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

2024-07-03

四位一体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精选8篇)

四位一体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1

[摘要]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关系到高职文秘专业的办学质量和特色,必须涵盖整个培养过程,分步推进、各个击破,各有侧重。文章提出了“四位一体”的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实施步骤。

[关键词]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聂振华(1970-),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旅游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湖南长沙410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8重点立项课题“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J0800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7-0169-02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生产、管理、建设第一线办公管理综合性技能人才,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办公管理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和加强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构建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能充分体现高职文秘教育的特色,更有利于培养高职文秘人才的非知识技能素质,其意义十分重大。

一、“四位一体”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背景

目前高职学院各专业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已经起步,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实践教学相对其他专业来说起步晚,因此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1.没有形成稳定的教学体系,实施比较随意。目前各高职学院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有所体现,且占有差不多一半的课时比重,形成了一定的实践教学序列。但整个实施实践教学序列特色不浓、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不密切、整个序列设计的科学性还有待提高,各层次实践教学在实施中没有围绕整体目标而形成合力,在实践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2.实效测评难以量化、评价不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手段不完善,考核评价部分失真。高职文秘实践教学的考核,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很多环节难以量化考核评定。如学生的角色意识、参谋素养、协调能力等方面不是通过一两次实训就能获得和量化考核测评的。某些实训板块效果的测评和考核比较随意主观,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3.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比较困难,且校外实践教学难以实施和监控。调查发现:目前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存培养意识很薄弱,企业宁可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培训在职员工,也不愿意从人力源头上解决问题,甚至把安排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实训当成额外负担,最终导致高职院校在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方面存在实际困难。与此同时,较为分散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也不便于教师对教学实习过程进行紧密的跟踪和指导,从而导致校外实训实习的效果难以保障。

4.一流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难以选任和培养。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部分实习指导教师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相关专业的从业经历,在实训指导时不能将秘书专业的岗位技能完整、准确地加以传授。加之,授课任务繁重,缺少挂职锻炼的机会,以及文秘专业技能提升周期长的特性,这些都给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形成了阻力。

二、“四位一体”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四位一体”是指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四种层次、一个目标。“四种层次”是指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的职业认知层次、课程专项技能实训层次、校内挂职综合智能训练层次、毕业前校外综合实习层次。“一个目标”是指培养复合型秘书所要具备的综合素养。这个整体目标又可以分解为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三个方面。知识目标包括秘书职业定位、分类、层次和职业素养,秘书事务处理知识、会务管理知识、文书处理知识等;能力目标包括秘书常规事务办理要领,会议策划、筹备能力,组织服务、管理能力,秘书办公设备操作等职业能力;情感态度目标包括培养职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养成职业道德、强化职业意识、优化职业性格等。

围绕上述分解后的目标,我们把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个层次:以实现知识目标为主而设置的职业认知和理论课堂内实训层次;以实现能力目标为主而设置的课程专项实训层次;以形成职业情感态度等专业素养为主要目标而设置的校内顶岗实习层次;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整合生成为目标的毕业前校外实习层次(见170页图)。

三、发挥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效益的各种举措

1.要充分体现四个结合的教学思想。所谓“四个结合”,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共同指向秘书职业认知目标;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共同指向秘书职业能力形成;课内实训与课外校内实习相结合,共同指向秘书职业能力提高;校企结合,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基地,通过顶岗实习,共同指向秘书职业能力拓展和巩固,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相结合,共同指向秘书职业心理和态度等综合素质的升华。

2.必须建立有机相连、任务明确的实训层次和实训模块。高职文秘专业四种层次的实践教学必须各有明确目标定位,又相互衔接,各自为后一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做好铺垫,最后共同实现使学生具备秘书综合素养的实践教学总目标。

职业认知实践教学层次可设置职业任务认知模块、职业环境认知模块和职业素养要求认知模块等实践教学模块。这几个实践教学模块的主要目标是让专业新生感知秘书工作内涵、职业定位和职业环境、职业素养要求等,从思想情感态度认知上做好从事秘书工作、适应秘书角色的准备,这几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可以在课堂讨论分析、模拟职位环境和现实职业环境的观察中完成。

课程专项技能实训层次可分为秘书实务“三办”实训模块、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实训模块、秘书写作技能实训模块、文书与档案管理能力实训模块、秘书礼仪与沟通技能实训模块、语言(包括外语)表达与谈判能力实训模块、文字录入与常用办公软件操作实训模块等。以上实践教学模块的目标是形成秘书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在学校相关实训室中的反复操练而实现。

校内挂职综合智能训练实践教学层次可以分为模拟商务秘书事务所虚拟任职训练模块和学校各办公室秘书(干事)岗位挂职锻炼两个模块。目的是整合前两个实践教学层次所获得的认知、情感心理态度和专项技能,形成秘书岗位综合智能。这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商务秘书事务所虚拟任职锻炼和校内办公室挂职锻炼实施。

毕业前校外综合实习层次可以分为真实岗位认知对接模块、全面胜任岗位训练模块。这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目标是完成学生由模拟秘书角色向真实秘书角色的转变,查漏补缺,全面完善升华秘书综合素养。

3.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打造“教学能手型、岗位技能型、行业专家型、企业兼职型”实践教学团队,是实现“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效益的关键。确保企业秘书一线专家从事兼职教师工作,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专任教师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跟踪新方法新技术,青年教师到第一线实践锻炼提供有力的保障。通过外聘、内部轮训等形式,优化实践教学教师素质。

4.构建一批覆盖秘书职业岗位各种能力训练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首先,建立完善校内实训场地,提高校内实践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专建、借用、共用等形式完善文秘专业校内仿真实训场所,建立健全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室、文档实训操作室、礼仪模拟实训室、谈判沟通室、模拟会议室和办公室、商务秘书事务所、速录技能实训室等各种实训场所。

其次,对接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强化文秘专业职业技能的训练。在实践教学中,要兼顾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和要求,在文秘专业实践体系中,可以把秘书基本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同国家秘书职业标准相结合,强化学生的现代商务、现代办公设备应用、公关和企业管理等职业技能训练,要求文秘专业学生在文凭的基础上,持有至少四种技能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外语等级证书、秘书资格证书、普通话证书、公关资格证书(初级)、汉语速录员证书等。

最后,完善巩固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对校外综合实习的指导和监控,提高学生校外实习效果。第一,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建立起一整套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对话与协商机制,携手参与文秘专业学生的全程培养。鼓励教师下企业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参与行业企业技能培训。聘请企业一线专家上讲台,担任专业发展顾问和兼职教师等活动,使本专业毕业生秘书职业技能符合不断变化的岗位要求。第二,校企合作制订订单培养方案。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的开发设计;提供实习项目、实训设备、实习场地、实习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顶岗工作的岗位并择优录用毕业生;为专业教师提供横向课题研究、技术服务(或培训)和挂职锻炼的平台,培养优质“双师型”教师。第三,逐步建立起校企联动、分工协作、共同考核、证书管理的实习基地运行机制。实行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双方考核办法,企业根据学生的职业素养、工作态度与效果、出勤率、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等方面形成学生实习成绩,其成绩占顶岗实习总成绩的70%。学院根据学生的日常管理、实习总结、技能锻炼效果给予考核,其成绩占顶岗实习总成绩的30%。顶岗实习成绩计入学生成绩档案,学生实习成绩合格,由校企双方共同颁发认定的工作经历证书。

[参考文献]

[1]黄亚妮.国外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特色的评析和启示[J].高教探索,2005(4).[2]冯钟.关于高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3]郑晓辉.试论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J].辽宁高职学报,2005(2).[4]禹明华.基于职业能力与素养培养的文秘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师教育研究,2008(3).

四位一体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2

文秘人员, 作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涉及与单位各种事和各种人打交道, 不仅需要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 还需要较强的心理素质。一般来说, 高职文秘学生刚参加工作的起点不会很高, 但也应具备一般文秘人员应具有的主要心理素质,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 较强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由于文秘角色的特殊性, 文秘人员常常会在工作中遇到内部和外部的困扰, 如工作中遇到领导的批评, 上传下达时遇到其他部门的刁难, 对外接待时遇到客户的误解。在某种程度上, 秘书就是一个夹心层, 各种利益团体的不满都会积聚到秘书身上, 这就需要文秘人员有较强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胜不骄, 败不馁, 接人待物不卑不亢, 客观冷静地处理问题。

1.2 坚强乐观的意志品质

文秘工作是一项十分繁重而复杂的劳动, 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毅力, 克服各种困难, 实现自己的职能。文秘还需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对来自领导、基层和外界的种种压力能够从容应付, 任劳任怨。秘书还要严于自律, 自制力强, 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文秘在处理事务中, 常会引起一些误解和不满。因此, 文秘人员的性格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人对事需要豁达开朗, 乐观自信, 即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采取宽容、忍耐的态度。

1.3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文秘人员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和领导的关系、和同事的关系以及和客户的关系。这几种关系也因交往对象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领导, 文秘人员首先要充分尊重, 既要全身心地为领导做好服务工作, 又要不媚上。文秘在协助领导的过程中, 要能够坚持原则, 实事求是, 做领导忠实的参谋和助手。对领导的缺点和错误, 能够以合适的方式进行规劝。对于同事, 文秘人员应有友爱合作的性格, 宽容待人, 助人为乐, 不与他人斤斤计较, 不因小怨小隙而存嫌。对同志热情、关心、乐于助人, 团结同事共同工作。对于客户, 文秘人员作为公司的代言人, 在与客户交往的过程中, 一定要牢记两条原则, 一是热情, 二是礼貌。作为助手, 文秘人员应适时提醒上司并为其安排与客户的定期沟通活动, 以促进彼此的了解与进一步的合作。

2 高职文秘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和问题

2.1 情绪控制力较弱

高职文秘学生在情绪控制方面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 表现为情绪波动大, 易冲动, 不够冷静。常常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 也易为一次考试失败、情感受挫而一蹶不振。这主要是高职生以往生活单纯、人际交往简单所致。遇到问题时, 高职生往往不能多角度的看待, 不能客观地分析, 无法全面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 自我控制力差, 容易感情用事从而产生不良行为。

2.2 抗挫折能力弱, 不够积极乐观

当代高职生往往自我意识很强, 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 进取心也较强, 但是抗挫折能力弱。遇到顺利的事情, 会兴高采烈, 愈战愈勇。然而一旦遭遇失败, 就开始自我否定, 灰心丧气, 甚至有一些学生因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挫折、打击等而做出一些傻事。这主要是因为高职生的以往生活中, 环境相对单纯, 使他们没有足够的机会学习和积累对待挫折的经验。而进入大学后, 由于环境的复杂化, 人际关系的多元化, 竞争的激烈化, 就业的压力使高职生信心不足, 情感表现得敏感、脆弱, 对挫折的承受力很低。当遭遇挫折时, 容易心理失衡, 不够积极乐观。

2.3 环境适应能力弱, 人际关系容易紧张

进入大学, 高职生远离了原来熟悉的人和环境, 大部分学生都有一个适应期, 然而, 也有部分学生很长时间对高职生活很不适应。究其原因, 有的同学在中学时代没有住校经历, 而作为独生子女, 习惯了在家里养尊处优, 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 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容易与其他同学发生摩擦和矛盾, 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很多同学不喜欢和其他同学主动来往, 考虑问题不会换位思考, 出现矛盾不知道如何解决, 缺乏沟通技巧, 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要很长时间才能建立并稳定下来, 这些都需要学校和老师进行辅导和帮助。

3 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其心理素质培养应作为学校教育目标的主要任务之一, 应当构建起相应的心理素质培养体系, 笔者通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结合本课题前期的实地调查, 总结出一套适用的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如能有机融入整个学校教育体系当中, 定能对高职文秘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1 角色认知引导, 强化学生职业心理

高职文秘新生从一入学起, 学校就要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其完成由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逐步转换。讲授专业课时, 应向学生阐明未来文秘工作的特征、定位和发展前景, 以及从业者必备的技能和心理素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应与未来职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紧密联系, 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不断强化职业心理, 为将来走向文秘工作岗位做好积极和恰当的心理准备。

3.2 教育引导, 开设心理课程, 开展心理素质培训

通过开设职业心理课程, 并系统讲授文秘职业心理素质的基本知识, 使高职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本专业从业人员职业心理特点、要求和正确的行为规范, 加强其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培养其积极乐观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帮助其培养多元化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除了日常的理论课程外, 一些心理素质实践训练必不可少。如行为训练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同学间的人际互动来进行, 强化自信培养、放松训练和情绪表达训练等。如角色扮演法, 通过课程的设计,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人际协调等提出观点、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如拓展训练法, 通过专门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内容, 利用多种典型情境和活动方式, 让团队和个人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完成一系列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而培养能力, 磨炼意志, 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增强团结合作意识的方法。

3.3 借助社会影响, 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氛围

在校期间应始终注重加强高职文秘学生与本专业的社会和单位联系, 通过邀请文秘或者行政专业人士到学校讲课联谊等, 以及到相关企业单位参观、与文秘行政从业人员交流等, 了解本专业的社会价值和发展前景, 以及所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和相关技能, 让学生在培养对未来职业自豪感的同时, 为塑造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氛围和奠定基础。

3.4 充分利用专业实习, 强化学生的职业心理培养

学校应充分利用其提供专业实习的有利条件, 将每个学生在日常反映出来不同的心理素质问题, 列入其专业实习的重要考察内容。使其在实习中有意识培养其职业心理, 针对其薄弱环节及时总结及时向周围同事请教并及时提高, 也可以回到学校中再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 强化心理素质培养, 这样有利于其就业时能够迅速地适应工作, 克服心理方面的短板。

3.5 建立心理档案, 便于学生自查和老师辅导

高职文秘学生的心理档案对于系统掌握其心理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规律有着重要作用, 档案由学生认真填写, 心理课程老师给予重点指导, 一般重点关注以下几项:家庭成员情况及其对其心理行为影响 (单亲及离异家庭特别关注) , 个人简要经历及心理总结 (包括初高中时期) , 大学时期心理素质变化 (包括是否恋爱、考试学习情况、就业实习情况) 、心理测试情况和心理咨询记录等。实践证明, 心理档案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非常重要, 不仅老师可以通过档案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 学生自己也可以通过对照档案来检查和强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但要注意的是, 建立心理档案的过程中, 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保密原则, 充分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侯典牧, 段利, 等.秘书心理与行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1) .

[2]段利.高职生心理素质培养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10) .

四位一体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3

【关键词】能力本位 高职文秘 实践教学

当前,多数高職院校的文秘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已经比较完善,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则处于摸索阶段,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动手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的能说能写能干的复合型高技能文秘人才存在较大差距。要使高职文秘专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文秘人员,必须以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工学结合,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完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使实训教学分阶段、分层次、有章法、有成效地进行。

一、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观

所谓能力本位高职教育观,是指在高职教育中,强调以能力培养而不是以理论知识体系学习作为课程教学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96年在其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中提出2l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或者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包括:学会认知(1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1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发展(1eaning to be)。四大支柱无一不指向能力维度。这说明能力培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与传统模式相比,能力本位教育具有三方面的优势: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打破了僵化的学科课程体系;重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提高了学习效率。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成效的取得和目标的达成需要依赖理念的创新。因此,我国高职文秘专业的课程改革应以能力本位教育观为指导,积极吸取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文秘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的依据,摆脱“知识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设计课程内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新整合课程,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高职教育学生能力培养的新路径,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文秘人才,以适应社会对秘书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

二、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常只注重培养学生文书处理、文稿撰写、档案整理等基本的事务性工作技能,而目前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大部分将进入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往往要求秘书人才能够一材多用,对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企业秘书是一个综合性、事务性、服务性很强的职业,要能说能写能干,对内要积极参与企业管理、辅助领导决策,对外要展示企业的文化理念与内涵,打造企业形象,运用自己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企业内外相关人员沟通合作。文秘工作的这些特点要求秘书人员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变创新能力等。

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于现代企业所需的秘书技能进行教学改革,切实从传统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现代复合型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加大技能课的比重,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文秘专业教学计划必须由文秘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制订,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使课程设置符合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体现科学性、先进性,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完善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秘书职业认知、秘书职业技能实训教学环节、校内外实习环节、秘书职业资格考证、秘书职业技能大赛等。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切实培养学生的秘书职业能力。

(一)秘书职业认知环节

文秘专业实践教学应贯穿始终,从新生入学报到开始,就要开展秘书职业认知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内容包括始业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始业教育方式可以多样化,可组织学生参观企业,感受企业文化。可邀请企业专家或本专业校友来校作讲座,指导学生了解企业秘书职业岗位的职责和能力要求,巩固专业意识,明确学习目标,为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出规划。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学生社团,如文学社、书画社、话剧团、演讲团、礼仪队等,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定期举行活动。文学社可编印刊物,给学生一个练笔和交流的园地。书画社和话剧团可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表演才能,提升校园文化。演讲团可锻炼学生的口才和社交能力。礼仪队不仅可以承担学校各类活动的礼仪服务,还可以走出校园为社会和企业单位服务,成为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

(二)秘书职业技能实训教学环节

根据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要求,课堂教学应着重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秘书职业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确定,秘书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内容可划分若干单项实训模块和综合实训模块。教师根据某项文秘工作的具体内容,设置一些实训项目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以达到学以致用、缩短课堂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的目的。单项实训内容较单一,多在课堂或模拟实训室进行,如秘书实务实训可设置办公环境设计、形体展示、社会调查、接待来访、会务布置与接待等单项训练项目;综合实训主要是针对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训环节和专门的实训课程进行的实训,多用完整的实训实习时间在实训室或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如会务管理、大型活动策划与实施、校园文化艺术节的筹备等综合性项目。

实训中可采用情境模拟的形式,仿真秘书职业环境,可要求学生统一着装,挂牌上岗,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扮演职场中的各种角色,完成若干具体的秘书工作。综合实训可采取项目化实训教学模式,每次实训设计一项综合性秘书工作,如大型会议的组织,重要活动的策划等。采用分组实训的方式,把每个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从纷繁复杂的事例中理清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敢思、敢言、敢做。由单项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实训教学,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实训教学还把职业能力训练与职业素养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训过程中,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团结协作,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校内外实习环节

在课堂实训教学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安排校内外实习。课堂实训只是仿真秘书职场,而校内外实训则为学生提供了全真的职业环境和实战锻炼的机会。校内实习主要是安排学生轮流到学校办公室、档案室、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实习。校外实习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或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在实习单位协助做好接听电话、打印文稿、收发文件、接待访客、会议服务等基础性工作。实习可以短期(一个月以内)实习和长期(一个学期以上)实习相结合,短期实习可由任课教师布置任务,如完成某个调查课题。长期实施一般由实习单位安排任务,校方要和实习单位协调,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各种秘书工作实务,避免实习任务的单一化。每一阶段的实习任务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工作的收获。校内实习由部门负责人写评语并评定实习成绩,校外实习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写评语并评定实习成绩。

最后的一学期,学生已面临就业挑战,必须重视对毕业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包括思想引导、信息服务、心理辅导、技术支持等。可以聘请企业专家或本专业校友到校作讲座,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掌握正确的择业方法和自我推销技巧,为应聘创造较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一次实习。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就业取向,通常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适合的单位和岗位。在学生实习期间,可安排老师进行跟踪调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同时也要求单位进行打分。顶岗实习为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熟悉企业文化,了解行业知识,提前接触和适应社会。

(四)秘书职业资格考证

近十年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依据《秘书国家职业标准》,组织秘书国家职业资格考证,围绕秘书职业的基本要求,考核秘书职业能力。各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纷纷对学生提出了“双证”制的要求,在获得专业学历证书的同时必须取得秘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旨在切实培养学生的秘书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職文秘专业双证制课程体系要把秘书国家职业资格考证的内容和秘书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既注重培养文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注重文秘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成为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秘书人才。

组织学生参加秘书职业资格考证,应注重培训方法,可采用案例分析、情境演示等办法,活跃课堂氛围,避免应试性的枯燥乏味的培训。秘书职业资格考试考核的秘书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秘书写作能力和秘书实务操作能力,如秘书写作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案例内容,上机写作电子文稿,要求考生在计算机上操作,并打印成文、装订成册。秘书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证的过程,既是学生全面提升秘书职业形象的过程,也是培养秘书综合素质的过程。

(五)秘书职业技能比赛

秘书职业技能比赛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实践教学成果的舞台,充分展示了文秘专业学生的秘书职业能力。技能比赛由学生承办,从技能大赛策划、舞台布置到海报宣传都由学生来完成。技能大赛内容丰富,包括秘书知识技能考查、秘书实务情境模拟、秘书形象设计、演讲、打字比赛等。近年来省级、国家级秘书技能大赛举办较多,为与这些比赛接轨,校级比赛也相应地采取组团参赛方式,每个团队都有个性化的队名,比赛内容也基本一致。这样,校级比赛既考查了学生的技能,也为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的选拔了人才,一举两得。

秘书职业技能大赛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因此高职教育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应不断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形式,形成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特色,即学生的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使实践教学体系目的明确、层次分明且具连续性、系统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踏上秘书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重构

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有助于教师把握实践环节,系统全面、认真细致地指导学生实践,防止实践教学的随意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摆正思想态度,严谨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

实践教学实施过程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因此,课程评价不应拘泥于传统的书面试卷评价方式,而应更注重在实际工作情境或模拟工作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灵活开放的课程评价,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首先,采用过程评价方式,即形成性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调整考核内容,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监控。其次,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和评价工具多元。其中,评价主体多元显得尤为重要,即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企业、社会都应该是评价的参与者。采取多元评价,可以更准确、更科学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意识,使他们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尧.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李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焦名海,刘颖.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5).

基金项目:该文为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课题《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文秘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代码:Y200909192)的研究成果。

四位一体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4

【摘要】近年来,在文秘职业教育领域,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也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众多专家、学者已在课程、教材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从评价的角度来讲,高职文秘专业要适应中高职一体化发展趋势,需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加以改革,要以职教集团为平台构建高职文秘的多元评价主体,以职业能力为内容建立高职文秘评价标准,以互通互认为基础实现高职文秘评价方式多样化。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文秘 评价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文秘类专业教指委重点课题“以中高职衔接为前提的文秘专业教学评价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D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10-0227-02

教育部9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当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1]。因此,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中高职一体化方面的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关注于课程和教材领域的建设,在教学领域――特别是作为教学过程重要环节之一的评价方面却鲜有涉猎。有基于此,笔者试图从中高职一体化入手,结合高职文秘专业的评价实际,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探讨评价模式的改革问题。

一、以职教集团为平台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职业教育的评价是基于教学是一个闭合系统的前提下展开的,由于中高职教育分属不同的培养阶段,因此其各自的评价主体――即专业授课教师仅在其自己的教学环节中完成各自的评价工作,这就造成了高职文秘专业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以及中高职之间的割裂,背离了中高职衔接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教育,需要引入各种资源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因此,高职文秘教育的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要充分体现这一要求。特别是在中高职一体化的前提下,高职文秘教育如何多种评价主体统一纳入到自己的评价体系,同时又满足中高职衔接的要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变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现有实际情况看,高职文秘专业要实现这方面的改革,必须充分借助职教集团这一平台。教育部职成司209号文中明确提出了引导和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积极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作用,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2]因此,高职文秘专业可以借助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以校企深度融合,推进产教合作对接为契机,与中职学校文秘专业共同建设一体化紧密型实训基地,并以之为载体,双方共同聘请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形成中高职文秘专业教师、行业和企业相关专家、工作领域行家里手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从而实现评价的连续性和多元化。

二、以职业能力为依据实现评价内容标准化

传统职业教育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其评价内容多侧重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这既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也不符合中高职一体化的要求。并且,由于我国现行中高职教育中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课程重复设置现象,因此这种评价容易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而重复学习同一课程内容,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高职文秘教育的评价亟需在这一方面加以改革。

中高职一体化为改变这一弊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教育部年9号文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3]从这一表述可以看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的,即都是技能型人才,其核心指是职业能力,两者区别仅在于层次上的差异。另外,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讲,相对部分专业其所面向的职业岗位便可区分中高职课程,大部分专业,包括文秘专业不仅在职业岗位层面难以区分,甚至于许多工作任务也是中高职可以共同学习的,这时就需要继续推进到职业能力层面,即区分所能达到的职业能力水平。[4]基于此,笔者认为高职文秘专业的评价不应关注于掌握知识的多寡,而是应该强调学生习得职业能力的程度,即需将职业能力作为主要评价内容。这一点上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如美国俄亥俄州课程标准(见表1)[5]就清楚显示不同层次的教育面对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可以是相同的,区别在于其职业能力所需达到的水平是不同的。国内著名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徐国庆、石伟平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见表2)。[6]

笔者认为,高职文秘专业评价内容体系的改革完全可以借鉴这些经验,通过对文秘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加以研究,系统的区分中高职文秘在各项职业能力上的差异,并依此为依据,最终确定高职文秘专业的评价内容,进而实现中高职评价标准体系的有效衔接。

三、以互通互认为基础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传统职业教育评价主要的采用的是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虽然这一评价方式简单、有效,但其仅限于对单一教学阶段的知识掌握情况考核,不能有效反映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状况,更割裂了中高职评价之间的有机联系,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我们打破原有的这种仅以掌握知识点为主要考核内容的评价方式,寻求能从学生能力发展角度着眼,并体现职业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方式。

从高职文秘专业实际情况来看,改革原有的评价方式,适应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开拓以证书认证、技能竞赛认证等形式的多种评价方式,从而形成中高等文秘职业教育互通互认的评价认证体系。所谓互通主要是指“双证” 互通,即职业教育中的学历教育(以学历证书为标志)与职业资格培训(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之间的一种融合、互认和互通,其实质就是两类证书内涵(即综合文化水平与职业技术/技能等级)的衔接与对应。[7]体现在文秘高职评价中,主要为中职学生在校期间所获相应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如何与高职毕业证书相衔接。所谓互认主要是指学分互认,是指已经获得的由国家统一认可的各级各类学校、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给予的学分,如何科学地转换为所需的学分。换句话说,就是以前在别处已经获得的学分,能否全部或部分地转换为当前所需的学分。[8]体现在文秘高职评价中主要是部分学生在中职学校所获的部分先修课程的学分,能否在升入高职院校后得到确认,转化为获取高职毕业证书所需的学分。此外,还有在由国家或当地教育机构举办的各类文秘职业技能大赛中的获奖中职学生,其所获奖项能否折抵高职学习过程中的相应学分。

实践证明中职文秘学生通过上述途径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已经能够符合免修高职相应课程的要求,其所获成绩理应获得认可。另外,现代职业教育的所推广的3+2及自主招生等模式,也使得互通互认的评价方式有了实施的可能。因此,基于互通互认为基础的高职文秘评价方式的改革,不失为打破原有中高职评价体系相互割裂,促进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一种有效路径。

四、结语

文秘专业的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未来文秘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能否实现有效变革势必会影响文秘职业教育的这一发展进程。因此,高职文秘专业评价模式只有在充分考虑中高职衔接基础上,从评价主体、内容和方式上等几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顺应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3]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1]9号)[EB/OL]

[4][5][6]徐国庆,石伟平.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69-73

[7]周继瑶,甄凯玉. 高职教育“双证书”互通制度研究[J].教育与职业,(5):4-6

四位一体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5

摘 要: 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 使得实践教学工作流于形式, 学生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高。本为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新的构建思路, 并指出了与之相配套的软硬件条件。

关键词:会计 系统性 实践教学 电算化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1 缺乏系统性, 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的培养目标是要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以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某项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高职会计专业需要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会计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高职目前的教学状况是实践教学比重不足,实践面窄,大多停留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上。往往是单门课程实习,模拟实习资料是一门课一换,相关专业课程的实习缺乏联系, 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其所发生的一系列经济事项会涉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会计报表分析等等, 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实践教学资料, 让学生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有一个全盘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实践教学指导没能与时俱进

目前比较多的实践教学资料没能与最新的会计准则挂钩,07年新会计准则出台,更加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对金融衍生品的驾驭能力,对非货币性交易的掌控能力, 对公允价值的灵活运用能力。但许多实训书籍没有及时更新, 即便是最新版本的资料也只是换个门面, 内容还是陈旧的内容, 比如一些会计科目, 对一些经济事项的处理方法,都没有及时地进行修正, 使得指导老师不停地走在勘误这条线上, 严重损害了专业教学的严谨性。实践资料中安排的都是顺序操作, 缺乏灵活性, 学生只会按照设定好的路线走, 缺乏主动性精神, 被动的操作与做作业无异,达不到实习的目的。会计所面临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影响会计的因素是不确定的, 创新思维的培训严重不足, 这样的学生走向岗位是不合格的。.3 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实践教学绝不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而应该是专业学习的重点。进行实践指导的老师必须是具备“双师”资格或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现在很多高职学校的会计教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实践能力本身很欠缺,何谈指导系统会计实习。而且会计制度近几年变化的比较频繁,会计制度、准则等不断地修改和添加, 对教师的继续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都需要不断地更新。当前的师资力量亟待加强。

1.4 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受高等教育连续扩招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实践条件普遍不足。学校的基本建设花费了大量的财力,教学资源不足欠缺,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举步维艰,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流于形式,变成了纸上谈兵,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新思路构建

2.1 基础能力训练基础能力的训练集中在《基础会计》的课程实习中。重视学生基本功的培养,掌握基本的操作规范。在实验资料选择上,应首选企业真实业务和数据。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准备大量的原始凭证的仿真样品, 最好能收集大量真实的原始凭证, 以便学生辨别真伪。

这一系列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

(1)珠算能力的培养,由于计算机的大力普及,现代学生的珠算水平急剧下滑,殊不知这是会计人员的一项基本功, 不可忽略;(2)现金收支业务的处理,点钞等技能的训练,及真伪钞的鉴别;(3)独立鉴别、分析原始凭证的能力。认知并能处理各种原始凭证式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尤其在工作中会碰到虚假的发票、单据等,会计人员一定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把好原始凭证关;(4)正确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的能力,更正错帐的方法的掌握等;(5)财产的清查盘点,不能光停留在纸面的数字计算上,一定要亲自去现场才行。

2.2 会计流程的训练

会计流程的熟练掌握通常集中在《财务会计》的实习中,以制造业企业为实践主体,采取手工状态和电算化状态两种形式。

(1)手工状态。

熟练掌握一般企业会计处理的流程。

可以先采取个人独立完成一套实训资料的方式,虽然不太符合实际,但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掌握从建账开始经过凭证填制、账簿登记等业务处理, 对账, 财产清查, 期末处理,会计报表编制等一系列的固定程序,使每一位同学对账务处理的流程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在此基础之上, 可以若干个同学编成一个小组,进行会计的分岗位实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提升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加深对会计处理程序的掌握和理解。

基本的会计岗位设置一般包括:会计主管、出纳,往来结算、成本核算、工资核算、总帐报表、审核、档案管理等岗位。在进行岗位分配时要注意内部牵制、工作量的均衡等因素, 可以一人一岗、也可以多人一岗。小组人员确定后,岗位可以定期轮换。采用岗位轮换的实践教学方法, 可以解决学生多重身份的尴尬, 也能够使其理解凭证帐簿之间的传递过程, 不同岗位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相互牵制。通过岗位轮换共同合作,能有效地完成实践任务。

(2)电算化状态。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方向。

熟练掌握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金蝶、用友等财务软件的操作。可以将手工状态下的一整套账务处理用软件操作的方式从头至尾做一遍。通过手工和电算化两种模拟实验操作的对比, 充分理解两种不同状态的差异及各自特点,既掌握了传统的操作技能,又具备了运用现代技术管理的能力。会计电算化的岗位设置一般包括电算化主管、凭证录入、审核记账、系统维护、数据分析等岗位。学生可以一人一机兼顾不同身份进行操作, 使学生扎实掌握电算化的操作技能。这样经过手工状态的训练过渡到采用先进设备的操作,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3 会计系统知识处理的训练

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决不仅限于手工和利用软件进行账务处理。会计是一门系统学科, 它涉及到一个会计主体的方方面面,学生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相关课目,比如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管理会计、统计等。不同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联系,尤其在实践工作中需要我们灵活地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如财务管理、审计、管理会计等都与财务会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开展课程的整合,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培养学生自己搜集、分析、利用信息资料的能力尤为重要。决不能养成教师将所有信息资料提供齐全,学生照葫芦画瓢、按部就班分析的被动局面。

具体做法是: 在《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实践完成的基础上,拓展思路,进行《管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实习, 这些课程的实习所需的很多信息来源于《财务会计》的各个流程, 教师负责确定实习的专题, 学生要学会自己从《财务会计》实践流程和企业的其它部门查找搜寻有用的信息资料, 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财务管理、审计等各方面的问题。

为实践教学配备合适的软硬件

3.1 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大力发展校内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综合实验室的建设。同时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推广多媒体等现代授课方式。模拟实验室是校内教学实践的主要场所, 它在培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协调配合能力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模拟实验室必须满足手工和电算化状态的各种操作需求而且要具有高度的仿真性。最基本的全套模拟手工操作的软硬件应该配置:工作台、电脑、投影仪、打印机、点钞机、装订机、每人一套完整的办公用具,图章各种帐册、凭证、表格、报表耗材等。很多学生在完成经济业务时习惯于文字性的描述,这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具有真实性的原始票据的选择就很重要, 原始凭证的认知教学也很重要。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应该一人配备一台电脑, 安装最新的会计软件。通过模拟实习可以更好地配合课堂的理论教学, 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必须根据课程的要求建立起点高、设备先进、仿真性强的会计模拟试验室, 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一个纽带, 要将校外的实习与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的校外实习不再是走过场而是让学生提前认识现实岗位,认识社会。但是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质,很多单位是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的, 所以学校需要大力支持, 否则校外实训很可能流于形式。学校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联系相关单位, 建立适合学生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包括采取投入资金,订单教育, 互惠互利, 人员培训等形式与企业、事业、会计师事务所等进行合作, 重点选择一批用工需求大、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 技术先进的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努力建立起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服务,提供财务, 税务等方面的咨询建议, 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出谋划策,也可以为企业代为培训人才,提高企业的人员素质。另一方面借助企业的良好平台可以解决学生无处实习的问题,使关系单位变成学生实习的良好场所。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严格、务实的企业化要求弥补校内试验实习的环境虚拟性的缺陷,使学生充分领略到现实生活中的“职业化”要求的氛围。

学生如果能够在实习单位顶岗实习,那将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 模拟的实习仿真度再高, 也没有让学生亲自办理业务来的真实, 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会计主体的相关单位打交道, 怎样与银行打交道, 办理存、取、贷款及各种结算业务;如何与税务部门打交道,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缴纳税款等业务,如何与内部的核算单位和各部门打交道等。

3.3 提高教师素质, 走出去、请进来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指导工作的质量。是不可忽视的软件因素。高校会计教师普遍理论水平扎实, 实践能力却严重缺乏,尤其是部分年轻教师,出了校门就上了讲台, 缺乏操作真实经济活动的经历, 在实践课的教学指导中也就缺乏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列举实例的能力。因此,加强对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总体上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实践水平是整个体系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整个实践教学工作单纯依靠校内教师是不现实的, 学校本身的师资力量需要提高, 同时也可以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可以聘请那些在基层工作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务主管、中高级会计师、经济师、注册会计师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既可以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 又可以对实践能力偏弱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实践教学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四位一体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6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已成为推动职教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与手段。本文以高职服务类专业为研究对象,从教学质量诊断机构设立与运行机制、专业教学质量诊断应遵循的原则、专业教学质量诊断体系指标构建、二级诊断指标构建和常用诊断措施等方面展开阐述,探索高职服务类专业教学质量多元诊断与改进体系构建之路。

现今,推动职业院校建立健全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将诊断与改进的思路与方法贯穿教育育人全过程,已成为职教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与手段。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对高职服务类专业高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为确保服务类专业群教学质量诊断体系的科学性,需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科学性、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投入等诸多因素,构建教学质量多元诊断体系。

一、教学质量诊断机构设立与运行机制

学院推动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需构建由顶层至个体的管理体系,由上至下推动全院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开展。学院设定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组员涵盖教务部门、学生部门、学生部门、就业部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发布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指导性文件,统一规划协调全院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开展。教务部门是教学质量日常管理责任部门,负责协调各系部开展日常诊断,教务部门汇总各系部情况后提出改进意见,并在全院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会议上讨论决议并指导实施。各系部在每一个诊改阶段后对比改进进度,归纳诊改经验,协调各专业教研室,指导并审核老师制定个人诊改计划,并在日常管理中予以监督和激励。专任教师依据专业发展需求和自身教学科研能力发展情况,制定个人诊改计划。

二、服务类专业教学质量诊断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质量诊改体系中的诊断目标设定对后续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先导性,开展服务类专业教学质量诊断,需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全方位、多维度构建确保全面客观

新形势下,服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应适应服务业快速发展格局,适应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升级、能服务企业的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及较强的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优良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培养环节的全方位监控,不能单以学生课程成绩作为学生培养目标,同时也不能以学科成绩、各种岗位资格证书考核通过率去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尤重过程、重职业素养养成,需要与学生的岗位情境有机结合,培养的学生能满足企业长期人资规划需求,在设计评估指标时要全面结合学习规律、岗位能力需求、教学内容与方法、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等因素,贯穿教学实施始终开展诊断与评价。

(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的核心能力应与职业发展紧密对接,能反映岗位对任职人员的硬软体综合需求。例如,现今经济发展新格局要求人才培养中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服务类专业普遍重视胜任岗位要求的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内容取舍和教法选择中就应有相应的倾向性,效果评估中加大双语教学评估权重。另一方面,职业素养、认可、认同企业文化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对服务从业人员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这属于人才质量评估中的“软实力”范畴,难以用考核形式评估程度。这就要求评估中考虑课程单元设计职业理念认同培养比重,推动学生掌握服务业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又如,职业礼仪和人际交往能力是服务人员必备能力之一,相应课程评估应鼓励采取采用课上到课下结合,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结合等方法,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转为日常养成教育为主的重心转移,综合考察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与信息化程度等因素全面考核教师的课程实施效果。

(三)凸显实践课程重要性

和生产类专业不同,服务类专业强调社会实践,强调与人交往,强调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其实践课程中硬件比重相对生产类专业较低,但对情境模拟仿真度等要求更高。教学做一体,不可分割,“做”的层面重点在培养学生掌握复杂情境下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能力。其教学质量主要诊断依据是情境设计的适用性、真实性,以及在教学单元设计中能否实现针对性的学生能力培养要求。评估时应综合考量课程教学任务的不同阶段对教学内容及实践重点的差异,体现教学质量诊断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三、服务类专业教学质量诊断体系指标构建

服务类专业教学质量诊断与评价过程中,主要构建包含目标指标、过程指标与条件指标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目标指标应体现服务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本质特征,诊断对象是人才培养是否充分体现岗位对服务人员素质、能力要求。过程指标反映是目标体系的完成度,通过学院内部教学管理,对接产业,校企合作程度得以体现,主要诊断对象的是人才培养效果。条件指标是指实现目标指标所需要的硬软件条件,其中包括服务与管理学院的教学与实训条件、教学改革经费、师资培养投入等,主要诊断对象是教学质量形成中的硬软件基础和投入。学生毕业后最终要接受社会、用人单位与送培家长的多重检验,教学质量评估应充分考虑不同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差异性。不同的专业,只要是能针对性的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凸显构建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通过各专业特色课程强化学生岗位能力。

人才培养是综合教育的长期过程,其目标体系构建应体现长远性,有机结合目标指标评价与过程指标评价,凸显两者间对应关系。条件指标是目标实现的基础,需充分考虑资源投入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性和成本经济性,结合过程指标实现分阶段提升条件指标。三者以目标评价为先导,过程评价为中心,条件评价为基础,三个维度评价指标相互影响,互为支撑。四、二级诊断指标构建和常用诊断措施

在教学目标评价一级指标体系下,包含学生培养和教学成果两个二级指标。为保证教学目标指标的科学性,需要大力推动校企合作,提升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力度。结合毕业生反馈、用人单位和合作企业调研、学生顶岗实习、多渠道社会反馈、专业建设委员会例会等多种形式,全面客观检验学生教学培养的效果,而教学成果指标应选择社会认可度高的教育专家、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测评,确保测评的公信度。

在教学过程评价一级指标体系下,包含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课外教学三个二级指标,诊断内容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等三方面。内容指标主要依托企业技术能手、教育专家、骨干教学团队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实施诊断。委员会专家都在专业领域中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或实践工作经验,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手段与方法诊断需选择学院内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教学督导委员会,他们对专业课程比较熟悉,对教学手段与方法运用效果理解深刻,能够客观准确的评价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运用效果。教学效果诊断应构建以学生评价为主的多元诊断体系,学生是教学的受体,也是成果转化的最终目标,学生评价能较客观地评判教师教学质量水平,评价形式可以通过满意度调查、建议与意见咨询、匿名评分统计等形式。

在条件指标评价一级指标体系下,包含教学与实训条件、教学改革项目、师资培养投入三个二级指标。教学与实训条件主要依靠学院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学院发展规划,协同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诊断为原则,既能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又能体现科学、经济、可持续特性。持续教学改革是推动教学质量的动力,学院建立相关鼓励和考核措施,对各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实施量化考核,对每个专业开展教学改革并取得成果予以奖励。师资培养需考虑专业发展的持续性和长远性,加大老中青教师梯队建设,重视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培养,实现专业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五、结语

教学质量诊断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和后续教学改革效果,是当代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品质的重要措施,推动教学质量诊断工作意义重大。但我们应看到,质量诊断本质上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否定与集成,其诊断方案必然会受到质疑,其诊断结果在短期内也难以避免一些争议和矛盾。如何调和多元主体的认知分歧,形成认识一致和统一,这都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四位一体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7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都采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竞争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据工业和信息化部预测,今后5年,我国从事网络建设、网站应用及网络服务的新型网络人才需求将达到60万-100万人,而现有符合新型网络人才要求的人还不足20万。如何填补这个缺口,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市场真正急需的网络人才,对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CDIO工程教育模式[1]是近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是200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摩斯工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模式。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行(Operate),它是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产品运行的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CDIO工程教育是通过项目带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职业道德、学术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大系统的掌控能力。它是“做中学”[2]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具体体现。它提出的系统能力培养方案与实施办法与我国高职院校所倡导的项目教学和校企合作办学在理念上具有一致性,这就决定了将CDIO引入高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吉林省高职高专教学示范专业,在学习CDIO先进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将CDIO理念融合到教学改革过程中,构建了基于CDIO模式的一体化[3]项目课程体系。

2 C D I O 理念一体化课程体系 ( C D I O c o n c e p t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CDIO参照工业界需求提出了12条准则[4]:培养目标和学习效果(标准1、2)、课程体系(标准3、4、5)、学习环境(标准6)、教与学(标准7、8)、教师发展(标准9、10)、学习考核(标准11)、专业评估(标准12)。其中“标准1:以CDIO为基本环境;标准2:学习目标”是以产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CDIO课程体系构建的宗旨;“标准3:一体化课程计划;标准4:工程导论;标准5:设计实现经验”是CDIO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准则。CDIO课程设计主导思想是基于项目设计流程,将职业导向的能力需求、技术基础、职业素质以CDIO理念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依据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设计高度融合、高度关联的课程与项目,建立从三级项目到一级项目逐级递进的一体化项目课程体系[5]。如图1所示。

其中,一级项目(又称为压顶项目Capstone)依据本专业核心课程,通常是企业级综合项目,通过与企业合作完成的真实项目,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团队沟通合作能力;二级项目是围绕课程群的知识点及能力培养要求,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下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限,将相关学习领域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融合;三级项目(又称为基石项目Footstone)是单门课程的设计项目,旨在培养课程相应能力,为后续一二级项目打基础做铺垫。

3 构 建 网 络 专 业 C D I O 一 体 化 项 目 课 程 体 系(Constructing network of professional CDIO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

通过社会企业调研预测分析,针对网络专业巨大的人才缺口,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确定了“网络系统集成、网站开发设计”两个平台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据此相应岗位群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要求,确定了本专业一级项目,即“企业级网络系统集成和企业级网站开发设计”。按照CDIO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分解能力需求,组合知识要素,将相关学习领域近十门课程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融合,划分为“网络工程构建、网络系统管理、网站建设”三个课程群项目,构建了基于CDIO理念的一体化项目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2所示。

3.1 一级项目

一级项目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终极项目,多是与企业联合开发的综合项目。一级项目安排在5、6学期完成,是将所学技术和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此类项目可以安排在校内实训室完成,也可以让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企业项目中,培养学生专业的综合运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项目中疑难问题能力,为今后到企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以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系统集成人才培养方向为例,我专业与锐捷网络公司联合开发了“构建中大型企业网络项目实战”。通过一个真实的网络工程项目设计和实施的过程,按照项目的启功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测试阶段-项目验收阶段展开整个项目,将学生平时学习的各种网络技术和网络知识进行综合的应用。同时,采用项目式教学方式和角色式管理方式,让学生从一个真正的计算机网络工程项目的启功阶段开始入手,一直进行到项目完成,参与网络工程项目的每个环节。并且要求学生在项目中担任真实网络工程项目的各种工程师角色。通过岗位角色的扮演,使学生了解每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对学生就业和职业规划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使学生的自学能力、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

3.2 二级项目

二级项目是包含专业核心课程群和能力要求的项目。它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下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限,将相关课程(学习领域)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融合。二级项目安排在3、4学期完成。以网络工程构建课程群为例,将“网络综合布线、网络互联设备配置、服务器配置与管理”三门课程内容整合,选取“家庭网络组建与维护—办公室网络组建与维护—小型企业网组建与维护—校园网组建与维护”四个项目,围绕四个项目同步展开三门课程内容的讲授,通过适当的教学组织实施,综合运用相关课程知识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网络工程构建项目,意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3.3 三级项目

三级项目又称为基石项目,安排在1、2学期完成。它是单门课程的项目设计,作为基础知识传授与基本技能掌握的载体,旨在加深和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通过对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可以围绕课程项目开发若干任务单元。

3.4 CDIO项目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理念贯穿于各级项目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

“构思”阶段(C):是项目的需求分析阶段,是项目开始的第一步。该阶段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明确项目的任务是什么,目标系统最终要实现或具备哪些功能,即“要做什么?”。比如企业需要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网络?需要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级网站等。对于一、二级项目可以将项目需求进行细化,便于后续的设计与实施。

“设计”阶段(D):是根据项目需求提出的解决方案,即“怎么做?”该阶段可以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概要设计是确定项目的总体解决方案,是项目实现的总体框架;详细设计是在概要设计的基础上具体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如网络拓扑的规划与设计、IP地址的分配、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案等等。

“实现”阶段(I):是按照确定的目标和设计方法来具体完成项目任务。包括网络设备具体配置、线路铺设、系统安装等等。该阶段可以根据项目的大小,采用小组团队协作方式或个人独立负责方式完成。

“运作”阶段(O):是项目完成后的运行测试阶段,如网络系统测试、应用服务系统测试等等,以保证项目完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果在测试检验阶段发现错误或不足,再进一步对项目系统进行修改和完善。

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工程项目驱动、目标任务引领的方式,通过“做中学”和“学中做”一体化教学组织原则实施教学,强调在学中做,在学中规范,在学中提升,在做中学,在做中反思,在做中提升。

3.5 CDIO项目考核评价

三级项目考核采用全程跟踪的过程考核及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形式。过程考核包括平时到课情况、课堂表现以及完成每个项目课程内若干个任务单元的课业考核,占期末成绩的30%。期末考核根据课程项目的能力需求采用笔试或实践操作等方式完成,占期末成绩的70%。

一级综合实训项目和二级课程群项目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三元评价体系,采用全程跟踪的过程考核和完成项目报告书及幻灯片答辩的考核方式。项目完成多采用小组方式共同完成,具体分工由项目组长负责。各小组推选项目汇报人,对项目的设计思路、实施方案、操作步骤以及方案优缺点进行汇报。汇报后,答辩组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进行现场提问,小组所有成员共同参与问题解答。答辩完成后,由教师、同学和自我三方分别依据“项目设计的合理有效性、项目实施的完成情况、项目运行情况、以及项目遗留问题、项目经验总结”等方面给出评价级别,最后综合三方评价级别给出总评级别。此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文档撰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团队协作的平台,培养他们团队协作意识。

同时,在各级项目的考核过程中均开展开放性的方案评比,选出合理优秀方案进行讨论点评。整个考核过程借鉴企业对员工完成项目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关注项目流程的规范合理性以及实施方案的优化性,使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真实体现并提高。

4 结论(Conclusion)

在借鉴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四位一体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8

一、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近年来,通过对浙江省内多家企业的调研和对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明确了企业对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能力及素质要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能力(图1):

图1自动化专业核心专业能力分布图

1. 维修电工技能

要求掌握电工基本知识理论,具备电气线路基本维修、调试、改造能力,这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必备能力,岗位的人才需求比例为36%。

2. 电机控制技能

要求掌握电机拖动控制理论,具备交直流调速电机控制系统设计、维护能力、调试能力,岗位的人才需求比例为14%。

3. 自动化综合运用技能

要求掌握和精通以PLC技术为代表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四新”技术应用能力,岗位的人才需求比例为28%。

4. 工业过程控制技能

要求掌握现场总线技术,熟悉工业仪表控制技术,具备集散控制系统应用能力,岗位的人才需求比例为22%。

在确立本专业核心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应以核心能力确定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设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目标,根据该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课程内容和能力达成项目,根据该专业职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结构设计应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以职业素质为核心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强化岗位实用知识、技能为宗旨。

二、课程体系构建

1.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制定课程标准

根据毕业生追踪调查和企业岗位专业技能需求调查,确立本专业核心专业能力,再以核心能力确定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设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目标,根据该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课程内容和能力达成项目,根据该专业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配置课程的课程改革基础上,与企业、行业共同制定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调整课程内容。

2.构建“岗位导向、阶梯渐进”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模块对应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三步步骤阶梯”,每个课程模块引领相关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基本技能、专项核心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这样的教学具有模块化的技能训练、阶梯式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等特点。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学历证书的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互相融汇贯通,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最终实现“双证融通”。通过学习和实训,要求每一学生获得相应方向职业资格证书,并使学生具有较强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和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阶梯渐进式”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整个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使其具有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特点。而其中每个层次都必须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原则,共同构成一个“能力本位、工学一体”的课程体系。

3.“教、学、做、工融合”技能选修模块构建

根据地方经济的特点以及岗位需求,校企合作,开发若干个选修模块,应在第四、五学期开设,学生任选两个模块,企业专家和专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设计、授课任务。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教室与实训室融为一体、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融为一体、教学环境和工作环境融为一体——“教、学、做、工融合”。

4.专业方向技能模块构建

过程控制由于覆盖的领域比较广,涉及控制系统的种类繁多,因而常被认为是复杂系统,需要较高的技术层面。但和任何技术方向一致,过程控制专业的技术内容有不同层面的应用,有难易之分。简单来说,任何一个工厂都需要仪表维护工、控制系统操作工、组态工、系统维护工程师。而通过调研发现,目前较多企业过程自动化人才缺乏,而高校中只有石油、化工院校开此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根据这一需求,在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将自动化技术从大学二年级将开设专业方向课:A方向为工业过程控制,B方向为电气技术,两者必选其一。A方向工业过程控制方向专业课由《集散系统与现场》《智能仪表与常规过程控制技术》支撑,B方向电气技术专业课由《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交直流调速系统》支撑。二者的关系不是绝对分离的,二是相互依靠和相互促进。

三、采用“教、学、做、工融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

集中式“教、学、做、工融合”一体课程教学模式是基于职教规律、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实施中根据自动化运动控制和过程控制系统制安装与调试、维护与维修等岗位的知识与能力需求。以典型应用案例为主线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将课程学习的场地安排在实训室、生产现场。教师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实现知识与技能相融合,学生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环境下,较快理解并掌握的自动化专业《PLC技术应用》《集散控制与现场总线》《交直流调速系统与应用》等核心课程工作原理和基本技能。首先让学生观察控制对象,明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听课,并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学生以小组为团队,合作完成相关课题任务,并汇报课题完成情况,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上一篇:泡脚中药包下一篇:会操总结比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