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共11篇)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 篇1
医学影像技术在神经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目的 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神经科学的发展及教学体制的转变.方法 在神经病学传统临床教学中结合影像医学教学系统研究医学生实习情况,应用成绩考核的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结合影像医学资料教学实验组的.专业理论成绩及临床实践能力,均优于使用传统教学对照组的成绩.结论 医学影像技术应用于神经科教学中使学生从简单的记忆转变到具体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推广.
作 者:黄明 刘万红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71 刊 名:中国现代医生 英文刊名:CHINA MODERN DOCTOR 年,卷(期): 48(8)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影像医学 神经科学 临床教学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 篇2
各种成像技术的适用范围和诊断效果有很大差异, 相对于不同系统和解剖部位。因为X线检查和超声应用价值的局限性, 对中枢系统进行影像检查时不再使用, 取而代之的是CT和MRI的检查。在胃肠道检查中X线钡餐造影检查仍然是首选的技术, 但是核磁共振和CT检查对部分肠道内疾病和肠道壁外侵犯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在呼吸系统的检查方面, 由于先天良好的对比技术, X平片是首选和基本的检查技术方法;CT基于密度分辨率高的特点对疾病的检出和诊断要优于前者, 已逐渐成为主要手段;而超声检查限于肺组织对入射超声波的全反射, 而核磁共振受制于肺部气体对信号强度减弱影像, 所有此两种技术极少用于呼吸系统的检查。上述示例中各种成像技术原理不同造成图像特点也不同, 所有影像检查时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高效快速准确的技术方法。选定成像技术以后, 还要选定正确的检查方法, 不同的方法适用范围和诊断效果有很大差别。在中枢神经急性脑梗死诊断, 需选用CT或MRI检查, 如果是超急性脑梗死, 因为影像学改变发生在病理学改变之后, 所有常规检查就不能发现病患位置, 需选择MRI的DWI检查或CT灌注时才能明确诊断病灶;CT检查是呼吸系统检查的主要手段, 但对于孤立性肺部结节, 应选用高分辨率CT检查, 以显示结节内部、边缘和周围组织细节, 帮助定性判断。由此可见, 在确定成像技术后, 进而确定检查方法, 对疾病的检出意义重大。
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 不同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非常重要, 目的是为了更敏感的发现病变, 明确病变范围、显示病变特点、提高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和正确评估病变的分期, 以利于合理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比如急性脑血管病变的病人, 通常首先平扫检查, 确定颅内有无急性出血;当发现急性出血时, 根据出血的部位和表现的特点, 已经相关资料, 有可能确定为高血压脑出血而明确诊断, 也有可能疑似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肿瘤瘤体破裂等导致的出血, 此时需进一步进行血管造影检查或CTA和MRA检查;如果CT检查未发现有急性颅内出血情况, 则可能为超急性脑梗死, 需进一步进行CT灌注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 其中MRI检查时除常规序列外还需选用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敏感的DWI序列。又如对鼻咽部恶性肿瘤的检查, 利于CT横断及冠状位检查能清楚的显示鼻咽部粘膜、粘膜下、咽喉旁间隙及周围淋巴结的情况, 能及时有效地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及预后的了解。再如对于肠胃道恶性肿瘤, X线钡餐检查为首选和主要成像技术, 然而这种检查只能观察肠胃道内壁和腔内的变化, 肿瘤的壁外侵犯却无法显示, 更不能发现是否周围和远处淋巴结转移和肝脏转移等, 这种情况下检查通常需进行超声、CT或核磁共振检查, 以进一步显示病变的范围, 有利于肿瘤的分期和治疗。以上的情况说明根据临床需要多种成像技术综合应用对疾病影像诊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各种成像技术都有他的优势和限度, 并非任何一种成像技术可以适应于所有人体器官的疾病诊断, 也不是一种成像技术完全能够替代另一种成像技术, 而是相辅相成并互相补充的。对影像学检查方法选择合理不仅可以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而且可以最小耗时获得准确的影像学诊断。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要掌握新的成像技术的正确应用, 合理利用成像技术中的不同检查方法, 这些情况对医技人员素质、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临床经验是成像技术选择的关键, 所有利用临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进行正确的病灶诊断,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袁聿德, 医学影像技术, 2002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 篇3
20世纪中叶,一批物理学工作者进入医学领域,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及医学影像的研究,并于1958年成立了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1963年成立了国际医学物理学组织,并将具有定量特征的物理学思想和技术引入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物理学与医学的结合不仅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声学的应用
超声成像90年代以来,由于数字化处理的引入,高性能微电子器件及超声换能器的出现,以及各种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超声成像的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超声不但能显示组织器官病变的解剖学改变,同时还可应用Dopper技术检查血流量、血流方向,从而辨别器官的病理生理受损性质与程度。超声诊断采用实时动态灰阶成像,在掌握正确剂量的前提下,可连续对器官的运动和功能实施动态观察,而不会产生像x射线成像那样的累积效应及危险的电离损害。由于超声诊断具有无损伤性、检查方便、诊断快速准确、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得以在临床中迅速推广。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是超声医学的基础,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遇到介质的不均匀界面时能发生发射的特性,根据检测到的回波信号的幅度、时间、频率、相位等,得到体内组织结构、血液流速等信息,
2、光学的应用X射线成像
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线的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显得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则吸收少,透过多。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与肌肉、脂肪等软组织区分开来,者正是x线透视和摄影的物理基础。x射线成像包括x射线透视和摄影、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以测定人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采用—定的数学方法,经计算机处理,重新建立断层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x射线的几种特殊检查技术,分别是x射线的造影技术、x射线的断层摄影、数字减影,
3、电磁学的应用磁共振成像
MRI成像的先决条件MRI成像的先决条件是被成像样品中的原子核必须具有磁性,而这种磁性源于原子核本身的自旋运动,因此,对原子核等微观粒子的自旋属性进行的深入研究是量子力学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客观上也是MRI得以产生的知识前提,磁共振成像利用了人体内水分子中的氢核在外磁场中产生核磁共振的原理,由于人体不同的正常组织、器官以及同一组织、器官的不同病理阶段氢核的弛豫时间有显著不同,利用梯度磁场进行层面选择和空间编码就可以获得以氢核的密度、纵向弛豫时间、横向弛豫时间作为成像参数的体内各断层的结构图像,近年来产生很多新的成像序列和技术方法,如扩散加权成像是通过测量人脑中水分子扩散的特性来反映组织的生化特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在临床上可用于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螺旋浆扫描技术,明显消除患者因运动或金属异物造成的伪影,可生成高分辨率、无伪影、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理想图像。
4、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成像
放射性核素成像的物理基础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利用放射性核素作踪剂,结合药物在脏器选择性的聚集和参与生理、生化功能,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检察方法有4种:扫描机、照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PEI)核素检查中产生的正电子只能存在极短的时间,当它被物质阻止而失去动能时,将和物质中的电子结合而转化成光子,即正负电子对湮没,转变为两个能量为0.551MeV的光子,并反冲发出,放射性核素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分布不同,产生的光子强弱也有不同,PET成像技术通过探测光子对的差别形成影像,
5、结语
影像物理学在影像检查技术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对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影像深远,随着影像物理学的不断发展,新的影像技术不断出现,必将对疾病的诊断总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 篇4
林雪莹
职业技术学院
暖通101班
201036630115
摘要:
纳米技术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整合将对21世纪的生物医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它将利用生物大分子进行物质的组装、分析与检测技术的优化、并将药物靶向性与基因治疗等研究引入微型、微观领域,用纳米生物技术检测是否患有癌症只用几个细胞。
关键词:
纳米技术;纳米生物学;DNA技术
最近美国《商业周刊》列出了21世纪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三个领域:一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二是从外星球获取能源;三是纳米技术。所谓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指在小于100 nm的量度范围内对物质和结构进行制造的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纳米技术在新世纪将推动信息技术、生物医学、环境科学、自动化技术及能源科学的发展,将极大的影响人类的生活,衣、食、住、行、医疗等方面。本文将围绕纳米技术给21世纪的生物医学可能带来影响作一概述。纳米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有人把在纳米尺度(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生物学叫做纳米生物学。纳米结构通常指尺寸在1 nm~100 nm范围的微小结构。1纳米等于10-9m,即1m的十亿分之一。我们知道,细胞具有微米(10-6m)量级的空间尺度,生物大分子具有纳米量级的空间尺度。在它们之间的层次是亚细胞结构,具有几十到几百纳米量级的空间尺度。显然在纳米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纳米生物学,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亚细胞结构和生物大分子体系。由于纳米微粒的尺寸一般比生物体内的细胞、红细胞小得多,这就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途径即利用纳米微粒进行细胞分离、疾病诊断,利用纳米微粒制成特殊药物或新型抗体进行局部定向治疗等。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2.1 测量和控制生物大分子
纳米技术与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SPMs)相结合,便具有了观察、制造原子水平物质结构的能力,为生物医学工作者提供了直接在亚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应用前景。扫描探针显微镜是指利用扫描探针的显微技术,常用的有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它是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的简称)和 原子力显微镜(AFM,它是Atomic Force Microscope的简称)。STM的原理是利用电子隧道效应测量探针和样品间微小的距离,又将探针沿样品表面逐点扫描,从而得到样品表面各点高低起伏的形貌。当探针和样品表面间的距离非常近达到一个纳米时,同时在它们之间施加适当电压,在它们之间会形成隧道电流,这就是电子隧道效应。这时探针尖端便吸引材料的一个原子过来,然后将探针移至预定位置,去除电压,使原子从探针上脱落。如此反复进行,最后便按设计要求“堆砌”出各种微型构件。
Hafner(1999)报道了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整个过程如同用砖头盖房子一样。隧道电流的大小和探针与表面间的距离有关,因此通过隧道电流的测量可以确定这距离的值。STM观测的样品要有导电性,用AFM就没有这种要求。AFM的原理是用探针的针尖去“触摸”样品表面,将探针沿表面逐点扫描,针尖随着样品表面的高低起伏作上下运动。用光学方法精确测量针尖这种上下运动,就可以得到样品表面高低起伏的图像。用AFM还可以测量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以及不同环境中分子间作用力大小的变化。扫描探针显微镜又是操作生物大分子的工具。用它们可以扭转或拉伸生物大分子,从而研究单个生物大分子的运动学特性。STM和AFM在平行于样品表面的方向上的空间分辨率达到0.1 nm。已知样品中原子间距离的量级是0.1 nm,所以STM和AFM的空间分辨率达到了分辨单个原子的水平。它的时间分辨率取决于要扫描的样品范围和像素点数目,用它们测量固定观测点时,时间分辨率达到ns甚至ps,扫描一幅面积是10 nm×10 nm的样品时,中等象素密度的时间分辨率约是1秒。显而易见,利用STM、AFM等技术,好象使用“纳米笔”一样,可以操纵原子分子,在纳米石版印刷术中构造复杂的图形和结构。
2.2 磁性纳米粒子的应用
德国学者报道了含有75%~80%铁氧化物的超顺磁多糖纳米粒子(200~400 nm)的合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将它与纳米尺寸的SiO2相互作用,提高了颗粒基体的强度,并进行了纳米磁性颗粒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试验了具有一定比表面的葡聚糖和二氧化硅增强的纳米粒子。在下列方面与工业上可获得的人造磁珠作了比较:DNA自动提纯、蛋白质检测、分离和提纯、生物物料中逆转录病毒检测、内毒素清除和磁性细胞分离等。例如在DNA自动提纯中,用浓度为25 mg/mL的葡聚糖 nanomag R和SiO2增强的纳米粒子悬浊液,达到了≥300 ng/ μL的DNA型1~2 KD的非专门DNA键合能力。SiO2增强的葡聚糖纳米粒子的应用使背景信号大大减弱。此外,还可以将磁性纳米粒子表面涂覆高分子材料后与蛋白质结合,作为药物载体注入到人体内,在外加磁场2125×103/π(A/m)作用下,通过纳米磁性粒子的磁性导向性,使其向病变部位移动,从而达到定向治疗的目的。例如10~50 nm的Fe3O4的磁性粒子表面包裹甲基丙烯酸,尺寸约为200 nm,这种亚微米级的粒子携带蛋白、抗体和药物可以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这种局部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少。
2.3 纳米脂质体—仿生物细胞的药物载体
脂质体(Liposome)是一种定时定向药物载体,属于靶向给药系统的一种新剂型。20世纪60年代,英国Bangham AD首先发现磷脂分散在水中构成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内部为水相的封闭囊泡,由双分子磷脂类化合物悬浮在水中形成的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和通透性的双分子囊泡称为脂质体。70年代初,Rahman YE等在生物膜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将脂质体作为酶和某些药物的载体。纳米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优点:①由磷脂双分子层包封水相囊泡构成,与各种固态微球药物载体相区别,脂质体弹性大,生物相容性好;②对所载药物有广泛的适应性,水溶性药物载入内水相,脂溶性药物溶于脂膜内,两亲性药物可插于脂膜上,而且同一个脂质体中可以同时包载亲水和疏水性药物;③磷脂本身是细胞膜成分,因此纳米脂质体注入体内无毒,生物利用度高,不引起免疫反应;④保护所载药物,防止体液对药物的稀释,及被体内酶的分解破坏。纳米粒子将使药物在人体内的传输更为方便。对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譬如将对特定细胞具有选择性或亲和性的各种配体组装于脂质体表面,以达到寻靶目的。以肝脏为例,纳米粒子—药物复合物可通过被动和主动两种方式达到靶向作用:当该复合物被Kupffer细胞捕捉吞噬,使药物在肝脏内聚集,然后再逐步降解释放入血液循环,使肝脏药物浓度增加,对其它脏器的副作用减少,此为被动靶向作用;当纳米粒子尺寸足够小约100~150 nm且表面覆以特殊包被后,便可以逃过Kupffer细胞的吞噬,靠其连接的单克隆抗体等物质定位于肝实质细胞发挥作用,此为主动靶向作用。用数层纳米粒子包裹的智能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主动搜索并攻击癌细胞或修补损伤组织。
纳米粒作为输送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的载体是令人鼓舞的,这不仅是因为纳米粒可改进多肽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促进肽类药物穿透生物屏障。纳米粒给药系统作为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发展的工具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2.4 DNA纳米技术和基因治疗
DNA纳米技术(DNA nanotechnology)是指以DNA的理化特性为原理设计的纳米技术,主要应用于分子的组装。DNA复制过程中所体现的碱基的单纯性、互补法则的恒定性和专一性、遗传信息的多样性以及构象上的特殊性和拓扑靶向性,都是纳米技术所需要的设计原理。现在利用生物大分子已经可以实现纳米颗粒的自组装。将一段单链的DNA片断连接在13 nm直径的纳米金颗粒A表面,再把序列互补的另一种单链DNA片断连接在纳米金颗粒B表面,将A和B混合,在DNA杂交条件下,A和B将自动连接在一起。利用DNA双链的互补特性,可以实现纳米颗粒的自组装。利用生物大分子进行自组装,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可以提供高度特异性结合,这在构造复杂体系的自组装方面是必需的。
美国波士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所Bukanov等研制的PD环(PDloop)(在双链线性DNA中复合嵌入一段寡义核苷酸序列)比PCR扩增技术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其引物无须保存于原封不动的生物活性状态,其产物具有高度序列特异性,不像PCR产物那样可能发生错配现象。PD环的诞生为线性DNA寡义核苷酸杂交技术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从复杂DNA混合物中选择分离出特殊DNA片段成为可能,并可能应用于DNA纳米技术中。
基因治疗是治疗学的巨大进步,质粒DNA插入目的细胞后,可修复遗传错误或可产生治疗因子(如多肽、蛋白质、抗原等)。利用纳米技术,可使DNA通过主动靶向作用定位于细胞;将质粒DNA浓缩至50~200 nm大小且带上负电荷,有助于其对细胞核的有效入侵;而最后质粒DNA插入细胞核DNA的准确位点则取决于纳米粒子的大小和结构。此时的纳米粒子是DNA本身所组成,但有关它的物理化学特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2.5 纳米细胞分离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开始利用纳米微粒进行细胞分离,建立了用纳米SiO2微粒实现细胞分离的新技术。其基本原理和过程是:先制备SiO2纳米微粒,尺寸大小控制在15~20 nm,结构一般为非晶态,再将其表面包覆单分子层。包覆层的选择主要依据所要分离的细胞种类而定,一般选择与所要分离细胞有亲和作用的物质作为附着层。这种SiO2纳米粒子包覆后所形成复合体的尺寸约为30 nm。第二步是制取含有多种细胞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胶体溶液,适当控制胶体溶液浓度。第三步是将纳米SiO2包覆粒子均匀分散到含有多种细胞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胶体溶液中,再通过离心技术,利用密度梯度原理,使所需要的细胞很快分离出来。此方法的优点是:①易形成密度梯度;②易实现纳米SiO2粒子与细胞的分离。这是因为纳米SiO2微粒是属于无机玻璃的范畴,性能稳定,一般不与胶体溶液和生物溶液反应,既不会沾污生物细胞,也容易把它们分开。发展趋势
跨入21世纪后的未来二三十年,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基础研究的进展将扩大纳米技术的应用范围,使纳米技术与物医学的联系更加紧密,其发展趋势是:①生体相容性好的钛合金等物质将逐步开发,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②纳米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将有助于揭示生物大分子各级结构与功能的破译;③纳米生物技术将使药物的生产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自动化、大规模,而药物的作用将实现器官靶向化; ④纳米生物技术应用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复合物和分子组装的研究将在病毒结构、细胞器结构细节和自身装配机制上取得进展;⑤纳米生物技术将使生物活性分子诊断、检测技术向微型、微观、微量、微创或无创、快速、实时、遥距、动态、功能性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有人预测,二三十年后,医生使用纳米技术只需检测几个细胞就能判断出病人是否患上癌症或判断胎儿是否有遗传缺陷。妇女怀孕8个星期左右,在血液中开始出现非常少量的胎儿细胞,用纳米微粒很容易将这些胎儿细胞分离出来进行诊断。在人工器官外面涂上纳米粒子可预防移植后的排异反应。使用纳米技术的新型诊断仪器只需检测少量血液,就能通过其中的蛋白质和DNA诊断出各种疾病。【参考文献】
[1] Keahler T.Nanotechnology: basic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J].Clin Chem,1994,[2] Permiakov NK,Ananian MA,Sorokovoi VI,et al.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and medico biological nanotechnology:history and prospects[J].Arkl Patol,1998,[3]Heinz WF,Hoh JF.Spatially resolved force spectroscopy of biological surfaces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J].Trends Biotechnol,1999
[4] Hafner JH,Cheung CL,Lieber CM.Direct growth of single walled carbon nanotube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tips[J].J Am Chem Soc,1999
[5]唐孝威,胡钧.测量和控制生物大分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6]Piner RD,Zhu J,Xu F,et al.Dippen nanolithography[J].Science,1999
[7]许孙曲,徐小妹编译.用新型二氧化硅增强的磁性纳米粒子作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工具[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0,[8]Carino GP,Mathiowitz E.Advanced drug delivery[J].Reviews,1999,35:249.[9]Seeman NC.DNA nanotechnology:novel DNA constructions[J].Annu Rev Biopgys Biomol
struct,1998
[10]Mirkin CA,Letsinger RL,Mucic RC,et al.A DNA based method for rationally assembling nanoparticles into maeroscopic materials[J].Nature,1996,382(6592): 607.[11]Bukanov NO,Demidov VV,Nielsen PE,et al.PDloop: a complex of duplex DNA with an oligonucleotide[J].Proc Natcl Sci USA,1998,95(10):5516.[12]Schofield JP,Caskey CT.Nonviral approaches to gene therapy[J].Br Merd Bul,1995,[13]刘玲编译.钛和贱金属合金金属陶瓷冠的适合性[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0
[14]魏红,李永国.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国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 篇5
除PCR以外的体外基因扩增技术如连接酶反应(LCR),链置换扩增系统(SDA),转录扩增系统(TAS),自限序列扩增系统(3SR),QB复制酶扩增系统等技术也将由科研进入临床。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卫生部颁发的PCR实验室管理办法对PCR技术应用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解决PCR交叉污染问题,从标本制备到检测的全封闭系统及相应的自动化仪器已在国内逐步普及。
结语:通过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作用的研究,可以证明,不管是从什么角度看待这两门看似毫不相关的学科,其实有着莫大的联系。
二者如果能很好的结合运用,将会为医学与生物学带来许多好处,并且可以相互发展,相互进步。
参考文献:
[1] 黄莲芬. 分子生物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16)
[2] 张学艳,王军.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装备. (07)
[3] 王海英.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进展[J]. 当代医学. 2011(06)
[4] 宫春勇. 浅谈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J]. 华北国防医药. (S1)
[5] 张学艳,王军.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装备. 2008(07)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 篇6
论文摘要:通过深人调研、分析就业市场对口腔医学技术人才岗位及核心能力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在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教学中,开展就业导向下的项目化教学,探讨就业导向下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项目化教学方法实施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成为各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职业学校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不能较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弊端日益显现。于是,一种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有效缩短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期、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应运而生。
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在多年从事专业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用人单位岗位技能需求深人实地的考察调研以及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追踪分析,深感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和学生在校获取的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学生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在校学习了2-3年后竟然不会,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不高导致就业竞争力低下。自2006年起,在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教学中,开展就业导向下的项目化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总结回顾如下: 1项目化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的教学模式,是“行为导向法”的一种,也是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其理论基础是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观。项目化教学,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讲解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任务为中心,通过对教学目标项目的分解、实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2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2.1“项目”是市场人才需求与课程教学内容双向融合的结晶
以专业人才就业市场需求为依据,以所学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是项目设计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特定岗位的知识群和技能群的意义建构,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2项目的完成有赖于全体成员的合理分工和通力协作
项目化教学一般以“开发小组”为单位,依据项目目标各小组独立地组织、安排本组的“实践活动”,“实践过程”中全体成员按照分工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同时又要与其他成员保持联系,通过交流和协商,共同完成小组的项目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协作的团队精神。3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 篇7
1 数字化医学影像为医学发展带来的契机
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个体及研究机构通过对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内容表达及符号表达的手段,新时期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则为媒体形式和各种信息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平台,进而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整合在一起,使得人们对其的搜索、查询等变得极为方便,促进了人们对相关知识的获取。在医学生物学领域,经过利用相关技术对传统影像资料数字化,让其存储和传输更加有效、便利,新时期的发展中,医学科研领域对相关的数码图像继续深入发展应用,这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探索方向,在后续的发展中,将此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应用,促进了医学等各个领域的变革性发展,为新时期各个领域的进步奠定了基。
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数字设备的性能逐渐提高,更新的周期更短,更趋向于人性化方向发展,在摄影资料搜集等工作方面,以往只有专业的摄影人员才有可能参与,而随着近年来的发展,现在更向简单化发展,而科技的发展中,经运用后期图像处理软件,大幅缩减了传统相机印图片的专业化步骤,为众多的实践者提供了参与其中的机会,而此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实践影像资料又促进了后续科研、教学等领域的发展应用,经过对丰富影像的累计和存档管理,完善了整个过程,为后续医学研究及临床治疗等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促进了当代医学的进步[1,2]。
2 数字化影像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分析
2.1 传统影像技术在诊断、分析中的应用
结合医学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传统影像技术中的超声成像、放射成像等等技术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此类诊断技术正在逐步向数字一体化采集信号方向迈进,并将在此基础上转为图形界面的模式转换。综合相比较看来,现代的数字化影像技术扫描速度和分辨率都取得了相应的提高,使得医学成像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精细化和准确化,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促进了临床治疗的发展。影像学检查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其更加向动态功能学检查的方向迈进,有效结合了采集到的图形数据等。此外,也逐渐向通过运算整合将二维平面图形重建为三维立体成像方面发展,讲求在此前提下获得更趋近于真实解剖形态的图形界面,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使得临床治疗及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而完善了影像技术的发展[3]。
传统影像资料数字化后,形成了与其他学科整合下的有效教学,如新时期常见的解剖学的教学,具体的实施中,有效结合了放射影像的辅助应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对解剖学的兴趣,体现了放射影高效、准确的辅助学习作用,促进了相关科目教学的发展。
在基础研究中,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化发展,数字化影像资料更加丰富,新时期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从光镜、电镜中获取原始图形资料,可以依托其结合相关技术进行以高清数码的格式输出。另一方面,经运用图形软件,实现了对正常值经量化后时间上的前后跟踪,在一定称程度上实现了对设计实验思路转化,体现在形觉到统计学方向,便于后续的图形统计分析,并依次为其提供直接的理论数据,使得分析结果成为了可靠地的证据,论证了新时期临床医疗中依赖影像学专科的可行性。
当前发展的大形势下,传统应用于医学教学上的摄影手段取得了大幅的发展,结合当前的应用现状来看,已经逐步迈入了数字时代,这样,使得更多的研究者在原始资料的获取方面可以运用数字摄影手段来实现,并在相应软件中将不同空间或时间数据的序列图像进行整合,形成了对三维空间动态影片和图像的重新输出,完善其在此领域的运用。另外,在医疗方案的设计方面,当前有很多临川人员对此类原始资料进行了运用,结合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并在后续发展中,将其结果用于直接诊断和对比治疗前后的评估等方面,实现了对其的多元化运用。如在体表解剖结构参数的测量方面使用测量软件及标准化数字照相技术,在进行大规模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时采用现代眼底数字照相系统,以及设计评估外科伤口愈合质量方面采用的数字图片采集系统等等,取得了良好的评估及诊断效果,完善了数字化影像技术在医学发展中的应用[4,5]。
2.2 数字影像技术在诊断技术上的研发和应用
近年来的不断发展中,随着各临床专科因对技术革新的应用规模的不断深入化,逐渐发展形成了数字化影像诊断新技术,不断促进了新时期医学的快速发展。如,眼科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光学干涉原理运用的基础上,无侵入性扫描测量度活体组织,为眼科光学通路疾病诊断提供依据,使得整个过程更具科学性和高效性。皮肤科的诊断方面,相关专业人员在建立图像时经使用测量体内的微波信号和体表的红外线技术,实现了对皮下毛细血管血流情况的仔细观察,并将此作为评级交感神经活动的依据,方便了对后续皮下组织热代谢的研究[6]。
2.3 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所谓的数字化学习,即身处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医学类人员,结合自身的需要,利用数字化资源实施学习的过程。综合笔者的调查来看,网络技术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基于科技先进等方面的原因,使其大多实现了对数字化教学的普及,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专业的教学评价手段,在教学效果方面显然由于传统教学。数字化学习实施过程中,拓展了学习者的自由度和空间,使其可以结合个人的需要和学习进度,进行在线数字教学考核和测试的自主选择,多重方式及手段下促进了自身的自主学习,并在此前提下,达到网络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目标。
在开发数字教学项目的设计中,应当将对影响元素的整合进行重点突出,从大体解剖、病理、微生物到临床各个环节,实现数字对影像资料的积极应用,并积极将其作为重点的知识传播媒介,不断促进医学相关学科内容的发展,为临床和教学一线提供数字化的教学服务。此外,还应当注意,数字化医学多媒体项目,并非是对原始图像的简单组合,更多的是讲求对研究对象的更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以明确的目标为方向,积极采取生动的视觉化交互演示手段,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最终研发出科学、高效的产品,促进医学及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7,8]。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医学发展中,数字化影像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信息的数字化技术革命的产物,数字化影像技术在医学教学和实践中,为相关从业及学习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和资源。本文从其在现代医学教育等多方面对数字化影像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当前医学的、更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且笔者坚信,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影像技术将在医学诊断治疗的准确性及多方位运用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将不断促进医学等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的发展,数字化影像技术实现了在临床、科研等领域的运用,进而对现代医学各学科起到了变革性作用。基于此,本文从数字化医学影像的发展为切入点,对数字化影像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能为我国医学事业及数字化影像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现代医学,数字化影像技术,远程医疗,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娇,刘洋.医学影像技术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0,4(3):156-157.
[2]石明国,杨勇,赵海涛,等.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J].医疗卫生装备,2010,14(4):159-160.
[3]陈彩香.基层医院CR、DR摄影中一些问题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2,16(10):52-53.
[4]丁世荣.关于影像科资料数字化管理的应用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2,16(24):64-65.
[5]暴云锋,张笑丹.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探讨[J].中外医疗,2012,33(29):74-76.
[6]戴申倩,潘慧.数字化影像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现状和远景[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12(6):641-644.
[7]王晓艳,王鹏程,宋莉,等.培养我国医学影像技术高素质人才的思考[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3,17(3):4212-4214.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 篇8
关健词 现代信息技术 医学教育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明确提出了“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深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流的教育,必须有现代教育技术作保障。一流的院校,也一定要有先进的教育技术作支撑。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培养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基地,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搭建了舞台。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以课堂灌输为基础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这种模式很难培养出信息社会所需的创造性人才。信息技术中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将使教育手段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育手段的变革又将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也为医学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观念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是当代人才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搞好现代教育,必须建造好学校教育管理网络。建造好的学校教育管理网络,不仅需要搞好硬件设施的配套,更需要学校网络系统管理人才,使网络真正服务于教学管理,并不断发展、完善,让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利用信息技术的普遍性和便捷性,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在信息时代,大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是影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该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整合”能力。培养能熟练运用和持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通过培训,教师掌握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建立与应用信息数据库来处理各种教育信息,能使用必要的软件设计制作各种先进的教学资料。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实现优化教学。激励教师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爱好来设计课堂教学,使其更适合于自己讲解的习惯,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和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把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现代信息技术为实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提供最良好的环境,这二者的整合主要以建立双主教学模式为核心,突出学生主动参与构建有利于学习主体参与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二、教学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资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拓学生视野,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根本保证,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实践 能力为基本目的。
三、信息技术与医学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与医学课程整合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新途径,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能力,对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改革的成效有着积极的意义。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集成性、可控性和开放性等多元化的处理优势,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图像或动画等手段,以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讲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促进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而且带动课堂组织形式,更促进了教学过程信息交流。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设疑、创设情境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预,使课堂教学获得最佳效果。要求教师在设计的时候要从教学目标、手段、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去考虑,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制定向学生提供信息的最佳方式。
充分认识到掌握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为弥补网络资源不足和使信息资源更具有针对性和整合的有效性学,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所以在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只是学生学习的必备的工具,以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潜能服务于教学,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与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旭.学校环境·接受图式·养成途径,大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养成机制探析[J].江苏高教,2006(1):135-138.
医学影像技术的就业前景 篇9
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有较全面的临床医疗技能和较扎实的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并有一定医学法律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的合格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师,能从事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诊断工作,并能在影像设备的监视下完成常见病的介入治疗工作,同时也可以从事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学法律和卫生事业管理方面的工作.
医学影像学专业在临床中到底做些什么事拉!?影像?给别人照相?正确,医学影像学专业就是给别人照相!只不过我们照出来的相片不一样罢了!我们到医院去看病先是接触到的临床医生,然后才接触医学影像医生.医学影像学专业所涉及到的科室有放射科、CT室、MRI、还有B超(包括彩超)、介入,另外就是放疗也涉及其中,医学影像学专业最常见的就是放射科、CT室和B超室了.现在科技发展很快,MRI也差不多家喻户晓了.这些就是医学影像学专业应用到临床的一些具体的科室!
医学影像学专业的知识面在医影基地内介绍比较多,医影基地主要针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这对刚接触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子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学习的平台,主要以书本上的知识结合临床中所见的典型病例来讲述.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习一定要认真!无论学什么东西都要用心去学!在校的时候不要把课本放在一边,在临床应用中很多都要利用课本的基础性知识来得到结论,所以医影基地提示你不要忘了课本.
一般好的医疗器械都只有大厂家能生成和研发,只有大医院才有钱使用,而您的就业方向就是这种大医院或者大公司,所以就业前景是非常看好的.、
就拿在大医院来说,可以说休息时间是非常充分的,而且待遇又好.只是可能存在被辐射的风险,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风险性将会越来越低,再说现代社会,哪里没有辐射呢?多半我们都已经见怪不怪老.
所以综合说来,医学影像工程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看好的.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篇10
普通检查取常规正位。
1:外伤病人:
(1)肋骨骨折:常规正,斜位(左,右斜位);必要时取正,侧,斜位。膈下肋骨(第8-12肋)取仰卧位。请临床医生仔细查体,特别是肇事及斗殴等涉及纠纷病人。
(2)血气胸:正侧位。
如有必要亦可行CT检查。
2:一般肺和支气管病变:正侧位,特别是占位病变,或者大片病灶。
3:中叶肺不张:正侧位,必要时加拍前弓位。
4:胸腔积液:
(1):游离性胸腔积液:正侧位,必要时加照患侧侧卧水平位,或斜位。
(2):包裹性积液:正侧位,必要时加照切线位(无法透视下点片,不能执行)5:膈疝:胸部正位片+上消化道造影。6:心脏疾病:取正,侧(左侧),斜(左前斜,右前斜)位,斜位必要时吞钡,以观
察心房情况。
胸部病变可选择性行CT检查。
【四肢X线摄影体位选择】
常规正侧位(手指,腕关节,尺桡骨,肘关节,股骨,膝关节,胫腓骨,踝关节,头颅)常规正位(肩关节,髋关节,骨盆)
特殊部位摄影的体位选择:
1:手掌与足的骨折及骨病:正,斜(内斜)位。了解掌骨骨折移位及成角情况,可以取正侧位。
1:舟骨骨折:舟骨外展正位+腕关节后前斜位。
2:髌骨骨折:侧,轴位。
3:跟骨骨折:侧,轴位,必要时加照内,外斜位。
4:肩胛骨骨折:前后正位+侧位。
5:肱骨外科颈骨折:正位+穿胸侧位。6:股骨颈骨折:髋关节正位,必要时加照水平侧位。
7:第一掌骨,第一跖骨骨折:正位+外斜位。
8:鹰嘴病变或骨折,取常规正侧位外加肘
关节轴位。
9: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双髋关节正位(骨盆正位)
10:痛风:双侧手足正位。
11:腕关节轴位:观察腕骨掌面情况。
12:钩状与头状骨关节病变,取内展正位。13:豆骨与三角骨骨折,取外旋斜位。14:大多角骨与舟状骨关节病变,取内旋斜位。
15:胸骨:后前位(正位),侧位。
16:(1):髋关节和股骨颈仰卧水平侧位:观察股骨头,股骨颈和大小转子病变。
(2):髋关节和股骨颈侧卧侧位:观察股骨头,颈和股骨上端及髋关节病变,尤其适用于观察髋关节脱位时股骨头前后移位及转位情况。
(3): 髋关节和股骨颈后前斜位(谢氏位):了解股骨头向后脱位情况。
(4): 双侧髋关节和股骨颈侧位(蛙形位):观察双侧髋臼和股骨头。
17:前臂骨折:取全长功能位。
【脊柱X线摄影体位选择】
常规正侧位。(颈椎,胸椎,腰椎,骶尾椎)1:第1,2颈椎(寰枢椎):开口位,看是否寰枢关节脱位。
2:颈椎病:(1)看椎间孔是否狭窄,即神经根型颈椎病,双斜位为主,侧位为辅。
(2):脊髓型:正侧(斜)位。
(3):椎动脉型:正侧位。
3: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正侧位片(包骶髂关节)。
4:脊椎滑脱:正侧位,必要时加照双斜位。
【腹部X线摄影体位选择】
腹部立位(站立):看是否有肠梗阻;消化道穿孔(必要时加照侧卧水平位)。
腹部平片(仰卧位):看是否有泌尿系结石。腹部倒立正,侧位:先天性肛管直肠畸形,如新生儿肛管闭锁。
腹部实质脏器应行CT检查。
【消化道造影】
上消化道造影(适应症):
全消化道造影(适应症):
钡灌肠(适应症):
【五官及颜面部X线摄影体位选择】
1:副鼻窦:柯,瓦氏位(柯氏位+瓦氏位)。2:颞颌关节:双侧开,闭口侧位。
3:下颌骨:双侧下颌骨正位+患侧下颌骨侧位。
4:鼻骨:侧,轴位。
5:颧骨弓:顶颏斜位。
6:乳突:劳氏位,许氏位,伦氏位。
7:颞骨岩部:梅氏位,斯氏位,汤氏位。8:蝶鞍:
9:视神经管(孔):
10;内听道:
11:茎突:前后位,侧位。
12:颈静脉孔: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 基础技术教学 医学院校
一、计算机对医学工作的影响
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医学领域中,能有效的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能有效的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加快数据的统计,并且能形成有效分析数据处理的结果,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数据的速度产生影响
运用计算机能有效的提高处理数据的速度,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中,能有效的分析在此环节下的数据异常,而且能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二)对医学设备和精度的影响
在计算机系统下进行医学数据分析工作,大部分数据的分析可由计算机系统来完成,医生进行审查时,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采用抽样的方法进行审查。但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也并非全部由计算机系统按一定的程序指令完成,必要的取样等操作还是需要人员来完成。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并对软件设计跟开发之初就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有效的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并便于系统在核算中留下新的线索,根据线索来进行相关的分析,更好的运用到医学领域和医学教学中。
(三)对医学教学方法的影响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特点决定了在医学院校中教学技术应当相应改变,利用计算机基础技术的教学,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和运用计算机技术,将收集到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而且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医学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工作
(一)充分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
医生在使用计算机系统下进行工作,首先要充分的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医生在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应该充分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特点,程序设计的原理,组织结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应该建立对应的组织系统,包括软件的设计,人员的配置,网络系统的设置等等,同时做好数据的处理和储存、输送,大大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
(二)利用计算机系统确定教学的计划内容
利用计算机系统确定医学教学的计划内容,对计算机收集的结果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这些内容包括: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范围、目的、重点和起讫时间;2.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概况;3.教学课程的具体安排跟各项目的详细要求;4.工作原理、过程、以及工作进度跟计划分工的安排;5.运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各种事项跟要求。
(三)运用计算机内的相关系统开展教学工作
了解了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和软件的运用后,运用计算机内的相关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提出相关的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制定的审计计划,一步步的根据相应的计划开展数据工作,相关数据的处理均可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有效的处理。
三、教学内容
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基础教学技术,能有效的让学生掌握医学数据分析和医疗设备的使用。
(一)计算机在医学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在医学科学研究中,各项数据的分析和统计是离不开计算机的,计算机对数据处理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了科研成果的质量。在现代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下,让生物医学的研究更具有复杂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需要的处理的数据更加多元化,并对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处理数据快、计算准确、性能更高的计算机需求更大。是否能够正确使用统计软件来处理数据也成为一个医生的需要基本掌握的知识。
(二)计算机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
计算机早已成为医疗设备的最为普遍的工具,从最早的CT到现代的各种先进医疗设备,都与计算机操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种检查,化学实验、测试等都离不开计算机。同时,医学院的本科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各种模拟实验,进行医学信息检索等,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四、教学方法
首先,应加强实验教学,计算机教学的方法不应该和其他学科一样,因为它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而且在讲课的过程中,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多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迫切的对实践操作感兴趣,学生能够通过上机操作来掌握课堂知识,而且可以布置一定的作业,必须上机来完成。其次,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结合实际进行演示,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充实课堂的信息量。再次,高等医学院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应该结合学科的特点,开设医学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教学,紧密结合专业课程,可见,在医学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更高。
五、总结
充分发挥计算机系统内软件的作用,从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组织构造,到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到最后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医学教学工作的计划和施行。相信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计算机也会等到进一步的发展,利用计算机基础技术教学进行医学教学将会变得更加实用和方便。
参考文献:
[1]张志顺.高校医学教育中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7(08)
[2]姜文彪,左翔.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5(04)
[3]李祥生,吕晓燕,张海,焦瑞.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01)
[4]Michael J.B. Jackson,Douglas J.Simpson. Educational Reform: A Deweyan Perspective: In Response to Barbara Stengel[J]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