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特色教材的建设

2024-10-12

高职特色教材的建设(精选12篇)

高职特色教材的建设 篇1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培养实用性高技能专门人才, 促进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工作实际, 对目前高职高专光纤通信教材现状进行了认真分析, 提出了符合职教特点的光纤通信课程特色教材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光纤通信课程,特色教材,建设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也远远落后于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虽然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编写了部分高职高专教材, 但因为专业范围的宽泛, 不可能都照顾到。真正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质量的专业教材非常匮乏, 这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建设工学结合、面向企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全新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教材已成为当务之急。

1 高职院校光纤通信教材存在的问题

光纤通信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和重点建设课程, 是针对当前通信行业对人才订单式需求所开设的专业技术课程, 是通信类专业与企业需求接轨的公共必修课。目前, 光纤通信系统已成为通信行业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可靠性最高的传输网络。

由于自身具有专业复杂性和社会密切性等特点, 高职院校在光纤通信教材建设方面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教材内容脱离各地区、行业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实际;脱离学生实际需要, 缺乏教学性、可读性, 也缺少弹性, 不利于自学和选修;教材体系以学科教材为主, 受专业限制, 形式比较单调, 缺乏趣味性;且理论与实践脱节, 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少符合高职特色的“对口”教材

目前的光纤通信高职教材, 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借用本科同类教材, 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二是由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联合编写并正式出版的教材;三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讲义。这些教材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 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基础理论分量过重, 应用技能比例偏轻, 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

1.2 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 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由于缺少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 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 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支持, 编写的高职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同时, 传统光纤通信教材的编写往往周期较长, 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工艺、新材料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 这与高职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和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1.3 教学新形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运用不够

高职院校在改编或自编专业课程教材时, 大都比较注重实践操作的讲解指导。但从总体上看, 由于教材编写还没有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羁绊, 尚未形成特有的内容结构体系, 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

1.4 与光纤通信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严重不足

现用光纤通信教材无论是权威性推荐教材还是自编教材, 都是供教师上课讲授使用的。由于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分量极重, 其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也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一般占总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二到二分之一, 虽有少量教材附有思考题, 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教学中学过的知识, 缺乏实践训练。而且实践教学在各地差异较大, 教学规范性不强, 内容繁杂, 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各院校目前对通用的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普遍不够重视, 这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1.5 教材建设仍“以教师为主, 以学校为主, 以理论为主, 以纸质材料为主”

目前实训教材编写力度不够, 教材建设仍然是以学校的选择为依据、以方便教师授课为标准、以理论知识为主体、以单一纸质材料为教学内容的承载方式, 没有从根本上体现以应用性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 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基础,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观念。

1.6 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 它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 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 但目前高职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

2 高职院校光纤通信教材建设应突出的特色

特色是高职教材建设的决定因素。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表现在它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 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 是组织教学、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高职教材必须突出的特色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突出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如高级工程师的“结合”

高职专业课教材开发必须由两者结合, 共同完成。高职教材要求体现实用性、先进性, 反映现时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术水平。学生学过之后即能上岗操作, 并能解决生产工艺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这样的教材单靠教师是很难完成的。只有教师和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紧密协作才能完成。企业的参与必不可少, 高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只有企业才最清楚。这样就保证了教材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反映出企业生产岗位最新技术, 准确实用。避免了闭门造车, 照抄照搬, 改头换面等问题出现, 且提高了编写效率。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还密切了校企关系, 提高了教师业务素质, 促进了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2.2 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职特色教材从内容上要满足应用性特征。这一应用性表现在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应紧密联系职业实践, 所传授的知识能在生产、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第一线直接应用。课程内容上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取, 强调具备从业能力所必须的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知识的传授, 强调规范、价值和事实的主导作用。职业实践所需要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是特色教材开发内容的重点;而针对这些技能所进行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态度或行为方式的培养, 是教材内容的基本要求。因此, 在选择和组织特色教材的内容时, 紧密围绕职业活动, 有目的地将专业知识的内容根据心理认识规律, 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展开, 这将使教材内容更加实用, 也更具有职业教育特色,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更加扎实。

2.3 突出教材编写体系的创新性

加强教材编写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紧密相连, 并最终形成弹性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 从而满足市场对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高职教育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劳动力市场, 因而高职特色教材开发要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职业人才的动态要求, 迅速进行修改、充实和更新。同时, 职业教育又与生产、管理和服务的职业实践结合最紧密, 强调通过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意味着, 高职特色教材的内容与要求反映在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是动态的。学生在动手即直接经验的获取的过程中动脑, 不仅基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实用也更扎实, 而且过程的变化与发展更有利于技能与知识的综合运用, 有利于能力的培养。从劳动市场要求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适应性及课程本身所要求的组织和实施的经验来看, 高职教育课程具有明显的过程属性, 工作过程导向性。因此, 高职特色教材开发就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重构行动体系, 这个重构所形成的满足“以行动导向、工作过程性”的高职特色教材体系, 将促进我国高职教育全面创新。

3 高职院校光纤通信课程特色教材的建设

3.1 挑选合适的教材编写人员

编写教材的人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高职院校的教师, 他们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懂得教学规律、文字功底深厚, 并熟悉旧教材在使用中的问题, 对同类教材的优缺点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 所有参与教材编写的老师都取得了通信行业光纤通信课程认证讲师资格;另一部分是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 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3.2 对国内知名的通信行业企业进行调研

了解他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光纤通信课程的实际需求, 同时也对今后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在通信行业企业能从事的岗位有一个了解。

几年来, 通信技术专业教师走访了150多家通信技术行业企业, 收集了1200多份岗位调查表, 通过分析, 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通信系统的新建、开局和代维服务行业, 通信设备的生产、安装、维护、维修工作。

通信技术专业学生从事的具体岗位群主要在两个方面:通信设备及通信系统。具体岗位有:通信系统建设工程师、通信系统开局工程师、通信系统代维工程师、通信设备生产员、通信设备安装员、通信设备维护工程师、通信设备维修员7大岗位。

3.3 对调研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

对其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并,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论证并形成行动领域, 然后由课程老师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 以工程项目设计学习情境。

通过对通信行业的调研, 光纤通信课程从业的主要岗位包括:光传输设备安装维护、业务开通、故障抢修、网管操作等。主要的就业方向有:通信营运商、通信设备开发商、信息类行政单位机构、通信企业等。基于对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分析和归纳, 将光纤通信课程的典型岗位确定为SDH光传输设备开局与维护, 同时归并出了SDH光传输设备工程安装、SDH光传输设备工程调试、业务配置与网络保护、SDH传输网日常管理等4大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由校企专家共同论证并重构出光纤通信技术学习领域课程“SDH光传输设备开局与维护”。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思路, 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 构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设计出SDH传输网的搭建、传输网的业务配置、传输网保护的配置、传输网的运行维护等四大工作情境;同时也提炼出了11个相应的子学习情境。

3.4 参照技术领域和通信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选取教学内容;最后由校企专家按照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 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

针对中国现有相关工程类教材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教法的问题, 本课程做了全新改革, 将教材的内容与实际工作情境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描述具体的工作情境。

学习情境1的设计目的是为让学生认知SDH光传输系统、熟悉SDH光传输系统、搭建SDH光传输系统;学习情境2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前1个学习情境完成的基础上, 其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对已搭建的SDH系统进行业务配置;学习情境3要求学生能够对已搭建的SDH系统进行保护配置;学习情境4的目的是对SDH光传输系统进行例行检查和维护、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及时处理, 保障系统正常运行。整个课程的内容遵循了“必需、够用”的原则, 同时也考虑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等实际情况, 以学生为主体来确定理论知识的深浅程度。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学生除了可以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SDH传输技术的原理以外, 还可以学习到传输设备的硬件结构和软件配置, 传输网的拓扑结构以及传输设备的操作维护, 使学生更快的掌握住传输在国家电信级组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把握传输技术发展方向。为学生今后获取传输助理工程师认证资格以及能很快适应并融入企业的运行之中, 并对将来从事通信行业的运营部门或设备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5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 编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特色教材, 整个教材中实践与理论的比重应该不低于1:

1。

整个教材详细介绍了SDH传输网的搭建、传输网的业务 (电路业务、数据业务、时钟和公务) 配置、传输网的保护业务 (通道保护、复用段保护) 配置、传输网的运行维护等, 在授课的同时将相关的内容在现有的设备上进行实际操作, 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业内维护人员的日常工作, 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当前通信行业传输维护人员的岗位职责;同时考虑到将来传输技术的发展, 教材中还穿插了一些先进传输技术的介绍。使学生对整个SDH传输网从理论到实践有一系统的认识, 并对将来传输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3.6 改革单一的教材建设模式, 根据教材内容编写相应的电子

教案、PPT课件、习题和试题库, 并开发出相应的考试系统、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及互联教学网站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高职院校教学场所正在从课堂教学向实验室、科技馆、社区、企业等实践场所延伸。为适应高职教学组织模式的立体化发展要求, 有必要加大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成果与高职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的力度, 将各种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媒体介质和教材资源有机整合, 形成立体化的教材, 即不仅有纸质教材, 还有影音教材、电子网络出版物、网络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PPT课件、习题和试题库、考试系统、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多功能教学包以及基于互联教学网站等教学资源, 所有这些都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 实现教学信息化、网络化, 为教师、作者、学生和出版社交流信息和进行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平台, 并实现使用、更新和发展的交互。

4 结束语

教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一个教学的教研、教改过程。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和技术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客观上要求必须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改革和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宝华.关于高职教材建设的思考, 继续教育研究, 2006 (5) :84-85.

[2]李慧.高职教材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改革, 中国农业教育, 2005 (1) :45-46.

[3]曲洪山, 韩冰.探索高职教材开发建设新思路, www.cngr.cn, 2006年7月.

[4]王梓林.论高职特色教材开发, 四川职业学院学报, 2008 (4) :79-115.

[5]欧阳桂秀.高职院校的教材选用和教材建设, 高教研究, 2005 (35) :32-33.

[6]马素玲.谈高职教材的编写, 辽宁高职学报, 2007 (1) :98-99.

[7]廖芳, 贾洪波.高职电子工程类专业教材建设方案的研究, 职业时空, 2006 (9) :12.

高职特色教材的建设 篇2

张新美 张重阳 李素霞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30415)

摘 要 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调查现有高职教材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高职教材建设应根据高职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与要求,深化教材改革,突出高职特色,为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职 教材建设 现状 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专业设置之广,招生人数之多,以及办学条件越来越好,都大大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然而,作为高职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远远滞后于其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但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我国的高职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高职教材建设明显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存在以下不足并据以分析:

一、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对口”教材严重不足

(一)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进行适当的删减、增补而成。据调查,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在选用专业教材时,有借用同类本科教材的情况,这种做法好像是用来提高高职教学水平,但由于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较大的差异,教学要求和课时分配也有较大的不同,因而选用的本科教材根本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也根本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所应具有的特点。同时,因借用本科教材内容偏多,理论偏深,不能适应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的特点,不利于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制约了其发展。

(二)改编中专教材或在其基础上增添部分内容。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有部分是由过去的中专学校演变而成的,因而有些院校在教材使用上仍延续了过去教育教学的优势,但利用这种中专时期的优势来进行高等教育是相当不足而又落后的。

(三)由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这类联合编写的教材大多数是以本科教材为蓝本,是“本科压缩型”或“本科压缩版”。这类教材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往往只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因而基础理论所占比例过重,而应用技能比例偏轻,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难以符合高职教学基本要求。

(四)特殊专业的一些教师自行编写校内讲义。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内讲义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较多的转抄内容。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讲义尽管可以作为教学的一种补充教材,但不能独立作为教学教材,毕竟它只是个别教师的经验总结,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不够完善和成熟。另外,由于校内讲义加工不精细以及印刷质量不好等问题,影响了教材质量。

据调查统计,当前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对口”教材还相当缺乏,目前我们乐观估计,真正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材还不到1/ 2。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情况更为严重。

二、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缺乏行业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高职教育是直接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教育,其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这也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教材缺少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支持,因而编写的高职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三、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实践性教材严重不足

现用的实践性教材无论是权威性推荐教材还是自编教材,都只是供教师上课讲授使用。教育部门明确要求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而专业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一般占总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虽有少量教材附有思考题和练习题,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教学中学过的知识,缺乏实践训练,而且实践教学在各地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教学规范性不强、内容繁杂、缺乏统一的标准等。目前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对通用的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不够重视,这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四、同类教材建设缺乏统一标准,相关课程的教材内容自成体系、缺乏沟通衔接

早在1999 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了《高职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组建了“教育部高职规划教材”编写队伍,计划出版500 种教材。出版后的教材将覆盖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而其他专业课程及辅助课程没有涉及到。

另外,当同一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讲授时,其重点、难点的把握,课时的分配,教学计划内容的编制与执行,差别十分明显。因此,同类教材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另外,相关课程的教材内容自成体系、缺乏沟通衔接。以“企业管理制度”为例,该内容在《企业管理》、《经济法》、《财务管理》等教材中均将其列为重点章节。因而在进行具体的专业课教学时,就会出现内容上的重复。加之任课教师对其理解的深浅与角度的不同,导致一方面由于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围绕各种具体专业,制定统一的、规范性的高职教材建设标准迫在眉睫。

五、现行教材版本偏老或内容陈旧,不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高新技术发展需要

由于目前高职教材大多数是按传统教材编写的,往往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将新理论、新知识、新内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案例反映到教材中来,而且大多数教材不符合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不能及时与高职专业建设紧密联系,这与高职院校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六、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双证制”或“双证互通”是高职教育的又一特色所在,它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但目前高职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要涉及教育内外部因素,又要涉及各个学科问题;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研究问题。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目前虽然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编写了一批高职教材,但远远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编写出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为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特点的教材呢? 根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我们认为:必须加快高职院校教材改革与建设的步伐,理清高职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根据高职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与要求,顺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深化教材改革,突出高职特色,以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为总体思路,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积极组织编写适合高职教育特征和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材,以满足高职院校教学的需要,进而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注:该论文为湖北省2005 年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组课题的研究成果)

高职特色教材的建设 篇3

什么是广东特色?把握广东特色是本次课程教材建设的关键。广东特色不是简单的地方特色,也不是沉湎于广东在改革开放中曾经先行一步而空喊几句改革开放的口号。广东特色首先应该是立足于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岭南文化特点;应该是在基于广东的地缘特点和历史发展而带来的、体现在中国未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广东的特定发展理念倾向和价值诉求;应该适应广东当前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满足广东人民对基础教育提出的特殊诉求。

广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从秦汉时代开始,广东就是中国内地与世界交往的最重要窗口,特别是明清时代由于海禁使广东成为中国通往世界的唯一窗口。长期的经商历史和与世界的交往,使广东人向来看重有关经商和经济的“实学”。西方工业化运动开始之后,科学技术首先进入广东再向中国内地传播,进一步使广东成为实用型的自然科学技术在中国发端之地。经济之学加上现代科技备受广东人的重视,而这些在传统的儒家心目中却是枝节和末流,这就凸显了岭南文化的特色,也是体现在广东人身上的优良文化传统。广东能在今天的中国经济中名列前茅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在于广东人的尊重实学和务实风气。在广东进行课程改革就应当注重实学,在保证人的基本素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对那些“应用型”的学问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予以更多的重视。比如“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这类课程,以及诸如数学课中的“统计”,理科各门课中的“实验”,政治课中的“经济”“法律”,等等。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学科和内容在目前的学校里是所谓的非主科、非主要内容,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才能彰显广东特色。

广东人向来就敢于把外面的好东西拿来为我所用并融入到自己的体系中去,形成所谓的海纳百川、开放兼容的传统。如广东音乐,在东方音乐基础上融合了许多西方音乐元素,成为民族音乐中的艳丽的一支。又如岭南画派在国画传统上大胆吸纳西洋的画技,既气势磅礴又精工细致。岭南文化也敢于走向世界,如广东传统的武术功夫、精巧细致的岭南工艺品等等,都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在世界上广为传播。在建构广东特色的课程教材中可以大幅度地增加岭南文化特色的成分,甚至作为相关学科的主要内容。不过,与上述文化特色相关的主要是所谓的“术”科课程。联系到所谓的“学”科课程,从兼容并蓄的角度看,目前的课程教材建设存在两种倾向性的问题:其一是外面有好东西不敢拿,比如说英语。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对“作为外语的英语学习”研究甚多,针对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编写的教材也很多,其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也有不少专门针对外国人(包括中国人)学英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而编写的教材。这些可不可以直接拿来用,或者直接请外国的专家根据我们的课程来编写教材?从全国范围来看这样做需要考虑的问题较为复杂,仅从广东来考虑问题就简单了。完全可以直接引进外国人编的教材或延聘外国专家进行编写。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把外国的东西拿来了没有消化,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目前自然科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几乎都是搬国外的东西,较少考虑中国人的认知特点以及中国当下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比如说国外的课程强调学生个人的探究与小组合作,淡化教师的作用,把知识的吸收与能力的发展当成矛盾的两个极端。这些与当前我国的大班制教学有很大矛盾,也和我国传统的中庸协调理念不吻合。我们不能把经过数千年的历史证明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完全放到一边。我们要坚持把概念知识的学习放在最基础和重要的位置上,坚持发挥教师在学校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并对启发式教学加以发展和改造,与课程的开发连接起来。基于改造发展的启发式教学来开发建构自然科学课程,应该是开发广东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的另一个方面。还有,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来开发课程教材。比如说,广东人的母语是粤语、潮语和客家语,学生学习语文、外语遇到的困难显然与内地和北方的学生不同。如何编广东的语文和外语教材?广东人长期居住在岭南海边,其生活经验与内地、北方大不相同,如何编相关的地理、生物、科学教材?还有一些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见得是广东人特有的,但这些特点长期没有得到关照,我们也应该加以考虑。如现行的物理课程和教材基本上是按照物理学科本身的体系,即以力学为基础,按力、热、电、光、原子这一顺序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力学的知识抽象程度高且与数学结合紧密,比较难学。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的时候就让他们学力学,犹如摆上一只拦路虎,把许多学生吓走赶走。如果基于学生认知的难易程度来建构课程的内容框架,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把较为抽象、系统和严谨的力学淡化并后移,把带知识普及性质的热、光、原子物理部分前移,再强化与当前的实际应用关系最为密切的电学。国际上已经有人对此进行了尝试,广东是否也可以这样做?

广东特色的课程教材建设必须与广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相适应,反映广东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广东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第一是由于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广东的经济总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整个社会在硬件设施和人民收入、消费水平等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网络化、数字化的程度比较高。因此可以大胆考虑更多地利用先进的网络和数字技术作为教育的手段。广东的课程要大踏步地实现现代化,要敢于利用一切最新和最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特别是基于网络的教育技术的课程教材,探讨基于E-learning/M-learning的课程教材模式。第二个特点是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极度不平衡。这就要求广东的课程设置要做到既有基本的统一性又有高度的灵活性。应该对核心内容作进一步的精选,采用那些最能反映学科和学习普遍规律、能够举一反三的知识,让学生学得扎实深刻。同时对课程一般内容又不要规定得太死,要让各地各学校和教师都有发挥的空间。还要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在保证整体框架和核心内容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做到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要改变教材内容即全等于课堂教和学生学的全部内容的僵化状况,让教材内容大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应具有在教材内容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地区、学校、班级学生水平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权力。这样教材才有可能做到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

广东特色的课程教材建设必须与广东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根据国家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设想,广东将成为我国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尽管中小学的课程应以全面发展人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但是面对这样的一种未来发展,对基本素质的内容应该有不同的强调。广东特色的课程应该更加强调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教育,应该更注重服务、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更强调科技的创新和文化的创意。这样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上和具体内容上,就应该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有所侧重,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国家课程。

广东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土地开发强度过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广东重中之重的问题,也是我们给下一代广东人留下什么的大问题。应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与热爱祖国的情操联系起来,以此为出发点之一开发建设广东特色的课程教材。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只是在相关的理科课程中略为提及环境保护知识,而应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看成所有学科的重要目标和内容,贯穿于整个中小学课程之中。还应慎重考虑专门开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这样一门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至少应将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成分。

要保证开发建设广东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获得成功,还必须从课程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全面加以考虑。如果课程的内部不协调,或者与外部的环境不匹配,即使设计得很漂亮,也不可能获得实践的成功。课程的内部主要考虑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考评应具一致性。毫无疑义,广东的课程建设必须以党和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广东特色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考评都必须围绕学生的素质发展来做文章。由于素质本身具有难以用量化的手段进行考评的特点,必须采用质性的手段加以描述,这就对考评的理论和实践带来很大的挑战。建立一个理论上有效、实践中可行的考评体系,成为建设广东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的应有之义。这样一个考评体系的建设难度甚至比确定课程的目标体系和内容框架更难。因为质性的考评方式从理论上颠覆了传统的、建立在量化考评方式基础上的评价理论,也颠覆了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学习质量的理解和接受习惯。因此,在开发课程的同时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专门研究质性考评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如此,还需要通过宣传和普及考评的理论和知识,获得学校和老师的配合,学生和家长的支持。从课程的外部环境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所谓“应试教育”问题。“应试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而是当下社会思潮特别是急功近利思潮的一种反映。当社会和家长都以功利的眼光来看待教育的成效,过分要求教育追求现实功利的时候,只顾在教育内部建立一种基于学生素质发展这样的长远目标的课程,不容易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甚至无法在实践中落实。从2001年开始的国家新课程改革清晰而又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经验教训。然而,改变急功近利的社会思潮并非易事,不可能短时间内实现。这就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教材的改革能走多远?走向哪里?换句话说,广东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应如何在现实和理想的张力之间保持平衡?既果敢地向着理想的目标方向迈进,又能够为现实所接受而不致于引起过分的阻力。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对高招(考)和中招(考)这类社会性、功利性很强的工作进行改革,以减少它们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副作用,为广东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建设铺平道路。这也就是说,应该同时考虑功利性强的招生考试改革,使之与新的课程教材体系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妨碍。

以上思考,基本属于务虚的性质,没有涉及具体的方案和操作。肤浅粗糙,一管之窥。之所以写出来,只因建设广东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影响巨大,工程也十分巨大,需要认真研究。故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教育界同仁的关注,共同讨论,以期成功。

注:

高职特色教材的建设 篇4

1 高职教材编写要突出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与一般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象不相同,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有较强实际技能的职业性人才, 而就读高职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较薄弱, 对学习兴趣不是很大。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个特点, 在编写高职教材时, 要改变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完整的做法, 精选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体现学生身心发展及掌握知识的特点, 反映实际岗位需求的内容, 使所编教材体现社会需要、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三者有机的统一。生物化学是医学生的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但内容抽象, 凡是学习过的人都认为是最难学、难懂的一门学科, 也是学生不及格率最高的一门学科。针对以上情况, 本人在编写过程中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编写时力求概念清晰、内容精练、重点突出, 机理阐述循序渐进, 层次分明以掌握和熟悉内容为主, 适当降低理论难度。

2 高职特色教材编写要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的原则

为使教材更加适应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 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基础理论知识的创新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2.1 理论适度, 注重实践

本着基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选择学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这里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不是指在职业教材中充满定理、概念、规则, 而是指应当包含专业大类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降低教材的理论深度、难度, 使教材内容宽泛浅显, 打破学科性、系统性、理论性, 尽量避免过度抽象、深奥叙述, 使教材语言简洁、通俗易懂, 以利于教师教学, 学生自学。在处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时力求简明、易懂。有些内容对学生未来职业提升和迁移很重要, 可作扼要概述或以知识卡片的形式插入本章。也可以归为自学内容, 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 要用先进的科学观点和行业规范调整、组织教材, 突出重点和难点, 精选基础、核心的内容, 不断研究解决科学技术的无限与学校的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 形成先进的教材结构。为突出能力培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强化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来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学生所应具备的相关能力培养体系, 构建职业能力训练模块, 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 努力做到体系完整, 结构清晰, 实例丰富, 流程详细。

2.2 学、教、用三结合

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 注意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以教师为主导, 便于教学组织;以岗位需求实践需要为背景, 学以致用。

3 高职特色教材编写的特色体现

根据高职教育规律、关注高职学生特点, 按照高职教育的要求, 编写能引起学生兴趣, 如生物化学教材在编写中加入了引言。目的就是让学生带着好奇心或者问题急需了解本章内容。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 因此, 突出学生实际技能训练, 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能力培养, 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教材编写中坚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 明确每章教学应达到的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能力目标, 并据此调整相应的内容, 以强化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使学生毕业后即能够适应工作的需要。又能为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针对高职学生认知特点, 突出新颖性和趣味性

编写时, 既要注意到学科的最新发展, 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实例, 总体和探讨最新的职业技能与技术, 增强教材的适应性, 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特点, 注重教材的趣味性。由于科学的迅猛发展, 生物化学学科发展也非常的快。为此, 编写教材要强调知识新颖性, 教材编写应跟随时代新技术的发展, 摒弃过时陈旧的内容, 将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编入教材, 使学生毕业后具备从事医疗卫生工作起到帮助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注重教学适用性, 教材结构模块化

教材结构应模块化。按照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层层加以分解, 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 从而明确培养目标。然后, 按照教学规律, 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 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块, 制定教学大纲, 依此来组织教材, 实施教学。教材结构模块化打破了以往以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强调以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现实社会中, 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 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 同时, 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 必须给予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指导和训练。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 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 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 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 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 便于组织教与学。

3.4 突出教学和学习的便利性, 活跃和创新教材形式

如本人在生物化学教材的编写中结构、体例上, 大量运用表格、结构图、流程图和案例等形式, 在结构上, 理论讲述、要点解析、案例分析、综合实训交叉互补。这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活跃课程气氛, 还有利于强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习知识开发智力的结合、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结合。同时, 教材中开辟“相关链接”、“知识卡片”等窗口, 对相关新思想、新观点、新材料相关知识予以适当的介绍, 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有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 有利于指引学生进一步学习。

3.5 重视案例的编写和选用

生物化学内容抽象, 为了使学生真正能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就必需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 本人在编写中加大教材案例化程度, 各章节开篇有引言, 章后有小结、案例分析、思考与练习题等, 便于学生学习, 以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和高职教材建设的方向。

3.6 加强教材开发立体化

按照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的有关要求, 应有配套辅助教学资源, 如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大纲、教学课件、试题库、实训录像等。

以上是笔者几年来在高职专业教材编写中的几点粗浅认识。高职教材作为体现高职教育理论思想的载体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 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应用型人才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摘要:本文从高职教材编写的特点入手, 提出高职教材编写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特点, 按照理论适度、注重实践, 学、教、用三结合等原则, 编写结构模块化、形式生动化、教材开发立体化的特色高职教材。

高职特色教材的建设 篇5

谈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下的教材建设

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打破传统课程结构框架,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同时加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密不可分,教材建设要重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以学习情景为组织内容,构建指导手册与课业文本相结合的新型教材.

作 者:刘继修 王秀梅 作者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宁,272037刊 名:天津市教科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年,卷(期):“”(3)分类号:G714关键词:工学结合 课程模式 工作过程 教材建设

浅议高职实训教材的建设 篇6

关键词 高职 实践技能 实训教材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而高质量的教材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实训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最重要的教学环节;相应地用于指导学生实践的实训教材,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就业能力方面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教材建设工作,编写出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优秀实训教材。

1 实训教材建设的现状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共识。“职业教育既就业教育”,而实训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训基地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基本建设之一已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作为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实现高职培养目标重要环节之一的实训,尤其是实训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而直接影响学生职业素能的培养。因此,高职实训教材建设极为重要,迫在眉睫。

当前,实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各自为政;实训教材和实训大纲不规范,教材内容简单、结构不合理、实训特征不突出,且针对性不强;实训大纲缺乏严谨性、权威性,执行时随意性强、伸缩性大。教师缺乏相应岗位工作经验,实训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另外,因为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实训教材编写组织不力,尚不能形成体系,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发展。当前,我国尚没有成熟的、统一的、真正适合高职教育实训需要的实训教材,而教师临时编写,由于缺乏相应的参考资料,往往难度很大,且适合性较差。另外,有些高职学校并不重视实训教材编写,而造成实训教材缺乏。

2 如何建设实训教材

高质量的、适合性强的实训教材是提高实训效果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实训目标、实训设备、实训内容、实训环境、实训工具、实训要求、实训注意事项的全面说明,让学生对实训内容了解清楚,做到有的放矢,达到预期实训目的和效果。

(1)成立《实训教材编委员会》。学校要成立《实训教材编委员会》,由分管教学的校长担任《实训教材编委员会》组长,教务处处长担任副组长,各系(部)负责教学工作的主任担任委员,全面领导、规划实训教材编审工作。

(2)构建实训教材编写小组。各实训教材编审委员与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及相应行业技术骨干组成编写小组,由校实训教材编审委员任组长,负责召集编写小组成员研讨本系各专业主要实训项目及教材情况,按专业列出目录并筛选出准备优先编写的实训教材及主要编写责任人书面上报《实训教材编审委员会》审批立项。

(3)确定实训教材主编。实训教材主编应具有相应课程丰富的教学经验及企业工作经历,学校或系应为实训教材的编写提供到企业调研的条件及政策,对参与实训教材编写的教师应适当减少任课工作量定额,编写工作量也应核定并给予适当酬金。

(4)制定编写大纲。实训教材编写工作首先应审定《教学大纲》,要明确实训目标、细化教学要求。实训教材要从企业实际岗位出发,结合学校实训基地具体情况进行编写,内容要细致、具体。

(5)完整性和独立性。实训是针对专业某项技能进行专门训练,它与有关理论知识紧密相联,有完整的教学内容、独特的教学规律和独立的教学目标。因此,实训教材应具备很强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且要与相关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虽然,实训是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的技能训练,其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重点,但它必须在相关理论指导下,以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教学内容应与实际设备条件和实训环境相一致,具有可操作性。实训是模拟现场教学,这就要求实训教材内容同设备条件和实际环境相一致,尽量详细、具体;分阶段实时总结,巩固实训效果。

综上所述,为了尽快培养出能与实际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实训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之一,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实训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最重要的教学环节;而用于指导学生实践的实训教材,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就业能力方面尤为重要。针对如何建设高职实训教材提出观点,旨在不断提高高职实训教材的建设水平,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指委教学研究项目(DJZW09047)

参考文献

[1] 王增强,陈开君.高职实训教材建设的研究和实践[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42—44.

[2] 刘利斌,高连军.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材的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路[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9—11.

高职特色教材的建设 篇7

1 编写过程组织严密, 编者工作作风严谨

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在2006~2007年对高职高专药品类上述6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进行了研讨, 形成了6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其间经过了全国各地多所高职高专院校专家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反复研讨, 并进行了不断调整, 不断完善。2008年1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人会议。在这次会议上, 我们编写《医学基础》教材团队的主编人员依据该门课程所涉及的药物制剂技术、化学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等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 针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以及各专业后续课程的教学需要, 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了深入探讨, 初步拟定了编写大纲和编写思路, 并且确定了编写团队的组成人员。考虑到该教材的普适性, 我们编写团队吸纳了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在2008年3月的重庆编写会议上, 我们编写团队的所有成员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编写大纲再次进行了讨论, 对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关于高职高专药品类教材编写的原则、要求和说明进行了认真学习, 最终明确了编写思路、编写体例, 确定了编写大纲, 并进行了周密的分工。任务明确后, 我们所有的编者都积极投入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 并且通过电子邮箱不断交流编写意见和体会, 最后经过成员间互审, 副主编初审, 主编终审等程序, 最终定稿, 至2009年1月出版。可见, 在教材的整个编写过程中, 上至卫生部教材办公室, 下到每一位编者, 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以确保教材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 从而促进高职高专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 教材内容优化整合, 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特色

医学基础是高职高专药物制剂技术、化学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等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从事药品生产、经营等工作所需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形成专业能力、职业技能, 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因此, 本教材在编写内容上, 坚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用、管用”的原则, 主动淡化学科意识, 不片面追求学科自身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 优化整合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避免出现重复和遗漏, 力求使学生对医学基础的相关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 从而有助于其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本教材从内容体系上大致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 概括介绍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为人体结构、功能与疾病的概论, 包括细胞和组织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运动系统、皮肤、眼、耳的结构与功能, 疾病的概念、病因、经过与转归以及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第三部分为疾病各论, 包括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药源性疾病和传染病等。对各系统疾病的介绍, 完全打破了学科的界限, 按照从基础到临床的顺序, 即依次介绍该系统的结构、功能, 常见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等。其中, 针对药品类专业的特点, 本教材还增加了药源性疾病的相关知识, 进一步突出了教材“实用、管用”的原则, 使教材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同时, 为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 在相关内容的章末安排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3 编写体例新颖活泼, 力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教材在编写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除正文外, 各章还设立了学习目标、问题导入、案例解析、课堂互动、知识链接、知识拓展、学习小结和目标检测等模块。每一章前有学习目标, 章后有学习小结和目标检测, 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同时便于学生及时掌握学习效果;每章或每节前设立的问题导入模块, 不仅有科学小故事, 还有病例介绍, 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热情;案例解析和课堂互动是针对学生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而设置的,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知识链接和知识拓展中补充了相关医学知识的常识性内容和前沿内容, 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总之, 本教材的编写体例将更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教师与学生的需要, 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材建设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 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改革都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中。如何让学生在三年的高职高专教育中, 既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又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 成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当前, 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 是目前课程改革中的难点。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医学基础》教材的编写, 不仅在内容上打破了学科的界限, 而且还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它颠覆了传统医学教育的模式, 进一步推进了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同时, 该教材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既要有坚实的基础医学知识, 又要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 只有这样, 才能满足医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 在高职高专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以满足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

教材是培养人才的媒介。大力推进高职高专教材建设, 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蒉

摘要:在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组织下, 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医学基础》的编写工作顺利完成。该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优化整合, 在编写体例上新颖活泼, 能够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教材建设将对进一步推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思考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材建设,探索,实践

0 引言

教材建设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教材作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知识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为一线岗位培养符合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1 高职院校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内容相对陈旧

在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对企业现状以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没有充分了解,因此对学生的培养没有明确的方向;对于教材的编写过程,没有做到校企合编和产学研结合。

1.2 教材编写与选用缺乏集体研究

在教材的选用上,高职院校一般模拟普通高校的教师选择教材,教研室审定报系级审批,最后提交教材行政主管部门采购的方式,这样仅由教师个人选择教材,虽然有一定的规范性,但缺乏集体研究和监督机制,很容易出现更换教师后,其他教师不喜欢用此教材,而淘汰、更换。

1.3 实习实训教材严重不足

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是突出实践教学,优秀的实习实训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市场上的高职教材主要是供教师授课用的,优秀的实训教材较少,即使有一些,也存在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的问题。由于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分量极重,其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也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一般占总教学时数的一半,虽有少量教材,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教学中学过的知识,缺乏实践训练。教学规范性不强,内容繁杂,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对通用的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普遍不够重视,这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1.4 教材形式单一

目前,高职教材主要以单一纸质教材为教学内容的承载方式,综合多种媒体、多种形态、多种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包括多种教学服务内容的结构配套的立体化教材建设还未形成规模。随着信息化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纸质教材、音像媒体、网络课件、cAI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媒介已经成为传播知识、传授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从而成为教材建设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目前这些手段虽然在计算机类教材中应用比较广泛,但在其它专业教材中的应用还相对薄弱,教材建设的立体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2 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思考

教材建设,教师是关键。教材建设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落实:一是优质(纸质)教材向精品发展;二是精品教材向立体化教材发展;三是实训教材向多媒体教材发展,并且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相衔接;四是建立完善科学的教材评价机制。抓好教师基础文化﹑科技水平﹑业务知识﹑动手能力﹑教材编写水平等方面综合素质提高;加强纵横单位的合作,构建快速高效畅通的出版平台,运用合力弥补各自的不足,建立以学生为本位互利机制,强化宏观指导与微观协调作用。使教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适应高职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就业的实际需要。

2.1 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教材观

职业教育教材改革要从学科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变,要从为学生的就业和岗位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坚持职业教育教材面向社会、面向实践,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去操作、去体验等。教材设计和编写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走出那种单纯以学科规律为导引的传统的教材设计和编写方式。

2.2 加强校企合作,加快精品教材建设。

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能和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教材内容由相关的情景模式组成,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师下现场锻炼,企业技术人员进课堂授课,共同编写高质量符合高职特色的精品教材。当今,国际化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途径即是课程的国际化,一个重要表现是所有课程均当体现国际观点,通过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接受国际化观念,不失为实现课程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引进国外职业教育教材的同时,更应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经验,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教材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将国外职业教育教材的特色和优点和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编写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国情的高质量教材,才能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教材的质量和水平。

2.3 适应教学发展,实施立体化教材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室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场地,实验室、科技馆、社区、工商企业等都是教学场所的延伸。因此,高职教材建设应大力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成果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密切结合,将各种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媒体介质和教材资源有机整合,形成立体化、数字化的教材体系。

2.4 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教材质量评价体系

教材质量评价是教材建设的重要环节。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教材评价体系,并对教材的使用效果情况建立档案。教材评价由校外专家鉴定、校内专家评审和学生调查三部分组成。评价的主体分别是学院教材建设委员会成员、本门课程的有关教师、外聘专家及所授本门课程的班级学生。评价的对象是本门课程教材(正式出版教材、非正式出版教材、讲义等)。从评价的时间来看,教材评价最好在教材的初次选择前进行;另外,学期教学结束后,也应该对教材的效果进行评价,以决定是否在后面继续使用该教材。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必备载体,高职教材建设既要注重市场需求,又要体现超前性、指导性;要适应专业变化,突出职业性﹑应用性。要正确对待我们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当前教材建设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其建设和开发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效果,好的教材应该具有引领学生进入专业、职业角色,最后

参考文献

[1]雷运清.浅谈高职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11).

[2]章金萍.基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高职教材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关于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思考 篇9

进入21世纪, 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在变革, 教材的编写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教材的选用工作, 直接关系到学科教学的质量。目前, 在高职院校中教材的选用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 教材质量良莠不齐

以大学语文为例,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已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有上百种, 版本众多, 体例不一, 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纵观大学语文教材, 从体例上来看, 主要有人文主题类、文学史类、文选类、专题类等。其中虽不乏优秀之作, 但有的教材以古文为主, 偏重于经典国学教育, 把语文课堂变成文化传统的传承基地, 使得语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文化读本, 失去了语文课的基本内涵, 缺乏时代气息;有的偏重于现代文学作品, 把大学语文课变成单纯的文学欣赏课, 缩小了语文的范畴;有的直接采用专升本大学语文教材, 以升学考试成绩来评判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舍本逐末的枯燥训练戕害了语文教材中鲜活的内容, 大学语文变成应试工具, 重蹈中小学语文的覆辙;有的选用课文篇目与高中语文重复多, 被戏称为“高四语文”, 学生缺乏新鲜感, 教师又讲不出新意, 无法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魅力;有的甚至盯上学生教材这块大蛋糕, 肥水不流外人田, “我的地盘我做主”, 自行组织编写, 东拼西凑, 各自为政, 这种为自身利益而自编的教材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二) 教材选用随意性大

多数高职院校在选用教材时随意性比较大,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迄今为止, 还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高职高专语文权威教材,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主要以适应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为主, 面对良莠不齐、鱼目混杂的教材市场, 不免使高职院校在教材的选用上眼花缭乱;二是现如今各出版社都专门成立了高校教材营销中心, 有专门的教材营销人员, 编辑、发行联合跑市场, 很多出版社在招聘教材营销人员的时候, 要求营销人员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攻关能力, 吃苦耐劳, 具有一定的市场宣传推广经验, 甚至还聘请校园代表, 于是在各路营销精英的强大攻势下, 高职院校在选用教材时更是举棋不定。为了争夺教材市场, 一些出版社还对一部分教材专门开发了附加产品: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资料、习题集等, 备课方便成了一些院校选用教材的理由, 导致一些优秀教材无法被广泛使用, 甚至埋没。

(三) 教材使用变动性大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 不但学语文如此, 教语文也是如此。因此, 应当精选大学语文教材, 并在一定时期内, 既与时俱进地增删相应的教材内容, 又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对语文教师来说, 只有熟悉才能深入, 只有对教材熟练把握, 研究透彻, 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延伸教材,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对课堂教学表现出极强的驾驭能力。

但是, 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语文学科的教材频繁更换。一是有了出版社无孔不入、花样百出的推销, 二是受利益的驱使。在高等院校里, 以量化指标为核心的考评体系已经成为行政部门管理的重要方式和基础, 高校院校在职称评定或聘任过程中用科研成果来作为衡量科研能力的一项指标, 有的院校教师主编或参编的教材也被算作科研成果之一, 与每一个教师的利益直接“挂钩”。于是, 有的教师为了在多本教材上署名, 或同组老师轮流署名, 或有领导挂靠署名等, 在无奈之下, 便频繁更换新教材, 甚至连续几个学期, 每学期都要更换新教材, 不但使大学语文教材陷入利益纷争的泥潭, 而且造成教师备课资源浪费, 教师疲于钻研新教材, 备课不充分, 对教材、教法研究不深、不透, 把握得不够熟练, 在授课时胡乱应付, 严重制约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建议

云南省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承明认为:"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凭借, 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至关重要。如何通过更为合理、有序的单元编排使语文教学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使学生在系统学习语文知识、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语文能力训练, 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并认真研究的问题。”[1]高职院校语文教材的选用应突出科学性和针对性,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 选用的教材在内容上和体例编排上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大学语文不仅是表达、阅读、写作的重要工具, 而且承载着文学、文化和文明, 那些能够进入学生心灵的文字, 成为他们心中最值得珍藏的财富。因此大学语文教材, 首先要突出其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大学语文教材不应该是高中语文的简单叠加, 不应该是语文知识和文学知识的简单拼凑, 也不应该是审美文体和应用文体的集合, 而应该以学生为本, 以丰富语文知识、提升人文素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指导思想, 将古今中外的优秀语文资源进行整合, 增加拓展资料、争鸣研讨等方面的内容, 使其通俗、实用, 文质兼美, 适合教学。教材在内容选择上要着力贴近学生生活, 适合于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 学生喜欢的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新闻报道、武侠小说、网络文学等鲜活的文学样式都可以走进课堂, 既留住经典, 又跟上时代的步伐, 使学生更容易走近作品, 与作者产生共鸣。并且, 大学语文应该有别于中学语文以作品为载体的“实例”教学法来普及人文, 而应站在更高的角度, 将具体作品所体现的人文进行归纳、精练, 使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中国的文学层面所体现和代表的文化, [2]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和提升语文境界的平台。

同时, 教材还要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使用对象的要求, 反映高职教育课程的最新理念和特点, 兼顾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 大学语文才能在高职院校里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

摘要:进入21世纪, 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在变革, 教材的编写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教材的选用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对教材的选用, 应突出科学性与针对性的特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材建设,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 (修订版) [M].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5, 68.

高职院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材管理,教材供应,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 是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因此,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搞好高职院校教材管理, 对稳定教学秩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一、教材管理

目前, 教材管理已经由原始的经验管理提高到了科学管理。为适应高等学校日益繁重的教材工作, 教材管理已经普遍引入计算机管理, 也有不少高职院校开始尝试结合校园网进行教材管理工作。使用计算机进行教材管理工作, 不仅可以减轻教材工作者的工作量, 而且极大地避免了教材管理工作中由于手工所造成的重复计算、查询繁琐等弊端, 提高了工作效率, 减轻了工作强度。高职院校教材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教材管理工作必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加强教材管理工作, 提高教材管理水平是当前教材工作者面临的共同问题。笔者认为, 提高教材管理水平, 需要从提高教材工作者自身素质抓起, 要重视教材管理队伍建设。没有过硬的管理队伍, 就没有高质量的管理工作。加强教材管理队伍的建设, 需要学校和教材工作者共同努力, 学校要对教材工作给予足够重视, 要调整教材管理队伍, 优胜劣汰, 对于不能胜任教材工作的人员要调离岗位。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调动教材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使教材工作者安心工作, 积极进取。对教材工作者自身而言, 要注重学习, 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坚持用研究的态度对待教材工作, 要积极探索教材工作的科学管理方法, 不断提高自身和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教材工作要围绕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而开展, 教材工作者对于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要有相应的了解, 这样才能做好教材工作规划, 使教材工作适应教学工作的进展;教材工作者要关注国内外各所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 汲取其他高职院校的先进经验;教材工作者要注重商品价值规律在教材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树立教材的营销观念, 学习经济规律的知识;教材工作者要对教材使用情况经常做调查研究, 注重学校师生对教材使用的反馈意见, 使教材工作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教材工作者要开拓创新, 勇于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要及时总结自身教材工作的经验, 以推动高职院校教材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教材工作者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 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 以纵观全局的高度看待高职院校教材管理工作, 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作出更大的贡献。21世纪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需要教材工作的密切配合, 高职教育事业离不了教材工作积极支持。教材管理工作者积极投身到高职教育改革实践中去, 为新世纪高职院教材工作谱写新的篇章。

二、教材供应

搞好教材供应工作是高职院校教材管理的一项基本任务, 教材供应工作作为整个教材管理工作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正常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要做好教材供应工作, 必须做到要制定详尽周密的教材订购计划, 日常教材管理要做到熟悉教材的出版动态、发行信息, 要熟悉本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 有针对性地做好教材供应工作。教材供应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它的时间性强, 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报订购计划, 供应到位, 一旦错过征订期, 就会给教学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教材的出版、印刷、发行还要受到出版周期、发行渠道、供书距离、信息反馈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在编写教材的订购计划中, 要周密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 又不致造成教材的积压, 编订合理的教材订购计划是教材供应的前提。

围绕教材供应任务开展工作,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前到书率。教材供应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要保证课前到书, 它是教材管理中的最关键一环, 要实现“课前到书, 人手一册”的目标, 必须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对于涉及教材供应的每一个环节教材的汇总、上报、领取、验收、入库、分发等等都要精心安排, 认真落实, 对于可能影响教材供应的因素要积极应对, 对于因出版变更, 计划调整等因素造成的缺数要积极地采取措施, 补订或外购, 尽最大努力满足教学的需要。教材供应涉及面广, 时间短, 任务紧, 因此必须要有超前的意识, 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 提高教材的到位率, 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三、教材建设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淡化专业, 加强基础, 拓宽知识, 培养高素质、高适应性的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想。反映到教材工作上, 长期以来一个专业某门课程用同一本教材十几年不变的状况已急需变革。在这一背景下, 近几年来, 高职院校教材建设大规模发展, 成果显著。一大批“九五”重点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相继出版, 极大地改变了高职院校教材内容体系陈旧, 教材品种偏少的局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化教学手段已在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同时也促进了电子类教材的发展, CAI教材成为新生代教材, 日趋壮大, 为高职院校教材建设提供了新的领域。教材建设, 包括教材研究, 教材编写、出版, 教材评价等工作, 教材建设的成果是反映高等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推动和发展高职院校教材建设对高校教材工作而言, 十分重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 笔者认为学校教材建设工作应当以推荐优秀教材和鼓励教师自编讲义为教材建设的工作重点。

教材建设丰硕的成果对教材工作者如何选用适合本校各专业的优秀教材提出了新的课题。做好教材建设规划, 向广大师生推荐优秀教材是教材工作者的工作重点。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最终都是通过教材来体现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材是教学改革得以贯彻的物质基础。教材工作者要向高校师生推荐适合本校各专业的优秀教材, 积极了解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时发布最新的教材动态和教材信息, 发挥教材选用的导向作用。

教材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各个方面, 学科多、门类多、层次多, 既有理工类、文史类, 又有师范类、高等职业教育类等等;高职院校教材建设既要针对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的优势制定出长期规划, 又要组织各方力量做好协调工作、狠抓落实。

四、结语

新形势下, 为实现我国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高校的教材管理工作不容忽视。需要学校各级领导重视和教材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 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保证和支持。将教材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 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日益发展的需要, 为学校教学改革的探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给予充分保证, 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深信, 随着教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教材工作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闫秀丽.学分制管理下的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0 (增刊)

[2] .周晓健.对高职教材管理的探讨[J].职教论坛, 2003

[3] .王祖发.教材管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1

[4] .周范林.高校教材科学管理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对高职高专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校本教材 建设

一、高职教材面临的问题

教材是学校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最主要的媒体之一。随着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在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职教材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还应是一整套应用性很强的“软件包”。它既应包括关于理论知识的陈述性资料,也应包括关于实践教学、技能培训等内容的指导性软件,还应包括向学生提供学习和训练指南。然而,由于高职起步较晚,高职教材建设与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尽管市面上高职教材并不缺少,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出现很多的问题,阻碍了高职院校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技术和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的基本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它是在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的基础上,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专门教育。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是通过教材建设实施教学目标。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成果最重要的呈现方式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示。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

然而,目前高职教材建设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包括1. 缺少符合高职特色的“对口”教材,大部分教材介于本科教材与中职教材之间,课程内容注重知识的科学、系统与完整,缺失与工作岗位、工作过程相关的能力培养; 2.教材内容陈旧、单一,滞后于行业企业的发展,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与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3.配套实践教材严重不足,学生动手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锻炼,无法达到高职培养人才的要求。4. 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缺乏衔接,使教学内容与社会要求脱节,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

作者就所在系部的7个专业84门课程做了个调查,调研中发现,在开设的专业中,仅有应用马来语和应用泰语两个专业可以实现完全按教材的全部章节进行授课,问访教师反映,其主要原因为市面上小语种的教材较少,部分教材仅适用于本科学生,不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方向,而引进国外教材涉及版权等事宜,因此本院教师多自编教材解决问题。由于在编写过程中已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市场的需求,能力阶段性培养等综合因素,因此校本教材可以完全按章节使用。同样的情况适用于实训课程与部分系部特色课程,如《国际展会实训》《国际商务交际实训》《商务职场英语》《英文演示》等课程。

此外,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挑选章节给学生进行授课,主要为三个原因。一、许多教材内容难度较大,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门槛太高,容易导致学习积极性被打击,因此教师需要深入浅出地完成教材内容的调整。二、部分教材为自学教材,内容少且附有参考答案,学生容易产生依赖,不适合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增加附加读物完善知识内容。三、部分教材理论知识全面,但实际案例或行业规则并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教师需要根据新闻时事对教材进行补充。

二、 校本教材的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校本教材的出现有了它特有的意义。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点:一、补充专业课程的内容缺失。在我国,即便是高职的教材,也是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和体系下进行。虽然很多学者介入高职领域,对高职的专业,课程进行了系统指导,但是,在教学内容上没有什么特别突出变更或创新,毕竟,高职专业技能的传授必须与市场挂钩,与企业要求契合。没有更新,就意味着一些国家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适合一些区域特点和高职学校的实际情况。校本课程注重实际情况和需要,弥补了国家课程在从高级层次推行到低级层次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弊端,能更好地完成国家课程的要求。二、减轻学生的压力。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教材编写思路都很严谨且系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地接受一些理论,然后消化内容,结合实际,才得以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过程是严肃而认真的,学生内心承受着心理压力。课程内容的缜密逻辑从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他们学习课程的范围,学习的课程都是围绕着国家考试科目而设,而关注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几乎没有。校本课程强调以人为本、趣味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够参与进去,这样不但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能力,而且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减轻压力,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技能的学习。三、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需求。国家课程强调统一性和普适性,很难考虑到个别学校、学生的差异,难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而校本课程就要求开发者注意学校实际,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发挥,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就能得以实现。尤其是对于广西的学生而言,他们面向的国际市场主要以东盟国家为主,如果在教材的内容编排上能渗透这些国家的行业标准,企业文化,行业技能等内容,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能有更好的平台选择未来的就业方向。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编写校本教材的最基本要求是,教师的观念要更新,知识要与时俱进,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根据自己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使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

正由于上诉的意义,所以校本教材建设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 高职院校开发校本教材的原则

为了实现高职毕业生“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许多高职学校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本位的教材开发模式,即建立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在教材开发中,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校本教材内容选择和编排上,要把握好以下一些原则:

1.“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校本教材的编写主要是服务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内容选材、教学方法和实训等方面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摆脱理论分析长而深的模式,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的发展,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与相关专业的市场接轨,将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编入教材中,突出专业特色,渗透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习内容真正达到实用的标准。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在教材的编写的同时要注意“够用为度”的把握。采用模块编写思路,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组成部分,本身又是相对完整独立的内容结构,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拼接性,这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使教学内容更具弹性,学生的学习也更有主动性,同时也避免了资源浪费。

2.发展性原则

在高职教育中,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要求之一。

因此,校本教材的建设要坚持拓展与创新,对教材内容适时调整与优化。除了介绍成熟稳定的、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和国家标准之外,还应适当增加科技发展的趋势,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技术进步的需要,同时做好与对口企业的密切合作,了解行业变化,运用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更好地更新教学内容。同时,教材内容的设计还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开拓思维搭建足够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趣味性原则

由于学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因此,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配合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学资源上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通过插图、音频或视频的方法解析教学内容,提高单位时间段饿利用率,扩大课堂的信息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在高职教材建设的过程中,院校需要立足自身的教育特点,结合市场需求,抓住要领,遵循编写原则,在领导重视,教师努力,学生配合的环境下,寻求企业和出版社的有力帮助,真真正正地把校本教材建设贯彻落实,实现学生收益,教师成长,院校发展,市场满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郭慧珍. 建设优质高职教材的制约因素及建议[J]. 2009(2).

[2]雷运清. 浅谈高职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2010(11).

[3]宋岩丽. 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教材建设研究[J],2010(1).

高职高专院校教材建设的探索 篇12

一、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 不能及时地反映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由于高职教育有直接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特点, 具有专业设置多样化和实训、社会实践多样化的特点, 因此给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建设 (包括开发、选用等) 方面带来很多实际问题。一方面, 是需求多样化, 给各类教材出版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 也使出版社组编的教材其适用性受到了限制。近年来, 全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区域性特点, 某些行业在某些省份相对集中, 使得不同地区的高职教育有着相对的特定需求。诸如, 电子行业比较密集的省份莫过于广东和福建;机械制造相对密集的地区莫过于西北和东北某些地区。而高职教材建设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恰恰是没有更好地反映经济发展客观需要。

第二, 没有脱离传统教材的结构体系。

目前高职教材种类繁多, 但很多教材的结构体系趋同于传统的本科教材, 偏重理论性, 缺少相应配套的实训类教材;缺乏与地区、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教材, 教材理论与实践脱节, 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与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存在距离, 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 缺乏教学的可操作性、教材的可读性, 教材的形式比较单调, 缺乏趣味性。

二、解决高职高专教材建设问题的几点原则

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如何做到既能走出传统职业教育教材的束缚, 又能彻底摆脱“翻版专科”、“压缩型本科”教材的旧巢。一直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话题。对此, 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必须要面对或者说必须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 为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服务, 体现教材的区域性与适应性。我国幅员辽阔, 区域经济、科技和基础教育水平差距大, 职业教育教材在不同地域的定位不同, 不同区域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品质也有差异, 不顾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教材全国统一的做法是既不科学也不可行的。所以, 在编写教材中, 首先应注意研究这种特殊的规律性, 根据生源及就业去向等实际情况, 以学生为主体确定教材的内容和理论深度;其次, 教材的多样化也可以很好地解决教育的区域性问题。要使同一专业、同一课程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都有相适应的教材, 只能通过教材多样化来体现。所以, 应鼓励地区性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建设, 重点抓好专业实践课和部分专业课的校本教材建设, 其中, 校本教材应力求反应本校的优势和办学特色, 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这也是解决专业实践课短缺和质量低劣的有效途径。

第二, 建立“宽基础、活模块”的教材结构体系,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高职教育应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理念。为此, 高职教材的开发应适应社会和市场要求, 适时、适度地反映就业市场形势, 把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目前, 各高职院校为了加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在专业设置上实施“宽窄并存, 以宽为主”的策略。所以, 在教材结构方面也应建立相应的“宽基础、活模块”体系。具体来说, 教材结构体系应采“宽基础”形式, 既教材内容涵盖的知识应注重相近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联系和沟通, 突出不同学科专业教材之间内容的衔接性。而对行业性强或职业岗位针对性明显的专业, 其教材内容应贴近某一特定工程或行业实际, 理论的阐述、实验实训内容和范例、习题的选取都应紧密联系实际, 有鲜明的应用实践性和技术实用性。

第三, 适应教学发展, 实施立体化教材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唯一方式, 教学场所已经从课堂教学向实验室、科技馆、社区、工商企业等实践场所延伸, 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模式正按照多种方式呈现和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在品种基本齐全、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的基础上, 应向实施精品战略探索、迈进。因此, 高职教材建设应大力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成果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密切结合, 将各种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媒体介质和教材资源有机整合, 形成立体化、数字化的教材体系, 即不仅有纸质教材, 还有音像制品, 电子出版物、网络课件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网站等教学资源, 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 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 教材和教学资源的数字化。

三、解决高职高专教材建设问题的方法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成熟, 培养目标越来越鲜明, 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编写职业教育教材时, 在教材编写结构中, 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编写教材, 即以实际案例为任务切入点, 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介绍知识, 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法、教案融为一体, 成为“四位一体”的教材。这种教材更加简明、实用, 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目前, 用任务驱动法编写教材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单轨制:即单向分层推进驱动制, 主要适用于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其基本体例是: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模块, 每个模块可分解为几个课题, 每个课题可分解为几个具体的实际任务, 每个任务都包含着若干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其结构形式为:模块——课题——任务。每个任务的组织结构为:任务——目标、知识点、技能点——实例——分析——知识——实施——结论——课堂训练与测评——知识链接 (知识拓展) 或课外阅读。二是双轨制:即双轨分类配合驱动制, 主要适用于专业基础课的教材编写。其基本体例是在单轨制的基础上采取版面分栏法, 分左右栏, 左栏为主栏, 右栏为副栏。左栏的内容主要是提出任务, 以及在实践应用中的一些具体要求。右栏则是与此项任务相联系的有关知识、定义其概念。在编写左右栏时, 应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任务与知识的高度统一;二是理论必须与实践生活相结合;三是要做到严谨与通俗的互动;四是实现动态与静态的相互融合, 使教材改革更有利于教学的实施, 提高教学效果。

在用任务驱动法编写教材中, 不论在结构层次方面, 还是在内容方面, 我们都还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 教材中某些设计缺乏一定的情境性,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施;有的任务设计得过大, 包含的知识点太多, 规模过大, 又偏离“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本意, 不利于学生对涉及的知识全面理解和掌握, 以及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 在知识链接方面, 有些知识链接的过多、过繁, 违背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础要求, 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 加重了学习负担, 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因此, 用任务驱动法编定教材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 任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一是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任务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二是任务设计要有可操作性, 有层次性;三是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要有趣味性;四是任务设计要科学、合理, 带有真实的任务情境, 把相关知识巧妙地融合到任务实施过程中;五是任务大小要适当, 要求应具体, 各任务之间有联系, 组成一个任务链, 形成两条线, 一条明线即任务链, 一条暗线即知识链。六是任务主题要来源于生活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 并高于生活, 不能庸俗化。

第二, 教材的体例和结构在编写形式上做到相对一致。可主要采取模块——课题——任务三层结构式, 根据教材特点也可减少某一层次。在任务驱动部分中, 要体现六个方面。一是创设情境, 提出任务, 进行任务描述;二是应有任务分析;三是相关知识, 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 与任务实施巧妙地、有机地配合使用;四是任务实施即完成任务的步骤、方法 (这是核心方面) ;五是得出结论, 并进行小结;六是练习与测评。特别注意, 任务实施要始终围绕任务进行驱动, 不要形成两张皮, 如先举了例子, 还没讲清互相关系及意义, 以把例子抛开等现象。

第三, 应把握“任务驱动法”的四个基础点, 即知识点、技能点 (能力点) 、训练点、评价点。知识点的叙述要准确、到位、完整。对于专业课、实训课采用技能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则采用“能力点”更为恰当。

参考文献

[1]邱坤.高职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材[J].中国教育报, 2007-12-13 (4) .

上一篇: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下一篇:宫颈癌淋巴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