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学影像技术(共12篇)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 篇1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各类职业岗位对于人才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岗位, 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对于影像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从而使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 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改革。通过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比较, 我们不难看出, 课程改革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 只有突出课程改革, 才能不断提高人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1]。
1 国际职教课程改革趋势
以德国、欧盟、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针对各自的实际情况对自己国内的职业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2005至2008年,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 (BIBB) 对学习领域课程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启动“职业教育创新循环行动” (Innovation Circle on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 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跨专业能力, 加快了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内容的更新。2009年11月, 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 (Cedefop) 在希腊萨洛尼卡召开了主题为“课程改革与创新:政策和实践”研讨会, 提出了学习结果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2008年, 澳大利亚工商业协会 (ACCI) 和澳大利亚商务委员会 (BCA) 开发了就业技能框架, 依据这一框架, 2009年12月, 澳大利亚对本国职业教育的培训包进行了修订[2]。上述国家和地区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 但从改革内容和举措上分析, 他们的职教课程改革却呈现相同的趋势。
2 目前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多数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 从课程门类的划分和课程内容上看, 仍是按照单科分段式的结构进行安排, 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较为机械地按顺序分段排列, 文化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 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 在这种模式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按自身学科体系寻求自我完整[3]。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影像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前的课程设置见图1。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以知识为中心, 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忽视了实践性教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科间相互独立, 不利于课程整体优化[4]。学生在旧课程体系的学习中, 很难将各学科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对于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较差。在医学影像技术检查操作技能训练时, 往往只是机械地模仿教师的动作。学生在这种被动的教育过程中, 较难对所学技能产生兴趣而主动学习。
3 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五模块”课程体系
欧盟提出的“学习结果导向课程”的开发理念之一是: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政府和社会合作伙伴的共同责任, 因此, 包括学校教师、行业机构、学科专家、社会伙伴、教育管理机构等在内的相关利益群体都应参与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2]。这一职教观点是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的成员都普遍认同的,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出适应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岗位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我系聘请行业和合作单位的专家组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指导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课程改革以及教学质量评价等。
在课程改革中, 我们突破传统的学科和课程界限, 构建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技能拓展、技能应用”五大模块课程体系, 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更适用于基层卫生机构的需求。特别是在专业核心模块中, 校院合作共建以岗位工作任务引领的“无界化”课程, 将原有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等课程构建成以人体大局部为模块的5门专业核心课程, 其中两门将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3.1 定位人才培养规格
运用现代职教理念, 确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应具有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必备的理论、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以满足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企业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需求, 成为适应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使本专业学生由原来仅能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 拓展为能从事医学影像技术、放射治疗技术、医学影像设备维护和营销的多岗位工作。
3.2 以职业为本位, 分析岗位工作能力
通过对附属医院、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建湖县人民医院、大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30多家医院的职业岗位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显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所涉及的职业岗位 (群) 有:医学影像技术岗位、放射治疗技术岗位、医学影像设备维护岗位、医学影像设备营销岗位等, 从而分析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高职人才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 (见表1) 。
3.3 形成项目引领的典型工作任务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分析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形成项目引领的典型工作任务 (见表2) 。
3.4 根据项目引领的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体系
根据项目引领的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知识体系, 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课程分解与整合, 构建为五大模块25个学习领域课程 (见图2) 。
3.5 校院合作开发“无界化”课程
从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的PDCA[1]循环来看, 课程实施处于第二环节, 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这一环节, 高职项目课程改革无法继续推进, 其最终难逃“学科结构活动”纸上谈兵的宿命。如果弱化这一环节, 既影响当前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的质量, 也制约着高职项目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其最终也只能是昙花一现[5]。为了使新的“五模块”课程体系能够顺利实施, 我们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进行校院深度合作, 共同开发“无界化”的专业课程。
“无界化”的专业课程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 打破学科界限, 将课程进行整合:将专业基础课程医学影像成像原理、X线摄影化学及暗室技术、放射物理与防护、质量控制概要及医学影像技术基础知识整合为医学影像基础概论 (见图3) ;将原有的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解剖、医学影像诊断等 (见图4) , 构建为以人体大局部为模块的无界化专业核心课程:头颈部影像检查技术、胸部影像检查技术、腹部影像检查技术、盆部影像检查技术和脊柱四肢影像检查技术 (见图5) 。
该课程体系已在我院2011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设施,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将其完善, 若改革成功, 该课程体系将在我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中得以推广。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课程改革,模块化
参考文献
[1]李永刚.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1 (32) :128-129.
[2]李玉静.国际职教课程改革新趋势——基于对德国、欧盟、澳大利亚的比较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2 (1) :80-84.
[3]王晓蕾.技术素养养成教育视角下高职课程设置创新思路探究[J].职教与成教, 2011 (30) :237-238.
[4]刘晓玲.谈高职课程的合理化改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3 (4) :103-105.
[5]张启富.高职项目课程实施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1 (33) :135-137.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 篇2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办于,始终以“慎思明辨、严谨求真”的学风走过了六年的办学历程,目前,医学检验专业已初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20xx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通过了教育部的教学评估,经过三年的努力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1专业建设方案及工作目标落实
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二级学科的标准和内涵、专业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的进步、适应社会卫生服务的需求;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创新求活力,以质量求发展;为基层、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建设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在系部现有的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各项目标既要切合实際,又要有扩展性。2、体现特色原则。加强理论和基础教育的传统风格,积极将医学检验的前沿知识、技术引入到课程中,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形成有特色的办学机制和教学模式。3、突出重点原则。专业发展应突出重点,带动全局,以教学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与先进技术接轨,与未来教育技术接轨的专业发展方向,推进各项工作有序进行。4、与临床紧密结合原则,积极联系实习基地和教学医院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机会,尽可能的让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临床一线的实践相结合。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医疗设备更新滞后的问题,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及时掌握较新的临床检验技术和方法。
2专业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措施
2.1专业目标的定位
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工作目标是以21世纪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发展与应用为依据,以面向县级及以下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血站等对医学检验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传统理论课程基础上,专业课及时捕捉技术动态,引进先进技术,把前沿的医学检验理论技术传授给学生,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检验基础理论及实验方法学知识技能,在医院检验科、中心血站、疾控中心、防疫站、各种检验检疫机构,医疗试剂、药品、仪器销售研发机构等工作的医学专门应用型人才。
2.2培养方案的调整
根据国家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要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岗位职责、任务,本着造就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正确的实验诊断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备一定的发展新的检验项目能力的应用型检验专业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进行反复修订。
2.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新的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增加了应用能力培养的内容,强化基本素质、重视实践能力。加大了必修课实践操作能力的评分比例,大大增加了实验课的比重,特别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加强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个人动手能力的培养。新教学大纲特点是始终体现知识更新的要求,强调知识的应用能力,将较新的实验方法学作为学生掌握的内容。
2.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2.4.1改进教学方法将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学为主,教为导”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发现、自己创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讲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问题讨论式、启发式、总结式上课形式,教与学互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授课质量与效果。
2.4.2教学手段的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学手段改革。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根据课程特点,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医学检验专业中形态学方面检查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形态的教学直观易懂,在减少理论课课时的同时,讲授的内容反而有所增加。通过教学实践,教师们深刻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在增加教学信息量的同时,也影响学生对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感性掌握。为此,我们积极强调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板书与电子课件结合,实现两者优势互补。
2.5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各门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淘汰内容陈旧和重复的实验,将整个实验分为基础技能性以及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有效减少了内容的重复和遗漏;实施实验课试行指导教师制,开展病例教学,模拟临床检验科检验工作流程,进一步让学生能够适应临床工作角色,在培养学生动手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实验课的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成绩而且比例提高。
2.6师资队伍的建设:明确师资建设任务,大力引进专业骨干教师,鼓励无课教师或课少到医院检验科进行见习。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建设兼职兼课教师队伍。
3问题及改进措施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 医学信息技术 ;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06-01
一、引言
随着现代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医学信息技术的学习也成为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门必要课程。虽然都是学习对计算机的使用,但是医学信息技术和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
二、医学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的不同点
在高职院校中普遍都设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一般包括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系统的应用、WORD、EXCEL和POWERPOINT这几部分的学习,但是对于现代医疗机构实际使用的医疗管理软件却没有任何的提及。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也或在学校里通过了全国或省级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是却对医疗机构现行的管理软件基本上是一无所知。不同于WORD、EXCEL、POWERPOINT这些由微软公司编写的日常办公软件,现行的医疗管理软件一般是由国内的软件公司为医疗机构进行量身定制,常见的有九阵医院管理系统和中联医院管理系统。这些医疗管理系统软件立足于医院的实际管理平台,将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进行全院联通,达到快速统计、查询和决策分析的目的。这些医院管理系统软件将医院的各个部门和科室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使信息技术广泛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中,让智能管理理念最大可能的服务于患者。
目前对于医疗管理软件的使用全国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医疗机构使用的医疗管理软件都不相同。就比如在四川乐山,市级的各家医院所使用的医疗软件也是一家一个类型,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联网操作。大多数的医院都是根据本院的实际找到医疗软件设计公司针对该医院的实际管理情况进行医疗软件的设计,所以对不同的医疗软件的学习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医学管理软件的操作学习难度。但是由于大多数医院管理机构具有的共性,医疗管理软件中的大部分管理模块仍具有相似性或类同性,所以学习了主流的医疗管理软件后对于学生独自学习某些医院特定的管理软件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移植性。
医疗软件中的管理模块与医院实际的运行工作密切相关,作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即上岗,单纯地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并不能让学生具有高职院校特有的对口性。由于医疗管理软件的管理模块众多,不同的部门所对应的操作模块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经常会对在什么时候操作什么模块感到混淆不清,角色的模糊使学生非常容易产生错误操作。因此加大对医疗管理软件中不同模块的实践操作,才能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运用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信息技术的作用在医疗卫生各系统中的蓬勃发展,已经让其成為一门独立的信息技术课程,而为了加快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 (MILC)的出现更是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持证上岗”的一个必要就业要求。因此,不再拘泥于对高职院校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而是从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专业要求出发,是目前医学专业信息教育必须面临的教学改革。医学信息技术作为医疗系统中的信息技术,必须紧密地与医院实际操作环境相联系,为了时时体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即上岗”这一目标,将传统的普通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转变为对现代医疗机构管理软件的实际操作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医学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再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而主要针对的是卫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卫生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有卫生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卫生信息管理的知识,卫生信息标准化,医院信息平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这些基础性知识。操作方面的学习内容也不再是WORD、EXCEL、POWERPOINT等日常应用软件,而是医院信息系统的使用,其中包括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体检体系系统,医学影像系统,公共卫生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等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实际操作使用等。
三、当前医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当前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已进行了卫生信息技术的编写,这对于全国医学专业的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和在职人员学习医学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四川省也根据四川省的实际情况在四川省卫生厅的指导下编写了相应的卫生信息教材,用于指导学校教学和在职卫生人员的培训。作为一所地方性的高职院校,立足于本地经济和本地医疗系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实践性教学,才能让毕业生更加适应本地区医疗机构的需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本区域的医疗机构的需求,并且能顺利通过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让学生在就业中更具有竞争能力,这才是当前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心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艳梅,叶明全.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材·全国高等医药卫生类院校规划教材:卫生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薛洲恩,胡志敏.《信息技术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3] 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 篇4
我院2001年由鹤壁中专、鹤壁师范学校、鹤壁电大和鹤壁教育学院四所学校合并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其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2002年在原鹤壁卫生学校 (1995年合并入鹤壁中专) 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新专业, 现该专业有在校学生350人。
根据大量的市场调研得知, 社会对医学影像技术方面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较大, 因此我们设置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确定了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以适应相应的职业岗位, 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明确高职教育特色, 促进可持续发展
当前, 高职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 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 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 在教学与改革的过程中, 逐步建立适应医学发展需求、能顺利实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此, 我院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实习医院和用人单位, 广泛开展调研和毕业生追踪调查, 邀请医学影像专家组成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 对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讨论。
经过充分的论证, 我们认识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 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理论知识, 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也就是说既不能“吃”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 也不能“蒸”中专教育的“发面馒头”, 而应该按照高职教育人才规格和基本特征, 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
明确培养目标, 创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 我院分析了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特点, 认识到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以培养高等技术性医学影像
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适应社会和医院需求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创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现代医学影像理念,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 能适应现代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操作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上。经过探索, 我们将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人文为先, 知识宽实, 技能熟练, 就业多向”。“人文为先”, 是指面向就业岗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 增设人文课程,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 适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知识宽实”, 就是给学生搭建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台, 在专业课开设时, 我们就考虑以就业为导向, 开设与就业有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充分体现对准岗位开设课程。强化“技能训练”, 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并改变课程结构。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训练课比例, 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 实现课堂训练、业余训练、实习前集中训练、实习中技能操作应用训练相统一, 全面提高实践技能操作。“就业多向”即在通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按照就业岗位需求, 寻求“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合模式, 除通用放射专业外, 还设置CT专业方向、MRI专业方向、超声专业方向、介入专业方向、放疗专业方向, 以拓宽就业渠道, 提高就业率, 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的。
加强专业建设,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对于高职院校, 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 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 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 提高素质是永恒的主题。近几年来, 我们围绕这个思路, 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 以专业建设为本位, 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 重点进行了以下三项改革:
改革教学内容, 重建理论教学体系按照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以突出医学影像技术操作能力, 注重临床教学, 加强技能实践, 适应基层需要为原则, 设置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三大模块课程体系, 即基本素质模块课程、专业素质模块课程、岗位素质模块课程。根据专业能力要素的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通过适当的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 打破原有课程设计界限, 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如精简了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医学病原学等非主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时数;将原来的X线机结构与维修和X线摄影技术学在增加相关新内容后, 分别重组为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增设了医学影像新技术课程, 如断层解剖学、介入放射学等;增开选修课, 如放射治疗学、核医学、医学文献检索等。
改革实验实训环节,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教学, 就必须改革过去实践教学大纲包含于理论教学大纲之中的粗化设置, 建立一个目标明确、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个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经过三年来的研究、探索与实践, 我院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相对独立的“一个强化、四种训练、三个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个强化”是指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训练。“四种训练”是指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演练、医院课间见习带练、毕业临床实习综合应用能力实练。“三个衔接”是指技能训练在校期间与考取技能证书相衔接、毕业后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就业时与临床相衔接。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二是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诸如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人体断面解剖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等专业课的教学, 采取边讲、边练、边做、边学的方式, 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手段上, 充分利用挂图、投影、幻灯、录像, 教学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行教学, 增加直观效果和学生感性知识,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 有时候将病人带到实验室, 让学生进行X线透视、摄片、消化道造影及B超检查等, 既可进行实际操作, 又可培养学生与病人之间的人际沟通能力, 使学生适应医院工作的能力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 篇5
高职临床医学五年一贯制《常用社区护理技术》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常用社区护理技术>课程对于高职临床医学五年一贯制专业学生极为重要,是学习其他临床专业技术的基础.根据学生及课程内容特点,教学应通过应用不同方法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作 者:赵学荣 吴小燕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高职学院,乌鲁木齐,830011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23) 分类号:G420 关键词:临床医学五年一贯制 护理技术 实践教学 改革高职医学影像技术 篇6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 学生 厌学 教学模式
学生厌学问题在各学校各专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是学校,教师,家长乃至中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通过对目前口腔医学技术学生的厌学现状,主要原因和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口腔医学技术学生厌学比例高,厌学具有普遍性,课堂教学效果差是导致厌学主要外因之一,通过实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级口腔医学技术学生共108人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个班,口腔医学技术11班、口腔医学技术12班,并随机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对比两组学生年龄、学习成绩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问卷调查及访谈
设计“高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对108名口腔医学技术学生和4名相关专业老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高职学生的厌学现状和原因。
2.2 针对厌学的主要原因,提出改革方法
此次调查显示,传统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差是导致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口腔医学技术学生的特点,笔者进行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具体内容参见表1,并以《固定义齿工艺技术》为试点,观察其改革的效果。
2.3 改革效果评价
2.3.1 学生问卷评价
设置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实验班学生教学改革效果,设置“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2.3.2 理论测试与技能考核评价
课程结束后,用相同的试题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进行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并统计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有无差异。整个过程做到统一出题,统一监考,统一评分,统一阅卷,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3 结果
3.1 口腔医学技术厌学现状与表现调查结果见表2
3.3 学生问卷评价结果
对实验班学生发放改革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回收率100%,结果显示非常满意者21人,占42%,满意者18人,占36%,满意率为78%。
3.4 理论测试和操作考试成绩结果
其中实验班理论测试平均成绩为85. 33分,操作考核为93. 56分。而对照班学生理论测试平均成绩为79.65分,操作考核为85.77分。
4 讨论
4.1 口腔医学技术学生厌学现状、表现和原因分析
依据此次调查研究及问卷分析,说明目前口腔医学技术方面学生厌学的比例偏高。本次共发放学生问卷108份,教师问卷4份,全部回收,有效回收率100%。统计结果见表2与表3,有表2可知学生厌学者有62人,占57.4%。经常厌学者有39人,占36.1%。中度以上厌学者为58人,占53.6%。厌学时玩手机的有73人,占厌学总人数的67.6%。依据以上数据可以得知,口腔医学技术学生厌学的比例很高,而且具有普遍性,厌学主要表现是玩手机。这与王美芹[1]、郑艳玲[2]、汤洪俊[3]、王爱琴[4]、王志堂[5]的研究结果一致。其中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引起厌学的外因中课堂教学效果差位居第一位,这也充分说明课堂教学方式是引起厌学出现的主要外因之一。
4.2 实施“产学研相结合”教学模式改革
针对目前口腔医学技术学生厌学调查的原因,笔者在《固定义齿工艺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试验。改革的思路为:①在实践中穿插理论的指导,让学生自己探索口腔的理论。而不是以前的先学习理论后开展实验。②积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发现新方法,创造新方法。③实施产学研相结合,让学生去义齿加工厂见习、实习。让学生熟知义齿生产的整个流程,体验义齿加工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而不能像传统模式教学,先学完理论,再统一去见习实习。④教学模式是边做边学,在操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操作,反复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固定义齿工艺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共计120学时,改革前理论70学时,实践50学时,理论与实践7∶5,改革后理论20学时,理实一体化课100学时,占总计划的83%。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对“产学研相结合”教学模式改革非常满意者57人,占52.7%。满意者41人,占37.9%。满意率为90.6%。通过对教师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结果一致认为,实验班学生上课好于对照班。事实证明实施“产学研”教学模式改革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关芹,马晓凤.高职生厌学现象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3):131-132.
[2]郑艳玲.高职院校学生的厌学心理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3(17):146-147.
[3]汤洪俊.高职院校大学生厌学心理问题探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报,2011,24(05):62-63.
[4]王爱琴.关于大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3):9.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 篇7
1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2”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背景
1.1 “1+2”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1+2”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同孝感市中心医院利用双方资源优势联合办学, “1”是指第一学年文化基础课程在校内进行, 完成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任务, 夯实基础, 管理的主体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2”是指第二、第三学年专业课教学和专业生产实习均在孝感市中心医院完成, 管理的主体是孝感市中心医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开办医学教育已有50多年的历史, 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等部委列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孝感市中心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 专业仪器设备先进齐全, 业务量大, 病种多, 日门诊人次近4, 000人次, 平均日住院人数达500余人, 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双方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1.2 “1+2”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以培养高等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适应基层医疗单位需求为目标, 要求毕业生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学影像技术领域从事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操作和医学影像设备维护、保养、流通、客户服务等岗位的技术工作, 但传统的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很难达到这个目标, 主要存在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教学资源不足。各种大型医学影像设备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 但医学影像设备费用昂贵, 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有限的教学经费根本买不起, 传统教学一般采用多媒体放几张幻灯片看一下, 教学方法是典型的黑板上开“机器”, 学生感觉比较抽象, 了解认识医学影像设备都很困难, 更谈不上对医学影像设备维护、保养、流通、客户服务。
师资力量薄弱。医学影像技术日新月异, 专职教师知识结构老化, 对新的医学影像设备知之甚少, 再加上长期从事课堂教学, 在医院上临床班较少, 临床经验相对不足, 教师都不会, 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可想而知了;从医院聘请的兼职教师, 又缺乏基本的教学素质, 没有专业的教学经验, 教学效果也比较差。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一些高职院校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内容陈旧, 多以常规x线摄影和中小型设备为主, 对于多层螺旋CT、MRI、DSA、PE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等较先进的大型设备介绍较少, 教学内容和各级医疗机构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目标不一致, 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学生实习实训困难。实验条件不达标、教学设施不足是目前开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一个普遍的现象, 由于安全或设备不足, 很多实验无法开展, 学生也就无法获得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见习和实习也存在同样的难题, 一些教学医院临床工作繁忙, 没有时间让学生现场见习和实习, 也没有专门的指导教师, 学生要想学到真正扎实的专业知识比较困难。
基于传统的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弊端,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大胆改革,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探索出“1+2”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基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特点, 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授课现场转移到医院现场教学, 边讲边示范、边指导边训练, 强调教学与行业真实的职业环境相一致, 使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2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2”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
2.1 “1+2”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实施“1+2”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面向医院办学, 努力提高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密切关注基层医疗单位岗位需求, 与医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合作, 推动医学影像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实效, 实现“双赢”。
2.2 “1+2”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组织机构
为真正贯彻落实“1+2”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协议的各项内容, 学校和医院双方在协商的基础上, 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并具体明确了双方的工作职责, 给予“1+2”人才培养模式必要的组织保障。
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 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和机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交换人才培养意见, 提供医学影像技术行业信息, 研讨人才培养模式, 负责评教评学, 评价实习实训质量等, 专业指导委员会每月定期召开一次工作会议, 评价教学质量, 每年召开一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会,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并在教学中认真严格地执行。
2.3 “1+2”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1+2”人才培养模式的的课程体系主要由临床一线医生和教学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 通过实践探索, 构建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具体开发流程:通过对一线基层影像医生调查确立本专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步骤等内容序化成学习领域, 对不同的学习领域进行合并、分类, 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技术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且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然后将课程体系按照教学任务、实施时间、教学环境要求等内容划分为学习单元, 每个单元包括若干个学习情境, 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学习情境与职业情境高度一致。
2.4 “1+2”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评价
从单纯注重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评价转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监控评价, 提高实践教学地位, 充分体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特色。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把握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 强化实践教学, 加大实训时间的比例。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强调“做中学”, 侧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掌握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评价可通过教师、教学医院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互评,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监控, 同时对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3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2”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由孝感市中心医院影像科的医生担任, 通过学习先进的高职理念, 组织专家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开发, 开发后的课程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岗位的临床实际工作项目为导向, 将教学内容分解成数项工作任务, 按照临床实际工作场景和程序, 组织安排教学。另外, 跟踪医学影像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 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纳入到课程中, 使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高职学生学习基础一般都较差, 学生中厌学的也不少, 无论是传统的“说教式”教学还是图片化的“多媒体式”教学方式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技术课在医院教学, 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临床实际工作任务及其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 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将相关知识点与职业素养穿插在工作步骤中, 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结合典型病例边讲解, 边示范, 学生边看边操作, 形成教、学、做一体化,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双证融通”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素质与团队协作精神, 兼顾国家放射医学技术资格考试及MR、CT、DSA等上岗证的知识范畴, 以实现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内容的融通, 从而胜任医学影像技术岗位, 满足社会需求。
4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2”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成效
医学院杨立明等申报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2”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课题获得湖北省教育厅2007年教学研究立项, 并开展了实质性研究, 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由湖北职院的教师和孝感市中心医院的临床医生合作编写的《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等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已出版发行使用;另外组建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成立了医学影像技术专项技能培训中心, 主要对基层、乡镇医院的医学影像医生进行培训服务, 年培训30多人次, 为孝感市卫生健康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2”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动手能力强, 毕业后就能迅速上岗, 深受基层医院的欢迎, 学生就业率近几年一直较高。
综上,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2”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和医院双方参与人才培养, 一方面把传统的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学环境与获取直接经验和能力的医疗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紧贴临床, 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利用社会资源弥补投入不足和校内教学基础条件薄弱, 缓解教育投入少而人才培养要求高的矛盾, 提高了办学效益, 几年的合作办学证明“1+2”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成功的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晨霞, 王春玲.园艺专业“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1) :34-35.
[2]朱春辉.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9 (6) :51-52.
[3]刘国鸿.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3) :12-13.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 篇8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国内开办已30多年,开办高等职业教育也近10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范畴不断扩大,已包括X线、CT、MRI、超声、核素扫描等多种成像技术。因此,如何根据各级医院及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不同需要设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培养适用性专业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根据近十年来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情况分析,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报道如下:
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现状
据调查,全国5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基本相同的,其中包括《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已经有约10年了,对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现有的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也逐步暴露出某些不适应之处。
1.1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医院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适应
目前,一般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影像科的职业岗位包括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和核医学科等多个部门;一般县级医院只有普通放射科、CT室和超声室;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则只有普通放射科和超声室。从毕业生就业定位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在地(市) 级以上医院就业。目前,《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专业主干课程都是由普通X线、CT、MRI、超声四大影像学内容的横向组合而成,显然,上述课程设计与毕业生就业单位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适应。
1.2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教学进程安排不适应
从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前后关联性看,各种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诊断学三者之间是纵向联系的。因此,在教学进度安排上,应该先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再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最后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然而,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时间仅为两年(毕业实习一年),上述三门课程只能同时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开课,这样就难免出现课程前后衔接有“错位”现象。于是,部分师生“责怪”教务处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认为“难教”,学生也觉得“难学”,教学效果无疑会受到一定影响。
1.3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不适合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的相对独立性。譬如《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囊括了X线、CT、MRI、超声等各种影像诊断学内容,其希望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影像诊断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合于在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职业岗位就业的部分学生。但这不能满足于不同层次医院、不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尤其是不适合于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也不能使学生个性发展(选择职业岗位)得到充分实现,这与实用性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毕业生择业的意向。当务之急是要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改革,构建满足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主干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适用性技术人才的目的。
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2.1 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依据职业岗位设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 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引用的国外职教课程模式主要有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等,这三种模式统称为“能力本位模式”。它们各有所长,特点各异,其本质都体现了核心课程理念、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课程综合化,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这些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其课程开发方法已成为改造传统职业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1]。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职业教育界追求的一个目标[2]。近十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做了类似的课程模块化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部分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也进行了某些教学改革工作[3],但至今尚无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研究报道。
2.2 依据不同的职业岗位设计模块化课程,有利于实现零距离上岗
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内部主要有四个部门(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每个部门就是一个职业岗位,各职业岗位工作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假设将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为一个总的课程模块(即为一门课程),然后,再根据这个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进一步分成许多更小的二级、三级课程模块(称为子模块),即是各个章、节的课程内容。这样,针对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一门课程,那么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不会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学习掌握好一门课程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教务处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2.3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设想和职业岗位的要求,由(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教材及配套实验实训指导书,并共同承担专业课程(含理论课、实训课)教学工作,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毕业生在各级医院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岗位适应准备。
此外,模块化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后,要逐步推广应用于全国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为新一轮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的改革提供依据。
3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工作的初步成效
3.1(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模块化课程改革教材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课程为基础,以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四个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依据,重新编写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材,分别确定为《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四门课程。新编教材每一门课程均包含成像原理、检查技术和诊断三方面内容,各门课程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参加教材编写人员都是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医院临床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是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授课教师。此外,还为本套改革教材编写了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
3.2 设计实验班与常规班对照,组织实施模块化教学
每年将同年级的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分成两个班,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进行专业课教学。其中一班学生(简称常规班)使用现有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二班学生(简称实验班)使用学校自编的模块化改革教材《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两个班的授课总学时数是相同的,各课程均安排在第三、四学期上课。按照学校统一制定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分别对两个班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考核,比较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考核的结果反映:实验班的课程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各门课程之间不会出现前后衔接“错位”现象,模块化课程教学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优于常规班,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
3.3 通过对毕业生实习医院调查反馈,评价教学改革成效
自2008年6月以来,学校对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所在的实习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听取了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对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评价,比较两个班级学生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岗位适应能力的差异性。总体评价是:模块化改革教材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实验班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比常规班学生要强一些。
4 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时间还不长,各门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整合;职业岗位能力的指标体系及考核测评方案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教学方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教师问题是根本。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高职教育理念,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的课程观,加强模块化教学的培训,尽快适应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方式;第二,要根据模块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配置相关的教学仪器设备;第三,要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搂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7 (7) :43-44.
[2]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 2007, 6:37-38.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 篇9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将我院2010级影像技术专业101班和102班共86名学生, 分为实验班 (102班) 47人和对照班 (101班) 39人。两个班学生年龄、基础文化、课时数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的差异, 理论课教学均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授课, 实验课教学由相同的实验教师承担。
研究方法两个班的教学内容为解剖、生理、疾病概要的理论和实验内容。对照班的理论和实验课教学均采用传统的学科式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班的理论和实验课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模块化教学的具体做法是:将解剖、生理、疾病概要3门学科重组与整合, 同时也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综合。
评价结果课程结束后, 两个班的学生均进行相同难度的理论和实验考核 (含笔试和操作) , 采用流水式方法阅卷, 最后获得每个学生的平均成绩。
统计分析应用SPSS11.5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结果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分别为 (86.3±9.3) 和 (79.8±9.3) 分, 两个班的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分别为 (88.2±9.5) 和 (75.5±10.2) 分 (P<0.01) , 如表1所示。
结果分析:实验班的理论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班 (P<0.05) , 实验班的实验操作成绩也明显好于对照班
(P<0.01) 。
实验前期及后期的学生问卷调查情况:实验前后对对照班和实验班利用自编的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 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问题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实验前测对照班和实验班收回的有效问卷分别为47份和39份, 实验后测对照班和实验班收回的有效问卷分别为47份和39份, 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前和实验后所得各项数据进行方差 (Z测验) 分析, 对照班的5项调查所得的Z值均小于1.96, 表明对照班实验前后的差异均不显著。而对实验班的5项调查所得的Z值均大于1.96 (P<0.05) , 表明实验班实验前后的差异均显著, 其中, 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两项Z值均超过2.58 (P<0.01) , 达到极显著水平。
调查问卷显示, 有95.6%的学生喜欢模块化教学模式, 有93.7%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理解记忆和实践能力, 有94.5%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既可以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讨论
在对医学基础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时, 可借鉴MES教学模式, 使教学“内容模块化、课程综合化”, 包括基础学科间的水平综合和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的垂直综合, 课程综合可打破学科界线, 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实践证明, 在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比实验前有明显的改变, 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模块化教学与学科式教学相比, 学生更喜欢模块化教学, 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2) 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模块化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设计能力, 给学生提供极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3) 模块化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形式, 一体化教学才是课程改革的实质。通过模块化教学可使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教学一体化, 使整体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4) 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模块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很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 通过模块化教学使两者有机结合, 可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结论
模块化教学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式, 其重点在于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在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 应用模块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团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探索医学类高职院校医学技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陶富, 魏冬云, 何和清.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12) :35-36.
[2]张继有, 周美茹.国外高职教育模式的分析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 2005 (5) :150.
[3]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 2007 (6) :37-38.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 篇10
1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课程设计的联系
1.1 人才培养目标
在内科学课程设计时要明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培养紧缺人才。经过3年时间, 使学生成为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基本理论及技能, 能从事放射诊断、超声诊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 应具备的能力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等;熟练掌握常见病的放射诊断、超声诊断基本知识、理论, 具备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临床工作的能力;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做出正确影像诊断的能力。
1.3 主干学科、主要课程
该专业主干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包括内科学等。
2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理论教学课程设计
2.1 突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及就业岗位需要的知识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 对学习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综合素质类课程兴趣不高。因此, 内科学课程设计不能模仿和照搬本科课程, 也不能把中专的课程简单地组合起来。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相应改革, 才能适应社会, 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通过适当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 打破原有课程设计界限, 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技能训练, 以突出操作能力、注重临床教学、加强技能实践、适应基层需要为原则, 设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课程体系。近年来我们按照这个思路, 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 在制订内科学教学计划时重点选择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 以增强动手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 体现岗位需要的知识。
2.2 明确内科学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1 明确内科学的地位
开始授课前向学生介绍内科学与专业课程、临床工作的关系,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 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 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其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等系统的常见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 与外科学并称为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学科。
2.2.2 明确内科学学习的意义
内科学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 为日后学习其他临床学科和从事临床实践或基础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内科学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 亦有医学之母之称。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学科, 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想集中表达在内科学中;且在临床实践中, 内科疾病也最为常见, 其涉及面广, 整体性强, 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 又与基础医学密切相关, 其诊疗原则与方法亦适用于其他临床各科。
2.2.3 明确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通过病史询问或面谈后, 进行体格检查, 根据病史与检查所见做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以期在众多鉴别诊断中排除可能性较低者, 获得最有可能的诊断, 给出合理治疗方案。
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3.1 重视“三基”教学, 强化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关系
“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内科学学习以疾病为中心进行讲解, 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生理变化、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等。如学习“慢性支气管炎”时, 先让学生复习支气管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炎症的病理特点, 咳嗽、咳痰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 再进行讨论并提出诊断依据, 给予合理治疗, 从而达到基本理念与临床知识的有机结合, 为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奠定基础。
2.3.2 重视疾病间影像诊断的鉴别
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图像, 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作出诊断。内科学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肺炎链球菌肺炎、肺结核病早期, 病变部位病理改变为渗出性炎症, 影像学检查表现为相似的X线征象, 但这两种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不一样, 如发热症状, 肺炎链球菌肺炎多呈稽留热, 肺结核病人多表现为长期低热, 于午后或傍晚开始, 次日晨降至正常。通过对这两种疾病的介绍,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内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使学生明确影像学检查只是辅助检查, 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影像诊断, 从而为临床医生明确诊断提供依据。
2.3.3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 增强直观性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增强直观性, 加深学生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为了增加对学生的感官刺激, 弥补临床见习中的不足, 通过多媒体展示临床病例后再进行教学。如讲授“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时, 先以病案形式展示实例,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学中还可通过对解剖、病理生理知识的复习来阐述疾病的演变和表现、两种病之间的联系、影像诊断的变化,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提出诊治方案, 不仅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而且提高了其分析、探索问题能力,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4 强调教学总结和复习
教学中对一堂课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和复习, 使学生明确重点, 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课堂导入和结束的方法多种多样, 只要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如教师对“肺结核”一病讲授完理论知识后, 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明确“肺结核”临床分5型, 每型的影像特征不同。
2.3.5 改革考核方法, 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重视课间学习,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意识, 从而提升学生操作技能。改革考核方法, 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通过病例分析引导学生注重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明确岗位需求、就业要求,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3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
教师的能力评价对教师的业务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高职院校只有一部分教师有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践的经历, 大部分教师缺乏动手能力, 不能将医院最新技术引入教学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高职“双师型”教师已成为主要的师资力量。教师应定期深入临床, 熟练掌握临床技能, 了解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了解社区医疗、农村卫生室岗位需求;认真备好、写好教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4 选好教材
教材是传播科学技术的载体, 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 教材的选择应与时俱进。教材内容能否及时更新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选定教材以后, 教师备课的过程就是对教材的处理、加工和再创造。
高职医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高职 医学类专业 有机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83—02
有机化学是医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和基础课。对于医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好有机化学这门课程非常重要,它是学好后续医学课程(如药理学等课程)必要的基础。有机化学在化学学科中属于较难学的一门课程,它涉及了大量的有机物质的性质、结构以及反应方程式、有机反应机理等等。在学习有机化学物质性质及结构时,许多有机物质结构和性质相近,许多学生易混淆;而在学习有机化学有机反应机理时,许多学生往往感觉非常吃力,这是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有来自技校、中专和职校的学生,也有来自高中的学生。不同的生源对有机化学的掌握程度相差极大,他们的有机化学基础参差不齐,这给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本文对如何在高职医学专业有效开展有机化学教学展开讨论。
1 了解学生化学基础,因材施教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其中来自技校、中专以及职校的学生,其掌握的化学知识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对有机化学的认识非常有限;而来自高中的理科学生,其有机化学基础相对扎实。由于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有机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因此许多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厚此薄彼,不能面面俱到。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太难,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会因为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而对有机化学学习反感,产生排斥心理;而当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太简单时,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会对有机化学掉以轻心,同样学不好有机化学。因此,在高职医学专业中开展有机化学,要兼顾这两部分学生。笔者认为,在有机化学教学正式开始前,可通过各种形式(如交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化学基础。通过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做的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如在讲授有机化学时,对于跳跃性比较大的知识点,教师要向学生简单地介绍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点。又比如在每次课堂结束前,向学生介绍下堂课中涉及到的高中化学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前自学相关知识点。
2 保持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相对于其它化学学科,有机化学相对较难,存在知识点多、易混淆、反应机理复杂难懂等特点。对于化学基础较差尤其是来自技术、中专和职校等没有高中化学基础的学生而言,学习有机化学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他们容易因为强烈的失败感而失去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信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有机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克服各种阻力,争取学好、学精这门课。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有很多。(1)有机化学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有机化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向学生讲述他们生活中常用到的洗涤剂,就是一种有机物,那么洗涤剂拥有什么独特的结构让它有洗涤作用,它起洗涤作用的原理又是什么呢?通过这种结合生活实例的设问式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势必激起他们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2)强化学生作为一名医学专业学生的神圣感和责任感,强调有机化学是学好后续课程的关键。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明白,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性。目前市场上95%的药物是通过有机合成的有机物。如常用的感冒药的主要成份为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可用于感冒发烧、关节痛、神经痛、偏头痛及手术后止痛。对这种常用的感冒药的主要成份就是通过硝基酚钠还原成对氨基酚,然后再酰化制得的。
3 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板书式教学具有许多优点:(1)多媒体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直观性、趣味性。多媒体技术可以非常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复杂难懂的有机物结构等。在讲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演示模型。比如讲到化合物成键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碳、氧、氢和氮等元素是如何互相连结形成有机化合物的。用红色带有四个孔的小球代表碳原子,用绿色带有三个孔的小球代表氮原子,用蓝色带有两个孔的小球代表氧原子,用白色带有一个孔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再用一个圆柱小棍代表键。同时,向学生解释碳原子、氮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分别可以连接四个、三个、两个和一个键,通过棍与球之间的连接,可以非常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有机物的成键过程,这就是典型的球棍模型。如讲到甲烷的结构时,教师可以事先做好多媒体动画,先出现一个红色的小球表示碳原子,然后四根圆棍接在碳原子上表示四个键,然后再将四个白色的小球连接在圆棍上,表示形成四个碳—氢键,最后就形成甲烷分子。同时,对于复杂的有机反应过程,可以通过动画分割成多个可见的步骤,让学生直观明了地“观察”反应过程。(2)多媒体教学可通过结合视频、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3)对于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教师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而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记录老师书写的笔记用于课后复习。在传统课堂经常存在学生来不及记笔记现象,这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甚至有学生因此而对学习有机化学产生抵触心理。同时,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忙于记笔记,自主思考的时间非常有限。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只需要适当地记笔记,大部分的时间可以跟着教师的思路并做积极的思考。课后学生可以复制教师上课使用的课件,在课后即可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再学习。
4 适当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 篇12
关键词:宠物医学,《小动物影像技术》,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宠物医学的不断发展,小动物医学影像技术在宠物临床工作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用人单位对影像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院开设《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已有三年,在三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教学措施的不断完善,我院在小动物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收到了良好效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理论教学中突出影像技术课程特点
小动物影像技术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包括放射线诊断技术和超声诊断技术,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结果,涉及知识面广。影像技术的核心是为临床提供含有最大信息量的图像,协助宠物医生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专业技术人员要掌握影像专业知识,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转,全面发挥仪器设备的功能。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放射线技术和超声诊断技术按一定比例分配学时。放射线技术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和实践交叉进行,让学生理解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实践加深和巩固理论。超声诊断技术在掌握理论原理的前提下,强调实践,通过大量的实验课,让学生首先掌握正常机体声像图表现,之后通过人造病例,让学生掌握具有病变的声像图表现,从而达到对临床常见病例能够进行诊断的水平。同时,影像教学要让学生及时巩固解剖学、病理学、诊断学、疾病学等课程知识,因此,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诊断课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人医医学影像学包括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学、核医学、PETCT与计算机操作技能等,而宠物医学影像技术目前主要包括X线技术和B超技术,滞后于人医,设备也落后于人医,但随着宠物医学的繁荣与发展,在不断向人医看齐。因此,随着宠物医学的发展,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比如,目前宠物医疗中,X线设备已由普通X线机发展到使用数字X线技术,B超设备已从黑白B超发展到彩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及时增加数字X线技术和彩超诊断技术知识,从而适应并满足市场对人才的新要求。
三、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
我院影像技术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为45学时,教学学时少、内容多,一直是困扰教学的大难题。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教出的学生理论成绩可能比较好,但实际操作和图像分析成绩不理想,尤其是接触临床后,学生在较长时间内不能独立操作设备和分析评价照片,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这不符合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从多方面进行了努力。
一方面,大量收集影像素材,将平时在宠物医院门诊工作中遇到的病例拍摄记录下来,将X线片和超声图片保存下来,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教学时将现代教学手段如电脑、多媒体、挂图等应用到理论讲解,将收集的临床所见病例搬到课堂分析讲解,充分利用图片教学,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加强理解和记忆,教学中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课堂讲授把教材内容分为详细讲解、重点讲解和一般介绍部分,实验和见习课要紧跟课堂进度,要重视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其真正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给学生讲解如何分析图像,评价图像的顺序和方法。针对上节课的内容,选择在临床诊疗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和照片,利用课堂前几分钟,让学生独立分析病例、阅片,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学生会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很快进入角色,求知欲望增强,接下来的课堂效果会非常好,学生收获会更大。这样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综合判断的能力,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该学科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培养其认真、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另一方面,加强并增加实践基地实践教学,通过人为制造各种需要影像学诊断的常见宠物疾病,供学生实践用,从而解决实践时缺乏真实病例的难题,避免纸上谈兵,并通过不断的见习、阅片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无形中提高能力。此外,为尽快提高学生的诊断能力,缩短从理论到实践的进度,坚持上课时读片,多讲临床医师如何根据临床资料对X线片进行分析的方法心得,使学生吸取经验。
四、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
小动物影像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影像技术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实验课上和实习阶段,教师要加强学生独立操作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如上消化道和全消化道的钡餐造影、钡灌肠、膀胱造影、脊髓造影等特殊造影的操作技能。首先要求学生熟悉如何操作机器,预先布置操作内容,预习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操作前老师先复述演示,然后在旁边指导操作过程,让学生多练。操作结束后,再对获得的影像图片进行讲解与分析。如此反复,不断加强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
影像技术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影像诊断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疾病诊疗水平的高低。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只有通过不断的探讨,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进行不断改进,才能收到明显教学效果,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才会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根据三年的不断教学改革,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在短的时间内可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小动物医学影像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陟, 林黎娟.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 2008, 3, (6) :50-51.
[2]刘淑冰, 许达生, 余深平等.浅谈医学影像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 20, (7) :552-553.
[3]马琼英, 周宇, 戚跃勇等.医学影像技术学的新特点和临床教学的体会[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9, 6, (12) :862-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