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育资源

2024-08-04

特色教育资源(精选12篇)

特色教育资源 篇1

当今, 特色学校建设已成为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体现, 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需要。也就是说, 只有学校办出特色教育, 才能彰显学校的内涵品质, 才能使学校拥有鲜明的教育特点, 并以此形成学校文化或学校精神, 从而提升学校在社会、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价值和声誉, 使学校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好学校。因此, 每一所学校都应注重特色学校建设, 努力成为一所实施特色教育的好学校。

一、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

1. 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

所谓特色学校, 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从本校实际出发, 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 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和出色的办学成果的学校。“独特的办学风格”和“出色的办学成果”是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

2. 特色学校的基本特征。

(1) 相对性

特色学校是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为前提的, 建设特色学校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 而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不能片面强调做“特色”、造“特色”, 把创特色变成“作秀”工具和“应景”文章。

(2) 独特性

特色学校也就是个性化学校, 是优化了个性的学校, 是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的学校, 但特色学校绝不是专业学校。

(3) 优质性

特色学校是具有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是育人效果显著的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宗旨是提高育人的质量, 如果不能更多更好地培育人才, 学校的风格再鲜明、再独特, 也是毫无价值的。

(4) 稳定性

特色学校是学校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 形成以特色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办学体系, 并被全体成员不断内化, 从而形成独特稳定的个性和风格的学校, 有经得起历史和实践考验、被社会广泛认可的稳定性。

(5) 发展性

特色学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外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是一个不断探索、提升、完善、超越的过程。同时, 特色学校不等于学校特色。学校特色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某一方面的独特风格或独特优势;特色学校是学校特色的高级形态, 具有整体效应, 它不是局限于某一点, 而是以点带面、以局部带整体、以核心带全局, 最终使学校工作在全方位、多角度, 都能反映出这种独特性。

二、为什么要注重特色学校建设

创建特色学校是各级各类学校寻求更快捷、更广阔发展道路的共同课题, 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 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改革的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明确指出:“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出名师, 育英才”。为此, 必须打破目前的“千校一面”和“万人一貌”的局面, 重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 大力培养具有不同个性、不同专长、不同爱好和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 真正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个体得到最适宜的发展, 为其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这就决定了教育发展必须走加强特色教育、创建特色学校之路。

2. 特色学校建设是素质教育的需求。

创建特色学校, 核心在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差异发展、多元发展和整体发展, 本质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发展、全面发展。这种按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提供针对性的教育, 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育人模式, 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更加符合人才培养规律, 更加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3. 特色学校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特色学校建设是学校教育铸造高尚灵魂的时代性文化策略, 对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即已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对特色学校建设提出了相关要求。2010年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特色学校建设被提到了国家教育战略指导方针的高度, 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指针。因此, 特色学校建设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4. 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标志。

参照世界经济论坛提出的国家竞争力模型“三阶段理论”, 学校发展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要素驱动阶段 (外延型发展) 、效率驱动阶段 (内涵型发展) 、创新驱动阶段 (特色化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中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的科学界说, 表明了我国教育正处在从内涵发展向创新发展的过渡阶段, 学校教育正朝着以彰显独特的学校文化与精神、学校特色与品牌、学校理念和价值为标志的人文教育阶段迈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5. 特色学校建设是创新发展的抓手。

创新是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学校要创新就要有自己的特色、风格与个性, 特色学校建设则是学校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和抓手。特色学校建设是中小学阶段教育目标的生动体现, 是中小学阶段教育的别样追求。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抓好特色学校建设。

三、如何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1. 结合学校实际, 谋划特色之路。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要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实际, 科学确定特色项目, 准确定位特色目标, 精心制定创建规划, 确保学校特色的持续发展。在制定特色发展规划中, 不能凭空虚构、主观臆断, 需要充分考虑五个方面的因素。

(1) 历史与传统

学校的发展历史和优良传统是学校自身的固有资产, 是其他学校无法复制的办学资源。建设特色学校, 一定要注重从本校的历史和传统中汲取营养, 挖掘潜力, 打造亮点。

(2) 师资与专长

要分析本校教师中哪些是有专长的, 有什么专长。一般来说, 学校所期望的特色, 应与大部分教师的兴趣爱好、专长取向一致或相近, 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容易接受, 容易投入, 容易形成合力, 否则就可能难以理解, 难以推进。

(3) 自身优势

要在办学过程中找出自己的特殊优势, 并使这一优势科学发挥、合理利用。为此, 每一所学校应当准确认识自我, 完善自我, 丰富自我。

(4) 办学条件

校舍、场地以及教学设施等硬件, 对学校特色的培育能起到促进和制约作用。在特色学校建设中, 应充分考虑学校物质载体的承受力, 真正做到因校制宜、扬长避短。

(5) 社会背景

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等是培育学校特色的肥沃土壤, 我们应充分挖掘、合理利用, 使其为特色学校建设服务。

2. 结合师资提升, 稳固特色之本。

特色学校建设责任在校长, 关键在教师。因此, 必须全面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 保证特色学校建设的顺利实施。

(1) 校长队伍建设

校长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领路人, 要善于发展自己独到的见解, 努力形成独特的教育观念, 大胆实施独特的办学方略, 找到办学的优势和突破口, 扬长避短、推陈出新, 创造出学校的特色。这就需要提到“四定”:一定目标———校长首先要为自己的发展定目标, 其次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定目标, 把目标定得高一点、远一些;二定特色———定出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三定方略———需要用方略来实现和打造特色;四定时限———用阶段性目标支撑特色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

(2) 教师队伍建设

蔡元培先生说:“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教师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要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自身应该兴趣广泛;要培养学生特长, 教师自身应该拥有特长。广大教师要主动自加压力, 潜心钻研, 在教学实践中磨炼和提高自身素质, 把特色学校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做创建特色学校的主力军。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校本研修活动, 注重教师特色专业的教育与培养, 使其逐步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育教学风格。特色学校一定是由特色班集体构成的, 一定是由特色学科来支撑的, 所以,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肩负重任。同时, 要注重形成合理的梯队, 使学校不仅成为培育特色学生的摇篮, 也成为培养特色专业教师的摇篮。加强教研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教科研工作的理论引导作用。每所学校及校内教育科研部门要深入研究特色学校建设理论, 组织骨干力量对创建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攻关。每所学校要将特色学校建设作为校本教研的核心, 积极开发与特色学校建设相适应的校本课程, 把课题研究作为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提升特色层次的有效手段, 为特色学校建设拓宽路子, 打造精品。

3. 结合文化建设, 实现文化育人。

特色学校的特色在于与众不同的学校“文化”, 办学就是办文化, 做教育就是文化育人。特色学校建设既需要学校文化的继承, 更需要学校文化的创新, 塑造特色校园, 彰显学校个性。建设学校文化, 就是形成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应是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内涵和品质。拥有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文化, 是特色建设的最高价值追求, 对特色建设能起到引领、激励和推动作用。特色, 只有形成一种学校文化, 才可能成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特色。因此, 加强文化建设, 是学校发展个性、打造品牌的必然选择。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也是学校文化重建的过程, 学校特色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创建过程中, 不断总结、提炼、升华, 从而形成物质、精神、理论等层面的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是特色学校的个性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所以, 我们必须以特色项目为切入点, 致力于学校文化的建构与积淀, 从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不同层面入手,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着力打造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 特别是行为文化中的备课组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体育文化、艺术文化、社团文化等, 全方位、高品位地重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当然, 学校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往往需要持久、持续性打造。

办好每一所学校, 使每一所学校都有特色, 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是全面育人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 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成为特色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 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具有特色的好学校, 使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质, 从而实现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特色教育资源 篇2

——大辛小学“农村生活教育”特色创建方案

鹤山乡大辛小学

2013年2月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大辛小学“农村生活教育”特色

创建方案

特色学校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发挥优势、开拓创新的有效载体,也是学校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办学品位与办学水平,切实做好创建特色学校工作,根据学校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将农村生活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方向,其意义在于让学生体验现代祖国的飞速发展,从社会大课堂中受到教育。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质量促发展,以特色铸品牌”的办学宗旨和“为生活服务,为未来服务”的办学理念,加强学校内涵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力争从特色学校建设中求突破,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具有长期性、独特性、稳定性、先进性的特点,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状况,学校进行了农村生活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此举旨在教育学生学会生存,了解过去的生活,珍惜现在的生活,把握未来的生活,为孩子的终生幸福奠基。做到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活动有成效,素质有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有特长的“四有”人才。

三、特色项目

1、学校举行农村生产、生活工具展,将祖辈过去生产、生活的器具进行展示(分石器、木器两部分)。通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生产、生活工具的历史与演变,教育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学会分享与合作,注重创新与发展,培养勤劳的品质,增强自豪感。

2、学校以“可爱的农村—我的家”为主题,布置整理农副产品一条街,将家乡主要物产,分农作物、蔬菜、手工艺品、地方特产四部分,进行展览。通过给学生集中讲解、参观。谈体会、写观后感,开展“家乡在我心中”“我为家乡喝彩”等活动,树立强烈的家乡荣誉意识。

3、开辟农村劳动基地。学校所在驻地的小辛村,是土地成功流转的先进村,有药材和蔬菜两个种植基地,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与他们签订了合作协议,从整地、种植、生长管理(浇水、施肥、除草)、采收,每一个过程学生均积极参与,然后再由种植户讲解其市场价值、经济效益,学生获益匪浅。

4、定期开展农村超市活动。该活动分三个阶段:首先让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包括资源种类、市场价格等;然后分出买卖双方;最后模仿农村市场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交易。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生活,了解社会信息。

5、开展农村社会调查活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引导学生学校时刻关注农村近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发动学生对广大农村的方方面面进行社会调查,时间跨度60年,对爷爷、爸爸、我三代人进行纵向对比,分三个层次:一是生活水平调查。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展开;二是生产劳动调查。通过生产工具、劳动方式、种植类型、亩产数量、经济效益等方面展开;三是环境调查。通过植被、土地面积、野生动物种类、大汶河水文变化等方面展开。

6、挖掘整理民间文化,继承家乡优良传统。农村文化是当地百姓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群众凝聚力和进取心的不竭动力!对其有效的保护即是积极的延承。既要继承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农村文化内容众多,可涉及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等诸多方面。学校有责任帮助他们挖掘其精神内涵,有取舍的对孩子们进行教育,这是对农村文化最好的保护与延承。(目前学校已完成了对鹤山岁时习俗的整理,岁时习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由于其区域性特别强,故有“十里路不同俗,一里路改规矩”之说。除国家法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外,鹤山还沿袭有一些地方特色鲜明的节日文化。如正月十六“走百病”、二月二“龙抬头”、五月十三“关公磨大刀”、六月一 “ 喝面叶”、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腊月初八“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等)

7、组建民俗娃美术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对流传于当地农村的民间手工技艺,进行整理、挖掘和培训。如条编、剪纸。兴趣小组吸纳部分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参加,每周活动两次,可邀请部分民间有技术的人兼任辅导员。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对劳动的爱好与兴趣。

8、拓宽教育渠道,营造教育氛围。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渠道进行教育,如旗下讲话、黑板报、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低、中、高三个年级,分别以《我爱我家》、《我爱我校》、《鹤山,我可爱的家乡》为主题,定期出版手抄报,精选20多条广泛流传于农村的生产生活类谚语张贴悬挂,这些语言通俗易懂,发人深省。

9、开发整理鹤山文化校本课程。主要包括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发挥课堂主阵地,通过校本课程能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四、工作要求

1、明确目标,统一思想。要提高对建设特色学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积极营造建设特色学校的良好氛围。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要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集体智慧和作用,扎实开展建设特色学校活动。

领导小组成员

长:窦海峰

副组长:柳宝 张恩华 王培侨

成员:王有玉 桑苦胜 刘树龙 王成阳

3、突出特色,细化方案。要结合本校实际,确定特色项目,制订特色学校建设规划和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分阶段实施,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要发掘本校内在教师资源,加大培养有独特风格的特长教师的力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苦练内功,培养有一定专业特长且满足特色学校建设需要的一大批教师。同时,从社会上聘请兼职教师,确保特色学校建设的顺利实施。

5、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完善必要的硬件设施,以满足开展特色项目活动的需要。学校必须拨出特色项目建设的专项经费,确保特色项目的正常开展。

五、工作措施

1、落实工作责任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把特色项目建设按计划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层层抓落实,确保特色项目建设工作长期有序高效地开展。

2、建立检查指导机制。要建立特色项目检查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特色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不断完善和丰富活动内容,使特色项目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3、建立考评机制。要制定特色项目建设考评方案,对参与特色项目活动的教师,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考评,并把考评结果和评先评优、职务晋升挂钩。

4、建立激励机制。要对积极参与特色项目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先进教职员工评选活动,对特色学校建设成绩突出的教职员工给予表彰奖励。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是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实践过程,也是对学校自我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所以立足农村,围绕“农”字做学问,通过开展农村生活教育进校园活动,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挖掘与传承,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生存,为孩子的终生幸福奠基。

“文萃教育特色” 篇3

【关键词】校长办学思想 文萃教育特色 师生幸福 个性成长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程改革与构建特色学校实验研究”(牛国喜为课题负责人,编号为PL2015_328)R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20-02

为了更好地应对新时代教育挑战,真正办好人们满意的教育,我以“文萃”为思想方向,打造以独特的“文萃教育”为目的新的教育思想。结合多年执任经验和当前的办学实际,提出了以“重视文化教育,重视人文素养,重视文明传承,注重在学校教育中的文以化人”为内涵的“文萃特色教育”。

1.“文萃教育特色”的思想内涵及特点

文萃一词,文者,至精文化、文华词采、文明礼仪、人文关怀;萃者,萃集、聚合,融会贯通。文萃,既体现成纪故地尚智好学、文德双修、人文荟萃的优良传统,更彰显的是文明重德,谦和思诚的和谐创新的现代新风,寓意学校将承古拓今、继往开来,传承文化、倡导文明,在素质教育下以“文”为导向,以“萃”为途径,引领学校教育不断向前。作为一种引领学校长远发展的思想理念,“文萃教育特色”有以下特点:首先,文以化人,萃集智慧——基于“谦和、思诚”的教育精神的创新。其次,文化立校——致力于师生双向幸福成长的时代理念。第三,关注学生人文素养、致力学生个性成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基于学校核心价值的践行理念。

2.“文萃教育特色”办学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

办学思想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办学过程是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的实践过程。在办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校长的理论实践体系是校长的指导思想,即是校长的办学思想。它包括一个校长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反映了校长对学校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和主张。办学思想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校长的教育思想。

3.“文萃教育特色”校长办学思想在学校工作领域中的实践

3.1开发校本课程,构建特色学校实践体系

校本课程是有学校参照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特征和影响力的课程。学校以营造氛围来推动特色建设,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特点以及学校办学经验成果,以教育科研来支撑特色建设;以师资建设来保障特色建设;以课堂教学来彰显特色建设;以兴趣活动来丰富特色建设;以独特的文化形式彰显学校内涵。

3.2丰富学校课程建设,推行实施“361学本研学稿”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探寻上,学校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本校教情和学情的“361”学本研学稿教学新模式。针对不同年级的教学情况和教学目标,学校正在进行“两稿一本”的开发实施,实施成果主要有:复习讲义稿、新课标解读稿、培优研学稿。高一年级旨在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学校汲取各大教研组的智慧,修订了高一年级学科补弱纠错本。

3.3以“文萃”思想引领,序列化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在活动中促进,在活动中提高。通过各种积极阳光的教育主题活动的开展,促进师生全面健康发展。

3.3.1以书香校园的打造来引领、丰富学校“崇文教育”的内涵。学校将营造“书香校园”列为促进师生双向成长的重要活动。

3.3.2开展家校牵手共建幸福的“感恩教育成就幸福家庭”系列活动大型家长会。

3.3.3举办科技节、艺体节,让师生在动手动脑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3.4积极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素养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学校的课程研究和教学发展能力。因此,学校开展“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研究,进行“教师的幸福与专业化发展”交流体会等活动;激励教师参与各种专业化培训;通过校内评比进行优秀论文创作,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

3.5搭建平台,挖掘师生潜力,促进师生成长

学校依托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在学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搭建文化、宣传、情感、成长四个平台,让师生有空间展示精彩,超越自我。通过这些平台的搭建,旨在让每个文萃人都能得到锻炼与成长。

校长思想的凝练和实践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合力协助,全体学生的认真践行。“崇文”是我们的奋斗方向,未来,希望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尽可能为师生提供一个能够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独立、自由、自强、自律、合作、宽容的主体性素质的平台。我们将一直践行“崇文”的思想:执信若真;执心若水,执行若修;执志若坚,执思若涌。

参考文献:

[1]董宏华,尤春发,甄金凤.教育家型校长办学思想研究[J].成人教育,2012年第10期.

特色教育资源 篇4

一、注重德育研究, 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根据“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努力探求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问题, 在抓好常规德育工作的同时, 勇于开拓学校德育工作的破冰之旅, 培养学生“对家庭负责, 学会孝敬;对学习负责, 学会求知;对集体负责, 学会关心;对社会负责, 学会报答;对自己负责, 学会成才”。以适应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家庭负责, 学会孝敬。学校坚持以德立校, 把“对家庭负责, 学会孝敬”作为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赋予“孝敬”的时代内涵, 拓宽“孝”的本质意义。要求学生每周回家做三件家务活;每一周主动的跟父母进行一次谈心;每学期都有一个进步, 给父母一个惊喜;每年岁末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

对学习负责, 学会求知。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 不断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有关知识加强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明白:在校努力学习, 这是每一个学生的天职;学习没有窍门, 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根据自身的目标、基础, 有选择性的、有计划性的读书学习, 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把知识运用于实践, 反复学习, 不断提高, 这是学会求知的必经之路。

对集体负责, 学会关心。良好的班风是每位学生对班集体负责的体现。为让学生学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 使其能够在集体中与所有成员和睦相处, 召开“榜样在我身边”、“决不服输”“团结就是力量”、“小处见大事”、“同学需要理解, 班级需要爱护”主题会, 开展“一帮一”、送温暖、班团干部竞选活动。学校制定相关奖惩政策进行激励, 班主任具体实施, 让“对集体负责”走进学生的心灵, 形成良好的班风。时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感悟他人给我的温暖, 学会对他人的关爱。

对社会负责, 学会感恩。为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 努力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每天的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于潜意识中萌动向典型人物学习的思想。只要努力奋进, 感恩的希望就不会遥远。学校积极整合周边教育资源, 让学生深入到机关单位、广大农村开展如慰问敬老院老人、科普农技宣传、普法宣讲活动, 进行体会“踏入”社会的辛劳与回报社会的快乐。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立志服务于社会的思想与能力。

对自己负责, 学会成才。对自己负责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让学生知道, 只有对自己负责, 成才就会有希望;只有刻苦勤奋、事事尽责, 克难奋进、不断进取, 才能化希望为现实, 才能化希望为现实, 收获成功的喜悦。比如, 让每位学生必须人人写成长日记, 记录自己的青春足迹, 成长经历, 成才过程;班主任及语文老师必须周检。德育处、校团委按月褒奖各个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校的学生在三年的学校生活中, 人人都有一次得到表彰的机会, 使人人成才的理念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美丽的倩影, 以至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推出特色项目, 丰富特色教育理论

学校在常规德育教育的基础上, 深挖教育内涵, 创新教育形式, 培植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特色项目。以德育、科研带动其他项目的建设, 以特色的思想建设学校项目。形成特色项目群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级, 比如, 体育、民族舞蹈、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 根据学校特色发展计划, 自订计划及课程目标、整合资源优势、自编校本教材, 按时认真训练、辅导, 随时总结经验。独特的教学方式, 亲切的教学内容, 特别的吸引学生, 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围绕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重点在德育立校、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科研兴校几个方面, 按照工作思路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在实践探索中引领特色项目走向成熟。

三、创建特色学校, 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在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中, 我们挥洒汗滴, 乐于奉献, 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学校特色建设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各种活动中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如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指导的能力、学会合作互助的能力、学会欣赏包容的能力等等。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渴求的, 比如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 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学校特色建设提升了学校常规管理水平。特色创建的过程是一个教育思维不断升华的过程, 伴随着特色教育的不断推进, 教师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有效提升。表现在管理层面上, 学校行政人员日益清晰了对于学校发展的思路, 合理规划了学校发展的愿景, 表现在一线教师身上, 广大教师除了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活动, 师德师风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热爱本职工作。有了自己对于教育的一份思考, 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 创新自己的育人手段, 提高育人水平。因此, 学校特色创建推动了学校发展。

走特色办学之路, 要不断地明确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不断地统一思想, 克服困难,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自主发展, 各显神通, 不断提升学校的竞争力、生存力。要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特色建设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要系统规划、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创建过程, 把特色内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产生特色效应, 真正实现特色创建创出特色。

摘要:本文从德育研究, 推广德育研究成果, 树立学校特色教育理念, 培养师生的良好素质,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特色教育资源 篇5

创校园文化特色

——全国特色教育学校新邵八中跆拳道特色教育发展速写

新邵八中地处湘中腹地,是古梅山地区的中心地带,自古以来民风彪悍,历朝多出武将,以抗战名将廖耀湘为代表的一批武将即诞生在这里,民间习武之风由来已久。历来尚武的新邵人民对武术的崇尚,为新邵八中创办以跆拳道为主的体育特色学校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自建校以来,新邵八中传统的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武术、健美操等项目的开展为新邵八中体育文化的孕育创造了非常浓厚的氛围。

新邵八中秉承‚以人为本,以人育人‛的基本思路,确立了以‚以德立教,以质立校,强化素质,彰显特色‛办学理念,把跆拳道‚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核心理念和学生成长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倡导传承传统武德精神,把‚三礼‛(知礼节、懂礼仪、有礼貌)作为学校文明教育的灵魂,以活动为载体,以竞赛为动力,开展全校性的跆拳道活动,建立了健全的体育兴趣小组活动体制,通过长期的办学实践,我校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校情的特色教育之路,以跆拳道为主的体育特色已经成为提升学校品位的金字招牌。

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重视跆拳道教育工作。

2010年,我校制定了《新邵八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并同时制订了《新邵八中体育发展规划》,经教代会通过,明确把发展以跆拳道为主的体育特色教育作为我校发展体育特色教育的突破口,全力打造跆拳道特色教育品牌。

1、成立了跆拳道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高度重视跆拳道教育工作,把跆拳道教育工作当作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成立由校长、分管校长、政教主任、总务主任、跆拳道教练、体育科组全体老师组成的跆拳道工作领导小组。

2、完善机构,把跆拳道教育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教学工作计划 2012年,学校在特色教育工作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特色教育研究室,领导小组由校长苏立祥担任主任,书记屈宋来、副校长石剑光担任

副主任,黄红根为教研组长,专门负责特色教育工作,做到专人负责管理,专人落实。并有健全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和相应的管理办法、规章制度,提高了管理效率,从而加大了对特色工作的指导,确保了以跆拳道为主的体育特色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此外,学校还要求跆拳道工作领导小组制订相应的跆拳道教学工作计划,认真编写了操作性极强的《跆拳道教学方案》。

3、高度重视跆拳道教育基础资源建设

(1)争取支持,保障跆拳道教育工作各项经费到位。

跆拳道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体育项目,广受人们喜欢。学校在开展跆拳道的过程中,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市、县体育局,市、县教育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各级领导先后到学校指导开展工作,并且在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学校也投入经费达6万多元,用于跆拳道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跆拳道项目训练、设施设备及场地保养和改善、安全维修、带队教师训练和参与竞赛的各项补贴等,目前已拥有符合国家体育器材配备标准的跆拳道功能场室。在跆拳道项目训练、场地保养、设备改善、安全维修、带队教练训练和参与比赛等环节均有经费保障,为跆拳道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加强跆拳道教练队伍建设。

学校经常派教师外出学习跆拳道先进教育工作理念,三位教练每年至少有一次的外出业务学习和培训,并不定期邀请高水平的跆拳道教练来校指导,提高学校跆拳道教练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3)构建完善的运动员梯队建设体系。

县教育局更把我校创特工作列为2012年我县教育工作十件实事之一。县教育局就发展特色教育给了我校诸多指导,在招生政策方面给予我校大力支持,在招生范围、招生人数、优质生源走向方面,把我校与省级示范性高中一视同仁,为我校的发展增添了后劲(就艺体工作而言,明确规定我校可以在全县范围内招收音体美跆拳道特长生,提供降分录取、学费减免、生活补贴等优惠政策)。

与此同时,并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和年龄阶段的特点,不以成绩论成败,将打好跆拳道的基本功为根本,分年龄段进行跆拳道的系统训

练,再在基本功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提高。我们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精英层、骨干层、基础层。

二、创新工作机制,训练与比赛相结合,推进跆拳道特色教育工作。学校将跆拳道定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并且定好教学训练的目标,把跆拳道比赛定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要求全体学生能熟练的完成跆拳道的全套动作。每学期组织一次校内专项比赛,并不失时机地派出运动队参加县、市、省的各项比赛,这也是我们促进该项运动水平提高的有效办法。

1、形成科学高效的教学训练管理体系。

自2011年以来,学校在先后争创‚全国特色学校‛的荣誉湖南省普通高中特色教育实验学校和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跆拳道)学校的过程中,学校创造性地把教师组织训练和带队参赛折算成工作量,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并对推广跆拳道运动做了较为详细的安排:

(1)进一步完善跆拳道队的内部组织机构,从学校行政领导到跆拳道主教练、跆拳道队的队长、小队长,层层落实了跆拳道的训练工作,培养了跆拳道队员的自我管理能力。另外,学校有一批教师是跆拳道的爱好者,也是跆拳道的好手,是理想的助理教练。

(2)切实推行‚跆拳道进课表‛工作,每学期都制定工作计划,并根据阶段性工作制定出可行性方案,期末写出经验总结。认真上好跆拳道课,认真抓好跆拳道训练,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抓好跆拳道基本功的训练和精英层、骨干层的提高训练。

(3)发挥好教师和跆拳道尖子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爱跆拳道、乐学跆拳道,创建人人学跆拳道、人人爱跆拳道的良好氛围。

(4)认真组织好学校跆拳道队出外表演、比赛,并争取优异的成绩,赢得荣誉。让每一位跆拳道队员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同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扩大学校跆拳道队的社会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2、开设与完善校本课程。

学校认为:跆拳道不仅是一个项目、一项活动,而应该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为此,学校在统一开设体育与健康课、举办体育大课间活动体

等体育活动课程的基础上,突出跆拳道特色。

(1)学校开设《跆拳道教程》,开展规范性的课堂教学。编写跆拳道操,让跆拳道活动艺术化,丰富跆拳道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亦武亦舞的活动中,感受到跆拳道的‚礼、仁、智、毅‛的深刻内涵。此外,《跆拳道在创建特色学校中的实践与研究》也被定为省级科研课题。

(2)为了更好地发挥跆拳道的育人功能,学校把它与学校的校园文化责任教育结合起来,使得跆拳道活动做得有主题、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评比,把学生生置身于一个文化气息浓、文明程度高的氛围当中,使学生生耳濡目染地接受熏陶、受到鞭策,自觉树立学习意识,确定正确的人才观和价值观,自觉提升自身文化素质,不仅丰富了学校责任道德文化氛围,而且提升学校‚三风‛建设力度。

(3)借助各种传播媒介,利用升旗仪式、晨会、入学教育、专题教育、传统教育、读书征文、综合实践课等活动形式加大宣传跆拳道的‚武德‛精神,同时,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与领会,进行爱国主义、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尊师守纪、责任、孝道、感恩、诚信、健康等宣传教育,让‚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跆拳道精神在校园潜移默化,让师生们把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记于脑、铭于心、践于行。

3、开展“六个结合”,使武德精神的形式多样化。

为了使跆拳道活动内容更加充实,活动落实到位,学校提出六个结合:把跆拳道武德精神与责任教育结合、与德育活动结合、与体育 ‚2+1‛结合、与学校艺术节结合、与体育教育活动结合、与素质教育结合,使跆拳道的教育成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拓展,不仅丰富与发展了学校文化的内涵,而且使校园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此外,学校还编制‚跆拳道操‛,使跆拳道活动趣味化;建设跆拳道文化长廊、跆拳道训练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深入开展跆拳道特色教育活动,勇创跆拳道比赛佳绩。经过几年特色教育模式的浸淫,如今的新邵八中呈现出鲜明的办学风格,全校师生不分男女老师,人人会做跆拳道操,人人都行跆拳道礼,如火如荼的跆拳道运动让整个校园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在普及的基础上,跆拳道竞技也硕果累累,2003年以来我校在省市青少年跆拳道比赛

中,共夺得了44枚金牌、43枚银牌、42枚铜牌。2010年8月,我校跆拳道代表队代表全市在湖南省

校中的实践与研究》也被定为省级科研课题。

学校以特色教研室为核心,在加强对跆拳道的科研引领的同时,注重跆拳道的特色教育的外延和辐射作用。

一是加速跆拳道在城乡的普及。学校跆拳道特色教育不仅让八中师生感受到跆拳道的魅力,也让校外的其他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参与进来。学校以精武馆为核心,在全市增设了四个教学点—— 新航中学、酿溪三小、潭溪中学、坪上中学,其他不少中小学的学生纷纷就近学习跆拳道,跆拳道文化传播到市区和农村。如今跆拳道运动已经在全市遍地开发。城乡中小学生的广泛参与,显示了我校跆拳道特色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挖掘跆拳道文化精髓,形成极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随着跆拳道教育的发展,跆拳道礼仪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跆拳道精神渗透到师德建设、校风建设、学生德育工作和课堂教学等各个层面。‚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跆拳道精神不仅镌刻在运动场上,还成为各班的班训,激励同学们健康成长,努力拼博,矢志成才。抗洪抢险英雄、被誉为‚新邵七子‛的李雄国和勇救落水群众、被誉为‚见义勇为‛好战士的雷湘君,就是在这样的校园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毕业生。

特色德育教育从感恩教育开始 篇6

一、通过课堂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课堂道德教育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起着启蒙、引入和深化的积极作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情感触动和共鸣,而不是生硬的理论说教。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通过创设情境、情感体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恩情,形成知恩的道德共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家长、老师及其他人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让学生知道,无论是父母给予的生命,还是老师教给的知识,这一切都是恩情。

二、组织感恩故事交流活动

开展感恩故事交流活动,让学生收集感恩故事资料,通过有效的交流活动,让这些分散的资料成为学校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为此,我们通常利用课外活动、班会课等形式,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感恩小故事拿出来交流,和大家一起共享感恩教育资源。在交流中,学生为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动,为故事中的情节所牵挂,学生的感恩认知得到升华,感恩意识得到增强,感恩准则得到规范,感恩行为获得动力。

三、强化校园感恩环境布置

人的情感与人所处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环境布置则是一种极佳的教育手段,是引发深化学生感恩情感的催化剂。鉴于此,我们以氛围渲染营造校园感恩教育的声势和榜样,对学校环境布置进行了精心设计,以适应所开展的感恩活动的需要。让全体师生置身于感恩文化氛围之中,很好地起到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感恩教育活动的热情和感恩意识。

总之,实施感恩教育,能使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同时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进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目前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让孩子们在温暖中学会感恩,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养成健康心态,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特色教育资源 篇7

一、荣昌教育的现状

荣昌县共有中小学190所, 其中农村学校占总体的94%;共有教师6148名, 其中农村教师占总体的80%;共有学生10485人, 其中农村中小学生83900人, 占全县学生的80.6%。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 荣昌的农村学校在全县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而相应的老师占的比重却很少, 没有形成正常的师生比。城区学校集中, 便于统筹管理, 农村学校分散, 存在诸多问题。现以城区学校的代表玉屏实验小学和农村学校的代表铜鼓中心小学为例, 谈谈我县城乡教育的差别。

玉屏小学:教育硬件设施完善, 拥有先进的教育设施, 教育教学辅助设施齐全。教育资源丰富, 首先是教师资源的丰富;其次是现代教育资源的丰富。学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 都可以很轻松地通过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获得相关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能轻松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 获得相关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能轻松获得丰富的教育类物质, 譬如书籍、乐器、体育器械、美术用品等。此外, 相关的辐射型设施也极多。学生可以参加各种训练班, 根据兴趣来选择发展方向。家长素质较高, 大部分家长对孩子教育过程充满理性, 对教育的指导能力强, 关注教育的程度显然高于农村。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铜鼓小学:教育硬件设施、现代教育资源有限。首先是师资有限。专职老师缺乏, 很多教师充当着“万精油”的角色;其次是现代教育资源的缺乏, 很多孩子没有亲身尝试过电梯、IC电话, 没坐过火车、船和飞机,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力较差。家长素质较低。大部分家长对教育处于茫然状态, 更谈不上学生课外兴趣的培养, 家长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水平极低, 效果不好。很多家长对九年义务教育依然认识不足, 对知识对人的可塑性发展的效用感受不深。各种不利条件使农村学生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

以上对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的代表进行对比后, 我们清楚地看到, 农村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明显不及县城。城区学校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吸引着众多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不断地壮大学校规模, 持续着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而农村学校却停滞不前, 面临着生源和师资流失的恶性现状。究其原因有:

(一) 客观存在的原因

1. 教育投入的多寡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从目前的情况看, 农村与城区的办学差距的确“永远”也赶不上。农村学校经费普遍紧张, 没有相应的教育投入作保障, 很难得到有效运转持续发展。

2. 教师待遇不均造成优秀教师大量流失。

城区教师待遇较高, 有更多的学习、进修、提升自身素质的机会, 可谓物质精神双丰收。而边远学校教师则相反, 致使优秀教师流失, 使之形成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的恶性局面。

3. 城乡需求引发的心理状态不同。

城市竞争激烈, 家长心态更重视于知识的获得, 技能的培养, 故而教育过程也体现更高层次的理性。农村由于工作环境的简单性和技术含量、知识含量的偏低, 造成乡村家长整体心理需求较低, 认识水平较低, 故指导学生的能力也受相应限制。

(二) 主观存在的问题

1. 对“教育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打造渝西川东教育高地”的认识、理解不够深入。

很多农村学校认为“打造教育高地”是政府和名校的事, 而自己却一副事不关已的样子, 只等政府有限的外部投入。这样的思想是永远不能够达到教育的均衡发展的。

2. 丰富的教育资源未能得以开发。

城市教育资源丰富, 而农村教育资源也并非枯竭, 但未能得到开发和合理的利用, 大部分资源都处于散置状态。比如“农远工程”, 许多学校的教师去年因为要接受检查, 用得较多;而今年的使用率不到总课时的30%。

三、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创农村学校品牌,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改革, 上下求索。要真正实现教育城乡统筹兼顾, 均衡、和谐发展, 除了需要外部大环境的均衡条件, 更需要农村学校找准特色, 找准突破口, 以自主发展来促进全县的均衡发展。而以农村特色教育为载体, 打造农村品牌学校, 来推动荣昌教育的城乡统筹发展, 打造“三名工程”和实现“教育高地”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笔者认为, 农村学校应着力实现一个转变、两个树立、三个挖掘, 努力促进荣昌教育均衡和谐发展。

1.一个转变。转变均衡教育就是搞平均主义的观念。均衡教育并不等于平均教育, 是在均衡中求特色, 在特色中求发展。何谓特色?它应该是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求精, 以精品意识建构特色, 让特色品牌真正带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一个特色学校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 它是历史的积淀, 具有时空的广泛性; (2) 一个学校独特的风貌, 具有氛围的浓郁性; (3) 特色应是社会公认的, 具有认同的社会性; (4) 应是立足课堂教学的普及与提高, 具有群众的参与性; (5) 它是与时俱进的, 具有动态的可持续性。

近几年来, 我市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特色显著, 成果斐然。如綦江县、渝北区的儿童版画享誉京城, 其风格与技法已自成体系, 独具一格;铜梁龙灯、荣昌安富的陶艺、美术、体育, 路孔的缠丝拳, 梁平年画及长寿竹编等一大批颇具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资源正在发掘和有效利用中;另外, 梁平灯戏、秀山花灯、黔江摆手舞等民间艺术形式也开始出现在教学及活动中。这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 还在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可见, 农村学校通过艺术教育这一载体来打造学校品牌是大有作为的。

2.两个树立。一是树立“均衡发展, 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名校在发展, 农村学校也应共同发展, 和谐发展, 应结合自身实际, 把系统的特色办学理念与均衡发展的内涵结合起来, 农村教师更应加强自身学习, 努力让自己从“教书匠”向科研型老师转变, 树立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二是树立“均衡发展, 艺术教育是杠杆”理念意识。《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 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因此, 加快艺术教育改革步伐,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农村教育, 加强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 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艺术教育不是“贵族教育”更不是“精英教育”, 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艺术教育在培养教育农村学生高尚的情操、完善健全的人格、提升其生活质量等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三个挖掘。一是充分挖掘教师潜能, 寻求教师队伍专业化、正规化的有效途径。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人的问题。学校之间最不容易消除的均衡是师资队伍的均衡。要均衡发展, 就要突破区域限制, 树立教育无校界、实现全县教育一盘棋。首先, 应加强对农村艺术教师的专业化培训, 培训形式采取“以点带面、动静结合”的方式, 培训内容应针对性强、易于操作。其次, 应多加强城区、农村学校艺术教师的互动交流, 号召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为创农村名校提供软件支撑。最后, 农村学校应充分发掘教师资源, 聘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家长、民间艺人等作为校外辅导员到校授课, 进行互动交流, 形成一种和谐的艺术氛围。

二是充分挖掘地方特色, 寻求走农村艺术特色之路的有效途径。学校有了特色, 学生才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学校。农村学校应在特色化方面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 形成更多的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特色学校。学校有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才可以站到一个高的平台。农村有广阔的土地、丰富多彩的山水资源和独具魅力的山歌民乐等艺术、人文资源, 创造性地利用好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浓郁的乡情,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更能打造出农村学校的品牌。比如: (1) 建立乒乓球训练基地、陶艺制作基地等。组织“山娃秧歌队”、“山歌民乐兴趣组”、“乡情采风团”等小组, 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农具自制乡土乐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让学生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如把山间的泥土作成陶艺品、把废弃树根做成根雕等都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 倡导农村学生、家长都培养一项艺术特长。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审美需求, 都有社会实现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将人的多种需求按其性质由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应该说, 人对艺术的追求是存在的。如果条件允许, 人们是乐于拥有艺术特长的。倡导“每一名家长和学生培养一项艺术特长”, 在此过程中对加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3) 在开展“科技艺术节”的基础上, 每年开展一次“农村艺术节”活动或义卖活动。把农村学生、家长及教师的优秀艺术作品进行展示, 展现我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型农民素质, 形成良好、和谐的艺术氛围。也可利用重庆每年都要举行的“旅游商品艺术节”, 将大量作品展出, 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扩大我县影响力。 (4) 在网上建立互动平台, 促进城乡沟通。建立一个荣昌“农村艺术教育”网站。通过这个互动平台, 展示我县颇具特色的农村学校和优秀农村艺术教师风采, 让农村、城区艺术教师进行经验和思想的碰撞, 让全县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站了解其它学校的艺术教育。

三是充分挖掘长效竞争机制, 寻求城乡艺术教育均衡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竞争促发展, 要发展就应根据实际, 重点打造, 以点带面。我县已有几所学校在农村艺术教育方面做出了不小的成绩, 取得了重庆市“艺术学校”的称号。可以把他们作为农村艺术学校的品牌进行重点打造, 推向更高的层次, 在全县农村学校中起示范带头作用。同时, 可以让这些学校的领导在其他农村薄弱学校中作经验交流, 带动薄弱学校共同发展, 形成“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和氛围。

总之,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教育内外协同长期努力, 综合多管齐下。我们要与社会大众一起树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 防止把教育均衡等同于绝对的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资源平均分配。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必定能够促进我县义务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艺术课程标准》.

特色教育资源 篇8

一、内蒙古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的必要性

本文认为, 转变资源观念要从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看待资源, 从生产生活领域不同价值视角确定资源形式, 把资源观念视为一种综合性观念。树立综合资源观念就要以新的资源视角审视内蒙古的资源优势, 以新的资源价值、资源经营理念看待资源, 全面评估内蒙古传统资源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寻找依托资源发展经济的新聚集点、着力点和结合点, 即更加关注发展特色经济, 以新的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方式凸显内蒙古资源优势, 实现新型资源经济发展模式, 切实把内蒙古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首先, 内蒙古丰富而富有特色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软环境资源等, 为其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奠定了客观基础。

其次, 强调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是为克服内蒙古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存在的局限性。

再次, 内蒙古传统资源型经济的资源意识存在局限性, 集中表现在狭隘的传统资源意识和资源经营观念。其二, 资源统筹、产业结构和布局问题。内蒙古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矿产资源开采及资源产品粗加工, 经济发展总体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 集约化程度较低, 经济增长整体科技含量及贡献率不高, 市场持续核心竞争力不足。其三, 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内蒙古在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缺乏优势, 资源利用科技含量或附加值较低, 经济运行产业链条形不成良性循环,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其四, 资源循环利用及资源效益问题。内蒙古经济总体产业规模不够大、技术含量不够高, 产业链比较短, 资源消耗大, 单位资源效益不佳, 长期来看制约着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其五, 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保护问题。内蒙古因地质、地理气候等因素, 大部分地区生态植被状况比较差, 生态环境脆弱。然而, 内蒙古资源型经济不可避免造成相当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可见, 转变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是内蒙古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困境, 实现资源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最后, 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是由内蒙古产业经济发展基础决定的。

1.资源型产业经济内在蕴含着不可持续的因素。内蒙古经济基本上依靠资源型产业驱动, 而资源型产业对经济增长一方面表现出积极影响, 但同时也会对外来资金、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等产业要素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 从而削弱提升产业持续竞争力的动力。

2.资源型经济仍是内蒙古经济发展之路。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是资金、技术及人力资源, 这三个因素决定经济的总体有机构成, 决定产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而内蒙古产业经济这三方面都比较弱。因此, 突出地域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 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求发展则不失为可行之策。

内蒙古经济是整个中国市场经济乃至世界市场经济的一部分。要关注培育内蒙古经济竞争力, 就要客观面对内蒙古资源型经济现代化素质较低的现实。随着资源型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内蒙古经济呈现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功能格局僵化和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下滑趋势。事实说明, 促进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走出传统资源型经济面临的困境, 内蒙古经济发展就要另辟蹊径, 即以特色求发展是内蒙古资源型经济优化发展的可行之路。

二、内蒙古资源基本状况及内蒙古特色产业优势

(一) 内蒙古矿产资源与矿产特色产业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丰富的矿产资源, 成为其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基础, 尤其是煤炭化工类、有色金属类、建筑材料类资源和稀土资源等构成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从内蒙古近年来经济拉动及贡献比例看, 矿产资源产业在内蒙古产业经济结构及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区域布局政策的调整, 内蒙古将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机遇, 但也面临着资源开发与环境压力的现实问题。因此, 转变内蒙古传统矿产产业经济发展路径, 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资源开发与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相结合, 走节约、集约化资源产业经营的路子, 是内蒙古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从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情况看, 能源类矿产及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类、稀土及稀有金属类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内蒙古应该依托能源、冶金资源、材料资源和化工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冶金产业、材料产业、化工产业、稀土产业、能源产业等, 积极培育内蒙古特色资源型产业优势。

(二) 内蒙古新能源与特色能源产业优势

随着能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开发新能源工艺技术水平日益成熟, 变革传统能源生产结构已经成为能源发展大趋势。事实上, 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产业发展方向, 太阳能、风能逐步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转化, 相关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内蒙古虽然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石油等传统能源资源, 国家也把内蒙古确定为西部能源基地, 但传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 着眼于内蒙古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 充分开发利用内蒙古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是调整内蒙古能源经济结构和转变能源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之一。

(三) 内蒙古农业资源与农业特色产业优势

内蒙古虽然耕地面积大, 但总体来看,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 平均土地单产比较低, 农业生产布局不平衡。但内蒙古土地广袤, 各地土壤条件、光照、雨水等农作物生长条件存在很大差异性, 形成了内蒙古鲜明的农业资源地域特色, 并由此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产业经济, 造就了地方经济富有竞争力的潜在区域经济支柱。客观上讲, 内蒙古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并不充分, 核心环节上农业资源的产业化利用极其有限, 农业产业化产业升级、农业产业经济功能布局及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还需作出更大努力, 即从区域性农业经济到区域性农业产业经济还需要一个过程。总之, 内蒙古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潜力巨大, 未来要以特色生态农业为重点统筹农业产业化发展, 着力做好农业特色产业功能区规划, 以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带动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

(四) 内蒙古渔业资源与渔业特色产业优势

地理气候条件、水域、水质及渔业物种是决定渔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内蒙古由于地域广袤, 各地地理气候条件差异较大, 且多数地方属干旱半干旱地区, 自然水域面积与其整个土地面积相比比较小, 渔业可利用面积不足其水域面积的3/4, 而且水域分散、总体水质较差。这就决定了内蒙古渔业发展按照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在规模和产量上都不可能有很大作为。但另一方面, 由于内蒙古地域广阔, 各地地形地貌植被环境及地理气候条件存在巨大差异, 由此也形成各地的水生动植物生长环境不同, 渔业条件差异性较大, 各地渔业的地方区域特色比较明显, 而且内蒙古各类适合渔业水域污染情况较少。因此, 总体来看, 内蒙古具有发展绿色、特色渔业优势。充分利用内蒙古地理气候的差异性, 着力培育特色、绿色渔业品牌, 发展特色生态渔业产业是内蒙古渔业转变发展方式和渔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五) 内蒙古畜牧业资源与畜牧业特色产业优势

从内蒙古草原植被和地域面积条件看, 生态和地理气候环境的多样性、差异性形成内蒙古畜牧业不同地域种群和品质的多样性。从事实来看, 虽然内蒙古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 但区域多样性、差异性是其畜牧业资源优势的核心。所以, 长远来看, 发展区域生态特色畜牧业及相关产业才是内蒙古畜牧业优势的根本所在。从目前来看, 内蒙古牧业经济发展并不充分, 主要表现在畜牧产业特色资源功能区域不明显, 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全区总体畜牧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比较低。因此, 内蒙古畜牧业如何通过特色功能区域建设、特色产业化经营推进区域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 以实现整体畜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发挥整体优势, 是内蒙古畜牧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六) 内蒙古森林资源与森林资源产业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 森林面积居全国之冠, 而且森林树木种类繁多。但内蒙古发展森林产业必须面对森林资源减少、森林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 总结过去森林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教训, 转变森林资源观念, 尊重和顺应森林生态发展规律, 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森林经济相结合方针, 关注和研究森林经济的特点, 变革森林经济发展路径。核心要以生态经济理念为指导经营森林, 培育品牌森林产业产品, 增加森林资源利用附加值, 提升森林生态资源效益, 发展森林生态产业经济。

(七) 内蒙古生态物种资源与发展特色种养加产业优势

内蒙古广袤的地域及各地迥异的气候地理环境, 造就其植被物种及动物物种的多样性, 形成丰富的生态物种资源。内蒙古的生态物种资源在我国的生物资源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为内蒙古发展地方区域特色产业经济奠定了基础条件。目前, 内蒙古利用特色物种资源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经济范例不在少数。因此, 内蒙古培育特色种养殖业及发展相关产业经济潜力巨大, 充分开发利用内蒙古丰富的物种资源势必成为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八) 内蒙古旅游文化资源与特色旅游文化产业优势

“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内蒙古地域几乎横跨中国北部东西, 从西到东丰富的自然景观、民族历史文化及名胜古迹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同时,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众多, 各个民族长期的共同生活劳作和交流融合使民族文化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不同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 特别是创意文化产业经济的精神宝库, 它成为内蒙古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的丰厚基础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经济的潜在增长点。

(九) 内蒙古区域环境资源与发展特色经济优势

其一, 内蒙古具有对内贸易与对外贸易结合的区位优势和产品物流资源优势。首先, 内蒙古横跨祖国东西, 外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 内跨三北依托京津, 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其内联条件和区位口岸条件优越。其次, 内蒙古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而且近年来又依托铁路、公路建立起来各种专业物流园区。这就形成其打造国家级边贸区域的独特区位优势和物流优势, 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其二, 区域软环境资源与发展特色经济优势。内蒙古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 具有民族自治的政策、法规等政治优势;同时, 内蒙古是国家经济发展重要功能性战略基地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具有享受国家经济和生态双重政策优势。

三、优化资源开发利用, 着力推进内蒙古特色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优化资源开发利用,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是加快内蒙古构建现代多元产业体系、建设国家战略资源支撑基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发展战略。

如何落实这一战略,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转变传统资源观念, 明确特色经济发展战略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 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进行调整, 即明确特色经济发展战略, 统筹兼顾, 合理布局:以有利于转变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 有利于促进资源转化、资源综合效益增加和发展力提升为指导思想, 以培育区域经济功能区为基础、特色经济产业园区为平台、特色产业集群为纽带、特色企业为龙头, 规划落实内蒙古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布局。

(二) 努力实现特色经济发展战略整体部署, 切实培育发展区域经济功能区、特色经济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特色龙头企业

首先, 突出地区经济功能特色, 以区域经济功能区为基础, 优化内蒙古区域经济格局。区域经济功能区是区域经济协作, 实现地区乃至自治区经济资源优化的组织形式。目前, 内蒙古资源型经济仍呈现区域互补协作发展不足的状况, 整体经济优势得不到发挥。因此, 立足优化资源配置,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整合效益, 从区域经济基础条件谋划区域发展, 着力以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和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区域经济功能,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同时, 区域经济应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 推动资源富集区和经济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率先发展, 形成区域经济功能区间分工合理, 区域协作有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打造经济功能区域不是各自为战, 而是要整合内蒙古经济资源, 核心是建立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协调机制, 形成区域经济资源合理流动格局。区域协作需要政府及政府之间积极协调, 但绝不能搞“大一统”, 区域协作要更加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树立互惠互利联合发展的双赢思想, 加快割除区域协作体制障碍。

其次, 发展特色经济园区, 以特色经济园区为平台, 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区域资源特色需要产业化经济园区作为转化平台。特色经济园区是实现产业规模化、产业集约化组织形式, 是区域功能区的重要支撑和打造特色区域经济功能的基础。内蒙古经济基本表现为传统资源型产业经济特征。但资源型产业具有较强的延伸性, 可以延伸为相当长的产业链, 形成产业规模, 成为培育带动经济园区发展的基础。打造产业经济园区要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差异进行。发展特色产业园区要重点处理好几个关系: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 在重大项目上鼓励跨地区合作共建园区, 避免地区产业重构和过度竞争现象;加强自主创新, 形成依靠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加强园区产业集群内部分工协作, 形成集群集聚竞争力, 发挥产业集群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强化关联产业横向联结, 培育产业联合社会化服务体系, 有效推动产业集群成长壮大;通过引进国内外资本和技术有效推动产业集群产业升级等等。

再次, 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 打造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突破单产业的边界, 形成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竞争力效应。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必须从资源利用持续性、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产业经济要素整合效益及对环境影响等进行多方面考察, 坚持收缩集中、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循环合理, 有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指导思想进行经济园区产业集群规划设计, 解决企业产业链循环发展及单位资源效益提升问题。内蒙古应抓住上升为国家经济战略区域的机遇, 进一步巩固其在全国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 以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为契机发展现代特色农牧业, 巩固提升能源、钢铁建材传统产业的支柱地位, 大力推进新型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和装备制造业发展,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围绕促进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构筑大型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最后, 培育特色品牌龙头企业, 发展支柱产业, 示范带动特色经济发展。企业是产业园区的基本要素, 特定产业由同类企业构成, 园区发展能力与产业构成密切相关, 而龙头企业是产业园区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领头羊”。内蒙古工业发展要围绕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冶金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战略目标, 合理统筹调整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 加快产业升级, 优化生产要素空间结构配置。但调整产业结构和统筹产业布局都要以提升经济发展力和竞争力为出发点。因此, 实施品牌战略, 通过培育发展品牌龙头企业, 形成支柱产业, 示范带动产业园区发展是内蒙古经济发展战略应有之义。

(三) 立足特色文明发展,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

特色教育资源 篇9

一、以校园文化为支点,构建“一纵”、“一横”、“一基地”的民族教育框架

“一纵”就是创造了浓郁的百年民族学校氛围。大门口赵朴初提写的“清华小学”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见证了这所百年老校的过去与现在;校园内两棵雪松四季常青,伴随着同学们“色俩目”的穆斯林问候声,欢迎您走进这所绿色民族苑,在校园紫藤树下赏析少数民族文化,品味少数民族艺术。另外,学校将民族常识、各民族的基本状况、民情风俗的直观图文,张贴、呈现在学校楼道的固定展示墙面上,使学生触手能及、常见乐看。如此氛围的营造,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一种民族特色教育氛围。

“一横”就是走出校门,外派教师赴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学校分期分批派教师赴扬州、北京、上海、杭州、厦门等地挂职学习,深入了解教育发达地区的最权威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转变观念,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教师们见多识广了,底气越来越足了,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了,教学质量也越来越高了。还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先后到香港、海南、大连、桂林、河南、青海、西藏、台湾等地进行考察,践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文情怀。通过活动,开阔了民族教育视野,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校本研究能力,更进一步突出民族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民族特色。

“一基地”就是以展示“三个离不开”(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民族、汉民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为主要目标的民族教育基地。近年来,学校通过访问兰大、民大等院校,让学生和大学教授、大学生、留学生进行“手拉手”活动,以达到“招生引师”的目的;还通过和秦王川龙西、榆中朱家沟、临夏和平等民族小学进行手拉手“送教”活动,加强与兄弟学校的横向联系。学校还和东乡贫困学校进行“手拉手”送教活动,真正起到民族学校“基地”的作用。

二、以民族文化为支点,构建“一课”、“一研”、“一亮点”的民族教育特色体系

“一课”就是以56个民族为基本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开发了适合清华小学学生阅读的民族教育校本课程———《穆斯林文苑》。以不同民族为单位的流程进行开发。鉴于本校少数民族中回族、东乡族所占比例较大这一实情,现阶段清华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伊斯兰教篇”。课程分年段制定教学要求:低年级以了解为主,中年段重在认识,高年级要熟知、熟悉。并采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顺序开展民族知识学习和常识的掌握。

“一研”指的是注重学校特色与课题研究的紧密结合。“十二五”期间,清华小学加盟了国家级课题《新学校新经典》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子课题的实验。由于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学校特色创建目标更加明确,学校积极争取资金,在每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率先采用无纸化办公,使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研究操作符合规范,再加上专家的指导、理论上的支撑,使课题研究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和校本性。同样,学校的各项课题研究也因为有了特色创建作为载体与依托,实施起来也更扎实,更有实效了。

“一亮点”就是清华小学开设的国学教育校本课程。清华开设富有文化意蕴的《国学》特色教育,具有承清华之先风,启文化之重构的特殊意义。凡是学校大型的集会,都要求教师、学生齐颂《少年中国说》之精彩片段和《礼运大同篇》全篇,让经典精髓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师生的行为。

三、以民族特色为支点,形成“一发扬”、“二整合”的校园文化理念

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清华小学以民族教育为特色规划学校的发展,重塑学校校训等主体文化,形成了自已独有的民族教育主体校园文化体系:一是发扬“诚实、勤奋、团结、文明”的清华精神;二是整合以“雅”为主的校园中心文化。建设高雅的学校,追求学校有学府的博大;兴科研之风,民主之气;求道理之真,人性之善,创造之美;成就儒雅的教师,要求教师有学者的风范,智者的明察,仁者的宽阔,勇者的意志,知识文化博雅,胸襟气度宽雅,言行举止文雅,“雅育”要求男教师“儒雅”,女教师“优雅”,真正做到“立人立己,达人达己”;培养文雅的学生,要求学生行为规范“正”;行事态度“勤”;有学子的勤勉,日有所长,月有所进,情有所爱,慧有所托,志有所远,体有所健,行有所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学校还通过师生硬笔书法的辅导、比赛,使全体师生散发出由外而内的“雅致”。

摘要:<正>笔者所在的清华小学是兰州市成立最早的一所“民族小学”。近年来,学校结合实际,构建了以民族精神为灵魂、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为主体、民族特色活动为龙头的学校特色建设体系,打造民族教育品牌。一、以校园文化为支点,构建“一纵”、“一横”、“一基地”的民族教育框架“一纵”就是创造了浓郁的百年民族学校氛围。大门口赵朴初提写的“清华小学”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见证了这所百年老校的过去与现在;校园内两棵雪松四季常青,伴随着

特色教育资源 篇10

边远地区高校的美术教育要想发展就必须改革、创新, 可总是收效甚微, 结果还是只能永远走在别人的后面, 毫无特色, 更谈不上发展,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 客观条件是主要原因, 这也是很难改变的。那么, 能不能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寻求一些解决方案呢?首先要明确改革创新并不是效仿, 纵然别人做得再好, 也要冷静地思考自己是否合适, 看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 所具备的条件等等。既然是要创新, 就应该从实际出发, 分析自我, 找出特色。边远地区高校所处的地理特征看似不发达, 但在这一地貌上所形成的悠远的特有的本土文化特征却是相当丰富的, 把握好民族本土文化特征, 以此来实施特色化美术教育才是可行之道, 应该重视和提倡。

根据边远地区高校实际情况, 可从以下几个思路来发展特色化美术教育:

一、充分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这一最有特色的资源, 积累乡土艺术素材, 积极参与实践和创造

艺术类教学中都有一个实践环节, 就是下乡采风, 收集创作素材。从美术的角度来说, 美术所涉及的范围较广, 仅仅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明显不够, 美术不是静态的艺术, 而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艺术本身就来源于生活, 艺术创作者如果积极参加下乡采风, 开阔视野, 激发艺术灵感, 就根本谈不上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所以, 下乡采风是必须的。对于边远地区来说, 其本身就被众多的“乡”所包围, 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 不需要走得很远就已经有足够的本土文化资源来挖掘, 这些生活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本土特色, 与其花费不小地往外跑一趟, 还不如多深入几次身边的本土资源, 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有利条件, 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创作素材, 从中来进行艺术创作, 更能体现一定的艺术价值。

二、提高高校美术教师专业素质, 正确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本

土文化, 激发对本土文化学习的热情, 并能够使之融和到美术创作中来

作为一名边远地区高校的美术教师,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并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而且是实事求是, 具有针对性地学习, 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来学习, 不去盲目跟丛外校的教学体制。作为教师本身更不应该和学生一样怨天尤人, 而是应该积极从学生身上找教学思路。边远高校的艺术学生绝大部分都来自本土地区, 从某方面来说, 他们的思想有些封闭, 活跃度不够, 经济也不是太宽裕, 面对艺术类较高的学费, 大部分学生是一边贷款一边上学, 甚至还有的学生要打工赚钱才能维持正常的学习生活。这样就使得本来思想就封闭的学生压力增大, 更谈不上经常到较远的外地采风, 久而久之, 在矛盾的心理下产生了厌学情绪, 严重地影响了艺术才能的发挥。这一矛盾一直是边远地区高校美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之一。所以, 教师必须先从自己出发, 具有良好的心态,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修养, 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活跃, 逐步让他们认识自己学校和外校的区别, 有的客观条件是无法更改的, 但我们也有很多的艺术资源是别人所不具备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 这些宝贵的文化在逐渐消逝, 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 同时它们也是作为艺术创作者最珍贵的素材, 而且近在咫尺, 为什么还要耗费过多的精力、财力外出寻找呢?

三、民间美术是一个神奇的领域, 加强对民间美术的挖掘和研究, 才能真正地走出一条特色化的创新之路

民间美术具有地域性的特征, 边远地区尤具特色。现在都在提倡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作为学生, 最重要的是能够把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合理地运用到艺术创作中来, 不仅弘扬博大的民族精神, 更能体现独特的创作理念。早在2004“黄金搭档”杯服装设计暨模特电视大赛中, 一位年轻的女设计师的服装设计作品闯入了冠亚军的争夺。她把民间传统服饰的各种元素用现代服装的设计理念完美地诠释出来, 无论是色彩还是款式上, 都让人眼前一亮, 该作品保留了民族服装鲜亮的色彩和丰富的图案形式, 只是刻意地缩小了范围, 把这些元素运用到手臂, 裤腿, 或是用以点缀, 把稍作改动的苗族百摺裙配以现代意味很浓厚的皮草上衣, 而且上下又有相同的元素相互呼应, 使设计显得新颖有创意。当这种民间美术文化以某种特殊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时, 大家都会产生共鸣, 那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只是说人们在这个繁忙的时代忘了去回忆, 也来不及思考, 传统文化就即将消逝了。

边远地区有丰富的民间美术文化, 这是与生俱来的, 和任何一个地方相比, 它们的价值是等同的, 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只要紧抓住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间美术, 把它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来源, 真正具有民族精神的优秀美术作品就会不断产生, 沿着这个发展方向走下去, 才有可能和走在前端的高校并驾齐驱, 甚至能走向世界。

美术大师吴冠中在年轻的时候, 就曾经远赴巴黎学习油画, 几年后, 他还是选择了回国之路, 不是因为巴黎不好, 而是他在《凡高的书信录》中读到这样一段话:“你也许会说在巴黎也有花朵, 你也可以开花结果;但你是麦子, 你的位置在故乡的麦田里, 只有种到故乡的泥土里, 你才能够生根、发芽。”所以吴冠中回来了, 他身在国外, 却有着这样的乡土情结, 值得我们学习啊。边远地区高校的美术教育也是如此, 只有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 认真地去把握本土文化性特征, 找到有效的途径, 才有可能实实在在地走出一条特色化美术教育道路。

参考文献

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 篇11

【关键词】黄济先生 教育哲学 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27-02

一、黄济先生与其教育哲学探索之路

黄济先生,原名于鸿德,1921年7月20日出生于山东即墨,是我国著名老一辈优秀的教育学者以及新中国教育哲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先生长期专注于教育哲学的研究,1982年,他的《教育哲学初稿》问世,弥补了我国建国后至改革开放近30年教育哲学领域的空白。在此基础上,先生几经修订,不断丰富完善并于1985年出版了更加反映时代特征、更能把握教育未来趋势的《教育哲学》专著。尔后,先生继续沿着他的教育哲学之路艰难跋涉,终于在1998年出版了他的第三本教育哲学专著——《教育哲学通论》。

二、大历史观下的中西教育哲学思想辨析

黄济先生的《教育哲学通论》把中国教育哲学思想史作为第一大篇幅来详细阐述,他强烈意识到“中国古代虽无‘教育哲学’一科,但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是中国教育哲学建立的思想基础”, 所以“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学科体系,就不能不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初读《教育哲学通论》的第一编,不禁有种置身于中国教育史的错觉。先生首先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谈起,寻根溯源。其次,在“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科学态度”一章中,先生提到“在现代化上下功夫”这一观点实在难能可贵。

在第二编中,先生明确地提出:对待资产阶级的教育哲学遗产,应当同对待其他历史遗产一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简单地肯定和否定都是不正确的。先生首先谈论了犹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般的古希腊教育哲学思想;其次,就具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实践作了对比分析,并从进步主义与改造主义同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的争论中引申出“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两大流派之争;再次,提出具有人本主义特色的存在主义和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最流行的分析哲学,并辩证地评价了当今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最后,客观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把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区分开来,又为马克思主义及其教育思想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作为一位历史唯物主义者,黄济先生运用“大历史观”的分析方法,从先秦诸子百家经典名著,到民国各具特色的教育哲学著述,乃至当代学者的教育哲学论述;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到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思想,乃至近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这两个庞大复杂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一一作了系统的梳理并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对中西教育哲学思想作了客观的评价,一手伸向古代,一手伸向外国,既积极吸收我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的精华,又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哲学流派的学说,力求在“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教育哲学体系建构

在以上两编提供的中外教育哲学思想的众多理论和资料的基础上,第三编所阐述的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达到了先生企图“中西融合”之意,堪称为本著作的“结晶”。

首章提出教育哲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对不同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的不同哲学观和教育观在主张什么是教育哲学,什么是教育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上作了详细归纳,并指出教育哲学研究对象应当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讨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8] 黄济先生的定义是在总结了中外各家学说的基础上做出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而得到了我国新时期大多数教育哲学工作者的认同,成为我国教育哲学界各种关于教育哲学定义的一个基础,为许多其他的教育哲学工作者采纳。[9] 与此同时,先生所主张的中国特色教育哲学应当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其对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对教育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研究和探讨,从中找出一般的规律,作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10] 其次,先生提出对教育哲学体系的初步构想,就教育本质论、教育价值论、教育目的论以及知识论与教学等对等专题作了突破性地论述。此外,先生还增加了“宗教与教育”一章,这是过去教育哲学论著尚未涉及的问题,但在当前又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

最后,先生提出三个基本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用古今中外法;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1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处理好当今多元化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关系。实行古今中外法,无论对于中国古代教育传统思想,还是西方现代教育理论和经验,先生都以历史的态度进行批判分析,结合中国的现状加以创造性发展,试图为建立中国特色和现代教育意识的哲学体系另辟蹊径。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现当代中国教育哲学研究脱离教育实践的难题。唯有站在中国古代的优秀教育遗产和西方近现代的先进教育理论的高度上来指导教育哲学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这些思想理论,才能使其对实际研究发挥作用。

四、结语

以上只是从《教育哲学通论》一书,对黄济先生在教育哲学方面的贡献作了简要的勾勒。正是通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试图建立教育哲学的新体系,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黄济先生确立了他在中国教育哲学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黄济, 陆有铨.我国教育哲学建设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研究,1988(11).

[2]黄济.黄济口述史[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于建福.耕耘在教育哲学的田野上——黄济先生的教育哲学研究足迹[J].教育研究, 2010(6).

[4]黄济.教育哲学初稿[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5]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7.

[6]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

践行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 篇12

一、浙江大学的教育理念

浙江大学有几样最有名, 其中之一就是浙江大学的校歌。浙大校歌创作于1938年, 由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作词, 应尚能先生作曲。大家知道, 1938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浙江大学举校西迁, 在西迁的路上, 马一浮先生创作了这首校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 抗战自然是主流, 但马一浮先生创作的这首校歌, 竟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 全面体现着一个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所以我们浙江大学的精神, 竺可桢老校长称之为“求是精神”。这个求是精神按照今天来理解, 我们叫做“启尔求真”的科学精神、“开物前民”的创新精神、“无吝于宗”的合作精神、“海纳江河”的开放精神和“树我邦国”的爱国精神。我们这首校歌一共36句, 每一句大都是四个字, 像“启尔求真”“开物前民”“无吝于宗”“海纳江河”“树我邦国”等词都在校歌里, 校歌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思路来表达我们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比如它一开始叫作“大不自多, 海纳江河”, 也就是说大学它很大, 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多的, 总是像大海一样, 能够接纳各方面的知识、各方面的内容, 各种各样有能力、有思想、有创新才能的人, 新的学科, 那么这个是大学之道的意思。我们大家知道大学的英文叫“university”, 这个“university”的词根“universe”的意思就是宇宙的、大的、全面的、各方面的。所以大学应该是这样的。不能觉得我这个已经足够了, 再也容不得别人了, 这种不是大学的精神。

从教育理念上来讲, 浙大有一脉相承的教育理念, 这种教育理念尤其体现在几位先生身上。

我讲的第一位先生叫林启, 林启任当时杭州知府, 他创建了求是书院, 创建的年代是1897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 中国败给了日本, 签订了《马关条约》。当时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 主张办新学, 第一个就是在我们现在的天津大学, 他的前身叫北洋大学堂, 北洋大学堂是1895年创建的。北洋大学堂之后, 1896年又有南洋工学, 1897年又有几所学校, 其中一所就是求是书院。求是书院创办的时候, 林启先生讲:“居今日而图治, 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材, 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也就是说, 中国想要图治, 就要培养人才, 要培养人才, 就要讲究实学。这个“实学”可不是孔孟之道, 要“讲究实学”是林启提出的理念。到了1928年, 当时求是书院经过几次更名, 中间比如叫过第三中山大学, 最后到1928年改名国立浙江大学。

林启先生之后, 要跟各位讲的重要人物是我们的几位老校长。国立浙江大学的首任校长蒋梦麟先生, 他讲:“大学是要养成健全之个人、创造净化之社会。”也就是说, 大学除了培养人以外, 还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蒋梦麟先生在浙大卸任以后, 担任了北大的校长。在浙大做校长时间最长的是竺可桢先生。1938年, 当时日本已经把上海、杭州都占了, 浙江大学只能西迁。第一步迁到浙江的建德, 然后迁到江西的泰和, 然后再迁到广西的宜山。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竺可桢校长讲:“大学绝不只是培养几个专家、工程师、医生之辈, 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公忠坚毅, 能担当大任, 主持风气, 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2010年的时候, 温家宝总理到浙江大学访问, 和学生进行座谈。他问同学们, 知道不知道竺可桢先生关于纪念王阳明的一篇文章?在那篇文章里, 就说了这句话。竺可桢先生讲:当年的王阳明先生已经五十多岁, 学问很高, 功成名就, 桃李天下。当时朝廷里有人要整他, 就跟皇帝讲他, 于是皇帝就派他到广西去剿匪。那时五十多岁应该算年纪比较大了, 到广西去剿匪, 条件肯定非常艰苦, 而且这明显是朝廷里的小人挑唆的结果。王阳明先生明知道这样一个情况, 但他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前往, 因为剿匪毕竟是国家的大事, 所以他就毅然决然告别了学生, 临别前发表了一篇特别著名的演说。王阳明不但学问好, 军事上也是天才, 名声在外。到了广西以后, 土匪一听他来了, 都害怕了, 打都没打, 就全投降了。完成了朝廷的任务, 王阳明在回朝的路上过世了。竺可桢先生讲, 王阳明先生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 能以国家的事情作为最主要的事情, 是多么伟大的精神。

进入了新时期, 从1988年到1994年, 路甬祥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在这以前, 浙江大学的校训是“求是”, 路校长在他主政期间, 把“求是”校训改成“求是创新”。他讲“求是系治学之本、创新乃科技之源”, 因此我们现在的校训是“求是创新”。我的前任是潘云鹤校长, 潘校长现在在中国工程院工作, 他的理念是造就能从世界大势看问题, 知识、能力、素质俱佳, 智慧独特、坚韧不拔、诚信可靠的各界领导者。因此, 浙江大学培养学生的理念是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他们能够看清问题, 能够担当各界领导。这是浙江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

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有十六个字, 叫坚持“以人为本, 整合培养, 求是创新, 追求卓越”。以这样的教育理念, 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那么我们现在怎样去践行这样一种教育理念, 怎样体现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

我们认为, “以人为本”首先是要以学生为本。从招生开始, 包括招生的每一个细节, 我们都全面考虑到学生。给大家讲一个细节。同学们都是中学生, 中学生在高考过后要报志愿, 报志愿不但要填报学校, 还要填报专业。而我们招生, 并不需要学生报具体专业, 只需要报科目大类。我们一共有7个大类, 有理科、工科、医科、文科, 等等。我们在招生的时候, 是采用大类招生, 第一年是通识教育, 第二年的时候自主定专业, 我们制定的是自主管理的教育系统。这样的一种方案是我们从2008年开始实行的。

“以人为本”不但体现在招生上, 还体现在就业方面。就业是大家关注的重点。这次“两会”上也讲, 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找不着工作, 是不是因为大学培养的人不能适应将来工作的要求, 也就是说你学校培养的人, 其学科结构、知识结构, 有没有问题?我们觉得就业这个问题, 关涉学生、教师、社会三个方面。

每一位同学, 都有对自己爱好产生影响的人, 包括中学老师、自己的父母, 这些人会对你们或者你们自己愿意选择哪些专业产生影响。如果把不同的专业收拢在一起, 就会形成不同的学科结构。同时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教师队伍, 这个教师队伍同样涉及专业与结构。另外还要关注到, 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与需求, 也涉及学科结构。比如今年哪个学科比较热门, 明年或者再过五年, 另外的一个学科将变得比较热门, 等等。因此这三个结构体现了三方面的需求, 它并不完全是重叠的。对于学校来讲, 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 应该想办法促进这三种不同的结构互相调整、和谐发展。

以上就是浙大的一个特色, 我们将它定义为浙江大学的本科生院模式。

具体而言, 我们从2008年开始设立本科生院, 以前大部分的学校, 有教务处, 然后有学生工作处, 教务处就是管教学计划, 学生工作处是管学生, 整个教务系统在学校里头是由校长来统管, 而学生系统在学校由党委副书记管理。在浙江大学成立了一个本科生院, 本科生院负责所有学生的工作, 本科生院的院长是管教学的副校长, 本科生院的党工委书记是主管学生的书记。我们前两年基本上以通识教育为主, 然后选择专业, 后两年是采用多个专业, 一共有113个专业并行发展, 所以是一种2+2的模式。前两年学生全部进入“求是学院”。“求是学院”有三个学园, 没有按照专业划分开。三个学园都有很好听的名字, 学生在学园里, 以“宽、专、交”式的教学理念进行学习。

我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校全面实行学分制, 而且采用弹性学制, 没有规定每个学期必须选多少课, 只是规定要修够160个学分, 方可毕业。我们规定学生最低160个学分, 但是我们学生的学习热情都很高, 一般到了毕业的时候, 最后大家选的平均数将近是190个学分, 基本上相当于多选了一年的课。

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宽、专、交”。我们希望基础宽。怎样做到“宽”呢?多选两门课就宽了。然后要有专业, 所以也得学一些专业课, 然后还希望能有一些交叉的学科。同学们在这样的理念的熏陶下, 他自然而然就多选了很多这方面的课程。

我们的下一个观点叫“整合培养”。所谓整合培养就是我们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主修和辅修相结合, 课内的和课外的相结合。“整合培养”的英文叫“holistic”, 这个现在在国外的教育理念上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词。然后要教育科研、社会服务并重。比如我们的本科生有超过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人, 在本科生阶段参加一个叫“SRTP”的研究计划, 就是说他在念书的同时也去参与研究。我们每年招收五千多名本科生, 每年参加“SRTP”计划的学生大概有三四千人, 很多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以外参加一些科研, 还参加一些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

我们学校以通识教育为主, 我专门到耶鲁大学去具体讨论这个问题。中国目前的情况和美国的情况不完全相同, 美国的很多大学尤其是著名的私立大学, 基本上只是文理科的, 然后到了研究生阶段, 再分成其他的各个不同专业。而在中国情况不一样, 我们所有的用人单位, 包括企业单位、事业单位, 都不希望招来一个人, 再花一年的时间对他进行专业的培训, 他不愿意出培训的费用。包括有些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公司, 你来一个“通识”他不要, 他要的人就是马上能上手。所以那个时候经常有一个观念说, 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到了公司去、到了外国企业不能上手干。这个实际上是这些企业对中国的一个附加的要求。

比如说美国在中国的企业, 他的研发部门、核心管理部门全在别的地方, 这个地方他希望人力资源成本要低, 所以要你马上能上手。包括研究生, 研究生考试实际上是要考专业, 你对企业、事业单位说我是一个通识的, 潜力很大, 但我没有一个具体的专业, 在目前的中国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现在所做的教育的模式, 前两年以通识教育为主, 后两年以专业教育为主, 采取现在的“一横多纵”的教育体系。

我们要求学生要“宽、专、交”, 知识面要宽, 要有专业, 同时要有一两个交叉学科。“宽、专、交”是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需求, 我们中文叫“knowledge、ability、quality”———“知识、能力、素质”, 实际上ability和quality这两个词在英语的意思差不多。从中文你当然能说是能力、素质这两个词, 意思差得很多。所以国外叫做“KSV”, K是knowledge, S是skill, V是value, 你的价值观。他认为学校里价值观也是非常重要的, 就要“知识、能力、价值观”———“KSV”。所以从本质上讲, 和我们的“知识、能力、素质”是非常像的, 但是他好像更把价值观突出出来。而我们一般很少说, 我们是又红又专, 这个我们是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这个也是说的;所以他实际上也是有这个。

但是如果我们光要求“宽、专、交”, 也有的时候会产生问题。他说你什么叫宽呢, 知识面要宽, 多学几门;什么叫专呢, 专业也得学好;什么叫交呢, 你还有个交叉学科, 按这样来讲, 你就得学很多东西, 学很多很多课, 可能课就太多了, 就学得不深入, 老师上课时也可能不敢要求同学们, 所以“宽、专、交”是对一般的要求, 但是你真正想培养一个特别优秀的、拔尖的学生, 除了“宽”, 还要“精”;除了“专”, 还要“深”;除了“交一交”, 还要“通”, 要“精、深、通”。所以我们有一个竺可桢学院, 还有一个求是科学班, 在竺可桢学院和求是科学班, 我们还会对学生有“精、深、通”的要求。这是塑造未来的学者和有潜力作为大师的人所要求的。

我们的校训中还有一条是“求是创新”。我校前两年的学生, 全叫做求是学院的学生, 然后我们有一个创新创业班。这个创新创业班的学生, 除了有自己的专业以外, 还要学习怎么能够创业, 怎么能够创新, 怎么能够做出具有可行性的创业的计划, 怎样筹集资金, 怎样率领团队, 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培养有国际视野的未来的领导者。

二、浙江大学的基本情况介绍

浙江大学的前身是求是书院, 1928年改名国立浙江大学, 1937年西迁办学, 1998年成立新的浙江大学。应该说, 1952年院系调整, 浙江大学的损失是很大的。当时的128名正教授, 调整完了我们只有32个, 调整之前我们有七个学院, 调整完了只剩下一个学院, 还不全乎。新浙大的组建, 是把在杭州的原来一个学校, 但分开办学了, 现在给他重新合并在一起。所以等于是兄弟们重新聚合在一起, 是一种重归。目前是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前进。

在校生规模, 本科生22000多人, 全部学生是42000人。我们的一个特点是博士生多, 我们有7000名博士生, 博士生的规模是全国最大的。在1998年四校刚合并的时候, 我们每年招8000名本科生, 现在我们每年招5500名学生, 实际上是别人都在扩招, 我们是在缩招, 缩招了三分之一规模, 但是我们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一直在扩大。我们的学科非常全, 这个点、那个点也非常全, 除了军事学以外, 什么都有。

我们的老师有3400人, 现在拥有博士学位的老师的比例已经达到70%以上, 这个数据已经老了。教授里面有15名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12名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我们现在千人计划的入选者有29名。

我们学校有5个校区。面积基本上和西湖一样大。西湖是以水而著名的, 浙江大学所有校区的名字都有“水”字:紫金港、西溪这个是水, 华家池这个也是水, 玉泉也是水, 之江也是水。

我们学校的校舍面积是270万平方米, 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我们有4万学生, 平均一个学生有50平方米的教学科研面积。各类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各种教学中心也很多。各种各样的教学基地, 列在全国高校的第二位。

我们学校的图书馆, 有接近600万册书。中国大学的数字图书馆计划, 我们是牵头单位, 我们已经把所有出版发行的中文图书中的200多万种以上都数字化了。这个数字化的过程还在继续进行。

我们学校科研的情况, 2011年的科研经费是27个亿, 全国高校里排名第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 我们也是第二多。专利、科学论文这两个我们都连续三四年是全国第一名。

三、浙江大学的未来发展

我们的总体目标是要在建校120年, 也就是2017年前后, 基本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综合型大学就是说, 我们博士生计划的学科, 基本上全覆盖。我们希望有若干个学科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学科, 有1到3个学科成为原创性成果闻名于世的顶级的学科。

在研究型大学方面, 希望在重要的领域作出重要的贡献。我们希望我们在研究型大学主要的办学指标上能够进入世界上的百强。现在我们有几个数据已经进入百强了。比如刚才讲到了我们科研经费的数目, 现在已经进入前百名。我们的学术影响力, 希望在2020年, 达到100名左右的情况。

我们有暑期交流计划, 争取在最近一两年, 所有的本科生在四年期间能有一次暑期或者其他时候参与出国交流的计划。现在已有超过20%的本科生做到这样, 将来希望达到50%。我们希望绝大多数研究生在他研究生的生涯里头, 起码出去开趟会, 应该有这样的体验。博士生我们希望100%或者出去访学一次, 或者去开一次会。还有出国留学计划, 每年有150名教育部公派博士生的计划。

从国际交流来讲, 我们从不同层面做好工作。从学校这个层面广结朋友, 我们已经和140多所国外的大学签订了框架协议。还要多参加活动, 争取发言权, 我们参加了很多国际组织, 在这些组织里头, 我们都尽量地发挥一些作用, 把中国有关的情况告诉他们。比如大家知道有个《泰晤士报》教育增刊, 总对大学做排名, 去年十一放长假的时候, 他们邀请我去做报告, 就是讲怎么建设世界一流性大学, 我就把中国的情况介绍给他们, 他们觉得中国的大学发展非常快, 以后应该在排名上多反映中国的大学。当然我们也请了一些专家来演讲, 比如请杨振宁先生做了一个报告。

浙江大学目前正和新加坡合作, 新加坡现有三所大学, 现正筹办第四所公立大学, 叫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它是从广义的观点上去讨论设计, 是从科技的角度上去讨论设计, 研究科技和设计的结合。这个学校不设院系, 采用新的教育的模式, 新加坡对这个学校特别重视。这个学校要在西方找一个办学合作伙伴, 找到麻省理工学院;要在东方找一个合作伙伴, 找到浙江大学。去年8月份, 我们已经正式签约, 共建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

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学校校园的发展。在建设新校区西区的过程中, 我们跟杭州市搞了一个“和谐杭州”示范区。当时因为杭州市计划修一条路, 把我们这个新校区劈成两半。共建“和谐杭州”示范区以后, 杭州市同意把这条路修到地下15米深, 3.6公里长, 从学校底下穿过去, 让上面能够连成一体。

上一篇:中年人养生保健当时下一篇:健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