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导向构建护理专业(共11篇)
高职导向构建护理专业 篇1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 事关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对形成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与提升高职教学特色、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教学改革, 以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为例, 针对该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从目标、内容和保障3个方面加以研究和探讨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旨在探索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 并为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理念的新课程体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就业能力,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要适应社会需求, 不但要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而且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同时也要符合教育规律, 满足受教育者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 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意义重大, 已成为目前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是学院为适应新兴宠物行业的快速发展与社会需求而设置的。本专业紧密跟踪宠物行业发展动态, 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经过10多年的探索、积累和发展, 目前已经基本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清晰、课程设置科学、师资队伍合理、实训条件良好、产学合作充分、行业影响力大的特色专业。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仍然存在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1 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1.1 课程设置不够突出就业导向性
职业教育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与许多高职院校一样, 该专业教学内容仍无法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束缚, 没有完全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进行工作过程分析, 不能完全以专业工作岗位职责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设置课程。部分课程没有提炼学习领域和行动领域, 没有能够完全以此为依据来确定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仍存在对本科院校的摘取和改造, 这样必然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适应或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也使得该专业从某种程度上丧失了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本色[1,2]。
1.2 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完整性
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高等教育。目前, 该专业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安排上仍比较强调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体现的还不够,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 课程门数设置太多, 理论学时相对较多, 课程和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够突出, 核心课程体系不够明显, 学生用于职业能力训练和实践的时间较少, 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不够扎实, 在就业过程中不具备优势。
1.3 课程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课程实施有力的保障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条件、实践教学3个方面的内容。目前, 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师资以校内教师为主, 虽已经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但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发展迅速, 教师不定期进行培训难以跟随行业的发展;该专业已经具备了较为先进的设备实施和实践环境, 但实践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 与企业岗位管理相差甚远;信息化教学技术还没有深入开展。
2 构建新课程体系
从目标、内容和保障3个方面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课程体系。
2.1 确立目标
邀请行业专家、学校教师组成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在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将理论知识与市场实际情况相互结合, 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此为基础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进行工作过程分析, 完全以专业工作岗位职责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设置课程体系[3]。
2.2 构建内容
2.2.1 建立职业素质课程体系。
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依据“适度、够用”的原则建立,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应用性较强。课程不同, 对教学的要求也不同。一是公共课程:这类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以后的继续深造和后期职业能力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二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这类课程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
2.2.2 建立校内实践课程体系。
对于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 在校内多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使其能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如在宠物护理与保健、宠物美容等核心实践课程时, 开展每周2课时理论讲授+每周4课时的课堂实训+每学期末专门安排1周实训练习的实践操作课程, 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2.3 建立就业前岗位实践课程。
为扩大学生知识领域, 熟练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安排为期23周 (第5学期8周、第6学期15周) 的校外岗位实习。为了落实学生就业前岗位实习任务, 实现毕业生校外岗位实习的目标, 在学生校外岗位实习之前召开毕业生顶岗实习动员大会, 专门成立校外顶岗岗位实习指导委员会, 结合实习基地特点, 针对每届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校外岗位实习方案。
2.2.4 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
为了使毕业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能够更快适应岗位的要求, 要将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将宠物行业普遍认证的宠物美容师资格制度融入专业课程, 学生在经过学习必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 接受相关的培训, 使学生在毕业时, 既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高等学校的学历证书, 同时又可拥有1项职业资格证书, 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2.3 加强保障
课程体系是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 无论怎样的教育理念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模式, 构建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模式, 使课程改革与时俱进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4,5]。
2.3.1 全方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该专业教师已经全部获得宠物美容师专业资格证书, 已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 如何更有效地激励任课教师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可以从“实践能力”“技术更新”“教学能力”“科技服务能力”4个方面入手, 通过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展会、赛事、专业技术培训班、教学竞赛、说课比赛、教学课件评比、精品教材建设、外出教育理论培训学习、校内基地岗位锻炼、校外企业挂职、教师技能培训和竞赛比武、科研课题研究、横向课题合作、产品开发、技术专业等, 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和双师质量。
2.3.2 健全实践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
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硬件和软件设备, 现在该专业已建成一流的宠物美容实训中心, 在硬件已经改善的同时, 采取了多项措施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 加强软件建设, 主要包括建立宠物美容中心实践教学制度、加强教学管理;实训室由原来学院统筹管理, 改为由宠物护理与美容教研室管理;教研室具有一定的职责、权利和利益, 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制定《宠物护理与美容课程考核体系》《宠物护理与美容中心考核管理办法》, 以此为依据和标准, 对宠物美容中心进行考核评价, 从而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2.3.3 推动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
移动技术的发展及移动终端的普及, 引发了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推动信息化移动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增强教学吸引力,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积极推动翻转课程等教学方法以节省讲授时间, 增加讨论、互动、强化、练习等环节时间, 促进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也需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 使专业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 :14-15.
[2]樊蔚虹, 呼海涛.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6 (3) :62-63.
[3]课题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6) :22-26.
[4]史军杰, 徐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6) :265-267.
[5]李昀, 徐巧玲.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学园, 2014 (4) :63.
高职导向构建护理专业 篇2
【摘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护理人才成长规律,实训内容从简单到复杂,训练项目从单一到综合;以基本职业素养、基本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综合护理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校内实训、临床见习、顶岗实习三位一体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不断优化实践内容,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细化实践教学考核,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护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32-0099-02
护理界公认21世纪护理人才应具备的首要核心能力就是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对于高职护理教育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以湖北省护理品牌专业建设为契机,依托湖北省护理职业教育集团,开展行业、医院调研,明确护理岗位职业能力,以此为依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为了科学定位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用性,护理学院专业教学团队依托湖北省护理职业教育集团,深入行业、医院调研,明确高职护理专业就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以此为依据,确定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护理功底、娴熟的专科护理技巧、规范的综合护理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及胜任一般护理岗位的职业能力。
二、构建实践教学框架体系
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不仅强调“硬实践”,也就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更强调知识运用,临床思维、心智技能的形成及实践经验的积累等“软实践”活动。因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总目标,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技能与素质目标,与行业专家一道构建五个模块、三个平台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总体框架。
1.五模块包括职业素养模块、基本护理技能模块、专科护理技能模块、综合护理技能模块、岗位职业能力模块
模块一:职业素养模块。护士的人文素质主要是通过医学软科学课程设置来培养的,为此,我们增加了人文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护理导论”“护理心理”“护理伦理与卫生法规”“护理人际沟通”等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实训与社会实践,通过该模块的训练,使学生对护理专业有初步的认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及积极的职业情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及伦理法律意识。
模块二:基本护理技能模块,包括基础护理、基础医学、健康评估等课程实训。通过该模块的实训,促进学生理解医学基础知识,初步建立理论联系实际及整体护理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医学直观思维及基本操作技能。
模块三:专科护理技能模块,包括急救护理,内、外、妇、儿、精神科护理等专业课程实训项目。根据各专科护理岗位特点,以工作任务或案例为载体,在仿真或真实的工作情境下完成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熟练掌握常用的专科护理技术,获得过程性知识,进一步强化职业素质。
模块四:综合护理技能模块,包括10个综合实训项目。项目以案例为基础,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内、外、妇、儿等专科护理内容,案例由简单到复杂,由小综合到大综合。在学生学完了前期课程,顶岗实习前,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内模拟病房进行综合技能训练。首先小组讨论,分析案例,找出患者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然后制订护理措施,运用前期学习的单项护理技术,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单项护理技能,培养临床思维及形成整体护理的观念,为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模块五:岗位职业能力模块,即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36周。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明确各科室实习目标、时数、内容、考核要点。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形成岗位职业能力,实现由护生到护士的过渡。
2.三平台包括校内实训、教学见习与社会实践、顶岗实习
校内实训平台:按照“环境真实性、设备先进性、功能多样性、资源共享性、使用开放性”的原则,依据真实医院环境建成基础医学、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等五大实训区。购置一批先进教学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配备有危重病人监护急救仿真系统。除了加强实训平台硬件建设之外,还注重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在实训室墙壁悬挂护理职业道德名言名句、南丁格尔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事迹介绍、护士文明用语、护士服务忌语、护士行为礼仪守则、护理操作规程等宣传牌,以营造职业氛围,对学生进行职业熏陶。模块一、二、三、四均能在校内实训平台完成。
教学见习近平台:根据“三早一重”即“早接触、早了解、早融入,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别于第二学期与第三学期分别安排1周的集中见习。通过见习使学生了解医院文化、护理工作任务、工作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巩固专业知识,熟悉常见病的症状、护理常规。
校外实训平台:实习医院的等级越高,相对而言临床带教能力、操作的`规范程度及提供的实习岗位等综合能力越高。目前,学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等30家三级甲等医院签订了实习协议,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的临床顶岗实践和学生的就业提供平台。
三、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载体。为了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在内容选取方面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以服务专业课程为目标,整合医学基础实训项目。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联合教研,明确基础医学与护理专业课之间的技能衔接点,按护理专业教学要求优化基础医学实训项目。二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优化实训项目。护理专业教学团队依托湖北省护理职业集团,对集团内24所医疗机构近3年护理操作的使用频次进行调研分析,删除过时的实训项目,引入临床新业务、新技术,丰富实训教学内容。同时还根据临床设备及耗材的更新,不断优化操作流程。三是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中心,开发综合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以案例为基础,融基础护理、外科护理、内科护理、急救护理等专科护理内容于一体。整个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184个实训项目,2周临床见习和36周顶岗实习组成。逐步形成基本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综合护理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实现了护理能力的逐级提升,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
四、构建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的“四级、三方、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了“四级、三方、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四级”即:一级考核是课程学习中,每项操作学完后由小组长进行单项技能考核;二级考核是课程结业时由任课教师组织的小综合技能考核;三级考核是实习前培训后,由护理学院组织的综合技能考核;四级考核是实习结束毕业时由医院带教老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三方”即学生、学校、医院;“多元”指评价内容多元,包括知识、技能、安全、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及人文关怀理念等素质。
通过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实训项目的认真实施和系统的技能训练,学生技能水平有较大的提升,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燕.护理综合技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 张静,张小芳.应用型护理高等职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护理研究,2016,30(10):3795-3798.
[3] 刘雪琴,孔卫丰.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1):81.
[4] 田玉风,陈泽新.从课程设置中看中美护士人文素质的差异[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31(10):75-76.
[5] 赵蓓.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15(8):951-953.
高职导向构建护理专业 篇3
关键词:室内设计专业 工作岗位 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11-02
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也是确立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理念的依据。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必须基于对行业特点的分析,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宗旨,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依据改革课程体系。
1.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对所有课程进行合理组织和编排而形成的结构序列。课程体系构架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能力结构的合理性和实现程度。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的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可以构架为“一条主线”、“三大模块”和“五个结合”的综合体系。
“一条主线”是指在室内设计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室内设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强调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大模块”是指室内设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模块,即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能力拓展课程模块。
“五个结合”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
2.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2.1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划分室内设计专业的学习领域
从社会对室内设计职业及室内设计人员的需求状况来看,室内设计专业主要培养在室内设计、室内装饰装修等行业第一线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能适应职业要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使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就必须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室内设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与素质分析见表2.1。
表2.1室内设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与素质
对室内设计专业室内设计岗位群的划分主要是根据企业组织结构和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对专业岗位群的细划有利于室内设计专业学习领域的划分。笔者通过对室内设计岗位(群)工作过程的调研和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行动领域,并转换成学习领域,从而构建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见图2.1。
图2.1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新开发的学习领域由一个或若干学习情境组成,学习情境还包含多个不同工作任务,通过多个不同工作任务的训练,可以把学习领域的所有知识点都涵盖进去。
2.2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改革课程模块
从学生的能力发展及职业生涯看,基本素质、专业能力、核心能力培养是重点。因此,将原有由公共文化基础课、公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课程体系,调整为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三大体系。对原有的公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进行整合,突出对学生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建设和开发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材。
室内设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中,基本素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就业后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今后从事室内设计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能力拓展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与职业证书挂钩,推行“三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校三年除了领取学历证书以外,还必须获得计算机技术证书(Auto CAD、3DS MAX、Photoshop)、室内设计从业资格证书。为此,在课程安排上,应尽量使学生能在二年级上学期参加计算机技术证书考试,第二学期参加并通过室内设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以保证毕业时“三证”齐全,为毕业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3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
以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岗位为主线,确定《室内空间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室内照明设计》、《家具与陈设设计》、《室内装饰工程概预算》、《室内装饰工程管理》6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分析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基础上,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原则,按照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未来职业成长规律,对6门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同时,基于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岗位确定所开设的课程,对每门课程按照所要完成的项目或任务设计课程内容和实训内容。根据室内设计专业能力标准,分析和归纳各能力单元所对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然后对知识技能进行归属性分析。根据能力与课程的对应要求,整合专业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包含的知识点与技能点。6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及实训项目见表2.2。
表2.2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及实训项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37-39.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3]来增祥,陆震纬.室内设计原理(上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7).
[4]郑曙旸.室内设计程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
[5]李朝阳.室内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
[6]张秋梅.室内装饰工程管理及概预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9).
高职导向构建护理专业 篇4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 教育都人才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其在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渗透, 社会对人才在质和量方面的需求的急剧提升看,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及供应作用, 也越来越为显著, 其在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地位, 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然而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 其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 其中尤以其教育模式相对较为落后, 其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等问题最为严重, 其极大的影响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不利于高职院校未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加快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及理念的改革创新, 就显得尤为必要了。高职文秘专业是高职院校中广泛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 该专业虽然属于文科类专业, 但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其专业人才也主要流向各级党政机关, 及中小型企业中, 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当前高职文秘专业的教育模式, 极大的阻碍了其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利于高职文秘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 因此加快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有着重要意义。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教育模式的有效策略
( 一) 完善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其主要的服务对象, 都是学校所在区域, 其主要功能就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高职院应对文秘专业进行准确定位, 结合当地的经济及文化特点, 及其行业与市场就业情况, 不断完善其专业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只有将其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 与地方的职业岗位实际, 产业背景, 及社会状况等紧密联系起来, 才能科学合理的选择和编排高职文秘专业课程内容, 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文秘专业技能, 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从而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岗位需要的有效衔接, 保障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能够更快的适应岗位需求, 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促进其未来的良好就业[1]。
( 二) 构建合作办学模式
要想高效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教育模式, 还必须不断构建及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高职文秘专业的培养方向方面, 应以就业为导向, 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为导向, 结合就业岗位的变化情况, 合理调整其专业培养方向。同时学校要加强与校外企业间的沟通交流, 探讨合作办学模式, 双方共同就高职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及课程内容选择等, 进行探讨, 并共同制定其专业培养方案及教育模式。在高职文秘专业课程开发方面,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各级各类党政机关及企业的交流, 根据企业文秘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育体系, 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内容, 有效提升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文秘专业技能。此外, 高职院校还要密切关注社会的动态变化, 实时了解文秘专业岗位需求的变化情况, 做好其课程的改革创新工作[2]。
( 三) 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高效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教育模式, 还必须不断创新其教学方法, 强化其实训基地的建设。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注重工学结合。文秘专业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 因此在文秘专业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加强其理论知识的教学, 还要使其“教, 学, 做”融为一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在讲述完一个案例后, 要鼓励学生上台就某一文秘岗位实际工作特点进行模拟演练, 多给予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机会,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文秘专业技能; 二是完善教学设施建设。为了提升学生文秘专业技能, 高职院校还应不断加强其专业教学设施的建设工作, 引进先进的模拟实训设备, 多建立一些计算机实训、形体实训室, 及文秘实训室等, 为高职文秘专业的实训教学, 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 三是强化实训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加强与校外企业的交流, 合作建立文秘专业实训基地, 让学生进入到企业中参与文秘岗位实习, 在真实的工作岗位环境下, 提升其文秘专业技能[3]。
( 四)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高效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教育模式, 还必须不断强化高职文秘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相关领导应定期组织文秘专业教师开展文秘专业知识及技能, 及该专业就业相关情况的培训, 提升其专业素养, 同时鼓励教师多关注文秘岗位的市场动态及变化, 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 合理组织与编排课程内容, 从而有效提升高职文秘专业学生专业技能, 以促进其未来的就业。
三、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出,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教育模式, 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文秘专业教学质量, 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文秘专业技能, 以促进其未来的就业, 因此加大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教育模式构建的相关研究, 有着深远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人才素养在质和量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我国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 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不仅在招生规模方面, 得到了极大的扩张, 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 也取得了显著的提升。然而随着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 其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 其中尤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最为严峻, 其极大的阻碍着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快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将就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教育模式的有效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高职,文秘专业,教育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张爱梅.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教育“症结”与改革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11 (11) :111-112.
[2]尹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构建分析[J].时代教育, 2014 (24) :89.
高职导向构建护理专业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内涵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分类号:G71
1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和主要问题
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其中实践教学体系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从全国的各高职院校来看,对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都在做出不断的尝试和不懈的努力,各具特色,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我校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也进行不断的改革与新的尝试,将实际工作中的实际任务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打破了原有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固有模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引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大力指引下,实践教学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部分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育思想理念固有化,不能与时俱进
大多高职教师中对于实践教学的理念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所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尚处于探索阶段。早期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完全按照本科的培养方案完全照搬照抄,没有体现出高职学生重实际操作能力的优势,过多的强调理论体系搭建的完整性,从而没有体现出高职学生本应有的竞争优势。从这方面就能看出,教师们对于实践教学理念的理解也只是片面的,所以要加强教师实践教学基本理念的學习和培训。因此,我们要深入的了解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也就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不但如此,还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正是职业能力的培养才是学生能够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的关键。
第二,以就业为导向,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不够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其就业面试非常的广,而如今实际的商务活动又涵盖很多的方面和方向。在不同方向中又有不同的岗位,而实际的每个岗位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是有区别的。这时,从事涉外活动的技能型,应用型,和操作性人才是社会所必须的人才方向。而我们的学生实际的在校时间只有三年,基本要有近一年的定岗和校内实习。所以,学生在校就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与本科生注重理论学习的特点相差异化。
2.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从天津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对于较高端的外贸技术人量的缺口将是越来越大的。主要是因为最近几年天津的经济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往来频繁。自从滨海新区建立以来很多的大型企业以及大型项目都已经在天津安家落户,譬如天津的空客项目等都需要大量的外贸人才。从天津以及滨海新区的外贸行业角度来看,随着天津市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以及天津滨海新区的建成。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外贸企业中拥有中专学历的员工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这是与外贸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不相匹配的。这就造成了外贸行业急需一批具有较高学历(现在85%的外贸企业的招聘需求是至少是大专以上学历)的对外贸易人才。
企业对于外贸人才的要求可以归纳如下:
(1)在听说方面,能在英语工作环境中听懂日常问候、接听电话、约会安排、招聘面试、会议组织、产品描述、价格谈判等商务会话或陈述,并能根据情景进行流利的商务沟通;
(2)在读写方面,能读懂商务信函、广告、备忘录、便条、通知、通用商务单证等商务材料,并能按要求进行相应回复或处理相关的函件;
(3)在翻译方面,能进行商务信函、产品说明等材料的中英文互译。
(4)专业面要进一步拓宽,要有一定的市场营销、信息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的专业基础知识。
(5)加强英语口语、听力等基础课程教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的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业务操作的能力。增加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增强市场意识方面的知识教育。
3.以就业为导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的结构
第一,实践教学要与市场紧贴
我们要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也就是说课程的设置要与学生以后的实际工作相挂钩,从实际出发建立以岗位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但也不能完全脱离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是因为语言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培训,其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持,一味的强调实际也会让我们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所以要中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课程体系中,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齐头共抓,都不能冒进也不可延误,使学生拥有知识迁移能力与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培养语言的实际能力,还要培养某一个专业的实际能力,这是因为我们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的是国际贸易,旅游,文秘,会展等工作,这些都需要学生拥有团队合作的意识,与人沟通的能力等实际的工作能力。而这些能力看似简单,但是都是在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出来的。其中个人素质和能力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占据了90%以上。
第二,证书的多样化
证书体现了一个学生在校期间所掌握实际的工作和理论知识能力的一个有效证明,并且为保证学生宽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这样也为以后的就业加大砝码,使得我们的实际教学就应该与现有的证书培训相联系。将证书的培训搬入到课堂之中,这是因为证书的培训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三,校企合作,师徒制的引用
我校的立校之本就是与国内的大型企业建立常态化的校企合作,并且聘请相关的专家来校指导工作,并且参加日常的教学工作。这样能够把最实际的工作经验和能力传授给学生,实际这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的体现之一。
4 .以就业为导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实施
课程体系的全面实施为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总目标得以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实施需要以下五点:
第一,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我们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只有学校投入相应的力量,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实施才能够得以实现。这是因为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必备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的供给才能得以实现。
第二,人员的配备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负责人要对课程体系构建的脉络要有清楚的认识,组成员要共同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共同努力来实现此任务。
第三,教师要配合此项任务的展开与实施,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对于课程体系的构建的重要性要有清楚的认识,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积极的配合与参与。
第四,学生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这是因为课程体系的受众是学生。所以,学生应该将自己对于课程要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并且将此事与将来自己的实际就业相联系。
参考文献:
[1]蔡芸.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模式———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4) .
[2]梁玉凤,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改革[J]http//www.zdsf.net/ky.news
高职导向构建护理专业 篇6
无容置疑, 课程体系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 因此, 要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就必须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即:要明确为“谁”培养人?为“什么岗位”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
以对高职学生和企业两个方面的市场需求调研的结果为基础, 我们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各类型中小企业的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群、会计监督岗位、会计管理岗位群和财务管理岗位群培养具有相应专业能力, 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技能型一线会计专业人才。也就是说, 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适应中小型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毕业生应掌握为完成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应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拥有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 构建思路与原则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方向。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并不能实现上述培养目标, 主要表现在:会计专业理论所占比重较大, 专业实训所占比重较小, 相关学科课程的比重就更小, 甚至空缺。这种格局与会计职业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 业务创新层出不穷是严重不相适应的。为此, 在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时, 应充分考虑专业素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紧密联系, 体现“基础理论、基本内容、必要操作”的教学, 适当降低理论课的深度和难度, 大力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即应以各会计岗位 (群) 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实施操作。
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是:在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框架设计上, 以“必需”和“够用”为基本原则;在会计专业理论课的调整上, 以“应用”和“适度”为必要原则;在专业实践课上, 以“强化实务”为重要原则;实践教学学时数应不低于总学时的50%, 并且要把重点放在构建“课堂实践环节+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鉴于现有一些专业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重复等问题, 应以实用为目的、对相关课程进行重组;另一方面, 也应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任职资格考试 (如会计电算化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联系起来, 把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来。
(二) 高职会计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1.以各会计岗位 (群) 的职业能力要求划分学习领域
首先, 对会计职业岗位 (群) 进行调研和分析, 明确各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从调研工作收集的信息来看, 中小型企业提供的会计专业岗位群主要是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内部审计3类, 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出纳和收银、会计核算、成本核算、仓管、营销等5类岗位。所以, 会计职业岗位主要包括: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监督岗位、会计管理岗位和财务管理岗位 (见表1) 。
其次, 归纳典型工作任务。
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是将实际工作转化为行动领域或课程的重要环节, 基于会计职业岗位的调研结果, 我们归纳了如现金收支、现金保管、现金日记账的登记和现金清查、采购与应付款核算、销售与应收款核算、成本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会计报表编报、合理选择筹资方式、撰写内部审计报告等33项会计工作典型工作任务, 限于篇幅, 此处不再一一列示。
最后,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行动领域, 进而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专业技能课程) 。
通过对调研的33项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分析, 以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为依据, 确定了7项会计专业行动领域, 进而根据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 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确定了7项专业学习领域, 如下图所示。
2.以各会计岗位 (群) 的素质、能力、知识要求改革课程模块
调查显示, 不同的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有不同的侧重点, 但总体来看, 作为会计人员, 除了具备与从事其他职业一样所应有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效益意识外, 还要具备更强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责任心。
另外, 大多数企业认为, 会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知识外, 还应掌握财经法律知识、企业管理知识、金融知识、经济基础知识、市场营销知识、计算机知识、数学和英语知识。
因此, 除构建上述7项学习领域 (专业技能课程) 外, 我们还将原有的由公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根据市场需求又构建了素质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 由此形成了一个由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和能力拓展课程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 其中:
素质课程模块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普通话、体育、公关与礼仪、英语、经济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珠算、会计职业道德、统计学原理、经济法、税法等, 主要培养学生就业后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包括上述7个学习领域, 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 该模块主要培养学生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经济公文写作、西方经济学、财政与金融、管理学基础、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课程。该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便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提高。
3.以各会计岗位 (群) 的职业能力要求设计各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对所有课程进行合理组织和编排而形成的结构序列, 因此,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除了设计所需开设的课程外, 也需对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尤其是对各专业技能课程。
各专业技能课程在开发和设计教学内容时, 应以该课程所要培养的职业能力为依据、以不同会计岗位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要与真实工作任务相对应。为此, 应对原有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有些内容从原来章节中取出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有些内容被合并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还有些内容被删除, 如《管理会计》中, 一般要讲授本量利分析、预算的编制、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 但这些内容在《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中也要涉及, 因此, 可将这些内容删除, 并入《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两门课程之中。
(三)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会计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职业, 而且,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在“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尤其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不仅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 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我们以对企业需求的调研为基础, 构建了“课堂实践环节+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堂实践主要以各课程的学习情境为依据展开, 即讲授完一个学习情境的理论知识后针对该情境的主要内容与知识点展开实践, 其形式可采用习题、案例、角色扮演等。
校内实训分为分岗实训和综合实训两个环节, 分岗实训是以调查中了解的会计职业岗位为依据、主要以角色扮演法和案例分析法为实施形式、将手工实训和电算实训相结合的校内实训。校内综合实训有两个模拟, 一个是模拟现实中的一个企业, 另一个是将每个学生模拟为整个财务科而不是财务科中的一个会计岗位, 让学生对该模拟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各种类型的经济业务完成从建账、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至结账、编制会计报表整个会计核算程序。因此, 综合实训的过程就是现实的会计工作过程, 它既以上述分岗实训为基础又打破了会计岗位的界限、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体验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为毕业后胜任各种不同会计岗位、提高就业率打下了良好基础。
校外实训是指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企业) 进行顶岗实习。
摘要:目前, 高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 这一问题的突出表现就是高职学生就业率较研究生、本科学生普遍偏低。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不例外。所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的行业和岗位需求、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等进行充分调研、分析, 准确定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高职导向构建护理专业 篇7
职业兴趣测量的必要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当兴趣直接指向与职业有关的活动时就称之为职业兴趣。职业兴趣在人的职业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主要表现为影响人的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 开发人的能力, 激发人的探索与创造性, 增强人的职业适应性和稳定性。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 则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 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不疲劳;反之, 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 而且容易感到厌倦和疲劳。由此可见, 职业兴趣会影响人在相应职业中的工作绩效。职业兴趣的研究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才能的发挥。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人的职业兴趣也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是影响职业兴趣的因素所致。职业兴趣的差异导致产生了众多的职业兴趣类型, 霍兰德认为, 可将职业兴趣划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及常规型, 每一种类型均有相应的操作定义和内容。霍兰德从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出发, 将职业环境也划分为六种模式, 不同的职业兴趣类型有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环境。个人职业兴趣与职业环境特点一致, 会导致令人满意的职业决策、职业投入和职业成就, 使人终身职业稳定;反之, 则会导致无法决策、不满意的决策和缺乏成就感, 使人的职业不断变化, 这说明职业兴趣与职业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霍兰德的基本思想是先测量个人的职业兴趣, 然后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进行的是职业兴趣测量, 这就是职业兴趣测量的必要性。
职业兴趣测量工具笔者所使用的是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 为简化测量步骤, 是利用YSDS一苇SDS职业兴趣测量网站 (网址:www.yiiway.com) 上的在线测量项目对学生进行测量。一苇SDS职业兴趣测评也是以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为基础, 并根据中国的职业市场情况与用语习惯设计而成的, 通过测试, 可以帮助接受测试者相对准确地了解自身的个体特点与职业特点之间的匹配关系, 同时为接受测试者进行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测量结果分析通过测评, 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 从而在大学期间合理选课, 积极参加证书培训, 能够结合自己的职业兴趣, 争取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 考取符合自己职业兴趣的职业资格证书, 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笔者对国商专业2009级学生所做的测评结果统计 (共回收有效问卷81份) 如表1所示。
高职国商专业“双证制”下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兴趣的匹配
高职国商专业实行“双证制”的必要性所谓“双证制”, 是指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毕业时同时获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毕业证书是接受学校教育修业合格的证明, 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技能达到某种标准的证明。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 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凭证。因此, 实行“双证制”是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行国商专业“双证”融通与衔接, 可促使高职院校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探寻一种使高职院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密切配合, 培养既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 又掌握比较熟练的现代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 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另外,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 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 要考虑在降低招聘成本的前提下招到与企业任务相匹配的人才, 学生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可以证明已经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和学习, 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至少可以初步推断该生是适岗的, 可以减少企业招聘到不合格人才的风险。所以, 企业在招聘时往往会考虑学生具备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根据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如报关证、货代证的学生在就业时具有优势, 用人单位在要求学校推荐学生时也往往附带条件, 如外贸公司在招业务员时明确表示具有外销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优先录用。
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兴趣的匹配根据霍兰德职业类型的描述及对国商专业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所涉及的职业类型、要求、职业情境的考查与分析, 得出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兴趣的匹配表, 如表2所示。每位学生可根据自己相应的霍兰德职业类型, 再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 选择与之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日后选课或参加培训时以此为依据, 争取在毕业时获得适合自己的“双证书”, 为就业增添有力的筹码。
以职业兴趣为导向的高职国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构建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 具体开发方法很多。笔者是根据学生职业兴趣测评的结果, 结合国际商务行业岗位和所需的职业素质进行课程开发的, 具体方法如下。
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 开发出相应的考证项目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 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大学三年的学习中考取符合自己职业兴趣的职业资格证书, 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和以后的职业发展中少走弯路。根据相关职业资格介绍及学生测评结果, 开发的考证项目主要有外销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运代理、报检员、物流员、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等, 其他项目如心理咨询师、教师资格等, 需要学生补充学习的课程很多, 暂不做推荐。
注:有不少学生的测试结果是介于两者或三者之间的, 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做出决策
进行国际商务行业岗位细分, 确定专业方向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业务迅猛发展的进程, 进出口贸易业务的操作过程、操作方法与以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分工更加细化, 逐渐分离出一些新的, 尤其是需要持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就业的工作岗位。根据我院学生的职业兴趣测评结果, 考虑到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 将目前国际商务工作具体设置为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物流及采购、国际金融等八大主要工作岗位。据此确定的专业方向如图1所示。
根据岗位与技能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根据学生不同的职业兴趣以及工作任务与技能的不同要求, 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 并遵循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教学的原则, 这项工作主要由相关的专业教师负责, 可请相应的行业专家参与协助。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以完成国际商务专业的共同工作任务, 即八个专业方向的共同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在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基础上, 总结归纳出如下课程:《国际商务基础理论》、《国际商务通用英语》、《国际商务法律基础》、《国际商务实务操作》、《国际商务常用单证实务操作》、《国际商务英语口语》及《国际商务函电》。这些课程并不是传统概念或几门课程的组合, 而是赋予了新的内涵, 可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核心知识能力支持。专业方向课程是指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 针对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跟单员、物流采购及国际金融八大专业方向, 根据所应完成的该岗位的工作任务, 以符合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为目标的课程。在分析岗位与技能要求的基础上, 参照各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大纲设置的专业方向或实训课程如表3所示。
以上课程可根据需要加以安排, 对一些学生需求较少但确实有部分学生需要学习以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 可在选修课中进行设置, 使学生有机会选修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帮助的课程。
摘要:从职业兴趣的角度入手, 以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国商专业2009级新生为样本, 利用霍氏中国职业兴趣量表对每位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评, 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及适合自己兴趣的就业方向, 同时调查了解与国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 将学生职业兴趣测量的结果与职业环境匹配, 在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国商专业职业方向, 并据此进行课程设置, 推荐学生考取适合自己职业兴趣的职业资格证书, 为每位学生配置“课程套餐+考证甜点”。
关键词:高职,职业兴趣,国商专业,课程设置,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童宏祥.构建以职业型为特征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初探[J].职教论坛, 2006, (6) .
[2]卢荣远, 李凌, 唐宁玉.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3]胡蒸熬.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 .
[4]石伟平, 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职教论坛, 2001, (10) .
[5]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1) .
[6]凌文辁, 白利刚, 方俐洛.我国大学科系职业兴趣类型图初探[J].心理学报, 1998, (1) .
高职导向构建护理专业 篇8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一) 提升计算机教学效果。以工作过程作为导向构建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能够把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效的联系在一起, 高职院校不仅把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 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得到改善,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大大加强, 也可以说学生成为了计算机教学课堂中的主人,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够被激发出来, 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 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效果会有很大提升。
(二) 提升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工作过程作为导向构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就会把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计算机课程体系中, 并依据以工作过程的相关实践活动来进行教学, 也可以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就是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这就在一定程度加大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计算机专业学习中去,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等时间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 培养出更多的实用性人才。以工作过程作为导向来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必然会严格按照企业生产中的工作岗位标准来培养学生。而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 不仅需要计算机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为了达到企业的要求必然会不断改革培养的目标, 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计算机人才, 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二、高职院校原课程体系中出现的问题
高职院校原课程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原课程体系构建中由于没有与企业生产一线相联系, 比如说:并没有到企业生产岗位进行深入调研或者是没有请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参与到课程设计过程中, 因此, 高职院校对于企业的岗位需求标准并不了解, 对于学生就业所选的职业岗位的设定相对宽泛, 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 高职院校所定制的教学计划与学生今后参与的职业针对性不是很强, 甚至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与是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产生了脱节;其次, 高职院校的原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今后参与的职业的联系性不大。高职院校更注重理论知识课程的构建, 对于实践操作课程的设置相对不足, 主要是由于高校资金不足、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较少等原因, 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能得到及时锻炼, 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就无法得到企业认可, 即便是被企业录取, 很多学生可能由于没有实践经验, 在就业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胜任工作岗位;再次, 高职院校缺少“双师型”教师。课程体系的构建, 是需要具备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人才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构建, 才能使构建的新课程体系真正发挥出优势, 才能够实现学以致用。
三、构建措施
(一) 科学构建课程体系。首先, 要对职业进行调研, 主要是了解行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企业岗位的设置情况、职业工作过程任务、岗位的具体职责以及对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情况等, 从而确定计算机专业的目标岗位;其次, 分析典型的工作任务, 主要有工作内容、对象以及手段等, 再根据这些工作的任务确定学生需要掌握那些基础技能以及素质能力水平等;最后, 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 这也是课程体系实施的最关键部分, 课程体系的设计要考虑多种因素, 比如说:制定的目标、选择的课程载体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成为符合企业职业岗位所需的人才。
(二) 加强高职院校校内外基地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也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础, 只有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才能够使学生有接触职业岗位的机会, 学生通过与职业岗位的接触, 才能够在实践中了解行业的关键技术并掌握相关技能,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提升。
(三)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是构建以工作过程作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力量。计算机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授课的能力与实践能力较高, 还需要具备超强的责任意识与创新精神。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原有教师进行培训, 从而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又可以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可以鼓励计算机教师到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 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同时又可以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兼职, 以此来增强教师队伍力量。
总之, 高职院校以工作过程作为导向来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虽然能够有效的完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但是这项任务又是十分艰巨的, 需要长期的实践检验, 需要高职院校不断深入企业内部进行调研考察并设定出科学的培养方案, 才能培养出更多全能型人才, 符合行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国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3) .
高职导向构建护理专业 篇9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要求大力发展创新, 全民开展创业活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教学[2012]11号) 中提出, “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 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加快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点,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模拟创业等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 提高创业能力。”自2010年教育部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学主渠道, 电子商务行业飞速发展, 由于创业成本低, 形式灵活, 需要创新性思维。因此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和教育部相关文件指示精神, 借鉴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经验, 结合学院的办学理念, 积极探索具有学院特色的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深入企业调研, 掌握企业对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的基础之上, 认真分析了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环节, 设计了适合创新创业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二、创新创业导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 而且行业的变化发展快速, 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因此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与改革, 学院逐渐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导向下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识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课程实训、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技能竞赛、学生创业项目孵化等模块。这些模块分布在各个学期之中, 都有着各自的培养目标, 逐层递进, 共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 一年级的实践教学内容。
一年级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一年级新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 好奇心非常强, 对大学生活也充满了憧憬与向往。因此可以在新生的入学教育过程中, 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在新生心中埋下创新创业的火种。随后可以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等公选课, 举办创新创业讲座、新老生交流会等多种形式, 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 提高技能水平。大一暑假期间进行的识岗实习, 可以安排学生去企业参观, 短期实践, 让学生对电子商务企业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工作内容、流程等有所了解, 提高专业兴趣,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这一阶段的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还比较浅显, 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 认识到创新创业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二年级的实践教学内容。
二年级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课程实训。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尽可能多安排实践内容, 一般要求实践课时内容不低于30%。部分课程如网页设计与制作、网店经营等技术类课程还安排了教学实训周, 通过0.5周到1周的实训, 完成实训任务,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二是建立学生创业团队, 成立大学生创业团体, 吸纳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同学入会。学生可以定期举办各类活动, 比如邀请成功创业的人士进行讲座, 创业经验分享, 举办创业“金点子”大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启发学生的创业思维, 吸取创业经验, 激发创业灵感, 形成创业氛围。三是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参加创新创业比赛, 能极大地锻炼学生能力, 开阔眼界, 拓展创业思路。在比赛之前, 学生往往要经过长期艰苦而扎实的训练。比赛时, 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在比赛中的收获是非常巨大的, 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比拟的。“以赛促学”也是进行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每年都在学校里举办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大赛、“金点子”创业比赛、电子商务沙盘比赛, 通过比赛, 激发更多学生参与, 普及创新创业知识, 锻炼学生能力, 增强创新创业氛围。选拔出来的优秀选手, 可以参加省级比赛, 甚至全国比赛。学院连续两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模拟创业技能竞赛”电子商务企业技能赛项全国一等奖, 参加江苏省创业大赛也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四是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 社会服务项目中去。学生在项目中可以承担社会调查、数据整理、技术支持等工作。如果学生有比较好的科研项目或者创业, 学院也会提供一些支持, 助力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
(三) 三年级的实践教学内容。
三年级的实践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跟岗实习、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跟岗实习阶段主要是在校企合作单位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完成。在学生完成二年级的校内课程学习之后, 可以进入校企合作单位进行6个月左右的实习工作。这时电商企业正面临着“双11”, “双12”等促销活动, 正是急需人才之际, 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之中, 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提高实战能力, 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同学, 往往会被用人单位正式录取, 成为企业的一员。这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又为企业招聘到了合适的人才。跟岗实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结合工作实际、创业实际经历, 选取合适的论文选题, 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返校实习阶段, 完成毕业设计后, 可以进入学校双选会, 选择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同学可以进入学院的创业公园, 学院、企业提供一系列的创业扶持政策, 比如提供场地, 资金支持, 工商注册咨询, 创业培训等等, 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三、构建创新创业导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注意事项
(一) 校企合作是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现的基础。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本身的资源, 还需要与企业开展深入的合作。校企双方可以在共享课程资源、提供实习岗位等多方位展开合作。学院正在与淘金信息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共建跨境电商学院。本着“资源互补、机制创新、互利共赢”的原则, 校企双方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建设、实训实习等多方面展开深入合作。企业引入真实的项目, 委派员工, 学校提供场地及相应配套设施, 成立工作室。学生在校期间, 可通过“识岗实习、优选实训、轮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 从入校开始, 就可以接触到企业的工作实景。这种模式为高素质电子商务应用人才的有效培养, 为学生就业的平滑接轨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条件。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自始至终在“真实、开放”的环境中, 以企业电子商务实际的工作任务为内容, 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 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边干边学”, 最大限度地实践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把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工作经验历练、业务素质培养整合为一, 大大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
(二) 建设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 实践教学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 传统教学中使用的单一考试来进行考核的办法已经不太合适。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同模块的特点, 建立一套能够考核学生掌握技能水平, 反馈教学进度, 保障实践教学持续稳定进行的教学评价体系。比如说识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这些环节中企业是教授的主体。因此应该以学生在企业的表现作为考核依据, 由企业的导师对学生的考勤、工作表现、工作成绩进行综合评价。本文主要以电子商务专业作为研究背景和重点, 但是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 我们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素质等, 而这种教育不应该拘泥于专业背景, 完全可以在其他专业进行深入推广。
摘要:电子商务创业成本较低, 成功率较高, 因此电子商务专业也是最适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构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并且提出应深化校企合作, 改革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导向,电子商务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乔阳, 马洪娟.基于创新创业教育高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人才, 2015, 4
[2]付萍, 谢爱平.基于创业导向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3
高职导向构建护理专业 篇10
关键词: 生物化学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库 构建原则
1.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生物化学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为学生毕业后的岗位工作提供一定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同时能够在教学中提供一定的思维训练,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其主要内容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护理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组成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物质代谢的动态过程,能量转换过程及代谢调节规律,等等。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普遍反映是难,大部分内容都需死记硬背,觉得学起来枯燥无味,并且由于过程抽象,更是难以理解,因此觉得生物化学“神秘莫测”[1]。因此,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无法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老师最关键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如何变死记为活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2.案例教学法简介
2.1案例教学法的提倡和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使用,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知识传授者角色。目前这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较成熟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医学、法医、法学等的教学中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
2.2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1)通过案例教学法教学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掌握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
(2)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形象、直观、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
(3)案例教学法能够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查阅学习资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归纳总结,自评与互评,能够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多方面学习能力。
3.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案例教学示例
在笔者近几年的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针对课程的特点,备课时精心挑选或寻找创建一个典型的与生化理论知识相关联的临床实例或者生活实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对实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或者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或给出结论,巩固相关知识点,不仅能够提高生化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3.1相关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蛋白质元素组成及含氮量特点计算。
专业技能: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3.2案例的阅读
“三鹿奶粉事件”。2008年6月,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9月,除甘肃省外,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都有类似案例发生。经相关部门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专家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卫生部专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9月11日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为对消费者负责,该公司决定立即对该批次奶粉全部召回。9月13日,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情况发布会上指出,“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三鹿牌部分批次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
3.3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1:为什么加入三聚氰胺可以增加奶粉中蛋白质含量?问题2:奶粉中蛋白质含量是怎样测定的?问题3: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及特点是什么?
3.4学生阅读案例后根据教师的问题参照教材进行自学
3.5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将上述几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巩固
问题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碳、氮、氧、氢(所有蛋白质都有的元素);硫(大部分蛋白质含有);磷、铁、锌、锰、碘(有的蛋白质含有)。
问题2:蛋白质含氮量特点:任何一种蛋白质都含有元素氮,并且含量恒定,平均为16%,即1g氮相当于6.25g蛋白质。
问题3:样品中蛋白质含量测定:由于体内的含氮物质主要是蛋白质,可以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样品中氮元素的量,然后推算样品中蛋白质的量。样品中蛋白质含量=样品中含氮量×6.25。
教师提供三聚氰胺分子式,提出问题4:为什么加入三聚氰胺可以增加奶粉中蛋白质含量?学生根据前面三个问题,再参考老师提供的三聚氰胺分子式,能够得出以下结论:三聚氰胺分子中氮元素含量较高,使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奶粉中氮元素的量,然后推算出的蛋白质含量,这样得到的蛋白质量要比实际含量高。
教师内容延伸补充:色谱法测定蛋白质含量,能够避免三聚氰胺的干扰,这样三聚氰胺的添加就无增加蛋白质含量的意义了。
学生思考讨论:工作中诚信、道德的重要性。
4.生物化学教学案例库的构建原则与价值
4.1建设适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库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工作。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得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能力锻炼与培养。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需要大量案例进行支持辅助,因此建立适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库成为目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一项紧急任务。
4.2案例教学库的构建原则
(1)案例的选择必须与教学目标一致。案例是为了辅助教学过程的实施,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时刻注意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3],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而成为课堂上的消遣故事。
(2)生物化学的教学案例应尽量来源于临床实践。其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应该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为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服务。因此案例的选择应该紧贴临床实践和生活实际,能够体现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应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案例库应该系统编排管理,方面教学查找与使用。在完成大量案例资料收集和编写工作后,案例库的建立完善重点工作应是案例的编排和管理,为了管理和使用的方便,对收入案例中的案例进行系统整理,建立规范目录,最终成册。还可以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将教学案例库进行教学网络建设,实现案例库的资源共享、交互学习的功能,使案例库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4.3案例教学库的作用与价值
生物化学案例教学库的建立能够起到教学中长期使用、资源共享的作用,同时生物化学教学案例库不仅能够指导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而且能够作为一个范本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慧,等.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138-139:249.
[2]卓少元,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39-140.
高职导向构建护理专业 篇11
1 课程评价现状与分析
克隆巴哈 (Cronbach) 认为评价是收集和利用信息以便作出关于某一教育方案的决策。史塔夫比姆 (tufflebeam) 认为评价是为做判断而描述、获得和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因此,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能否满足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教育活动。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 而目前对高职护理课程的评价依然呈现出重认知轻应用、可持续发展意识模糊、空泛化等诸多问题或弊端[1], 评价过程往往忽视学生生活、实践、主体参与意识以及课程知识与职业相关性, 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应用技能和职业能力。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学校培养人才的内容, 课程的选择和组织将直接左右着学生的培养方向。因此, 建立恰当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将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可持续性发展。
2 职业导向性评价定义
职业导向性评价是指以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为准则, 评价课程的目标、内容、设置以及教学安排, 它是高职课程评价的核心。对于高职护理专业而言, 评价依据是:文化基础课程必须为专业教学、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有效服务;专业课程要以就业为导向, 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目标, 以强化应用为重点, 以推进项目课程开发为主要途径, 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护理职业岗位 (群) 、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相一致;高职护理校本课程必须善于整合课程资源, 合理应用校内资源, 实现文化、基础、专业交叉渗透, 提高学生综合护理素质与能力。
3 职业导向性评价实施
职业导向性评价从课程可行性、课程形成性、课程发展性3个方面进行。
3.1 课程可行性评价
课程可行性评价是针对学生的职业需要和职业背景对所要开设的新课程进行的一种诊断性评价, 从而避免课程开发的盲目性, 减少人员、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课程可行性评价主要由校学术委员会完成, 进行课程属性的认定, 并就校本课程与职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科学性、创新性、课程设置的可操作性、课程现有校内资源的可利用性、课程成本等进行正确评估。
3.2 课程形成性评价
布鲁姆认为:“形成性评价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 是改进教学的一种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对课程、教学、学习的整体效果、过程的全面评价, 就高职护理教育而言, 其评价目的主要在于检验教育过程是否与临床接轨, 教学是否着眼于对学生护理能力的培养, 因此, 分别由任课教师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医院评价等完成。其中, 任课教师评价、教师自我评价主要是围绕高职技能培养目标, 就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性、可操作性、教学资源利用的灵活性、教学效果 (与以往教学效果比较) 等方面进行评估;学生评价是就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课程内容的可读性、针对性、职业导向性等进行评估;医院评价则是对新课程内容与临床的衔接性、一致性进行评估, 并通过对学生技能水平的测试等对课程设置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个开放、交叉、互动的过程, 并在反复评价过程中明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 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形成性评价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职业导向原则、情感原则、可行性原则、有利于学生发展原则。形成性评价的反馈作用促使课程内容得以不断更新和完善。
3.3 课程发展性评价
课程发展性评价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 关注学生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一种教学评价[2], 注重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激发, 以促进学生技能发展为根本目标, 分别从课程设置是否着眼于对学生潜力的发掘、是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是否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是否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评价。发展性评价主要采用纵向比较的方式, 即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发展轨迹中, 评价课程对教学的作用。
4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更具多样性, 作为一所高职护理专科学校, 依托社会所需, 利用校本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职业导向性评价旨在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过程, 保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雷.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高职英语课程评价体系[J].考试周刊, 2009, 35:329~330.
【高职导向构建护理专业】推荐阅读:
高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10-30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力培养模式探讨05-31
以就业为导向探讨高职物理教学改革09-29
高职护理专业教育06-05
中高职护理专业07-09
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08-02
护理专业高职教育改革12-02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