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学物理学教材

2024-10-23

高职医学物理学教材(精选8篇)

高职医学物理学教材 篇1

近年来, 我国的高职教育迅猛发展[1],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体系并没有得到完善, 特别是课程设置混乱和教材使用不配套的现象较为严重, 这不仅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同时也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和技术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寻找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探索如何进行教材改革。本文就我院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基础医学教材改革作一简要论述。

1 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基础医学教材使用现状

基础医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2,3]。这些课程不仅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 也是高职医学技术类、护理等专业的基础课, 对医学及相关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就目前我国高职医学技术类 (如口腔医学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及眼视光技术等) 专业而言, 迄今尚无一本配套的、专门的基础医学教材。在以往教学中, 高职医学技术类人才培养采用中专基础医学分科教材, 任课教师在此基础上增添内容;或借用临床医学专科同类教材, 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往往是从本学科的立场出发, 很少或根本不考虑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点, 其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低, 并且重复、交叉内容多, 各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不能很好地反映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与整体性, 没有突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3], 造成学生所学知识无法贴近实际工作的需求。

2 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基础医学教材改革的设想与实施

2.1 教材改革设想

教材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医学教育工作者, 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 掌握应用、够用的医学基础知识, 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也是高职医学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职教材必须体现专业特色, 教材的内容有了特色, 学生才会有自己的特色, 这样有特色的人才才能立足于社会。

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属职业教育, 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 即以专业为依托, 按岗位或岗位群设置课程并组织教学内容。基础理论课在高职高专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为培养目标服务, 基础理论应体现在专业的应用上[1]。高职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医药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课程改革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使整个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本次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本能充分反映现代医学模式和高职医学技术类各专业实际需要的、共用的知识, 能较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医学技术类专业设置的特殊要求, 符合当今教学改革潮流的教材。学生通过学习, 能了解基础医学全貌, 掌握必需、够用的医学基础知识, 成为具有全新的观念与视野, 全面的知识、技术与能力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2.1.1 教材的学科间整合

编写单科教材还是综合教材?这是我们首先思考的问题。单科教材注重本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相对独立性, 而综合教材强调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性和学科间的整合, 两者各有优点。但从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基础医学课程所占比例较低) 安排看, 综合教材优于单科教材。最后决定改基础医学类课程分学科教学体系为学科群教学体系, 融合与重组课程, 即将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遗传学以模块式整合成一本综合基础医学概论。

2.1.2 教材内容的整合

高职高专教材总的特点是突出实用性。如何把单科课程综合起来, 实现最佳、最合理的整合?这是我们其次思考的问题。根据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 在上述各门单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整合。删除不适应后继课程及医学技术岗位需要的内容, 并最大限度吸纳和借鉴上述各学科教材中的优点和经验以及近10年来研究的最新成果, 以满足学科知识的连贯性与专业课的需要, 使各专业实际需要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现在教材中。在编写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融合, 避免交叉重复, 同时也要保留上述各门课程的特征, 以便教师进行教学。课程整合的内容是以各单科教材中部分教学内容之间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为依据, 使各部分内容紧密衔接、相互渗透, 以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有些内容对学生向专业高层次发展较为重要, 可作扼要概述, 这为学生今后根据所在岗位工作实际补充专业知识和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便利, 提高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教材编写

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 结合教学计划及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初拟教材编写大纲。为使本教材的编写达到预想的目的, 我们从教学一线中选择从事多年本课程教学工作, 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 熟悉教育教学规律, 了解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需求, 对教材改革最有发言权的教师担任编委。经多方努力, 《基础医学概论》编写完毕, 于2005年下学期使用。2005年9月被高教出版社纳入全国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并重新组织全国10所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对其进行编改, 2006年由高教出版社正式出版。

3 教材评价

2005年我院开始使用本教材, 通过3年的实践教学, 得到师生的肯定和好评。普遍认为, 该教材知识结构合理、新颖,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内容少而精, 解决了过去使用单科教材时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 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学到实用、够用的医学基础知识, 很适合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高教出版社及专家认为, 该教材符合医学技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突出了高职特色, 是目前国内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独一无二的基础医学教材。

2007年该教材被教育部评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现已被多个省、市的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技术类各专业使用。

本教材具有非临床医学各专业实际需要的、共用的医学基础知识, 满足了高职非临床医学各类专业对基础医学理论、技能的要求。教材内容采用模块式组织, 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可拼凑性, 各专业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裁减、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因此, 本教材不仅适合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眼视光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及药学等专业, 也适合护理和卫生管理类专业[2]。

摘要:介绍我国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基础医学教材使用现状, 提出基础医学教材改革设想, 并根据高职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实施教材的学科间和教学内容的整合, 使各门学科基础医学教材整合成为一本具有高职特色的综合性教材。

关键词: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基础医学,教材

参考文献

[1]余庆皋, 刘捷频, 吴梅青, 等.高护专业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0) :126~127.

[2]张光主.基础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李跃进, 常宾.高职基础医学课程与教材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 (18) :121.

高职医学物理学教材 篇2

【关键词】 医学院校 高职教育 物理

物理学是医学院校高职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自然科学基础类课程。它与医学的关系源远流长,是医学发展与进步的基础、工具、阶梯。医学的所有仪器都离不开物理学原理和技术[1]。物理教育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等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对当前接受卫生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对其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梳理一下,让学生明白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开设《物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只有认识了其重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提高,否则,如果学生认为开设《物理学》课程是可有可无,物理是可学可不学的,学了物理学对我今后也没什么用,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是大大减弱。

本文从两个角度来阐述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开设《物理学》课程的重要性。

首先,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开设物理学课程不光是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思维方法、科学精神熏陶。高职教育是培养有较强动手能力并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职各专业开设物理课的目的就是要综合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其适应能力。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文化课,以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结构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为目的,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正在广泛地渗透到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中,物理知识不仅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科学地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础。同时,物理学知识在我们日常的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通过物理课学习,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技能,也可从知识和技能中领悟到物理学家优秀的品质,了解其物理思想和方法,并能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加以指导和应用。而当前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入学门槛的降低,使得入学学生的物理基础也下降。作为高职学生,实行“3+2”的入学模式,即以初中为起点进入到高职教育,这部分学生物理知识有限,所以如果在高职教育中开设物理课则有利于其丰富物理知识,扩大知识视野,增加科学常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增强竞争力。

其次,从专业培养角度来看,物理学是医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医学是以人体生命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科学。而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就存在机械的、热的、电的和磁的、原子及原子核的运动等,因此,要正确理解生命现象的原因和领悟生命现象的本质,对正常的、异常的生理过程进行理论解释,以及学好医学基础及专业课程,都需要物理学中相应的力学、分子热力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及原子核的知识为基础。如人体的骨骼、关节、胃肠、心脏等都存在着简单的机械运动;血压、血液黏度、血液流速、血管弹性等需要力学和流体力学知识来揭示规律;眼睛是一个光学系统,需要光学知识;体温的调节、能量的转换等则需要热学知识等等,所以,要学好医学,掌握一定的物理学基础知识是完全有必要。同时,物理学也是医学发展与进步的基础、工具和阶梯。医学所有仪器都离不开物理学原理和技术。医学要研究各类物理因子(如各种力、温度、声和超声、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X射线、激光)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实现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就需要各种各样的医学设备。而从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原理到仪器的原理、技术都离不开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1]。如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心电图机、脑电图机、显微镜、激光器、B超机、纤维内镜、X射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等等。因此,掌握一定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对于医学仪器的掌握和使用,为更好开展医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物理学和医学的关系千丝万缕,不可分割。假如说学生不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而又要想学好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医学临床科学,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当前学生物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的基础下,要想更好地学好医学,为今后更好开展医护工作,则更需要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所以,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开设物理学课程对于学生学好医学知识、掌握医学技能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因此,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开设物理课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一个现代医学工作者要想顺利地做好本职工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当然,笔者虽然分析了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开设物理课的重要性,但要提高其教学效果,还需要学校、老师、学生的重视和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大力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宋大卫.物理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医学类高职语文教材编写的原则 篇3

语文作为高职的一门文化课, 与普通高校语文课不同之处在于, 它与专业课有必然联系。语文教学首先是要把握与职业密切结合的原则。“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其时间与学生学习能力都是固定的, 学校必须对目标作出取舍。与其把有限时间分散到若干不同目标上, 培养一个知识广博但每一领域都只有半吊子水的人才, 不如把这些时间集中到有限目标上, 培养具备某些特定职业领域娴熟工作能力的人才。”

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时间和学生实际来看, 高职文化课也必须与专业课密切结合, “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要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 因此, 应该从整个高职职业教育系统来考虑高职文化课学科的定位, 并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专业需求和将来发展来考虑文化课的教学目标。只有明确这一定位, 才能使语文教学更有方向性、目标性和针对性。因此, 医学类高职的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实际着眼, 树立服务学生专业的原则和教学思想, 构建相配套的语文知识能力体系, 不必追求知识的系统全面, 可以根据学生生源的情况, 对文化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完善, 这样能体现重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 也能兼顾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 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功用和特色。

三、教材编写离不开实用性的原则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思想交流的一种工具, 也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技术的工具。语言的工具性, 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所谓工具性也就是实用性, 能让学生实际掌握语言。在社会上一些医学毕业生不会写专业论文、研究报告, 这反映了他们文字思维语言能力不足, 也反映医学高职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 没能让学生掌握语言这一工具, 忽略了语言的实用性原则。

为此, 医学类高职的语文教材设计, 应该服从语文实用性的原则, 在课程内容建构上, 应该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语文训练。现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主张学习是在真实的“服务-生产”的情景中, 以积极主动的建构方式得到的。医学类高职语文教材的课程与教学设计, 也应该为学生建构一个自主学习语言知识的环境, 强调学生的动手动口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医学物理学教材 篇4

据了解, 有些人学英语是为了出国移民, 对于这类人他们所用的教材应该偏重于生活技能和国家人文文化介绍等内容;有些人是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学, 对于这类人适合他们的教材可选的范围就很广了, 内容可以涉及各个领域;对于为了应付各种英语考试而学的人群来说, 适合他们的教程内容就应该包含相对应的考试技巧和模拟训练等。那么对于高职院校的医学护理专业学生来说, 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呢?在对某院校高专医学护理专业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绝大部分学生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工作而学习英语:一方面她们觉得国外的医疗技术水平比国内相对来说要先进, 而且国内很多药品和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或引进的, 如果懂点英文对未来从事的工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 现如今全球对医护人员的需求庞大, 如果能多了解医学行业的专业英语对拓宽他们的未来发展空间是非常有利的。基于这点, 很多学生希望能利用大学的英语课好好充充电, 为以后从事的工作做准备。但现实是,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开设的英语课所用的英语教材跟专业并不挂钩。就拿我们学校来说, 非英语专业所选的教程是《高职国际英语》。这套教材总的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 它是以公共英语为主, 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全方面发展。虽然它的实用性很强, 但是这种实用性主要偏向日常起居生活以及介绍国外的人文文化。比如,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讲授如何用英语问候“how to say hello”;第二单元重点是如何用英语问路“how to ask and give directions”;第三单元介绍如何用英语购物“how to shop”等。所以相对来说, 这本教材并不适合医学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 它比较适合那些以出国为目的学生使用。而对于广大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 这些内容与她们的英语学习目的差异太大, 很多学生认为这些内容很多都派不上用场。因为她们没有打算出国, 这些知识内容没有实用性, 所以更容易引发她们厌学的情绪, 就算老师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造成现在很多学生在大学学了一年英语却感到和没学一样, 甚至把以前的知识也扔了。所以了解学生的需求是选择教材的重点, 只有选择一套对学生“胃口”的教材才能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学生有动力了, 愿意主动学习了, 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学科知识, 做到学以致用。

找到了与学生相对应的专业英语教程后还要分析教材的难易程度, 看该教材是否是循序渐进, 是否有由易到难的过渡。如果教材内容太难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会使学生产生过多的负能量, 学生容易放弃;如果教材太易又让学生觉得不够新颖, 没有挑战性, 学生学得提不起劲。另外, 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比如, 涉外护理医疗方面的英语教程, 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医疗护理专业的英语教程, 可谓是令人眼花缭乱, 无从选择。而对于专业英语的初学者来说, 教材内容过于专业化会让学生消化不了。笔者认为中国人卫出版社出版的医用英语这套书比较适合高专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使用。这套书共三册 (上, 中, 下) 。上册内容适合大一学生第一学期学习, 中册内容适合第二学期学习, 有了前两册的基础, 下册可以自己自学。每个章节由三部分组成, 分别是:情景对话、短文、写作。情景对话全部是出自医院里可能遇见的任何场景。比如, 引导病人挂号问诊, 帮病人测血压量体温, 嘱咐病人吃药忌口等, 这些内容既简单又非常有实用性, 操作性强, 非常符合卫生类学生的学习。文章的选材都是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疾病或药物的介绍等, 篇幅不长却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挂钩, 与该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内容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关于写作, 则是选择如何阅读和写病历等等在医院常用的应用文。除此之外, 在教材后还附有《常用医学缩写词》《医院部分科室和医务人员名称》《常用标识用语》, 以及《药品说明书》, 充分体现了高职卫生职业教育专业的特点。这样一套紧扣专业的英语教材不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目的, 也充分体现了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 授课教材的选择在整个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真正让学习者体会到学习的实用性, 一套合适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胡晓莉.针对专科层次涉外护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初探[D].山东大学, 2008.

高职医学物理学教材 篇5

1 高职教材编写要突出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与一般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象不相同,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有较强实际技能的职业性人才, 而就读高职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较薄弱, 对学习兴趣不是很大。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个特点, 在编写高职教材时, 要改变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完整的做法, 精选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体现学生身心发展及掌握知识的特点, 反映实际岗位需求的内容, 使所编教材体现社会需要、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三者有机的统一。生物化学是医学生的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但内容抽象, 凡是学习过的人都认为是最难学、难懂的一门学科, 也是学生不及格率最高的一门学科。针对以上情况, 本人在编写过程中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编写时力求概念清晰、内容精练、重点突出, 机理阐述循序渐进, 层次分明以掌握和熟悉内容为主, 适当降低理论难度。

2 高职特色教材编写要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的原则

为使教材更加适应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 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基础理论知识的创新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2.1 理论适度, 注重实践

本着基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选择学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这里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不是指在职业教材中充满定理、概念、规则, 而是指应当包含专业大类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降低教材的理论深度、难度, 使教材内容宽泛浅显, 打破学科性、系统性、理论性, 尽量避免过度抽象、深奥叙述, 使教材语言简洁、通俗易懂, 以利于教师教学, 学生自学。在处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时力求简明、易懂。有些内容对学生未来职业提升和迁移很重要, 可作扼要概述或以知识卡片的形式插入本章。也可以归为自学内容, 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 要用先进的科学观点和行业规范调整、组织教材, 突出重点和难点, 精选基础、核心的内容, 不断研究解决科学技术的无限与学校的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 形成先进的教材结构。为突出能力培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强化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来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学生所应具备的相关能力培养体系, 构建职业能力训练模块, 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 努力做到体系完整, 结构清晰, 实例丰富, 流程详细。

2.2 学、教、用三结合

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 注意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以教师为主导, 便于教学组织;以岗位需求实践需要为背景, 学以致用。

3 高职特色教材编写的特色体现

根据高职教育规律、关注高职学生特点, 按照高职教育的要求, 编写能引起学生兴趣, 如生物化学教材在编写中加入了引言。目的就是让学生带着好奇心或者问题急需了解本章内容。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 因此, 突出学生实际技能训练, 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能力培养, 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教材编写中坚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 明确每章教学应达到的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能力目标, 并据此调整相应的内容, 以强化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使学生毕业后即能够适应工作的需要。又能为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针对高职学生认知特点, 突出新颖性和趣味性

编写时, 既要注意到学科的最新发展, 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实例, 总体和探讨最新的职业技能与技术, 增强教材的适应性, 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特点, 注重教材的趣味性。由于科学的迅猛发展, 生物化学学科发展也非常的快。为此, 编写教材要强调知识新颖性, 教材编写应跟随时代新技术的发展, 摒弃过时陈旧的内容, 将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编入教材, 使学生毕业后具备从事医疗卫生工作起到帮助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注重教学适用性, 教材结构模块化

教材结构应模块化。按照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层层加以分解, 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 从而明确培养目标。然后, 按照教学规律, 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 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块, 制定教学大纲, 依此来组织教材, 实施教学。教材结构模块化打破了以往以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强调以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现实社会中, 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 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 同时, 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 必须给予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指导和训练。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 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 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 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 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 便于组织教与学。

3.4 突出教学和学习的便利性, 活跃和创新教材形式

如本人在生物化学教材的编写中结构、体例上, 大量运用表格、结构图、流程图和案例等形式, 在结构上, 理论讲述、要点解析、案例分析、综合实训交叉互补。这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活跃课程气氛, 还有利于强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习知识开发智力的结合、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结合。同时, 教材中开辟“相关链接”、“知识卡片”等窗口, 对相关新思想、新观点、新材料相关知识予以适当的介绍, 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有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 有利于指引学生进一步学习。

3.5 重视案例的编写和选用

生物化学内容抽象, 为了使学生真正能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就必需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 本人在编写中加大教材案例化程度, 各章节开篇有引言, 章后有小结、案例分析、思考与练习题等, 便于学生学习, 以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和高职教材建设的方向。

3.6 加强教材开发立体化

按照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的有关要求, 应有配套辅助教学资源, 如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大纲、教学课件、试题库、实训录像等。

以上是笔者几年来在高职专业教材编写中的几点粗浅认识。高职教材作为体现高职教育理论思想的载体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 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应用型人才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摘要:本文从高职教材编写的特点入手, 提出高职教材编写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特点, 按照理论适度、注重实践, 学、教、用三结合等原则, 编写结构模块化、形式生动化、教材开发立体化的特色高职教材。

高职医学物理学教材 篇6

(一) 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目前, 市场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种类繁多, 但这些教材的内容非常相似, 而且层次不分, 使用对象包括中专、高职、本科层次的学生, 专门适合高职学生的很少;很多教材理论叙述多, 实践、技能训练类的案例很少, 能促进学生技能发展、贴近工作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案例更少;教材大多以纸质教材为主, 电子版教材质量不高, 不能真正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自学的需求[1]。

(二) 忽视与专业的结合

现代医院的日常管理和医学研究离不开计算机, 医学卫生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过程中碰到的实践问题是必备的技能。很多教材不能与专业很好地结合, 适合医学卫生类专业的教材很少, 缺乏专业特色, 不能适应医学卫生类专业学生的需求。

(三) 很难适应计算机考证要求

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一专多能, 计算机证书是很多学生求职的敲门砖。浙江省要求高职学生必须通过计算机高校一级考试。目前相关配套教材不多, 在教学中通常需要教师花时间补充考级内容, 也给学生准备考证带来一定难度。

(四)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很多教材编写体系陈旧落后, 整个章节的结构以知识点为逻辑结构展开介绍, 知识结构和内容缺乏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可持续能力的培养。这种类型的教材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了以后只能做模仿性的操作, 如果让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完成大的项目或任务就会觉得力不从心。

二、医学卫生类高职计算机教材应具有的特点

(一) 语言简洁生动

传统的教材理论体系严谨, 专业术语连篇, 给人感觉高深莫测, 令人望而生畏, 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作为高职教材, 除在内容上要保留科学性和准确性外, 在语言处理时应尽量通俗易懂、简洁生动, 采用图文相结合的编写方法, 形象直观, 引人入胜, 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师生交流, 更好地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2]。

(二) 具有实用性

作为高职学生, 必须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材中多采用贴近生活工作实践的案例, 无论是课内教学案例, 还是课后的作业案例, 都须精心选取, 案例能包括课中知识点, 必须具有实用性, 能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践问题, 能突出高职学生以能力为本位的导向, 每个实例都须有详细的操作步骤, 有些难点通过录制案例操作视频让学生课后自学。

(三) 突出专业性

医学卫生类高职计算机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知识, 还要求计算机技术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强调在医学上的应用, 突出医学卫生方面的应用特色, 使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让医学卫生类学生能适应以后工作中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 为将来从事医院各项数字化应用打下基础。

三、完善医学卫生类高职计算机教材的举措

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是结合医学卫生类高职相关专业特点进行编写, 提供计算机基础、能力与素质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知识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供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卫生类应用实践操作案例, 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接受计算机知识, 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一) 前期进行充分调研, 明确目标

医学卫生类高职主要培养面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药部门、卫生信息情报机构和医疗卫生相关企业的应用人才, 在编写教材前, 首先要深入这些单位进行调研, 与医院信息专家、医务人员和毕业生进行交流, 了解计算机的具体应用需求, 并收集相关案例。与从事计算机教学的专业教师和各专业负责人交流, 了解计算机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计算机基础在各专业所起的作用。与学生交流, 充分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真正的需求、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学生对教材建设的期望。

(二) 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开发教材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现代化医院的建设, 以及医学设备的更新, 计算机已经渗透到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 要求计算机技术与医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同时, 计算机应用基础也是医学卫生专业的公共基础课, 是培养各专业学生能力素养的一门课程, 教材编写参与者除了长期从事计算机教学的一线教师外, 还要邀请医院信息专家、各专业教师一起参与进行, 共同分析各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 按照专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开发教材[3]。

通过前期调研和各位专家共同探讨, 总结医疗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要求:能熟练使用医院信息系统;能使用网络进行医学信息检索;熟悉计算机医学检验设备的工作原理;能制作医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能使用EX-CEL、SPSS和SAS软件开展医疗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能进行常规的文档处理。

上述的项目通常比较大, 而且会涉及各个学科, 有些要求也不一定能在这门课程中达到, 所以先根据课程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 确定教材编写体系, 分析各部分的重点难点, 并加工这些项目, 从中提取出适合本学科、适合学生能力要求的知识, 作为案例充实到各个章节中。

例如, 医学信息基础部分, 着重介绍计算机新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常见的医学检验设备的原理;文字处理部分, 使用Word制作实用的EPR (电子病历) 模板;在演示文稿制作部分,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幻灯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 能够结合医学资料和素材, 制作以卫生信息化为主题的电子演示文稿;网络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简单医学信息的检索, 利用互联网查阅最新研究成果、治疗技术;数据库管理部分结合医院数据库管理系统举例;电子表格部分能使用表格、图表和函数进行医疗数据统计分析。

(三) 建立项目化的教材体系

高职教育是21世纪初开始快速发展的新型高等教育模式, 它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由于发展时间比较短, 所以人才培养方式和教材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两年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高职人才培养观, 受到教育工作者、学生和用人单位等多方肯定, 在实践教学中, 项目化的教学方式确实高效可行, 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素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项目化教学是指每一阶段设置一个或多个工作项目, 学生分组对项目进行讨论, 写出计划书, 然后正式实施项目, 项目完成后演示项目, 并由学生阐述原理, 教师对学生的项目进行评估。通过这些步骤, 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4]。

要实施项目化教学, 首要的任务是建立一套项目化教材体系。我们把这套教材分为医学信息基础、计算机基本结构和文件管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页制作、数据库管理、畅游网络八个章节, 每个章节设置几个工作项目。例如, 在Word部分设置三个工作项目, 第一个项目是电子病历模板制作, 第二个项目是贺卡设计, 第三个项目是毕业论文设计。在畅游网络部分设置两个工作项目, 第一个工作项目是办公 (家庭) 网络组建, 第二个工作项目是医学信息检索。每个项目设置项目分析、相关知识介绍、项目制作、小结以及能力拓展几个部分。这套项目化教材建设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现项目化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 满足学生计算机考证需求

让学生既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获得一定的学分, 又能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 成为既懂得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教材编写结合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标准, 设计足够的实践性习题, 通过典型实例对实践的任务、内容、流程作出详细说明, 让学生学习后, 既能达到学历教育的要求, 又能达到获取相应资格证书的目的, 实现学历教育与证书培训的融合。

(五) 建设配套的多媒体教材

教材建设很大一块内容是建设多媒体教材, 除了纸质教材以外, 还有配套光盘, 包括电子教案、案例素材、案例操作视频文件, 并在教学网站设置在线自测系统、作业提交系统、相关的资源素材以及最新的知识点。多媒体教材包含的教学资源、教学素材丰富, 给教师的备课、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 可以通过作业提交系统让学生方便提交作业、批改作业, 并能把作业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同时多媒体教材体系也方便学生的学习和课后复习, 学生通过观看电子教案和案例操作视频及时复习上课的知识点, 也可以使用在线自测系统了解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在课后也能自学, 真正满足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 跟踪最新技术, 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计算机发展速度非常快, 软硬件更新周期非常短, 教材内容必须反映计算机领域的最新发展, 所以需要跟踪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新技术、新标准和新知识, 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更新的, 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形式让使用本教材的师生下载, 使学生能学到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 不至于一毕业就落后。

参考文献

[1]关德君.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 2006, (5) .

[2]辛立强.浅谈医学计算机基础教材的修订和课程设置[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2, (6) .

[3]周察金.高职计算机教材建设研究[J].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高职《外科护理学》教材现状调查 篇7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护理专业高职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在教育部提出要百花齐放,打破过去一本教材一统天下局面的思想指引下,国内出现了多种高职护理专业教材。这些教材有什么区别?编写质量如何?使用情况怎样?同国外同类教材相比差别在哪?迄今为止,国内没有人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本文对高职护理专业使用的主要教材———《外科护理学》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力争揭示出高职《外科护理学》教材现状,以便为各院校选择教材提供参考。

1 高职《外科护理学》教材现状调查

针对我国2006~2008年3年内出版的绝大部分高职教材《外科护理学》进行调查,通过登陆网上书城及各出版社网站了解护理专业高职教材《外科护理学》的编写体例、编写内容、编写特色及与国外同类教材的差别。通过登陆各院校主页查询及电话咨询了解各院校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

1.1 编写体例

各教材编写体例基本按照基础医学知识、护理2方面进行编写:基础医学知识按病因病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编写;护理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按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编写。这种编写体例比较适合学生思维。

护理诊断内容各教材略有不同,大多数教材编写为护理诊断/问题,而熊云新和谭进分别主编的教材将其编写为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2种编写方法中哪种更为准确,这涉及护理诊断分类系统问题。在护理诊断分类系统问题上,护理诊断和需协同处理的问题尚无通用的分类系统,护理诊断/问题的编写方法将不能用护理措施解决的问题排除在护理诊断之外。而需协同处理的问题是由护士与医生及其他医务人员协同解决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护士需要通过护理措施来预防问题的发生,如果问题已经发生,则需通过执行医嘱来予以治疗[2]。因此,较正确的编写方法应该是护理诊断/需协同处理的问题。

1.2 编写内容

所有教材外科部分内容基本一致,包括外科体液代谢失衡、休克、营养支持、麻醉、围手术期病人的护理、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以及外科感染、损伤、肿瘤、甲状腺疾病、乳房疾病、腹外疝、腹膜炎、胃肠肝胆胰腺疾病、周围血管疾病、颅脑外科疾病、胸部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骨关节疾病的护理等。有的教材将皮肤性病、实践课内容、习题、病例分析编入教材中,有的教材有配套的习题集,习题集中包括习题和病例分析。

注:*不包括与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使用所列教材的高职高专院校(不包括军队院校)42所(每省选择1~2所),计算每种教材使用院校占全部院校(42所)的百分比

1.3 编写特色

比较有特色的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唐少兰、阴俊主编的教材,编者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独创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编写形式。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李建民、袁爱华主编的教材在主要疾病后附有典型病例分析,可增强学生对疾病的理解、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疾病知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高国丽主编的教材在某些疾病的治疗方面增加了中医知识,护理部分的编写没有完全按照护理程序来编写,删除了护理目标和护理评价2部分内容。因为护理目标是针对临床病人的具体病情制定的适合病人个性化的护理目标,护理评价是针对护理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的评价,这2部分内容不适合编入教材,故删除后使教材更加精炼。

1.4 各教材的区别

各教材基础医学知识部分,如疾病的病因病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等内容大同小异,有的教材能够体现出高职教材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特点,有的教材内容过于深奥,近似于本科教材。护理部分差别较大,尤其是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2部分,有的教材这2部分内容较多,有的教材仅仅有简单的提示。有的教材文图结合得非常好,使学生一目了然,非常实用,而有的教材插图很少,大部分是文字叙述。还有些教材没能体现出高职教材以能力为本位、实用性强的特点。

1.5 与国外同类教材的差别

国外同类教材,如美国的Marlene Mayers和Carol Pankratz主编的《内科-外科护理》,其编写的每一个护理诊断有相对应的护理措施。我们教材中的护理措施基本是按照临床护士的工作程序来编写,而不与护理诊断相对应,所以实用性不如国外同类教材,大多数教材在介绍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方面明显滞后于临床。

1.6 教材使用现状

从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结果发现,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由熊云新主编的教材使用率最高,其他教材只有少数院校使用。这一结果,一方面反映各院校对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认可和对教材状况信息掌握不全的问题,另一方面反映各教材基本内容大同小异,个性化不足。

2 结论

通过对2006~2008年3年内我国各出版社出版的高职《外科护理学》教材编写体例、编写内容、编写特色、使用现状的调查,揭示了各教材的共性、个性及优势、不足,为各院校选择教材提供了依据。通过与国外同类教材的比较,找出了我国教材的不足,可对高职教材的编写及护理专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琦, 肖瑛.高校教材建设的目标与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12) :50~52.

高职医学物理学教材 篇8

一高职院校医学物理学的地位及重要性

近年来高职院校都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但许多医学职业学校中医学物理学不被领导重视。不少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甚至将医学物理学删除了,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并不能因此说明物理学对医学生不重要, 我校目前只有医学检验专业、药剂专业、康复技术专业三个专业仍保留医学物理学课程, 另外, 高职只有康复技术一个专业有医学物理学课程。

一般医学生都不重视普通课程的学习, 只重视专业课程。在所有的普通课程中, 学生感到医学物理学最难学, 最难懂。一方面是由于学校要求过高, 超出了医学生培养目标对物理知识的需要;另一方面, 是学生数理基础较差, 定量计算过程不易掌握, 使学生感到吃力, 缺乏兴趣和信心, 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要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且广泛应用的基础学科。它引导人类不断地去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日益深刻。物理学与医学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1) 物理学知识是揭示生命现象不可缺少的基础; (2) 物理学技术是医学发展与进步的工具和阶梯。可以这样讲, 在高等医学院校, 物理学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能否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医学人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 对于毕业以后走向各个工作岗位的医学生来说, 学习和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而且是必要的。

当然, 许多知识的重要性并不体现在今后什么时候直接用到它, 而在于它对以后所要学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这些知识可在头脑中潜移默化, 形成定势, 使我们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一层, 就像想走到山顶, 就必须经过山脚、山腰, 一步步攀登, 方能达到目的, 才能收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效果一样。

二增强高职院校医学物理学教法的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医学物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掌握一些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不断探索其有效的教学方法, 现提出几点供同行商榷。

1. 将物理学知识与医学应用结合起来教学

医学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 一般都从事医务工作。其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有所侧重, 在物理课教学过程中, 必须考虑学生所学知识对以后学习和工作以及未来自身发展所起的作用。因此, 每讲到新内容时必须尽量把这个内容与医学应用联系起来, 使学生产生需要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需要, 当需要感进入学生的未知领域, 就会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随着近代物理学的迅速发展, 物理学的技术和方法在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光学显微镜、B超和X射线透视对医学的巨大贡献是大家早已熟悉的。光学纤维做成的各种内镜已淘汰了各种刚性导管内镜, 计算机和X射线断层扫描 (X—CT) 、超声波扫描仪 (B超) 和磁共振断层成像 (MRI)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PET) 等的制成和应用, 不仅仅大大地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创伤, 提高了诊断的准确度, 而且直接促进了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建立和发展, 使临床诊断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可以说, 没有物理学的支持, 就没有现代医学的今天。

能将物理学知识与医学联系起来的内容很多。如:流体动力学虽然很复杂, 然而它提供了理解诸如呼吸、循环、蒸发等许多生理过程的基础;还有输液的原理、洗胃的原理、雾化喷药的原理等, 都是根据流体力学的规律制造的。为增进那些对物理缺乏积极性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运用生物力学实例阐明一些物理原理, 或做一些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物理习题。如:跳高者直线向上跳过1.2米, 他是以多大的速度离开地面的?又如:设肌肉转换功的效率为22%, 80千克的人攀登15米铅直距离所耗费的能量有多少?

又如:给病人输液, 应特别注意不能在注射器或输液管中有气泡, 以免气体进入血管, 在微血管中发生栓塞;此外潜水员从深水处上来, 或病人和工作人员从高压氧仓中出来, 都应有适当的缓冲空间和时间;这些都是为了避免出现气体栓塞, 使血液不能流动。还有表面张力在呼吸中的作用, 人体温度与散热, 细胞膜电位的计算, 心脏做功, 血压与体位的关系等等。可以说物理教学中能与医学结合的实例不胜枚举。

2. 结合物理学史进行教学

物理学史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物理学史不仅介绍了物理学上每个重大发现所依据的理论和实验背景, 其试验及方法论的思考浸透着前人对物理学探索的汗水。将物理概念、定律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熟悉科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 并从科学家的成功中得到启示, 使学生从中领悟到科学家是怎样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物理学研究方法, 就会形成技能, 长期发挥作用, 并且可以通过迁移应用到其他知识领域。显然, 如能结合教材将这方面内容很好地贯穿进去, 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且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亦十分有益。

如:讲牛顿定律时, 可介绍牛顿生平。其中有许多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讲自由落体时, 可介绍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的自由落体实验, 实验结果否定了统治人们头脑二千年之久的“物体在自由下落时, 重的物体先着地”的错误观念。讲光电效应时, 介绍爱因斯坦光子学说的发现过程;讲原子的核式结构时, 说明人们早期对原子结构的人识, 汤姆逊的西瓜模型, α粒子散射实验如何否定汤姆逊的西瓜模型, 直到最后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材上那种公式化、逻辑化的讲授方式, 虽然有利于学生缩短认知的过程, 但掩盖了重要概念、定律和理论的发展过程, 很容易使学生对这些理论感到深奥莫测, 也容易形成对这些知识的僵化理解。在医学物理学教学中, 运用物理学史讲清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学生在系统了解这一发展过程后就能牢固地掌握物理学知识。这样,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受到科学启发、明白科学发现, 并不是很神秘的事情, 在我们身边, 在医学中仍然还有很多未知数, 只要我们勤奋, 在将来的工作中有所发明创造, 并不是不可能的。

三结束语

当代科学知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横向联系, 引导学生接触多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看到教材之外的广阔天地, 把医学应用和物理学史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 物理学的历史资料对于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思维能力, 分析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 让学生明白物理学家是怎样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探索问题, 理解、把握物理规律内在本质, 这将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使之得到熏陶和启示, 从中萌发各种想象和创新意念。当然, 这样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认真积累资料, 不断拓宽自己的思路, 教学先要能吸引学生, 然后才谈得上让学生从教学中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贺国珠、毕会英.医学院校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思考[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0 (3)

上一篇:市场细分组合下一篇:医学图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