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特色教育

2024-07-09

德育特色教育(共12篇)

德育特色教育 篇1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 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 也无甚用处。”可见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道德教育。

教育应是家庭、学校及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家庭德育教育。我国传统教育认为, 人的道德是抵御邪恶的第一道防线。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而且对人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的养成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中学生正值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期, 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尤为重要。

一、以榜样为先导, 做好家庭德育教育预设

现代家庭, 普遍注重的是孩子的精神世界, 而忽视现代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注重的是孩子物质是否丰富, 而忽视传统德育观的培养。为此, 笔者从教以来, 尽量在开学之初, 利用早检时间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培养;请有丰富班级管理经验的老师或教育理念先进的家长, 传授自身在家庭教育方面一些好的经验或做法。当今社会的家长无论在家庭背景、文化知识水平还是个人修养方面, 都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孩子生活在较为糟糕的家庭环境中, 耳濡目染, 久而久之, 极易形成一种不合时宜, 甚至与时代文明与发展格格不入的行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所老师, 如果家长本身不清楚自身行为的对与错, 那老师对学生所进行的德育很可能成为一纸空谈。所以, 要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 追本溯源, 首先应解决家长在德育养成方面的缺失。只有得到众多家长对德育教育的认同, 才能做好家庭德育教育的预设;只有让家长以身示范, 重视孩子自身修养, 学校或班级的德育教育才能得以贯彻落实。

二、建立与家长联络的长效机制, 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走形式、走过场上, 它应是一种长期的、全面的、渐进的过程。家长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 教师也应把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地反映给家长, 以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教师不可独揽其责, 家庭德育教育和学校德育教育具有互补性, 不可偏失一隅, 学生品德的好与坏是其共同教育的结果, 非受单一因素影响。为了使学生的良好行为持续、健康地发展, 在建班之初举行的家长会上, 我便让家长留下联络方式, 并设学生在校行为表现记实联络本, 内容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课上表现、卫生清扫、在校纪律、尊重他人等诸多小项。告知家长每周五此本由学生带回家, 家长在了解学生在校表现的同时, 需如实填写学生在家的表现。这种沟通方式, 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 有效制约了学生错误行为的发生, 利于学生的品行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奠定了学生走向社会的成长之路。

三、设评德育优秀家长及学生, 以点带面, 推动德育工作有效展开

人们常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德育教育也如此, 为了让家长和学生有榜可循, 有样可仿, 强化家长与学生的慎独行为, 使之成为自身良好行为修养的一部分。每学期末, 我都要通过行为表现记实联络本的反馈情况及学生在校的真实表现, 结合学生的民主评议, 集中评选出德育优秀家长及学生。在期末开家长会时予以表彰鼓励, 其目的是让家长和学生传承这种良好的品行, 由外力强化转化为内在修养。虽然老师的劳动强度大, 但磨刀不误砍柴工, 学生的品行始终处于一种转化与进步的状态, 班级的偶发事件发生率相对较低, 减少了班主任的琐碎工作, 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四、以家访为契机, 深化家庭德育教育工作

德育教育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 家长要培养孩子具有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觉, 尊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教育孩子运用伦理道德准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还要培养孩子朴素、勤奋、诚实、勇敢和坚强的毅力。在教育过程中, 家长对孩子一定要持有尊重和信任的态度。针对孩子在德育方面出现的不同问题, 采取不同的形式, 对孩子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耐心细致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但个别家长由于个人修养、文化程度、思想性格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 在处理具体问题时, 往往以家长自居, 动辄批评孩子, 甚至打骂孩子, 使处于青春逆反期的孩子不愿意接受其教育。这样, 导致教师前期所作的大量德育工作前功尽弃, 孩子也自暴自弃,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 对教师来说是十分棘手的。为此, 笔者充分利用家访这一有利契机, 通过了解与沟通, 逐渐转化学生与家长之间由于教育所产生的矛盾、对立情绪, 既能提高家长的责任意识, 又能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双重功效。

五、展示家庭德育教育成果,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科研部门的责任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学校德育教育亦是如此。如何将家庭德育教育得以有效、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这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笔者在每学期末, 以家庭德育教育成果展示的形式搭建教育平台, 使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这一理念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如父子共写一副对联、父子相声、家庭小品、家庭一席谈、育子经验谈、户外郊游记实、小型家庭辩论会、家庭报、家庭德育公约等。通过德育成果展示, 极大地促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家长的教育孩子接受了, 孩子的错误家长理解了、原谅了, 家庭教育变得更加和谐。这种成功, 反过来又会促进学校和教师所进行的德育教育, 提高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使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进一步有机结合。

德育特色教育 篇2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德育工作历来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总称为思想教育。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的德育工作是整个社会德育的基石,基石不稳,大厦将倾。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幼年、少年是关键期,尤其是品德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于没有明确的道德标准,没有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来说,早期进行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完美的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然而人们总是忽视德育教育,学校里的德育教育形同虚设,家长教师们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升学率,不眠不休的补课,批改作业,但是,有哪位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品德形成呢?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对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假如没有德育,一个人的能力再强,技术再高也会走向社会的反面,与人民为敌,这样的话,再多的智力投资无疑在为国家和人民制造定时炸弹。因此,针对当前的德育现状,尤其是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弊端,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德育课,教师照本宣科讲一讲,学生漫不经心地听一听效果不会好。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接受理解能力,通过实际演练,过程感悟,使学生自己产生一种大家公认的道德标准,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故事会、听模范英雄人物作报告等,提高他们的共识,这样才能使他们领悟,效果要比听讲教学会事半功倍。

第二、学校教育一定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这三者不可分离,缺一不可。这一问题也是当今德育工作一个重中之重,家长不能认为自己只是管孩子的吃、穿、住,而将德育教育推给学校,甚至对德育教育置之不理,反对搞各种活动,认为影响学习,;同样学校也存在与社会相脱离的现象,一些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学生在学校确实尊敬师长,热爱劳动,文明礼貌,可是出了校门就变样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原因何在?就是缺乏学校与社会的一体化。所以一位孩子的成长,尤其是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是全方位的教育,不是自管自的教育,应当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共识,提供给孩子良好道德形成的土壤,树立真、善、美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三、就是身教胜于言教,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先明确的是教师要品德高尚,要表现出良好的素质。不难想象,一个满口脏话,随手乱扔,随地吐痰的教师形象,尽管他在台上栩栩如生地讲课,孩子们看到的只会是他的负面影响,学校是一方净土,是一个远离歪风邪气,不良道德的地方,在这里,孩子们接受教师的言传身教。“德”,对于教师来说是必备的素质。因此说,学校德育的直接对象应该是教师,而间接对象才是学生。

德育特色教育 篇3

[关键词]德育教育 德育途径 德育特色

一、加强德育组织网络建设,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为了有效地挖掘及整合学校德育工作力量,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双轨并行”、“三方参与”的格局。双轨并行指的是:“校长室—德育处—班主任—学生—家长”的管理链条和“党支部—少先队—德育基地”的教育链条的有机结合;“三方参与”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齐抓共管。

二、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夯实德育基础

我校的单亲家庭和特困生占到了7.9%,学生有意志力薄弱、耐挫能力差、不善于调节自己的现象,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我校从实际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建设的重要途径,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1.遵循心理发展特点,扎实上好心理健康课

学校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开发了心理健康校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心理健康辅导。

2.开展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

我校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为了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个种心理问题,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知心姐姐信箱”、“心理热线电话”。用尊重、接纳、理解的态度,通过聆听、分析、疏导、建议等方式和科学的方法,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诱导,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 

3.心理训练活动

(1)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心理游戏与训练活动在辽宁卫视、辽宁青少《小星星亮晶晶》节目中播出。

(2)建立心理档案,进行心理测试与跟踪辅导。

4.发挥科研引领作用,使心理健康工作走向科学规范

十五期间,我校从学科教学入手开展了国家级课题《小学生美术学习心理的研究》。这期间,我们又参与了国家级子课题《教师心理问题的研究》,我们从学生心理到教师心理的研究、力求能够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更好地审视与开展德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培育民族精神,健全学生人格

为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及“八荣八耻”重要讲话精神。我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因为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儿童通过口诵心想,久熏成习,久习成性,气质得到改变,能够从小养成宽容、理解、平等、仁爱、互助等良好品格。为此,我们完成了校本教材《优秀古诗文诵读选》。一年级诵读《三字经》、二年级诵读《弟子规》、三年级诵读《唐诗》、四年级诵读《宋词》、五年级诵读《大学》、六年级诵读《论语》,每天早自习及全天最后一节课的时间,全体诵读争取将上万字的经典美文装在孩子们的心中。

通过经典诵读与创作,使学生的道德情感有了质的飞跃。我们感到:所谓“三北一西”地区的孩子们文明了,心静了,学习沉得下去了,孩子开启了智慧,也逐渐使孩子成为了既有文化底蕴,又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学生、好少年。

四、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陶冶情操,启迪心灵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参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我校德育工作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与学校整体工作相融合,对于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校开设了综合艺术校本课程,培养孩子审美的本领。学校不仅在培养音乐特长方面为孩子们搭建了舞台,同时也让他们在美术的天空中驰骋,“梵高画室”、“民间工艺室”就是培养他们艺术修养的场所。

五、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创新少先队活动特色

我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始终注意教育者不要随意代替被教育者进行价值选择,我们始终强调以“多一把尺子

评价学生,就会多一批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思路。让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到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之中,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涵。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在德育的实践与探索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五大系列教育活动。 

1.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如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参观“九•一八”纪念馆,开展勿忘国耻等教育活动。

2.礼仪常规教育活动。从认知、情、意、行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在全校开展了“争创文明校园、文明班级、争做文明学生和合格小公民”的教育活动,要求学生“把书读好、把操做好、把歌唱好”,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3.科技、环保教育活动。我们组织开展了争创“环保小卫士”系列活动,校园科技创新比赛、“七巧板”比赛等活动,获得省、市优秀组织奖,孩子们的小发明创造,还多次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力得到了锻炼与培养。

4.关爱教育活动。学校开展“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系列活动。组织开展“爱心助残”活动,并设立“爱心助学基金”,让学生在活动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关爱他人的意义。

5.感恩教育活动。在母亲节、教师节组织学生征文比赛,号召学生为父母尽孝心,为长辈、为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重视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

1.学科教学——努力挖掘德育资源 

学科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将德育资源的挖掘和体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人文学科教学中,把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同时,有意识地发掘家乡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认识社会、感受现实,增长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中品味成功,在思索中激活思维,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指导学习方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

2.课程设置——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

我校加强了德育课程建设,使原先单一的德育课堂向多元化发展。一是把传统班会课改为活动课,引进辩论会、演讲竞赛、座谈会等形式,一课一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通过充满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动,叩击学生心灵,激励其奋发向上。二是开设了心理健康等校本课程,关爱每一个师生,关注每一个师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七、以优化的德育环境为依托,注重环境育人 

一是用良好的环境熏陶感染学生,润物无声。二是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以浓郁的校园文化实现环境育人的功效。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面对着未来对我们的要求,深感任重道远,更需要我们从一个教育者的责任出发,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培养祖国的未来,谱写团结路小学德育工作的新篇章,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德育特色教育 篇4

为了有效地挖掘及整合学校德育工作力量, 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 形成了“双轨并行”、“三方参与”的格局。双轨并行指的是:“校长室—德育处—班主任—学生—家长”的管理链条和“党支部—少先队—德育基地”的教育链条的有机结合;“三方参与”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齐抓共管。

二、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夯实德育基础

我校的单亲家庭和特困生占到了7.9%, 学生有意志力薄弱、耐挫能力差、不善于调节自己的现象, 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 我校从实际出发,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建设的重要途径, 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1.遵循心理发展特点, 扎实上好心理健康课

学校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开发了心理健康校本课程, 面向全体学生,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心理健康辅导。

2.开展心理咨询,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

我校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为了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个种心理问题, 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知心姐姐信箱”、“心理热线电话”。用尊重、接纳、理解的态度, 通过聆听、分析、疏导、建议等方式和科学的方法, 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诱导, 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

3.心理训练活动

(1) 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心理游戏与训练活动在辽宁卫视、辽宁青少《小星星亮晶晶》节目中播出。

(2) 建立心理档案, 进行心理测试与跟踪辅导。

4.发挥科研引领作用, 使心理健康工作走向科学规范

十五期间, 我校从学科教学入手开展了国家级课题《小学生美术学习心理的研究》。这期间, 我们又参与了国家级子课题《教师心理问题的研究》, 我们从学生心理到教师心理的研究、力求能够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更好地审视与开展德育工作,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培育民族精神, 健全学生人格

为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及“八荣八耻”重要讲话精神。我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 因为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儿童通过口诵心想, 久熏成习, 久习成性, 气质得到改变, 能够从小养成宽容、理解、平等、仁爱、互助等良好品格。为此, 我们完成了校本教材《优秀古诗文诵读选》。一年级诵读《三字经》、二年级诵读《弟子规》、三年级诵读《唐诗》、四年级诵读《宋词》、五年级诵读《大学》、六年级诵读《论语》, 每天早自习及全天最后一节课的时间, 全体诵读争取将上万字的经典美文装在孩子们的心中。

通过经典诵读与创作, 使学生的道德情感有了质的飞跃。我们感到:所谓“三北一西”地区的孩子们文明了, 心静了, 学习沉得下去了, 孩子开启了智慧, 也逐渐使孩子成为了既有文化底蕴, 又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学生、好少年。

四、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陶冶情操, 启迪心灵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参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具有重要作用。”我校德育工作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 与学校整体工作相融合, 对于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开设了综合艺术校本课程, 培养孩子审美的本领。学校不仅在培养音乐特长方面为孩子们搭建了舞台, 同时也让他们在美术的天空中驰骋, “梵高画室”、“民间工艺室”就是培养他们艺术修养的场所。

五、以养成教育为重点, 创新少先队活动特色

我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 始终注意教育者不要随意代替被教育者进行价值选择, 我们始终强调以“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 就会多一批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思路。让教师积极引导学生, 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到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之中, 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涵。让他们学会生活, 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做人。在德育的实践与探索中, 我校逐步形成了五大系列教育活动。

1.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

如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参观“九·一八”纪念馆, 开展勿忘国耻等教育活动。

2.礼仪常规教育活动。

从认知、情、意、行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在全校开展了“争创文明校园、文明班级、争做文明学生和合格小公民”的教育活动, 要求学生“把书读好、把操做好、把歌唱好”, 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科技、环保教育活动。

我们组织开展了争创“环保小卫士”系列活动, 校园科技创新比赛、“七巧板”比赛等活动, 获得省、市优秀组织奖, 孩子们的小发明创造, 还多次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 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力得到了锻炼与培养。

4.关爱教育活动。

学校开展“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系列活动。组织开展“爱心助残”活动, 并设立“爱心助学基金”, 让学生在活动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关爱他人的意义。

5.感恩教育活动。

在母亲节、教师节组织学生征文比赛, 号召学生为父母尽孝心, 为长辈、为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 重视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1.学科教学——努力挖掘德育资源

学科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将德育资源的挖掘和体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人文学科教学中, 把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同时, 有意识地发掘家乡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 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认识社会、感受现实, 增长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 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 根据学生特点, 发挥学科优势, 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 在实践中品味成功, 在思索中激活思维, 注重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习惯, 端正学习态度, 指导学习方法, 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

2.课程设置——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我校加强了德育课程建设, 使原先单一的德育课堂向多元化发展。一是把传统班会课改为活动课, 引进辩论会、演讲竞赛、座谈会等形式, 一课一主题,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 通过充满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动, 叩击学生心灵, 激励其奋发向上。二是开设了心理健康等校本课程, 关爱每一个师生, 关注每一个师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七、以优化的德育环境为依托, 注重环境育人

一是用良好的环境熏陶感染学生, 润物无声。二是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以浓郁的校园文化实现环境育人的功效。

总之,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面对着未来对我们的要求, 深感任重道远, 更需要我们从一个教育者的责任出发, 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培养祖国的未来, 谱写团结路小学德育工作的新篇章, 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摘要:近年来, 和平区团结路小学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学校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关于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的指示精神, 坚定不移地要把薄弱学校改造好, 让同在蓝天下的孩子, 享受平等的教育。

走向德育课程 创新德育教育 篇5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自主权的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在德育方面的独特优势,日益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利用校本课程开辟德育的新途径,我国教育正在经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素质教育就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实现校本课程德育化与学校德育校本化的整合,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新课题。

关键词 德育课程 校本教材 文明礼仪

正文 我国教育正在经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素质教育就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近年来,许多西方国家从各自的国情出发,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国外的德育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明显地体现出综合化的趋势,基于此,学校德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寻找保证其合理运行的关键所在,设置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使青少年学生关心和认同社会,参与社会事务,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积极因素。

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为了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为目标,校本德育课程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意义,校本德育有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社区的道德资源,有效运用各校在长期的历史中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良好传统、优良作风等显性与隐性的德育资源,能有效地转化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并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使用,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学校的德育特色和办学特点。校本德育,在资源开发上体现主体性;在德育理念上体现了生活德育观,因其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来选题,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实现了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在道德内容上,体现了切合性,因为它紧密结合了学校特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德育实施上,体现了实效性。

我校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下,率先在校内开展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并确定了每周德育课程的示范和展示,课程实施的基本步骤是:先确定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就发现的问题确定活动主题,然后集体备课,制定好周密的计划,包括活动的步骤和组员的分工,继而进行观摩研究,最后在集体复备,进而年级推广,总结反思。即总结实践中获得的体会。如写成报告、办成黑板报、举办成果展览、班级讲演会等。目的是进一步改变德育的教育方式,加强老师的引导作用,通过班会的组织和实施,增进交流,理解,接纳,和信任,通过学校大环境的渲染和熏陶,促进整个学校德育的活力。

下面我就自己开设的《文明礼仪》这节班会课谈谈粗浅的做法和体会,本课的背景是初中阶段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阶段。根据此阶段学生身心特点,选择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校园礼仪”为切入口,强化学生的礼仪意识,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礼仪重要性的认识,使争做优秀的中学生,塑造合格的公民形象成为学生共同的追求。学习目标是

1、通过对校园礼仪的讲授,掌握礼仪知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守则》和《规范》,养成文明习惯

2、使同学们在生活与学习中不断学习应用和改进,讲文明,知礼仪的好学生,为和谐校园的创建尽一份力。

3、把礼仪常规贯穿到歌谣、小品、朗诵等各种表演形式之中,让学生受到情趣的熏陶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懂得礼仪对于每个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礼仪的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礼仪观,争做一名形象良好的中学生,塑造一名合格的公民形象。明确践行礼仪,从我做起,从校园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活动形式有小品,诗朗诵,三句半,签承诺书,准备过程是下载视频,寻找相关礼仪知识等开场白。

为实现学生参与活动才能真正达到内化的目的,因此在课前一周我对班上的同学进行了布置,并分成五个小组:第一组寻找素材。主要是收集有关文明礼仪的视频和小故事,通过上网和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历史上的礼仪。第二组制作视频。主要由部分平常表现不太文明组成,让他们将一周内班级学校里的不文明现象拍下来。第三组节目表演。主要由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组成,展示文明礼仪新风尚。第四组。由比较喜欢电脑的同学组成,让他们参与制作课件。第五组有学生干部组成,参与主持稿的编写,在成果展示会上,第一小组的同学讲述收集资料的过程。在本课之前,这些同学对文明礼仪的故事知识耳闻或初步了解。通过整理资料《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寻找故事《礼仪故事大比拼》等方式知道了文明礼仪。我发现通过这些资料的整理我发现学生明白了古代人也如此重视文明,明白了做人的道理,然后,第二组的同学发言,告诉大家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感受到平常同学们不太重视文明,喜欢乱扔杂物,随口讲脏话。乱闯红灯,随地吐痰,同时也发现了部分同学讲文明懂礼貌,严格自律,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从而逐步让学生领悟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第三小组通过准备诗朗诵《我是文明小使者》、三句半表演《文明礼仪》的方式将展示文明的精神实质,尤其是三句半表演开始的五个同学表演极不认真还有点嬉皮笑脸,通过老师的教育和自己对台词的理解解读,逐步理解了自己对文明礼仪的深层次理解,明白了自己表演的意义和目的,结果现场表演非常到位和传神,也让现场的同学受到了一次教育,第四组案例分析 “起外号”引发同学矛盾,“学生文明礼仪”试卷调查则让同学们再一次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礼仪,激发学生的学文明树新风的热情,而第五组的学生通过台词的编写使学生认识到了学生的发展需要有文明的支撑,让学生对文明深一层的内涵慢慢参透和领悟。最后齐读《文明礼仪承诺书》全班在承诺书上签字引导学生由身边的小事上升到成人高度,结合中学生实际谈到文明礼仪的提升应该就是做好自我,好好学习。并一直要坚持不懈,结束阶段班主任总结升化点明主旨,提高自身道德认知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不断感悟、不断更新。

这节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活动体验中,深刻体会到文明礼仪的意义,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包容,感受到作为一个文明新人的快乐,懂得文明的重要,学会了如何去约束自己的言行,如何去修生养性。如何去做一个文明使者。

经过两年的探索发现,我发现通过学校组织的德育课程建设,通过开设主题班会,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去研究的德育教学实践模式,我深深感受到:有效的体验,需要兴趣的驱动,活动的支撑,需要情感的伴随和维系,还需要有教师为学生点燃智慧的火花,开启灵感的窗户,唤醒思想的活动。我们的德育教学应把孩子们的主体体验过程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引导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在活动中体验,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而不能整天就是空洞洞说教和无尽的指责和惩罚,要寓情于景,要贴近生活,要有一套校本化的教材,要通过全体学生,全班,全年级,全校和全体老师和家长通力合作,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要懂得创新要又开放的思想和包容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原来的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的心灵中被激活、被催化,才能使学生真有产生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触动,从而产生广泛的联系,获得新的意义,产生新的创造,促进孩子德性的发展。

高职德育特色教育现状的浅析 篇6

关键词:高职德育 特色教育 现况分析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高考制度的恢复以及教育制度改革使得我国的教育逐渐的与国际接轨,不仅有其他教育模式的共性,又有自身教育的特色。现在的教育趋势不仅仅是办出专业教育的特色的,应该深入到各种阶层和领域。创建良好的校园风气,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高职德育特色教育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因此做好高职德育特色教育刻不容缓。

一、高职德育特色教育现状

1.德育教育机构建设完善,各个机构之间缺乏协调沟通,不注重综合德育教育

为了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学校十分的重视此方面的工作并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成立了德育教研室、团委、学生会、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室、业余活动社团等等机构,不同的组织机构有不同的分工和不同的规章制度,其中的成员都按照自身的职能办理自己的工作,有的机构分属不同的学校,各个机构之间缺乏协调沟通,甚至会造成相互的冲突,不能发挥德育教育的综合作用。

2.德育教育的目标内容明确,但是教育偏重问题严重,不能全面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人格。

在中国的教育当中,从从小学到大学以及以后的各种考试和教育当中都要学习中国的历史,包括近代史、马克思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等,对学生教育的核心是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学习马克思主义等等,过多的德育教育注重在政治、信仰教育当中,从而忽略了学生个性、人格、技能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除了政治教育之外,还需要很多精神的并存,例如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团队精神、爱岗敬业等。同时还需要专业技能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3.教育体系完整,但是实施环境封闭,对学生的实效性低

教育体系完整但是缺乏可操作性,学校的德育工作都是按照上级的指示,照搬上级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和指示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指示工作难以进行操作度很低。我国的教育形式太多的重视应试教育,从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政治思想是否合格,这种评判形式不合理,造成了评判的单一性,致使很多方面被遗漏,从而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否明辨是非、心理的的承受能力的鉴定和考察,所以德育教育的考察形式缺乏科学性。学校是学生的活动中心,为了便于管理,很多的学校采取了封闭式管理,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的好坏评价学生的行为,而忽略了社会的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学生以后要走向社会从事社会活动,在学校的这种评判标准不能判断是否是个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劳动者,所以这种校园的德育教育是很有限的。

二、出现高职德育特色教育现状的对策分析

1.认识高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学校要以长远的全面的眼光去看待事情,对德育工作全面的了解,充分的认识到高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只有真确的认识才能有前进的方向,才能走向成功。具体的做法有,团委、学生会、团支部书记以及班主任要在平时积极的开展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成才的德育教育工作,并对学生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真正的将课堂的教育工作落实。同时还要选择优秀的、尽职尽责的教师加入德育教育的行列,提高老师的待遇,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采取竞争和奖励政策,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丰富课堂的教育内容,将思想教育、专业课和选修课融入其中。

充分的利用上课的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当中快乐的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探究好的教学方式,用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最快的将知识传授,老师要以德育教育为首,体贴关心同学的成长,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各门专业课程当中。三平时学校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公开课,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了解人文科学,修炼自身的内在修养,培养人文精神,选修课让学生的各方面的品味更上一层楼。

3.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实现功能和期望功能的一致性,一致性越高德育教育的作用越强,要想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就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的为德育教育增加新的内容,转变德育教育的方式,重新的认识教育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加强德育教育的教师队伍的组建,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和自身素质。

4.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构建和谐校园

良好的校园氛围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还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養和学生走进社会适应社会环境。所以学校要加强学生的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三、小结

我国的高职德育特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在生活、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上,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高职德育特色教育中的问题亟待解决,我国要学习国内外优良的教学模式,吸收其成功的经验,努力的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德育教育模式,让高职德育教育的内容、方式科学、顺利、有效的实施,才能让我国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国际接轨与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贾玉娥,郑昭阳.湖南高职院校德育现状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2).

[2]吴澜,孙淑萍.高职德育教育有效性分析及对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1).

[3]邓海燕,钟源海.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9).

[4]黄志辉.高职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J].科技信息,2006(3).

[5]郑轶.浅析文化课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J].时代文学,2014(4).

德育特色教育 篇7

一、“德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要“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党中央近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取决于获取知识, 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归根结底, 即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作为具有双重属性的职业教育, 它的具体培养目标比较多样, 几乎覆盖社会各行各业, 而且这些培养目标大多来自并最终服务于社会生产的第一线。因此, 应加强德育教育, 力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使学生更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增强教学中教师的德育意识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理所当然地要担任课堂德育实施者的任务。因为在学校, 学生们任何时候都能感受着老师的道德态度, 道德信仰和习惯。老师的品行、情感及教学方式, 都会对学生们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所流露出的感情, 会决定着每位学生行为发展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 让学生们的道德思维产生深刻的记忆, 从而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可借鉴模仿的典范。与此同时, 教师在具体活动中, 所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涵养, 也让学生们的道德理念, 具备了更多现实的基础, 从而激励学生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去不断努力。此外, 教师对待学生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们品德的发展。可以说, 教师的以身作则, 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 制约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

作为学生们思想的引导人, 教师应从严要求自己, 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 使自己的言行举止, 成为学生们学习与行动的楷模, 这首先就要具备敬业的精神, 热爱学生, 热爱教育事业, 用自己的爱来不断唤醒与培养学生们对学习的爱, 从而延伸到对生活, 对大自然的爱。因为, 课堂教学不单只是知识的学习与传播了, 它更加是一种社会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 以及师生互相创造精神生活并建立友谊桥梁的活动。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 建立平等, 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 以民主的方式来指导和组织教学, 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 不断优化课堂学习心理环境, 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 品德得到培养, 性格得到完善。

三、职业教育中应突出人格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掌握了专业技能的人才, 首先是作为社会中的人而存在, 只有具有健全的人格, 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 适应身边的环境, 也才能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 运用专业知识。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 将从事一定的职业, 服务于社会的某一群体。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就会产生信用危机, 必将被社会所淘汰, 也就无从谈起施展自身的才华。

1. 人格的培养

(1) 有针对性地开发系列主题调查活动, 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形式和党的方针政策, 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有针对性地确定主题内容, 有计划地进行系列主题调查活动, 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要引导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提高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和自豪感, 提倡学习科学知识, 艰苦创业, 勤奋工作。提高学生的政治和业务水平, 提高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

(3) 要重视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适应学生的特点, 组织文艺、体育和文化娱乐社团, 开展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各种活动。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是一种在校园内投资少, 见效快, 凝聚力大的社会实践活动, 既可以丰富学生生活, 又可以使青年学生受到实践锻炼, 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从而健康成长。

2. 职业道德培养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 职业态度, 职业技能, 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党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 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 也是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 它是对广大群众的基本要求。在职业教育中, 必须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 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职业道德教育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将个人的发展、荣辱、得失、融于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大潮中。告诫学生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 享乐不是人生的目的。在走出校门后的职业生涯中, 应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实现人生的价值。

德育教育与数学教育 篇8

一、注重数学教学与美结合, 激发学生的对数学的兴趣

在课堂上给学生举一些富有美感的例子, 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 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黄金数0.618时, 在明确它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后, 可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许多著名的建筑, 如巴特农神庙、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等的设计中都隐藏着黄金比例0.618。人们还发现, 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 弦乐器的琴马放在琴弦的0.618处, 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人体自身也和0.618密切相关, 对人体解剖很有研究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发现, 人的肚脐位于身长的0.618处;咽喉位于肚脐与头顶长度的0.618处;肘关节位于肩关节与指头长度的0.618处;人体存在着肚脐、咽喉、膝盖、肘关节四个黄金分割点。又例如:在讲到无穷多的概念时可以用下面的诗句来举例, 如唐诗《题百鸟归巢图》:“一只一只复一只, 五六七八九十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食尽人间千万石。”郑板桥见人赏雪吟诗, 戏作:“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总不见。”读来妙题横生, 学生不但会仿佛看到美丽的凤凰和壮丽的雪景, 而且能体会到无穷的概念。老师举例之后, 便可以引导学生去自己举例,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以及对已有事物的探索精神。这些都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美可以带动兴趣, 在教学中, 我们应注重教学与美的结合, 出示生动形象的例子, 让学生“想一想, 就能有收获”, 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 在学习中充分展示自我, 找到美与数学的结合点, 感受数学之美, 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快乐, 这样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能让学生更扎实地学到知识, 进而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能够因兴趣而学, 而思维, 而质疑, 而探索, 而创新。

二、注重数学教学与爱国教育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因此, 学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老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其实数学教科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很好地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联系, 将两者完美结合, 这是上好一堂成功课程的关键。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入圆周率的学习:先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和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 这一成果要比外国人数学家求得的结果早一千多年。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 他造过一种指南车, 随便车子怎样转弯, 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还造过“千里船”, 在新亭江上试航过, 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 舂米碾谷子, 叫做“水碓磨”。也可以通过对赵爽的介绍来引入勾股定理的学习。赵爽, 三国时期东吴的数学家, 曾注《周髀算经》。他所作的《周髀算经注》中有一篇《勾股圆方图注》, 全文五百余字, 我们要学习的勾股定理便来源于此。这篇注文简练地总结了东汉时期勾股算术的重要成果, 最早给出了有关勾股弦三边及其和等的证明。

介绍一些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并讲述他们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 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并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可谓是一举多得。又如在学习计算面积时, 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数据, 如世界第二大瀑布黄果树瀑布, 瀑布高度为77.8米, 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 其中主瀑顶宽83.3米, 还分布着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大小18个瀑布, 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 被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 列入世界基尼斯记录。然后去让学生计算黄果树瀑布主瀑布的面积, 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会计算面积, 而且能增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自豪感。也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 经过比较、分析, 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 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 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 而且国家安定, 人民生活幸福, 从而进行国情教育。这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是十分有效的。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巧妙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就要求教师善于搜集当代社会与数学紧密联系的新颖信息, 要求教师有着非常丰富的知识, 能积累许多容易让学生接受的例子。其实, 这样的例子并不难找, 只需我们平时广泛阅读书报, 时时留心有关数据、某些材料, 加上艺术的语言, 通过互动式的教育方法, 以及生动的图片展示, 就可成为鲜活的例子。教师平时结合国情, 在人口、土地、粮食、矿产、环境等国情资料中寻找接合点, 编拟富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问题, 这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注重数学教学与环境保护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与环境的矛盾也变得日益突出, 环保成了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 环境保护牵涉每一个地球人, 环保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教师更是担负起了环境保护教育的重任。

新闻、媒体、网络上有着大量的环保方面的数据,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充分地利用这些数据去进行环保教育。

如在学习百分数一节时, 可以先展示马尔代夫、水城威尼斯、我国的上海等美丽富饶的地方的图片, 转而引出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毁灭森林, 使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 (CO2) 含量在百年内增加了25%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如果按目前CO2浓度的增加速度, 到2100年, 大气中CO2含量将增加一倍。据联合国发布的评估报告, 那时全球平均气温会比现在上升1.0—3.5℃, 这将引起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15—95厘米, 从而淹没大片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气温升高也影响畜牧业的发展。非洲40%的土地归牧民所有, 但气温升高造成的干旱使牲畜患病率、死亡率增加。旅游业受到危害, 海平面上升50米, 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海岸线将后退31—366米, 沙滩损失24%, 北戴河沙滩损失60%。进而引导学生去思考, 如果不想让这些美丽的地方消失, 就要学会保护环境, 减少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这样通过现在与将来的对比, 可以深深地激发学生对环保的重视, 列出一组组数据来显示气候变暖给地球带来的变化, 也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学习百分数。

又如在环境保护的教育方面, 可以这样开头:“一次性筷子又称卫生筷, 是人类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曾被视为一种文明标志。然而, 它的生产, 是一种野蛮的掠夺行为, 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 仅能制成6000—8000双筷子。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 其中600万箱出口到日、韩等国。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筷子, 却不用自己国土上的森林生产, 而且用后回收用于造纸等。我国森林覆盖率不足日本的1/4, 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1支烟产生的烟雾需一个房间的空气来混合, 人才不会受伤害。”等等。这样的例子可以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同时又可调节数学课堂的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学会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 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 是每个人的责任, 教师以育人为本, 更要在教学中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环境教育。教学时我们可以用实际去使学生展开讨论, 引发学生思考, 意识到保护环境无小事, 环保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不随地吐痰、吐口香糖、扔烟头, 垃圾、空饮料瓶、食品包装袋放入垃圾箱, 不乱扔废旧电池、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一次性用品, 带宠物外出注意捡拾粪便, 爱护花草树木, 不破坏植被, 等等。一些节约行为也是为保护环境, 如节约用电就可以减少因发电而产生的污染;节约纸张, 少用一次性纸杯、木筷, 就可以减少树木砍伐, 等等。引导学生渐渐知道这些小事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 关键是平时做个有心人, 做个热心人, 时时用心、处处留意, 实实在在地为保护环境作出努力。

德育特色教育 篇9

一、注重德育研究, 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根据“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努力探求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问题, 在抓好常规德育工作的同时, 勇于开拓学校德育工作的破冰之旅, 培养学生“对家庭负责, 学会孝敬;对学习负责, 学会求知;对集体负责, 学会关心;对社会负责, 学会报答;对自己负责, 学会成才”。以适应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家庭负责, 学会孝敬。学校坚持以德立校, 把“对家庭负责, 学会孝敬”作为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赋予“孝敬”的时代内涵, 拓宽“孝”的本质意义。要求学生每周回家做三件家务活;每一周主动的跟父母进行一次谈心;每学期都有一个进步, 给父母一个惊喜;每年岁末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

对学习负责, 学会求知。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 不断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有关知识加强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明白:在校努力学习, 这是每一个学生的天职;学习没有窍门, 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根据自身的目标、基础, 有选择性的、有计划性的读书学习, 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把知识运用于实践, 反复学习, 不断提高, 这是学会求知的必经之路。

对集体负责, 学会关心。良好的班风是每位学生对班集体负责的体现。为让学生学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 使其能够在集体中与所有成员和睦相处, 召开“榜样在我身边”、“决不服输”“团结就是力量”、“小处见大事”、“同学需要理解, 班级需要爱护”主题会, 开展“一帮一”、送温暖、班团干部竞选活动。学校制定相关奖惩政策进行激励, 班主任具体实施, 让“对集体负责”走进学生的心灵, 形成良好的班风。时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感悟他人给我的温暖, 学会对他人的关爱。

对社会负责, 学会感恩。为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 努力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每天的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于潜意识中萌动向典型人物学习的思想。只要努力奋进, 感恩的希望就不会遥远。学校积极整合周边教育资源, 让学生深入到机关单位、广大农村开展如慰问敬老院老人、科普农技宣传、普法宣讲活动, 进行体会“踏入”社会的辛劳与回报社会的快乐。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立志服务于社会的思想与能力。

对自己负责, 学会成才。对自己负责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让学生知道, 只有对自己负责, 成才就会有希望;只有刻苦勤奋、事事尽责, 克难奋进、不断进取, 才能化希望为现实, 才能化希望为现实, 收获成功的喜悦。比如, 让每位学生必须人人写成长日记, 记录自己的青春足迹, 成长经历, 成才过程;班主任及语文老师必须周检。德育处、校团委按月褒奖各个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校的学生在三年的学校生活中, 人人都有一次得到表彰的机会, 使人人成才的理念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美丽的倩影, 以至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推出特色项目, 丰富特色教育理论

学校在常规德育教育的基础上, 深挖教育内涵, 创新教育形式, 培植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特色项目。以德育、科研带动其他项目的建设, 以特色的思想建设学校项目。形成特色项目群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级, 比如, 体育、民族舞蹈、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 根据学校特色发展计划, 自订计划及课程目标、整合资源优势、自编校本教材, 按时认真训练、辅导, 随时总结经验。独特的教学方式, 亲切的教学内容, 特别的吸引学生, 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围绕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重点在德育立校、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科研兴校几个方面, 按照工作思路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在实践探索中引领特色项目走向成熟。

三、创建特色学校, 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在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中, 我们挥洒汗滴, 乐于奉献, 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学校特色建设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各种活动中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如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指导的能力、学会合作互助的能力、学会欣赏包容的能力等等。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渴求的, 比如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 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学校特色建设提升了学校常规管理水平。特色创建的过程是一个教育思维不断升华的过程, 伴随着特色教育的不断推进, 教师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有效提升。表现在管理层面上, 学校行政人员日益清晰了对于学校发展的思路, 合理规划了学校发展的愿景, 表现在一线教师身上, 广大教师除了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活动, 师德师风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热爱本职工作。有了自己对于教育的一份思考, 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 创新自己的育人手段, 提高育人水平。因此, 学校特色创建推动了学校发展。

走特色办学之路, 要不断地明确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不断地统一思想, 克服困难,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自主发展, 各显神通, 不断提升学校的竞争力、生存力。要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特色建设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要系统规划、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创建过程, 把特色内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产生特色效应, 真正实现特色创建创出特色。

摘要:本文从德育研究, 推广德育研究成果, 树立学校特色教育理念, 培养师生的良好素质,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构建学校德育教育特色随想 篇10

学校应通过反复研讨论证、教代会讨论等途径, 学校提出校训和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 以质量求生存, 向管理要效益, 用教研促发展的办学理念, 并逐步形成了“以创新为动力, 以发展为目标, 以特色为追求”的办学思路。以“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人人成才”为办学宗旨, 高标准、严要求地实施“五学会、五负责”工程, 着力构建全员管理和特色管理,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着力提高育人质量。

优秀校长先进的办学思想, 就是学校的灵魂, 校长注重理论学习, 培养提高自身素质, 在多年教育管理实践的基础上, 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办学理念, 提出了“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发展目标, 并引领鲜明的办学理念, 提出了“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发展目标, 并引领全体教师达成以下教育共识:质量是学校的生命, 办出人民满意教育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在教育质量稳步上升的基础上, 切合实际地创建自己的教育特色, 这是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的必然方向。

为适应特色建设的需要, 学校着眼于学生发展, 依靠教师的发展, 促进学校的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成长“三部曲”, 一年入门——做熟识教学的教师, 两年精通——做技艺精湛的教师, 三年成为名师——做有思想的教师。

二、加强科研引领, 助推特色教育发展

办学特色的形成是在学校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原则,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办学环境的改变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它不仅要对学校的历史和传统进行总结和扬弃, 同时也要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前景和规划。

学校以科研兴校为抓手, 加强科研引领, 助推特色教育发展, 使教育科研蔚然成风,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与能力, 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

三、推出特色项目, 丰富特色教育理论

学校在常规德育教育的基础上, 深挖教育内涵, 创新教育形式, 培植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特色项目。以德育、科研带动其他项目的建设, 以特色的思想建设学校项目。形成特色项目群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 现在开设有地方体育、民族舞蹈、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兴趣班, 各班根据学校特色发展计划, 自订计划及课程目标、整合资源优势、自编校本教材, 按时认真训练、辅导, 随时总结经验。独特的教学方式, 亲切的教学内容, 特别的吸引学生, 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常年开展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坚持以“唱读讲传”活动为载体, 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人文校园建设。做到人手一册红歌唱本《红歌谣》, 课前唱、就餐唱、大课间活动唱、班会集会唱, 开展红歌演唱会、拉歌比赛、红歌进入土家苗寨、下乡赶场等活动。在实现“红歌满校园、经典进课堂、故事入人心、箴言传师生”过程中, 坚持把“唱读讲传”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校园建设、校本教材研发、课程育德工作、大课间活动、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 努力提升人文理念、大力开展人文教育、倾力构建人文环境、着力推行人文管理, 积极打造一个处处有景点, 处处有经典, 处处有特点, 处处有文化的师生健康发展的精神家园、成长乐园、生活花园及生态学园。唱红歌, 唱出了光荣历史, 唱出了浩然正气, 唱出了团结和谐;读经典, 读出了人类文明, 读出了民族智慧, 读出了理想信念;讲故事, 讲出了感人事迹, 讲出了光辉业绩, 讲出了英雄楷模;传箴言, 传出了时代真理, 传出了创新格言, 传出了人生警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是我校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 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学校围绕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重点在德育立校、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科研兴校几个方面, 按照工作思路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在实践探索中引领特色项目走向成熟。

四、特色学校的创建, 助推学校的特色发展

在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中, 我们挥洒汗滴, 乐于奉献, 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学校特色建设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各种活动中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如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指导的能力、学会合作互助的能力、学会欣赏包容的能力等等, 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渴求的, 比如艺术节、运动会、唱读讲传”活动, 学生从中受益匪浅。更为重要的是, 常年进行以课题“五学会、五负责”活动模式破解德育教育瓶颈、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研究的研究,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学校特色建设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在特色创建的活动中, 很多教师就会勇挑重担, 开展创新性的工作:撰写教育论文, 组织实践活动, 主持教育课题。

学校特色建设提升了学校常规管理水平。特色创建的过程是一个教育思维不断升华的过程, 伴随着特色教育的不断推进, 我校教师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有效提升。表现在管理层面上, 学校行政人员日益清晰了对于学校发展的思路, 合理规划了学校发展的愿景, 表现在一线教师身上, 广大教师都有了自己对于教育的一份思考, 都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 创新自己的育人手段, 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因此, 学校特色创建推动了学校发展。这样特色教育, 就能硕果累累。

走特色办学之路, 要不断地明确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不断地统一思想, 克服困难,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自主发展, 各显神通, 不断提升学校的竞争力、生存力。要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特色建设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要系统规划、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创建过程, 把特色内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产生特色效应, 真正实现特色创建创出特色。

德育特色教育 篇11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 创新 学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066-01

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已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攻坚阶段,《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已颁布实施,学校担负着教育发展的重任,学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略。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学校管理创新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课题,而德育教育历来被视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学习型组织是当代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提出的,它可操作性强,易于借鉴,符合我国的国情。当前德育朝向开放式教育、体验式、健康心理教育发展,学校德育的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层出不穷,再则,社会发展也曾现“跨越式”发展,当前社会问题对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学校德育符合受教育主题需求,构建一支学习型德育团队,能促进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更是学校德育教育发展创新的动力。

一、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

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不断学习来改革组织本身的组织。彼得·圣吉的理论中,组织的学习有三个要素组成:第一要建立已信息反馈为基础的学习系统;第二要建立一个以反思为基础的学习系统;第三要建立以共享为基础的学习系统。以反思为基础的学习系统就是工作决策有决策反思,行动有行动反思,然后再文字,再共享再提高的系统。

(一)建立共同的愿景

即形成组织成员普遍认同的目标,价值观与信念。愿景可以凝聚组织成员的意志力,通过组织共,大家努力的方向一致,个人也乐于奉献,为组织目标奋斗。

(二)团队学习

团队智慧应大于个人的平均值,以做出正确的组织决策,通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的弱点,强化团队向心力。

(三)改变心智模式

组织的障碍多来自于旧的思维,例如固执己见,本位主义,惟有通过团队学习,才能改变心智模式,有所创新。改变心智模式要求组织检查和修正以往的以局部或静态思维方式为主的心智模式,向注重互动关系与动态变化的思维方式为主的共同心智模式转变。

(四)自我超越

个人愿意投入工作,专精工作技巧。个人与愿景之间有种“创造性的张力”,是自我超越的来源。

(五)系统思考

要求人们树立全局的观念,运用系统的观念看待组织的发展,将问题置于系统中思考,从动态发展的各种要素中寻求组织的动态平衡。因此,要做到全面收集信息,掌握事件的全貌,以避免见树不见林,培养综观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问题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

学习型组织特别强调三个层次:个人的、团队的、整个组织的。要建立以信息反馈为基础的学习系统,也要强调这三个层次。因为学习型组织是从等级控制型组织转移到激发员工内心创造力的这样一个组织。以共享为基础的学习系统就是要学会交换:一个苹果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个苹果,但一个知识换一个知识,每人至少就有了两个知识。其重点强调的是:要建立以信息反馈为基础的学习系统。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一)构建德育组织新体系,建立德育共同的愿景

传统的组织理论一般是一个封闭的静态结构,而现代组织理论重视组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与适应,强调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当前德育组织体系应是多元化、开放式,相互影响的组织。

1.德育组织体系,是整合校内外各种德育力量,由各种社会组织及其沟通渠道构成的组织体系。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德育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必需由新的德育组织相适应,德育组织建设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首要条件。当前完善的德育组织建设应是多维立体的模式,改变以往上下垂直金字塔型的德育组织建设,使全员育人落到实处。

2.德育教育内容应适应教育的主体。德育内容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德育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立足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德育才是有效的。德育内容应适应时代教育,与时俱进。从学校德育工作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学校德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并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略。體现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就是要大力弘扬我们社会的主旋律,在学校的文化阵地上唱响主旋律,同时还要大力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丰富广大师生的文化生活,激励他们的斗志,陶冶他们的情操。

(二)加强团队学习促进教师的思维方式的变革

教育学生的过程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教育。教师要实现自我超越,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就要靠团队学习来实现,团队学习基础是个人学习,要形成共同学习相对困难,需要解放思想,克服个人狭隘的世界观,克服“习惯性防卫”,知识的交换需要恰当的交流方式,大家互帮互助定能共同提高,从而形成集体愿景,促进群体思维、团队学习的目的。

非线性思维能使教育者的综合判断能力得到超常的发挥,直觉变得越来越普遍,灵感的出现也越来越广泛。借助于创造性思维,教育者能打破常规,逆向思维从学生身上敏锐地觉察到细微的变化,能借助于灵感,发挥高超的教育艺术。

信息时代,学生的成长与教育是群体教育的结果,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靠个人的智慧是很难完成教育任务的。因此,向他人学习,虚心请教,团结协作,传统的个体思维方式必须打破,群体思维共育下一代是德育工作者现代意识的具体体现。

创新思维要求教育工作者持辨证的眼光,多层面、多维度、灵活地分析看待教育过程。学生的变化,要求教师能在更加广阔的信息背景下寻找科学与艺术的教育策略,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潜能。信息时代,教师的使命任重而道远,能否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下一代,教师的创新精神尤显重要。

(三)系统思考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整合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系统思考最重要,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事业成败都与能否进行系统思考有关。学习型组织理论视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为基础,视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望为动力,视系统思考为核心。系统思考一要注意防止分割思考,注意整体思考;二要防止静止思考,注意动态思考;三要防止表面思考,注意本质思考。德育管理与学校外部、内部、家庭、教师、师生、学生之间、课程、实践活动、规章制度的制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考虑那方面,都应充分考虑到其整体性和互动性。全员管理是指全校的师生员工都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性,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德育管理中去,都要承担一定的德育任务,如总务后勤工作也具有德育教育意义,严格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四)构建学习型组织是未来学校德育创新需要

学习型组织即是一种学习理论,又是一种管理方法。是当前世界最为流行的先进管理模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明确提出创造“学习型社会”目标,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德育呈现出多学科综合研究趋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教育必然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实质就是促使中国的教育更加开放地面向世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更加主动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这种扩大的开放性,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和激烈竞争,必然会对学校德育产生新的重大影响。任何一个国家德育现代化理论的构建及实践的开展都是在开放中实现的。只有吸收了解先进的德育理论与实践,对加深了解我国当前德育管理改革,才能更好的进行德育教育。构建学习型组织系统,建立开放式的德育管理不仅能增强德育组织的适应能力,保证德育组织与外界进行德育信息、能量的交换,这是德育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对德育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出书店.2002.

[2]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朱小蔓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德育特色教育 篇12

2l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的构成中, 思想道德素质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有文化的人, 更要培养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 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 才能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在当前, 我国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片面追求智育而忽视德育、片面追求西方文化而忽视传统文化的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发展, 当今中国社会迎来了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期。西方及各种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 给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并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的道德实践, 同时也影响到以社会道德实践为基础的学校德育工作。

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尚未形成固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外界的导向对观念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忽视对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 将使他们受到更多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 从而失去对本国民族文化的认同, 进而影响到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 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德育方法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手段, 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然条件。我国传统的德育积累了很多有效的教育方法, 但是在目前功利化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高职院校的德育方法无暇顾及道德效果, 德育方法服从于学校的应试教育体制, 形成了恶性循环。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方法与内容、目标、评价一样带着强烈的功利色彩, 学生为了分数而学习, 为了奖学金、毕业证而去拿分数。高校“两课”是德育的主要途径, 但“两课”教学又脱离社会实际, 脱离学生实际, 导致德育实效被削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德育缺乏新意, 只注重强调理论知识, 没有把理论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 课内课外“两层皮”;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德育目标一刀切, 忽视了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目前这些问题在高职院校德育教学中普遍存在, 严重影响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近年来, 不少有识之士呼吁恢复传统文化教育, 他们认为:大学生应该学习传统文化, 以加强道德素养;应守护中华传统文化, 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教育、保护和普及, 为中华文明留住根;应将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目前, 有关教育部门已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中小学教材, 部分学校已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开设《论语》选修课的学校也不少。但在高职院校, 尤其是工科院校,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似乎断层, 更不用说在德育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教育。

2 德育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十个方面:一、述古而非复古;二、尊君而不主独裁;三、信天而怀疑鬼神;四、言天命而超脱生死;五、标仁智以统礼乐;六、道中庸而疾必固;七、悬未知而重闻见;八、宣正名以不苟言;九、重德教而卑农稼;十、综旧典而开新风。[1]

从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可知, 儒家非常重视道德教育, 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体现在德育的目标上。《大学》中提出道德学习的“八条目”,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中心, 以道德认识为起点, 以道德信念的建立和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为根本要求, 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孔子把培养“圣人”作为最高目标, 圣人的道德境界与天、地同在,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的道德目标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因为并非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但是大家针对自己不同的社会角色, 都可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德追求的目标, 获得道德发展的动力, 这是孔子德育体系的特点。

其次, 体现在道德的内容上。儒家提出了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的原则。“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所以, 儒家提倡人不能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损失他人与国家的利益, 认为物质利益的追求不是最高的, 追求道德的境界才是更高的境界, 道德人格是第一位的。儒家的这种价值取向对批判今天的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具有现实意义, 对引起大学生对道德的反思具有积极作用。同时, 儒家德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重视人格修养。对人进行“礼”的教育, 让人成为“仁人”, 进一步修养达到“慎独”的境界, 成为圣人。“仁”协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建立“爱人”的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再次, 体现在德育的过程上。孔子提出的德育过程是“学、思、习、行”四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是知识学习的过程, 后两个阶段是知识运用的过程, 是道德践行的过程。“君子耻于言而过其行”, “讷于言而敏于行”, “听其言而观其行”, “言必信, 行必果”以及“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都是提醒我们要重视道德体验与实践。同时, 在德育的方法上, 儒家注重学思并重、因材施教、身教示范等方法。主张学与思应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周, 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提倡自省、自讼、自戒、自责。“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2]

3 在高职德育中加强儒家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不竭甘泉, 儒家文化从它产生就穿上了一件具有“道德化”特征的外衣。这是中国德育思想的主要源泉, 中国的德育思想深深植根于此并持续不断地发展着。儒家思想, 也称为儒教或儒学, 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 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3.1 儒家思想为高职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儒家思想内容丰富, 博大精深,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汇聚了人类智慧的结晶, 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 渗透到人的灵魂深处, 化为民族的血肉, 铸造伟大的民族精神, 也为我们今天的高职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1) 儒家思想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贯穿于中国儒家传统道德的一条主线。孔子曰:“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由此造就了历史上无数为国家为民族勇于献身的仁人志士。从汉朝苏武的“持节牧羊”到宋朝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明朝张居正的“苟利社稷, 生死以之”到近代梁启超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等等, 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情感。把儒家思想的这些内容运用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之中, 能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人生观, 立志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

(2) 儒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谐有序、和谐统一是儒家追求的目标。《中庸》说:“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意思是:如果达到中和的境界, 天下万物各得其所、生化不已, 就能实现自己、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儒家思想以“仁”为本, 仁的根本精神是爱人利他, 通过爱人而达到社会和谐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崇尚“天人合一”, 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一致。儒家的和谐思想具有跨越时代的积极意义, 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灵魂, 也成为了现在高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为我们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的校园文化指明了方向。

(3) 儒家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儒家认为诚信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是个人实现其修齐治平理想人格的基本前提。孔子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孟子认为“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宋代理学大师程颐说“相比之道, 以诚信为本”。儒家把诚信看作是正常的社会次序赖以建立、维持的根本, 儒家讲求诚信的美德对为人、为政和交友具有积极意义, 它是任何一个社会、民族和国家都不可缺少的。儒家的这些思想为我们当前加强大学生乃至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 儒家的人本思想。人本思想是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 儒家对人的地位非常重视, 它既肯定了人的可塑性、人的性本善, 也肯定了人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天地之间人为贵”“天生万物, 唯人为贵, 吾既得为人, 是一乐也”, 把人的地位上升到了与天、地合一的高度。儒家重视人的发展和完善, 强调人的价值, 发挥人的潜能, 发展人的个性, 提倡“德行优先”,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治理国家应“富民为本”。儒家思想对人的本质以及对人的地位的肯定, 对我们在德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做到以人为本, 才能尊重人、培养人、塑造人, 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新人, 社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5) 儒家荣辱观。荣辱观是儒家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曰:“君子之耻, 莫过于言而无实, 事而无理。”孟子指出:“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 无耻矣”;“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荀子提出“好荣恶辱, 好利恶害, 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 而“争饮食, 无廉耻, 不知是非, 不辟死伤, 不畏众强, 牟牟然惟利饮食之见, 是狗彘之勇也”。当代“荣辱观”的提出, 既有当务之急的社会背景, 也有传统文化中荣辱观的深厚基础。学习儒家荣辱观对当代大学生深入理解“八荣八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除此之外, 儒家的道德气节对唤醒我们的时代精神, 稳固我们的道德根基具有积极的作用。“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与道德意志;“乐民之乐也, 民也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也忧其忧,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的社会责任;“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言,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问”[2]的处世原则;“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 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的气节操守;“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的君子风范;“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3]的修养实践等等, 都是儒家道德传统中优秀的部分, 在今天的社会中更显得珍贵。

当前, 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 同时在网络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刺激下, 文化呈现出浮躁气息, 一些腐朽残次的文化产品不断出现并获得了一些80、90后的追捧。主流的道德思想被忽视与批评, 德育灌输给学生的知识没有内化为内在的道德准则, 同时也没有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行为。在多元化的道德观点面前, 年轻一代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差, 无法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在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下, 我们更需要加强对儒家道德思想精华的弘扬。

3.2 儒家的德育方法为高职德育教学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儒家主张把道德主体自身的修养作为实现道德的唯一途径。孔子讲“修身”, 就是为了“成己”, 就是指主体自身的道德完善与发展。“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 “吾日三省吾身”。“修身”不是别人的强迫, 而是主体的自觉行动, 突出了主体的独立性、内在性, 强调道德发展是一种主体道德内在的提高与完善的过程。在孔子看来, 实践是实现道德的必然途径。子曰:“君子耻于言而过其行”, “讷于言而敏于行”, “听其言而观其行”, “言必信, 行必果”都是提醒人们要重视道德体验与实践。儒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德育方法。如: (1) 灌输法, 《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孟子》等书的普及读本, 以通俗易懂的故事、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伦理思想。由于这些读本以生活故事为背景, 人们印象深刻, 容易背诵, 因而至今在民间大量流传, 达到了普及伦理思想的目的。 (2) 启发法,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论语》通篇都是为学生排忧解难的答问录, 循循善诱, 是启发式教育的经典教材。 (3) 自省法, “吾日三省乎吾身”。儒家强调“慎独”, 认为这是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4) 示范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5) 美育法, “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 (6) 实践法, 儒家强调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这些方法仍是值得我们今天的高职德育借鉴的重要方法。

4 加强儒家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

4.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儒家思想

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儒家思想对个人、民族、国家的积极意义以及继承和发展的必要性, 也就是要解决学生对儒家思想的态度问题。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与渠道营造一定的氛围, 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 通过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以及我国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原因,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社会、个人存在的道德问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对解决个体道德问题的积极意义;通过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潮的对比分析, 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当学生能够从儒家思想中发现其积极的成分, 意识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其现代意义的时候, 他们才能对儒家思想产生积极的态度。高职院校可通过开设儒家道德思想的选修课、儒家国学论坛, 引导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之类的节目等方式, 逐步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儒家思想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中的思想体系,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 也有一些糟粕存在。同时, 即使是一些精华的部分, 如果不和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 不去解决时代问题, 这些精华对于社会来讲也是无意义的。所以, 要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儒家思想, 吸取儒家的精华, 在批评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要在学习中把儒家思想与外来的文化相互对比吸收, 要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市场经济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结合起来, 融合起来进行, 才能做到古为今用。

4.2 改进对儒家优秀文化传统思想的宣传教育方法

儒家思想的传播, 要用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这个现成的平台。通过德育课堂、德育活动等形式, 渗透儒家思想。例如, 可以把《论语》等作为选修课程纳入教材体系中, 或者在课程讲授中渗透儒家思想的内容。在德育活动中, 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国学研究与讨论活动, 例如:国学著作阅读活动、参观儒家历史遗迹活动、关注一些儒家学说的论坛活动等等。凭借儒家道德思想的博大精深, 一般参与的学生都会被儒家思想吸引与震撼, 这样的效果是不错的。另外, 学生自治社团的建设中, 可以让一些对儒家思想有兴趣的学生组织社团, 在校园开展社团活动与展示, 营造学校的儒家学说氛围和国学氛围等。

4.3 注重儒家优秀文化传统思想的运用与实践

高职院校要注重养成教育。学习儒家优秀道德思想的目的不是为了形成一些对儒家的基本看法, 其真正的目的在于改变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表现, 所以, 德育工作者要学会把儒家的优秀道德思想转化为道德的具体行为标准,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渗透进去, 让学生形成道德践行的习惯。例如举行“帮父母洗一次脚”活动, 让学生践行儒家家庭美德中的“孝”。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德育体验活动、讨论活动等, 让学生去践行儒家道德思想, 进行道德剖析与辩论, 澄清道德迷茫问题。

4.4 注重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

孔子特别重视道德践行, 他常用道德行动来衡量道德水准, 同时强调心灵与行动的一致。《说苑·尊贤记》中说:“夫取人之术也, 观其言而察其行, 夫言者所以抒其匈而发其情者也, 能行之士必能言之, 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 夫以言揆其行, 虽有奸轨之人, 无以逃其情矣。”孟子的“诚”就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 如果只有行为而内心并不情愿, 是不“诚”, 但是没有道德的行动则根本上就没有道德可言, 更是不“诚”。从现状可以看出:今天的大学生已经具有道德的正确判断, 也有道德的行为动机, 但是在道德事件面前, 大多数学生竟不能实施道德的行动, 而在道德事件结束后具有不同的懊恼感。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动的能力, 关键是要加强学生道德行为的体验与训练。例如“挺身而出”的行为能力。很多学生在现实面前难以“挺身而出”的原因, 要么是“观望”, 缺少主体独立意识以及足够的思想动力, 这需要进一步感化与训练;要么是缺少道德习惯, 这也需要加强训练。在德育中,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 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从小处开始, 逐步展开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岱年.张岱年全集 (5)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

[2]黄怀信.论语汇编集释[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上一篇:个体化护理下一篇:教育专业学位