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2024-10-18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共12篇)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篇1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实习,MRI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习是实践技能训练最重要的一环, 是进行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医德医风、临床工作能力和医院工作程序的综合训练, 只有经过实习方能更紧密地结合理论与实践。作为教学医院影像科室医务工作者, 笔者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 每年还承担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带教工作, 为期2个月的MRI检查技术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习内容。学生理论学习期间掌握了一定的MRI基本知识, 但鉴于MRI检查技术理论的复杂性, 学生掌握程度普遍有限, 对于MRI检查技术的实践水平更是有限。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学生基本来自当地本科院校湘南学院, 其就业方向为各市级三级医疗单位, 从事磁共振检查技术工作的几率非常高, 如何使一名医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MRI专业技能, 笔者总结了几点带教体会。

一、实习目的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MRI检查技术实习教学的重点是:1.在紧密配合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使学生掌握3.0T MRI常用部位检查技术的注意事项、检查目的、体位摆放、序列选择、后处理技术、照相技术, 熟悉脑功能成像检查目的、扫描步骤和后处理技术, 熟悉工作中各类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2.培养学生医德医风;3.培养学生与人沟通能力。

二、实习内容

(一) MRI检查适应症

与CT、X线和超声检查相比, 让学生明确MRI检查的优势与劣势, 更好地理解其适应症。MRI检查的适应症非常广泛, 包括人体各系统的多种常见疾病, 软组织分辨力优势明显, 多参数成像, 无需造影剂可较好地显示血管, 特殊的成像如水成像、功能成像具有特殊优势。

(二) MRI检查注意事项

强调检查前患者的准备工作:1.询问有无心脏起搏器、电子耳蜗等;2.除去身上铁磁性物品, 常见的如磁卡、身份证、手机、钥匙、打火机、皮带、硬币、假牙、发夹、项链、女性内衣等, 不同部位有不同常见铁磁性物品;3.除了患者的准备, 陪人的准备一样重要, 应放下随身携带的行李再允许进入磁体间;4.遇到推轮椅或推车的患者, 检查前特别与陪护人员解释不能推车或轮椅进入磁体间。

(三) MRI检查流程

1.接触申请单, 提前让患者做准备;2.摆放体位, 告知患者大体检查时间, 扫描噪声大, 以取得其充分配合;3.输入信息, 体重, 部位描述;4.选择序列并扫描, 注意各序列扫描顺序以及定位线所包括的范围;5.登记扫描部位、影像号;6.申请单注明扫描设备、扫描时间、扫描人签名;7.后处理图像, 照相。

(四) MRI检查序列选择及参数设置

1. 不同部位不同疾病观察的重点不同, 选择不同的扫描方位及序列;2.个体化设置基本参数, 如TR、TE、ETL、FOV等。

(五) MRI检查后处理技术

图像放大、对比度调节、利用3D图像重建出任意层面图像、MRCP、MRA后处理技术、脑功能成像后处理技、照相基本要求和技能。

(六) MRI高压注射器的使用

掌握高压注射器使用方法, 熟悉高压注射器知识。

(七) MRI检查技术工作中常见问题处理

扫描不成功故障诊断及处理, 设备开机、关机, 设备重启, 修改图像信息, 相机添加, 相机选择等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三、实习带教体会

(一) 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 增加职业荣誉感

实习带教期间, 使其明确MRI技术工作的使命和重要性, 在学生实习期间, 应培养他们爱岗敬业, 让他们体会到从事本专业不仅可以为病人解除痛苦, 同时还可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医学影像技术岗位与影像诊断工作和临床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最重要的工作目标就是为影像诊断工作提供优质的、满足诊断要求的影像图像, 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 注重教学方式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注重言传身教, 边做边教边考查, 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讲解,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如使用比较教学法讲解参数设置, 使用不同参数分别扫描, 比较影像效果, 如科学恰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 使其在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严格监督的基础上放手, 让学生自主操作设备, 掌握仪器相关构造、性能, 增加他们操作设备的满足感和自信心。医学影像技术日新月异, 发展迅速, 给学生讲授国内外影像新技术, 扩展其视野, 使他们对MRI成像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 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

由于需要直接与患者接触, 应教导学生站在患者立场考虑问题, 对患者要有耐心, 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医者仁心, 遇到情绪激动的患者, 学会正确处理的方法。

(四) 培养与人交流的能力

MRI技术日常工作需要与导诊人员、护士、诊断医师、卫生人员配合完成, 如何与各类人员合作交流沟通也是实习期间重要的学习内容, 对各类人员应该学会尊重, 并相互配合高效完成工作。日常工作中如何与患者进行交流也是一门学问, 教会他们秉持礼貌、尊重的态度, 控制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四、实习管理

实习态度也应是实习带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学生提前到岗, 做好各种日常工作, 遵守医生行为准则及其他相关规章制度, 注重培养其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五、出科评价

综合评价实习表现, 到岗告知出科考试的方法, 并严格执行, 出科考试综合考核其MRI操作能力, 完成一个具体的扫描流程, 从各方面综合考核。签署实习评价时, 除了分数, 还应评价其日常工作表现, 医德医风, 团体合作意识等。

医学影像技术临床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不仅需要完成专业操作技能学习, 还需直接接受医院文化的熏陶和职业道德教育, 从而实现专业技能和社会人文素质双重教育的目标。经过上述方面的培养, 大多数学生都圆满地完成了MRI检查技术实习, 并且具备了较强的岗位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从而达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吴金兴, 王土兴, 杨其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临床带教的体会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 (07) :71-72.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篇2

张巧红 班级 1501、1502

授课日期 :2016-9-5(周一)科时:4h 课题:

总论 教学目的:掌握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影像检查技术的概念研究内容 教学方法:讲解理论 授课内容:

第一章

总论 1.1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概念研究范畴 1.1.1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概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利用多种专门成像技术,获取人体内部结构信息,以影像方式提供医学诊疗依据的学科,收有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技术。在医学领域中,一影像手段提供诊疗信息的方式很多,但是草医学影像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影像检查属性以及临床岗位实际工作来看,各种可见光城乡技术未包括再影像科工作范畴内。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研究成像方法的学科,研究在成像过程中如何正确运用成像技术手段,克服不利因素,是被检者以最小的代价(痛苦,辐射损失,费用,时间),最大限度的提取真实的人体解剖结构,生理,生理生化信息,得到符合临床诊疗要求的影像。1.1.2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X线摄影条件、X线检查体位,模拟和数字X线成像技术,X线造影检查技术,照片影像处理和打印技术,CT技术,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放射诊断影像检查质量评价及管理。超声检查技术在技术属性讲,也属于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范畴。好多医院成立大影像科,将超声也包括在内,分普通放射,CT,MRI,超声小组)1.2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历程 1.2.1X线的检查的发展 X线由德国的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与1895年11月8日发现的。同年11月22日拍摄的第1张照片(伦琴夫人的手),当时曝光近15分钟,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多倍,当然辐射量可想而知,后果不可想象。从伦琴发现X线起,影像记录方式,X线摄影装置等设备逐步发生了巨大变化。

1895年,涂有乳剂的玻璃板,易弯曲的透明胶片和感光纸已广泛应用于普通的可见光摄影中,这种玻璃板对X线敏感的含银层乳剂型,因当时产生的图像对比度低,尤其是那些对X线衰减程度差别不大组织器官更是如此,所以高对比度显影剂的开发引起人门的重视。1897年,也就两年以后,钨酸钙增感屏被得到应用在X线摄影中,得到地降低曝光量。1913年硝酸纤维素片问世,1924年开始使用。1918年片基涂有双面高速感光乳剂的胶片,配以双面增感屏,得到建设曝光量。1933年胶片开始染成蓝色,减少对透亮区对眼睛的刺激。20世纪50年代末,聚酯片基代替硝酸片基,由于这种片基更薄,减少了双面乳剂胶片的视差问题。20世纪70年代早期,新型的增感屏,都由发光效率高的荧光体支撑,土痛的X线胶片的吸收光谱与各自相对应的增感屏发光谱匹配,曝光条件进一步降低。从X线摄影角度看,发展: 1920年前X线的初级应用阶段,当时还没认识到辐射伤害问题,X线应用泛滥。1920-1950年X线临床应用于开发阶段:滤线器(1921)--旋转阳极X线管(1929)—X线断层摄影装置(1930)--光电限时器(1942)--影像增强器(1948)--多轨迹断层摄影装置(1951)--自动洗片机(1956)--英光缩影摄影(1968)等装置和器材相继出现。1972年CT机的问世,放射学影像开始数字化,自20世纪80年代,CR(计算机X线摄影)、DR数字X线摄影开始应用。CR是使用含有光刻激发存储荧光体的成像板作为载体的一种数字化摄影技术。DR是一种采用平板探测器获得直接数字化影像的摄影技术。1.2.2造影 普通X线摄影对那些X线吸收差异比较大的组织和器官来说意义很大,但对于X线吸收的对比度小的组织和器官则难以显示,于是人门开始引入对比剂来提高组织之间的对比方法,用于临床。胃肠造影开始1898年,硝酸,由于副作用较大,于1910年用硫酸钡。1921年被用于脑部造影,腹腔,关节,后来CT的应用,气体造影基本淘汰。造影剂分两大类,阳性和阴性。阳性包括钡剂和碘剂,阴性的为气体。钡剂:应用医用的硫酸钡,先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法,可提高胃肠造影的诊断质量。

碘剂:20实际20年代初开始使用。碘化钠为无机碘,刺激性大,常用于逆行肾盂造影,“T“形管胆道造影和膀胱尿道造影等。有机碘:品种多,常用泛影葡胺做心血管和静脉尿路造影,碘番酸和胆影葡胺分别用作口服胆囊和静脉胆道造影:非离子型碘制剂部分可用于脑室和脊髓造影。碘油:用于支气管、子宫输卵管造影:碘苯酯用于脑室和椎管造影。气体:常用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可用于关节囊和胸腹腔等造影,使用时应注意空气栓塞。(现在几乎不用,被CT、MRI代替)1.2.3 CT检查技术的发展 1969年由HounsfiedG.N.设计成功,1972年问世。CT不同于普通X线成像,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开创了数字成像的先河。1974年全身CT问世。1989年在传统旋转扫描的基础上,采用滑轮记住和连续进床技术实现螺旋CT。1998年多层螺旋CT机问世,大大提高扫描速度。2002年16排CT,2004年64排CT。2007年320排螺旋CT应用于临床。

1.2.4MR 检查技术的发展 1977年世界第一台MR装置建成。1978年取得了头部和腹部的断层像。1980获得第一幅人体头颅的冠状位和矢状位影像。除此以外,超声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都是重要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这些技术与以上技术,共同构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体系。医学影像技术经历模拟,数字两个主要发展历程,这些影像检查技术,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它们相互弥补,不能互相替代。要遵循简便、安全‘费用低廉且能达到诊断目的的原则来选择检查技术。在工作中,不重复检查。1.3医学影像技师的定位职责

1.3.1 医学影像检查技师的定位 医疗服务是由全体义务工作者的工作团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医学检查技师作为医疗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从事的工作是临床医疗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像足球、排球比赛一样,各负其责,各行其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医学影像检查技师特殊技术的义务人员,要有技术,形象,尊严,高姿态。因为影像技师工作的场所是医院的窗口科室,你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医院的整体形象。所以技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以下服务:一是为临床及其它部门服务好,充分发挥设备的性能和自身的技术优势,满足整个医疗团队的需要。二是对被检查者表示关爱,要理解患

者的心情,尊重患者隐私,包容其过激行为,用安慰,鼓励的语言吗,争取其配合检查。1.3.2医学影像技师的职责 医学影像技师的主要职责是充分发挥设备功能和性能,最大限度的提取人体解剖结构,病理学,生理生化信息,得到真实,满足临床需要的影像学佐证。(1)要充分理解每一个被检查的检查目的和影像医师、临床医师的诊断信息,尽可能满足诊断的需要。(2)应结合申请单,做出合理的检查。(3)必要时与临床联系,确定检查检查方案,避免不必要的延误和往返。(4)掌握患者的检查中有意义的临床体征,提供跟医师和临床。(5)检查中对患者有效监测,出现危急情况及时处理,避免发生意外。(6)熟知辐射防护知识,对患者和陪同人员进行有效防护,特别是孕妇和儿童。1.4课程总目标及学习方法 1.4.1课程总目标 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应用这些先进的影像检查设备和准确无误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临床提供符合要求的清晰医学图像,使患者早日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在检查过程中尽量减少被检查者接受的放射线辐射剂量。(1)掌握个部位X线摄影检查、X线造影检查、CT检查、MR检查的影像学检查的基本知识。(2)掌握检查过程的基本操作步骤。(3)熟悉各种检查的基本参数选择。(4)熟悉各种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临床诊断要求。(5)熟悉检查重点操作注意事项。(6)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基本图像后处理知识。(7)掌握影像质量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并熟悉其常用管理方法。1.4.2学习方法

做医学影像检查需注意什么 篇3

▲除去异物

当你打算进医学影像科进行医学影像检查时,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除拍摄部位的一切异物,以防止异物伪影阻碍影像诊断。比如,你做胸部X线检查前,就要去除项链、玉佩,以及纽扣、拉链、胸罩,甚至带有油漆字、画的衣物都得去除。同理,拍摄骨盆时要去除拉链、纽扣、皮带,拍颈椎片时要去除项链、玉佩等。如果是进行磁共振检查,这些金属异物不仅能严重影响影像质量,而且检查时金属异物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而灼伤你的肌肤。因此,做医学影像检查时最好穿棉质服装。衣服以白色为佳,切忌黑色或深灰色,以便于医生为你对摄影中心线。

▲空腹前往

有的医学影像检查在做之前不能吃喝,如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以及PET/CT、DSA检查。此外,怀疑有肠梗阻、肠穿孔、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及做CT血管成像或怀疑结石存在者,做检查前也要做到不吃不喝。还有的患者检查前非但不能进食,而且还要喝泻药,或从肛门灌肠,把肠内的粪渣排空,这叫肠道准备,避免影响泌尿系统结石的诊断或影响钡剂灌肠的效果。在进行腹部X线平片拍摄时,当肠腔有气体影响诊断或怀疑有粪石时,也得进行肠道准备。

▲吃饱喝足

另外也有一些医学影像检查需要吃饱喝足才能进行。例如,腹部的CT检查,喝水的多少以及时间都很有讲究。上腹部CT检查时,就得喝稀释的造影剂300毫升,且喝完后片刻即可进行检查。而对肾脏进行CT检查时,分次喝水的量累计达800毫升,且要等20分钟方可进行检查。如果是检查盆腔,包括膀胱、前列腺、子宫等,要分次喝到1200毫升,等上2个多小时才能进行检查,并在检查前再喝上200毫升。做前列腺、膀胱及妇科超声检查时也需要多喝水,且使膀胱充盈后方可进行检查。

▲注意次序

也正是因为有一些检查需要吃饱喝足,而另一些检查又需要空腹进行,因此同时做这些医学影像检查时是有先后顺序的。通常,不吃、不喝、不打针的检查可优先进行,而需要吃、喝甚至打针的就得放在之后进行。否则,检查次序一旦反了,先做了本应在后面做的检查,那本应在前面做的检查就得等上一周才能进行。

▲牢记禁忌

乱做医学影像检查也会造成不良后果,甚至死亡。因此,你要牢记医学影像检查的相关禁忌证.更主要的是。要如实地向医生反映自己的情况,如是否有过敏史,包括打青霉素过敏史或吃海带等含碘量较高的食物时有无过敏史。这会提示医生能否为你进行造影检查,包括X线造影检查、CT增强及造影检查。若你装有心脏起搏器或体内有弹片、金属植入物、胰岛素泵等,这些是磁共振检查的绝对禁忌证,千万不能大意。

▲配合医生

以上工作都做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配合医生为你合理地进行医学影像检查。在拍摄胸片时,大夫会下达吸气、屏气的指令,你得照做。吸气的目的是为了让肺被气体充盈以形成良好的对比,屏气是为了避免呼吸移动产生移动模糊伪影。而CT、磁共振检查胸、腹部时屏气不仅仅是为了减少移动模糊伪影,更是为了避免因为你无规律呼吸造成扫描层面的改变,以至于遗漏病灶。因此,在做检查时,要听从医生的指令做相关动作。

▲善后工作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网络课程探讨 篇4

关键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网络课程,教学方法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一门集设备学、影像解剖学、摄影体位学、计算机网络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学科,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按照学校课程设置, 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总学时数为50学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理论和实践学时比为1∶1。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内容多、学时少, 实习体位多、实践机会少, 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点, 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将网络技术引入教学中, 研制开发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网络课程,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连续学习的环境, 提供了一个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经过一年的使用, 取得了较好效果, 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1 网络课程的设计

按照医学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参考该课程相关教材, 利用教研室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积累的大量素材, 制作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网络课程。课程主要包括6个模块:课程通知、网络资源、课程学习、课程讨论、课程建设以及课程资源。其中课程学习和课程讨论2个模块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是模拟现实教学的全过程而构建的 (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个人信息、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按章、节2级结构的形式设置, 每一个教学单元包括课时安排、教案、教师授课电子教案、试题、图片以及相关的教材内容。课程建设在教师对网络课程进行构建和更新时使用。该模块有权限限制, 要输入密码和用户名才能登陆, 只有授权的教师才能使用。课程资源包含网络课程的全部内容以及教师认为与该课程相关的内容, 相当于一个素材库。而网络资源则连接校园网其他课程资源, 便于学生进行课程互换。

2 网络课程的应用

该网络课程制作完成后, 挂靠在南方医科大学校园网上, 供我校医学影像专业2005级学生 (共93人, 其中校本部64人, 南京教学点29人) 使用。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入任何一台连接在校园网上的电脑, 打开该网络课程进行异步学习。

3 评价

通过测试, 医学影像专业2005级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平均成绩为76.52分, 80~90分的学生占26.56%, 70~79分的学生占62.50%, 60~69分的学生占9.38%, 60分以下的学生占1.56%。比2004级 (平均成绩为70.58分, 80~90分的学生占1.55%, 70~79分的学生占58.14%, 60~69分的学生占40.31%) 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4 讨论

4.1 网络课程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考试结果显示, 学生平均成绩明显提高, 且相对集中。这说明网络课程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

4.2 网络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网络课程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和完成作业的辅助材料, 而且可以作为扩展性学习材料, 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培养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

4.3 网络课程突破了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地域限制[1]

医学生在学习临床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临床病例。随着大学扩招, 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校本部附属医院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需将学生分配到其他附属医院或教学点上课。但由于各教学点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经验不同, 教学水平和教学重点难免出现差异, 这造成同一所学校学生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不平等。网络课程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真正实现跨区域学习。比如我校南京总医院教学点的学生可以在南京通过网络连接到我校校园网, 进入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网络课程进行异地学习, 共享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总结 篇5

第一章 总论

1.X线的产生条件:电子源、两端有高电压、阳极靶面。

2.X线图像的特点: A.X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图像清晰,空间分辨力高

B.X线检查的特点:操作简便、检查速度快、经济

3.X线的主要用途: ○1骨关节疾病的诊断 ○2胸部疾病的诊断、心脏大血管疾病 ○3胃肠道疾病的诊断○4泌尿系统的疾病○5其他,子宫输卵管造影等 4.X线的特性:穿透作用、感光作用、荧光效应、电离作用。

5.软X线定义:管电压在40kV以下时所产生的X线能量低,穿透力较弱,故为~。

6.CR:(计算机X线摄影)是以X线成像板IP作为载体记录X线曝光后形成的信息,再由激光读出信息并经图像后处理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

7.DR:(数字X线摄影)是将X线穿过人体后由平板探测器FPD探测的模拟信号直接数字化而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

8.X线检查技术应用的限度:○1X线照片是2D影像,组织结构相互重叠。重叠的结构不容易辨别,易漏诊。○2X线的密度分辨力有限,密度差异较小的组织和器官、病变不容易分辨。○3造影检查时,少数患者对对比剂有不良反应,有绝对禁忌症。○4X线有辐射作用,对于剂量过大,或检查频率过多、检查时间长的项目受到严格的控制。

第二章 X线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成像质量影响因素

1.构成照片影像的五大要素:密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失真度

2.X线照片影像质量受X线管焦点、X线摄影条件、影像信息探测系统、被照体及图像处理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3.照片的密度:指透明性照片的暗度或不透明程度,也称黑化度。

4.X线照片的特性曲线的组成:足部、直线部、肩部、反转部。

5.最适于人眼观片的照片密度值是1.0左右,一般照片的影像密度值在0.7~1.5。

6.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是:管电压值、管电流量、摄影距离、探测器和图像处理参数。

7.影像的对比度包括:物体对比度、X线对比度、胶片对比度、光学对比度、人工对比度。

8.影响X线对比度的因素:X线的吸收系数、物体厚度和密度。

9.影响光学对比度的因素:X线质、X线量、胶片γ值、灰雾。10.X线照片密度范围一般是:0.25~2.0

11.照射野:指通过X线管窗口的X线束入射于被检体的曝光面。

12.照射野<2cm*2cm时,散射线产生很少。30cm*30cm时散射线达到最大值,严重影响照片质量。

13.除去散射线的方法:○1抑制其产生(准直器和滤过板)○2消除已产生的散射线(空气间隙法、滤线栅法)

14.滤线栅法的工作原理:在摄影时,将滤线栅(Grid)置于胶片和肢体之间,焦点至grid的距离与grid的铅条平行,一部分穿过铅条间隙到达胶片,另一部分照射到铅条上而被吸收。被检体发出的散射线因与铅条成角而不能通过铅条间隙,故而大部分被吸收掉,从而降低了胶片上接受的散射线量大大改善了照片的对比度,提高了照片的影像质量。

15.滤线栅定义:是将薄铅条(一般厚0.05~0.1mm)夹持在易透过X线的填充物(厚约0.15~0.35mm)中,使其固定在相互平行或形成一定斜率的状态,两面再附加铝板或合成树脂板起支撑和保护作用,成为有一定厚度能吸收散射线的铅栅板。

16.X线照片感光效应的影响因素: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焦-片距和一些固定因素。

17.感光效应:指在X线摄影中,X线经过身体部位不同程度地吸收后,到达X线胶片而使胶片感光的作用。照片密度值是对胶片感光效应的定量记录显示。

18.X线摄影条件的应用:○1变动管电压法○2固定管电压法○3自动曝光法○4对数率法及X线摄影条件规范化

第二节 X线摄影基础知识

1.解剖学标准姿势:人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下肢并拢,足尖及掌心向前,两上肢下垂置于躯干两侧。

2.头颅体表定位线:○1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同侧眼眶下缘的连线

○2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同侧眼外眦的连线

3.颈部体表标志:舌骨--第4颈椎;甲状软骨--第5颈椎;环状软骨--第6颈椎 4.摄影技术操作中呼气与吸气的应用:○1平静呼吸下屏气:心脏、上臂、肩○2深吸气后屏气:肺部及膈上肋骨○3深呼气后屏气:腹部及膈下肋骨位置○4缓慢连续呼吸:胸骨斜位○5平静呼吸不屏气:躯干部位

5.拍摄部位厚度超过15cm时要用滤线器。

第三节 普通X线检查技术

1.优秀骨骼片的条件:要求对比度好,骨皮质、骨松质、骨髓腔、周围软组织等影像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关节及其间隙清楚显影;骨、关节及软组织的病变范围、程度及各种X线征象显示清楚。

2.头颅后前位中心线:枕外隆凸

3.头颅侧位中心线:瞳间线垂直台面,中心线对准外耳孔前、上方各2.5cm

4.腰椎前后位中心线:脐上方3cm处,通过第3腰椎

5.腰椎侧位中心线:第3腰椎棘突前方约8cm处,通过第3腰椎

6.手后前位中心线:第3掌骨头(第3掌骨远端)7.手后前斜位中心线:第3掌骨头与探测器垂直

8.腕关节后前位中心线: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 9.腕关节侧位中心线:桡骨茎突

10.肘关节前后位中心线:肘关节中心(内外上髁连线中点)11.肘关节侧位中心线:肱骨外侧髁

12.肩关节中心线:喙突水平入射 13.踝关节中心线:内踝上1cm处

14.足部前后位中心线:对准第3跖骨基底部 15.足部内斜位中心线:第3跖骨基底部入射

16.膝关节前后位中心线:髌骨下缘 17.膝关节外侧位中心线:关节间隙

18.股骨前后位、侧位中心线:被检者大腿中点

19.一张合格的胸部照片:○1包括全部胸廓、肺野、肋膈角和下颈部○2清晰显示两侧肺纹理的细微结构○3双侧肩胛骨位于肺野外○4片内无伪影及异物等

20.胸部后前位中心线:T4水平入射

21.胸部侧位中心线:T4平面的侧胸壁中点

22.心脏及大血管右前斜位(第一斜位):40°~60°

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用以观察心脏后缘情况

23.心脏及大血管左前斜位(第二斜位):55°~65°

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观察食管及主动脉弓的全貌

24.腹部检查:立位查肠梗阻和穿孔,卧位查结石 25.MLO:乳腺内外侧斜位,最常用

CC:头尾位 26.乳腺的源像距多为40~50cm

第四节 数字X线检查技术

1.CR的成像过程:信息采集→信息转换→信息处理→信息的存档与输出

2.CR的参数选择:协调处理、空间频率处理、动态范围控制、能量减影

3.DR分为:直接数字化X线成像(非晶硅)、间接数字化X线成像(非晶硅)、CCD X线成像、多些正比电离室(MWPC)等

4.DR一般参数的选择:脏器名称、kV自动或手动选择、固定方式或曲线方式选择、边缘增强选择、剂量选择、标记、骨的黑白显示选择、最大X线脉冲宽度选择、黑化度矫正选择等

第五节 造影检查

1.造影检查:人工将能吸收X线的物质导入体内,改变组织和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对比度,以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称为~

2.对比剂引入的方式:直接引入和间接引入法

3.普通检查的硫酸钡剂:1稠钡剂,硫酸钡与水之重量比约为3~4:1,呈糊状○2○钡餐用混悬液,硫酸钡与水之重量比约为1:1~2○3钡灌肠用混悬液,硫酸钡与水之重量比约为1:4 4.碘过敏试验方法:1静脉注射试验,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2眼结膜试验○3口○含试验○4皮内试验○5口服试验

5.胃十二指肠普通造影检查要点:○1立位观察胃泡内有无软组织肿块影○2钡剂通过食管下段和贲门的情况,有无受阻、绕流、分流和走行位置的改变○3胃底壁的厚度和柔软性,在深呼吸下可看见胃泡的均匀膨大和缩小○4右前斜位观察贲门下的连续曲线是否自然○5仰卧位时胃底充盈钡剂,可显示其充盈相的轮廓;俯卧位时,胃底充气,可显示胃底粘膜,这些位置有利于病变的显示。

6.小肠常规造影的一次服钡法:将混悬液200~300ml一次服下,先常规检查胃、十二指肠,后每隔15min检查一次小肠,1h后每隔30min检查一次,直至钡头到达盲肠为止(如服钡后6、8、12、24小时各检查一次,同时观察大肠,又称全胃肠造影)。

7.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的适应症:患者一般状况较好,体温不超过38℃,白细胞在12*109/L以下,无明显的脱水、酸中毒者。一般发病在24h以内未绝对适应症,24~48h为一般适应症,48~72h为谨慎适应症。

8.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的复位标准:可见气体进入小肠;回盲部肿块影消失;患儿症状消失,腹部柔软;安静入睡,血便消失;患儿复位后应留院观察。

9.静脉尿路造影(IVU/IVP):是利用对比剂在静脉注射后,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排入肾盏、肾盂而使之显影的方法。

10.IVP的适应症:肾、输尿管疾患,如结核、肿瘤、畸形和积水;证实尿路结石的部位,了解有无阴性结石;原因不明的血尿和脓尿;尿道狭窄不能插入导管或做好膀胱镜检查者;了解腹膜后包块与泌尿系统的关系;用于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筛选检查。

11.IVP操作步骤中注意事项:经肘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1分钟内注完;注射完毕后5~7分钟摄第一片,15min摄第二片,30min摄第三片。

第三章 CT检查技术(见陈松发的图片)

1.第四章 MRI检查技术

1.最基本的三种类型脉冲序列式:自旋回波(spin echo,SE)、翻转恢复(inversion recovery,IR)和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GRE)2.常用脉冲序列分类为:SE脉冲序列、IR脉冲序列、GRE脉冲序列、EPI技术。

3.TR:SE脉冲序列中,从90°脉冲至下一次90°脉冲的时间间隔 4.TE:SE脉冲序列中,从90°脉冲至获取回波的时间间隔 5.T1加权:短TR短TE;T2加权:长TR长TE;质子密度加权:长TR短TE 6.T1WI具有较高的信噪比SNR,适于显示解剖结构;T2WI更易于显示水肿和液体,故更易于显示病变

7.在一个TR期间内由多次180°重聚相位脉冲获取的回波组成回波链,180°脉冲的次数称为回波链长度(echo train length,ETL)或快速系数(turbo factor)

8.TI(time of inversion):反转时间,在IR脉冲序列中,从180°反转至90°激励脉冲的时间间隔

9.IR的变异序列有FLAI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和STIR(短TI反转恢复)10.EPI技术是目前成像速度最快的技术,在一个TR期间内完成全部数据采集,则可达到最快的扫描速度,这一概念是EPI的基础。11.与图像质量有关的主要成像参数:○1SNR(信噪比)○2CNR(对比信噪比)○3空间分辨力○4扫描时间 12.CNR:是指图像中相邻组织、结构间SNR的差异性,即CNR=SNR(A)-SNR(B)13.空间分辨力:指图像中可辨认出相邻空间关系的最小物体的几何尺寸,即对细微结构的分辨力。

14.人体内血管的流动状态有:层流、涡流、紊流和滞流。

15.时间飞跃(time of flight,TOF)包括两种现象:高流速信号缺失和进入现象。

16.伪影:指MR图像中与实际解剖结构不符合的信号,可表现为图像变形、重叠、缺失及模糊等。

17.伪影的常见类型:运动伪影、混淆伪影或包裹伪影、化学位移伪影、化学性匹配不良伪影、截断伪影、磁敏感性伪影、拉链伪影和交叉伪影八大类。

18.常用的MRI对比剂为Gd-DTPA(马根维显,钆喷酸蒲葡胺)顺磁性 19.对比剂的分类1生物分布性:细胞内、细胞外对比剂2磁特性:顺磁性、超顺磁性、铁磁性对比剂

20.Gd-DPTA的特征:a.弛豫时间长 b.毒性小 c.安全系数大 d.细胞外分布 e.不通过正常血脑屏障 f.迅速由肾脏排出 g.在人体内结构稳定 h.具有高度溶解性 ◇◇21.MRI的绝对禁忌症:心脏起搏器、铁磁性或电子镫骨植入物、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止血夹

22.MRI的相对禁忌症:非心脏部位的起搏器如颈动脉窦起搏器、胰岛素泵和神经刺激器、导联线等,非铁磁性镫骨植入物、耳蜗植入物,怀疑在高场强MR中有可能开裂的修补后心脏瓣膜、体部止血夹以及生理依赖性监测器。还将失代偿性心衰、妊娠、幽闭恐惧症列入其中。

23.失超:超导线圈升温失去超导环境的现象。

24.MRA的主要技术包括:TOF法和PC法、CE-MRA和黑血技术。

25.MR水成像:指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的MR成像技术,具有信号强度高、对比度大,在暗黑背景中含液解剖结构如胆道、囊腔等呈亮白高信号的特点。

26.MR水成像技术包括:MRCP(MR胰胆管成像)、MRU(MR尿路成像)、MRM(MR脊髓成像)、MR labyrinthography(MR内耳迷路成像)、MR sialography(MR涎腺成像)、MR salpingography(MR输卵管成像)

27.MRS:是利用质子在化合物中共同振频率的化学位移现象,测定化合物组成成分及其含量的检测技术。第五章 DSA检查技术

1.DSA原理:是将采集的受检部位未注入对比剂和注入对比剂的数字图像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将两幅图像的数字信息相减,获得差值信号,再经对此度增强和D/A转换器转换成模拟信号,通过显示器显示。从而获得去除骨骼、肌肉和其他背景组织,而只留下血管影像的减影图像。

2.采像延迟:即先注射造影剂,后曝光采集图像。3.注射延迟:即先曝光采集图像,后注射对比剂。

4.注射流速:指单位时间内经导管注入对比剂的量,一般以m/s表示。5.注射剂量:指对比剂的总用量。

6.注射斜率:注射的对比剂达到预选流速所需要的时间,即注药的线性上升流速。

7.注射压力:对比剂进入血管内做稳态流动的压力,单位PSI。8.DSA检查技术分类:静脉法、动脉法和动态DSA.9.IV-DSA:经静脉注射对比剂行DSA的检查

10.IA-DSA:经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放置在靶动脉内注射对比剂来显示靶血管病变的检查。

11.颈动脉造影技术:应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导管顶端一般插至第4~5颈椎平面,然后从导管内注入少量对比剂,经证实确定为颈内/外动脉后即可造影。

12.右冠状动脉分支:右圆锥支、右房支、右室前/后支、左室后支等 13.左冠状动脉分支:前降支、回旋支 14.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选用Judkins导管

第六章 超声检查技术

1.超声诊断的基础:灰阶成像 2.超声的特点:无创检查(机械波)

3.超声的分级:强回声、等回声、弱回声、无回声

4.超声选择的频率:(单位为MHz)胸腹部3.0~3.5;浅表器官:5.0~7.5;婴儿心脏及胸部:5.0;颅脑及肥胖者:2.0~2.5 5.超声扫描的方式:扇形、弧形和矩形。6.超声灵敏度的调剂有:时间增益补偿 和 总增益

7.多普勒效应:当声源与接收信号之间出现相对运动时,接收到的声波频率与声源反射的声波频率之间有一定的差异,这种频率的改变称为多普勒效应。

8.超声观察的基本内容:定义】大小】外形】边缘轮廓】内部回声】后壁及后方回声】周邻关系】位置】活动度】多普勒超声检查。9.正常的脾脏的长泾为小于14cm,厚度男性<4cm,女性<3.8cm 10.前列腺超声检查使用的腔内探头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篇6

[关键词] 医学;影像;X线;CT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93-1

一、引言

作为医学影像学组成部分的介入治疗学亦已成为当前三大治疗体系(内科治疗体系、外科治疗体系、介入治疗体系)之一,并且在临床治疗中愈来愈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影像科医师,除应熟悉本专业知识外,尚需了解相关学科常见病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如此经过3年培训才有可能成就一名合格的医学影像科医师。

二、X线检查

X线检查是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无创伤的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病变的诊断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1.可直视人体内组织器官和病灶。X线检查不仅可以看到诸如心、肺、骨骼、消化道等体内组织器官,还可以看到病变形态特点、位置、大小、形状、毗邻关系等。2.無创伤的观察活体器官的功能。X线检查能在不改变或破坏机体完整的情况下,对活体器官的形态与功能进行观察,对其解剖和临床生理进行研究。如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消化道系统、胆道系统等的X线造影检查。近年来,CT、CR、DR等数字X线检查的发展,更加拓展了X线检查的临床意义。X线检查影像的全面数字化,将为医院的医学信息进入PACS系统(图像管理与通讯传输系统)及远程会诊的实现做出贡献。3.X线检查同时是一种有辐射损伤的检查方法。因此,X线检查必须遵循放射实践的正当化和辐射防护的最优化。

X线检查方法分三大类,普通X线检查(透视与摄影)、X线造影检查和X线特殊检查。X线透视检查优点:可转动病人体位,改变方向观察;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费用低;可立即得出结论。缺点:影像对比度、清晰度差,难以分辨密度或厚度差异较小的器官,以及密度或厚度较大的部位;缺乏客观记录也是重要缺点。同时,透视检查的辐射剂量远大于同一部位的摄影检查;X线摄影检查优点:成像清晰,对比度良好;密度、厚度差异较大或密度、厚度差异较小的部位能得到显示;有客观记录。缺点:每一幅照片只是一幅相对的影像,要建立立体概念需要相互垂直的两个方法摄影;对功能观察不及透视;费用高;X线造影检查。人体组织有相当部分只依靠自身的密度、厚度、原子序数的差异不能在普通摄影检查中显示。此时,可将原子序数高于或低于该组织结构的物质引入器官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影像,此即造影检查。引入的物质称为对比剂。造影检查方式有直接引入和间接引入两种方法。直接引入法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间接引入法有吸收法(如淋巴管造影)与排泄性(静脉肾盂造影)两种;X线特殊检查。在普通检查的基础上,利用特殊的检查装置,使受检部位显示出普通检查不能获得的影像,此称特殊检查。由于CT、MR、DSA、CR、DR等成像系统的开发,特殊检查的应用在减少。目前仍使用的特殊检查方法有体层摄影、钼靶软组织摄影、放大摄影等。

三、CT检查的临床应用

CT检查主要用于医学影像学对疾病的诊断。在影像学的检查中,CT检查几乎包括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在常规的CT检查中,由于CT的密度分辨率高,它可以分辨人体组织内微小的差别,使影像诊断的范围大大扩大,以前常规X线检查无法看到的如软组织等,CT都能显示;在增强的CT检查中,CT除了能分清血管的解剖结构以外,还能观察血管与病灶之间的关系,病灶部位的血供和血液动力学的一些变化;利用CT计算机软件提供的标尺可进行距离测量等,CT还可作人体多个部位的穿刺活检,其准确性也优于常规X线透视下的定位穿刺;CT检查还有助于放射治疗计划的制订和治疗效果的评价。根据病变组织的X线吸收衰减值和计算软件,能把放射线集中至病变部位并使放射线量均一,使病人得到更恰当、更合理的治疗;利用X线的衰减,CT检查还可作各种定量计算工作,如CT值。在老年骨质疏松病人中,利用X线的衰减及计算,可测量人体内某一部位的骨矿含量情况。通过对心脏冠状动脉钙化的测量,还可有助于临床上冠心病的诊断;利用CT的三维成像软件,CT检查还可作人体某些部位的三维图像。如颅骨和颌面部,为外科制订手术方案和选择手术途径提供直观的影像学资料,该方法尤其适合颌面部的整形外科手术。

CT检查与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相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点。1.真正的断面图像。CT检查通过X线准直系统的准直,可得到无层面外组织结构干扰的横断面图像。与常规X线体层摄影比较,CT得到的横断面图像层厚准确,图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无层面以外结构的干扰。2.密度分辨率高。除了磁共振检查外,CT检查与常规影像学检查相比,它的密度分辨率最高。一般,CT检查的密度分辨率要比常规X线检查高约20倍。3.可作定量分析。CT检查能够准确地测量各组织的X射线吸收衰减值,通过各种计算,可作定量分析。4.可利用计算机作各种图像处理,借助于计算机和某些图像处理软件,可作病灶的形状和结构分析。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可获得高质量的三维图像和多平面的断面图像。

四、结语

医学影像技术这一特色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驾驭现代化的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为病人检查、诊断和治疗显示出清晰、准确病灶影像的能力。在医学影像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中,体悟到只有紧紧抓住“特色”二字的内涵,在理、工、医学学科交叉中注意在融合上下功夫,特别是在学科交汇地带寻找发展空间,构建骨干课程体系。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篇7

一、实施PBL教学法的必要性

从小学到大学,我国传统的教育一直遵循“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沿用了几个世纪,它的特色是“以老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记,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被抹杀,培养的学生最终只能成为书本知识型“人才”,而现在的大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及能力逐步增强,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在的大学生,尤其对于医科类大学生的大容量、多层次、更新快的新知识体系的学习要求,教育方式的革新已成为必然,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去适应现在大学生的学习需求。PBL教学法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本位”,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查资料和教师互动等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这就使得学生由学习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学习,由盲从变为有目的地探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索、解决,不但获得了知识,同时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出适合临床工作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二、PBL教学法的具体步骤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实施PBL教学法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教师应当以教学大纲为基础,设计出每一章、每一节适合学生自学、研究解决问题的提纲,问题的设计既要符合教学实验内容,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讨兴趣,把学习寓于兴趣之中。例如,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材中“胸部摄影”一节,运用PBL教学时,在一周前布置任务,要求班上学生自行熟悉胸部解剖、X线摄影基本知识等相关内容,后分组设计胸部前后位摄影位置并回答以下问题:(1)胸部后前位的X线摄影目的;(2)胸部后前位为什么是站立位摄片;(3)胸部后前位的屏气方式为什么是深吸气后屏气;(4)心像与肺像在胸部后前位摄影的区别;(5)小儿胸部后前位摄影条件有什么特殊要求等,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获得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法。

(二)课堂讨论

首先,简要地和学生交流胸部摄影中的基本概念、术语,然后班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行组长负责制,分组讨论课程设计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收集到的资料参与讨论,组长记录每个学生的发言并汇总。对某个问题意见分歧较大的可辩论,最终意见不能统一的问题,请老师讲解。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陈述自己小组讨论结果和存在的分歧问题。

(三)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各组讨论的结果,并予以归纳。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分歧较大的问题,以达到思想认识的统一。对某些学生仍不能理解的问题,留给学生课后继续探讨,但老师要给予学生相关的提示和指导。

三、教学成效

通过与往年实施传统教学法的学生综合考核成绩的对比,PBL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学生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验操作合格率提高了8.31%、优秀率提高了18.96%;实验报告书写合格率提高了7.52%、优秀率提高了19.21%;理论考核优秀率提高了21.53%。

通过PBL教学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影像检查技术操作能力的掌握,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参考文献

[1]黄亚玲,刘亚玲,彭义香,等.中国学生应用PBL学习方法可行性论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3-4.

[2]崔炳权,李春梅,何震宇,等.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7-8.

[3]杨海莲.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基础生物化学研究性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6(2):35-36.

茎突综合征的影像检查技术探讨 篇8

关键词:X线摄影,茎突综合症,测量

茎突综合征(styloid process syndrome)亦称茎突过长征。以往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传统的X线检查来诊断。随着DR检查技术的应用,再结合DR后处理功能,可以清晰观察茎突长度及走行。和常规X线摄影比较,DR具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更能清晰地显示茎突过长和茎突舌骨韧带骨化结构[1],从而成为确诊茎突综合征的一个重要检查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100例临床疑有茎突过长的患者,行茎突X线摄影,其中男性35例,女性65例,年龄15~60岁,平均37岁。主要临床症状为2类:一类为典型的扁桃体术后综合征,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咽部疼痛,咽干等,经治疗无效;另一类类为茎突、颈动脉综合症,表现为晕厥、颈动脉痛。其中84例经过X线确诊茎突过长,最长7.62 cm,最短4.53 cm,平均6.07 cm。均行扁桃体切除并截除过长茎突,术后症状消失。

1.2 方法

用PHILIPS 800MA X线机,100例患者行茎突正位X线摄影: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摄影台面垂直并与中心线平行。根据头颅大小,头向足侧倾斜20°±2°,使听眶线垂直台面,两外耳孔至台面距离相等。X线经鼻根射入探测器中心[2]。

2 结果

行X线摄影检查的100例患者中,因投照技术及患者解剖结构的差异,能很好测量并清晰诊断的有84例,余16例继续行其他检查确诊。84例茎突平片均可清晰显示,茎突呈棒状或竹节状,连续或不连续,弯曲较少。

3 讨论

茎突位于颞骨岩部后与乳突孔相接处,自上而下,向前内方倾斜,自根部向尖端逐渐变细,多数较直,少数可有弯曲,正常人茎突长度差异较大,为2.5~3.0 cm,但认为变异范围可为5~7.5 cm[3]。茎突过长或与冠矢状面的夹角过大,从而引起的咽部不适、咽部异物刺激感、吞咽困难、长期扁桃体炎等邻近神经血管的刺激症状,称茎突综合征[4]。

以往对茎突综合征的诊断主要靠咽部指诊和X线体层摄影检查[5]。由于X线摄影数字化的发展及投照技术的改进,茎突正位平片能全部清晰显示茎突走行及其形态,还可测量茎突长度、茎突与中线的夹角以及与咽喉黏膜的距离。

摄影时患者的体位一定要摆正并保持不动,特别是矢状面夹角不可发生改变,否则测量结果不会准确,从而失去诊断价值。茎突神经痛,茎突痛与茎突过长有关,而茎突角度内偏则可压迫刺激邻近的三叉神经、面神经、吞咽神经、迷走神经,从而引起颈部痛,扁桃体异物感。因而清晰观察茎突长度、形态,患者体位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认为,在X线平片摄影中可清晰地观察茎突过长的立体解剖及其与临近的关系,并可直接精确地测量茎突的实际长度和角度,有利于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总之,选择影像技术检查,特别是DR对临床高度怀疑茎突综合征的患者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晓萍,高剑波.茎突综合征的影像技术检查[J].医药论坛,2006,27(2):18-19.

[2]张中华,赵淑梅,李德峰,等.茎突过长综合征的临床诊治[J].淮海医药,2006,24(2):153.

[3]张志,门传武.茎突正位像的一种摄影方法[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7,26(7):73-74.

[4]曹立刚.茎突过长症手术治疗3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3):590-591.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3月‐2014年12月于本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46例急腹症患者, 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入选对象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腹部压痛、阴道流血等, 伴或不伴发热。入选患者的年龄为21~38岁, 平均 (28.09±4.28) 岁, 自产生腹痛到就诊的时间为12~34 min, 平均就诊时间 (21.08±4.27) min。本次入选患者均对本研究内容充分知情, 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指导所有患者在检查前确保膀胱处于充盈状态, 必要时可采取膀胱注射生理盐水以维持膀胱充盈;调整相关参数后, 将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沿着患者腹部耻骨联合部位进行全方位检查, 并按照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的方式扫描腹部, 并对下腹部进行横切、纵切等多个角度扫描。扫描过程中注意观察子宫、盆腔等器官是否存在炎症变化或组织形态变异[2], 同时对上腹部进行仔细观察, 并反复确认是否存在腹腔积液。

完成以上检查后指导患者排空膀胱, 利用阴道探头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 对盆腔进行多角度扫描与检查, 使所得到的影像学信息更为确切, 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

1.3 观察指标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诊断金标准, 将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计算各类疾病的超声影像技术确诊率以及总确诊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统计无误后进行汇总并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 表示, 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疾病的诊断结果对比

病理诊断结果显示, 46例患者中, 22例异位妊娠, 7例卵巢囊肿蒂扭转, 11例急性盆腔炎, 4例流产, 2例子宫穿孔。超声影像学诊断的总确诊率为95.65%, 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结果对比

本次研究所选的46例患者经病理学检查后, 均确诊为急腹症, 诊断准确率为100%;而经超声诊断后共有44例确诊, 诊断准确率为95.65%。病理诊断与超声诊断的结果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75, P>0.05) 。

3 讨论

妇产科急腹症往往病情进展较快,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 且在发病时患者也要承受长期的病痛折磨, 故而及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快速诊断, 并据此予以对症治疗, 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障以及预后质量改善有积极意义。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 46例患者在进行超声影像学检查后发现, 超声影像学技术对于卵巢囊肿蒂扭转、急性盆腔炎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71%、90.91%, 而对于异位妊娠、流产、子宫穿孔的诊断准确率高达100%, 总确诊率为95.65%。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的准确率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与赵建英等[3]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证实超声影像学技术对于妇产科急腹症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具有推广应用意义。

应用超声影像学技术诊断妇产科急腹症的优势在于:第一, 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病情的确诊, 且操作相对简单, 对于患者的病情可实现实时监测。第二, 在临床治疗中也可为腹腔穿刺以及引流等有关操作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4], 确保操作准确, 使治疗措施更具针对性。第三, 可对子宫大小、盆腔积液、附件是否存在肿块、肿块大小等进行直观检查与诊断。第四, 可将不同急性症状的临床表现以声像图形式表现出来, 便于多人共同诊断, 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第五, 超声影像学技术属于无创技术, 患者的临床依从性较高, 给诊断提供便利。第六, 能够实现对疾病的定性判断, 例如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能够对异位妊娠的具体位置、异位妊娠所致出血量等进行确诊, 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在应用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妇产科急腹症进行诊断时应注意, 妇产科急腹症的病因较为复杂, 部分急腹症的临床症状具有相似的影像学特征, 容易造成误诊。故而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可通过对患者进行病史询问、病变部位的不同等进行辅助诊断。在临床诊断中需注意, 部分急腹症患者由于出血较多而出现血液成团, 此时进行超声诊断时会发现影像学图像中显示为肿块, 但肿块外并未发现包膜[5], 这也是引起异位妊娠易误诊常见原因之一。结合临床经验加以总结可知:①异位妊娠患者在进行超声影像学检查时可能存在附件不均匀混合包块, 且存在不同程度的盆腔液性暗区[6], 而黄体破裂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也具有以上特征。②若就诊患者同时患有多种妇科疾病, 可能由于各疾病间的相互影响导致超声影像图缺乏识别性特征, 例如当妊娠期患者同时合并子宫肌瘤, 在妊娠作用下肌瘤的增长会加快, 且瘤内还会出现出血等, 导致影像图上出现不规则回声特征, 导致误诊。鉴于此, 医护人员在对妇产科急腹症患者进行超声影像学诊断时, 应熟练掌握各类常见急腹症的临床影像学特征以及其鉴别诊断要点, 并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阅读病历等途径充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临床资料, 进行辅助诊断, 以避免误诊而导致最佳治疗时机的延误。

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诊断妇产科急腹症的临床价值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4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妇产科急腹症患者46例进行研究, 所有患者均予以超声影像学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 记录超声影像学技术对不同类型急腹症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病理诊断结果显示, 46例患者中, 22例异位妊娠, 7例卵巢囊肿蒂扭转, 11例急性盆腔炎, 4例流产, 2例子宫穿孔。超声影像学技术对异位妊娠、流产以及子宫穿孔的诊断准确率高达100%, 总确诊率为95.65%, 与病理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于妇产科急腹症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能够及时对急腹症进行诊断, 且可反复操作, 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超声影像学,妇产科,急腹症,诊断价值,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戴群.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运用分析[J].医学信息, 2014, 31 (17) :91-91.

[2]杨亚宇.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9 (24) :94-96.

[3]赵建英, 施静莲.超声检查在妇产科急腹症诊断中的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2 (4) :683-685.

[4]张环宇, 陆永萍, 黄燕玲, 等.彩超诊断妇产科急腹症价值与超声影像学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7) :211-212.

[5]张茂春, 王琦, 张红薇, 等.腹部B超联合阴道B超对妇产科急腹症的诊断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4, 23 (5) :515-516.

医学影像检查设备维修二例 篇10

1故障一

维修:CT机无法复位,报错:CNT-0C,0D信号传输出问题,检查是碳刷的故障,有时能可复位,但装不上模式也报错:SMI-DAS006,REC006等。将带来的碳刷换上,故障依旧,采用从外地购买的碳刷,安装后转架旋转恢复正常,但模式依然无法装上,报错SMI-DAS006,REC006等。检查DAS信号通路,更换左腿上的K1056 D29板,更换转架内的K1057 D20板,更换DAS视频盒内的碳刷,清理滑环,未发现问题,直到最后查出SMI负4.5 V电源不稳定,购买一个5 V电源安装后机器正常。试做了3例患者,机器正常。待做第4例时又偶然出现CNT-RCOMM_10 CNT-RCOMM_0F现象,嘱咐观察,2 d后恢复正常。

2故障二

肠胃机不能进入系统(东软电脑主机恢复时间办法)。

影像检查雾里看花 篇11

损伤篇

尽量用拍片替代透视

情景一

郑老先生突患重病住院,诊断却一直不明。医生先后安排郑老先生做了几次X线检查。儿女们对此很担心,X线对身体有损害已是众所周知,如果需要反复做X线检查,那么有没有一个身体耐受的安全上限呢?比如一年内最多做几次X线检查?

自从伦琴1895年发现X线起, 100多年来,X线设备从最简单的X线装置,发展到数字化计算机化设备(CR、DR、CT等),但其基本原理相同。随着其应用越来越广泛,X线电离辐射危害也成为医生和大众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大家对放射辐射危害的认识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过度恐惧,另一种是满不在乎。

X线检查对人体的损害到底有多大?这要视其照射剂量而定。据有关专家测定,胸部正位摄片时,肺接受的X线照射剂量,仅为造成人体损伤的单次最大剂量的1/20000。另外,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推算,一次X线摄片检查,导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风险为千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有一点值得注意,胸部透视检查的射线剂量是胸部摄片的几十倍,因此应尽量用摄片替代透视。

CT辐射剂量是X线100倍

情景二

王女士因病住院,先做了X线检查,后来医生又为其安排了CT检查。王女士想,既然要做CT,那么能不能直接做CT,而免受X线伤害呢?

CT成像的X线剂量大约是普通X线成像剂量的100倍,但越来越多的CT设备增加了辐射剂量控制措施和低剂量扫描方式,来降低辐射。随着设备的更新,临床诊断率逐步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因重复检查受到的辐射。尽管如此,与摄片相比,CT的辐射剂量还是很高的。合理检查是减少辐射损害的唯一途径,因此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检查。

X线摄片检查和CT检查,对于身体不同部位各有优缺点。X线摄片可更好地显示宏观表现,CT则能更好地显示内部细节。有一点可以肯定,CT不能完全代替X线检查,因为两者是互补关系。

准确篇

CT排数越高越好?

情景三

张先生因颈椎不适到医院做了CT检查,拿到结果后发现,自己做的是32排CT。同事告诉他,CT排数越高,检查越准确。张先生认为自己的检查结果不够准确,计划着到另一家医院再做一个64排的CT检查。

排数代表CT内部安装探测器的数量,排数越高,接受射线信号的效能越高,可以加快扫描速度,提高图像质量,缩短患者受辐射的时间。多排(层)螺旋CT与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相结合,能使人体内的器官以立体的、高分辨率的形式显现出来,更真实、清晰地显示病变。但是,设备只是医生使用的诊断工具,一些基本的常规检查并不需要使用高新设备,也能达到诊断要求。此外,再先进的设备也要合理使用,同时结合影像医生丰富的经验,才能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MRI与CT孰优孰劣

情景四

祁先生在驾驶车辆时发生交通事故,医生怀疑其有颈椎外伤,因此给他同时安排了CT检查和MRI检查。祁先生心里琢磨,两个检查做一个不就行了吗?有必要同时都做吗?

各种检查方法都各有其适应证,不能简单地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有时要一起使用才能准确地对疾病作出鉴别诊断。CT和MRI也是各有特点,比如CT有辐射,而MRI没有;CT成像快,MRI却成像慢,因此CT更适合于急诊检查;CT空间分辨率高,能更好地显示细小的结构;MRI的组织分辨率好,更适合软组织的检查;CT对骨质和钙化的显像更好,而MRI对骨质和钙化则显像不清晰。

在颈椎外伤的检查中,CT更好地显示复杂骨折的骨质情况,MRI更好地显示脊髓的损伤情况,二者结合则可完成全面诊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医生会在诊断过程中给患者更合理的建议。

CT适用急诊检查

情景五

赵女士的母亲因突然出现侧肢瘫痪,被救护车紧急送到了医院。医生简单检查后,安排其尽快做CT检查。赵女士认为,医生抢救过于敷衍,只会乱开检查单,因此心生不满。

CT检查简便易行,安全、无创伤,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各种急症的急诊检查,对包括中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各种急腹症和全身外伤都有极佳的诊断效果。虽然CT是一种有射线辐射危害的技术,但正是CT的应用,使无数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随着CT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逐步普及到县以下医院,CT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影响健康、威胁生命、降低生活质量的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根据病因不同,该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由于二者的治疗方法截然相反,一旦误诊必然导致严重后果。在CT问世之前,临床医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准确率仅为67%左右,而CT的应用将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提升到接近100%。对中风患者进行CT检查,虽然患者会受到一定量的射线辐射,但是其生命却能得到挽救,所以CT检查十分必要。

PET检查肿瘤最敏感

情景六

魏女士的两名同事近期都被检查出患了癌症。魏女士因此终日担心,她怀疑自己身体是不是也有问题。听朋友说,有一种检查叫PET,做一次就能查出全身的肿瘤。魏女士也想尽快去医院做一次。

PET是目前最昂贵的影像学技术,也属于有射线辐射技术,其一次检查费用在万元左右,我国现行医保不予报销。但是PET能在活体显示代谢情况,而且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在肿瘤的良恶性分级、肿瘤分期和发现恶性肿瘤的全身转移病灶方面有价值。

由于PET的空间分辨能力不足,显示组织器官的清晰度还不够,近年又有将PET和CT集成一体化设备的PET-CT问世。该设备既能敏感地显示肿瘤等病变的异常代谢改变,又能利用CT的高清晰度把病灶准确定位,受到临床的欢迎,尤其在肺周围性孤立性结节评价方面有较高价值。

提示篇

检查前准备很重要

做各种检查都有相应的一些注意事项。既要保护患者,又要保证影像质量,这都需要医患的密切配合。这里只简要提出几点常识性注意事项。

做X线摄片时,患者应按医师要求做好检查准备工作,如除去项链、胸罩、发辫、膏药等可能造成伪影的东西。

CT检查时最重要的是避免身体移动,同时要配合屏气等。腹部检查时应配合必要的胃肠道准备,检查前一周内避免钡剂检查。增强检查前应配合医务人员做好造影剂安全使用方面的工作。

进行上述检查时,患者有权要求检查部门采取必要的辐射防护措施。孕妇和儿童是辐射高危人群,应尽量避免和减少此类检查。确实需要检查的,应尽量选用辐射剂量小的检查方法,同时做好防护工作。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篇12

风险管理是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处理和评价,以最小的成本使风险损失达到最低的科学管理方法[1]。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及流程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2]。医学影像检查风险是指存在于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的所有不确定的危险因素,是可能直接或间接造成患者死亡或损害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在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会给患者造成痛苦或伤害,增加患者对医学影像检查工作的不满、投诉,甚至成为医疗纠纷,是医技人员工作的主要压力源之一。医疗风险管理措施最常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本研究创新性地将医疗风险管理措施应用于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可有效减少医疗纠纷投诉和不良事件,提高患者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在我科进行CT检查的2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和对照组(未实施风险管理)。观察组:男73例、女47例,年龄19~93岁,平均年龄(58.3±4.7)岁;对照组:男69例、女51例,年龄18~89岁,平均年龄(51.6±6.3)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成立医学影像检查风险管理小组

成立由科主任(担任风险管理小组组长)、组长医师、组长技师、质控护士组成的风险管理小组。制定医学影像检查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差错事故管理制度、辐射防护管理制度等,为患者在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进行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以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1.2.2 风险评估

由风险管理小组设计《患者医学影像检查风险因素评估记录表》。表格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意识状态、步态、基础疾病、所携带管路、检查项目等。分检预约护士评估患者情况后填写风险评估记录表,将患者可能发生的跌倒风险、检查部位错误风险、突发心肺疾病等风险根据不同等级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在检查申请单上,通过此表提醒医技人员更加关注可能会发生不良事件的高危患者,增强风险意识,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医技人员应熟知各级不良事件的防范措施,提高防范意识,确保将患者在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低。

1.2.3 风险管理临床应用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风险管理临床应用:

(1)患者风险管理方面:根据前述分检预约护士采用不同颜色评定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比如,患者存在跌倒风险,则必须安排家属或者陪伴人员陪护检查;患者存在检查部位错误风险时,必须由2名技师核对、签名之后才能开始影像检查;患者有突发其他疾病风险时,须由分检预约护士联系相关科室或急诊科之后再开始影像检查。

(2)医疗质量方面:坚持实行技术读片制度,由医学影像检查风险管理小组人员对照片质量按5级评分制度进行评分,切实提高照片质量,从而将影像质量对疾病诊断的影响风险降至最低。坚持实行每日早间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提高正确诊断率,降低误诊风险。

(3)差错事故管理方面:风险管理小组中的组长技师负责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全科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降低误操作影响检查设备的风险。认真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检查时仔细观察患者的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检查。差错事故发生后应及时上报风险管理小组和医院有关部门,积极采取补救、抢救措施,以减轻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

(4)辐射防护管理方面:机房外安装醒目的防辐射警示标志及工作灯,以便提醒周围人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各种防辐射屏蔽隔离设备应齐全、充足、完好、清洁、随时可用。对患者注意防护,尽量缩小照射范围,减少曝光量和曝光次数,对敏感部位应做屏蔽防护。曝光前关闭防护门,防止漏射线对他人的损伤。风险管理小组每周定期检查监督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1.2.4 建立不良事件预报警和不良事件无惩罚上报制度

鼓励医学影像科医技护人员积极发现风险点,及时上报,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建立差错事故登记制度,及时记录差错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补救措施及后果。风险管理小组应及时组织全科室人员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原因,总结教训,改进工作。对于已经发生的不良事件,实行无惩罚上报制度。

1.2.5 完善医学影像检查流程,加强高危环节的安全管理

患者预约检查时,分检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详细讲解检查地点、时间、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医技人员在进行各种检查操作时,应当及时履行告知义务,耐心解答患者提问,帮助患者减轻或消除紧张情绪。检查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了解患者心理感受,给予解释、疏导。对需要陪同检查的患者,应做好陪同家属的防护工作。在节假日及其他患者较多的风险高危时段,应建立人员弹性调配机制,保证工作人员数量,以保障患者安全。

1.3 效果评价

从患者纠纷投诉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3个方面来评价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采用登记法,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纠纷投诉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价患者对医学影像检查服务的满意度,以非常满意和满意计算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纠纷投诉和不良事件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见表1),观察组满意度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见表2)。

注:2 组满意度比较,χ2=10.05,P=0.007

3 讨论

风险管理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处理,有组织地、系统地消除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1,2,3]。医疗风险管理措施是将风险管理方法应用于临床医疗实践中,以期最大程度降低医疗风险,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4]。

医学影像检查是现代医学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医学影像科需要接诊大量的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环境、设备、患者、医疗人员以及患者家属等因素都有可能在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引发不良事件,轻则影响诊疗秩序,重则有可能危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5]。医疗风险管理最常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4,6,7,8]。也有学者将风险管理应用于医疗器械管理中[9,10,11]本文创新性地将医疗风险管理措施应用于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结果显示能有效减少纠纷投诉和不良事件,提高患者满意度,目前尚无相关文献报道。

风险管理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等过程。在风险分析过程中,应当首先判定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估计每一种危害的风险并编写风险分析报告。在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判定风险是否可接受。在风险控制过程中,需要实施并验证风险控制措施,进行风险/收益分析。在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首先应进行风险分析,制订出适用于本科室的风险因素评估记录表,并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及疾病复杂性等特点。通过风险控制,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降低不良事件、医疗纠纷的发生率[12]。

上一篇:设备故障的诊断方法下一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