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教育

2024-08-14

高职护理教育(共12篇)

高职护理教育 篇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的健康观念也随之改变, 健康需求逐渐涉及不同的层面, 对护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护理人员的角色正由单一性向多元化延伸, 社区护理将成为一种区别于医院临床护理的全新服务模式。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 尤其是高职护理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应充分重视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护理, 拓展护理服务[1]。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成为21世纪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社区护理人员作为护理措施的实施者, 关系着社区护理质量。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人力资源严重缺乏, 在今后的社区卫生工作中应大力培养社区护理人员。

1 高职护理教育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必要性

1.1 社区护理人员受教育程度低, 数量不足[2]

据资料显示, 2000年, 美国社区护士中, 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11.6%, 远远高于医院护士中7.6%的比例。按照1 000~2 000人配备1名社区护理人员的标准, 目前我国社区护士数量严重不足, 现有社区护理人员中还有很多没有社区护士执业资格。

1.2 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 我国相对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来说, 很少有医护类院校专门培养大、中专及本科社区护理专业人才, 虽然已有少数高校开始着手培养社区护理研究生, 但数量相当少。王爱珍等调查近3年的55所高校护理专业开设比例达84.5%, 但没有一所高校开设社区护理专业[3]。我国社区护士基本上是临床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到社区工作或由医院护士转岗至社区, 他们缺乏社区护理专业素质培养, 导致综合素质不高。

1.3 国家重视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服务模式正处于深刻的变革过程中, 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人口数量增长和老龄化的趋势, 生态环境改变等, 都将对社区护理人才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培养适宜的社区护理人才将是我国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1.4 社区护士的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4]

社区护士主要是针对社区群体、家庭、个体提供一种综合性的三级预防保健服务, 工作任务包括:健康教育, 社区老年人、儿童、妇女和残疾人保健服务, 社区环境卫生, 传染病的防治, 慢性病的防治、康复训练、居家护理及生活指导, 提供咨询, 精神心理卫生保健, 建立社区健康档案, 院前急救及转诊服务, 临终关怀及护理等。以上工作任务对社区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一般护士的能力, 还要具备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扎实的综合护理能力, 独立判断、解决问题能力, 预测与应变能力, 组织与管理能力等。

2 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措施

2.1 开设社区护理专业, 招收社区护理专业学生

高职院校是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作为高校, 首先要更新观念, 以就业为导向, 明确护士培养思路与定位。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加强护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从就业前景来看, 社区护理专业学生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 因此, 应开拓社区就业市场,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2.2 优化课程结构

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 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5]。因此, 应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内容, 开设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老年护理、康复医学、社区护理、预防医学、营养膳食等课程[5]。

2.3 改革教学方法

医学院校应与社区服务机构合作办学, 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 开展多种形式的面向社区的实习、实训项目, 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实际训练的机会。为此, 我校在团支部的协助下, 组织入学第二年的学生 (具备一定的医学、护理基础知识并开始接触临床学科) , 利用课余时间到社区敬老院为慢性老年病患者服务。

2.4 倡导人性化服务理念[6]

人性化服务提倡尊重、理解、关心患者, 它是赢得社区居民支持和信任的重要保证, 是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 首先要帮助护生转变观念, 尊重患者生命价值、人格尊严、个人隐私, 注意保持端庄的仪表, 讲究护理服务艺术。另外, 还应给患者提供一个优美、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

2.5 建立社区护理课程考核模式

除理论考试外, 应以社区实践考核或学生实习、见习情况

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应用初探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无锡214028)

摘要:为了发挥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的作用, 首先,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成为学习、训练的参与者;其次, 要帮助教师过思想关、适应关和创新关, 成为教学改革的探索者;最后, 要合理应用新旧教学设备, 体现其价值。

关键词: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心肺复苏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

众所周知, 心肺复苏是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而抢救成功与否则取决于施救者能否掌握抢救技术。因此, 心肺复苏术是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急救技能, 并被列为学生的重点训练和考核项目。长期以来, 由于教学手段滞后, 学生对相关训练往往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师生对训练效果和掌握程度缺乏科学的评判标准。因此, 传统的心肺复苏技能训练、考核手段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面对各种危急情况时的处置、急救能力, 我校先后引进了2套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此系统由计算机控制, 可模拟多种真实的急救场景, 实现多人同时教学、训练和考核。实践证明,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较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技能教学效果。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进是评判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但先进的设备也需要人去很好地加以利用。因此, 如何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结合学校已有的教学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近年来, 笔者从3个方面探索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

1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训练的积极参与者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 医学教育事业也获得长足的进步。然而, 各级医学教育单位却面临着2个相同的问题:一是学生越招越多, 受限于教学场所和教学经费, 相应的教学设备不可能无限制添置, 指导教师也难以大量配备;二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对学习、训练的态度不同, 部分学生敷衍了事, 或

作为课程评价指标, 建立社区护理常用程序及操作技术评价标准。

为了加快我国的社区护理建设, 必须依靠各高职护理院校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大力培养, 提高整体社区护理人员素质, 从而保证社区护理服务质量。

文章编号:1671-1246 (2010) 09-0086-03

观望逃避。要解决这2个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从2方面入手。1.1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激发其学习热情

学习动机由多种心理因素 (如学习意向、愿望、兴趣等) 构成, 通常表现为学生为什么而学习,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 乐意学什么以及学习努力程度。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学习动机教育,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在训练过程中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 是必需的, 但有时收效并不明显。个别教师甚至因此而忽略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更多地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可以随意设置特定的场景, 模拟多种急救现场氛围, 有助于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因此, 在讲完心肺复苏术的基本理论, 并安排学生进行初步心肺复苏术训练后, 利用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能同时进行多人操作、演示直观生动的特点, 穿插一次心肺复苏术演示讲评课。如设置“抢救溺水病人”场景。首先, 学生在点击进入病例后, 可以看见一段简洁的并配以声音、图像和动画的情境介绍。这时,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 迅速融入现场氛围。然后, 根据语音提示, 学生可以观察到“病人”出现心跳骤停的前兆———瞳孔散大, 呼吸、心跳骤停, 颈动脉搏动消失, 心电图呈一条直线。这时, 要求学生按已学操作规程迅速实施抢救。通常会出现2种结果。一些学生抢救成功。当他们看到正在抢救的“病人”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时, 喜悦溢于言表。其他学生纷纷露出羡慕、赞许的眼神, 并跃跃欲试。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0) :721~723.

[2]方源, 郭爱民, 李静, 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 东中西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营管理及卫生服务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17) :1389.

[3]王爱珍, 张晶, 姜峰, 等.我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高职类专业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2) :50~51.

[4]陈锦治.社区护理[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5]闫瑞芹, 沈宁, 蒋艳.我国护理事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进展及未来趋势[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 :75.

[6]陈茵, 姜娜.社区护理教学中高职护生人性化服务意识培养的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4 (2) :34~35.

高职护理教育 篇2

中医是我国人民创造发展的传统医学,而中医护理是中医药学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中医护理的主要理念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1],重点关注对人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医护理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而我国对中医护理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在与日俱增。随着《(国办发〔〕7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2](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我国中医护理教育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在《意见》中,重点指出了我国中医护理教育在当今新的大环境下的发展道路,即立足实际,大胆创新,从而促进中医护理教育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高职护理教育 篇3

关键词:高职护理教育 医院护理文化 对接 医院化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218-02

培养全面高职高专护生,能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一线,应该是综合性、学术性和人文性的“三位一体”[1]。我们的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最终的目的是使护生能够顺利就业,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主要是医院临床护理,要想护生能够尽快适应“白衣天使”这个重要角色,我们要注重高职护理教育的全过程与医院优秀的护理文化衔接融合,即形成“医院化校园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拘一格,可根据各个院校自身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实现护生到护士的角色转换以及护士职业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1 研究对象

自2009年开始对2009级至2012级500名高职高专护理学生加强“医院化校园文化”的熏陶,第一和第二学年主要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训练习,第三年进入教学医院进行实习。

2 高职护理教育与医院护理文化对接方法

(1)全面实施新生入学护理职业教育,积极引导新生用心体会护理职业氛围。

首先,全方位做好具有鲜明护理职业特色的入学教育。先是带领新生参观各种护理实训练习室,模拟病房,模拟护士站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在学校就如同进入了真实的医院一样。再由护理专业教师对所有新生进行“基础生命支持”系统培训,通过这样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了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关键的基本救生技术,提高了他们遇到灾难、意外事故和危重患者的应急能力,让每一位学生深深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医务人员肩上的重任以及每一次抢救病人都是时间与生命的赛跑,明确护士的责任,使他们更加热爱护理专业。

其次,举办能鲜明体现护理职业特色的迎新晚会。在新生入学后第二周,隆重举办迎新晚会,要求所有师生均参加,让学生自己设计作品,参加演出,很多学生设计出那种救死扶伤的场景,来营造欢乐和谐的氛围。目的是让新生刚入校就如同在家的感觉,内心充满着护理职业的归属感,从而能够发自内心的热爱护理专业,专心学习护理专业知识。

最后,请医院护理专家到学校来做讲座。展望护士美好的就业前景,让新生进一步了解医院对护理的需求,社会对护士的认可,以及护士社会地位逐步提升,尤其是护理界最高奖项的设置,南丁格尔奖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这种殊荣是每一位护士追求的目标,从而增加了学习护理专业的动力。

(2)注重护理职业特点的“医院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我校培养的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已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2]为依托。我校尤其注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突出“为人服务”的职业特点,注重“以实践为主题,以理论为辅助”的职业教学观[3]努力推行与医院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首先,开设护理导论、护理伦理、护理管理学、护理人际沟通以及护理心理学等课程,使学生对护理专业有个初步的认识,业余时间开展护理系列活动,比如:护理操作技能大赛、护理礼仪大赛、护士授帽仪式等等,让学生在大赛中感同身受,亲自体会护士和病人的角色,能够更好地换位思考,增强爱伤观念。通过护理礼仪大赛,使学生行为更加规范、严谨,散发出“白衣天使”的姿态优雅之美。通过护士授帽仪式,使学生始终铭记南丁格尔誓言:“以真心、爱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永葆白衣天使圣洁”。

其次,加强我校现代护理实训室的建设,打造现代化模拟病房、护士站、重症监护室,其布局尽量做到和医院一致,设置护理实训模块,例如:无菌操作室、输液室、无菌导尿室、口腔护理练习室、鼻饲练习室、心肺复苏抢救室等,严格按照医院要求,做好消毒隔离,严防医院感染。学生进入护理实训室,必须衣帽整洁,必要时戴口罩、手套,完全符合护士要求,对待模拟示教人就如同真人一样,在日常训练中要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同时保持仿真模具干净、整洁、完整。让学生仿佛在医院真实的病房里一样,充分体现了护理职业特点,更好的熏陶护士职业特色。

最后,强化护理实践。护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此要增强护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课时,教师要对每一个操作步骤的要领都详细讲解,同时认真示教,然后学生反复练习、回示,并且给出病历,设置场景,让学生去真正演练、模拟,在整个过程中,注意和“患者”的有效沟通,现在我们尤其重视患者的生活护理人性化,使患者真正理解并能配合我们的操作。在反复演练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

3 护理教育与医院护理文化对接对高职护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效果

2012年山东省30家不同级别的医院对我校毕业生职业素养10个项目进行评价,结果(见表1)。

2009级以来毕业的学生就业率达到98.9%以上,评价结果显示,各个医院总体对我们的学生满意率很高,我们注重了护理高职院校与医院护理文化的对接,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通过这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讨论

高职护理教育与医院护理文化的对接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2]。护生在校的最后一年要到医院实习,所以“医院化高职校园文化”的熏陶将直接影响护生能否适应“准护士”这个角色。高职护理教育与医院文化的对接提高了护生的职业认知,激发了护生的职业情感。职业认知简单来说就是对职业的认识以及对职员和团体的认识,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与学生是否真正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将来面向的职业程度成正相关[3],护生如果对他所学的专业具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对于他的职业生涯将具有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医院对我校护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评价较高,归纳原因如下:首先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通过切身体会,感同身受,潜移默化的规范着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且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此同时,在活动中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施展自己的才华、智慧和创造精神。其次,学校开展了“医院化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将医院护理文化的内涵“诚信、博爱、真情、奉献”融会贯通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突出“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病人”,逐步形成共有的信念、情感和价值观[4]。

总之,高职护理教育与医院护理文化的充分对接,有利于培养新时代更适应新发展的“新护士”,更好的塑造护理服务“新形象”。

参考文献

[1]章雅青,陈颖,王馥明.建构主义理论对高职护理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24-25.

[2]李占文.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6,8(4):22-24.

[3]韩顺领,张艳,张沽.护生职业素质培养初探[J].齐鲁医学杂志,2004,19(2):180.

高职院校护理教育观念改革初探 篇4

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逐渐恢复了高等护理教育工作。由于在较长时间护理教学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在恢复护理教学之后, 护理教学很大程度上受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和高等教学模式的影响, 培养的护理专业学生很难适应新时代、新时期社会对于护理人才的需求。因此, 高职护理教育观念改革是高职护理专业发展的前提。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都得到极大发展,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同时, 广大人民群众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今社会老龄人口增多, 疾病种类多种多样, 现有医疗设施和人员很难满足医疗卫生服务要求, 这使得护理人员必须充当更多的角色, 护理人员不仅仅是医生的助手, 同时还要与其他医疗人员完成医疗保健工作, 对疾病治疗护理逐渐转向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实现全面照顾。护理工作在现代卫生服务工作当中充当角色越来越多, 护理对象从传统病人转化为整个人群, 从医院扩展到整个社区。随着社区医疗的推进, 护理工作更多的承担初级卫生保健、疾病调研与监控、卫生宣传等诸多工作。这些变化都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更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因此, 护理教育能够培养出满足卫生服务体系改革需要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护士。

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医疗技术飞速发展, 很多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对于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护理服务工作已经成为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在传统临床一线, 护理工作除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基本工作之外, 还负责疾病观测、身体特征等相关生理指标的观测与监护。这些工作都要求护理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和使用器械和设备, 同时维护好设备。当遇到急救时, 护理中的护士还要配合急救准备、急救药物使用等工作, 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具备紧急医疗配合的能力。大量新的工作内容, 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具备更多的法律知识, 护理工作涉及到服务对象的身体健康。因此, 针对传统护理教学和新时期社会对护理工作的新要求,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社会学科等知识。

2 高职护理教学理念和原则

2.1高职护理教育理念

护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等特点, 在当下医疗改革的大环境之下, 社会对高职护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护理教育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全面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 养高素质护理人员。在具体课程内容和设计当中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同时着力培养双师型人才, 双师型人才是提高高职护理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护理专业与社会各部门的联系, 重视实践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是护理人才培养的关键。

首先, 高职护理教学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护理人的重要培养基地, 高职护理教学必须明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 才能系统化培养护理相关技术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文化知识、专业知识, 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因此, 明确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 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 高职护理教学观念改革当中, 课程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过去高职护理教育课程改革当中, 课程设置一直难以突破传统课程框架束缚, 难以直接与职业连接起来, 这就造成高职护理教学成绩并不突出。高职护理课程体系当中应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努力构建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 通过基础课程、实践课程等实现相互融合, 从而达到培养拥有综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专业人才。因此, 在高职课程设置方面, 要以职业能力生成为主线, 打破传统专业课程与实践之间的障碍, 摆脱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对护理专业的影响, 建立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 强调个人健康, 注重突出护理工作的应用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增强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开发新的教学课程, 增添新的教学内容, 并注重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较新的知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再有就是, 在教学管理方面, 高职护理应推行弹性学分制的灵活管理方式。传统固定学分制很难适应新时期高职护理教学需求, 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弹性学分制能够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有利于开展终身教育, 弹性学分制使得不同生源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 提高教学效率, 实现因材施教。弹性学分制实施关键在于逐渐放宽入学年龄限制, 允许学分在不同阶段完成, 这样就使得终身教育变的可行, 同时也给学生更多时间去实践和思考自身职业道路的发展, 反作用于课堂学习, 提高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同时, 引进选修课、辅修课等丰富学生选择, 激发学生积极性, 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

最后, 高职护理教育改革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高职护理教育甚至是护理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护理专业是一个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为一体的专业。社会要求护理专业人才具备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等传统工作, 同时还要负责疾病观测、身体特征等相关生理指标的观测与监护, 配合急救准备、急救药物使用等工作, 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具备紧急医疗配合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护理专业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加强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进行在职深造, 努力拓展自身知识结构。同时, 大力支持教师到用人单位兼职学习, 挂职锻炼, 熟悉护理各个岗位需求和专业技能, 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及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项目开发, 引进优秀的具有专长的教师, 形成强有力的教师群体, 重视学科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等。

3 结束语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努力, 我国医疗事业得到极大发展。人们对于医疗和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在现代卫生服务工作当中充当角色越来越多, 护理对象从传统病人转化为整个人群, 从医院扩展到整个社区, 除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基本工作之外, 还负责疾病观测、身体特征等相关生理指标的观测与监护。还要配合急救准备、急救药物使用等工作, 大量新的工作内容, 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具备更多的法律知识。在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面, 应明确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 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提高教学效率。以职业能力生成为主线, 打破传统专业课程与实践之间的障碍, 摆脱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对护理专业的影响, 建立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 注重突出护理工作的应用性。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教师到用人单位兼职学习, 挂职锻炼, 熟悉护理各个岗位需求和专业技能, 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及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娜, 刘一丁, 王自媛.论高职院校护理教育教学改革[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3) .

[2]唐红梅.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 2012 (05) .

高职护理教育 篇5

一、高职院校护理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的护理教育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在我国的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中,还存在教育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和管理。也没有将教学的质量监督纳入到管理体制中去,因此也就无法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或者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所以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护理教育的健康发展,无法正确反映临床护理教学的具体成效。

(二)护理专业教学的层次划分不清

目前在我国的护理教育工作中,主要包含有中等护理教学、高等护理教学、全体质教育和继续教育这几个层次的划分。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其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显然是不相同的。然而在实践中,很多的医院对于不同层次教育的区分不够重视,在进行教学安排上,不进行有效区分,进而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出现一定的混乱。这样不仅会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还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不利于护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高职院校护理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护理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式依然是课堂教学。而对于实践教学的安排显著不够,这样也就无法全面提升学生个体的实践能力。基于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获取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正因为教学效果不突出,教学上就会增加更多的课程安排,因此学生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明显减少,不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在高职院校的护理教育中,还存在学生护理意识欠缺,临床教师未能发挥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探讨

(一)提升教育层次,丰富业务技能

在高职院校护理教学中,应通过提升护理教育的层次和构建专业性较强的护理队伍等措施来改变目前护理教学的现状。并且定期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和评价,针对不达标的学员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不断丰富护理人员的综合技能。同时还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医疗设备,培养护理人员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技能,逐渐向着实用性的方向发展。此外还应该为广大的护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不断丰富护理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二)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临床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护理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护理教学方法上,可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护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多安排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护理活动,让护理学生更加体会到患者的心理,以便于护理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将来的护理岗位。同时还可以培养护理学生健康方面的技能,促使其和患者能够进行更多的内心交流,以便于帮助患者尽早康复。此外,还可以提供各种模拟病例情况,让学生依据模拟案例的具体情况提出有效的诊断方法。让学生尝试书写各种患者的患病案例,初步接触护理岗位中需用到的相关文件、书写格式等。

(三)有效结合中西医护理技术,注重护理学术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高职护理教育 篇6

关键词:高职 护理教育 心理护理能力 训练 方式

整体护理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当前公认的最佳护理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者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才是健康的基本标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调节方式会对人的健康产生较为巨大的影响。心理护理作为整体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模式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是该模式的核心和重点所在,集中体现了该模式的优势。通过心理护理,能够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身体素质的健康情况。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工作需要针对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所重视,逐步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护理能力。

一、心理护理的内涵

心理护理主要是指护理工作人员,使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与服务对象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对话,从而改善或者解决服务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护理,还能够对服务对象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解,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服务对象的不良行为和心理状态。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逐渐提高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增强服务对象的主动性,预防和处理服务对象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所说的心理护理就是心理护理人员在对服务对象开展各项心理辅导工作时所必备的各项理论知识和业务经验。一般情况下,心理护理人员需要能够充分掌握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并拥有较高的语言沟通能力、心理评估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援助能力等。

二、高职护理教育中开展心理护理训练的必要性

1.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是推广整体护理模式的内在要求

高职护理教育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掌握心理护理的能力和技巧,这是进行护理学习过程中的必备技能之一。高职学生掌握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力,将会对护理专业的发展,护理模式的有效转变以及社会的稳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下,现代护理教育的理念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一些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心理护理的应用程度不高,不利于病人的良好复原,无法对病人和服务对象的心理进行全面的护理,这主要是整体护理模式得不到全面推广造成的。在高职护理教育中贾占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活动,能够促进整体护理模式得以全面推广,从而促使更多医疗实践单位能够使用心理护理方式对服务对象进行充分护理。

2.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是学生内在发展的需要

高职护理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有较高的心理护理技能,需要能够积极应对服务对象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能够有针对性的采用有效的措施缓解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问题。因而,高职院校进行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活动,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而设置的。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护理教育课程的设置时,对于心理护理还不够重视,影响到了学生心理护理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强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工作。

三、高职护理教育中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途径

1.建立起全面的心理护理训练体系

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时,需要建立起以心理护理为核心的良好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心理护理课程为重点和核心,便于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加强自身对于该项课程的重视,从而更加自觉主动的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学生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心理护理课程的重点知识和内涵意义,从而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专业的技巧和能力。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专业在设置心理护理的课程时,需要包括《护理心理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咨询和治疗》《礼仪》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到基本的沟通技巧,并且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充分理解。

2.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

适应学生发展情况的教学手段,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积极在心理护理课程的学习中导入情景式教学的方式,将临床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情景进行再现,为学生们创造全新的情境,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教师需要对角色的设置进行充分考虑,尽可能的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担任心理护理护士的角色,参与到实际的课程学习当中。教师还能够积极开展一些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竞赛,让学生们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还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选取具有现实性的辩题,开展与心理护理相关的辩论赛,给学生们提供自由表达观点的机会。

3.开展实践活动

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理论是不能够完全应对临床中的所有问题的,因而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中在培养学生心理护理的能力时,需要为学生们提供较多的实践实训机会。使用在校学习和临床学习两种训练方式,能够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护理能力。实践实训活动,是学生应用理论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良好途径,通过实训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用知识理论指导实际的工作,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进行实训活动,需要增加学生的实训课时数,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增强技能,同时,还能够在学校中开放实验室,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进行学习。另外,高职院校需要和相关的医院或者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利用寒暑假为学生们提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们在临床岗位的实际锻炼中学习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并且掌握良好的临床经验。高职院校可以让学生们提供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中应该记录学生们每天的实习心得,其中主要包括服务对象接受心理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高职院校还能够将学生的实习当做考评的依据,从而督促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护理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 四、 结语

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是学生内在发展的需要,是推广整体护理模式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护理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保护人们心理健康状态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在进行护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侧重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护理能力,可以通过建立起全面的心理护理训练体系,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以及开展实践活动等途径进行。

参考文献:

[1] 林旭星.《临床护理思维训练》课程对在校高职护生临床决策能力的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2015,(04):75-77.

[2]刘军,杨爱红,尹娜.NLP培训法在护理高职生临床沟通能力训练中的应用初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138-139.

[3]黄弋冰,汪洪杰,王万荣.基于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23):3544-3547.

[4]王恩漫,张涛.高职护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品牌,2014,(08):238.

[5]王彦智,于浩杰.浅谈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优势[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20-22.

高职护理教育 篇7

一、高职教育非护理专业和护理专业的特点

高职教育包含多个非护理专业, 如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电气焊等, 不同专业之间的学制也有所差别。在高职教育中, 其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 一般来说, 管理类专业一般为两年, 工科类专业一般为三年。而护理专业则为三或四年 [1], 且以三年学制为主。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市场所需。非护理专业更为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是因为高职非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服务在社会一线, 技术性是其主要特征。高职教育非护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学制时间, 一般二到三年的时间便可完成对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教学, 为其走向社会做好准备。而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主要目的则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特定护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护理专业不再仅仅着眼于单纯的疾病护理, 更多的是要关注患者健康、康复、保健以及疾病的预防。这就给高职护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 还应对社会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等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结构有所了解[2]。此外, 由于护理是一项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高职教育护理专业通常需要安排大量的实验课程, 部分学校的理论学习和实验 ( 训) 课程达到1: 1的比例。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这些特点决定着其学制会多于其他非护理专业, 也是护理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制延长为四年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一些高职院校的非护理专业如数控技术、电气焊等跟着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其招生人数未有明显增加。而由于我国的人口特征, 老龄化时代逐渐到来, 对高职教育护理人员的需求量呈现出大大增加的趋势。2002年 ~ 2003年, 国家卫生部对未来的护理人员需求进行了大致的评估, 经专家讨论得出的结论为: 我国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在卫生人员的配备上应基本达到国际的平均水平, 到2015年, 医护人数应大致为232. 3万人, 医护比例应达到1: 1, 其中千人口的医护比例平均为1. 5。这就意味着, 我国护理教育的年平均招生数应大致为15万人左右。这一庞大的数字充分显现出了护理人员在社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也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而随着人们对生命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优质护理已成为护理的目标之一[3]。这些因素都显示了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制为四年的必要性, 也是与其他非护理专业的主要差别。

三、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制给学生就业带来的优势

高职院校通常会安排护理专业学生一年至一年半的实习时间, 一般在最后一个学年进行, 这也是高职护理专业学制通常多一年或两年的主要原因。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是近年来医学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 也是社会发展给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实习的过程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开拓创新、提高专业知识的大好时机, 是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训练的绝佳时期。这个时候他们往往已经完成了全部的理论学习, 即将步入社会, 处于或者已经找到了工作或者正在寻找工作的阶段。实习经历对于找到工作的学生来说, 是对今后工作的一个熟悉了解的过程, 还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知识表现得更为具体、明确, 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甚至能为将来的工作解决某些方面的难题。而对于那些正在找工作的学生来说, 通过认真对待这一年宝贵的实习时间, 积累自己的心得体会, 总结护理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是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能提高这些同学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 加强他们求职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从而能够在面试过程中脱颖而出。因此, 实习经历对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它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还提高了学生就业的优势, 对于减轻学生负担, 促进学生积极发展有重要的意义[4]。

综上所述, 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生学制区别于非护理专业学生, 是有章可循, 科学合理的。学生掌握优质的护理服务技巧, 可明显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对患者给予全面的指导服务,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为患者进一步的临床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是一件极有功德的事情。同时, 还可最终实现病人、家属、医师和医院的四赢。但是, 有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 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们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5], 那就是努力寻找培养优秀的护理专业毕业生的新方法, 从而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给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 值得所有教育者们共同努力奋斗!

摘要: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之间的学制有所不同, 其中护理专业多实行三到四年制, 而非护理专业多为二到三年制。护理专业与非护理专业学制不同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分析, 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高职护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篇8

1 严格筛选专业课教师[1]

我院护理专业教师以专兼结合的形式,共同参与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授课。兼职教师从临床护理一线选拔,要求具有临床护理工作经验10年以上、中级职称以上,同时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我们对兼职教师实行动态管理,每学期进行一次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对满意率在95%以上的教师继续聘用,不符合要求的教师进行调整、更换。对新聘任的兼职教师进行资格审核、试讲,同时组织教学委员会成员对其进行评议,审核考察后方可聘任为兼职教师。由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对教师的教案、讲稿及授课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保证教学过程完整、有序,以提高教学质量。

2 培养教师综合素质

2.1 端正教学态度

系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学习,树立现代护理教育理念。专职教师在掌握护理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参加临床护理实践,与临床护理专家及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以拓宽视野,将最先进的护理专业技能引入教学中。同时注重教师责任心和荣誉感的培养。

2.2 授课前要充分准备

教师在授课前要进行集体备课,对有争议的问题经过认真研究达成共识。教师要精通所授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并参考相关的教材和文献,写出完整的教案及讲稿。要准备好每节课使用的教具,教案书写要规范,对教学目录、教学内容及讲授方法要充分了解、掌握,写出教学的难点、重点。

2.3 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与职业道德的培养

现代化的护理教育需要不断补充和调整知识结构,将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纳入专业课教学中,并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临床护理病例,重点讲述临床护士在实际工作中的模范事迹,强调护理岗位的重要性。

3 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3.1 新教师上岗前进行集中培训

组织新教师参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的培训,对试讲通过的新教师实行“一帮一”、以老带新的培养方法。选择教学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教师帮助新教师,在2~3年内对新教师的教学进行统筹安排,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指导,促使新教师尽快成长,并胜任教学工作。

对中年教师,注重新知识、新技能的补充,制订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医院进修学习,每周利用1~2天时间去医院对口科室参加临床护理工作,以弥补教师临床实践经验的不足。同时,要求专业课教师积极参加高校教师培训及相关会议,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的教学方法,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3.2 加强教师教研能力的培养

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和临床实践活动,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增补教学内容,对在临床工作中容易出现差错及给病人带来不便和痛苦的操作积极进行研究,逐步探索出新的操作方法,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率;同时,通过教学研究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3 强化专业课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

护理专业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从事教学工作,此外,积极参加社会服务也是教师的另一项职责。我系专业课教师通过培训,目前已全部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教师应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指导,使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每年学校应组织1~3次社会活动,以增强教师的社会参与意识。教师在参与社区服务的同时,不仅提高了自身业务能力,也为学院争得了荣誉。

4 护理专业师资队伍的管理

4.1 制订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在计划中注重不同年龄、学历层次、学缘结构、职称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2],通过接受护理院校毕业生,引进有临床经验的一线护士,教师在职进修、培训、参加各种会议、学习等形式,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4.2 制订护理专业师资队伍管理措施

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如试讲制度、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说课制度、同行教师评价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并且规范每个教学环节,确保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以保证教学质量。

4.3 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合理、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是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关键,能够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如对院内优秀课程、院级优秀教师及省级精品课程、教研成果给予一定的资助经费和个人奖励,使教师获得成就感,得到他人的尊重,实现自我价值。

4.4 制订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结合临床工作实践,鼓励兼职教师利用闲暇时间参加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定期听课等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与教研室成员沟通,共同协商解决,每学期及时对工作进行分析及总结。及时调换评议结果不满意的兼职教师,使教学秩序井然和教学质量良好。

另外,护理专业学生有10个月的临床实习时间,在实习期间学校选派专职教师进行临床带教,并对其定期、定点进行检查,同时根据专业特点在科室集中学习,保证带教教师与临床护士及学生及时沟通,确保学生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实习任务。学院教学督导部门要定期检查带教教师的工作,带教结束后,要求他们写出书面总结,并与医院的评语、鉴定一并存档。通过带教不仅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其临床护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我院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专业课教师全部为“双师型”教师,护理专业教学团队成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有较高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的师资队伍,2008年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教学团队。

摘要:在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 对我院专业课教师的筛选、使用、培训、提高及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关键词:高职,护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新月.高职高专护理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 2006, (7) :47~50.

高职护理教育 篇9

1 我国高职护理教育考核模式的现状分析

1.1 考核的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高职护理教育大多数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考核方式, 即闭卷百分制笔试模式[2], 就连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只是进行笔试, 口试和面试等方法则较少采用。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包含的课程通常分为考试课程、考查课程、选修课程3种, 相应的考核方式只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课程的考核主要是每学期期末一次的闭卷考试, 只有一些选修课程和考查课程采用了开卷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简单, 片面强调了对知识记忆的重要性, 不注重对平时知识积累的考核, 造成学生不管是基础课程还是临床课程均采用背诵的方式应付考试, 不顾及是否理解, 考试时只要能写在试卷上就可以得到高分。这种考试模式与护理专业实践性的特点不符, 考查不出护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1.2 考核题型缺乏灵活性和综合性

高职护理院校考试大多数没有实行教、考分离, 鲜少建立试题库, 任课教师多年来教授同一门课程, 试卷基本上是根据个人的习惯而出, 题型较少、思维固化。传统的考核方式常见题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填空、判断等客观性试题, 所占的比例较大;而主观性试题如论述、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所占比例则相对较低。这样的题型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不符。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多为判断和分析。传统的考试题型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单一, 不适应日后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背离。

1.3 考核缺少实践性和人文素质的内容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护理教育应该侧重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而传统考核只注重期末理论考试, 同时所占比重也较大, 实践操作部分则相对较少, 不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 这就需要护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特别是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传统考核模式虽然在严肃考风考纪、保证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造成教师只重理论知识的教学, 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和考核, 忽略了对学生的多元化培养和个性化教育;学生只是机械记忆理论知识, 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2 高职护理教育考核模式改革对策

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转变观念, 改革传统的考核模式, 认真构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现代考核模式, 发挥考试的良性引导作用, 充分激发护生们的学习热情, 形成护理教育的新局面, 培养出具有娴熟的技能操作水平、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的优秀护理人才。

2.1 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护理教育理念

陈旧的教育观念势必导致教育模式的滞后, 进而带来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陈旧, 教学效果不佳, 这是护理教育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3]。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护理教育理念, 确定护理职业教育的目标, 改革护理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内容, 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建立起一套符合时代要求的护理教育模式。

2.2 构建基于素质教育为目标的现代考核模式

考试是评价教学效果和检测学生各方面能力必不可少的方法, 也是实现护理教育改革目标的有力手段。无论对护理专业的教师还是学生而言, 只有构建出一套基于素质教育为目标的现代考核模式, 才能充分发挥考试对教学的评价作用和对护理教学改革成效的检测作用。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 提高护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自学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等。护理教育工作者需要树立以下考核观念。

2.2.1 结合教学目标制定高质量考题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行为结果或标准, 对日常的教学具有指向作用, 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 教师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来完成教学活动和评价教学效果。在日常考试的命题中, 必须依照教学目标对护生的要求来编写试题。教师在组织完成试卷之前需结合日常授课的内容、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层次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范围, 制定出难易适度、题型合理、适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的试题。

2.2.2 采取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

高等护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应该灵活、手段多样,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择运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BL)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以拓展护生学习思路, 培养其创新思维的能力。考核内容上应该及时增加护理人文素质、护理技能操作水平和临床实践方面的考核, 考核方式上应该具有实用性、连续性、灵活性和时代性, 积极采取口试、实验、病例分析等形式多样的考核模式。

虽然我国的护理教育考核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但是我们相信, 通过广大护理教育同仁们的共同努力, 积极深化护理教育改革, 建立新的考核模式和评价体系, 一定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护理人才。

摘要:国内高职护理教育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考核题型缺乏灵活性和综合性, 内容上缺少实践性和人文素质方面的考核。护理教育工作者应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护理教育理念, 构建基于素质教育为目标的现代考核模式, 进而培养出具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水平、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的优秀护理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护理考试,改革,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沈传华.高职护理教育改革之管见[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3) :97-98.

[2]齐秀桂, 王绍清, 冯永军.改革考试方法促进高职护理教育发展[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8) :98-99.

高职护理教育 篇10

关键词:高职,护理教育,心理护理能力,训练,方式

整体护理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当前公认的最佳护理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者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才是健康的基本标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调节方式会对人的健康产生较为巨大的影响。心理护理作为整体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模式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是该模式的核心和重点所在,集中体现了该模式的优势。通过心理护理,能够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身体素质的健康情况。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工作需要针对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所重视,逐步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护理能力。

一、心理护理的内涵

心理护理主要是指护理工作人员,使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与服务对象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对话,从而改善或者解决服务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护理,还能够对服务对象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解,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服务对象的不良行为和心理状态。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逐渐提高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增强服务对象的主动性,预防和处理服务对象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所说的心理护理就是心理护理人员在对服务对象开展各项心理辅导工作时所必备的各项理论知识和业务经验。一般情况下,心理护理人员需要能够充分掌握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并拥有较高的语言沟通能力、心理评估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援助能力等。

二、高职护理教育中开展心理护理训练的必要性

1. 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是推广整体护理模式的内在要求

高职护理教育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掌握心理护理的能力和技巧,这是进行护理学习过程中的必备技能之一。高职学生掌握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力,将会对护理专业的发展,护理模式的有效转变以及社会的稳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下,现代护理教育的理念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一些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心理护理的应用程度不高,不利于病人的良好复原,无法对病人和服务对象的心理进行全面的护理,这主要是整体护理模式得不到全面推广造成的。在高职护理教育中贾占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活动,能够促进整体护理模式得以全面推广,从而促使更多医疗实践单位能够使用心理护理方式对服务对象进行充分护理。

2. 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是学生内在发展的需要

高职护理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有较高的心理护理技能,需要能够积极应对服务对象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能够有针对性的采用有效的措施缓解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问题。因而,高职院校进行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活动,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而设置的。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护理教育课程的设置时,对于心理护理还不够重视,影响到了学生心理护理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强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工作。

三、高职护理教育中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途径

1. 建立起全面的心理护理训练体系

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时,需要建立起以心理护理为核心的良好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心理护理课程为重点和核心,便于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加强自身对于该项课程的重视,从而更加自觉主动的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学生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心理护理课程的重点知识和内涵意义,从而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专业的技巧和能力。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专业在设置心理护理的课程时,需要包括《护理心理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咨询和治疗》《礼仪》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到基本的沟通技巧,并且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充分理解。

2. 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

适应学生发展情况的教学手段,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积极在心理护理课程的学习中导入情景式教学的方式,将临床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情景进行再现,为学生们创造全新的情境,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教师需要对角色的设置进行充分考虑,尽可能的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担任心理护理护士的角色,参与到实际的课程学习当中。教师还能够积极开展一些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竞赛,让学生们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还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选取具有现实性的辩题,开展与心理护理相关的辩论赛,给学生们提供自由表达观点的机会。

3. 开展实践活动

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理论是不能够完全应对临床中的所有问题的,因而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中在培养学生心理护理的能力时,需要为学生们提供较多的实践实训机会。使用在校学习和临床学习两种训练方式,能够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护理能力。实践实训活动,是学生应用理论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良好途径,通过实训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用知识理论指导实际的工作,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进行实训活动,需要增加学生的实训课时数,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增强技能,同时,还能够在学校中开放实验室,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进行学习。另外,高职院校需要和相关的医院或者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利用寒暑假为学生们提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们在临床岗位的实际锻炼中学习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并且掌握良好的临床经验。高职院校可以让学生们提供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中应该记录学生们每天的实习心得,其中主要包括服务对象接受心理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高职院校还能够将学生的实习当做考评的依据,从而督促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护理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

四、结语

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是学生内在发展的需要,是推广整体护理模式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护理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保护人们心理健康状态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在进行护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侧重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护理能力,可以通过建立起全面的心理护理训练体系,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以及开展实践活动等途径进行。

参考文献

[1]林旭星.《临床护理思维训练》课程对在校高职护生临床决策能力的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2015,(04):75-77.

[2]刘军,杨爱红,尹娜.NLP培训法在护理高职生临床沟通能力训练中的应用初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138-139.

[3]黄弋冰,汪洪杰,王万荣.基于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23):3544-3547.

[4]王恩漫,张涛.高职护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品牌,2014,(08):238.

[5]王彦智,于浩杰.浅谈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优势[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20-22.

高职护理教育 篇1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护士市场出现了紧俏的行情,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形成了对护士需求新的快速增长。同时,进入中国的外籍人士越来越多,对涉外护理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熟练掌握护理专业英语和业务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从业的基本标准和必备素质。这些给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几年来,我校高职学院加强了对外合作交流的步伐,通过出国考察和访问,学习和借鉴同类专业办学经验和方法,成功地与多个地区和国家达成了合作协议,对我校高职涉外护理专业办学思路指明了方向,开阔了出路。学校开设涉外护理专业,主要是为了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为他们攻克英语“难关”、考取雅思及国内外护理师资格证书打基础。

大势所趋,改革迫在眉睫。针对高职高专涉外护理专业英语听说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下:

一、高职高专护理系涉外护理专业现状

(一)学生现状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大量扩招,但生源质量远比以前有所下降。我校也不例外,从全国各地招收了护理专业人才,特别要求英语高考分数为90分以上者才能进入涉外专业。我校从上级校领导到高职学院护理系部门领导都相当重视对涉外专业学生的培养,挑选出最优秀的专业老师进行授课。但由于我校高职学院属于普通专科学校,生源质量不是很高,特别是近年来,规模化扩招后,学生英语水平呈现整体降低的明显趋势。一方面给原有的教学增加了新的难度,传统和常规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是学生基础差,很难适应目前较高的教学要求,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放弃英语学习。

(二)师资现状

合格的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上主要体现为完成两个目标:一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具备护理专业综合英语知识技能,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承担教学的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英语知识和良好的英语教学能力并能流利的进行双语教学,而且还应具备通用医学特别是护理学的相关知识。但目前的现状是:英语老师虽然有丰富的英语知识,却一般不具备医学方面的知识和临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学生的培养,造成了某些不利影响。

(三)基本没有涉外护理工作的语言环境

高职高专教师普遍不是主动的双语讲课,而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迫不得已而用之。平时上课只穿插几个单词或句子。其原因是教师普遍认为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工作学习,没有必要,即使在工作中遇到外国人,与之交流有困难时,也有翻译人员协助解决;其次,教师本身英语水平也差,难以用英语表述所授内容。

目前我校高职涉外护理教学也最多只能提供一般的视、听教材,与涉外护理相关的针对性、专业化的教材很少,更没有涉外护理的场景教学条件,教师和学生只能在一种不透明、不直接、不专业的环境中实践。这是目前涉外英语教学最大的薄弱环节,迫切需要加以解决。

二、高职高专涉外护理英语听说教学改革的构想

(一)改进涉外护理招生制度,调整课程设置,培养实用型人才

高职高专涉外护理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发展潜能,如果在招生中搞一刀切,就不能保证生源达到与涉外护理英语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要求,对后续教学形成障碍。所以,今后在招收涉外护理考生时,外语考试成绩应作为录取的一项硬指标。除考生总成绩达到录取线外,外语成绩合格才录取.切实把好考生入口关。

课程设置一直就是职业教育的中心问题。没有涉及课程改革的教育改革被认为是无效的改革。要培养合格的涉外护理人才,我们就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顺应市场需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和改革。加强与国际护士教育的接轨,建立健全标准化、规范化的涉外护理英语教育体系,优化课程建设。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和责任,促进教学工作有效、有序开展,提高涉外护理英语教育与管理的水平。

(二)加大跨学科、多专业的合作

21世纪英语教学最根本的变化是“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的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学科结合起来”,由最初的单一学科逐渐发展成为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复合型学科,由“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医学飞速地向前发展,如果护理教育不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势必与西方医学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基于新的国际形势,合用发展是正确的选择。因此,立足于学生所学专业,以专业为出发点,将英语学习的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让护理知识尽早地进入英语学习,让英语教学贯穿于所有医学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加强跨学科、多专业的合作。

(三)加强英语听说练习与护理操作训练的合作

高职护理教育 篇12

1 专科化护理在高职高专阶段的准备

1.1 学校的软硬件平台搭建

专科化护理不仅需要专科化实训设施的配备、专科化临床技术的更新, 更需要有专科化教师主导教学。专科化护理的教学是将临床专科知识技能整合于教学, 在授课中, 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 让学生所学内容能直接导入临床工作, 同时整合临床工作思维与学生的学习思维, 实现周期短、效率高的学习目标。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在2013年护理系将4个教研室拆分为现有的7个, 分别是:基础护理教研室、内科教研室、外科教研室、儿科教研室、妇产科教研室、人文教研室、临床教研室。教研室的细分, 有利于各专科课程的专科化教学开展。

1.2学生生源的筛选和铺垫

在国外, 国际护士会建议把硕士学位作为APN的学历要求[2]。故针对高职高专阶段学生, 要进行专科化护理教学, 首选生源中基本素质好、专业兴趣度高的学生。同时, 对这类学生进行专科化护理的思想教育, 让学生明白和理解什么是专科化护理;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1.3 课程改革

专科化护理需要对大量护理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进行整合, 以专科为特征进行理论整合。在进行实训安排中要充分以专科诊疗护理为流程, 结合各专科特点, 进行实训课程的设计, 包括实训项目、实训技术能力目标、实训课时、实训考核等。对现有教材需要进行梳理和删减, 选取当下临床医院各专科开展的各项诊疗护理服务所需知识点、技能点, 通过专科化医疗的逻辑联系, 将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串联。如《外科护理学》中外科手术人员手消毒, 这一知识点与《基础护理学》中的一般洗手、隔离洗手等知识点进行融合, 改革为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室前, 进行一般洗手, 如需对感染病人进行手术前处理, 如何进行隔离洗手准备等。同时将各知识点的区别进行归纳总结, 利于学生连贯记忆。

2 专科化护理在高职高专阶段运用的优缺点

2.1 专科化护理课程运用的优点

专科化护理课程在实际运用中有以下优点。第一, 整合护理课程, 简化课程结构中的重复性内容, 例如在《内科护理学》中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 引入《急救护理学》中的呼吸机使用及呼吸功能监测, 进行整合, 使得学生充分掌握呼吸疾病的观察、诊断和治疗、护理等相关工作的衔接及配合, 使之成为知识体系, 便于掌握和运用。第二, 专科化特色突出, 在课程中以各专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为基础, 对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 使培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强, 为学生进入实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在进入某一个专科实习前就能够对该专科能够遇见和需要护理的对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第三, 专科化护理课程能够更快地与前沿信息技术相结合, 随着医疗技术和护理服务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被运用到医疗护理领域, 而在学校教育阶段要全面的进行补充, 显然是不合理的, 也是不实际的, 那么结合各专科, 将相关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整合进行教学, 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能够培养与临床医院结合度更高、更实用的护理专业人才, 真正达到专业教育与执业无缝连接这样的目标。

2.2 专科化护理课程运用的缺点

专科化护理课程开展以来, 也存在一些缺点:第一, 师资水平要求较高。在高职院校中, 师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迫在眉睫, 同时, 师资的在职培养也非常重要, 做好高职教师的临床见习、临床进修、临床培训等一系列相关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 专科化护理的某些理论知识相对来说较深, 高职学生在理解掌握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 这就需要对专科化护理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把一些实用性强, 而理解要求较高的课程, 通过课堂教学、实训模拟、医院参观、实习演练的方式串联起来, 进行教学, 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 专科化护理在高职高专阶段的发展趋势和建议

目前国际专科化护理的发展日新月异, 国内香港、澳门等地区在学习专科化护理领域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专科化护理是护理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准。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在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同时, 也为国家卫生机构输出高质量、大规模的护理人才, 专科化护理的发展应该紧密接轨临床护理的实际和需要。专科化护理随着医疗服务的要求, 会越来越植根于学校教育阶段, 从不同的层面和深度影响着学校系统的护理教育, 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训项目、见习实习等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中渗入, 培养高职高专的护理专业学生, 使其具备专科化护理的思维结构及知识体系, 同时掌握专科化护理的技术, 从而能够胜任各临床专科相关护理工作。

摘要:参照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MER) 对医学毕业生的最基本能力需求, 借鉴国内专科化护理教育的方法, 将专科化护理教育引入高职高专阶段的学校教育中, 以研究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对将来进入临床工作岗位的综合适应能力。

关键词:专科化护理,高职高专,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张肇达, 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8.

上一篇:试点阶段下一篇:远程加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