与果皮种子成分主要为脂肪油、脂肪酸、甾醇、三萜皂苷、氨基酸、蛋白质、氨基酸和无机元素等,天花粉成分主要为天花粉植物凝集素、天花粉蛋白质、淀粉、皂苷、多糖类、氨基酸类、酶类等。研究表明,瓜蒌、瓜蒌皮及其制剂具有抗心肌缺血、抗炎镇痛等作用; 瓜蒌子有降血脂、抗血栓形成、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和胆固醇等作用; 天花粉蛋白具有引产或终止妊娠等作用[57],但是能反映瓜蒌、瓜蒌皮、瓜蒌子、 天花粉的药理活性及药材质量的成分至今不明确。 种子中的栝楼仁二醇,块根中的天花粉蛋白、栝楼蛋白,应该属于栝楼的专属性成分,可以作为评价瓜蒌子、天花粉药材质量的指标性成分,但有关其药理作用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
总之,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栝楼药用植物资源, 提升中药质量控制标准,一方面要加强对瓜蒌、瓜蒌皮等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成分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茎、叶、花等非药用器官化学成分的研究。
摘要:栝楼为葫芦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果实(瓜蒌)、果皮(瓜蒌皮)、种子(瓜蒌子)、块根(天花粉)均属于传统中药,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促进栝楼药用植物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明确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等药材的药效成分,提升其质量控制标准,本文对近几年来栝楼化学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显示瓜蒌、瓜蒌皮及瓜蒌子成分主要为脂肪油、脂肪酸、甾醇、三萜皂苷、蛋白质、氨基酸和无机元素等,天花粉成分主要为天花粉植物凝集素、天花粉蛋白质、淀粉、皂苷、多糖类、氨基酸类、酶类等。这些成分的药理活性要么不明显,要么与其药材临床功效难以联系,能反映药材质量的成分至今不明确。
蜂蜜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篇5
蜂蜜 (honey) 是由蜜蜂科昆虫意大利蜜蜂A.mellifera L.及中华蜜蜂Apiscerana Fabricius从植物活体上或植物活体分泌物中吸收植物花粉, 并与自身分泌物结合后, 经充分转化、脱水、在蜂巢中存放酿造待成熟后而形成的天然甜物质, 是目前人们公认的一种营养丰富、健康的天然食品。国内外学者对其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功能性及质量安全的研究探讨也日渐深化。
1 糖类
糖类物质是蜂蜜中含量最高的物质, 包含单糖, 低聚糖和多糖, 如, 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 其中以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最高, 占总糖的85%~95%, 蜂蜜的结晶程度与这2种糖的含量及比例相关, 其中葡萄糖的含量直接影响蜂蜜的结晶量。在成熟蜜所含的各种寡糖中, 麦芽糖含量较高。根据GB14963-2011中规定, 蜂蜜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60 (g/100g) , 一些学者利用HPLC、紫外光谱或近红外光谱等方法, 对蜂蜜中的糖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 为蜂蜜中糖含量测定提供了一定实用价值。
2 多酚类化合物
蜂蜜中酚类的含量仅次于糖, 是致使蜂蜜颜色产生差异的主要物质, 蜂蜜的颜色、抗氧化性与酚类物质的含量成正相关。蜂蜜中的多酚类物质主要包括黄酮类和酚酸类化合物。
2.1 黄酮类物质
黄酮是一类重要的抗氧化成分。蜂蜜中黄酮主要来源于植物花粉、花蜜和蜂胶, 多以配基和糖苷黄酮的形式出现。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木犀草素、白杨素、芹菜素、三粒小麦黄酮、杨芽黄素、黄芩素、汉黄芩素;二氢黄酮类:乔松素、橙皮素;黄酮醇类化合物有:山奈酚、槲皮素、异鼠李素、山杨梅酮、高良姜素、菲瑟酮、桑色素;异黄酮类:染料木素以及黄烷类:柚皮素、儿茶素和短叶松素。
蜂蜜中黄酮的含量因受到蜜源植物, 地理因素, 气候特征等条件的影响差异很大:如北半球产地的蜂蜜, 蜂胶是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来源;赤道地区和澳大利亚蜂蜜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则主要来源于蜜源植物的花蜜和花粉。Aline Meda等研究发现, 蜂蜜的抗氧化性与其中黄酮醇含量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 黄酮的含量也逐渐成为检测蜂蜜质量和区分蜜种的一项重要参考因素。
2.2 酚酸
酚酸是蜂蜜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有以苯丙素为基本骨架的咖啡酸、阿魏酸、芥子酸等, 有以苯甲酸为基本骨架的没食子酸、原儿茶酸等, 且不同蜜源、不同产地的蜂蜜中酚酸含量和种类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同一地域所采集蜂蜜往往具有某种相同的酚酸类成分, 如在葡萄牙东北地区产的蜂蜜中发现原儿茶酸。酚酸类成分更是蜂蜜中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主要活性成分。
3 其他成分
蜂蜜中除上述介绍的糖类和酚类两大化合物外, 还含有多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酶、蛋白质和一些挥发性物质, 这些物质虽然在含量上微少, 但确是构成蜂蜜营养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3.1 矿物质
研究表明, 蜂蜜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其中K、Ca、Zn (≤25mg/kg) 、Na、Mg、Fe含量较高。在不同蜂蜜中, 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上也存在着差异。如, 枣花蜜中铁和铜的含量较高, 而洋槐蜜中则钙和锌的含量较高, 蜂蜜中矿物质的含量与人体血液接近。
3.2 氨基酸
蜂蜜中含有17种氨基酸, 包括精氨酸、色氨酸、苏氨酸、亮氨酸、脯氨酸以及天冬氨酸等, 其中, 脯氨酸含量最高, 依蜜种和蜜源不同而异, 一般占氨基酸总量的50%~80%。Ruoff K等测定了144份不同植物来源的蜂蜜样品的20个不同参数, 因脯氨酸在蜂蜜所含氨基酸种类中含量最大且相对比较恒量, 将其选为氨基酸参数指标。
3.3 有机酸
有机酸在蜂蜜中的含量一般低于0.5%, 包括脱落酸, 柠檬酸和葡萄糖酸, 少量的乙酸、丁酸、苹果酸、甲酸、乳酸等。其中脱落酸的含量均相对较高, 这些物质的含量决定蜂蜜特殊的口味、酸度及抗菌能力。酸类物质的存在使蜂蜜呈酸性, 所以B族、C族维生素不易被破坏。脂肪酸还可建立指纹图谱来判别蜜源, 有学者以新西兰蜂蜜的200个样品作为研究对象, 发现了2个可作为新西兰金银花蜜的标记物。
朱晓玲通过对湖北产荆条蜜、紫云英蜜、油菜蜜、柑橘蜜4种蜂蜜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 共鉴定出14种脂肪酸, 结果表明不同植物源蜂蜜其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上, 存在一定的差异。
3.4 酶类
蜂蜜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酶类。蜂蜜中酶类物质主要是在酿蜜过程中混入蜜蜂唾液分泌物而形成的, 主要有蔗糖酶 (转化酶) 、淀粉酶 (DN) 和葡萄糖氧化酶。很多因素都影响着蜂蜜中酶的含量和活性, 如蜜种、蜜源、酿蜜时间、贮存时间及温度等。过长的储藏时间及高温热处理, 都会使酶活性降低。因此, 在评价蜂蜜新鲜度上, 酶的活性就成了一项重要指标。酶保持稳定性需要一定条件, 以淀粉酶为例, 枣花蜜和洋槐蜜的淀粉酶值较高, 且能经受较高的温度和时间, 50℃保持24h后仍能维持8.0以上。而枸杞蜜淀粉酶值较小, 且不耐受较高温度和时间。一般蜂蜜在温度为40℃以下, p H为5.3时, 淀粉酶最稳定。
3.5 挥发油类成分
蜂蜜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是决定蜂蜜气味的主要成分。挥发性化合物大致分为7大类:醇类、酮类、醛类、酯类、环状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以及氯化化合物。有研究学者, 通过分析8种蜂蜜, 共鉴定出100多种化合物, 但含量有较大差异。Alissandrakis等在研究过程中发现, 某些挥发物质仅存在于某种单花蜜中, 其他花蜜中根本不存在或者含量极少, 则可认为此挥发物是此种蜂蜜特有的挥发物质, 并且可作为鉴定该种蜂蜜的标记物质[79]。张丽珍等对野桂花蜜、洋槐蜜和油菜蜜进行挥发香味成分物质分析, 发现3种蜂蜜中醇类几乎占挥发性及半挥发性香味成分一半的比例, 这说明醇类在3种蜂蜜香味中起重要作用。各蜂蜜也有各自含有和不含有的物质, 为建立指纹图谱鉴别蜂蜜种类及质量评价提供一定价值。
4 小结
蜂蜜的营养价值以及对人类的贡献已经被人们所熟知, 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日益提高, 认识更加深刻, 对蜂蜜的质量评价也不再局限于感官条件。我国虽然是蜂蜜的出口大国,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蜂蜜的质量反而随着生产技术的日益提高, 变的良莠不齐, 有的商贩以次充好, 更有不法商贩在蜂蜜中掺假, 干扰含量测定和质量检测, 这就要求在蜂蜜质检上把好关。一直以来以蜂蜜中黄酮含量来鉴别蜂蜜质量好坏, 但是一些商家已经有娴熟的蜂蜜中掺入槲皮素或芦丁的造假技术。随着技术的成熟, 且对蜂蜜研究的深入, 发现蜂蜜中很多物质的含量和种类, 会因为蜜源、地域、温度等条件而有差异, 这就说明可以利用其作为鉴别蜂蜜来源和产地的依据。利用蜂蜜中所含物质的特点, 对蜂蜜更深入的分析并且通过指纹图谱, 可以找寻出新的标志性物质, 从而制定出新的质量评价标准, 使蜂蜜成为真正健康的药食同源的食品。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337.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汇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6.
[3]Tomás-Barberán F A, Martos I, Ferreres F, et al..HPLC flavonoid porfiles as markers for the botanical origin of European unifloarl honeys[J].Journal of the Science Food and Agriculture, 2001, 81 (5) :485-496.
[4]Bentabol Manzanares A., Hernández García Z., B.Rodríguez Galdón, 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blossom and honeydew honeys using multivariate analysis on the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sugar composition[J], Food Chemistry, 2011 (126) :664-672.
[5]LH Yao, YM Jiang, R Singanusonget al.Flavonoids in Australian Melaleuca, Guioa, Lophostemon, Banksia and Helianthus honeys and their potential for floral authentication[J].Food ResInt, 2004 (37) :166-174.
[6]Aljadi.M., Ykalnaruddin M..Evaluation of the phenolic contents and antioxidant capacities of two Malyaysian floral honeys[J].Food Chemistry, 2004 (85) :513-518.
[7]Salim O, Hayette L, Paul S.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ollen spectrum of some Aglcrinal honeys[J].Food Control, 2007, 18 (1) :52-58.
[8]Dezmirean GI, M rghita LA, Bobi O, et al.Botanical Origin Causes Changes in Nutritional Profile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Fermented Products Obtained from Honey[J].J Agric Food Chem.2012, 6 (8) .
孔雀柏化学成分研究 篇6
1 仪器与材料
MS采用液相离子阱色谱质谱联用仪Bruker HCT/ES-QUIRE测定;NMR采用BrukerAM-400和Bruker DRX-500超导核磁共振仪测定;分离纯化采用安捷伦1100、岛津LC-20A高效液相色谱仪;Sephadex LH-20 (瑞士Pharmacia公司) ;硅胶 (青岛化工厂) ;RP-C18柱色谱材料 (Merck公司) ;TLC硅胶H预制薄层板 (青岛工厂) , 显色方法为254、365nm荧光, 10%硫酸乙醇溶液显色。
孔雀柏枝叶2013年5月采集于云南昆明, 原植物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卫邦研究员鉴定为孔雀柏Chamaecyparis obtusa cv.Tetragon。
2 提取与分离
取孔雀柏干燥枝叶22kg, 粉碎后用工业甲醇冷浸提取3次, 减压回收甲醇得1.45kg总浸膏。总浸膏用热水分散后, 以稀HCl酸化 (pH2.0) , 用乙酸乙酯萃取四次, 得乙酸乙酯浸膏630g。所得水部分用NaOH碱化 (pH10.0) , 用氯仿萃取4次, 回收氯仿得到总碱部分12.5g。剩余水部分用稀HCl调节pH7.0, 再分别以氯仿和正丁醇萃取, 得到正丁醇部位浸膏456g。乙酸乙酯部位经硅胶色谱分离, 用石油醚-丙酮 (10∶1→0∶1) 系统梯度洗脱, 得6个流分 (Fr.7~12) 。Fr.8经反复硅胶色谱 (石油醚-乙酸乙酯8∶1→2∶1) 、凝胶色谱 (LH-20、氯仿-甲醇1∶1) 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5 (13mg) 和化合物7 (18 mg) 。Fr.11经反复硅胶色谱 (石油醚-乙酸乙酯8∶1→2∶1) 、凝胶色谱 (LH-20, 氯仿-甲醇1∶1) 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4 (15mg) 、化合物6 (17mg) 、化合物1 (30mg) 。正丁醇部位经硅胶色谱用氯仿-甲醇 (9∶1→1∶1) 系统梯度洗脱, 得6个流分 (Fr.1~6) 。Fr.1和Fr.3经反复凝胶色谱 (LH-20、氯仿-甲醇1∶1) 、RP-C18 (甲醇-水0∶100→30∶70) 、HPLC (甲醇-水5∶95→20∶80) 分离得到化合物8 (16mg) 、化合物2 (15mg) 、化合物3 (56mg) 和化合物7 (20mg) 。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1:黄色针状结晶, 分子式C15H14O6, ESI-MS m/z:289[M-H]-。1H-NMR (CD3OD, 500MHz) :δ4.56 (1H, d, J=7.6Hz, H-2) , 3.99 (1H, m, H-3) , 2.83 (1H, d, J=9.1Hz, Ha-4) , 2.59 (1H, d, J=9.1Hz, Hb-4) , 2.59 (1H, d, J=9.1Hz, H-4) , 5.93 (1H, d, J=2.2 Hz, H-6) , 5.85 (1H, d, J=2.2Hz, H-8) , 6.83 (1H, d, J=1.8Hz, H-2′) , 6.76 (1H, d, J=8.3Hz, H-5′) , 6.70 (1H, d, J=8.3Hz, H-6′) ;13C-NMR (CD3OD, 125MHz) :δ82.8 (C-2) , 68.7 (C-3) , 28.5 (C-4) , 157.5 (C-5) , 96.4 (C-6) , 156.8 (C-7) , 95.6 (C-8) , 157.7 (C-9) , 100.9 (C-10) , 132.2 (C-1′) , 115.3 (C-2′) , 146.2 (C-3′) , 146.2 (C-4′) , 115.3 (C-5′) , 120.1 (C-6′) 。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7]比较, 鉴定化合物1为catechin。
化合物2:黄色结晶, 分子式C20H20O11, EI+-MS m/z:435[M-H]-。1H-NMR (CD3OD, 400MHz) :δ5.06 (1H, d, J=10.0Hz, H-2) , 4.73 (1H, d, J=10.0Hz, H-3) , 5.88 (1H, d, J=2.0Hz, H-6) , 5.89 (1H, d, J=2.0Hz, H-8) , 6.95 (1H, d, J=1.8Hz, H-2′) , 6.80 (1H, d, J=1.8Hz, H-5′) , 6.80 (1H, d, J=1.8Hz, H-6′) , 3.82 (1H, d, J=6.1Hz, H-1) 13C-NMR (CD3OD, 100MHz) :δ83.6 (C-2) , 77.4 (C-3) , 195.7 (C-4) , 165.4 (C-5) , 96.4 (C-6) , 168.9 (C-7) , 97.4 (C-8) , 164.1 (C-9) , 102.4 (C-10) , 129.0 (C-1′) , 115.3 (C-2′) , 146.2 (C-3′) , 146.2 (C-4′) , 116.2 (C-5′) , 120.9 (C-6′) , 103.1 (C-1〞) , 73.4 (C-2〞) , 75.8 (C-3〞) , 70.8 (C-4〞) , 66.0 (C-5〞) 。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8]比较, 鉴定化合物2为taxifolin-3-O-β-D-xylopyr-anosi-de。
化合物3:白色粉末, 分子式C26H34O10, EI+-MS m/z:506[M]+。1H-NMR (CD3OD, 400MHz) :δ6.71 (1H, s, H-2) , 7.06 (1H, s, H-6) , 2.60 (2H, t, H-7) , 1.80 (2H, m, H-8) , 3.55 (2H, m, H-9) , 7.01 (1H, d, J=1.8Hz, H-2′) , 7.09 (1H, d, J=8.5Hz, H-5′) , 6.89 (1H, dd, J=8.5, 1.8Hz, H-6′) , 5.53 (1H, d, J=6.0Hz, H-7′) , 3.44 (1H, m, H-8′) , 3.80 (2H, m, H-9′) , 5.33 (1H, d, J=1.5Hz, H-1) , 3.76 (3H, s, 3-OCH3) , 3.84 (3H, s, 3′-OCH3) ;13C-NMR (CD3OD, 100MHz) :δ137.1 (C-1) , 114.0 (C-2) , 145.2 (C-3) , 147.4 (C-4) , 129.6 (C-5) , 117.9 (C-6) , 32.9 (C-7) , 35.8 (C-8) , 65.2 (C-9) , 138.8 (C-1′) , 111.2 (C-2′) , 152.1 (C-3′) , 146.5 (C-4′) , 119.6 (C-5′) , 119.1 (C-6′) , 88.6 (C-7′) , 55.6 (C-8′) , 65.1 (C-9′) , 101.3 (C-1〞) , 72.1 (C-2〞) , 72.0 (C-3〞) , 73.8 (C-4〞) , 70.8 (C-5〞) , 18.0 (C-6〞) , 56.4 (3-OCH3) , 56.7 (3′-OCH3) 。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9]比较, 鉴定化合物3为icariside E4。
化合物4:无色油状, 分子式C21H24O6, ESI-MS m/z:371[M-H]-。其1H-NMR和13C-NMR图谱与本实验室对照品 (-) arctigenin图谱一致, TLC上的斑点位置及显色与 (-) arctigenin标准品相同。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10]比较, 鉴定化合物4为 (-) arctigenin。
化合物5:白色结晶, 分子式C20H16O6, EI+-MS m/z:352[M]+。其1H-NMR和13C-NMR图谱与本实验室对照品savinin图谱一致, TLC上的斑点位置及显色与savinin标准品相同。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10]比较, 鉴定化合物5为savinin。
化合物6:白色针状结晶, 分子式C20H20O6, EI+-MS m/z:356[M]+, 。其1H-NMR和13C-NMR图谱与本实验室对照品horsfieldin图谱一致, TLC上的斑点位置及显色与horsfieldin标准品相同。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10]比较, 鉴定化合物6为horsfieldin。
化合物7:无色结晶, 分子式C20H20O6, ESI-MS m/z:339[M-OH]-。其1H-NMR和13C-NMR图谱与本实验室对照品dihydrosesamin图谱一致, TLC上的斑点位置及显色与dihydrosesamin标准品相同。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比较[10], 鉴定化合物7为dihydrosesamin。
化合物8:白色粉末, 分子式C20H16O6, 其1H-NMR和13C-NMR图谱与本实验室对照品skimmin图谱一致, TLC上的斑点位置及显色与skimmin标准品相同。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11]比较, 鉴定化合物8为skimmin。
4 结论
本研究从采自云南昆明的孔雀柏中首次分离鉴定了catechin (1) 、taxifolin-3-O-β-D-xylopyranoside (2) 、icariside E4 (3) 、 (-) arctigenin (4) 、savinin (5) 、horsfieldin (6) 、dihydrosesamin (7) 和skimmin (8) 等8个化合物。体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 孔雀柏甲醇总提物在A549、BGC-823、K562肿瘤细胞株上均具有一定细胞毒活性 (IC50=2.47, 3.88, 32.48μg/mL) , 孔雀柏总生物碱部分在K562肿瘤细胞株上具有一定细胞毒活性 (IC50=5.29μg/mL) 。本文中所分离得到的8个单体化合物对A549、BGC-823和K562肿瘤细胞株均无明显细胞毒活性, 提示该植物中可能还有其他细胞毒活性小分子化合物, 为其活性成分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了试验基础。
参考文献
[1]郑万钧, 傅立国.中国植物志[M].第7卷.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8:344.
[2]RUI TIAN.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Chamaecyp obtusa[D].济南:山东大学, 2011.
[3]LIU R, ZHOU C, OU YANG M.Progress i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Chamaecyparis obtusevar.Formosana[J].Nat Prod Res Dev, 2006 (18) :187.
[4]HSIEH CC, KUO YH, KUO CC, et al.Chamaecypanone C, a novel skeleton microtubule inhibitor, with anticancer activity by trigger caspase 8-Fas/FasL dependent apoptotic pathway in human cancer cells[J].Biochem Pharmacol, 2010 (79) :1261.
[5]JIANG JH, LI XC, GAO TH, et al.Volatile constituents from the cupressaceae plants and their antitumor activities[J].Fujian Forest Sci Technol, 2006 (33) :524.
[6]ZHANG YM, TAN NH, LU Y, et al.Chamobtusin A, a Novel skeleton diterpenoid alkaloid[J].Organic Letters, 2007, 9 (22) :4579.
[7]ADRIENNE LD, YA CA, DAVIES AP, et al.1Hand 13CNMR Assignments ofsome green tea polyphenols[J].Magnetic Resonance in Chemistry, 1996 (34) :887.
[8]ZEECK A, DUBELER A, VOLTMER G, et al.Phenols from Fagus Sylvatica and their role in defence against cryptococcus fagisuga[J].Phytochemistry, 1997 (45) :51.
[9]KOUNO I, HASHIMOTO M, ENJOJI S, et al.Isolation of Neoanisatin derivatives from the pericarps of Illicium majus with other constituents[J].Chem.Pharm Bull, 1991, 39 (7) :1773.
[10]XU J, ZHANG YM, TAN NH, et al.A New Lignan Glycoside from Chamaecyparis obtusa var.breviramea f.crippsii[J].Natural Product Communications, 2014, 9 (2) :215.
【钢材化学成分】推荐阅读:
化学成分鉴定09-23
川芎化学成分分析06-03
钢材加工10-14
钢材期货07-11
钢材产品09-16
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分析07-21
我国钢材市场07-01
钢材物流园区10-25
钢材销售技巧06-09
鹰嘴豆的化学成分研究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