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特色建设

2024-08-31

舞蹈特色建设(通用8篇)

舞蹈特色建设 篇1

南京市建邺区兴达幼儿园

《快乐小舞星》舞蹈特色活动实施方案

舞蹈艺术活动成为我园打造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围绕这一特色建设,我们幼儿园舞蹈教研团队的教师们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积极开展舞蹈主题活动,精心上好舞蹈课。

要创建舞蹈特色,我们首先想到了课程建设,我们利用专门课程的设置、以舞蹈入手的主题活动的开展、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中舞蹈的加入来完善园本课程,使舞蹈全面渗透于一日活动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精心上好每次舞蹈课。做为一名舞蹈教师首先要让幼儿喜欢你,再有教师上课时精神要饱满,语气要和蔼可亲,随机性强,还要有丰富的表情来感染幼儿,让幼儿每节课都能上得轻松愉快。还要特别重视舞蹈课的教法,好奇、好问、好动、爱模仿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幼儿歌舞恰恰能够适应幼儿的这些特点,也能够满足他们具体要求。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我们摸索出以下一些不同的教学方法。

1、综合教学法

由于幼儿天生活泼好动,已经能够按自己的意识去做某件事,无兴趣的事他很难去做,所以在这时舞蹈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用你的教学内容去吸引住这些意识随意的幼儿,把随意变为有意那么就可以采用综合教学法,把说、唱、跳结合在一起,内容一定要生动形象。

2、示范法

教师要准确、形象、富有表情地表演舞蹈作品,使幼儿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示范时还要伴随着语言的讲解,面向幼儿做镜面示范。如幼儿应伸左手,教师要伸右手,此方法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和热情。

3、语言讲解法

语言讲解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如转动手腕这一动作,如果按动作要求讲,第一拍手腕由外向里转,第二拍手腕由里向外翻掌。幼儿学做起来即无兴趣又很费力。但是如果告诉幼儿,现在你到果园里抓住了树上的一个大苹果,想把苹果摘下来必须转动手腕拧一下。或者练习站立时,如告诉幼儿站直,它可能会站不好那么你告诉他们象小棍一样或象铅笔一样,他们会做得很好。所以说语言讲解法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4、游戏法

游戏法是运用游戏的形式和口吻进行辅导的一种方法。

舞蹈学习也应该让幼儿感到是一种游戏活动、是一种娱乐。如学习鸭走步,教师就可以扮演鸭妈妈,让幼儿当鸭宝宝,请鸭宝宝跟着鸭妈妈学本领,还可以戴头饰或穿上服装。还有小碎步,可用鸡妈妈带小鸡练习。蹦跳步,兔妈妈带兔宝宝练习等。此方法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

二、让舞蹈艺术在其他活动中绽放魅力。

幼儿园提出了“每天舞一舞、每周赏一赏、每月比一比、每学期秀一秀”的活动纲领。根据这一纲领,我们进行了每日一舞:每一位师生每天都能舞蹈10分钟;每周一舞: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相关活动。每月比一比: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展评活动。每学期秀一秀舞蹈活动,幼儿园舞蹈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一个个舞蹈节目精彩纷呈,互动有序,活动宗旨定位在南京市建邺区兴达幼儿园

“让舞蹈属于每一个人”和“我舞蹈,我快乐”的主题上,让每位幼儿都享受到了舞蹈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舞蹈特色同样在班级内的区域活动中尽显风采,每个班都设置了舞蹈展板:“快乐舞精灵”、“舞蹈造型秀”、“我们的舞台”„„;班级活动区里是孩子们游戏的乐园,每个班都开设了各具特色的舞蹈区域:“宝宝秀”、“小精灵大舞台”、“角色扮演区”、“舞动的精灵”、“唱吧!跳吧!”……琳琅满目的材料投放为孩子们舞蹈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孩子们常常在此驻足,活泼可爱地尽情舞动。

舞蹈特色也渗透到我们的亲子活动中,亲子手工制作:“舞娃娃”,家长们和孩子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了各具特色、各种姿态、各种风情的舞娃娃,展示在大厅供孩子们欣赏。“舞动的精灵”亲子绘画比赛,一幅幅舞动的画面阐述着家长与孩子对舞蹈共同的喜爱。亲子舞蹈表演,让家长和孩子在共同的表演中体验到舞蹈的快乐,体察幸福,创造出和谐的亲子关系。

通过专门的舞蹈活动、节日舞蹈活动、“小精灵”大舞台、家园舞蹈互动等一系列舞蹈艺术活动,使舞蹈艺术在其他活动中绽放魅力。

三、让舞蹈特色在幼儿园环境中充分彰显。

舞蹈特色的创建使我们兴达儿园的校园环境让人耳目一新,浓郁的文化特色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幼儿园领导遵循“以园所文化带动幼儿园的发展的要求”、“以舞蹈特色促进幼儿园文化建设”,从幼儿园实际情况着手,在回廊、活动室、橱窗等处精心设计了体现幼儿园办园目标、办园理念、办园特色的环境,向孩子、老师、家长展示了幼儿园的新气象、新理念和园所特有文化。

一迈进兴达幼儿园的大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我们的愿景。宽敞的大厅内彩色喷绘着各班的“全家福”,“让舞蹈属于每一个人”的大幅展板展示了我们的口号“同心、同舞、同享”以及我们的行动“每日舞一舞,每周赏一赏,每月比一比,每学期秀一秀”,大厅内“让舞蹈点燃激情,用锦绣装扮生活”这个主题展板里展示了幼儿园结合“十一五”课题,将舞蹈艺术活动作为我园特色教育之一两年来所开展的形式多样实践活动及取得的成果。

为了积极营造舞蹈特色和相应幼儿园文化氛围,激发孩子、家长、全体教职工的舞蹈热情,幼儿园在走廊和平台创设环境:走廊以“爱舞炫自我”、“热爱生活,热爱舞蹈”、“快乐人生,快乐舞蹈”、“今天,你跳舞了吗”四个版块展示了师生对舞蹈行为的追求和态度;平台以“我舞蹈,我快乐”让幼儿在此尽情享受舞蹈的快乐,让“舞动生命,体验幸福”的文化奇葩在心中绽放。

特色文化建设活动之一“环境月”活动更使幼儿园的环境登上一个新的文化层次。本次活动旨在围绕“舞蹈艺术”这一主题,通过全面创设幼儿园环境和幼儿游戏区域,使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并有效激发游戏的热情,让师生在环境中获得快乐和发展。活动中全园师生积极投入该项活动,目前班级游戏区域环境和园公共部分的环境再创设工作已基本完成,幼儿将在新的区域内展开各类游戏活动,在幼儿园优美的环境中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享受幸福的童年。

四、以舞蹈艺术为抓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育家沃尔特·特里说:“对身体来说,舞蹈可以强身健体,纠正错误姿态,调整肌肉,加强动作的准确性。在情感方面,舞蹈对幼儿适应团体活动、接受指令、遵守纪律都有帮助,对幼儿个人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助益。跳舞除了身体和情感并用,显然还要精神集中。如果要身体按照规定的形式舞动,一定要

南京市建邺区兴达幼儿园

提高警觉,训练有素,敏捷过人。”的确,幼儿园舞蹈教育对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和创造力,促进其多元智能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幼儿天性好动,善于模仿,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而舞蹈在这方面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幼儿舞蹈形象具体.动作活泼,对幼儿来说,舞蹈就像是一种游戏、一种趣味、一种表现.在这种表现中,幼儿获得了美的享受,获得了想象的快感,获得了创造的愉悦。

幼儿园舞蹈特色开展已有两年的时间了,在这两年里,孩子们从不懂舞蹈到现在已经开始进入专业训练和充满兴趣的阶段了,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们用她们的教学热情和积极实施创建舞蹈特色建设实施方案独特,协助着每一位幼儿一步步迈入舞蹈的殿堂。以前学习过舞蹈的人都知道其中的苦,尤其是基本功的练习,开肩、开跨、压腿都是非常的疼,但是为了能把基础打好,无论多么苦多么疼都必须坚持,孩子们也是这样,她们一直都很坚强。用她们小小的毅力坚持了下来。我在想,孩子将来能不能成为舞蹈家我们不知道,但是孩子从中收获的教育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他们一定会带着我们带给他们的“坚持就是胜利”的信念,越飞越高!

舞蹈特色建设 篇2

众所周知, 傣族人民居住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 常年热带雨林气候, 雨水充足, 阳光普照, 所以大家给傣族人民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水乡的孩子”。著名傣族学专家黄惠教授指出:“用水来形容傣族, 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水, 是傣族人民的朋友, 是傣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是傣族人民心灵寄托。

《水乡》

居住在水乡的傣族儿女们喜爱水, 热爱水, 赞美水, 歌颂水, 他们的心灵像水一样的明丽, 清澈, 单纯。清晨, 太阳微微发热时, 一群漂亮可爱的傣族小卜少, 蹦蹦跳跳地来到水边, 拿起瓦罐, 用水来洗礼自己, 水边的影子, 映射出一张张年轻的小卜少, 年轻、漂亮、貌美的影子。慢慢的太阳缓缓升起, 她们情不自禁的跳入水中, 在波清澈透明的水中, 她们嬉戏, 她们欢笑, 她们谈笑, 她们秘语。用水洗去昨夜的疲倦, 用水洗去心灵的灰尘, 用水洗去精神的灰暗……这就是著名傣族舞蹈《水乡》给大家的清晰记忆。

“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是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在舞姿造型上的体现,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地区的傣族人民对孔雀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 孔雀崇拜造就了“三道弯”的体态发展, 孔雀的自然形态就被认为是一个“三道弯”经典。当孔雀立于高处或栖息在树枝上, 长长的尾羽垂下来, 其形态正好是“三道弯”,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看它的骨骼结构, “三道弯”与弯曲的特点就更加鲜明。

从《水乡》舞蹈的表现形式来剖析, 在傣族特有的S状曲线姿态不停地变换姿态, 俗称“肢体三道弯”;通过不同的动作的连续过程形成的S状曲线动态, 可称为“动律三道弯”。

傣族舞蹈中蕴含着奇特的神秘力量和厚重的民族风情, 有着高内涵品质, 高文化色彩, 高历史底蕴的东方标志。傣族舞蹈中从大海江海中透射出本民族强劲有力的精神境界、从花鸟鱼虫中透射热爱社会, 热爱生活的积极品德, 舞蹈充满了宁静祥和, 充满含蓄典雅, 从曼联朴实大方, 舞蹈的表现动律中散发出女性的温和美, 充分展示出东方人的线条美, 东方人的曲线美, 东方人的外在美。

“三道弯”弯出乡土情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 特点突出, 感情内在而含蓄, 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动作主要是以表现着的头部、手部、手指部、臂部、大臂部小臂部、肘部、肩部、腰部、胯部、膝部等每一处身体的关节, 骨骼尽可能的弯曲, 使整个人体的线条发生扭曲, 是肢体的画面感觉比较缠绕和弯曲。肢体的形成变化莫测、婀娜多姿的S造型, 不论手的撩、推、拉、撤、晃还是脚步的跳、挪、垫、跑、跐动律转换, 还是孔雀舞中的美丽漂亮造型的舒展、流动、自如美, 傣族舞蹈的姿态丰富多以, 表现个性强列鲜明。不仅会使人们感到那秀丽山河的自然律动美, 还会使人们感到傣族人心灵的平和与静谧、朴实与原始, 更能使人感受到他们对美的理解和对甜蜜生活的向往。

傣族的舞蹈中, 大部分时用人体动作来模仿鸟兽, 比如“孔雀舞”“鱼舞”“蝴蝶舞”等。傣族舞蹈中最说服力和表现力的是杨丽萍老师的《雀之灵》, 整个舞蹈将近七分钟, 从舞蹈到开始到舞蹈结束, 杨丽萍老师所表现得那只孔雀, 基本上身的造型和状态时是“三道弯”, 也就是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发力, 上体三道弯和夸张的摆动胯部幅度来展现出高枝欲飞的漂亮孔雀的原始的、真实的、自然的、淳朴的基本造型状态。三道弯作为傣族舞蹈所特有的表现形式, 它主要展现出来, 傣族女子如水般的柔美、细腻温婉可人、纤细, 典雅的特色而闻名。

“一顺边”扭出乡土意

“一顺边”的舞蹈姿态时是傣族固有的舒展的、平静的基本舞姿动律中提炼出来的, 主要呈现一些事物的祥和与安逸、渴望与美好的舞蹈意向, 虽然傣族大多生活居住在高原、山巅, 峡谷的坝上, 但高原山地的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直接性的因射出劳作的人们在日常劳动、居家定所的生活中, 劳动时的步态和形体动态中, 多部分是“一顺边”的。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罗雄岩认为“一顺边”的美, 源于高原的劳动生活, 来自高原民族的审美心理。在高原上山路崎岖, 人们往来间有诸多不便, 上山、下坡自不必说, 就是一般走路也和在平原上大有不同, 其主要区别, 就在于脚掌的着力点和身体的平衡上, 于是逐渐形成了“一顺边”的体态。

舞蹈作品《水乡》中那女的长长地筒裙, 在水边嬉戏, 筒裙时而遮住头发, 时而藏在腰间, 时而挥舞在手中, 当舞蹈者在做勾踢步时, 每表现一个动作, 没运动一步都要将裙子轻轻地撩起, 就像平静的河水掀起小浪花一样美丽。傣族人的身高普遍偏低, 体形较小, 娇小玲珑。朴实的生活习惯就是男女老少爱穿一筒裙, 筒裙长度大致可以到脚裸, 高部位大概在腰间, 紧紧缠绕在下身。在河里洗澡时筒裙可以作为遮挡物, 同时还可作为包头的纱。

结语

人类是万物之灵, 人与人交流流需要沟通, 需要语言, 需要艺术, 需要肢体, 探索傣族民间舞蹈《水乡》, 从作品中看傣族舞蹈表现形式, 舞蹈风格特色文化, 看舞蹈文化背景, 掀开了傣家儿女悠久历史文化传统, 以及傣族人民心灵最朴实的内涵, 反映出热带雨林中那番绿荫般的凉意。

摘要: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舞别具风格的表现性艺术特色, 不仅反映出了独特的地理地貌, 更反映出了乡土乡情。傣族是一个居住在云贵高原的勇敢民族, 常年的热带雨林气候及高原地貌造就了傣族舞蹈“三道弯”与“一顺边”的特色舞姿动,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四年来舞蹈专业的严格学习将从傣族舞蹈的表现形式、体态、特色等方面简析傣族舞的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水乡》,三道弯,一边顺

参考文献

[1]高立士.傣族谚语.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0:5.

[2]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文化:传统与变迁.民族研究, 2006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4]吕艺生、朱清渊.舞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于平.中国舞蹈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12.

[6]刘建.舞蹈形态学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5, 3.

[7]冯双白.中国民间舞的学问.人民出版社, 1989, 11.

[8]田静.中国舞蹈名作赏析1949~1999.博库文化出版社, 2002, 1.

[9]马薇, 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

[10]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舞蹈特色建设 篇3

一、热贡地区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热贡”一词是藏语对同仁的称谓,同仁古城是青海省唯一的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热贡艺术”、“热贡六月会”、“热贡藏戏”、“热贡於菟”、“日寺石刻技艺”这些都是热贡艺术非物质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也是热贡地区各族人民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结晶。作为一个舞蹈创作者,我更关注的是热贡的民间舞蹈。热贡的民间舞蹈多姿多彩,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色。我出生在热贡,在孩提时代记忆深刻的便是舞蹈“嘎尔”。“嘎尔”是藏语的音译,是由村中25岁以下未婚少女表演的女子群舞。相传这个舞蹈是由西王母创编并亲自表演,献给玉皇大帝有战功的十三位战神。舞蹈从头到尾只有一种舞步,即缓慢地向前三步,然后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敬献哈达。要求舞者步子平稳,动作幅度小,这个舞蹈的服饰也是特别的讲究,每一个姑娘身着藏袍,腰系彩色绸缎,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她们每人还戴有一串由硕大珊蝴串成的项链。这些盛装尤其增添了舞蹈场面虔诚浓郁的宗教色彩,也在我脑海留下不可抹灭的记忆。

在我团策划筹拍热贡神韵《乡歌》的舞蹈作品时,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我将沉淀在记忆深处的那些对“嘎尔”的舞蹈动律,和音乐感受以及热贡丰富的民间文化、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人文民俗等融入到作品《乡歌》中,我用舞蹈的形式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挚爱与深情。

二、舞蹈结构虚实结合很具特色,由引子、开端、发展、过度、高潮、尾声构成

舞蹈《乡歌》就是通过现代舞台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热贡地区的民间歌舞、民俗民风等独特的文化。喜庆的婚礼是这一场舞蹈的主线。灯光伴随着悠扬的歌声渐渐亮起,雪山草原和错落有致(金黄果树开花)的树丛,树丛中现出的白塔和乡村土墙的景观,舞蹈中有意设置的不同色彩的歌舞场面,既用热贡特有的则柔、弹唱、嘎尔、拉伊等优美、富有传统地域意蕴的歌声来衬托氛围,又将热贡传统的原生态民间舞蹈语汇融入其中,再将热贡的传统服饰作为亮点,很多的歌手和舞者争先恐后为新娘的婚礼而表演,表演出热贡特有的民俗、民风、民情,进发出的是热贡人热爱自己家园的赞美之情和青春气息。整个舞蹈不强调婚礼故事的情节,而是以虚线的手法强调了在夏琼山下热贡人民劳动欢歌的生活场景,体现出热贡农牧业并存的文化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和诗情画意的情调,这就是热贡人民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也是热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礼赞。

引子时,拉开帷幕后,黎明时节的一户热贡普通百姓家里,一束光圈打在身着红袍白袖服饰的藏族待嫁姑娘的身上,她身态安然,一身稚气和宁静弥漫着整个舞台,音乐舒缓、凝重,母亲仁慈而充满爱意的歌声,像微波细流般轻柔流淌。通过各个场景,给观众交代出了人物、形象、地理环境,以及热贡半农半牧业地区特殊的婚俗。

开端时,晨曦从东方升起,层层薄雾和袅袅炊烟,笼罩着整个村庄,耳畔传来潺潺的流水声、布谷鸟的叫声,一群婀娜多姿的少女,身着传统的藏族服饰,踏着古朴深远打击乐节奏中,以一排整齐的一字队形,从舞台的A区两侧,端庄、优雅、从容地款款登场,这段舞段强调了“嘎尔”的原始动作及富丽堂皇的背饰和无伴奏的原生态嘎尔表演唱。“嘎尔”在此舞段是一种形式美,引用了当地“神舞”表演,如“尕尔东吉乔巴”。姑娘们身着盛装,双手捧着洁白的哈达,舞蹈节奏为|××××××××|向下屈伸,整个舞蹈律动庄重飘逸,富有神韵。加上原生态无伴奏嘎尔表演唱,她们的歌声如天音般纯净空灵。有人说“美”是舞蹈的第一要素,我们把“嘎尔”的动态动律、服饰背饰、无伴奏表演唱,溶人在一起,加以舞美、布景、灯光的设计,呈现出的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视觉与听觉的感受。

发展时,音乐声进入转成中快板的男子弹唱表演。由十六名手持“扎木念”琴的男舞者,从舞台C区,威风帅气地登场,在洒满阳光的雪域高原,在繁花盛开的草原,他们一路引吭高歌,踏着欢快的舞步,向我们一路走来。他们重厚度的合唱,嘹亮的弹唱,把我们带到热贡金色的谷地。此舞段主要引用了热贡当地特有的弹唱“吉楞个楞”,在音乐旋律中配合了踏步、三步一跺等脚下动作。舞蹈语汇加入了西藏的弹拨乐“扎木念”的舞蹈语汇动作,又贯穿了热贡弹唱的舞蹈动作。如左右移动、向前走的舞蹈动律,弹唱的服饰也具有特色,选择了泽库一带的男子民族服饰。舞者、灯光、舞美三体结合下,为我们展示出的是水草丰美的热贡,以及健康阳光的藏族男儿。随着弹唱的雄浑、刚劲,引出的是一段舒缓的“拉伊”,之后进入了过渡场景。落日的余辉没人村庄,层叠的山峦,飘香的花果,耕田的藏家姑娘,谈情说爱的一对恋人,悠闲小憩的人群,这一切使黄昏的晚霞像是抹了一层似有似无的玫瑰红。幽远的音乐声中,“拉伊”情歌缓慢舒展的漾起,回响在整个山谷……

高潮时,通过当地男女青年对唱“则柔”的表演形式,使歌和舞得到了最完美的结合,将晚会推向了高潮。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是人类生命价值的所在,悠悠情歌在爱情成熟的季节里,以此起彼伏的对唱来抒发热贡藏家儿女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希望。在这一舞段中,以把握情感情绪为主线,强化热贡农区妇女的形象,把她们日常劳作的红头巾作为一种符号,一种代表,演变成了舞蹈中的遮羞巾。整个舞段作为道具,女舞者双手持巾遮着鼻脸,露出她们明眸的双眼,体现她们的含蓄、恬静与秀美;此舞段的藏族男儿以幽默、诙谐、夸张的动作,形成反差对比。在服饰上,我们选择安多藏族男儿通常戴的礼帽和在传统则柔表演中两手抓袖口的特点进行舞蹈语汇创作。舞蹈动律应用生活中一群男儿相互搭肩,脚下动作为颠步和三步一跺。此舞段动态风格鲜明,形象丰富,大量运用热贡则柔原始形式,加以发展变化提炼,来反衬烘托藏族农区青年男女,在盛夏季节里那份激情澎湃、心身愉悦的心情。当人声、乐声、脚步声汇成一股爱情的音流时,也将此舞段层层推进高潮,使此舞个在整个舞蹈中成为一个亮点和高潮部分,给观众以无尽的想象天地。

舞蹈尾声:趋于宁静、安详。这时,延续了引子部分的出嫁歌,也是第一段的再现,舞台中央出现硕大、夸张的华丽背饰,长达五米,造型光打在背饰上,给人的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引子部分梳妆待嫁的新娘,此刻,披着五米多的背饰盛装出现,她双手自然相握,垂放在前,以优缓漫步的步态,自信微笑着走来,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三、舞蹈《乡歌》的音乐特点

歌谣是灵魂的自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

歌谣,热贡地区的藏族歌谣大多有数种之多,它们分别是勒(酒曲)、劳动歌、出嫁歌、嘎尔、伊、道歌、礼赞歌、则柔、拉伊、弹唱等。其中,勒(酒曲)、嘎尔、弹唱、拉伊等歌谣在热贡地区十分流行,所以,《乡歌》中也大量运用了这些民间歌谣。

勒(酒曲)是藏族人民最喜欢唱、也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民俗歌谣,一般由一人演唱,男女不分。

嘎尔是一种表演唱,在藏区普遍流行,热贡地区也不例外。它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个人表演,一种则是集体表演。热贡地区大多由男人表演,与之相邻的尖扎地区则是由女人来表演。“嘎尔”在格律上,一般都有三段,每段两句,前两段为起兴句,最后一段则点明题旨,弹唱起来自然、动听、活泼。

弹唱就是边弹边唱,可独唱,也可合唱,男女不分。其节奏优美动听,在现代社会中较流行。

拉伊在藏语中的意思为情歌,本意为山歌,主要是在野外演唱。演唱拉伊有严格要求,凡是有异性亲属在场,不能唱情歌。在热贡,到了“六月会”,当夜幕降临之时,隆务河流域各村的青年男女在树林、野外对唱拉伊,互诉衷肠,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语言优美,比喻恰当,情真意切,即兴发挥,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是表达男女爱情最高境界的重要手法之一。

舞蹈《乡歌》的音乐表现尤为重要,我们把以上的这些热贡原生态民间乡歌和传统乐曲,应用现代的配器手段增强热贡乡歌的表现力,使观众在听觉上产生一种耳目一新、又似曾相似的感觉。例如:引子部分,女儿出嫁,母亲给女儿梳头时唱的歌谣,我们就采用无伴奏清唱,这样一来,就把我们的听觉和思绪带人了待嫁姑娘家中,母亲慈祥的面貌和充满爱意的歌声,享受那份对自己母亲的思念和无限眷念。一个舞蹈作品的成败,关键在于音乐的创作。舞蹈《乡歌》的音乐创作,我们突出了它的传统、古朴的特点。

那么,怎样用音乐来表现清晨,在舞蹈《乡歌》中,我们采用了特效音:流水声、布谷鸟的叫声,然后用古朴的打击乐声,这些突出“嘎尔”(女子舞蹈)典雅端庄之美。舞蹈《乡歌》的音乐创作是成功的,它把热贡特有民俗民风用音乐的形式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不同于其他藏族聚居区的音乐画面。

四、要了解民族文化才能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

热贡,意为金色的谷地。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它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在历史上热贡地区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一块孕育艺术和文化的土壤,热贡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不断创新,创造令世人惊叹的文化艺术杰作。

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舞蹈是文化的一部分,民族文化不一样,有的一个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也不一样,舞蹈的形成也就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只是通过对生活的真正深人才能做到,刀美兰老师说过“舞蹈不是体操,不是注重动作的组合和肢体技巧的展现。”

我个人认为,民族舞蹈逐步丧失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含量,对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十分不利。当前,舞蹈创作面临很大一个问题是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甚至根本没有生活体验,舞蹈作品的主题被符号化和模式化。不少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过分重视舞蹈技巧而缺乏对生活本质的挖掘,这样的舞蹈给观众看后为之感叹的是演员的身体素质不错。还有不少编导在编创舞蹈比较重视外化的动作,甚至在根本没有生活体验下单凭大家熟悉的几个基本动作就敢进行创作。

中国舞协名誉主席、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认为,刀美兰的傣族舞蹈在舞蹈语言上不弄玄虚,不求花哨,不去不合理地炫耀动作技巧,而是坚持从生活的积累中吸取营养。著名舞蹈家崔善玉说,一见刀美兰的表演就可以想起云南,想起傣族,想起西双版纳的风情。那里的生活是怎样的,她的舞蹈给人的印象就是怎样,通过她的舞蹈就可以了解到她所属的民族的艺术形象,生活的美感与魅力,这才是舞蹈。刀美兰强调:舞蹈不是体操,不能注重动作的组合和肢体技巧的展现,舞蹈表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神韵,艺术家应该超越自身个人体验的境界,去展示群体的生命体验,民族舞蹈要通过舞者的表演展示某个地域、某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 篇4

摘 要: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蒙古族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是草原的娇子,舞蹈是他们民族的特色。形形色色的蒙古族民间舞蹈都具有特色,其舞姿如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或者热烈的摔跤舞及欢乐的挤奶等等都体现了蒙古舞的特色,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然,这是表达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特殊表达方式。因而本文从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渊源、历史影响及特色差异化的舞蹈风格及深刻把握这种风格特色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此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读者。

关键字: 蒙古族 蒙古族民间舞蹈 “盅碗舞”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起源

任何一种舞蹈的产生都不是历史偶然的选择,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需要载体,而舞蹈作为一种灵动、活泼的表现载体,在文化传承上有着深刻的体现。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且非常强大的民族,随着元代的建立蒙古族发展至鼎盛时期。蒙古文化是几千年的草原文化,同时还具有西方文化的元素,还融合了汉文化元素,这是其能够最终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蒙古族民间舞蹈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它反映的是蒙古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这样的文化基础将蒙古人能够善舞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这样就使许多和宗教有关的舞蹈在民间流传开来并最终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间舞蹈。二.蒙古族民间舞蹈风格的表现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民间舞蹈具有节奏欢快、热情洋溢、风格独特等特点,动作基本以抖肩或翻腕来表现。在蒙古舞中男子主要以挺拔豪迈、洒脱的舞姿为主,主要展现男性的英武及刚劲。蒙古舞如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都久负盛名,以欢快的节奏、轻盈的舞步将蒙古人民热情、淳朴的气质展现出来。一般说来,凡属在草原上流传的娱乐性舞蹈,队形以圆圈型、横排等为主,舞蹈动作简单易学,有的舞蹈仅仅由一两个动作构成,即使那些从来没有参与过的客人也能够随学随跳,很快融入到舞蹈中去。这种舞蹈在喜庆的节日中运用较多,并且其简单的舞蹈是蕴含丰富的情感的。这种舞蹈还会在婚礼上进行表演,以此来增加喜庆气氛。各种宴聚乐舞活动,是草原牧人们的欢娱性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处处彰显着自然、豪爽的蒙古风格,蒙古族民间舞是传承了“顶瓶而舞”的风格,并融合了传统的舞蹈风情,将民族特色汇入其中,再在智慧的蒙古人们的探索中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广泛的流传于草原之上。所谓蒙古族民间舞蹈不是特指某一类舞蹈,而是由很多不同种类舞蹈构成的,每一种舞蹈都能够体现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特色,他们都是草原儿女真情的流露,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但是每一种舞蹈都有其风格特色,这种特色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的,但是都生动的体现出草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美丽祖国的深深热爱,主要表现为欢快明朗、典雅含蓄、纯朴豪放、机智果敢、粗犷豪放等五大风格特点。1.欢快明朗的风格

在忙碌的生活中,蒙古人民总是拥有一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所以他们的舞蹈总是体现他们的快乐,而很少会去表现他们的忧伤。这一特色通过“筷子舞”生动的展现出来,这种舞蹈最早流行于伊克昭盟地区,在喜庆的节日里面,由男性演员做单人表演。舞者采用半蹲的姿势,右手拿一把筷子,然后一边唱歌一边用筷子敲击手掌、腰部等部位,从而将这种欢快明朗之美展现出来。有时侧边旋转边敲击地面,时而双膝下脆,时而飞速旋转,两肩同时随之扭动,舞蹈动作凸显出男人的雄健的气魄,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解放以后,“筷子舞”逐步发展成为男女共舞的群舞风格。节奏由慢渐快。其伴奏乐器以四胡、笛子等为主。是蒙古族人民异常喜爱的舞蹈之一。因而这种舞蹈更显得欢快明朗,从而将蒙古人民的热情、豪迈及开朗的民族特性全部展现出来。2.纯朴豪放的风格

纯朴是对蒙古人民美好品质的写照,而豪放是蒙古族人民性格的体现。蒙古人民将自身的这种特性通过“安代舞”完全表现出来。这种舞蹈的表演主要积聚在哲里木盟地区及黑龙江郭尔罗斯蒙古族61治县和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等地。此舞在旧时常常被迷信色彩所渲染。这是一种由几个人一起表演的舞蹈,在表演中队形呈圆形,表演者中没人手执一巾,一人领唱,然后其他表演者和唱,这种舞蹈没有固定的歌词,只是根据当时表演的兴致编出歌词。这种舞蹈具有淳朴豪放的特征,从而将蒙古人民的奔放热烈展现出来。新中国成立后,此舞用来表现蒙古族人民欢欣雀跃的高涨情绪。这种舞蹈融合了温、敏、柔、韵等为一体的动作形成欢快盛大的场面,把草原儿女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推向了极致。3.典雅含蓄的风格

蒙古人民不仅是一个豪放的民族,豪放也仅仅是他们性格的一面,他们也有相对温柔的一面,仍然会以礼待人。这中特色主要通过“盅碗舞”表现出来,该舞以“盅”、“碗”为道具得名,是蒙古族在宴聚活动中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在鄂尔多斯地区流传甚广,它继承并发扬了“顶瓯灯起舞”的风格。元代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吟诵的“回纥舞时杯在手”的诗句就深刻体现出这一舞蹈的特征。如果我们追溯其根源,那么我们能够以秦汉时期的士兵出征前后的祭祀与庆祝的场面在线,在元代后期,蒙古族开始推出统治者的舞台,这些宫廷的祭祀与庆祝之礼变逐渐融入民间,从而形成了民间独特的典雅含蓄的风格。在后来的发展中,牧民总是下聚会时乘着酒兴,端起酒盅等在声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从而形成了今天盅碗舞的风韵。“盅碗舞”的舞蹈动作随意性很强,不会有固定的舞姿要求,但是必须掌握基本的如击盅、打筷子等动作,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场的气氛,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更具有艺术价值,因为它能够充分发挥各个表演者的艺术才华,从而将不同表演者的智慧和舞蹈的灵动全部表现出来。这种舞蹈的形体之美主要通过节奏、步伐、肢体语言等展现。采用当地流行的民歌作为舞蹈的曲调,表现出蒙古人民典雅、含蓄的风格。4.机智果敢的风格 机智果敢也是对蒙古人民思想性格的写照,他们将这种思想性格融入舞蹈,从而形成了具有很强思想意思的“牛头虎舞”,这种舞蹈流星于“翁牛特旗乌兰板” 及“巴嘎塔拉”地区,距今已达200多年历史。该舞蹈由四人表演,其中一人顶牛头,一个人顶牛尾,一个人扮演老虎,一个人扮演樵夫。这套舞蹈由四段组成:第一段是牛、虎、樵出场亮相,第二段是牛虎之争,第三段牛与虎在场中坐卧小憩,第四段牛虎樵群舞争战。此舞动作猛烈,形象逼真。整套舞蹈将牛之倔、虎之猛、樵之智表现的入木三分、栩栩如生。群众喜闻乐见。这套舞蹈将樵夫的机智果敢、老虎的勇猛以及牛的倔强全面展现出来。5.粗犷豪放的风格

粗犷豪放的对蒙古牧民生活的一种表现,他们终日都过着游牧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的存在让他们不得不面对很多困难,因而他们总是喜欢不断的挑战,不断的超越自己,以能够获得生存的机会,这样就形成了“摔跤舞”,这种舞蹈是北方民族中的面具舞。舞蹈一人分饰两个角色,舞蹈表演者身背一木制长架,在木架上有两个布制的摔跤手,两个木偶都身着不同的官员服饰。两只假臂会相互拥抱,做各种摔跤的动作,木架下有布幔遮盖,表演者两手做脚,并四肢踏地及靴尖相向。表演者伴随鼓乐的节奏,做不同的摔跤动作。表演主要以“地空旋转”、“前后跳跃”等为主,动作非常生动逼真,舞姿相对粗犷豪放。这种灵活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将生活的气息生动的呈现给观众。其舞蹈的伴奏音乐也具有结构完整、曲调简洁等特点。二者浑然一体,互相协作,就像辽阔的大草原上一匹飞舞、腾跃的骏马。折射出蒙古族人民对风调雨顺及国泰民安的企盼,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尤尽向往和热切追求。三.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具体风格 1.硬肩、硬腕中的圆润

肢体是舞蹈的核心,是舞蹈魅力展现的直接载体,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魅力当然也是通过肢体绽放出来。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硬肩、硬腕都将蒙古舞的圆润之美展现出来,它能够体现蒙古舞的鲜明与动感。蒙古舞的肩部动作多样,包括柔肩、弹肩等六种,那么如何达到丰富的肩部动作的联系呢?那么必须以硬肩为基础,只有从硬肩一步步做好基本功,才能够将这种舞蹈的风姿展现出来,而柔肩仅仅是硬肩的生动化表现形式。在同样的动作中,柔肩的发力相对较慢,从而形成聚集的硬肩规律,在松弛有度的训练中实现硬肩的韧性及灵活度,也只有实现这样的多干才能够将蒙古舞的圆润表现出来。对于硬腕的训练与硬肩的训练基本一致,必须从基本的舞姿开始训练。硬肩、硬腕都具有发力较快,幅度较小,棱角分明、瞬间静止等审美形态,在实际的舞蹈表演中,总是通过这两种动作来实现蒙古人民精神气质的展示,并通过这种情感、气质、力度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圆润展现的淋漓尽致。2.胸背之间的情感

蒙古族民间舞蹈胸背之间流露的情感是其它舞姿所不具备的,它是一种舞蹈自由、放松的心灵境界,从而带动内心情感的完整体现。对于优秀的舞蹈演员来讲,他们总是能够将自己融入舞蹈,而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情感就是通过胸背调节来实现的。如我们要实现这种情感的融合,在最开始必须进行在呼吸的引导下做胸背联系,掌握这种舞蹈技巧,然后融合其他动作,如结合张开的手臂,使胸背的屈伸与呼吸手臂达到协调,这样就能够将胸背的表现力发挥出来。如此这样,再将蒙古舞与其他动作进行结合训练,从而达到增强胸背表现力的目的,这种目的就是通过胸背的表现力,促使全身达到协调,达到以气息引导情感的发挥,从而展现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魅力。3.道具中韵味

蒙古族的精神是一种英雄的精神,这种英雄精神就是通过对道具的使用而展现的,而且这种道具是历史与宗教信仰相互促成的产物。同时道具也是审美思想的表现形式,它主要将与人、舞蹈动作、舞台效果等方面紧密相连。舞蹈动作将道具的内涵展现出来,同时将舞蹈的内涵扩大。如在《珠岚舞》中的烛台道具的运用,通过灯光、音乐、舞姿、烛台等将一种神秘、虔诚的艺术氛围表现出来,从而将人们的思想带到一尘不染的另一个境地,同时这一道具的运用还将蒙古族对佛教的信仰展现出来,从而使其更具有草原韵味。

四、把握蒙古族民间舞蹈风格的意义 1.塑造气韵之美

我们从上面对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蒙古族民间舞蹈不仅有优雅柔美、流畅欢快的舞蹈,还有气势磅礴、粗犷豪放的舞蹈,这些舞蹈特性共同构成了蒙古舞民间舞蹈的文化基础。柔美流畅之美主要是体现飘逸的特点,塑造文雅秀气的女性气质。这种柔美流畅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细腻,从而将中国女性优雅、含蓄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流畅欢快之美是以直立转或小舞姿转为载体来体现的,主要有线条清晰、节奏明快等特点,给观众就是一种干净利落的轻松感。粗犷豪放之美是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的,这种舞姿的存在主要是为刻画英勇顽强的战士或愤怒的形象。这种舞姿具有万马奔腾的气势,从而产生很强的视觉效应,以引起观众对舞蹈美的共鸣。在这样五彩缤纷的气氛下,能够塑造人们的优雅之气韵,或豪放之气韵。2.培育心灵之美

通过对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深刻把握,能够培养人的心灵之美,这种美是以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内心情感去驱动外在动作的表现。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那么各个区域的人的精神风貌也是存在差异的。那么在通过对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深刻意义后,为我们需要实践去验证,通过深刻了解其内涵,这样我们就更加能够用心去感受它或激扬、或幽静的艺术魅力,从而能够塑造人心灵的宁静与健康。结束语: 每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都能够以舞蹈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它传播着民族文化的符号。从前面对蒙古族民族舞蹈的来源、发生、形成及风格特色等一系列的分析中可以得知从整体大的方面总结来说,蒙古族以头、躯干、下肢来展现舞蹈的艺术形态,它传递民族的本来特性,以形体的展现来呈现本民族文化的优势,同时提升民族自豪感与增强民族凝聚力,将民族文化世世代代传递下去,散播着本民族的文化内容。蒙古族民间舞以女性表演者的优美、花明快、亮丽以及男性表演者的粗犷、阳刚、豪迈两方面来展现其气质之美。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是承袭优秀蒙古族舞蹈艺术、开展契合民族审美情味和弘扬优秀民族文明的需求,抓住蒙古舞的中心去创新,同时承袭与探求,才能使蒙古族民间舞走向另一个发展高峰。参考文献:

[1]王景志,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藤守尧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215。[3]库尔特·萨克斯,世界舞蹈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41。[4]佚名,草原文化与游牧民族民间舞蹈[J].舞蹈者之家,2005年。[5]徐英,论蒙古族舞蹈的宗教渊源[J].内蒙古文学报,2003(5)。[6]文华,论蒙古族舞蹈民俗文化意蕴[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3)。[7]罗雄岩,蒙古族民间舞蹈文化探析[M].舞蹈者之家.2006年。

[8]庞志娟,论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J].集宁师专学报,2005(3)。[9]伊敏娜,浅谈蒙古族英雄史诗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M].2005年。[10]汪以平,舞蹈艺术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J],2006(7)。[11]李北达,民间舞蹈.中国社会出版社[J],2006(9)。

舞蹈队未来建设相关事项 篇5

一、文传院舞蹈队性质:

二、文传院舞蹈队是一个由舞蹈队爱好者而组成的隶属文传院团委学生会的组织。

三、舞蹈队训练地点:

1.圆楼一楼舞厅(需向陈红英老师申请,尽量让老师同意我们在不影响其他学生活动的情况下进行舞蹈排练)

2.机动(在舞蹈厅被其他团体所使用时,机动地在适合的空地上进行排练)

四、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舞蹈氛围:

1、舞蹈队成员应该具有端正、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并应富有吃苦耐劳、勤学苦练的精神。

2、队员之间相互团结友爱,有任何意见都可以向舞蹈队负责人反映,舞蹈队负责人应该及时进行恰当处理。

五、舞蹈队活动范围:

1、日常训练

2、积极配合其他部门举办的活动,提供舞蹈

节目,如三七女生节、迎新晚会。

3、集合优质舞蹈节目,进行舞蹈队汇报演出。

4、在院里举办相关舞蹈比赛

六、2011-2012学年下学期活动内容

1、配合女生部举办的三七女生节,提供舞蹈

节目

2.舞蹈队汇报演出

七、舞蹈队汇报演出相关事项

1.预计演出时间:5月-6月

2.演出地点:学生报告厅

3.与主题团日活动相结合,着重培养舞蹈队

中的11级队员,并请舞蹈队除外的11新生以班级为单位或者以11级的名义出节目。

4.舞蹈内容:地方特色舞

民族舞

异国风情舞

现代舞

创意舞

主题舞蹈

5.舞蹈作品会以最大限度进行原创,以原创

作为品牌特色。

6.在演出适当穿插语言类节目及游戏环节

7.排练时间3月-5月

8.赞助:赞助问题至关重要,与外联部进行

合作,具体细节将与外联部讨论。

文传院舞蹈队

班级文化特色建设 篇6

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规划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鲁山二十九中

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规划

班级特色建设是根据班级实际、班主任工作个性、学校德育工作要求所进行的富有个性的班级建设内容。除做好常规德育的方方面面工作外,我校班级集体建设还必须做好班级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班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提高我校班级文化的内涵与品味,形成具有鲁山二十九中特色的班级工作风格,培养具有传统美德、世界眼光、创新精神的鲁山二十九中学生。班级管理内容与形式:

一、丰富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环境熏陶系统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原则是:力求朴素、大方,适合学生,突出班级特点。

1.保持教室卫生。创造一个卫生、整洁的优美环境。干净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室就是我的家”

(1)班级美化绿化

班级美化、绿化规范要求

第一、教室内桌凳排放整齐,规划布局合理,井然有序,既有利于活动,又合理美观。第二、桌上、桌兜内书籍、用品摆放整齐有序,不杂乱。

第三、各班摆放花草10盆以上,安排专人定期管理(有待商榷)。

第四、将体现本组个性的组名写在后黑板上,装饰花边。

第五、室内个性化张贴做到醒目、大方、简洁、得体、要由整体设计统一安排,既有内涵,又规范美观。

(2)创设板报。教室内的板报作为班级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既得到知识的熏陶,又培养实践能力。板报的内容要富有新意,定期更换,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形式上力求简洁、明快、富有时代感,并注意与学科、时事政治及社会生活以及班级重大事情、班级评比情况通报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社会。

(3)创新墙面。教室四周的墙面,是展现班级学生个性化、特色化的一大体现。内容上可以张贴学生的优秀作业,让学生展示自我、树立自信;也可以设立光荣榜,树立榜样,宣扬正气;还可以写上名言警句,给学生以启发和鼓励。墙面布臵应结合学科、节日、班级特色、学校活动等经常更换内容,它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诉说着学生的成长。

(4)布臵角落。布臵好教室卫生角。要求:用具归类摆放,整齐,垃圾分类存放,贴环保标语。为充分挖掘教室有限的空间,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角落,开设一些科技角、小制作角、绿化角、图书角之类。

(5)创编班报。在双休日或节假日让每个学生或小组合作或自编一张“班报”。每期的班报主题由学生商议决定。主题可以包括科技小报、漫画报、环保小报、安全小报、成语小报、英语小报、数学小报等。编报过程中,文字编辑、新闻采写、版面设计全由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校要求每月一期班报,请班主任按时组织.(6)注重仪表。班级物质文化不仅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臵,还体现在师生的仪表上,两者都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教师的发型,衣着,都会无声的影响学生的个性。教师的仪表美,能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亲合力,学生的仪表美,能提升教师教学的激情。

二、精神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

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的精神风貌的反映,也是值得班级全体成员依赖的。班级精神文化的主体是班风。良好的班风是无声的命令,是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它能使学生自学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

1.树立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级风貌体现,是全体学生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对学生就会产生无形的教育力量和巨大影响。优良的班风,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级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在关系和谐,正气上升的氛围中,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创造性、积极性都得到赞扬和呵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班级还可以通过设计班级标志,包括:班级誓词、自信心口号、班徽、班歌、班训、班级公约等,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制定出班级建设的特色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使得班级中的每个人都精神振作,身心愉快,相互之间高度信任,人际关系十分和谐。班集体由此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和生机,这就是班风的巨大激励作用。

2.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及和睦的同学关系,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进而能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学生都喜欢平易近人、理解同学、待人公平、乐于交谈的教师,因为这样的教师更像个大朋友,会用真情去打动学生的真心,从而也使学生乐意接受教育。

(1)走近学生。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都很强,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抛去所谓的“师道尊严”,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尊重他们的人格,聆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相信他们的能力,和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赢得了学生的心,才能进而打动学生的情,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师生关系必然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渴望。

(2)理解教师。班内可设立班主任信箱,学生对教师的做法有什么不明白之处,想对老师提出建议和要求,都可用书信形式投入信箱,事无巨细,班主任都给予答复。从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学生去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老师。

三、制度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

制度是用来管人的,这是制度的强制性。但制度也是用来帮助人、教育人和引导人的,这是制度的教育性。有什么样的班级规章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观、价值观,甚至人生观、世界观。在建设班级制度文化上,把重点确立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以及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拟订班规,制定公约,体现主体性。学期初,利用班会课时间,让同学们讨论商量,制定出班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纪律、生活、劳动等各个方面。由于学生自己参与班规的制定,就比较乐于遵守,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觉意识,从而达到自己管理自己的效果。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

2.制定目标,提高参与性。目标具有导向功能,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在班集体的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使班集体的目标变成为学生明确的参与目标呢?制订班集体目标时,老师要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即广泛听取每一位同学的意见和建议,经全班同学集体判定,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有利于内化成他们追求的目标,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制订者也是执行者,维护者。这样,他们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

3.精细化管理,力争做到 “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并落到实处

班级管理的精细化在于管理网络化。它不同于规范化,它是在规范化管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为严格细致的管理方式。即“班主任——班委会——值日班长——小组长——每个同学”的管理网络。要求“人人都是管理者”,所以,班级内部要建立了《精细化管理及职责》。这样,把班内大小而琐碎的工作分配到每个人,使每个人都是官,都是班内主人,实现前面所说的要求,同时接受监督又是被管理者。如:就餐管理员、自习课检查员、门窗管理员、安全管理员、讲台物品管理员、眼保健操管理员等。另外,班级管理的精细化还要建立适当的监督体系,做好详细记录,及时表扬先进,鞭策落后,最终落实到期末德育考核等级与个人先进评比上来。

4.竞争激励,发挥积极性。在班级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开展常规、竞赛的评比,评出各种“星”,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挑战意识,从而开发潜能,提高心理素质,激发主观能动性,推动班级更好地向前发展。当然,除了激发学生个体的积极性,还应在班级中多搞些小群体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活动,激发学生群体的积极性,让学

生在班级生活中不断地受到自我激励和对比激励,最终实现现有水平的超越。

四、行为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

班主任也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并且形式和内容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愿,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展,通过活动打造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班级精神,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形成班级的特色。新课程提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富有个性、具有时代精神、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在班级管理中就应该走有自己特色的路,塑造自己独有的形象,形成自己的班级特色,建设班级品牌。从班级目标的制定、班级管理体制的确立、班级活动开展等一系列活动入手,让每一位集体成员都参与其中,反映其共同的愿望,呈现自己的风格。在形成班级特色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师生的人文底蕴,体现班级管理的养育功能,实现班级文化的升华。

2.开展丰富的活动。班级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展,通过活动打造奋发向上、团结拼搏的班级精神。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例如:

(1)主题班会。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是德育建设的思想阵地,充分有效的利用班会时间是班级建设的最好途径,在班会课上强调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自我设计的活动中,学生能够自由充分的发展他们的爱好,特长和各种能力,因而对于培养健全的心理有重大作用,其意义往往是课堂学科教学活动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教师要放手让班干部组织,主持班级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利,这样将确保班干与同学之间的频繁交往,又利用活动促进同学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进而满足学生各种心理的需求。当然组织活动是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良好个性、主动精神,交往能力,以便拓展学生心理发展的更广阔天地.(2)读书活动。学生要和好书交朋友,每天读课外书不少于30分钟,并写读书笔记.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读书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促进知识更新、思维活跃、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3)文体活动。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有利于愉悦心情、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发展特长。运动会、艺术节、读书节、、歌咏比赛、诗歌朗诵会等都颇受学生的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活动中既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进一步发展了特长。

(4)评比竞赛。学生对竞赛类活动情有独钟,知识竞赛,体育竞赛,学习竞赛,才艺竞赛,劳动竞赛等都是他们热衷的项目。每种个性特征的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都有了用武之地,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争强好胜的天性使学生主动涉猎多方面的知识领域。

五、班级“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

在学生教育中,在班级工作中实现教育目的,需讲工作条件、工作标准、讲究方法、讲究效益、讲究效果,这里面就有个规范问题!工作中还要有工作章法,有路可循,提高工作效率,这就是程序化,就学校常规,可按如下要求操作:

(一)宿舍管理

1、标准:洁净、整齐、和睦、安全、温馨、舒适!

2、条件:勤换衣物,为此学生每两周洗一次床单,每天洗一次脚,备袜子、鞋垫各三双,毛巾两块,水盆一个,拖鞋一双。

3、管理方法:

(1)健全组织机构,每宿舍设寝室长长一人,每宿舍设纪律委员、被线员、床线员、巾线员、鞋线员、盆线员、地面卫生员、门窗员、安全员、分别管理宿舍的纪律、同学关系、卫生、内务、通风、安全等工作!保证所有学生睡眠充足!

(2)具体说:宿舍长睡前和起床后分别督促内部管理人员各司其职,睡前纪律委员提醒同学提前5分钟静下来,盆线员提醒洗完脚把盆子放在床下,巾线员提醒把毛巾、洗好的袜子、鞋垫挂在绳条上。熄灯铃响后,纪律委员小声制止个别叽喳者,若不听宿舍长再出面!早起床后先查内务,床线员和被线员先检查比较床面是否平整,被子是否叠成豆腐块,摆放是否整齐。洗刷完后,盆线员和巾线员、鞋线员检查脸盆、毛巾、袜、垫、拖鞋摆放是否整齐有序,指出问题,个人改正后方可离宿,门窗员负责适当开窗通风!地面卫生员负责提醒值日生扫地、拖地;值日生整完地面后,请求宿舍管理教师检查合格后,锁门离宿,安全员负责开门,宿舍长每两天向班主任汇报一次工作,宿舍内部管理员先按标准自己做到、再说到、管到,宿舍长整体督促到。

(3)以上可简化为下列流程操作

晚自习放学后→上厕所→抬水→洗脚→洗垫、袜→刷牙→作明日计划→静下来(熄灯前5分钟)→已上床休息(熄灯铃响)→夜间休息(不上厕所)→起床→整内务→宿管员检查→洗刷→适当开窗通风→值日生扫地拖地→值日检查→锁门离宿

(二)餐厅管理

1、标准:有序、无污染。

2、条件:每人一卡一餐具。

3、管理方法:

(1)组织:生活委员、小组长

(2)操作方法:排队分饭,不掉一粒饭,不洒一滴水。

(三)教室环境

1、标准:窗明、地净、物齐、张贴有序、无蛛网。

2、操作方法:离窗最近的同学负责开关窗,每周擦一次窗子,每日擦一次窗台,安排专人擦楼栏杆。班级公物利用班空随时就近整理,要求同学不丢垃圾,学习垃圾随时入篮,每日中午捡一次地面垃圾确保干净,每月清一次蛛网,张贴有脱落时,就近贴好。

注意:早上7:30前,中午12:25前必须清扫完毕。

(四)卫生区

1、标准:无纸、塑料包装袋、糖纸、果核屑、砖石块、积水、烟头、落叶等。

2、操作方法:

⑴按时每日三次清扫,注重效率和合作。

⑵课间时间值日生去捡垃圾。

⑶提倡学生不乱扔垃圾。

⑷监举乱扔垃圾者。

注意:早上7:30前,中午12:25前必须清扫完毕。

班级管理的操作程序:

高标准的教室卫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整齐的摆放→和谐统一的美化→科学规范的管理→师生共同制定班级目标→班级公约的引领约束→精细化管理→对学生及时公正的评价→丰富多彩的活动→师生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班风→形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班主任的感受到职业的幸福快乐

舞蹈特色建设 篇7

历史上玉树由25个部落组成, 故新中国建立前称“玉树25民族”藏族是世居民族, 属康巴藏区。人人喜爱歌舞, 个个能歌善舞的玉树人, 以其优美独特的审美情趣, 创造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独特的民族歌舞文化。因此玉树藏区素以“歌舞之乡”而闻名遐迩。青海地区的民族民间歌舞蕴藏量十分丰富, 据20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普查统计, 全省民族民间舞蹈有400种左右, 民歌近万首、在藏族牧民中有会说话就会唱歌, 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说法, 这说明高原人个个能歌善舞。

玉树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 驰名中外的玉树藏族歌舞, 尤其玉树地区“伊和卓”的特色最为丰富多彩。

“伊”也作“谐”为藏语歌谣的意思。但在玉树“伊”是既歌且舞的艺术形式, 藏区有些地区以其舞蹈队形名为“果谐” (即圆圈舞) 。“伊和卓”是玉树舞蹈的两大家族, 以其艺术形式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全民参与的普遍性, 构成了各自庞大的舞蹈家族。

玉树的“伊”源远流长, 因为各地藏语方言, 生活习俗的不同, 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风格。潇洒奔放, 激情狂舞是玉树“伊”舞的基本风格, 从“伊”的唱词内容来看:有赞颂寺庙、诸佛菩萨、神山圣水、活佛僧侣的, 有描述自然景色、颂扬家乡山水、思念故乡的、有恭维部族头人、祝福庆贺、赞美俊男靓女、夸耀装饰的, 也有模仿飞禽走兽, 对舞姿提出要求和标准的, 内容非常丰富, 生活气息很浓, 但是玉树的“伊”中直接表达男女恋情的唱词很少。新中国建立以后, 旧曲填新词, 内容就更加丰富广泛了, 有歌颂党和领袖的, 有赞美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和首都北京的, 也有颂扬民族大团结和党的政策, 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等一系列新创作歌词。

跳“伊”的人员没有什么年龄、性别限制, 也不受时间限制, 一年四季、白天、傍晚都可以跳, 不论喜庆节目或平常日子均可以跳, 跳“伊”时, 歌必舞, 舞必歌, 唱和跳同步进行, 女半圈、男半圈, 男女围城一个圆圈, 是“伊”的基本跳法和舞蹈队形, 男女各有领舞者, (藏族称之为“伊班”) , 男女领舞中又以男领舞为主, 舞蹈的起舞, 速度的变化, 曲调的变换等均由“伊班”来掌握, 有些地方男领舞者脚上都有串铃, 一来好听二来可以统一节奏。

“伊”的唱词基本为男女一停一唱, 交替对唱, 像是在对歌互答, 其中男的唱一遍词, 女的重复一遍, 如此反复多次, 直到唱完全部词, 然后共同齐唱最后一段, 舞蹈推向高潮后结束。

“伊”作为一种自娱性较强的民间舞蹈, 除在节日组织表演性演出外, 一般在劳作之余或夜晚, 男女青年也常围着篝火、以“伊”自娱、它的特点是边歌边舞, 手舞足蹈, 旋律欢快流畅, 舞姿抒情优美, 语汇丰富多彩, 在各类舞蹈中堪称出类拔萃。

在自娱性的舞会上, “伊”多半来用男女舞者各列半圆合为整圈的舞蹈队形, 像《阿拉它拉》《央金卓朶》和《赞丹充络雅松》等曲名的“伊”不受人的限制, 进退自由, 老少皆宜, 轻歌曼舞, 动作难度不大, 在表演性的舞场上“伊”则要按“序舞”“正舞”“大圆满”的程序演出。“序舞”以向四方来宾敬酒献礼的动作为主, 舞蹈场面颇为生动感人;“正舞”则以赞美家乡山河、歌颂幸福生活, 表达男女青年纯真爱情的内容为主流。“大圆满”就是大结局, 它的唱词由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国泰民安等吉祥内容构成, 它是整场节目能否协调, 均衡的关键。因此为了渲染气氛, 演出越近结尾, 舞蹈难度越大, 动作变化随之增多, 并常以各种有节奏的呼声、口哨、推进高潮, 直到赢得观众的喝彩为止。

“伊”的队形丰富多彩, 其中有的与宗教图腾有关诸如“多吉加章” (交叉金刚形) , “永忠叶庆” (万字形) , “东朶叶庆” (右旋海螺型) , “尼达长者”日月相辉形, 等五老队形。既是藏民族在艺术中自我精神的体现又是民族舞蹈艺术不可多得的瑰宝。

“卓”流传在玉树藏族民间的一种古老的歌舞, 有些地方成为“果卓”即圆圈卓舞之意, 有人译音为「锅庄」其实「锅庄」「果卓」指的是同一种歌舞形成。“卓”的产生年代说法不一, 但可以肯定它同藏族原始笨教的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由笨教祭祀活动时演唱的音乐和舞蹈演变发展而形成的, 慢板“卓”舞继承了笨教祭祀音调的古朴、庄重、肃穆的特点, 快板“卓”舞则发展成为一种粗犷、矫情、奔放、热情的舞蹈。从曲调上, “卓”一般氛围慢板、中板和快板、曲式结构都很完整, 但由于特殊的扩充乐句, 往往是乐句和乐句之间的长短不一, 曲调的不对称性, 使舞蹈也产生不对称的向左的动作, 这是“卓”和其他舞蹈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卓”的慢、中、快板对此十分鲜明, 慢板只歌不舞, 音乐古朴而庄重, 速度很慢, 祭祀氛围很浓;中板则伴随舞蹈, 舞步平衡、缓慢大方, 音乐基本是慢板旋律, 只是速度比慢板稍快一点;快板舞姿矫健、粗犷而奔放、通常要求:“上身像雄鹰展翅, 下身像黄羊奔跳”, 舞姿极为热烈, 达到舞蹈高潮时, 旋律四、五、六度的跳进较多, 再加节奏上连续的切分音, 三连音和符点、音、形成乐曲刚健而激情, 豪迈而有力的特点。快板音乐是慢板音乐的压缩变奏, 因而曲调短小, 一般为上下句, 音乐有时转调, 由于种种原因, 慢、中板失传严重, 流传较多的是中板和快板。

“卓”是一种表演性较强的民间舞蹈, 有的地区称“锅庄”。“卓”和“伊”是同样表演形式的集体舞蹈。但风格截然不同, “卓”的动作有不少与鹰的雄姿相仿, 上肢舞姿多半半舒展刚健, 下肢多屈曲而有力。

玉树地区的“卓”不同于其它以鼓为道具的“卓”, 它是以袖子为主要道具来进行表演的一种舞蹈, 节凑多变, 常常同时有几个人、上百人一起表演、没个舞蹈基本上是从慢到快渐进发展, 慢时如鸿毛落地, 无声无息, 舞姿持重平稳, 舒展大方、雄健剽悍、直至发展到极度狂热而结束。玉树“卓”的舞蹈服装袖子很长, 全都拖在地上, 男女舞蹈甩袖幅度大, 动作优美潇洒, 手臂的运动变化多样, 旋转自如, 腿部的动作幅度也很大, 配合着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 移动、动作由慢变快, 以弧线为主, 周身协调配合, 整个舞蹈节凑鲜明、气势磅礴, 将男性舞蹈的阳刚、帅气之美充分的展现了出来。而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 整个舞蹈占线出了女性柔美秀丽的风格, 体现出女性温柔端庄的特点。

玉树农区村寨, 均保留着一定数量的“卓”, 寨民们将这些“卓”奉为寨宝, 十分珍惜, 并为习惯以寨名区分“卓”舞流派, 如“白龙卓”“察莱卓”等, 这些流派风格各异, 形式多样, 很少雷同, 其中最具体代表性的有“囊谦卓庚玛”的特点是:舞者一律牵手进行足舞, 男女分班唱和, 以牛角胡琴伴奏, 这种“卓”从音乐到舞蹈以及演出风格, 均以古朴、典雅著称。

汉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浅论 篇8

关键词:汉民族;文化特点;民间舞蹈;艺术特点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由于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所以汉族民间舞是中国民间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地人民的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理想、审美习惯都大不相同,使民间舞也各具风采。

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的有龙舞、狮舞、灯舞、绸舞、秧歌等等。现经专家整理加工已进人课堂的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但是汉族在中华史卷中谱写出浑厚而璀璨的民族文化,层度之深、影响之广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皆被瞩目。汉族的文化、经济皆以农业为主,注重“顺应自然”的思想理念,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与艺术特色正是形成于其中。

一、汉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

在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就有了舞蹈的萌芽。在上古神话传说里,隐藏着舞蹈事实的影子:在大量古文物中,刻画着原始舞蹈的形象,记录着舞蹈的信息。舞蹈伴随着人类从蛮荒到文明的成长历程而发展,逐渐地成熟而独立。但是中国舞蹈发展到明清呈衰落趋势,逐渐地融入戏曲之中,成为其唱、念、作、舞(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丧失了独立品格。但是民间舞蹈由于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仍能以群众的自娱或娱人的方式在民间较好地保存下来。

(一)史文化影响

秦汉与唐宋两个朝代的精华与理念把中国历史文化推向了顶峰,实际上汉文化于当时的发展并不拘于诗、书、乐、画,该时期更是民间舞蹈创造与进步的飞跃期。唐、宋两代,汉文化广泛吸收少数民族舞蹈精华,使汉族舞蹈艺术在历史上达到了难以逾越的高度,宫廷乐府与舞蹈的兴盛,使民间舞蹈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性。明代,文学崛起,“通俗文学”时代到来,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快速进步,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在元宵节以及各种庙会中得以展现与共享;与此同时,灿烂的传统文化也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得以继承与发扬。

(二)地域文化影响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不同的地理区域会给其范围内的民族奠定孕育出不同的文化。我国的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不同,长期自给自足的社会状态使我国民族文化内容相对稳定,在文化特点当中,凸显出只有适应并符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存活条件,该文化才能在其范围内得到巩固和发展的特点。因此我国汉族舞蹈文化形成较早,且带有较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我国古代文化在流传上是沿水域而行的,因此即便同一种舞蹈形式也会被覆以不同的地域特色。大体上,我国汉族呈现出四种文化类型:邹鲁文化、荆楚文化、三晋文化、燕齐文化。而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南方注重唱腔和体态,歌舞仪表相并重,风格秀美小家,多青睐于丝竹管弦等轻柔的乐器,表达作品的情感内容也相对细腻;相比之下,北方更注重舞姿和技巧,气势恢宏壮观,风格粗犷豪放,在情感表达上洒脱不羁,对鼓吹乐器十分注重。

(三)宗教信仰影响

汉族不论在经济或是艺术上都以农业为主,但其更是个注重理论、崇尚伦理结合的民族,这就致使了汉族在民间文化艺术当中纵贯融合着宗教信仰的元素。古代的中国,历代都拥有对神佛的信仰,人们遵循自然规律,推崇神传文化,独具一格发展成神韵盎然的历史文化特色。人们以舞蹈内容表达祈求丰年的期盼和对神明的敬仰,而后逐渐发展为表达对生活、情感的抒发和对生命美好的无限向往。

在我国古代,佛、道两大家被人们称之为“正教”,历朝历代有人信仰,而民间舞蹈中一部分所要表达的,恰恰是人们最贴近现实的生活内容。因此,一些舞蹈作品表达的是宗教故事,例如“吕洞宾戏牡丹”“十八罗汉斗大鹏”等等。在一些宗教活动与祭祀节日当中,舞蹈也逐渐成为了弘扬教义和庆祝节日必不可少的文艺形式。

二、汉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

(一)文化

同样为汉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汉族民间舞蹈艺术中,汉语恰到好处的应用突出显出画龙点睛的韵味。精辟而独具作用的短语多用于对舞蹈作品命名,例如“鲤鱼跃龙门”“开门大吉”“高粱红”等等,甚至包括一些谚语与俗语,该类词汇带有多彩的民间文化特点,从而使舞蹈更加传神而富有承传性。汉语与舞蹈在形式上的相融,不仅使汉语更加灵动,与此同时也赋予了民间舞蹈艺术更深的内涵。

(二)歌舞并重

充分融合着丰富汉文化的汉族民间舞蹈,其另一个艺术特色为———歌舞并重。至今广为流传的秧歌、花灯、大头娃娃舞、红绸舞、花鼓等等都是汉族“载歌载舞”舞蹈形式的完美演绎。汉族人在舞蹈艺术表现形式中对道具的青睐不亚于其他任何一个民族。秧歌中的扇子手绢、高跷、旱船,狮子舞中的狮头、绣球,以及竹马、大头娃娃等等,灵活鲜明的道具都被融合在舞蹈当中,成为舞蹈内涵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汉族民间舞蹈吸取了多民族的文曲精华,服饰漂亮美观,道具生动形象,富有突出的表现力,具有丰富的表演性和艺术效果。

(三)托物情结

在汉族民间舞蹈中,通常借某种象征吉祥、美好的事物来寄托对生命、自然、生活的向往。这些事物可以是如意神兽———雄狮、龙、凤、麒麟,也可以是吉祥静物———牡丹、如意、翠璧等臻品。该类事物皆与汉族文化完美融合———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牡丹报春等等,饱含汉族人民对富贵和乐、生命绵长的渴求与期盼,这其中满载着汉族传统的审美观念,以及积极乐观、淳朴灵气在汉族民间舞蹈文化中不俗的展现。

三、结语

汉族民间舞蹈无论在文化特点还是艺术特色上都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的沉淀与精华的汲取,使汉族民间舞蹈在历史延伸中不断创新与发展。汉族是炎黄二帝的后代,汉族民间舞蹈所舞动的是炎黄子孙在历史更替中不断前行的轨迹。同时,其更是我国历史文化艺术中一枚璀璨的瑰宝,将稳居于我国非物质文化群中,展现出永恒非凡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军.汉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与艺术特色[J].时代文学,2010(11).

[2]罗雄岩.论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类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4).

[3]张瑞琴.浅论群众文化之广场文化[J].科技创新导报,2008(06).

上一篇:第二届“语参杯”全国百佳语文教师评选大赛暨第二届“心桥杯”全国师生征文大赛启事下一篇:消防培训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