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俊平:建设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共6篇)
段俊平:建设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 篇1
段俊平:建设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
段俊平摘要:我国的企业文化,应该是适应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企业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企业文化,是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企业文化,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企业文化„„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企业已经成长为强国富民的中流砥柱,中国企业家群体也在逐步发展壮大。但是,当前有些企业却弥漫着急功近利、缺信少德、浮夸虚妄的不正之风,也有一些企业领导背弃了起码的道德和良知,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如过去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事件以及屡禁不止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现象,都反映出一些企业道德良心的丧失。为什么这些企业的道德防线如此脆弱,为什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么轻易就被“唯利是图”所代替?究其原因,根本上是价值观出了问题,企业文化出了问题。他们太注重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了,而把最重要的民族优秀文化束之高阁,甚至完全摒弃了,他们缺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当代企业文化必然受到当代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又决定了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如何用优秀文化抵御糟粕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经营道德是社会文化和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所遵从的道德规范,必然与其所处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企业在构建现代企业经营道德体系时,必须以传统文化伦理为基石和渊源,将其精华部分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现代企业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当今企业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的企业文化,应该是适应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企业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企业文化,是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企业文化,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企业文化。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倾心打造中国企业文化的“中国 模 式 ”。
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经历了一系列的文化变革,在文化进步发展的总体趋势中,也曾走过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弯路,也曾出现过“全盘西化”的噪音。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这样那样的观点是不足为奇的。比如,有人对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嗤之以鼻。殊不知,西方自十八世纪就已开始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世界通史》的作者斯洛夫是这样概括那段历史的:“中国人拥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政治和提供社会凝聚力及思想理论基础的学说。西欧从贫穷和默默无名中拿出了中国的文化与发明,引起了更大的技术进步和更多的制度变化。最终的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成现代文明。”这对于妄自菲薄、数典忘祖的人来说,应该是个深刻的启迪。如今,确有一些人以学习西方当代知识为时尚,而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迂腐。一些咨询公司在帮企业建设企业文化时,也是喜欢搬弄翻译过来的时髦词汇,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精髓不屑一顾。这种倾向的结果,就是企业文化与管理实际脱节,与员工的心理认知脱节,出现“两张皮”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打造企业文化的“中国模式”,首先要从认知和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入手。这一步必须是坚定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国企业软实力的源泉,是企业灵魂之所依,是我们从理论到实践打造“中国模式”的根基。一个优秀的企业,除了要向社会做出经济贡献,还要履行其社会责任,这应该成为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门主课。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而不是以利润为唯一目标和最高目标,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持久的生命力,能使企业真正做到基业常青。同仁堂的例子是很好的说明。这正是《易经》所说的:“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我们都是从中华民族的传统中走来的。因此,我们既要充分发挥我们这一代人的创造力、变革力,也要充分认识优秀传统在现实生活中的永恒性、有效性,而不能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宝贵经验的结晶,是一笔十分丰厚的资源,是我们进一步发展和创造的重要基础。任何发展都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发展,任何创造都是在特定前提下的创造。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在当前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
出更大、更独特的作用。(更多有关中国文化现状,可以参见爱维龙媒段俊平先生《中国文化现状之麻将与微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激励我们去建设、去奋斗的精神力量与道德基础,饱含着许多关于人、关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刻认识。就连当今西方都在继续研究借鉴中国文化,我们怎能弃之如敝屣呢?比如,孟子曾提出“与人乐乐、与众乐乐”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那么今天的企业不是也应该“与人乐乐、与众乐乐”吗?这种朴素的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如果我们以此来教化、规范企业的道德和行为,并进一步强化法治,那些坑国害民、损人不利己的事件肯定会大为减少。(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参见爱维龙媒段俊平先生《易经精神与中国人》)
因此,我们在探索企业文化的“中国模式”时,应当把传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认识。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尚未过去的情况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 企业不应忘记祖先留给我们的制胜法宝。创建企业文化的“中国模式”,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价值观,是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件,中国企业应当为此而不懈努力。
作者:段俊平,爱维龙媒董事长,著名国学专家,新儒学引领者,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联系电话:(010)83065170/72;联系邮件:lv66899@sohu.com。
段俊平:建设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 篇2
一、会计文化的溯源
1.文化的概念
对于文化的概念, 专家学者见仁见智, 各有见地。不同的学科从不同角度出发, 不同的学者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 艺术、教育、科学等。”
2.会计文化的含义
狭义的会计文化, 是指在人类社会中会计职业领域内业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为所有 (或大多数) 成员所接受或共同享有的会计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实施。广义的会计文化, 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有关会计方面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会计文化的基本组成要素为会计物质文化、会计行为文化、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会计文化这四个基础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多角度的会计文化体系, 为会计组织的和谐、健康发展发挥各种功能和作用。
3.企业会计文化的含义
企业会计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会计文化通过弥补会计“法制”式刚性管理的不足, 以价值观、信念、社会责任感等所构成的柔性管理来激励、引导企业会计行为, 构建和谐的企业会计环境, 从而实现企业会计目标, 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企业会计文化对丰富企业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二、中国文化对会计文化的影响
各国文化是多样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也是不同的, 对会计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特别是一些文明古国。中国会计文化要走向世界, 就要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先进文化并不断深化和创新。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会计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会计文化的主要原因有几下几点。
1.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伦理文化
在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 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伦理文化主要侧重于德治而轻于法治。伦理道德问题贯穿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也对会计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会计人员的行为始终受到伦理道德的影响和制约, 以无私奉献、廉洁奉公为核心思想。主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会计人员的行为, 依靠会计人员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行为。
2.中国文化的环境是政治文化
儒家提倡“克己复礼”, 便是以政治理想制约个人欲念;墨家忧世风日下, 要遵道利民, 最终尚同于天下;法家主张为“圣人执要”出谋划策, 更是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情。这些, 对中国传统会计文化有着直接、深远的影响。
3.中国文化的中心是人事文化
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结果表明, 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历史是生产必须管理, 管理必须核算。然而核算离不开会计, 最终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但是人事文化作用表现比较突出, 主要为会计行为本身常常为了处理协调好各方面关系而不得不牺牲会计的原则性和伦理道德性。
中国会计文化建设不能离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继承和发展, 把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和观念与市场融为一体, 相得益彰, 相互发展, 摒弃民族虚无主义, 重新阐释儒家思想观念, 将之有机地融入我国的会计文化建设中去, 会极大地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
三、中国文化促进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经济体制的改革, 民主法制的进一步完善, 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 我国的文化建设必然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 在促进企业会计文化建设伴随文化建设的发展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适应企业环境发展
企业会计文化需要在良好的会计环境中形成和发展, 企业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会计文化的变迁。现在我国大力建设和发展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企业会计文化也应随着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会计文化, 从而推进并完善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建设。
2.促进企业会计改革与发展
中国会计文化是对中西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极的传承和延续, 体现着中西现代管理文化的精髓思想。因此要强化会计文化对会计的积极影响, 促进企业会计改革与发展, 以适应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对于目前企业会计行业出现的错弊和人为的差错, 应加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 改革企业会计法制法规管理体制, 加强中西方会计文化的融合, 提高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从而积极促进我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
3.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会计文化在会计实践过程培养会计人员的基础和中心。当前, 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袭, 企业会计领域中一些人立场不够坚定、贪图享乐, 守不住道德防线, 通过做假账、挪用公款等犯罪行为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恪守中国文化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加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来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品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积极促进作用更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会计文化建设对促进会计改革与发展, 加强会计人员思想道德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因此, 会计文化建设既要吸取我国传统会计文化的精华, 又要善于借鉴国外会计文化的先进之处, 对于我国会计文化的创新, 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中国文化促进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原则
会计文化建设所应遵循的原则, 是人们通过对会计文化及其规律性的了解, 对会计文化提出的基本要求, 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是中国文化在促进会计文化改革与发展过程当中重要的理论依据。根据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成果, 中国文化促进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原则主要为以下几点。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指在企业会计文化建设中, 坚持系统思想和整体观点, 不断评估各要素对企业整体会计文化质量的影响, 实现企业会计文化的整体优化。整体性原则是构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会计文化, 促进企业会计文化发展、完善的原则。因此在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制定综合性的会计文化建设计划, 把握企业会计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 并从整体上来考虑企业会计文化建设中组织、协调、措施等方面之间的关系, 要始终保持其整体性。
2.共性原则
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共性原则是指在相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 会计组织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其自身的文化建设具有共同的组织文化的性质。在不同时代, 不同企业的会计文化中都包含有一些超越自身特点, 因而具有共性的价值观念, 这是会计文化本身科学性的反映。这些共性的认识虽然还有缺陷和不足, 但却是形成真理的基础理念, 是各种不同会计文化之间进行交流、互相促进的条件。因此在中国文化促进会计文化建设的进程中, 尽管内容和形式随着改革与发展的进程而不断变化, 但在实践和观念的总结中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基本点却一直保存下来。这也就是在企业会计文化建设过程中共性原则的表现。
3.持续性原则
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 尽管一定时期内企业会计文化仍处于初始稳定发展的状态, 但它并不是停滞不前的。企业会计文化的建设除了强调对中国文化的历史继承性,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 因时因地制宜, 不断研究和解决会计文化建设创新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 企业会计文化建设创新从来就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 而是时时创新不断发展的。
浅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学 篇3
论文关键词:饮食文化 学科 区域性
论文饮食文化的内涵极为广博,但是饮食文化学的研究和构建相对滞后,应该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不同的领域,开展对饮食文化学的全面研究。
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面甚广且与人们13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相关的研究亦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有逐渐形成饮食文化学学科的趋势。
作者认为,正在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学,大致应包括饮食文化史与应用饮食文化两个基本的部分。饮食文化史主要指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研究重点应是历代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以及在全国范围和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传统。参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分类,根据研究对象的内容与学术性质,饮食文化史应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所属专门史二级学科下的专门史其他学科。应用饮食文化,则是指饮食文化中可资现实借鉴与应用的部分,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饮食文化及其应用和发展,研究重点应是饮食文化的现实变迁,以及饮食文化的现实应用与嬗变和发展。根据上述研究的内容,应用饮食文化宜归人民族学一级学科所属的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二级学科。
中国饮食文化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复杂,并且具有跨学科、跨领域、跨时段研究等特点。饮食文化学主要涉及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考古学、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环境学、医学、保健学等相关学科。同时,饮食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又具有长时段和跟踪研究的特点,大致体现在历史研究与现实应用相衔接,以及中国饮食文化悠久历史传统的形成与变迁,饮食文化的合理继承、现实应用与嬗变发展等方面。
剖析饮食文化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文化内涵,我们应重视对饮食文化学进行分类、分层及注重弄清其内部复杂联系的研究。作者认为,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事实相吻合,中国的饮食文化由56个民族及其先民所共同创造,其主体应是汉族为主的饮食文化,同时包容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因此,中国饮食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元、具有诸多分支而体现出鲜明的特色,以及总体发展过程表现出不同阶段的差异等方面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饮食文化还吸收了外国相关文化的不少因素。当前,中国饮食文化的改革与进步,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同时伴随与全球华人世界乃至各国、各民族的交流的加强,而得到更快地发展。
中国幅员广大,南北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十分明显。如北方嗜好面食,饮食偏咸;南方喜食大米,饮食味淡或偏甜;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以沿海地区为主的东部地区,与新疆、西藏、云南等西部地区,在饮食习尚方面也存在明显不同,这一点则不大为人们所注意。事实上,中国东南西北以及各地边疆之间,乃至各地边疆与内地之间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明显,由此反映出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复杂多元且源远流长的特点。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农业是提供社会产品的主要经济部门,享有丰富农业产品的社会,易于发展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成员的贫富差别极为悬殊,社会上层、社会中层以及社会底层之间,其饮食生活的质量与相关习俗的差别亦十分明显。在这样的情形下,社会上层讲究的是“食不兼二味”,并热衷举办可续食数日、菜肴多达数百种的盛大宴席,由此发展出以繁复、高档的菜系为明显特征的传统饮食文化。而社会下层通常仅能以简单果腹为满足,“民以食为天”这句俗语,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大部分人以饮食为万事之首,普通百姓以混饱肚子为谋生最大愿望的这一严酷事实。对这一部分人而言,吃饱肚子是生活的最大目的,因此相对忽视饮食卫生以及饮食结构应有的合理性;同时存在食物来源的多样性与食物加工的简单性及随意性,这些都是下层百姓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上述两端饮食消费人群之间,还存在一个由中小地主、自耕农、普通市民等组成的社会中层群体,这一部分人的饮食消费习惯,通常游离于前两者之间。亦应指出,由于历代王朝的崛起兴衰以及封建统治的频繁更迭,导致社会阶层的组成时常发生变动,前几种饮食文化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若干共有特征。
就地域性差异而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门类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居民,与内蒙古草原及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以及西南边疆和东北部边疆以山居生活为主的边疆各民族,彼此之间的饮食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还一直影响到现在。因此,我们应注意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层次差异,对不同阶层、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应分层、分类与分时期来进行研究,切忌列举某一类别的饮食文化,而武断地推定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普遍典型。
中国历史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发展具有长期的延续性,并未发生过明显的断裂。另外,自秦汉以来,汉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始终保持了主导的地位,以汉族文化为核心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与内涵丰富等特点。此外,诸多少数民族和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又起到丰富层次和扩展多样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深厚的历史积淀,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深刻和长远的影响,如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饮食为万事之首的文化传统,深刻地左右了社会各阶层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尤其表现在财富的积累与消费,日常生活的重心与相应安排以及饮食方面的观念和社会习尚等诸多的方面。
创建有胜利油田特色的企业文化 篇4
关键词:企业文化,行业特色,必要性,重要性
文化作用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就形成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已成为现代企业改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建立新世纪企业文化, 是历史的必然, 建设优秀的胜利油田企业文化, 是新世纪的呼唤。我们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必需大力实施企业文化创新战略, 创立和发展自己的企业文化, 用先进文化来铸造企业的灵魂, 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一、胜利油田企业文化形成的背景及内涵
胜利油田在40多年艰苦创业历程中锤炼形成的胜利精神和胜利文化是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胜利油田发展奋斗不息。上世纪90年代初, 总结形成了以“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 以国为重的主人意识, 以苦为荣的奉献精神, 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为主要内容的胜利精神。随着时代发展和进步, 在此基础上, 又提炼形成了以“创业、创新、竞争、发展”为核心内涵的胜利文化和以“从创业走向创新, 从胜利走向胜利”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胜利精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应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契机, 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胜利文化, 更加注重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的统一, 更加关注和着重职工群众的主体地位, 在职工群众中大力倡导和践行“共创胜利大业, 共铸百年辉煌, 共建和谐家园, 共享美好生活”的理念, 增强职工群众对胜利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深化发展具有本行业、本单位特色的企业文化, 以文化力增强队伍凝聚力, 提高企业执行力, 打造市场竞争力;以“四进社区”为平台, 繁荣社区文化, 建设和谐家园;以品牌建设为抓手, 打造品牌文化, 塑造叫得响、过得硬的品牌技术和名牌队伍;以基层建设为载体, 丰富完善基层文化和“家文化”, 创造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 培育和谐向上的团队精神, 营造“维护油田和谐人人有责、构建和谐油田人人有为”的浓厚氛围。
二、胜利油田企业文化的特点
胜利油田企业文化是开放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我们油田面临着来自国内、国际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要实现胜利油田的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就必须着力打造、培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最难模仿的能力。技术、高科技可以学, 制度可以制定, 但企业员工追求的内在的企业文化、企业伦理层面的东西则是很难移植和模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企业文化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要打造、培养和增强油田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主观上, 都需要大力繁荣和发展胜利油田的企业文化。而要繁荣和发展胜利油田的企业文化, 就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油田企业文化的基础上, 学习、吸收、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企业文化, 兼容并蓄, 海纳百川, 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们的企业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
胜利油田企业文化是传承的。胜利油田的企业文化首先来自于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其次, 来自于自身的实践和创造。经过40多年开发建设, 历代胜利人在共和国这块最年轻的土地上拼搏、奉献, 献了青春献终身, 献了终身献子孙, 在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战略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也培养孕育发展形成了具有胜利特色的企业文化。我们现在的企业文化就是在此基础上提炼、升华出来的。今后, 我们油田的企业文化也会沿着这样一条轨道, 不断地向前延伸和发展。
胜利油田企业文化是创新的。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和企业前进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胜利油田的企业文化也是创新的结晶。勿容置疑, 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包括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等。而所有这些创新, 首要的、占核心地位的是管理思想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创新。特别是在知识量、信息量急剧增长, 智能化、知识化、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增长关键因素的今天, 管理思想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创新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事实证明, 任何企业的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企业制度创新等, 首先来源于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文化是随着管理创新的动态进程而发展的。新的企业文化要求员工和企业培养和树立新的“心智模式”:终生学习, 永不停止发展, 永远保持最强的竞争力;心胸开阔, 注意学习, 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他人;适应变革, 敢于决策, 敢做敢为, 敢于承担责任;甘冒风险, 善抓机遇, 把握机会, 坚持高标准, 具有强烈的进取信念。新的企业文化理念, 以激励为出发点, 激励人们不避风险、勇于创新, 建立鼓励创新的管理机制, 打破安于现状的心态, 使企业有足够的能力迎接挑战。
胜利油田企业文化是实践的。从一定意义上说, 企业文化既是历史的积淀和传承, 更是前进的动力和导向。当前, 油田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稳定面临复杂敏感的局面。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挑战, 一定要用企业文化的灵魂, 即我们总结提炼出的核心价值理念来规范企业行为, 指导全体员工做什么, 怎么做。运用企业文化力, 把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统一起来, 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 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运用企业文化力, 塑造良好的企业产品形象、企业员工形象、企业环境形象等, 从而确立胜利油田整体的美好形象, 进而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产生更大的辐射作用, 扩大胜利油田的知名度, 提升胜利油田的美誉度。运用企业文化力, 引导全体员工按照企业文化的导向, 围绕“百年创新、百年胜利”, 努力践行企业文化, 把胜利油田的发展改革大业推向前进, 为胜利油田的发展、改革、稳定多做贡献。
胜利油田企业文化是有特色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 任何一个企业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 也就必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 民族的是特色的, 特色的才是世界的。胜利油田的企业文化是依着黄河, 伴着大海, 浸着石油成长的, 既有民族性又有行业性, 是我们胜利油田凝聚力、战斗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 胜利油田的发展与进步要依赖于胜利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依赖于胜利文化的智力支持。同样, 胜利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更离不开胜利油田的进步与发展。那种脱离了油田或缺少油田特色的胜利文化是不存在的, 也是不能称之为胜利文化的。
三、创新胜利油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段俊平:建设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 篇5
一、“中国梦”与校园文化建设
(一) “中国梦”的内涵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美国提出的“美国梦”、欧洲提出的“欧洲梦”, 都是人们结合国情提出的梦想。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国家博物馆展览时提出, 中华民族的梦想是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中国梦”的具体含义: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1]。
通过对“中国梦”含义的解剖后发现, “中国梦”有三层含义:第一, “中国梦”的目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这是从内涵组成上解释的;第二, 坚持“中国梦”, 就是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凝聚国家力量, 这是从遵循原则上解释的;第三, “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的梦, 也是世界人们和平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从基本属性上解释的。
(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包含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规章制度、校园文化活动、校园价值取向等。高校校园文化要素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各要素之间通过互相融合,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依托于精神载体, 促进各种物质和精神的承载和传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高校中的具体展现, 是多样形式与丰富内容的结合。
高校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服务、管理和教学等息息相关, 具有系统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与物质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相关[2]。
(三) “中国梦”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高校担负着传承和创新社会文化的重要使命。对高校来讲, 校园文化是一种内在的灵魂, 是校园活力的重要体现, 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文化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 复杂的文化思潮纷纷呈现,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文化建设过程中, 需要经文化渗透于方方面面,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主要体现在育人活动方面, 需要用“中国梦”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 树立坚定的信念,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和谐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依托于精神载体, 这一精神载体就是“中国梦”, 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 学生是国家的希望, 所以“中国梦”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身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需要充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运用“中国梦”的理念, 帮助学生确立精神坐标和价值取向, 利用“中国梦”的精神内涵, 为青年学生提供奋斗的动力和方向, 保证校园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促进学生、学校和社会共同发展。
二、“中国梦”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 “中国梦”的内涵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高校校园建设指明了方向。校园文化载体是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梦”的引领下,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校园环境。
(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需求, 是弘扬大学精神的主要措施。从根本上来讲,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直接体现。在大学精神的塑造过程中, 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依据, “中国梦”正是引领大学精神和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梦”的引导下, 高校校园文化已然成为大学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3]。
(三) “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需要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使师生主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作为国家思想和精神的重要建设阵地, 必须要加强文化的载体建设,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 拥有“中国梦”的政治情怀。
三、“中国梦”引领中国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相协调, “中国梦”在体现中国人民理想的同时, 反映出优良的文化传统。针对高校的发展来讲, 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是高校建设的内在凝聚力, 也是高校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重要支撑, 校园文化建设担负着社会发展的光荣使命, 是学校的重要精神支柱, 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 促进校园建设的发展, 借助重要的精神力量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中国梦”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思想教育的补充, 更是高校实现思想育人的重要方法。以“中国梦”的核心理念为指导, 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一) 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教育中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以理想和信念不断规范学生的言行和价值观, 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将影响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价值取向, 是高效开展各项活动的精神支柱。我国进入的新的发展阶段以来, 思想政治改革进入攻坚期, 在社会变革额的影响下,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历史经验可以看出, 人们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国家团结的标志。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作为学生理想信念的主要渠道, 高校对学生理想信念的灌输将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根据“中国梦”的内涵,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 “中国梦”与高校文化建设的融合, 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路线, 将实现“中国梦”的热情转化为思想进步的动力,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将报效祖国的宏图伟志付诸在实际行动中[4]。
(二) 将“中国梦”融入到实践活动中
在“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 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在高校的文化建设中也是如此, 理论和实践是统一的整体,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 也是理论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实践的开展必须有理论作为指导。校园是学生的主要集结地, 学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不够充分, 难免出现“空谈误国”的现象, 存在一定的负面情绪。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 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知识, 还应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社会实践。青年学生必须明确“中国梦”的本质属性, 把握“中国梦”的真正内涵, 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 以时代发展的需求为标准来实现自身的梦想, 把社会实践工作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时效性, 并且青年学生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 端正自己的价值观,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 必须将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国家梦想结合起来。
(三) 将“中国梦”融入校园生活中
在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 青年学生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作为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基地, 大学校园必须拥有丰富的文化生活, 有独立的生活环境, 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依托“中国梦”的指导,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去, 满足学生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需求, 帮助青年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不断促进知识的积累,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 争做新世纪优秀的接班人[5]。
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将民族精神融入进来, 将校园建设与国家建设结合起来, 将形势政策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依据, 在青年学生了解国际发展形势的同时, 形成辩证的世界观, 理性地对待国际热点问题,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提高自身素质, 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结束语
以“中国梦”的构建为基本依据, 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 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不断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 适应社会的变化, 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将“中国梦”融入校园生活,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提高社会责任感, 加快“中国梦”的实现进度。
参考文献
[1]郝安华.浅谈“中国梦”引领下的中国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四川大学学报, 2011, 29 (27) :308.
[2]王建设.“中国梦”与校园文化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 2015, 18 (2) :64-66.
[3]王春林.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J].现代教育, 2012, 21 (6) :82-85.
[4]王锴华, 徐爱功.新时代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 2012, 18 (1) :29-31, 68.
段俊平:建设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 篇6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网络文化,理论基础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不仅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使得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而且也给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1) 对于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式下, 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我国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对人们思想正确的引导, 将网络文化建设成为群众表达民意、政治参与的平台, 创造良好的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1.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指导, 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理论基础, 以互联网为文化载体而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这样的网络文化引导文化积极向上的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 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文化理论,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文化体系为指导, 正确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现实, 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对其加以运用和引导, 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的传播途径, 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新工具, 这不仅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 自觉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建设, 让我国的文化建设积极向上的快速发展起来。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是我国文化中的一种类型, 它作为网络文化, 不仅具有一般网络文化的特征, 而且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下必然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独特的特征。我们应该从网络文化的一般特征入手, 并结合中国国情, 这样才能全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特征。
⑴网络文化的平等性、虚拟性、自发性和运行的无序性。网络文化作为互联网的一种衍生物, 以电脑为载体, 只要有一台可以联网的电脑, 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获取信息, 没有身份和技术的限制, 所以大家可以平等的参与其中, 实现人人平等的目标。在网络文化中, 大家都是一种虚拟的网络关系, 全民都可以参与, 且人人地位平等。因此网络文化具有平等性和虚拟性。
网络文化由于是以虚拟的网络为平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因此参与者也不是现实中的人, 而是一个个虚拟对象, 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不会受到现实中角色的过多束缚, 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 因此网络文化的表达具有自发性。另外正是人们可以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匿名表达, 所以人们在享受网络文化表达的自发性和自由性时, 由于网络制度的不健全和监督的局限性, 也导致网络文化的无序性, 例如在网络上制造一些谣言, 恶意抨击他人等。 (3)
对于网络文化, 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便捷的同时, 也要加强对它的管理, 让它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引导社会文化积极向上的发展。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之上的, 因此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 坚持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由于网络文化具有融合性强的特点, 容易导致网络的无序性, 因此, 我们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网络文化时, 对网络加以引导和监督, 大力倡导网络精神文明建设, 在网络文化中贯彻马克思主义文化内涵,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发展积极健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 (4)
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鲜明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保留着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风尚, 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基础,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品质和时代性, 这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推广中华文化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导向性特征。网络文化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个现代化发展平台, 要对其进行合理有序的管理, 使其能够对网民进行正确的引导, 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网络文化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是特别稳定, 并且由于网络文化自身的虚拟性和无序性, 我们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 引导网民走向正确的道路,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在网络文化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在正确信念的指导下正确的使用网络文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建设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 其中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中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部分,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坚持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同时还要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贯彻落实。
1.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文化理论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要想建设积极健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环境, 必须充分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首先强调以人为本。人类是文化的主体, 文化是在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表现, 文化为人类所创造, 并最终服务于人类。其次, 马克思主义文化强调了文化的科学性和理性。文化是在人类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人类理性的产物, 人类只有摆脱盲目性, 才能自觉地创造历史和文化。 (5)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整体发展战略着手, 按照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宣传科学理论, 传播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在网络文化中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贯彻落实对先进文化的建设。同时对先进网络文化的建设要坚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将网络文化与新技术紧密结合, 以此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重要文化理论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重要文化理论,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理论中有关文化的思想部分为指导, 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力度。坚持建设科学的、大众的、先进的文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以共产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要加强政府对网络文化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引导网民文明上网, 共同建设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精神家园。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新形态, 对其进行建设是必不可少。对网络文化进行建设, 不仅可以在新形式的宣传平台上宣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 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同时还可以提高网民的网络素质, 让网民在网上进行健康文明的交流, 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 网络文化的建设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 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建设必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法律法规, 从而促进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的进步。
注释
1 吴玉琼.网络文化环境中网络道德建设的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2 (12) :9-10.
2 熊伟焱.电子政务微博的正面影响及误区分析[J].科技传播, 2012 (16) :33-34.
3 陈娟.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8) :59-60.
4 微博与公民参政议政[J].晚霞, 2012 (10) :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