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共10篇)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篇1
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专业名。我国之所以在出台政策,把同一专业分成两种不同的学年制去施教,目的是想与西方某些发达国家接轨。培养四年制的学生,为的就是这种学生将来可以专门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的,而培养五年制的就是将来从事诊断治疗工作的。我们不能否定国家这个做法,因为时代的趋势确实是需要把各方面的人才分开,而去专攻某个专业,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医学影像技术的培养模式
按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 8号)所列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学制应为五年,授予学位是医学学士。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和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按照这一培养目标:学生就业后,既能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医师工作,也能从事医学影像技师工作。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是国家为适应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形势的需要,满足医疗卫生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本科专业,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授予学位是理学学士。目前,笔者还没有见到有关权威部门或机构制定的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但是,根据所授学位类别可以确定培养目标定位在“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成像技术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可以猜测说培养的是医学影像技师;
其次,根据卫生部《关于印发<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版)>的通知》(卫医发(2006)125号)文件十五条之规定,“医学技术类等相关医学类”及“医学专业毕业,但教学大纲和专业培养方向或学位证书证明学位是非医学的”不予受理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这也为四年制医学影像本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定了调”。虽然目前各省、市在执业医师资格报名时政策把握的尺度有所差异,但作为授予理学学士的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目前的专业发展力一同是明确的。
但就目前来看,有的高校举办的四年制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在培养方向上仍然沿用五年制本科的人才培养计划,即在培养方向上“医师”“技师”兼顾,以“医师”培养为主。究其原因:(1)满足学生的需求。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上大学选择医学院,就是为了今后能当医生而不是当技师,如果是后者,干脆趁早转专业甚至退学。(2)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目前在县(市)级以上医院,对从事影像诊断工作的医学影像本科生还有一定的需求,从较大程度上引导学校办学。(3)目前执业医师考试报名政策解释不统一或重毕业证轻学位证等原因,对四年制的医学影像学本科生报考执业医师影响不大。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很多高校的培养目标还比较盲目。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篇2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 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 (Me SH) 》、《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尚未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 于正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或注释。中西药名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 不应使用商品名。中医名词术语按GW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执行, 经络针灸学名词术语按GB/T 16751.2-1997《经穴部位》和GB/T16751.3-1997《耳穴名称与部位》执行。中药应采用正名, 药典未收入者应附注拉丁文。
“胎毒”的现代医学解释 篇3
何为“胎毒”
宝宝在出生后脸上、腋下等处容易起红疙瘩,民间俗称此为“胎毒”。“胎毒”是指孩子出现的反复起湿疹问题,这和孩子的体质有关,多为湿热内蕴所致,是孩子的皮肤逐渐适应外界环境时的一种免疫过程。
古人认为胎毒的发病与胎妊期间母体的热毒有关,表现为某些婴幼儿疾病,如疮疖、痘疹等。“胎毒”一词首见于《幼幼集成》:“凡胎毒之发,如虫疥、流丹、湿疮、痈疖、结核、重舌木舌、鹅口口疮,与夫胎热、胎寒、胎搐、胎黄是也。”其病因是由于孕妇恣食辛热,甘肥厚味或生活调摄失宜。遗毒于胎。或郁怒悲思等因素影响到胎儿而致病。在南方地区,人们认为胎儿在母体中染了毒邪,出生之后若不除去,将来会引发许多疾病,如黄疸、湿疹、鹅口疮等。
盲目排毒不可取
婴幼儿在出生后出现过敏、皮疹等皮肤问题,这一般是因为胎儿的营养摄入都直接来自母体,在母体的子宫内所处的环境比较干净、安全,出生后婴儿接触到自然界的各种病菌、过敏原后,由于自身免疫能力低下而出现皮肤问题。
有的妈妈在怀孕期间就开始服用中草药来“排毒”,有的家长还给新生儿服用了一些中草药以排除“胎毒”。常用的中药有甘草、黄连、朱砂、牛黄、轻粉等。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上述疾病各有病因,不能简单地用“胎毒”来解释。相反,这些中药对婴儿的健康不利。例如,黄连昧苦,性寒,易损伤婴幼儿的胃肠功能,影响消化、吸收;朱砂含有汞和硫磺,对婴儿有一定的毒性;牛黄是食草动物的胆石,味苦,性凉,不宜单味服用;轻粉即汞粉(水银),有剧毒。因此,无论是给孕妇还是小宝宝排“胎毒”,都没有科学依据,对于孩子出生后可能出现的这些皮肤问题,目前尚没有科学研究发现是可以在怀孕期间预防的。而且乱服药还可以对胎儿、新生儿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合理饮食,自然排毒
对孕妇来说,最重要的是营养搭配合理。孕妇在怀孕期间应尽量少吃辛辣和煎炸食物,建议准妈妈在怀孕后期多吃新鲜的蔬菜瓜果和牛奶、多喝水、多吃五谷杂粮,保持大便通畅。
如果宝宝出生后出现的皮肤问题并不严重,给婴幼儿补充一些维生素C就可以了。另外,在孩子出生后坚持4到6个月的母乳喂养,母乳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免疫力、抵抗自然界的这些侵扰。
宝宝伴健食疗方
(1)芝麻糊:将30g芝麻磨粉,加水煎煮成糊状,分次让宝宝服之。
(2)茉莉花煲鸡蛋:将茉莉花洗干净,两碗水,鸡蛋,一起放在锅里煮。待鸡蛋熟了,放入少量的冰糖,融化后即可服用。
宝宝皮肤外用方
(1)童子尿,趁婴儿刚小解完,将沾有童子尿的尿布直接搽拭在皮肤患处。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的功效,一日3~4次。
(2)菊花、金银花各5克,煎药10—15分钟,取药液放置微温时外洗皮肤患处。一日1~2次。
母婴温馨提示:
医学影像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篇4
CT值:在CT图象中,度量组织密度的工具.单位: Hu。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吸收系数最高, CT值定为+1000 Hu,而空气密度最低,定为-1000 Hu。人体中密度不同的各种组织的CT值则居于-1000到+1000 Hu的2000个分度之间。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图像重建的一种成像技术。
流空效应(flowing Void effect):心血管内的血液流动迅速,使发射MR信号的氢原子核离开接受范围之外,所以测不到MR信号,在,T1WI或T2WI中均呈黑影,这就是流空效应,所以能使心腔及血管显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影的成像技术。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应用现代X线诊断手段,同时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和取得组织学、细菌学和生理、生化等资料的一种新方法。骨龄:每个骨骼的骺软骨内二次骨化中心出现和骺与骺端结合时的年龄。
骨折fracture:是指骨小梁、骨皮质和骨软骨的连续性的中断。
骺离骨折(epiphyseal fracture):在儿童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结合,在外力的作用下,引起骺板损伤,骨骺与干骺端分离,即骺离骨折。
青枝骨折(greenstick fracture):在儿童,骨骼的柔韧性较大,外力不容易使骨质完全断裂,仅表现为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起,即青枝骨折。
Colles骨折:是桡骨远端2-3cm以内的不同类型的骨折,远侧断端向桡侧、背侧移位;向掌侧成角。骨肉瘤:为起源于间叶组织以瘤骨形成为特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Codman三角:恶性骨肿瘤常有广泛的不同形式的骨膜新生骨,而且后者还可被肿瘤破坏,形成骨膜三角或称codman三角。心胸比率:为心影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横径之比。正常成人心胸比率小于等于0.50。测量心胸比率是确定心脏有无增大最简单的办法
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有机碘液静脉注射后,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而依次进入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增加对比,使之显影。肾自截:肾结核灶可发生钙化,甚至全肾钙化,称为肾自截。
肺纹理(Lung marking):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由肺动脉,肺静脉组成。肺实质:肺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结构:肺泡及肺泡壁。肺间质:支气管和血管周围、肺泡间隔及脏层胸膜下结缔组织所组成的支架和间隙。
支气管气像(空气支气管征)air bronchogram:当肺实变扩展至肺门附近,较大的含气支气管与实变的肺组织常形成对比,在实变区中可见含气的支气管分枝影,称支气管气像或空气支气管征。
龛影(niche or crater):粘膜面溃烂的溃疡,钡剂充盈时的切线位影象,正位显示为钡斑影。憩室(diverticulum):局部管壁薄弱和附近病变粘连牵拉,使该部各层向腔外突出——袋状突出。充盈缺损(defect of filling):肿物从胃肠道壁向腔内生长,占据一定空间,肿物区无钡剂充填,局部粘膜消失。月晕征:溃疡正位像上龛影周围的粘膜水肿。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篇5
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的总体概括,它从医学科学中抽象出某些特征,构成医学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指导医学工作者观察、思考、解释和解决医学科学中的问题。
2.健康观: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在一定的医学模式下,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本质认识。
3.健康: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衰弱。健康是一种状态,健康和疾病是存在于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动态过程。
4.环境:围绕着某一中心事物(主体)并对该事物产生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即环境是某个主体周围的介质、条件和状况。
5.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被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中许多因素是人体健康的必需条件,而某种元素含量异常,也会影响当地居民健康。
6.次生环境: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使天然形成的自然条件发生改变的物质环境,如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
7.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和转化,使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8.剂量-反应关系:有害物质的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的机体呈现某种生物学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
9.剂量-反应关系:一定剂量的有害物质与在受影响群体中呈现某一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表示。
10.空气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空气中出现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并达到一定程度,超过其自净能力,对人类、动物及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11.暂时性听阈位移(TTS):人或动物接触噪声环境后听阈发生变化,脱离噪声环境一段时间后听力可恢复到原先的水平。
12.蛋白质生物学价值(BV):是评价食物蛋白质在体内利用程度的最常用指标之一。为储留氮和吸收氮之比。
13.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多种食物共同食用,用含氨基酸较多的食物搭配含氨基酸较少的食物,以提高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4:平均需要量(EAR):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况的群体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达到EAR水平时,可以满足50%个体的需要。
15:推荐摄入量(RNI):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的需要,长期摄入达RNI水平时,可以维持机体有适当的储备。
16:适宜摄入量(AI):指通过实验或观察获得的健康人对某营养素的需要量。与RNI的区别在于准确性不如RNI,可能高于RNI。17: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平均每日可摄入某种营养素的最高量。这个量对于一般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都不至于损害健康。
18:病原携带者: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可以排出病原体的人。带菌者、带虫者和带毒者均称为病原携带者。
19:病例对照研究:从目标人群中选择一组患有某种疾病的人与未患有该病的人或健康人为研究对象,调查两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个危险因素的情况和程度,比较两组暴露史的差别,分析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及关联程度的大小。
20:队列研究:按照研究对象是否暴露于某暴露因素或该因素的不同水平,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然后随访一定时间,观察和比较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某种结局的发生率,以检验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及关联强度的大小。
描述疾病发生频度的指标:(选择)
21:发病率:指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人群某病新病例出现的概率。
22:罹患率:衡量新病例发生频度的一个指标,描述的是短期内的、小范围内的。
23:续发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在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描述疾病存在频度的指标:
24: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指在特定时间、特定人群中某种疾病的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25:感染率:指在某个时间所检查的人群中,感染某病者所占的比例。描述疾病死亡频度的指标:
26: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特定人群中发生死亡的频率。
27:病死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28:生存率:通常指随访满n年后,还存活的病人所占的比例。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多选)
29:散发:指某病在某一地区的的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一般为当地前三年该病的平均发病水平),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30:暴发:指在短时间内,小范围的人群中突然出现许多相同病例的现象。
31: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某时期的发病率明显超过当地历年该病散发水平的3~10倍。
32:大流行:若某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区广,人口比例大,其发病率远远超过流行水平,在短期内流行范围超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而波及其他国家,形成世界性流行,称为大流行。
33:横断面研究:由于现况研究是在某一时点或某一较短时间内收集人群的暴露和发病情况。因此又称为横断面研究。
34:普查:即全面调查,指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人群中每个成员都进行调查或检查。35:OR(比值比):指病例组和对照组两个暴露比值之比。36:累积发病率:若观察期队列人群比较稳定,以观察开始时人口数为分母,以整个观察期内发病人数作为分子来计算某病的发病率,称为累积发病率。
37:发病密度:若观察期人口波动大,以观察人时数作为分母来计算发病率,称为发病密度。
38:相对危险度RR: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与非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之比。I1/I0
39:归因危险度AR: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表明由于暴露因素所致的危险度。I1-I0
40: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指暴露组人群中完全由于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发病或死亡占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I1-I0)/I1 41: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人群中由于暴露于某因素所导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It-I0 42: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指人群中完全由于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发病或死亡占人群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43:真实验:一个完全的实验必须具备前瞻、随机、均衡、干预四个基本特征,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的实验成为真实验。
44:筛检:指运用快速简便的实验、检查等方法,将健康人群中可能患病或缺陷但表面正常的个体同可能无病或缺陷者区别开来。45: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指被金标准确诊为有病但按诊断试验正确判断为有病的百分比。只与病例组有关,反映诊断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
46:特异度:又称为真阴性率。指实际无病并被诊断试验正确判断为无病的百分比,只与非病例组有关。反映诊断试验确定非病人的能力。47:约登指数:又称为正确指数,指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再减去一,反映诊断试验识别病人和非病人的总能力。
循证医学考试名词解释2014 篇6
一、名词解释
1、循证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指的是临床医生在获得患者准确的临床依据的前提
下,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知识技能,分析并抓住患者的主要临床问题(诊断、治疗、雨后、康复等),应用最佳的和最新的科学证据,做出科学的诊治决策,联系具体的医疗环境,并取得患者的合作和接受,以实践这种诊治决策的具体医疗过程。
2、成本-效益分析:将不同的结果换算成流通货币的形式,用货币量作为共同的获利单位进
行比较。
3、效用:即用社会效益和个人主观满意度来测量和评价健康效果。
4、药物不良反应: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
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5、证据:主要是指经过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6、系统评价: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合评价研究方法,是针对某一临床问题系统全面的手机
全世界所有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何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得出综合可靠地结论。
7、ROC曲线:又称受试者工作曲线,以实验的敏感度(真阳性率)为纵坐标,而以1-特异
度(假阳性率)为横坐标,依照连续分组测定的数据,分别计算SEN及SPN,按照平面几何的方法将给出的各点连成曲线。
8、Meta-分析:又称荟萃分析支队具有相同研究题目的多个医学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系
列过程,包括提出研究问题,制定纳入和排除的标准,检索相关研究,汇总基本信息,综合分析并报告结果。
论文中医学名词术语的使用 篇7
也可以用外文, 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 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 不写成Babinski′s征, 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若为单字名则仍保留“氏”字。例如:福氏杆菌。
2. 名词术语一般应用全称, 若全称较长且反复使用, 可以使用缩略语或简称, 但在摘要和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 均应分别注明全称和简称。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篇8
本刊讯2008年1月20-30日,国际医学术语标准化与研发组织(International Health Terminology Standards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 IHTSDO)董事会主席马丁·西弗斯(Martin Severs)、IHTSDO新西兰代表拉塞尔·克雷格(Russell Craig)、IHTSDO首席执行官乌尔里克·安德森(Ulrich Andersen)、美国系统化医学术语集(the Systematized Nomenclature of Medicine, SNOMED)数据库总经理凯文·唐纳利(Kevin Donnelly)、IHTSDO首席术语学家肯特·斯帕克曼(Kent Spackmann)、丹麦卫生部首席顾问乔纳斯·彼得森(Jonas Tyle Petersen)、丹麦地方政府和医疗国际组织克劳斯·尼尔森(Claus Nielsen)等一行7人访问了全国科技名词委。
会谈中,刘青副主任介绍了建立分委员会、开展名词审定工作的经验,马丁·西弗斯教授一行赞赏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方法和名词审定程序,并表示,如果在SNOMED中加入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的中医药学名词数据库,对促进世界医药学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根据达成的基本共识,IHTSDO和美国病理学会希望邀请中国有关工作机构和专家访问欧美医学术语数据中心并进行学术交流,届时将就中国加入IHTSDO和SNOMED、采用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的中医药学名词数据库进行进一步磋商。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篇9
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法。灭活:能够破坏病毒成分和结构的理化因素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做试管或微孔管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体和效价的试验可以辅助诊断肠热症 抗原性漂移:基因点突变所知的抗原变异,幅度小HA NA 的氨基酸变异小于1%属于量变即亚型内编译引起甲型和乙型流感局部地地区小规模流行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严重的中毒症状 灭菌:杀灭物体所有上病原微生物(包括病原体、非病原体,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
卡介苗(BCG):是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过230次移种,历时13年培养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使人获得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力。
垂直传播:存在母体的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从亲代传给子代的过程,主要是孕妇发生病毒血症或者病毒与血细胞紧密结合造成的子代感染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叫转导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种宿主细胞时,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 Dane颗粒:大球形颗粒,具有感染性的HBV完整颗粒,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内基小体:是狂犬病病毒核衣壳积储在细胞浆内,凝集而成的一种卵形或卵圆形的嗜酸性颗粒,广泛分布在脑和神经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
真菌:是一种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含叶绿素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少数为单细胞,大多数为多细胞。
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侵袭力:指细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细菌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人畜共患病:某些病原微生物既可感染动物也可感人类且人类患病多是由于接触了感染动物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SPA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可与除IgG3以外的FC断发生非特异性结合IgG的FaB段任然可以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可使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
DPT:白百破:三联疫苗预防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和破伤风(类毒素)
外斐试验:用变形杆菌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非特异性凝集反应监测患者血清仲有无立克次体抗体的凝集试验
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可通过血流到达机体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灶
生物制品:用微生物本身或病毒成分或动物的免疫血清细胞制剂或细胞因子等用于预防感染的措施
胆盐溶菌试验:表面活性剂如胆汁会脱氧胆酸盐可激活自溶酶 加速菌体自溶 常用于鉴别肺炎链球菌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 立克次体:是一类与节肢动物(虱蚤、蜱、螨)关系密切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抗原性转变:由于基因重配所致的病毒一种或俩种抗原发生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容易引起流感大流行
转座子:在染色体噬菌体质粒之间自由移动的遗传物质 粘附素:细菌表面的一些特殊结构和相关蛋白质 具有细菌粘附宿主细胞的作用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篇10
WBC 白细胞计数(4一10)x10/LLYM 淋巴细胞百分比 20一40%MID 中性细胞百分比
GRAN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50-70%
RBC 红细胞计数 男:(4.5一5.5)x10/L女:(3.5一5.0)xl0/LHGB 血红蛋白 男: 120一160/L女: 110一150/L
HCT 红细胞压积 男:(0.42一0.49%)女:(0.37-0.43%)MCV平均红细胞体积 82一92FLMCH平均细细Hb含量 27一31PgMCHC平均红细胞Bb浓度 320一360g/L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11.6一14.8%PLT 血小板计数 100一300X10/LWPV平均血小板体积 6.3一13.5FLPCT 血小板压积 男:0.108一0.272%PDW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女:0.114一0.282%血沉
SR 血沉 男:0一15mm/h
女:0一20mm/h尿液分析
SG 比重 1.010一1.025PH 酸碱度 5一6LEU 白细胞 negNIT 亚硝酸盐 negPRO 蛋白 negGLU 尿糖 normolKET 酮体 negUBG 尿胆元 normBIL 胆红质 negERY 红血球 neg血生化
ALT(谷丙转氨酶)0一4O IU/LAST(谷草转氨酶)0一45 IU/LTP(总蛋白)60一80 g/LALB(白蛋白)35一55 g/ALP(碱性磷酸酶)40一160 IU/LGGT(丫.谷氨酪转肽酶)0一50 IU/LTBIL(总胆红素)1.7一2.0 umol/LDBIt(直接胆红素)0一6.0 umol/LCrea(肌酚44一133 umol/LUa(尿酸)90一360 umol/LUREA(尿素氮)1.8一7.1 mmol/LGLU(血糖)3.61一6.11 mmol/LTG(甘油三脂0.56一1.7 mmol/LGHO(胆固醇)2.84一5.68 mmol/LMg(血清镁)0.8一1.2 mmol/LK(血清钾)3.5一5.3 mmol/LNa(血清钠)136一145 mmol/LCL(血清氯)96一108 mmol/LCa(血清钙)2.2一2.7 mmol/LP(血清磷)2.2一2.7 mmol/L
Fe(血清铁)10.7一27 umol/LNH(血清氨)0一58 umol/L
CO2(二氧化碳)21一31 mmol/LCO2Cp(二氧化碳结合力)2O一30 mmol/LCO(一氧化碳定性)
(一)HBDH(a羟丁酸脱氨酶)90一22O IU/LCPK(磷酸肌酶激酶)25一170 mmol/LLDW(乳酸脱氢酶)40一100 mmol/LCPK-MB(激肌酸激酶同功酶)0一16A/G(血清白/球蛋白)3.5一5.5/2-3gHDL(高密度脂蛋白〕1.14一1.91 mmol/LVLDL(低密度低蛋白)0.11一0.34 mmol/LLDL(极低密度脂蛋白)1一3 mmol/LCRP(C反应蛋白)
(一)IgA(免疫球蛋白)0.9一4.5 mg/mlIgG(免疫球蛋白)9一23 mg/mlIgM(免疫球蛋白)0.8一2.2 mlSF(铁蛋白)20一200 ng/mlα(蛋白电脉)3一4.9 %β(蛋白电脉)3.1一9.6 %γ(蛋白电脉)6.6一13.7 %δ(蛋白电脉)9.5一20.3 %Fdg(纤维蛋白原)2一4g/LS.C.R(血肌酐)44一133 umol/LC.C.R(肌酐清除率80一120 ml/分GLU(血糖)3.9一6.1 mmol/LAMLY(血淀粉酶)40一160 UC3(补体)0.65一1.5/LASO(抗链O)1:400以下RF(类风湿因子)
(一)WR(肥达氏反应)
(一)WFR(外裴氏反应)
(一)CEA(癌胚抗原)<5mg
两对半意义参考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传染性
十一十一十有(急慢性乙肝)十一一一十有(协带者)十一一一一有(协带者)一十一一一无(保护性抗体)十一一一十有(发作期)一一一十十无(恢复期)一十一十一无(恢复期一一一一十无
一十一一十无(保护性抗体)
血糖血脂检查化验单项目分析1.餐前血葡萄糖(Glu)
空腹3.2~6.16mmol/L(70~110mg/dl);儿童3.3~5.5mmol/L(60~100mg/dl)。
增多: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皮质醇增多症、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胰高血糖素瘤;脑外伤、脑溢血。脑瘤、脑膜炎;妊娠呕吐、脱水、全身麻醉时;肝硬化病人常有血糖升高,这可能与生长激素及胰高血糖素升高有关。
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过多或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功能不全、肾上腺功能不全、脑垂体恶病质、急性进行性肝脏疾病(急性黄色肝萎缩、急性肝炎、肝癌、磷及砷中毒等)。
2.餐后2小时血葡萄糖
增多:若餐后2h血葡萄糖浓度高于7mmol/L,可怀疑为糖尿病。应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若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2h血糖高于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3.总胆固醇(TC)
3.36~5.78mmol/L(130~200mg/dl)
T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发病估计、治疗观察等的参考指标。TC升高可见于高脂蛋白血症、梗阻性黄疸、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等。此外,吸烟、饮酒、紧张、血液浓缩等也可使TC升高。TC降低可见于各种脂蛋白缺陷状态、肝硬化、恶性肿瘤、营养不良、巨细胞性贫血等。此外,女性月经期TC也可降低。4.甘油三酯(TG)
TG升高可见于家族性高TG血症、家族性混合性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机能减退、胆道梗塞、糖原累积症、妊娠、口服避孕药、酗酒、急性胰腺炎等。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由于LDL-C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所以常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指标。LDL-C升高可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apoB缺陷症、混合性高脂血症、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低下、肾病综合征、梗阻性黄疸、慢性肾功能衰竭、妊娠、多发性肌瘤、某些药物的使用等。LDL-C降低可见于家族性无β和低β-脂蛋白血症、营养不良、甲状腺机能亢进、消化吸收不良、肝硬化、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apoB合成减少等。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0.91-2.19mmol/L(35-84mg/dl),一般要求>45mg/dl为正常,主要功能是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细胞转运到肝脏,代谢及排泄过多的胆固醇,以维持血浆正常胆固醇水平。其被誉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载脂蛋白A1ApoA1:110~160mg/dl载脂蛋白BApoB:69~99mg/dl
ApoA、ApoB可用于心脑血管风险度的估计,高密度脂蛋白ApoA;下降和ApoB增高在心脑血管病最为明显,还见于高脂蛋白血症和其他异常脂蛋白血症。
尿常规检查化验单项目分析1.尿量l--2L/24小时
一般情况下,当人们饮水过多时,尿量排出也多,饮水少且出汗多时尿量也会减少。当一昼夜尿量少于400ml时称为少尿,少于l00ml时称为无尿或闭尿,常见于下列情况:严重脱水、心力衰竭、各种原因所至的休克、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潴留等。
尿量超过2500ml时称为多尿,常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盂肾炎期间肾间质受损、慢性肾炎后期肾浓缩功能受损时等情况。2.颜色淡黄或黄色
红色——血尿;浓茶或酱油色——血红蛋白尿;深黄色——胆红素尿;白色乳样——乳糜尿,脓尿。3.透明度透明
新鲜尿浑浊可见于:尿酸盐沉淀(浓缩的酸性尿冷却后,有淡红色尿酸盐结晶析出,加热加碱后转为透明),磷酸盐和碳酸盐沉淀(呈淡灰色,加酸可溶解),脓尿,菌尿等。
4.尿糖糖试验:阴性
增高: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亢等,内服、注射大量葡萄糖,精神激动。
5.尿酸碱度(pH)
5.0~7.0(H+浓度10~0.1μmol/L)
增高:呼吸性碱中毒,某些代谢性碱中毒,泌尿系变形桿菌感染,肾小管性酸中毒,应用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降低: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低钾性碱中毒,应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等。6.尿沉渣镜检
白细胞<5个/HP红细胞0~1个/HP(儿童)<3个/HP上皮细胞0~少量/HP管型0/HP或偶见透明管型
白细胞增多: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泌尿系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泌尿系结核(肾结核、膀胱结核),泌尿系肿瘤(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红细胞增多:泌尿系结石、结核及肿瘤,肾小管肾炎,泌尿系血管畸形,出血性疾病等。管型增多:红细胞管型:肾脏病变急性期。白细胞管型(脓细胞管型):化脓性感染(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上皮细胞管型:急性肾炎,急进型肾炎,子痫,重金属中毒,化学物中毒,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等。颗粒管型:慢性肾炎,急性肾炎后期,药物中毒,类脂性肾病,急性肾衰(肾衰管型)等。7.蛋白
磺基水杨酸法阴性加热加醋酸法阴性
阳性: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隐匿型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中毒性肾病,妊娠,妊娠毒血症,SLE,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肾移植后,剧烈活动,高热,寒战等。8.酮体(KET)阴性
尿酮体定性实验,常与糖尿病、妊娠、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有关。一般用“加号”多少表示,但仪器测定的结果常用半定量的方式表达
9.胆红素(BIL)阴性或/dL
尿胆红素定性试验是用于肝病患者的尿液检验,正常人尿中胆红素定性应为阴性。当在肝实质性(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时,尿液中可出现胆红素,而在溶血性黄疸时,胆红素定性一般为阴性,此项和尿胆原、尿胆素共同作为黄疸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依据。10.尿胆原(UBG)阴性
尿胆原定性试验多用于溶血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阻塞性黄疸时尿胆原可为阴性,当尿胆原为阴性时还应该参考尿胆素测定结果,当二者都为阴性时可确定患者患有完全阻塞性黄疸。尿胆原增加则多见于溶血性黄疸和肝实质性(肝细胞性)黄疸。11.亚硝酸盐(NIT)阴性
其阳性率取决于尿液在膀胱中存留时间大于4小时,阳性率可达80%。阳性结果提示尿中存在细菌数100000/ml以上。注意若尿路感染细菌不能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或尿在膀胱中存留较短,或尿中缺乏硝酸盐,也会产生阴性结果。
血液流变指标检测
正常情况:低于男:7.5~10.0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正常情况:高于男:5.6~6.7女:4.7~6.0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正常情况:1.64~1.78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红细胞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是影响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则降低。
增高: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测定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可作为补液量的依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左右。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减少: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比积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故可以根据红细胞比积和红细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血小板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9~22.6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降低: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纤维蛋白原(Fb)正常情况:2.4~3.7(g/L)
增高:感染,炎症,风湿、经期,手术后,DIC代偿期等。减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栓塞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于男:14~20女:12~21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
正常情况:高于男:10~13女:9~13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正常情况:男:0~21mm/h女:0~38mm/h
贫血或血液被稀释血沉增快,是红细胞下降逆阻力减低,并不是红细胞聚集增强而增快。通过红细胞比积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贫血或血液稀释对血沉的影响。K值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增快。
红细胞压积正常情况:男:0.42~0.47女:0.39~0.40
胞计数血红蛋白的量计算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以有助于贫血的鉴别和分类。
红细胞变形能力正常情况:男:3.9~5.0女:3.0~4.2降低提示溶血性贫血、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肝脏病。红细胞刚性指数正常情况:男:7.16女:7.14
红细胞刚性指数越大,表明红细胞变性性越小,是高于变率下,血液粘度高的原因之一。血液流变指标检测全血比粘度(低切)
正常情况:低于男:7.5~10.0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全血比粘度(高切)
正常情况:高于男:5.6~6.7女:4.7~6.0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血浆比粘度
正常情况:1.64~1.78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红细胞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血小板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9~22.6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降低: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纤维蛋白原(Fb)正常情况:2.4~3.7(g/L)
增高:感染,炎症,风湿、经期,手术后,DIC代偿期等。减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栓塞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
正常情况:低于男:14~20女:12~21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
正常情况:高于男:10~13女:9~13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
正常情况:男:0~21mm/h女:0~38mm/h
贫血或血液被稀释血沉增快,是红细胞下降逆阻力减低,并不是红细胞聚集增强而增快。通过红细胞比积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贫血或血液稀释对血沉的影响。K值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增快。
红细胞压积正常情况:男:0.42~0.47女:0.39~0.40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是影响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则降低。
增高: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测定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可作为补液量的依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左右。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减少: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比积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故可以根据红细胞比积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的量计算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以有助于贫血的鉴别和分类。
红细胞变形能力
正常情况:男:3.9~5.0女:3.0~4.2
降低提示溶血性贫血、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肝脏病。红细胞刚性指数正常情况:男:7.16女:7.14
红细胞刚性指数越大,表明红细胞变性性越小,是高于变率下,血液粘度高的原因之一。血常规检查红细胞(RBC)正常情况:
男性:(4-5)*1012/L;女性:(3.5-4.5)*1012/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血红蛋白(Hg)
正常情况:男性:(120-150)g/L;女性:(105-135)g/L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白细胞(WBC)
正常情况:(4-10)*109/L
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中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50-70)%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0-00.75)%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淋巴细胞正常情况:(20-30)%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免疫缺陷单核细胞
正常情况:(3-8)%
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血小板(PLT)
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降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血沉
正常情况: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增快: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减慢:红细胞增多症,脱水.网织红细胞计数
正常情况:(00.5-1.5)%
增高: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尿检查尿量
正常情况:1000-2000ml
多尿:经常尿量超过2500ml/日,为多尿少尿:尿量少于500ml/日,为少尿尿液颜色
正常情况:淡黄色.随饮水及出汗多少,色泽深浅可有不同.尿色深红带黄如浓茶样,见于胆红素尿,尿色为浓茶色或酱油色,见于血红蛋白尿;尿色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见于血尿.白色乳样尿液称为乳糜尿,见于血丝虫病或肿瘤等原因引起的肾周围淋巴管引流受阻.乳糜尿应与尿内磷酸盐和碳酸盐的灰白色相鉴别.后者多见于儿童,寒冷的天气易发生,系正常现象,必要时可作化验检查.许多药物可引起尿液颜色发生改变.使尿液变黄的:黄连素,阿的平,复合维生素B,四环素,维生素B2,利福平,磺胺嘧啶,痢特灵,一粒丹,复方大黄片等.使尿液变赤黄或棕色的;呋喃妥因,扑疟喹宁,伯喹,磺胺类药物.使尿液变红的:氨基比林,酚肽,苯妥英钠,利福平,冬眠灵.使尿滚变绿色的:消炎痛,亚甲蓝,阿米替林.使尿液变暗黑色的:灭滴灵,甲基多巴,左旋多巴,雷米封,山梨醇铁.使尿液变棕黑色的:非那西丁,奎宁.尿液气味
正常情况:新鲜尿液无特别气味.刚排出的尿液即有氨臭味,见于慢性膀胱炎及慢性尿潴留;有苹果样气味见于糖尿病酸中毒;有些药品和食物如蒜,葱等亦可使尿液呈特殊气味。尿蛋白正常情况:阴性
增高:见于各种肾炎,肾病,泌尿系统感染,肾结石,多囊肾,全身性疾患累及肾脏.药物引起的肾损害等.尿蛋白定性与大致的蛋白质含量:
符号混浊程度估计蛋白含量-清淅无混浊阴性:无蛋白质
±仅在黑色背景下观察时呈白色混浊微量:约0.01g/dlc以下尿比重1.008-1.03
增高:糖尿病,急性肾炎,腹泻,呕吐,发热。
降低:尿崩症,饮水过多,肾功能衰竭晚期,使用利尿剂。尿酸碱度
正常情况:5.0~7.0
增高:呼吸性碱中毒,某些代谢性碱中毒,泌尿系变形桿菌感染,肾小管性酸中毒,应用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降低: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低钾性碱中毒,应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等。大便检查
气味正常情况:除外异常情况
+白色轻度混浊而无颗粒少量:约0.01-0.05g/dl++明显白色颗粒样混浊中量:约0.05-0.2g/dl+++白色絮状混浊大量:约0.2-0.5g/dl++++凝团块状混浊极大量:>0.5g/dl尿糖
正常情况:尿糖定性正常为阴性.增高: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慢性肝脏病等
尿糖定性与尿糖的大致含量:符号颜色变化估计尿内糖含量-颜色不变阴性:尿内无糖
±不变色,冷却后有少许绿色沉淀微量:少于0.25g/dl+略有颜色改变少量:0.25-0.50g/dl++绿黄色中量:约0.5-1g/dl+++土黄色大量:1-2g/dl++++棕红色极大量:>2g/dl
尿沉渣镜检正常情况:白细胞<5个/HP;红细胞0~1个/HP,(儿童)<3个/HP;上皮细胞0~少量/HP;管型0/HP或偶见透明管型
白细胞增多: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泌尿系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泌尿系结核(肾结核、膀胱结核),泌尿系肿瘤(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红细胞增多:泌尿系结石、结核及肿瘤,肾小管肾炎,泌尿系血管畸形,出血性疾病等。管型增多:红细胞管型:肾脏病变急性期。白细胞管型(脓细胞管型):化脓性感染(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上皮细胞管型:急性肾炎,急进型肾炎,子痫,重金属中毒,化学物中毒,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等。颗粒管型:慢性肾炎,急性肾炎后期,药物中毒,类脂性肾病,急性肾衰(肾衰管型)等。尿胆红素
正常情况:阴性
阳性: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尿胆素
正常情况:阴性
阳性:肝功能异常,红细胞破坏增加,肠梗阻,长期便秘,急性发热尿酮体
正常情况:阴性
阳性:糖尿病,饥饿,呕吐,脱水,发热,甲状腺机能减退尿胆原
正常情况:小于1:20
增高:肝功能异常,红细胞破坏增加,肠梗阻,长期便秘,急性发热
降低:胆管阻塞,急性肝炎,腹泻
异常:粪若呈酸臭味,同时杂有气泡,常见于淀粉或糖类消化不良
颜色正常情况:淡黄色.随饮水及出汗多少,色泽深浅可有不同.异常:黑色--服用炭剂、铋剂后,呈深浅不等无光泽的炭样黑色;上消化道出血,粪色黑而有光泽,呈柏油样的油黑色。陶土色--见于胆道阻塞,同时见便中有大量脂肪。曾服用钡餐者呈灰白色。绿色--因肠道蠕动过速,肠道内粪胆红素转变成胆绿素,故呈绿色,见于乳儿肠炎;粪中含有大量的未消化的蔬菜,甚至肉眼即能看出此时呈菜绿色。红色--新鲜血液混入粪便或附在粪便表面,见于下消化道出血,以及痔疮、肛裂等。白色或带斑点--氢氧化铝类;黄色->绿色--蒽醌类;绿灰色--口服抗生素类;粉红色->红色或黑色--抗凝剂类,羟保泰松,肝素,水杨酸类;绿黑色--铋制剂;黑色--低铁盐类;绿色--消炎痛;橙色->红色--苯偶氮吡啶;红色--扑蛲灵;红色->橙色--利福平。性状正常情况:成形、柱状、软
异常:柱状硬见于习惯性便秘;羊粪粒状见于痉挛性便秘;扁形带状便可能由于肛门狭窄或肛门直肠附近有肿瘤挤压所致;糊状便见于过量饮食后及其他消化不良症;液状便见于食物中毒性腹泻及其他急性肠炎;淘米水样便见于霍乱;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粘冻便见于慢性结肠炎或慢性菌痢;血样便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粘液见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等。食物残渣
正常情况:正常肉眼不可见。
异常:出现时见于消化不良症或肠道大部切除病人。细胞正常情况:偶见少数上皮细胞或白细胞。
异常:大量红细胞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少量红细胞大量白细胞或脓球见于细胞性痢疾;大量上皮细胞见于慢性结肠炎。粪胆原
正常情况:阳性
阴性:阻塞性黄疸呈阴性反应,部分梗阻或胆汁分泌功能障碍时为弱阳性
粪胆素正常情况:阴性
阳性: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大便潜血反应(隐血试验〕正常情况:阴性
阳性:消化道溃疡,恶性肿瘤,结核病,痢疾,伤寒。胃肠道出血愈多,反应愈强。按显色反应的强弱,可分为四级阳性反应。注意事项:试验前两日不要进肉类食品及维生素C,特别是不要吃猪血等动物血制品。肝功能检查
胆红素总量(STB)正常情况:脐血<34μmol/L0~1天<103μmol/L3~5天<205μmol/L其后<34μmol/L成人:1.7~17.1μmol/L
胆红素总量增高、间接胆红素增高: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胆红素总量增高、直接与间接胆红素均增高: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中毒性肝炎等。胆红素总量增高、直接胆红素增高: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滞综合征等。直接胆红素(SDB)正常情况:0~3.4μmol/L临床意义同上
间接胆红素(SIB)正常情况:1.7~13.7μmol/L临床意义同上总蛋白(TP)
正常情况:60~80g/L
增加:高渗性失水,多发性骨髓瘤,阿狄森病,某些急慢性感染所致高球蛋白血症等。减少:慢性肝病,肝硬变,慢性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腹泻,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等。白蛋白(Alb)正常情况:40~55g/L
增加:偶见于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减低:肝病,肾病,营养不良等。
球蛋白(G)正常情况:20~29g/L
增高:失水,结核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麻风,SLE,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变,骨髓瘤,淋巴瘤等。减少:皮质醇增多症,长期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出生后至3岁,球蛋白呈生理性降低。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正常情况:改良穆氏法<500nmol.s-1/LReitman法2~30U
增高:急慢性肝病,胆道感染,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衰,肺梗塞,流脑,SLE等。儿童,寒冷,过度劳累,剧烈运动,溶血反应亦可升高。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正常情况:改良穆氏法<667nmol.s-1/LReitman法3~30U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推荐阅读:
医学影像本科《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复习题11-23
医学影像技术简历08-27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10-18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10-11
医学影像技术人员11-01
医学影像技术概论05-26
医学影像技术学08-02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0-02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07-15
医学影像技术的优势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