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资源建设

2024-09-07

特色资源建设(共12篇)

特色资源建设 篇1

当今, 特色学校建设已成为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体现, 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需要。也就是说, 只有学校办出特色教育, 才能彰显学校的内涵品质, 才能使学校拥有鲜明的教育特点, 并以此形成学校文化或学校精神, 从而提升学校在社会、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价值和声誉, 使学校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好学校。因此, 每一所学校都应注重特色学校建设, 努力成为一所实施特色教育的好学校。

一、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

1. 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

所谓特色学校, 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从本校实际出发, 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 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和出色的办学成果的学校。“独特的办学风格”和“出色的办学成果”是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

2. 特色学校的基本特征。

(1) 相对性

特色学校是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为前提的, 建设特色学校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 而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不能片面强调做“特色”、造“特色”, 把创特色变成“作秀”工具和“应景”文章。

(2) 独特性

特色学校也就是个性化学校, 是优化了个性的学校, 是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的学校, 但特色学校绝不是专业学校。

(3) 优质性

特色学校是具有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是育人效果显著的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宗旨是提高育人的质量, 如果不能更多更好地培育人才, 学校的风格再鲜明、再独特, 也是毫无价值的。

(4) 稳定性

特色学校是学校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 形成以特色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办学体系, 并被全体成员不断内化, 从而形成独特稳定的个性和风格的学校, 有经得起历史和实践考验、被社会广泛认可的稳定性。

(5) 发展性

特色学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外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是一个不断探索、提升、完善、超越的过程。同时, 特色学校不等于学校特色。学校特色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某一方面的独特风格或独特优势;特色学校是学校特色的高级形态, 具有整体效应, 它不是局限于某一点, 而是以点带面、以局部带整体、以核心带全局, 最终使学校工作在全方位、多角度, 都能反映出这种独特性。

二、为什么要注重特色学校建设

创建特色学校是各级各类学校寻求更快捷、更广阔发展道路的共同课题, 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 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改革的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明确指出:“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出名师, 育英才”。为此, 必须打破目前的“千校一面”和“万人一貌”的局面, 重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 大力培养具有不同个性、不同专长、不同爱好和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 真正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个体得到最适宜的发展, 为其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这就决定了教育发展必须走加强特色教育、创建特色学校之路。

2. 特色学校建设是素质教育的需求。

创建特色学校, 核心在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差异发展、多元发展和整体发展, 本质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发展、全面发展。这种按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提供针对性的教育, 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育人模式, 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更加符合人才培养规律, 更加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3. 特色学校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特色学校建设是学校教育铸造高尚灵魂的时代性文化策略, 对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即已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对特色学校建设提出了相关要求。2010年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特色学校建设被提到了国家教育战略指导方针的高度, 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指针。因此, 特色学校建设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4. 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标志。

参照世界经济论坛提出的国家竞争力模型“三阶段理论”, 学校发展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要素驱动阶段 (外延型发展) 、效率驱动阶段 (内涵型发展) 、创新驱动阶段 (特色化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中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的科学界说, 表明了我国教育正处在从内涵发展向创新发展的过渡阶段, 学校教育正朝着以彰显独特的学校文化与精神、学校特色与品牌、学校理念和价值为标志的人文教育阶段迈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5. 特色学校建设是创新发展的抓手。

创新是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学校要创新就要有自己的特色、风格与个性, 特色学校建设则是学校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和抓手。特色学校建设是中小学阶段教育目标的生动体现, 是中小学阶段教育的别样追求。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抓好特色学校建设。

三、如何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1. 结合学校实际, 谋划特色之路。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要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实际, 科学确定特色项目, 准确定位特色目标, 精心制定创建规划, 确保学校特色的持续发展。在制定特色发展规划中, 不能凭空虚构、主观臆断, 需要充分考虑五个方面的因素。

(1) 历史与传统

学校的发展历史和优良传统是学校自身的固有资产, 是其他学校无法复制的办学资源。建设特色学校, 一定要注重从本校的历史和传统中汲取营养, 挖掘潜力, 打造亮点。

(2) 师资与专长

要分析本校教师中哪些是有专长的, 有什么专长。一般来说, 学校所期望的特色, 应与大部分教师的兴趣爱好、专长取向一致或相近, 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容易接受, 容易投入, 容易形成合力, 否则就可能难以理解, 难以推进。

(3) 自身优势

要在办学过程中找出自己的特殊优势, 并使这一优势科学发挥、合理利用。为此, 每一所学校应当准确认识自我, 完善自我, 丰富自我。

(4) 办学条件

校舍、场地以及教学设施等硬件, 对学校特色的培育能起到促进和制约作用。在特色学校建设中, 应充分考虑学校物质载体的承受力, 真正做到因校制宜、扬长避短。

(5) 社会背景

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等是培育学校特色的肥沃土壤, 我们应充分挖掘、合理利用, 使其为特色学校建设服务。

2. 结合师资提升, 稳固特色之本。

特色学校建设责任在校长, 关键在教师。因此, 必须全面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 保证特色学校建设的顺利实施。

(1) 校长队伍建设

校长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领路人, 要善于发展自己独到的见解, 努力形成独特的教育观念, 大胆实施独特的办学方略, 找到办学的优势和突破口, 扬长避短、推陈出新, 创造出学校的特色。这就需要提到“四定”:一定目标———校长首先要为自己的发展定目标, 其次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定目标, 把目标定得高一点、远一些;二定特色———定出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三定方略———需要用方略来实现和打造特色;四定时限———用阶段性目标支撑特色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

(2) 教师队伍建设

蔡元培先生说:“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教师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要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自身应该兴趣广泛;要培养学生特长, 教师自身应该拥有特长。广大教师要主动自加压力, 潜心钻研, 在教学实践中磨炼和提高自身素质, 把特色学校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做创建特色学校的主力军。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校本研修活动, 注重教师特色专业的教育与培养, 使其逐步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育教学风格。特色学校一定是由特色班集体构成的, 一定是由特色学科来支撑的, 所以,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肩负重任。同时, 要注重形成合理的梯队, 使学校不仅成为培育特色学生的摇篮, 也成为培养特色专业教师的摇篮。加强教研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教科研工作的理论引导作用。每所学校及校内教育科研部门要深入研究特色学校建设理论, 组织骨干力量对创建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攻关。每所学校要将特色学校建设作为校本教研的核心, 积极开发与特色学校建设相适应的校本课程, 把课题研究作为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提升特色层次的有效手段, 为特色学校建设拓宽路子, 打造精品。

3. 结合文化建设, 实现文化育人。

特色学校的特色在于与众不同的学校“文化”, 办学就是办文化, 做教育就是文化育人。特色学校建设既需要学校文化的继承, 更需要学校文化的创新, 塑造特色校园, 彰显学校个性。建设学校文化, 就是形成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应是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内涵和品质。拥有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文化, 是特色建设的最高价值追求, 对特色建设能起到引领、激励和推动作用。特色, 只有形成一种学校文化, 才可能成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特色。因此, 加强文化建设, 是学校发展个性、打造品牌的必然选择。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也是学校文化重建的过程, 学校特色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创建过程中, 不断总结、提炼、升华, 从而形成物质、精神、理论等层面的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是特色学校的个性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所以, 我们必须以特色项目为切入点, 致力于学校文化的建构与积淀, 从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不同层面入手,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着力打造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 特别是行为文化中的备课组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体育文化、艺术文化、社团文化等, 全方位、高品位地重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当然, 学校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往往需要持久、持续性打造。

办好每一所学校, 使每一所学校都有特色, 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是全面育人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 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成为特色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 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具有特色的好学校, 使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质, 从而实现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特色资源建设 篇2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特色学校

吴怀生

董必武红军小学位于湖北著名的将军县红安县西部,在校生810余人,教职工四十人,是黄冈市仅有的一所红军小学,也是全国百所红军小学之一。学校紧抓红军小学成立的契机,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形成了红色歌曲人人唱、红军故事人人讲、红色书籍人人读的氛围。孩子们在红色的氛围里,在革命先辈精神的感染下获得健康成长。

一、发动宣传,营造氛围

为了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植根于孩子们心中,学校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发动宣传,营造氛围。

首先,学校制作了二十多幅条幅标语,以宣传红军精神、弘扬老区精神为主要内容,让这些标语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其次,制作了标牌石,上刻吴邦国委员长亲笔题写的“董必武红军小学”几个大字,一眼看去熠熠生辉,使师生望之即油然而生自豪之情。再次,学校拿出经费自编《董必武诗词选》和《董必武红军小学简介》,做到人手一册。第四,学校投资近万元组建了二十多人的鼓号队,建设“少先队活动展室”和“红色教育展室”。定期组织各个班级的学生参观接受教育,书写观后感。第五,由各班组织学生写关于红军的故事,讲红军的故事,让红军的事迹代代相传,流传千古。同时定期举办“红色教育”主题专栏、文化长廊,大力宣传红军精神,激励每一位学生发扬红军精神,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第六,学校还投资定制了100套红军服装,让学生通过着装亲身感受红军时代的形象和精神,通过歌舞再现红军的精神面貌。

二、开展活动,狠抓落实

由于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红色教育模式已初具规模,红色革命思想和信念更深入人心。学校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红色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充分利用升旗等仪式活动。由学校领导、教室或学生代表进行国旗下的讲话,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讲述红军的英雄事迹,讲述红安革命人民斗争的光辉历史,让学生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先辈们抛额头、洒热血建立的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升旗等仪式教育,教导学生从小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努力学习,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努力让自己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开展“读红色书籍”活动。学校紧紧围绕“读红色经典,颂红色诗词”的主题,开展组织一系列的读书比赛和讲故事比赛,让学生在大赛场上生动讲述红军的故事,升华对先辈的理解与热爱;组织高年级学生撰写红军故事读书笔记,抒写自己的感动和理想;举办红军精神诗歌朗诵比赛,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情感一次次得到升华。

3.用红色歌曲陶治学生心灵。学校在被批准为“董必武红军小学”之后,首先组织音乐老师在全校教唱《红军小学校歌》,让学生在歌声中受到红军精神的感染,继承红军战士的理想信念。每天上课之前唱《红军小学校歌》也被纳入校规。同时,学校定期组织各班学生学红歌,让红歌唱响校园,飘荡于滠水河畔。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师生们于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红色精神的洗礼。

4.缅怀先烈,奋勇向前。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长征精神并弘扬长征精神,学校于清明节组织师生到烈士陵园献花,参观“董必武纪念馆”,向革命先辈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同时在苏维埃烈士墓前举行少先队入队仪式,表明继承和弘扬红军精神的决心。学校还带领学生到董必武先生、韩先楚将军等先辈的故居、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红二十军军长蔡申熙将军及指挥部等红军遗迹参观,感受先辈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听老前辈讲述先烈牺牲的悲壮事迹,从而受到深切动人的爱国主义教育。

5.重点开展感恩主题活动。学校重点开展以“学会感恩――争做五好小公民”为主题的感恩活动。这项活动包括五个板块,一是感恩祖国:爱国主义教育――做小标兵;二是感恩集体:集体主义教育――做小伙伴;三是感恩社会:公民道德教育――做小卫士;四是感恩他人:关心教育、养成教育――做小帮手;五是感恩自己:身心健康教育――做小主人。学校围绕这个主题制订了详实的活动计划,并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系列活动。如组织学生到高山养老院为老人送温暖,为老人叠被子、洗衣服、折床单、洗头、梳头、扫地、布置房间,用真情温暖打动每一位老人;组织高年级学生到镇区大街小巷打扫卫生,使街道一尘不染;组织学生参观水泥厂等重要生产基地,了解家乡的经济状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区劳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辛酸与艰苦;组织学生义务为学校周围的孤寡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组织学生参观滠水河,了解家乡水文地理的过去和现状,并就如何治理好滠水河提出建议;组织学生定期观看爱国影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热情开展“一帮一”活动,帮助他人,乐于奉献;组织多姿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文艺表演活动,如以红色教育文化为主题举行书法、绘画比赛,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对红军的敬仰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师生们的心灵受到震憾,“五小”德育文化已初步形成规模。

6.有序开展兄弟学校的学习交流。学校与省内其他著名红军小学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定期有序举办参观学习。同时,学校多方选拔学生到县文化中心参加舞蹈培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由学校自编自演的歌舞《映山红》已被中央电视台录用,并受邀到江苏淮安周恩来红军小学和唐山英才红军学校两所红军学校进行表演,得到两校师生和中央红军小学理事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纵观学校在红色教育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探索,我们认为必须立足校本、立足红色教育这片沃土、立足红安革命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和红色教育活动,才能有效地让红色理想、红色情操和红色信念植根于每位师生的心田,让红色的校园文化瓜果飘香。

依托本土资源建设校本特色课程 篇3

一、校本特色课程的目标定位

进行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首先校本特色课程的目标定位要准确,从根本上认清方向原则,才能确保少走弯路、做无用功或适得其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校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首先指明校本特色课程是为学生开设的。为此,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要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独特的教育需求,重视学生学习发展的差异性,精心考虑课程对学生发展不同阶段的适切性,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和多样化发展服务。

其次,校本课程是学校领导根据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需要而倡导,依据本地资源,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悟、积累、创作而成。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能使教师的爱好特长、责任心、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科研意识得到激发,因此校本特色课程建设的另一重要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课程建设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就能顺势发展。特别是普通中学,国家政策要求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校本特色课程建设不但完善学校的课程结构,充实教育的内容,而且可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突显学校人才培养的个性,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支点和切入点,没有校本特色课程的支撑,学校的特色教育将无法深层进展,当然也就建不成特色学校。

可见,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是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校特色生成的重大举措。

二、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措施

校本特色课程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其建设措施,包括校本特色课程的内涵内容、方式方法,由谁来开发、怎样开发等。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学生为本,立足校园文化,围绕本土情怀,才能体现校本特色课程的本质,课程的建设才能接地气,为学生所喜欢,课程改革才能在学校转变成教育教学的成果,以达到设定的课程目标。因此,我们确定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措施是依托本土资源建设校本特色课程。

本土课程资源广义上指学校及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生产产业、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和学生生活经验等等。从本土课程资源到校本特色课程还需科学方法的指引和严格的实践提升程序。

1. 本土课程资源的挖掘。学校领导班子向各科组发出倡导,务必使教师们认识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的教育形势、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和自己肩负的责任;认清挖掘本土资源与校本特色课程建设的内在关系。鼓励科组长组织本科组教师或教师组织所带学生对本土课程资源进行调查研究。

2. 校本特色课程的形成。有了原始、充足的本土课程资源并不等于校本课程、特色课程的形成,也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有发展成课程的必要。校本课程是依据学校自身优势资源、学校周边优质资源而开发出的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要的课程,学校教育和课程应该适合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学生、社会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可以让学生将来较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校本课程必须积极吸收本地优良传统,使学生了解本地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增强适应环境和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同时,开发课程还要考虑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我们从学校现有的师资情况出发,了解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志趣爱好和教育风格给与某些教师课程开发的方向定位。教师拿到挖掘的课程资源,还要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寻找灵感,获得启发,提取精华,依据教学目标、结构,才能整理成完整的校本课程。如美术科组万文伶老师依据当地春节发“红包”的风俗习惯,从春节“红包”中挖掘美术课程资源,“红包”内外包装蕴涵的图形文字美化,形式功能设计,绘画、摄影、建筑、雕刻、印刷、剪纸等许多美术及相关人文、历史、地理知识,从精心设计一个教学案例再到创编《利是封》课题教材,通过“实践中的研究”和“研究中的实践”,不断发掘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利是封》课程。

每个学校都有不可复制的地域文化和办学传统,我们有与众不同的特色项目和教研成果,这些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形成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我们提出结合社区环境、资源情况、师生状况及学校传统等因素,设计和编制校本特色课程计划,形成面向全体学生、层次递进的特色课程体系。

三、校本特色课程的实施保障

对开发的校本特色课程,我们给予一定的学习课时,例如利用第八节活动课、班会课、早读做一些专题学习,更多地要求教师们将开发的校本特色课程教育融入教学,与学校所有课程有所联系。只有将校本特色课程与教师日常的教学实践紧密联系,才能确保校本特色课程的有效实施,才不会使校本特色课程成为悬置课程或应付督导评估的课程。

那么,校本特色课程如何进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呢?以郑莹老师开发的《初中物理生活实验专题系列课》为例,既可以开设专门的科技特色生活实验专题课,也可以将生活实验融进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灵活使用,如利用生活实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课堂过程中利用生活实验激发问题,推进教学,保持动力,活跃课堂;还可以利用生活实验深化拓展思维,激发学生求知创新,最后还可以布置生活实验的动手作业,巩固提高堂教学效果。

在特色课程中将文化转化为教育的内容,通过文化的熏陶,达成育人的目标。作为普通完全中学,布吉中学在近几年的特色教育实践中,依托本土资源建设校本特色课程,取得不俗成绩。新课程改革赋予学校课程自主权,布吉中学致力于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舞台,同时也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展示学校的教育个性,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农业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 篇4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是一所有着50年办学历史的普通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学院下设园艺、食品与生物工程, 畜牧兽医、水利与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财会金融、文秘法律、现代服务管理、信息技术、基础部等10个系部以及国际教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2所分院。学院是全国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全国文明单位”;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农村与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主任单位。学院坚持以农为主, 适应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做优种植、养殖类专业, 做强食品加工、农业工程类专业, 发展服务、文秘、财贸类及机电、电子信息类专业。现开设有60余个普通高职、成人高等教育及普通中职专业, 形成了农业种植类、畜牧兽医类等特色专业群。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1]建于2002年, 目前拥有馆藏纸质文献44万册, 电子文献34万册。馆藏文献主要以经济、农业、管理科学文献为主体, 兼有人文、社会科学文献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 形成综合性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学院数字图书馆目前可提供10多个数据库, 资源类型包括数字图书、期刊、报纸、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工具书、各种多媒体资源等。图书馆建立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 实现了图书馆各项业务的计算机自动化规范管理和网络化信息服务, 实现了4个校区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 是由于纸质文献购买成本高, 采购资金相对紧缺, 使得年购进新书数量不足, 显然, 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距离满足教育教学和读者需求差距较大。因此, 图书馆应依据专业建设和读者需求及时调整馆藏结构, 加强利用互联网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纸质文献资源不足的缺陷, 更好地实现为学院教育教学服务的目标。

2 农业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

开放获取是目前国内外正在日益兴起的一项旨在推动学术文献信息资源和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免费自由传播和共享的学术共产主义运动。2010年10月25~26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 这是首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举办[2]。它的召开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 同时也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供良好的契机。目前, 我国农业正在向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合作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目标是实现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职业教育及大量农业文献资源的支持, 因此, 农业高职院校图书馆可利用互联网丰富的开放获取文献资源, 建设各类具有农业特色的文献资源及其数据库。如可建设包括《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研究》、《精准农业概论》、《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农业信息化理论与实践》、《农业生态经济学》在内的《农业特色电子图书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中国农业年鉴》、《农业昆虫学》、《美国大观·农业概览》、《中国园林绿化树种区域规划》在内的《农业特色随书光盘数据库》;建设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玉米科学》、《河北林果研究》、《饲料博览》、《渔业经济研究》在内的《农业特色现期期刊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中国农业投资指南》、《土壤学进展》、《山地农机化》、《河北农作物研究》、《江苏食用菌》在内的《农业特色建国后过期期刊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浙江农业推广》、《福建农业》、《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杂志》、《华北农业》、《教育与农业》在内的《农业特色建国前过期期刊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院报》、《农村信息报》、《中国渔业报》、《农民日报》在内的《农业特色电子报纸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农业产业化研究》、《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农业经济史研究》、《农业时代》在内的《农业特色文档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论坛》、《2008中国国际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讨会》、《APEC地区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国际研讨会》、《应对森林自然灾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内的《农业特色学术会议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食用菌栽培》、《果蔬贮运与加工》、《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大田作物制种技术》、《蔬菜生产技术》等288门高职高专农林牧渔类精品课程资源在内的《农业特色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资源数据库》。

3 农业特色开放获取旅游资源数据库建设

农业旅游[3]也称农业观光旅游, 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观光旅游类型, 也称旅游农业、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农业旅游是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 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 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农业旅游目前主要有几种类型:一种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人文风光, 让游客亲身体验大自然、亲自接触大自然、身心回归大自然;一种是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和田园风光;一种是参与性农业旅游, 是近几年在市场需求下产生出来的重要农业旅游形式, 如各类的果实采摘、动物家禽饲养、秋季收割、捕鱼生产等活动;还有根据季节变化开展的农业旅游项目, 如春季的农村踏青春游、夏季的农庄赏荷旅游、秋季的田园采摘旅游、冬季的鱼湖冬捕旅游;生态农业旅游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4]。农业生态旅游是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 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 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类型。对于大多数常年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 农村的概念越来越模糊, 根据人们要求返璞归真的理想, 开创了生态农业旅游的想法, 并得到很好的实施和推广, 现在很多地区都有生态旅游景区, 大家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热爱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国已建立了200余个农业旅游示范点, 仅北京市就有7个。以北京农业旅游资源为例, 北京农业高职院校图书馆可据此建设包括北京韩村河、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北京南宫旅游区、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朝来农业园、北京留民营生态农场、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在内的, 含有景点资料介绍、历史文献记载、旅游视频电视片的《北京农业旅游资源数据库》。

参考文献

[1]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http://lib.bvca.edu.cn.[EB/OL].[2010-12-02]

[2]http://www.sciencenet.cn/m/Print.aspx?id=376837.[EB/OL].[2010-12-02]

[3]农业旅游.http://baike.baidu.com/view/1383214.htm.[EB/OL].[2010-12-02]

舞蹈特色建设 篇5

《快乐小舞星》舞蹈特色活动实施方案

舞蹈艺术活动成为我园打造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围绕这一特色建设,我们幼儿园舞蹈教研团队的教师们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积极开展舞蹈主题活动,精心上好舞蹈课。

要创建舞蹈特色,我们首先想到了课程建设,我们利用专门课程的设置、以舞蹈入手的主题活动的开展、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中舞蹈的加入来完善园本课程,使舞蹈全面渗透于一日活动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精心上好每次舞蹈课。做为一名舞蹈教师首先要让幼儿喜欢你,再有教师上课时精神要饱满,语气要和蔼可亲,随机性强,还要有丰富的表情来感染幼儿,让幼儿每节课都能上得轻松愉快。还要特别重视舞蹈课的教法,好奇、好问、好动、爱模仿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幼儿歌舞恰恰能够适应幼儿的这些特点,也能够满足他们具体要求。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我们摸索出以下一些不同的教学方法。

1、综合教学法

由于幼儿天生活泼好动,已经能够按自己的意识去做某件事,无兴趣的事他很难去做,所以在这时舞蹈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用你的教学内容去吸引住这些意识随意的幼儿,把随意变为有意那么就可以采用综合教学法,把说、唱、跳结合在一起,内容一定要生动形象。

2、示范法

教师要准确、形象、富有表情地表演舞蹈作品,使幼儿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示范时还要伴随着语言的讲解,面向幼儿做镜面示范。如幼儿应伸左手,教师要伸右手,此方法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和热情。

3、语言讲解法

语言讲解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如转动手腕这一动作,如果按动作要求讲,第一拍手腕由外向里转,第二拍手腕由里向外翻掌。幼儿学做起来即无兴趣又很费力。但是如果告诉幼儿,现在你到果园里抓住了树上的一个大苹果,想把苹果摘下来必须转动手腕拧一下。或者练习站立时,如告诉幼儿站直,它可能会站不好那么你告诉他们象小棍一样或象铅笔一样,他们会做得很好。所以说语言讲解法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4、游戏法

游戏法是运用游戏的形式和口吻进行辅导的一种方法。

舞蹈学习也应该让幼儿感到是一种游戏活动、是一种娱乐。如学习鸭走步,教师就可以扮演鸭妈妈,让幼儿当鸭宝宝,请鸭宝宝跟着鸭妈妈学本领,还可以戴头饰或穿上服装。还有小碎步,可用鸡妈妈带小鸡练习。蹦跳步,兔妈妈带兔宝宝练习等。此方法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

二、让舞蹈艺术在其他活动中绽放魅力。

幼儿园提出了“每天舞一舞、每周赏一赏、每月比一比、每学期秀一秀”的活动纲领。根据这一纲领,我们进行了每日一舞:每一位师生每天都能舞蹈10分钟;每周一舞: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相关活动。每月比一比: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展评活动。每学期秀一秀舞蹈活动,幼儿园舞蹈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一个个舞蹈节目精彩纷呈,互动有序,活动宗旨定位在南京市建邺区兴达幼儿园

“让舞蹈属于每一个人”和“我舞蹈,我快乐”的主题上,让每位幼儿都享受到了舞蹈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舞蹈特色同样在班级内的区域活动中尽显风采,每个班都设置了舞蹈展板:“快乐舞精灵”、“舞蹈造型秀”、“我们的舞台”„„;班级活动区里是孩子们游戏的乐园,每个班都开设了各具特色的舞蹈区域:“宝宝秀”、“小精灵大舞台”、“角色扮演区”、“舞动的精灵”、“唱吧!跳吧!”……琳琅满目的材料投放为孩子们舞蹈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孩子们常常在此驻足,活泼可爱地尽情舞动。

舞蹈特色也渗透到我们的亲子活动中,亲子手工制作:“舞娃娃”,家长们和孩子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了各具特色、各种姿态、各种风情的舞娃娃,展示在大厅供孩子们欣赏。“舞动的精灵”亲子绘画比赛,一幅幅舞动的画面阐述着家长与孩子对舞蹈共同的喜爱。亲子舞蹈表演,让家长和孩子在共同的表演中体验到舞蹈的快乐,体察幸福,创造出和谐的亲子关系。

通过专门的舞蹈活动、节日舞蹈活动、“小精灵”大舞台、家园舞蹈互动等一系列舞蹈艺术活动,使舞蹈艺术在其他活动中绽放魅力。

三、让舞蹈特色在幼儿园环境中充分彰显。

舞蹈特色的创建使我们兴达儿园的校园环境让人耳目一新,浓郁的文化特色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幼儿园领导遵循“以园所文化带动幼儿园的发展的要求”、“以舞蹈特色促进幼儿园文化建设”,从幼儿园实际情况着手,在回廊、活动室、橱窗等处精心设计了体现幼儿园办园目标、办园理念、办园特色的环境,向孩子、老师、家长展示了幼儿园的新气象、新理念和园所特有文化。

一迈进兴达幼儿园的大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我们的愿景。宽敞的大厅内彩色喷绘着各班的“全家福”,“让舞蹈属于每一个人”的大幅展板展示了我们的口号“同心、同舞、同享”以及我们的行动“每日舞一舞,每周赏一赏,每月比一比,每学期秀一秀”,大厅内“让舞蹈点燃激情,用锦绣装扮生活”这个主题展板里展示了幼儿园结合“十一五”课题,将舞蹈艺术活动作为我园特色教育之一两年来所开展的形式多样实践活动及取得的成果。

为了积极营造舞蹈特色和相应幼儿园文化氛围,激发孩子、家长、全体教职工的舞蹈热情,幼儿园在走廊和平台创设环境:走廊以“爱舞炫自我”、“热爱生活,热爱舞蹈”、“快乐人生,快乐舞蹈”、“今天,你跳舞了吗”四个版块展示了师生对舞蹈行为的追求和态度;平台以“我舞蹈,我快乐”让幼儿在此尽情享受舞蹈的快乐,让“舞动生命,体验幸福”的文化奇葩在心中绽放。

特色文化建设活动之一“环境月”活动更使幼儿园的环境登上一个新的文化层次。本次活动旨在围绕“舞蹈艺术”这一主题,通过全面创设幼儿园环境和幼儿游戏区域,使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并有效激发游戏的热情,让师生在环境中获得快乐和发展。活动中全园师生积极投入该项活动,目前班级游戏区域环境和园公共部分的环境再创设工作已基本完成,幼儿将在新的区域内展开各类游戏活动,在幼儿园优美的环境中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享受幸福的童年。

四、以舞蹈艺术为抓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育家沃尔特·特里说:“对身体来说,舞蹈可以强身健体,纠正错误姿态,调整肌肉,加强动作的准确性。在情感方面,舞蹈对幼儿适应团体活动、接受指令、遵守纪律都有帮助,对幼儿个人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助益。跳舞除了身体和情感并用,显然还要精神集中。如果要身体按照规定的形式舞动,一定要

南京市建邺区兴达幼儿园

提高警觉,训练有素,敏捷过人。”的确,幼儿园舞蹈教育对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和创造力,促进其多元智能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幼儿天性好动,善于模仿,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而舞蹈在这方面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幼儿舞蹈形象具体.动作活泼,对幼儿来说,舞蹈就像是一种游戏、一种趣味、一种表现.在这种表现中,幼儿获得了美的享受,获得了想象的快感,获得了创造的愉悦。

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探析 篇6

关键词:特色民族村寨;发展性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建设

一、拉片特色民族村寨建设现状

拉片村位于贵州省荔波县城西南部,是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5公里。 全村有1所小学,12个村民小组。该村有瑶、水两个民族,其中瑶族占了90%以上,民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及劳务输出。拉片村先后被评为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

(一)上级政策扶持。20世纪80年代初瑶山仍极其贫困,引起当时中央领导人胡耀邦的重视并亲自作出批示。此后,陆续有中央领导到此考察、调研。在2012年国发2文件中,明确提出重点支持瑶山、麻山深度贫困区的发展,并在“三州”民族地区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

(三)弘扬瑶族文化。在省委省政府的帮助下,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和保护独具特色的瑶族文化实物载体,如瑶族文化展示厅、瑶王府、感恩碑、牛头铜鼓塑像、图腾柱林、纺织棚等重点特色文化项目的建设。

(四)发展特色产业。拉片村利用独特环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村民的收入。一方面,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根据当地地理、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亚热带水果、绿色蔬菜的种植。如血橙、蜜柚、油茶、提子、脆红李等。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业。充分发挥瑶山乡自然优势,培育瑶山鸡、黑山羊、黑猪、冷水养殖等特色养殖业。

(五)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各级政府加大民族团结、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利用瑶族传统节日,采取文艺演出,体育竞技等各种形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增进了解和团结。拉片村在2008年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六)保护生态环境。为扩大荔波“国家卫生县城”覆盖面,扮靓瑶寨。瑶山乡党委政府、拉片村两委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拉片村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开展房屋卫生项目。要求干部入户,动手与瑶族群众搞好室内外的卫生,并对各种乱堆乱放现象进行整改。另一方面,进行村寨大扫除。定期组织对瑶族村寨进行大扫除,清理路边白色垃圾,营造干净、整洁、文明的村寨。

二、拉片特色民族村寨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现代流行文化对瑶族传统文化的侵蚀。文化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斯图尔德认为, “文化生态学研究人类集团的文化方式如何适应环境的自然资源,如何适应其他人类集团的生存,即适应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近年来,随着中央对瑶山地区扶贫力度的加大,瑶山人民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现代流行文化(城市文化、都市文化)不断渗入瑶山。“新文化”的渗透必然与瑶族传统文化之间发生博弈,而在这场博弈中瑶族传统文化处于劣势地位。如:瑶族青年不再穿着民族服饰、实行土葬等。于是,在现代流行文化面前瑶族文化不再“原汁原味”了。

(一)瑶族特色村寨保护建设主体的流失。青壮年作为民族文化村寨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传承上一代的文化和产生新文化(创新文化)的主力军。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拉片村多数瑶族青壮年转移到沿海发达城市或地区。拉片村有劳力1125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力332人。可见,“空心化”带来民族文化保护主体的缺失,这严重影响到了瑶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

(二)政府缺乏总揽全局的统筹安排。人们利益的产生源于需要,“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当地政府在实施生态移民过程中,急功近利,造成拉片村产业转变与生态移民的脱节。在未搬迁前村民靠山吃山,生计无忧;搬迁之后村民未找到更好的糊口方式(农家乐、制作手工艺品等没有普及到户),加上离自家的土地较远。在此情况下,部分村民只能回到自己原来的住处,造成一些建好房屋空置与大量浪费。

三、关于拉片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思考

(一)凸显瑶族文化标志

为了使瑶族传统优秀文化不至于被迅速发展起来的城市文化所淹没,就需要凸显民族文化的标志,这种文化标志应是使民族文化的结构和功能得到更好的革新,使民族文化能够不断适应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化。目前,拉片村建成了包括瑶族文化展示厅、瑶王府、感恩碑等在内的16种特色瑶族项目。还应大力突出其他瑶族文化的特色。如:特色建筑吊脚楼、禾仓;各种文体活动“赛陀螺”、“斗鸡”、“射箭”、“猴鼓舞”(祭祀时跳的一种舞蹈);特色服饰“两片瑶”,纺织、蜡染、刺绣技术;具有瑶族风味的长桌席“瑶王宴”特色饮食;民族节日“赶鸟节”等。此外,还有丧葬文化、婚恋文化、语言文化、钟鼓文化、打猎文化、包头习俗、崇拜习俗等。要扩大乡村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范围,把这些具有瑶族标志的特色文化,打造成适应旅游发展需要的优质品牌,使之贯穿于整个瑶山旅游开发实践中。

(二)发展拉片村集体经济。在新形势下,拉片村存在着“空壳”的状况,产生“空壳”的根源在于村民增收及产业发展问题没有解决好。在当下唯有发展拉片村的集体经济,才能消除“空壳”状况。一是依托帮扶优势。帮助村民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抓住精准扶贫契机,多种形式争取帮扶资金,增加投入以发展集体经济。二是依托区位优势。鼓励和支持集镇所在地的村组,兴建商业店铺。三是整合闲置资产。通过争取财政项目扶持,开发建设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四是发展特色产业。以油茶、火龙果、脆红李、糖蔗、中药材、黑山羊、黑猪、养牛等产业为支撑,进行规模化经营和发展。

(三)基层政府(党)整体统筹。政府应把该项工程贯彻到拉片村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里,着实从总体进行统筹把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把产业调整与生态移民结合起来,增加村民收入,实现村寨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在实施生态移民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应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拉片特色民族村寨的建设应在政府引导下,以村民为主体,专家学者参与咨询,社会团体、企业积极参与,各项工作才能协调推进。

【参考文献】

[1]段超.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5).

[2]李然.武陵山区民族村寨保护发展的调研与省思[N].中国民族报,2015-04-17:08.

特色资源建设 篇7

所谓特色, 强调的就是学校发展中形成的个性和独到之处, 其基本含义应当是一所学校根据其自身的主客观条件而采取的最佳办学形式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总和。办学特色强调的是学校要从自己的“校本”实际出发, 从校本发展、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研究、校本培训等方面切入, 形成自身的特色。所谓特色学校就是以其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稳定性等区别于其他学校并为社会所认可的学校。“特色学校”是一所学校的特殊性或个性在办学过程中的体现, 它表现于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师资建设、教学风格、教学管理等方面。

特色学校创建一定要秉承学校的传统

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 肯定会在某些方面已形成自己的办学特点, 如在校本课程开发、艺体教育、教学科研、课堂教学模式、校园文化等方面形成的特色, 那么学校就应该在制定特色学校创建方案时, 秉承学校已经形成的办学特色, 遵循现行的办学理念, 使特色学校的创建置身于本校的文化背景之下。这样, 既利于学校发展, 也利于教师和学生发展, 使每个人对创建特色学校感到不陌生, 不会产生畏惧心理, 因而才能实现创建特色学校的各项目标。

特色学校创建必须以队伍建设为基础

没有特色教师, 就没有特色学校。因此, 创建特色学校, 建设特色教师队伍是基础。学校要认真对全校教师进行分析, 详细了解教师群体的整体优势以及每个教师的个性特长。能教好一门学科, 能占领课堂主阵地, 有一项或多项特长, 能承担一门选修课, 能带好一个兴趣小组, 在教科研上有独到建树的教师都可以认定为特色教师。学校应充分激发这些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让他们在特色学校创建中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和才能。学校要重视教师专业发展, 让他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加强自身业务的进修, 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在各自的专业方面形成独到的特色, 能抓起一个特色项目, 能开发好一门校本课程。要充分利用教师的特长, 运用兴趣小组这个平台, 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要鼓励教师在带领学生发展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成长, 使自身的特色凸显出来, 从而形成一支强有力的特色教师队伍。

特色学校创建必须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的特色项目

特色学校的创建, 基本的过程应该是: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 创建特色学校, 首先要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的特色项目。对特色项目的确定, 要进行认真的分析论证。一是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 通过分析, 合理选择本校的优势特色, 构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二是要满足学生的爱好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感兴趣, 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所以, 学校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学校的特色项目。三是要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若学校的特色项目不能激活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能使他们的潜在创造力和智慧得到开发和培养, 这样的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因此, 学校要给特色项目发展提供开放的发展空间, 只有做好特色项目的建设, 才能奠定特色学校创建的基础。

以特色项目建设为依托开发校本课程, 努力形成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是形成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 争创学校特色必须依托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资源。学校要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因此, 在确定特色项目时, 就必须要求全体教师做好自己所负责的特色项目的课程开发, 科学地制定课程方案, 科学地构建课程框架, 用一年的时间完成校本课程雏形, 用两到三年时间, 开发出科学、合理、实用、符合教育目标, 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

特色资源建设 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特色服务

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 为了在教学科研方面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必需在馆藏方面突出特色, 才能有的放矢的搞好特色服务。所以说特色馆藏是特色服务的前提条件, 而特色的馆藏与服务, 又是在教学与教研方面提供有力支撑的先决条件。

1 高校图书馆特色化之路势在必行

1.1 高校图书馆现状的必然性。

走特色馆藏建设的道路是高校图书馆的当前现状所迫, 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在社会, 那种小而全, 大而全的思想观念与现代文明社会的合理分工格格不入。同样, 传统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那种“你有我有大家有, 你无我无大家无”的藏书模式已经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向前发展的绊脚石。尤其在书刊价格升幅较大, 各种电子载体的大量涌现及文献购置经费短缺的情况下, 很多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文献数量逐年萎缩的局面, 在满足读者需求方面已经力不从心。

走特色馆藏建设的道路是高校图书馆的当前现状所需, 也是进入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高校图书馆馆际合作的紧迫性日趋明显, 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要求也日益迫切。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做到不断完善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建设, 在特色馆藏方面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从而体现本馆的自身价值。

1.2 高校图书馆特色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进行特色馆藏建设, 会避免各地文献资源大量重复和严重短缺的现象再次发生, 实现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 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这也是提高图书馆效益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改变了以前的贪大求全、封闭自守的传统思想束缚, 促使各高校图书馆走联合共赢的共建共享之路。馆藏的特色化建设也有利于缓解经费紧张的局面, 使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回报。特色馆藏是以高校教学科研及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建立起来的, 特色馆藏不仅能在更高程度上满足校在校读者的文献需求,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外开放服务, 满足兄弟院校和社会用户对馆藏特色文献的需求。因此,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特色建设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 认真调研为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找准方向

特色馆藏应考虑的几个关键环节:

2.1 同高校的重点专业、重点学科进行紧密结合。

为了保障高校的重点专业及重点学科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 图书馆应承负起重要的保障任务。因此, 高校的特色馆藏应根据专业设置以及重点学科的建设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承担任务不同而进行重点收藏、重点建设、优先投入, 保证这些学科的系统和完整。有意识地收集与该专业建设、发展密切相关的专题文献, 使其明显地有别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特色并成为被广泛认同的优势。

2.2 立足现有馆藏进行长远规划。

馆藏现状是高校图书馆进行特色馆藏的一个重要依据, 也是重要的基础。以原有的藏书较多, 较全的类别为依托, 继续充实和完善, 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有一定藏书特色的图书馆。

同时, 特色馆藏是在长期的馆藏文献建设过程中积累形成, 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因此, 高校图书馆要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 是不可以靠短期行为一蹴而就的。

2.3 与当地经济发展形成共赢。

同当地的经济相结合也是高校图书馆进行特色馆藏建设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尤其一些地方高校可以在专业设置上设立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 以培养更多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同时, 在科研上也会更多地涉及到与地方经济相关的项目, 以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因此, 高校图书馆收集地方性文献 (如过去与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地理、重要人物事件、风土人情及民间习俗等方面内容的书刊文献) , 不仅可以为本校教学、科研及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而且有利于将本校图书馆建设成为本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 充分发挥其在本地区的影响力。

2.4 实现特色馆藏的共建共享。

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 由于经费紧张只能局限在某几个或某个方面。因此, 要搞好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 必须通过网络对自己的特色馆藏进行必要补充。“特色馆藏”和“资源共享”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特色馆藏, 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如果不能实现有效地“资源共享”, 那么特色馆藏的建设也就难以为继。

3 立足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 搞好特色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服务是图书馆根据不同类型读者群体的特定需求, 提供一系列具有独特色彩和风格, 具有针对性的专门化服务的过程。建设特色馆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功能, 产生良好的效益。随着时代的发展, 读者用户需要也随之不断变化, 图书馆的特色服务要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 利用多种形式的服务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 高校图书馆必须开展与自身特色相适应的读者服务工作以及特色活动。

3.1 对本馆特色馆藏进行宣传。

高校图书馆开展特色服务工作中, 除了狠抓服务质量, 还应让图书馆的特色服务项目让更多的读者所熟知。所以作为高校图书馆也应有宣传、营销的意识, 扩大其影响力。当广大读者被告知后, 才会根据需要主动来查找这些文献资料。而宣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比如, 可以利用网络, 在高校图书馆主页上刊登馆藏的主要特色馆藏及特色服务内容;还可以通过书目宣传、新书展览、开办讲座、馆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宣传本馆的特色馆藏文献。

3.2 开展特色馆藏资源增值服务。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高校图书馆如何充分的利用其特色馆藏, 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 为特色馆藏开展增值服务, 不失为高校图书馆在特色服务工作上的一个亮点。高校图书馆可以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 开发出与本馆特色相应的信息产品, 并使其商品化, 产生经济效益。一些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服务应与当地经济建设紧密相连, 紧扣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命脉, 根据当地经济支柱产业等各种特定需求而设立, 能满足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 也使图书馆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

3.3 加强特色服务的岗位培训。

为提高特色服务的质量, 让特色馆藏的作用发挥的极大值, 加强馆员的业务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开展岗位练兵, 培养技术能手, 树立服务标兵, 实行特色服务、品牌服务。

首先要熟悉、知道图书馆收藏了哪方面的书籍。重要的或常用的文献资源要记住其更加详细的内容。其次, 馆员首先要自己熟悉本高校图书馆的所有检索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同时, 根据不同的读者, 对读者进行相应的服务。经常对日常工作进行查漏补缺, 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努力。

总之,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特色与特色服务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建设才能真正收效。

参考文献

[1]李艳玲.试论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及特色服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2 (1) .

农村学校的特色建设 篇9

编者按:我国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无法相比, 没有风雨操场、室内体育馆、音乐厅、艺术教室, 不少学校学生基础薄弱, 教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学校管理也不理想。然而, 有限的条件、较低的起点并不代表农村学校的发展注定止步不前, 并不代表农村教育者只能束手无措。关于农村学校怎样创建特色, 农村校长怎样当, 农村教师怎样建设班级文化, 本栏目推介一组有关农村学校立足现实条件, 从师生自我发展入手创建学校特色的文章。

特色资源建设 篇10

地方特色课程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人文资源的实际, 是彰显地方特色、弘扬地方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承载地方文化资源的地方特色课程, 可以增进青少年学生对家乡语言、文学、音乐、人文和山水等文化现象的了解, 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学校、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 培育青少年学生“团结求实、文明诚信、艰苦创业、不甘人后”的涪陵精神, 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助推涪陵区建设成为重庆市中部区域性教育中心。

一、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的渊源与现状

毛泽东同志早在1957年就曾提出要“调动地方积极性”。他认为, “教材要有地方性, 应当增加一些地方教材。”1963年, 他又提出要“在高中设置选修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产生的弊端日益明显, 促使课程政策中权力分配亟需重新调整。20世纪80年代中期, 教育权利下放与教材多样化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标志, 我国正式迈出了多样化办学的步伐。北京市陈经伦中学、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等一些较为先进的学校在80年代就探索开发校本课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随着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两个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实施, 国家层面明确提出了改革课程体系, 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强调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自此, 学校、教师在课程决策中的地位得到了改变, 并成为了课程决策的中心。在新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 学校不断努力探索开发内容丰富、贴近实际的课程, 不同学校之间出现了校本课程流派林立、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育界的有识之士纷纷参与到学校课改工作中, 有力推动了地方课程建设的发展。

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不少学校在建设特色课程的过程中, 只把目光锁定在书法、美术、音乐、体育、航模、棋艺等课程的开设上, 而忽略了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挖掘与传承, 地方语言、文学、人文、音乐和山水等学科领域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明显滞后。就涪陵区而言, 只有涪陵实验中学在“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终身和谐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开发了富有地域色彩的校本教材——《涪州文学作品选读》, 而在课程设置的研究上, 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的意义

一是落实国家相关规定的务实举措。依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新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关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 以及中宣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重要精神,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培育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各级学校的时代使命。

二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学校特色课程接地气、聚人气, 更易融入学生生活, 提高学生接受度。涪陵区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将把涪陵语言、文学、音乐和山水等文化现象中的基础知识和带有浓郁本土特色的文化现象展示给青少年学生。它不仅可以引导青少年学生对家乡语言、文学、人文、音乐和山水等文化特色的关注;而且可以把本土文化中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涪陵区文化的成就和不足, 让他们胸怀涪陵, 热爱涪陵, 放眼世界, 进一步增强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有力手段。课堂上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教学方式的不断优化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 还是推动学校长远发展的根本性力量。以本土文化资源为依托来凸显本土思想、文学和人文特点, 利用相关的知识内容, 能突出学校及地方特色, 改变传统课程单一、封闭的学科化模式, 对现行统编教材做有力的补充。同时, 还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更有利于把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更好地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四是传承地方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特色课程面向青少年学生而设, 地方本土文化需一代代青少年传承。涪陵区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不只是总结提炼语言、文学、人文、音乐和山水等文化现象的精华, 更重要的是, 它是在“人本”旗帜下, 始终贯彻“关注人的终身发展”这一核心教育观念,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拓宽学生视野和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引导学生关注涪陵文化、研究涪陵文化、传承涪陵文化、弘扬涪陵文化, 使青少年学生在课程的浸润中自觉担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

三、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 着眼地方文化资源

学校根植于地方, 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是学校建设特色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泉。地方文化包括该地区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内涵与特征及其他的史迹遗存等。3000年前巴国文化久远的历史, 赋予了涪陵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感, 巴枳文化、易理文化、石刻文化、榨菜文化……使涪陵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城。涪陵是巴蜀文化的发祥地, 形成了刚毅敦厚和吃苦耐劳的上古巴国文化精神。涪陵还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颐在北岩的石洞中点《易》立说, 形成了理学代表作《易传》;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说, 形成了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名的“程朱理学”。被称为长江一绝、中国一绝、世界一绝的涪陵白鹤梁题刻文化, 刻录有唐、宋、元、明、清、民国及至当代72个年份的水文资料、人文历史资料和文学、书法艺术资料, 葛洲坝电站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都参考过白鹤梁上记载的水文资料。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的榨菜, 和制作榨菜必不可少的劳动——踩池子也是涪陵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由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御锣是涪陵民间器乐的一绝, 由低、中、高音的锣、钹组合, 音色各异、各具特色, 具有美丽中不失刚劲、优雅中不失激烈等特点, 极富民间特色和艺术魅力, 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器乐种类。涪陵不仅有着“上古巴国文化”“易理文化”“白鹤梁题刻文化”“榨菜民俗文化”“御锣”等作为涪陵传统文化的支撑, 还有着革命老区的峥嵘岁月, 有承载着贺龙、刘伯承、李蔚茹等先烈和四川川东地区中共第一党支部、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中共中央南方局等的革命历史, 它凝聚着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和把个人的生命奉献给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红色革命精神。此外, 涪陵还有神秘的与我国军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代号为816的军工洞体。在新时期, 涪陵还培育了两位英烈——周波和周鑫, 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主流价值观需承传延续。同时, 涪陵还有其独特的语言现象, 也有库区人民安土重迁、“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 更有乌江作家群身体力行为涪陵人民创作的丰富的精神食粮。“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的探究, 就是要从多元视角承担起传递、呈现和再生产涪陵文化的责任。

(二) 着力开发地方特色教材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应该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等原则, 采取文献收集研究, 行动、比较、调查研究,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等方法, 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和对港台地区和国内课改区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然后参照“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小学教科书的设计体例, 编写地方教材, 设计课程开设方案。目前, 涪陵区尚有李蔚茹烈士陵园、周煌墓、小田溪、点易园、白鹤梁和御锣等可圈可点的承载有地方文化积淀的载体。一方面, 我们应该加大对这些文化载体的挖掘、开发、保护和传承的力度, 着力打造“涪陵本土文化品牌”。建设几个有特色的青少年教育基地, 向中小学生开放博物馆, 为中小学生零距离接触这些文化载体搭建平台, 让他们了解家乡、了解涪陵、了解重庆。另一方面, 我们要结合“中小学新课程标准”和重庆市高中课改方案, 立足实际, 整合我区文化资源, 加大“学校地方课程”教材编写的研究力度。可以组织涪陵区各界专家学者和大中小学教师开发《涪陵山水赏介》、《涪陵方言与普通话对照》、《涪陵——红色革命老区》、《涪陵乐器、戏曲赏介》、《涪陵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枳巴文化”》、《“易理文化”》、《白鹤梁题刻文化》、《榨菜民俗文化》等地方教材。

(三) 着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精神,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课程设置的原则应把“均衡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加强课程的选择性”有机结合起来。《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同时指出学校有“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 也鼓励各地“形成有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 “发挥创造性, 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尤其强调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建设, 《方案》明确指出:“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重庆市于2009年秋期全面启动高中课程改革,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 地方与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体系。结合涪陵区实际, 笔者认为学校特色课程的课型以设置选修课为主体, 把研究性学习纳入学习计划, 还可以加大“乌江作家群、地方语言和文化专家进课堂”等方案的研究。在课程设置的建设与研究中, 应该把任务驱动、模块教学、学科整合、主动探究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可以协调相关部门, 开放小田溪遗址、周煌墓、点易洞、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和涪陵博物馆, 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涪陵的传统文化。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红色革命纪念地的建设、保护力度。中小学及中职学校应该把关于贺龙、刘伯承、李蔚茹等先烈和四川川东地区中共第一党支部、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中共中央南方局等的革命历史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可以利用清明节等节假日开展有意义的活动, 凭吊、缅怀先烈, 传承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和把个人的生命奉献给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红色革命精神。

总之,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把涪陵区的本土文化引入各级各类学校课堂, 有利于培养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养, 有利于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和传承涪陵地方文化精髓, 更有利于促进涪陵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需求, 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 积极建设切合地方实际、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特色课程,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努力把涪陵建设成为“重庆市中部区域性教育中心”, 为涪陵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娟莲.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J], 甘肃教育2010年第15期.

[2]王鉴.地方文化之教育价值[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4期.

特色资源建设 篇11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特色资源 图书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3-0124-003

Discussing Public Library’s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Cao Haixia(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

Abstract: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public library’s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Then it analyzes the contents of public library’s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It also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on public library’s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public Library;characteristic resources;library service

CLC number:G258.2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3-0124-003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信息需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各种类型图书馆中服务覆盖面最大的一类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一方面要努力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为广大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根据社会需要,努力建设自己独具特色的信息资源,开展对特定人群的特色资源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图书馆在与众多信息服务机构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1 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含义

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一般来说,它是指那些只有本馆拥有而别馆却不具备,或本馆收藏丰富而别馆却相对贫乏的各种馆藏资源。它的含义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公共图书馆收藏的独具特色的那部分信息资源;二是指公共图书馆建设起来的信息资源体系所具有的特色。[1 ]在这里,特色就是独有的品位和风格,是一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与另一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差别之所在。例如,黑龙江省图书馆的“黑土文献”、湖北省图书馆的“楚文化研究”,都是独具地域特点的藏书,就属于特色资源的范畴。本文所述的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从广义上说,具体包括历史特色资源、地域特色资源、专题特色资源以及其他在内容或形式上具有特色的资源。

2 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意义

(1)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但公共图书馆总是处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并主要为该地区公众提供服务。如果所有公共图书馆都不加区别建设同质化的信息资源,势必降低对读者的吸引力,图书馆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2)公共图书馆的读者需求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大多数普通读者可能只是需要一般的信息资源,而一些特殊的(如研究型)读者则可能要求图书馆提供某个学科或某个范围内系统全面的信息资源。为了满足这部分讀者需求,公共图书馆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特色资源,并开展特色资源服务,对整体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有重要作用。

(3)公共图书馆的特色资源本身蕴含了其所在地区的文化气息和地方特色,图书馆建设特色资源,开展特色资源服务,对于该地区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心,弘扬地方文化传统,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4)公共图书馆通过建设特色资源,开展特色资源服务,是践行《图书馆服务宣言》,“实现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功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公共图书馆知名度、美誉度的重要举措。

3 特色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主要内容

3.1 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服务现状

由于特色文献资源本身是多元化的,所以特色资源服务的形式也具有多样化特征。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服务开展较好的主要是一些省级图书馆。笔者通过对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站的调查,整理出了相关各馆的特色资源建设内容及特色资源服务的形式(见表1)。

3.2 特色资源建设与服务分析

根据以上归纳的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服务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

(1)特色资源建设的内容。从馆藏特色资源建设上看,各图书馆都充分考虑了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政治、人文、教育、环境、物产等背景因素,努力发掘和搜集各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文献作为特色资源。多数图书馆建设特色资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地域特色文献、历史特色文献和其他专题特色文献。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看,这些特色资源对于相应的图书馆均具有单一性或独特性,这对于确立公共图书馆是本地区的文化信息中心、彰显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

(2)特色资源服务的形式。从特色资源服务形式上看,主要有:其一,传统的馆内阅览服务。主要是针对那些还没有进行数字化或难以数字化的古籍、拓片等历史文献而开展的服务。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个图书馆的馆情不同,各馆对特色文献进行数字化的程度也不相同。对于那些还没有被数字化的特色文献,读者还需要亲自到图书馆借阅。其二,网上查检阅览服务。特色资源数字化使得传统的珍贵纸质文献能够通过网络被读者远程利用。数字化后的特色资源被放到图书馆的网站上以后,读者就可以通过访问该馆主页,查检到该馆数字化的特色资源,从而足不出户便获取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目前大多省级图书馆的自建数据库都已涵盖了各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并提供了网上查检阅览服务。

3.3 特色资源建设与服务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客观上也造成了不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因地区差异而使得其特色资源建设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虽然许多图书馆都希望根据本地区的地域特色或文化传统来建设特色资源,但实际建设起来的特色资源却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例如地处我国西部地区的兰州市图书馆,其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只是对本馆的特藏图书、地方文献等进行了简单的书籍概要介绍,而没有形成能够进行全文检索和阅读的专题数据库,不便人们直接从网络上全面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兰州特色文化”;而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浙江省图书馆则通过“浙江记忆”项目,以数据库的形式把该馆的浙江藏书史、浙江家谱、越剧、浙江省名山古寺、风景浙江等特色资源介绍得详尽至极,人们通过网络就能够非常容易获取相关的文献,并借此了解浙江省的特色风情。此外,在全国34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中,青海、西藏两个省级图书馆至今尚未建立自己的网站;海南、宁夏、河北、河南4个省级图书馆网站上没有特色资源的介绍。即使是在29个反映了特色资源内容的省级图书馆网站上,其特色资源库的数量也没有一家超过了我国台湾省“中央图书馆”的25个。[10 ]

4 对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建议

公共图书馆的特色资源,不仅是珍贵的文献馆藏,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大力发展和充分利用。

4.1 提高对特色资源建设的认识

特色资源通常反映文化特色。而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本色、文化特性和文化根基,那么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将无从谈起。现在,世界各国的国家图书馆(国立图书馆)为了增加信息受众与本民族、本地域文化遗产的接触渠道,促进地域文化内涵在知识经济中的发展与成长,也已在本国政府的倡导下,积极展开了特色文献资源的研究与实践工作。[11 ]如美国的“美国记忆”、法国的“加利卡项目”等,都是通过大规模的文献数字化使其馆藏的特色资源得以保存和广泛传播。因此,我们有必要增强对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将这项工作看作是弘扬传统文化、利国利民的一件大事而给予足够的重视。

4.2 明确特色资源的定位

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而由图书馆收藏的甲骨文献、竹简帛书、金石拓片、牒谱舆图及各种珍本善本,当然是这些图书馆的特色资源。但并不是每个公共图书馆都有这类古籍资源的收藏。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该把本馆特色资源定位到现有的地方文献资源或专题特色文献等方面,以“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为特色资源建设的目标。例如,2010年亚运会将在广州举行,广州图书馆即围绕亚运会建起了“品味亚运·奥运”等特色资源并开展了相应的特色服务;而上海图书馆围绕世博会建设的“世博信息”特色资源,则成为了当前反映世博会各种相关信息最全面、最权威的信息来源,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显然,特色资源建设需要有准确的定位,应注重特色资源选题的独特性、地域性与新颖性。在开展特色资源服务的过程中应注重系统化、专业化和专门化, [12 ]图书馆应有专人负责特色资源的建设与服务工作。

4.3 搞好特色资源专题服务

为了充分发挥特色资源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对特色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将原始的特色信息资源加工整理成二次、三次信息资源。还可以将本馆的特色资源进行适度包装,使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资源成为具有财富价值的商业资源,促使特色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以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可行的开发特色资源的方法是,将特色资源专题内容形成一个个有效的信息智囊,向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体读者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13 ]另一方面,特色资源要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给以展现,以加深读者的体验。例如上海图书馆的“上海年华”特色资源,就以“图片上海”的形式发掘和整理了该馆馆藏地方文献中的图片资源。这些资源被数字化以后,以年代为序,图文并茂,全方位地向读者介绍了上海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新成就,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4.4 加强特色资源服务的宣传

图书馆建设特色资源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为了让广大读者了解特色资源进而主动利用特色资源,图书馆需要将本馆的特色资源通过公告栏、宣传活页、专题讲座、读者培训等形式加以宣传,也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下的Lib 2.0技术如RSS信息推送、手机报等形式,宣传本馆特色资源。总之,要以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吸引读者主动利用图书馆的特色资源,从而增加图书馆特色资源服务的效益。

5 结语

公共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与服务,是适合我国国情、创新图书馆服务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公共图书馆应进一步强化特色意识,抓住发展契机,将特色资源的建设与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政府主管部门也应把公共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与服务项目纳入对公共图书馆的考评范畴,以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整体的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兹恒.信息媒体及其采集(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首都图书馆[EB/OL].[2009-10-11]. http://www.clcn.net.cn/shuziziy/index.htm.

[3]上海中心图书馆[EB/OL]. [2009-10-11]. http://www.library.sh.cn/tsgc/index.htm.

[4]天津圖书馆[EB/OL]. [2009-10-11]. http://www.tjl.tj.cn/jsp/tsgc/index.jsp?sort2id=30 .

[5]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EB/OL]. [2009-10-11]. http://www.zslib.com.cn/.

[6]黑龙江省图书馆[EB/OL]. [2009-10-11].http://www.hljlib.cn/.

[7]安徽省图书馆[EB/OL].[2009-10-11]. http://www.ahlib.com/ahlib/main/model/childcatalog/ChildCatalog.do?fcode

=00709.

[8]甘肃省图书馆[EB/OL]. [2009-10-11]. http://www.gslib.com.cn/.

[9]山东省图书馆[EB/OL]. [2009-10-11]. http://www.sdlib.com/library/web/index.jsp.

[10]裴成发等.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调查[J].图书馆杂志,2008,(10):21-24.

[11]曹海霞.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J].晋图学刊,2007,(6):42-45.

[12]林纯.新世纪公共图书馆建设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1,(5):56-58.

[13]李泽文.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组建特色专题地方文献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6):77-79.

浅谈高职院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 篇12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内涵及建设现状

(一) 图书馆特色资源的科学内涵

所谓特色资源就是人们所认同的其产生和发展与人类活动和需求不同于其他个体属性的资源, 世界也正是由各种不同的特色物质资源构成一个斑斓而多维的空间。图书馆的资源分为特色资源和普通资源, 其中特色资源是指一个图书馆经过一个漫长时间的文化积累, 在数量、品种类型上达到一定规模, 有较高的学术品位和情报价值, 在其学科领域或某个专题方向上具有结构比较完整的信息资源优势。当然特色资源概念也将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不断地完善。

(二) 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现状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 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是丰富校园文化的最佳场所, 更是一个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遵循自己的发展规律, 针对高职院校专业特色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方向, 进行特色馆藏建设, 以便使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专业产业发展方面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尽管许多高职院校在参与特色资源建设, 调整馆藏结构, 实现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但由于办学模式、办学方向、办学层次和办学历史等局限, 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具体表现在, 一是领导不够重视, 忽视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二是馆藏不足且质量不高, 学科范围较窄, 庞杂而无特色, 教材的内涵空洞, 高层次、高质量的专业书少, 研究型文献匮乏, 馆藏文献收藏层次不高;三是缺乏统一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标准, 各个学校的建设特点杂乱无章;四是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高职院校的师生很难得到学校外部的特色文献资源;五是馆员队伍建设参差不齐, 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服务理念落后, 形式单一, 不能满足读者较高层次要求。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定位依据及建设内容

(一) 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定位依据

高职院图书馆特色资源定位首先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社会职能和本校的专业发展特色, 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以重点专业、精品专业、特色专业为基础的专业设置, 充分发挥高职图书馆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主要职能。结合专业建设情况、研究和探索发展目标, 定位好本馆的优势特色资源, 形成一套以优势专业为导向的完整藏书体系, 以信息和资源共享为依托的特色数据库资源, 以历史文化和专业理念为背景的价值联动模式, 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提供必要的文献资源保障, 进而成为整个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工作的标志。其次,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以社会区域经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为背景, 以产业结构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为依据, 以能够为对口产业提供信息资源服务为目标, 转变固有专业设置模式, 努力打造与地方发展特色相匹配的示范专业, 丰富特色资源建设内容, 构建产业化特色资源体系, 推动图书馆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以深化图书馆对社会的服务, 体现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社会价值[3]。

(二) 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内容

一般来说, 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分为学科特色、地方特色、文献语种特色、文献类型特色、民族特色、专题特色六个部分,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建设内容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地方区域产业的发展需求, 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 一是学科特色资源, 应以本校的主要学科及优势学科为重点, 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 以保证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为满足社会并根据专业设置需要, 要有针对性地系统鉴别、搜集、整合重点学科专业的信息资源。二是校内特色资源, 主要包括本校师生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和在本校召开的学术会议文献以及与本校合作密切的行业企业内部发行的专业图书、报纸、期刊及非书资料等专业信息资源库。三是馆内特色文献资源, 主要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某一研究方向、某一学科专业或某一学术领域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经过十几年或较长时间积累的文献资源。高职院应紧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根据办学方向、宗旨、专业设置、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 并集中一切力量对学院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以及特色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有组织的开发、整理, 运用使这些资料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四是充分利用本地及行业特色资源, 对本地、行业文献资料进行完整系统的分类收藏, 整合利用, 也最能为研究本地区行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策略

(一) 建立规范和科学的特色数字化资源体系

信息资源标准化是特色资源体系数字化的基础, 是建设高质量特色数据库的根本保证。首先要在数量、类型和质量上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扩大文献型和数字型资源容量, 提高资源深度, 加快更新速度, 确保使用者能够查询到所需要的资源, 并能代表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水平和动向, 提供最新的资源和最先进的知识。其次, 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 必须对特色数字化资源的结构、类型、内容表达及加工数字信息进行规范。起步就要严格执行标准化, 特别是在描述语言和标引语言方面, 必须尽可能地采用国际、国内通用的数据著录标准、数据格式标准、数据标引标准、规范控制标准及协议, 以保证使用者准确、最大化地查询和使用资源。

(二) 积极开展特色数据库核心资源建设

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各自特殊的行业背景、各自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 高职院校特色资源建设要根据本校特色专业的文献保障能力, 对有利用价值的特色资源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处理、存储, 并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 建立满足读者个性化信息需求的特色数据库, 同时兼顾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开发特色资源库, 充分发挥学术研究水平的权威性和专业特色的优势, 建立本校的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教学课件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产学研合作数据库等, 形成具有高职院校自身学科、校内、馆内文献、行业特色的核心资源, 有效地实现其服务和教育的职能。

(三) 最大限度地实现合作与共享

一个地方的高职和本科院校的图书馆资源的合作与共享能够大大降低图书馆资源建设成本, 拓展和丰富图高职书馆可用信息资源, 可以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网络信息环境中, 高职院校要合理科学运用数字信息技术, 搭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积极参与区域数字图书馆建设、依托高校图书馆的力量, 联合参考咨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 获取校外特色资源, 产学研合作便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一大亮点。总之, 高职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要与政府、行业协会、高校、企业之间开展多方面合作, 探索和建立合作共享机制, 通过校企互动合作, 整合企业信息资源, 同时对企业的文献信息、研究成果, 有针对性地收集特色资料, 按照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原则, 与企业共建具有校企特色的数据库, 并通过积极的服务推广逐步完善, 提高特色资源建设质量。

(四) 提高特色资源队伍的综合素质

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队伍建设普遍较弱, 综合素质较低, 首先高职院校领导者要引起重视, 树立特色资源建设理念的同时, 加强特色资源队伍建设。特色资源队伍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文献资料的建设特色。特色资源建设对人员的要求很高, 高职院必须引进和培养既要有图书情报、计算机、外语能力, 同时对特色文献有较强的收集、整理能力;又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的人才。一是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二是要让他们具有多学科知识, 对本校专业设置以及本行业的发展动向有较多的了解, 三是要不断提高他们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对文献信息的开发能力, 培养他们在工作中勇于创新, 善于学习的品格。不断提高高职图书馆对特色资源的建设与服务能力, 提高图书馆竞争力。

特色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根据自身的任务和特色,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建立规范和科学的特色数字化资源体系, 对特色资源建设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探索, 通过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特色资源队伍, 不断提高特色资源建设能力和水平, 积极开展特色数据库核心资源建设, 最大限度地实现合作与共享, 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摘要:特色资源建设是体现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特色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 馆藏资源质量不高, 不能实现资源共享等问题, 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和教育职能难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必须围绕学校办学实际, 积极加强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

参考文献

[1]张云霞, 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定位及建设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13.

[2]阮孟禹, 图书馆特色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建设[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7.06.

[3]江新, 王勋荣, 浅探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定位模式[J].职教探索与研究, 2005.03.

[4]王涛, 浅谈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开展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11.

[5]张谛, 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7.

上一篇:在线评价下一篇:管道问题处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