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价值

2024-07-06

高职教育价值(精选12篇)

高职教育价值 篇1

引言

高职教育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以服务为宗旨, 就业为导向, 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特色日益受到关注。音乐教育作为集知识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身的实践活动, 应该敏锐地反映这一特色, 并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高职音乐教育的价值

高职音乐教育价值体系的构建, 首先取决于我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认识, 而音乐教育的价值很大程度是由音乐教育的内涵决定的。

1.高职音乐教育的内涵

音乐教育不仅以人为对象, 而且以音乐为传播媒介, 只有通过对音乐的感受、鉴赏与创作等活动, 才能实现音乐教育的价值。因此, 音乐教育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教育活动传承音乐艺术, 并以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为特征;二是通过音乐艺术感染和教育人, 以促进人和谐全面发展的外在价值为特征, 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 其音乐教育同样具有这样的内涵。

2.高职音乐教育价值的表现

从音乐教育的内涵中, 不难看出音乐教育的价值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音乐本体价值和音乐教育价值。

审美价值即音乐教育的本体价值。音乐教育的内在和本质是审美教育, 其价值在于通过创作、表演和欣赏音乐等审美活动, 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创作美, 达到轻松、愉悦, 从而获得精神上和身体上的满足, 以发挥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作用和功能, 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受区域文化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高职学生对音乐教育审美价值的体验和认识存在很大差异, 而且普遍重视不够, 只对流行的或偶像的感兴趣。

音乐教育价值是指音乐育人的价值, 也就是促进人和谐全面发展的价值, 主要表现在辅德、益智、长技、健体、助业等方面。

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是指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思想品质上的价值, 它是通过音乐教育潜移默化产生作用的。高职学生不能同其他类别的学生同日而语, 在道德教育上具有其特殊性。通过音乐教育认识世界,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音乐教育传播正能量, 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通过音乐教育弘扬主旋律, 净化心灵, 强化伦理道德观, 提升道德素养;通过音乐教育凝心聚力, 增强协助意识、整体意识和相互理解尊重、支持帮助的合作精神, 焕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人格、扩宽视野。

音乐教育在促进高职学生智力开发和提高认知水平方面所具有的价值, 就是益智价值。通过音乐教育, 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激发出来, 并得以充分发挥, 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 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个性和创造才能。高职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创造力是学生适应技能人才需求的不竭源泉, 因此, 发挥音乐教育的益智价值是高职教育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

高职学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身心压力很大, 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通过音乐教育, 给其以美的感受和体验, 促进心理平衡、身心健康, 进而调控情绪、情感, 引发健康心理,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培养坚强、独立人格和个性, 树立健康审美观, 成为一个有良好行为习惯的高尚人。同时, 通过在优美或激昂的旋律中与体育教育结合, 锻炼身体, 愉悦心情。这是音乐教育的健体价值。

从职业教育视角看, 音乐教育具有促进就业和创业的价值。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 唱歌、跳舞、打球等等这些个人的特长已与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才艺特长”被成功地转化为了就业生产力。高职生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音乐的特长、爱好, 无疑也是在求职大战中有了杀手锏。同时, 通过音乐教育, 了解音乐家事迹, 可以帮助高职生在困境中进取, 培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决心, 这正是一个创业者应有的品质。

高职音乐教育价值体系的构建

高职音乐教育价值在体现审美性的同时, 更加体现在塑造“人”上。其价值体系的构建既要符合职业教育和音乐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又必须由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所决定, 更离不开音乐课程的具体实施和运行。

1.更新教育理念, 建立实现价值的高职音乐教育体系

目前, 多数学生受升学和学业压力的影响, 高中时期音乐教育被中断, 进入高职后, 只有少数音乐教育与就业有密切关联的专业按照传统开设了音乐课程, 其余专业要么取消, 要么象征性地少量开设, 并且教学极不规范。究其原因, 主要是音乐教育的理念陈旧、僵化, 缺乏对音乐教育育人价值的理解。因此, 高职院校要在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 把音乐教育纳入其课程体系建设中。一是更新音乐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 从人文关怀的高度, 认识音乐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中的作用和价值;二是坚持学习和借鉴、继承和发扬, 结合院校和教学实际, 做到“国际视野, 紧扣实际, 本土行动”, 结合音乐课程的教学特点, 做到“取长补短, 借创结合, 创出特色”;三是以就业为导向,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相关音乐教育群,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需求。结合专业特色合理设置音乐课程, 满足不同层次课堂音乐教学的需求。规范常规教学, 通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内容、教学方法等将音乐课程与专业课程同计划、同安排、同实施、同评价;四是建立全方位、多层次音乐教育模式, 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教育课外活动, 组织和建立不同层次的音乐艺术实践团队, 经常性地开展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等传播手段,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得到音乐艺术美的体验。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音乐教育价值实现的水平

高职音乐师资多是从不同中专学校升格留用的教师, 教学观念、教学水平和教学热情不能适应高职音乐教育和学生的要求, 队伍良莠不齐, 师资分配上重音乐教育专业群, 轻其他专业群, 这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价值的实现。高职院校要加强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是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实行专业音乐教师与公共音乐教师互通、互融和互换、互帮机制, 促进公共音乐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二是建立教师提高师德素质和教学水平激励机制, 改变重知识技能轻师德教风、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两边倒的现状, 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三是加大教师引进、培训力度, 建立教师专业水平和素质考核机制, 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四是营造浓厚的艺术及科研氛围, 建立听课、教研常态机制, 督促教师克服自我满足习性,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3.优化教学环节, 提升音乐教育价值实现的时效性

实践性是音乐教学的显著特征, 也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在属性。高职音乐教育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 通过接触、训练, 亲身经历“实践活动”, 以不断改进个人经验;要遵循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规律, 突出特点, 把握教学环节, 发挥实践育人的整体效益;要以学生的个人基础、认知能力和职业成长规律、岗位需求为依据进行内容重组;坚持“歌唱技巧训练, 由易到难;个人素质培养, 由浅入深”的原则, 注重过程, 强化结果, 融教、学、演于一体;选用练习法、欣赏法、讲授法和演示法等, 加强音乐技能的训练。选用示范模仿比较法、观摩纠错比较法、自我与互评分析法、情感分析法等培养音乐理论知识和学生音乐素养;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和感染力强的特点, 让学生完整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内容、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 直接感受运用声音、音色、气息、力度、节奏、速度所表现的乐曲思想内涵;利用网络功能, 播放教学音像资料, 强化音乐教学的视听效果, 刺激学生生理感观, 激发其积极心理因素, 引导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纠正缺点。

4.搭建实践平台, 满足音乐教育价值体验的需求

职业院校的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关注度是最高的。所以, 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更为重视, 尤其重视今后工作中所需要用到的内容。因此, 了解音乐教育价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去展开实际调查。通过调查, 锻炼学生的调研能力、交往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了解音乐教育对就业、专业学习的促进价值, 从而促进音乐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增加课堂教学的实践比重, 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将教学内容按照能力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要求进行重组、整合与优化, 加大课堂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教学比重。定期举办班级、院系的音乐会、沙龙、校内观摩交流、专业技能大赛及各类积极有益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 组建学生合唱团、艺术团, 开展歌曲演唱赛和声乐教学试讲活动等, 培养学生音乐素质和鉴赏能力, 提高其认知能力。

拓展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氛围和环境。积极参与到当地的音乐文化市场发展和企业文化活动中, 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组织学生观摩或参加各种文艺演出 (个人、集体) 、文艺下乡、声乐比赛、卡拉OK大赛、小合唱、表演唱、独唱、二重唱等和政府、企事业搭台的节庆、旅游促销等文化活动, 让学生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或实践锻炼。利用校园媒体, 进行音乐教育与就业能力培养知识宣传, 提高学生音乐感知力。

5.完善评价体系, 促进音乐教育价值实现

在音乐教育实施过程中, 教学评价和教育价值紧密关联在一起。一方面, 教学评价受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 另一方面, 评价手段和方式的正确合理运用, 又能促使教育价值的实现。对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来说, 必须将教学评价有机的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积极开展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活动, 建立活动档案, 帮助师生展开自我反省, 以促进音乐教育价值的实现。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过程与终结相结合, 分段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将着眼点放在教学活动中教育价值的实现上。

参考文献

[1]苏晶.论现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D].南京艺术学院, 2008.

[2]张晓玲.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J].剧影月报, 2009, (4) .

[3]唐方方.关于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 .

高职教育价值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部分学生被分流到高职院校,给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巨大的契机。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教育体制以及价值引导方向出现突出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逐年增加,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模式,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高职院校管理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

政府对高职院校发展上给予的政策扶持,高职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和管理上的脱轨,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下降。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问题,但学校的良性发展和持续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仍在原地踏步。价值引导的教育模式,是顺应时代需求而衍生出来的,是解决高职院校培养模式和管理问题的重要措施。价值引导理念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能够实现以配有人才为核心,构建健康的课程体系和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将价值引导作为高职院校的核心思想,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水平,从而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最终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2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生源数量的提高,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对现有教育模式造成深远影响。只有深入分析高职院校管理中的问题,才能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

2.1学生素质不均衡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更加明显,并且颁布一系列有利于高职院校发展的政策,使得提倡终身学习的社会风气,不断壮大学习队伍。高职院校的生源不再仅局限于应届高中生,也吸收了一些社会人,使得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让二者在年龄、学习基础和社会经验上都存在不同差异,决定了高职院校需要针对此现象在教育管理模式上进行调整改革。

2.2教育模式落后

由于生源的复杂性、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现有的教育模式脱离了当今的教育体系。以前过分注重形式和学生的就业率,从而限制了学生主观表现,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国教育已进入新的阶段,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3师资队伍建设欠缺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大部分高职院校仍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没能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师队伍建设的欠缺,出现教职员工素质良莠不齐,管理水平底下,无法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出现控制模式不合理的状况,如不解决会对高职院校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师资队伍建设在优化建设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要走出固有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管理模式,并落实到实践当中。

2.4互联网的冲击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進步和经济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共享平台,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带来巨大挑战。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年龄不大,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很容易受到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思想扭曲。

高职教育价值 篇3

【关键词】哲学课 素质教学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B-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27-01

在我国教学改革工作中素质教育一直是改革的重点方向所在,各科教学对素质教育的开展都有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高职哲学课堂正是通过哲学教育将培养渗透到学生各类素质的培养中。哲学不仅在素质教育的制定方案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对高职学生各项素质能力的培养有有效助力和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明确生活价值与意义

一切科学都是经验科学,这是源于对经验对象的直接描述,而哲学则是站在反思的角度进行思考。哲学的反思的目的在于为世界提供一个“绝对”、“永恒”的依据,这是无限的理由,是对“世界之根”的本源寻找。这种哲学所蕴含“寻根意识”,不仅是人类思维中、本性中所特有的探究事物终极,探究所有未知,追本溯源的本能反应。同时,这更是人们本性深处,人们内心最深处对人生意义、人生归宿的思考与追索,这种精神上、凌驾于俗物之上的思索恰恰能够为大家指明前进的道路与方向。哲学反思的真正旨趣不在于世界的统一与一切的基础,而在于对人的“终极关怀”。在哲学反思过程中所揭示的“真相”及其对基础意义的确定,是为给人们构建一个稳定的精神世界与家园,继而为人们能够在有限的生命中的不断探索提供一个可以放心依照的基点。在现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生活却出现了空前的危机,各类恶性事件的发生无不体现出了我们精神世界的匮乏,缺乏哲学的指导与理性的思考,更少有人去明悟应当如何生活,为什么生活,生活的意义又在何处。哲学的教学意义,也同样在于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此基础上,我们秉承着明确人生信念的追求与生活更具价值和意义,我们灵魂也方有真正的归宿,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二、哲学课对保持自身的怀疑和创新能力具有激励作用

哲学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批判的思维向度与其他思维向度不同,它不是在求真维度上而是在价值维度上的再思考,它不是对现存对象的如实解释和论证,而是对对象有质疑、审视和价值评判。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典型地体现了哲学的批判性,它要求重新审视人与社会的现状,提醒人们要保持思维的怀疑能力,要能够在对事物作出肯定的理解的同时作出否定的理解,要认识到被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可能会有“另一面”,要考虑到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东西也许不那么可靠和可信。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盲目固守原有的模式,反对停留在那些片面的、有限的、直接的满足上,而是主张在对过去的、原的有、现在的东西的质疑、批评、评判中否定它、超越它,从而从既成的不完善的现状中跃起,幻想和建构理想的完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对于当代高职生保持心灵的怀疑和独立思考能力,保持创新与开拓精神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1]

三、哲学课对高职生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哲学的主要的和显著的特点之一。在西方,虽然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早就使用了“实践”一詞,并且康德提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划分,第一个把实践引入哲学,但是,第一次真正在理论上给予实践以全面而科学地论证,把实践作为一个基础性的哲学范畴,并在实际中彻底贯彻实践观的,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理论上论证了实践的含义、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并始终致力于把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化为群众的行动,化为变革世界的物质力量。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才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并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时代的变迁中能永保青春活力。高职生只要深入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全方位的意义和作用,就能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切实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变革现实的同时造就新的自我。[2]

四、促进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高职生通过各门学科获取各类学科知识经验,收获文化与成长,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别于其他科目,对诸多具体科目的概括与总结,是对宇宙外物的普遍规律与本质进行研究的科学,也是最高层次,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的知识。一方面来说,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课程,哲学课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哲学作为方法论与世界观的统一,作为一切探索者的理论依照,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同时能够培养学生掌握更为成熟、科学的思维方法,继而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其余各门具体学科和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与指导作用,哲学课于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3]

五、帮助培养健康的身心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今后在工作岗位努力工作的先决条件,没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学习工作自然无从谈起。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则能够让学生笑对生活,情绪稳定,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的顺境与逆境,无论成败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身心素质的培养则是要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继而能够更正确的应对学习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4]大量事实经验表明,哲学课在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中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唯有在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之后方能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与完善的心智结构,反之则容易出现心胸与思想狭隘等情况,无法承受挫折与失败,更不能正确的看待人生中的顺境与逆境,甚至因为一次的失败而从此一蹶不振。这种无法面对挫折与困境,无法正确面对生活的态度由于其心理的郁郁往往也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俗语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即是如此。相对于悲观的人生态度来说,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更能够让生活充实,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继而收获精神境界的升华,不自卑、不自傲。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也正如“吸引力法则”所言,唯有我们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方能收获喜悦与成功。反之,则往往是抑发失落与困苦。哲学的意义正是在学生迷茫的生活路途中给予指向和引导,让他们能够以正确、良好的心态应对学习生活,从而培养出具备良好身心素质高职生。[5]

参考文献:

[1]陈建峰.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J].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08).

[2]王春河,岳学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河南农业. 2007(10).

[3]张桂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功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06).

[4]毛远芳.培养创新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基本方法[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12).

高职数学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分析 篇4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育,价值,功能分析

1 引言

在高职开展数学教育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并为高职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 高职数学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 与传统的数学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差别。针对这样的情况, 本文将从数学教育的特点谈起, 具体的分析出高职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以及功能的发挥。

2 高职数学教育的价值分析

2.1 数学教育的价值分析

高职数学教育的价值指的就是在高等职业学校中数学科学的价值体现。具体的来说, 虽然数学科学是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但是, 人们对于数学科学的认识确实存在差异的, 因此, 人们对于数学科学的价值的认同感也是存在差异的。目前, 对于数学科学的价值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是数学的科学价值, 数学科学是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具备着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学科。因此, 数学学科的科学价值是高职数学教育的基础;其次, 是数学教育的应用价值, 在数学科学的应用过程中, 使用了数学语言对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描述, 是解决高新技术问题的关键之一;最后, 是高职数学教育的思维价值, 数学是一门对抽象思维要求很高的学科,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平台, 在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数学思维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高职数学教育的价值分析

作为高等职业学校的重要学科之一, 高职的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必须符合高等职业学校的方向和特性。在进行高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 要从高职教学的实际价值层面出发, 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倾向性:

首先, 要从高职教育的实际特点出发, 考虑到高职数学课程的课时数目、学生的学习基础特点, 进行高职数学教育, 充分体现出高职数学教育的针对性价值;其次, 高职数学教育偏重于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训, 学生所进行的数学学习从思维层面、文化层面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因此, 要想充分的体现出高职数学教育的价值, 就需要从有效的层面中发挥出数学教育的价值;最后, 高职数学教育是倾向于学生的专业特点的, 因此, 高职数学教育的价值的体现也是不平衡的, 要充分的重视到对于高职学生能力有促进的实用的数学知识的教育, 对于作用稍小的理论知识则是要弱化教育。综合起来看, 高职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就是数学应用价值的体现。

3 高职数学教育的功能

3.1 数学教育的功能

首先, 数学教育具有着基础性功能, 通过开展高职数学教育, 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也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中小学的数学教育过程中,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打下基础, 而在高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 数学教育的目的则是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 因此, 高职数学教育具有着为奠定学生学习与工作基础的重要作用;其次, 数学教育具有着实用性功能, 在高职开展数学教育, 对高职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具有着基础性作用, 对学生将来的工作也有帮助, 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手段, 因此, 进行高职数学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性功能;随后, 进行高职数学教育有着思维训练功能, 在高等职业学校开展数学教育,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帮助高职学生形成严谨、富有逻辑性的数学思维能力, 并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高职数学教育的功能

进行高职数学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高职数学教育价值的体现上, 从高职数学教育的过程来看, 进行高职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 及为社会培养具备数学基本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 充分落实高职数学教育的“应用价值”。从进行数学教育的目的来看, 数学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高职数学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基础性的教学作用。高职之中的许多专业学科是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的, 这就需要在高等职业学校开展数学教育, 为高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 在进行高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 最核心的功能就是体现出数学教育的实用性功能, 高职教学最强调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进行高职学校的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工具的应用能力, 为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专业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 进行高职数学教育要围绕着数学的基础内容开展, 并紧密的围绕着高职的专业知识进行设置, 因此, 高职的数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所以, 进行高职数学教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一定范围内的数学知识的应用上。

综上所述, 高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育虽然在思维广度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限制, 但是, 高等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具有专业针对性强, 应用性高的特点, 对学生的学习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怀远.数学价值的多面性与高职数学教学改革[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6) :81-83.

高职教育价值 篇5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职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观,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些手段和方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并且要全面综合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媒体、策略、资源和环境等各个要素之间关系,使教学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设计,能更科学和便捷地重新整合教学资源,控制教学过程创造出更符合学生特征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大大地促进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最终实现培养具有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高技能型人才目标。

3.2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绩效管理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建立合理的测评指标并构建绩效管理流程。首先要确定各环节绩效的“关键维度”其次要为每个“关键维度”建立测评指标,最后为测评指标建立目标或标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课堂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如何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优化和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测评指标应该包括两个维度:教学过程的测评指标和学习过程的测评指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人才目标。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的绩效指标与学生质量指标有着密切、直接联系。

试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引导 篇6

关键词:教育管理 德育 活动 就业

教育管理要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服务,要以学生成人成才为中心,建立起健全的人格、解决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活动是教育管理工作载体。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认真研究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规律,加强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下面是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几点浅见:

一、高校教育管理寓德育之中

高校德育的出发点是构筑精神文明支柱,发掘学生创造潜能,其根本任务是端正学生的品行,完善学生的人格,落脚点是“人”,归根到底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此,我们要不断地探索方法、注重效果,加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柔性管理理念,即以大学生为中心进行人性化管理,德育教育与能力培养并重的管理模式。

德育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高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尚的思想道德的培养,良好风气形成,同时注重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人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德育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道德品质、潜在能力和尊严等方面的总和,反映了一个人在心性、才情、人品等方面的综合指数,是一个人区别他人的固有特质,决定着个人的独特行为和思想。大学生健全人格素质要从一点一滴培养,首先是能够有效融入社会、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及自身身心发展的适应过程;其次是具有健康、阳光的心理素质,发展积极的个性,养成身心愉悦、性格稳定、风趣诙谐的健全心理人格。培养积极的人格对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

德育教育的柔性管理,需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通过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大学生心理管理、注重大学生情感管理和人文素质提升等柔性管理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通过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中的运用,创造更加和谐的校园文化、系部文化、班级文化极大地发挥德育教育的潜力,培育出更多的有思想、顾全局、守纪律的新世纪人才,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内在质量、树立品牌意识、提升职业教育层次。

二、高校教育管理寓活动之中

高校教育既要靠耐心细致的德育教育,又要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有效的融会贯通,必须开展文体活动这个活的载体。认真研究学生工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改变、探索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的自我成长;充分调动学生自觉性,使学生健康成长。活动是最好的教育管理工作方法:

一是开展好班级丰富多彩文体活动,贯穿学生的知、情、意、行。组织“歌唱团结、勇于创新”歌咏比赛,提升班集体凝聚力、向心力,并以《团结就是力量》作为班级和大型活动时的主唱歌曲,来激励、熏陶、影响每一个人;组织“3+2”男女篮球赛,跳绳比赛,足球比赛、辩论赛等活动,使得同学们能力得到锻炼和发挥、感情得到了加深和巩固,让学生感到自己的班级是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集体,丰富多彩、催人奋进的大家庭。

二是调度好团总支学生会的中间教育力量。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容、形式是多样化的,不只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通过各项活动加以渗透,例如针对大学生讲座、组织青年志愿者参加了“长清乐园”社会实践活动;《让党旗更鲜艳 让学院更辉煌》诗歌朗诵大赛;“讲文明、懂礼貌”培训活动;开展团学干部思想培训会等形式,使教育教育管理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轻松活泼、有趣的,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自觉自愿地为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三是发挥好校园社会团体这张后备力量。如果没有健康的团体组织活动,这个集体就缺少活力,通过活动教育人、感染人、影响人,进而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大学生成长成才。通过话剧社、知识竞赛、拓展训练等一系列的活动,既能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校规校纪遵守及环境保护意识,又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活力,大家工作起来也更有干劲。

三、高校教育管理寓就业、创业之中

当前就业压力太大,尤其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不争的现实话题。新时期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尽快适应职场环境,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力量,必须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做好求职难的心里准备,这要求我们在高校教育中应加强就业、创业的引导,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好务。

一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一个人的无形资本,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是就业必修课程。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于现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既要在从事本职工作时诚实守信、敬业爱岗、无私奉献、脚踏实地,同时要了解国家就业、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帮助大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顺利实现自我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二是开展实训技能比武,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积极营造“学技能、重技能、比技能”的环境,鼓励学生学好专业,注重技能训练,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做到多学、多练、多掌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實现专业向职业的转变,从知识结构向职业能力结构转型,从知识灌输向行为引导的管理模式;同时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督促学生多进入图书馆学习,拓宽知识视野与沉淀基础、专业知识,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又具有突出操作技能的高端技能人才。

三是加强创新理念的紧迫感。古语有云,“学起源与思,思起源与疑”,这要求我们必须学会质疑。自己独立思考后对别人观点提出各种质疑,是不断创新的内在性、精神动力的本质要求。加强学生的创新理念教育要求课堂学习与实训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实训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循环往复中,孕育独立思考的创新理念,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四是倡导在心态上把职业当成事业对待。要明白职业理想和理想职业是不对等的,明确“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尤其要教育学生主动感受、学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意识、心理、行为有着较强的凝聚和规范作用,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竞争力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企业将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教育价值 篇7

关键词:价值多元,高职院校,价值观

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和价值共生的时代。在此背景下, 高职学生价值观也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 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与此同时, 职场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素质取向代替学历取向成为职场的首选职业价值观和态度, 并成为职业评价的首要目标。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高尚职业道德的基础, 也是制约个人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是企业、社会、乃至国家凝聚人心、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 全面了解高职学生价值观选择的现状, 科学分析其成因, 积极探索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既是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推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价值多元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选择的现状及不良影响

当前, 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总体上是好的, 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总体上符合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 但部分学生在价值观选择方面陷入了误区, 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和挑战, 价值观选择趋向多样化

社会环境是影响价值观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传入中国, 中国长期以来比较封闭、单一的传统价值观被多元价值观所代替。价值多元背景下, 中国传统价值观, 如谦让、奉献、勤劳、节俭、团结、助人、重义、轻利、利他、诚信等观点受到冲击和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集体主义”受到质疑和漠视。享乐、利己、自保、奢侈、重利、个人意识、追求权利等价值取向在学生中出现。大部分高职学生集体观念较强, 热爱集体, 关心集体荣誉, 但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漠, 不遵守校规校纪, 不参加集体活动。在公共场合, 大部分高职学生能够做到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尊老爱幼, 表现出了较高的修养和素质, 但也有部分学生无视社会公德。多元价值背景下, 传统核心价值观受到质疑和挑战, 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势必造成个人内心价值观选择的困惑和迷茫, 理想目标定位的失误和不当, 会影响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并最终影响我国社会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

个人本位盛行, 社会责任感淡漠

与集体意识淡漠、公德意识不强相应, 当代高职学生在价值观选择方面更多奉行个人本位主义。虽然在总体上能够尊重和服从集体或国家利益, 但其更多关注的是与自己实际利益关系密切的理想目标的实现, 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当他人或社会需要其提供帮助或服务时, 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是否能从中获得实惠, 能获得多少实惠。部分学生在其个人利益与他人或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来决定其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 不考虑或很少考虑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个人理想的追求上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其理想追求也更趋现实化和功利化, 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缺乏, 甚至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 如考试作弊、简历造假。因以自我为本位的价值选择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部分高职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只会考虑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不会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因此很难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也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对用人单位来讲, 不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难以形成真正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职业价值观趋向功利主义

西方价值观的传播和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使得追求经济效益日益成为人们价值追求的主要目标。在这种注重实利、实惠的社会背景下, 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亦不可避免地受功利原则的强力冲击, 在职业选择方面以个人需要为中心, 在职业追求方面更注重职业所带来的实际利益和目标职业赋予自己的发展空间, 把轻松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工作待遇作为择业的首选, 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强烈。在校学习期间, 只重视专业课, 而对人文素质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尤其是思政课重视不足。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固然必要, 但社会最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现代高技能人才, 高尚的情趣、健康的人格、高超的情商等人文素养是现代高技能人才最具竞争力的软实力, 忽视人文素质的有意识的培养, 可能造就的是一个知识结构欠缺、意志毅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发展空间狭小的学生。

价值多元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成因

高职学生身心特殊期的必然反映

高职学生大部分刚刚迈进成年, 在生理上虽然进入了成熟期, 但在心理上还不成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 思维比较活跃, 个性张扬, 追求个性独立。他们虽然具备了基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但还不定性, 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且逆反心理较强, 喜欢标新立异, 比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但受阅历和经验所限, 看问题比较肤浅, 是非辨别能力不强, 亟须加强教育和引导。

家庭教育的不当甚至缺失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 也是唯一的终生教育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价值观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先入为主和持续强化的作用。然而, 不容乐观的是, 价值多元背景下, 已经高度社会化了的、总体取向功利化了的父母难免会把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子女。更有一些空巢家庭的孩子, 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 造成了家庭思想教育的缺失, 其价值观的形成难免会受到不良影响。

学校教育的空洞

纠正家庭早期教育的不当, 弥补早期家庭教育的缺失, 随后的学校教育应该是责无旁贷。但实际情况是, 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从幼儿园到大学, 大多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方式, 空洞的说教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陈旧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 无助于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情况, 更无法应对学生的疑惑和质疑。学生要么是知而不信, 要么是知而不行, 大大降低了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价值多元背景下, 传统核心价值观“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人, 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 包括利己、奢侈、享乐等一些之前备受谴责的价值观受到公开追捧, 适应时代精神的主流价值观尚未建立。反映在实际生活中, 表现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道德的滑坡, 诚信的缺失, 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高职学生在网络、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 耳濡目染这些现实, 无疑会对之前已经接受和正在接受的价值观教育产生怀疑,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价值多元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教育对策

尊重价值多元的事实和学生的多元价值选择

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和价值共生的时代, 在价值多元的背景下, 学生的多元价值观取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 尊重价值多元的事实和学生的多元价值选择是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时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价值多元背景下, 教育者要正视多元价值存在的合理性, 教育者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 帮助学生辨明多元价值的高低优劣,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选择自己的价值观, 而不是把自己的价值观或教科书的价值观生硬的强加给学生。

重视家庭教育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

在一个人价值观形成过程中, 以父母为首的家庭成员的影响和教育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如一张白纸一般、头脑中无任何是非观和荣辱观的孩子, 助其形成其价值观的第一种力量就是家人的言行举止、是非取舍。因此, 在早期的家庭教育过程中, 父母首先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 并言行一致, 切实践行, 以榜样的力量和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自然权威严格要求, 帮助子女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绝不无原则地溺爱、姑息、甚至纵容孩子。

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

学校教育是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力量。因此, 注重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 尤其是发挥思政课在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 在对高职院校学生政治思想课教学过程中, 应力争避免把思政课当做一种单纯的政治传声筒或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课, 思政课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 会答题, 能拿高分, 思政课说到底就是既要教会学生“做事”, 更要教会学生“做人”, 而这两方面绝不是学生考个好成绩就能达到目的的。在思政课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价值观教育。为此, 首先, 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 当学生价值取向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应帮助学生辨认其已有的价值观, 辨别社会多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和其优缺点, 帮学生确立恰当的价值标准。其次, 教师必须要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更新教学内容, 选择密切关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教学案例, 真正帮助学生厘清在实际生活中有关价值选择的疑难和困惑。再次, 改变传统的你说我听的教育方式, 采取商榷、讨论、质疑、辩论、等方式, 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氛围。通过对话、交流等方式, 相信学生会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 是要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注重教师的价值观教育。教师是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其教育效果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教育内容是否真正相信, 能否真正践行。在价值观教育方面, “身教”的教育效果比“言传”更重要、更有效。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不考虑教师的在学识方面的优势, 教师的言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不管教师本人是否意识到, 教师的言行、观念、思维方式、思想品质、知识结构甚至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等, 无形中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 教师的价值观成为影响学生价值观选择的重要因素。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学生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习得的价值观必然要经过社会的检验和重塑, 如果学生先前接受的价值观得到了社会大多人的肯定, 这种价值观才会最终为学生接受并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取舍的准则。反之, 如果学生习得的价值观在社会上没有多少人奉行甚至受到大家的反对, 这种价值观也会受到学生的质疑并最终被抛弃。可以说, 社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最后的但却是最重要的塑造作用。因此,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 尤其应该注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积极培育和践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努力抓好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 增强社会认同感, 把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并持续浇灌, 使其能生根、开花、结果, 并转化为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在此基础上着力加强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方面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同时, 利用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 积极宣传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孝道爱亲典型事例, 在全社会宣传正能量、传递正能量、创造正能量。

结语

当前, 职场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素质取向已代替学历取向成为职场的首选目标, 职业价值观和态度成为职业评价的首要目标。因此, 高职教育在着力培养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过程中, 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 更要把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放在首位。价值观教育既是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推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 价值观教育应成为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曾辉.价值多样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1) .

[2]宇文利.中国人的价值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11) .

[3]曹福春.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 (8) .

论高职院校女生社会价值观教育 篇8

一高职院校女生社会价值观教育现状

由于家庭条件、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影响, 高职院校学生在社会价值观方面普遍具有复杂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复杂性表现为社会价值观的单一取向明显, 或对多元化社会价值观的理解偏差;不稳定性表现为高职学生正处在社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 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社会价值观教育中无性别、无系统的教育现状, 对高职学生, 尤其是女生的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利的影响。

1单一化社会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服务经济社会和产业的发展需要, 培养目标的明确指向自然会产生功利性的社会价值观倾向。高职女生处在社会价值观形成阶段, 在技术教育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学校环境和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社会环境中, 单一功利性社会价值观容易被强化, 这在高职院校女生学习目的、人际关系、社团活动中均会表现出来, 具体体现为:学习的获奖目的、人际关系的功利目的、社团活动的职务目的。虽然这些特点在高职男生中同样存在, 但由于思维方式的开放性、社会视野的宽阔性方面的差异, 女生群体在单一的功利主义社会价值观方面表现得比男生群体更鲜明一些。

2多元化社会价值观理解的偏差

处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 高职女生必然受到多元化社会价值标准的影响。但因为人生经历的单一性以及社会经验欠缺的影响, 她们对多元化社会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并不完整, 甚至存在理解的偏差。有以下两种情况:将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理解为无标准的价值观;将多元化的价值标准理解为绝对自由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为:对素质培养的轻视、对管理规范的反感和行为方式的随意。这种多元化价值观理解的偏差产生了相应的行为方式, 使高职女生群体呈现生活的随意、学习的无目标和人生价值的迷茫。

3女性社会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高职女生群体整体呈现出社会价值观的单一性的功利主义和多元化的失序状态混杂, 这种现状的形成, 除了家庭、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外, 女性价值观教育的薄弱或者缺失也是重要的原因。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 女性教育课程缺失, 个别开设的女性教育课程也大多处于教师的自发状态, 缺少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女性教育方式单一, 偶尔的讲座或者心理辅导成为女性教育仅有的几种方式, 缺少教育目标的针对性、教育形式的稳定性、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结构的层次性。[1]

在高职教育中, 实用主义的工具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技术的无性别差异和职业教育的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决定了教育过程的无性别差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 这是造成高职女性教育薄弱或者缺失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关的更重要的问题是对于职业能力认识, 存在单一技术标准的观念倾向和对性别差异在职业发展中不同路径选择的忽略。

二社会价值观教育对高职女生成长的影响

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是个体或群体在整体社会结构中存在的前提, 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价值的体现和作为社会整体构成的个体或群体价值意义的实现。对于高职女生教育而言, 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形成, 不仅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学生个体而言, 社会价值观教育的影响直接表现在三个方面:对高职女生学习的影响;对高职女生行为的影响;对高职女生就业的影响。

1社会价值观教育对高职女生学习的影响

高职女生在职业院校中接受职业教育, 教育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完成相关职业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 社会价值观是影响其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单一功利主义的社会价值观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高职女生知识和技能学习的热情, 但也容易造成综合职业能力结构的失衡,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个人成绩、能力突出而团队意识较差。只有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才能明确自身价值目标, 培养自身的学习自主性, 建立学习过程中正确的自我价值评价, 并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的自主意识、明确的人生价值的个体精神。

2社会价值观教育对女生行为的影响

个体的选择性行为是基于社会价值观的认知基础的, 高职女生社会价值观的单一性或多元性的认识现状, 在影响她们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之外, 更多地体现在她们的日常行为方面。90年代出生的高职女生群体, 由于受独生子女家庭环境和独生子女群体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我约束和团队意识普遍较弱、重个体感受而忽略群体存在、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欠缺是她们普遍存在的特征。在单一社会价值观影响下, 高职女生行为选择、行为方式出现功利性的倾向;在多元化社会价值观认识偏差的影响下, 则可能出现学生注重个性的张扬, 但自我管理能力薄弱和集体精神缺失的现象。

3社会价值观教育对女生就业的影响

高职女生在完成学校教育之后, 必然要走向社会, 从事相关的职业工作。因为社会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她们在融入社会、融入工作环境的过程中, 在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工作中的合作和协调, 以及工作规范的遵守、工作压力的承受等方面都会碰到一些障碍, 使她们在个人价值目标、个人价值实现的方式、个人价值的判断等方面产生迷茫, 影响到她们职业生涯上的进一步发展。

三高职院校女性社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因为社会价值观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意义, 决定了在高职教育阶段除了要完成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 还必须注意学生个体社会价值观的教育, 尤其是在女生教育方面, 要根据女生群体的整体特点和女生个体的差异, 有针对性地选择社会价值观教育内容, 实现女性社会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效果。

1多元化社会价值观教育

针对高职女生中社会价值观单一化的倾向和多元化社会价值观认识的偏差, 进行完整、准确的多元化社会价值观教育, 是当前高职院校女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多元化社会价值观是一柄“双刃剑”, 多元化社会价值观教育首先是开拓学生对社会价值的理解, 认识到价值评判标准的多样性, 克服单一功利主义的影响, 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判断;其次是对多元化的正确认识, 克服多元化选择带来的失序、无标准的行为方式;第三是针对高职女生的性别特点, 进行性别差异的社会价值实现途径的正确认识, 纠正无性别差异和执着于性别差异两种极端化的社会价值观。

2主流社会价值观教育

多元社会价值观容易造成一种社会无序价值观的认识, 多元只是价值观选择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在多元中依然存在主流价值观和非主流价值观的区别, 只不过这种区别不是排他的, 而是共存的。在高职女生社会价值观教育中, 在进行多元社会价值观教育的同时, 要清楚分析主流价值观对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影响, 倡导主流社会价值观。[2]

四高职院校女生社会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高职院校女生的社会价值观教育, 首先是要在认识上予以重视, 其次是在教育途径上摆脱形式主义, 实现多形式、多层次教育方式的融合。

1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渗透式教育

高职女生社会价值观教育的课堂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女性教育课程的开设。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基本建立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女性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纳入其中, 形成稳定的女性教育课程, 在女性教育课程中将女性社会价值观作为教学单元融入教学内容中;二是专业课教学中纳入社会价值观教育。在以男生为主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 应分析职业发展方向的性别选择, 使女生能有针对性地设计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并做好心理和知识、技能的准备。在以女生为主的文科专业中, 应加强职业岗位能力性别特点分析, 梳理女性职业岗位发展的可能路径。[3]

2学生活动中的行为引导式教育

女性社会价值观教育, 不一定必须在女性教育课程教学中完成, 学生参加的相关活动对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学生活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组织的学生活动, 包括专业活动和社团活动;一种是学生个体的自发活动, 包括小群体的活动和学生的校内外兼职工作。前者可以通过活动主题、内容的选择和形式、过程的设计, 将社会价值观融入其中, 借助活动过程、活动氛围来实现引导式的教育;后者可以通过老师的参与或者指导, 通过师生交流, 完成社会价值观的引导。

3校园文化中的群体影响式教育

对于高职女生而言, 校园是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是社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外部环境之一, 女生社会价值观教育不能忽视校园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分为校园环境文化和校园生活群体价值观两个部分。校园环境文化是高职院校通过文化建设, 有规划地完成的外在文化环境;校园生活群体价值观是由学校师生社会价值观的共性特点构成的内在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和群体社会价值观的塑造, 可以形成稳定的校园文化熏陶, 影响学生个体社会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黄三平.高职女生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4) .

[2]韩杰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基本路向探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0 (1) .

高职教育价值 篇9

关键词:价值认同,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市场经济浪潮在带来商品经济繁荣的同时, 也催生了“利益至上”的社会意识。人们的社会价值判断不断融入“实惠”意识, 导致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出现“科学”量化趋势和“取法乎下”的“底线”模式。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弊端之一就是对核心价值或终极价值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弱化, 对终极价值追求缺乏理直气壮的勇气。走出德育工作“低迷”的关键之一, 就是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终极价值关怀。

一、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对实现德育目标、搞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首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时期的“三个倡导”, 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扩大和充实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其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职院校学生指明了具体、可行的发展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对价值认同机制的审视

价值认同, 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同和共享, 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 表现为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为其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互动能力及与其相应的道德意识形成与发展而付出意志努力的结果, 是价值主体行为的内在驱动, 也是其行为的价值导向。个体价值观培养的第一步, 就是建立有效的价值认同机制。价值认同机制的建立一般要经历盲目认同、审视认同、被动认同、自觉认同等阶段, 最后将价值观内化为价值主体的意识和行为。价值认同不仅涉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还包括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 是客体是否符合主体需要的显示, 也是一主体对另一主体认可与否的反映。

1. 盲目认同阶段

盲目认同主要指价值主体在没有完全认知或完全没有认知外部价值观念, 也没有理性把握其他价值主体的价值观念的情况下, 仅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 根据自我潜意识盲目地接受外部的价值标准。由于此阶段价值主体的认知水平较低, 其价值选择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和外发性, 因此所形成的价值判断很不稳定。

2. 审视认同阶段

当价值主体面临价值选择或碰到价值冲突时, 自然会进入对价值的审视、辨别、判断阶段。审视就是价值主体依据自身原有经验对不同价值观念作进一步的理性思考。这一过程不仅受价值主体“前价值认知水平”的影响, 还受情境、环境的影响。而且, 现实生活中价值主体对自我价值取向的思考往往比较感性, 审视阶段的价值选择具有明显的短时效应。

3. 被动认同阶段

价值主体的价值取向必然折射到其价值行为上, 同理, 价值主体的价值行为也会反映其价值取向。被动认同就是价值主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压力”, 被动放弃原来的价值取向或被迫接受新的价值取向。在这一过程中, 被动认同的价值取向不断与主体原有的价值体系产生冲突, 在冲突中价值主体的价值取向受到限制或放大, 从而得以强化。同时, 长期的被动强化会固化价值主体的思维, 因此被动认同往往不被察觉或显得主体“无能为力”。

4. 自觉认同阶段

自觉认同是指价值主体经过价值选择或面对外部的环境“压力”, 对主体的信仰产生经验固化, 最终把价值信仰落实到主体行为上。一方面, 自觉认同具有迁移效应, 会影响价值主体其他附属价值取向的确立;另一方面, 价值自觉认同是深层价值确认。价值主体通过对价值本身清晰的理性认识, 改善原有的价值体系, 从而主动接受新的价值观。

三、以价值认同为基点,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跃, 对新生事物接受快。同时, 高职院校学生基数大、群体影响力大, 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目标群体, 其价值取向影响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代表着未来社会的主流思想。因此, 搞好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对国家稳定、社会和谐都有重要意义。

1. 加强理论教育, 矫正学生的盲从认同

人们总是认同那些与自己利益、情感和信仰相一致或近似的价值观。利益、情感和信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评价。确立价值取向的过程就是达成思想共识的过程, 而思想认识基于理论认知, 所以理论认知是价值观确立的源头。长期以来, 由于受“分数导向”的困扰, 德育工作缺乏对学生核心价值的终极关怀。学校德育不仅缺乏实践体验, 其理论体系的认知教育也远远落后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 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自我价值的迷失以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加强理论认知教育, 能有效克服高职院校学生在价值观上出现的盲从认同现象。首先, 加强国内政策、国际形势教育, 构建科学的价值体系。当前国内政策、国际形势是最大的外部环境, 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国内政策和国际形势教育, 就是要确保学生能在全局层面深层次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国国情,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加强理论体系学习,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使其在价值选择时更加理性, 不断实现个人正确的价值追求。再次, 加强认知心理、价值信仰教育。价值选择具有主观性, 受价值主体主观心理的影响。改善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 培育其理想、信念, 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评价取向的成熟定型, 帮助学生克服在价值观上的盲目认同现象。

2. 加强冲突鉴别, 形成学生的审视认同

价值主体的价值选择受主观内在因素和客观外在因素影响, 而主观选择起决定作用。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认知是当代年轻人对价值取向“自我性”及“自我独立性”的彰显。因此,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价值鉴别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搞好理论知识传授, 更要将教育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 革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是利用价值冲突情境, 培育学生的价值辨别能力。价值选择是价值主体内心价值冲突的结果和表现, 正确的价值取向不仅来源于对价值的认识, 而且要依靠价值主体的坚定信念。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毅力、信念等心理素质训练, 目的就是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二是在知识传授的同时, 注重方法论的教育。重视价值选择的方法论教育, 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自我价值评价方法, 发挥方法论在价值冲突中的指导作用, 从而使学生确定正确的人生航向。三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及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没有自我的人是没有未来的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要将价值转换置于学生的价值审视范围内, 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提高学生的价值辨别能力。

3. 加强熏陶体验, 提升学生的被动认同

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 其体现出的文化、精神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校园环境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激发学生的昂扬斗志。加强熏陶体验, 就是通过整洁的校园、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活跃的社团来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通过展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 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用“大学精神”完善学生的价值认同。一是搞好校园环境建设。要在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融入文化感染元素, 让每一扇窗、每一堵墙都时时散发出文明的气息, 提升学生的价值取向品味。二是加强校园虚拟文化建设。要通过制定严谨、完善的制度, 发挥制度的育人功能;通过吸纳学生参与制度的人性化设计和制定, 彰显制度的人本属性;通过构建和谐的网络空间, 倡导网络道德,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网络阵地。三是树立优秀学生典型, 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榜样参照。实践证明, 无论是价值认同还是行为习惯的养成, 同伴的肯定往往比教师的教育更有效果, 同伴的示范效果常常比教师的引导作用更大。要通过榜样力量的折射, 给学生造成一种“同伴价值压力”。同时, 要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和奖励机制, 通过人文关怀, 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

4. 加强内化实践, 实现学生的自觉认同

价值观是以价值主体的行为表现为存在依据的。“一个实际的行动胜过一打空洞的纲领”, 价值观的形成基于价值的主体内化。价值认同是一个从价值教化向价值内化的演变过程。实践是促使“知”与“行”统一的最有效途径。因此,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首先, 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的融合。任何价值观的培养都不在价值观本身, 而在于受教育者的行为养成。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 构建符合学生价值体系的“生活实习场”, 把价值内化实践置于重要地位。其次,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构建科学的实践体系。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 要加对强学生生活实践中的行为引导。通过实践总结、讨论、情境模拟等方式, 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体验, 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结语

价值是人“精神”的体现, 人因为有了对价值的向往, 尤其是对核心价值的追求, 才有了区别于动物的“灵性”。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自我意识强烈, 对其价值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坚定信念, “我始终坚信, 德育应该是最有魅力的, 因为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 即使是物, 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 显示它和人的关系”。要努力从价值认同的发生机制入手, 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J].哲学研究, 2002, (11) .

[3]李辉, 练庆伟.价值认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 (1) .

[4]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0.

从职业价值观看高职职业指导教育 篇10

一、目前高职职业指导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相对滞后

高职院校立足于培养具有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高技能人才。由于它的高教性、职业性、区域性的特色, 使其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比普通院校更对口的便利, 但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相对薄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理念缺“新”。

目前的职业指导大多仅仅局限在就业创业形势教育, 求职技巧的训练等表面化上, 而诸如职业价值观等本质上、深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却无人问津。

2. 课程设置缺“相”。

目前的职业指导教材内容单一, 多数教材只侧重于就业指导, 缺少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力求突破单一性, 突出综合性。

3. 专业教师缺乏。

职业指导教师除了要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经验外, 还要具备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但现在从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多数是由辅导员或政治课教师兼职, 职业指导的效果十分低微。

二、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的看法, 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那么, 什么是职业价值观呢?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是价值观体系中关于择业、就业、做业等事物的评价尺度、观点、准则的集合。职业价值观的内涵应当以价值为核心, 尊重生命、尊重人的尊严, 尊重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将人类的劳动和工作作为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源泉, 同时也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培养和树立创新;可持续发展;感恩;人与自然和谐;全球精神等职业价值观, 这样才能在未来的职业中创造佳绩。

三、职业价值观对学生职业指导的意义

1. 有助于学生进行职业选择。

学生和企业之间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毕业生选择什么样的企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不单取决于就业形势, 市场需求, 更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职业价值观。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职业价值观, 他在选择企业的时候, 就会看重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文化, 正确面对市场和企业的挑选, 从容不迫的朝着目标前进。

2. 有助于引领学生职业发展。

现代企业都在追求潜在的发展, 对员工的挑选更看好职业责任心和职业态度。比如:以怎样的态度做事?做, 是一种态度;快做, 也是一种态度;不但快而且认真做, 还是一种态度;遇到困难, 不退缩, 坚持做, 是令人赞赏的一种态度;能举一反三创新做, 既是积极进取的态度还体现出职业能力。这是五种境界, 能达到哪种境界取决于职业价值观。

四、高职职业指导中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职业价值观教育作为职业指导的主干和核心, 渗透在职业指导的各个环节, 笔者仅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加以浅析。

1. 树立全员、全过程教育理念

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目前企业的核心价值认同的过程。“所谓价值认同, 是指价值主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交往、互动, 不断调适自身的价值结构以顺应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因此, 要实现教育效果, 必须让学生从进入校园开始, 面对任何一个群体, 任何一个教师, 参与的任何一项活动, 都渗透今后职业所需要的价值规范。全员教育的意义在于, 在学校为学生创设了学习和体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内容,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全过程教育的意义在于, 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互动的舞台, 督促学生不断调适自身的职业价值结构, 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2. 善于及时准确地阐释企业文化所表现出的职业价值观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经营哲学, 即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外化的企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文化即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所以, 企业文化是职业价值观的载体。对学生而言, 能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精神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努力按照企业的价值体系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培养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对企业而言, 能更容易找到和企业战略目标、管理模式管理风格、企业文化建设高度契合的员工。从文化的深度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3. 在职业指导中注重实践锻炼和体验

当前, 不少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目标模糊, 责任心缺失, 诚信意识淡薄, 抱怨多等问题。他们并非在理论层面缺乏认识, 相反他们在书面上, 口头上都能表达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这就意味着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是如何把理论内化为信念和理想、外化为实际行为的过程。所以, 要在职业指导中注重学生的实践锻炼和体验, 职业指导课教学应努力预见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选择困境, 并尽可能设置真实的场景, 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 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实践和体验职业价值观。

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还有许多需要注意的, 比如, 注重学生群体的差异性教育和引导,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价值观教育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金耀宇.国内关于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26

[2]邢志丽, 刘玉娟.职业指导概论[M].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8, 34

高职教育价值 篇11

[摘要]文章从分析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出发,探讨了高职院校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及建议,从而帮助学生成为懂得做人、学会做事、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他们今后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 特点分析 对策及建议

[作者简介]李月波(1978- ),女,河北衡水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姜彦飞(1965-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政体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石家庄050091)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140-02

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者是在职业社会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选择、职业评价、职业价值取向。

2007年1月16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价值观教育的比较研究与实验”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开题会。中国职教学会会长王明达在会上指出,应该从战略高度提高对职业教育价值观研究意义的认识,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这一直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灵魂。价值观教育是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目标的核心,它不仅影响到个人未来的发展、成长,也影响到民族素质和国家的兴衰。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在高职院校今后的发展中将具有更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分析

为了了解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就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状况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1980份,有效率99%,样本具有代表性。经过对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我们对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1.追求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度。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①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在影响择业的众多因素排序中,列前两位的是“经济收入”和“发挥专业特长”,分别占到17.3%和15.9%,表明当前的高职学生重视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渴望自身价值能够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而“对社会贡献大”的因素只占到5.5%,表明高职生的社会价值观念淡化。

2.职业评价标准呈现出功利性和个体发展。对一种职业的评价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意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业价值观提倡的是重义轻利,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不是以物质的或经济的标准去评判,而是以个人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大小,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作为评价的尺度。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这种职业价值观转向“经济价值型”和“自我价值型”。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者首选“经济收入高”,其次是“符合自己的专长”,而“社会贡献大”一栏,学生选择的只占5.5%,这表明在职业评价标准上,高职学生非常重视发展个人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3.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期望职业与社会现实需要之间有矛盾。当前,不少高职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正确审视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不考虑社会需要和个人的实际情况,追求超越社会需求和个人能力的职业。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很少考虑工作岗位是否适合自己,更没有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只求解决眼前问题。因而很多学生对未来抱有较高的期望值,过高估计自身条件,希望找到一份条件优越、福利待遇好、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工作,但是实际择业过程中这种期望值却很难得到满足。择业过程中的这种表现也就造成了择业意愿与社会需要的脱节而使择业更加困难。

二、高职院校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高职院校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非常必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与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理性就业。

1.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职业价值观教育,充分认识到加强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我国正在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而高职院校却面临一种“尴尬”。天津职业大学课题组所作的《2004年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对28个省、市、自治区的337所高职高专院校的27.1万名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当年年底就业率达93%。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未能就业,是不是我国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已经富余了呢?不是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劳动技能指数仅居世界第59位。在技术工人方面,发达国家高级技师占35%,中级占50%,初级占15%;而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1.5%,高级工只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到了60%。为什么一方面生产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又有相当一部分未能就业呢?原因诚然是多方面的,但择业心态不适应是重要障碍。

我国高职的目标定位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突出强调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导致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不能准确定位自己,态度和行为不端正,择业目标偏高等,因而,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实干、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性。

2.结合社会实践环节,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训导。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已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使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品质和行为在毕业之前就能与市场的要求接轨。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实习期间,应对学生建立和实行小时工作制以及严格的考核与训练制度,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要强化社会实践,注重在实践中锻造人,不断增强高职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长期以来,我们只关注学生是否了解道德规则以及了解多少,而很少了解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情况。我们应该注重将道德认知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高职院校德育的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是为社会服务,高职学生参加的服务范围非常广泛,如维修电器、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社会宣传、募集资金等,同时,这种服务活动还会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通过服务,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使他们树立自主、自重、公平竞争和爱国爱校的精神,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平衡人际的协作态度。

3.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我国职业教育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当学生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及应变能力缺乏等,造成他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加强人文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是十分必要的。(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培养目标。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劳动力,而是全面发展的、精神丰满的人。教育培养的目的不仅是有齐备的知识和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完美的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眼光。高职院校在组织和实施专业教学时,要注意结合人文教育的内容,努力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此外,还要注意不能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人文教育,虽然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政策性、时代性、直接性;而人文教育则具有基础性、稳定性、广泛性与非功利性的性质。人文教育可以起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但两者不能相互补充②。(2)开好人文教育方面的选修课程。高职院校在注重人文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选准课程。人文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各院校学生的实际,要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启迪学生的心智,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及发展。例如,可以开设深受学生欢迎的“美学艺术篇”“公共关系学”“创造心理学”“心理健康”等课程,让学生从全方位加以了解和认识,这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大有益处。同时,要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信的精神,使他们学会与人相处,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护心理健康,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4.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学校建设的灵魂,是决定学校兴衰的重要因素和维系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它是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学生为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结果,是学校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师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生活方式、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跃校园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办好有特色学校的有效措施。在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开始引发越来越多的思考。从教育部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的评估工作来看,合格学校主要看条件建设,良好学校主要看制度或机制建设,而优秀学校主要看文化建设。可见,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5.加强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指导是指在教育中,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同步进行的有关职业思维与职业品质的教育活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劳动用人制度改革的深化,“面向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成为新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面对这种变化,积极推进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对学生,高职院校不仅要提高其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而且应该结合现实经济社会生活,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包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角度来看,开展职业指导还是增强这类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72.

②唐友东.人文教育——高职教育急需补上的一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2):57.

[参考文献]

[1]张楚廷.大学人文精神构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张元.塑造学会做事的职业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

[3]蔡若松.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32).

试论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篇12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途径

在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今天, 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为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 必须加强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欣赏、喜欢自己的职业, 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每位学生的社会价值, 让他们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

一、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目标与内容

(一) 形成正确的职业认识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 都想在职业学校里学到一技之长, 但是进入学校学习之后, 尤其是进入到企业之后, 他们才发现, 在不久的将来他们所从事的职业竟与他们理想的工作环境大相径庭, 因此就有了消极情绪。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必须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有足够的认识, 热爱自己的职业, 才能挖掘出他们的潜力, 为社会做贡献。因此, 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内涵应该理解为:职业教育的功能开始从单纯经济工具的教育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转化。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使学生既会“做事”又会“做人”。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格、职业素养

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理想的就业岗位有很多人去争取, 不好的岗位没有人愿意去做,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很多年轻人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因此, 对高职学生需要通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自身所处的社会所提倡的职业价值观相吻合。培养学生以务实和现实的态度积极参与就业竞争, 而不是以“等, 靠, 要”的错误观念坐以待毙。这种职业品格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择业的意识, 获得理想的就业机会。具备了这样的就业意识后, 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例如学习建筑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有:不辞劳苦,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的求实工作态度。要谦虚谨慎, 深入工作第一线, 能和同事密切合作。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对相近专业的知识要比较了解, 并有较好的外语水平, 计算机应用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

(三) 切实锻造学生较强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其中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与岗位各项任务和各种岗位, 各种职业有关的共同能力。对高职学生, 要重视他们知识、能力、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使学生成为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既要避免出现没有知识没有能力的现象, 也要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让每位学生学有所用, 这里的“学”是指知识, 也是指方法、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人才, 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教育价值观的途径与方式

(一) 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更新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过一篇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作文, 提出要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他说:“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 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 互相冲突的, 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 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由此可见, 职业理想层次较高的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职业理想层次比较低的人则把个人需要作为选择职业的主要依据,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因此, 要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才能更新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

(二) 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引入, 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

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 走的是工学结合的道路。也就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走进工厂, 走进实训基地去体验劳动场景。所以要通过企业文化, 对学生进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教育。身份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基本条件, 可以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学校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让学生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 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 最终转化为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行为。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氛围的教育, 养成企业员工的风格与习惯。

(三) 通过双向互动、内在感化, 实施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要想让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教师就要首先具备这样的价值观。为了追求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最大效益, 要改变传统的生硬的说教方式, 从内容向过程、从认识向评价、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改变学生长期的被动状况, 使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认知升华到情感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廖和平.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03 (10) .

上一篇:借鉴历史下一篇:创业投资之对赌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