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职学生

2024-10-12

医学高职学生(共12篇)

医学高职学生 篇1

吸烟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方面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烟民数量高达3.5亿人次, 占世界烟民总数的35%, 每年有120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 7.4亿人饱受二手烟危害[1]。尽管我国于2005年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但是烟民数量有增无减[2], 其中学生烟民数量呈上升趋势[3]。为了解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吸烟状况及影响因素, 探索在大学教育阶段对其进行吸烟干预的策略和方法, 我们对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4], 抽取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一年级和二年级2个专业7个班272名在校生进行调查。其中临床医学专业208人, 康复专业64人。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问卷并当场收回, 回收率100.0%。

1.2 调查内容

吸烟状况、吸烟原因、吸烟场所等。

1.3 吸烟的定义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标准[5]:经常吸烟为每周至少吸烟一次, 连续3个月或3个月以上;偶尔吸烟为每周吸烟少于一次, 或只在节假日、特殊情况下吸烟。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建立数据库, 通过χ2检验进行分析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吸烟率

272份问卷中, 有效问卷247份, 有效率90.8%。共调查男生117人, 女生130人, 年龄18~23岁。调查对象吸烟率为27.5%, 男生吸烟率为50.4%, 女生吸烟率为6.9%, 不同性别学生吸烟率有显著性差异 (χ2=58.415, P<0.01) 。

2.2 一般吸烟情况

调查发现, 吸烟学生处于低龄段, 初中和高中开始吸烟的学生占66.2%, 且男生和女生吸烟率高于相关文献报道[6]。吸烟环境是导致学生初始吸烟的主要因素, 挫折是导致学生初始吸烟的第二位因素, 好奇是导致学生初始吸烟的第三位诱因。调查发现, 60.6%的吸烟学生平均每天吸烟量少于10支, 4.3%的吸烟学生平均每周吸烟量超过7包。当问及烟钱出处时, 家长给的零花钱占70.6%, 向同学借钱占1.5%, 从饭费中节省占22.1%, 自己打工挣钱占5.9%。对吸烟者而言, 平时吸烟原因主要是无聊、周围人吸烟、独处时想通过抽烟解闷。此外, 调查还发现, 吸烟者在初始吸烟时, 曾被家长劝诫的占54.45%, 被同学劝诫的占13.2%, 被教师劝诫的占16.2%, 还有16.2%的吸烟者第一次吸烟时无人告知吸烟的危害。

2.3 对吸烟者和禁烟的态度

调查发现, 吸烟者介意自己女/男朋友吸烟的占83.7%, 不介意的仅占9.8%, 这是一个矛盾心理;对禁烟支持者占78.2%, 反对者占9.8%, 持无所谓态度者占12.0%。

2.4 吸烟场所

对于吸烟者是否会在公共场所 (如教室、图书馆、车站、餐厅等) 吸烟, 根据是否有禁止吸烟标志分为两种情况:如果有禁烟标志, 不会吸烟者占41.8%, 偷偷吸烟者占6.0%;如果没有禁烟标志, 想吸烟就吸烟者占6.0%, 尽量不吸烟者占46.3%。大多数吸烟者能约束自己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男生的主要吸烟场所是宿舍 (50.2%) 、楼梯间 (21.0%) 、路上 (18.9%) 、厕所 (6.6%) 和教室 (3.3%) , 女生的主要吸烟场所是楼梯间 (34.5%) 、厕所 (28.5%) 、宿舍 (20.1%) 和路上 (16.9%) 。

2.5 吸烟危害知晓率

调查显示, 有52.2%的吸烟者知晓吸烟危害。虽然吸烟者与非吸烟者都比较了解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但是不清楚吸烟也会损伤心血管和胃肠道。此外, 对烟草的有害成分了解不全面, 对尼古丁知晓率较高, 对其他3种成分了解较少。

2.6 学校开展控烟与健康教育情况

调查显示, 认为学校从未开展过控烟与健康教育的学生占31.8%, 偶尔开展的占61.2%, 经常开展的占7.0% (偶尔:1次/年, 经常:1~2次/年) 。

2.7 是否介意吸烟带来的危害并尝试戒烟

调查显示, 吸烟的学生中不介意吸烟危害者占7.4%, 介意但不打算戒烟者占26.5%, 介意并打算戒烟者占66.2%。吸烟的学生中从未尝试戒烟者占38.8%, 尝试过1~3次者占61.2%。当问及吸烟者朋友已戒烟自己是否也打算戒烟时, 继续吸烟者占35.8%, 打算戒烟者占64.2%。

3 讨论

目前, 在生源短缺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在生源质量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7,8]。因此, 高职生厌学情绪较重, 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更容易沾染上吸烟这种不良习惯, 影响其身心健康。同时, 由于大部分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担负健康教育的职责, 因此, 对其进行吸烟劝阻和控烟教育尤为重要。

调查结果显示, 虽然男生吸烟率 (50.4%) 较高, 但也不能忽视女生群体, 调查中有6.9%的女生加入吸烟者行列, 高出有关文献报道[9]。为了女生的长远发展, 加强对女生群体的控烟教育是学校需要关注的问题。学生吸烟有以下4方面原因: (1) 吸烟环境是主要因素。首先, 家庭成员行为对子女行为有深刻影响[10]。调查结果显示, 有88.6%的学生的家庭中有人吸烟。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 很多家长的吸烟行为会对子女产生影响。因此, 家长要起表率作用, 远离烟草。其次, 从众心理。从问卷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 吸烟者室友大多数都有吸烟行为, 一些学生受到同伴影响, 加上自身意志薄弱, 屈从于外部诱惑, 养成吸烟的不良习惯。 (2) 部分学生因为心理疏导能力差, 遇到困难后借吸烟解烦。 (3) 部分吸烟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 生活无忧, 觉得无聊, 通过吸烟寻求刺激。 (4) 学生受好奇心驱使, 想尝尝鲜, 却不知道第一次吸烟尝试就让他们欲罢不能。而平时吸烟原因主要是无聊、周围人吸烟、独处时想通过吸烟解闷, 这与有些文献报道的为社交而吸烟不同[11,12]。

调查发现, 有33.9%的吸烟者虽然知道吸烟有害健康, 但仍不愿意戒烟。究其原因, 一是对吸烟的具体危害很模糊, 二是吸烟者认为那些疾病距离自己很遥远。提示应加大健康教育力度, 使学生意识到吸烟易成瘾, 一旦出现疾病则为时已晚。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不仅危害健康, 还会造成经济损失。

在被调查的吸烟群体中, 61.2%的吸烟者都尝试过戒烟, 其中有39.1%的学生成功戒烟。因学生戒烟主动性较差, 所以必须结合社会宣传、学校教育、亲人和朋友的劝导, 依靠规章和规范帮助吸烟者戒烟。调查结果显示, 有60.6%的吸烟学生平均每天吸烟量不足一包, 4.3%的吸烟学生平均每周吸烟量超过7包, 这说明大多数吸烟者没有到达吸烟成瘾的地步, 帮助他们戒烟是有可能的。对烟钱出处调查发现, 学生买烟的钱主要来自家长, 一是家长给的零用钱, 二是挪用家长给的饭费。针对这种情况, 家长也负有一定责任。

学校可采取以下干预措施帮助吸烟者尽早戒烟: (1) 倡导建立无烟学校, 禁止校内吸烟。我国至今没有一部专门规定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律法规, 立法是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减少被动吸烟的的关键措施[13]。 (2) 把不吸烟纳入“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奖学金、助学金等评优、评先的评比条件, 进一步约束和控制学生吸烟。 (3) 充分利用同伴正向教育效应[14,15], 让成功戒烟的学生劝导吸烟同伴戒烟。 (4) 定期举办“如何花钱最健康”此类主题班会, 引导学生正确消费, 不要用父母给的钱去买“疾病”。 (5) 加强对学生的关爱, 成立心理咨询机构[16],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教给学生自我排解的正确方法, 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此外, 班主任要多跟学生交流, 争取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帮他们解决因心理不成熟带来的困扰, 避免通过吸烟解烦[17]。 (6) 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要落到实处, 使学生能参与其中。除每年一次的运动会外, 学校还应经常组织多种体育比赛, 这样既能强身健体,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又能转移学生过剩精力, 帮助其远离烟草诱惑。 (7) 将控烟教育同健康教育相结合[18]。学校健康教育是降低学生吸烟率的有效措施。为劝阻学生吸烟, 学校可通过展板、画廊、讲座、知识竞赛、视频宣传吸烟的严重危害, 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 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 使吸烟有害和戒烟方法人人皆知, 远离烟草诱惑, 为以后担负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重任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目的 了解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吸烟状况, 探讨高职院校控烟教育。方法 以问卷形式整群抽样调查淄博职业学院247名在校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吸烟状况。分析指标包括开始吸烟年龄、吸烟者平均每日吸烟量、戒烟率和戒烟方法等。结果 被调查对象中, 吸烟者占27.5%, 其中男生吸烟率为50.4%, 女生吸烟率为6.9%。上大学前养成吸烟习惯者高达66.2%, 50.5%的吸烟学生认为初始吸烟的原因是周围存在吸烟环境, 57.9%的吸烟学生认为日常吸烟的原因是无聊。33.9%的吸烟学生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不打算戒烟, 有61.2%的吸烟学生尝试过戒烟。结论 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吸烟现象普遍, 拒烟能力低。应丰富学生课余活动,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预防吸烟健康教育,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提高学生控烟能力。

关键词:高职,医学专业,吸烟,控烟教育

医学高职学生 篇2

汪文娟,徐亚君,张士化,张国南

(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教研室,浙江 宁波 315100)

[摘要] 目的:探讨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教育效果。方法:教育前后分别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97位学生关于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防护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将前后两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教育前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相对缺乏和防护意识薄弱,教育后生物安全知识和防护状况都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高职医学检验学生多种途径有针对性的生物安全防护教育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医学检验;生物安全;调查;效果评价

Investigation and educational evaluation of biosatety protection in students of vocational medical laboratory

WANG Wen-juan,XU Ya-jun,ZHANG Shi-hua,ZHANG Guo-nan

(Ningbo Tiany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Ningbo315100,Zhe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 and evaluation of biosatety portecion education.Methods:197 students in vocational medical laboratory were selected to teach and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 by statistically analyzed.Results:Biosafety protection knoeledge was lack and awareness was weak before teching,but the knowledge level and awareness of biosafety prot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teaching, the di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t(P<0.01).Conclusion:Biosafety protection education changed effectively concept and action to reduce occupational injuries in students of vocational medical laboratory, and achieved a certain educational effect.Key words:medical laboratory;biosafety;investigation;educational evaluation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为避免微生物和医学实验室各种活动中生物因子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而采取的防护措施、人员素质及管理措施,以达到对人、环境和社会的安全防护目的的一种综合行为。自从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在新加坡、中国台湾和北京发生实验室感染事件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引起了各个国家的重视。国内外实验教学中发生生物安全事件并不罕见,2004年出现的两例实验室内SARS病毒感染者是在实验室从事课题研究的学生;Wicker S等研究中发现有58.8%医学生在操作中至少发生一次针刺伤事件。医学院校学生特别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实验室里经常接触血液、尿液及其他体液进行检测,更易[3][2][1]

发生生物安全事件。本文对在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三年制2010届和2011届学生分别在进行专项教育前后,开展防护知识的问卷调查,探讨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教育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本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三年制2010届和2011届学生(共197人)为研究对象。

(二)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两届学生分别在教育前和教育后在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以作对比。以无记名答卷形式当场填写并收回问卷,供发放调查表197份,回收197份,回收率100%。针对教育前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认知情况的调查,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教育,具体教育方法如下。1.开展生物安全培训及宣传

在学生接触专业课程之前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介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标准操作手册(SOP)、安全手册、仪器设备操作手册等。带领学生到临床实验室实地参观,了解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标准建设和管理,规范的样本处理过程,生物安全柜的正确使用,废弃物的处理流程等。2.生物安全防护模拟训练

防止学生在实验室中发生职业暴漏事件,在开展实验实训前,对学生实施生物安全防护模拟训练。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了解哪些操作容易导致职业暴露及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如何正确穿戴、脱卸各种防护设备;标本洒落如何正确处理;离心标本时发生碎裂如何正确处置,等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可用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讲解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防护意识和处理能力。

3.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备

只有很强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面的生物安全防护器材。在原来实验室只有工作服的基础上,投入了防护服、手套、废弃物分类垃圾处理设备等防护器材,使得生物安全防护教育顺利实施开展。4.加强实验室管理

加强医学教学实验室的管理,认真作好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与落实,负责检查监督生物安全的落实情况,这样生物安全才真正的有保障。因此,在进入实验之前,要求学生自用物品、课本等应放在清洁区,禁止在实验室内吃东西、玩手机甚至打电话,接触任何标本要戴手套,各种实验室用品应按规定放置,保护实验室台面、地面及物品表面不被血液、体液及排泄物直接污染。

5.专业课程中渗透生物安全教育

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教学实际教学中,将相关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融人教学中,如在临床检验验课中标本采集操作时:(1)采集前:要求学生穿戴工作服、口罩、手套,做好一切防护准备;(2)采集过程中:教育学生采集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观念,防止锐器刺伤和禁止回套针帽;(3)采集后:按照检验流程正确规范的处理医疗废物。为了使学生能够重视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在实践考核中也融入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作为考核的技能要求之一。

(三)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16.0数据包进行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生物安全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从表1调查结果显示,在进行教育前,学生对基本的生物安全知识的认识是知之甚少,特别大多数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分级及对待实验室紧急情况几乎无人知晓。但进行生物安全教育后,学生对于各项问题的知晓率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生物安全知识知晓率调查

内容

教育前 知道(%)不知道(%)

教育后

知道(%)

不知道(%)6(3.0)18(9.1)

84.5

<0.01

χ2

P

你知道什么是医院感染115(58.4)82(41.6)191(97.0)吗?

你知道什么是职业暴露? 56(28.4)141(71.6)179(90.9)你知道威胁检验人员健康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你知道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分为几级?

你知道自我防护的措施有哪些?

你知道如何处置医疗废物?

你知道如何正确使用防护用具?

你知道如何处理实验室紧急情况?

2.生物安全防护状况调查

159.5 <0.01 145.8 <0.01 370.4 <0.01 156.4 <0.01 155.5 <0.01 186.3 <0.01 206.3 <0.01

34(17.3)163(82.7)141(79.9)56(20.1)2(1.0)

195(99.0)193(98.0)

4(2.0)11(5.6)

67(34.0)130(66.0)186(94.4)

48(24.4)149(75.6)171(86.8)26(13.2)23(11.7)174(88.3)158(80.2)39(19.8)1(0.5)

196(99.5)137(69.5)60(30.5)

从表2调查结果显示,在进行教育前,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的防护状况令人担忧。只有8.6%的人在接触标本时会戴手套;10.2%的人曾经有过实验室刺伤或标本污染现象;甚至有5.6%的人在实验室内饮水、进食,但是经过一系列教育措施后,这种防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教育前后关于实验室操作时穿工作服分别为98%和100%;对于学校是否有必要开展自我防护教育在教育前后分别是97.8%和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学生对实施生物安全防护教育持有肯定和乐观的态度,这将促进防护教育的成效。

表2生物安全防护状况调查

内容

你在接触标本时是否戴手套吗?

你进行实验操作时穿工作服吗?

你在实验操作时是否发生刺伤或标本污染事件? 你是否在实验室内饮水、进食?

你是否在操作过程中使用手机或接听电话? 你是否把课本、报纸等相关资料带入实验室?

你在实验操作后是否按“六步洗手法”洗手? 你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开展自我防护教育?

三、讨论

实验室生物安全已经引起了高等医学院校相关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但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在医学院校学生中普及还任重而道远。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要求很高,学生在实验课中需要接触大量标本,但是有些学生认为只是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没有直接接触病人,存在侥幸心理,极易引发生物安全事故。本调查研究结果也充分显示,教育前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的知晓情况平均仅为22%,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相对缺乏;生物安全防护状况方面,91.4%的学生在接触标本时没有戴手套,防护意识薄弱。但是,教育后在防护知识知晓率和防护状况都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大多数学生经过系统教育后已经意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重要性,希望获得更多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因此,实验人员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认识和重视,是能否搞好安全防护的基础。

本调查研究中也发现,有88.8%的学生将各种资料包括随身物品带入实验室,有28.4%的学生会在实验中使用手机,尽管经过教育、加强实验室管理等措施后,这种现象也明显减少,但是生物安

[6]

[5][4]

教育前

是(%)17(8.6)193(98.0)

否(%)

教育后 是(%)

否(%)

χ2 P

180(91.4)132(67.0)65(33.0)142.7 <0.01 4(2.0)

197(100)

0(0)

2.3

>0.05 <0.01 <0.01 <0.01

20(10.2)177(89.8)3(1.5)194(98.5)13.3 11(5.6)186(96.4)1(0.5)196(99.5)8.6 56(28.4)141(71.6)5(2.5)192(97.5)50.5

175(88.8)22(11.2)19(9.6)178(90.4)247.1 <0.01 121(61.4)76(38.6)189(95.9)8(4.1)69.9 192(97.5)5(2.5)197(100)

0(0)

3.2

<0.01 >0.05

全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制订和有效的实行仍然是高等医学院校应当重视的问题,建议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及培训,对于培训考核不合格的老师和学生,禁止进入实验室。

总之,我们在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教育还存在着不足:防护器材不够齐全,教育途径的多样化,效果评价方式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条件希望建设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基于工作流程开展生物安全防护教育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仍然是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各大高等医学院校一定要根据实际条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降低生物安全事件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曹洁梅,罗荣兰,梁海韵,等.某医科大学学生对实验室安全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8,10(4):279-281.[2] 赵秀英,陈丽娟,闫惠平.浅谈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的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6):118-120.[3] Wicker S, Nurnberger F, Schulze JB, etal.Needlestick injuries among German medical students: time to take a different approach.Medical Education,2008,42(7):742-745.[4] 张景霞,张磊,赵宁宁,等.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267-770.[5] 杨佳,郑磊,李海侠,等.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管理[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5):765-767.[6] 申子瑜.浅谈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3):134.基金项目:2009年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研究课题(编号:YB09049)

医学高职学生 篇3

关键词:就业现状;教育模式;双证教育;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

一、现阶段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形势及分析

近几年由于全国各个高校都在超负荷的招生,导致毕业生的人数逐年上升。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抢占了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位置,特别是影响到了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从总体来看,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不容乐观。

医学高职高专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本来就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而现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没有按照这一思路教学,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们学的和实际工作岗位上要用的严重的脱节。

2、办学条件的限制

高职高专院校并不是不想按照市场的发展来教学,而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其中。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没有省高等教育经费,只依靠学生所交的学费来维持正常的办学支出。所以说资金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培养。

3、学生的择业心态要端正

用人单位一方面要求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另一方面要求毕业生拥有一定的交际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再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注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些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使得一些用人单位望而却步。正是因为一些学生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态使得他们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医学类初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62%以上,其中护理、药学等专业的就业率在90%以上,而临床医学等学科就业率则在50%以下。经过多年医疗系统不断的发展与队伍不断的壮大,很多医院的职位都呈现出饱和的状态,个别医院还出现了人满为患的尴尬状况,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医学类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其次发展本科教育,逐步减少中等医学教育。这种趋势使得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难上加难。另一方面,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在拿到毕业证之后,较难拿到相应的资格证,这也是影响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如何解决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自主择业已经成为现代毕业生的基本就业制度。学校不能像以前一样采用“包分配”的做法,只能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培养就业观念,调整学生就业的心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顺利就业,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刚刚毕业的学生没有什么社会经验,所以在面临毕业的时候很容易迷茫,左顾右盼。面临就业的选择,怎样综合评估自己的客观条件和竞争日益加剧的就业环境呢?作为一个应届的毕业生十分迫切的希望,就是得到就业指导。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就业指导非常重要。

1、改变教育模式,适应就业需求

高职高专教育和本科教育不同,它注重的是和职业密切相关的定向性的教育,它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核心。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同时强化市场调研,了解市场要求高职高专学生应具备怎样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好学生毕业之后的跟踪调查,搜集市场的反馈。从而针对市场改变自己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对于学生而言,要加强实践技能的操作,认真的学习应用性的知识,将理论知识熟练地应用在实际的操作当中。

2、加强实践操作,实行“双证教育”

高职高专教育要迎合市场的发展,学校应多开设实践课,在毕业之前进行定岗实习,从而加强学生所学知识的实践性,实行“双证教育”,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也应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对用人单位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的毕业生,比起拥有高学历而缺乏专业技能的毕业生来说他们更喜欢要技术过硬的毕业生,这样可以为用人单位节省培训成本和时间成本。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如果要快速提高学生们的技能本领,实训实验基地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使理论和实践、生产和教学以及社会和校园得到充分的结合,可以高效的培养学生,使学生学到社会工作中,着实有用的知识。高职院校首先可以增加实验室的建设,不光要增加实验室的数量,还要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以完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保证学习内容与时代不脱轨。除此之外,尤为重要的是增加实训基地。例如建立学校的附属医院来提供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并且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定出一套具有规范性的保证教学实践质量的监控机制,以此来规范考核和科学性的评价标准。

4、加大和用人单位联系程度

由于现今社会实践与经验的重要性,高职院校要增加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利用所谓的“订单”的这种有效途径,把将要毕业的学生及时输送到用人单位,加强对学生的再培养。以这种产学结合的研究性教育基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空间和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正式参加工作之前,先以一名普通员工的身份加深对以后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流程的了解和熟悉。在真正的工作中反复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的同时又扩宽了学生在理论教学中学不到的实践技能。

5、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一般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往往趋于单纯的专业技术培养,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人文情怀的教育养成。而对于以后要从事医院服务行业的医学生来讲,学生在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的同时也要具有高尚的人文素质。因为这些学生以后工作中要以仁德为怀,救死扶伤,要面对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群,并为他们消除身体的痛苦,这就要求学生们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和不同层次的人流畅的沟通,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具有立足之地。因此,学校要有全面的人文知识教育体系,使学生们都具有正常又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关心尊重病人、尽心救治病人的职业素质以及学生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就职心态。

6、加强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目前还有高职高专院校没有意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没有全面了解就业指导。一些学校把就业指导单纯的理解成对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帮助而忽视了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很多院校对学生没有深层次的就业指导。因此,应该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年轻人,社会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而大量的知识分子又被积压浪费,就业指导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使“英雄有用武之地”。

要解决高职高专医学就业难问题,学院必须针对用人单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能力,只要学校能培养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结束语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必须遵从以能力的培养为主,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时代的发展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实行“双证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另外更要注重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心态、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艳清,杜长林,张旭平.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J].医

学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1):64—65

[2]夏晓峰.浅谈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难的问题[J].新课程研究(职业

教育),2008,(10)

[3]周烁,吴蕾蕾,贾国葆.关于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的探

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75—76

[4]黄永权.浅析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对簧.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09)

[5]张军玲.浅析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案[J].中

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

[6]何鸿琼.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思考[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

医学高职学生 篇4

1. 医学生应树立坚定的职业信仰

信仰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一生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职业信仰是人类信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社会人对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最高境界的崇仰。这份“崇仰”使医务工作者对于自身职业的高尚情操与意识形态怀有崇敬之情,即自己不会亵渎、也不允许他人亵渎这份发自内心敬仰的崇高职业,相信自己所坚持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正确性,同时依靠这种道德观念或行为方式获取实际的收益或内心的满足感,以此诠释生活、生命的意义。一名医学生从进入医学领域的那一刻起,就应该逐步树立起“医者仁术”等人道主义思想,并使些思想成为自身所坚守的职业信仰。而这一点也应成为医学高职院校培养医学生的重中之重。时刻怀着对高尚的医德医风的崇敬之情,相信自身所从事行业的纯洁性,不允许自己和他人的任何不良言行玷污了自己所信仰和热爱的职业。有了这种精神,医学生在将来走上岗位的时候便能自觉遵守本职业的规章制度,圆满地完成“救死扶伤”的使命,并最终依靠这种精神获取事业的成功,同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2. 医学生应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道德素养是指医生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和风尚,是医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人们对医生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内涵方面的论述有很多,笔者认为,“博爱”和“厚德”两个词基本可以概括一名医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内涵。“博爱”,一方面是指医生面对素不相识的患者,应怀着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进行救治,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指医生不应把患者分为三六九等,无论患者是贫穷还是富贵、是官员还是平民,在面对他们的时候应一视同仁,均应竭尽全力给予帮助和救治。“厚德”是我国传统的优良品德,具体到一名医生,就是要心胸宽广,以诚待人,不以个人得失为主,重公轻私,顾全大局。

医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明晓“博爱”和“厚德”的深刻内涵,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观念,摒弃医生高高在上、优越于病患的错误观念,为将来成为一名医德高尚的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医学生应具备完善的职业人文素养

患者来到医院,面对陌生的环境、疾病带来的痛苦和焦躁的心态,有的甚至还肩负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在医院这个环境中可以视其为“弱势群体”。医务工作者稍有一点严厉或是冷漠的表情或言行,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加重患者及其家属的负面感受和压力。其实,患者在医院这个环境中是非常容易“满足”的,医务工作者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次亲切的拉手,都会使患者及其家属如沐春风,甚至可以据此坚定治愈疾病的信心,也可以使患者更加愿意信任和配合医生的治疗,而这个效果是任何药物和治疗技术无法达到的。

4. 医学生应具备精湛的职业技能素养

坚定的职业信仰、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完善的职业人文素养对于一名医生来说固然十分重要的,但是医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因此,高超的专业技能(包括深厚的理论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是一名医生——同样也是一名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更是评价一名优秀医生的必备条件。只有掌握超高的专业技能,才能帮助患者解除病痛,这样的医务工作者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同时,超高的专业技能也是个人职业生涯实现和专业行业技术发展的基础。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和英语能力。

综上所述,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包括内化素养和外化素养,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医学高职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开展校内外活动的时候,不应盲目,而应围绕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内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这样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医学生具备相对完善的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田璇.新时期青年医生职业信仰的塑造[J].人力资源管理,2012,(12):139-140.

医学高职学生 篇5

[摘要][目的]为探索一种为课程体系改革提供科学参照的方法,同时检验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效果。

[方法]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聚类分析对某校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全部在校学习成绩进行分析。

[结果]临床医学专业全部35门课程被分为5类,形成明显的知识模块。

[结论]聚类分析可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手段,经分析研究,该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效果可认为是较好的。

[关键词]医学教育 课程体系 聚类分析

临床医学专业在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中,无论是专业能力构建还是课程体系组成等均是最成熟的。

由于该专业办学历史最长,不同时期岗位能力与要求都十分明确,在经历漫长的教学实践后,逐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上世纪进入90年代后,医学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替代了以往的生物医学模式,同时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将原高等专科教育纳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作了更明确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进行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等的改革。

为更深入地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本文选取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运用统计学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以求探索一种客观的方法,为课程体系改革提供较为科学的参照,同时检验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效果。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1.资料来源。

选取某校2007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全部在校学习成绩。

本届学生第一次使用学校根据国家教改精神制订完成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

学生共544人,课程35门,共19040级数据。

按照授课顺序为课程进行编号,X1、X2…X35。

2.聚类分析原理。

聚类分析是研究分类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是在不知道研究对象应该分多少类的情况下,借助数理统计的方法,为已收集到的资料找出研究对象的适当归类。

聚类分析方法常用于对数据的探索性分析。

其过程是首先将所有观察对象视为一类,即各类中只含有1个观察对象(或变量),计算类间的相似系数矩阵,其中的元素是观察对象(或变量)间的相似系数,接着将相似系数最大的两类合并成新类,再计算新类与其余各类的相似系数,依据相似系数的大小,再合并新的类,如此反复直至所有的观察对象(或变量)被合并为一类。

3.分析方法。

将编号后的课程数据输入大型统计软件SAS9.0,因数据为同一量纲,且为连续分布变量,故选取类主分量聚类分析,调用VARCLUS过程完成聚类分析。

二、结果

1.临床医学专业分析结果(见表1)。

2.临床医学专业聚类分析树图(见图1)。

1.从总体上来看,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全部35门课程,可5类,形成明显的模块。

第1类含盖了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共14门。

第2类含6门课程。

第3类含3门课程。

第4类含5门课程。

第5类含7门课程。

经分析,整个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可由2个专业模块(第1类、第5类)、1个医学基础模块(第2类)、1个政治理论课模块(第4类)、1个其它模块(第3类),分类较为合理,说明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效果较好。

2.从类别进行分析,绝大多数专业课程都被分在第1类或第5类内,呈现明显的聚集性,说明类内课程间的相似性较高。

主要包含了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些课程构成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能力,而第5类则是包含预传染病学、防医学、全科医学课等为主的另一专业能力,预防医学能力,也是全球医学教育最低要求所规定的该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这2类所有课程21门,占整个课程体系35门课的60%,是整个课程体系的主体,构成学生临床能力的主模块。

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如组织胚胎学、眼耳鼻喉口腔科学等被归入第3类、第4类,如究其原因是否是由学生对部分课程重视程度或是由于教学组织不当等原因造成的,这一现象尚需运用其他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3.类内分析。

按照聚类分析原理,相似系数高的课程被归为一类,说明类内的.课程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研究类内各课程组成,可为教学组织和教学过程提供科学依据,如类内课程可按教学规律尽可能地紧凑安排,在教学过程可引导教师注重相关课程的横向联系,淡化课程界限,增强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

在进一步研究课程关系后,可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最终可实现课程的重组,以新课程替代旧课程,使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深化。

4.聚类分析对众多的看似无规律或似有联系的数据的分析研究提供了客观的、系统的手段,也为我们对某些个别现象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线索。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医学教育必须适应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也应改变过去的以经验为主,跟着本科教育跑,脱离不了本科压缩饼干的模式。

积极探索客观的手段与方法,指导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等的改革,应作为高职高专教育教育改革的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大然.试论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5:138-139.

[2]张健华.论高校课程改革及发展趋势[J].煤炭高等教育,,(3):56-59.

[3]孙振球.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00-408.

医学高职学生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医学专业

情商是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驾驭、对人生的乐观程度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总和。笔者所在的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年对学生情商培养的实践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得出一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四位一体”的情商培养途径策略,以提高学生情商培养的实效性。

一、学校教育是情商培养的加油站

1.转变教育理念,将相关课程纳入培养方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是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只有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地将情商教育融入备课、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授课过程、日常与学生的沟通、学校活动安排的每个细节。学校将社交礼仪、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医学心理学等课程纳入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使学生认识了情商的内涵以及其在人生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校园中掀起提高情商的热潮,有了这样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情商将事半功倍。

2.加强宿舍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宿舍是学生活动的重要空间,班级是学生生活的“大家庭”,校园是学生得到锻炼的“小社会”。从宿舍、班级教室的装饰布置、标语口号到校园的一草一木、建筑雕像、校风校训等,都要把情商的内涵融入其中。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塑造良好的班风、学风、教风、校风,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积极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不仅是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增进主体间文化沟通的重要依托,而且也是增强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决策能力、责任担当能力等情商素质的重要平台。

3.建立情商评价体系

对学生情商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不是比优劣,而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评价的意见应该全面、具体,与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可采取学生自评与师生联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写出自己情商素质中的优势和不足,这也是学生认识自我的一个过程,师生联评只评优势,根据学生参加班级学校活动次数,参加社团活动、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写出评语。当然这样的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它却能调动学生锻炼情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情商可持续提高。

二、家庭教育是情商培养的基础

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做孩子的好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情商培养的起点就是家庭。家庭成员关系和睦,善于沟通合作,邻里关系融洽,家庭环境宽松温暖,子女在家有发言权且参与家庭事务商讨处理,家长情商较高,对子女持接纳爱护的态度,那么这些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孩子。

2.与时俱进,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由于应试教育和升学的影响,一直以来家长把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素质高低的标准,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将来就能有好的工作和生活。但事实上,目前就业的竞争压力很大,用人单位招聘不仅看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看学生是否积极乐观,是否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抗挫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所以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针对孩子的不足,实施有目的的教育,提高情商教育的实效性。比如:适当给孩子一些吃苦、受挫的机会;让孩子共同解决家庭难题;支持孩子假期社会实践等。

3.构建家校联络沟通机制,家庭的责任不能丢

在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家长都会主动和学校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可是进入大学阶段,很多家庭都忽视了与老师的沟通,甚至与求学在外的学生也很少沟通,对学生在校的情况一无所知,对孩子放任自流,不再教育管理,也让原本亲密的亲子关系疏远。所以任何时候,家庭的教育责任不可丢,家长应与孩子及辅导员保持联络沟通,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及时解决。关心爱护孩子,鼓励孩子全面锻炼提高自己,这也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温暖,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社会教育是情商培养的重要力量

1.给学生提供情商锻炼的机会

社会是培养大学生情商的大课堂,培养大学生情商的最终目标是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不能歧视这些壮着胆子初涉社会的高职学生,而是要接纳他们,让他们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这既有利于学生增长见识和才干,又有利于锻炼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其对风险、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如何调整和控制自己情绪,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等方面将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这对于提高其情商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充分利用社会媒介的积极力量

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是高职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媒介,这些媒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及情商的形成,所以要充分发挥这些媒介的积极力量。尤其是不能忽视互联网的强大作用,要给学生传播积极的信息和理念,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图书馆、校园网给学生提供了利用这些媒介学习提高的场所。同时利用标志性建筑、雕塑、壁画、宣传栏、报告会等,将情商教育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熏陶。同时社会也要加大对这些媒介的监管,引导其把握正面的积极的舆论导向。

3.发挥社会公众人物的模范效应

明星、政府官员、著名企业家等社会公众物是高职学生关注和仿效的对象。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模仿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人们有意无意地都在不同程度地模仿。社会公众人物要给青年学生树立模范榜样,启迪学生心灵,引导学生行为,“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例如:“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十佳孝亲模范的评选”等,就是通过典型人物事迹的感召力量,让学生在感动中倍受鼓舞,激发斗志,情商得到提高。

四、自我教育是情商培养的核心

1.自我教育先从认识自我开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真谛和核心,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自我教育是情商培养的核心和最终的归宿。我国军事学家概括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认识自我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可采用“自省法”“对比法”“他人评价”“心理测验”等自我认知的方法来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弥补不足,有助于不断完善自我,健全自我,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2.学会自我管理,清除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自我管理包括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空间管理、情绪管理、健康管理等内容,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自控能力会得到很大的锻炼。其中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情绪,是自我管理中的关键,很多人由于消极的不良情绪的影响,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的影响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

3.积极行动,提升思想境界,实现自我发展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情商也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锻炼提高的。目前,我们很多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脆弱的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实践锻炼太少。所以只有采取积极行动,走进人群,在社会实践中去寻求锻炼,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思想境界,这样情商水平才能得到质的跨越和发展。

加强高职医学专业学生情商培养,是学校、社会、家庭、学生个人的共同责任,需要“四位一体”的合力,其中学生是情商教育的主体和核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是情商培养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兴国.公共关系实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田华文.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3):19.

[3]杨鹏,蔡翔飞.高校体育实施情商培养的要素分析[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2):44-46.

[4]刘伟,孙林.高校情商教育的意义及途径分析[J].教育理论探索,2013(4):3-5.

关于医学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探索 篇7

一、医学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医学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同样严峻,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牵动着许多毕业生以及家长的心。因此,学校就要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加快对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求,这是解决医学高职院校大学生所面临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医学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对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医学高职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培养模式与社会就业需要不相适应

现阶段医学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依然面临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其突出的表现就是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沿袭着传统的医学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的模式与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脱离。这种状况不利于培养出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才,传统的“三段论”教学依然在医学高职院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目前的医学高职院校的教学实施中,课程的设置依然与医学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在实践培养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大量的验证性实习内容。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目前的医学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实的就业需要存在严重不适应的问题。

(二)医学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仍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近些年来,尽管国家对医学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办学条件的改善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当一部分学校必要的办学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学校运行的经费最主要的来源是靠收取学生的学费来维持,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医学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效开展,不利于医学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因此,加强医学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是医学高职人才培养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学生的就业心态问题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医学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应具备就业所需的各项能力,其中包括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适应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三、医学高职学生就业面临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

医学高职教育之所以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是因为它是以培养高级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改革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原有的“唯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紧密的结合起来,优化现有的医学高职课程体系,让教学内容面向社会就业的新方向,以技能训练作为教学实施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将职业技能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更好地适应就业的新需要。

(二)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构建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

实验与实训基地的构建是医学高职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医学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开展,要立足于学校教学的实施。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结合本专业社会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大刀阔斧的创新教学的内容,让教学的实践性元素逐渐丰富起来,以就业实践需要的知识技能作为教学的内容,以技能性的教学促进学生就业技能的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要加强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训的有机结合,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构建促进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以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

良好的人文素质是影响医学高职学生就业的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培养也不能够忽视。医学院校学生就业后要面对许多的患者,如何做一个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要培养学生适应工作的多种品质与心理素质,只有这样医学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才能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促进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

近年来,医学高职学生的就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就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本文以医学高职就业问题为视角,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医学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

关键词:医学,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医学高职学生 篇8

1 理解创新概念

创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指创造性、新意。创新不仅是科学家、高级知识分子等的深层次脑力创造, 还包括日常生活中每个人进行的一次技术革新、一个工艺流程的改进、一个管理措施的改善, 甚至一个有意义的想法。因此,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而创新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的生理基础和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潜能和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识、能力和品格的素养或特质;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 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1]。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3个部分, 核心是创新思维[2]。所以在创新教育实践中, 既要强调个体潜能的开发, 又要强调对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后天培养。

为此, 我们先进行了创新知识讲座和学生自学, 旨在使学生对创新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我们开设了“创新思维素质培训”、“创新思维理论与实践”等讲座, 同时让学生阅读有关创新的书, 如《创新之道》、《像外行一样思考, 像专家一样实践———科研成功之道》等, 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和感想, 通过知识问答、制作知识卡片、小组讨论等方式,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2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类思想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 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产生的前提, 是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原动力。创新意识与创新实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创新意识驱动着创新实践, 同时在创新前进的每一步中, 它又指导和调控着创新实践。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和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缺乏创新意识的大学生不在少数[3,4]。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首先通过让学生观看《美丽心灵》、《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和爱丁顿》等反映科学家事迹的电影, 使学生对客观世界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从而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其次,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创新兴趣是指人们从事创新活动时投入的积极情绪和态度, 是人们从事创新实践活动强有力的动力之一。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 它永远超过责任感。”[5]为此, 我们鼓励学生参加“科学改变生活”摄影大赛及征文活动、“科学改变生活”演讲比赛等。再次, 注重学生健康创新情感的培养。稳定、积极、健康的创新情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使学生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 如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之谜、从苹果落地到万有引力定律、听诊器的发明、青霉素的发现等, 并进行创新案例的互动交流和讨论。通过有关创新发明的故事让学生领略创新发明的乐趣, 培养健康的创新情感。最后, 坚定学生的创新意志。创新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探索的过程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艰辛, 只有意志顽强坚定的创造者才能经受住各种磨难和痛苦, 坚持不懈地奋斗, 在挫折与失败中不断进取。

3 创新的训练和实践

创新教育既是一个知识培养的过程, 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创新实践和训练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新原理及方法,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院士在2001年《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上就曾撰文《创新之根在实践》, 他强调:创新始于实践, 终于实践, 实践贯穿于创新的始终。不同领域有不同形式的实践, 实践是根本, 是高素质的根本, 是创新的根本[6]。其阐述了实践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表达了对实践的重视以及对实践教学缺乏状况的担忧。当前一些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如实践教学学时少且实践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 缺乏探索性, 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校外的实践实习多是师徒性的知识技能的传授, 缺乏对新问题、新现象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索性实践等[7]。

为此, 我们开展了创新训练和实践。第1环节, 文献查阅。先让学生认识文献查阅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 然后由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找文献资料。第2环节,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文献了解到的情况, 结合专业或学习生活中的观察, 自主确定一个创新实验项目。创新实验项目可以是小改革小发明、大学生学习生活调查、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课题或者奇思妙想的小点子等。创新项目可以小组为单位 (3~5人组成一个小组) 确定, 也可由个人单独设计确定。第3环节, 集中讨论各小组和个人创新设计项目的可行性,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创新项目的意义 (是否有实用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等) 、创新项目的创新点 (是否重复别人的工作、别人已做到什么程度、哪些是别人没做而是自己特有的) 、创新项目的可操作性 (如所需资金、器材、实验设备、实验场地、调查人群是否得到保证, 数据来源及获取是否可行, 实验持续时间是否足够等) 。第4环节, 实施各小组的创新设计项目。

4 讨论

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的实施, 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在文献查阅、选题、创新设计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针对所学专业及学校生活实际提出了许多创新课题, 如对漱口水的研究、在校大学生牙线使用情况调查、大学毕业生学习资源再利用方式探讨、牙齿保守治疗预后效果观察等, 他们还写出了调查报告和论文, 显示了学生较好的创新潜能。同时, 这部分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有多人获得校级奖励, 教师普遍反映这些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 敢于提出新问题。

创新实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但在创新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要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地开展创新教育, 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营造创新教育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 创新教育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所重视, 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 教师一味地传授知识。这种传统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因此, 应营造创新教育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让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从而热爱创新、快乐创新、争相创新。

(2) 创新教育需要动员全校各方面的力量协同进行。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在学校教育中引入一些诸如“小设计、小发明、小制作”等的具体活动, 或者增设与创造性思维相关的课程, 还应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育评价创新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等。它需要从学校全局角度来规划, 涉及学校各个部门, 故学校的重视和支持是创新教育开展的基础。

(3) 改革教学管理和奖惩制度,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目前, 学生参与课外创新活动的情况并不乐观。其原因有多个方面:①学生课业负担重。由于高职高专只有3年学习时间, 除去1年实习, 在校学习时间仅2年, 学生的课程几乎排满了周一到周五的全天, 甚至一些课程还要安排在周六周日来上, 学生要应付这么多的课程学习, 就没有时间搞课外创新实践。②相比较创新实践, 学生更热衷于考证。当前一些学校要求学生英语要过四六级、专业要拿到各种职业资格证书, 学生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考核, 对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创新活动来说就显得力不从心。③相关的评价和奖励制度还有待完善。目前的评价和奖励制度较多与学生的考试成绩相挂钩, 学生认为与其费时费力进行创新研究和实践, 还不如认真学习考出好成绩。④学生更多地着眼于毕业、就业等眼前现实利益, 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工作以后的事情。可见, 根据不同情况, 应改革教学管理和奖惩制度, 充分调动学生对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创新能力是我国未来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 是我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法宝。创新教育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高认识, 加强自我修养, 不断改革创新。

摘要:创新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但创新教育如何开展, 特别是在医学高职院校中如何开展, 尚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针对医学高职院校的条件和现况, 尝试开展创新教育实践。

关键词:医学高职院校,创新能力,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12) :75-76.

[2]张鹏, 于兰, 刘助柏, 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 2005 (3) :50-53.

[3]陈静.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25) :242-244.

[4]瞿万波, 李燕.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调查[J].教育与职业, 2013 (4) :46-48.

[5]林晓峰.引导主动参与培养创新精神[J].教育评论, 2004 (6) :102.

[6]杨叔子, 张福润.创新之根在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1 (2) :9-12.

医学高职学生 篇9

2001 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根据我国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要积极发展医学相关类专业。”纲要还提出“2015 年目标包括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教育主要设置医学相关类专业。”然而近年来, 随着医学相关类专业毕业生人数的连年递增, 医疗卫生系统的就业门槛不断提高, 使得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增大。

职业期望是个体对某种职业的渴求与向往, 它既是个体内在职业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也是个体职业选择的内在动力源。 (1) 探讨当前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期望现状及特点, 将有利于引导其理性对待就业问题, 同时也能为相关院校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抽取了苏州市某卫生职业院校大一至大三共500名在校生为被试, 剔除无效问卷后, 共获取有效问卷480 份, 有效回收率为96.0%, 有效样本构成见表1。

本研究的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等人口统计学情况;第二部分职业期望量表, 由吴谅谅、李宝仙编制, 该量表包含声望地位、内在价值、外在价值三个维度, 21 个项目, 按完全不重要到非常重要五个等级记分。此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采用SPSS19.0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职业期望的总体特征

由表2 可见, 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认为最重要的5 个因素依次为: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职业稳定、提供医疗养老住房公积金、能学以致用、能提供受教育机会, 而最不重要的5 个因素分别为:单位规模大、单位在大城市、单位级别高、有出国机会、容易成名成家, 这5 项中有4 项属于声望地位稳定性维度。说明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对待就业更讲究实利。

2.2 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职业期望的差异比较

2.2.1 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职业期望的性别差异

由表3 可知, 男女生在声望地位稳定性和外在价值两维度上差异显著 (p < 0.05) , 女生对声望地位、外在价值的期望显著高于男生, 而男女生在内在价值维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这说明女生较男生更重视职业的声望地位稳定性及外在价值。

2.2.2 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职业期望的年级差异

由表4 可知, 不同年级学生在声望地位维度与外在价值维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而在内在价值维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进一步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声望地位维度上, 大三和大一、大二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p <0.05) , 大三的均值最高;在外在价值维度上, 大三和大一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p < 0.05) , 大三的均值最高。这说明较其他两个年级来说, 大三学生对声望地位与外在价值的重视程度最高。

2.2.3 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职业期望的生源地差异

由表5 可见, 城镇来源和农村来源的学生在职业期望三个维度上的差异均未达到统计显著水平 (p > 0.05) 。这说明城镇和农村的学生对待职业期望的认知上基本一致。

3 结论与建议

3.1 呼吁公平的就业环境

从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对21 个职业期望项目重要性的排序可以看出, 他们最为关注的是在未来职业发展中是否具有均等的发展机会和公正的竞争环境。分析原因, 可能与高职生面对就业问题时, 普遍对自己的学历和就业竞争力信心不足有关, 尤其当他们与本科院校学生处于同一就业市场竞争时, 这种心理就更为凸显。而这种心理的存在恰恰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不无关系。尽管教育部在2013 年4 月16 日发布的《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要求, 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 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然而, 实际找工作的过程却没有文件所规定的那么公平, 甚至近年来的“人才高消费现象”更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切入口和着力点。这种公平不仅包括学历公平、性别公平、身份公平, 还包括各种就业渠道的畅通与透明。

3.2 择业的求稳心理较重

本研究发现, 稳定性和提供医疗养老住房公积金是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就业时考虑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分析原因可能与社会的急剧转型所带来的职业风险、生活风险有关, 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代年轻人“求稳图安”的心理, 使得他们在就业时, 不再单纯地追求“高收入”, 而是越来越看重工作的稳定、有医疗养老公积金等。“求稳”不失为规避风险的一种选择, 然而, 对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而言, 当下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面对“僧多粥少”的现状, 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应引导学生正视就业现状, 使学生意识到除了进大医院之外, 基层医疗单位或是与医学相邻的新兴行业都是不错的选择。总之要少一些一步到位的想法和一劳永逸的求稳心态, 多一些脚踏实地的行动, 毕竟医学是一个经验型的行业, 当知识经验、年龄阅历积累到一定水平, 总会迎来职业上的“春天”, 而求稳心理和安逸心态的存在, 只会加剧眼前就业难的困境。

3.3 重个人发展不务虚名

调查显示, 除上述因素外, 自我发展因素也成为了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重要的就业动机, 主要表现为:注重个人才能、特长在工作中的发挥,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就业后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 愿意找寻有潜力的工作职位。这一方面反映出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能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选择, 对待就业问题更加理性成熟;另一方面又再次映射出大部分高职生对自身的学历水平并不满意, 希望工作后能有更多学习和深造的机会。此外, 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对工作单位的地域、规模、级别等声望地位给予了最低的关注, 这表明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对待就业问题更重实际而不务虚名。的确, 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事实面前, 不少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已在发生着转变, 从以往的“认为读高职是无奈的选择”, 到现如今的“不讲面子讲实际, 冲专业而来, 奔就业而去”, 职业定位更加实际。

3.4 女生、大三学生更重视职业的稳定性与外在价值

本研究显示, 女生对职业声望地位稳定性及外在价值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男生, 此结果与王书宁 (2009) 、 (2) 胡云君等 (2011) (3) 的研究一致。这反映出当前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女生社会性别观念的复杂化与多元化, 即一方面她们希望通过职业的高福利高薪资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性别观念束缚, 女生在职业选择上更倾向于求稳求安, 风险意识不如男生。此外, 调查还显示, 大三学生在职业期望声望地位稳定性和外在价值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分析原因, 可能与大三学生更接近社会有关, 或许也可以看做是其在评估了社会环境后, 做出的较为现实的选择。因此, 学校相关部门可以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采取差异化的就业指导, 尤其加强对女生和大三学生的职业观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种职业条件, 预防就业中的短视行为, 并对其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摘要:本研究采用职业期望量表, 对苏州市某卫生职业院校的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 探讨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职业期望的现状。研究发现:当前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对待就业更加理性, 重实际不图虚名, 求稳心理较重, 女生和大三学生更重视职业的声望地位与外在价值因素。

关键词:职业期望,医学相关类专业,高职

注释

11吴谅谅, 李宝仙.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应用心理学, 2001 (7) :18-23.

22 王书宁.大学生职业期望、专业承诺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医学高职学生 篇10

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作为任课教师, 必须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要求必须从学生只具有初中阶段基础知识出发。五年制学生的实际情况是, 只有初中阶段粗浅的化学知识, 而且大多数在中考时未达到普通高中录分线, 进入高职学院后, 一下子要学习各种医学专业课程, 基础比较薄弱, 过渡显得急促。在这种情况下, 化学教学就必须体现承前启后的性质, 承接初中化学知识于前, 开启医药专业知识于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要十分注意联系初中的相关化学知识, 使学生的既有知识与后续的新知识衔接自然而有序。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要求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又要贯彻“有教无类”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 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基础差, 搞“一刀切”, 而要因生施教, 积极寻找充分体现学生层次性和个体差异性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同时, 又要平等地热爱和激励所有学生。比如课堂提问时, 对问题的难易程度就要进行梯度式的精心设计。简单易记又必须掌握的知识, 请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相对较难而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请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回答正确给予表扬, 回答错误予以纠正;无论正确或错误, 对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态度, 都要及时鼓励和肯定, 使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都有成就感和愉悦感, 从而不断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需要强调的是, 对于学习相对差的学生, 尤其不能歧视, 不能挖苦, 而要循循善诱, 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激励, 促使他们总结经验, 以勤补拙;同时, 在学生之间积极倡导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和谐共进风气。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求必须以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武装学生。掌握知识重要, 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更重要。掌握了科学思想方法, 可以变无知为有知, 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缺乏科学思想方法, 即使有知识, 知识也会僵化。化学教育的功能不仅是传授化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树立化学思想, 学习化学方法, 即在化学领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态度。这就要求在化学教学中, 特别要重视科学思想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教会学生注重观察化学和医学实验, 学会用原子、分子的观点去分析和解释化学乃至医学现象并得出结论。对于不同阶段的学习, 也要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不同的学习技能, 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复述、阅读划线、记笔记、拟提纲、归纳总结、反思评价等等, 促使他们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学习方法。可以说, 学生自觉掌握和运用科学思想方法之时, 就是化学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之日。

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 是学生刻苦学习、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下气力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不断提高化学教学效果的客观要求。

激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关节点, 在于强化化学地位与作用的教育。这种教育, 应当贯穿于每一节课和每一个教学环节。它要求以大量的医学、药学和生活实例, 生动地讲授化学与医学各专业的关系, 以及化学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对于医药学、对于人类日常生活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 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的常见氧化还原剂时, 对于影像专业的学生, 我着重强调硫代硫酸钠在影像拍照定影中的还原作用;讲授胶体的渗透作用知识时, 联系临床病例, 用渗透知识解释高血压病人的水肿现象并提出应对措施。这样,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 更足以增强他们对化学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增强其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激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关节点, 也在于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开场。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开场方法, 尤其要注重运用“悬念法”进行授课开场。

激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关建点, 还在于善于运用演示实验的方法。五年制学生只在初中学习了一年的化学, 阅历少, 对抽象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力欠缺。实践证明, 化学演示实验这种直观而又有趣的方法和手段, 对于弥补学生的上述欠缺, 加速培养他们的科学抽象思维能力, 从而接受并加深理解化学概念, 是非常有效的。

坚持师生互动“共振”

化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双边活动, 只有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产生“共振”时, 才能实现学生认识过程的飞跃, 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因此, 在教学中, 应尽力克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 努力开创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共振”的生动局面。

在以疑导读、启发提问中实现师生互动“共振”。教学过程中, 学生思维的方向和节奏, 在于教师的得力引导;而教师得力引导的关键, 在于循序渐进地提出疑问, 以疑问启发学生思考, 实现师生思维“共振”。据此, 我在化学教学中, 根据不同阶段的授课内容, 注重首先向学生列出疑问式的提纲3-5个, 引导他们带着疑问看书5-10分钟。在学生对讲授内容大致心中有数的基础上, 对于相对简单的概念、原理方面的疑问, 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回答, 教师仅予以点拨、补充或完善;而对于重点或较难的问题, 则由教师集中精力, 透彻讲解, 并引导学生在基本领会的基础上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对于练习中暴露出的问题, 教师有的放矢地再予以深入讲解。这样, 教学就经历了一个思维振动由教师传导给学生, 再由学生传导给教师的反复互相传导的“共振”过程。

在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后作业中实现师生互动“共振”。五年制学生, 自控能力差, 但可塑性强。为了促使他们及时消化、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化学教学中必须坚持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后作业三大环节, 并力求使师生思维的“共振”贯穿于三大环节的始终。课前, 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对授课内容事先预习, 激活学生学习新知的化学思维;另一方面, 通过对学生预习效果和接受能力的调查, 进而激活自己准备教案的授课思维。此时, 在学生预习效果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师生思维达到了“共振”。课堂上, 教师根据教授知识的要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 分类提出问题, 从而使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课内问题而活跃化学思维;教师也通过学生的回答而接受教学效果的反馈, 进而活跃和改变自己的授课思维,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此时, 师生思维在授受化学新知的现场达到“共振”。课后, 通过完成化学作业, 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消化新知内容, 而教师经过认真批改作业并与学生交流, 思考和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 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师生思维在学生接受新知的实际效果上达到“共振”。这种师生互动“共振”的过程, 就是教学相长、知识授受效果不断提升和刷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方志美.课堂点睛之笔—开场[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6) :149—150.

医学高职学生 篇1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运动 运动伤害 实用医学处理 预防

体育活动是高职院校学生最喜爱的文体之一,但同时体育运动是高风险活动之一,加上我校高职学生人数多,年龄偏小,平时大多娇生惯养,与本科、大专生相比较而言,自身身体素质较差,而且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纪律和自觉性也较差。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如果运动不当或不小心,更容易受伤,本人根据多年体育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初探,对体育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体育活动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常见运动损伤一般急救手段

1.急救包扎:包扎有固定夹板或敷料,限制伤肢活动,避免加重伤情;保护伤口,预防或减少感染;支持伤肢,使之保持舒适的位置,减轻疼痛和压迫止血,防止或减轻肿胀等多重作用。包扎时,动作要柔和、熟练、包扎的松紧度应适中,过度会妨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包扎的作用;绷带包扎要从伤部远端开始,包扎结束时,绷带末端要用胶布黏合固定或将绷带末端留下一段,纵形剪开缚结固定,但缚结不要在伤口处 [1]。

2.止血法:对外出血的伤员,尤其是大动脉的出血,必须立即止血;对疑有内脏或颅内出血的伤员,应尽快送医院处理。这里主要介绍外出血的几种止血方法 [2] 。

绷带加压包扎法:用数层无菌敷料覆盖创口,再用绷带加压包扎,以压住出血的血管而达到止血效果,同时抬高伤肢。它适用于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的止血。

指压法:在动脉行走中最容易被压住的部位称为压迫点。指压法的要领是在出血部位的上方,在相应的压迫点上用拇指或其余四指把该动脉压迫在邻近的骨面上方,以阻断血液的来源而达到止血的效果。这是动脉临时止血法,所加压力必须持续到可以结扎血管或用止血钳夹住血管为止。

3.冷敷法、热疗:冷敷能降低局部组织温度,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控制神经的感觉,具有止血、镇痛、防止或减轻肿胀的作用。常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伤后立即使用,冷敷后应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冷敷时一般使用冰袋或用冰块装入塑料袋内作伤部冷敷越20min;如条件限制,也可用冷水毛巾置于伤部,2~3min更换一次 [3] 。

热疗:受伤后24~48小时后,可实施热敷。常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中、后期和慢性损伤的治疗。热疗包括热敷、红外线照射等。它能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和淋巴循环,提高组织的新陈代谢,解除肌肉痉挛,加速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具有消肿、解痉、减少粘连和促进愈合的作用。热敷时一般采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每天1~2次,每次20~30min。毛巾无热感时要立即更换,热敷的温度要适当,以防发生烫伤。红外线照射治疗时,先把红外线预热2~5min,然后把红外线灯移向伤部的上方或侧方,灯距一般为30~50cm,照射剂量以伤员有舒适热感、皮肤出现桃红色均匀红斑为度。如伤员自觉温度过高时要适当增大灯距,汗液应擦去。每天1~2次,每次15~30min。

4.骨折固定方法:

手腕部骨折:用一块有垫夹板放在前臂和手的掌侧,手握棉团或绷带卷,再用绷带缠绕固定,然后用大悬臂带把患臂挂在胸前 [4] 。

小腿骨折:用2块有垫夹板放在小腿的内、外侧,2块夹板上至大腿中部,下至足部,用4~5条带宽分别有膝上、膝下及踝部缚扎固定。

腰椎骨折:要尽量避免骨折处有移动,更不能让伤员坐起或站起,以免引起或加重脊髓损伤,用硬板担架或门板放在伤员身旁,有数人协力轻轻把伤员搬至木板上,取仰卧位,并用数条宽带把伤员缚扎在木板上。若腰部悬空时,应在腰下垫一小枕或卷起的衣服。若使用帆布担架时,伤员要俯卧,使脊柱伸直,禁止屈伸。

5.人工呼吸急救方法:引起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较多,较常见的是,学生本身有重大隐形疾病,而又突然剧烈运动,或药物中毒、严重创伤和大出血、溺水和窒息等。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挤压并注意维护呼吸道通畅;呼吸和心跳都停止的病人,應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最好由两人配合进行,一人做人工呼吸,一人做胸外心脏挤压,两者操作频率之比1:4。呼吸、心跳骤停的抢救,必须做到行动迅速,争分夺秒,才可能挽救病人生命。虽然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法在运动实践中应用较少,但在群众性游泳中发生溺水却非少见。因此,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掌握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法是非常必要的。

口对口吹气法:伤员仰卧,头部置于极度后仰位,打开口腔并盖上一层纱布。救护者一手托起患者下颌,掌根部轻压环状软骨,使其间接压迫食道,以防吹入的空气进入胃内;另一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对准患者口部吹入。吹完气后,立即松开捏住鼻孔的手。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气16~18次 [5] 。

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医学处理方法

1.擦伤:擦伤是皮肤受到外力摩擦所致,皮肤被擦破出血或有组织液渗出。创口浅、面积小的擦伤,可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洗净创口,周围用70%酒精棉球消毒,创口上涂抹红汞或紫药水,待干即可,勿需包扎。但面部擦伤最好不用紫药水涂抹;关节附近的擦伤也不宜使用暴露疗法,以免皮肤干裂而影响关节运动,

2.撕裂伤:皮肤撕裂伤多发生于头部,尤以额部和面部较多见,如篮球运动中眉弓部被他人肘部碰撞,引起眉际皮肤撕裂。若撕裂伤口小,经止血、消毒处理后,可用粘膏粘合;伤口较大则需缝合,必要时要使用抗菌素治疗。

3.刺伤和切伤:田径运动中被钉鞋或标枪刺伤,冬季滑雪时被冰刀切伤,其处理方法基本上与撕裂伤相同。凡被不洁物致伤且创口小而深时,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4.挫伤:由钝力直接作用于身体某部所致,如运动中相互冲撞、或被踢打、或身体某部碰击在器械上。轻者仅是肌肉、韧带等挫伤,重者如头、胸、腹部和睾丸挫伤等器官的损伤而合并休克。在体育运动中比较常见的是股四头肌和小腿前部挫伤[6] 。

5.肌肉肌腱拉伤:由于肌肉主动的猛烈收缩,其收缩力超过了肌肉本身所承担的能力,或肌肉受力牵伸时,超过了肌肉本身特有的伸展程度,均可引起肌肉拉伤。拉伤可发生在肌腹或肌腱交界处或腱的附着处。由于致伤力的大小和作用性质不同,可引起肌肉、肌腱部分纤维断裂、完全断裂或微细损伤的积累。除肌肉本身的拉伤外,常可同时合并肌肉周围的辅助结构如筋膜、腱鞘的滑囊的损伤[9]。

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对策

1.预防运动损伤的微观措施和手段:加强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的安全性教育,使学生在行动上、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前充分重视作好准备活动;科学、合理地组织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加强体育活动安全措施的落实;加强学生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的安全保护与自我保护,提高安全的意识。预防:参加体育活动时加强保护措施,穿戴必要的保护装置,禁止使用粗暴动作,防止出现严重错误动作;运动场地空间要适当;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素质。加强体育运动器材、设施和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的精细化管理;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动态变化,在体育活动中区别对待。

2.加强体育运动体育工作的宏观管理:首先,要做好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教育工作。学校要加强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教育工作。体育教师要经常检查场地、器材,发现不安全因素要及时采取措施。作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8] 。其次,做好运动锻炼期间的医务监督预防。医务监督是指生理卫生知识和医学知识对自己参加体育锻炼后的身体健康和身体机能进行监护,预防锻炼中各种有害因素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危害,通过自我检查,了解对锻炼内容和运动量的适应情况,为今后的体育锻炼提供依据。第三,加强体育运动器材、设施和体育教学的管理,把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加强检查和指导,努力提高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最后,强化学校体育卫生管理。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可以更好地发挥学校卫生工作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作用,以保障学生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语

促进学校大学生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对体育活动与教学实践进行科学指导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各级学校要加强体育活动的管理,特别是注意宣传和普及科学健身、科学管理,特别对常见运动损伤的医学护理等知识的大力宣传,为学校参加体育锻炼提高科学、安全、健康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栗巖,曲扬.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J].大众科技,2009(12):46-48.

[2]史友国.球类运动常见损伤原因及预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32-34.

[3]张君,孙刚,贾淑欣.如何预防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动损伤[J].考试周刊,2009(31):26-28.

[4]桂向东.篮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与预防[J].泰山学院学报,2005(3):36-37.

[5]杨清.落实“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6):60-62.

[6]杨剑,张艳华.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学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7):53-55.

[7]胡超.校园体育环境与阳光体育运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4):63-65.

[8]桂向东.篮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与预防[J].泰山学院学报,2005(3):25-27.

医学高职学生 篇12

1 生物安全的概念

生物安全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生物安全大致分为3个方面:(1)人类健康安全;(2)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3)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它涉及医学、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农林业等多个学科和领域。狭义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构成危险或潜在风险。在医学领域内,生物安全特指对病原微生物的安全防护与管理,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与病原微生物接触的相关人员感染,或意外泄漏导致环境污染和疫病的传播。近年来国际社会又把生物安全提升到生物安全保障的概念,即单位和个人为防止病原体或毒素丢失、被窃、滥用、转移或有意释放而采取的安全措施,以避免因微生物资源的不当使用而危害公共卫生[1]。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物安全在维护国家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生物安全教育的国内外形势

2.1 生物安全教育国际形势

自从国际上发生“炭疽粉末邮件事件”,我国暴发SARS和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北京发生SARS冠状病毒感染事件以来,全球对生物安全达到空前的关注。近年来,国际上把生物安全提升到生物安全保障的水平。生物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内外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它与国家安全、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国际国内已制定了一些相关的生物安全法规标准,主要针对从事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专业的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可是至今为止,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工作在国际上无广泛性的开展。

2.2 生物安全教育国内形势

2.2.1 我国基层医务人员生物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基层医务人员对感染的危险因素、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检验科和手术室属于几级生物安全防护、标准预防概念、哪些工作可产生气溶胶、哪些工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等知晓率较低[2]。这一现状令人忧心忡忡。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拥有全国人口70%的农村基层仅占有20%的卫生资源,这使得基层医务人员成为了接触最广大患者的医疗工作群体。因而,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对保障我国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在SARS发生后,国家也进一步提出应加强基层医疗队伍的生物安全意识的教育,不仅有助于消除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造成的安全隐患,也有助于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不当处理危及国家公共安全[3]。要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从利用教育资源、节约教育成本的角度出发,最好的教育场所是学校,最佳的教育群体是学生。医学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就是为基层培养人才,因此,开展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安全教育不仅是提高基层医疗队伍的生物安全意识的一条捷径,也是符合国家医疗现状需求的。

2.2.2 我国生物安全教育不容乐观

近几年,国内生物安全教育工作的境况是:社会关注度高涨,但具体实施的部门却寥寥无几。生物安全教育以前只针对研究生,自2005年开始才有少量高校针对本科生。目前,有中科院部分单位招收生物安全研究生。北京大学医学部仅面对研究生开设《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与法规》课程。湖南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和南京大学设立生物安全本科专业[4]。但国内尚未见在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中设立生物安全专业及开设生物安全课程的报道。

3 医学高职高专开展生物安全教育条件亟待加强

3.1 医学高职高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硬件设备落后

在医学方面,病原生物实验室与生物安全之间关系最为密切,它是研究和实验与疾病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场所。在WHO的分类法中,高等医学院校微生物教学危险级别属Ⅰ级,生物安全级别属Ⅰ级,操作系统为GMT开放性实验工作台(Guidlin of Microorganisms Tast),对人危害相对较低[5]。但随着各高校的连年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设施和管理相对滞后,实验室生物防护设备条件不佳,从未接触过病原微生物学的学生又缺乏无菌观念和基本的安全防护意识,安全隐患日益突出。为了保证医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科研或承担临床工作后生物安全意识的牢固树立,必须加强在校学生生物安全教育工作。医学院校应该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要求,及时更新和添加实验设备和生物安全防护设施,从硬件上杜绝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3.2 医学高职高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软件滞后

很多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由于教育理念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目前仍然在沿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实验室规章管理制度,没有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及时地进行修改和补充,缺乏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使实验室工作人员容易遭受生物因子的危害。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国家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组织相关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从管理软件上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做到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

4 医学高职高专生物安全教育法探索

4.1 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内容贯穿于病原微生物教学

病原微生物是每个医学生的必修课,它主要介绍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与真菌等),也涉及到很多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如:医院感染的概念、消毒与灭菌、病原微生物标本的处理等。因而,进行本门实验课的学生具备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机会。这既有利也有弊,利的一方面是可增强学生对病原微生物与疾病关系的理解,体会到生物安全知识对于生命与健康的重要性;弊的一方面是存在生物安全隐患。因此,将生物安全的内容贯穿于整个病原微生物的教学中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并且通过实验过程,学生可亲身体会到掌握生物安全知识的重要性。

4.2 在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学专业中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

预防医学专业和医学检验学专业的学生很大部分将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生物医学实验室、临床检验科室工作,生物安全知识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加之,生物安全问题涵盖面大、知识点多,仅仅通过病原生物课的学习或者几堂课的讲座,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两个专业学习的需求。因此,在这两个专业中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非常必要。

4.3 加强临床实习学生生物安全知识教育

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之前,可通过临床生物安全知识系列讲座、小册子、印刷品、墙报等方式对学生再次加强教育,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让广大的实习同学不管在实习中还是将来走进工作岗位后都能够成为既懂临床知识,又懂医学生物安全的合格人才。

总之,为了与国际接轨,紧跟时代步伐,不落后于国际国内社会对生物安全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合格的医务人员,确保个人安全与公共卫生安全,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开展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鞠晓红,时文艳,陈爽.高等院校病原生物的管理与安全防护[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7,2(4):317-318.

[2]张晨光,贺志安,申海玲.基层医务人员生物安全防护的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2921-2922.

[3]Zieliniska-Jankiewicz K,Kozajda A,Szadkowska-Stanczyk I.Protection of hospital workers from risk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biological a-gents[J].Med Pr,2005,56(5):367-373.

[4]赵卫,朱利,黎诚耀.预防医学生亟需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567.

上一篇: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下一篇:阅读理解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