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2024-10-02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共12篇)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篇1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各类职业岗位对于人才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岗位, 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对于影像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从而使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 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改革。通过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比较, 我们不难看出, 课程改革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 只有突出课程改革, 才能不断提高人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1]。

1 国际职教课程改革趋势

以德国、欧盟、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针对各自的实际情况对自己国内的职业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2005至2008年,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 (BIBB) 对学习领域课程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启动“职业教育创新循环行动” (Innovation Circle on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 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跨专业能力, 加快了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内容的更新。2009年11月, 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 (Cedefop) 在希腊萨洛尼卡召开了主题为“课程改革与创新:政策和实践”研讨会, 提出了学习结果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2008年, 澳大利亚工商业协会 (ACCI) 和澳大利亚商务委员会 (BCA) 开发了就业技能框架, 依据这一框架, 2009年12月, 澳大利亚对本国职业教育的培训包进行了修订[2]。上述国家和地区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 但从改革内容和举措上分析, 他们的职教课程改革却呈现相同的趋势。

2 目前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多数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 从课程门类的划分和课程内容上看, 仍是按照单科分段式的结构进行安排, 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较为机械地按顺序分段排列, 文化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 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 在这种模式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按自身学科体系寻求自我完整[3]。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影像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前的课程设置见图1。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以知识为中心, 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忽视了实践性教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科间相互独立, 不利于课程整体优化[4]。学生在旧课程体系的学习中, 很难将各学科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对于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较差。在医学影像技术检查操作技能训练时, 往往只是机械地模仿教师的动作。学生在这种被动的教育过程中, 较难对所学技能产生兴趣而主动学习。

3 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五模块”课程体系

欧盟提出的“学习结果导向课程”的开发理念之一是: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政府和社会合作伙伴的共同责任, 因此, 包括学校教师、行业机构、学科专家、社会伙伴、教育管理机构等在内的相关利益群体都应参与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2]。这一职教观点是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的成员都普遍认同的,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出适应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岗位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我系聘请行业和合作单位的专家组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指导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课程改革以及教学质量评价等。

在课程改革中, 我们突破传统的学科和课程界限, 构建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技能拓展、技能应用”五大模块课程体系, 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更适用于基层卫生机构的需求。特别是在专业核心模块中, 校院合作共建以岗位工作任务引领的“无界化”课程, 将原有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等课程构建成以人体大局部为模块的5门专业核心课程, 其中两门将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3.1 定位人才培养规格

运用现代职教理念, 确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应具有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必备的理论、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以满足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企业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需求, 成为适应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使本专业学生由原来仅能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 拓展为能从事医学影像技术、放射治疗技术、医学影像设备维护和营销的多岗位工作。

3.2 以职业为本位, 分析岗位工作能力

通过对附属医院、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建湖县人民医院、大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30多家医院的职业岗位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显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所涉及的职业岗位 (群) 有:医学影像技术岗位、放射治疗技术岗位、医学影像设备维护岗位、医学影像设备营销岗位等, 从而分析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高职人才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 (见表1) 。

3.3 形成项目引领的典型工作任务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分析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形成项目引领的典型工作任务 (见表2) 。

3.4 根据项目引领的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体系

根据项目引领的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知识体系, 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课程分解与整合, 构建为五大模块25个学习领域课程 (见图2) 。

3.5 校院合作开发“无界化”课程

从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的PDCA[1]循环来看, 课程实施处于第二环节, 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这一环节, 高职项目课程改革无法继续推进, 其最终难逃“学科结构活动”纸上谈兵的宿命。如果弱化这一环节, 既影响当前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的质量, 也制约着高职项目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其最终也只能是昙花一现[5]。为了使新的“五模块”课程体系能够顺利实施, 我们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进行校院深度合作, 共同开发“无界化”的专业课程。

“无界化”的专业课程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 打破学科界限, 将课程进行整合:将专业基础课程医学影像成像原理、X线摄影化学及暗室技术、放射物理与防护、质量控制概要及医学影像技术基础知识整合为医学影像基础概论 (见图3) ;将原有的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解剖、医学影像诊断等 (见图4) , 构建为以人体大局部为模块的无界化专业核心课程:头颈部影像检查技术、胸部影像检查技术、腹部影像检查技术、盆部影像检查技术和脊柱四肢影像检查技术 (见图5) 。

该课程体系已在我院2011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设施,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将其完善, 若改革成功, 该课程体系将在我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中得以推广。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课程改革,模块化

参考文献

[1]李永刚.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1 (32) :128-129.

[2]李玉静.国际职教课程改革新趋势——基于对德国、欧盟、澳大利亚的比较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2 (1) :80-84.

[3]王晓蕾.技术素养养成教育视角下高职课程设置创新思路探究[J].职教与成教, 2011 (30) :237-238.

[4]刘晓玲.谈高职课程的合理化改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3 (4) :103-105.

[5]张启富.高职项目课程实施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1 (33) :135-137.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篇2

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能。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亦是众多专业课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目前,传统的临床检验基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要。本文对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体会进行了总结。

1优化教学内容

1.1临床检验基本技术课程的开设

临床检验基础是第二学期才开设的课程,前几届学生反馈,如果前期学习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术,对新学期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可以更好地进人实验状态,而不是在开展新的实验项目时,把有限的时间耗费在了解基本技术操作上。因此,本教研室编写了校本教材《临床检验基本技术》,并且在学生人学初即开设此课程。该课程教授的内容有:移液技术(移液管及微量吸管的使用)、离心技术(离心机的使用)、光谱分析技术(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显微镜的使用及维护、血液标本采集技术(静脉采血法和末梢采血法)与染色技术(瑞氏染色)。学生通过第一学期对上述项目的接触及练习,第二学期上临床检验基础实验课时操作都比较熟练,容易上手。

1.2改变传统PPT的制作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以填塞方式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接受教材内容,且一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也较为粗糙’常把课本内容一字不漏地照搬到PPT上,甚至利用扫描仪将课本内容复制粘贴到课件中。如今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均是“90后”,他们反感沉闷的教学氛围及千遍一律的、毫无变化、毫无新意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教研室对课件制作方法进行改进,不再照搬课本原文,而是将重要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再配上与内容对应的有趣的QQ表情、动画等。这样就使得课件非常生动,重点突出,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尿液一般性状”章节中的“尿量”时,介绍健康成人的尿量为1-2IV24h。制作课件时,为了强调1~2L的容量,弹出常见的家庭装绿茶罐子的图片,把具体的数字量化、形象化。讲解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呈毛玻璃样微浑时,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均未捜索到毛玻璃样微浑的脑脊液图片,索性在课件中插入毛玻璃的图片,直接加深学生感观认识。

2强化实验教学

2.1合理分组,充分利用资源

本专业还招收高职单招的学生,此类学生医学基础较好,尤其是检验相关操作经过临床实习已十分熟练。因此,在实验课分组时将其安插在其他学生中间,实验课时让其对其他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示教。例如:在教授静脉采血方法时,虽然学生看过教师示教,但是操作时仍难免紧张,而教师也很难顾及到每一个人’而此时各组高职单招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则能使课程进展顺利,节约时间。

2.2重视实验标本的采集及制备

为了让学生看到阳性表现,实验标本均来源于本地区两家三甲医院。学期初,根据课程进度安排,实验员与医院检验科相关负责人联系,收集相应的标本。若标本不够理想,亦会人工制备阳性标本。例如,开展“尿液有形成分镜检”实验时,实验员会在尿液标本中滴加血常规标本以便学生更好地观察尿中红细胞形态;“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尿蛋白”实验时,实验员会制备5种不同浓度的标本,展示从阴性到阳性的梯度变化。

2.3应用PBL教学法

PBL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讨论并达到解决问题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m。它是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教育观,在之前学习的相关实验操作均已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在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中,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只会做实验不会分析的阶段。例如,课前教师从附属医院搜集并整理典型的化脓性感染患者标本’力求临床资料来源真实、内容详尽,包括病例、各项检査报告单和血涂片等。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演示给学生,并确定讨论基本框架,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讨论。按照疾病诊断步骤,例如,此患者的重要临床表现及体征是什么?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是哪些?血常规及血涂片有哪些异常?确诊该疾病临床上尚需进一步检查哪些指标?并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并上机操作血常规检查及观察血涂片,之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最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利用PBL教学法将相关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相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综合能力,如病例的选择、问题的拟定、激发学生兴趣等能力。

3全员听课,严把教师关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研室全员一学期需互相听课两次。其中,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10次,共20学时,并做好相关记录以备査验。通过听课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4举办技能大赛

第二学年末,即实习前举办临床检验技能大赛。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取消自愿报名赛制,要求全员参加。参赛人员及比赛项目由比赛当天观摩的校领导通过事先准备好的名单现场抽取。避免了以往参赛选手均是班级表现突出的学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实验室晚上和周末对外开放,均能看到学生练习的身影,真正做到以赛促练,为临床实习做准备。

5改革考核内容及模式

学生期末成绩由3部分组成,即理论考核成绩(占50%)、实验考核成绩(占35%)和平时成绩(占15%),可避免学生为得高分而只背书本知识不重视操作及平时作业书写的问题。实验考核侧重考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习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以往考细胞形态知识点时,均是教师找好细胞’学生分组轮流辨认,导致后面的学生多半已知道考核内容。为此,我们改变考核模式,由学生找细胞,在规定时间内找到教师指定的细胞即过关,否则为不及格。平时成绩则由上课回答问题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来决定,而实验报告更加注重分析的书写与实验结果讨论’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失败的原因。

6开辟校外课堂,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凭借附属医院的优势,组织学生去检验科见习。在临床带教教师的带领下,参与标本采集、上机检验、仪器保养维护和质控等书本上才能见到的操作,使学生产生更直观的认识。学生可以观察临床带教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加强了无菌观念,而且可以参与报告结果讨论,还可以观察血凝仪、流式细胞仪等在学校实验室里看不到的大型仪器。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科学系统地评价疾病,对临床检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及认识,也更切合我们的教学初衷。

7结语

以上措施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临床检验基础这门课程是有帮助的,随着临床检验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应用的日趋广泛,临床检验基础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我们要与时俱进,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由以往单一的“教”转变为既“教”又“导”,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篇3

关键词:高职;医学技术专业;就业问题

中国分类号:G718.5

一、引言

我国已明确将高职教育做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最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为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成为了我国就业的主力军。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的高职医学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严峻。

二、高职医学技术毕业生就业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的偏差。当前的很多高职医学院校往往是通过彼此间的学校合并所组成的,所采用的培养模式往往不能够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其在专业设置上的盲目性、教学内容陈旧落后和课程设置没有和市场接轨等,这些问题往往造成了培养目标的偏差,导致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大打折扣。

2、就业指导不到位。学校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的形势,搜集就业信息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的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但是很多高职医学类院校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是就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就业思想准备不足和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这些因素造成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不到位,学生就业困难。

3、国家政策没有得到彻底落实。国家为了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但是这些就业政策往往不能够得到彻底的落实,同时,就业政策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实际效益,就业政策还不够完善。这些政策往往是宣传鼓动的成分多,真正落实下来的比较少。

4、高校办学与市场需求不符。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期,第三产业持续上升,产业部门的技术结构正在向着技术密集型转变,导致了很多医院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但是高职医学院校往往没有设置这些课程,或者所学的知识无法满足医院的需求,严重脱离了市场,造成了医院大量需求人才,而大量的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境况。

5、高职医学院校在就业实习问题上不够重视。很多高职类的毕业生,特别是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到各个医院去进行专门的实习和培训,才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所学的知识。但是很多高职类院校没有给予学生提供一个专门实习的医院,或者高职院校的领导根本就不重视这些实习,造成了医学类的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差,直接导致学生求职就业竞争力低下。

三、解决对策

1、提高教学质量。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用人单位不仅看重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毕业生需要不断的进行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问题上合理设置课程,需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水平,同时还可以不断的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2、完善办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是高职院校首要考虑的问题,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从而来促进和完善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不断的优化课程设置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加强重视医学毕业生的实习环节。高职医学类的毕业生需要加强重视实习环节的重要作用。通过在各个医院的实习,可以让毕业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能力,而且还是对他们所学知识的一个检验。通过实习,毕业生会深刻的认识到当前所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可以鞭策他们在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4、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需要就业,这就需要学校成了专业的就业指导中心来帮助高职医学类的学生进行更好的就业。学校要不断的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并且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服务体系,要逐渐的完善就业指导队伍,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及时准确的提供信息,不断的解决高职医学类学生在就业中所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的实现就业。

5、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我国的就业市场目前还不够规范,需要制定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让广大毕业生积极的参与进来。同时,还需要采用公平的报酬,防止一些不法用人單位采用极低的报酬就可以享受到人才的行为。最后,还需要不断的加强对于一些中介机构的监管,不断的为广大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就业市场的繁荣昌盛。

6、强化就业观念,增强就业竞争力。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不但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还需要深刻认识到依靠自身实力才能更好的就业。因此需要在求职之前就应该积极的打好基础,在掌握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不断的学习其他知识,不断的开拓视野和思路。同时,还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活动,锻炼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就业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的参与竞争,要不断的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包装,通过紧抓机遇来推销自己,从而增大就业的机会。

四、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要想解决高职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需要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充分重视,转变思想观念,不断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教育教学的改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培养高职医学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就业。

参考文献

[1]刘国梅.浅谈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12).

[2]高丽君.对职业院校毕业生求职择业问题的调查和思考[J].南北桥,2008,(07).

[3]王秋莲.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篇4

我院2001年由鹤壁中专、鹤壁师范学校、鹤壁电大和鹤壁教育学院四所学校合并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其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2002年在原鹤壁卫生学校 (1995年合并入鹤壁中专) 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新专业, 现该专业有在校学生350人。

根据大量的市场调研得知, 社会对医学影像技术方面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较大, 因此我们设置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确定了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以适应相应的职业岗位, 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明确高职教育特色, 促进可持续发展

当前, 高职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 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 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 在教学与改革的过程中, 逐步建立适应医学发展需求、能顺利实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此, 我院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实习医院和用人单位, 广泛开展调研和毕业生追踪调查, 邀请医学影像专家组成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 对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讨论。

经过充分的论证, 我们认识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 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理论知识, 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也就是说既不能“吃”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 也不能“蒸”中专教育的“发面馒头”, 而应该按照高职教育人才规格和基本特征, 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

明确培养目标, 创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 我院分析了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特点, 认识到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以培养高等技术性医学影像

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适应社会和医院需求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创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现代医学影像理念,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 能适应现代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操作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上。经过探索, 我们将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人文为先, 知识宽实, 技能熟练, 就业多向”。“人文为先”, 是指面向就业岗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 增设人文课程,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 适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知识宽实”, 就是给学生搭建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台, 在专业课开设时, 我们就考虑以就业为导向, 开设与就业有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充分体现对准岗位开设课程。强化“技能训练”, 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并改变课程结构。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训练课比例, 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 实现课堂训练、业余训练、实习前集中训练、实习中技能操作应用训练相统一, 全面提高实践技能操作。“就业多向”即在通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按照就业岗位需求, 寻求“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合模式, 除通用放射专业外, 还设置CT专业方向、MRI专业方向、超声专业方向、介入专业方向、放疗专业方向, 以拓宽就业渠道, 提高就业率, 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的。

加强专业建设,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对于高职院校, 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 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 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 提高素质是永恒的主题。近几年来, 我们围绕这个思路, 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 以专业建设为本位, 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 重点进行了以下三项改革:

改革教学内容, 重建理论教学体系按照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以突出医学影像技术操作能力, 注重临床教学, 加强技能实践, 适应基层需要为原则, 设置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三大模块课程体系, 即基本素质模块课程、专业素质模块课程、岗位素质模块课程。根据专业能力要素的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通过适当的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 打破原有课程设计界限, 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如精简了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医学病原学等非主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时数;将原来的X线机结构与维修和X线摄影技术学在增加相关新内容后, 分别重组为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增设了医学影像新技术课程, 如断层解剖学、介入放射学等;增开选修课, 如放射治疗学、核医学、医学文献检索等。

改革实验实训环节,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教学, 就必须改革过去实践教学大纲包含于理论教学大纲之中的粗化设置, 建立一个目标明确、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个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经过三年来的研究、探索与实践, 我院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相对独立的“一个强化、四种训练、三个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个强化”是指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训练。“四种训练”是指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演练、医院课间见习带练、毕业临床实习综合应用能力实练。“三个衔接”是指技能训练在校期间与考取技能证书相衔接、毕业后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就业时与临床相衔接。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二是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诸如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人体断面解剖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等专业课的教学, 采取边讲、边练、边做、边学的方式, 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手段上, 充分利用挂图、投影、幻灯、录像, 教学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行教学, 增加直观效果和学生感性知识,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 有时候将病人带到实验室, 让学生进行X线透视、摄片、消化道造影及B超检查等, 既可进行实际操作, 又可培养学生与病人之间的人际沟通能力, 使学生适应医院工作的能力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篇5

作为一名医学生,除了要成为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医生外,预防医学也是其应该掌握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要求,医生应该具备卫生保健提供者、医疗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卫生领导者、服务管理者五方面的能力。进入21 世纪,医学模式转向了“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疾病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慢性病对人群健康的威胁也日益严重,我国的卫生服务越来越强调预防,强调临床与预防的结合。基层医疗对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学好预防医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然而,我国多数临床医务工作者所表现出来的预防意识淡薄,给我们医学教育者带来了新的思考。传统的临床专业医学生培养片面强调临床技能,忽视了预防综合技能的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必须加强,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卫生挑战。

一、现有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 一) 惯有临床思维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临床医生思维方式多为针对微观个体患者的思维方式,临床医学的教学重在个体患者,重在诊疗技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片面地认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是最关键的,因此非常注重临床技能的学习和实践,难以理解基层医生“六位一体”这些较为宏观的`综合职能如何实现及其有何社会意义,难以树立大卫生观和宏观意识,这使得学生不能适应基层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

( 二) 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手段单一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没有预防专业,临床、护理专业开设了预防医学课程。预防医学教学内容过于老化,几十年来几乎固定不变,教学主要是课堂理论讲授,没有安排实践,这很难让学生理解预防医学的实际工作内容,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的教学不感兴趣,认为难度太大又无用,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学分,学习都为应付考试。我们针对目前预防医学教学效果,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进行了调查,其中,认为预防医学教学对工作有作用的学生占31. 42%,认为作用较小的学生占44. 67%,认为没有用的学生达到了23. 91%。

( 三)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未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水平

我校的预防医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平时作业、考勤等成绩占30 分,期末终结性考试占70分。学生靠考前突击背书就可以完成考试,“混个__及格分”就行,这样不能体现教学水平,也不能考核学生适应岗位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二、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 一) 课程内容改革

在现行的高职高专预防医学教材中,卫生学内容仍然占很大比重。然而,公共卫生方面的很多内容只适合于具体的公共卫生从业者,比如具体检测技能等,对临床工作而言,没有实际意义。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的教学内容对今后的医务工作更有帮助。我校临床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多在乡镇卫生院工作,针对乡镇卫生院主要工作内容,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应以传染病控制,慢性非传性疾病预防,食品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为主,这样才能形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才符合“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宗旨。在教材选择上,应选择基于岗位工作任务而编写的特色教材,还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开发的方式,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家共同编写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实践教材,依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编写典型案例分析,注重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 二) 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学科上的特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包含多个内容,比如环境卫生、营养卫生、职业卫生、健康教育与促进、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这些内容复杂抽象,有一定难度。现行预防医学教学方法多为单纯的讲授,在学习中学生感到枯燥,有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我们可就环境污染、食品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热点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和视频,首先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再按照事件背景描述和处理过程,讲授事件相关基本理论,就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判断分析和处理措施、应对办法的过程进行教学。这样既达到了提高课堂理论讲授效率的目的,又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现场实战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对于比较抽象的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则可采用直接在计算机上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边讲边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能立刻实践并理解应用教材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很快就能掌握基本的流行病学、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并能结合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能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 三) 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预防医学笔试的办法已被证明并不能有效地考核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我们改传统的理论笔试为“理论+ 实践考核”的方式,理论笔试仅占考试成绩的40%,增加了预防医学见习考核和暑期社会实践考核。见习在正常教学中安排一定课时,主要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参观,让学生了解基层实际工作内容,要求学生以见习报告的形式反馈基层工作中预防医学相关工作内容及涉及的预防医学相关理论知识,见习报告分数占总成绩的30%。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暑期均需进行社会实践,由学校统一开具介绍信,学生自行联系实践单位,一般均为生源所在地县( 区) 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借助暑期实践的机会,我们布置学生完成预防医学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控制、疫情报告与应急处理、计划免疫、妇女儿童保健管理、慢性病的社区预防控制措施、社区人群健康档案的建立方法及建立情况等内容,让学生上交暑期实践报告,暑期实践报告的分数占总成绩的30%。考核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核,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对基层医生“六位一体”这些较为宏观的综合职能如何实现及其有何社会意义有了较为实际的了解,并对今后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有了具体的理解和准备。

( 四) 毕业实习改革

高职医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高职 医学类专业 有机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83—02

有机化学是医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和基础课。对于医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好有机化学这门课程非常重要,它是学好后续医学课程(如药理学等课程)必要的基础。有机化学在化学学科中属于较难学的一门课程,它涉及了大量的有机物质的性质、结构以及反应方程式、有机反应机理等等。在学习有机化学物质性质及结构时,许多有机物质结构和性质相近,许多学生易混淆;而在学习有机化学有机反应机理时,许多学生往往感觉非常吃力,这是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有来自技校、中专和职校的学生,也有来自高中的学生。不同的生源对有机化学的掌握程度相差极大,他们的有机化学基础参差不齐,这给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本文对如何在高职医学专业有效开展有机化学教学展开讨论。

1 了解学生化学基础,因材施教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其中来自技校、中专以及职校的学生,其掌握的化学知识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对有机化学的认识非常有限;而来自高中的理科学生,其有机化学基础相对扎实。由于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有机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因此许多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厚此薄彼,不能面面俱到。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太难,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会因为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而对有机化学学习反感,产生排斥心理;而当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太简单时,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会对有机化学掉以轻心,同样学不好有机化学。因此,在高职医学专业中开展有机化学,要兼顾这两部分学生。笔者认为,在有机化学教学正式开始前,可通过各种形式(如交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化学基础。通过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做的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如在讲授有机化学时,对于跳跃性比较大的知识点,教师要向学生简单地介绍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点。又比如在每次课堂结束前,向学生介绍下堂课中涉及到的高中化学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前自学相关知识点。

2 保持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相对于其它化学学科,有机化学相对较难,存在知识点多、易混淆、反应机理复杂难懂等特点。对于化学基础较差尤其是来自技术、中专和职校等没有高中化学基础的学生而言,学习有机化学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他们容易因为强烈的失败感而失去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信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有机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克服各种阻力,争取学好、学精这门课。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有很多。(1)有机化学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有机化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向学生讲述他们生活中常用到的洗涤剂,就是一种有机物,那么洗涤剂拥有什么独特的结构让它有洗涤作用,它起洗涤作用的原理又是什么呢?通过这种结合生活实例的设问式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势必激起他们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2)强化学生作为一名医学专业学生的神圣感和责任感,强调有机化学是学好后续课程的关键。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明白,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性。目前市场上95%的药物是通过有机合成的有机物。如常用的感冒药的主要成份为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可用于感冒发烧、关节痛、神经痛、偏头痛及手术后止痛。对这种常用的感冒药的主要成份就是通过硝基酚钠还原成对氨基酚,然后再酰化制得的。

3 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板书式教学具有许多优点:(1)多媒体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直观性、趣味性。多媒体技术可以非常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复杂难懂的有机物结构等。在讲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演示模型。比如讲到化合物成键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碳、氧、氢和氮等元素是如何互相连结形成有机化合物的。用红色带有四个孔的小球代表碳原子,用绿色带有三个孔的小球代表氮原子,用蓝色带有两个孔的小球代表氧原子,用白色带有一个孔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再用一个圆柱小棍代表键。同时,向学生解释碳原子、氮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分别可以连接四个、三个、两个和一个键,通过棍与球之间的连接,可以非常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有机物的成键过程,这就是典型的球棍模型。如讲到甲烷的结构时,教师可以事先做好多媒体动画,先出现一个红色的小球表示碳原子,然后四根圆棍接在碳原子上表示四个键,然后再将四个白色的小球连接在圆棍上,表示形成四个碳—氢键,最后就形成甲烷分子。同时,对于复杂的有机反应过程,可以通过动画分割成多个可见的步骤,让学生直观明了地“观察”反应过程。(2)多媒体教学可通过结合视频、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3)对于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教师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而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记录老师书写的笔记用于课后复习。在传统课堂经常存在学生来不及记笔记现象,这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甚至有学生因此而对学习有机化学产生抵触心理。同时,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忙于记笔记,自主思考的时间非常有限。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只需要适当地记笔记,大部分的时间可以跟着教师的思路并做积极的思考。课后学生可以复制教师上课使用的课件,在课后即可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再学习。

4 适当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篇7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将我院2010级影像技术专业101班和102班共86名学生, 分为实验班 (102班) 47人和对照班 (101班) 39人。两个班学生年龄、基础文化、课时数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的差异, 理论课教学均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授课, 实验课教学由相同的实验教师承担。

研究方法两个班的教学内容为解剖、生理、疾病概要的理论和实验内容。对照班的理论和实验课教学均采用传统的学科式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班的理论和实验课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模块化教学的具体做法是:将解剖、生理、疾病概要3门学科重组与整合, 同时也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综合。

评价结果课程结束后, 两个班的学生均进行相同难度的理论和实验考核 (含笔试和操作) , 采用流水式方法阅卷, 最后获得每个学生的平均成绩。

统计分析应用SPSS11.5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结果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分别为 (86.3±9.3) 和 (79.8±9.3) 分, 两个班的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分别为 (88.2±9.5) 和 (75.5±10.2) 分 (P<0.01) , 如表1所示。

结果分析:实验班的理论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班 (P<0.05) , 实验班的实验操作成绩也明显好于对照班

(P<0.01) 。

实验前期及后期的学生问卷调查情况:实验前后对对照班和实验班利用自编的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 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问题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实验前测对照班和实验班收回的有效问卷分别为47份和39份, 实验后测对照班和实验班收回的有效问卷分别为47份和39份, 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前和实验后所得各项数据进行方差 (Z测验) 分析, 对照班的5项调查所得的Z值均小于1.96, 表明对照班实验前后的差异均不显著。而对实验班的5项调查所得的Z值均大于1.96 (P<0.05) , 表明实验班实验前后的差异均显著, 其中, 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两项Z值均超过2.58 (P<0.01) , 达到极显著水平。

调查问卷显示, 有95.6%的学生喜欢模块化教学模式, 有93.7%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理解记忆和实践能力, 有94.5%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既可以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讨论

在对医学基础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时, 可借鉴MES教学模式, 使教学“内容模块化、课程综合化”, 包括基础学科间的水平综合和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的垂直综合, 课程综合可打破学科界线, 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实践证明, 在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比实验前有明显的改变, 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模块化教学与学科式教学相比, 学生更喜欢模块化教学, 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2) 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模块化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设计能力, 给学生提供极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3) 模块化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形式, 一体化教学才是课程改革的实质。通过模块化教学可使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教学一体化, 使整体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4) 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模块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很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 通过模块化教学使两者有机结合, 可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结论

模块化教学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式, 其重点在于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在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 应用模块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团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探索医学类高职院校医学技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陶富, 魏冬云, 何和清.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12) :35-36.

[2]张继有, 周美茹.国外高职教育模式的分析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 2005 (5) :150.

[3]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 2007 (6) :37-38.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篇8

1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2”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背景

1.1 “1+2”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1+2”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同孝感市中心医院利用双方资源优势联合办学, “1”是指第一学年文化基础课程在校内进行, 完成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任务, 夯实基础, 管理的主体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2”是指第二、第三学年专业课教学和专业生产实习均在孝感市中心医院完成, 管理的主体是孝感市中心医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开办医学教育已有50多年的历史, 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等部委列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孝感市中心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 专业仪器设备先进齐全, 业务量大, 病种多, 日门诊人次近4, 000人次, 平均日住院人数达500余人, 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双方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1.2 “1+2”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以培养高等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适应基层医疗单位需求为目标, 要求毕业生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学影像技术领域从事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操作和医学影像设备维护、保养、流通、客户服务等岗位的技术工作, 但传统的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很难达到这个目标, 主要存在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教学资源不足。各种大型医学影像设备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 但医学影像设备费用昂贵, 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有限的教学经费根本买不起, 传统教学一般采用多媒体放几张幻灯片看一下, 教学方法是典型的黑板上开“机器”, 学生感觉比较抽象, 了解认识医学影像设备都很困难, 更谈不上对医学影像设备维护、保养、流通、客户服务。

师资力量薄弱。医学影像技术日新月异, 专职教师知识结构老化, 对新的医学影像设备知之甚少, 再加上长期从事课堂教学, 在医院上临床班较少, 临床经验相对不足, 教师都不会, 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可想而知了;从医院聘请的兼职教师, 又缺乏基本的教学素质, 没有专业的教学经验, 教学效果也比较差。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一些高职院校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内容陈旧, 多以常规x线摄影和中小型设备为主, 对于多层螺旋CT、MRI、DSA、PE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等较先进的大型设备介绍较少, 教学内容和各级医疗机构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目标不一致, 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学生实习实训困难。实验条件不达标、教学设施不足是目前开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一个普遍的现象, 由于安全或设备不足, 很多实验无法开展, 学生也就无法获得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见习和实习也存在同样的难题, 一些教学医院临床工作繁忙, 没有时间让学生现场见习和实习, 也没有专门的指导教师, 学生要想学到真正扎实的专业知识比较困难。

基于传统的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弊端,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大胆改革,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探索出“1+2”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基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特点, 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授课现场转移到医院现场教学, 边讲边示范、边指导边训练, 强调教学与行业真实的职业环境相一致, 使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2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2”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

2.1 “1+2”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实施“1+2”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面向医院办学, 努力提高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密切关注基层医疗单位岗位需求, 与医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合作, 推动医学影像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实效, 实现“双赢”。

2.2 “1+2”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组织机构

为真正贯彻落实“1+2”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协议的各项内容, 学校和医院双方在协商的基础上, 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并具体明确了双方的工作职责, 给予“1+2”人才培养模式必要的组织保障。

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 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和机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交换人才培养意见, 提供医学影像技术行业信息, 研讨人才培养模式, 负责评教评学, 评价实习实训质量等, 专业指导委员会每月定期召开一次工作会议, 评价教学质量, 每年召开一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会,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并在教学中认真严格地执行。

2.3 “1+2”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1+2”人才培养模式的的课程体系主要由临床一线医生和教学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 通过实践探索, 构建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具体开发流程:通过对一线基层影像医生调查确立本专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步骤等内容序化成学习领域, 对不同的学习领域进行合并、分类, 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技术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且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然后将课程体系按照教学任务、实施时间、教学环境要求等内容划分为学习单元, 每个单元包括若干个学习情境, 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学习情境与职业情境高度一致。

2.4 “1+2”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评价

从单纯注重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评价转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监控评价, 提高实践教学地位, 充分体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特色。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把握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 强化实践教学, 加大实训时间的比例。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强调“做中学”, 侧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掌握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评价可通过教师、教学医院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互评,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监控, 同时对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3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2”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由孝感市中心医院影像科的医生担任, 通过学习先进的高职理念, 组织专家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开发, 开发后的课程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岗位的临床实际工作项目为导向, 将教学内容分解成数项工作任务, 按照临床实际工作场景和程序, 组织安排教学。另外, 跟踪医学影像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 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纳入到课程中, 使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高职学生学习基础一般都较差, 学生中厌学的也不少, 无论是传统的“说教式”教学还是图片化的“多媒体式”教学方式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技术课在医院教学, 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临床实际工作任务及其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 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将相关知识点与职业素养穿插在工作步骤中, 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结合典型病例边讲解, 边示范, 学生边看边操作, 形成教、学、做一体化,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双证融通”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素质与团队协作精神, 兼顾国家放射医学技术资格考试及MR、CT、DSA等上岗证的知识范畴, 以实现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内容的融通, 从而胜任医学影像技术岗位, 满足社会需求。

4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2”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成效

医学院杨立明等申报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2”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课题获得湖北省教育厅2007年教学研究立项, 并开展了实质性研究, 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由湖北职院的教师和孝感市中心医院的临床医生合作编写的《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等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已出版发行使用;另外组建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成立了医学影像技术专项技能培训中心, 主要对基层、乡镇医院的医学影像医生进行培训服务, 年培训30多人次, 为孝感市卫生健康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2”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动手能力强, 毕业后就能迅速上岗, 深受基层医院的欢迎, 学生就业率近几年一直较高。

综上,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2”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和医院双方参与人才培养, 一方面把传统的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学环境与获取直接经验和能力的医疗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紧贴临床, 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利用社会资源弥补投入不足和校内教学基础条件薄弱, 缓解教育投入少而人才培养要求高的矛盾, 提高了办学效益, 几年的合作办学证明“1+2”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成功的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晨霞, 王春玲.园艺专业“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1) :34-35.

[2]朱春辉.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9 (6) :51-52.

[3]刘国鸿.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3) :12-13.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篇9

1 医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及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国内的一项有关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现状调查显示, 我国不同级别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学历结构各不相同, 二级及以上医院以专科层次学历为主, 中专和本科层次学历次之, 硕士层次学历极少;而一级医院以中专层次学历为主, 专科层次学历较少。现在岗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的学历以专科层次为主, 占半数以上 (达55.24%) [6]。不同级别的医院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需求各不相同, 二、三级医院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倾向于高职高专层次毕业生, 一级医院或私立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 (如体检中心) 则倾向于动手能力强, 用工成本低, 性价比高的技术+诊断兼顾的复合型人才。

国内较多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不同程度存在诸如规格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等现状, 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与提高[7]。国家对医学影像教育不同人才的培养有明确的要求, 即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层次主要培养医学影像诊断医师, 能出具医学影像诊断报告;高、中职层次则主要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人员, 能从事医学影像技术操作但不能出具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在大多数三级医院普遍存在普通高校本科医学影像毕业生实际上兼任医学影像技术人员职责的现象, 占据了医学影像技术员的岗位, 从而导致很多高、中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无法进入本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二级及以下的基层医院由于人事编制的限制等原因, 加上其实际需要技术+诊断兼顾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较难得到满足。根据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中职层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设置并不符合二级及以下的基层医院的用人要求, 因而出现了基层医院一方面大量需求高、中职层次医学影像技术+诊断兼顾的复合型人才的用人缺口, 另一方面高、中职层次该专业学生又不具备医学影像诊断资质而不能上岗的尴尬局面。

截至到2010年, 我国内地26个省、市、自治区92所院校开设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其中医学类高职院校43所, 综合职业技术院校13所, 本科院校开办高职36所[6]。一项涉及内地38所学校研究显示[6], 各学校的学制设置以三年制为主 (高中起点) , 少数学校为五年制 (初中起点) 、三年与五年制合招;2008年在校生总数为10 972名, 2010全国计划招生学校92所, 计划招生8810名, 招生规模和在校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教师共750名, 其中专任教师431名, 兼职教师175名, 外聘教师42名, 双师型205名 (占27%) , 专职实训教师91名 (占21%) ;生师比为14.71∶1, 其中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为1∶25.59, “双师型”教师与学生比为1∶53.89;所有学校均开设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放射物理与防护、超声诊断技术学、影像设备安装与维修等专业核心课程;近半数学校对所使用的《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等高职高专教材满意或基本满意;拥有教学设备341台/套, 其中超声仪154台, X线机103台, CR 11台, DR 7台, 胃肠机30台, PACS 6套, CT11台, 其他19台;实习单位对该专业实习生的满意度如动手能力和职业道德刚过半数, 分别为52.63%和50.00%, 实际操作能力满意度没有过半数, 仅为44.74%。

我国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绝大部分采取的是“2+1模式”, 即2年在校学习, 1年医院实习[8]。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高, 实训教师人数明显不足, 生师比不合理, 实训专业设备不足、陈旧, 不能充分保障实训开出率或实训质量, 影响在校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职业道德训练和培养, 专业教材尤其是校本教材建设滞后, 专业设置没有地方特色, 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不适应等问题[9]。主要原因是,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 医学影像学已成为现代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已经形成传统放射诊断、CT、MRI、超声、核医学、介入放射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各级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更新换代非常快, 新技术层出不穷[10]。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经费投入、实训条件等很难跟上医院的步伐, 加上医学影像检查设备价格昂贵, 学校买不起, 学校很难真正实现“零距离”教学, 招生规模大, 生师比失调, 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与学生比, 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 很少深入临床一线[11]。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专业“院校合作”人培养模式进行有效尝试的高职院校较少 (仅湖北职业技术学院[12]) 。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江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理论上讲, 与兄弟单位———省直医院开展“院校合作”应该切实可行。但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开展“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仍属于粗线条的, 仅仅是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超声诊断学、放射治疗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核心专业课程聘请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省肿瘤医院、江西省胸科医院的临床技师、临床医生授课。理论和实践的比例是1∶1, 一半实训课在校内实验室上, 另一半在医院医学影像中心完成。但省直医院向该专业免费赠送或低价售卖给了CT、B超等一批淘汰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 供日常教学使用。

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创新性“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13]。高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育属于医学教育的范畴。现代医学教育强调培养岗位胜任力为主线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岗位胜任力是指一个人经过专业训练后胜任特定岗位所具有的综合品质。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有别于其他专业, 笔者认为该专业创新性“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选择最合适的合作医院开展“院校合作”

最合适的合作医院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既要具备较大的影响力, 齐全的医学影像设备的医院;又有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且医院的门诊住院人数不要太多。因此, 不应该选择中心城市三级医院作为合作医院, 尽管中心城市三级医院具备前两个条件, 但完全不具备第三个条件。二甲医院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2.2 同签订合作协议

确定好了合作医院后, 学校教务处和医院医务科成立合作办学机构, 充分明确院校双方的目标、义务和责任, 合作的形式、内容和效果, 共同签订合作协议。

2.3“院校合作”

在行业指导委员会即卫生职业教育教育指导委员会 (以下简称卫生教指委) 指导下开展工作。由卫生教指委牵头, 对该专业进行论证, 共同制订培养目标, 共同制订课程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目标和方向) 。通过选拔和测评将学生分为三级和二级、一级医院两个专业方向, 再根据专业方向岗位胜任力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 合理安排理论与实验实训的比例, 对岗位进行逐层分解, 建立不同的模块, 制订不同专业方向课程标准, 创建不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两个专业方向的核心校本教材如《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诊断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和《医学影像设备学》等, 且校本教材必须进一步突出不同专业方向岗位胜任力对职业技能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同要求, 如三级和二级医院专业方向着重于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与使用, 重点开发《影像设备保养与维护》等教材;一级医院专业方向着重于诊断, 重点开发《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教材等[14]。真正做到“学校围着医院转, 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

2.4 共同教学

将教学过程与临床工作有机对接。践行“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一体”教学模式。基础知识课由学校教师完成, 教学应本着够用的原则;核心专业课程由合作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技师、医师完成, 专业课的教学应遵循实用、贴近临床的原则[15]。

2.5 加强共同教学过程管理

加强共同教学的过程管理, 努力提高合作医院技师、医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2.6 加强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合作医院技师、医师定期在学校开展医学影像专业领域新技术、新知识专题讲座。学校教师参与合作医院临床实践的时间每年不少于一个半月, 并确保其临床工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7 建立一整套该专业人才培养评价制度

建立一整套该专业人才培养评价制度, 主要是医院评价。学校通过一年一度的实习检查机会,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

3 问题与建议

要提高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就必须改革“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15]。但是, 卫生类高职院校“院校合作”普遍存在剃头担子一头热的问题, 学校非常积极主动, 但医院相对消极被动。为了使“院校合作”在机构、经费和制度上得到充分保障并长效运行,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构建政府主导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学校和医院的事情, 政府应该真正参与其中。目前现状是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中央政府制订的宏观政策居多, 地方政府的具体配套政策较少[16]。地方政府应该出台具体的配套政策, 充分协调职能部门 (如卫生厅/局、教育厅/局) 之间的关系, 明确各自的职责。

3.2 地方政府应该主导建立院校“双向兼职”制度

即学校领导干部在医院兼任领导职务, 医院领导干部在学校兼任领导职务, 这项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比较困难, 但江西省萍乡市政府做到了。2009年, 由萍乡市政府主导, 萍乡市卫生局实施, 萍乡市卫生学校与萍乡市人民医院、萍乡市中医院、萍乡市二医院等各大医院领导实行了“双向兼职”。学校聘请医院影像科室/中心的负责人担任学校系部 (如医学影像系) 副主任, 医院聘请学校系部 (如医学影像系) 负责人担任医院影像科室/中心副主任。相当于前者, 后者更具有可操作性。

3.3 积极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提供先进的医学影像仪器设备进行教学

三级医院在不影响正常医疗工作的前提下, 积极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提供先进的医学影像仪器设备进行教学, 将一些不用、少用、闲置或淘汰的医疗仪器设备用于教学, 接受学生见习实习。学校应该严格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 为医院提供一定的培训费用。

3.4 分专业方向的订单式的人才培养

分专业方向的订单式的人才培养理论上非常好, 但具体操作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对学生的选拔和测评的难度较大, 二是三级和二级医院方向由于拥有较多的教学资源, 存在侵占其他学生的教学资源的情况, 三是可能出现绝大部分学生都竞相涌入三级和二级方向现象。而三级、二级医院尤其是前者需求量有限且选人用人机制相对不灵活, 且普通高校本科医学影像毕业生占据了本属于高职毕业生的岗位;一级医院方向需求量大, 应该主方向, 但一级医院普遍存在待遇差且收入不稳定, 生活条件相对艰苦, 设备条件差等问题, 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不买账, 觉得低人一等。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篇10

1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课程设计的联系

1.1 人才培养目标

在内科学课程设计时要明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培养紧缺人才。经过3年时间, 使学生成为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基本理论及技能, 能从事放射诊断、超声诊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 应具备的能力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等;熟练掌握常见病的放射诊断、超声诊断基本知识、理论, 具备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临床工作的能力;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做出正确影像诊断的能力。

1.3 主干学科、主要课程

该专业主干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包括内科学等。

2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理论教学课程设计

2.1 突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及就业岗位需要的知识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 对学习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综合素质类课程兴趣不高。因此, 内科学课程设计不能模仿和照搬本科课程, 也不能把中专的课程简单地组合起来。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相应改革, 才能适应社会, 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通过适当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 打破原有课程设计界限, 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技能训练, 以突出操作能力、注重临床教学、加强技能实践、适应基层需要为原则, 设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课程体系。近年来我们按照这个思路, 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 在制订内科学教学计划时重点选择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 以增强动手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 体现岗位需要的知识。

2.2 明确内科学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1 明确内科学的地位

开始授课前向学生介绍内科学与专业课程、临床工作的关系,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 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 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其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等系统的常见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 与外科学并称为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学科。

2.2.2 明确内科学学习的意义

内科学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 为日后学习其他临床学科和从事临床实践或基础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内科学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 亦有医学之母之称。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学科, 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想集中表达在内科学中;且在临床实践中, 内科疾病也最为常见, 其涉及面广, 整体性强, 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 又与基础医学密切相关, 其诊疗原则与方法亦适用于其他临床各科。

2.2.3 明确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通过病史询问或面谈后, 进行体格检查, 根据病史与检查所见做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以期在众多鉴别诊断中排除可能性较低者, 获得最有可能的诊断, 给出合理治疗方案。

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3.1 重视“三基”教学, 强化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关系

“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内科学学习以疾病为中心进行讲解, 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生理变化、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等。如学习“慢性支气管炎”时, 先让学生复习支气管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炎症的病理特点, 咳嗽、咳痰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 再进行讨论并提出诊断依据, 给予合理治疗, 从而达到基本理念与临床知识的有机结合, 为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奠定基础。

2.3.2 重视疾病间影像诊断的鉴别

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图像, 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作出诊断。内科学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肺炎链球菌肺炎、肺结核病早期, 病变部位病理改变为渗出性炎症, 影像学检查表现为相似的X线征象, 但这两种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不一样, 如发热症状, 肺炎链球菌肺炎多呈稽留热, 肺结核病人多表现为长期低热, 于午后或傍晚开始, 次日晨降至正常。通过对这两种疾病的介绍,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内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使学生明确影像学检查只是辅助检查, 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影像诊断, 从而为临床医生明确诊断提供依据。

2.3.3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 增强直观性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增强直观性, 加深学生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为了增加对学生的感官刺激, 弥补临床见习中的不足, 通过多媒体展示临床病例后再进行教学。如讲授“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时, 先以病案形式展示实例,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学中还可通过对解剖、病理生理知识的复习来阐述疾病的演变和表现、两种病之间的联系、影像诊断的变化,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提出诊治方案, 不仅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而且提高了其分析、探索问题能力,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4 强调教学总结和复习

教学中对一堂课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和复习, 使学生明确重点, 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课堂导入和结束的方法多种多样, 只要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如教师对“肺结核”一病讲授完理论知识后, 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明确“肺结核”临床分5型, 每型的影像特征不同。

2.3.5 改革考核方法, 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重视课间学习,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意识, 从而提升学生操作技能。改革考核方法, 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通过病例分析引导学生注重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明确岗位需求、就业要求,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3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

教师的能力评价对教师的业务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高职院校只有一部分教师有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践的经历, 大部分教师缺乏动手能力, 不能将医院最新技术引入教学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高职“双师型”教师已成为主要的师资力量。教师应定期深入临床, 熟练掌握临床技能, 了解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了解社区医疗、农村卫生室岗位需求;认真备好、写好教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4 选好教材

教材是传播科学技术的载体, 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 教材的选择应与时俱进。教材内容能否及时更新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选定教材以后, 教师备课的过程就是对教材的处理、加工和再创造。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篇11

高职口腔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基层、社区等医疗机构第一线岗位,能熟练开展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毕业生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口腔医学专业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以职业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培养具备相应能力为广大基层地区口腔疾病患者服务的专门人才,其中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和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1、课程考核方式的重要地位

课程的考核评价是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密切相关的教学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评价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合理、公正、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潜在动力,同时有利于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调整教学方法。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考核的宗旨在于着重检查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況和实际应用能力,实现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必须重视考察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职业素养,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考核内容和方法。

2、目前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病

目前,大多数院校课程考核方式仍然是以理论结业考试为主,辅以平时考核成绩为参考,这种一试定终身的考核方法,或只注重理论考试,或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基本上以学生记忆书本知识的数量与质量作为衡量标准,这种评价培养人才质量的传统观念,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重理论轻实践,平时松松垮垮,考前突击记忆,考试投机应付。对于口腔医学专业而言,由于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实践课程课时大大超过理论课时,其考核时段更应集中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通过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练习与考核检验,教师完全可以做到一目了然,也有利于教师分层教学和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3、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设计

3、1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目标

个性化的要求和统一性的标准相结合,以多样化的过程性考核取代终结性考核,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充分地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 ,实现由考知识到考能力的考核方式改变。

3、2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考评体系设计

以能力为中心,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来决定考试方法、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个性化差异、将考核过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指导思想,来设计考评体系,技能考核目标宜细化,而细则既要结合职业医师资格考试规范,又要符合行业要求,制定清晰的评分要求,考核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条件许可时可邀请行业专家一道参加。根据以上原则和要求,可以将整个考评体系设计为“平时成绩+阶段测试+实践技能+期末考核”,理论考核应减少了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核比重,充分借鉴现有的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大量融入与临床实际相关的试题,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将重心放在知识的应用上。

3、3考核内容的设计

考核内容必须紧密结合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必须与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保持一致,切实做到考核体系科学、合理、规范,使考核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考核体系包含形式多样的内容,尽量从多角度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包含:1、理论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础知识。2、基本技能,包括完成实训任务所体现出的熟练程度、完成结果、分析与纠错能力。3、综合素质,包括学习态度、团队协作意识、职业素养、知识应用能力等。4、技能竞赛的表现,借助技能竞赛这一平台,可以强化实践训练效果,提高学生临床适应度,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其考核包括竞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竞赛成绩【1】。

3、4设计考核分配权重

根据设计的课程考核改革目标,对学生课程考核分配权重为“平时成绩(15%)+阶段测试(15%)+实践技能(20%)+期末考核(50%)”。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为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学习态度、上课回答问题等,其中实践技能包括技能竞赛成绩,竞赛成绩优异可获得加分,课程考核结果以百分制计分。当然,分配权重并非一成不变,不同学年,不同的学科,权重分配可以适当修正。

3、5 效果

通过近几年对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以及考核内容逐步充实,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热情高涨,每届技能竞赛开展得如火如荼,从临床实习、毕业生就业单位意见反馈,反映出新的课程考核结果基本达到了预期设计的目标;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还有效地促进了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了教与学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一方面,考核方法改革实施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因为课程考核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了,从近几届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看,及格率逐年提高,同时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也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实践操作技能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促使了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从近几年对实习生、毕业生随访结果来看,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促进了院校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运行。另一方面,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同时促使教师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师更深入地研究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根据课程特点,优化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对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管理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

4、总结

虽然新的课程考核体系实施时间仅有几年,但是该体系从考核内容、考核形式上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包括从考核内容上,不仅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主动与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标准对接,关注行业发展要求,极大地增强了课程对专业发展的服务支撑力度,极大地改善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面。从考核方式上,以多样化的过程性考核取代一次性的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考核要素上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这些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从不同方面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这种“知识+能力+素质”的评价体系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多元化评价的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1] 熊均平,崔明辰,赵树娟.开展口腔技能大赛促进口腔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2):15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篇12

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指高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1]。创建特色专业是引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水平整体提升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在“十一五”专业建设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深化产学合作,落实工学结合,促进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医学检验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创新特色求发展,主动适应区域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遵循高职教育办学规律,深化校院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学校“以医技类专业为重点,以特色专业为品牌”的发展定位。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专业建设思路[2],坚持走“内涵、质量、精品”的发展道路,突出特色。以特色专业建设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我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2 建设原则

2.1 社会需求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其专业设置、调整与社会需求高度一致。进一步巩固优势,强化特色,做出品牌。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强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检验专门人才。

2.2 院校共建原则

利用行业优势,开发行业具有的师资资源、场地设备资源、知识技术资源和市场信息资源,强化特色专业与行业的对接性,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与医院深度融合,形成校院共同建设特色专业的建设体系,推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2.3 创新性原则

贯彻创新发展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遵循创新原则,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彰显独特个性。强化专业特色,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努力形成以国家级、省级、校级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优势稳定的专业群。

2.4 示范性原则

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和带头作用,积极推进专业建设,提高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3]。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高职校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3 建设目标

根据医药行业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创建医学检验技术特色专业,使其具有省内领先、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特色专业,发挥其龙头作用与示范效应。通过建设,使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进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4 建设方案与实施

4.1 更新专业建设观念

专业建设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4]。通过学习有关文件,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传统的专业教学观念,以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在保证学校人才培养总体定位的基础上,做优做特专业,体现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特色与规格特色,形成具有相应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特色和培养方法等特色。

4.2 明确专业建设发展定位

坚持专业调研论证,明确社会需求,使特色专业设置有效对接区域医药卫生行业,紧跟行业结构调整与技术的变化、发展。健全完善由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吸收行业专家参与特色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积极跟踪行业发展,定期开展市场调研和相关论证活动,形成科学有效的调研报告,确保调研成果在人才培养中充分体现。坚持岗位能力分析,建立健全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定期对相应职业岗位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凸显岗位能力要求的变化,形成适应行业需求变化的岗位能力分析报告,其分析成果在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中有效转化,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基本要求中充分体现。

4.3 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专业建设作为我校创建特色的战略措施,起着“龙头”作用,根据国家、省高职教育指导性文件精神以及专业调研结果,贯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行业发展变化适时滚动修订。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合理确定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并有效实施。着力推进工学结合、校院合作的办学模式,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搭建工学结合、校院合作平台,努力争取行业专家支持和参与办学,在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等方面建立稳定的关系。积极探索与医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办学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开放的、灵活的、具有激动功能的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5]。

4.4 构建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

追踪医药卫生行业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积极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及课程标准,有机渗透技能大赛标准,努力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职称资格考试有效对接。着力建成能贴近岗位技能要求、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室,设计“教学做”合一的、操作性强的教学情境,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开发《体液检验技术》和《血液病检验技术》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好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共享特色专业优质教学资源。不断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硬件环境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6]。

4.5 建设紧密型实训实习基地

立足区域医药卫生行业发展实际,充分利用我市行业优势,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启动校区直属附属医院建设,形成“前校后院”、校院合作的办学机制,着力建设“共建、共管、共享”的紧密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坚持“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实践教学理念,新(改)建理实一体化教室4个。进一步健全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提高利用率,注重技能训练效果。本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60万元以上,生均实验实训开出率100%,实训基地平均利用率85%以上。以员工培训、顶岗实习等合作项目为切入点,建成功能多样、管理良好、合作共赢的校外实习基地达20个以上。依托良好的、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使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始终与服务第一线保持密切联系,进一步促进产学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科学的思维方式及创新意识,造就高技能人才[7]。

4.6 开展校院合作教材建设以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为

重点,根据职业性、超前性、地方性的原则,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的高职优秀教材;加强校本教材建设,目前本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并编写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和实训指导教材8门,基本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优化配套医学高职教育教材体系。根据行业的发展以及专业特点,联合行业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积极开发活页讲义、学习手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大力推进和开拓多元化、多层次的教材建设形式教材建设除传统的文字教材,还有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子课件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网站等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教材等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并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丰富,实现教材的持续发展[8]。

4.7 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提高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在于教师,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在人才培养中肩负着教育引导的作用[9]。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多渠道、多模式引进一批高层次、高学历的人才,努力从年龄、学历、职称、双师等多个结构维度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结合专业建设需要,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结合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校外行业专家、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努力在特色专业中,建成一支专业结构优化、具有良好科研或专业技术背景、教学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充满活力的“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力争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建立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资源库,使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

特色是高职院校生存的生命线,走特色发展之路,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遵循正确的专业建设原则,确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目标,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努力加强自身特色专业建设,并以特色专业辐射和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3):47-49.

[2]周茂东,张福堂.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09,(1):58-60.

[3]邢邦圣,汪为春.高职院校创建特色专业的思考[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1):8-10.

[4]牛国庆,王海娟.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330-332.

[5]戴翔东,石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2(1):52-55.

[6]侯振江,李红岩,李吉勇,等《.血液病检验技术》课程开发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20):2415-2417.

[7]侯振江,李红岩,李吉勇.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7):992-993.

[8]孙福春.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1):40-42.

上一篇:女子拳击运动员下一篇:障碍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